王选 先进事迹

2021-02-13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同志(1937年—2006年)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王选同志一生执着追随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他创造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他衷心拥护和坚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断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增光添彩。他深知人才对于创业兴国的极端重要性,不计个人名利地位,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王选同志以自己崇高的人品、巨大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爱戴。王选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他的事迹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动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献身科学

勇于创新

王选同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他不仅具有超前的眼光、非凡的魄力,更有献身科学,努力拼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

王选同志祖籍江苏无锡,1937年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开明的家庭教育使他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做人原则;名师云集、学风优良的教学环境,塑造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索的良好学风。他从小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他树立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才智的科学工作者。

1954年,王选同志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他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当他看到国家“12年科技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天工业乃至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时,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王选同志认为,新兴学科往往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他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这一选择,为他今后的科技报国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1961年,王选同志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任务,在科研上初露锋芒。紧张的工作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他患上了重病。但是,王选同志没有消沉,在养病期间,他撑着虚弱的身子, 1 从事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研究,终于在1967年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这一大型软件,为在我国推广计算机高级语言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5年春,王选同志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当时,他只是北大一位38岁的助教,8年疾病的折磨没有阻断他前进的脚步。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项目的研究成功将引起我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拖着病体查阅资料,在充分研究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大胆提出了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大胆决策,充满了创新精神,许多人很难理解他的抉择。方案一宣布,立即招来众多不解和非议。有人认为这个方案是“天方夜谭”,根本实施不了,更多的人主张研制国外技术已经成熟了的二代机。但是,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没有气馁。经过多次严密科学的论证,最终赢得了北京大学和电子部、新华社等部门以及协作单位的支持,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给以王选同志为首的北大攻关小组。

1979年到1984年,是王选同志科研道路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著名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争夺汉字照排印刷领域这块巨大市场。用户和业内人士大多不看好王选同志及其团队的国产系统,几家大报和一批出版社、印刷厂先后购买了国外产品。与此同时,一些参与这个项目的研发人员面临写论文、评职称、出国进修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激光照排项目从事的又是繁重的软、硬件工程任务,开发条件很差,看不到任何名和利,研发人员骤减,协作单位退缩,专家论证会也作出了主张引进国外产品的论断。这时,几乎身临绝境的王选同志毅然作出了决战市场的选择。他和同事们排除干扰,不分昼夜,埋头苦干。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研制成功。

王选同志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一直有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过程是九死一生的,哪怕松一口气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人们很难想象,从1975年到1993年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病痛缠身的王选同志和负责照排软件系统总体设计的陈堃銶同志过着怎样的生活!霄衣旰食,席不暇暖,夫妇俩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天,甚至没有白天和夜晚。但是,正是这种敢为人先、荜路蓝缕的勇气,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王选同志和他的团队才有了一连串的自主创新,才有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相继推出和大规模应用,从而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杰出典范。

王选同志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 2 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取得这些惊人成就后,王选同志并不满足。他认为,中文出版系统进入海外市场不能看作走向国际的标志,只有开发出非中文领域的出版系统打入发达国家,才算真正国际化。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1997年,一个运用了独特的软插件技术、高集成度、扩展性强的新型日文出版系统面世。该系统应用后,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产品,并在日本报社、杂志社、印刷业和广告制作业推广。不仅如此,以栅格图像处理器RIP为核心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晚年的王选同志更是不断呼吁,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即使身患晚期癌症,在化疗期间,他仍然不忘倡导自主创新,呼吁尊重人才。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塑造了一座自主创新的丰碑。这是王选同志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王选同志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巨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昇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

淡泊名利

甘为人梯

王选同志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也是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他感动人们,不仅因为他的巨大贡献,更因为他追求完美的人格。他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他的崇高品德和宽广胸怀,堪称楷模。

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王选同志始终强调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而是始终努力为年轻人才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他曾说,“伏枥老骥”,最好是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 3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

王选同志深刻认识到,经济的竞争在于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竞争,如何培养造就和吸引一批优秀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关键。他认为,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类新兴学科领域内,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敏捷,具有明显的优势,应该予以大力支持。

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王选同志十分注重通过教学为实践锻炼学生攻克技术难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勤奋的工作习惯。他特别重视为学生选择好正确的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国内从未做过、具有挑战性且未来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使科研成果通过方正集团实现商品化,最终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在成果署名上,王选一直提倡:导师做的工作如果不如学生,名字就应当放在后头;假如没做什么工作,想法都是学生提出来的,就应当不署名,不要拿学生的成果当作自己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年轻人出头。

王选同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56岁时,就认为自己已经过了创造高峰,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自己甘当铺路石子。退出科研第一线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会走进机房和大家聊天。他随手带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他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他的抽屉里有一个花名册,每个学生和员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把了解到的每个人的在校成绩、得奖情况、个性特长、不足,其至家庭背景写在旁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都是经过深入调查和接触后才抓住的个性特点。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王选同志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8年11月,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市科委分别作出“关于向王选同志学习的决定”。

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王选同志多次在同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民主协商会上提出建议,要给优秀青年科学家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他们安心去做研究。他说:“计算机这类新兴学科,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应该重点支持尚未成名的、有才华、有潜力的小人物,为他们创造平等、和谐、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好环境。”患病后,他无法经常到单位,便在家中通过电话向骨干们了解情况,给他们加油鼓劲儿。他的一位博士生曾说“王老师的谈活太有感召力了,每次听完,我都像打了强心剂一样,充满信心和干劲!”

王选同志一生虽然荣誉无数,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科研大奖,但他依然如故,谦逊平和,朴实无华,视名利如浮云,始终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创造。他始终强调“做个好人”是成就事业的首要因素,并把“为别人活着”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王选同志最推崇的一句话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力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他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他曾坚持自己不申请院士,后来因北京大学积极推荐,他才去填表。

王选同志说过,名人和普通人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别人尊重你,无非是自己过去有点贡献,仅此而已。早些年他不愿上电视,后来接受采访也是为了工作需要。他不愿担任没有实职性工作的各种职务。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出名。在方正和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大家都亲切随意地叫他“王老师”,就是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老师”这一称谓也没有改变。若听到别人叫自己“主席”,王老师会很认真地说:“不要叫我主席!”他最常用的名片,印着“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选”。他说;“这张名片是永恒的。”

2000年,王选同志身为两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但仍然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的单元房里,地上铺着地板革,最主要的家具是书柜,没有什么摆设。他始终不愿搬入院士楼,他说:“我已退居二线,住这个房子就行了。若有可能,应尽量改善在一线工作的年轻人的居住条件,现在都是在靠他们出成果。”

他夏天一身白衫黑裤,冬天外罩一件夹克,为数不多的几套西装只在正式场合穿,很长时间领带也只有一条。他写字打印的纸张都是两面使用,他的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而且写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一些内部文件传送使用的也是旧信封。

王选同志对待自己近乎苛刻和吝啬,但是,对学校和方正,对科研事业,却慷慨大方,一掷千金。2002年,王选用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元,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研究。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其他奖金,也捐赠给了北大的有关院系。

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对他人、对同志充满了关爱。他对许多同志的家庭情况都很熟悉,叫得出他们爱人或孩子的名字。不知有多少人得到过他的帮助。王选同志患病以后,不仅自己对战胜病魔充满信心,而且经常鼓励和帮助其他病友。有位同事爱人久病不愈,王选同志热心地为他介绍大夫;有位业务骨干的父亲得了和他同样的病,他不但介绍治疗经验,还买了药品送去。当得知九三学社有位同志的爱人也患肺癌时,王选夫妇不仅热情地鼓励患者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还用自己的钱帮助从国外购买一种很贵的新药,每个月要2万多元。王选同志和夫人不仅记着什么时候药快吃完了,什么时候该把药送过去了,而且每次送药都要附上一封信,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 5 意费用,费用由他们来承担。这件事一直坚持下来,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

2005年岁末,王选同志已经不能进食,靠鼻饲营养液维持生命。他想到不能出席北大计算机所每年一度的年终大会了,便在夫人的帮助下,艰难地录下一段话:“我知道有不少同志在日夜加班,奋力拼搏,在此,我要说一声,你们辛苦了!向你们深深地鞠躬!今后我们还要坚持科研为应用、为社会服务的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短短不到3分钟的讲话,他竟一遍遍地录了20多分钟!这听起来不够清晰的话语是他留给同事们最后的声音!

王选同志心里惦记的总是别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不再抢救自己、不再为自己输血,把血源留给最需要的病人。他要求去世后捐献角膜,捐献遗体,不要给他人带来“麻烦”。他在遗愿中要求“安乐死”,提出“不愿意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并且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直到去世前三天,王选同志还在看关于研究所发展建设的工作汇报,并艰难地让秘书转告有关负责同志,要开展好相关工作。

肝胆相照

真诚合作

王选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令人敬佩感动的学者,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的思想风范;他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操,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选同志青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工作者。他始终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在“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当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报业领域进入实用阶段时,江泽民同志亲临北大方正集团视察,给予王选同志和北大方正集团很大的鼓舞。在他的科研工作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从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在王选同志患病期间,几次亲自或委托他人前往医院看望慰问。这些关怀、鼓励和支持是王选同志科研创新的巨大动力。在多年交往中,他同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同志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支持人民政协的工作,带病积极参政议政。2003年10月,他不顾腰部酸痛,坚持率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视察北京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情况,此后不久便发现癌细胞已转移到腹部。2004年5月,癌细胞又转移到锁骨淋巴,他仍坚持边治疗、边工作,有时刚做完治疗,便赶往会场。到他逝世前,有近6 30次全国政协的有关会议和活动是在做化疗、放疗或热疗期间出席的。作为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他对民族传统艺术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爱护,亲自主持抢救昆曲艺术、弘扬京剧国粹的工作;他与京昆界的朋友打成一片,请他们分享自己珍藏的艺术资料,勉励他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

作为九三学社重要的领导人,王选同志十分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他患病以后,仍然注重调查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言献策。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专家组”成员,他积极出席相关会议,发表意见和建议。他在《制定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一些思考》一文中,建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要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大大加强对我国原创技术的支持力度,要把人才培养和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作为重要内容。2005年,王选同志病情进一步恶化,病魔引起的疼痛时刻啃噬着他,由于腹部肿瘤压迫,腿肿得厉害,行走困难,已很难出席公务活动。但王选同志强忍病痛,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自主技术产品出口的若干思考》、《试谈科研成功的因素》、《要有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等2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留给世人,奉献国家。这些重要的意见建议,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8月16日,病情稍有好转,王选同志就来到中南海参加中共中央就十一五规划召开的民主协商会。他在会上提出两点建议,呼吁“国家科研经费应重点投向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强调要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努力实现更好的投入产出比。

10月 14日,王选同志又在病痛的折磨中完成了《给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文。文章长达约7000字,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培养爱护优秀创新型人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这是王选同志留给后人的最后一篇文章!

10月 20日,当得知科技部副部长到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和方正集团考察“网络出版项目”时,王选同志吃过止痛片后,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单位,恳切地对科技部的同志讲:“创新型的企业要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的技术发展与政府支持是分不开的。网络出版是代表印刷业未来前景的重大方向,很希望能够得到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使这一技术像当年的激光照排一样,在新的技术革命中起到主导作用。”这是王选同志最后一次来办公室,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他的直言,他的真诚,包含了对国家无限的深情,表明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家科技的创新和未来发展。

2006年1月3日,王选同志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咬紧牙关拿起笔,颤抖着写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八个字。这是他为《科技日报》 7 成立20周年的题词,也成了他的绝笔!他用无声的语言最后向人们表达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殷切期盼!

王选同志十分关心九三学社的工作,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为多党合作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强调要增强九三学社的凝聚力,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科教兴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他真诚地支持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同志的工作,经常与韩启德同志倾心交流。当不能出席九三学社的会议时,他会将韩启德同志的讲话拿去认真阅读。2003年3月,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同志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与韩启德同志相互叮嘱:现在我们担任了更高的领导职务,以后我们参加会议、活动等要遵守时间,如果我们晚一点,就会给人家整个系统造成很多麻烦,所以我们说好的时间就一定不要轻易改变。这些看似细小的事,他都想得非常周到。他不是考虑自己,而是考虑社会,考虑别人,考虑九三学社的形象。

他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活动,对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一些九三学社的地方组织特别希望能听到王选同志的报告,对他们的热情恳请,他总是尽量安排时间,满足他们的愿望。他患病以后,九三学社中央不轻易请他出席会议活动,但是,如果需要他出席,包括主席会议,他都抱病参加。2005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召开九三学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同志出席。按会议安排,王选同志是会议的主持人。他强忍病痛,坚持主持了纪念大会。

王选同志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在北大九三学社同志们的眼里,仍然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老师,一位平易近人、值得信赖的朋友。1998年春节前夕,九三学社北大委员会举办新春联谊活动,王选老师高兴地来到社员中间,与大家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并对基层委员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2000年新春前夕,工作繁忙、病魔缠绕的王选老师又一次抽时间来到九三学社北大委员会的新春联谊会上,他在讲话中说:江泽民主席亲自给他写信,谈到在改革大潮中,科研工作者要淡泊名利,不为金钱、名利所诱惑。2005年初,新一届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成立,很多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授调整到委员会中,为了更好地支持九三学社基层支部(委员会)开展工作,他专门为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题词,勉励大家:北大九三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不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积极参政议政,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祝北大九三在科教兴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以自己的威望,团结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并与他们交流自己参加民主党派工作的切深感受,以及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意义。他以自己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和特有的亲和力,教育、影响广大成员,增强了九三学社的凝聚力,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和民主党派人士树立了 8 光辉的典范。在九三学社社员中享有崇高威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王选同志在遗愿中表示:“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他深情地表示:“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王选同志的遗嘱,是他的精神、风范、品德和爱国情操的集中体现,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他对战胜病魔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寄托着他对国家未来和年轻一代的无限希望,表现了他一贯心系国家和人民、无私无我的高尚品德,以及对生死处之泰然、超然豁达的人生观。

推荐第2篇:王选

王选院士简介

王选院士,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董事,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 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获一项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消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 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王选院士因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首届毕昇奖,首届中国专利金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洲华人工程师学会成就奖。2002年初,鉴于王选教授在科技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务院隆重授予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的八个重要选择

(一)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风风雨雨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多次人生抉择,每一次都给我带来非凡的意义,甚至命运的转折。

1954年我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由于对数学的喜爱,填了三个志愿: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数学系。后来顺利考取了北大。到了二年级下学期,我们开始分专业--选择正确的专业往往对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当时数学系有数学、力学和计算数学三个专业,数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成熟的学科,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选择了它。相比之下,计算数学专业则是北大刚刚成立的新兴学科,不但没有一套像样的教材,而且应用性强,包含大量非创造性的技术工作,不见得有多高深的学问,所以许多人不愿问津。

我却有不同想法,越是古老、成熟的学科,越是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越难以取得新的突破;而新兴学科往往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恰好这时,我看到了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周恩来总理讲了几个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其中就包括计算技术,这对我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我又留意了报刊上一些有关计算机的报道和论述,发现计算机在未来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神奇的作用。我就想,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就这样,我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它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二)

1958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过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工作,一直在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每天工作都在14小时以上。在紧张工作的同时,也阅读国外文献。五十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呢?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这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掌握硬件设计,不懂得程序和应用,照样产生不出创新的想法。于是在1961年,我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当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我以为自己是懂得计算机的,此时才发现只有了解软件,才真正懂得计算机。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以及微程序语言是三个不同级别的语言,贯通这三者,必然会在体系结构上有创新的构思。

为了这一目的,1964年我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 21机的ALGOL 60编译系统。我觉得,不能浮光掠影地参加一个软件系统的研制,而应该彻底投入一个真正实用的系统,这样才能切实理解软件对硬件的影响。60年代的那些日子里,我用90%的时间从事ALGOL 60编译系统的研制,另外10%的时间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对于ALGOL 60、FORTRAN、PASCAL这类汇集时间(binding time)早的高级语言,我从来不赞成硬件直接执行高级语言的方案,而主张寻找编译和目的程序运行中的瓶颈,依靠灵巧的硬件设计显著地提高效率。由于我有硬件实践经验,所以很容易想出硬件上的方法来克服这些瓶颈。经过同事们几年的努力,该系统最终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得到推广,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被列入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当时我感到似乎找到了创造的源泉,并相信一旦有了这种源泉,中国人有可能和外国人同时或更早提出某些新的思想。这种信心,以及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象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三)

六十年代初在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译系统过程中,我大概看了近一百篇国外文献,以后养成了每做一个项目先要了解国外现状的习惯。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

1963年初又决定锻练英语听力,这是我的第三个重要抉择。先收听短波中北京电台对外英语广播,后来觉得不过瘾,就收听英国广播公司BBC对远东的英语广播,1963年起连续两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使我反映速度明显加快。但“收听敌台广播”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我的一条“罪行”,因为*前这样做的理科教师很少,因而显得情节严重。虽然带来不少麻烦,但对我当时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起了很好的作用。

1975年我开始研制精密照排系统这个项目时,一般的科技人员不大习惯查阅外国科技文献,而我则大量地看外国文献,了解国外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方向,这就很容易判断国内比我早开始做这个项目的几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否正确,为我们放弃模拟方式,选择数字化技术提供了保证。

(四)

我研制精密照排系统始于1975年,当时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对于这三个子项目,我独钟情于精密照排系统,因为它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我。我当时正病休在家,每月只领40多元的劳保工资,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工作中。这一事例也说明在可能的条件下让年轻人自由选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按照过去养成的习惯,首先要了解清楚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为此,我常挤公共汽车到地处和平街的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资料。研制工作后来虽列入北大自选项目,但经费是没有来源的,当时条件很艰苦,车费不便报销,从北大到情报所车费为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省五分钱,我于是就提前一站下车走去;复印资料也很谨慎,对于字数不多的页,常常靠手抄来节省复印费。当时国内还处于“四人帮”统治时期,是闭关锁国的,不像现在大家都很注意国外的动态,我在中国科技情报所借阅杂志时发现我常常是那些杂志的第一个借阅者。

我查阅了照排系统方面的有关文献,以及Graphic Arts Monthly等印刷杂志上面的报道。得知日本当时流行的是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机械方式选字,体积大,功能差;欧美流行的是阴极射线管式三代照排机,所用的阴极射线管是超高分辨率的,比黑白电视机分辨率高20倍,对底片灵敏度要求很高,国产底片也不易过关;英国正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但尚未形成商品。1975年时,先于北大,国内已有五家在从事汉字照排系统的研制,其中两家选择了二代机的方案,另外三家分别选择了飞点扫描、字模管和全息模拟存储的技术途径。而对国外状况的调查,使我得出下述结论:数字式存储将占统治地位;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尤其是汉字二代机难度很大,且没有前途;字模管式三代机和飞点扫描式三代机正在走下坡路,很快将被数字存储的CRT三代机所淘汰。

一旦选择了数字存储的方案,汉字字形信息量太大,马上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西文只有26个字母,汉字多达数万,常用字也有三千,国外流行的黑白段描述方案压缩率低,日本京都大学的字根组合方案压缩率高但质量不好。假如当时国产计算机硬盘容量很大,我大概不会努力探索新的途径了,正是由于落后才迫使我们另觅新路,这是一种社会需求的压力。由于我是数学系毕业,所以很容易想到信息压缩,即用轮廓描述和参数描述结合的方法描述字形,并于1976年设计出一套把轮廓快速复原成点阵的算法。但当时用常规计算机上的软件来复原点阵,速度是很慢的,因此一个只懂数学和软件的人可能就会就此却步。由于我有多年的硬件实践,并懂得微程序,所以很容易想到可以用一个专用硬件将复原速度提高100到200倍。1976年时,国外尚无激光照排机的商品,但国内在高精度传真机研制方面已积累了多年经验,激光扫描分辨率高和幅面宽等突出优点强烈地吸引了我,但逐线扫描,不能改变光点直径和扫描后不能停顿的特点又使控制器的设计难度很大。“需要”和“矛盾”正好促使新方法的产生,我的逐段形成点阵、逐段缓冲、四路平行输出等方案就是被逼出来的。这些困难找到了解决办法后,我于1976年夏做出了一生中第四个重要抉择:跳过第

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当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实际上选择了技术上的跨越。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这一大胆而新颖的方案,许多人不相信、不理解--就连二代机中国几个权威部门都还没有解决,忽然一个小助教能够用数学的方法,绕过二代机的困难搞四代机,岂不异想天开?有人甚至说我是“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梦想一步登天”,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非常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有关主管领导的支持。当时最早支持我的是748工程的组长、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局长郭平欣,以及小组的重要成员张淞芝,这两位1976年了解了我的方案后给予了包括经费在内的大力支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当时这样做要冒很大风险。后来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以及后来的国家经委、经贸委,甚至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给予了支持,才使得中国没有经过二代机、三代机,没有经历照排机输出毛条、人工剪贴成页的阶段,直接从铅排跳到了最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

(五)

1979年,正当我们的“原理性样机”研制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748工程”立即受到了“引进风”和“出国潮”的“内外夹击”,当时我仿佛一下子被打晕了。

首先面临的是外国厂商的竞争。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宣布于1979年夏在上海、北京展示英国制造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准备大举进入中国市场。Monotype公司1976发明了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很快成为商品;Monotype系统尽管设计思想不先进,中文排版软件和终端的功能还很差,但硬件可靠,最绝的是可以在一个字中间走走停停却仍能保持字的精度(当然彩色精度不够),而软件经改进后是可以实用的,尽管性能价格比不见得好。与Monotype相比,我们的原理性样机采用“轮廓加参数”字形描述方法,设计思想先进,但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全部用国产元器件(磁心,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外设,系统的可靠性差得多,即使完成,勉强使用,也不宜变成商品。

与此同时,北大教师开始热衷两件事:出国进修和评职称。谈起工程项目都有点“谈虎色变”,特别是我们的激光照排项目从事的又是繁重的软、硬件工程任务,开发条件很差,看不到任何名和利,变得有点“不得人心”,人员也出现流失。

这种内外交困使我再次面临人生的第五次决择,是临阵退缩,还是决战市场?我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我对自己的设计方法充满信心,也被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为国争光的想法所激励。我们决定加紧原理性样机的研制,同时着手研制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真正实用的Ⅱ型机。大家不分昼夜地苦干,终于在1979年7月27日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样张。《光明日报》在总编的支持下,由朱军同志执笔写了长篇报道,刊登在1979年8月11日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副标题是“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所用标题字号之大当时是不常见的。

1980年2月22日,当时任管委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又给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写了一封四页的亲笔信,反对引进,主张支持北大等单位完成先进的系统,信中特别提到了国内研制的这一系统“解决了汉字缩小和放大不变形的问题,有几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来在国内推广,在具备一定条件以后,还可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经过千辛万苦我们又在1980年9月15日上午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方毅同志于1980年10月20日在随书附上的北京大学的一封信上写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话:“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小平同志于1980年10月25日作了“应加支持”的批示。

各方领导的支持和干预加上英国产品的不完善,使得引进Monotype系统的风潮暂时平息。1981年7月8日~11日,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原理性样机鉴定会,鉴定结论是“与国外照排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决定见好就收,不致力于原理性样机的实用和生产,集中精力研制有竞争能力的Ⅱ型机,终于在1985年5月6日~5月8日通过了国家级鉴定,10月26日《北京日报》头版以“科研战线的中国女排”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1986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也获得了1987年首届毕昇奖。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我一直有一种“负债心理”,觉得还未形成产业,国家投资尚未收回,这种“负债心理”促使我们不断进取,华光Ⅲ型机、Ⅳ型机、方正91型机相继推出。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普及,这年年底,所有来华的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人民日报》在引进美国HTS照排系统后一直无法使用,1990年全部改用华光系统, HTS公司宣布彻底破产。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系统,这就是那场被称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1991年至1994年,我们不断抓住机遇,用创新技术引导市场,又引发了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告别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1991年开始),致使我国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大大提高;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阶段,直接研制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1992年开始),引起一场彩色出版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采用采编流程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解决方案(1994年开始)。

1995年以前,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最早叫北大新技术公司)是技术转让与合作关系,1995年7月1日,双方合二为一,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由我任院长,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树立了“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顶天和立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之路。

(六)

今天讲起北大方正,人们会说:“既有名,又有利”,不大了解当时是何等的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决战市场的过程是九死一生的,松一口气就会彻底完蛋。从 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包括星期日和春节、元旦),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极为紧张劳累,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我的家庭失掉了常人所拥有的乐趣,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这个乐趣就是工作过程本身:百思不得其解,凌晨或半夜忽然想出解决办法来,这种兴奋愉快是难以形容的。我从1987年到1992年,每到一处首先就看街上的报纸,看哪个报还是铅排,哪个报已采用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看到用自己研制的成果排出如此漂亮的版面,真是一种高度的享受。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探讨本身就是一种至美。

然而,从事电脑研究开发的最佳年龄是20岁到40岁,我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为27岁和38岁。值得警惕的是,在计算机这种新兴领域,人过中年、步入老年时往往会跟不上形势,固执己见,发生技术决策或市场策略方面的重大失误,导致严重损失。当时我就看到三个这样的例子,它们像阴影一样驱之不散:华裔电脑巨头王安、美国“巨型计算机之父”克雷、世界第二大计算机公司DEC的总裁奥尔森都曾是叱咤计算机界的风云人物,因为晚年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潮流,从而导致下台甚至公司破产。

于是,1993年我作出了一生中第六个重要抉择: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之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案、新成果。

曹操五十作《龟虽寿》,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我则以为,“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七)

我很欣赏日本索尼公司名誉董事长井深大的一句话:“独创,决不模仿他人,是我的人生哲学。”当然,这决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应该针对市场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寻求发展,因为“需要”和已有技术的“不足”是创造的源泉。北大方正国产照排系统在1990年取得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之后,开始大举进入港澳台中文出版业市场,到1995年占领了海外华文报业(包括东南亚和北美)70%的市场,这年12月,方正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成功上市。中国报业的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但我总以为,中文出版系统进入海外市场不能看作走向国际的标志,只有非中文领域的产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才算真正的国际化。1995年我去日本考察,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日本的彩色印刷业十分发达,不亚于美国,领先于中国5~10年;北大方正在国内中文专业排版领域的年营业额很难超过15亿元,而日本市场却大得多,大概是中国的10倍!但是其印刷出版系统的软件并不先进,北大方正完全可以依靠自主技术打进去,在如此宠大的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这个市场“太可爱了”!更可贵的是,发达的日本市场带来很多国内碰不到的需求,将刺激北大方正一批优秀年轻人的创造才能,使他们产生去发达国家领导技术新潮流的使命感,这是高额奖金所买不到的。于是1995年,我的第七次选择渐渐明晰: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

1997年5月2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日本株式会社利库路特(Recruit)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签约仪式,该公司花400万美元购买了方正日文出版系统。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北京日报》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 。这一合同使方正日文出版系统用于出版日本著名大型杂志《Carsensor》,这是一个专门刊登二手车销售信息的杂志,双周刊,有关西、关东、名古屋三个版,每期多达1500页左右,含上万张照片和大量广告。由北大方正承担的出版系统是基于数据库、Internet ,全部流程由电脑管理,自动产生版面的新型系统。与以前该杂志使用的美国系统相比,生产效率提高近10倍,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

目前,方正日文出版系统已进入日本报纸、广告和杂志业,韩文市场也已启动。

现在看来国际化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与国外合资引进技术,占领国内市场,也就是以市场换技术;第二种方式是引进技术,依靠良好的管理、高品质和低成本生产,然后出口海外;第三种方式是依靠自己的创新技术,把性能优异的中国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不得不采用第一种方式,以缩短产品和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人们常称之为“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日本和韩国一些名牌公司当年还很弱小时,先采取第一种方式合资,后逐步转入第二种、甚至第三种方式,因为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制,慢慢不再依赖外国技术,结果形成“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把‘狼’赶走”的局面。而我国有些企业在合资过程中被外方控股,丢掉了自己的品牌,丧失了进一步技术开发的权力,市场并未换来技术,反而造成“引‘狼’入室,与‘狼’共舞,被‘狼’吃掉”的结局。方正系统之所以能够进入日本市场则是一开始就走了第三条路,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打入国际市场。这样做还证明了两点:让优秀的年轻人“出彩”,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放在最前沿的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占领市场”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

