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山南先进事迹

2021-05-02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感动中国先进事迹

2016年2月14日20时,“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播出。刚刚逝世的阎肃、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郎平、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等获奖。

以下为获奖名单:

吴锦泉(1928-),江苏省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五星村村民,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一名老党员。 吴锦泉老人一生靠磨刀为生,生活俭朴,却乐善好施,常年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用于慈善公益,多次向灾区、残疾儿童及需要帮助的人捐款,至今已捐款4万多元。

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

2007年4月,张宝艳与秦艳友开通宝贝回家网站,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面对被拐、流浪乞讨儿童的公益寻亲网站。截至2016年2月2日,“宝贝回家”已累计收获的1389个成功案例。

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

郎平,2013年4月,再任女排国家队主教练。2015年9月,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顽强的日本队,时隔11年再夺世界冠军,并直接晋级2016年里约奥运会。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徐立平,男,47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员工。

自1987年入厂,徐立平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上千道制造工序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这让他的师傅都望尘莫及。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甘于寂寞,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阎肃(1930.5.9—2016.2.12),原名阎志扬,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政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

三、四届理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的生活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阎肃的成名作歌剧是《江姐》,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阎肃也受到毛泽东的接见。阎肃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

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

买买提江·吾买尔,男,维吾尔族,1952年出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温亚尔乡布里开村党支部书记。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一个孤儿,从小受布里开村的村民们照顾,是吃“百家饭”长大的。1974年入党后,买买提江·吾买尔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二十一年,勤勤恳恳工作,使得布里开村由一个贫困村逐渐发展成为先进村。2001年,他因病离任。但是在他离任五年后,由于村班子软弱涣散,不但造成村里欠下五十多万元的外债,而且村里维稳问题严重。2006年,经过选举,买买提江·吾买尔再度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买买提江·吾买尔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势力”作斗争,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不畏恐吓,规范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年轻人的思想工作,配合政法部门打击分裂势力,使布里开村成功创建平安村。他注重民族团结,带头照顾和资助汉族群众,带头学习汉语,开办“双语”幼儿园和中青年农民“双语”技能培训班。

在买买提江·吾买尔的影响下,党支部在群众中重新树立了威信。几年间,他和其他党员干部带领农民发展林果业和蔬菜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富裕起来。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088元,比2005年增加4133元,村集体经济由负债52万元变为年收入130多万元。布里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

莫振高(1957-2015),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原校长。莫校长生前爱生如子,通过募捐等资助近两万名学生圆了上学梦,被亲切的称为“莫爸爸”。

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

2015年6月2日,在“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潜水员官东(1990-)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

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王宽,男,1942年出生于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豫剧生角,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年近退休的王宽、王淑荣夫妇在回乡探亲期间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3年,他们陆续从老家收养了6名孤儿,加上外孙,两位老人有限的退休金要养育7名孩子。生活压力大,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鼓足了勇气,走进省会街头茶楼“卖唱”以补贴家用。

风雨无阻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日复一日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点半到第二天凌晨5点,六七个茶楼来回跑。16年栉风沐雨,除一名孩子因病离世外,其他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都成为乐善好施的“爱心使者”——“王宽家”曾多次全家出动,吹拉弹唱,在公园和街头广场义演,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募捐。

全体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是由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组主办的人物评选活动。本届从2015年12月22开始网络投票。

推荐第2篇:感动长征先进事迹

“感动长征”候选人先进事迹

为进一步弘扬当代长征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鼓舞全院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院范围内掀起弘扬正气、争当先进、勇做贡献、推进发展的热潮。经过支部推荐、机关审核,选出19名候选人,现将简要事迹予以刊登(按姓氏笔划排序),请选出你认为最能“感动长征”的十名候选人,于12月21日前将选票以科室为单位上报政治部。

1 谢渭芬,男,1964年6月出生,博士,党员,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扎根临床一线,医德高尚,始终以极大的热心和耐心对待病人,自觉抵制红包、回扣,赢得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誉。业务上严格要求,刻苦钻研,治学严谨,业务精湛,对脂肪肝、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胃肠疾病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胃镜、十二指肠镜等内镜微创检查和治疗;科室有多人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员,研究生发表SCI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5篇,其中3篇超过10分;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总后科技新星、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2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各1项;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近30部。

2 张格举,男,1959年8月出生,大学,党员,信息科副主任技师。

扎根医学教育技术事业30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自学疾病分类法,对近10万张临床底片进行了分类编目,大大提高了资料查询速度和准确性;设计计算管理系统方案,实现了影视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得到教学评估检查组专家的好评。潜心钻研微生物摄影技术,制作的《临床微生物学图谱》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微生物摄影连续4次获得全国医学摄影一等奖。先后为40余部专著配图,其中1部获全国第四届科技书展优秀图书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摄制各类电视教材专题片50余部,出版13部,其中全国优秀视听教材3部、军队优秀视听教材1部;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全国优秀医学摄影作品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3 侯春林,男,1945年2月出生,硕士,党员,骨科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从事扶残助残事业,担任上海市残联医学顾问10余年来,将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无偿捐赠给残联,获得了市残联和广大残疾病人的高度评价,先后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助残先进个人、拥政爱民模范。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热爱医学事业,坚持科技创新,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带组织瓣移位术临床研究,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显微重建方面形成显著特色。重视教书育人,培养的学生中,13人晋升正高职称,7人成为市级医院骨科骨干,1人担任全国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被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协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教育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中青年医师”、上海市“十佳科技精英”、全军优秀教师、总后科技银星、全军育才奖金奖。

4 闵志廉,男,1941年8月出生,大学,党员,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医术精湛,尤其在肾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成绩突出,擅长于泌尿系肿瘤、结石、前列腺疾患、尿道狭窄、腔内泌尿外科的诊治。研制成功HC-A肾保存液和长征-1号多器官保存液,满足了全国器官移植的需要。从医4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差错,受到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一致好评。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加强教学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培养博士30余名、硕士20余名。先后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一种配臵多器官保存液的方法》被授予发明专利权并实现成果转化。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5 朱有华,男,1952年6月出生,大专,党员,器官移植科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扎根临床一线,始终坚守在病房,坚持以科室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心爱的事业。肾移植数率先在国内突破2000例,目前总数达3500余例次,移植一年成功率达93%,五年达70%以上。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先后培养了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已成为了我国肾脏移植领域的学科骨干。坚守科研一线,经过数十年的公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国产新型器官保存液的研究工作,开发了HCA系列肾保存液,为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重点基金3项,科研经费达300多万元。任器官移植科和泌尿外科主任期间,带领学科先后成为了学校器官移植中心、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和全军专业委员会,为军队器官移植事业和医院移植学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6 孙富妹,女,1957年5月出生,大专,党员,政治部医德医风办返聘干部。

从事医德医风工作5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高标准完成了各项任务,医院医德医风工作提升明显。医院连续三届被上海市评为“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出院病人问卷满意度连续三年超过95%,医院在上海市万人问卷行风测评中的排名从5年前的第93名跃升到今年的第2名。认真做好院长接待日和信访工作,全年接待信访投诉156人次,采取现场回答、24小时答复和一周内反馈等方式,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重信重访明显下降。加强规章制度,加大“三生”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医患关系得到改善。积极推荐优秀典型,今年,肾内科血透室被评为上海职工迎世博服务品牌和市卫生局首批迎世博服务品牌。由于医德医风建设成效显著,上半年,代表医院在上海市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上进行了典型发言。

7 邵小平,女,1972年7月出生,大学,党员,急救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18年如一日奋战在危重症急救护理临床一线,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术,着力提高对对危重病人的监护和抢救能力,所带护理组成为全军危重症急救护理培训基地和上海市ICU护士实训基地。大胆创新护理模式,改革运转机制,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护理水平,全科护士连续25次检查成绩优异,出院病人满意度达97%以上,全年无投诉。时刻牢记军人使命,先后参与赴云南昭通地区进行业务帮带、汤淼特护、“F1赛事”保障、“大连海事学院学员中毒事件”抢救护理等特殊救治任务。心系患者,以科为家,放弃各种休假,坚持双休日查房,特殊救护随叫随到,以高效优质的护理为病患服务。同时,还承担学校护理系、上海市护理学会、黄浦区护理学会、全国继续教学学习班的授课任务。参编著作11部,其中担任副主编1部;发表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8篇。

8 徐志飞,男,1949年5月出生,硕士,党员,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30多年,完成手术达5000多例。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66例,纵隔镜下食管癌切除34例,微创胸部疾病手术有明显创新,肺癌食管癌的救治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胸部创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大力开展微创手术在胸心外科的应用,其中联合应用胸腔镜、腹腔镜和纵隔镜切除食管癌重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培养博士15名,硕士20名,其中1人获第11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上海赛区二等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会议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83篇,SCI论文8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6.646,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今年新任全国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和中华胸心外科杂志副总编。

9 徐雪元,男,1963年3月出生,中专,党员,影像诊断科返聘干部、主管技师。

扎根临床一线服务病人20余年,不断钻研、技术过硬,工作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从普放、CT到MRI,全面掌握各项技术。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新更快更好,在每一个领域,都是第一批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探索者,勇于挑战和钻研,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催生出先进的检查技术,为影像科跻身全国重点学科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耐心做好每一个平凡的细节。平易近人,视病人如亲人,不怕脏,不怕累,总是亲自把病人抬上检查床,不厌其烦的告诉病人注意事项,始终把微笑挂在脸上,让病人放心安心的接受检查。2006年,为了适应军队和医院建设的需要,他毅然服从组织安排,选择自主择业并留了下来,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奉献给了科室,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师,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

10 仲人前,男,1962年4月出生,博士,党员,实验诊断科主任、研究员。

作为中国区(包括香港)牵头单位,组织和参加国际临床免疫质量保证计划。新开设检测项目12项,医疗收入同比增涨11.9%。担任了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的《实验诊断学》大班课授课,连续第十年主持开设国家级《临床免疫新进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指导硕士生6名、博士生8名。校教学课题“基于问题的教学”顺利结题,获校教学课题1项,并发表教学论文6篇。主持的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今年顺利完成,并通过结题汇报。获得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基金课题,2项上海市科委基金。发表论文SCI论文6篇,出版主编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主持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全国临床免疫学术大会和全国自身免疫实验诊断高峰论坛。今年,被选举为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学会主任委员。

11 刘志民,男,1953年2月出生,硕士,党员,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瞄准国际前沿,不畏艰难,勇闯难关,在国内率先建立第一所临床实验室,完成了褪黑素及其受体在啮齿类和禽类免疫系统表达及意义的研究,发表SCI论文5篇,组织了5次全国研讨会,举办了4次全国学习班,培养科研及工作人员100余人次,树立了该学科在全国内分泌届领域的学术权威地位。突破传统禁区,锐意开拓创新,开创了甲状腺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甲亢的方法,治愈率显著提高,复发率明显下降,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待患者如亲人,从不计较得失,因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左眼视网膜发生剥离,视力严重下降,在无法看清东西的情况下,仍坚持在一线工作,直至最后一名就诊病人满意离开才回病房休息。担任科主任以来,使该科门诊人数从不足1万人增长到5万多人,开创了骨质疏松专科门诊,病房病床由6张增加到37张,高级职称由1人增加到4人。30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一切。

12 魏品康,男,1949年12月出生,大专,党员,中医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医治内科疑难杂病,经过长期临床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施治思路,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多项科研成果,研制成功中药“胃超声增效液”,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国家新药证书,生产批文。以中医经典“痰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胃癌痰证学说”,形成中医特色胃癌治疗方案,开发中药抗肿瘤系列药物5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获得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从医39年,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病人的广泛赞誉,世界各地患者络绎不绝。言传身教,注意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技能,培养研究生近40名,使中医之薪火得到传承,在医教研辛勤耕耘中,获上海市首届“银蛇奖”、全国百名医学科学之星、全国百名杰出中青年中医、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中医先进个人,经上海市卫生局评审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

13 侯健,男,1964年8月出生,博士,党员,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建立了国内第一株经过系统鉴定的人类骨髓瘤细胞系CZ-1;确诊了华人中第一例IgE骨髓瘤。在他的带领下,血液内科成为学校骨髓瘤和淋巴瘤专病中心。作为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成员,参与制定了3个有关骨髓瘤的国际标准或指南。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制定中国骨髓瘤诊治指南,并在全国范围推广。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有关骨髓瘤的专著;获得4项国家自然基金;发表SCI论文18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0.432;获卫生部“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三等奖,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连续16年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作有关骨髓瘤特邀学术报告;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6次,其中特邀报告3次;2009年,作为4名国外嘉宾之一,应邀在日本第34届骨髓瘤会议上作特邀专题报告,受到大会主办方和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14 吴建,男,1965年11月出生,硕士,党员,耳鼻咽喉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资格)。

扎根临床20余年,在鼻部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多次被上海市电视台、东方网、东方名医大会诊、浙江电视台专题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父亲病危时,仍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送医送药到军营活动,受到部队官兵的好评。曾任医疗队长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帮带,被评为优秀医疗队长;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主动请战奔赴四川抗震救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一直视病人如亲人,永远以病人的利益为重,不记个人得失,多次拒收病人红包。曾有一位江西农村病人,慕名来进行手术,由于家境贫寒,支付完手术费用后,已无钱回家,得知病人情况后,他出钱为病人买好车票送到床前,受到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誉。获医院新技术奖1项,获得军队医药卫生基金2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2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

