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郑庆国先进事迹

2021-04-27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郑立新先进事迹

真情的里程

——记兴城出租车司机郑立新

郑立新,男,中共党员,兴城市钓鱼台街道红石碑村村民,出租车司机,现任兴城市出租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郑立新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他无私付出默默奉献,多年如一日,用真情谱出了一支社会和谐曲。2008年,郑立新被兴城市运输管理所授予“人民满意的好的哥”荣誉称号,2009年,被兴城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熟悉郑立新的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救灾捐款、抗洪保家园、免费接送高考学生、逢年过节看望村里老党员„„哪里有事,哪里就能见到他和他的爱车。

强党性,立言行——他是共产党员。

2006年6月29日,兴城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水情就是命令,正在家里干活的郑立新接到村干部打来的电话,立即赶到村里,会同村里其他民兵到南河大坝排除险情。刚排完险情,又听说村子里许多人家由于地势低洼进了水,不少老人和孩子被困家中,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万分紧要关头,郑立新带领民兵趟着齐腰深的洪水,深入受困户家中,把被洪水围困的老人和孩子逐一背出,以最快的速度转移到安全地带。这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到了家里就累病了,躺在炕上好几天。洪水过后,当受灾的乡亲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只是重复着一句话:“换了别人也会这样做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郑立新作为兴城市出租车行业秘书长,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在南关兴华剧场设立捐款箱,号召全市出租车业者立即行动起来,踊跃向灾区捐款献爱心,整整忙了一个星期,共筹得善款3万元,他自己带头捐款500元。自家出租车生意蒙受了很大损失,有人这样说他:“放着钱不挣,图个啥?”郑立新却说:“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灾难,别说我是党员,就是普通群众,也不能袖手旁观啊!”

近几年,城市开发建设进程加快,红石碑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很多群众不理解,土地纠纷时有发生。郑立新了解到这些情况,多次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讲明利害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他的努力下,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化解了,为村里排忧解难的同时,也维护了辖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2010年8月,地势低洼的红石碑村再次遭受水患。8月初连降大雨,到4日,大量村民住宅被雨水浸漫。郑立新立即组织疏散群众,用自家出租车将村民和财物运往村外,数不清运了多少趟,他没收一分钱。妻子多次给他打电话说:“自家人都还没走,老母亲还等你回家。”可他却说:“没事,咱家的位置好,地势高,我先帮助别人。” 不眠不休的忙碌让已不年轻的他疲惫不堪,即便如此,他仍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最后,是武警战士从房子里背出了他80多岁的老母亲。可家人都没有责怪他,因为他们知道,郑立新的心里不是仅仅装着自己的小家,还装着大家。

平凡岗位,真情里程——他是出租车司机。

郑立新是一名出租车司机,这几年,他在本职工作中做过的好事连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他常说,干出租这行,要严格履行职业操守。他开车多年,未出现违章记录,也从未发生过欺客宰客行为。每逢遇到老、弱、病、残者,他都尽力提供帮助。一次,一位从天津来兴城访亲的老人刚下火车,正好乘坐郑立新的出租车,他问对方去哪里,老人想了半天也没想起亲属的住址。凭借多年营运的经验,郑立新一边开车,一边和老人家唠起家常。唠着唠着,老人无意间说出亲戚家附近好像有一座桥。他心里有了谱,立即将车往温泉街道一带行驶。果然,找寻了几个社区后,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亲属,老人执意要多给钱以表示感谢,被他婉言谢绝了。

2009年5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天气阴雨。郑立新在东山拉载了一位女乘客,往海滨方向行驶。车子到目的地后,女乘客付钱下车。不一会儿,车后座响起了手机铃声,原来是女乘客不慎把挎包忘在了后排座上。他打开挎包,接听了电话。对方说是刚才坐车的人,不小心忘记拿包。郑立新连忙安慰乘客说别着急,立刻给送去。凭着记忆,他再次赶到女乘客下车的地方,顺利见到对方。女乘客一清点,包里的2000多元现金、首饰等一样不少。等女乘客拿出钱来要感谢时,他已开车离开。

2009年的高考时节,郑立新很忙碌,因为他想为考生做些实事。他组织了兴城市上百辆出租车,免费接送考生。为了保证良好的秩序,他印制好序号,每辆车张贴。几天下来,考生家长都知道出租车行业有个大好人叫郑立新。善良风趣的他总不忘在行车途中和考生们开开玩笑,说些鼓励和祝福的话,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相信那些金榜题名的孩子们不会忘记,在他们一生中最紧张、最重要的时刻,有位善良的叔叔陪他们一起走过。郑立新说,以后每年高考,都组织出租车免费接送考生,他会坚持下去。

他说:“我做的都是普通的小事。”

郑立新时常挂念着乡亲们,挂念村里的困难老党员。每逢节日,他都会拉上一些补品、常用药品去看望村里的老党员,跟他们聊天、拉家常。在参加组织活动、特别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他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用自己的爱心让贫困群众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村里的红白事他都会帮着张罗,村民们都说:“有郑立新在,我们放心。”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为方便那些生病的村民在深夜里能立刻找到他,及时送病人去医院。每年一到冬天,他收车后,都要先去村里的五保户家生好炉子,然后再回家„„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个“难”,就是持之以恒。但郑立新多年如一日,他把“难”变成了坚持,化成了习惯,融入了生命。他说,我做的都是普通的小事,举手之劳,每次看到被帮助的人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甭提多舒服了。

至诚的真情,质朴的话语,高贵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郑立新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奉献,他用行动展现出了共产党员的素质和坚守,为身边的人做出榜样。他的事迹给人温暖,让人感动,催人奋进。倘若更多的人拥有这种真情和素质,并将之服务于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必将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我们身处的坏境会更具和谐之美,城市文明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古人说: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又不事张扬、不求回报。郑立新这么多年无私的奔波、付出,再次告诉我们:上善若水,真情无价。

推荐第2篇:学习国网劳模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国网劳模王佰山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连日来,公司组织学习了国家电网公司劳模的先进事迹。一个个基层国网员工,皆为草根,但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所有员工都应该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和他们一样的基层员工,我深刻的意识到必须有同他们保持一样的信念和目标,才能在自己岗位上作出成绩。

一个人做点事情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在这个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到重要时期,试问有谁能够在边远山区一干27年,勇于扎根基层,坚持服务一线?国网劳模王佰山同志的先进事迹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大山里的“摇橹电工”、“电力保姆”、“农电之星”等等这些可亲可敬的称呼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逐步加快的当下社会,很多人把到基层工作称作“锻炼”,把“到基层工作”当成一种噱头,当作一种获取政治升迁的资本,使得很多人都不愿意长时间在边远山区基层工作,造成基层,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基层工作因人才匮乏而停滞不前。而王佰山同志用27年的辛劳汗水践行了爱岗敬业,标注了他质朴的人生追求,

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国网人的应有的精神风貌。他的扎根基层不是停滞不前、不是得过且过,而是那种“我不干谁干?”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他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大家,我相信他的力量也最终会形成一种风尚,让真正的\"扎根基层\"蔚然成风。

深圳市国电物流有限公司 焦健2011年4月22日

推荐第3篇:个人主要先进事迹中国聚合物网

个人主要先进事迹

丁瑞军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丁瑞军,男,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材料器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红外焦平面技术研究。负责完成多项国家型号任务中的核心探测器件研制工作,解决了红外探测器阵列研制、深低温CMOS读出电路设计及红外焦平面可靠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实现了红外焦平面技术从应用研究向工程化应用的转化。

目前,丁瑞军同志带领团队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等十几项研究任务。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制定了GB/T17444国家标准“红外焦平面阵列特性参数测试方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9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刘羽寅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刘羽寅,女,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大本学历,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从事钛合金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研究30多年,是我国钛合金领域的知名专家,为我国航空、船舶等领域的多个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二发明人,她参与研制成功的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高温钛合金被某先进发动机选用,使我国高温钛合金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她主持研制的某舰船发动机用钛合金,达到国际水平,已经批量应用于我国船舶某高新工程;主持建立的钛合金棒线丝生产基地,推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化升级。

承担完成了钛合金材料国家重点配套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和荣誉称号。

闫保平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闫保平,女,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

任院信息办主任期间主持我院历史上首个信息化规划——“十五”信息化规划,并圆满组织实施。她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e-Science理念和“数字化科学院”,并主持我院“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研究工作。此后一直致力于e-Science的应用实践。

主持国家“863”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和发改委重点建设项目等重要网络工程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达数十个,还曾发起院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她曾先后两次主持西藏信息化规划工作,与院内多家研究所合作建设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主持港府援建四川灾后重点建设项目“数字卧龙项目”科研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张忠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张忠,男,1968年出生,群众,博士,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制造与应用基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研究领域主要为纳米复合材料。近年来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工信部民用大飞机预研、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等支持,同时负责多项和国家电网、联想集团,德国西门子、拜耳、默克、德固赛、日本三菱等国内外主流工业界的合作。其中与中科院过程所及中国电科院合作完成的新型电力防污闪纳米复合材料项目,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并由国家电网企业进入中试、挂网实验和产业化运作。

已发表SCI论文90余篇,合著论著1部。近5年论文他引超过500次。同时还担任《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和《复合材料A》等5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编委。

杨敏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杨敏,男,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本领域国际发展趋势,完善实验室学科布局,形成多个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使实验室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作为水行业专家,在松花江污染、饮用水嗅味、北京“红水”、赤水成品油泄漏、大沙河砷污染及抗震救灾和科技奥运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水专项等国家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项、先进个人奖励3项。发表论文18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开发的专利技术已在10多个工程中应用。

汪寿阳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汪寿阳,男,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在经济预测、金融管理、决策分析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型、方法和技术,例如他在多个经济预测领域的工作,其精度和准确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领导的团队为国家发改委等多个政府部门研发了一批经济监测和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有效地支持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受到高度好评。部分成果获得省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和多项国际学术奖励。他先后被邀请担任包括顶级期刊Energy Economics在内的16种国际期刊的领域主编、执行主编和编委,当选为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理事长和多个国际学会的副理事长。

周卫健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周卫健,女,1953年出生,九三社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在14C年代学、气候突变事件和10Be环境示踪等领域取得系统创新成果;经10年艰苦努力主持建成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三部委共建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

主持基金委、科技部等重要国家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58篇被SCI收录。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等奖项。2008年以来,向政府提建议案42个,作专题报告6次,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

俞书宏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俞书宏,男,1967年8月出生, 致公党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教授。

近十年来,他领导的课题组在聚合物控制晶化与仿生材料、无机合成与制备、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生物质转化制备新型碳纳米材料及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受到英国《自然》、美国《化学工程新闻》等报道。

现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主持人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等多项重大或重点项目。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年国际水热—溶剂热联合会Roy-Somiya奖章等荣誉。已在国际重要期刊Nature Materials等发表论文218篇。

常进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常进,男,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与空间天文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空间天文工作,承担过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卫星和嫦娥二号卫星伽马/X-ray谱仪研制、国际合作南极长周期气球ATIC电子观测等重大项目。

在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空间天文观测设备研制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作为第一作者,与国际同行合作获得的宇宙高能电子观测结果被美国物理协会和欧洲物理协会分别评选为2008年度世界物理学领域重大研究进展。被评为2008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特等奖(单位)。

葛蔚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葛蔚,男,1970年出生,群众,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复杂系统和多尺度结构是过程工程的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也是工程放大和优化的瓶颈问题。针对其量化与调控,他主持建成了国内首套单精度峰值超千万亿次的多尺度模拟系统,并实现了在全国5座城市的10套同类系统的联网计算,有力推动了我国超级计算应用能力步入国际先进行列。这些系统在研制过程即服务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以及多项重要基础研究方面,为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大型企业的工艺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有效服务。

先后获得周光召基金会首届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和中国颗粒学会宝洁青年颗粒学奖。

王秋良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王秋良,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复杂电磁结构的极高磁场超导磁体相关的研究。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了高精度非完整球超导转子、具有连续可调多均匀区的磁体,高磁场超导强磁聚焦与回旋装置等科学仪器设备。

近年来,承担了“863”计划、“973”计划等科研任务,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78项,授权专利35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共233篇,其中SCI/EI收录215篇,论文他引354次。2008年撰写了专著《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2010年编著《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并参与了《中国材料工程大典》超导部分和《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八卷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庄文颖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庄文颖,女,1948年出生,群众,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真菌学研究30余年,在科研道路上矢志不渝、潜心攻克科学难题,发现真菌新属10个,新种174个、新种下分类群18个,报道中国新纪录270余种,澄清了大量分类学和命名问题;用整合生物学思路审视柔膜菌目等类群的系统学关系,提出新见解,完善了部分类群的分类系统;在我国热带和西北地区开展真菌资源与分类、物种多样性、分子系统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为上述地区自然资源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无私奉献。她为人师表、学风严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科技部科技基础工作专项子课题1项;发表论文150篇,撰写主编著作4部、参编8部。

吴季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吴季,男,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在我国微波遥感和空间科学探测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率先开展国内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研究,成功研制我国首台机载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

曾任双星计划有效载荷技术总负责人;任探月工程有效载荷总指挥;牵头组织完成中科院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现任中俄火星联合探测计划萤火一号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子午工程项目总经理、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与日共存计划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近年来获专利十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2007年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2008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

李广谦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李广谦,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党办主任、工会主席。

该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党性坚定、作风优良、工作出色”,树立了“讲政治、讲责任”的优秀管理干部榜样。他注重理论研讨和工作交流,有多篇文章获奖。他热爱党群工作,恪尽职守,积极配合所的中心任务,为研究所党群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充分发挥组织能力上的优势,注重总结创新,对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履行研究所工会主席和区人大代表职责,为加强研究所职代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地方政府保持有效沟通渠道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工作突出、职工信赖,他连续5届当选所党委委员,并曾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工会干部、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杨国伟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杨国伟,男,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非线性气动力的气动/结构紧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开发了相关分析软件,为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带领研究团队完成了我国高速列车车型的气动性能研究工作,提升了其气动性能。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安全评估”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时速500 公里条件下的高速列车基础力学问题研究”。研究设计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头型方案已完成实车实验,大幅提升了气动性能,在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及对环境影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周琪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周琪,男,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长期致力于开展与克隆及治疗性克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及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工作,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国际首次利用体细胞成功克隆大鼠;利用iPS细胞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获得成活健康小鼠,证明了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发现了决定小鼠干细胞多能性的关键基因决定簇,证实了判断干细胞多能性水平的分子标识。

现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973”、“863”等重大项目;获国际转基因genOway奖等国内外奖项十余项。

周兴江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周兴江,男,1966年出生,群众,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与其他研究组合作,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主持研制成功国际上第一台超高能量分辨率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 其主要性能国际领先。利用该设备,周兴江等在高温超导体等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结果。如在高温超导体Bi2212中观察到一种新的电子耦合方式,首次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中直接观察到高温超导体Bi2201中费米口袋的存在。

2008年获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2009年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奖”。

顾行发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顾行发,男,1962年出生,无党派人士,博士,现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民用航天遥感论证理论、技术体系建设;定标与真实性检验技术;遥感全链路、全过程仿真与应用系统试验测试;多尺度气溶胶综合观测和时空分布规律;遥感大气多角度偏振探测技术系统研发;国产卫星区域综合性应用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作为应用系统的专家组组长,组织开展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实施方案制定;开展了面向2030年的“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论证。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次。已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SCI索引57篇。

阎锡蕴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阎锡蕴,女,1957年出生,无党派人士,博士,现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

发现和鉴定了多种肿瘤新型靶分子及新功能抗体;首次报道了血管内皮CD146分子及其抗体功能和SARS病毒三维结构;首次完成了抗黑色素瘤人源化抗体。

主持了“863”肿瘤抗体药物等重大项目;发表论文96篇,获发明专利12项。依托抗病毒中和抗体发明专利,正与北京安迪威生物技术公司共同开发抗感染药物,预计市场价值2亿~3亿元。曾获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优秀奖。

樊杰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樊杰,男,1961年出生,无党派人士,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

坚持科研创新同国家需求相结合,圆满完成了汶川、玉树、舟曲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应急任务,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区域)规划等重大方案研制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受到国务院肯定,研究成果被国家决策采纳。

担任主体功能区研究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群的首席科学家。曾获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的嘉奖。发表论文和著作100多篇(部)。

推荐第4篇:郑巧艳先进事迹

郑巧艳抗台先进事迹

受台风“菲特”影响,宁波市区城市内涝十分严重,解放南路营业厅营业员郑巧燕家住水灾较严重的小区,打开门就是汪洋似的上班路,她挽起裤脚,一路趟水过来,因为不熟悉路况,一脚没踩稳,在水中重重的摔了一跤,整个人都倒入水中,衣服和包都湿透了,从家里出发走了半个小时才到公交车站,忍着身体的不适,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营业厅,虽然已经精疲力竭,但走到营业厅换上工作服,整理整理仪容仪表,仍然精神饱满的上台席为客户办理业务。

等到晚上下班的时候,因为积水越来越多,公交车都已经停运,出租车也没有,郑巧艳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毅然决定在营业厅住下,在空无一人的营业大厅,和着外衣过了一个不平静的夜晚„„

郑巧艳进入宁波数字电视七年多来,脚踏实地从心做起,逐渐由一个普通营业员成长为优秀营业员,成为营业中心的营业骨干,带出的徒弟十多人,新员工都亲切的称呼她为小郑老师。

“为用户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用户。”在营业员的工作岗位上,她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这个理念。她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兢兢业业、高度负责是她工作的表现。在营业一线岗位上能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推荐第5篇:圆梦中国 情系国网

情系国网 圆梦中国

——学习道德模范心得

通过公司举办的道德讲堂,我们认真学习了公司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这后,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翻滚,我的灵魂再次得到洗礼和升华。解黎明、黄小清、李元成、刘龙、吕清森、虎志文、艾尼瓦尔•芒素七位同志来自不同的地方,工作在公司不同的岗位,讲着不同的方言,他们或助人为乐,或恪守职责,或诚实守信,或创新奉献,或孝老爱亲„„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地诠释着“道德”二字的含义,也使公司企业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得到了完美体现,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大爱,人性大美。

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将人们本真的心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太多人都生活的太自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年轻人稍不小心就会随了波,逐了流,蒙了眼,关起心门自顾自的过生活。渐渐地,都忘记了生命最初的意义,道德也被拋却脑后。

道者,取向也;德者,德行也。道德就是判断对错时的明灯;是选择人生的指南灯,是我们“良心”中最最基本的构造,也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道德标准虽然在每个人都看来不同,但它是个人品质好坏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解黎明在15年里坚持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黄小清22年以来义务赡养素昧平生的孤寡老人;李元成34年如一日信守承诺,照顾牺牲战友的双亲;刘龙为了照顾老人不畏工作条件艰苦;吕清森长期扎根基层工作岗位,并创新工作方法,保证线路33年安全无故障;虎志文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延伸工作时间,扩大服务对象范围;艾尼瓦尔•芒素坚持做好事,帮助1万多人次„„在我看来,做一次好事儿并不难,甚至可以看心情好坏而定,或者一时激情而为。而他们不仅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忠信礼孝当作了习惯,更把这种高尚的道德操守已融入了血液,化进了心田。我想,在他们心中一定有一片花田,色彩斑斓,散发着阵阵芬芳。

道德楷模们平凡的名字和平凡的故事背后,是不平凡的坚持和不平凡的勇毅,让人们为之动容。他们是我们道德之路上的前行者,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引导者,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一面鲜明的旗帜。对照他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向他们学习,努力工作,争取为“中国梦”的起航和实现添加动力,为民族的腾飞增加一双翅膀。

善行无疆,大爱无声。道德模范的事迹让我深深认识到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照亮我们的心灵天空,驱散我们前行时的迷惘,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这种力量是相互支持的,是可以传递的.是他们的付出与奉献让爱和感动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国网公司的普通员工,我愿成一名爱的传播者,我会用行动表明一切,助力中国梦,情系国网情。唯愿:情系国网,文明先行,爱满长城内外;梦圆中国,和谐歌飞,福照大江南北!