(八)

1994年我访问了纽约附近的IBM Watson研究中心,当时该中心主任是IBM高级副总裁麦高地,他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考虑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开发,好比一个人不呼吸;不作未来市场需要的研究,好比一个人不吃饭。不呼吸,几分钟就会死去;不吃饭,两三个星期也会丧命。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研究开发中近期和远期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北大方正的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已处于“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地位,即使主流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也总有饱和的一天,要发展,就必需开辟能够成为方正第二大支柱的新领域。

1995年秋天,机会降临了。9月4日,李岚清副总理接见中央电视台领导,在谈到应向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国产动画片时,他指示中央台可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以提高制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一指示使我心头一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视频领域数字化将是我国广电业必需面临的重大变革,这将产生巨大的市场,因为中国有众多的广播电视用户,而它们的经济实力要比报社、出版社更雄厚。北大方正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进入数字视频领域,抢占市场,它足以成为方正的第二大支柱。于是我作出了此生的第八个重要选择: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

1996年5月,方正与中央电视台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动画制作系统。就这样,北大方正以动画制作为切入点,全面进入了电视台的各个应用领域,与香港亚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到现在短短三年时间,已有电视台新闻生产管理系统、电视台节目播出控制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成熟产品上市,从事数字视频领域开发的人员已达到60多人,涌现了若干年轻的帅才和将才。

2000年后,方正建立起一个团结、和谐、奋斗、不断学习和进取、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我对方正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今后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在这里,将《后汉书》对“方正之士”的描述录下,与大家共勉: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

依靠团队,实现梦想 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但平心而论,我的个人成就远不如同时获奖的黄昆先生,我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我领导的团队在报业和印刷业的技术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十多年来我一共有10个梦想(下面括弧中的年份,指产生这一梦想的时间)。

1. 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1975年)。

2. 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1987年)。

3. 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1987年)。

4. 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1986年)。

5. 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1988年)

6. 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1977年)。

7. 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1994年)。

8. 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1996年)。

9. 进军广电业(1995年)。

10.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阔领域(1994年)。

这10个梦想中,第1到5个梦想已经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所有这些梦想中,只有第一个梦想,即激光照排系统是我具体主持的:负责总体设计,提出正确的技术途径,解决主要技术难关,在第一线干活也比其他同志更多;而其他9个梦想,我只是提出大的发展方向,指定负责人,物色优秀的技术骨干,并未参与解决技术问题。激光照排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除总体设计外,我只具体负责其中一个部分——栅格图像处理器,这是系统的核心部分。依靠北大和潍坊计算机公司的

六、七位技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使栅格图像处理器创新的设计成为高可靠的商品,这

六、七位骨干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某一方面比我更强,从而弥补了我的弱点。照排系统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书版软件和报纸组版软件,前者由陈堃銶和郑民(1986年的博士生)负责,后者由1986年的硕士生、现在的博导肖建国主持。

告别铅与火是在1987年开始普及的,告别报纸传真机是1991年开始推广的,告别电分机是1992年初开始的,告别纸与笔是1994年初开始的。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于1993年取得重大突破,这里应该提到现在的方正控股总裁张旋龙。张旋龙是一位出色的港商,为人大度,事业心很强,具有亲和力,能发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又有异常出众的公关能力,他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贡献很大,马来西亚方正是他一手创建的,日本方正的建立和发展也离不开他的努力。

激光直接制版(CTP)在国外已大量推广,有6000套CTP系统在使用,而中国只有羊城晚报、北京日报等少数用户,这一高潮尚未到来。CTP系统的关键是直接制版机和版材,中国在这两方面比西方落后很多年,尚无成熟的商品。CTP系统的另一关键是基于栅格图像处理器(RIP)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管理,方正在这方面的研发居于国际前列。方正从事RIP的研制已有26年历史,现在推出的是第八代产品,我们期望这一产品能更多地进入日本和欧美西文市场。

开拓日本市场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梦想,因为日本印刷市场很大,要求苛刻,美国的一些著名软件很难满足要求,这给了我们难得的机会。现在方正在日本已有20多家报社用户。此外高档书刊排版软件、流通领域的广告出版、基于数据库的出版软件等产品均受到了日本用户的欢迎。日本方正已有100多位研发人员专门从事适合日本市场的软件研制,其中有王保华、李平立、王泉、李旭阳等优秀的技术带头人。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日本方正总裁管祥红,他于1989年毕业于北大无线电系,长期在日本,对日本印刷业十分熟悉,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又有雄心壮志,能判断日本市场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方向。张旋龙则在稳定日本方正的人才,吸引日本著名企业的投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上面谈到了我的一些梦想,现在方正的年轻带头人正在提出不少新的梦想,并脚踏实地实现这些新梦想。

综上所述,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从计算机研讨会的一些体会

这两天北京市宣传王选,是为了宣传精神文明,树立典型。现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这样一个背景下就把我抬了出来,各种媒体进行包装以后上市。宣传李素丽,她才30多岁,还处在事业上的发展阶段;上海宣传陈竺,他45岁,还在创造的高峰,是中国科学院两位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而王选则61岁了,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讲过:假如微软公司由一位60岁的老者领导的话,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以比尔·盖茨会在55岁退下来,交给年轻一代。今天宣传王选应该讲些什么事情呢?有一句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我创造高峰已过,已经没有太多“勇”的地方了。有一次在电视上,人家要李素丽形容一下她自己,李素丽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觉得这样说比较贴切,她这种善良爱心感动了一大批人为人民服务。轮到我,我也有一句话形容自己:“是一个曾经作出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所以今天的报告会我没有办法,只能谈当年勇,违背了“好汉不提当年勇”的说法。我近年来已脱离了技术第一线,两年前又脱离了管理第一线,所以最近几年的成绩都是在年轻人的领导下取得的。我就变得到处作报告,讲讲过去的经验,有时在电视台露露面,然后别人就说了,昨天又在电视上看见你了,我总是回答:“一个科技工作者老在电视上露面的话,就说明他的科学生涯快完蛋了。”我今天谈谈几十年来努力奋斗的一些体会,这些体会可能对大家从事技术创新,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培养年轻人方面有一些帮助,我觉得很高兴。

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我谈技术创新,始终有这样的看法:技术创新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激励,以及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才能做出比较大的成果。

我能取得一些成绩跟年轻时具备了跨领域的知识分不开,这点对今天人们在技术创新、选择科研项目等方面也许有些参考价值。为什么我能在1975年提出了数字存储这一崭新方案呢?当时人们是很不相信这种技术方案的。我想有两个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选择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道路。1961年我从北大数学系计算机数学专业毕业已三年,一直在硬件第一线上跌爬滚打。今天要我讲计算机48

6、586到底有什么差别,下一代CPU、未来一代到底怎么一个特点,我讲不清楚,但要问我50年代初国外有名的计算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只要有特色,我都能讲出来。当时一些新的计算机给我的印象太深,于是我就老问自己,你为什么总是停留在欣赏别人成果上,自己怎么没有创新?后来我才知道我不懂的是应用,我决心投身到应用的研究上去(今天软件非常时髦,但当时software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应用当时就是软件)。1961年我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我跨这一步时当时在中国是第一个,在美国也不多。一旦有了软、硬件两个领域的基础以后,忽然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我非常理解控制论的发明者维纳的这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盛的成果。在这空白区耕耘的人,一方面要熟悉这个领域本身的业务,首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同时要对相近的领域有丰富的知识,这样就可能提出很多创新的想法。

我在20多岁时的另一决定是锻炼英语听力。先收听短波中北京电台对外英语广播,后来觉得不过瘾,就收听英国广播公司BBC对远东的英语广播。*里就变成了“收听敌台”,带来不少麻烦,但对我当时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起了很好的作用。1975年我开始研制精密照排系统这个项目时,当时一般的科技人员不大习惯查阅外国科技文献,而我则大量地看外国文献,了解国外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方向,这就很容易判断国内比我早开始做这个项目的几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否正确。国内搞照排的有5家比我早,其中有几家实力非常雄厚,有一家的参与单位个数比北京大学从事此项工作的总人数还要多,但这五家都选择了模拟的道路,唯有我们选择了数字道路。为什么机遇能偏爱到北京大学头上?只因我们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用激光扫描是未来发展方向。但采用激光扫描,字形的信息量非常大,像出一份广州的《新快报》,每个正文字就是200×200四万个点,像“热潮”这两个最大的标题字,是2000×2000个点,四百万个二进位,大家每天都看报、看杂志、看书,这些报纸和书绝大多数是北京大学开创的技术排出来的,大家从来没有感觉到每天是在数点。这么庞大的信息量,存在一个如何储存的难题。日本当时流行的还是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机械方式选字,体积大,功能很差;美国流行的是阴极射线管式三代照排机。1976年,中国一个代表团到日本访问,结论是中国只能搞二代机,不能搞第三代。因为他们一看日本的三代机,也是用点表示汉字的,由于信息量太大,就偷工减料,小字用64×64点阵,大字也用64×64点阵,放大以后,台阶非常严重。此外,三代机因为所用的阴极射线管是超高分辨率的,比黑白电视机分辨率高20倍,它的底片也不过关。所以中国专家代表团得出了上述结论。由于我的数学背景,我很容易想到这么大的信息量可以用一种数学的方法,即用轮廓加参数的方法来描述,以便控制字形变倍时的质量。但当时的计算机速度比286慢得多,一个中型计算机用纯软件的方法把数学描述的信息变成点速度慢得惊人,一秒钟只能产生一个字,因为这个转化过程运算量太大。因为我有软、硬件两方面的背景,我又想出一个办法,对于转换中速度特别慢的操作,可以用一个专用硬件将转换过程的速度提高100倍到200倍,一般性操作则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这样搞激光照排四代机的困难就迎刃而解。所以我提出了“跳过日本的二代机和美国的三代机,直接搞国外根本没有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这一大胆新颖的方案。但当时人们对此很难理解,就连中国几个权威部门都还没有解决二代机,忽然一个小助教能够用数学的方法,绕过二代机的困难而搞四代机,岂不异想天开?把我说成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我非常幸运,得到了有关主管领导的支持。当时最早支持的是748工程的组长、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局长郭平欣,以及小组的重要成员张淞芝,这两位1976年了解了我的方案后给予了包括经费在内的大力支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当时这样做要冒很大风险。后来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以及后来的国家经委、经贸委,甚至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给予了支持,才使得中国没有经过二代机、三代机,直接从铅字跳到了第四代激光照排。1986年12月30日这天,《中国机械报》第一个用了我们的照排系统,从此中国报业和印刷业掀起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革命。到现在为止,中国大陆99%的报纸和黑白书刊都采用了当年北京大学开创的技术,这个领域外国没有插手进来。

1987年,看到一部科教电影中讲了钱学森回国以后的一段故事,我心里非常感慨。钱学森回国后就建议中国先发展导弹,后发展飞机。人们就非常奇怪,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飞机是成熟的技术,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中国应该及时赶上才对;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时候,苏联和美国都没有洲际导弹,钱学森为什么主张先发展导弹?钱回答得非常妙,他说导弹容易飞机难,飞机是要载人上天的,涉及到安全性材料、发动机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基础工业、材料工业不发达,需要很长的周期来考验和完善,一下子上不去。而导弹是一次性的消耗,难就难在它准确的制导,制导是依靠算法的,中国人非常聪明,完全有能力想出非常好的制导方法(钱学森就有著名的“钱氏公式”)。后来证明钱学森的看法是对的,中国的导弹、火箭很快上去了,现在成了世界四强之一。回想起来,我们的历程跟这有点相似,搞光学机械式二代机真是难,北京和上海几家单位花了很大精力搞的方案都面临着机械上的极大困难,其原理是把字刻在一个透明圆盘或圆筒上,在照排过程中圆盘作高速的匀速转动,当选到需要照相的字符时,自动启动闪光灯发出短暂而十分强烈的光,使窗口位置上的字符经透镜和反射镜在底片上成像。由于圆盘或圆筒转得很快,又必须经受强烈灯光忽开忽关(每次感光只有几微秒)地照射,材料很容易变形,而且疲劳性和寿命都不够,对感光底片的要求也很高,这一系列机械上的困难难以克服。相比之下,搞四代机则容易得多,一旦解决了存储量问题,机械方面的问题就简单了:一个多面转镜或滚筒匀速走动,然后再用光扫描,相比三代机要简单得多。

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由于汉字笔划多,例如“量”字,有九个横道,在变倍、尤其是变小时,需保持横宽的一致或匀称,以保证变倍后的字形质量,这种控制质量的描述比美国人早了8年,并不是我的能耐比美国人大,而在于我们比美国人更早地获得了十分宝贵的需求刺激。70年代美国没有这种要求,因为西文26个字母128个字符都用点来表示信息量也不怎么大。到了1985年,美国人也吃不消了,当时积累了一千多套不同的字体,总存储量已相当可观,这才促使其也开始用轮廓加参数描述西文字形,而且比我当时做得要漂亮,我当时描述的是直线轮廓,他们则用二次曲线甚至三次曲线,比我又进了一步,但毕竟比我晚了若干年,晚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汉字多,比美国人更早地获得这种异乎寻常的需求刺激,这使我体会到,要让年轻人出彩,重要的办法就是把他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最大的享受是工作本身

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在计算机领域内,只出点子、从来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似乎是一个规律。因为开头人们总会对新思想提出怀疑,而只有发明者本人才会不遗余力、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百折不回地予以实现。美国“巨型机之父”克雷曾说过,当他提出一个新的构思时,人们常常说“Can not do”(做不成) , 而对这种怀疑的最好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我从1975年到1993年做了整整18年,这18年确实非常辛苦,没有寒暑假,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我的家庭失掉了常人所拥有的乐趣,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这个乐趣就是工作过程本身。一个人得到荣誉和桂冠,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而更大乐趣在于克服工作本身的困难:百思不得其解,凌晨或半夜忽然想出解决办法来,这种兴奋愉快是难以形容的。我从1987年到1992年,每到一处首先就看街上的报纸,看哪个报还是铅排,哪个报已采用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我还可以看出是哪一个版本的,是老的版本还是新的版本。有时我看一种报,其实一个字都没看进去,全是在看字怎么样、版面怎么样,看到用自己研制的成果排出如此漂亮的版面,真是一种高度的享受。科学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居里夫人曾经讲过,科学探讨本身就是一种至美。歌德说,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在工作过程中会感到最高度的快乐。他提到一位著名画家鲁斯,看鲁斯画的山羊,从山羊的毛发中可以看出画家当初愉快的心情。我想一个献身于科学的人,他的最大回报并不是名和利,而是克服工作中的千难万险、最终取得成效所享受到的快乐。

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我非常赞成欧美流行的一句话:一心想得到诺贝尔奖的人得不到诺贝尔奖。我想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要为当前名和利所诱惑。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当年我们从事激光照排项目的有些中青年教师对名和利看得比较淡,甚至多少有点看破红尘。大家今天说方正又有名又有利,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大家哪知道在1978年到1985年时是何等艰难困苦!当时北大流行的潮流是写论文,这种风气在那些年刮得非常盛,所以当时聂荣臻元帅在给国务院干部局写的一封信中讲,假如提职称都要看论文的话,医生怎么看病?国防工作谁来干?当时我们处在严重的逆境情况下,要做很多商品化工作,是十分艰苦的,但当时想的是要为国家真正做出成绩来,不能为当前情况所困扰。一个人难免要有名的,我的原则是可要可不要的名和利不要。我在评院士的时候,没找人推荐,更没找人活动,到后来快截止的时候,周培源先生打电话给我,他说我别人都不推荐,只推荐你一个人。但推荐人需要2个院士,仅周培源先生一个人推荐是无效的,因我是教委这条线上的,最后还是评上了。即使后来研究初步取得了成果,我们也不为眼前的名利所诱惑。我们不大看重鉴定会上达到什么国际水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水平,很多时候鉴定专家是在既不丧失原则,又让对方高兴的前提下,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评出一个“国际先进水平”。大家知道这些加了限制词的“国际先进水平”意义不大,否则中国早就是一个科技超级大国了。我们因为对此看得比较透,就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改进,推陈出新。1985年,华光型机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以后获得众多奖项: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198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金牌,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得了毕昇奖等,但是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因为1986年国内几家有钱的大报社和几十家出版社用的是美、英、日的系统,假如国家1000万拨款研究出的产品最后在市场上被别人打倒,那么我们到底有功有过?这种负债心理促使我们不断进取,终于在1989年初步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并很快垄断了国内市场。

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将大大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要靠市场需求刺激技术,用先进技术引导市场,这两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十年前,不少人担心激光照排是先进的技术落后的效益,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铅排成本最低,而一套激光照排系统要上百万(后来降下来了,也有十多万),所以很难推广,但事实证明,由于激光照排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其推广速度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1986年中国的报纸几乎均为铅排,而1992年以后各大城市的主要报社都已采用北大开创的技术,就连新疆、内蒙、西藏这些将本族文字与汉字一起排版的地区也淘汰了铅字。事实证明只要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就一定会形成一个大市场。淘汰铅字以后,人们担心方正就要萎缩,但我们十一年来一直保持营业额上升的形势,我们是用新技术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打出一个又一个新市场。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做彩色出版系统。我国的彩色出版领域过去二十多年一直被国外四家电子分色机厂商的产品所垄断。我国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仿制国外的分色机,仿制成一代,马上被国外新的一代所淘汰,始终未能进入市场。我们在1988年提出一种跨越的思想,不去仿制电子分色机,而是研究文图合一的彩色出版系统。在常务副院长肖建国教授的领导下,1992年1月21日这一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彩色照片和中文的合一处理,并整页输出彩色报纸版面。过去人工剪贴彩报的一版需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输出一版的四张分色片,使报纸时效要求高的新闻版上也能登彩色照片。接着我们又使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制版质量可与电子分色机媲美,从而完全取代了电分机。1994年前很多单位向国家申请批经费购买电子分色机,到了1995年一家都没有了,大家知道该淘汰了。1992年以前很少有彩报,《人民日报》一年过节才出几次,现在是彩报满天飞,200家中国报纸配备了彩色系统,有很多家天天出彩报,象《北京晨报》,这就是高新技术炒出的一个新市场。

第二个例子是研制卫星远程传版系统。1992年以前,《人民日报》每天用飞机将当日报纸版样传到全国各地30多个点,代价昂贵,速度慢。台湾的《联合报》、《中央日报》则是用价值20万美元的高速传真机来传版面。我们决定跳过传真机传版,直接研制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系统。该系统通过卫星专用通讯网络向各印刷点广播式地发送页面描述形式的版面,这在世界上也是首例。1992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采用的北大方正卫星传版系统通过国家验收,采用这一系统后效率和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节省了大笔资金。去年江泽民主席到莫斯科访问,一早起来就看到新的《人民日报》,图片很清晰,他非常高兴,后来专门指示,希望能够在中国驻各国使馆更多地采用这种技术出《人民日报》。台湾的《中央日报》也购买了我们的远程传版系统,每天把版面传往世界各个报点。1996年我到台湾,参观《中央日报》,总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用你们的技术把版面传到洛杉矶,印得比台北还要好!

后来,我们又在继“告别铅与火”后走向“告别笔和纸”。现在130多家配备了方正采编流程管理系统,《光明日报》的副总每天一上班就在机器上操作3个小时,编辑部的主任按总编的指示具体运行,整个操作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不久的将来还要启动“告别底片”运动,就是把版面的文字和图象信息直接输出到版材上,版材经自动处理后,可以直接上胶印机印刷,免除了输出底片、人工晒PS版等一整套工序,从而显著提高生产率,并有可能降低成本,这无疑是印刷技术未来的重大发展方向。目前《羊城晚报》、《新快报》开始告别底片,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我非常赞赏IBM Watson研究中心主任、当时的高级副总裁麦高地的话,他说,不考虑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开发,好比一个人不呼吸;不作未来市场需要的研究,好比一个人不吃饭。不呼吸,几分钟就会死去;不吃饭,两三个星期也会丧命。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研究开发与市场的关系。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很快,已有一定规模的国内市场能哺育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企业迅速成长,但是国内市场又不足以推动我国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形成大的规模。尽管北大方正在中文专业排版领域占主导地位,但这一领域的年营业额很难超过15亿元,而日本市场却大得多,大概是中国的十倍。日本有一个著名杂志社出20多种杂志,其中一本二手车杂志叫《CarSensor》,有关西、关东和名古屋三个版本,每期双周刊,厚达1000多页,每年有一万多家汽车厂在上面登广告。像这样的杂志社日本还相当多。在日本街头、地铁、超级市场到处可以看到印刷精美的彩色商品的广告,其彩色印刷质量之高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年几十亿美元的营业额,美国的印刷厂也达不到这种水平。而日本的印前出版软件并不很先进,给了我们很大的可乘之机。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给我们年轻人一种深深的刺激,开发出了方正日文出版系统,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了软插件体系,使系统容易扩展和升级,成为日本第一家基于数据库的通过Internet自动产生主页的系统。《CarSensor》杂志花400万美元购买了这一软件,效率比原来美国的软件系统提高10倍,用户很满意。2004年已有300多种日本报纸使用方正系统出版,明年会有更大的发展。

吸引年轻人才的四个条件

要吸引年轻人有四个条件。

一是成就感,要使年轻人有创造历史的感觉。我们进入日本市场后,日本的NHK采访获得国际奥林匹克金牌、银牌的方正员工,问他们为什么愿意留在国内,因为假如他们发16封信到美国,就会回来16封信表示接受并提供全额奖学金。他们回答说,在这儿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过去都是日本人把技术拿到中国来,现在日本也用中国技术,这种自豪感、成就感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我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在美国硅谷,一家公司一个美国人没有一点都不稀奇,没有中国人则是不太可能的,那里1/3搞技术的人才都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到那里能够做出一流成果?我想是因为在那儿可以得到国内得不到的最前沿的需求刺激,从而激发创造才能。我们进入日本市场就是这个目的。我们跟中央电视台合作,做动画制作,做非线性编辑系统,全部流程电脑化;我们跟亚洲电视台合作,研制基于数字视频服务器的播控等最先进的系统,这种应用的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是年轻人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创造团结和谐的环境。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他之所以有七个学生获诺贝尔奖,最重要原因是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怕承认自己是傻瓜,这么一种平等的气氛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有好处。钱学森先生曾讲过一个例子,他的导师是国际著名的权威,有一次钱学森跟导师争得面红耳赤,导师非常生气,但稍后想想钱学森的看法是对的,第二天便爬上三楼对钱学森赔礼。所以培育年轻人要有一个平等的环境,使年轻人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我强调团队精神时经常使用日本人“下围棋”这个比喻,很多人知道这个比喻,这不是我的发明,只是我的发挥更丰富而已。在美国华人里有种说法,比喻做事日本人是“下围棋”的作风,从全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和最终胜利而牺牲局部的某些棋子。最典型的例子是松下彩电,刚面市时一点名气都没有,它联合四家彩电厂商,搞出一个共同的协议,在日本卖高价获利润,在美国是倾销价、成本价,两年下来就在美国打开了彩电市场,后来取得垄断地位。今天韩国的民族精神、团队精神也很可贵,在韩国99%以上汽车都是韩国产的,企业、事业单位不可能用进口车。企业单位用进口车,税务部门就要找你麻烦。一个交通警察看到进口汽车违犯交规,罚款就加重。尽管韩、日早期都引进大量外资,如富士通和西门子合资,松下和菲利浦合资,三星和三洋合资,大宇和通用合资,但都是先“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最后“把狼赶跑”。不过我们都把狼赶走也不好,都赶走了,谁来和我们签约?但合资要注意共同发展,中国这方面有点毛病,我们合资后连技术开发权都没有,这太危险,合资一定要干,但千万不要变成“引狼入室,被狼吃掉”,要坚持的开发权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步,否则毫无前途可言。

讲团队精神我国也有一个光辉榜样,给我一生带来很大影响,这就是当年的原子弹研究。六十年代苏联专家撤走后,研制原子弹原理的任务落在了当时一批年轻人肩上,最年轻的是周光召,只有31岁。为首的是邓稼先,后来这批人中出了8个院士(7个科学院院士,1个工程院院士)。邓稼先的伟大不仅在于是美国博士,有才能,更在于能让手下比他有才华的人施展本领,包括为研究原子弹原理作出头号贡献的周光召,研制氢弹作出头号贡献的于敏。杨振宁说: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假如是中国人,他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的原子弹;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也不可能成功领导美国原子弹研制,这两人秉性有极大差别,邓稼先有才能,忠厚,一切以工作为重,同时能让底下人成绩超过他。而美国原子弹之父是锋芒毕露,经常打断老师讲课。中国需要邓稼先这种帅才,他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第三是创造条件不断使年轻人的业务得到成长提高。

第四是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我们要树立一种未来百万富翁是高科技年轻人才、是民族英雄的观念。微软靠认股权,培养了三千名百万富翁,我们中国要体现知识的价值,就要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造就这种百万富翁,靠他们的辛勤劳动,真正成为中国高科技的脊梁和民族英雄。

今天把我包装上市,我只能讲讲多年来的体会,实际上我可能有两个优点:一是有洞察力,二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非常赞赏日本松下幸之助的成功秘诀,他说因为我穷,所以我要努力奋斗;因为我比别人知识少,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因为我身体不好,所以我要依靠别人。这也是我的长处。至于成绩是在各级领导和很多同事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的,现在却都归到我头上,所以我是剥削大家、剥削年轻人最多的一个人,当然我主观上并不是要这样做,好在这点大家也都理解。

(丛中笑 根据录音整理)

注:1998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科委分别做出“关于向王选同志学习的决定”,并隆重举行王选先进事迹报告会。此文为王选在报告会上所作的精彩演讲。

认清目标,就要疯狂的追求

采访/高晓春

王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当代毕昇”;作为青年才俊的导师,他爱才护才,有口皆碑。当我问他:“作为科技带头人,您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说:“狂热地追求,看准了目标,永不回头。”

能为别人活着,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记者:2002年3月,为表彰您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北京大学专门为您召开了科技奖励大会。会上,您谈了您一生中的十个梦想;接下来,又谈了您的“好人观”。正是您的“好人观”,感染了更多的人。

王选:那一次获奖,让我想起我小的时候。那一年,我10岁。一天,老师宣布要进行一项跟以往不同的评选活动,说要选出一名品德好、大家喜欢的同学,我以压倒多数的票获得了这项荣誉。这一荣誉是非正式的,我也从未告诉过父亲母亲自己获得了这个奖。50多年后,再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这一荣誉对我的一生有多么重要。经验告诉我: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个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根本做不到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

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只有为别人活着,那才是有价值的。我赞同他的话。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具备这种品质。他们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活得有价值,始终不渝,狂热地去追求。

记者:从什么时候起,您开始了这种狂热的追求?

王选:从从事软硬件研究,从研制激光照排项目起,就开始了这种追求。为了激光照排,它的价值、它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印刷业的这种根本性的革命所带来的前景,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今天谈起北大方正,人们会说“既有名,又有利”。但,人们不大了解当时是何等的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一种“逆流而上”的感觉,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身心极为紧张劳累,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举个例子,1987年至1992年间,每到一处,我首先要看街上的报纸,看那些用了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漂亮的版面,这种乐趣是难以形容的。

我想,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

记者:对于名和利,您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您说: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您说您做不到上士,因为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决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王选:我想,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脱离社会、脱离企业、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了,所以,不可能像钱钟书那样淡泊名利。那一年,英国女王来中国访问,请钱先生出席宴会。钱先生不去。他的理由是“我和她不是一路人”。而我的情况不一样,我的工作跟一个企业有关,企业里出了一位院士,获得了一个最高奖,对企业的诚信来说是有益处的。因此,我做不到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忘名的地步。

一个人,应该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

记者: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您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当代毕昇”;十几年来,您频频获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在这个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里,您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以您的目光,成功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王选: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自信是什么?是相信自己。回想近30年的艰苦历程,我们是始终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发展的,用一句话说就是九死一生。但,方正电脑还是在1995年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建立起了自己先进的管理系统,再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成为了PC厂商的老二。为什么?因为我们自信。什么是自负?自负是不顾实际,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执著是认准目标之后,不懈地去努力,狂热地去追求,但不能僵化,要不断地发展以适应新的变化。这又让我想起1974年国家计委支持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中有一位老师是技术负责人,他的决心很大,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说:我做不完,我儿子做,我儿子做不完,我孙子做。我一听,心想:完了,等您儿子、孙子做出来,早不合世界科技发展的需求了,早过时了,后来这一项目夭折了。所以说,要执著,但不能僵化。

一个成功的人,他还要具有卓尔不群的洞察力和远见。在科学界,曾有这样的一个比喻,所谓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指兔子的人就是指明科研方向的人,打兔子的人就是进行科技攻关的人,捡兔子的人就是让技术在市场上能够产生效益的人。因此,对于一个科研岗位上的领导者来说,他应该具有这种指兔子和打兔子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人,他更要具备团结人的能力

记者:这些年来,您一直在强调团结合作问题。您曾经说过:中国不缺少有才华的年轻人,但缺少团结合作的精神。您提出疑问:中国人难道只能由外国老板指挥?中国人难道不能指挥中国人?