15 王莉,女,1941年1月出生,大专,党员,医教部医疗科返聘干部。

面对无名无利、无权无势、平凡而又辛苦的医疗接待岗位,她选择了坚持,而且一坚守就是25个春秋。面对形形色色、天南海北的病人,应对繁杂琐碎、简单复杂的情况,直面种种言语和肢体上的侵害,始终以心平气和、和颜悦色、默默无闻、不计得失地承担和包容着。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解病人之所忧,善待病人、理解病人,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更是用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去化解一个一个医患矛盾,处理一个一个切身问题,及时有效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得到了病人和家属们的认可,为医院赢得了荣誉。近年七旬,工作依旧认真负责,准时到位,注重学习,虚心请教,不断充实自己,不求回报,只谈奉献,不求得到,只论付出,以平常心、平静心、平凡心对待一切,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16 吴金凤,女,1956年3月出生,中专,院务部营房科返聘职工。

用无私的母爱感化了一名素不相识失足少年的心,鼓励少年自我改造,使其成为“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并提前4年半释放出狱,竭尽所能帮助迷途少年重新回归社会,受到黄浦区司法局、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表彰,被评为黄浦区矫正安帮工作优秀志愿者、上海市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先进个人,她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文汇报、上海电视台、上海卫视、新闻综合频道等多家报纸和媒体登载报道。现任上海市司法局志愿者协会理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这名少年的辛酸故事后,6年如一日帮助少年改过自新,无论酷暑严寒,风吹雨打,都坚持按时看望少年,并从微薄的千元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给少年买学习和生活用品,甚至在女儿病重、丈夫待业期间也未间断过,直至少年出狱,找到工作,她用真心、真情和伟大的母爱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篇章。

17 梅长林,男,1954年3月出生,硕士,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30年,具有丰富的肾脏疾病诊治经验,擅长急性肾炎、慢性肾病、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和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肾囊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35名,硕士生19名;承担研究课题23项,共获基金1700余万元;申请专利6项,获国家、军队及上海市重大科技、医疗成果奖等14项;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4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医师奖,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总后科技银星;带领科室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并于今年被评为全军先进单位;入选上海市“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一等奖,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高尚医德奖和2009《走近他们》年度十大人物。

18 修清玉,女,1954年9月出生,硕士,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她的带领下,科室专业水平、特色优势得到长足发展,科室先后被评为“校优秀党支部”、“校重点培养学科”;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先进个人; 1人被评为“总后先进党支部书记”;科室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不断加强科室管理,医疗指标年年创新高;开展多项气道纤支镜介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等新技术、新业务。承担临床医学院大班课教学,今年获得了2项教学课题,在全校第一次开展了临床医学8年制学员的肺炎CBL教学课,获总后“育才奖”1次,2次获“伯乐奖”称号;获6项哮喘发病机制的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基金2项、卫生局资助青年基金2项;发表SCI收录文章3篇(最高影响因子5.57分)。

19 张殿勇,男,1971年1月出生,博士,医教部副主任兼南京分院常务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在南京分院工作4年,舍小家为大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系统的管理理论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管理思路清晰,开拓创新意识强。团结同志,为人正派,关系融洽,群众威信高。带领党总支一班人,克服人心不稳、学科不全、人力不足、设备陈旧、资金缺乏等困难,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业务发生额年均增长17%,比撤编前翻一番;医院人才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一支品德好、业务精,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创伤急救、血液透析、骨科等传统特色得到保留和提升;医院财务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稳步提高,建院以来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医院硬件建设,核磁共振、螺旋CT、高压氧舱、DR、超细胃镜等高端设备的引进,显著提升了医院的硬件条件,几年来分院累计偿还债务4900余万元。

20 张家友,男,1966年11月出生,硕士,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从医近20年来,坚持双休日查房,节假日主动安排二线值班,多年放弃休假。由于导管室手术繁忙,每周都有下班后手术,任劳任怨,从未补休。真诚为病人着想,有一位老人因胸痛就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虽与病人素不相识,也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还是主动给病人办完各项手续,及时地抢救治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赞扬。积极开展新技术,在主任支持下,协助开展房颤消融术,做早期病例时,在X线透视下,穿30斤铅衣,一站8小时,才能完成1例手术。虽然很艰难,但坚持着,现以完成手术200余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房颤的消融治疗成为我科的临床特色之一。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本科生、八年制的大班课以及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师培训课程。每学期大班课学时超过20学时,每节课都做到认真备课,课后和学生充分交流。

21

推荐第3篇:西藏山南导游词

山南是指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横阔420公里,纵长329公里,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沿西南方向逶迤的喜玛拉雅山脉将不丹、印度与山南分隔。山南北跨雅鲁藏布江曲水大桥达拉萨,溯江而上往西可至日喀则,相反则抵达西藏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区--林芝。

山南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属典型的高原河谷平原地区。冈底斯、喜玛拉雅等高大山脉的巍然夹峙,使得此地降水颇丰,气温也不似藏西、藏北那般严寒。横贯于山南中部的雅鲁藏布江正处中游,江面开阔,支流众多,宽十数公里、长几十公里不等的河谷多有分布。河谷两侧山地的高处是牧场,腰部是森林,谷底及河口则是肥沃的农田,最适宜于青稞、荞麦、小麦等高原农作物生长,是历史悠久的人类聚居区和农业发达区,自古享有“西藏粮仓”之美誉。

山南地区以泽当镇为地区中心,山南地区下辖12个县,现有藏、汉、回、门巴、珞巴等民族共29万多人口,其中藏族占98%。

山南是西藏自治区最富庶、历史文化渊源最深厚的地区。由高地农业文明发展壮大而起的吐蕃王朝便是自山南兴起的,因此,山南又被称为西藏文明的发祥地并两度成为西藏史上的统治中心。群峰、湖泊、温泉、河谷组成了山南独特的地理风光,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吐蕃王朝时期留下的藏王陵墓群、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雍布拉康、昌珠寺等著名的古寺、文化遗迹。悠久历史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及神秘的宗教文化使山南成为旅游者向往之地。

推荐第4篇:西藏山南导游词

山南是指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横阔420公里,纵长329公里,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沿西南方向逶迤的喜玛拉雅山脉将不丹、印度与山南分隔。山南北跨雅鲁藏布江曲水大桥达拉萨,溯江而上往西可至日喀则,相反则抵达西藏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区--林芝。

山南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属典型的高原河谷平原地区。冈底斯、喜玛拉雅等高大山脉的巍然夹峙,使得此地降水颇丰,气温也不似藏西、藏北那般严寒。横贯于山南中部的雅鲁藏布江正处中游,江面开阔,支流众多,宽十数公里、长几十公里不等的河谷多有分布。河谷两侧山地的高处是牧场,腰部是森林,谷底及河口则是肥沃的农田,最适宜于青稞、荞麦、小麦等高原农作物生长,是历史悠久的人类聚居区和农业发达区,自古享有“西藏粮仓”之美誉。

山南是西藏自治区最富庶、历史文化渊源最深厚的地区。由高地农业文明发展壮大而起的吐蕃王朝便是自山南兴起的,因此,山南又被称为西藏文明的发祥地并两度成为西藏史上的统治中心。群峰、湖泊、温泉、河谷组成了山南独特的地理风光,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吐蕃王朝时期留下的藏王陵墓群、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雍布拉康、昌珠寺等著名的古寺、文化遗迹。悠久历史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及神秘的宗教文化使山南成为旅游者向往之地。

推荐第5篇:山南中心卫生院工作总结

2012年度工作总结

本年度以来,在县卫生局和叶院长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院内业务较去年有所提升,圆满地完成了县局下达的各项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2012年度业务开展情况:

1、2012年度全院总收入656万元,其中医疗服务收入386万元(含材料)。2012年县局年初下达全院总任务

万元,医疗服务收入325万元,总收入增加

万元,医疗服务收入增加

万元,比2011年度总收入超出107万元,医疗服务收入超出96万元。

2、2012年度门诊总人次36168人次,其中内科8741人次,外科6824人次,妇产科3488人次,中医科1445人次,口腔科2851人次,五官科731人次,由于2011年未上电脑,门诊人次未统计。

3、住院总人数:2012年总数1923人次,2012年总人数1417人次,比去年增加506人次。

内科:978人,2011年584人,增加94人 外科:568人,2011年533人,增加35人 妇产科:317人,2011年300人,增加17人 肛肠科:50人,2011年44人,增加6人。

4、2012年度手术开展情况(与2011年相比较) 上腹部:2011年44台,2012年36台,减少8台 下腹部:2011年111台,2012年101台,减少10台 骨科:2011年53台,2012年40台,减少13台 妇科:2011年14台,2012年2台,减少12台 产科:2011年153台,2012年136台,减少17台 泌尿科:2011年10台,2012年7台,减少3台 血管手术:2011年13台,2012年15台,增加2台 肛肠科:2011年44台,2012年50台,增加6台。 手术总体较2011年下滑,在2013年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抓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医院医疗业务工作的开展

1、2011年度共发生医疗纠纷5起,2012年度医疗纠纷1起(发生赔偿),反映出临床医生医疗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不断增强,医技水平在不断提高。

1、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诊疗行为,完善相关制度,通过组织学习相关制度(会诊、转诊、疑难危重及死亡病例讨论,执业医师制度,处方管理办法等),使临床一线医生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认真履行职责。

2、组织临床医生开展学习,交流经验,增强医疗安全意识,防范医疗纠纷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药品管理,要在治疗过程中合理性,把握药品临床适应症和禁忌、配伍等,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4、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院的外在形象,增加患者对医院的知名度、信誉度。

5、病历质量:现在由于实行电子病历,住院病历都能及时归档,现病历能及时完成。在保证病历及时完成的同时,要求病历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充实性级查房制度完善等。

6、院感的管理:加强高危科室的监测(手术室、供应室),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三、业务学习开展:

为了提高全院的业务水平,给大家提供相互交流经验的机会,2012年院内共组织业务学习5次,但由于授课者准备不够充分及认识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1、由于人员的变化,现在医务人员力量得不到补充,医疗技术薄弱,人员接过不合理,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2、个别人员服务形象欠佳,生、冷、硬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3、病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护理管理力度不够,三基训练和考核开展不够

五、2013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病历质量监督,主要落实在内容上,要求病历的完整性、诊断和治疗的合理性,严禁丙级病历出现,院内按季度组织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电子处方点评,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用药,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严禁大处方、超数量、超剂量、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现象发生。院方每季度或每月开展1次,奖惩结合。

3、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疗安全意识,通过讲座或幻灯片真实案例分析等形式使临床医生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

4、开展业务学习,采取外请专家和院内相结合,采取科室申请课题和院方安排相结合,真正做到提高临床医生业务水平。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业务科室选派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和培训,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6、进一步加强新农合政策学习和宣传,严格执行新农合政策,使本地区大部分病人留在本院,实实在在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总之,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院2012年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医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为取得更高的业务收入而努力。

谢谢!

