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2022-04-12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大国工匠

如果你是个有追求的企业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你却贷不到款或者产品刚上架立即被仿冒;或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赚得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 “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如是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咱中国人有个成语,独具匠心。

百度百科说出自唐·张佑《题王右丞山水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英文意思翻译:have great originality originality,匠心独具,这也是我理解中 “工匠精神” 的最佳写照。

匠心是什么?就是上一碗红烧肉,撒一把细葱花,它得是青绿的,衬着肉的色,它得是水嫩的,肉的温度刚好激出它的甜香而非葱辣,它得是柔软的,不破坏猪皮入口即化的口感,它得是突破性的,第一次吃到的时候让你只怪自己怎么没有想到。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

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以及心底自发的那个“爱”字。热爱。对所从事所研究的有一种专注和好奇。让人觉得他跟他所热爱的事物是有关联的,是一体的。他跟物散发共有的气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大国工匠乃是我中华传承。

推荐第2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推崇“匠人精神”宣传技术技能,成就出彩人生,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很有意义。

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称为“成功之源”。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zuowen.yjbys.co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推荐第3篇:大国工匠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大国工匠

(一)

观看了央视新闻播出的《大国工匠》,令人深受教育,感人肺腑。通过观看我国杰出的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人好像重新感到了思想正确回归的大路上。大国工匠们出身一般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在追求职业技能上,严格要求的是自己,追求的是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们在世界上,树立大国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创新大国的名牌,带好了头和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一点不漏的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他能将焊接技术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焊接时间仅有0.1秒的时间误差,他如此艺高胆大,非常人所想,只有刻苦钻研,用心练就方能结出如此硕果。

錾刻大师-孟剑锋,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他的惊世杰作。他錾刻的作品精美非凡。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感受。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能做到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让人折服,让人惊叹,完美和卓越就是靠毅力和意志,专注和精湛技艺和锻造的。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被称为两丝第一人。我国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超高精密度组装,不能没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他能通过摸、看、思,能判断机器的组装误差,几乎没有失误过,工到此精,惊心动魄。

胡双钱老师傅,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胡双钱要做百万个零件的飞机建造工程,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加上临时救急其任务难度广大,非一般人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打造36个孔,发丝大小的孔径,仅仅依靠胡双钱的双手和传统的铁钻床,便能快捷将36个孔悉数高精度打造,通过检验一点不差,其金属雕花技能创世界一流。 高铁青岛动车制造高级技师—宁允展,首席研磨师,他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第一人。全国能做该工序的工人不超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安全性能超高,让国内动车最高时速达到486公里,创造了奇迹,这离不开宁允展对动车转向架的定位臂的高技术研磨。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利用世界上最难的殷瓦焊焊接技术,在造船业,殷瓦板非常薄,张东伟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并且做到焊缝小于一个针眼大小,因为打了会引起致命后果。张冬伟焊接技术外观精美且具备百分百安全保障。

中国著名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是我国书画家御用宣纸制作师。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做捞纸的工作,不嫌简单和重复,硬是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一直以来保持着宣纸成品率100%的记录。

还有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要小于一毫米,他能做到接缝处间隙误差为零。学历不高却,自学成才。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这些大国工匠,既平凡又杰出,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伟大,他们为社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让人折服其高超技能和点赞其为人处事之功。

感谢学院领导组织的这次观看,让我们深受教育。我们将以大国工匠为榜样,专注自己的教育事业,不断努力,不断地进步,做好自己,为卫生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大国工匠观后感1400字

(二)

中央电视台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这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钳工胡双钱的手

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

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5.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 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8.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当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大国工匠观后感1400字

(三)

今天,央视新闻推出一档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而这个星期四晚自习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大国工匠》,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在这个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借这8双手向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致敬!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大国工匠观后感1400字

全国劳模大会的召开,是对我们一线工人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劳动者永不消失的荣耀。

九十年代起,中国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使大多数人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好多年轻人都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要么经商做生意,要么考公务员,使得我们制造业一线年轻技术工人严重断层。