王玮莎 2013.11.15

推荐第6篇:姜维庆先进事迹

播绿洒翠一路歌

——关于推荐姜维庆同志申报吉林省劳动模范事迹材料

姜维庆,男,汉族,196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现任吉林森工松江河林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川林场场长、书记兼林园苗圃主任。该同志自1990年参加林业工作以来,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林业种苗事业,一干就是26个年头。26年来,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从事伟大的绿色事业而自豪。随着国家“天保二期”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他作为一名种苗工作者,坚持夯实种苗基础,服务种苗建设,创新种苗发展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推广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这个中心,尽最大努力实现品种对路、质量优良、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为企业林木种苗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重视党建,政治合格

姜维庆同志党性观念强,注重自身理论学习和政治修养。他经常在工作和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对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能够将理论同实际做到有效结合。作为所在单位的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将党建工作优先、以党建推动行政工作的原则,将“三会一课”、党员集体学习、党员标兵岗等常规工作扎实开展。同时,他还将提升党员政治素质、服务职工能力等贯穿于单

1

位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通过开展创先争优竞赛、党员干部述职述廉等方式全面提升党建水平。近年来,他本人先后被公司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经营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二、重视科技,产研结合

科技兴林首先是科技兴种苗,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中技术密集型的一个基础环节,姜维庆同志经过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分析后,提出种苗生产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在效益上做文章,种苗培育各环节至少有一项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并提出具体的推广项目。在他的引导和积极参与下,各苗木基地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提高,适用技术推广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其中化学除草、节水灌溉、扦插育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已被育苗员工全面熟练地掌握。此外,为使苗圃培育的造林苗木达到苗齐苗壮,他大搞科技技术创新,几年来,他没有休过节假日和星期天,每天不是作业在苗圃地就是埋头于工作室,先后成功研制了切根机、筛土机和播种机等种苗生产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在针对冬季水曲柳等树种实行树种变温催芽技术处理的可严重,为了观察记录变温催芽的动态数据,姜维庆连续半个月吃住在单位,终于攻克上述树种当年播种不出苗的难题,缩短了培育周期,添补了行业空白。在育苗生产中,首创对留床苗实施切根技术,提高了苗木质量,节约了成本。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种苗质量大幅度提高。近

2

几年来,通过科技创新的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增加可计算的效益500余万元。

三、加快发展,优化结构

松林公司地处长白山西麓,前些年林木种苗发展滞后于造林绿化,近年来,在姜维庆同志的带领下种苗生产不仅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年在如期完成林木种苗自给目标的前提下,均能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育苗任务,而且林木种苗的质量明显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良本土树种培育加强,完善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初步形成,得到省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种苗结构合理与否,决定着林木种苗能更好地服务于林业建设,在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下,按照各地区布局,在各地区域内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主导产品,加快本土树种的开发培育和名特优树种的培育力度。坚持开发培育优良本土树种和引进适应本地区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相结合,逐步丰富当地造林绿化树种,截至目前,他所在苗圃总面积实现1000余亩,所涉及的苗木品种有常规造林用苗及长白山珍贵苗木达50余种,拥有各类机械车辆10余台,实现了育苗机械化,同时建有同行业一流水平的组织培养室,为实现长白山珍稀苗木品种的工厂化育苗创造了条件。2011年他所在苗圃被吉林省确定为“省级十大标准化苗圃”。通过不断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林地生产能力和林业建设效果,促进育苗生产向多品种、多规格、多品位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培育蓝莓,创新有道

3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姜维庆同志经过多年攻关试验,从美国引进十几个品种中确定了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生长的蓝莓品种。同时,他研制出的蓝莓苗的大棚嫩枝扦插育苗技术,攻克了土壤PH值、温湿度、光照等影响越橘苗扩繁扦插的技术难题。该技术被集团评为200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鉴于蓝莓育苗人工浇水强度大、成本高的现实,他发明的微型喷灌技术,不仅苗情长势良好,而且极大地节省了劳动成本。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苗圃共繁育蓝莓苗木300多万株,使得公司蓝莓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年产值210余万元,并安臵大量人员就业,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企业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依托优势,创业富民

姜维庆同志深知林木种苗既是生态建设的生产资料,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多年以来始终将这一特殊商品生产与员工创业致富相结合,把发展种苗培育作为一项能够带动员工创业致富的产业来抓。目前,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苗圃的干部员工都积极地投身种苗生产中来,将其作为创业致富的重要平台,在完成上级交付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技术帮扶等方式,全面推动员工创业致富项目,2015年,苗圃员工年人均收入实现40000元,创历史新高;他所在苗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50余万元,为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推荐第7篇:郑庆伟_自述材料

2008年吉林大学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

个人申报材料

单 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球物理学专业620601班

申报人: 郑庆伟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一日我出生在吉林省农安县的一个农村——万金塔。小的时候,家里一直很贫穷,很长时间都吃不上肉,衣服从来没有换新过。也许正是这种原因,我的家人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从小的我就背负着一种压力,一种使命„„爷爷,爸爸,妈妈,舅舅对我的教育很是严格,在我三岁时就教我读书写字。唐诗宋词,简单的算术是每天的必修课。每当看到爸爸妈妈为这个家受苦受累却毫无怨言时,很小的我心里也不免有些心痛和自豪。也许正是这种自强的精神从小感染了我,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我就白天下到地里帮爸爸妈妈干些我能帮上的农活,晚上努力背唐诗宋词,学习算术。

一九九三年九月,由于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爸爸妈妈决定去吉林省农安县发展,而那时我才五岁,因为家里没人照顾,就把我送入当地的小学——万金塔小学,在别的孩子还享受童年的乐趣时,我已经背上了重重的书包„„爸爸妈妈送我上学时,他们哭了„„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告诉爸爸妈妈不要哭,我会乖乖的听爷爷的话,好好学习。妈妈抱着我哭得很伤心„„我还清晰的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学校不要,说我年龄太小。可是那时的我有一股冲劲,我随即给校长背诵了很多首唐诗宋词,还有一些儿歌,校长十分高兴,他又进一步了解了我家的情况,决定收下了我。现在妈妈谈起这段往事时还是满脸的骄傲和泪花„„那时家里就我爷爷一人,爸爸妈妈在城里打拼。爷爷对我小时候的教育一直影响到我的现在——他告诉我,即使再穷,也不要丢了骨气!当时的我似懂非懂的就背下了这句话„„我每天上课认真听讲,回去给爷爷讲学校老师教的内容,晚上爷爷陪我一起温习当天的内容。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从没偷过懒,从来没叫过苦。学校所有的老师还有亲属都怀疑我这么小能不能跟上课程时,学校举行了期末考试,我以非常优秀的成绩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当时我还是个孩子,穿的是开裆裤,当我上台领奖时,由于一时紧张还尿了裤子,当时所有的老师校长都被我感动了,他们都哭着抱起了我„„当时是一月份,天气非常的冷,我兴奋的抱着奖状冲回了家里,把它拿给爷爷看,当到家里时裤子已经结冰了,爷爷看着奖状,看着我的结了冰的开裆裤,眼里含着泪花。

那时,我不知道学习到底能带来什么,只知道我如果学习好,爸爸妈妈爷爷会非常的高兴。

一九九四年三月,爸爸妈妈在农安打拼出了一片天地,于是把我和爷爷接到了那里。在农安,家里的条件也不是很好,只是家人觉得我们不是干农活的了,爸爸妈妈租了一间店铺,开起了饭店。同时我转入了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实验小学继续我的学习生活。我带上了红领巾,临学前母亲教育我——农村不比城市,你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也许你在农村学习很好,可是这里不一定,你要加倍勤奋,城里的孩子学习好、素质高,不要打架,不要和同学争吵„„我牢记母亲的话。上小学后,在这个陌生的环境,我遇到很多困难,不适应新的环境,有的淘气同学欺负我小等等,我每一天都觉得很委屈,在这种心情下,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那段时间我很怕,不想再去上学,妈妈问了我的情况,抱着我强忍着眼泪,指了指我的红领巾,和我说:“鲜艳的红领巾是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先先锋队的标志,只有像解放军战士那样不怕苦,最勇敢的人才配戴上它”。我看了看红的刺眼的红领巾,像是被什么击到了,重新振奋我自己。

当时家里的房子很小,还有客人吃饭,没有客人时,我就在饭桌上学习,有客人时我就要到外面门口趴在凳子上学习,客人多时,我还要帮妈妈照顾客人。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没有气馁,相反,我更加坚强,在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我每年地学习都没有托班级的后腿。相反,一点一点,我成为班级了学习最好的学生,加上平时我牢记妈妈的话,不与同学争吵,我当上了班长。最后在小学三年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峰队,我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进步,将来还要向团组织靠拢。在我幼小的心里萌发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小学学习期间。由于我学习努力,多次在班级担当文体委员、班长、大队长等职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一九九九年九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农安第一中学。在初中的三年,我一直刻苦学习,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在班级担当班长一职,并且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入团宣誓!当母亲得知这个喜讯后表扬我是个党的好孩子,并且督促我一定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将来向党组织靠拢。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直对我家有很大帮助的舅舅不幸出车祸,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月,最终没能逃离死神之掌。当时,对我的妈妈和我的家庭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妈妈和舅舅很小就没了爹娘,相依为命;当时很小的我没经历过家人的死亡,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束手无策,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家庭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记得在舅舅在的时候,他非常疼我,每见到一个熟人都夸我的学习,他的心愿就是我能考入吉林省重点中学实验中学。那时,我每一天都偷偷的哭„„在舅舅火化的那一天,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回报舅舅的期望。这样,我化悲伤为力量,每一天学习到凌晨,早上早早就起来做家务活,帮助母亲尽量忘掉悲伤。日复一日,到了中考的日子,幸运的是,我以优异的成绩靠近了梦寐以求的农安实验中学,并以较高分数分进了一个好班,背上的一块石头终于卸下了一半,母亲也渐渐从悲伤中缓过劲来,我把《录取通知书》拿到舅舅坟,以表告慰。 二零零二年九月我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实验高中,十六岁的我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希望。在这期间我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上的班长,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在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奖,在大二分班时以全校第二的名次考进了“理科竞府班”,并且拿到了学校只有两个名额的入党积极分子的荣誉。在这期间我的思想逐渐成熟,更是与党积极靠拢。家里的生活条件也略有改善,爸爸妈妈也不是那么辛苦。正在我以为苦尽甘来时,上帝偏偏和我开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玩笑,在距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母亲被检查出乳腺癌,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对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高考这杆独木桥上,我落第了,以5分只差与中国政法大学失之交臂。在那时,所有的压力一下子全部压倒了我的身上,我病倒了,在医院躺了三天之久,这三天我是在极度恐惧中度过,不敢去见任何人,不敢去看躺在病床上的妈妈,不吃不喝,就在我绝望时,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做一个自强的人,做一个可以在失败和不公面前坚强的人,我站了起来,选择了复读。因为和妈妈的感情深厚,而且妈妈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每一天都要化疗。看着妈妈日见变老,心里十分难受,所以在复读的一年时间里,我每一天都去医院照顾妈妈,在牺牲了我的时间的同时,妈妈渐渐从绝望中走了过来,可是我的成绩大不如以前,可是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如果这是生活向我发起的又一次挑战的话,我不会后悔我所作的选择,我奋力学习,每天睡觉的时间几乎没超过三小时,我没日没夜地学习终于换来了回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吉林大学。

二零零六年七月份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个月,在母亲病刚刚好起来的时候,爸爸突然和妈妈闹离婚,那时候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可是我作为儿子,只能尽力的化解,去劝。可是,命运还是再一次捉弄了我,我的父母离婚了,在尽力掩饰我的痛苦的同时还要安慰母亲,从此,妈妈和我相依为命,我真的要扛起这个家了。

太多的不幸没有将我打倒,让我不断的激励自己去奋斗、踏实的工作。在刚入学时,那两千多元都是东凑西借来的,在当时我真的想放弃学业,为母亲减轻负担,可是母亲硬是把我推上车。这使我背上了沉重的压力。但这并没有压倒我,而是使我深深了解了自己的现状,不但在学习上努力刻苦,而且平时省吃俭用,勤俭节约,不敢浪费一丝一毫来之不易的食物,不敢奢求穿名贵和名牌的服饰。就这样,我和母亲过着清苦的生活,母亲的病情也成为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在我与母亲勉强度日的同时,已经在大学就读的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那就是自强自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满负压力来到学校,那时我就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就要努力,就要自立,才能对得起自己和家人。自己定的初步计划就是在大学四年里坚决不向家人伸手要钱。于是刚进校时我就四处打零工,找活干。在学长们的指导下,找到了第一份家教工作,从此就开始了谋生的大学生活之路。

有了以前的一点点经验,我又出去找了第二份、第三份工作,最后在第一学期里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外,我每天晚上下课后,周

六、周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做家教。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像学校组织的扫雪等公益劳动和无偿献血等活动,我都勇跃参加,并自发的进行社会实践尝试。在一次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报告》征文大赛上,我还获了奖。而且,我还尽自己所能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当家教、送报纸,寒假、暑假在外面打工。这些工作既锻炼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多了一份经济来源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以保证自己顺利的完成学业。每月除拿出三百元的生活费用外,我就把剩余的钱攒起来寄回家,母亲特别高兴,我自己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自己对大学生活才有了一点了解,也就这样他坚持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到现在也是一样,除平常抓紧时间学习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家教。现在已形成了习惯,反而闲下来时感觉很不自在,总想去做点什么。我感觉我们的大学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考验,面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前期锻炼,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收获。

大学的生活是自由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统筹计划的。除了生活外,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学习及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每天做在自己的那一片小小的天空下,我不停地看,不停地去总结,慢慢发现学习实际和现实生活一样,需要踏实、积累的。保证每天都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学习状态,到期末也就不会感到很吃力。我就是这样坚持做的,同时也发动班里的同学们,把大家动员起来。我与班里的许多同学都是边学习边打工,从中体会认识到自强自立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可贵。

在前面两年的大学生活中,要说最为难忘的是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是他们让我有勇气克服困难,也是他们给予我许多帮助,要说最有意义的并不是我自己去负担自己的生活,而恰恰是在这一阶段我做学生的工作,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在这期间,我带着母亲的期望,尽快去适应大学生活,我积极的面对生活,谦虚的面对同学„„在大学学习生活的一年半中,我学习十分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专业前列,在06——07年度的奖学金评比中,荣获校一等奖学金,并获“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我先后担任军训连队队长,班级班长,年级学生会主席,600701班代班长,勤工助学院办助理,学院体育部部长,学院学生会主席,620802班辅导员助理并且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且担任其重要职务。多次担当各种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比如,无偿献血,到益寿院看望孤寡老人,为社区捐书等。对于我的未来,我从未放弃希望,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在工作中,细致认真负责。在自己刻苦学习的同时,我还做为班长,年级学生会主席,学院体育部部长积极带动同学共同进步,努力帮助后进同学,为了创造良好的年级及班级的学习风气,多次召开班级关于学风和班风的大会,并组织同学上早操,晚自习,风雨无阻,在上晚自习和跑操的开始,以身作则,力排众议,起到了一个班长和年级学生会主席的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热情帮助同学,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曾及时发现班里李星江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上自习,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从此开始分学习小组和举行月考和期中考试,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李星江同学从此勤上自习,刻苦学习。在下学期发现班级王斌同学迷恋电脑,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任命他为寝室长,使他本来用在玩电脑的时间用来为同学服务,王斌同学不再迷恋电脑,并且刻苦学习,积极为班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的带动下,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无一人掉队,在一年的考试中,只有一人出现挂科现象,各项活动突出,曾荣获“最佳团日设计奖”“优秀团支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做为年级学生会主席和学院体育部部长,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帮助同学的热心,在两年的工作中,积极组织了大量的活动,如:辩论赛,拔河比赛,3对3篮球赛,寝室文化大赛,女子铁人三项,五子棋大赛,寝室征文大赛,新生篮球赛,地探风采足球赛,羽毛球大赛,迎奥运系列活动,校园文化剧目大赛等,丰富了同学的课余生活,得到良好的效果,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二零零六年十月,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我慎重地递交了我的入党申请书。我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绝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也绝不是为了凭借执政党的地位为自己谋私利,我深深地懂得共产党员意味着拼搏,奋斗甚至意味着牺牲,我入党只是为了更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二零零七年四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做院办助理得时候,面对老师们,当时的我十分的胆怯,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紧张,有时甚至连说话都语无伦次。学长们就鼓励我,因为在大学中做学生管理和老师助理工作是最锻炼人的。于是每周在课下有时间我就主动去帮老师清理卫生,老师有什么需要协助的我就主动去做。在新生第一学期,我发现老师有许多工作要去南区总校去办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每次只要有事我就骑单车去帮老师办理,就这样逐渐老师开始了解我,每次工作我都争取花最少的时间尽量办的干脆利索,希望给老师留下个好印象。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有时可能一周要往返三四趟,老师们都说辛苦,其实对于我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只是跑一趟,而且还能让我了解一下地理环境。每次骑单车去时,一路上我都特别高兴,不管风风雨雨,那时让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感觉这样和老师特别亲近,让我更自信。老师的信任给予我许多勇气,有时事情没处理好,我就检讨自己,老师们也给我很多机会,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学生工作,在学长们的带领下,我了解学生会工作的重要性,更深深认识到,如果在大学这一阶段能够很好的锻炼,对于以后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来不单单帮助老师完成一些事务,学长们有事也特别相信交给我办。我感觉到了大学以后,自己可以做的事太多了,通过在学院里的锻炼,让我更自信的去处理其他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许多同学都说:“我可真能跑!”其实每次我都告诉自己是在完成一次小小的任务,如果每次都能办的很好的话,对于我自己来说才是一种成绩,说明我是在进步,而不是在原地踏步。我们总是要不断的去督促自己进步,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工作可以说是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我希望自己能在接下去的两年中更加完善自己,不但更好的工作配合老师,而且积极主动的思考、创新,把前面向学长们学习到的东西运用起来,更好的为学弟学妹们服务,为他们做个好的榜样,把我的这一点点经验告诉他们,和他们分享。

在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我也积极参与,在几个学期中每次回想时,都是过的很忙碌,但这种感觉是十分舒畅的,不光是充实,更多的是给予我向上奋进的动力。这也就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参与就是享受的过程,对于我来说,缺乏的就是了解组织、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所以参与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自己去学习。我们学院这个大家庭是特别亲切的,与老师心贴心的那种温暖有时让自己觉的很快乐。老师们悉心的指导真的让我感觉到欣喜,因为他们盼望着我们的成长与成功,他们尽心尽力的工作也都是在培养着我们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记的一位学长曾经告诉我“天道酬勤”,这四个字一直在我心里铭记着,同样在我的身上得到了证明。正是因为我受到很多荣誉,从开始工作到现在,每次看到自己的一点成绩真的是特别的快乐啊!但更重要的是荣誉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个新的经历,就像长跑一样,当你有足够的耐力和信心完成一万米成绩后,接着你是要看到自己距一万五千米还有多大差距,有没有充分的把握去完成新的目标,在这一期间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认识思考,如果我们停而不前,那先前的一切成绩都将只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而没有价值。

“大学生活是人生美好的第一页”这句话说的特别惬意,因为这里是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放弃任何机会,在我们完成学业的那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变的很成熟时,那说明,这四年的生活才真正过的有意义。当我们自己在这几年过的很充实时,到回忆时才会感到欣慰,为自己而骄傲,为自己而喝彩,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明天充满信心。

对于我来说,就是要在剩下这段日子里继续努力,我给自己定的新目标就是在很好的完成工作的同时,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争取做到多方面同步发展起来,同样希望同学们在新学期中以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战,我想通过自己为大家做个例子,告诉大家大学里是需要我们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会,更希望同学们多多和我交流,希望我能够激励同学们创造自己的美好大学生活。 在命运和我开各种各样玩笑的时候,我并没有气馁,我告诉我自己,要坚强面对,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做,对于我的未来,我从未放弃希望。如果这次我幸运荣获此荣誉,我会戒骄戒躁,一如既往,因为我知道,青年强则国家强!如果我没有获此荣誉,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以长春大学生自强之星的标准去约束自己,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可以为社会贡献一分力量的自强之星!