王选:这是我十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大一样了。十年前,美国华人中曾用“下围棋”形容日本人的做事方式,用“打桥牌”形容美国人的风格,用“打麻将”来形容一些中国人的作派。“下围棋”是从全局出发,为了整体的利益和最终的胜利可以牺牲局部棋子。日本的公司或个人在对外时常常表现出团结一致的劲头,甚至他们去海外旅游也要找日本人开的旅馆去住,尽管有时更贵、交通更不便。“打桥牌”的风格则是与对方紧密合作,针对另外两家组成的联盟,进行激烈竞争。“打麻将”则是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这种作派显然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更是严重影响发展。

拿计算机软件设计这个行当来说,绝大多数好的软件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最主要的研制者也常常不只是一个,单枪匹马很难有大作为。近20年来,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学术或技术方面才华出众者并不少见,但全面能力或其他素质方面的一些弱点却或多或少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戈尔曼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指出,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智商概念,因为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能有所成就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充其量只占20%,而其余80%的因素中,宽厚、自信、坚毅等作用不可低估。心理学家们把后者称为“情绪商”。他们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他们认为:美国贝尔实验室取得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该实验室科学家们的智商高,而是这些一流学者之间的友好、愉快和有效的合作,换句话说,他们的“情绪商”超过常人。我们应该提倡团队精神,因为,在今天的科技发展中,善于合作的科学家取得大成就的机会更大。

记者:在谈到团队精神时,心理学家荣格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 + We = Fully I,这与您提出的“善于看到他人之长是团队精神的基础”有些类似的地方。

王选:是啊。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给你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的一位学生。大家公认他能力出众,干活麻利而可靠,但“情绪商”差,任性自傲,与合作者常搞不好关系。后来他到了一家公司主持开发软件,当他发现下级编的程序有错误并指出后,下级改正了他指出的错,却又故意制造了另一个错。为什么?因为他与同事关系不好的缘故。该软件后来很快就在市场上消失了。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成绩一般,智商并不突出,但“情绪商”很好,他大度、坦诚、待人友爱。大一时,我睡在他上铺,半夜解手儿时我常常迷迷糊糊地踩在他的头上,他总是一笑了之。在核武器领域,他奋斗了40余年,年过花甲之时,当上了工程院院士。

讲到团队精神,我最敬重的一个人是“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我和邓稼先并不认识,但我很佩服他。他的伟大在于:他不仅自己才华横溢,而且能够让手下比他更出众的人充分施展才华。

为年轻人成为这个时代的“知识英雄”创造条件

记者:1993年,您退出了科研第一线,这一年您56岁。按照通常的观念,这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什么,您却决定了退出?

王选:1993年2月,我离开了真正设计工作的第一线,到今年已经整整十年了。虽然离开了第一线,但却一直没有脱离科研工作。让我作出这种选择的是1993年春节里发生的一件事情。那年春节,像往年的春节一样,我在家里闭门搞设计。两个星期后设计完成。恰巧我的学生刘志红过完春节回来。他看了以后对我说:“王老师,您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IBM的PC机总线上有一条线,您可以检测这个信号。”学生的一句话,意味着我两个星期的研究成果成了笨拙设计。他的提醒,还让我想起两年前的另一件事儿,也是刘志红。1991年初,方正91设计即将上市,我忽然发现自己设计的芯片在处理图形时有漏洞。一时又想不出解决办法,便把这一问题告诉了RIP组的三个年轻人。当时并没有指望他们能想出对策,因为他们都没有参加这一芯片的设计工作。不料几天后,刘志红想出了一个妙招,回避了这一失误。

这两件事促使我认真地反省自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两次创造高峰是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那一年我27岁)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那一年我38岁),那时的我是无名小卒。在工作中我常常会受到一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但实际上对技术细节了解甚少的人的干扰。而我自己,这些年,也似乎成了计算机某个领域里的所谓“权威”。但我心里清楚:我看的技术资料和文献已不如年轻人多、第一线的实践也不如年轻人丰富了。在计算机这种新兴学科领域,如果不掌握或不熟悉重要的技术细节是容易犯“瞎指挥”错误的。我的创造高峰已过。我应该做我现在能够做的事,帮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尚未成名的“小人物”,他们需要我的支持。

记者:谈到有才华的人。您的秘书丛中笑女士在我一进门的时候就对我说:可以和王选老师谈谈关于年轻人、关于人才方面的事儿,他一定会很高兴,因为那些都是他的“宝贝”。那么,就请您谈谈这些“宝贝”吧。

王选:(笑)方正每招一届员工,我就让人事部门整理一本花名册,一有空,我就到这些员工所在的部门去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久我就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我有一个笔记本,是专门用来记录与员工们的谈话的,那确实是我的一件“宝贝”。

我可以跟你说说我们方正的年轻人。一个是现在已是博士生导师的汤帜。那一天,他是陪着同学到我家来咨询考研,我却录取了他。汤帜的数学成绩很好,程序设计得过奖。在做我的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发现他特别着迷于技术,一个问题想不出来,会一想再想,直至找到答案;他的程序设计也很少出错。现在,由他做技术主导、由周劲负责市场开发的eBook ,再加上在技术上也是尖子的技术开发主管张力,这个项目现在做得很好。计算机软件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技术第一线的人太苦太累,而汤帜一干就是16年。这样的人才,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记者:人才有了,为他们创造条件,留住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展现自己,就是摆在方正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了。

王选:是啊。有些单位曾经想挖我们的人才,给的薪水也比方正的高,但,他们没有走。他们觉得在方正这样的一个团队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

记者:靠什么,方正有了这样的吸引力?

王选:为他们创造平等、和谐、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好环境。李远哲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他在美国体会最深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学生可以反对老师。钱学森的导师是国际著名的学术权威,有一次,钱学森跟他争得面红耳赤,导师非常生气,但稍后想想钱学森是对的,第二天便爬上三楼给钱学森赔礼。在方正,我们提倡这种平等,这是一个和谐环境不可缺少的氛围。

至于当代的年轻人才,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对于生活待遇有一定要求,但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对金钱又不是无止境追求,即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过低的收入,没有安身的住房,也很难让年轻人去“献身”,因此,“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依靠知识和创新成为百万富翁,成为这个时代的“知识英雄”。

推荐第3篇:王选

王选

一、人物简介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二、人物履历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三、典型事例

①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

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 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 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 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 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 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

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可选角度:勇于创新,敢于开拓,不畏艰难,信念坚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②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可选角度:创新精神,做出决策的勇气,要两耳闻窗外事等)

③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可选角度:倡导团队精神,提携后辈,无私奉献,明达事理等)

四、名言举例

①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

②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③我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④“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

⑤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五、他人评价

1、柳传志:王选老师是科研人员很好的表率

王选老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他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对科技创新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的前列。他的这种追求不懈的科研精神,对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同时,王选院士也是第一批把科研技术推向市场的人,通过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思想的变革,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2、湖南科协原副主席杨敬东眼中的王选:勇于创新

湖南省科协原副主席杨敬东非常难过,他将自己收藏的很多关于王选院士的资料一一拿出来小心翻阅着,他说:“王选院士是位平易近人的科学家,他高尚的人格和对科学孜孜不倦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王选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二次革命。回忆起与王选院士接触的点点滴滴,杨敬东说,“王选院士有着自主创新的成长历程,提出了很多的前沿观点,而且平易近人、待人随和。”

3、资深IT记者刘韧:王选之后 不会再有王选

王选之后,不会再有王选。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企业,王选用方正完成了他的科学商业化尝试。历史会汲取其中的经验,让同样的事情更加有章可循。在IT界,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人的研发成就,能和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相比。不仅不能相提并论,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在“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当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报业领域进入实用阶段时,江泽民亲临北大方正集团视察,给予王选和北大方正集团很大的鼓励。在他的科研工作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胡锦涛从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关怀、鼓励和支持是他科研创新的巨大动力。在多年交往中,他同中共中央领导结下了深厚友情。

六、写作实例

1、王选,汉字激光照排之父。当别人都选择了光芒可以盖过几乎所有领域的“纯数学”时,他毅然选择了数字与技术,开垦新的道路。在人生的小门口,他弯下腰,潜心治学,终于通过努力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在数字领域挺起的的腰板。若不是王选选择了挑战,就不会有我们看到的光洁的课本。

该文章转

[

]

:http://www.daodoc.com/

3、在学习和纪念王选老师的大量文章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伟大”、“不平凡”、“高尚的师德”这样的字眼。的确,王选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优秀教师的典范,用这些词语形容他一点不为过。但是,我要说,如果仅限于从崇高的方面宣传和学习他,而忽视他平凡普通的一面,反而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甚至不可信,不知道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够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这样也就失去了普遍有效的教育意义。

其实,任何伟大或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多么高尚伟大,而总是认为自己很普通,自己所做的都是作为一个人和职业要求所应该做的。这不完全是谦虚之词,实在是道出了追求崇高和立足平凡的辩证关系。仅有高尚的价值指向会让人有无所适从的空泛感,但没有高的价值引领也使人难以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坚守基本做人原则的勇气和毅力。其实,伟大来自平凡,伟大和平凡乃至卑下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平凡的人是基本能够按照做人的基本要求去做事,卑下之人恰恰是在践踏这些基本要求,而伟大的人则是在平凡的做人做事中有更高的价值追求,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坚守这些基本做人原则的勇气和毅力,亦即在平凡中见精神、见境界。

王选老师之所以能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敬仰和方正员工的爱戴,自然是和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的。但问题并不是所有取得卓越成绩的人都能获得如此殊荣,说到底,是其崇高的人格更让人折服,而王选老师崇高人格的形成恰恰缘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信念———做一个好人。王选老师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做个好人。他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包括他自己。他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一点就是好人。不过,他认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就是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对照这个好人标准,很多人会觉得简单易行,甚至可能会认为自己也基本算是一个好人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如果我们再仔细琢磨一下,这个看似基本的做人标准并不是真的简单易行,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难的,否则人世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冲突乃至战争了。因为归根到底,人们之间很多矛盾的产生,恰恰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至少想自己想得多。

不仅仅为自己活着,就必然在处理索取与奉献、享乐与创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各种人生矛盾时不只想着自己,也想着别人。而心中有别人,就会自然看淡和正确处理很多利益冲突,心中坦然,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个人的小我走出了自身,走向了大我,创造了生命价值的永恒意义。所谓人生有限,事业无涯,精神价值无限。这才是真正的人的价值。

王选老师说:“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这些乐趣就是创造的乐趣,就是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乐趣,也就是人之为人的真正的乐趣。任何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乐趣和生命愉悦感。这是我们一般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比如,吃了一顿美味佳肴的享受感,是无法跟读了一本好书、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工作的充实感相比的。而且,物质的享受是越丰富越缺乏享受感,享受的极限处即是无聊空虚。精神的享受却是无限的,越是有创造成果就越有创造热情,也就会越爱学习、爱劳动、爱钻研,从而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钻研中而不知疲倦,就像孔子的自评一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由此可见,那些追求精神价值的人,不是他们很刻意地要求自己不去关注利益得失和物质享受,更不是像有的人认为的是一种虚假宣传,而实在是一旦他们置身于创造的乐趣中,物质的享受和利益得失就自然是在他们的视野之外的。

可见,王选老师的好人观并没有降低做人的标准,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平实的语言对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进行了诠释,从而使人们更容易产生践行的冲动,并逐渐树立起追求崇高、追求更高价值实现的信念。人的能力有大小,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尤指物质贡献)也有大有小。但贡献有大小,精神可以无高下。因此说到底,提升个人精神境界,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不为”的问题,“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一个人只要有这点追求崇高的精神,就可以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推荐第4篇:王选

王选院士简介

王选院士,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董事,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 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获一项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消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 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王选院士因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首届毕昇奖,首届中国专利金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洲华人工程师学会成就奖。2002年初,鉴于王选教授在科技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务院隆重授予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的八个重要选择

(一)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风风雨雨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多次人生抉择,每一次都给我带来非凡的意义,甚至命运的转折。

1954年我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由于对数学的喜爱,填了三个志愿: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数学系。后来顺利考取了北大。到了二年级下学期,我们开始分专业--选择正确的专业往往对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当时数学系有数学、力学和计算数学三个专业,数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成熟的学科,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选择了它。相比之下,计算数学专业则是北大刚刚成立的新兴学科,不但没有一套像样的教材,而且应用性强,包含大量非创造性的技术工作,不见得有多高深的学问,所以许多人不愿问津。

我却有不同想法,越是古老、成熟的学科,越是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越难以取得新的突破;而新兴学科往往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恰好这时,我看到了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周恩来总理讲了几个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其中就包括计算技术,这对我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我又留意了报刊上一些有关计算机的报道和论述,发现计算机在未来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神奇的作用。我就想,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就这样,我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它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二)

1958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过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工作,一直在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每天工作都在14小时以上。在紧张工作的同时,也阅读国外文献。五十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呢?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这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掌握硬件设计,不懂得程序和应用,照样产生不出创新的想法。于是在1961年,我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当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我以为自己是懂得计算机的,此时才发现只有了解软件,才真正懂得计算机。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以及微程序语言是三个不同级别的语言,贯通这三者,必然会在体系结构上有创新的构思。

为了这一目的,1964年我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 21机的ALGOL 60编译系统。我觉得,不能浮光掠影地参加一个软件系统的研制,而应该彻底投入一个真正实用的系统,这样才能切实理解软件对硬件的影响。60年代的那些日子里,我用90%的时间从事ALGOL 60编译系统的研制,另外10%的时间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对于ALGOL 60、FORTRAN、PASCAL这类汇集时间(binding time)早的高级语言,我从来不赞成硬件直接执行高级语言的方案,而主张寻找编译和目的程序运行中的瓶颈,依靠灵巧的硬件设计显著地提高效率。由于我有硬件实践经验,所以很容易想出硬件上的方法来克服这些瓶颈。经过同事们几年的努力,该系统最终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得到推广,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被列入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当时我感到似乎找到了创造的源泉,并相信一旦有了这种源泉,中国人有可能和外国人同时或更早提出某些新的思想。这种信心,以及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象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三)

六十年代初在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译系统过程中,我大概看了近一百篇国外文献,以后养成了每做一个项目先要了解国外现状的习惯。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

1963年初又决定锻练英语听力,这是我的第三个重要抉择。先收听短波中北京电台对外英语广播,后来觉得不过瘾,就收听英国广播公司BBC对远东的英语广播,1963年起连续两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使我反映速度明显加快。但“收听敌台广播”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我的一条“罪行”,因为*前这样做的理科教师很少,因而显得情节严重。虽然带来不少麻烦,但对我当时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起了很好的作用。

1975年我开始研制精密照排系统这个项目时,一般的科技人员不大习惯查阅外国科技文献,而我则大量地看外国文献,了解国外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方向,这就很容易判断国内比我早开始做这个项目的几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否正确,为我们放弃模拟方式,选择数字化技术提供了保证。

(四)

我研制精密照排系统始于1975年,当时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对于这三个子项目,我独钟情于精密照排系统,因为它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我。我当时正病休在家,每月只领40多元的劳保工资,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工作中。这一事例也说明在可能的条件下让年轻人自由选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按照过去养成的习惯,首先要了解清楚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为此,我常挤公共汽车到地处和平街的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资料。研制工作后来虽列入北大自选项目,但经费是没有来源的,当时条件很艰苦,车费不便报销,从北大到情报所车费为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省五分钱,我于是就提前一站下车走去;复印资料也很谨慎,对于字数不多的页,常常靠手抄来节省复印费。当时国内还处于“四人帮”统治时期,是闭关锁国的,不像现在大家都很注意国外的动态,我在中国科技情报所借阅杂志时发现我常常是那些杂志的第一个借阅者。

我查阅了照排系统方面的有关文献,以及Graphic Arts Monthly等印刷杂志上面的报道。得知日本当时流行的是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机械方式选字,体积大,功能差;欧美流行的是阴极射线管式三代照排机,所用的阴极射线管是超高分辨率的,比黑白电视机分辨率高20倍,对底片灵敏度要求很高,国产底片也不易过关;英国正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但尚未形成商品。1975年时,先于北大,国内已有五家在从事汉字照排系统的研制,其中两家选择了二代机的方案,另外三家分别选择了飞点扫描、字模管和全息模拟存储的技术途径。而对国外状况的调查,使我得出下述结论:数字式存储将占统治地位;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尤其是汉字二代机难度很大,且没有前途;字模管式三代机和飞点扫描式三代机正在走下坡路,很快将被数字存储的CRT三代机所淘汰。

一旦选择了数字存储的方案,汉字字形信息量太大,马上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西文只有26个字母,汉字多达数万,常用字也有三千,国外流行的黑白段描述方案压缩率低,日本京都大学的字根组合方案压缩率高但质量不好。假如当时国产计算机硬盘容量很大,我大概不会努力探索新的途径了,正是由于落后才迫使我们另觅新路,这是一种社会需求的压力。由于我是数学系毕业,所以很容易想到信息压缩,即用轮廓描述和参数描述结合的方法描述字形,并于1976年设计出一套把轮廓快速复原成点阵的算法。但当时用常规计算机上的软件来复原点阵,速度是很慢的,因此一个只懂数学和软件的人可能就会就此却步。由于我有多年的硬件实践,并懂得微程序,所以很容易想到可以用一个专用硬件将复原速度提高100到200倍。1976年时,国外尚无激光照排机的商品,但国内在高精度传真机研制方面已积累了多年经验,激光扫描分辨率高和幅面宽等突出优点强烈地吸引了我,但逐线扫描,不能改变光点直径和扫描后不能停顿的特点又使控制器的设计难度很大。“需要”和“矛盾”正好促使新方法的产生,我的逐段形成点阵、逐段缓冲、四路平行输出等方案就是被逼出来的。这些困难找到了解决办法后,我于1976年夏做出了一生中第四个重要抉择:跳过第

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当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实际上选择了技术上的跨越。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这一大胆而新颖的方案,许多人不相信、不理解--就连二代机中国几个权威部门都还没有解决,忽然一个小助教能够用数学的方法,绕过二代机的困难搞四代机,岂不异想天开?有人甚至说我是“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梦想一步登天”,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非常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有关主管领导的支持。当时最早支持我的是748工程的组长、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局长郭平欣,以及小组的重要成员张淞芝,这两位1976年了解了我的方案后给予了包括经费在内的大力支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当时这样做要冒很大风险。后来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以及后来的国家经委、经贸委,甚至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给予了支持,才使得中国没有经过二代机、三代机,没有经历照排机输出毛条、人工剪贴成页的阶段,直接从铅排跳到了最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

(五)

1979年,正当我们的“原理性样机”研制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748工程”立即受到了“引进风”和“出国潮”的“内外夹击”,当时我仿佛一下子被打晕了。

首先面临的是外国厂商的竞争。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宣布于1979年夏在上海、北京展示英国制造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准备大举进入中国市场。Monotype公司1976发明了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很快成为商品;Monotype系统尽管设计思想不先进,中文排版软件和终端的功能还很差,但硬件可靠,最绝的是可以在一个字中间走走停停却仍能保持字的精度(当然彩色精度不够),而软件经改进后是可以实用的,尽管性能价格比不见得好。与Monotype相比,我们的原理性样机采用“轮廓加参数”字形描述方法,设计思想先进,但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全部用国产元器件(磁心,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外设,系统的可靠性差得多,即使完成,勉强使用,也不宜变成商品。

与此同时,北大教师开始热衷两件事:出国进修和评职称。谈起工程项目都有点“谈虎色变”,特别是我们的激光照排项目从事的又是繁重的软、硬件工程任务,开发条件很差,看不到任何名和利,变得有点“不得人心”,人员也出现流失。

这种内外交困使我再次面临人生的第五次决择,是临阵退缩,还是决战市场?我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我对自己的设计方法充满信心,也被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为国争光的想法所激励。我们决定加紧原理性样机的研制,同时着手研制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真正实用的Ⅱ型机。大家不分昼夜地苦干,终于在1979年7月27日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样张。《光明日报》在总编的支持下,由朱军同志执笔写了长篇报道,刊登在1979年8月11日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副标题是“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所用标题字号之大当时是不常见的。

1980年2月22日,当时任管委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又给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写了一封四页的亲笔信,反对引进,主张支持北大等单位完成先进的系统,信中特别提到了国内研制的这一系统“解决了汉字缩小和放大不变形的问题,有几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来在国内推广,在具备一定条件以后,还可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经过千辛万苦我们又在1980年9月15日上午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方毅同志于1980年10月20日在随书附上的北京大学的一封信上写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话:“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小平同志于1980年10月25日作了“应加支持”的批示。

各方领导的支持和干预加上英国产品的不完善,使得引进Monotype系统的风潮暂时平息。1981年7月8日~11日,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原理性样机鉴定会,鉴定结论是“与国外照排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决定见好就收,不致力于原理性样机的实用和生产,集中精力研制有竞争能力的Ⅱ型机,终于在1985年5月6日~5月8日通过了国家级鉴定,10月26日《北京日报》头版以“科研战线的中国女排”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1986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也获得了1987年首届毕昇奖。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我一直有一种“负债心理”,觉得还未形成产业,国家投资尚未收回,这种“负债心理”促使我们不断进取,华光Ⅲ型机、Ⅳ型机、方正91型机相继推出。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普及,这年年底,所有来华的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人民日报》在引进美国HTS照排系统后一直无法使用,1990年全部改用华光系统, HTS公司宣布彻底破产。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系统,这就是那场被称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1991年至1994年,我们不断抓住机遇,用创新技术引导市场,又引发了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告别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1991年开始),致使我国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大大提高;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阶段,直接研制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1992年开始),引起一场彩色出版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采用采编流程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解决方案(1994年开始)。

1995年以前,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最早叫北大新技术公司)是技术转让与合作关系,1995年7月1日,双方合二为一,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由我任院长,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树立了“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顶天和立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之路。

(六)

今天讲起北大方正,人们会说:“既有名,又有利”,不大了解当时是何等的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决战市场的过程是九死一生的,松一口气就会彻底完蛋。从 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包括星期日和春节、元旦),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极为紧张劳累,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我的家庭失掉了常人所拥有的乐趣,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这个乐趣就是工作过程本身:百思不得其解,凌晨或半夜忽然想出解决办法来,这种兴奋愉快是难以形容的。我从1987年到1992年,每到一处首先就看街上的报纸,看哪个报还是铅排,哪个报已采用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看到用自己研制的成果排出如此漂亮的版面,真是一种高度的享受。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探讨本身就是一种至美。

然而,从事电脑研究开发的最佳年龄是20岁到40岁,我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为27岁和38岁。值得警惕的是,在计算机这种新兴领域,人过中年、步入老年时往往会跟不上形势,固执己见,发生技术决策或市场策略方面的重大失误,导致严重损失。当时我就看到三个这样的例子,它们像阴影一样驱之不散:华裔电脑巨头王安、美国“巨型计算机之父”克雷、世界第二大计算机公司DEC的总裁奥尔森都曾是叱咤计算机界的风云人物,因为晚年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潮流,从而导致下台甚至公司破产。

于是,1993年我作出了一生中第六个重要抉择: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之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案、新成果。

曹操五十作《龟虽寿》,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我则以为,“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七)

我很欣赏日本索尼公司名誉董事长井深大的一句话:“独创,决不模仿他人,是我的人生哲学。”当然,这决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应该针对市场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寻求发展,因为“需要”和已有技术的“不足”是创造的源泉。北大方正国产照排系统在1990年取得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之后,开始大举进入港澳台中文出版业市场,到1995年占领了海外华文报业(包括东南亚和北美)70%的市场,这年12月,方正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成功上市。中国报业的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但我总以为,中文出版系统进入海外市场不能看作走向国际的标志,只有非中文领域的产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才算真正的国际化。1995年我去日本考察,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日本的彩色印刷业十分发达,不亚于美国,领先于中国5~10年;北大方正在国内中文专业排版领域的年营业额很难超过15亿元,而日本市场却大得多,大概是中国的10倍!但是其印刷出版系统的软件并不先进,北大方正完全可以依靠自主技术打进去,在如此宠大的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这个市场“太可爱了”!更可贵的是,发达的日本市场带来很多国内碰不到的需求,将刺激北大方正一批优秀年轻人的创造才能,使他们产生去发达国家领导技术新潮流的使命感,这是高额奖金所买不到的。于是1995年,我的第七次选择渐渐明晰: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

1997年5月2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日本株式会社利库路特(Recruit)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签约仪式,该公司花400万美元购买了方正日文出版系统。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北京日报》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 。这一合同使方正日文出版系统用于出版日本著名大型杂志《Carsensor》,这是一个专门刊登二手车销售信息的杂志,双周刊,有关西、关东、名古屋三个版,每期多达1500页左右,含上万张照片和大量广告。由北大方正承担的出版系统是基于数据库、Internet ,全部流程由电脑管理,自动产生版面的新型系统。与以前该杂志使用的美国系统相比,生产效率提高近10倍,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

目前,方正日文出版系统已进入日本报纸、广告和杂志业,韩文市场也已启动。

现在看来国际化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与国外合资引进技术,占领国内市场,也就是以市场换技术;第二种方式是引进技术,依靠良好的管理、高品质和低成本生产,然后出口海外;第三种方式是依靠自己的创新技术,把性能优异的中国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不得不采用第一种方式,以缩短产品和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人们常称之为“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日本和韩国一些名牌公司当年还很弱小时,先采取第一种方式合资,后逐步转入第二种、甚至第三种方式,因为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制,慢慢不再依赖外国技术,结果形成“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把‘狼’赶走”的局面。而我国有些企业在合资过程中被外方控股,丢掉了自己的品牌,丧失了进一步技术开发的权力,市场并未换来技术,反而造成“引‘狼’入室,与‘狼’共舞,被‘狼’吃掉”的结局。方正系统之所以能够进入日本市场则是一开始就走了第三条路,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打入国际市场。这样做还证明了两点:让优秀的年轻人“出彩”,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放在最前沿的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占领市场”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

(八)

1994年我访问了纽约附近的IBM Watson研究中心,当时该中心主任是IBM高级副总裁麦高地,他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考虑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开发,好比一个人不呼吸;不作未来市场需要的研究,好比一个人不吃饭。不呼吸,几分钟就会死去;不吃饭,两三个星期也会丧命。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研究开发中近期和远期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北大方正的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已处于“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地位,即使主流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也总有饱和的一天,要发展,就必需开辟能够成为方正第二大支柱的新领域。

1995年秋天,机会降临了。9月4日,李岚清副总理接见中央电视台领导,在谈到应向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国产动画片时,他指示中央台可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以提高制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一指示使我心头一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视频领域数字化将是我国广电业必需面临的重大变革,这将产生巨大的市场,因为中国有众多的广播电视用户,而它们的经济实力要比报社、出版社更雄厚。北大方正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进入数字视频领域,抢占市场,它足以成为方正的第二大支柱。于是我作出了此生的第八个重要选择: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

1996年5月,方正与中央电视台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动画制作系统。就这样,北大方正以动画制作为切入点,全面进入了电视台的各个应用领域,与香港亚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到现在短短三年时间,已有电视台新闻生产管理系统、电视台节目播出控制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成熟产品上市,从事数字视频领域开发的人员已达到60多人,涌现了若干年轻的帅才和将才。