附:春节值班安排

春节放假共7天,2月9日(腊月二十九)-2月15日(正月初六),2月16日(正月初七)正式上班。春节值班要做到三不准、三要、一报告

一、三不准:

1、不准饮酒;

2、不准赌博和娱乐活动;

3、不准脱岗

二、三要:

1、要在岗在位;

2、要保持信息通畅;

3、要加强医疗安全意识,按诊疗规范执行

三、一报告:发生突发事件要及时向总值班及院方报告。

1、值班人员中、晚餐在食堂(初一到初六)

2、考勤照常进行,放假期间春节值班人员仍需签到、签退

3、值班补助:40元/班次

4、值班人员详见值班表,在腊月二十七之前将值班表上报办公室。

推荐第6篇:“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展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展

用生命托起战机,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航空英模——罗阳

【获奖名片】长使英雄泪满襟 【颁奖词】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主要事迹】歼-15总负责人

罗 阳: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难题难点,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

【获奖名片】纵死终令汗竹香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主要事迹】工作到最后一刻

林俊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在南海默默守礁二十年,为气象观测做出巨大贡献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获奖名片】能受天磨为铁汉 【颁奖词】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主要事迹】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直到现在。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 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获奖名片】冰雪为容玉作胎 【颁奖词】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主要事迹】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女,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碾到了车下。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2006年,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为保障农民工利益,多次到企业卧底打工的“民工”局长——陈家顺

【获奖名片】动人以行不以言 【颁奖词】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主要事迹】卧底民工局长。

陈家顺: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1968年出生。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养过猪,干过装卸工,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

【获奖名片】孝更绝伦足可矜

【颁奖词】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主要事迹】背着妈妈上班。

陈斌强: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决定带着母亲上班。他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然后每天骑着电动车。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丈夫背着妻子,坚持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

【获奖名片】清香传得天心在 【颁奖词】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主要事迹】:残疾医生夫妇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十二岁女孩——何玥

【获奖名片】何处春江无月明 【颁奖词】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主要事迹】捐献肝肾器官的“最美女孩”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9月初,病情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 凌晨4点,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备受思乡之苦,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的台湾老兵——高秉涵

【获奖名片】悲莫悲兮生别离 【颁奖词】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主要事迹】台湾老兵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辗转抵达台湾之后,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做过小贩,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但是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坚持十四年,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的农家妇女——高淑珍

【获奖名片】爝火燃回春浩浩 【颁奖词】

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主要事迹】爱心小院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怕颠坏了,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特别致敬——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

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主要事迹】

2011年10月,东南亚缅泰边境的“糯康集团”制造“湄公河105惨案”,杀害13名中国船员,震惊世界。公安部禁毒局局长刘跃进带领专案组成员,深入案发地,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将策划实施“105”的特大武装贩毒集团首犯糯康抓获。

湄公河“105案”密谋策划于境外、组织实施于境外、犯罪后又逃匿藏身于境外,中国公安机关的侦查、调查、取证、抓捕等工作主要在境外开展,犯罪首领糯康与地方势力关系良好。这都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极大难度。

糯康的大本营主要是在湄公河的缅甸一侧,他和他手下骨干分子多数时间待在缅甸。被警方追捕后,糯康逃走杳无音讯。今年2到4月间,专案组的调查进入了低潮,东南亚各国警方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跃进带领干警不断搜集新线索,并据此调整策略。为了把糯康挤到老挝,刘跃进积极和缅甸的军方警方加强联系,督促他们加强对糯康的清剿。终于,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糯康在老挝被抓获。2012年9月20日,“105案”开庭审理,11月6日首犯糯康被判处死刑。

湄公河“105”案成功侦破,告慰了逝者及家属,维护了我国法律的尊严,彰显了我国政府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树立了国际警务和司法合作的典范,有力打击了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湄公河流域安全。

推荐第7篇: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赤子”钱伟长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这就是写给“赤子”钱伟长的颁奖词。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

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

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

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伟长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

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这就是写给“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颁奖词。

孙水林,男, 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

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腊月二十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玉树铁汉”才哇

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这就是写给“玉树铁汉”才哇的颁奖词。

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

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 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

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雷锋传人”郭明义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写给“雷锋传人”郭明义的颁奖词 。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 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舟曲之子”王伟

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这是写给 “舟曲之子”王伟的颁奖词。

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10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舟曲之子”王伟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集合哨响起,73名武警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集合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 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生命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这是写给“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的颁奖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

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

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最美”洗脚妹刘丽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这是写给“最美”洗脚妹刘丽的颁奖词。

刘丽,安徽颍上县人,14岁时因家贫辍学外出打工,省下每一分钱供弟弟妹妹读书。

刘丽的弟妹最终没有考上大学,这让她很迷茫,似乎多年来的辛苦没了着落。她这才发现,自己“想让这个村子里出两个大学生”的愿望是如此强烈,“是一种寄托吧,我自己想读书而没有读成,就希望让别人有书读”。她萌生了资助别的孩子读书的念头。

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足底按摩师,俗称“洗脚妹”,月收入3000元。对于这些血汗钱,刘丽这样分配:500元用来租房和个人消费,剩余2500元,扣除给家里寄的一些,就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她资助了老家村里20个贫困大学生。从2006年起,又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的人数从三五个上升到数十个。加上一次性的资助,刘丽以她微薄的收入,帮助完成了上百个孩子的读书梦。其事迹在厦门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警界保尔”孙炎明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活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寒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重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这就是写给“警界保尔”孙炎明的颁奖词。

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

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

2004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作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工作,监所安全我才心安。”孙炎明说。

9年来,孙炎明分管和协管的监室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他分管的两个监室在所里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改造效果最好。

2008年,孙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进一位死刑犯,情绪暴躁,屡次闹事。孙炎明仔细问案情、看卷宗,主动要求将叶某调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复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被执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他说:“孙管教,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

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写给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崇仁厚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写给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的颁奖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心比金坚: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这就是写给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的颁奖词。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一秉至公: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这就是写给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的颁奖词。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梦想天开: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这是写给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的颁奖词。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

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格桑花开: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这就是写给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的颁奖词。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秋兰为佩: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吴佩兰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就是写给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吴佩兰的颁奖词。

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虽是垂暮之年,她仍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

大河网曾在去年用连续多篇报道力推胡佩兰老人的事迹,随后人民、光明、新华、新浪、腾讯、网易、等多家主流网站争相转载,97岁仁医胡佩兰感动全国网友,她也被网友称作医者仁心的典型代表。

继入选感动中原人物之后,喜讯再次传来,“百岁仁医”胡佩兰入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胡大妈候选感动中国人物了”,这个喜讯一下子在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胡大妈20年来每周坚持出诊的地方传开了。

1月18日,记者走进医院,病人并不算多, “大妈这次入选感动中国侯选人,我们得知后都很高兴,我觉得是胡大妈这种职业素养和精神感动了全国。”荆护士说。“我到这里时间不长,但是胡大妈每周雷打不动坐诊六天还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光在家里不中啊,不做一点贡献,那咋能中,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现在能干多少干多少,大事干不了就干点小事。”在早前接受大河网专访时胡佩兰曾说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在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一位正在输液的李女士说,“以前就从网上看到过胡老师的事儿,我觉得她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对社会做出这样的贡献,实在难能可贵。”

百岁仁医胡佩兰,是大河网向全国网友带来的又一次感动。从最美乡村女老师,到最美女记者,再到百岁仁医胡佩兰,河南人正在一次次感动中国。

寸草春晖: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枝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这是写给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枝的颁奖词。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亲情战胜了绝症,母爱征服了困苦。这样的人间传奇,总是充满力量。这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

克明俊德: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这就是写给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的颁奖词。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松筠之节: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这是给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的颁奖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这是写给“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的颁奖词。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这是写给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何玥的颁奖词。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写给守护“炕头课堂”14载的高淑珍的颁奖词。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就是写给“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的颁奖词。

张丽莉,女,28岁。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初三(3)班班主任。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这是写给“爬”遍青山送医上门的周月华、艾起的颁奖词。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 ,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这是写给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胡忠、谢晓君的颁奖词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这是写给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张平宜的颁奖词。

初见张平宜,打扮时髦,举止优雅,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划上等号。唯有事实,才能颠覆印象。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她每年都会来: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衣食无忧的张平宜,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热情固执,会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1999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无知的眼神,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12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平宜出面挽留,“你千万别走,我来想办法。”为了筹款,她写文章、做演讲,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2002年,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

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03年,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营盘也于2005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出路,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那里,孩子们白天学技术,晚上学文化。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这是写给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阿里木的颁奖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辈子,阿里木都不会忘记刘老二,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借了100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那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这么多年,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这么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这是写给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这是写给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这是写给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刘伟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

耽搁了两年学业,妈妈想让刘伟留级,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刘伟利用暑假将两年的课程追了回来,开学考试,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刘伟跟母亲许诺。谁知厄运又来纠缠,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刘伟与游泳说再见,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朱光亚: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是写给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朱光亚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直至2005年退休。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然后毅然选择回国,先进入北大教书,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禁不住潸然泪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晚,作风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后,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

淡泊名利,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1996年,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刘金国: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这是写给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刘金国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许多人心有余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写给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长期乱砍滥伐,大亮山生态受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每天从早忙到晚,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积少成多,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这是写给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吴孟超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50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2006年1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70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推荐第8篇: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1、核弹之父于敏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于敏之子于辛代为领奖

【先进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对于业界公认的“中国氢弹之父”这一美誉,于敏本人并不乐意承受:“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比较,他更喜欢“国产土专家”的称谓,因为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89高龄的他没来“感动中国”的舞台,儿子于辛代他接过了奖杯。主持人白岩松问起老人家的近况,于辛回答:“父亲最大的爱好是看书。”问起老人家获奖之后的感受,于辛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获这个奖。”

于敏的低调正是其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折射。应国家需要,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放下即将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从零开始投入氢弹的研制。相比原子弹,氢弹性能更优越,为了粉碎核大国的武力威胁,中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氢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成功的喜悦只能藏在心里,出于保密的需要,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30年隐姓埋名之后,直到1999年,于敏才第一次公开露面,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又过了16年,2015年1月9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桂冠。

他已经习惯隐匿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这既是他的淡然,更是他的超然。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为霞尚满天: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朱敏才夫人孙丽娜

【先进事迹】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颁奖词】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们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量与江海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赵久富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移民搬迁带头人赵久富

【先进事迹】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涓滴见沧海:江阴炎黄张纪清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化名“炎黄”的慈善老人张纪清

【先进事迹】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在郑州的陇海大院,正是邻居的你帮一把,我帮一把,让高位截瘫39年的高新海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25岁那年,高新海因脊髓炎突然瘫痪。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刚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推开他那扇从不上锁的门,就是邻居们共同的家。

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同情,高新海的乐观和顽强也是邻居们收获的精神力量。39年来,这样的爱心接力已经传了老中青三代。

【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5、爱子心无尽: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右)

【先进事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颁奖词】

爱子心无尽。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来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6、大漠猎鹰:木拉提·昔日甫江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

【先进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你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你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你绝不孤独,因为你的身后是人民。

7、忘己爱苍生:用心温暖麻风病患者的医生肖卿福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先进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8、仁孝行于家: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先进事迹】

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9、忧国不谋生: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师昌绪的奖杯与涡轮叶片

【先进事迹】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10、爱意满园: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先进事迹】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0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08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3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颁奖词】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特别致敬:中国援非医疗队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中国援非医疗队

医者仁心,为了病人的需要,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同样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飞过半个地球,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今年,“感动中国”特意设置了“特别致敬”环节,把敬意献给了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

推荐第9篇:感动某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计生工作连千家 家家幸福创新村

————感动***县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说起***,在***县可是家喻户晓的任务。她主管村内计生工作已经近十年,一直全心全意的为村民们奔波忙碌。哪家的孩子有多大?哪家的孩子到了结婚年龄?谁家的儿媳怀孕几个月?哪家新添的小孙子多少天?她都能一一道明。她说:“计生工作是关系到村里每家每户家庭幸福,服务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在乡村受“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计生工作开展十分艰难,许多家庭逃避管理,违反政策生育,拒领独生子女证,甚至抗拒和排斥计生员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人曾对她说:“管计生的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你就是让人家绝了后!”面对压力,李丽英没有退缩。

在十里街巷,她走家串户的宣传计生思想工作,改变乡亲们传统的生育思想观念;为了让计生政策的宣传工作更能够得到乡亲们的认同,她还自学了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向大家传达,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她还细心的做新婚夫妇的计生教育工作,向他们宣传好国家的计生政策和规定及生理卫生知识,让她们明白“优生优育”对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被称为“贴心大姐”;同时她认真遵守二胎政策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及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家庭其坚决按照规定处理。每个季度她都及时做好育龄妇女上站普查的通知、动员和登记工作。为了让每一个家庭的都能感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益处,她建立了村里的新生儿台账,按月及时打电话通知新生儿夫妇给新生儿接种疫苗,做到了计生工作与防疫工作的有效联动,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在计生工作这条战线长,****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心血与热情,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她倾注于国家计生政策的落实,倾注于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倾注于新生儿童成长„„在她的努力下,“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婚育新风渐渐的在村里兴起,妇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新生儿的健康水平不断上升,育龄妇女普查上站率达到100%,计划外生育现象基本杜绝。2012年她又被评为了计划生育组先进组长。

正是***将用心的细致工作,使得计生和谐之风吹进千家,令乡村家庭日渐幸福。

推荐第10篇:感动某青年人物先进事迹

感动XX2008年度青年人物

XXX同志先进事迹

XXX同志是XX市XX区XX镇XX村人,现任市、区人大代表,并任XX村村主任,该同志一贯热心公益事业,关注民生,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XX区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作为一个代表,他经常下乡下村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百姓疾苦,特别是市代会、区代会闭会期间,走乡访村,将百姓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议题列入提案,并谏言献策,履行一个代表的职责,为此深得广大群众的好评。

一、倾听群众呼声,真心为群众办事

人民代表代表的是人民利益,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在工作中,他按照“当代表、尽职责、做贡献”的原则,认真为人民办事,与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

XXX同志现任XX镇XX村主任,上任之后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先后为四个自然村铺上了水泥村道以及完善其它一些的基础设施,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行政村所在地XX尾,因防洪堤年久失修,每当汛期一到,洪水便会淹上村庄,给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无村财收入的情况下,该同志四处奔波,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并自己垫入大量资金,修建了三十多万元的防洪堤,确保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考虑到该村的林业、矿产资源丰富,又是XX镇主要的产粮区,到镇上的路途较远,且道路坑洼不平,给该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瓶颈,为解除该村民经济发展的制约,该同志又多方联系协调,筹集资金,基本完成了十五公里的水泥路面(目前尚差2公里正在施工),从根本上给XX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每年的春耕生产时期是他最忙的时候,农民们备春耕生产要买种子、化肥、农膜等及购买车辆,急需资金周转,每年这一时期,他 1