抓质量要一丝不苟。“大国工匠”中的几位高级技师,生产的都是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一批质量要求相当高的产品,如有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坠落、高铁可能脱轨,轮船可能沉没,这些产品要求的是100%的保证质量。我们的干部和职工在平时质量管理中动不动就是“差不多”、“还凑合”,这些词都不能用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我们的产品质量也要求是100%。这就需要我们的一线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要一丝不苟,想办法、动脑子,把质量确确实实提上来。我们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机械制造业的品牌不是靠广告宣传能换来的,是靠过硬的质量和优越的性能从用户的口碑中换来的。我们全体员工要时刻把质量放在心中,不合格的工件坚决不入库,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厂,要有持之以恒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产品做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大家才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未来的高级技术工人会大有作为。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粗放式的发展,过度依赖于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使得中国的制造业量大而不精,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要转型升级,就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再先进的机器也是通过人制造出来的,没有能人产品永远也不可能升级。我们企业过去是生产中小型产品为主的企业,我们的部分职工过去只是制造小型产品,现在升级为制造大型数控产品及生产线,这些都要求我们的一线职工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过去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底层,现在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顶层,尊重知识、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望全体职工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提高了,你才会大有作为。

请大家看一下“大国工匠”这个报道,向全国各行业的优秀技师学习,大家会从中受到启发的。希望全体一线职工勤学习,肯钻研,爱岗敬业,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都会成为百圣源的工匠,成为中国的工匠。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大国工匠观后感1400字

(五)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今年“五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今天,电脑动漫组也组织了组员一起观看并感受了工匠们所传达的职业技能的极致化,他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这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大国工匠》第一集,就介绍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现在,他又在挑战一个新的极限——为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焊接发动机。焊接这个手艺看似简单,但在航天领域,每一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轻重,都需要经过缜密思考。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高凤林的专注来自于刚入行时的勤学苦练,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这一切都需要从扎实的基本功开始。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对于焊接工作来说,一点小小的瑕疵可能就会导致一场灾难。因此,焊接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细致严谨。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推荐第4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

“轰!”随着一声巨响,位于川藏公路拉萨到林芝段的东嘎山隧道口传来一股气浪,这是中铁二局的爆破员彭祥华和他的工友们正在开凿隧道,这里是整条公路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区域,所以彭祥华不禁加倍小心,以免透水的事故发生。

彭祥华是中铁二局的老爆破手了,他的父亲就曾是新中国的第一批铁路工人,还参加过成昆铁路的建设,而父亲当年的小心与谨慎,彭祥华都尽数继承下来,他所使用的炸药,都由自己装填,而且他还能保证炸药量的误差和标准误差远远小于规定的最低误差,原本外人看来狂野无比的爆破在他看来就像是节奏有序的乐章。

但即使彭祥华能保证自己不出差错,他也不能确定每一次爆炸的烟雾散去后会看到什么,本来东嘎山隧道之要再需要两次爆破就能贯通,但就在一次关键的爆破后,传来了轰鸣的水声,他和工友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发生了——透水事故。如果这里的岩层被水浸泡太久,就会变软膨胀,引起崩塌,从而使整个工程毁于一旦。为此领导班子紧急召开了一场会议,最后通过了彭祥华的建议——让彭祥华自己再爆破一次。

但此时的岩体已经变得松软,谁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彭祥华却冷静地装好炸药,孤身一人走进了隧道口。此时,面对着死亡的恐惧,谁能保证自己的心依然镇定呢?但彭祥华清楚,此刻他面对的,是自己队友的安危和整个工程延期与否的关键,他知道此刻一定要冷静,随后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有条不紊的装炸药,设置引爆时间。

十分钟后,洞口外的工友们听到了一声震天的爆炸声,气浪使他们不禁后退几步,爆炸后的洞中一片寂静,他们知道这时彭祥华要去检查爆破面,如果有哑炮或者炮量过多,彭祥华都凶多吉少。但此时,烟雾中发出了标志着任务完成的手电筒闪动,随后,满身灰尘的彭祥华慢慢走了出来。众人一片欢呼,他这一次又没让人们失望!

这就是大国工匠!他们就是是平凡生活中的超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技能,更是因为他们又有着超人的担当——在危难时刻勇往直前!即使他们内心感到害怕,但他们知道,这关系到战友们的安危和整个任务的延期与否,一想到这些,他们就会坚定内心,冲在最前!