2000年后,方正建立起一个团结、和谐、奋斗、不断学习和进取、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我对方正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今后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在这里,将《后汉书》对“方正之士”的描述录下,与大家共勉: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

依靠团队,实现梦想 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但平心而论,我的个人成就远不如同时获奖的黄昆先生,我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我领导的团队在报业和印刷业的技术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十多年来我一共有10个梦想(下面括弧中的年份,指产生这一梦想的时间)。

1. 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1975年)。

2. 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1987年)。

3. 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1987年)。

4. 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1986年)。

5. 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1988年)

6. 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1977年)。

7. 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1994年)。

8. 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1996年)。

9. 进军广电业(1995年)。

10.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阔领域(1994年)。

这10个梦想中,第1到5个梦想已经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所有这些梦想中,只有第一个梦想,即激光照排系统是我具体主持的:负责总体设计,提出正确的技术途径,解决主要技术难关,在第一线干活也比其他同志更多;而其他9个梦想,我只是提出大的发展方向,指定负责人,物色优秀的技术骨干,并未参与解决技术问题。激光照排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除总体设计外,我只具体负责其中一个部分——栅格图像处理器,这是系统的核心部分。依靠北大和潍坊计算机公司的

六、七位技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使栅格图像处理器创新的设计成为高可靠的商品,这

六、七位骨干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某一方面比我更强,从而弥补了我的弱点。照排系统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书版软件和报纸组版软件,前者由陈堃銶和郑民(1986年的博士生)负责,后者由1986年的硕士生、现在的博导肖建国主持。

告别铅与火是在1987年开始普及的,告别报纸传真机是1991年开始推广的,告别电分机是1992年初开始的,告别纸与笔是1994年初开始的。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于1993年取得重大突破,这里应该提到现在的方正控股总裁张旋龙。张旋龙是一位出色的港商,为人大度,事业心很强,具有亲和力,能发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又有异常出众的公关能力,他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贡献很大,马来西亚方正是他一手创建的,日本方正的建立和发展也离不开他的努力。

激光直接制版(CTP)在国外已大量推广,有6000套CTP系统在使用,而中国只有羊城晚报、北京日报等少数用户,这一高潮尚未到来。CTP系统的关键是直接制版机和版材,中国在这两方面比西方落后很多年,尚无成熟的商品。CTP系统的另一关键是基于栅格图像处理器(RIP)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管理,方正在这方面的研发居于国际前列。方正从事RIP的研制已有26年历史,现在推出的是第八代产品,我们期望这一产品能更多地进入日本和欧美西文市场。

开拓日本市场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梦想,因为日本印刷市场很大,要求苛刻,美国的一些著名软件很难满足要求,这给了我们难得的机会。现在方正在日本已有20多家报社用户。此外高档书刊排版软件、流通领域的广告出版、基于数据库的出版软件等产品均受到了日本用户的欢迎。日本方正已有100多位研发人员专门从事适合日本市场的软件研制,其中有王保华、李平立、王泉、李旭阳等优秀的技术带头人。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日本方正总裁管祥红,他于1989年毕业于北大无线电系,长期在日本,对日本印刷业十分熟悉,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又有雄心壮志,能判断日本市场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方向。张旋龙则在稳定日本方正的人才,吸引日本著名企业的投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上面谈到了我的一些梦想,现在方正的年轻带头人正在提出不少新的梦想,并脚踏实地实现这些新梦想。

综上所述,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从计算机研讨会的一些体会

这两天北京市宣传王选,是为了宣传精神文明,树立典型。现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这样一个背景下就把我抬了出来,各种媒体进行包装以后上市。宣传李素丽,她才30多岁,还处在事业上的发展阶段;上海宣传陈竺,他45岁,还在创造的高峰,是中国科学院两位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而王选则61岁了,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讲过:假如微软公司由一位60岁的老者领导的话,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以比尔·盖茨会在55岁退下来,交给年轻一代。今天宣传王选应该讲些什么事情呢?有一句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我创造高峰已过,已经没有太多“勇”的地方了。有一次在电视上,人家要李素丽形容一下她自己,李素丽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觉得这样说比较贴切,她这种善良爱心感动了一大批人为人民服务。轮到我,我也有一句话形容自己:“是一个曾经作出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所以今天的报告会我没有办法,只能谈当年勇,违背了“好汉不提当年勇”的说法。我近年来已脱离了技术第一线,两年前又脱离了管理第一线,所以最近几年的成绩都是在年轻人的领导下取得的。我就变得到处作报告,讲讲过去的经验,有时在电视台露露面,然后别人就说了,昨天又在电视上看见你了,我总是回答:“一个科技工作者老在电视上露面的话,就说明他的科学生涯快完蛋了。”我今天谈谈几十年来努力奋斗的一些体会,这些体会可能对大家从事技术创新,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培养年轻人方面有一些帮助,我觉得很高兴。

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我谈技术创新,始终有这样的看法:技术创新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激励,以及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才能做出比较大的成果。

我能取得一些成绩跟年轻时具备了跨领域的知识分不开,这点对今天人们在技术创新、选择科研项目等方面也许有些参考价值。为什么我能在1975年提出了数字存储这一崭新方案呢?当时人们是很不相信这种技术方案的。我想有两个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选择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道路。1961年我从北大数学系计算机数学专业毕业已三年,一直在硬件第一线上跌爬滚打。今天要我讲计算机48

6、586到底有什么差别,下一代CPU、未来一代到底怎么一个特点,我讲不清楚,但要问我50年代初国外有名的计算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只要有特色,我都能讲出来。当时一些新的计算机给我的印象太深,于是我就老问自己,你为什么总是停留在欣赏别人成果上,自己怎么没有创新?后来我才知道我不懂的是应用,我决心投身到应用的研究上去(今天软件非常时髦,但当时software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应用当时就是软件)。1961年我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我跨这一步时当时在中国是第一个,在美国也不多。一旦有了软、硬件两个领域的基础以后,忽然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我非常理解控制论的发明者维纳的这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盛的成果。在这空白区耕耘的人,一方面要熟悉这个领域本身的业务,首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同时要对相近的领域有丰富的知识,这样就可能提出很多创新的想法。

我在20多岁时的另一决定是锻炼英语听力。先收听短波中北京电台对外英语广播,后来觉得不过瘾,就收听英国广播公司BBC对远东的英语广播。*里就变成了“收听敌台”,带来不少麻烦,但对我当时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起了很好的作用。1975年我开始研制精密照排系统这个项目时,当时一般的科技人员不大习惯查阅外国科技文献,而我则大量地看外国文献,了解国外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方向,这就很容易判断国内比我早开始做这个项目的几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否正确。国内搞照排的有5家比我早,其中有几家实力非常雄厚,有一家的参与单位个数比北京大学从事此项工作的总人数还要多,但这五家都选择了模拟的道路,唯有我们选择了数字道路。为什么机遇能偏爱到北京大学头上?只因我们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用激光扫描是未来发展方向。但采用激光扫描,字形的信息量非常大,像出一份广州的《新快报》,每个正文字就是200×200四万个点,像“热潮”这两个最大的标题字,是2000×2000个点,四百万个二进位,大家每天都看报、看杂志、看书,这些报纸和书绝大多数是北京大学开创的技术排出来的,大家从来没有感觉到每天是在数点。这么庞大的信息量,存在一个如何储存的难题。日本当时流行的还是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机械方式选字,体积大,功能很差;美国流行的是阴极射线管式三代照排机。1976年,中国一个代表团到日本访问,结论是中国只能搞二代机,不能搞第三代。因为他们一看日本的三代机,也是用点表示汉字的,由于信息量太大,就偷工减料,小字用64×64点阵,大字也用64×64点阵,放大以后,台阶非常严重。此外,三代机因为所用的阴极射线管是超高分辨率的,比黑白电视机分辨率高20倍,它的底片也不过关。所以中国专家代表团得出了上述结论。由于我的数学背景,我很容易想到这么大的信息量可以用一种数学的方法,即用轮廓加参数的方法来描述,以便控制字形变倍时的质量。但当时的计算机速度比286慢得多,一个中型计算机用纯软件的方法把数学描述的信息变成点速度慢得惊人,一秒钟只能产生一个字,因为这个转化过程运算量太大。因为我有软、硬件两方面的背景,我又想出一个办法,对于转换中速度特别慢的操作,可以用一个专用硬件将转换过程的速度提高100倍到200倍,一般性操作则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这样搞激光照排四代机的困难就迎刃而解。所以我提出了“跳过日本的二代机和美国的三代机,直接搞国外根本没有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这一大胆新颖的方案。但当时人们对此很难理解,就连中国几个权威部门都还没有解决二代机,忽然一个小助教能够用数学的方法,绕过二代机的困难而搞四代机,岂不异想天开?把我说成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我非常幸运,得到了有关主管领导的支持。当时最早支持的是748工程的组长、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局长郭平欣,以及小组的重要成员张淞芝,这两位1976年了解了我的方案后给予了包括经费在内的大力支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当时这样做要冒很大风险。后来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以及后来的国家经委、经贸委,甚至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给予了支持,才使得中国没有经过二代机、三代机,直接从铅字跳到了第四代激光照排。1986年12月30日这天,《中国机械报》第一个用了我们的照排系统,从此中国报业和印刷业掀起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革命。到现在为止,中国大陆99%的报纸和黑白书刊都采用了当年北京大学开创的技术,这个领域外国没有插手进来。

1987年,看到一部科教电影中讲了钱学森回国以后的一段故事,我心里非常感慨。钱学森回国后就建议中国先发展导弹,后发展飞机。人们就非常奇怪,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飞机是成熟的技术,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中国应该及时赶上才对;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时候,苏联和美国都没有洲际导弹,钱学森为什么主张先发展导弹?钱回答得非常妙,他说导弹容易飞机难,飞机是要载人上天的,涉及到安全性材料、发动机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基础工业、材料工业不发达,需要很长的周期来考验和完善,一下子上不去。而导弹是一次性的消耗,难就难在它准确的制导,制导是依靠算法的,中国人非常聪明,完全有能力想出非常好的制导方法(钱学森就有著名的“钱氏公式”)。后来证明钱学森的看法是对的,中国的导弹、火箭很快上去了,现在成了世界四强之一。回想起来,我们的历程跟这有点相似,搞光学机械式二代机真是难,北京和上海几家单位花了很大精力搞的方案都面临着机械上的极大困难,其原理是把字刻在一个透明圆盘或圆筒上,在照排过程中圆盘作高速的匀速转动,当选到需要照相的字符时,自动启动闪光灯发出短暂而十分强烈的光,使窗口位置上的字符经透镜和反射镜在底片上成像。由于圆盘或圆筒转得很快,又必须经受强烈灯光忽开忽关(每次感光只有几微秒)地照射,材料很容易变形,而且疲劳性和寿命都不够,对感光底片的要求也很高,这一系列机械上的困难难以克服。相比之下,搞四代机则容易得多,一旦解决了存储量问题,机械方面的问题就简单了:一个多面转镜或滚筒匀速走动,然后再用光扫描,相比三代机要简单得多。

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由于汉字笔划多,例如“量”字,有九个横道,在变倍、尤其是变小时,需保持横宽的一致或匀称,以保证变倍后的字形质量,这种控制质量的描述比美国人早了8年,并不是我的能耐比美国人大,而在于我们比美国人更早地获得了十分宝贵的需求刺激。70年代美国没有这种要求,因为西文26个字母128个字符都用点来表示信息量也不怎么大。到了1985年,美国人也吃不消了,当时积累了一千多套不同的字体,总存储量已相当可观,这才促使其也开始用轮廓加参数描述西文字形,而且比我当时做得要漂亮,我当时描述的是直线轮廓,他们则用二次曲线甚至三次曲线,比我又进了一步,但毕竟比我晚了若干年,晚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汉字多,比美国人更早地获得这种异乎寻常的需求刺激,这使我体会到,要让年轻人出彩,重要的办法就是把他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最大的享受是工作本身

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在计算机领域内,只出点子、从来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似乎是一个规律。因为开头人们总会对新思想提出怀疑,而只有发明者本人才会不遗余力、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百折不回地予以实现。美国“巨型机之父”克雷曾说过,当他提出一个新的构思时,人们常常说“Can not do”(做不成) , 而对这种怀疑的最好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我从1975年到1993年做了整整18年,这18年确实非常辛苦,没有寒暑假,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我的家庭失掉了常人所拥有的乐趣,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这个乐趣就是工作过程本身。一个人得到荣誉和桂冠,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而更大乐趣在于克服工作本身的困难:百思不得其解,凌晨或半夜忽然想出解决办法来,这种兴奋愉快是难以形容的。我从1987年到1992年,每到一处首先就看街上的报纸,看哪个报还是铅排,哪个报已采用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我还可以看出是哪一个版本的,是老的版本还是新的版本。有时我看一种报,其实一个字都没看进去,全是在看字怎么样、版面怎么样,看到用自己研制的成果排出如此漂亮的版面,真是一种高度的享受。科学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居里夫人曾经讲过,科学探讨本身就是一种至美。歌德说,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在工作过程中会感到最高度的快乐。他提到一位著名画家鲁斯,看鲁斯画的山羊,从山羊的毛发中可以看出画家当初愉快的心情。我想一个献身于科学的人,他的最大回报并不是名和利,而是克服工作中的千难万险、最终取得成效所享受到的快乐。

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我非常赞成欧美流行的一句话:一心想得到诺贝尔奖的人得不到诺贝尔奖。我想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要为当前名和利所诱惑。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当年我们从事激光照排项目的有些中青年教师对名和利看得比较淡,甚至多少有点看破红尘。大家今天说方正又有名又有利,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大家哪知道在1978年到1985年时是何等艰难困苦!当时北大流行的潮流是写论文,这种风气在那些年刮得非常盛,所以当时聂荣臻元帅在给国务院干部局写的一封信中讲,假如提职称都要看论文的话,医生怎么看病?国防工作谁来干?当时我们处在严重的逆境情况下,要做很多商品化工作,是十分艰苦的,但当时想的是要为国家真正做出成绩来,不能为当前情况所困扰。一个人难免要有名的,我的原则是可要可不要的名和利不要。我在评院士的时候,没找人推荐,更没找人活动,到后来快截止的时候,周培源先生打电话给我,他说我别人都不推荐,只推荐你一个人。但推荐人需要2个院士,仅周培源先生一个人推荐是无效的,因我是教委这条线上的,最后还是评上了。即使后来研究初步取得了成果,我们也不为眼前的名利所诱惑。我们不大看重鉴定会上达到什么国际水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水平,很多时候鉴定专家是在既不丧失原则,又让对方高兴的前提下,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评出一个“国际先进水平”。大家知道这些加了限制词的“国际先进水平”意义不大,否则中国早就是一个科技超级大国了。我们因为对此看得比较透,就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改进,推陈出新。1985年,华光型机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以后获得众多奖项: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198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金牌,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得了毕昇奖等,但是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因为1986年国内几家有钱的大报社和几十家出版社用的是美、英、日的系统,假如国家1000万拨款研究出的产品最后在市场上被别人打倒,那么我们到底有功有过?这种负债心理促使我们不断进取,终于在1989年初步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并很快垄断了国内市场。

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将大大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要靠市场需求刺激技术,用先进技术引导市场,这两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十年前,不少人担心激光照排是先进的技术落后的效益,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铅排成本最低,而一套激光照排系统要上百万(后来降下来了,也有十多万),所以很难推广,但事实证明,由于激光照排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其推广速度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1986年中国的报纸几乎均为铅排,而1992年以后各大城市的主要报社都已采用北大开创的技术,就连新疆、内蒙、西藏这些将本族文字与汉字一起排版的地区也淘汰了铅字。事实证明只要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就一定会形成一个大市场。淘汰铅字以后,人们担心方正就要萎缩,但我们十一年来一直保持营业额上升的形势,我们是用新技术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打出一个又一个新市场。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做彩色出版系统。我国的彩色出版领域过去二十多年一直被国外四家电子分色机厂商的产品所垄断。我国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仿制国外的分色机,仿制成一代,马上被国外新的一代所淘汰,始终未能进入市场。我们在1988年提出一种跨越的思想,不去仿制电子分色机,而是研究文图合一的彩色出版系统。在常务副院长肖建国教授的领导下,1992年1月21日这一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彩色照片和中文的合一处理,并整页输出彩色报纸版面。过去人工剪贴彩报的一版需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输出一版的四张分色片,使报纸时效要求高的新闻版上也能登彩色照片。接着我们又使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制版质量可与电子分色机媲美,从而完全取代了电分机。1994年前很多单位向国家申请批经费购买电子分色机,到了1995年一家都没有了,大家知道该淘汰了。1992年以前很少有彩报,《人民日报》一年过节才出几次,现在是彩报满天飞,200家中国报纸配备了彩色系统,有很多家天天出彩报,象《北京晨报》,这就是高新技术炒出的一个新市场。

第二个例子是研制卫星远程传版系统。1992年以前,《人民日报》每天用飞机将当日报纸版样传到全国各地30多个点,代价昂贵,速度慢。台湾的《联合报》、《中央日报》则是用价值20万美元的高速传真机来传版面。我们决定跳过传真机传版,直接研制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系统。该系统通过卫星专用通讯网络向各印刷点广播式地发送页面描述形式的版面,这在世界上也是首例。1992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采用的北大方正卫星传版系统通过国家验收,采用这一系统后效率和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节省了大笔资金。去年江泽民主席到莫斯科访问,一早起来就看到新的《人民日报》,图片很清晰,他非常高兴,后来专门指示,希望能够在中国驻各国使馆更多地采用这种技术出《人民日报》。台湾的《中央日报》也购买了我们的远程传版系统,每天把版面传往世界各个报点。1996年我到台湾,参观《中央日报》,总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用你们的技术把版面传到洛杉矶,印得比台北还要好!

后来,我们又在继“告别铅与火”后走向“告别笔和纸”。现在130多家配备了方正采编流程管理系统,《光明日报》的副总每天一上班就在机器上操作3个小时,编辑部的主任按总编的指示具体运行,整个操作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不久的将来还要启动“告别底片”运动,就是把版面的文字和图象信息直接输出到版材上,版材经自动处理后,可以直接上胶印机印刷,免除了输出底片、人工晒PS版等一整套工序,从而显著提高生产率,并有可能降低成本,这无疑是印刷技术未来的重大发展方向。目前《羊城晚报》、《新快报》开始告别底片,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我非常赞赏IBM Watson研究中心主任、当时的高级副总裁麦高地的话,他说,不考虑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开发,好比一个人不呼吸;不作未来市场需要的研究,好比一个人不吃饭。不呼吸,几分钟就会死去;不吃饭,两三个星期也会丧命。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研究开发与市场的关系。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很快,已有一定规模的国内市场能哺育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企业迅速成长,但是国内市场又不足以推动我国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形成大的规模。尽管北大方正在中文专业排版领域占主导地位,但这一领域的年营业额很难超过15亿元,而日本市场却大得多,大概是中国的十倍。日本有一个著名杂志社出20多种杂志,其中一本二手车杂志叫《CarSensor》,有关西、关东和名古屋三个版本,每期双周刊,厚达1000多页,每年有一万多家汽车厂在上面登广告。像这样的杂志社日本还相当多。在日本街头、地铁、超级市场到处可以看到印刷精美的彩色商品的广告,其彩色印刷质量之高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年几十亿美元的营业额,美国的印刷厂也达不到这种水平。而日本的印前出版软件并不很先进,给了我们很大的可乘之机。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给我们年轻人一种深深的刺激,开发出了方正日文出版系统,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了软插件体系,使系统容易扩展和升级,成为日本第一家基于数据库的通过Internet自动产生主页的系统。《CarSensor》杂志花400万美元购买了这一软件,效率比原来美国的软件系统提高10倍,用户很满意。2004年已有300多种日本报纸使用方正系统出版,明年会有更大的发展。

吸引年轻人才的四个条件

要吸引年轻人有四个条件。

一是成就感,要使年轻人有创造历史的感觉。我们进入日本市场后,日本的NHK采访获得国际奥林匹克金牌、银牌的方正员工,问他们为什么愿意留在国内,因为假如他们发16封信到美国,就会回来16封信表示接受并提供全额奖学金。他们回答说,在这儿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过去都是日本人把技术拿到中国来,现在日本也用中国技术,这种自豪感、成就感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我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在美国硅谷,一家公司一个美国人没有一点都不稀奇,没有中国人则是不太可能的,那里1/3搞技术的人才都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到那里能够做出一流成果?我想是因为在那儿可以得到国内得不到的最前沿的需求刺激,从而激发创造才能。我们进入日本市场就是这个目的。我们跟中央电视台合作,做动画制作,做非线性编辑系统,全部流程电脑化;我们跟亚洲电视台合作,研制基于数字视频服务器的播控等最先进的系统,这种应用的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是年轻人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创造团结和谐的环境。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他之所以有七个学生获诺贝尔奖,最重要原因是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怕承认自己是傻瓜,这么一种平等的气氛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有好处。钱学森先生曾讲过一个例子,他的导师是国际著名的权威,有一次钱学森跟导师争得面红耳赤,导师非常生气,但稍后想想钱学森的看法是对的,第二天便爬上三楼对钱学森赔礼。所以培育年轻人要有一个平等的环境,使年轻人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我强调团队精神时经常使用日本人“下围棋”这个比喻,很多人知道这个比喻,这不是我的发明,只是我的发挥更丰富而已。在美国华人里有种说法,比喻做事日本人是“下围棋”的作风,从全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和最终胜利而牺牲局部的某些棋子。最典型的例子是松下彩电,刚面市时一点名气都没有,它联合四家彩电厂商,搞出一个共同的协议,在日本卖高价获利润,在美国是倾销价、成本价,两年下来就在美国打开了彩电市场,后来取得垄断地位。今天韩国的民族精神、团队精神也很可贵,在韩国99%以上汽车都是韩国产的,企业、事业单位不可能用进口车。企业单位用进口车,税务部门就要找你麻烦。一个交通警察看到进口汽车违犯交规,罚款就加重。尽管韩、日早期都引进大量外资,如富士通和西门子合资,松下和菲利浦合资,三星和三洋合资,大宇和通用合资,但都是先“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最后“把狼赶跑”。不过我们都把狼赶走也不好,都赶走了,谁来和我们签约?但合资要注意共同发展,中国这方面有点毛病,我们合资后连技术开发权都没有,这太危险,合资一定要干,但千万不要变成“引狼入室,被狼吃掉”,要坚持的开发权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步,否则毫无前途可言。

讲团队精神我国也有一个光辉榜样,给我一生带来很大影响,这就是当年的原子弹研究。六十年代苏联专家撤走后,研制原子弹原理的任务落在了当时一批年轻人肩上,最年轻的是周光召,只有31岁。为首的是邓稼先,后来这批人中出了8个院士(7个科学院院士,1个工程院院士)。邓稼先的伟大不仅在于是美国博士,有才能,更在于能让手下比他有才华的人施展本领,包括为研究原子弹原理作出头号贡献的周光召,研制氢弹作出头号贡献的于敏。杨振宁说: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假如是中国人,他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的原子弹;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也不可能成功领导美国原子弹研制,这两人秉性有极大差别,邓稼先有才能,忠厚,一切以工作为重,同时能让底下人成绩超过他。而美国原子弹之父是锋芒毕露,经常打断老师讲课。中国需要邓稼先这种帅才,他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第三是创造条件不断使年轻人的业务得到成长提高。

第四是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我们要树立一种未来百万富翁是高科技年轻人才、是民族英雄的观念。微软靠认股权,培养了三千名百万富翁,我们中国要体现知识的价值,就要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造就这种百万富翁,靠他们的辛勤劳动,真正成为中国高科技的脊梁和民族英雄。

今天把我包装上市,我只能讲讲多年来的体会,实际上我可能有两个优点:一是有洞察力,二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非常赞赏日本松下幸之助的成功秘诀,他说因为我穷,所以我要努力奋斗;因为我比别人知识少,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因为我身体不好,所以我要依靠别人。这也是我的长处。至于成绩是在各级领导和很多同事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的,现在却都归到我头上,所以我是剥削大家、剥削年轻人最多的一个人,当然我主观上并不是要这样做,好在这点大家也都理解。

(丛中笑 根据录音整理)

注:1998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科委分别做出“关于向王选同志学习的决定”,并隆重举行王选先进事迹报告会。此文为王选在报告会上所作的精彩演讲。

认清目标,就要疯狂的追求

采访/高晓春

王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当代毕昇”;作为青年才俊的导师,他爱才护才,有口皆碑。当我问他:“作为科技带头人,您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说:“狂热地追求,看准了目标,永不回头。”

能为别人活着,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记者:2002年3月,为表彰您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北京大学专门为您召开了科技奖励大会。会上,您谈了您一生中的十个梦想;接下来,又谈了您的“好人观”。正是您的“好人观”,感染了更多的人。

王选:那一次获奖,让我想起我小的时候。那一年,我10岁。一天,老师宣布要进行一项跟以往不同的评选活动,说要选出一名品德好、大家喜欢的同学,我以压倒多数的票获得了这项荣誉。这一荣誉是非正式的,我也从未告诉过父亲母亲自己获得了这个奖。50多年后,再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这一荣誉对我的一生有多么重要。经验告诉我: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个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根本做不到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

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只有为别人活着,那才是有价值的。我赞同他的话。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具备这种品质。他们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活得有价值,始终不渝,狂热地去追求。

记者:从什么时候起,您开始了这种狂热的追求?

王选:从从事软硬件研究,从研制激光照排项目起,就开始了这种追求。为了激光照排,它的价值、它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印刷业的这种根本性的革命所带来的前景,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今天谈起北大方正,人们会说“既有名,又有利”。但,人们不大了解当时是何等的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一种“逆流而上”的感觉,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身心极为紧张劳累,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举个例子,1987年至1992年间,每到一处,我首先要看街上的报纸,看那些用了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漂亮的版面,这种乐趣是难以形容的。

我想,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

记者:对于名和利,您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您说: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您说您做不到上士,因为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决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王选:我想,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脱离社会、脱离企业、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了,所以,不可能像钱钟书那样淡泊名利。那一年,英国女王来中国访问,请钱先生出席宴会。钱先生不去。他的理由是“我和她不是一路人”。而我的情况不一样,我的工作跟一个企业有关,企业里出了一位院士,获得了一个最高奖,对企业的诚信来说是有益处的。因此,我做不到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忘名的地步。

一个人,应该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

记者: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您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当代毕昇”;十几年来,您频频获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在这个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里,您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以您的目光,成功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王选: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自信是什么?是相信自己。回想近30年的艰苦历程,我们是始终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发展的,用一句话说就是九死一生。但,方正电脑还是在1995年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建立起了自己先进的管理系统,再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成为了PC厂商的老二。为什么?因为我们自信。什么是自负?自负是不顾实际,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执著是认准目标之后,不懈地去努力,狂热地去追求,但不能僵化,要不断地发展以适应新的变化。这又让我想起1974年国家计委支持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中有一位老师是技术负责人,他的决心很大,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说:我做不完,我儿子做,我儿子做不完,我孙子做。我一听,心想:完了,等您儿子、孙子做出来,早不合世界科技发展的需求了,早过时了,后来这一项目夭折了。所以说,要执著,但不能僵化。

一个成功的人,他还要具有卓尔不群的洞察力和远见。在科学界,曾有这样的一个比喻,所谓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指兔子的人就是指明科研方向的人,打兔子的人就是进行科技攻关的人,捡兔子的人就是让技术在市场上能够产生效益的人。因此,对于一个科研岗位上的领导者来说,他应该具有这种指兔子和打兔子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人,他更要具备团结人的能力

记者:这些年来,您一直在强调团结合作问题。您曾经说过:中国不缺少有才华的年轻人,但缺少团结合作的精神。您提出疑问:中国人难道只能由外国老板指挥?中国人难道不能指挥中国人?