本人及所在班级获奖如下:

一、集体荣誉:

1、2006年10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女子铁人三项”活动中荣获团体第三名;

2、2006年10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 “寝室文化设计”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寝室;

3、2006年11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五子棋比赛中荣获团体第三名;

4、2007年4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3VS3龙虎篮球争霸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

5、2007年5月在吉林大学2006年度“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团支部;

6、2007年6月在吉林大学2007年度团日设计活动中荣获“团日最佳设计奖”;

7、2007年9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拔河比赛中荣获“精神文明奖”;

8、2007年11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篮球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

9、2007年11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寝室文化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10、2007年12月被评为长春市文明寝室;

11、2008年1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2007年度元旦晚会上荣获最佳组织奖;

12、2008年3月在吉林大学2007年度地探学院评优中被评为先进集体;

13、2008年4月在吉林大学2006年度“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团支部;

14、2008年5月荣获吉林大学地探学院迎奥运系列活动“最佳组织奖”;

15、2008年5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迎奥运系列活动之拔河比赛中荣获精神文明奖;

16、2008年5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障碍跑中荣获团体第三名;

17、2008年5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2006级冠军杯足球赛中荣获冠军。

18、2008年6月在吉林大学2008年度团日设计活动中荣获“团日最佳设计奖”

19、2008年10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2008年篮球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

二、个人荣誉:

1、2006年9月在吉林大学新生军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

2、2006年10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 “寝室文化设计”评比活动中荣获“最佳创意奖”;

3、2006年11月荣获“共建和谐校园”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大学生辩论赛当场最佳辩手;

4、2006年11月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电子技能设计大赛中以作品《世界与和平》荣获三等奖;

5、2006年12月荣获吉林大学北三区 “百思特”杯五子棋大赛二等奖;

6、2007年3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征文中荣获个人二等奖;

7、2007年4月在地探学院3VS3龙虎篮球争霸赛中荣获“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8、2007年4月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春季越野长跑中取得学院第三名的成绩;

9、2007年5月在吉林大学2006年度“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10、2007年10月在吉林大学获校一等奖学金,并获“校优秀学生”称号;

11、2007年10月在吉林大学2007年奖学金评比中荣获“社会工作”单项奖;

12、2007年10月荣获吉林大学“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13、2007年11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寝室文化大赛中被评为优秀个人;

14、2008年3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学生会评优中被评为最佳部长;

15、2008年4月在吉林大学2006年度“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16、2008年4月荣获吉林大学“中石油塔里木优秀生奖学金”;

17、2008年4月在吉林大学校区篮球联盟中荣获优秀队员称号;

18、2008年5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迎奥运系列活动中被评为最佳班长;

19、2008年5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2006级冠军杯足球赛中荣获金靴奖;20、2008年10月在吉林大学奖学金综合评定中排名第一,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1、2008年10月荣获“校优秀学生”称号;

22、2008年10月在吉林大学2007年奖学金评比中荣获“社会工作”单项奖;

23、2008年10月荣获“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24、2008年10月荣获吉林大学“中石油”奖学金

25、2008年10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200年篮球赛中荣获最佳个人

26、2008年10月在吉林大学地探学院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申报人:郑庆伟 2008年 11 月

16

推荐第8篇:郑庆军入党个人自传

个 人 自 传

张维一中 郑庆军

我叫郑庆军,1981年3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就在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温暖的家庭,我健康、幸福地成长,并在张维镇东四村小学读完小学,初中,就读于张维农中,于1997年考入肇东市师范学校,2003年3月年到张维一中任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是沐浴着党的阳光,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祖国大地的变化,党带领人民所谱写出的一曲曲绚丽的华章.成长环境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由浅至深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志愿。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爱党敬党的普通农民,从小在他的教导下,我知道了尊党爱党。而我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是很严格的,当我还是孩提时,他们就教育我做事要踏实,要爱党敬党,作党的好儿女。从小爷爷奶奶就给我讲党的历史,党的纪律,还教我唱歌颂党的歌。爷爷告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领导人民走向富强。使我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年九月我在东四小学读书, 在那里受到很正规的教育,老师不但讲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谆谆教导我从小立志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长大为国效力。在入校那天老师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各方面都不要怕吃苦,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要用自己的努力,早日佩戴上那用革命鲜血换来的红领巾.进校后,我牢记老师的话。在学习上,认真刻苦,严格要求自己;在劳动中,处处抢先,不怕脏,不怕累;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爱党敬党,做党的好儿女;在父母眼中我是一名好孩子,在老师心中我是一名好学生,在同学中我是一名好伙伴。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小学二年级,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当戴上那鲜艳的红领巾的那一刻,我是那么的高兴,那么的自豪啊。放学后,我飞奔到家,把那鲜艳的红领巾给佳人看,在夸奖我的同时,鼓励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要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从此,我学习更加努力了,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 ,多次在校级竞赛中获奖,并且,在小学五年的学习中一直担任学习委员。 1993年6月小学毕业,我进入了张维农中读书学习。入校那天,妈妈就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要能吃苦,将来争取早日入团,只有学习好,思想好,将来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为祖国多出一份力!” 我牢记妈妈的一番话,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学习上,一丝不苟;生活中,又和同学们打成一

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工作中,认真负责,做老师的好助手。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我在思想上逐渐懂得了,青年人要成长进步必须靠近团组织,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在父母的支持鼓励和校团委、老师的帮助培养下,我对共青团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在初中一年级下学期时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团员这个光荣的称号也意味着责任,从此以后我更加努力,处处以团员标准要求自己,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并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1997年6月中考,我顺利考进了肇东市师范学校,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因为习惯了被人照顾,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什么也做不好,就在要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找到了我,和我谈了很久,她告诉我说:“你现在是一名共青团员,你应该具备共青团员应有的坚强与自立。而且相信你的目标不会只想到这一步吧!但是要想走的更远,你现在的条件还不够!”从此,我谨记了老师的话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立。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老师说的更进一步的含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成了我在那个时期的一个新目标!我更加努力的学习,积极响应各项活动,更加激励了我学习的热情,就那样,在那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我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使我的高中生活在紧张之下,也多了一种快慰,对成功的享受。

2003年,我毕业后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怀着对党组织的崇敬,我于2009年9月,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批准了我真诚的请求,上学期,我加入了党校的学习。通过党课的学习,我发现其实那时的我对党缺乏真正的认识,尽管上过几次党课,但对党的基本知识还是知之甚少,思想上并没有迫切要求入党的愿望。这是一种对党、对个人都不认真、不严肃的政治态度。通过老师的多次教育,我加深了对党的了解,明白了入党不是给别人炫耀的,更不是用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而是应该踏踏实实为党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条件等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懂得了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在上党的基本知识概论课中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身边的党员,政治视野也得到了扩充,看到当前存在党风不正的现象,希望自己能加入到党组织,做一名优秀的党员,重新确定党的形象。这种看法现在想起来是很片面和狭隘的,这种错误想法的产生究于对党的认识还太模糊,不能以因为有些党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就否定他们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一直影响对党性的认识,也不能把极少数蜕化变质的党员和党组织等同起来,他们并不能代表党。因为入党动机是激励我入党的主观原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作为一名党员应具有的素

质和行为,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反映。其实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形成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长时间的学习、思考中渐渐地体会到并逐步形成的。经过这几次认知意识的转变,我觉得入党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党。我的初中老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对我说,入党是自己的事,而且同学习一样,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会观察,会总结,会引申,要去看书学习,去思考,是要花一番气力的。有些人在入党之后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都要不断补充对入党的思考,也包括对入党动机的更完整的再定义。在那以后我就决心,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的真正的入党动机在心里成形。我觉得我必须把思想的转变和行动相宜地结合起来,让自己把每一点思考和每一次实践对应起来,学要学得有进步,做要做得有体会,实实在在的向要求一名党员那样来要求自己努力。

长期以来,我都始终贯穿着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在集体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和大家积极配合完成集体任务。生活中,团结同学,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关心同学,比如听说同学病了,就去看望问候;听说朋友心情不好,就去劝勉鼓励。二年级上学期,我被选为学院学科部副部长,担任学生干部,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培养为人民服务思想,增长才干,锻炼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在担任学生会干部期间,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学科部事务注入了很大的热情,而且坚持锻炼自己做好学生会工作,学好专业课程两方面的能力。我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红星照耀中国》等书籍和文章,极大地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理论知识。从党基班结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我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随后我又参加了党校的学习,由于我学习刻苦,被党校评为优秀学员。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在申请期间,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所有这些行动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明白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必须持之以恒,从申请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真诚的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个 人 自 传

张维一中 郑庆军

推荐第9篇:国网号召全员学习江小金先进事迹

国网号召全员学习江小金先进事迹

国网召开学习江小金先进事迹暨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电视电话会议

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重要批示和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

“希望公司服务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大家都行动起来,看谁是推进‘两个转变’的电网先锋,看谁是为民服务的楷模,看谁是创先争优的典范!”8月25日,国家电网公司召开学习宣传江小金同志先进事迹暨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号召广大干部员工学习先进,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

公司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不断涌现先进典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批示中指出,江小金同志的事迹很感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普遍意义。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深入四川成都高新供电局考察创先争优工作和共产党员服务队,给予高度评价,并作重要指示。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宣传江小金先进事迹作出批示。

公司党组对召开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提出明确要求。此前,刘振亚批示:“江小金同志几十年如一日,爱党敬业,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特别是在身患重病期间仍不忘工作,事迹感人。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做好宣传和学习。”

会上,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志安讲话。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王敏传达了李长春同志、刘云山同志重要批示及刘振亚同志的批示,宣读了公司党组《关于开展向江小金同志学习的决定》。大会介绍了江小金同志先进事迹和四川省电力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情况。

会议指出,公司系统要广泛学习宣传江小金同志先进事迹,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学习江小金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爱党敬业、忠诚企业的政治品格,胸怀大局、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江小金同志,就是要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就是要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努力践行统一的企业文化,形成推动公司和电网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公司党组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迅速掀起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在做法上,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选树典型,全面推进;要立足本职,推动工作;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会议要求公司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全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视频会议精神,按照公司党组《关于在供电企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迅速启动,周密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坚持“你用电,我用心”,打造“95598光明服务”工程,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努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要在强化服务意识上下工夫,在规范服务行为上严要求,在改进服务作风上争优秀,在增强服务能力上出实招,在提高服务品质上见成效,在打造服务品牌上求突破。

曹志安强调,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落实责任,协同配合,整体推进。营销、农电、监察等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完善群众评价机制,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各窗口单位要采取务实管用的载体,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争创活力,争当电网先锋。直属单位要深入开展“强管理、控风险、增效益”创先争优活动,推动管理上台阶、发展上水平。总部和分部要深入开展“讲责任、比奉献、作表率”创先争优活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集团总部。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落实公司党组各项决策部署,带头学习先进,带头服务群众,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员工作出榜样。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发动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促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深入开展。

【特写】追记宁波电业局原副总工程师江小金

“今天的CT报告中有了以前未有的阴影,基本表示(癌细胞)已经侵入肺部。这样的结果我一点都不意外。为防止病情突然变化,应该事先留下一些话了。”2010年10月9日,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江小金断断续续地在电脑前完成了遗嘱。

江小金去世半年后,许多人重读这份遗嘱,依旧会泪流满面。字里行间有他对人生的无限眷恋,有对40年事业生涯的总结,有对同事、家人的抚慰与寄望。

在生命的最后22个月里,江小金依旧释放着余热。直至最后一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尚未完工的电网项目。

40年,从一名普通的送电线路工成长为浙江宁波电力设计院院长、宁波电业局副总工程师,江小金为电网事业奉献终生。他说:“我的一生不过是在地球上轻轻地画了几条线。”

然而,他的生命并未就此终结,他化作了一座不倒的铁塔。

2011年2月2日:长别

“参加工作满40年了,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做到了忠心耿耿为企业,一心一意为职工。我为自己对企业所作的奉献感到自豪。”

——摘自江小金遗言

2011年2月2日,宁波的天气格外寒冷。在这个除夕的下午,江小金因淋巴癌复发医治无效病逝。

他在遗嘱中说:“我做到了忠心耿耿为企业,一心一意为职工。我为自己对企业所作的奉献感到自豪。”

从一名普通的线路工成长为电力专家,江小金为工作倾注了太多心血,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1970年10月,17岁的江小金成为送电线路工。当时,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因为工作努力,踏实认真,他1977年被单位推荐进入浙江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宁波电业局线路专业第一个大学生。1997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江小金曾说:“一个人要爬遍每一座山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他去世后,许多人才明白,江小金一生都在攀登心中的那座山。40年来,他主持和发明的新技术多次获得全省第一,亲手完成300多条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制作校核1.8万多张图纸;带领同事设计了4700多千米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踏遍宁波11750多座电力铁塔下的土地„„

虽然江小金说悼念一切从简,大家还是为他设起了灵堂。追悼会举行时,200多名电力系统干部员工和许多生前好友赶来送别。大家尊重江小金遗愿,在告别会上播放了他生前自己制作的题为《我心飞翔》的艺术摄影作品集。江小金爱好摄影,他在遗嘱中说:“向遗体告别一段,太过悲切,又浪费时间,我想有条件的话,改为播放我的题为《我心飞翔》的照片集,5分钟解决,大家可以早点回家。”

那一天,大家向江小金遗体告别时,耳畔不是悲伤的哀乐,而是伴随着艺术摄影作品播放的江小金最喜欢的歌曲《我心飞翔》:“我心飞翔,天地多宽广,没人能阻挡那梦想的光芒„„”

“江师傅总是把事情想得很周到,总怕麻烦别人。可是,他越不希望大家悲伤,大家的泪水就越是抑制不住往下流。”宁波电力设计院副院长舒恺说。

按照江小金的遗愿,他被葬于老家奉化。墓地正对面,能望见他亲手设计的铁塔导线,不远处是一座变电站。

2011年1月10日:牵挂

“我一向小心做事,没炒股、不炒房,也没拿过别人的钱。对企业对我的培养和照顾表示感谢,我想我会怀着感恩的心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摘自江小金遗言

1月10日,距江小金去世不到一个月,宁波电业局线路工区主任工程师周立波接连收到江小金从医院发来的短信。

“当时正是220千伏屯山变电站迁改工程投产前的关键时期,他叮嘱一定要注意投产前准备工作,一定要仔细查找容易疏忽的细节问题,再三询问停电方案是否完善,线路相位排列是否正确。”回忆起这些,周立波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那时的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口腔溃疡严重,已很难发出声,身体极度虚弱,还不忘工作,坚持发短信提醒我。”周立波接到师傅发来的最后一条短信是:“项目不容易,我来不了了,你们要多注意。”

江小金去世的消息传来,宁波市电力设计院院长许育敏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就在两天前,江小金还在病床上和她讨论屯山变电站的投产事宜,并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下了10条注意事项交给她。

如今,这张写满注意事项的纸被珍藏在许育敏的办公室里。她回忆起与江小金的最后一面:“那个时候,江师傅已经走不动了,就从床上撑起来,拿着那张纸,一条一条地解释给我听,这个事情应该怎么落实,那个事情应该怎么做。”3月29日,屯山变电站工程如期完成,可是江小金再也看不到了。说到这里,许育敏泣不成声。

同事们都说,江小金一直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

凝固在周立波记忆深处的,是江师傅在山上“领线”的背影。“领线”就是完成一条电力线路的设计后,要有人按照图纸设计的路径走一遍,排除可能存在的障碍。“领线”非常辛苦,一天要走二三十千米山路。

“有一次,山很高,路很难走,我们请来帮忙砍树除障的工人走了一半就不愿意干了,而江师傅却一直向前。他穿着灰色工作服,背着一个四五十斤的仪器袋,扛着脚架,灰色的背影在山间一晃一晃的。”

舒恺想起江师傅,是“他满头大汗地从工地上回来,脸上晒得通红,没歇多久,又回到工地,就像一名一线劳动者”。在办公室见到他的机会微乎其微。

江小金生命的最后几年,也是宁波电网建设最快的几年。“十一五”期间,宁波电网总投资140亿元,开展了新一轮大规模建设,新建扩建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226项,平均每月约有3.7项。

“我记得,有一周连续投运了4座变电所,江师傅几乎没合过眼。他常常说‘要把人民群众用电保障、用电安全放在第一位’。”舒恺哽咽了。

每接手一项新工程,江小金都反复叮嘱设计人员:“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头道关,不允许出丝毫差错。”对施工人员,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安全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在每项工程验收时,他一再强调:“准备要仔细,宁可多预先制定几套方案,不可因疏忽影响投产。”

如今,这些有力的话语,仍时常在同事们耳畔回荡。

2009年11月:坚持

“人生在世,60年本是一个轮回,我快59岁了„„病至如此,人的尊严重于生命„„”

——摘自江小金遗言

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江小金疏忽了自己的病情。

宁波电力设计院送电室主任李建松回忆,早在2008年年初,江小金已感到不适,发现右小腿有肿块,去医院治疗后不久又复发。大家劝他彻底检查,他却笑着说:“这段时间工作上实在走不开,忙起来小病小痛也忘了。”直到2009年4月,实在拖不下去了,江小金才去医院做了皮肤活检,确诊患上了罕见的淋巴瘤。

对待人生,江小金总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起初,他相信病情可能出现转机。他配合医生先后经历了18次化疗。而治疗的痛苦,他从不向人表露。