推荐第5篇:大国工匠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的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 。他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动化生产、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为国防和航天科技现代化,为型号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长二捆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中,高达80多米的全箭振动试验塔是“长二捆”研制中的关键,而塔中用于支撑火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的关键,该材料特殊,要求一级焊缝。高凤林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一系列保证工艺性能的工艺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动大梁的焊接攻关,保证了振动塔的按时竣工和长二捆火箭的如期试验,保证了澳星的成功发射,该工程获得部级项目一等奖。日前,在载人航天工程升级测试中振动大梁焊接质量依然良好,承力从360吨提高到420吨,大梁安然无恙。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由于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给焊接加工带来诸多难题,尤其在发动机大喷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与超薄材质在复杂结构下的对接焊,多次泄漏,高凤林经过反复分析和摸索,终于找出了以高强脉冲焊,配以打眼补焊的最佳工艺措施,攻克了难关。在首台发动机大喷管将被判死刑的关键时刻,高凤林化险为夷,将第一台大喷管推上了试车台,保证了长三甲等型号火箭的研制进度。后连续生产多台,气密试验均一次通过,作为主要完成人,该喷管的制造工艺荣获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长三甲、长三乙已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三号,菲律宾马部海等大型通讯卫星,并即将成为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在国家某重点型号任务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多次受命攻克难关,保证了我国重点型号武器的顺利研制;在国家某特种车的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充分运用焊接系统控制理论,出色的攻克了一系列部组件的生产工艺难关,保证了国防急需,其中后梁和起竖臂分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阶段成果二等奖。某型号发动机试车多次失败,头部生产试验中断,生产无法继续进行,高凤林同志应邀参加,以气保护双面成型和局部自由收缩焊接等措施终于解决了难关,将试验压力由130个压力提高到180个压力,满足了使用要求,试车得以成功。某型号发动机隔板焊接后易出现裂缝、堵塞等缺陷,有时100%返修。针对这种情况,高凤林大胆提出工艺改进措施,焊出的产品1994至1996三年X光透视合格率连续达到100%,该技术获厂、院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某型号引射筒的焊接攻关中,在公司总经理的亲自授命下大胆改进,突破难关,使有关单位近一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仅三天就生产出6件一次合格率100%的工艺试件,156件产品的生产也只用了一个半月,100%一次合格,保证了近一亿产值的产品交付。在国家863 攻关项目50吨大氢氧发动机系统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大胆采用新的工艺措施,突破了理论禁区,创造性的运用b值、s值在多种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头结构中的应用,解决了有关科技人员久攻不下的难关,多次获奖,为部、院确定的\"三转一把火\"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某型号任务国家立项奠定了基础。不断地改进工艺措施,不断地创造新工艺方法,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锻炼了高凤林,他练就出一手卓尔不群的焊接技艺,积累了系统解决实际焊接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他在型号攻关中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型号总师、厂、院领导提供技术依据,使长三乙遥二箭(故障处理方案被刘纪原总经理亲率的总公司专家组采纳)、某产品得以顺利发射,也被传为佳话。他运用精湛技艺还修复多台长三甲大喷管,多种型号的焊接工艺改进,及长

三、长三甲发动机生产工艺的革新,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共计节约或避免经济损失一千

- 1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国产大飞机的首席钳工---胡双钱

他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令人称道的是,在这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C919的首架飞机正在为早日首飞作准备,在这架有着数百万个零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钳工胡双钱正在打磨大飞机上的一个精密零件,在这间现代化数控车床的厂房里,所有工作都由手工来完成的胡双钱,像一个有些过时的老古董,他的抽屉里装满了和他同一个年代的老式工具。在这个3000平米的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但是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的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只能手工完成。胡双钱说:“有种是角度很小的,直角的零件,它刀子伸不进去,还要靠手工来修锉什么的。就说有一个零件,你如果说很急,数控机床做的话要编程,但是靠我们机加工来做,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个零件给做出来了。” 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大飞机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级,对此胡双钱这么描述:“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这个概念的公差。”胡双钱已经在这个车间里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在中国民用航空生产一线,很少有人能比老胡更有发言权。 1980年,从小就喜欢飞机的胡双钱刚刚进厂,就见证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运-10首飞,他说:“一下子腾空上去啊,那个试飞情景,一直在我现在的脑海里,一直记忆犹新。”然而喜悦还没有散去,运-10因为多种原因最终下马。原本聚集了中国航空制造精英的上海飞机制造厂突然冷了下来。当时,厂门口停满了上海各种工业技术企业招聘员工的专车,私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为他开出了三倍工资的高薪,但是胡双钱拒绝了。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终于立项,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大飞机的制造让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胡双钱回忆:“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老胡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这36个孔,胡双钱用了一个多小时。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胡双钱的同事钳工曹俊杰表示:“有难件、特急件,总会想到老胡,半夜三更把他叫进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相反的话他就是家里面肯定照顾的少一点。” 现在,胡双钱一天有六周要泡在车间里,这张仅有的全家福还是2006年照的。一年多前,老胡一家从住了十几年的30平米老房子搬了出来,贷款买了上海宝山区的70平米新家。作为一个一线工人,老胡没有给家里挣来更多的钱,却带回了有一摞摞的奖状证书。 胡双钱的妻子李菊兰说:“01年得的是第一个奖,大奖这是第一个。”记者看到,这是质量优秀员工。 李菊兰还向记者展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示她把这个保护的挺好的,不摆外面就自己欣赏一下吧。今年,国产C919大飞机将迎来立项后的第九个年头,胡双钱也将迎来人生的第55个生日。距离退休还有5年,但是老胡却觉得这个时间太短了。他表示:“我回想我的人生,我的一生过来,从工作,进来工作,我是708(运-10)进来的,到我退休的话正好在这参加C919,年龄允许的话,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wo飞机多做一点贡献,这是最好的,也是我的理想。”