都积极地与信贷员沟通,找信用社帮助贷款,解决村民生产上的资金问题。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当好人民群众忠实代言人

作为一个从普通公民中走出的人大代表,XXX同志一直把联系选民、走访群众作为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前提,广泛征求和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意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为正确行使代表职权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在联系选民工作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定点联系。作为来自XX镇选区的市、区人大代表,XXX同志与选区选民保持了紧密的挂钩关系,经常深入了解民情,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意见和反映的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几年来,就XX镇选区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生态环保、公共交通、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等热点问题,他广泛听取了各方群众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进行归纳整理,积极与各位代表联系沟通,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重点联系。作为XX村村主任,并兼任XX市XX泉龙电站董事长一职,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因为经常联系到区和镇两级政府各部门,XXX同志所了解到的选区群众对区、镇两级人民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都会及时地向两级人民政府反馈转达,对两级人民政府进一步做好管理服务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当好为民办事的贴心人

一个人大代表,不但要善于倾听民情民声,还要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当好为民办事的贴心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构建和谐,关注民生也成了生活当中的主旋律,XX村有位名叫杨XX的低保户,孤身一人,年纪已六十多岁,不幸在2007年11月摔伤,因身体多处骨折,躺在医院不能动弹,因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相当的困难,XXX同志闻讯后多次到医

院探望,因伤情严重,多次和院方磋商治疗方案,并为其捐助了四千余元的医疗费用,考虑到其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万一身体不能恢复将如何安度晚年,因此XXX同志又多次走访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寻找敬老院,如今伤情虽未痊愈,但生活已能自理,他还交待其他村干部要关心老人的生活,让其度过详和的晚年。为这事,这位老人每次见面总是千恩万谢。邻村XX村杨XX的孩子考上大学,因家庭经济较为困难,XXX同志每年资助5千元人民币至其学业完成为止,并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对社会多做贡献,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在尊师重教、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方面,XXX同志先后多次出资捐助本地中学、小学的校园建设;在发展公益事业、支持社会慈善工作方面,XXX同志十分关爱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他年年无偿捐款助学,2007年捐款50万元成立XX慈善基金,另外还资助两名优秀贫困大学生上学;村里群众有困难找到他,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帮助;为让群众生产生活的方便,他积极联系上级各部门,硬化通村道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争取上级相关部门资金,修建水利设施。。。。。。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职工及弱势群体人员的称赞,2006年XXX同志先后被选为XX村村主任及镇、区、市人大代表,并被区人大评为先进代表,2007年任XX区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四、以身体力行为前提,努力完善自我,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4年来的代表经历,XXX同志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和民主督政能力,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好管理国家的权力。

在当选代表后,XXX同志有意识地加强了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的学习,近年来,他先后学习了《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经常翻阅《中国人大》、《福建人大》等刊物,并把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在代表实践工作中融会贯通,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积累新的经验。二是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和经营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正确把握好履行代表职责和做好

本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大会及闭会期间活动的关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几年来,他所领导的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XXX同志在人大代表任职期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尽到了人大代表的职责,但他深知,人大代表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艰巨,要真正做到不辱光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必须勤政为民,鞠躬尽瘁,这也将是激励他今后不断成长、不断前行的方向所在。

二OXX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11篇:磐安第四届十大感动人物先进事迹

第四届“十大感动磐安人物”先进事迹

1.孔德江,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的士司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经过部队锻炼,当过村干部,生性淳朴,富有正义感,身上无不闪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总是竭尽所能帮助贫困儿童、孤寡老人和患病群众,并三次协助公安民警抓获7名盗窃流窜犯。2004年至今在磐安县顺和公共交通出租车公司任出租车驾驶员。2008年10月加入金华交通广播“942雷锋车队”,2009年3月任金华交通广播“942雷锋车队”磐安中队队长。连续3年被评为磐安县社会治安积极分子, 2012年被评为“金华市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2013年被评为全省出租车行业最美“的哥”,荣获最美金华人“银锤奖”。

2.吴立德,男,1937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1995年,吴教授因机缘巧合开始关注磐安教育,其后他利用自己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上的精深造诣,先后为多所学校免费作教科研辅导、德育讲座。1998年至今,吴教授无偿担任深泽小学教育顾问,以一个学者特有的方式给深泽小学的师生送来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吴教授光给深泽小学送书、捐资和捐物累计达10多万元。今年是深泽小学成立20周年,吴教授不顾自己年近八旬高龄,多次亲临学校,精心筹划设计纪念画册,还把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5000元退休金捐赠给学校。更令人感动的是今年4月,吴教授不幸摔倒,在重症监护室里吴教授还惦记着《墅安二十年》一书的出刊费,在雪白的床单上费力地写着“赞助”二字。这一切的一切都凝聚着这位老人对深泽小学的真情与挚爱。

3.陈继长,男,1938年1月出生;厉才香,女,1945年5月出生,他们是方前镇外林山村一对普通夫妇。夫妇俩靠务农为 1 生,家庭生活并不富裕。陈继长本人肢体残疾三级,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今年9岁的孙子陈镜宇患脑瘫疾病,需长期住院接受康复治疗,医疗负担沉重。说起这对夫妇,村民们都说:“他们俩真不容易啊。”陈继长、厉才香两位老人在如此困难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十五年如一日照顾着无亲属关系的残疾人陈继拳,让他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普通村民平凡而又伟大的赞歌。

4.厉源华,男,1977年1月出生,医生。作为医生的他自己腿脚也不方便,是个残疾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从山东卫校毕业后就到深泽乡南坞村开起了小诊所。开诊以来,对人对事总是充满了热情,有些病人不方便上门就医,他就主动上门医诊,从来不收出诊费。有的地方比较远,一大早就得出发,碰到不能通车的,自己就得一路走过去。只要病人有需要,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刮风还是下雨,他都会不辞辛苦地上门提供帮助,从来没有想过回报,在厉源华的心里,没有什么比病人的康复更重要。

5.吴美珍,女,1968年10月出生,方前镇方前村农民。2008年,吴美珍办起了住有22位老人的托老院。为了照顾这些空巢老人,吴美珍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觉。怕老人孤单寂寞,她便陪着他们聊天逗乐;怕老人夜里着凉,她便半夜起来帮他们盖被子;为了让老人们能多吃点,吴美珍每天变着法给他们换口味。哪位老人只喝粥不吃饭,哪位老人饭里一定要加咸菜,哪位老人只用调羹不用筷子,她都记得一清二楚。行动不便的老人下不了楼,她就把饭菜送到他们床前。6年来,她日夜守护、无微不至,为老人们营建了一个温暖、舒心的家。

6.陈炳南,男,1998年12月出生,尚湖镇小坑门村人。他曾就读于安文初中,现已考入磐安中学。5年前,陈炳南的妈妈 2 马余丹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爸爸在外打工维持家用,姐姐在杭州上学,当时只有12岁的陈炳南毅然决定带着妈妈上学。炳南的家租住在安文初中附近约200多米的城上村。每当放学铃声一响,陈炳南总是第一时间往家里冲,一分钟就赶回了家,目的就是能争取更多的时间照顾妈妈。每天早晨,炳南五点半起床,给妈妈洗脸,烧饭,喂妈妈吃饱早餐,然后跑着赶到学校读书;每天中午,炳南舍弃了在学校用餐的便利,跑回家给妈妈做饭;晚上,炳南还要给妈妈做一小时的按摩;周末他经常带妈妈到操场锻炼,平常给妈妈洗头洗澡,样样都不偷懒。奔跑男孩的坚强、孝顺,成了妈妈心中的骄傲、生命的支柱。

7.周云球,女,1953年4月出生,胡宅乡胡宅村农民。38年前她的丈夫张志龙因砩矿倒塌压伤中枢神经,从此卧床不起。当时年仅23岁的周云球已有孕在身,不久之后,女儿出生了。嗷嗷待哺的女儿、瘫痪在床的丈夫,一贫如洗的家庭,三重压力之下,善良的云球并没有选择放弃,每天悉心照顾丈夫,给他翻身洗澡,安抚他的情绪。为了维持生计,种地、砍柴、割稻、挑粪便……一个女人做着一家人的活。在她的操持下,家里建起了一间木制结构房,后来两人还有了一个儿子。周云球说,这漫长的38年里,儿女的成长、孝顺是她最大的希望。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成家立业的儿子,近期又查出胃癌。这让周云球几乎彻底崩溃,无法出门照看儿子的她,每天以泪洗面,痛楚、压力再次考验着这位饱受风雨的女人。

8.陈子芳,男,197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黄檀林场场长。他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 扎根黄檀林场的20多年里先后担任过技术员、会计、副场长、场长,不管是哪个岗位,他都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他求真务实、敢于担当,2008年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他第一时间深入现场了解灾情,积极组织抗灾自救, 3 使损失减少了一半。他公私分明、严于律己 ,在木材采伐销售、项目工程建设等方面,能做到自重自省,从严要求,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等荣誉称号。

9.郑淑娟,女,1983年8月出生,县邮政局工作人员。祖籍福建的郑淑娟,为了一份爱情,跟随退伍的丈夫不远千里,来到磐安。2008年参加邮政工作,从营业员到支局长,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始终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竭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她久居海岛,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每天都要靠吃药打针来抵抗病痛,但她并没有因此影响工作,每天总是笑容满面,耐心地为客户指导业务。她还不顾病痛的折磨,亲自带队参与用户走访工作,并上门接送腿脚不方便的老年用户,给孤寡老人送食物,受到广大顾客的称赞和上级部门的表扬。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个人”,20

11、2012年度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及省分行评为“服务明星个人”,2013年被授予县“五一巾帼标兵”光荣称号。

10.俞卓峰,男,198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县第二人民医院厨师。2014年2月6日,下着雪,退伍军人俞卓峰到九和乡三水潭村赴喜宴。刚到村口,他就听到溪边传来的呼救声,俞卓峰快速停车并向溪边跑去,一边跑一边脱西装、甩鞋子,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溪边,跳下1.5—1.8米深的水潭,救起了小女孩。小女孩得救了,俞卓峰却变成了“落汤鸡”,冻得瑟瑟发抖,手机浸坏了,亲戚家的晚宴也耽搁了。事后,小女孩家人买来4条高档香烟表示谢意,被他一口谢绝。俞卓峰当过6年兵,做好事一直是他的习惯。2007年,秧田坑村附近一个小村发生火灾,他赶过去为一农户救出价值1万多元的机器和稻谷;玉山镇新艳村发生火灾,他得知后也立即赶去救火。

第12篇:教师感动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材料)

教师感动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

孝亲模范星:

1、在单位勇挑重担,他是学科带头人,无怨无悔的从事着毕业班的作文教学任务。在家里承担着双方父母的赡养义务。她用真诚和善良书写了一曲壮美而伟大的孝亲敬老的人生赞歌。

2、她是中华美德的传承人,她是胜过亲生闺女的好媳妇。二十几年如一日和婆家人相敬如宾。她用朴实平凡诠释着尊老爱幼“百善孝当先”的真谛,演绎了“家和万事兴”的传奇。

诚实守信星:

3、用尊重、爱心、耐心和善心,打破了隔阂,让孩子们敞开心扉。使他们不再孤僻、封闭、拒绝与外界交流。不但担负着地理学科教学任务,还担任着学校师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多少个风雨兼程的心路上,付出的是艰辛的汗水,收获的是踌躇满志的青春誓言!