王选:这是我十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大一样了。十年前,美国华人中曾用“下围棋”形容日本人的做事方式,用“打桥牌”形容美国人的风格,用“打麻将”来形容一些中国人的作派。“下围棋”是从全局出发,为了整体的利益和最终的胜利可以牺牲局部棋子。日本的公司或个人在对外时常常表现出团结一致的劲头,甚至他们去海外旅游也要找日本人开的旅馆去住,尽管有时更贵、交通更不便。“打桥牌”的风格则是与对方紧密合作,针对另外两家组成的联盟,进行激烈竞争。“打麻将”则是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这种作派显然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更是严重影响发展。

拿计算机软件设计这个行当来说,绝大多数好的软件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最主要的研制者也常常不只是一个,单枪匹马很难有大作为。近20年来,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学术或技术方面才华出众者并不少见,但全面能力或其他素质方面的一些弱点却或多或少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戈尔曼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指出,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智商概念,因为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能有所成就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充其量只占20%,而其余80%的因素中,宽厚、自信、坚毅等作用不可低估。心理学家们把后者称为“情绪商”。他们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他们认为:美国贝尔实验室取得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该实验室科学家们的智商高,而是这些一流学者之间的友好、愉快和有效的合作,换句话说,他们的“情绪商”超过常人。我们应该提倡团队精神,因为,在今天的科技发展中,善于合作的科学家取得大成就的机会更大。

记者:在谈到团队精神时,心理学家荣格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 + We = Fully I,这与您提出的“善于看到他人之长是团队精神的基础”有些类似的地方。

王选:是啊。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给你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的一位学生。大家公认他能力出众,干活麻利而可靠,但“情绪商”差,任性自傲,与合作者常搞不好关系。后来他到了一家公司主持开发软件,当他发现下级编的程序有错误并指出后,下级改正了他指出的错,却又故意制造了另一个错。为什么?因为他与同事关系不好的缘故。该软件后来很快就在市场上消失了。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成绩一般,智商并不突出,但“情绪商”很好,他大度、坦诚、待人友爱。大一时,我睡在他上铺,半夜解手儿时我常常迷迷糊糊地踩在他的头上,他总是一笑了之。在核武器领域,他奋斗了40余年,年过花甲之时,当上了工程院院士。

讲到团队精神,我最敬重的一个人是“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我和邓稼先并不认识,但我很佩服他。他的伟大在于:他不仅自己才华横溢,而且能够让手下比他更出众的人充分施展才华。

为年轻人成为这个时代的“知识英雄”创造条件

记者:1993年,您退出了科研第一线,这一年您56岁。按照通常的观念,这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什么,您却决定了退出?

王选:1993年2月,我离开了真正设计工作的第一线,到今年已经整整十年了。虽然离开了第一线,但却一直没有脱离科研工作。让我作出这种选择的是1993年春节里发生的一件事情。那年春节,像往年的春节一样,我在家里闭门搞设计。两个星期后设计完成。恰巧我的学生刘志红过完春节回来。他看了以后对我说:“王老师,您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IBM的PC机总线上有一条线,您可以检测这个信号。”学生的一句话,意味着我两个星期的研究成果成了笨拙设计。他的提醒,还让我想起两年前的另一件事儿,也是刘志红。1991年初,方正91设计即将上市,我忽然发现自己设计的芯片在处理图形时有漏洞。一时又想不出解决办法,便把这一问题告诉了RIP组的三个年轻人。当时并没有指望他们能想出对策,因为他们都没有参加这一芯片的设计工作。不料几天后,刘志红想出了一个妙招,回避了这一失误。

这两件事促使我认真地反省自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两次创造高峰是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那一年我27岁)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那一年我38岁),那时的我是无名小卒。在工作中我常常会受到一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但实际上对技术细节了解甚少的人的干扰。而我自己,这些年,也似乎成了计算机某个领域里的所谓“权威”。但我心里清楚:我看的技术资料和文献已不如年轻人多、第一线的实践也不如年轻人丰富了。在计算机这种新兴学科领域,如果不掌握或不熟悉重要的技术细节是容易犯“瞎指挥”错误的。我的创造高峰已过。我应该做我现在能够做的事,帮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尚未成名的“小人物”,他们需要我的支持。

记者:谈到有才华的人。您的秘书丛中笑女士在我一进门的时候就对我说:可以和王选老师谈谈关于年轻人、关于人才方面的事儿,他一定会很高兴,因为那些都是他的“宝贝”。那么,就请您谈谈这些“宝贝”吧。

王选:(笑)方正每招一届员工,我就让人事部门整理一本花名册,一有空,我就到这些员工所在的部门去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久我就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我有一个笔记本,是专门用来记录与员工们的谈话的,那确实是我的一件“宝贝”。

我可以跟你说说我们方正的年轻人。一个是现在已是博士生导师的汤帜。那一天,他是陪着同学到我家来咨询考研,我却录取了他。汤帜的数学成绩很好,程序设计得过奖。在做我的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发现他特别着迷于技术,一个问题想不出来,会一想再想,直至找到答案;他的程序设计也很少出错。现在,由他做技术主导、由周劲负责市场开发的eBook ,再加上在技术上也是尖子的技术开发主管张力,这个项目现在做得很好。计算机软件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技术第一线的人太苦太累,而汤帜一干就是16年。这样的人才,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记者:人才有了,为他们创造条件,留住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展现自己,就是摆在方正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了。

王选:是啊。有些单位曾经想挖我们的人才,给的薪水也比方正的高,但,他们没有走。他们觉得在方正这样的一个团队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

记者:靠什么,方正有了这样的吸引力?

王选:为他们创造平等、和谐、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好环境。李远哲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他在美国体会最深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学生可以反对老师。钱学森的导师是国际著名的学术权威,有一次,钱学森跟他争得面红耳赤,导师非常生气,但稍后想想钱学森是对的,第二天便爬上三楼给钱学森赔礼。在方正,我们提倡这种平等,这是一个和谐环境不可缺少的氛围。

至于当代的年轻人才,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对于生活待遇有一定要求,但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对金钱又不是无止境追求,即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过低的收入,没有安身的住房,也很难让年轻人去“献身”,因此,“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依靠知识和创新成为百万富翁,成为这个时代的“知识英雄”。

推荐第5篇:王选事迹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王选是中国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被人们誉为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

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 江总书记为王选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的选择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2月13日下午,我在报社开采编例会。半截儿的时候,总编辑告诉大家,“今天上午11点,王选去世了。”全场愕然。我不禁对身边的一位同事说:“如果没有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技术,我们的采编和出版工作会是多么的辛苦、繁琐……”。

是啊,在如今的激光照排车间里,您已听不见铸字机单调乏味的咔咔声和打字机的隆隆吼叫声,也看不见毒雾弥漫的熔铅炉及密密麻麻的排字架了。您把文稿输入电脑后通过“方正采编系统”传来,再通过组版员的巧手,瞬间就可以把标题、正文和图片安排妥当,并可随意、便捷地进行增删、修改。然后,把组好的版面输入激光照排主机,即可输出一张跟报纸版面一模一样的胶片。把胶片送到制版车间制成PS版,挂到印刷机上就可以大量印刷了。

我很幸运,在刚刚涉足新闻工作的时候,就赶上了并受益于由王选及其伙伴们所引发的汉字印刷术和汉语文明传播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算有缘,我在来到《科技日报》之后不久参与筹办《科技文摘报》时即受领导指派,做了两件与王选先生有关的工作: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那是在1993年春夏之间的事儿,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虽然我从未与他有过面对面的交谈。

记得在三年前,从电视上看到王选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过:我的成绩不在前10名之内。但在我的一生中,每到一个关键时刻,似乎都有一种洞察力帮助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洞察力是我一生中最占便宜的一种能力。

王选曾打趣说自己“人如其名”,一生都在“选”,有9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刺激或者说支撑他的,则是2个刺痛和10个梦想。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我觉得多少还可以让王选感到欣慰的是,他一生中做出的9个重要的选择,使得他在有生之年至少圆了5个梦想。

按照王选本人的说法,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病中的他做了一生中最重要

的一个决定,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两种背景交叉、融合在一起,使王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的源泉,蹦出了创造的火花,“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这是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也验证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王选在1975年所做的第4个重要选择,就是从事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当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他,顶着“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的讥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即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直接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最终实现了跨越式的创新和发展。

令人感怀的是,王选从未为清贫和利益所迷惑。他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在长路漫漫、一片空白的时候,他迎难而上,选择了自强奋进、开拓创新;在位高权重、声誉日隆的时候,他甘做人梯,选择了隐身让贤、扶植新秀……他所做出的一次次明智而又富于远见的选择,将他引向了成功,引向了卓越,引向了崇高。“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夫人陈堃銶献给丈夫的挽联),当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王选教授一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

2:1933年春天之间,我做了那两件与他有关的工作?它使我对王选教授有那些了解?

3:王选一生都在选,有8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实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是?

4:有2个刺痛激励着王选,它们是?

1\\激光照排技术

2\\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3\\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

4\\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推荐第6篇:王选观后感

《大家——王选》观后感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很多《大家》的纪录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选。

王选,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 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教授因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先后获得九项中国和欧洲专利,此外:1985年 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 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枯燥无味的,但王选他善于寻找其中的乐趣,他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王选研究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说:“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做不成)时,最好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王选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王选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王选是真正的成功,还是要积累,和有绝招。我一直鼓励这些年轻人,需要长期积累和绝招,在年轻的时候就需要一种非常刻苦的精神,而且丝毫不能够急功近利。。我非常赞赏西方一句话,“心里想得诺贝尔奖,反而得不到诺贝尔奖。”我当年做的,根本没有想到金钱上的报酬、名誉上的这种荣誉,这个当时没有想到。所以我始终有这么一种看法: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好的洞察力和这种执著的精神,想成就大的事业还是有困难的。

王选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他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对科技创新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主持研发的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的前列。他的这种追求不懈的科研精神,对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同时,王选院士也是第一批把科研技术推向市场的人,通过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思想的变革,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黄伯云说,“王选院士首先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但同时他在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他成功地将科技成果、高新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最早把科研技术和产业化结合起来,是我们的典范。”“王选院士以不懈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的科研方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对现在的科研人员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黄伯云评价说,“王选先生的离去,对中国知识届、对国家的损失都是无从估量的。他的奉献精神、他的贡献,将长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典范和楷模作用,都将激励我们前进!”

王选之后,不会再有王选。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企业,王选用方正完成了他的科学商业化尝试。历史会汲取其中的经验,让同样的事情更加有章可循。在it界,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人的研发成就,能和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相比。不仅不能相提并论,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篇二:王选的选择读后感 读后感——《王选的选择》 王选,这个名字似乎就意味着他的一生要进行很多选择。“ 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是选择专业。”的确,即使是现在,选择专业对大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抉择。而当时十九岁的王选,就在这个重大的抉择上冒了一个险。在他选择是还是冷门的计算数学,在他毕业时却成了最缺人才的专业。不论是运气还是他的远见,总之这是王选首次从自己的人生选择中获益。

“软硬兼施”是王选成年后的第二次选择。这让他在计算机方面有了更新的理解。他的第三个选择——收听英语广播——帮助他更好地进行“跨领域研究”,但却让他在“*”中吃了大亏。王选收听英语广播的行为在“*”中被视为“收听敌台”。在下乡劳动途中,他再次病倒了。这次比1961年那次更严重,在没有医疗条件的十三陵分校,更是没有一点好转,于是未婚妻陈堃銶把他接回了北京,救了他一命。 1975年,王选对“748工程”研究的“汉字精密照排”技术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4次重大抉择——研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的选择当时被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的中国连第

二、三代机还没能研究成功。然而他却开创性的以“轮廓加参数”的方法简化了机械,他的成果也在1976年被认可。 1979年,王选发现:英国、美国、日本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经变为了商品,就要在中国登陆了。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5次重大抉择——涉足商界,与进口产品决战市场。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以后的十余年里获得了飞速发展,至1989年,所有研究激光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大陆市场。 1993年,王选发现:自己老了。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6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接班。这是一个难以做出的抉择,但王选选择了它。 1995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终于完成了产业化,王选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选择。

王选一生共做了7次重大抉择,每一次看似都是有些风险的。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他每做一次选择后都会按自己的路走下去。因此,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成功的。篇三:方正阿帕比员工参观王选纪念陈列室观后感(8篇) 方正阿帕比员工参观“王选纪念陈列室”观后感 集锦

以上共8篇。篇四:参观王选纪念馆有感

坚持梦想——参观王选纪念馆有感 2013年11月27日,我们xx学院xx届xx班一行二十多人的来到无锡市参观王选纪念馆。说实话在来之前我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对王选院士的了解也仅仅止于知道王选是一位有着三个院士头衔的科学家,方正集团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可是这一次的收获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

和我曾经参观的其他伟人纪念馆一样,王选一生所获殊荣不计其数。但是,与其他伟人不同的是,王选出生书香世家,家境优越,对他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为了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而是实现梦想。换句话说他的科技之梦在我看来是纯粹的,而他的逐梦之路却是漫长而枯燥、坎坷而艰辛的。

其实拥有梦想本身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通往梦想的道路同时是枯燥的乏味的充满阻碍的。在参观王选纪念馆的时候,王选先生的一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我知道对科学家王选来说这些乐趣就是创造的乐趣,就是人生价值、人生梦想得以充分实现的乐趣,也正是人之为人的真正的乐趣,任何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乐趣和生命愉悦感。

走在逐梦的路上,时常觉得梦想遥不可及,时常觉得孤立无 援,但是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do something”,那么即使是说出来被嘲笑的梦想,只要你不断的在做,你就不断的在向它靠近。我想说,在梦想面前,我们都很渺小,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吧。篇五:流程为王观后感

流程为王视频观后感

首先,我要感谢公司的培养,因为进公司不久就有培训!前几天我又有幸得观看著名培训专家章义伍主讲的流程为王视频集,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我对流程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了流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根据视频及个人的经历谈谈流程的意义。 流程是指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促使特定结果的实现; 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是:“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流程的定义就已经对流程的重要性做了一个初步说明,流程能将相互关联的活动转化,能促使特定结果的实现。对于企业来说,相互关联的活动就是指本职工作,特定结果是指工作成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特定结果就是盈利或者是发展。

流程是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的必要条件。流程是一种标准规范,能将抽象复杂的东西大众化,专业化,标准化。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个团队着装统一,言行统一,是否会想过这就是流程,又是否会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感觉?当我们安装空调时,是否一眼就能识别出人群中的安装师傅,通过安装师傅的着装是否感觉到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流程能够给顾客周到的服务,而企业得到的是一种宣传与推广。

流程的制定要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流程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这就需要流程要简单易懂,就是将 复杂的东西分解成简单的东西,让社会大众印象深刻;流程的专业化是一种科学知识的武装,是一种质量的追求;流程的标准化是一种一致性,它能将推广功能放大。企业的发展靠的是流程的发展,流程的发展即是更简单,更专业,更标准。 流程对应着人治、法治、心治中的法治。人治是被动工作,因为普通员工不会;法治是意愿工作,因为有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流程支撑,员工可以通过自学由不会到会;心治是主动工作,员工在一个企业得到了满足感、归属感,为公司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法治、心治都离不开流程,企业实现心治时,流程应该有对员工人文关怀那一章节。

流程的制定需要不同的人才。流程的制定要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这是一份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的工作这就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形成步骤详细、知识性强、规范的流程文件。

流程能作为一种商业投资。企业不光光可以投资实体产品,将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做得很大,而且可以投资流程。前面分析了流程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流程能让企业得到发展,流程就具有商业价值。甚至可以成立一家专业编写流程文件的公司,为需求企业提供参考。

总之,流程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的方面说流程能解放老板,能让客户得到一致满意的服务;从大的方面说流程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往更大方面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推荐第7篇:王选的选择

王选的选择

教学目标:

1.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2.从这几次选择中分析王选先生的精神。

3.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2.从这几次选择中分析王选先生的精神。

教学方法:

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00亿。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二.预习课文

1.本文记录了王选的几次选择,分别是哪几次?

三、研读课文

划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6)

第三部分(7---25)

第四部分(26---31)

第五部分(32---34)

四、介绍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

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王选(1952年8月6日- ):女,1997年她被推举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被《南方周末》、《中国妇女》等评为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中,王选又是十位人物之一。

五、重难点分析

1.为什么说王选的第六次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

自知自省精神,对科研认真负责的精神,不居功自傲

2.如何理解18段末尾的那句话?

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想着自己能为国家做多少贡献,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催促自己努力和进步

六、作业

课后练习题

推荐第8篇:《大家——王选》观后感

《大家——王选》观后感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很多《大家》的纪录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选。

王选,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

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教授因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先后获得九项中国和欧洲专利,此外:1985年 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

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枯燥无味的,但王选他善于寻找其中的乐趣,他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王选研究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说:“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做不成)时,最好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王选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王选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王选是真正的成功,还是要积累,和有绝招。我一直鼓励这些年轻人,需要长期积累和绝招,在年轻的时候就需要一种非常刻苦的精神,而且丝毫不能够急功近利。。我非常赞赏西方一句话,“心里想得诺贝尔奖,反而得不到诺贝尔奖。”我当年做的,根本没有想到金钱上的报酬、名誉上的这种荣誉,这个当时没有想到。所以我始终有这么一种看法: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好的洞察力和这种执著的精神,想成就大的事业还是有困难的。

王选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他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对科技创新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主持研发的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的前列。他的这种追求不懈的科研精神,对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同时,王选院士也是第一批把科研技术推向市场的人,通过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思想的变革,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黄伯云说,“王选院士首先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但同时他在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他成功地将科技成果、高新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最早把科研技术和产业化结合起来,是我们的典范。”“王选院士以不懈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的科研方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对现在的科研人员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黄伯云评价说,“王选先生的离去,对中国知识届、对国家的损失都是无从估量的。他的奉献精神、他的贡献,将长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典范和楷模作用,都将激励我们前进!”

王选之后,不会再有王选。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企业,王选用方正完成了他的科学商业化尝试。历史会汲取其中的经验,让同样的事情更加有章可循。在IT界,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人的研发成就,能和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相比。不仅不能相提并论,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推荐第9篇:学习王选精神

学习王选精神

初一(1)班化一凡

五天前,我们出发去山东游学,通过学校组织的这次学习活动,使我得到了很大启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爬泰山那一天,我们更学会了合作和包容,体现出了王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让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王选实验班的一员,我也为身在王选实验班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攀登泰山的过程中,我在爬到一半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支,已经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了。这时,老师告诉我:不要总是想着以后的路还有多远,每爬一步都要告诉自己,就差一步了,爬完面前这一步就可以休息了。我们同组的同学也站在一旁鼓励我,让我坚持坚持再坚持。大家把我拉起来,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继续往上走。拉着同学的手,心里想着老师的话,渐渐的我也不觉得累了,前面的路仿佛也没有那么难走了。

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坚持下,我终于到达了泰山的顶峰。站在玉皇顶上,我看着脚下的山峦,感到无比的自豪。我胜利了,我战胜了困难,也战胜了自己!

通过这次登山活动,我对王选精神中的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王选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是什么造就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呢?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是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他一次次失败却从不气馁,任然坚定不移去完成她的目标。这也正像我们爬泰山一样,眼前的困难并不可怕,我们只要确定了目标,坚持不懈,发扬团队精神,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就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推荐第10篇:李选军先进事迹

李选军先进事迹

李选军主管通风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从2013年11月山阳煤矿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以来,一直负责井上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与故障排查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奋钻研学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专业知识,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有时处理井下分站故障或工作面探头报警二次、三次下井是经常的事情,经常是随叫随到,故障处理不好不升井。

李选军老家在陕西武功县,父亲有心脏病,经常住院,妻子陪母亲照顾多病的父亲和刚刚满月的儿子,自己孤身一人在山阳煤矿工作,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自己很少请假回家。在通风区人员少,安全监测系统刚刚运行,他克服困难,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关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当代山阳年轻人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山阳煤矿通风区李选军先进材料

李选军,男,27岁,工种监测监控工,主管井下各类传感器的安装、维护与使用。自2013来山阳煤矿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以来,一直负责井上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与故障排查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奋钻研学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专业知识,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始终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扎根生产一线,忠心职守,积极钻研,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队上下的一致赞扬。

一、他努力学习,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几年来,他能够坚持不懈的学习政治思想理论,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且紧密的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将其思想充分融入到自身工作当中,不断充实自己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年来,在他所从事的监测监控工作中,努力学习井下的各种监测监控的基础知识,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在行内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岗位落实,责任到己。认真学习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确保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他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从进矿开始,他就暗下决心,干就干出个样子来。从最初的普通监测监控工,到监测监控班长,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自己首先不做。和同事们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百米井下随处都有他的身影。他把岗位安全生产知识当做是专业技术,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虚心地向老师傅们请教各种生产问题。凭着这股子钻劲,很快就成为了一名独挡一面的技术好手,他的这种勤奋学习、肯干钻研的精神带动了全班职工的学习劲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拉单位的后腿,不丢单位的形象,能以一种勤劳的姿态和勤恳的态度扎实地工作。为通风区树立了榜样。作为通风区的一名监测班长,他牢记岗长职责,大胆管理、认真负责,积极配合去上搞好当班期间的各项生产任务。领导安排啥活,他就干啥活,不论白天黑夜,不干完活决不收“家伙”,只知道干活,不知道休息。从未因家庭琐事误过工。

三、他有着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作风

记得当时是1501轨道巷工作面甲烷传感器0点班发生故障,导致报警,数据不能正常上传,影响工作面正常作业,此时区值班领导电话通知到他,他接到电话,就义无反顾的下井寻找故障,从南翼辅运大巷到1501轨道工作面等等,仅仅查找故障的路程来回就5公里左右,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在次日5时恢复正常数据,保证了掘进工作面的正常生产。

三、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奉献 李选军老家在陕西武功县,父亲有心脏病,经常住院,妻子陪母亲照顾多病的父亲和刚刚满月的儿子,自己孤身一人在山阳煤矿工作,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自己很少请假回家。在通风区人员少,安全监测系统刚刚运行,他克服困难,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关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当代山阳年轻人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真的可以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总之,几年来李选军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对于成绩他永不会自满,对于困难他永不会服输、对于工作他永不会放松,工作没用终点,只有始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将会一如既往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真话、办实事,不求轰轰烈烈,唯求踏踏实实,力争做一名优秀的领头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次的挑战...

第11篇:王瑛先进事迹

篇1: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王瑛同志是中央纪委开展的?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做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可宝贵的优秀品质,比如:特别讲大局的政治品质,特别讲付出的奉献精神,特别讲实干的优良作风,特别讲纪律的高尚情操。但我最看中的是王瑛同志正如她柔弱娇小的身材与从事的严肃伟大的工作一样,对刚与柔进行了完美的演绎,真正做到了铁肩担道义,柔情予百姓。王瑛同志执法如山。在担任南江县纪委书记期间,她坚持原则,正气凛然,秉公执纪,牵头办理疑难案件、大要案件50余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她说:?纪检监察机关就是要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有案必查,查就查个水落石出,办就办个铁钉钉木。?但是对老百姓的事情,王瑛却柔情似水。不论是抗旱救灾,还是寒冬送暖,贫困群众通过她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连心桥?连接着党心民心,?背二哥?倾诉了感恩之情。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王瑛,搞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要把铁骨与柔情进行有机结合。比如,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要把严厉惩治腐败与有效预防腐败有机结合,要把教育、制度、监督有机结合等等。结合本人分管工作,就是要搭建好?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和?政务服务中心?两个平台,一方面,通过抓纠风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另一方面,通过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的发生。

用她47年的短暂人生,写下了对党和人民,对纪检监察事业的无限忠诚。她用有限的生命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义。学习王瑛同志,就要学习她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学习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工作、干事业;学习她坚持原则,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学习她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高尚的人格增进团结,用共同事业维护团结;学习她抗争病魔,笑对人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要将她的精神化为实际工作的行动,化为搞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动力,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贴心人。 人生47年,生命太过短暂,但她的生命极富内涵。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党的忠诚卫士??什么叫群众贴心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入党的誓言,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生命的尊敬,全部融入到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无限热爱中。她那实事求是、尊重真理的品格,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情怀,公道正派、勇于开拓的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工作中,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王瑛同志为标杆,努力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真爬坡,真流汗,按照?四个特别?的要求,为实施市委重大发展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我的印象中王瑛同志有五个方面值得我学习:第

一、王瑛同志有锲而不舍、奋发向上,不言败、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第

二、王瑛同志有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不怕苦不畏难的工作作风;第

三、王瑛同志有一身正气、坚持原则不讲情、不惧邪的坦荡情怀;第

四、王瑛同志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居功不自满的高尚情操;第

五、王瑛同志有为政清廉、乐于奉献、不贪占不索取的优秀品质。总之,王瑛同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她是纪检战线上的旗帜,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公务员的典范,是领导干部的榜样,是巴中人民的骄傲。今天我们缅怀她、学习她,主要是要学习她特别讲大局的政治品质,特别讲付出的奉献精神,特别讲实干的优良作风,特别讲纪律的高尚情操。我将以王瑛同志为楷模、为典范、为榜样,认真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坚持做到?四个特别?的要求,把向王瑛同志学习转化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巨大动力,认认真真做事,扎扎实实工作,为巴中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她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感人事迹感染着我,打动着我,鼓舞着我。我的体会有四点:第一,王瑛是一面旗帜,踏实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第二,王瑛是一座丰碑,时时处处彰显出执政为民的本色。第三,王瑛是一个标杆,诠释了党的卫士的人生追求。第四,王瑛是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永远激励着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检察机关学习王瑛同志,主要应做到四点: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工作符合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二是要积极服务市委重大发展战略,把检察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充分发挥预防、打击、保护的检察职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三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各类刑事犯罪发生,严肃查处各类职务犯罪。四是不断加强班子建设,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四好班子,负重自强,真抓实干,爬坡上行,为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学习她特别讲政治、特别讲大局的优秀品质。王瑛对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总是潜心思考,认真贯彻落实并抓出成效。?五个零?的工作就是针对优化软环境的创新之举;设立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举措。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的设立,对强农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尤其是对地震灾害损失的评定和救灾款物的准确发放,对推动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二是学习她时刻牢记使命,永不放弃的品质。去年9月,我调离南江,新来的局长与我交接时,王瑛书记在重庆治疗。为了让新来的同志了解全面工作, 9月11日她从重庆赶回南江,9月12日上午召开了机关全体干部大会。12个室和相关部门交流了1—8月相关工作,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打算,最后她就如何建设钢班子,带出铁队伍,让红旗更红飘得更高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因为南江县纪委这个集体和先后有两名主要领导是连续三届十五年获得了中纪委、监察部、人事部的表彰)。当会议结束的时候,她还深情祝福全体干部身体健康、中秋快乐,亲自为机关四名退休干部送上了月饼。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她早在去年六月就已经查出癌细胞全身扩散。病魔留给她的时日并不多了。那天,她是在不断咳嗽和擦拭虚汗中整整开了四个小时的会议„„当前,我们学习王瑛同志,就是学习她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围绕?两个强力推进?、?三个确保?抓好贯彻落实,真正做一个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

王瑛同志是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公仆、国家的好干部、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优秀的纪委书记。我是王瑛书记的继任者,踏上南江这块产生英雄人物的红色土地,我将继续她未竟的事业,干好她未做完的工作。到南江工作近一月来,通过与广大干部群众座谈交心,追忆王瑛同志,我深切感受到她忠诚于党、爱岗敬业的赤胆忠心;深切感受到她情系南江、扎根基层的责任情怀;深切感受到她心系百姓、勤政为民的公仆本色;深切感受到她不屈不挠、临寒飘香的人格魅力;深切感受到她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王瑛是一座丰碑,创造的业绩是一个高地。作为新任纪委书记,我倍感压力、责任重大,也倍感忧虑,唯恐辜负组织的重托,唯恐有负群众的期盼,生怕不能为南江纪检监察事业增光添彩,生怕愧对王瑛同志。面对考验,承载压力,我深感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对于我来说,向王瑛学习,要始终忠诚党的事业,始终服务南江发展,始终抓好本职工作,始终当好人民公仆,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王瑛精神的鼓舞下,带好班子,建好队伍,爬坡上行,创造业绩,不断开创南江纪检监察篇2:王瑛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王瑛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时间:2009-04-16 14:59 来源:网站 作者:市教育局纪委 【大 中 小】 评论: 0 条 王瑛同志生平简介 王瑛,女,回族,1961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2008年11月27日,因病逝世。王瑛同志生前曾先后多次荣获上级表彰。2002年10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2003年被巴中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巴中十年创辉煌”劳动模范,同年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表彰为“办案先进个人”。2007年1月被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