“得知江师傅患病的消息,我始终不敢相信。”宁波电业局线路安全监察专责孟繁志说,到医院去探病时看见,虽然身体不断恶化,但江小金的笑容却一直不变,让人感觉不到他在与病魔斗争。

第一阶段化疗完成后,江小金感觉身体状况不错,决定重新上班。这段时间,他甚至登上过世界最高输电铁塔——舟山与大陆联网工程大猫山高塔,并且在塔顶留下了此生最后一张照片。

从副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下来,江小金主动要求回设计院工作。他说:“病患治疗靠医生,电网建设得靠我们。”大家劝他安心养病,他却说:“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有病不能做重活,让我审核一下图纸总可以吧。”

2009年11月,江小金如愿回到了设计院。在欢迎会上,刚做过化疗的他安慰大家:“我这个病一不会遗传,二不会传染,三治愈了不易复发,请大家放心。我想继续工作,发挥自己的余热。”

“面对死亡的巨大心理恐惧和化疗后的严重反应,本该让他虚弱不堪,他却是那样坦然和乐观。”周立波说,病情严重时,江小金就叫儿子接送上下班。对大家的一再劝说,他总是笑着回答:“我行的,这些活我吃得消,只要能动就让我工作吧。”

江小金的话不多,很少谈自己的成绩。他私下曾对周立波说过:“作为一名线路人,我很自豪,也无愧于心,40年的努力奋斗,我只不过是在地球上轻轻地画了几条线。”

“这何止是轻轻的几条线,这是宁波电网4700多千米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为了这轻轻的几条线,他跑遍了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洒下了无数汗水。”周立波十分激动。

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温州苍南。经验告诉江小金,这次台风必将空前重创登陆地的电网。他一再叮嘱相关单位提前准备,无论台风登陆宁波,还是支援兄弟单位,都要全力以赴。

“桑美”造成温州市135个乡镇2051个行政村停电。浙江省电力公司发出援建命令,江小金主动请缨带队。从接到指令到第一辆抢修车驶出宁波电业局大门,江小金和团队只用了1小时16分钟。正因为早有准备,宁波电业局抢修队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及时完成了抢修任务。在温州抢修的10多天里,白天,江小金与队员一起泡在散发着恶臭的水中,跋涉在泥泞的山间;夜晚,他总要做好第二天的抢修计划,最后一个休息。

江小金参与过的大小抢修任务不胜枚举。

2007年6月26日,宁波北仑东部两个输电回路之一的天江天芦线6号铁塔的塔基,因附近堆土滑移严重受损,一旦停电,影响的不仅是周边大量居民,还有北仑重化工基地。江小金凭经验大胆提出不停电加固铁塔的方案,最终没有一户停电。

在2008年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中,宁波电网12条220千伏及以上线路覆冰倒塔,仅靠一条500千伏线路与华东电网相连。危急关头,江小金又冲在第一线„„

工作中每一年:追求

“落叶归根,40年前我静静地到宁波,现在我想静静地回去。生前不能尽孝,死后离父母近一点。”——摘自江小金遗言

大家都亲切地叫江小金“江师傅”,熟悉他的人叫他“江老大”“江司令”,很少有人叫他“江院长”或者“江总”。几乎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很朴实,没有任何架子。

除了工作,江小金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他的镜头里,沐浴在阳光下的铁塔和线路总是主角。

“他对铁塔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把它们看做一个个孩子。”舒恺说,江小金每次看到铁塔,总会很关注,看看“这个塔是什么塔型,造型优雅不优雅”。在江小金看来,一座完美的铁塔,不仅要有可靠的质量,还应有漂亮的身姿。“他到国外考察,拍下了许多漂亮的塔型。他觉得,设计出优雅、匀称而不乏艺术感的铁塔,才代表我们的线路设计水平。”

孟繁志记得,有一次,他陪江小金去宁海的现场,看到路边耸立的高塔,江小金说:“看见铁塔导线就觉得亲切,看到万家灯火就觉得自豪。”

一个总是追求完美的人,在工作上对自己的要求也近乎苛刻。

江小金曾教育舒恺,对于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现实中,江小金带领队伍不断创新,在线路设计中始终追求完美,取得了设计领域的许多个第一。

在诸多创新中,“树根桩”基础十分典型。

宁波地处沿海,多为软土地基,且输电线路杆塔的基础施工环境普遍较窄,给施工带来一定困难。设计和施工通常采用钻孔灌注桩的传统方式,即用大型桩机直径1米的钻头打到约30米深,竖起来的塔基才能抵御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但工程造价较高,也费时。

江小金一直考虑,是否有更为简便、经济的办法。1995年,宁波象山县燕山热电厂11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给他提供了实验机会。这项工程要在一处山塘斜坡上架设铁塔,由于大型桩机运不过去,施工队中途放弃。江小金赶到现场,研究论证后,提出用小型桩机配直径20至30厘米的钻头,每个塔基打7至9根桩,像树根一样。

钻孔灌柱桩与“树根桩”的造价对比,是检验“树根桩”施工是否可靠经济的重要指标。江小金在全长约7千米的工程现场进行了对比试验。最后得出结论,采用“树根桩”基础,能节省投资成本约三成。

李建松说,现在,“树根桩”技术仍在铁塔施工中广泛运用。

江小金带领队伍取得的创新成果远不止于此。2002年,团队在他主持下提出了同塔多回路铁塔设计方案,架设了浙江省第一条110千伏水平排列同塔四回路输电线路;2007年,他建议设计了全省首条220千伏双回路铝导体复合材料芯导线,为解决当年余慈地区用电紧张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设计推动了电网与城市和谐发展,也使江小金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就是这个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的江师傅,永远离开了我们。”孟繁志想起江师傅,脑海中始终定格同一个画面:魁梧的背影,后背被汗水浸透;一顶红色安全帽下露出缕缕白发,汗水顺着两鬓往下滴;脚上的工作鞋鞋底已磨平,手中拄着木棍,沿着崎岖的山路蹒跚前行„„

江小金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除了他的亲人,有不少人专程从外地赶去墓地献上一束花,寄托哀思。他们相信,如果天堂也需要架设输电线路,江小金依旧会选择当电力设计师,继续他心爱的事业。

推荐第10篇:2020年国网供电公司营业班先进事迹

2020年国网供电公司营业班先进事迹

作为国网绥化供电公司a级营业厅,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第一线,其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供电企业的形象。班组自成立以来,营业及电费室开始着手打造“阳光”营业厅的建设工作,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注重服务成效,擦亮服务窗口,真正把用电客户放在心上。把客户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切实改善工作作风,激发员工为民服务的内在动力,用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思想,实现着电力人无私追求,树立了国家电网员工的良好形象。用真诚和智慧弹奏了一曲曲平凡而感人的韵律。

一、完善服务设施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作为国网绥化供电公司唯一一家a级营业厅,营业一班首先从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开始入手。按照国家电网公司a级营业厅建设要求,营业及电费室营业厅设立引导区、业务办理区、洽谈区、客户休息区、配置自助服务终端设备、大屏幕等设施。根据客户需求设立智能表演示平台,以实物方式为客户讲解智能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开通营业厅综合服务办公室(一柜通),为老、弱、病、残、孕及有特殊要求的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没有任何借口实现营业窗口零投诉

为了增强班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班组大胆地提出了“没有任何借口、实现营业窗口零投诉”的团队口号,并以此作为对外服务的行为准则。班组成立至今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全面受理客户各类用电业务(用电诉求),做到快速链接、迅速处理。加强各类业务的一次告知义务,自行编制除新装用电以外用电业务的告知书,做到对每一个客户、每一项业务都告知到位。全面杜绝客户重复往返现象,最大限度的减少客户的临柜次数。从2016年开始至今,营业一班(供电营业厅)实现全年服务零投诉。

三、“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营业厅的业务复杂而繁琐,有很多诉求已经超过营业厅的业务范围。为此营业一班(供电营业厅)将三心服务(即受理业务要细心、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要精心、对一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诚心),融入到工作中从而使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断地提高。

严格的管理造就了这支“严、细、实”的服务团队。自班组成立至今,班组获得全省青年文明号,省公司优秀班组、公司达标班组称号。班组成员多人获得公司“十佳服务明星”称号。

第11篇:学习高庆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学习高庆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刘东林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高庆国同志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只要是党需要,他都义无反顾地去承担、去完成。在确诊为肝癌晚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从未停止过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牵挂的是总书记即将视察的八岔乡赫哲新村建设,牵挂的是少数民族脱贫奔小康,牵挂的是同江铁路大桥的进展;即便组织曾酝酿晋升他到更重要的岗位上任职,他也考虑事业发展和身体因素主动放弃。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不为名利,把崇高信仰作为强大精神支柱,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党的事业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在思想深处与党同心同向,对党的理想和目标充满信心,让对党绝对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求实态度。高庆国同志一生都在不间断地学习,既向书本学习,也向实践学习。他学习能力突出,业务精湛,经历丰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能从不熟悉到熟悉,很快成为行家里手,处理各种疑难复杂问题都能从容应对。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与工作的习惯,干一行,专一行,并注重从正在做的事情和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把学习了解国内外形势同分析本地本部门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精神同推动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经验同推动本地本部门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直面矛盾、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高庆国同志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遇事不推诿,工作不畏难。无论是面对拆迁治违时的威胁恐吓,还是面对土地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无论是面对信访工作的棘手难题,还是面对同江抗洪的生死考验,他都毫不退缩,冲锋在前,处理果断。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作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自觉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在重大挑战面前,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激情,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以敢当敢为的精神,以善做善成的本领,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清正廉洁、一尘不染的职业操守。高庆国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身处领导岗位,拥有较大的权力,但他从不以权谋私,从不搞团团伙伙,从不搞利益交换,切实做到不法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有的开发商给他送钱他一概拒绝;有人拿他的生命相威胁,他从不惧怕;亲属想利用他的职务影响办事,他坚决不允许。在奉公与徇私的天平上,他从未向自己倾斜。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清清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时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守住底线,坚守清正廉洁这一立身做人的生命线,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不为骄奢之事,不羡富贵之气,不助攀比之风,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向高庆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热情为民、服务百姓的公仆情怀。高庆国同志从基层起步,农民家庭出身的背景,让他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他对待普通群众总像自己亲人一般。他提议为收入微薄的环卫工人涨工资、为欠薪农民工讨要工钱、为鳏寡孤独的职工家属解决生活困难。在他的职责范围内能解决的一定解决好;一时解决不了的,他自掏腰包帮助群众渡难关,他对人民群众倾注了满腔真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我们学习高庆国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情感所系、职责所在、事业所求,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积极回应群众的普遍关切,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12篇:郑培民先进事迹有感

郑培民先进事迹有感

【 作者:陈金松 更新日期:2003-7-2 关闭窗口 】

郑培民同志作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就深入学习宣传郑培民先进事迹作出了重要批示,中组部和中宣部下发通知决定在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学习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深感从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第一,必须摆正主仆关系,“永远做人民公仆”。郑培民同志和焦裕禄、孔繁森一样,是我们党千千万万个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担任领导职务近20年,时刻心系人民群众,从不居功自傲,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能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人地位相统一,将坚持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统一,永远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其心系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公仆情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长期执政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不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也恰恰是脱离群众,倒置主仆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片面的“官”和“管”的陈旧观念,树立起领导就是服务的新理念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关键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而这需要通过党的肌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加以体现出来。只有满怀永做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真正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塑造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形象,才能以党的先进性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他们的衷心赞誉。

第二,必须克已奉公,励精图治、艰苦奋斗。郑培民同志作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其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能严以律已、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时刻注意反对铺张,不事奢华,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咬住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勤俭办一切事业。对于工作事业要“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之势,坚持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反对意志衰退、精神萎靡、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对于生活待遇要“冷”,始终保持艰苦低调之态,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坚决遏制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相背离的讲排场、比阔气、恣意挥霍等败家子作风。 第三,必须警钟长鸣,惩治腐败、取信于民。当今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郑培民同志能够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把权力看作一把“双刃剑”,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无数事实证明,我们手中的权力既可以用来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也可以成为某些腐败分子攫取私利的工具和资本。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廉洁从政,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正确对待所谓“小节”问题,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关注八小时内外,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慎思慎行。唯有如此,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不断增强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包括组织纪律观念),做到令行禁止。郑培民同志1990年从湘潭平调到湘西,“从米箩里跳到糖箩里”,舍小家为大家,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欣然赴命。2002年他被抽调到北京参加中央干部考察组工作,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而被急送北京医院,在路途中,当自己已无力地倒在秘书肩膀上的时候,嘴里还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这种严以律已,顾全大局,严守规则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俗语说得好: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我们长期以来“人治”色彩浓厚而“法治”意识谈漠,这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在今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身体力行,模范地遵守规则(主要是“法”),为全社会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五,必须真抓实干,抓出成效,为民造福。郑培民同志为官从政的准则与追求是“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他在湘西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为求富民之策,深入群众,跑遍了全洲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村寨,脚踏实地不飘浮,埋头苦干不张扬,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切实地践行和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每一位国家公职人员都应该象郑培民同志那样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光有为民造福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不断提高为民造福的素质和能力,立足本职、扎实工作,认真落实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会办事、办成事、办好事,坚决杜绝那些虚张声势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

第13篇:郑强先进事迹典型材料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天乙生态园生态养殖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及郑强总经理侧记

在河西走廊东端,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凉州,城东7公里处,有一个幽雅的去处,徜徉其中宛若置身世外桃园,它就是天乙生态园。

天乙生态园是凉州区政府引导,个人投资的规模较大的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项目,也是凉州区多元化投资办文化旅游的一个成功典范。总经理郑强及其家人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多年养花、养獒的资源优势和资金积累,目前,天乙生态园总投资达1.5亿多元,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成的一个集古玩收藏、名犬繁育、奇石文化展示、科技成果展览、旅游观光、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近400万元。

一、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换不回的干劲。

2004年2月,《中国犬业》杂志推出的特别报道《梦圆西北人》第一次报道了郑强这个名字和他的梦想。若是剔除西北荒原戈壁上的那种刚毅豪情,剔除不会拐弯抹角的古道热肠牵着的肝胆话语。郑强,就像千年戈壁上静静生长的胡杨林。同样,若你看到郑强培育繁殖的藏獒,就宛若进入了那片远古而又久远的时空境地,充满了千年塞外古道的拙朴、孤傲和凶猛。

1994年,通过花卉养殖,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郑强,加上他为藏獒建一个自由自在的家的梦想,他想走一条以藏獒带动旅游,促进人、犬、生态和谐的文化旅游产业之路。郑强说干就干,开始了寻觅藏獒的艰苦跋涉之旅。足迹踏遍了高原牧区,古老原始藏獒产地甘、藏、青、川等藏区,无一不留下了他匆忙的身影。寻獒途中遭遇的忍饥受冻、陷入冰河、高原反映、迷路撞车,这些艰难困苦的突发情况和自然情况,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个中艰辛,我们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颊中,似乎能寻找到答案。不仅如此,看见眼前的“獒王”、“银豹”、“黑狮王”、“霸道”、“火麒麟”、“牡丹”等名獒,他喜在脸上,乐在心里,觉得再多的苦和累都成了过往。

二、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来的藏獒园。

天道酬勤,上天总是眷顾努力付出的人的话,就是曾经他在无序环境中搏命寻来藏獒的回报。2003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藏獒展”上,“獒王”一举夺下优秀奖。2003年,在“第二届中国上海犬种评比暨训练国际锦标赛”中,四条藏獒一举拿下一项总冠军和两项冠军的荣誉称号。到目前为至,獒园的发展仍就保持着“少而精”的风格。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奇石文化和古玩收藏。

在藏獒繁育取得了辉煌成绩的同时,郑强没有止步不前,他有了新的打算,充分发挥他热爱奇石文化和古玩收藏的爱好,用养殖藏獒取得的经济效益,收集全国各地奇石珍宝1200多块,为当地乃至西北地区奇石爱好者提供了领略鉴赏的独特天地。流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石,一块块令人赞不绝口,每一块奇石都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园中龙石,约有1.5平方米左右一条龙栩栩如生,宛若人工有意雕刻而成,让游人叹为观止。其间杂陈着几块珍贵的乌木,配以南方花卉,非洲树种,尝使人流连忘返。

四、游鱼戏水中,,万物皆波澜的植物餐饮休闲园。

在经营藏獒和奇石的时候,郑强积极接受旅游受众的意见建议,为满足游客有充足时间欣赏的需要,建议有餐饮休闲的地方。近日,应游客需要,为了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他开始对生态园进行创意设计。用花卉摆放一个甘肃、一个中国地图,游鱼在环形的水渠中自由自在游动。生态园经过十多年经营长成的绿色植被覆盖包厢,包厢内供人们餐饮、休闲娱乐,在这里吃饭、饮酒氧气足,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享受。他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就地解决就业问题,近期使用工人60多人,这仅仅是他解决当地劳动力的一个缩影。

郑强还有下一步的打算,计划开发建设孔雀馆、百鸟馆、儿童乐园等游乐设施。我们相信,在凉州区委区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郑强先生及员工的艰苦努力必会使天乙生态园的明天会更加充满魅力。

第14篇:郑琦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

为了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郑琦,是湖北宜昌当阳市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今年65岁。1958年7月,我从当阳师范毕业,到当阳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小学教书,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曾经在6所乡村小学工作过。从参加工作起,我一直从事语文和音乐教学,并兼任少先队辅导员。退休后,我还担任着5所学校的志愿辅导员。

从当教师的那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工作的时间越长,爱得越深。小时候,我的母亲就教导我,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做事要踏实执著,要看到美好,要同情弱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老人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特别疼爱孩子。在学生面前,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姐姐也做了老师。她跟母亲一样,深受学生爱戴。母亲和姐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从小就感受到做教师的光荣和神圣,我一直向往,长大后也要像她们一样做一个好老师。

在我47年的教育生涯中,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我感到最满足的是做一名教师的成就感。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于建明的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小调皮”,老师和家长提到他就直摇头,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看到他这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有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未尽责的老师。我找到小建明的父母,说:“让他跟我住吧!”有同事劝我:“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这孩子哪还教得好!”我暗下决心:“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

我把于建明接过来,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晚上耐心地帮他补习功课,家访时也把他带着,跟他聊天、讲故事。开始,他并不理解,有一天晚上,趁我开会时偷偷跑了。我赶了10多里路,硬是把他从竹林里拽了回来。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我摔倒了好几次,弄了一身的泥巴。于建明终于被感动了。慢慢地,他改掉了贪玩、打架的坏毛病,学习成绩逐渐上升,还成了学校的“优秀少先队员”。

这件事让周围的人知道了我教“调皮”学生有爱心,还有些办法,于是,家长们常把管不了的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我也很乐意,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后来,我只要听说哪个孩子比较调皮、哪个孩子没人管、哪个孩子上学太远,我都要把他们接到我这儿来。时间长了,我这里总有一群孩子围在身边,有的住一两个星期,有的一住几年。孩子们成了我生活中的小伙伴。和他们在一起,我也保持了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师职业: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

我觉得,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每一个建设者都成为有文化的人。在农村,有些家长因为家里困难,或者认为孩子读了书也没什么用,使有的孩子没能受完义务教育就辍学了。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这么多年来,只要听说谁家的孩子辍了学,不管是不是我教的,也不管路有多远,我都要上门做工作。曾经有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学时没来报到,下午一放学,我步行了几十里山路,找到她家。可她的家长一见到我就说,家里没钱再供孩子上学了,孩子也不愿意读书了。我费尽口舌,反复劝说,直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转变。后来,他们把孩子送回了学校。我几乎每学期都要劝十来个孩子重返学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让我欣慰的是,我劝回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再失学。

我所教的孩子有的上了大学,但更多的是回到农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希望每一个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想: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地播洒爱的雨露,就应该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阳光!