4、在她心里,诚为重,利为轻!她曾掌管整个学校的网络系统,负责全校的网络教室。她是学科带头人,但在荣誉面前却总是谦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建校十多年来,把评优的机会全部让给了别人。再苦再累,无怨无悔。

爱岗敬业星:

5、班级管理精细创新。凭借于教育科研插上了奋飞的翅膀。且思且行,开展教学研究,渐行渐进,实现了专业提升。他用心血铸就爱,用爱赢得了学生的心。人生的积淀,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的源泉。

6、以校为家,竭忠尽智。学校工作无分内分外,有需必应,永不言倦,勇挑重担。教学桃李芬芳,教务事务繁忙。身兼数职,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风风雨雨尝尽酸甜苦辣,兢兢业业历练美好人生。

业务技能星:

7、她是英语学科的带头人,同仁们的活词典。出国深造之后把所学技能毫无保留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她一直把做一名“可亲又可敬的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上过他课的同学都对他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给予高度赞赏。

8、我们学校最年轻的省级公开课一等奖获得者,她用自己言和行诠释着:教师这个职业。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用心血铸就爱,用爱赢得了学生的心。

管理先进星:

9、校园里,总能看见他步履匆匆的身影,办公室里,总能听到他谆谆善诱的话语,肩负着年级主任与班主任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迎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不管接手的是理想班级还是不尽人意的团队,经过他的管理,都会有长足的发展,新的跨跃。

10、她服务学生、服务家长,舍小家,为大家,用母亲的胸怀,撑起一片片爱的港湾。“妈妈、老师、朋友”,她在学校承载着多重角色;“文明、温暖、安全”,为学生营造着幸福的家园。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诠释着“ 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卓尔不凡 ”的教风。

教子有方星:

11、在学校她是学科的带头人,在家里是一位温柔而又体贴的妻子,妈妈。既循循善诱的教导着学生,又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女儿。培养女儿的友善、坚毅、进取,使女儿成功的考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她不愧为老师的楷模,教子有方之星。

12、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精心营造幸福港湾;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努力实现完美人生。只要事业不顾家庭是单调的,只顾家庭不要事业是庸俗的。培养了女儿的善良,勤劳,乐于助人。成绩卓著,性格开朗。优秀女儿是她的骄傲。她在平凡的家庭与事业中谱写着完美的人生乐章。

最佳伉俪星:

13、厚积一生智慧,沥尽辛勤汗水,情系师生,率先垂范。以崇高的事业凝聚人心,以先进的理念统领学校。珍爱妻子,业内有口皆碑,模范丈夫当之无愧。幸福的家庭,是工作激情与热情的不竭之源。三十年珍珠婚,美丽珍珠使人艳羡。

14、在学校里是学科带头人,在家里勇挑家庭的重任,类风湿被医学界誉为顽疾,一直无怨无悔的悉心照料,她用一个传统中国男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以他厚重的臂膀撑起了妻儿幸福的天空。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助人为乐星:

15、舍己为人。他,面对危险迎难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学生;捍卫了学生的安全,在拦马庄支教期间见义勇为。得到校领导与同仁的一致好评。平时的他总能乐于助人,对年青于他的教室俨如大哥哥般

安全踏实,对年长于他的教师有如勤勉的小弟弟,帮你解决一个有一个棘手问题。用自己的言和行谱写了一曲助人为乐的颂歌。

16、恪尽职守。她,几年如一日,服务师生、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忙碌的身影却总把笑意留给别人。工作的需要是他最高行为准则!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用自己的热情服务于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13篇:感动中国龚全珍先进事迹

感动中国龚全珍先进事迹

人物生平:

龚全珍既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又是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一名年逾90、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这位平凡朴素而有着坚定信念,充满活力的长者,发扬着甘将军“联系群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至今还依然活跃在老百姓中间,关心社区的和谐发展,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体,关爱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倡导新风文明。人们敬重她,爱戴她,深切地感受到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人物事迹:

龚全珍,女,91岁,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离休教师。

龚全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龚全珍离开繁华都市的教育工作岗位,随甘祖昌离开都市回到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参与家乡建设。县文教局安排她在坊楼乡九都中学任教,此后便扎根这片红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从教师战线退下来的龚全珍始终关心下一代的教育成长。2003年,她加入了县镇两级的老干部宣讲团,经常进机关,入企业,进学校,下基层,为青少年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有一次,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讲完后,她来到了学校的图书室,看着空荡荡的书架,她有了新想法。回到县城后,她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生活费,到县新华书店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了凫村中学。不久后的一天,龚全珍在县关工委看报,无意中听到工作人员说起县关工委打算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但还有部分资金缺口的事,她又毫不犹豫地捐出了2400元。

2004年,在一次下乡宣讲时,龚全珍龚全珍偶然认识了下坊乡湾溪小学三年级学生郭艳兰,当得知她的父母亲均患病,全家生活非常困难,小艳兰随时面临辍学的情况后,龚全珍落泪了,她资助小艳兰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进入了初中。龚全珍还购买了复读机和磁带,鼓励小艳兰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27年来,龚全珍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贫困学子结成“1+1”帮扶对子,资助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达10余万元。对于这一切,龚全珍平静地说:“为党工作是本分,离休不等于离岗,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是在延续甘祖昌建设美好家乡的梦想。”

“健康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病时,不住特殊病房,不用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逝世后,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此生最后的党费;生前资助的5名贫困大学生,要求子女们继续资助到毕业……”这是龚全珍向党组织递交的承诺书。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离世,这一年,龚全珍63岁,尽管已过花甲,但为了不给儿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县幸福院。在幸福院的5年中,她把自己当作是院里的工作人员,组织老人们开展政治学习,擦地板,补衣服,还拿出生活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院里有个12岁的女孩谢小英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小学二年级就缀学帮人做保姆,还有一个工友老刘的孩子刘海青学汉字拼音硬是拼不出来,龚全珍便自己掏钱买来课本、文具,辅导他们读书,后来,她索性办起了一个幸福学习小组,将院里的孩子都组织起来。她的幸福学习小组一直坚持到1997年才搬离幸福院。

在幸福院旁,住着残疾人尹韵娇一家子, 2005年,尹韵娇检查出患了白血病。龚全珍了解到她的困难后,不顾年迈,主动帮助她照看小孩,并带头捐款3000元,联系好医院,让她接受治疗。在龚全珍的带动下,她的亲朋好友纷纷慷慨解囊,帮助尹韵娇战胜了病魔。对尹韵娇一家的关心和帮助,龚全珍一直坚持了15年。家境贫寒的社区党员刘青松体弱多病,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看望,捐款捐物。社区里一个困难家庭中就读中学的女孩面临辍学,并不宽裕的龚全珍毅然资助其2000元,使得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2011年,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她作为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担任社区辅导员期间,她一丝不苟,语重心长,真情流露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不谋私利,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龚全珍工作室”建立以来,龚全珍共组织开展讲党课、参观活动、思想辅导、走访慰问等30余次,参与学习教育活动人次650余人,让社区党员和居民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

“我从不认为自己身份特殊,但我有一份特殊的责任,就是要把老甘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开国将军夫人,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将军夫人永恒的坚守。

龚全珍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中央媒体及省、市各媒体纷纷报道她的事迹。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中国共产党萍乡市委分别在全省、全市开展向龚全珍同志学习活动。她先后荣获国家、省、市“扶贫助学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爱心老人’”、“优秀共产党员”、“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萍乡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社会评价:

她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又是江西萍乡莲花县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已是91岁高龄,有着60多年党龄;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选择回乡与乡亲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她坚守着革命前辈优良传统,更孜孜不倦地将其传播到青少年中间。龚全珍,以崇高的人格立世,给身边人带去温暖的力量。

永葆本色,是甘祖昌将军生前嘱托,龚全珍坚守的是一份爱的信任;永葆本色,源自革命老区的血脉情谊,龚全珍坚守的是一份返璞归真的赤子情怀;永葆本色,源自她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龚全珍坚守的是岿然不动的品格准则;永葆本色,源自她自觉的党性高度,龚全珍坚守的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使命与坚定信念。

使命不是空谈,信念不是高蹈。龚全珍不但多次捐款救灾、资助贫寒学生、帮扶困难家庭,用点点滴滴的爱滋润乡里,而且有着更大的担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创新社区管理机制、致力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将个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成一种风气。龚全珍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使命应该落到实处、细处,信仰更可以是温润的、具体的、可感的。先进,而又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有着不懈的活力,龚全珍有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信念。

信仰与精神的力量曾经鼓舞着革命前辈夺取胜利,龚全珍是这份光荣革命传统的当代护旗人,满腔忠诚,臻于隽永。龚全珍以其感人事迹,向人们展示了党性的温度,也展示了革命传统的当代特色与信仰力量的新高度。这份信仰仍然鲜活生动,慰藉社会,激励社会,仍然是社会道义的准心,仍然是一股可贵的精气神,给予人们感动、勇气和信心。

2013年龚全珍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并赴京领奖,得到中国共产党中央习主席亲切接见[4]。

2014年1月30日特邀出席中央电视台马年春晚并代表全国道德模范致辞,歌手韩磊演唱以龚全珍事迹为原型的歌曲《老阿姨》。

第14篇: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京城

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京城

“你永远和我们一路同行”

缅怀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

因为心中的那份敬佩,大学生村官、退休老干部来了;因为心中的那份崇敬,基层一线干部、中央国家机关领导来了。聆听着生前的领导、同事、亲友的讲述,沈浩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他舍小家顾大家,难得与亲人团聚;他一副热心系群众,时刻牵挂百姓冷暖;他几度落泪终无悔,心中唯有奉献高„„讲到动情处,台上哽咽难平,台下泪光盈盈,700多名听众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掌声在这里响起,感动在这里延续。湿润的泪眼中,一个鞠躬尽瘁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形象,深印在每位听众心中。

会场里,农业部机关干部曾珉心潮起伏:“沈浩最触动我的地方,就是深爱农村的那种‘绿叶对根的情义’。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就是与村民们家长里短、嘘寒问暖,同村民们修路、建桥、筹款。但他做到在小岗村有口皆碑,做到了村民们要为其塑雕,要让他永远留在小岗村,这让我们在机关工作的年轻人敬佩,值得向他学习。 ”

“只要你把群众装在心里,群众就会把你捧到心上。 ”听完沈浩事迹,中组部干部侯启明心生感慨:“‘群众离不开’是把尺子,量的不仅是干群心连心的长度,也是干部执政为民的厚度。我相信在沈浩精神的激励下,会出现越来越多像沈浩一样的党员干部,忘我地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那样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更加紧密,我们的党也必将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

与沈浩相交26年,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对沈浩了解颇深。在他的讲述中,一个学生时代就已德才出众、工作当中一贯敬业奉献的沈浩浮现在大家眼前。农民日报驻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采访沈浩6年,在他的追忆中,沈浩由“省城干部”到“地地道道的优秀村干部”的转变轨迹清晰呈现:“他在基层找到了服务农民的大舞台。 ”

说起与沈浩一起走过的风雨历程,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历历在目:“他把群众利益放得最高,心中唯独没有自己。”沈浩去世的第七天,也就是农村的“头七”,赵家龙忙完工作,冒雨到沈浩的墓前,看到墓前早已摆满的水果、鲜花,他潸然泪下:“好兄弟,

你都看见了,大伙儿心里丢不下你呀,你是群众心中的好书记啊。 ”

摁手印是小岗村人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32年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就曾冒着生命危险,摁下了鲜红的手印。 “当年坐牢杀头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怕了。 ”严金昌陷入沉痛的回忆,“为了留住他,小岗人又按了红手印! ” “沈浩呀,难道我们3年前把你留下来,留错了吗?要不是当初我们大伙儿一起挽留你,也许这时候你正在省城上班,你早已把老母亲接到城里,尽你的孝心,你也能多陪陪爱人,帮她做做家务,你的女儿也不用送回老家上学了。 ”严金昌几度哽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看到沈浩为90多岁的老母亲梳头,满头白发的中组部退休干部周忱大娘眼眶发红。“我也是孩子的母亲,我能够想像出来沈浩是多么牵挂90高龄的老母,多么难舍正在上学的孩子,在他身后是一个家庭的默默奉献和支持。 ”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催人奋进。来自河北省涿州市的大学生“村官”牛素玲眼噙泪花:“沈浩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农村基层是个大舞台,我要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在基层锻炼成长,在农村奉献无悔青春。 ”

热血铸就英雄魂,浩气长存天地间。沈浩,你没有离去,你永远和我们一路同行。(黄永礼)

第15篇:感动洪城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观后感

感动洪城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观后感

陈志强

今天是教师节,是教师一年一度的节日是,自从今天晚上看了2012年感动洪城十大优秀教师颁奖仪式后才体会到老师那份浓浓的爱。

上台的第一位老师是南昌三中的聂水兰老师,由于身体不适,手抖得握不住笔,学校让她休息,可是她没到休假过完就回到了讲台前,聂水兰老师总是说::“没有学生,我不知道怎么活。”第二位老师是经开区中联小学校长,他尽心尽力将学校打造成花园式小学,将泥巴路辅上水泥,在雨天长水时,他就成了一座“桥,”将学生渡到对岸他是这个学校的主梁,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颜有华老师是今天的第三位教师,他放弃了繁华的大都市,从上海来到进贤池溪中学,他教了四十年零六个月的书,教出了几千名学生,他自称学生是他最大的财富。南昌外国语学校的胡德华老师特别值得尊敬,他爱学生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生前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宝同,他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为了给学生上课,胡德华老师毅然拔了针,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但就在今年暑假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使他无法与自已学生分享进入大学的喜悦。廉爽老师是新才学校的老师,她是会计专业毕业的,而她现在是一位语文老师,她是一个门外汉,所以她要比别人多付出一份努力,而现在她和学生根本分不开,学校让她当教导主任,但廉爽老师拒绝了,她只想和学生在一起。柏宗才老师是南矶中学老师,那一

带是血吸虫的重灾区,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一步步教学生认识和预防血吸虫的知识,他说要让学生生活的健康快乐!郑垚婷老师是培智学校的老师,她将每一个残疾孩子都变得幸福,阳光。田志斌老师是十七中学西藏班的班主任,他把每一个藏族孩子培养好,像父亲一样呵护他们。何树平老师把体育课带到了学校,把乡间变得丰富多彩。周红老师是红星扶轮五湖小学唯一的英语教师,她把英语带到了乡间为祖国的未来做准备。

节目深深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关心,为了祖国明天的辉煌做好基础。

第16篇:武当山南岩宫导游词

武当山南岩宫导游词3篇

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位于南岩,因其南向金顶而得名,道教尊为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地。面是武当山南岩宫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1:武当山南岩宫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南岩不仅是36岩中的佼佼者,而且也是武当山中集幽、奇、险于一身的圣景之一,常言道:南岩的景紫霄的杉,人到武当不想家。