留得芬芳满人间(1)——追记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 她走了,带着未竟的理想和追求,显得那样的突然、匆忙„„ 她真的走了,唱着她喜爱的《一剪梅》,轻轻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歌声却永远在人民的耳边回响„„

2008年11月27日,就在原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48岁生日的前一天上午10时09分,一颗立志为南江人民奋斗终生,为党的纪检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心脏在距离医院仅有20公里的山路上停止了跳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党的纪检工作战线上的优秀标兵――王瑛,因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她深深挚爱的纪检事业、无限眷恋的南江人民。 47岁„„

人们无法置信,更无法面对。

谁也未曾想到,上车前对同事问的一句“现在抗震救灾物资监查情况怎么样?”竟成了她留给南江人民最后的声音„„

2009年1月10日,在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不幸逝世的一个多月后,我们来到英雄曾战斗过的地方,听纯朴的南江百姓含泪讲述着王瑛的故事。 透过迷蒙的泪眼,王瑛,这位唱着《一剪梅》、有着梅花般迎雪吐艳、凌寒飘香品质的纪委书记向我们走来„

留得芬芳满人间(2)——“我知道得罪了很多人,但没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王瑛1997年由巴中市纪委调到南江县工作,2006年7月下旬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到2008年11月去世,她在南江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整整工作了11个年头。这期间,她除了1997年12月至2000年1月、2001年3月至2002年7月,分别担任南江县委常委、县直工委书记和县委常委、县组织部部长外,一直奋战在纪检工作岗位上。

任纪委书记时,有两件东西王瑛必须亲自安排摆放:一件是“纪容镜”,这块高不到1米、宽不足80厘米的“纪容镜”上写有“以铜为镜正衣冠,以纪为镜正言行”。另一件是一块悬挂在纪委会议室墙壁正中的牌匾,“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良,作风正派”五句话时刻提醒着全体班子成员和干部。

2002年8月,刚改任县纪委书记,王瑛就遇到因个别行政执法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导致3名外地客商撤资。这件事引起了她深深的思考,琢磨纪检监察工作不仅仅是办案、处分人,更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进经济发展。她带着“如何更好地为发展服务、如何纠正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3个问题,先后走访48个乡镇、工商等十多个相关县级部门和20多家企业。针对突出的“三乱”问题,提出在行政执法机关中开展最佳执法单位、最佳执法领导、最佳执法人员的“三最佳”评选活动。这一做法,促进了行政执法机关作风的转变,受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的肯定,并在四川全省推广。

2004年8月,王瑛在纠风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一些部门存在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一些企业对吃、拿、卡、要敢怒不敢言的问题。经反复调研,她下决心从拓宽投诉渠道,加强执法监督,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着手,在南江推行服务发展“五个零”办法(建立投诉中心,为民服务零距离;召开专题听证会,干群关系零隔阂;开展“三最佳”创评,监督检查零空档;评选诚信先进,再塑形象零起点;实行投诉查结制,案件查处零搁置。)“五个零”真心服务,赢得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位外地客商动情地说:“南江的投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在这里投资,我们感到舒心、顺心、放心。”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天天面对的就是矛盾,要化解矛盾,除了一张嘴、一条腿、一支笔、一张纸外,还要有一种敢于碰硬的精神。王瑛就是这种人,她常说:“办理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是重点,只要老百姓有反映,我们就要查个水落石出”。

2003年5月,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件转到了她的手上,有群众举报:南江县公安局某派出所干警何某,在办案中玩忽职守致人死亡却逍遥法外。

“省、市公安机关和县检察院已对此案调查并作了了结,估计背景比较复杂,我建议应付一下算了。”在案情分析会上,有同志提出。

“不管有多复杂,只要关系百姓利益,不仅要查!而且要严查”王瑛拍案而起。随着案件查办工作不断深入,多个部门多人被牵涉其中,且发现时任县公安局局长副局长等人有制造伪证、隐瞒真相的嫌疑。

一时间,各种阻力接踵而至,指责声、怨恨声、谩骂声不绝于耳。 “敢查这个案子,你一家子是不想活了。”办案人员每天数次接到这样的威胁电话。 “邪不压正,只要我们还真理于老百姓,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关键时刻,王瑛沉着冷静,鼓舞第一线的办案人员。

由于涉案人员大部分是政法干警,反调查、反侦察能力非常强,取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为打开局面,王瑛连续5天5夜战斗在办案第一线,吃住在办案现场,亲自找主要涉案人员谈话,案件查办取得实质性进展。

就这样,王瑛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仅用2个月时间,这起案件就水落石出,时任县公安局局长副局长等其余10名违纪违法人员接受了法律制裁和党纪政纪处分。

在王瑛眼里,权力是一种责任,党性原则不能作交易,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拿这个来做交易,就不配当纪委书记。

2005年5月,一封匿名举报信摆到王瑛的案头,信中反映县水利局副局长周某等人采取非法手段套取水保资金并私分。经查实,周某、彭某等人三次采用虚增水保项目,从中共套取水保金58万元并私分。

对此案的查处,有人在会上提出:“这是专项资金个案,会影响南江的项目争取。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国家的专项资金是用来为人民谋福利的,不是给个人谋利的,必须严办!”王瑛态度坚决。

最终,周某、彭某被开除党籍、公职,受到法律的制裁。

2007年1月,在调查南江一国有资产出让的案件中,初核发现县经商委原主任违规出让,涉嫌受贿。王瑛组织人员深挖细查,有人给她打电话恐吓说:“你生了病,要为自己留条后路,你就安心养病吧,少找气呕!”但她没有理会,依然将主犯及两名同案犯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为此,她得罪了好多人。有人说,情面上的事,能帮帮一把,以后求人也好说话。王瑛不同意:“私事我可以帮,原则上的问题决不能开?口子?。”

心底无私,问心无愧。这是王瑛常说的八个字,字字掷地有声。距离她去世前的2008年7月,正是南江县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关键时期,八庙乡的群众向王瑛举报:乡上在抗震救灾物资管理使用上存在违纪违规的问题。王瑛非常气愤,要求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王瑛不顾日益严重的病情,一接到举报就带领纪检干部来到八庙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走访调查。后经查证,群众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该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副乡长分别被免去职务, 4名责任人受到了党纪处分。

抗震救灾期间,病重的王瑛一直以办公室为家,与一张钢丝床相伴。窗外,就是地震灾民安置点――光雾山广场。在这里,她批示处理有关抗震救灾信访举报36件,解决群众具体问题14起。

即使躺在病床上,王瑛还在牵挂着受灾群众,关注着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去世前一天,她还专门安排机关的同志代她到挂联的乡、村走访慰问,关心灾后重建和困难群众能否安全过冬。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有全县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员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有力监管,确保了2.37亿抗震救灾资金、32万套衣服、8000床棉被和2000吨其他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王瑛总爱说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得罪了很多人,但谁叫我是纪委书记,我没有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

几年来,南江县纪委、监察局在她的带领下,先后被表彰为“省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办案工作先进集体”、县纪委、监察局班子被县委表彰为“四好班子”。南江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一,她自己也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

留得芬芳满人间(3)——“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就会有我们” 不走进大山深处的南江,就无法理解王瑛对那里的魂牵梦绕。

用自己有限的力量、短暂的生命,为南江人民服务,是王瑛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心愿。 “惩处不是我们的目的,教育和挽救干部才是我们的天职。”王瑛用女性的柔情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宽广胸怀。

柳昆,曾是南江县公安局最年轻的副局长,2003年因弄虚作假,被王瑛亲手查处,受到撤职处分,一度十分消沉。王瑛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在她的帮助下,柳昆主动申请到最偏远的大河镇观音寺村担任科技干部,王瑛又多次来到该村帮助他解决具体问题,柳昆深受鼓舞,用一年的时间,干成了别人五年都没有干成的事,2005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表彰为“优秀驻村干部”。

何金,原长赤镇的镇长,2004年,长赤镇的一些乡村干部不按政策,将给群众的直补款进行了抵扣,县纪委对这一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进行了调查处理,何金因负有领导责任被撤职,从镇长变成了一名普通办事员。在王瑛的帮助下,何金从办事员干起,在2006年的乡镇换届中,被选为寨坡乡党委书记。何金说,“王书记在工作上,是我们的好领导,在生活上,是我们的好大姐”。几年来,王瑛先后对50多名受过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了回访教育,并向县委推荐了5名成绩突出的干部,让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万事民为先”,是王瑛做人做事的一贯准则,她经常对下面的干部讲:“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就会有我们”。

2004年4月的一天,王瑛到南江县上两乡洋滩村检查贫困户帮扶工作时,了解到当地群众过河困难。学生上学,百姓赶集、干活都得趟水过河。赶上雨天,孩子们就无法上学。掌握情况后,王瑛沉着脸问乡村干部:“老百姓过河这样危险,咋不想办法修座人行桥?”听了乡上的关于资金困难的汇报后,她马上让乡上找来技术人员,现场确定了修桥的位置,测算了建桥所需物资及经费。并当场表态:“这里必须建一座铁索桥,所需资金和材料我来协调,基础工程明天就开工,雨季之前务必完工。”经过王瑛的多方努力,一座长达120米的索桥终于建成。当地老百姓在桥头立了一块写着 “连心桥”的石碑,表达他们心中的感动。

2007年底,南江遭遇罕见的冰雪灾害,王瑛同挂联的燕山乡政府约定3天后到秧坝村慰问。12月27日,当乡上干部看见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又是风雪天气,担心身体虚弱的王瑛受不了,就给她打电话,商讨是否取消慰问活动。王瑛却说:“定好的事就不要随意改动了,受灾群众还指望着我们呢!”颠簸了近三个小时,王瑛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燕山乡。当她踩着泥泞把慰问金、慰问品送到群众手中时,病重的她累得几乎虚脱了,很多知情的人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2008年11月,王瑛去世后,在南江县委召开的王瑛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上,县纪委一位同志拿出一张存单,上面有10000多元钱,存款人姓名是王瑛,但在她的名字上方,却写着另外一个名字——黄霞,后面还有一串卡号,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存单上最后一次取款时间竟是她去世后的1个月!

后来听这位同志介绍才知道,2007年1月,王瑛被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上级奖励给她2万元奖金,她分文未动地叫工作人员存入专门账户,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黄霞是一名正在四川农业大学读书的学生,2007年8月,王瑛到八庙乡检查篇3:王瑛先进事迹观后感 王瑛先进事迹观后感 --------大崇乡政府向魁

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巴山纪委书记王瑛先进事迹的记录片,片中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化作一滴滴的泪水,泪水中有给儿子写日记时的依依不舍,有感恩餐厅开张时的温暖心情,有面对家人的不理解,甚至于挨骂的委屈和坚定,更有在忍受着癌症折磨仍坚守在抗震救灾最前沿的王瑛书记的身影。但王瑛书记还是在去医院的路上离开了热爱她的万千巴山百姓。王瑛书记就像一片纤尘不染的巴山红叶,飘向了她永远热爱的这片土地,这就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她活出了共产党人的风采。

王瑛同志用一生顽强不屈的拼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党性精神。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所激发出来的拼搏、奉献精神与苦干、实干作风;不为阻力和压力所困,不为利益所惑,不为病魔所惧,脚踏实地为党和国家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她的精神凝聚力量、激励人心。

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王瑛给我带来了灵魂深处的触动,深为她的爱民情怀、公道情操、廉明清正所折服,她集中体现了巴中人“朴实、吃苦、感恩”的高尚品德。通过深刻剖析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接受了一次从灵魂深处的洗礼,深刻认识到学习王瑛同志,最终目标在于端正工作态度、增强服务理念、提升素质和能力,从而不断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一、通过学习,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作成效。王瑛同志在她的生命历程中,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我们学习她,就是要学习她那种敬业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自觉把工作当成一种社会责任,把工作作为体现个人价值和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载体来对待。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 党的宗旨提倡“为人民服务”。如何为群众服务?王瑛同志作了很好的表率,从她长期关心干部职工、关爱背二哥、关注民生的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高尚的人品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我们每一位国家工作人员,你所在的岗位都赋予了一定的权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用。要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真爱的情怀和务实的品质。

三、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

王瑛同志正是凭她那卓越的业务素质、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在她工作过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集体、每一个地方干出了不凡的成绩,留下了不朽的美谈。作为一名普通公务人员,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立足本职工作,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熟练掌握各项业务,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学习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不是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自身做起,从具体工作做起,真正做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第12篇:王贤先进事迹

怀赤子之心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以满腔热忱描绘农村发展美丽画卷

——赫章县水塘堡乡营丰村副主任王贤先进事迹

一、个人简历:

姓名:王贤,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80年7月。1999年毕业于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同年入伍,在广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服兵役,2001年退伍。2001年至2007年,从事数码影像个体经营。2007年10月,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选拔,被组织安排到赫章县水塘堡乡营丰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2008年3月,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水塘堡乡营丰村村委会副主任,2009年1月,被任命为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营丰村水塘堡组示范点项目专职人员。

二、服务地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营丰村位于水塘堡乡东面,是乡政府所在地, 326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2、自然条件:营丰村平均海拔1800米,生态环境良好,四周林木繁茂,与国家级夜郎森林公园毗邻,森林覆盖率达85%。年降雨量1396.6mm,云雾多,日照少,相对湿度在85%以上。

3、周边环境:营丰村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15公里,地处白果镇与妈姑镇之间, 326国道穿境而过,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裕,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良好的村,已纳入全乡总体发展规划范畴。

4、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营丰村辖5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2710.1亩,其中耕地面积950.1亩、林地面积760亩、草地面积1000亩。全组总户数314户,总人口135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20元,目前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玉米和马铃薯,全村通水通电通路,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五保户6户6人,低保户20户72人。全村共有党员23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特色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0%。

5、基础设施现状:营丰村已实现户户通水通电,全村覆盖通讯信号,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有待改建、改造危房户145户,待完善连户路近5公里。

6、存在的主要要问题:主导产业不强、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7、发展目标: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注重特色、绿色,通过对农民新居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改革等措施,实施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话、通电视;改房、改院坝、改厨、改圈、改厕;建垃圾池和沼气池等工程建设,按照“一年试点、二年推广、三年取得成效”的计划,三年内将促进营丰村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8、发展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村班子建设、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

三、个人主要事迹:

2007年11月,我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选拔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围,被分配到水塘堡乡营丰村任村主任助理;2008年3月,因工作出色,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在2008年3月的村委换届选举中,被推选为营丰村副主任。这无疑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全新的转折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对自己现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感到欣慰,为个人价值取向的转变和进村工作的历练而自豪!面对艰辛的基层工作,我信心百倍。

1、转变观念 扎根基层

我曾就读于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1999年毕业后第一次放弃工作分配报名参军,在广东军区炮一师政治部宣传科服役,从事美术宣传和影像摄制工作,多次荣获嘉奖。义务兵两年服役期满,2001年光荣退伍,再一次放弃分配机会,打报告申请自谋职业,领到民政部门发放的二万元补贴,又自筹资金三万余元,开办了赫章县第一家个体数码影像工作室。依靠独到的审美眼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热情,小小的工作室进展顺利,除了日常经营,还曾经先后为赫章县的若干部、办、委、局和近半数的乡镇服务过,赢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取了可观的利润,月收入曾突破万元。

在探寻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由于年轻浮躁,我盲目转型投资,致使辛苦经营多年的积蓄遭受亏损。在生意场上摔打,虽然有亏有盈,但是我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定能东山再起,为自己营造舒适的生活。然而,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价值难道仅仅局限于做生意?仅仅是为了能养家糊口?今后将何去何从,选择怎样的生活道路,既可以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又可以回报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军队对自己多年的培养——经过一系列思索,我毅然报名参加选拔,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围“一村一名大学生”,被分配到水塘堡乡营丰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2、不计得失 忘我工作

刚到单位报到时,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加之村里的事务很具体很繁琐,每天忙碌之余,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搞普查,群众不屑一顾;抓计生,村民不理解不配合。刚参加工作不久就面临三年一届的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对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我从头学起,如何能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任务,如何落实换届选举的宗旨,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地位,我在思索中彻夜未眠。我相信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于是,通过各种途径,我尽可能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文

2

件和网络下载,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村“两委”换届选举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地展开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三个白天黑夜的交替突击中,我熬红熬肿的双眼背后,呈现的是对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透彻理解。

之后,我虚心向乡领导学习,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制订了祥实的选举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一位七十余数的老大爷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这次组织的选举工作是公平公正的,对你们这样的选举,老百姓一点意见都没有,真不愧是大学生。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感到由衷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基层工作的任重道远。

发展才是硬道理。农村工作要见成效,必须为老百姓谋福利,切实调动他们发展的积极性。我结合相关政策,为村民申报茅草房改造和沼气池建设,动员他们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营丰村的参合率达到96%,超额完成任务。一系列惠农项目的有效实施让老百姓受益,坚定了他们谋求发展的信念。营丰村有个叫雷德柱的村民,以前从事土法炼锌,面对取谛“两土”的政策,他转向投资能繁母猪养殖场,我主动把自己的情况及时向乡领导和县畜牧局等相关部分反映,争取支持。现在该养殖场规模已逐步发展到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育有能繁母猪86头,猪仔168余头,肥猪30余头,态势良好,前景可观,必将在村民中起到发家致富的带头作用。

我非常珍惜在基层锻炼的机会,不断挑战,超越自我,力求完美,忘我工作。在水塘堡乡营丰村工作期间,在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的个人价值取向乃至人生观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以满腔热忱投入乡村工作,在意识形态上不再拘泥于做好一件事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而是考虑能为政府解决什么,能为村民谋求什么。每办好一件具体的实事,就能为乡镇领导排忧,为农民群众解难,在领导认可和群众赞许的氛围中,我渐渐做到了不计个人得失,忘我投入工作,满足于被人需要,能为群众办事的成就感。

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我每个月只能领到由省、地、县联合下发的600元生活补助,面对微薄的工资收入,我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中。有些人不理解,甚至嘲笑我傻乎乎的,认为我的工作没盼头,不值得太认真太投入。然而,在那个岗位上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切实落实各级领导交给的任务,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我不屑别人的非议,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工作。

3、发挥专长 服务基层

我所在的水塘堡乡党委书记李纪能、乡长安学珍及人武部长李伟等同志对新分来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比较关心,得知我在数码影像和平面设计方面有一定的专长,之后

3

找我谈话,把我借用到乡党政办,为全乡的影像资料收集和对外宣传服务。自己熟炼掌握的技能终于有平台发挥,欣喜之余,我由衷感慨遇到了知人善用的领导,于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愈发卖力。

因为我原来个人自用的设备老化,乡里专门为我购置了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由于在乡间辗转,三角架不方便携带,我就自己买了一株独臂伸缩支架,酷似警棍,加之我的工作性质还算不上正式职工,于是,我就成了同事们口中戏称的身背双枪手持警棍“混入革命队伍”的愣小子。面对这样的说法,我一笑而过,不管是不是混入革命队伍,干好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只要有任务,我就背上机器,跋山涉水,出现在全乡的每个角落。整治矿山、计生突击、抗击雪凝、两基验收、上级检查„„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前后奔波的身影和“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县委办、政府办、新闻中心、报社、文联、农业局、畜牧局、供电局„„哪里需要本乡第一手资料,我总能按时准确送达。 2007年末至2008年初,全县遭受了五十年不遇的雪凝灾害袭击,水塘堡乡受灾情况尤为严重。全乡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抗击雪凝,狠抓恢复重建。我敏感地捕捉到抗击雪凝及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感人瞬间,并取得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将之以《在冰封雪凝的日子里》命名,编辑成画册纪念并弘扬抗灾精神。付印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以前干个体时积累的经验,面对纸张价格上涨的趋势,抓住有利时机果断作出决定,为画册的顺利出品节约了一万余元资金,《在冰封雪凝的日子里》画册的出品,全面祥实地反映了水塘堡乡受灾情况和恢复重建工作情况。把该画册的作为宣传载体,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在县委组织部、统战部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水塘堡乡争取到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方树堂基金会、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以及香港慈恩基金会等机构的大力资助,争取到县民政局、农业局等单位协调的物资援助,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灾后恢复重建的进程,让全乡老百姓感受到了面对大灾时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乡党委书记李纪能的指示下,我迅速连夜设计了题为“抗震救灾、奉献爱心”的宣传海报,并连夜加班赶制宣传布标,在有限时间内把乡党委、政府关于抗震救灾呼吁捐款的信息及时发布到各村组,起到了明显的宣传效果。短短两天时间,就在全乡范围内筹集到善款107720.60元交由上级部门送抵灾区。

4、绘发展蓝图 建美好家园

因工作出色,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在2008年3月的村委换届选举中,我被推选为营丰村副主任。继而被转聘为到村任职人员,工作待遇由原来的600元生活补贴上升到2000余元的参公工资。2009年1月,水塘堡乡营丰村水塘堡组被评定为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 建设示范点,我被委任为为“生态文明家园”项目建设专职人员,工作条件和待遇的提升让我有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我更加不遗余力,以满腔热

4

忱全身心专注地投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由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项目在毕节地区才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签,我便通过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和网络下载,广泛收集新农村建设相关资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上级相关指导性文件出台前,便提早运作,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统计,挨家挨户建立农户信息档案,把村民的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住房环境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经济收入情况等资料全部祥实记录在案。为项目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及时向新农办、规划局、建设局等单位上报相关数据,争取支持,在各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项目建设得到有序开展。

通过召开村组干部群众动员大会、深入调查摸底、宣讲政策,选择试点农户、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宣传发动等一系列工作,现已在全村启动10户危房新、改建工程,预计4月底完工,计划2009年6月底前再启动45户的危房建设。

在项目逐步实施过程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营丰村村民普遍经济基础较差,拿不出钱参与建设的现状,除了苦口婆心动员村民积极想办法投入建设改造自身的美好家园,我还及时将情况上报给乡党委、政府,争取支持,经相关领导协调,现已初步达成联系信用社放贷支持建设的方案。

为了高标准把项目实施好,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按照“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要求,积极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实现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建设目标,我通过一系列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广泛开展思想工作,结合社情民意,在尊重本村的传统文化、生产习惯、生活方式,秉承文化传统、突出人文特色的前提下,我广泛学习,全盘思考,把营造文化氛围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把新农村建设、农村休闲观光旅游、古夜郎民居建筑与文化景观相融合,把森林覆盖率高、与国家级夜郎森林公园毗邻,适宜发展“农家乐”等优势相结合,加班加点制定了祥实的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将营丰村打造成“产业聚集、循环高效、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艺繁荣”的综合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我倾注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日复一日忘我地在各级各相关部门及农户间奔波。目前,除了危户改造的启动,还在全村范围内建设完工15口沼气池, 建成共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养猪场两个,育有能繁母猪135头,猪仔270余头,肥猪60余头。另外,现已种植核桃50余亩,计划一年内再扩种200亩。其它诸如垃圾池建设、连户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畜牧、种植等发展项目正在积极筹备,我坚信,在孜孜不倦的工作中,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协调配合,一定能圆满完成“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任务,通过逐步实施,必将以实实在在的示范效果,向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5

5、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虽然多年持续不断的学习让我在数码影像、平面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农村工作也积累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然而,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若不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学习和提高,便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的时代步伐,势必被淘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非常注重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学习的平台,逐步拓展和丰富自身能力。再通过不断的实践,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以便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除了技能的提升,我还非常注重思想道德方面的情操培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随时以努力上进的姿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先进党员看齐,时时处处克服一切困难,办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争取不辱“一村一名大学生”及到村任职人员的光荣使命。

在基层的大熔炉中,我为找准自己的定位而倍感欣慰。我深信,有一个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作后盾,有孜孜不倦的努力上进,有为人民服务的坚强信念支撑,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就一定能不断发掘自身潜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添砖加瓦,在忘我的工作中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为所在村组的全面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美丽画卷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二OO九年三月

第13篇:王老大先进事迹

献身教育痴心不改

***县***镇***小学***

我于1995年7月毕业于***师范,分配到***小学任教。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的神圣情感,走上了三尺讲台。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了“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并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在那一方黑板前,用全部的爱心浇灌着稚嫩的幼苗,用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 工作中,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上服从领导安排,任劳任怨,团结同志,顾全大局,认真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一代“四有”新人尽职尽责。

服从学校领导分工,任教15年来一直担任小学各年级语文、数学教学并负责班主任工作。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从此,我一面向老教师请教管理班级的经验,一面在抓教学上狠下功夫。为增强集体凝聚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始终实践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求实、创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认真钻研小学语文,做到了“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我 1

订阅了《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读书杂志》等刊物,认真吸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做到不懂就问。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不断积累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形成一套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爱”字当头,“责”字为重。我热爱教育,把整个身心都融进了对事业不懈的追求中。热爱教师职业,爱校如家,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我辅导学生的时间超过了陪伴亲人的时间。体贴关爱每一个学生 , “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的基石, “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学生不仅要爱那些聪明、漂亮、优秀的学生,也要爱那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我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差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用一颗朴实的爱心去爱每一位学生。魏书生曾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班级中有一些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我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补课 ,使他们快速赶上那些学优生,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热爱学习。

如果说学校是我生命中成长的沃土,那么课堂就是我展示生命价值的绿洲。我深知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是学校工作构架的一根支柱,是让那些桃李芬芳、幼苗健康成长的辛勤园丁,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的排头兵。我以对人民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酷爱,以火热的心、无尽的爱、

埋头的干、使劲的拼,默默耕耘,当好强有力的支柱,辛勤耕耘,撑起了一片蓝天。我常用自己的“当好一名慈母,做好一名严师”的口头禅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工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育人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谱写下了执着、勤奋、谦逊、严谨、求实、和谐、关爱……的动人篇章,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钻教材、大纲及教辅资料。把握课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做到“一课一得”。还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确定相应教法,做到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意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文与道的统一。在注重思想渗透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传授的启发性、感染性和趣味性。作文教学,一改“学生写,老师改”的传统做法,大胆尝试“学生写,师生共同批改” 的做法。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批改,在批改中提高写作水平。实践证明,新的方法不仅减轻了师生负担,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写作兴趣,学生在与同学的写作交流中掌握了写作技巧,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授课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传授知识不照本宣科,更注重学法指导,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探究,学会发现。

勤恳敬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搞好班主任工作,自觉服从工作安排,是我一贯的作风。深入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我当好班主任的第一要务。要教好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只有了解

学生、充分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要教好学生,当好一位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从小事做起,只有对学生的感情深,工作才能细,方法对,效果才能最佳。”是我的切身感悟。长期以来,我对学生思想积极诱导,学习上耐心帮助,生活上关心体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交谈、相互倾述。尤其对那些失去父母、留守学生和残疾学生,更是关怀备至。询问其生活等情况,注意从多方面给予温暖关怀及尊重。看到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我… …”这就是我人生价值的所在。就这样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师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而学生也将老师视为自己的母亲,都那么彼此理解、随和、共创和谐班级。身正为范是我做班主任的行为准则。 一点小事,一句话都是学生的榜样,言行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老师的一举一动可以直接去影响和感化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我在平常工作上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带动学生。在每一次的大扫除中、在每一次的劳动中,作为一名老师、主任,我不是光起着一个指挥官的作用,站在那儿指指点点、甚至唠唠叨叨,而总是哪里最脏就应卷起袖子和学生一起干,哪里活最重就应捞起裤管冲锋在前。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008年“5〃12”汶川地震,我和全校教师一道,积极为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也纷纷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课堂上,我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

乐意。师生双方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由于主观努力,教学效果良好。养成了和学生交朋友的习惯,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解答疑难。多年以来,所教班级没有出现过打架斗殴事件。共有2名学生被评为县级优秀班干部,5名学生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3名学生被评为县级优秀少先队员。所任班级4年被评为县级先进班集体。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所教班级连续10年在学校组织的“六〃一”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 我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19**年**月﹑20**年**月两次参加**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均获**等奖,被评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为了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保证自己不落伍于时代,也为了真正体现一个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参加成人高考,于20**年*月考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学习,20**年*月毕业,获大专学历。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积极从事语文教学教研活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论文。其中20***年撰写论文《******》在“****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年**月撰写论文《***********》被县教育局教研室评为一等奖;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积极参加语文教学公开课展示,与同行切磋。多次参加乡中心学校组织的“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给兄弟学校教师上示范课,举办专题讲座,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受到好评。参加工作自今,我所任班级语文教学成绩统测,连续***年名列全乡同级同科****名。****年被***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

教师”称号。2004年9月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20**年2月被***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 “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9月被***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市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称号。

我深知,在我工作的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今生我无怨无悔,我感觉从事教育是我一生的幸福。我会用今朝的热血去谱写明朝的辉煌。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乡村教育明天的太阳!