1963年,雷锋的事迹报道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和雷锋是同龄人,他的事迹很平凡,也很伟大,我想,他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能做到。我专门买来笔记本,抄雷锋日记,写学习心得。我把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珍藏起来,还将雷锋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房间里。从那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一直激励着我。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不可能像前线的英雄战士那样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也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孩子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

每当我看到学生胸前的红领巾时,我心里总会涌现出一种神圣的感觉,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肩负的是祖国的希望。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红领巾事业中,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创办了“校外少年之家”,设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1984年,因为我在红领巾事业中做出了一点成绩,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叮嘱我们:“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那次北京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终生献给红领巾事业的决心。

就在那一年,我庄重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是党的教育让我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所从事的红领巾事业也是党的事业,所以,我要做党的人。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誓言。这一直是支撑我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党的83周岁生日的那一天,我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2000年,我退休前夕了,三个儿女都要我和老伴到城里去住。一想到我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和可爱的孩子们,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和失落。我就这样离开吗?我真的舍不得。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在学校附近买间房子,建个可以让学生看书、活动的场所,让那些放学后没人管的孩子们多个好去处。于是,我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卖了,找儿女们凑了些钱,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处农舍,教育局很支持,把这个活动场所命名为“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

2002年春天,我听说我们村14岁的柳月和继母关系不好,离家出走,辍了学,我和她爸爸跑到城里,找了一处又一处,最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她,我把她带到自己家,让老伴为她梳洗,缝制新衣服,慢慢开导她;我又找到她的继母,耐心劝导,母女关系渐渐缓和了,柳月终于开口叫了妈妈。现在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

我记不清究竟帮助过多少个孩子,有人帮我算了一下,近5年来,我关爱、帮助的未成年人有260多人,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学生有1万5千多人次。我想,这些数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能为教育多做点事,能给孩子多一点爱,这一直是我的心愿。

现在,我的门口已经挂了7块牌子,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文化科技中心户”等等。我想,这每一块牌子都饱含着组织的重托、孩子们的期望,也是我的一份责任。我虽然退休了,但并不寂寞。因为有了这个活动中心,我仍然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有了这些孩子,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有了这些充实而快乐的工作,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满足。这个活动中心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是这个活动中心。在这里,我继续做着关爱未成年人的工作,延伸着我的教师梦!

我真诚地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感谢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领导、同事和父老乡亲,感谢我的家人,我特别要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将永远铭记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的嘱托,为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奋斗一辈子!

谢谢大家!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杨 静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杨静,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十年前,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选择了音乐教师这个岗位。我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是特别投入,特别动情。因为我30年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真实故事。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井岗小学这个难忘的地方度过的。八十年代初期的井岗小学,设备简陋,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也没有音乐教材,只有一台破旧的脚踏风琴。每当上音乐课时,我们就把这台皮带上打了补丁的风琴抬到教室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围着郑老师,听他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些经典的少儿歌曲。有一次,郑老师向我招招手,让我单独唱一遍。我有些紧张,他却已经弹起过门,对我点点头,微笑着,期待着。顿时一股暖流弥漫了全身,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放开嗓门大声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我听到了小伙伴们热烈的掌声,也看到了郑老师那双异常兴奋的眼睛。

从此,郑老师把音乐的种子悄悄地种在了我的心底,把我带入了奇妙的音乐世界。在他的辅导下,我进步非常快,而且对音乐越来越着迷。

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建议妈妈给我买一台电子琴。妈妈不知道电子琴是什么,有点不情愿。郑老师耐心解释说:“杨静这孩子有音乐天赋,乐感特别强。不仅歌唱得好,弹风琴还一学就会。孩子是块学音乐的料,要好好培养!”妈妈还是不放心地问:“农村孩子学音乐有用吗?”郑老师有些激动了:“农村孩子怎么了!只要是块料,我们这些做老师、做家长的就不能耽误了她!”妈妈想了一会儿,说:“音乐和电子琴我们都不懂,但我就信你郑老师。只要你说行,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

不久,妈妈真的托人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淡绿色的,好漂亮啊!我十分珍惜,像着了魔似的爱上了它。疯狂地练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确进步不小,但过了不久,不知怎么又停滞不前。这时,郑老师又及时地出现了。他兴奋地对我说:“暑假期间,育溪镇上要举办一个电子琴培训班,是城里来的专业老师上课,你想不想去?”我连忙点了点头,说:想去!可妈妈会同意吗?我又有些担心。郑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你愿意学,其余的事情我来办,我去跟你妈妈做工作。”于是我坐上郑老师的自行车回了家。这一次他只是说:“乡里的孩子能到城里享受同等的教育,进步自然就会更快。”妈妈也看到我学琴后像变了个人似的,所以十分支持,可是一想到育溪镇离我家30里路,每天接送很不方便,当时又有些犹豫。郑老师似乎早就想好了解决办法,他说:“到育溪镇我家要近一半的路,就让孩子到我家住,我来接送!”

就这样,我带着心爱的电子琴住进了郑老师家。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早上,他骑着自行车送我到镇上学琴;晚上,再骑10多里山路把我接回来。培训班的同学都一直以为他就是我爸爸。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一场暴雨倾盆而下,直到放学时还下个不停。眼看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非常着急,眼巴巴地等着郑老师。天快黑了,可他还没来,我急得快哭了。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我高兴极了,不顾一切扑了过去。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郑老师全身湿透,一身泥水。原来,他刚出门就摔了一跤,车也摔坏了,他是推着车步行了10多里泥泞的山路来的啊!郑老师一边给我穿上雨衣,把我抱上自行车,一边说:“等急了吧?走,回家去!”那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郑老师躬着身子吃力地推着车,不知怎么,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在那年,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却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此后的几年暑假,郑老师又给我报了舞蹈班和声乐班,我依然住在他家。

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一个闲谈的机会,我向郑老师问起了他当时的想法,他很平静地说:“如果发现了一块玉而不去雕琢它,我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因材施教,这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不仅如此,郑老师还鼓励我们拿出勇气,放飞梦想。有一天,我们几个孩子在他的宿舍里看到了一本《辅导员》杂志,封底是男孩子身穿海军裤、女孩子身穿宽宽的荷叶边裙子的图片。郑老师介绍说:“这是校服,虽然我们乡下没见过,但城里的许多孩子都有。”我们羡慕地用手抚摸着美丽的图片,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没想到郑老师却说:“喜欢吗?只要我们想办法,也能穿上这样漂亮的校服!”从此,我们开始了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历程。郑老师带着我们开垦山上的荒地,种花生、点黄豆,师生一起勤工俭学。劳动非常辛苦,为手上的血泡我们没少疼得流泪。丰收后,郑老师高高兴兴地给我们量尺码,寄出了汇款单,不久,在周围农村小学还不知道校服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井岗小学的孩子们却已经穿上了从北京定做的新校服。穿上新校服,更增添了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永远记得全校学生第一次穿上新校服的那年“六一”,那天的庆祝仪式举行得格外庄严,清晨的阳光下,郑老师像往常一样戴着红领巾高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也站得笔直,用比平时更响亮的声音回答:“时刻准备着!”仪式结束后,我才发现,我们都已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呀,这是一群农村孩子战胜困难,实现梦想之后喜悦的眼泪!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井岗小学的少先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参加过郑老师组织的夏令营,近的到过当阳玉泉寺、关陵庙,远的游览过长江三峡、屈原故里。我们还到军营里体验过集体生活,做过村里的小小投递员、红领巾广播室的播音员。有一次登山比赛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分成几个小组爬山。一人到达不算数,全组登上才算胜。比赛开始了,我们大孩子拉着小孩子走,拉不动了就背,背不动了再拉,水壶都交给几个男孩子,全组艰难地行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根红布条,上面还写着字:“请到树下看一看!”一个男孩子在树下的草丛中,居然找到了一个文具盒。我们高兴极了,疲劳一扫而光。此后每隔一段路,我们都会发现红布条,要么是学习用品,要么是小玩具,有时也会是一句话:“累了吧?不要怕,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最后,我们组第一个将红旗插上了山顶。现在回想起来,郑老师安排得这么精巧,该花了多少心思呀!我们从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井岗小学,也离开了郑老师,但他教给我的这些知识,他的教师形象却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初中毕业时,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读重点高中,可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当阳师范音乐专业--因为我想做一个像郑老师那样的老师!

三年后,我毕业分配到河溶镇前华小学,但在那儿我却差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所学校建在坟场上,荒草比我的个头还高,阴暗潮湿的宿舍里时常有蜈蚣、蜘蛛、老鼠光顾。有一回,我晒在操场边的棉被上竟然盘着一条一尺多长的毒蛇!当时我就吓得尖叫起来。整整一个星期,我蜷在一张破藤椅上熬了一夜又一夜,到了周末,我逃命似地跑回家,说什么再也不去那里上班了。

父母无奈,只好向郑老师求助。见到郑老师,我就像见到救星一样,委屈的泪水顿时溢满眼眶。等我哭够了,郑老师才对我说:“学校条件差算什么?难道比我们当年的井岗小学还差?你就甘心为这么点儿困难放弃你的教师梦吗?想想教师的职责,想想那些可爱的孩子,你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看到老师期望的目光,想到自己曾立下的誓言,我羞愧地低下了头。那天我连夜赶回学校,又回到了那个艰苦而又蕴藏着自己梦想的地方。我又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们身上。那年的“六一”,我给孩子们编排的节目在全镇文艺汇演上获得了一等奖,村里的书记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前华小学的孩子从来没有这么露过脸哪!”

有一次,我的学生李乔的爸爸因车祸昏迷住院,每次周末回家我都把他带着,让他见见爸爸,然后在我家吃住。同事们见我这样做,都说:“真不愧是郑老师的学生啊!” 四个星期后,通过医院的救治,在孩子的声声呼唤下,他爸爸终于醒了过来。

后来,郑老师又鼓励我说,现在教小学,中专学历肯定不够,于是我又自修了专科和本科。由于我工作努力,连续几次被评为当阳市优秀教师、宜昌市师德先进个人。

在郑老师的关注下,我一路走来,在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身上挥洒着热情,不断收获着欢乐与感动。

我又想起了那首歌:《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终于明白:“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我决心以郑老师为楷模,用一个人民教师的执著、爱心和责任,用我的全部热情去续写那无悔的人生!

谢谢大家!

郑老师是我最亲的人

周志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叫周志富,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名初中学生。

我的童年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

我的不幸是从7岁开始的,而我的幸运也是从7岁开始的。那一年,我妈妈嫌家里穷,抛下我和爸爸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同龄的孩子们都上学去了,而我只能跟着爸爸到地里打猪草。有一次,我走到一片树林前,隐隐约约听见林子那边有唱歌的声音,听别人说唱歌的地方就是学校。我面对那片树林,痴痴地想啊,我要是能够上学读书该多好!

一天中午,我跟着爸爸正在打猪草。只见一个人走了过来,那个人就是郑老师。他向我们打招呼:“请问周志富的家在哪儿?”爸爸指着我说:“他就是我儿子周志富,你找他有事吗?”郑老师走近我,摸摸我的头,掏出手帕擦掉我脸上的汗,心疼地说:“多好的孩子!为什么不让他去上学呢?”爸爸叹了口气说:“家里穷,没钱呀!”郑老师疼爱地拉起我的手,认真地对爸爸说:“这孩子就交给我吧!让他跟我去读书!”就这样,我坐上了郑老师的自行车来到他家。一进门,郑老师就对郑妈妈说:“快,倒盆热水来,我给这个孩子洗个澡!”这是我第一次让一个的陌生人给我洗澡。好热的水!好香的肥皂!好软的毛巾!好大的一双手!从此,我有了全新的童年生活。

我终于上学了,可有些同学老是欺负我。一次,我正在操场上玩,几个同学围拢来,笑我是没娘的野孩子。有的朝我身上扔石子,有的上来推推搡搡。我气极了,和他们打了起来。他们一拥而上,把我打倒在地。晚上回到家,郑老师看到我脸上的伤痕,问明了事由,把我搂在怀里,心疼地说:“你周志富不是野孩子!我就是你的亲人,你就是我的孩子!”我心里一热,紧紧抱着郑老师哭了起来。后来,郑老师耐心地教育了那些同学,从那以后,他们不仅没有再欺负我,还主动和我玩,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新集体的温暖。

有一次同学过生日邀请我去玩,那欢乐的情景让我好羡慕好羡慕,我想,我怎么没生日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迷迷糊糊地从梦中醒来,感到手里沉甸甸的,睁眼一看:哟!是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我知道这糖一定是郑老师给的。赶忙穿上衣服,开门出去问郑老师。正在收拾房间的郑老师一见我,就丢下手中的活儿,把我抱起来,深情地说:“志富,祝你生日快乐!”生日?我的生日!见餐桌上早已摆好了蛋糕,我高兴得蹦起来!洗过脸,郑老师抱着我坐下,郑妈妈把一块蛋糕递到我手里,笑眯眯地说:“志富,你又长大一岁了!”吃完了蛋糕,郑老师和郑妈妈把我带到街上,为我买衣服、买鞋子。郑老师把一套海军蓝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叫我转着身子让他看,说:“就拿这套,威风,长大了当个解放军!”在回家的路上,我穿着新衣服,挺起胸,可神气啦!很多人好奇地问:“郑老师,这是你的儿子?”郑老师和郑妈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笑了。郑妈妈说:“对!是我们的小儿子!”他们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一人牵着我的一只手,我感到好幸福!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要过年了。郑老师和郑妈妈为我买了新衣服和节日礼物。腊月二十八那一天,郑老师带着我回自己家。我既想回家看爸爸,又舍不得离开郑老师和郑妈妈,心里很矛盾。可郑老师只顾骑自行车,好像根本不知道我的心事。回到家,爸爸连忙迎出来,抱歉地说:“哎呀,郑老师,真不好意思,我正准备去接志富的。”郑老师笑着说:“你弄错了,我和志富是来接你去一块儿过年的!”一听说是接爸爸去过年,我高兴极了,一下子从车子上跳下来,跑到爸爸跟前说:“爸,快跟我们走吧!”爸爸不好意思地说:“郑老师,志富给你添了那么多麻烦,我还去你家过年,人家会怎么说呀?”郑老师想了想,就没有再坚持,从兜里掏出100元钱给他,叫爸爸好好过个年。临走时,爸爸对我说:“志富,要记住,郑老师比爸爸还亲!郑老师是咱家的大恩人!”爸爸说完就忍不住哭了,我第一次看见他哭,我的鼻子也酸酸的。大年三十,郑老师的几个孩子都回家来了。吃团年饭时,他们都争着为我夹菜,抢着给我倒饮料。吃了饭,他们还一直陪我欢度除夕。第二天醒来,发现枕头边有两个小红包!我知道那是郑老师和郑妈妈给我这个小儿子的压岁钱!

我读小学4年级的时候,郑老师退休了。我想郑老师退休后也许不会再管我了。今后我可怎么办?可是没想到,郑老师和从前一样,仍然让我住在他的家里,每天用自行车送我上学,给我钱让我在学校吃午饭,放学时又去接我回家。

一天下午,下起了大雨,郑老师来接我回家,只有一把雨伞,他尽往我这边倾斜。那天的雨实在太大,到家时,我俩的衣服被淋得透湿,都感冒了。郑老师年纪大,感冒得更严重。第二天早上,他起不了床,只好催郑妈妈带我去看医生。打了针、吃了药,我的病渐渐好转。病好了,该上学了。郑老师还要坚持送我上学,郑妈妈说:“我来送吧!”这一次上学,就成了两个人送我。郑妈妈牵着手送我,而郑老师是靠在门边用目光送我。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郑老师那慈父般的温暖。

12岁时,爸爸外出打工,至今没有回来,爸爸妈妈都没有了音讯。我要上初中了,郑老师为我准备好被子、衣服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把我送到新学校。他又是为我交费用,又是帮我整理床铺,然后找到班主任说:“帮我管好这个孩子,有事尽管找我,我随叫随到!”

隔三岔五,郑老师总要到学校来看我。问我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和同学的关系好不好,学习跟不跟得上,每次还会为我留下零花钱。而我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活中有什么烦恼,我都愿意找郑老师说说,在我心里,早已把他当作了父亲。

有一天放学回家,郑老师和郑妈妈都不在家。邻居说,他们为筹建校外辅导站都到街上买书去了。我想,我也长大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这儿应该留给更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们。我匆匆收拾了行李,回到了我自己的家。刚刚收拾好床铺,郑老师和郑妈妈就骑着自行车赶来了。郑老师一进屋就生气地问:“你怎么不打一声招呼就走了?还把行李都带回来了,是嫌我们对你不好吗?快跟我们回家!”我愣了很久,才开口说:“郑老师,郑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想再给你们添麻烦,我应该学会独立生活!”郑老师和郑妈妈见我执意不肯回去,最后只好给了我100多块钱,并再三叮嘱我,晚上要关紧门窗,注意安全,遇到困难马上去找他们。

第二天一大早,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郑老师和郑妈妈。他们关切地问我昨晚过得怎么样,睡得好不好,再次要求我跟他们回去。我安慰他们说:“你们都看见了,我真的没事,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放心吧!”

打那以后,郑老师和郑妈妈经常来看我,有时还一定要看我把饭做好了才放心地离开。我虽然生活在自己家里,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我总觉得家里还有两双眼睛在关注着我,有两个人在陪伴着我,我生活得并不孤独。

我有亲生父母,却像一个孤儿。是郑老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有了比父母还亲的人!从初小到高小,从小学到初中,郑老师不知为我倾注了多少心血!今年我已经15岁了,是郑老师让我读书,教我做一个好学生;是郑老师让我尝到爱的滋味!

有句话藏在我的心里整整8年了,我在梦中喊过无数次,在心底喊过无数次。今天,我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叫郑老师一声:

--爸爸!

谢谢大家!

郑老师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阮建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阮建平,是湖北宜昌当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民。

我是郑琦老师的学生。在我小学到初中9年学生生活中,郑老师只教过我3年小学。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郑老师始终关爱着我,指导和帮助着我。可以说,郑老师就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1996年,我因1分之差中考落榜,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今后去做什么好呢?去复读,精神压力大,没有把握;外出打工,一无门路,二无技术。我感到无路可走,十分苦闷,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睡大觉。

我落榜的事不知怎么传到郑老师那里。一天下午,郑老师来到我家,望着他慈父般的眼神,我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

郑老师给我擦掉眼泪,动情地说:“别这样,谁说中考落榜了就没有希望?人,只要有志向,就可以走出一条路来!”