前面就是南天门了,南岩宫有两座天门。另外一座就是北天门,它们同建于永乐十年,造型与天柱峰二天门相同。

南岩岩中现存的主要殿阁就有龙虎殿、元君殿、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南岩宫、皇经堂、太子殿、八卦亭、大殿在民国初被毁,从现在的遗址上可以想象该殿当时有多么地壮观。另外还有试心石、梳妆台、飞升台等景点。

[南天门至小天门],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门叫做小天门,左边是二座龟碑亭,大家不感到很奇特吗?它是依山就势而布局的,进而显得神秘、紧凑、前呼后应。小天门北面的一片左建筑遗址,是南岩宫的道院,据明嘉靖《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南岩宫是在元代天乙真庆宫故址上扩建的,落成于明永乐十一年,共有殿堂640间,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可见当初的建筑规模是怎样的宏大。站在武当山顶峰俯瞰南岩宫,恰似印证了建在悬崖上的故宫的说法。

[龟碑亭]进了小天门左边是一座龟碑亭,碑中内容是永乐皇帝为加强庙观管理下的一道圣旨。过去,在庙道人和朝山进香的信士们都要遵循圣旨中的道规,违者给予治罪。

[白果树]这是一棵三世同堂的古白果树,你们猜猜看它年龄有多大?它已是680岁了,它的存在不仅带着浓郁的道法自然,延年益寿的道教文化气息,同时也代表了历代劳动人民向往自由、幸福、和睦的美好愿望。

[老虎口]亦称脚蹬岩,从外往里看是否象张老虎的口哇?从里看还能看出真武修练时一段惊人的故事。那岩上留下的五个深深的指印,是当年真武在此修炼时,忽遇瀑雨山崩,岩壁欲堕,是真武伸出右脚将岩石稳住,虽是这一脚的功夫,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处美景。岩的旁边一片摩岩,是一块记事石刻。

[维石岩岩]文出《诗经》,形容山岩危峭,此时表彰修炼艰辛。

[龙虎殿]登上九级石阶我们来到龙虎殿,殿的大门又叫金鸡凤凰门,相传真武在此修炼时,有金鸡凤凰为他叫早,亦有闻鸡起舞之说法;听老人说,朝山进香的信士们听到金鸡凤凰门的声音(即福音)回去就会得到福气。

[甘露井]甘露,甘者,甜也,\"露\"者,天降之水。《山海经》记,人之得道饮甘露,认为甘露为上天所降,它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饮之可成为仙人。相传真武在此面壁修道时,因避谷而饮此水,后道教吸收了这种思想,认为是修道成仙的捷径。水质清澈、优良、甘甜,泡茶饮之,甘汁爽口,信士们常携带一瓶或一壶给家人,用以治疗疾病,常饮可以强身健体。

[玄帝殿]亦称元君殿,耸立于二级崇台之上,公元1926年毁于火灾。遗址留存着36个粗大的石作柱础,石雕须弥座上幸存的一组泥塑金身神像,中间为玄帝像,两边为金童、玉女,虽然历经灾难和风雨沧桑,但它依然保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

[福寿康宁石刻],沿着大殿后神道,左50米处是一座小山门,山门内岩壁上刻有\"寿、福、康、宁\"四个大字。高1.5米,宽1米,明嘉靖皇帝倡导治世玄岳时,有个小官吏夏言上书\"分祀天地\",得到赏识后官升至礼部尚书,加封为上柱国。夏言亲书\"天子万年\"和\"福康宁\",派亲信弟子王禺页 来武当山南岩宫立碑刻字。祭祀完毕后,王禺页 自作主张挥笔写了一个\"寿\"字。便留下了南岩宫\"福寿康宁\"摩岩景观。虽出自两人之书,但从字体上难以分辨。简单的四个字,确说出了人间一切美好地愿望。道教的真谛不仅在于修行,而且在于普度众生、教化育人,给人间以美好地祝愿。但愿大家都能为你们的家庭和自己接受这个祝福,来年可别记忘了到武当山来还愿喽!

[南岩碑刻],南岩宫因南朝向金顶而得名。\"南岩\"两这块碑刻大字遒劲有力,明永乐皇帝年间,驸马都尉沐昕书写,沐昕乃是平西王沐莫之子,永乐皇帝第五个女儿常守公主的驸马,沐莫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义子。沐昕文才武略,朱棣皇帝十分欣赏沐昕,作为亲近之臣派往武当山督建工程。他在全山题字之处不计其数。

武当山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历代都有隐士和名人骚客来此留下墨迹。如唐吕洞宾、宋陈抟、米蒂、揭溪斯及浩然子、明洪翼圣、徐霞客、李时珍等,都为武当山历史发展默默地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两仪殿],为父母殿的别称。两仪,指天地或阴阳,由太极而生。《易经》中把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数术法来推论。在《易经》的卦辞中有阳为天,为乾、为父;阴为地,为坤,为母之说法。因殿内供奉真武父母,故称\"两仪殿\"。该殿面阔三间10003米,进深三间3.9米,通高7.29米。西次间为娘娘殿,奉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女神,《封神演义》故事中记述:三霄娘娘原是三仙岛上的三位仙姑,是大财神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因赵公明助商抗周,后被昆仑道人射死;三姐妹手持法力无边的\"金元混斗\"为兄长报仇,那\"金元混斗\"是开天时自然长出的宝物,内藏天、地、人三才,虽然有天大本事,落入混元金斗,就会瞬间变成水。后因太上老君助周灭纣,周法术收走了三霄仙姑的法宝,战死后化为三道白光飞到\"封神台\",姜子牙封她三姐妹为\"感应随世仙姑\",主管生育保护神。凡信士求子者都要向她们顶礼膜拜。

东次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神话中有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法。道教认为:道本虚无,生一气而有形,所以又称\"有\"或\"一\",也就是说,有了道才产生了宇宙,宇宙产生了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云笈七签》说:\"道起自无先\",\"生于妙一\",又化为三气,再化成三清境中的三尊。即一气化三清。元始,宇宙起源之意,将元始天尊神化为最高天神。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是道教崇奉的第二大神。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为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第三位神。

[龙头香]亦称龙首石。青石作成,通体长2.9米,宽30厘米,横空挑出,下临深壑,龙头朝向金顶,龙头上放一小香炉,探身俯瞰毛骨悚然。龙身浮雕祥云,造型美观,线条流畅,是古代石雕艺术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古时道教信徒为表达对神的虔诚,冒险步入龙背祈福上香,堕崖丧命,不计其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总督湖广部院蔡毓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立碑以示。

[天乙真庆宫]俗称南岩石殿。始建于1285年,建成于1312年,为石雕仿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11米,通高6.8米,进深6.6米,建筑面积74平方米。为单檐歇山式庑殿,屋面、梁架、斗拱,门窗均用巨石雕琢拼砌柳榫而成,刻工精细,技艺高超,是武当山最大的石殿。殿内供奉有真武帝君神像,神龛前四位尊神,道教称为四御。\"御\"是对帝王的敬称,四御就是四位天帝。道教称四御是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们分别是: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极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帝祗。左右墙壁上镶嵌着500名众神,道教称\"五百灵官\"。相传,净乐国王太子入武当山修炼时,因国王思念太子,遣臣率500精兵到武当山寻访太子,而太子坚信不移,一心要修道成仙,群臣跪求太子回宫,言罢,众兵忽觉全身僵硬,身不能动,但只有嘴巴会说话,大家齐声说:愿从太子学道,再也不回宫了。于是众兵恢复了正常,太子得道升天成帝,五百众兵也修成正果,成为侍卫真武大帝的五百灵官。

[太子睡龙床]亦称\"君子万年堂\"。木雕制成,雕刻精美,堪称艺术佳作。太子睡式造型,又是道教修炼时的养生三式睡法之一。传说太子入武当山修炼时,夜间总是忘不了凡间杂事,他的师傅紫元君送给他一根龙头拐杖,嘱咐他睡觉时放置身边,以安神静养。后来,太子得道成仙,那拐杖便成了龙床,由此,武当山的龙头拐杖也成了道教信徒们的信物了。

[皇经阁]皇经阁,是道教藏书之地。相传,宋代隐士陈抟,在此修炼时,博览群书,终于悟道有门,炼就了五龙睡法;此功法为道门奇功,避谷时或一月或者半载不食,入睡时专气致柔,呼吸如婴儿;生平记载,寿至300余年。此处墙壁上还留下了当年习练睡法时所书的\"福寿\"二字。字道清晰,字体草书,运笔自如,如行云流水,体现了陈抟老总修炼已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飞升岩]沿着南岩西侧神道而下,有一座突起的山峰,耸立于青平涧之谷,悬崖万仞,直刺中天;峰顶清秀,景色绝佳。上建\"梳妆台\"、\"飞升岩\"。台前伸出一石,名叫\"试心石\"。相传太子入武当修道42年终于得道。在升天之前,身不由己来到梳妆台,这时,突然出现一位美女,见那美女身着蝉衣,百般娇柔地要为太子梳妆换衣(后此处故名\"梳妆台\"),太子拒绝不让梳妆,以为那美女是妖精变化,便抽出宝剑欲斩,那美女受辱含羞地跳岩自杀了。太子见此情景惊慌失措,后悔莫及,决心赔那美女一条性命。走到美女跳岩处伸出的那块石头上,(后人称为\"试心石\"),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此时已感身体犹如飘带,腾空而起,只见五龙将他捧拥升天,(后人称此岩叫\"飞身岩\"),功德圆满的太子便成了真武大帝。元代罗霆震《飞身岩》诗描述:\"宝山绝顶有天宫,炉影层成小华嵩;四十二载梯级到,唱弯啸风彩云中\"。

讲完了这个故事,我要说的是,此故事告诉人们的便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啊,当然,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我也衷心地祝愿大家步入云崖,事业有成。

篇2:武当山南岩宫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乌鸦岭停车场。因古代这一代乌鸦成群,黑压压一片,朝山进香的香客来武当山时,都要准备些包谷、米花等。到了乌鸦岭就把食物撒向万丈深渊,亲切地喊到:\"乌鸦快来接食!......\"众乌鸦展翅飞来,张口接住食物。这就是武当山著名的动八景---乌鸦接食。岭北侧原建有乌鸦庙,已废,乌鸦被武当道教视为\"神鸟\"、\"灵鸟\"、\"吉祥之鸟\",象其它动物一样受到保护,不允许人们伤害。为什么乌鸦会受到武当道教此般推崇呢?相传,真武大帝在入山修道时,有乌鸦引路;修炼时,有乌鸦报晓。因此,真武得道成仙后,便封乌鸦为灵鸟。

中国古代的信士、香客认为,凡是登金顶,必须先经过南岩,从南岩宫南天门穿过才算正途,武当山天门虽然很多,而南天门却极为少见。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都认为南天门是天的外门,进入南天门,才算进入了天界,而在武当山的建筑中,天界就是指金殿。

好了各位贵宾,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南天门,南天门,建于明永乐年间,砖石结构,道教宫观建南天门,以象征天阕,成为人间与仙界的桥梁。我们现在穿越的是小天门,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驮御碑,又叫龟驮碑。在紫霄宫我已经为大家讲过了,这里就省略了。

现在大家向上看,那儿有一块岩石悬空突兀,宛如一只石虎,龇牙咧嘴,威风凛凛,这里便是俗称老虎岩的崇福岩。岩顶有一处岩石类似巨人足迹,清晰可见。

沿绿荫蔽日的\"神道\"进入龙虎殿,两扇高大厚实的木门启合有声,悦耳动听,宛如\"金鸡凤凰鸣\",这是南岩闻名的一景。穿过龙虎殿,是一方石墁地院落。院中尚存一口六角水井,井口有精雕石栏,名曰:\"甘露井\",井水清凉甘冽,深不可测。据说,从古至今,无论是人马云集,还是天遇大旱都从未干涸,被道教视为\"金津玉液\",奉为\"圣水\"。相传,饮之可祛病御疾。古往今来,香客、信士均以饮此井之水为荣。查阅志书发现,武当山的高道、长寿道人均出自南岩。在武当山有\"山高水高\"之说,无论是武当之巅,还是五龙之顶均有清凉甘冽,长年不涸的井池,这山巅之处何以有泉水?相信大家对武当山奇特的地形地貌和道教风水学了解后,会受到启发。大家现在登上层层丹墀(chì)饰栏崇台,来到的是玄帝殿(也叫元君殿,又称大圣南岩宫)遗址。36座精雕石柱础、石雕流云琼花图案的须弥座,残垣断碣(Jié),历历在目。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按实物大小重新修复的玄帝殿。(2004年6月28日,玄帝殿修复工程正式开始,于2006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出玄帝殿后门,视野豁然开朗,只见彩云绕万仞危岩,岩上悬松如绿云轻荡。凭栏下望,岩下深险莫测,碧流波滚,令人惊心动魄。在这个危岩峭壁上,镶嵌着一排殿堂亭阁,有\"楼阁悬空\"之势,这里就是南岩石殿,在我国建筑中堪称一绝。在此行走,有种\"振衣身在斗边行\"的感觉。