以上取得的点滴成绩,与学校领导的帮助和本班科任教师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视作天的成绩为今天的起点,谦虚谨慎,真抓实干,再创佳绩。

***镇***小学

200*年**月**日

第14篇:王壮先进事迹

困难面前不畏缩

挺身而出排险情

记学生会干部、1073班王壮同学的先进事迹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是刚开学的第一个双休日,夜幕已经降临,万家灯火已开。我们五年制高职部男生公寓留校的学生也为数不多,公寓相对比较安静、祥和。而就在此时的7点多钟,C排117宿舍学生因排气不慎,将螺丝帽拧掉,刹那间,水注直冲天花板。当学生迅速将情况报告给孔老师、党老师后,老师和几名学生干部尽快赶到117宿舍,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大家:热气腾腾,水花四溅,积水一片,狼藉一片。险情惊急,孔老师、党老师试图用几种办法堵塞小阀门,由于水注压力大,水温高,排险未能成功。这时,王壮同学出现了。他个头不高,平时热情大方,学生工作积极肯干,从不叫苦叫累。

险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动力。面对喷射出的高压、高温水注,面对雾气笼罩的混乱的宿舍,他挽起袖子,拿起一根铅笔冲了上去。这就是奋不顾身,这就是挺身而出。堵住啦!堵住啦!水注顷刻间溜之大吉,气雾渐渐散去,师生们露出了笑脸,师生们松了一口气。而此时的王壮同学衣服已经溅湿了,胳膊烫红了,他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随后宿舍的清理工作他也没闲着,跟其他同学一块又继续打扫、整理。

在万分危急、紧张的时刻,是什么在支撑着让王壮同学冲进“危险区”排除险情,是什么让他机智勇敢、不顾个人安危,在水花肆意

飞溅情况下将管口阀门封堵;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会宗旨深入他的身心,是学生的干部模范作用在激励着他。

2月27日,新的一周又开始啦。清晨,同学们都陆续集合到教学楼前,当孔老师在晨会上把王壮同学的先进事迹公布并提出表扬后,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的先进事迹也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我们每一位五年制高职部的同学。

回顾王壮同学的以往表现,他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愧是学生会的好干部,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此,我们倡议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先进、赶先进,争做一名优秀合格的大专生,为五年制高职部争光添彩!

第15篇:王彬先进事迹

一心为民情系新家园 无私奉献勇当带头人 ——记沭阳县庙头镇庙头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王彬同志

王彬同志是庙头镇庙头居委会支部书记。他一心为民,团结同志,勇于开拓,乐于奉献,清正廉洁。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群众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积极投入社区公益事业,努力增强社区集体收入,千方百计为村民服务。

一、勤奋学习,强化修养。担任书记以来,他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同时,他也深知,一个社区党员、党员干部素质高低也决定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他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一五”规划,结合典型案例、先进事迹进行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党员的道德修养。几年来,王彬书记积极培养和发展新党员,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每年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不少于5名,近两年发展了15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扎实党建,务实求真。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王书记带领村居两委干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村产业特点,制定出合理长远的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坚持党内生活制度,抓好党员发展、管理工作,建有标准的党员活动室,活动阵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党组织干群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表率作用好。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助农增收致富,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示范作用明显,35岁以下党员100%达到“三示范”标准,党员、干部家庭年人均收入高于村居平均收入1500元以上。群众对班子和书记的满意率达98%。由于工作成效突出,2006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三、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王书记带领两委干部,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农户”、“支部+公司+农户”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带领两委成员,充分利用205国道贯穿其中的区位优势和花卉特色产业,大力做强、做活了花卉特色产业。建成庙头敖根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大力发展壮大集体承包经济,2010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4.06万元,比上年有大幅增长。

四、科技示范,教育致富。王书记带领两委干部,积极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广泛开展远程教育主题活动等党员能力的经常性培训,培养一批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党员,2010年举办技术培训24期,党员、干部参训率达100%。

五、一心为民,敢于奉献。王书记带领大多数群众致富后,没有忘记那些弱势群体,对待五保户、孤老户、特困户更是百般关心,惦记他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生产和收入情况,充分调动社区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参加“设岗定责”活动,42名党员选择了扶贫帮困岗,20名党员选择了带头致富岗。王书记带头包扶困难户,定期到包扶对象家走访,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逢年过节,他都带着党的温暖上门慰问,并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在他的积极影响下,近三年社会治安良好,社区干部无违法违纪、以权谋私现象,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邪教活动,无地方恶势力,无黄、赌、毒现象,无重特大案件及一票否决事件,每年举办法制培训6期,村民受教育面达100%,民事纠纷调解率达98%,调解成功率达95%。

第16篇:王胜先进事迹

为民、务实、清廉的农村干部楷模

——追记柳林镇西石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王胜先进事迹

王胜同志荣获全国劳模

2014年2月19日,全国劳动模范、柳林镇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同志因积劳成疾,突然病倒在工作一线,后经抢救无效,于2月20日逝世。噩耗传来,西石河村村民奔走相告,悲痛万分,纷纷呼喊西石河的“天塌了”。熟悉王胜的人无不感到震惊,为一名好党员、好干部的英年早逝深表痛心和惋惜。

王胜,男,1957年12月出生,1971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1975年任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人均收入仅有几十元的穷山村,建设成了一个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逐步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西石河村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文明村,先后13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并被命名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王胜同志因为事迹突出,自1980年以来先后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仆、治水模范、绿化模范、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198

1、198

9、199

5、2003年四次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河北省绿化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同时,他还是河北省第七届到十二届连续六届省人大代表。

一个非常敬业、非常勤奋、非常朴实的干事能人,一个新时期农村干部解放思想、艰苦创业的模范

王胜出生的西石河村,位于内丘县西部浅山丘陵区,这里缺水少土,自然条件很差。在上世纪70年代,全村600多口人,1000余亩耕地几乎全是“靠天收”的沙岗薄地,遇到多雨的年头,还能有个收成,干旱之年,几乎是颗粒无收,是全县有名的穷村。县里派来几茬工作队,但西石河村面貌一直难有起色。当地群众编了一个顺口溜:“西石河,演武川(另外一个穷村),再大干部也不占(行);开不完的荒,割不完的草,光棍汉子满街跑”。由于生活贫苦,村里姑娘争着往外嫁,西石河全村600多口人光棍汉就有40多个。

1975年,当时的公社书记韩金堂找到正在当民办教师的王胜,认为他年轻又有文化,准备让他回村当村支书。王胜时年18岁,刚刚收到保定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正面临“鲤鱼跃龙门”的人生机遇。经过一翻思考,王胜毅然决定留在农村,他硬着头皮做通了家人的工作,辞掉了舒舒服服的教师工作,回村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水字当头,抓住水就抓住了一切”

当年和王胜一起搭班子的村民王成祥回忆到,王胜刚当上村支书时常对乡亲们讲话就是:“都说西石河村富不起来,我就不信这个邪、不服这个劲,走着看吧,再过几年我们要让外村的大姑娘争着往西石河嫁”。

带着这股不服劲,王胜带领乡亲们干起了脱贫致富的第一件大事--治水。水,是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最宝贵的资源,有水一片绿,无水处处荒。在仔细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王胜认为,西石河老百姓要想吃饱饭,必须大搞水利建设,把荒岗变成良田。西石河村北有一荒岗,村民称之为北山,北山下有一条水沟,村民称之为北河。村里老一辈人都说,什么时候北山上有了水,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王胜带领村民治水的第一仗就选在北河。1975年冬,王胜号召村民出义务工到北河修河整地,他第一个扛起铺盖卷儿住进了工地窝棚。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他们自带干粮上山,饿了就拾把柴火把干粮烤一烤,渴了就凿几块冰煮水喝。经过一冬天艰苦努力,蓄水池建成了,北山上3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当年春节,村民自编了春联“大战北河不怕苦,挖个坑塘整二亩”来赞扬王胜,王刘德等村民自发刻制了一块“心存公德”木匾,敲锣打鼓送到王胜家。

年轻的村支书用自身行动树立了威信,此后十年,王胜带领群众家家出义务工,不知流过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在贫瘠的山沟先后建成2座水库、挖10眼大口井,村周边所有坑塘能打井的都打了井,使全村139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粮食亩产超千斤,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县委、县政府在西石河村召开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并授予王胜“治水模范”称号。

“开发长寿泉,打开致富路”

解决了温饱问题,王胜并没有满足,他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要发展,经济是关键,只有村里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奔向小康。

西石河村西南,有一眼常年喷涌的泉水,村里老百姓饮用泉水,多少年来没有一个人得癌症,用此泉水做出的豆腐,质量也出奇的好。因此,老百姓把这泉叫做“长寿泉”。王胜认定这里的泉水不一般。他采集泉水跑省城进北京,先后走访了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地矿部门,请他们对长寿泉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泉水中含有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富含“硒”元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如此优质的矿泉水怎么能让它白白流失,一定要让它为西石河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990年初,王胜提出在村南山岗上开发“矿泉水”。经过积极争跑,王胜取得了全省第一家矿泉水开采证。1992年,邢台长寿岗矿泉水饮料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年获利26万元。之后,又陆续建成了“红豆沙”、“绿豆沙”、“枣仁宝”、“酸仙露”、“八宝粥”等生产线,产品多达十几个品种,畅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及本地市场。经过滚动发展,矿泉水厂逐步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800万元,年产矿泉水6000吨,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村里的集体经济逐步有了积累。

“沉睡千年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西石河村共有荒山5000多亩,如何利用荒山、改造荒山、美化荒山、向荒山要效益,一直是王胜思考的问题。

矿泉水厂走上正轨后,王胜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周边的荒山,提出了种植各类果树,建设百果庄园的设想。但这一想法提出后,从各级领导到当地村民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王胜是异想天开。因为丘陵区地下都是片麻岩,既没有土又存不住水,种树根本活不了。所以在内丘的丘陵区素有“四十五里荒沙岗,种啥啥不长”之说。但王胜认为,过去种不活是条件、技术达不到。现在有了中央政策的支持,应该试一试。为此,他多次向省、市、县争跑,积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利用太行山绿化、片麻岩开发、小流域治理、山区建设、土地开发整治等项目资金,对本村荒山坡和山岗薄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集“名优特稀”林果种植、高效农业发展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长寿百果庄园。

王胜在百果庄园建设现场指导

王胜在百果庄园施工现场察看 2000年6月,长寿百果庄园拉开建设帷幕。建设之初,王胜就高瞻远瞩,把它定位于以生态观光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游客开办“树上超市”,并高起点对庄园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他们以大专院校为依托单位,并建立技术协作关系,聘请果树、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旅游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参与指导。近年来累计投资近亿元,开发造地整理土地8000多亩,种植名、优、特、稀树种160多个,26万株,不同季节都有水果可供采摘。区内建有亭台楼阁、假山游园,与绿树相映成趣。2004年4月,百果庄园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2007年对外开放,以‘树上超市、鲜果采摘’吸引游客,当年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238人,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136人。2011年,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原省委书记白克明、张云川,原省长季允石、郭庚茂等先后到西石河村百果庄园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各位领导都指出,王胜建百果庄园不仅使西石河村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以铁的实事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瓶颈,为浅山丘陵区这一多年来的发展短板闯出了一条新路,其成功做法值得在整个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推广。 视百姓为父母,把乡亲们的事当自家的事,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结出群众共享的发展硕果

随着西石河村集体经济的一天天壮大和发展,王胜又把心思重点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上。走进西石河村,30年不落后的农村教学楼、漂亮气派的农娱宫、宽阔平坦的通村路、家家户户的自来水„„无不凝聚着30多年来王胜同志为集体、为村民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

“贫困村建起了全县最好的教学楼”

走在西石河村的大街上,看到的最高建筑,那就是村里的三层教学楼。当过民办教师的王胜一生不忘教育,时刻关注着村里教育事业的发展。30年前的西石河小学,四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破旧教室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连房顶都得用木头柱子支着。夏天一到下雨,孩子们得抬着课桌、搬着书本,往不漏雨的地方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让孩子们住上像模像样的教学楼,王胜骑着自己的嘉陵摩托,跑省进市找领导跑指标、要物料。在计划经济年代,炸药、钢材、木材„„样样都得有指标。为了跑一样物料,王胜一个个的找、一趟一趟的跑,用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一个个部门和领导。物料跑来了,活咱得自己干。为了节省资金,王胜又和干部群众建起了土砖窑,自己脱坯子、烧砖,一趟一趟地往工地上拉„„1986年,三层高的教学楼建好了,成了村里最高、最气派的建筑。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用王胜当时的话来说,我们的教学楼要“头十年属一流,20年随大流,30年不落后!”

而今,近三十年过去了,眼前的西石河村教学楼仍然是村办小学中比较好的学校。现任小学校长的李根群告诉我们,“前几年,乡中的校舍破还搬到这里办了七八年,临近十里八村的学生都来这里上学,从这里走出过几十个大学生,还有博士后呢!”

“全乡第一条农民自建通村公路”

从内丘县城到西石河村,驶离隆昔线不过5分钟的车程。然而在30年前,要从西石河村走上通往县城的“官道”,至少得走20分钟!现年30多岁的王胜大女儿王韶华说:“别说公路了,原来村里就没有自己的通村路!小时候跟大人出趟门儿,得从西石河走到东石河,再走到仙人村,转到西丘才能上官道!”

西石河村荒岗多、交通不便,村南的一条深沟祖祖辈辈挡着村民通向外界的道路,严重地阻碍了西石河村的经济发展。“要致富先修路”。为给乡亲们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通村路,从1989年开始,王胜又开始跑炸药、买雷管、找资金„„通过时任地委领导帮忙,设计了一座上能通车、下能过水的双曲孔石桥,并协调来钢筋、水泥和2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修路架桥工程。为了节省开支,他一方面跑遍全村的山沟洼岭,就地找砂子、寻石料。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全民投入义务工,难挖的地方分一尺,好挖的地方分两米,一户一段,按人论方挖地基。经过三年苦干,累计用工6万多个,动土石3万多方,修通了通往县城的柏油路,架起了一座十二米宽、六十多米长的大石桥,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丘陵山区第一个通上自来水”

“廉洁勤政,庶民公仆”——走进王胜的家中,有这样一块木刻牌匾赫然醒目。这是全村父老乡亲为感谢王胜给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所表达的一种感激和纪念。

九十年代初的西石河村还算不上富裕,一个大几百口人村庄,村民们家家户户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挑着水桶到村里的两、三眼水井边,排着队用辘轳把子摇水吃。若是家里大人忙,稍大点儿的孩子就要两个一起,往家里抬水吃。时常往外跑的王胜心有不甘,“城里人不用摇、不用挑,守在家里水龙头一开就有水!他们能有的,咱也要有!”经过和干部们商量,王胜又骑上他的破嘉陵,跑部门、找领导,化缘“化”来了管件和压力罐,村民出义务工往家里挖管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庆祝全镇第一个吃上了免费的自来水,老军人王国兴和王金章、王雄子等带头凑钱,刻上“廉洁勤政,庶民公仆”的大木匾,敲锣打鼓、放鞭炮送到支书王胜的家中。

“尽心帮父老,竭力为村民”

村里一个盲人叫王天德,从小双目失明。眼看着一个老娘一天一天老去,快养活不起他了。王胜在外出时看到有盲人按摩的门诊和学校,就自己掏钱把王天德送到保定学习盲人按摩。学成回家后,王胜把村里大街上的一间房子腾出来,给他置办了桌子、床,让他开了一间盲人按摩门诊,自此有了生活门路。

村里有两个岁数大的军烈属老太太,因为生活不满意,时常对着干部群众发脾气、骂街。王胜一次路过时看到了,硬让作伴的一个村干部把自己刚拾的一大捆柴火,扛到老太太家里顺便做起了思想工作。村里一个老光棍汉子缺衣少穿、没人管,王胜逢年过节找几件自己像样的旧衣服、端着饺子,给老人送到家里嘘寒问暖、聊聊家常。

村里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后,王胜和村干部们商量决定:每年逢年过节时,按人口给各家各户发福利。过年,除了大米或白面、糖块儿,60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200元;59岁以下的一人160元。中秋时,按人头一人发一斤月饼,孤寡老人发2斤。百果庄园里的苹果、杏、梨,每年发一次„„“虽然村集体工程和百果庄园里的项目发展,还很需要钱,但光今年村民福利就发了18万!”西石河村副支书于洋小介绍说。

在谈到王胜同志为村集体、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时,内丘县原县领导孔增建作出这样的评价:“王胜同志的一生,可以说是‘尽心帮助父老,竭力造福桑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宗旨和本质的体现!农村需要这样的干部,时代呼唤这样的干部„„”

人们难以理解他对自己的苛刻,但怀念着这个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所热爱事业的人,在心里树起了丰碑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王胜生前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他的名声永远地留给了后人。

人们都叫他“老抠”

王胜有一个外号叫“老抠”。我和他搭了5年伙计,和他出门那真是小气!”村民王成祥说。“在石家庄,常住价位便宜的河北剧场招待所,10元一个床位;最常吃的是拉面,往往连个饺子都不舍得吃。”司机闫双朋回忆说。无论谁和他出门办事,住的都是最便宜的旅馆,吃的都是小摊上最便宜的饭。“一分钱,王胜都想掰开花!”渐渐地,他的伙计们也都习惯了他的“抠”。也都知道,王胜这是给村里节省的,如果王胜不“抠”,哪有村里的今天啊。

近年来,到西石河村干活包工队不少,但没有一个能挣到满意的工钱。“给王胜干工程,谁也别想挣大钱”。曾经给王胜干过多年工程的赵永国说。因为他把每一项工程的细节都熟记在心,能给你精算到每一块砖、每一方土、每一棵草木。尽管如此,但人们打心底里佩服他。因为王胜“不会拖欠一分工钱”。“今年的帐绝不拖到明年算,这是王胜的做人原则。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不管有多晚,也会给你算清!”西石河村副支书记于洋小说。

如果站在村里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人们也许还能理解王胜的“抠门儿”。而站在丈夫、父亲的角度,他的所作所为,甚至让家人无法谅解。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去探望有病的娘家哥哥,向他要钱,而他只掏出了可怜的十块钱。“十块钱!当时连一箱方便面都买不到,我当场就把钱扔到了他面前。说实话,这么多年,因为花钱的事儿,不知道和他生过了多少气!”在家人眼中,王胜就是这样的一家之主。

“上学的时候,我父亲就有了名气,几年中学下来,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是王胜的女儿!一方面是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要低调,我不说,另一方面是我吃的穿的还不如同学们,就是说了他们也不信!”王胜的大女儿王韶华抹着眼泪诉说着,“就是结婚后,我们买房都是贷的款,父亲从没有表示过帮助的意思!”说到最后,王韶华已经哽咽了。

近四十年来,王胜上了数不清的项目,经手的钱物少说也有几千万之多,他留给村集体的是6000余亩发展中的“百果家园”、蒸蒸日上的村办企业以及如日中天的民生事业。而留给家人的,仅仅是一座在农村也显得寒碜的农家院落——五间上世纪83年盖的正屋以及虽有所改进但仍显简陋的配房。“就是这,也是在原来全村最赖的地基上盖起来的!当初这里是村里的牛棚,地下都是村里的山药窖!”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柳小芬一肚子的委屈。

“他真是被活活累死的”

工作中的王胜

“爸爸,你是累死的啊!”在王胜下葬那天,他的儿女们声嘶力竭地不断地哭喊这句话。“他是累死的!”不仅是他的家属,就连他的亲朋好友以及曾经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对于他的去世,也都是同样的话语。

据王胜的家人回忆说,任党支部书记近四十年,他天天早出晚归,与家人难得吃上一顿团圆饭。一年到头,也就大年初一初二歇上两天,其他时间都是在外奔跑或盯在工地上。就连他儿子出生的时候,他还在省城跑项目。“他就是这么不顾家!”老伴柳小芬谈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柳小芬还说,他不顾家也就算了,连亲戚的感受他都不顾,亲戚家有事,甚至婚丧嫁娶的大事,他都忙的顾不上去,都是她一个人或带着孩子去的。“娘也许是为了替爸补偿感情,到谁家都是拼命地干活!”大女儿王韶华说。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顾家,也不考虑自己。可以这么说,王胜他都没有完完整整地看过一次春晚!”村主任王强说。每年大年三十晚上,他都会把两委班子成员叫到他家里,一是谈谈一年来的工作,二是给大家算算账、发发工资。也只有大年三十晚上,他才有这个空,而这个空闲也是给了工作。

如今,王胜的家里上有近九十岁的瘫痪在床的老母,下有二十六岁还未成家的小儿子。“就这样的家,就是有对象往哪里娶啊!北屋老娘住着,东屋是厨房和杂物间,西屋我们两口子住。”今年刚过完春节,老伴还和王胜提起儿子结婚的事。还没等到具体答复,王胜把难题扔给老伴就这么走了。

时间不知不觉地到了甲午马年。元宵节刚过,2月15日至17日,王胜和班子成员就百果庄园今年的发展安排,连续商量了三天。18日,王胜参加了县里召开的全县经济会,下午赶到邢台采购了一批工具材料,回来的路上即感到身体不适。直到19日上午,王胜挺不住了才住进内丘县中医院,因病情比较严重,当晚19时他又被转往北京协和医院。

晚了,一切都已无力回天。2月20日14时50分左右,王胜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他的一生。 “他就是累死的。”内丘县中医院院长徐光伟说。多年以前,王胜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后来又患上冠心病,一度肾衰竭,做了换肾手术。徐光伟多次嘱咐他,要注意休息,规律饮食:“我建议他一周工作三天,或者隔一天工作一天。可他一天也停不下来;要他少食多餐,可他还是饥一顿饱一顿。”

王胜走了,走得很匆忙,没来及作别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没来及给儿子安排结婚事宜;王胜走了,几乎没有留下个人财产,上北京看病,还是两个女儿带着自己的透支卡应的急;王胜走了,没有任何交代,为村里留下了一个个未竟的事业。

“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甘洒热血勤政为民。”全村的男女老少,穿过这副挽联,络绎不绝地来到他的家中,瞻仰着他的仪容,久久不愿离去。出殡那天,不仅西石河千人空巷,就连东石河、小杨庄、马河、仙人村等周边村庄的群众也自发前来,为王胜送行。“西石河需要他,乡亲们离不开他!”这是送行的乡亲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长眠在村南岗坡上的王胜,正好可以看到旁边的百果庄园,也能看到西石河村的全貌。

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怀念他。人民需要更多的王胜,当前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愿燕赵大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王胜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第17篇:王进献先进事迹

勤政 廉政 爱民 创业

——王进献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王进献,现年52岁,中共党员,现任王洪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自任职以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察民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王洪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全村呈现出社会和谐、民风淳朴、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2006年4月被确定为濮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先后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五好”村党支部,被市委评为全市“五好”村级党组织,被濮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文明生态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发展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我本人也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多次获得市、县、乡“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称号。

一、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我平时十分注重加强自身学习,我经常说:“做为一名村干部,如果自己不掌握一定的知识、法律法规、致富技术,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村干部”。学习时不忘工作、工作时不忘学习,我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多年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 1护、社会参与的科学发展路子。通过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王洪店村的广大村民充分享受到了自己的民主权益,在村务管理和民主决策过程中,热情高涨,推进了村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民主,规范了决策程序,充分尊重了广大村民的意愿,构筑了新时期和谐的干群关系。全村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王洪店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脚踏实地,发展壮大村域经济

我做为村支部书记,始终坚持身体力行,积极出外跑资金,上项目,发展经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力度。自我任支部书记后,针对规划过程中存在胡同被堵死、进度缓慢的现象,组织支、村两委积极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按照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思路制订了日程安排表,实行村干部包户联人,限时拆迁制度,加大工作力度,使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从而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目前我村“三横九纵”模式已形成,街道总长度达8000米;全村已完成拆迁440余户,新建住宅户350户,新村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经济建设势头良好。在经济发展上,我坚持“外引、内联、农户参与”的方针,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小处入手,着眼长远,把村内有限的资金为群众谋取最大的利

- 3

(四)为保证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多方努力,多次做工作,几乎每天晚上工作到十

一、二点,并先后两次向上级请示,终于在村西投资38万元新建一所占地5亩的 现代化村级学校,校内高标准配置了微机、投影机等电教器材,改善了村小学办学条件。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政治科技学校的作用,我村统一购买了的办公桌椅,并定期聘请县科技、农业部门专家到村授课,08年以来我村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4次,参训人数达620人,大大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本领。

四、法正廉洁,以身作则,做勤政廉政的模范 “清则正、正则名”,“洁生廉、廉生威”。我深谙其中的道理。我从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入手,多次请县、乡纪检干部授课,全面增强支、村两委干部的廉政建设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强化思想教育。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及远程教育或以会代训等方式,对村内党员干部进行广泛宣传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法纪观念和廉政奉公意识。其次是加强监督检查。我邀请乡纪委,结合村民主理财小组实行定期、不定期对村内财物收支情况进行检查,提高了农村财物管理的透明度,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制止,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以廉政文化进农村为载体,在廉政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各种手段灵活多样,利用秧歌、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势大力宣传,在村委大

- 5

第18篇:王瑛先进事迹

王瑛生平简介

王瑛,女,回族,1961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2008年11月27日,因病逝世。王瑛同志生前曾先后多次荣获上级表彰。2002年10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2003年被巴中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巴中十年创辉煌”劳动模范,同年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表彰为“办案先进个人”。2007年1月被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

留得芬芳满人间(1)——追记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

她走了,带着未竟的理想和追求,显得那样的突然、匆忙„„

她真的走了,唱着她喜爱的《一剪梅》,轻轻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歌声却永远在人民的耳边回响„„

2008年11月27日,就在原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48岁生日的前一天上午10时09分,一颗立志为南江人民奋斗终生,为党的纪检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心脏在距离医院仅有20公里的山路上停止了跳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党的纪检工作战线上的优秀标兵――王瑛,因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她深深挚爱的纪检事业、无限眷恋的南江人民。

47岁„„

人们无法置信,更无法面对。

谁也未曾想到,上车前对同事问的一句“现在抗震救灾物资监查情况怎么样?”竟成了她留给南江人民最后的声音„„

2009年1月10日,在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不幸逝世的一个多月后,我们来到英雄曾战斗过的地方,听纯朴的南江百姓含泪讲述着王瑛的故事。

透过迷蒙的泪眼,王瑛,这位唱着《一剪梅》、有着梅花般迎雪吐艳、凌寒飘香品质的纪委书记向我们走来„„„

得芬芳满人间(2)——“我知道得罪了很多人,但没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

王瑛1997年由巴中市纪委调到南江县工作,2006年7月下旬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到2008年11月去世,她在南江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整整工作了11个年头。这期间,她除了1997年12月至2000年1月、2001年3月至2002年7月,分别担任南江县委常委、县直工委书记和县委常委、县组织部部长外,一直奋战在纪检工作岗位上。

任纪委书记时,有两件东西王瑛必须亲自安排摆放:一件是“纪容镜”,这块高不到1米、宽不足80厘米的“纪容镜”上写有“以铜为镜正衣冠,以纪为镜正言行”。第二件是一块悬挂在纪委会议室墙壁正中的牌匾,“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良,作风正派”五句话时刻提醒着全体班子成员和干部。