郑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使我从苦闷中抬起头来。临别时,他指着我屋后那片山坡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屋后这么好一片山地,怎么不开发出来种果树呢?”

说到我屋后那40多亩山地,荆棘丛生,茅草遍地,黑森森的一片,鸡和狗都从不往里钻,开发它,还不把人累个半死?郑老师见我有畏难情绪,又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你听过吧?你一个小青年,年轻体壮的,怕什么?把这片山地承包下来,一年开发一点,两三年,你屋后就变成花果山了。”

送别了郑老师,我连夜把砍刀磨得锋快。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上了山。没想到郑老师也赶来了,他说:“今天星期六,没事,我来陪你。”

砍了几分地,手上就打满了血泡。第二天,浑身疼得像散了架,我真不想干了。没想到,这一天清早,郑老师又骑着自行车赶来了。看着已经50多岁的郑老师,我什么话都不好说。

两亩五分山地终于开发出来了。可栽什么果树呢?

正在我犯难的时候,郑老师告诉我,凤凰山果树综合开发基地栽培的金水柑是有名的优良品种,他约我去看看。我用摩托车驮上郑老师,正要出门,郑老师说:“不忙,把水带上。”我说:“到路上去买,一瓶矿泉水才两块钱。”郑老师说:“把钱省着,两块钱可以多买好几棵树苗。”我又是感动又是惭愧,郑老师是让我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啊!

经过实地考察,栽金水柑的事定下来了。可是怎样栽培,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就在这时,郑老师给我送来了《农村百事通》、《果农之友》几本杂志,说是特地为我订的,我给他钱,他硬是不要,说等到以后吃我的果子。打那以后,我就请郑老师代订有关杂志。有一次,他冒着大雨,推着自行车,把杂志送到我家。我一看,除了用塑料袋紧紧包裹的杂志没打湿外,他衣裳湿透,浑身是泥。我双手接过杂志,心里热乎乎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照着书上的知识去实践。有些技术,比如果树的剪枝、拉条,书上写了,但面对满树枝条,我却不知从何下手。又是郑老师到市里给我请来一个农艺师作示范,手把手地教。

2000年金秋,我栽培的金水柑挂果了,当年就收了500多公斤,心里非常高兴。这些果实,都浸透了郑老师的心血啊!于是,我摘了些金水柑给郑老师送去。郑老师拿起一个果子,左看看右瞧瞧,掰开来尝了两瓣,笑眯眯地说:“行啊你!可你还不能停步,要扩大规模,要把附近的农户都带动起来。”

真没想到他考虑得这么深远, 他是要我更上一层楼啊!

那天,他留我吃饭,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要我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为入党已追求了16年!咱师生俩就一起努力吧!”

从郑老师家里回来,我想了很多很多。他自己不是党员,却动员他的学生和他一道向党组织靠拢,这,使我非常感动。是啊!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农村青年,就应该充满理想,大有作为。

后来,郑老师特地给我送来《党章》和几本相关读物,让我学习,还和我交流学习体会,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认识,坚定了入党的信念。不久,我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打那以后,我积极努力,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没有辜负郑老师的期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把屋后40多亩荒山,全部开发成果园,栽上了金水柑、关公李、胡柚、寿桃,还建了6亩多苗圃,培育桃、李、杏、梨优良果苗10万多株。昔日的荒山坡,真的成了花果山。我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我家已经建起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楼房,全家生活富足美满。

我富了,但我不能满足一家富,应该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在我的带动下,全村农民已开发出1000多亩果园。我家果园还成了镇技术站的教学示范基地。我为果农传授技术、提供信息、联系销售,一分钱的报酬都不要,我帮扶的农民,不少已经富起来了,仅果树收入一项,平均每户就增加1万元以上!

2003年7月1日,面对庄严的党旗,我含着眼泪,举起了右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年,我还不满22岁!

在我的家乡,男青年结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就说我自己,曾先后谈过几个女朋友,后来都没有成功。2004年春天,郑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又找上门来,为我介绍了一个 叫朱灵芝的姑娘。灵芝是郑老师那个村的,我俩的情况他知根知底,由他亲自当红娘,我俩的事一说即合。

举行婚礼的头一天,郑老师上门帮助张罗,大红“喜”字往哪里贴,鲜花该怎样摆,点点滴滴,他都安排得十分周到。第二天,新娘接进门,在酒席上,我同新娘子恭恭敬敬地给郑老师敬酒,不知怎地,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郑老师与我非亲非故,我落榜回村,今后的路怎么走,他完全可以不管,然而,正是在这个关头,他不仅给我指明方向,还亲手把我扶上马,一路相伴;当我在种植业上有了可喜的开端,是他及时地从思想上开导我,启迪我,给我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使我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我的婚姻大事上,又是他亲自当红娘,使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我明白,郑老师所做的一切,不仅是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郑老师是要让我成为有用之材,是要我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有用之材。是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是大有作为的。

我还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我要像郑老师那样,做一个充满爱心、自强不息的人,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一生为了孩子

夏 雨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叫夏雨,是湖北宜昌的一名记者。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有机会走近郑琦老师,走近一颗纯洁而又高尚的心灵。

今年65岁的郑老师,有47个年头是在和孩子们打交道。因为孩子,他选择了偏僻的乡村小学;因为孩子,他受过莫大的委屈;因为孩子,他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样是因为孩子,他退休后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义无反顾?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年过花甲仍不肯停步?

带着这些问题,在明媚的春天,我来到了郑老师家的那个小院。

这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三间瓦房,里面放着简单的家具,干净整洁。这又是个与众不同的小院:“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7块匾牌挂在门前,院内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艳,跷跷板上、秋千架下、乒乓球台前、风琴旁,总有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后面是图书室,近5000册图书和满架的报刊杂志摆放在房子的四周,桌上几本蓝色的活页夹引起了我的好奇,打开一本,原来是100多篇稚嫩的读书心得,有的纸张已经发黄。我随手翻开坝陵小学五

(一)班周雨写的《读〈科学幻想〉有感》、坝陵小学五

(二)班卢伦写的《读〈外国童话故事世界〉有感》,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起来,郑老师笑着说:这都是孩子们交来的,在我这儿借书就一个要求,还书的时候交篇读书心得。我又翻看了一本借书登记簿,只见井岗小学魏玉文《中国童话》、桐树垭村于双《少年人生》等借书登记记载得清清楚楚,我仔细地数了数,仅这本借书登记簿就记有129人,借书157本!

我没想到,在郑老师这个小小的图书室里借书的孩子竟有这么多;我更没想到的是郑老师这种独特的借书方法:借书不收费,还书交心得。我体会到了郑老师引导孩子学会读书的良苦用心。

在抽屉里,我找到了郑老师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些零散资料,有的记在备课本上,有的记在作业本上,有的就是用白纸装订而成的。资料中记载着郑老师的一些活动:组织孩子们开展书法、音乐舞蹈、手工、文明礼仪等兴趣小组,带领孩子们访问抗暴英雄余成,请退休老干部对同学们进行革命理想教育,请交警上道路交通法规课,组织学生参观当阳电视塔、当阳火车站,游临沮公园„„郑老师关爱未成年人、教育孩子们的一幕幕,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眼前回放。

在郑老师家的左厢房里,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埋头写字的孩子。他叫魏明,今年15岁。他不是郑老师的孙子,而是这个家里的特殊成员。他妈妈告诉我,儿子读了4年书,连基本数字都数不过来,笔也拿不好,只好让他辍学。大家都对魏明失去了信心,郑老师却把这个智力发育比较迟缓的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

魏明跟郑老师只住了一年,就完全变了个样!他不仅可以从1数到1000,能做20以内的加减法,还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能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魏明学会了扫地、做饭、洗衣、种菜,大人不在家的时候,还能招待客人。我不知道,郑老师在魏明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但我知道,光学写2,就用掉了一个练习本,光学扫地,就弄坏了20多把扫帚。

那天,在魏明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里,他一改平时的迟钝和怯懦,给我朗读了他最喜欢的故事《丑小鸭》。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他回答:“因为郑老师说,我也能够变成白天鹅!”我心里一震,变成白天鹅?希望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啊!

翻开魏明写的比许多正常孩子还要工整的一摞作业本,我想,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有的人也许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一些帮助,但又有多少人能像郑老师这样,让他一年四季住在自己家中,滴水穿石般地呵护他、教育他、改变他呢?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那么,郑老师对魏明的爱,又是怎样一种爱的境界呢?

从乡亲们那里,我听到了太多郑老师的故事。2000年,郑老师家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刚刚建成,雨禾是最早在这里获得快乐的一个孩子。2002年的一天,细心的郑老师发现最近没听到雨禾的笑声了,不会出什么事儿吧?他蹬起自行车找到了雨禾家。小雨禾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呀?父母离婚后外出打工,谁都不管孩子。家散了,田荒了,14岁的雨禾吃喝都成问题,今天这里蹭一顿饭,明天那里混一夜,涉世不深的他受人唆使偷电线,进了派出所。之后,谁家都不愿再收留这个孩子了,雨禾成了一个流浪儿。

看到眼前的雨禾,郑老师心里一酸:“孩子,走,到我家去!”蓬头垢面的雨禾吃饱了,抬头发现郑老师正慈祥地看着他。受够了白眼和冷漠的小雨禾,突然被一种巨大的温暖所包围,回想起漂泊流浪的日子,看着眼前的郑老师,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郑老师不仅将雨禾接到家中,还鼓励他自食其力。后来,雨禾找到一份工作,郑老师还经常去看望他,鼓励他走正道,硬是把他从犯罪边缘拉了回来。

第15篇:监理站郑维先进事迹

主要工作事迹

(睢阳区)

郑维同志走上农机监理工作二十五年来,始终以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一颗尽职尽责的平常心,爱岗奉献,执法为民,认真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睢阳区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一、坚持多渠道全方位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加强全区农机监理工作,郑维和同事们经常下到农村第一线,如砖场、窑场、县、乡公路、田间场院积极开展农机政策法规宣传。采取印发传单、宣传册,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展板、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进行宣传。他们每到一处,总是以宣传讲解农机法规为切入点。以鲜明的农机事故、事故案例向农民机手宣传无牌无证,违章驾驶的违害。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法规、农机安全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并现场办理农机监理业务。这样既为群众办理监理业务提供了方便,又在全区营造了依法管机地良好氛围,在群众中树立了较强的遵章守纪的法律意识。

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群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又是一名农机执法人员,郑维深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规范执法行为、倡导优质服务的重要性。他率先提出“建设新农村、执法讲和谐、检审为群 1 众”的监理工作新理念,并带头参加监理员素质培训和业务训练,大力加强自身公正执法教育,积极开展农机具维护技能培训。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农机监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执法形象得到彻底改善,服务群众的思想得到全面贯彻。以前坐等上门检审,如今送检上门,他们把检审点设在农机手的家门口,把培训班办到农村田间路边,主动热情接待农机手,率先垂范推行“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的服务制度,并在办理业务中无偿为机手提供维修、保养机具等服务。在一次下乡返程途中,郑维同志碰到了一辆拉玉米秸杆的四轮拖拉机坏在了路上,当时司机被困在路上已有两个多小时,他二话没说下车帮着修理,同事劝他天快黑了不要管这种事,可他却说:“不论什么时候,我都是一名农机工作者,绝不能不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排查,终于修好了,等回到家已是华灯四起。

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群众的一系列得力措施,不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也向上级部门充分展示了睢阳区拥有一支政策过硬、素质精良、服务优质的农机监理队伍。

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农机安全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郑维提议首先把路河乡范楼村树立为“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先进典型。协助村委会整章建制,建档立卡,喷刷 2 安全生产标语口号,在范楼村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机安全日活动”,宣传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创建“农机安全村”的重要意义,提高村民的“农机安全村”认识,使全区的农机安全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刻苦自学,苦练内功,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为根本 郑维同志既是一名农机监理员,同时又任睢阳区农机监理站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学习在指导工作实践方面的重要性。为此,他在抓好自己的党务工作之余,还带头坚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适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视野,并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带领全体党员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方式方法,做到了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笔记、有心得、有实效。

四、热心奉献农机事业,真心为民始终不渝

二十五年来从事农机工作,郑维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与广大农民、广大机手成了兄弟、朋友。他把真情奉献给了全区的农机事业,奉献给了全区的农民机手,他一心为民的事迹是那样平凡、那样自然,也是那样真实、那样感人,好象助人为乐的事总是等着他。那是2009年3月16日下午,正在郭村镇进行田间路查的郑维,忽然发现一辆农用三轮车翻在了约两米深的公路沟内,驾驶员被车头压住不能活动, 3 他立刻叫来周围群众救出驾驶员,发现其右脚拇指已被压断,又将伤者抬上监理车,及时送往就近的市四人民医院,并垫付医疗费用2000元,因抢救及时伤者免致残疾。伤者痊愈后,数次找郑维致谢,均被郑维婉言谢绝。

郑维总是那么忙碌,忙碌的不仅是他的身影,还有他从不停息的思路,他正谋划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让农业机械化给全区的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给新农村建设加上更大的马力,让农机安全生产在全区顺利开展。

第16篇:监理站郑维先进事迹

主要工作事迹

(睢阳区)

郑维同志走上农机监理工作二十五年来,始终以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一颗尽职尽责的平常心,爱岗奉献,执法为民,认真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睢阳区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一、坚持多渠道全方位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加强全区农机监理工作,郑维和同事们经常下到农村第一线,如砖场、窑场、县、乡公路、田间场院积极开展农机政策法规宣传。采取印发传单、宣传册,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展板、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进行宣传。他们每到一处,总是以宣传讲解农机法规为切入点。以鲜明的农机事故、事故案例向农民机手宣传无牌无证,违章驾驶的违害。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法规、农机安全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并现场办理农机监理业务。这样既为群众办理监理业务提供了方便,又在全区营造了依法管机地良好氛围,在群众中树立了较强的遵章守纪的法律意识。

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群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又是一名农机执法人员,郑维深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规范执法行为、倡导优质服务的重要性。他率先提出“建设新农村、执法讲和谐、检审为群 1 众”的监理工作新理念,并带头参加监理员素质培训和业务训练,大力加强自身公正执法教育,积极开展农机具维护技能培训。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农机监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执法形象得到彻底改善,服务群众的思想得到全面贯彻。以前坐等上门检审,如今送检上门,他们把检审点设在农机手的家门口,把培训班办到农村田间路边,主动热情接待农机手,率先垂范推行“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的服务制度,并在办理业务中无偿为机手提供维修、保养机具等服务。在一次下乡返程途中,郑维同志碰到了一辆拉玉米秸杆的四轮拖拉机坏在了路上,当时司机被困在路上已有两个多小时,他二话没说下车帮着修理,同事劝他天快黑了不要管这种事,可他却说:“不论什么时候,我都是一名农机工作者,绝不能不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排查,终于修好了,等回到家已是华灯四起。

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群众的一系列得力措施,不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也向上级部门充分展示了睢阳区拥有一支政策过硬、素质精良、服务优质的农机监理队伍。

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农机安全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郑维提议首先把路河乡范楼村树立为“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先进典型。协助村委会整章建制,建档立卡,喷刷 2 安全生产标语口号,在范楼村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机安全日活动”,宣传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创建“农机安全村”的重要意义,提高村民的“农机安全村”认识,使全区的农机安全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刻苦自学,苦练内功,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为根本 郑维同志既是一名农机监理员,同时又任睢阳区农机监理站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学习在指导工作实践方面的重要性。为此,他在抓好自己的党务工作之余,还带头坚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适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视野,并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带领全体党员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方式方法,做到了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笔记、有心得、有实效。

四、热心奉献农机事业,真心为民始终不渝

二十五年来从事农机工作,郑维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与广大农民、广大机手成了兄弟、朋友。他把真情奉献给了全区的农机事业,奉献给了全区的农民机手,他一心为民的事迹是那样平凡、那样自然,也是那样真实、那样感人,好象助人为乐的事总是等着他。那是2009年3月16日下午,正在郭村镇进行田间路查的郑维,忽然发现一辆农用三轮车翻在了约两米深的公路沟内,驾驶员被车头压住不能活动, 3 他立刻叫来周围群众救出驾驶员,发现其右脚拇指已被压断,又将伤者抬上监理车,及时送往就近的市四人民医院,并垫付医疗费用2000元,因抢救及时伤者免致残疾。伤者痊愈后,数次找郑维致谢,均被郑维婉言谢绝。

郑维总是那么忙碌,忙碌的不仅是他的身影,还有他从不停息的思路,他正谋划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让农业机械化给全区的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给新农村建设加上更大的马力,让农机安全生产在全区顺利开展。

第17篇:国网演讲稿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陇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国网西和县供电公司的---,很感谢公司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向大家诉说一下我对提升工作质量的认识,我认为“提升工作质量,需要你我携手同行”。

国网公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国网公司的工作质量与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在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首先就要打造一流的质量,用一流的质量去赢得用户的信赖,从而开创一流的品牌和市场。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信誉,质量更是是生命的保证。而这质量,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质量的最终表现。树立全员质量观,不断提升工作质量,以质量为国网打造一流品牌,需要你我携手同行。

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工作的欢乐和希望,作为一个入职不到一年的新员工,工作中我看到了感动,感受到了快乐,认识到只有敬业的精神,才有高质量的服务!周围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工作,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还记得营业厅的同事,为了按时收缴每一分电费,认真微笑服务的情景,他们的工作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电力客户,当工作遇到不顺心不理解时,她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不断自我反省与思考,用实际行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工作质量,赢得了客户的理解、尊重和好评。更记得单位的同事,为了春检工作,而奔波忙碌、加班加点的身影。他们每天都认真细致的检查着线路与各种设备,并在每天的现场工作结束后要加班总结当天的工作,看哪里需要进一步改进。因为他们深知,工作质量与电力设备的运行质量、安全可靠性密不可分,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就是提高安全的保障。“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心齐,泰山移,提升质量,各部门携手同行,用全身心的付出演绎工作质量的完美,用这工作质量诠释国网人的形象,更用这工作质量维护电网的安全!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纵然,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你我提升工作质量的实际行动必将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既然我们选择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就应该以爱岗敬业的态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质量,无数个平凡就成了伟大,无数个普通就是非常,就一定可以使国网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企业愿景得以实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质量这把利剑,才能打造国际一流品牌,公司在我心中,更在每一位国网人心中,质量在我手中,更在每一位电网人手中,让我们继往开来,用我们热爱国网的心,心连心,紧握质量的手,手牵手,共筑国网公司辉煌的未来!