道教讲究长寿,追求今世的幸福安宁。摩崖石刻\"福寿康宁\"四个醒目的大字,既诠释着道教信仰的真谛,也十分附和人们生活追求的心理,几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游人香客。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弥漫着和谐、清平、淡泊气氛的四字背后有两个千古之谜:红色告诉您这是宫廷血腥斗争的产物;字体书法告诉您这四个字出自两人之手。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皇经堂。大家请看皇经堂墙壁上,横刻\"福、寿\"两字,为五代末宋初著名道士陈抟在此炼睡功时所书,因而字是横着的,故在道家养生中有\"睡寿卧福\"之说。\"南岩\"碑刻为明代驸马都蔚沐昕亲书;\"福、寿、康、宁\"四字,运笔刚健浑厚,有\"颜筋柳骨\"之风。由于摩崖的风化,这四字多年来一直被误认为王愚所书。其实,大家认真细致的辨认,便会发现\"寿\"与\"福、康、宁\"在书法上有不同之处。据考证,\"寿\"字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王愚所书。\"福康宁\"却是嘉靖二十七年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言所书。可惜的是摩崖上夏言提名已经风化,故这四字被误认为王愚一人所书。

明朝中叶,明王朝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开始走向衰败。昏庸的嘉靖皇帝面对四面楚歌的政局,不整顿朝纲,振兴大业,却受宗教影响,迷信神灵,认为神能拯救一切。封武当为玄岳,祈真武大帝护国佑圣,掀起了一股\"玄岳治世\"的热潮。夏言是个小官(吏科),由于他生来机敏,认准了皇帝心理,于嘉靖七年上书主张\"分祀天下\",建议修筑大型祭坛,这一建议果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夏言立即被擢为侍读学士,接着便青云直上,升为礼部尚书,成为皇上的亲信。

由于全国上下到处筑坛祭神,以至于道观林立,但全国各地灾祸不断,田园荒芜,饿尸遍野。朝廷中一些清醒的官吏为拯救社稷,竭力反对X仙之事。作为才子入阁的夏言,为了表达自己与皇帝一条心,就派了亲信弟子王愚上武当山祭祀真武大帝。王愚上山的主要任务,是将夏言亲笔书写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上供神灵(这四字刻于武当山南岩石殿后),祭祀完毕,王愚趁机挥笔写下了一个\"寿\"字,匆忙之中将年号也忘记题写了。王愚为什么写\"寿\"字呢?原来他是为嘉靖皇帝祈寿,希望通过同路方士向皇帝传送自己忠君的信息。

嘉靖皇帝很快知道了这次祭祀活动的全部过程,极为赏识夏言,夏言成为明王朝中第一人臣加封上柱国的人。遗憾的是。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异常尖锐、残酷。嘉靖二十年,由于\"遭宫婢变\",皇帝从此\"移居西内,日求长生,效庙不亲,朝讲尽变。\"奸臣严嵩暗中联合同党设计相斗,使夏言连连失利,接着又在皇帝面前大进谗言,终于使夏言获罪。

夏言遭贬后,严嵩继续向皇帝进谗,等待夏言的命运将是诛灭九族。这时,夏言只有通过神灵来拯救自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神灵能赐给他一个安\"宁\"太平的日子,有个健\"康\"的身体,落个幸福的晚年,就是当前最大的\"福\"气。他虔诚的亲笔书写了\"福康宁\"三字,并派专员送上了武当山。

夏言的祈祷,终于唤起了嘉靖皇帝的恻隐之心。嘉靖便下旨,宣告夏言\"复少付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仍赴阁办事。\"此时夏言威信仍高于严嵩。夏言性格耿直,看不惯朝中那些飞扬跋扈的人,便斥逐奸党,包括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在内,\"夏言欲发其罪,严嵩父子长跪榻下泣谢。\"夏言怜严嵩老臣,故没治罪。谁知酿成大错,反被严家父子及其奸党暗算,嘉靖皇帝终于经不起挑唆,在嘉靖二十七年三月,夏言重新获罪,冬十月,落了个弃市的悲惨结局。

夏言的\"福康宁\"三字,刚好于王愚的\"寿\"字相谐成趣。

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位于南岩,因其南向金顶而得名,道教尊为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地。南岩宫有\"气吞泰华银河尽,势压岷峨玉垒高\"的之境,为武当山\"三十六岩\"之首。观赏南岩必须分清晴雨远近,还得依据四时节令。晴天观山景,峰岭奇峭,林木苍翠,美不胜收;雨天观仙景,云缠雾绕,虚无飘渺,晃若蓬莱。近处观险景,上接碧霄,下临绝涧,险象环生;远处观画景,亭台楼榭,玲珑剔透,眩人眼目。此外在南岩有春观花、夏观树、秋观叶、冬观雪和正观崖、侧观峰、早观金、午观银、晚观火、夜观水之说。

南岩宫始建于元代,唐宋之前已有道士在此建茅庵、石室修炼。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时曾昭令在南岩建造宫殿,因工程难度大,没能如愿。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武当道士募捐营建南岩\"天乙真庆宫\"宫殿,历时二十七年,建成玄帝石殿、圣父母殿等殿宇祠庙百余间,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赐额\"大天乙真庆万寿宫\";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殿宇扩建到460间,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

南岩石殿,又名天乙真庆宫,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建,为石砌仿木结构建筑,面阔、进深均为3间,殿顶铺着石板瓦,梁、柱、门、窗、斗拱等全部用青石雕凿而成。整个石殿结构精巧,雕工精细,重达数百吨,堪称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绝\"。殿内正脊桁上楷书阴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内立有四根石雕圆柱,倚岩筑神龛,供奉着许多铜铸饰金灵官像,高尺许,神态各异。被世人称为\"挂在悬崖上的故宫\"。该殿是如何建造的?可谓千古之谜。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岩两仪殿,殿壁上嵌着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香----龙头香,又名龙首石。石长2.9米,宽0.3米。且不说这个重达百吨的石头是如何被安装上去的,单就古代龙被视为圣物,可是这个经镂雕、浮雕、圆雕等手法雕凿而成的两条神龙及祥云,龙头顶着个香炉,却被香客冒天下之大不韪,踏在脚下朝拜金顶,这本身就是个谜。从前许多香客冒险进龙头香,坠崖殉命者不计其数。清康熙年间,总督蔡毓荣下令立\"禁烧龙头香\"碑,劝戒人们不要烧龙头香,并设栏加锁。这到底是因为坠崖殉命者不计其数被封,还是因为触犯了\"龙颜\"而被封呢?

南岩石殿内现供奉原始天尊、玄天上帝、四御(玉皇大帝、北极紫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砥)、灵官等神像数十尊,多为明代御制铜铸饰金,庄严肃穆,神奇各异,气韵生动,殿旁木制神龛内,盘着一条丈余长的金龙,张牙舞爪,附着一位粉面星眼,圆庞朱唇的少年和衣而卧头枕金龙,神态自若,这就是著名的\"太子卧龙床\"。相传,太子入山修炼时,夜间睡觉忘不了人间杂事,紫气元君便送给他一根龙头拐杖,嘱咐他睡觉时放在身边,以定心安神,后来台子成仙,拐杖便成了龙床。石殿壁间环列铁铸饰金500灵官像,是国内罕见的道教群组塑像。

大家站在这里看一下远处那美丽的山崖-----飞升岩。飞升岩,景色绝佳。上建有\"梳妆台\"、\"飞升台\"。台前豁出一石,名叫\"试心石\",为什么叫试心石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孪生兄弟,生的一样机灵,长的一模一样,人们都分不清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老大忠诚老实,好事做尽,坏事不沾;老二恰恰相反,好吃懒做,打墙挖洞,偷鸡摸狗,一个劲的做坏事。

一次,老二听说隔壁主人都去串门走亲戚了,便乘黑夜去偷东西。刚撬开那家的窗子,把头伸进去,哪知暗暗躲在下边的主人,一锥子戳瞎了他的左眼,使他成了独眼龙。

从此以后,这对兄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一看便知道了。

老大劝老二说:\"古话说,为人不发冲天志,永堕苦海作下流。你就狠心改过自新吧。

老二吃了苦头,又听这些暖心话,很感动,连声称\"是!\"老大见弟弟回心转意,自然高兴,便领上老二到武当山朝山敬神,表示悔改。兄弟俩在路上结交了一位老大爷。

那老大爷白发苍苍,佝偻着腰,头上长了一个包,背着一布袋沉甸甸的东西。老大爷说,他过去当过大盗,如今要作好人,布袋里装的是以往偷来的宝,准备作为香火钱,献给真武大帝。

老二看他也是同路人,便把自己的身世、打算告诉了他。

老大爷说:\"神仙喜欢知过改过的人,单恨言行不一的阴阳货。\"这时候,从他布袋里滚出两个大元宝,\"叮当\"一响,落到了地上。

老二看着白花花的元宝,估计有二十两,能买很多酒肉,能受用一年半载的,不由心里直痒痒,恨不得伸手拣起,装进自己的荷包里。

老大抢先拾起了大元宝,交给老大爷:\"您的东西掉了,请装好。\"

老大爷说:\"好心人,你拿去用吧。\"

老大说:\"不是我的,我不要。\"强扯硬拉,又把元宝塞进了老大爷的布袋里。

老二心里骂老大:\"竟怕银子咬手,天下哪儿有这样的大傻瓜啊!\"

说来也真怪,那老大爷摆着大路不走,偏要走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老大步步紧跟,小心扶持,生怕他摔着了。老二也寸步不离,却在心里打着小算盘;这么多财宝,能落到我手里才好啊。

来到了飞升台,老大爷已累的汗流浃背,便放下了布袋,想找点水解渴。老大请老大爷坐地休息,自己为他讨水去了。

老二见四面没人,装满财宝的布袋伸手可得,便突然猛推一掌,把老大爷推下了万丈深渊。

老大讨水回来,不见了老大爷,经追问,老二才承认自己下了毒手。他非常气愤,也很后悔,觉得不该亲信弟弟,致使老大爷丧命。他怒指老二说:\"骂你,脏了我的口,打你,脏了我的手,你就在这尘世害人吧,我陪老大爷去了!\"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

这时,天空突然一亮,飞来一朵白云,托住了老大。老二见老大跳崖,反倒高兴起来,他快活的说:\"哥哥你找死,就莫怪弟弟我吞独食了。\"转身就去搬那一布袋宝贝,哪知那布袋却变成了一块大石头。

\"哈哈哈!\"半空里传来了老人的笑声。老二抬头一看,老大爷和老大都站在云头上。老大爷指着布袋变的大石头,笑道:\"我背的本来就不是宝贝,而是一个试心石啊。\"

从此以后,南岩的\"试心石\"就远近知名了。

石下悬崖千丈。相传,真武得道升天时,曾在此梳妆更衣,故名。十堰市摄影家银道禄在拍摄武当风光时,偶然发现\"天然真武梳妆\"像。你若仔细端详,的确逼真传神,这为飞升岩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大家看这边的石壁上挂着金钟、铜磬,大家可以在此用硬币击打,相传,击中金钟、铜磬的人定会交上好运。

好了,现在给大家15分钟的休息时间,15分钟后在甘露井前集合,我们一起品尝甘露圣水冲泡的武当道茶,欣赏一下茶道艺术表演、了解武当茶道文化。

好了,中午我们在乌鸦岭天缘饭店用中餐,下午我们将到达琼台中观乘坐风光缆车游览金顶。

篇3:武当山南岩宫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南岩,我是你们的导游XX,接下来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南岩景点。

现在大家所在的位置是在乌鸦岭停车场,面前左边往下的是通往金顶的古神道,而右边向上的就是南岩了,大家请随我来!