2002年8月,刚改任县纪委书记,王瑛就遇到因个别行政执法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导致3名外地客商撤资。这件事引起了她深深的思考,琢磨纪检监察工作不仅仅是办案、处分人,更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进经济发展。她带着“如何更好地为发展服务、如何纠正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3个问题,先后走访48个乡镇、工商等十多个相关县级部门和20多家企业。针对突出的“三乱”问题,提出在行政执法机关中开展最佳执法单位、最佳执法领导、最佳执法人员的“三最佳”评选活动。这一做法,促进了行政执法机关作风的转变,受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的肯定,并在四川全省推广。

2004年8月,王瑛在纠风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一些部门存在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一些企业对吃、拿、卡、要敢怒不敢言的问题。经反复调研,她下决心从拓宽投诉渠道,加强执法监督,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着手,在南江推行服务发展“五个零”办法(建立投诉中心,为民服务零距离;召开专题听证会,干群关系零隔阂;开展“三最佳”创评,监督检查零空档;评选诚信先进,再塑形象零起点;实行投诉查结制,案件查处零搁置。)“五个零”真心服务,赢得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位外地客商动情地说:“南江的投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在这里投资,我们感到舒心、顺心、放心。”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天天面对的就是矛盾,要化解矛盾,除了一张嘴、一条腿、一支笔、一张纸外,还要有一种敢于碰硬的精神。王瑛就是这种人,她常说:“办理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是重点,只要老百姓有反映,我们就要查个水落石出”。

2003年5月,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件转到了她的手上,有群众举报:南江县公安局某派出所干警何某,在办案中玩忽职守致人死亡却逍遥法外。

“省、市公安机关和县检察院已对此案调查并作了了结,估计背景比较复杂,我建议应付一下算了。”在案情分析会上,有同志提出。

“不管有多复杂,只要关系百姓利益,不仅要查!而且要严查”王瑛拍案而起。

随着案件查办工作不断深入,多个部门多人被牵涉其中,且发现时任县公安局局长副局长等人有制造伪证、隐瞒真相的嫌疑。

一时间,各种阻力接踵而至,指责声、怨恨声、谩骂声不绝于耳。

“敢查这个案子,你一家子是不想活了。”办案人员每天数次接到这样的威胁电话。

“邪不压正,只要我们还真理于老百姓,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关键时刻,王瑛沉着冷静,鼓舞第一线的办案人员。

由于涉案人员大部分是政法干警,反调查、反侦察能力非常强,取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为打开局面,王瑛连续5天5夜战斗在办案第一线,吃住在办案现场,亲自找主要涉案人员谈话,案件查办取得实质性进展。

就这样,王瑛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仅用2个月时间,这起案件就水落石出,时任县公安局局长副局长等其余10名违纪违法人员接受了法律制裁和党纪政纪处分。

在王瑛眼里,权力是一种责任,党性原则不能作交易,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拿这个来做交易,就不配当纪委书记。

2005年5月,一封匿名举报信摆到王瑛的案头,信中反映县水利局副局长周某等人采取非法手段套取水保资金并私分。经查实,周某、彭某等人三次采用虚增水保项目,从中共套取水保金58万元并私分。

对此案的查处,有人在会上提出:“这是专项资金个案,会影响南江的项目争取。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国家的专项资金是用来为人民谋福利的,不是给个人谋利的,必须严办!”王瑛态度坚决。

最终,周某、彭某被开除党籍、公职,受到法律的制裁。

2007年1月,在调查南江一国有资产出让的案件中,初核发现县经商委原主任违规出让,涉嫌受贿。王瑛组织人员深挖细查,有人给她打电话恐吓说:“你生了病,要为自己留条后路,你就安心养病吧,少找气呕!”但她没有理会,依然将主犯及两名同案犯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为此,她得罪了好多人。有人说,情面上的事,能帮帮一把,以后求人也好说话。王瑛不同意:“私事我可以帮,原则上的问题决不能开‘口子’。”

心底无私,问心无愧。这是王瑛常说的八个字,字字掷地有声。

距离她去世前的2008年7月,正是南江县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关键时期,八庙乡的群众向王瑛举报:乡上在抗震救灾物资管理使用上存在违纪违规的问题。王瑛非常气愤,要求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王瑛不顾日益严重的病情,一接到举报就带领纪检干部来到八庙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走访调查。后经查证,群众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该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副乡长分别被免去职务, 4名责任人受到了党纪处分。

抗震救灾期间,病重的王瑛一直以办公室为家,与一张钢丝床相伴。窗外,就是地震灾民安置点――光雾山广场。在这里,她批示处理有关抗震救灾信访举报36件,解决群众具体问题14起。

即使躺在病床上,王瑛还在牵挂着受灾群众,关注着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去世前一天,她还专门安排机关的同志代她到挂联的乡、村走访慰问,关心灾后重建和困难群众能否安全过冬。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有全县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员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有力监管,确保了2.37亿抗震救灾资金、32万套衣服、8000床棉被和2000吨其他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王瑛总爱说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得罪了很多人,但谁叫我是纪委书记,我没有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

几年来,南江县纪委、监察局在她的带领下,先后被表彰为“省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办案工作先进集体”、县纪委、监察局班子被县委表彰为“四好班子”。南江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一,她自己也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 留得芬芳满人间(3)——“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就会有我们”

不走进大山深处的南江,就无法理解王瑛对那里的魂牵梦绕。

用自己有限的力量、短暂的生命,为南江人民服务,是王瑛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心愿。

“惩处不是我们的目的,教育和挽救干部才是我们的天职。”王瑛用女性的柔情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宽广胸怀。

柳昆,曾是南江县公安局最年轻的副局长,2003年因弄虚作假,被王瑛亲手查处,受到撤职处分,一度十分消沉。王瑛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在她的帮助下,柳昆主动申请到最偏远的大河镇观音寺村担任科技干部,王瑛又多次来到该村帮助他解决具体问题,柳昆深受鼓舞,用一年的时间,干成了别人五年都没有干成的事,2005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表彰为“优秀驻村干部”。

何金,原长赤镇的镇长,2004年,长赤镇的一些乡村干部不按政策,将给群众的直补款进行了抵扣,县纪委对这一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进行了调查处理,何金因负有领导责任被撤职,从镇长变成了一名普通办事员。在王瑛的帮助下,何金从办事员干起,在2006年的乡镇换届中,被选为寨坡乡党委书记。何金说,“王书记在工作上,是我们的好领导,在生活上,是我们的好大姐”。几年来,王瑛先后对50多名受过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了回访教育,并向县委推荐了5名成绩突出的干部,让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万事民为先”,是王瑛做人做事的一贯准则,她经常对下面的干部讲:“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就会有我们”。

2004年4月的一天,王瑛到南江县上两乡洋滩村检查贫困户帮扶工作时,了解到当地群众过河困难。学生上学,百姓赶集、干活都得趟水过河。赶上雨天,孩子们就无法上学。掌握情况后,王瑛沉着脸问乡村干部:“老百姓过河这样危险,咋不想办法修座人行桥?”听了乡上的关于资金困难的汇报后,她马上让乡上找来技术人员,现场确定了修桥的位置,测算了建桥所需物资及经费。并当场表态:“这里必须建一座铁索桥,所需资金和材料我来协调,基础工程明天就开工,雨季之前务必完工。”经过王瑛的多方努力,一座长达120米的索桥终于建成。当地老百姓在桥头立了一块写着 “连心桥”的石碑,表达他们心中的感动。

2007年底,南江遭遇罕见的冰雪灾害,王瑛同挂联的燕山乡政府约定3天后到秧坝村慰问。12月27日,当乡上干部看见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又是风雪天气,担心身体虚弱的王瑛受不了,就给她打电话,商讨是否取消慰问活动。王瑛却说:“定好的事就不要随意改动了,受灾群众还指望着我们呢!”颠簸了近三个小时,王瑛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燕山乡。当她踩着泥泞把慰问金、慰问品送到群众手中时,病重的她累得几乎虚脱了,很多知情的人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2008年11月,王瑛去世后,在南江县委召开的王瑛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上,县纪委一位同志拿出一张存单,上面有10000多元钱,存款人姓名是王瑛,但在她的名字上方,却写着另外一个名字——黄霞,后面还有一串卡号,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存单上最后一次取款时间竟是她去世后的1个月!

后来听这位同志介绍才知道,2007年1月,王瑛被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上级奖励给她2万元奖金,她分文未动地叫工作人员存入专门账户,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黄霞是一名正在四川农业大学读书的学生,2007年8月,王瑛到八庙乡检查工作,当她偶然得知有一个叫黄霞的女孩,考取了四川农业大学,因家庭困难准备放弃学业时,她不顾似火的骄阳执意来到黄霞家里,鼓励黄霞说:“小黄,你的情况我都知道了,我一定想办法助你跨入大学校门。”

2007年8月25日,王瑛主动叫去黄霞,把3000元学费交给她。入学后,黄霞每月都能收到王瑛从南江寄去的500元生活费。每到寒暑假,王瑛总会把黄霞接到自已家里改善伙食,了解她的思想学习状况。就在她最后一次到重庆治病之前,她还嘱咐身边工作人员,不管发生什么事,一定要代她给黄霞寄去生活费,保证她顺利完成学业。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王瑛在实现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人生追求中彰显着自身的人生价值。

采访中,南江县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噙着泪水告诉记者:“王瑛是一位好领导、好干部啊,如果没有她的帮助和鼓励,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没了„„”这位老人是南江县总工会原主席、退休干部康福德。

2003年,已经退休的康福德不幸患上了食道癌,王瑛得知情况后,把关心康福德的健康当作了份内之事,只要一有空,就来到康福德的病床前嘘寒问暖,鼓励他振作精神,与病魔抗争„„

李雄是小河供销社的一名下岗职工,2003年患了重病,这对已经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2005年春节,王瑛带头倡导县纪委全体干部职工捐款3000元,想方设法协调相关部门为李雄补缴了养老保险金,帮他度过了难关。

一个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充满热爱的人同样也是热爱生活的,王瑛也不例外。丈夫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她的柜子里还藏着一对耳环,可王瑛并没有耳孔,同事说,王瑛其实是很喜欢耳环的,只因她是一名纪检领导干部,身份不同,为了维护形象,就没有戴上,但在空闲时偶尔会拿出来和同事共同欣赏。

王瑛喜欢红色,她认为,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不管生病前还是生病后,她总喜欢围着一条红色的丝巾。

王瑛也爱美,不管工作有多忙,她总是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衣服熨得平平整整,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在朋友和同事眼里,她总是一个充满着朝气与活力的女人。

王瑛还爱唱歌,工作间隙,她最爱唱的就那首老歌《一剪梅》。到哪儿都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连大街上干活的“背二哥”(靠为行人背东西赚钱为生的农民工)都亲切的称她为大姐。

2004年盛夏的一天夜里,奔波在南江县城大街小巷的“背二哥”又像往常一样打开背篓里的被子,将头钻进背篓里在街边休息了。凌晨时分,“背二哥”石新友忽然被一个为他盖被子的人惊醒。

这个人正是王瑛。王瑛见他被惊醒,急忙道歉,并蹲下身子,仔细询问石新友的家庭情况。询问过他的情况后,王瑛说道:“一定要让你们民工住进房子里,给你们在县城也安个家。”石新友当时想,我们一天才挣10多元钱,你让我们住进房子,我们咋付得起房费嘛?

没想到,第五天县政府就开始发布公告,在县城一幢房子里开设了“农民工公寓”,房间里电视、热水一应俱全,每晚仅收5毛钱。从此,结束了他们多年来在街头露宿的日子。

不仅如此,2007年春节前夕,王瑛还与农民工聚餐,挨个向他们敬酒,亲自挨个儿给他们夹菜。在南江的11个春秋,王瑛将她的汗水和心血,洒遍了南江这片土地,将她的爱心和真诚,献给了她心爱的南江群众。

留得芬芳满人间(4)——“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

一身铁骨,嫉恶如仇;一身柔情,为百姓解难分忧。走进王瑛,我们才发现,这位个头仅一米六的弱女子,47年的生命之路上却处处充满艰辛。

王瑛,这名回族女子,出生在比南江还要贫困的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这个少数民族集居地,土地贫瘠,童年时期的王瑛正赶上十年浩劫,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

1978年,王瑛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顺利考入西南民族学院。父亲送她到成都读书时说:“是党的好政策让你这个工人家庭的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这辈子不要忘了共产党,没有党,就没有你的今天。”当年父亲一席朴实的话语,一直铭刻在王瑛心中。

从穷山沟来到大学校园,王瑛兴奋极了,眼界大开,时刻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她亲身感受到了党的政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大学校园里,她拼命地汲取“养分”。在大学的一次演讲会上,她说:“我是在党的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我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在这种情感的支持下,1982年6月,即将完成学业的王瑛加入中国共产党。

选择一种信仰,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命运。

毕业后,她被安排在巴中市委机关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

1997年12月,在市委机关有着很好发展前途的王瑛,向组织申请到距家70多公里外的国家级贫困县――南江工作。

就在她基层生活刚刚开始时,不幸却悄悄降临。1998年4月,一直深爱着她的父亲因病去世。

父亲的忽然离去,让王瑛万分悲痛,这是她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哀伤,但这并没有影响工作,就在父亲下葬后的第3天,头上还戴着孝花的她又赶往办公室,走乡串村地出现在老百姓面前。

2000年,在南江担任了3年县委常委、县直工委书记的王瑛,凭着超强的工作能力被任命为南江县纪委书记。

面对全新的工作,她积极求教,案头摆满了一本本业务书籍。很快,王瑛这个纪检工作的“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她靠洁身自好、公道清正,渐渐赢得大家的信赖。

就在这时,一连串的不幸正朝她袭来。

2001年春节,王瑛被确诊为严重子宫肌瘤,不得不做了子宫全切手术。

2002年6月,在巴中市政法委工作的丈夫张勇又被检查出患有骨瘤癌。一场手术后,张勇失去了右臂关节。

2005年5月,年逾七十的老母亲又患上了乳腺癌。

接二连三的打击,将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抛到了困境之中。组织上考虑到她的家庭状况,先后在2001年12月、2003年7月,拟将王瑛调到距家不到300米的巴中市文体局、市纪委或市环保局任领导职务,但这一切都被王瑛拒绝。

在市委工作时,她选择了下基层;在两次领导岗位调整中,她还是选择了留在基层。

但王瑛万万没想到,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等着。

2006年7月25日,一直感到身体不适的她,在一次下乡检查工作中,几次晕倒。当随行同志强行将王瑛送进医院时,检查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肺癌”!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在经过几番痛苦挣扎之后,她坦然接受了这一残酷现实。丈夫张勇得知确凿病情后,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白了!身患乳腺癌的母亲一边流着泪安慰她,一边鼓励她要坚强。

面对命运的不公,想着未竟的事业 “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成了王瑛人生最后的追求。在重庆的一家医院刚刚做完第三个疗程的化疗,她又匆匆返回到她心爱的纪检工作岗位。

2006年10月,巴中市委准备强制性将王瑛调到市商务局任党组书记、局长,她恳求曾3次到南江考察她的巴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谷继礼,“我在县上工作时间长,跟基层群众有感情,就让我留在这里吧。”

没想到,这成了她人生中最后的一次选择,也就是这次选择,把她年仅47岁的生命交给了南江人民,交给她钟爱的纪检事业。

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党性的一种最好诠释;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她人生境界的一次升华!

留得芬芳满人间(5)——平凡短暂的一生 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2008年的11月27日,就在王瑛的同事、同学、朋友们准备给她过生日的前一天,已进入隆冬的南江寒意正浓。

被病魔折磨了近1000个日日夜夜的王瑛在这天起了大早,准备去重庆一家医院做化疗。穿戴整齐后,她让丈夫搀扶着来到厨房,久久地凝视着做早饭的母亲,犹如孩提时的眼神看得妈妈柔肠寸断。母亲说:“王瑛啊,你在看啥?”她艰难地帮妈妈捋了捋头发,说:“妈,您为我太辛苦了,今后要多注意身体啊,今天我真不想到重庆去,真不想走啊„”上车前,丈夫张勇见妻子走路艰难,就将王瑛背到背上,她考虑到丈夫的右臂不方便,拼了命的拍打张勇的肩膀要求将其放下。

来到车前,她询问县纪委常委张晋平,单位正对省里发放的地震物资交叉检查,情况怎么样?张晋平向她简单汇报了情况,劝她先不谈工作,好好休养。王瑛的身体开始剧烈颤抖,一只手扶着车门,一只手艰难的整了整她那条心爱的红围巾,两眼深情的望着她曾经进出了无数次的小区大门,回首眺望四周,眼里充满了无限眷恋。„„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一天、这一句“真不想走”,竟成了她与妈妈最后的诀别。一个爱美的女人整理红色围巾的动作成了她告别人世的休止符。

27日上午,当走在距离医院还有20公里的山路上、在她经常下乡所乘坐的车上,就在她所爱的亲人、同事面前,坐在副驾驶上的王瑛忽然头一偏,永远离开了我们。

丈夫撕心裂肺的呼喊,王瑛!„„

同事焦急万分的呼唤,王书记,王书记!„„

五分钟过去,王瑛依然毫无声息;

十分钟过去,王瑛仍然没有任何知觉;

„„

120赶到了,对王瑛进行抢救!抢救!

王瑛的生命之钟,却永远停摆在了2008年11月27日上午10时09分。

从1961年11月28日,到2008年11月27日,只差一天,王瑛满48岁。

简单、澄净的一段人生。

艰苦、奋斗的一条道路。

为了事业,王瑛献出了青春,献出了美丽,献出了一生。

王瑛,你走了,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办公桌的书柜里还放着满满一柜子的书,从不在书上乱画的你在《生命之歌》的第47页,却划着“我时刻在告诉自己,不要躺下,只要能坐着,你就要站着,只要能站着,你就要走着,只要能走着,家里的零活你就要干着。”;

追悼会上,你曾经亲手处理过的违纪干部柳昆、何金一行来了,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瑛姐”,流着泪亲手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瑛姐”„„从几里、几十里甚至几百里赶来的同事、朋友在你的灵前为你点上了48岁的生日蜡烛,唱起了生日歌;

一直接受你资助的大学生黄霞从就读的四川农业大学赶回来,跪倒在你的灵前,撕心裂肺的哭喊,让人肝肠寸断;

一行匆匆赶来的务工农民,裤角还来不及放下,沾满灰尘的手还没来得及清洗,高举“王瑛一路走好!”的黑色挽幛,眼里饱含泪水,伫立在殡仪馆门外久久不肯离去;

王瑛,你走了,给至亲至爱的家人留下什么?

一个简单的小屋,一张破旧的餐桌,一把上面还钉着4颗钉子的椅子,还有一台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

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第一页写了五排相同的字:“写给儿子的话”,这五句话都没有下文,被泪水浸透的纸面上字迹模糊,后面的空白,仿佛还在述说她曾经忍受的病痛和对儿子情感无法偿还的歉疚;

一柜子给丈夫洗得干干净净,分春夏秋冬折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你这是一种怎样的不舍与眷恋,一种怎样的揪心与牵挂!

在丈夫的泪水里,你还是那个会说“张勇,你身体不好,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妻子。

在苍茫的大山深处,在一个个农民家里,在大山深处农民们朴实的脸庞上,在期盼着迈进校门的贫困孩子们身上,在生活艰辛的背二哥里,王瑛,你到底留下了什么?

对于你无比挚爱的南江人民来说,你留下了绵绵不尽的爱。

你的爱,如同寒夜中的闪电,照亮每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

退休老干部康福德提起你,仍老泪纵横;

在大街上的“背二哥”心中,你还是昨天夜里在街头为他们盖被子的温厚的大姐;

在女朋友的眼里,你送她们红丝巾还是昨天的事,看到那条红色的丝巾,还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说,这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在南江人民的记忆里,你还是那个刚正无私的“王书记”;

在南江人民的怀念里,你最喜欢唱的《一剪梅》还在耳边萦绕;

在巴中、在四川、在北京„„在每一个你名字出现的地方,就有一个挺拔的共产党员的身影!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你的誓言,已经成为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誓言,成为千千万万正在科学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誓言。

你的离去,留给人们的将是无尽的思念,留下的是荡气回肠的故事,留下的是有着梅花般坚韧不拔,凌寒飘香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者未竟的征程„„

评论:人生,就要活得像王瑛一样有意义 生命,对谁来讲都是可贵的,死亡,对谁来讲都是可怕的。然而,面对死亡的态度,有人却不同。

面对癌症的折磨,死亡的威胁。王瑛这名被评选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在干什么?想什么?从得知患癌到生命的结束,近1000个日日夜夜里,这名回族女子心里想的是人民,干的是百姓身边的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深得百姓的爱戴,感动着读过她故事的人,感动着南江百姓和全国人民。

王瑛也是个人,面对死神,她也对生命有着无尽的留恋,对母亲、丈夫和孩子也有着无限的牵挂,但更多的是对人民百姓的依恋。面对死神的步步紧逼,她选择的是“就是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

面对病魔,她选择了用工作的方式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抱着一颗为党尽忠、为民尽责、为父母尽孝、为家人尽情的态度来延续最后的生命。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一名新时期的纪检干部,在她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一名党员的坚定信念,表现出的是她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作为一名革命老区的干部,她的目的就要为老区人民造福;作为纪检干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在纪律和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她不管是谁坚决一查到底。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面前,她总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先,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和病魔作斗争,无所畏惧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带走的是对生命的眷恋与不舍,留下的是人们对她无尽的思念。在南江,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只要一提起她,没有人不说她是一个“好人”。不管是年过七旬的老人,还是在南江县城打工的“背二哥”一提起她,都是一口一个感激。

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真情。看过王瑛故事的都会明白,作为一名奋战在基层的女纪检干部,她所想的做的,就是如何尽好一个党员干部的责任。正是她的尽责,让人们感到肃然起敬,潸然泪下。让人们在平凡的小事中看到她的铁骨柔情,让人们体会到了她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纪检工作的无比热爱。正是她的这种爱,才使得人民觉得她是一个好领导,是群众的贴心人,才有了一流的工作业绩,也才有了她这么美丽的人生。

在新时期,不少党员干部都在思索,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人民满意?到底什么样的干部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干部?有极少数领导干部甚至觉得人民群众越来越难“伺候”,从王瑛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人民群众难伺候,是我们个别领导干部思想上有偏差,根本没有把官为谁当,权为谁握,利为谁谋搞清楚,弄明白。有的当一辈子领导,为名累一辈子;有的当一辈子官,天天为利而忧;有的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了为已享乐的工具;还有的打着为民服务的幌子天天稀里糊涂,正因为这样,所以有的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落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悲惨下场。

生命有限,事业无涯。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就应该像王瑛那样怀揣一颗立党为公的忠心,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一颗为家庭、为群众负责的爱心,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用好自己的权、尽好自己的责,处理好与人民群众最相关、最直接、最实在的事情,踏踏实实干事、扎扎实实的抓工作、老老实实的为官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也才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党的好干部、纪检战线上的标兵,人民心中的好女儿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她短暂而匆忙的47岁人生生动诠释了一个新时期党员干部的真善美。她的铁骨体现了新时期我党的惩腐决心;她的柔情展现了一个东方女人的壮美。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人生,随时可能遇到生与死的问题,生命的长度不是我们所把握的,其实也无需在乎生命的长与短,只要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地去扩展生命的宽度,将会演绎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美好人生,这样的生命即使再短也会很有意义。

第19篇:王红艳先进事迹

王红艳同学先进事迹

我是八(2)班的王红艳同学,很荣幸被大家评选为三好学生。从这次的竞选中,我们可以看看出自己在同学们心里的位置,还有自己在班中贡献,看自己是否为班级尽心尽力的服务了。而在班里,我既是一个生活委员,又是数学课代表。我应该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作为生活委员的我,每当老师要收钱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跑上前去,督促同学们交钱。可是,每次都有很多同学不带钱,都说自己忘了。这倒是个麻烦事。怎样才能让同学们不忘记带钱呢?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当老师让拿钱时,让她们都记在一个纸上,放在自己的文具盒里,当自己写作业要拿笔的时候,一定会不经间看见这个纸条,这时,你便会想起拿钱的事情。这样就会避免同学们忘记拿钱了。除了这个,我们班的交钱效率也慢,每次星期日交钱,总会拖到星期一或星期二。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班的交钱效率呢?我是这样想的:在交钱那天来得早早的,在班上喊几声,让他们都过来。首先要维持秩序,要排好队不吵闹。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就是我作为生活委员需要做的。我相信,再有我收钱的方式下,一切问题都不是难事,都可以解决。我们一定可以改正这些错误的,这也需要大家的努力,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班级。

作为数学课代表了。首先要提高交作业的速度,在下自习课的前几分钟,在班上喊一声:“组长赶快写汇报,一会儿就要交了。让他们在这之前把所有事都干好。这样交作业就不用磨蹭了。效率也提升了,不是两全其美嘛!还有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更要搞好,绝不能落后于其他班。早上的的那一段时间一定要好好复习。把定义都背会,不仅要会背还要会用。这样才能学好学会。让班里的每一个人都这样做。对于那些不听话的人,要让组长督促他,并帮助他不懂的问题。让他也同我们一起进步。我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因为这代表着整个集体的分数,光靠个人是不行的。在数学方面,最主要的是灵活运用,老师教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多种题上都可以用,只要自己上课认真听,学会。下面的题对你而言就轻而易举了。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可以超过其他班的。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另外,我还参加了学校的经典诵读比赛和英语艺术节。在这里。我展示了我的才艺,这种才艺让每一个人都欣赏到了。经典诵读锻炼了我的口才和胆量,让我勇敢地走上了让台子,得到了每一个人羡慕的眼光。英语艺术节锻炼了我的英语口才,使我的英语说得更流利,更有感情。这使我得到了每一个人的掌声。我万分的激动和自豪。

在书香校园的解说中,我也参与了,我解说的是班级追求,这使我们班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在这个活动中,我很荣幸的见到了各位领导,来给他们解说,这是我多么大的荣耀呀! 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要积极学习,为班集体服务。因为“三好学生”这个称号不是轻而易举就得到的,它需要你的付出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你才能配得上有这样一个称号。

第20篇:王壮先进事迹

困难面前不畏缩

挺身而出排险情

记学生会干部、1073班王壮同学的先进事迹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是刚开学的第一个双休日,夜幕已经降临,万家灯火已开。我们五年制高职部男生公寓留校的学生也为数不多,公寓相对比较安静、祥和。而就在此时的7点多钟,C排117宿舍学生因排气不慎,将螺丝帽拧掉,刹那间,水注直冲天花板。当学生迅速将情况报告给孔老师、党老师后,老师和几名学生干部尽快赶到117宿舍,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大家:热气腾腾,水花四溅,积水一片,狼藉一片。险情惊急,孔老师、党老师试图用几种办法堵塞小阀门,由于水注压力大,水温高,排险未能成功。这时,王壮同学出现了。他个头不高,平时热情大方,学生工作积极肯干,从不叫苦叫累。

险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动力。面对喷射出的高压、高温水注,面对雾气笼罩的混乱的宿舍,他挽起袖子,拿起一根铅笔冲了上去。这就是奋不顾身,这就是挺身而出。堵住啦!堵住啦!水注顷刻间溜之大吉,气雾渐渐散去,师生们露出了笑脸,师生们松了一口气。而此时的王壮同学衣服已经溅湿了,胳膊烫红了,他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随后宿舍的清理工作他也没闲着,跟其他同学一块又继续打扫、整理。

在万分危急、紧张的时刻,是什么在支撑着让王壮同学冲进“危险区”排除险情,是什么让他机智勇敢、不顾个人安危,在水花肆意

飞溅情况下将管口阀门封堵;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会宗旨深入他的身心,是学生的干部模范作用在激励着他。

2月27日,新的一周又开始啦。清晨,同学们都陆续集合到教学楼前,当孔老师在晨会上把王壮同学的先进事迹公布并提出表扬后,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的先进事迹也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我们每一位五年制高职部的同学。

回顾王壮同学的以往表现,他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愧是学生会的好干部,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此,我们倡议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先进、赶先进,争做一名优秀合格的大专生,为五年制高职部争光添彩!

《王选 先进事迹.doc》
王选 先进事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