演讲到此,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

第18篇:国网1

国网公司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按照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为全面贯彻 “三抓一创”工作思路,加强对公司系统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目的是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以开展国内外同业对标为主要内容,深化创一流工作,用指标评价企业,用业绩考核企业,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一流的管理、技术、效益和服务。

第三条 同业对标工作要求真务实,力求实效。各项指标要真正反映公司管理实际和水平;要不断完善公司系统的各项管理;实现管理上新的突破,指标上新的水平,发展上新的业绩。对标内容要切合公司实际,由少到多,由主及次,逐渐递进。

第四条 建立符合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和“一强三优”目标要求的企业管理体系,为开展创一流同业对标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不断挖掘潜力,堵塞管理漏洞;加强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程序,保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第五条 按照关口前移、过程控制的要求,制订涉及公司系统各项业务的同业对标工作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区域电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地市供电企业等。公司系统其他企业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第四章 同业对标工作程序

第十五条 开展同业对标要明确各阶段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保证同业对标取得成效。围绕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对标比较、最佳实践、持续改进等五个阶段开展同业对标工作。

第十六条 现状分析阶段。通过分析现状,梳理管理标准和业务流程,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对标内容和对标方向。

第十七条 选定标杆阶段。收集国内外先进电网企业的管理标准及指标信息,依靠公司发布的同业对标指标体系,通过对标杆进行分析,确定最终标杆单位和先进指标。

第十八条 对标比较阶段。与选定的标杆进行对标,研究与标杆企业在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技术投入等方面的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及实施方案。 第十九条 最佳实践阶段。按制定的改进措施与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整改工作,并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积极转化和推广对标成果,完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

第二十条 持续改进阶段。在部分或全部达到和超越对标企业后,应动态调整对标标杆,与更先进、更优秀的企业对标。

第19篇:耿庆国

耿庆国最新地震预测,让更多孩子走进更安全的教室是不容逃避的责任 耿庆国

值得信任 来源: 发布者:147258369369

浏览0次时间:2010年

4月

17日 16:46

--其次,是加大投入2010年05月23日

让更多孩子走进更安全的教室是不容逃避的责任 耿庆国值得信任 让更多孩子,走进更安全的教室,是中国社会不容逃避的责任

【《财经网》专稿/记者 张映光】汶川地震对学校等公益性建筑的损害程度,及学生死亡数字,官方的最新统计还停留在5月16日当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公布,此次地震中,校舍已倒塌6898间而这一数字,当时尚不包括北川、汶川等震中地区

此次地震等级为8.0,烈度为11左右,已超过国家在四川设定的7度标准,加之\"大跨度结构\"不易防震,是部分官员及建筑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学校在地震中大规模垮塌的一种解释尽管他们也都不排除很多公共建筑的质量可能存在严重问题,但类似说法似乎更倾向于认为,在一场强度远超过建筑设计抗震标准的特大地震灾害中,学校因其大门窗、单向走廊及\"大跨度\"结构等设计中存在的天然抗震劣势,大量垮塌首先并非一种太反常的现象

如SARS、禽流感等公共灾难一样,面对学校垮塌背后的建筑设计问题,公众的认知同样会受到专业技术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的阻碍不过,与前者相比,人们对建筑质量问题更有切身体会,在了解国家关于建筑抗震设计的规范后,更易依据常识及逻辑,作出判断

这次地震中,都江堰聚源中学一栋教学楼倒塌,造成200多名学生死亡,而周边居民楼等其他建筑均完好,从现场看,这一栋独自倒下的教学楼,仿佛是被一枚导弹击中一般单以此次地震烈度过大及学校结构存在天然抗震弱点等原因,很难解释

事实上,与聚源中学类似的情况,在汶川地震中还有很多如与震中区相距较远的重庆梁

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亦在地震中倒塌,其周围建筑完好

据专家介绍,地震烈度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一般距震中越远越低,这意味着,许多区域的地震烈度,可能并未超出建筑抗震能力不过,由于国家地震局至今未公布汶川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对这一点,现在无从考证

其次,建筑抗震能力的确因建筑结构、材料而有差异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钢结构建筑比预制板材及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能力更强受力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比奇形怪状的不规则建筑,更抗震

但无论何种结构,何种材料,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均有明确的技术规范,以保证其可达到每一地区所规定的抗震标准即使如砖混结构一类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亦可通过增加构造柱等方式,达到抵抗8度以下地震的要求

如此,按照设计规范,学校的\"大跨度结构\"即便存在所谓抗震劣势,亦必须达到高出一般住宅建筑的抗震标准,才算合格

是次汶川地震中,都江堰聚源中学旁的聚源小学,未见倒塌,聚源中学另有两座教学楼亦完好无损,同是\"大跨度\"的教室,按同一抗震标准建造,经受相同的地震冲击,有塌有立,足可说明所谓\"大跨度\"结构问题,不足以掩盖这次地震中很多学校建筑的质量问题

另一事例似更能说明问题,便在受灾最重的震中区北川县,一所被网友称作\"史上最牛希望小学\"的刘汉希望小学,屹立不倒,学生无一人死亡同在曲山镇的北川中学,教学楼全部倒塌,2000多名师生被埋据原始资料,刘汉希望小学与北川中学均为楼房,前者甚至比后者一座仅建成约六年的教学楼更老其在震中地区未倒塌,显然是由其合格的建筑质量决定的,而绝非上帝创造的\"史上最牛\"的奇迹,这亦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学校建筑结构、地震强度过大等原因,均不应成为学校大面积倒塌的借口

可以想见,因舆情压力,只要有关部门对建筑安全开展调查深入,必有一批\"豆腐渣学校\"的建造者将遭严惩但如此做法并不能彻底改变学校--这一关乎无数孩子生命的公益性建筑在各种灾害中不堪一击的痼疾解决这一问题,还将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对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规范及标准仍然偏低,执行中更缺乏监督《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并没有抗震设计的要求而在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规范中,学校与商场一样,仅被列入乙等,即易在地震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建筑对这一类建筑,要求其抗震烈度比一般建筑标准高,但与甲等建筑--需制定特殊抗震规范的要求仍有距离而在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学校、医院等建筑都被要求作为可供人们震时避难的特殊建筑建造原因很简单,这里多是未成年人

当然,在汶川大地震中,人们很遗憾地看到,学校的抗震能力不仅不比一般建筑高,反而要差得多许多学校是几秒钟内垮塌,没有给上课的孩子们留下任何逃走的机会这里暴露出来的是监督和执行中的问题

此次地震中,学校建筑从预制板到现浇水泥等材料、结构差异巨大,造成其抗震能力不一对学校尤其是处在地震带中的学校,出台强制性的统一建造标准,设置更高的抗震标准,令其在地震中,成为最坚固的建筑之一,是减少重大灾情人员伤亡的方法之一

不过更重要的,仍然是建立一套对学校建筑的招标、监督机制对承建单位加强审核,对出资机构和管理机构加强监督学校等公益建筑在招标中,往往因其项目资金少,利润低,只能吸引到一些小建筑商或施工队一些施工单位为攫取利润,经常存在侥幸心理,采取\"偷工减料\"的办法,降低了抗震标准对参与公益性建筑的施工单位进行资质认证,加强监管,或可起到一定规范作用资质更高的建筑单位及开发商亦应承担公益性建筑的建造责任提高学校建筑的建筑质量,势必带来建造成本的提升有专家称,建筑抗震级别每提高一度,其成本将增加一倍北京等城市抗震标准为8度的建筑,其成本约为1000元/平方米以此成本,即使再略加提高,均在可承受范围内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拨专项资金提高学校建筑质量

汶川地震,学校垮塌,不应再寻借口让更多孩子,走进更安全的教室,是不容逃避的责任■ (转贴)联合早报

港慈善团体所建学校不倒

(2008-05-22)

(北京、广州综合讯)多处多所学校不堪一击,但是香港慈善团体\"苗圃行动\"在四川所

建造的学校却屹立不倒,似乎印证了家长的指控

美联社报道,义务总干事梁建华说,\"苗圃行动\"在四川农村建造的学校中,有的墙壁出现了裂缝,有一所学校的地基下沉,不过,大致上,建筑物都没有受到破坏,也没有任何学生伤亡

\"苗圃行动\"是以促进中国教育为宗旨的香港慈善机构,在四川建造了61所学校,其中有6所是位于震中附近的阿坝州

梁建华还说,严格的监督以及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付款,确保了学校建筑的素质

中国建筑商的作业水平不一,也有个别建筑商兴建的校舍均未在地震中倒塌,引起人们注意

《新快报》就报道,位于绵阳灾区的邓家乡刘汉希望小学,大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全部幸免于难,且校园建筑教室几乎都完整,被网民誉为\"史上最牛希望小学\"负责承建刘汉希望小学的建筑商坚拒透露自己的姓名,也不想被公开表扬,不过他确认自己承建的绵阳五所小学经历大地震均巍然屹立,且师生都安然无恙 一直是通过非正规渠道知道耿庆国的名字,对他的预测,也是半信半疑听了钱钢先生对耿庆国的描述,才发现,耿庆国先生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你看钱钢写道,\"我曾在国家地震局的《中国减灾报》工作,总编辑即是耿庆国先生他是一位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献给中国地震预报事业的科学家,我在《唐山大地震》一书中,对他的研究多有记述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想起,在与耿先生共事的时候,常常听他和地震科学家们谈到\"茂汶\"这个地名原来茂县和汶川,1958年曾合并为茂汶羌族自治县这是中国地震科学家长期关注的地方\"

这么一来,更增添了我对地震局官僚未预报此次地震的厌恶

耿庆国,国宝型的人物;就如粮食专家袁隆平,当初也是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可,读过<袁隆平传>的人都有同感;但这次代价太大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唯上.不唯书,不

唯权威,只唯实,首先在科学界最应当做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从这次大地震开始吧!

第20篇:俄侨诗人的中国声调

俄侨诗人的“中国声调”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英男

20世纪20-30年代是旅居中国的俄侨社团的全盛时期。据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阿勃尔

1金(又名阿瓦林)统计,30年代初仅东北地区就有26万俄罗斯侨民。俄侨社团的社会生活非常活跃,与其他外侨社团相比,表现了较突出的文学爱好和文学创作倾向。其中诗歌创作所

2占比重相当大,1918年—1947年间共出版了近180部诗集和难以统计的大量的零散诗作。难怪美国学者克雷德认为:“中国俄侨的文学创作成果足以构成一个富裕国家的不太贫乏的文学3遗产”。

俄侨如此重视文学和诗歌创作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从社会成份来看,俄侨当中知识分子的比例较大,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多数。“侨民社团总的文化程度超过俄罗斯革命4前的平均水平”。沙皇时期,俄罗斯的中学教育侧重于人文学科,以语文课程为主课,为俄侨打下了较雄厚的文学底子。特别是19至20世纪俄罗斯文化的文学中心主义,对广大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爱好起了导向作用。此外,“白银世纪”的强大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在“白银世纪”余波的熏陶和推动下,俄侨知识分子把尼·古米瘳夫、阿赫马托娃、勃洛克乃至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等著名诗人立为自己的偶像,倾心于诗歌创作,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的风格、情趣和底蕴。

当然,俄侨诗歌不能说全部是模仿性的。俄侨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度,立足于自己的特殊经历,用他们特有的题材、情感和语言为俄罗斯侨民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我们评价中国俄侨诗歌创作的时候,一方面,正如B·阿格诺索夫教授所指出的,“不应扩

5大哈尔滨侨民文学对俄罗斯文化宏观发展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中国俄侨诗歌的文学价值和不可否认的艺术魅力。美国学者M·拉也夫提出,“由于俄侨社团在地理上的分散,俄侨诗歌大合唱以巴黎的声音为主调,还可以分辩出布拉格、柏林,或许还有哈尔滨等各6种不同的声调”。笔者认为,“俄侨诗歌大合唱”中出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声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因素所造成:正是中国的氛围、中国的意境和华夏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哈尔滨俄侨诗人的创作特色,因此,所谓“哈尔滨声调”实际上可称为“中国声调”。

“中国声调”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许多与中国生活相关的专门词语(包括词汇学中所称的“异国词语”-- варваризмы)。翻开俄侨诗歌集,诸如:будда(佛)、кумирня(庙)、лама(喇嘛)、мандарин(官吏)、паланкин(花轿)、лотос(荷花)、бамбук(竹子)、джонка(舢舨)、иероглиф(象形文字)等词语比比皆是,其中还有不少是直接来自汉语的外来语,如:чай(茶)、гаолян(高粱)、тайфун(台风)、фанза(房子)、кан(炕)、рикша(人力车)等。这种词语的复现率大大超过了俄语中的通常情况。此外,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边境地区,中俄居民频繁交往的地方曾出现以大量吸收汉语词语为标志的一种俄语方言,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哈尔滨俄侨诗歌中被用作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段。例如:

-- А сабля, гляди на ем...– золотая! -- 瞧,他佩带的长剑...是黄金做的! Знать, чин охвицерский...这可是个大官呀! 12参看B·阿瓦林:《“独立”的满州》,第9页, [俄]党内出版社 1932年版。

统计数字参看《中国俄侨诗歌》,第5页,B·克雷德、O·巴基奇主编,莫斯科《时代》出版社,2001年版。 3 同上,第6页。 4 同上,第8页。 5 B·阿格诺索夫:《俄罗斯侨民文学》,第54页,“特拉-运动”出版社,莫斯科1998年版 。 6 M·拉也夫:《海外俄罗斯:1919-1939年俄侨文化史》,第147页,“进步-科学院”出版社,莫斯科1994年版。

1 -- Кан-ка пуе!

-- 不要乱动! H·斯维特洛夫 (Николай Светлов) 《在街头》 中国的环境使俄侨诗人联想翩翩,产生新颖、优美的形象语言。中国是铜、瓷之国,诗人们就时常以铜、瓷作比喻。K·巴图林(Кирилл Батурин)写道:“杏树开花时,天穹如兰瓷”。Л·叶辛(Леонид Ещин)把自己的声音比作铜锣,把月光描绘成“古铜色”的。中国人最喜爱的黄色,也常用来做比喻的,诸如:“黄色的晚霞”、“我那黄皮肤的故乡河”、“黄眼睛的阴森森的黑夜”、“晚霞般的金黄色的姑娘”等等。中国被俄侨诗人称为“黄色国度”,中国人是“温顺的黄种人”。植根于中国文化现象的生动比喻还可以列举很多:“象佛像一样,缄默、沉静”(A·阿恰伊尔 – Алексей Ачаир),“月光用黑墨在地上作画”(K·巴图林),星座在天上“画出自己的形象字”(E·拉欽斯卡娅 – Елизавета Рачинская)。M·沃林(Михаил Волин)把西下的太阳视为“徐徐熄灭的龙的火眼”,阿恰伊尔则把渐渐笼罩天空的夜色别出心裁地比作“越擀越大的满州大饼”。

同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折射于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不同的文学效应。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还经常采用斩首示众的刑罚。A·涅斯米也洛夫(Арсений Несмелов)在《中国画册》组诗中对车马店墙外插在竹竿上的土匪(红胡子)的头颅作了现实主义的仔细写照,又添加了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结束语:

И шептал любопытным труп: 死尸向围观的人们发出嘘嘘的声音: «Берегитесь!..Пришла холера».“你们要担心!...霍乱正在蔓延”。

B·别列列申(Валерий Перелешин)基于同样的现实,萌发出另一种令人心寒的联想,把俄侨比拟为“永生不死的俄罗斯被坎掉的头颅”(отрубленная голова неумирающей России),生动地刻划了俄侨与祖国俄罗斯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也表达了诗人对俄侨命运的哀伤。

在题材方面,俄侨诗作的“中国特色”也十分醒目。有不少作品是以中国的山水、名胜古迹或农村风光为内容的,如:K·巴图林的《在路上》、M·维季(Мария Визи)的《中国风光》、《中国村庄》、Bс·伊万诺夫(Всеволод Иванов)的《黄昏》、A·涅斯米也洛夫的《在中国》、B·别列列申的《山海关》、《赴东陵》、《在碧云寺望北京》等等。也有以观赏中国艺术作品为引线抒发情感的,如:M·谢尔巴科夫(Михаил Щербаков)的《中国的刺绣画》、M·科罗斯托维茨(Мария Коростовец)的《画册》等。还有献给心爱的中国姑娘的:H·斯维特洛夫的《献给苏州姑娘》、K·巴图林的《月亮》、《妞》,B·别列列申的《界限》、《南风》、《白霜红叶》等。另有大量诗作以中国的日常生活为内容,真切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中国老百姓的情感世界。A·帕尔卡乌(Александра Паркау)的《阴历年》和H·斯维特洛夫的《中国的新年》展示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热烈气氛和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风俗;O·斯科彼钦科(Ольга Скопиченко)细笔刻画了上海里弄的生活场面(《上海偏僻的街区》);M·维季以怀旧的情调展现了北京人的生活情趣(《对北京的怀念》)。

哈尔滨是俄侨最集中、文学创作最活跃的地方,在俄侨诗歌的题材中自然占据突出的地位。描述、歌颂哈尔滨的诗作颇多,并从内容和情调上有别于其他题材。例如:描绘上海时,诗人们注重于其大都市的风貌,把上海形容为“不知怜悯”的“虐待狂”、“残酷无情的城市”,强调城市与人之间的距离、乃至对立给人造成的孤独、迷惘和压抑感。与之相比,哈尔滨则呈现出充满人情味、温磬可爱的小城市氛围。俄侨女诗人E·拉欽斯卡娅指出:“哈尔滨的魅力在于她把大型文化中心的所有特征(……)与给人以温磬感的小地方色彩和井井有条的老式的纯俄罗斯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1。 H·列兹尼科娃写道:“回忆在哈尔滨的岁月,没有一个俄侨不感到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俄侨都没有产 1 E·拉欽斯卡娅:《生活的万花筒》,第121页,YMCA-PRESS出版社,巴黎1990年版。

2 生象在哈尔滨那样的如同在家的感觉”1。这种情感恐怕是哈尔滨全体俄侨所共有的。A·帕尔卡乌挥泪告别哈尔滨时,写出充满激情的诗行:

Ты столько раз в годины испытаний 多少次遇到艰苦考验, В смертельный час волнений и тревог 多少次面监生死难关, Давал приют уставшим от скитаний 又每每是你

И душу русскую берег. 为流浪失所的人提供了庇护, 保佑了俄罗斯的灵魂。

В суровый век разгула и наживы 在这放荡不已、唯利是图的冷酷年代里, Хранил, как клад, все то, чем дорожим, 是你把我们所珍惜、赖以生存的人生价值 Чем ценен мир и люди в мире живы...当作宝藏,给以真心保护……

《去陌生的远方》

另一个女诗人E·达尔(Елена Даль)深情地写道:

И теперь ни от кого не скрою, 这可爱的城市征服了我的心, Милым городом покорена, 现在我就要直截了当地声明: Что мне стала Родиной второю 庇护我的国家

Приютившая меня страна. 已经变成了我第二个祖国。 《献给第二个祖国》

哈尔滨的俄式氛围有利于产生这种“第二个祖国”的感觉。俄侨诗人的作品清楚地反映了他们扎根于中国土地之后所发生的心态变化过程。特别是从未闻到过“故土芳香”的青年一代已经“辩不清哈尔滨与梁赞”(И·列斯纳娅 – Ирина Лесная),站在松花江畔,只能隐隐约约地想到涅瓦河。俄罗斯大地已渐渐地退入梦中,显得如此遥远,可望不可及,“如同缥缈的白烟”(Л·哈茵德洛娃 – Лидия Хаиндрова)。从中国飘游到其他国家的俄侨对哈尔滨充满了依恋之情。年轻的爱玛·特拉赫腾别尔格(Эмма Трахтенберг)患上肺结核,被送往欧洲治疗,她的心却从比利牛斯山脚下飞向中国。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她执着地表示:“我的内心不会改变,我依然把中国称为祖国!”