(在路上)南岩又称紫霄岩,因为它面朝南方,所以叫做南岩,这里是真武得到飞升的地方,南岩峰岭险峻,林木苍翠,上面连接碧霄,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是武当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南岩景色多而独特,变化无穷,步移景异,集合了幽、奇、险三大要素,也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最完美的建筑群。

南岩建于元代,元仁宗延祐元年赐额\"大天乙真庆万寿宫\",明永乐十一年重建,赐匾额\"大圣南岩宫\",嘉靖三十一扩建到460间,清同治元年大修殿宇,宫貌一新,现存建筑及遗址面积61187平方米,庙房83间,建筑面积3539平方米,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山头、峭壁、岩洞,依山而建宫殿,亭台,山门等,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映成趣。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看,远处那个\"楼阁悬空\"的建筑就是南岩石殿了,整个建筑建在危岩峭壁上,在中国建筑中堪称一绝,南岩的古建筑,在手法上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使其与环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工匠们巧借地势,依山而建,让个体小巧的古建筑显得大起大落,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南岩的古建筑主要有龙虎殿,玄帝殿,两仪殿和南岩石殿,相信大家游览过后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这个就是南天门了,它为单檐歇山式结构,红墙绿瓦,于明永乐十一年建造,是通往南岩的必经之路,虽说小巧别致,但仍体现了皇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在武当道教文化中,宫观的山门是特别重要的,相传南天门是通往天宫的大门。

大家看右边这一块平地,隐约可以看见青石崇台,这儿是北道院的遗址,曾经建有圆光殿,斋堂等,后来经历了大火,现在已经废弃了。

我们进入小天门,大家看,这儿又有一座赑屃驮御碑,看!那里还有一座,这两座碑的内容与紫霄宫的一样,是明永乐十年建造,但是与紫霄那两座是完全对称不同的是,这两座并不对称,它是按照皇帝当时\"其山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根据这儿的地形,依山而建。

这是一棵四世同堂的银杏树,很独特,从主干发出的树干紧紧的依偎在一起,大家猜猜看它的年龄是多大?它已经有750岁的高龄了,它的出现不仅带着浓郁的道法自然,延年益寿的道教文化气息,同时也代表了历代劳动人民向往自由、幸福、和睦的美好意愿,银杏果,又称白果,可治疗肺结核,银杏叶也可以入药。

大家看这块突兀的岩石像不像一只老虎?那就是脚蹬老虎岩了,为什么它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原来真武以前在这里修炼时,有一天天降暴雨,山崩欲塌,是真武伸出右脚将岩石稳住,就是这一脚的功夫,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出美景,这里还有一块摩崖,是一块记事石刻,形容山岩危峭,以表彰真武修炼时的艰辛。

大家上几步楼梯,就来到了龙虎殿,殿的两扇大门在开启的时候会发出\"金鸡凤凰鸣\"的声音,这也是南岩宫著名的一景,相传真武在此修炼时,每天都有金鸡凤凰为他叫早,所以也有闻鸡起舞的说法,听老人说,来这进香的香客信士要是也听到了金鸡凤凰鸣,就会得到福气!

院子有一个六角形的饰石栏的建筑,这是一口井,井水清凉甘冽,犹如甘露,所以这口井就叫做甘露井,是武当山最好的泉水之一,无论什么时候,井水从不干涸,传说井水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人们喝上一口就可以成为仙人,被奉为\"圣水\"。相传,饮用之后还可以治疗疾病,强身健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玄帝殿,又称元君殿,里面的石雕须弥座上有一座泥塑金神像,中间是玄帝,两旁是金童玉女像,虽然历经灾难,风雨沧桑,但它们依然保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出了玄帝殿的后门,豁然开朗,只看到千丈沟壑,悬松轻荡,往下望去,令人惊心动魄,远远望去一眼能看到建在深渊之上的南岩石殿。

沿着神道前行,左边50米是一座小山门,山门内壁上刻着寿福康宁四个大字,字体清晰,运笔浑浊,由于摩崖常年的风化,这四个字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王顒所书,其实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寿字与其他三字有细微的区别,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寿字为明嘉靖十六年七月王顒所书,而福康宁三字为嘉靖二十年夏吉所书,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说出了人间一切美好的愿望,也就是道教的真谛。

这是\"南岩\"碑刻,为永乐的驸马都尉沐昕所书,与太子坡山门上大字出自一人之手,沐昕满腹韬略,一直被永乐所欣赏重用,作为内臣被派到武当山督建,他在全山的题字不计其数。这里还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题词和碑刻,记载着大量的诗文,轶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两仪殿,是父母殿的别称,两仪,指天地或阴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阳为天,为乾,为父,阴为地,为坤,为母,可见孝道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了。殿内面三间,内三间。西次间为娘娘殿,供奉着三霄娘娘,东次间供奉的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些众多的道教神仙像,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可谓神工鬼斧,精美绝伦,很多都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穿过两仪殿,就是著名的龙头香了,看,整个石雕脱颖而出,独立在万丈深渊之上。龙头上摆有香炉,俯身探望使人毛骨悚然,龙身上的祥云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古时候,香客信士们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就站在龙身上,向前走三步,进完香后,又退回三步,并且不能回头,相传只要心怀虔诚,香客就会安然无恙,古往今来,坠崖损命者无数,因此,在清康熙十二年,湖广总督蔡毓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且立碑明示。

这就是南岩石殿了,又叫做\"天乙真庆宫\",传说真武大帝飞升后,在天上的住所就叫\"天乙真庆宫\",显然啊,这座石殿就是人们在人间为真武大帝所建造的。南岩石殿建于元代二十七年,为武当山著名道人张守清所建造,为石砌仿木结构建筑,也是面三间,内三间,殿内的瓦梁柱门窗均是青石雕凿而成。整个石殿结构精巧,雕工精细,它建立在万丈深渊之上,其工程之大,难度之高,超乎人们的想象,最重的构件重大上万斤,如此重的构件是如何由人工安装和搬运上去的,这一直都是一个谜,其技艺之高超,不愧为一件珍贵的石雕艺术作品。

殿内供奉的有真武帝君像,神龛前有四位尊神,道教称四御,四御是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们分别是: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级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官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大帝。殿内的梁上和壁间环列的神态各异,高尺许的五百官相。相传,太子来武当山修炼时,皇帝思念太子,便派遣了五百大臣来武当山找寻太子,而太子一心修炼,群臣跪地以求太子回心转意,此时,众大臣全身僵硬,动弹不得,只能用嘴巴说话——愿与太子一同修炼,之后他们与真武一起修得正果,便形成了这五百官相。他们为铜铸鎏金像,庄严肃穆,气韵生动,这些都是我国道教珍贵的艺术品。

大家看这个神龛内,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和衣而卧,头枕金龙,这就是南岩著名的\"太子卧龙床\",太子睡觉的这个造型,是道家养身的三个睡法之一,相传啊,太子入武当山修炼,睡觉时总是忘不了凡间的杂碎琐事,所以他的师父紫气元君就是送给他一根龙头拐杖,嘱咐他睡觉的时候放在身边,以安身静养,后来太子得到成仙,龙头拐杖就化作龙床。从此以后,龙头拐杖就成了道教信徒手中的信物的。

从玄帝殿到南岩石殿的路上,有一处放置望远镜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极目远眺,每个威严耸立挺拔的山峰,都微微的朝向主峰,形成了\"72峰朝大顶\"的壮观景象!

第17篇:山南镇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计划

2012年度山南镇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0-3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途径和方法,开展各类亲子活动的教养工作,满足辖区家庭开展早期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提高教师指导社区家长、婴幼儿的能力,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促进本镇婴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提山南镇0-3岁儿童其家长或看护人员的受指导率及指导质量。

二、工作重点:

1、不断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宣传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本地区早期 教育水平和家长们的教养水平。

2、发挥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本地区 0-3 岁婴幼儿的教养环境。

3、加强早教师资力量的培训与能力提高。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定期开展不同月龄孩子的早教活动,帮助婴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2、指导参与亲子活动的家长,在活动中理解、领会早教志愿者的教育方法,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养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地成长。

3、定期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向辖区家长宣传婴幼儿教育的新动态、交流教育观念、指导教育策略等。

4、定期对辖区的散居儿童开展亲子活动,让辖区的散居儿童也能享受到幼儿园 的教育。

四、各月重点工作安排:

一、二月份:

1、制定本年度早期教育工作计划。

2、建立婴幼儿档案。

三月份:

发放宣传资料。

四月份:

向山南镇散居婴幼儿家长开设教师咨询活动。

五月份:

向辖区内0——3岁婴幼儿开放4次亲子活动,两次早期教育讲座。

六月份:

发放宣传资料。

七、八月份:

请专业保健医生、专家向辖区内0-3岁婴幼儿家长免费开放一次活动讲解关于卫生保健及合理喂养的有关方面知识,并对宝宝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九月份:

1、发放宣传资料

2、邀请专家、儿童营养专家等专业人士开展咨询活动,与家长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为家长排忧解难。

十月份:

对辖区内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教养指导。

十一月份:

1、向辖区内0——3岁婴幼儿开放一次亲子活动。

2、发放宣传资料

十二月份:

1、资料收集归档

2、总结工作

山南镇中心卫生院儿保科

2012年1月2日

第18篇:山南教育事业“十个一”(整理)

山南教育事业“十个一”

学校校长及班子成员 “十个一”周工作法: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联系一个班级或年级,听评一堂课,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抽查一次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检查一次学校安全工作,检查一次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参加一次微型党课,研读一本教育名著。

后勤管理 “十个一”:每天检查一次宿舍安全工作,每天开展一次食品卫生大检查,每天开展一次校园及周边安全巡查,每天登记一次工作台账,每天督查一次学校环境卫生,每周检查一次校园教学设施设备,每半月开展一次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每月征求一次师生食堂意见,每月公示一次经费使用情况,每学期登记一次学校固定资产。

党建工作“十个一”:一是建强一套班子。二是打造一支模范队伍。 三是建好一个活动场所。四是配备一套多媒体设备。五是健全一套工作制度。六是开展一项特色品牌活动。七是设立一处公开栏。八是订阅一套报刊。九是完善一套档案。十是解决一笔经费。

教师队伍 “十个一”学期工作法:研读一本教育名著,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上一堂公开课,听一节示范课,制作一套多媒体课件,写一本切合课程实际的优质教案,当一次集体备课发言人,参加一次校本教研活动,联系一批学生进行家访,撰写一份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19篇:读《山南水北》有感

读《山南水北》有感

——钟山西所 莫佳慧

《山南水北》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集,据介绍这本集被先后被译成多国语言,还获过很多奖项。其实我看书并不在乎这本书名声有多大,是不是名著,又或者获得过多少奖项,我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本书是否对我的胃口。貌似很抽象,简单来说其实就是种主观的感受。

《山南水北》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在乡下生活的一段经历,其中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当地的一些传说,风士人情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详细展示了一幅乡村画卷,也同时折射出作者及其人对乡村的喜爱。作者信笔直书,并未隐恶扬善,文过饰非,加上他从《聊斋志异》或《夜雨秋灯录》中吸取了营养,一个个奇异的故事就像古代的志怪小品。这本书前半部分,作者一直在用很浓重的笔墨描写乡村生活的种种优越,而他稍带幽默的笔调减弱了这种厚重感,所以阅读起来不会很费力。但读完后半部分,作者的真诚之心一下子抵消了这种用力感,马上就使读者能够理解,能够从中找到平衡。

我被城市接纳和滋养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矫情,当心怀感激和长存思念。我的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城市。韩少功并没有为了拥抱乡村,而忘恩负义地对城市过河拆桥,这是我首先欣赏的。

其次,我喜欢的是韩少功白省白觉的态度,质朴平和的文字,还有稀奇古怪的故事。我读得哈哈大笑,也读得鼻子发酸。笑花子的父亲叫雨秋,住在山的深处,村里想帮他修新房,然而他不要实物要现金。原来雨秋喜欢打麻将,欠了人家钱,他就算降低标准修房子,也要把赌债还给人家。韩少功对甫秋在修房子这件事上跟村里死缠烂打的表现很不满。有一天雨秋从韩少功家里挑着米糠回家,韩少功想借给他手电筒他不要,雨秋说自己摸黑惯了,就算碰上红毛狗,就让红毛狗吃了算了,就算碰到扇头风,就让扇头风毒死算了,他活到这份上了,罪还没有受够么?这样的牢骚让韩少功心生恻隐,后来他回想这件事的时候说:\"我当时要是真正心好,应该把手电筒塞到他手里的。\"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流下来,为可怜又可恨的雨秋,也为自省而坦诚的韩少功。

整本书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他对花草竟也有如女子般细腻的情感,这一点对一个男人来说实在不可多得。这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做作。一本书背后的写作人,情感来不得半点真假,写作技巧的拙或优,对读者而言,一目了然。

这本节带给我太多震撼与惊喜,一部好的作品能够洗礼人的心灵,希望以后多有机会能够接触到这种类型的好作品,也推荐大家一起阅读这本《山南水北》。

第20篇:专题片《回不去的山南》观后感

专题片《回不去的山南》观后感

学习周会明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时刻牢记入党初心。学习他“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定信念。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要学习周会明同志恪守职责,秉公办案,严格执法,不计得失的作风,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人民检察官的责任和使命

周会明同志是新时代检察官的优秀代表,也是一个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典范,他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让我们敬佩。我们要以周会明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新时期检察工作尽职尽责

我们要学习周会明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学习他作为一名“全国模范检察官”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作为“中国好人”无私奉献、立检为公的伟大情怀

我们要学习他那种爱岗敬业,不畏艰辛,永远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奉献爱心、情洒高远的为民情怀,学习他秉持公心、守望正义的责任担当;学习他工作潜心、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学习他永葆清心、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

周会明同志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在面对检察事业时坚守“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理念,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干警,我们要时刻向周会明一样的先进个人学习,扎实工作,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

周会明同志是干部队伍中的灯塔和标杆,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用一颗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的赤子之心、书写下绚丽人生。我们要以周会明同志为标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以律己、秉公执法,立足自身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周会明同志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是那颗永远不知疲倦,永远向着人民、向着党的心,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周会明同志虽然倒下了,但是周会明同志的精神长存。

我们要学习周会明同志,要常怀初心前进,始终把“忠诚、干警、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之以行,做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明白人”。

周会明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震撼心灵,我们要以周会明同志为镜,努力做到坚守信念、认真工作、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把周会明精神化作履职尽责、担当实干的强大动力。

1 / 3

2 / 3

3 / 3

《感动山南先进事迹.doc》
感动山南先进事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