忧患意识很重的涅斯米也洛夫非常关注俄侨的“小世界”与中国社会的“大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敏锐地觉察到“俄罗斯的哈尔滨”日末途穷的未来。《哈尔滨诗篇》、《老墓地》、《老毛子》、《墓志铭》等诗作表达了他对哈尔滨俄侨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悲观预测:

И через сколько-то летящих лет

日光似箭,不知到哪一年,

Ни россиян, ни дач, ни храма – нет, 俄罗斯人连同他们的别墅和教堂销声匿迹,

不复存在,

И только память обо всем об этом 留下的只有记忆中的印象, Да двадцать строк, оставленных поэтом.还有诗人这草草的字行。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结束了“俄罗斯哈尔滨”的黄金时代,许多俄侨纷纷离开,以逃避战乱。回顾往事,展望前途,他们明确地意识到:一生中的“哈尔滨时代已被舀干、饮尽”,历史递上新的一杯苦酒,不得不咽下(E·亚什诺夫 -- Е.Яшнов语),然而他们心中的哈尔滨会永远保存自己的引力和光彩。

哈尔滨的俄侨社团一直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世界。俄侨中也确有不少人对社团以外的中国广大天地漠不关心,甚至自动排斥,表现出俄罗斯民族固有的优越感和大国主义。老俄侨列兹尼科娃后来不无遗憾地回忆道:“中国文化与我们在哈尔

2滨的几乎所有的人是擦肩而过的”。但是,这种提法也未免有些夸张。值得庆贺的是,俄侨 12 H·列兹尼科娃著:《俄侨的哈尔滨》载《新杂志》1988年第172-173期。

同上,第386页。

3 知识分子、尤其是许多俄侨诗人能够认识到,在他们周围不仅仅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也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哲学,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正如别列列申提出的:“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并可以说把全部灵魂灌注于文字的人民,他

1所创造的诗歌如同无边无际的浩瀚大海”。不少俄侨诗人敢于在大海中探路,他们认真学习汉语,钻研中国历史、文学,并着手于中国古诗的翻译,成为中俄文化之间的桥梁。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版了若干部中国诗集(俄文译本)和大量的零散译作,使俄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

2个新的、即陌生又美丽的诗歌世界”。

中国的魅力是难以抵住的,华夏文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俄侨诗人的心灵和作品之中。正如M·斯普尔戈特(Михаил Спургот)形容的那样:“老子的智慧海洋上一小片思想浪花足以引起我心中的台风,骤然令我心潮澎湃”。中国的历史人物、伟大的诗人和不朽的古典作品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杨贵妃》、《李太白》、《独鹤》、《汪浩之花》、《元朝皇帝之诗》、《食日大龙》等独有特色的诗篇相继问世,把中国的古典题材和文学情调引入俄罗斯诗歌之中,其开拓意义不言而语。应该指出,这些作品不是中国名著的翻版,而是原基础上的创新,通过俄罗斯诗人的眼光,再现了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情节,并添加了许多新的色彩和内涵。女诗人Ю·克鲁曾什特恩·别捷列兹(Юстина Крузенштерн-Петерец)在《杨贵妃》一诗中转述《长恨歌》的故事时,改变笔调,突出了杨贵妃的形象及其爱情悲剧。在《李太白》一诗中,诗人笔下的李白增加了几分俄罗斯人特有的豪爽、放纵和对自由的挚爱。Б·沃科夫(Борис Волков)在题为《食日大龙》的长篇诗中,以崔颢和李颀的诗句为引子,利用边塞诗的格调和俄罗斯诗歌的传统韵律,塑造折戟沉沙、全军覆没的悲状场面,表达了战士在悲哀绝望之中思念情人的强烈心情。

中国文化不仅对俄侨诗歌的题材,也对其意境和格调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应是别列列申的作品。别列列申曾经翻译过《道德经》、唐诗等,对中国的文学、文化独具只眼,怀有深厚的情感。他把中国称为“温柔的继母”、“第二个祖国”,在1953年所著的《来自遥远》一诗中写道:“一去不复返的幸福啊!我安然坚持一个朴素的信念:在我离世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归中国”。在这位多产诗人的遗作中,《模仿汉语》一诗全部用俄语单音节词汇写成,体现了对中国单音节古诗的迷恋。《桥上》仿照古诗的结构、情调,写景写情,景情结合,引出简明、深刻的哲理。《中海》以描绘中海的景色为主线,表达了对人间天堂的向往。《最后一枝荷花》颂扬了北海深秋中的荷花:

Торжественная тишь

隆重的静默

Над мертвыми стеблями. 笼罩着枯死的莲杆。 Последний лотос лишь 唯有最后一枝荷花

Один воздет, как знамя. 高高挺立,活象一帜战旗。

Стой.И не бойся ран. 愿你挺身站立,不要惧怕创伤。 Стой, гордый и отвесный, 愿你自豪地站立,直如悬崖, Как древний великан, 象古代的巨人

Держащий круг небесный! 顶着天穹和太阳!

引人注意的是“荷花颂”这个中国的传统题材,经俄罗斯诗人发挥,把原来形容纯洁、高尚、一尘不染的荷花转变成坚强、勇敢的象征,并引发作者对自己作为“最后一个自由歌手”的哀叹。

俄侨诗人大都有各自的坎坷经历,曾被历史风暴卷入、裹挟,背井离乡,漂游异国,心 12 《圆扇歌》,第1页,B·别列列申编译,“播种”出版社,1970年版。 《俄罗斯杂记》1939年第14期评论。

4 底里隐藏着难以倾诉的创伤和痛苦:“我们来自被大火吞噬的故乡,浑身醺透了烟的苦味”(Б·沃尔科夫)。在国外的“青年时代全部在贫困中度过,想方设法给自己糊口,又要为家人寻找养生之计”。(M·科洛索娃 -- Марианна Колосова)。这种“侨民的倦累、侨民的辛酸”如何才能摆脱呢?有些人心中产生了“假如我能改变命运……”的念头,诗人们也对这种想法作了各自不同的解答:有人表示愿意当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农妇,有人以为“森林中的生活会更简单一些”,也有人幻想脱胎换骨,完全融入于中国社会,以获得心灵的安宁:

Не раз задумывался я 我不至一次地想到,

Уйти в далекие края, 要离去、躲进偏僻的乡区, И в фанзе поселиться там, 住进中国农舍,

Где (...) кана под окном тепло. 来享受(……)热炕的温暖。 На скользкую циновку сесть, 坐在平滑的凉席上, Свинину палочками есть 提起筷子、夹起猪肉,

И чаем горьким запивать; 把苦涩的绿茶慢慢地送进口。 Потом курить и рисовать, 饭后抽烟、作画, Писать на шелке письмена – 在绸绢上练习书法。 И станет жизнь моя ясна, 愿我的生活象汉字一样, Ясна, как сами письмена. 变得清晰如画。

Б·贝塔(Борис Бета)《满州诗篇》

别列列申也表达过类似的心愿:

Я б родился в городе южном – 我想投胎到南方城市, Баошане или Чэнду 或者宝山或者成都,

В именитом, степенном, дружном 出生在一个规规矩矩的名门大族,

Многодетном старом роду 一个团结、和睦、多子多孙的大家庭中。

这种希望当然无法成真,但从中可以看到俄侨诗人对中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认可和接受,甚至有一定程度的羡慕感。

乱中求静的心态驱使一些诗人对佛教信念产生兴趣。B·杨科夫斯卡娅(Виктория Янковская)写出《佛山》、《佛像与我》等一组以同佛像对话为内容的诗篇,向大佛探讨人生的秘诀,所得的教诲是:“人生如同沙滩上的沙粒,岁岁月月充满了悲欢与坎坷”,唯独肉眼不可识别的永恒才没有虚无缥缈的本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之下,诗人寻求“融入于青水蓝天”的感觉,力图忘怯痛苦、忘怯一切,在失去自我中建立新的自我,把“人间泰安”立为意愿的极限。

把自己比作“受伤的野兽”的Б·沃尔科夫在北京东正教使团所在地北关写出绝望的《日末途穷》一诗,向东正教的上帝宣告:“我现在什么也不相信,也不愿去采集你的花朵。”日后,他流荡于华北地区,来到深山古庙,在老僧的开导下,悟出新的人生之路:“在纷乱交错的道路上盲目徘徊,左右碰壁,不料之中,找到早已被忘却的路径,便在夕阳的光照下,踏着磨损的石板,终于来到这永恒松林的怀抱。”

“静”也是别列列申诗歌中的关键词。在北京的中海、碧云寺、杭州的湖心亭、河北的山海关……,他到处在寻觅安逸、幽静,把“静”定为终身追求的目标:“这似花似锦的幽静是我梦寐以求的奖赏”。“静”是人世上的恶、乱、烦的对立面,诗人背着“人间的悲痛和耻辱”,走到北京那些静谧的湖畔,象孩子扑向母亲的怀抱一样,把这沉重的负担投进“宽容一切的玉渊”。通过这些例证,可以看到,“静”、“安”等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被俄侨诗人接受,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中国声调”还包涵着诗人深层的中国观。概括而言,俄侨诗人的中国观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将中国的人、物、景当作美学对相加以观赏和赞颂。其中的“人”大多为皇帝、公 5 主、僧侣、美女等想象中的优美形象;“物”为楼台亭阁、宝塔寺庙、香炉、古画之类;景的描写刻画田园式的安宁或神秘、诱人的异国风光:

Над зеленым каналом 绿茵茵的运河, И над рощей бамбука 静悄悄的竹林, В небе сонном и алом 红彤彤的天空,

Ни дыханья, ни звука.屏住呼吸,在默默地沉睡。 M·维季《中国的景色》

Отсюда так прекрасны вдалеке 远处的景色多么秀丽, Минувших лет немые очевидцы – 睡梦中的岛上楼阁,

И сонный павильон на островке, 皇后遗留的古老的船舶……

И древняя ладья императрицы.啊,这都是默默的历史见证! B·别列列申《中海》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景物,在诗人眼里也披上了美学色彩:“你看这景色有多美:停靠在小岛上的渔船象一串串的葡萄,紧紧地贴在一起”(A·阿恰伊尔)。这种美化现实的趋向带有H·古米廖夫等高峰派诗人追求异国情调的印迹和“白银世纪”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二种趋向则遵循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在诗歌中努力塑造活生生的中国现实。这里的“人”,有菜农、苦力、人力车夫、流浪儿等;“物”,有村庄、饭馆、渡船、马车等等;景的描写力图真实、细腻,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Купец-китаец едет на ослице.中国商人骑着疲惫的母驴赶路。 За ним с кнутом бежит погонщик стройный, 细瘦的车夫手里拿着长鞭, Держась за хвост ослицы утомленной, 抓住驴尾巴紧跟在后面,

Напев твердит сонливо-монотонный.嘴边哼哼叽叽地唱着单调的旋律。 В его косе вплетен шнурочек белый – 他的辫子系着白布条, Знак траура по близком человеке (...).为去世的亲人表示哀悼。 B·马尔特《在付家店》

此类现实主义作品大都以同情、怜悯的笔调塑造了中国的苦力、船工、人力车夫、贫穷农民等下层老百姓形象,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关注“小人物”的传统。典型作品有A·涅斯米也洛夫的《菜畦》、B·马尔特(Венедикт Март)的《三个灵魂》、《小母指》、И·奥尔洛娃(Изида Орлова)的《来福》等。

从理想主义的视角去寻索“中国神话”或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反映中国的实际,这两种趋向代表了俄侨中国观的内部张力和矛盾的对立。随着俄侨与中国生活的逐步贴近,“中国神话”开始渐渐涣散,被较为现实的态度所取代。A·谢列布连尼科娃(Александра 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а)在《中国歌谣》中风趣地叙述了这种从“神秘”、“古怪”到习以为常的中国观的变化。

30-40年代,俄侨知识分子与中国人民一道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战祸,加深了对中国的感情。一些诗作以悲剧性的口吻记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可怜的中国少年倒在地上,“赤身裸体僵死在街头,没有棺材,没有坟墓,没有留名……”(A·帕尔卡乌)。面对哈尔滨和上海的陷落,阿恰伊尔发出悲愤的呐喊:“啊,亚细亚,我可怜的黄种朋友,你已陷入火海之中!”现实中的战火吞没了“神话般的中国”,即便那些竭力寻求“被遗忘的神话”的诗人也不得不承认:“面对流血成河的时代,我们不懂得神话,也没有神话般的梦境”。(O·斯科彼钦科 – Ольга Скопиченко)

中国的文明与野蛮是诗人们常思考的另一个矛盾的对立。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将灿烂的历史遗产与当代的贫穷落后集中于一身,让人看到“最古老的文化,最古老的僻壤”(亚什诺夫)。对中国的这种两面性应该如何看待呢?有些作品反映的是中国落后的一面,认为即使在 6 现代大都市的面罩之下,也会露出“半野蛮”的东方真相,雅片馆前的“血红色的灯笼”“几千年来不停地在召唤”。但是,更多的作品注重刻画的是中国古老、智慧的形象,用充满诗意的夸张手法把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与“威力无比的大龙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神话时代连在一起。在中国的国土上,诗人们深切体会到历史的延续性:“皇宫的大桥珍藏着千年的传说”(巴图林);东陵的古松飒飒地发出“百年之声”(别列列申)。A·涅斯米也洛夫眼中的中国就象农夫和他的老黄牛一样——几千年来眼朝下,抵着头,一直在顽强地向前行走。

黄牛的步伐是缓慢的,中国大地上历史的流速也似乎停滞不前。俄侨诗人经常把“中国”与“永恒”相连结,但中国的永恒是“徐缓的”、“一动不动的”:北京,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城市,(……)多少个世纪在你的头上络绎不绝地掠过,你可依然在沉睡不动!”——这是科罗斯托维茨发出的感叹。

中国的沉睡果真是“永恒”的吗?当中国这个“睡狮”苏醒之后,对西方是福还是祸?不同的答案反映了俄侨诗人不同的东西方观。东西方的对立与交叉问题在俄罗斯的文化心态及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同:提起东方,就必然想到蒙古统治时期,想到成吉斯汗、忽必烈、拔都汗……俄侨诗人也按照这个思路,常提到成吉斯汗的名字。O·斯科彼钦科登上北海的白塔,想到成吉斯汗曾在这里祈祷,遥望千里之外的斯拉夫大地,尔后阵亡,战死在草原上(《北京》)。这种想象与历史事实相差甚远,但从民族记忆的角度来说,它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此,诗人笔下的成吉斯汗不过是一个象征性形象,代表了与白塔佛像的永恒相对立的昙花一现的人间荣华。

身在中国,俄侨诗人对俄罗斯与东方血肉相连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如,B·罗吉诺夫(Василий Логинов)有这样几行诗:

Россия – сфинкс.И от ее очей, 俄罗斯是斯芬克司。她的目光, От каменных очей, так сердце пьяно! 她那石雕般的目光,令我心醉如狂! Торжественные орды Чингисхана...成吉斯汗铁军的隆重步态…… Китай...Монголия...и желтизна степей...中国……蒙古……

还有那金黄色的草原……

《学者》

骑马奔驰在蒙古草原上,诗人体察到自己的血管中也有东方的血液,确认成吉斯汗是自己的祖先,并对俄罗斯民族的东方渊源有了清楚的认识:

Годы не могут отчерпать из крови 岁月的流逝不能从我们的血液中 Влитую Азией в сердце струю, 冲走亚洲所灌进的强流。 И над глазами раскосыми – брови 斯拉夫大地上常能见到 Часто чернеют в славянском краю.黑眉下细长的东方眼睛。

В·杨科夫斯卡娅《来自同一个篝火》

俄侨诗人亚什诺夫一生中走遍了亚洲许多国家,对东方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亚洲和中国的前途产生无限的希望。在他的心目中,亚洲是世界历史与文化的发源地,必定能给欧洲带来新的创造精神。在献给亚细亚的一首诗中,他宣称:

Чувствую я, из Европы беглец, 我是欧洲的后代,

Отпрыск культуры постылой, 却厌恶欧洲文化,逃离欧洲, В гаме верблюдов, коней и овец 在这骆驼、马匹和羊群的喧闹中

Потенциальные силы. 体察着你的潜在力量。

(......)

Вижу, мужает скуластый творец. 你看,颧骨凸起的创造者在茁壮成长。

Жатва – на западе, в Азии – жнец! 西方的庄稼必将由亚洲人去收割!

这种强调中西文化交融、突出东方地位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欧亚主义印迹。据哈尔滨诗人 7 B·斯洛勃德奇科夫(Владимир Слободчиков)介绍,欧亚主义在俄侨知识分子中曾经确实有一定影响。然而,另一些作品使我们感到B·索洛维约夫的思想影响。如:M·沃林在《中国诗篇》描述黄昏时渡河的情景,他听到船夫呻吟般的歌声,觉得其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力量和威胁:

Нас мильоны, похожих, единых, 我们是千千万万,相貌相似,团结如一, С желтым телом и сердцем, как медь, 黄色的驱体,红铜般的心。 Мы когда-нибудь хлынем лавиной, 时日一到,我们变成洪流, Приносящей мгновенную смерть.刹那间冲毁一切。

Подожди, мы еще не проснулись, 等着吧,我们尚未苏醒,

Подожди, наше время придет. 等着吧,我们的日子必将来临。 Мы, как пчелы, закрытые в улей, 我们象关入蜂房中的蜜蜂, Копим мщения сладостный мед! 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复仇的甜蜜!

在这里,沃林显然是占在“纯欧洲”立场上讲话的,然而,我觉得,诗人的中国观不能简单地用“黄祸论”等政治术语来概述的。同一个沃林在同名的另一篇诗中对中国的觉醒表示深信不疑。他把中国比做“在暖洋洋的泥泞中暂且熟睡的雄牛”,并预言,时日一到,这头雄牛会猛然起立,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使拜占庭的十字架弯曲变形,使摩天大楼摇摇欲坠”。

在中国最黑暗、最危机的时刻,俄侨诗人对中国的未来表示了坚定不移的信心。常年旅居巴黎的著名歌手、诗人A·维尔金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Вертинский)来华访问演出,1937年写出题为《中国》的一首诗。“于无声处”,他敏锐地发现在中国貌似顺服的微笑之下,“远方的闪电在悄悄地沉睡。总有一天,暴风雨会来临,大地会震动起来,发出吼声,打破神圣的陵墓几百年来所保持的沉默”1。

同一年4月,亚什诺夫也写下一首诗中预言中国的美好未来:

Как тень пройдут враги. 敌人会象黑影一样,一晃而过。 И золоту из-за запретных стен 金光闪闪的紫金城, Вновь улыбнется май. 会重新看到五月的微笑。

Все в мире суета и тлен, 芸芸众生最终统统变成灰烬, Недвижим лишь Китай. 唯有中国依然如故,安如泰山。

相信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一定会在华夏子孙的心灵里引起强烈的共鸣,使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到,中国俄侨诗人的优秀作品与我们是心连心的。

1 A·维尔金斯基著:《1916-1937年诗歌集》,勃罗诺夫斯卡娅出版社,上海1937年版。

8

《中国侨网郑庆国先进事迹.doc》
中国侨网郑庆国先进事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