LNG船上“缝”钢板---张冬伟

- 3手伸到冰冷刺骨的水里,即便是长了冻疮也要下水捞纸,勤学苦练,就为了找到那种感觉。妻子张晓霞说他,“凌晨两点起床就去捞纸了,捞到下午

五、六点才下班”。老周说,最初从事捞纸行业,是为了生计,但是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慢慢地爱上了这一张张宣纸。老周现在考虑的是怎么样能把这门手艺给好好传下去。赵志刚,是老周的徒弟,和他同一批拜老周为师的有十个人,因为工作单调枯燥,还要起早摸黑,现在徒弟们已经走了一半。老周说,宣纸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有1500多年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三百多天,一十八个环节,一百多道工序。但是现在他和他身边做宣纸的人都已经是越来越老,愿意学这行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周东红说,如果自己换一种工作,不一定能干到现在这个成绩。“中国有句古话说行行出状元,我能坚持到现在,我心里不也是一种荣誉感吗?”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捞了一辈子纸的老周,几天前,刚刚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虽然在造宣纸这个行当,周东红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是无论酷暑严寒,他依然坚持每天都要长时间下水捞纸,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手的感觉一直在。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

CRH380A型列车,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试跑京沪高铁,它是李克强总理向全世界推销中国高铁携带的唯一车模,可以说是中国高铁的一张国际名片。打造这张名片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486.1公里,这是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的最高时速,它刷新了高铁列车试验运营速度的世界纪录。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车轮是脚,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脚踝。每片转向架的体重有1.1吨,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缝隙大了,车轮可能会松脱;如果完全焊死,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影响列车检修。宁允展负责的这道工序,不只在中国,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国际标准,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过去的十多年,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10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宁允展的同事说,宁允展的绝活也正在这里,他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这些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概有十几个人能干。到了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宁允展这双魔术师般的手,传承了父亲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村里的铁匠,宁允展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帮乡亲们打磨家具,也因此从小就喜欢上了学手艺。初中毕业后,宁允展考上了铁路技校。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会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宁允展对技术的掌控和精准把握,让日本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宁允展成了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还当上了班长。可是,没过多久,他却找到领导说不想当班长,还是让我干活吧。他说,自己对管理不感兴趣,感觉还是自己擅长的东西比较拿手。宁允展的家,距离工厂有近半个小时的车程,他和妻子的交流基本都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因为一到家,他又开始忙了。在这个三十多平米的小院里,大部分地盘都是宁允展的,这些磨具,是他自费在网上买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练手艺。一开始,妻子并不理解。因为宁允展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点钟,她不理解丈夫为什么下了班还要忙这些。宁允展的女儿面对记者也直言不讳,表示长大后不想干爸爸干的活。六岁的孩子有着自己的世

- 5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管延安:我的心愿就是(将来)开着车到香港去,从咱这个海底隧道走一圈转一圈,因为这是我干了这么多年,一节管一节管对接起来的,对它也有感情,我需要去走一圈,看一下。也有可能(将来)孙子领着我再走一次。那样我就会跟孙子说,当时这是爷爷奋斗过的地方。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

孟剑锋:錾刻人生

錾(zàn)刻,是我国一项有近30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它使用的工具叫錾子,上面有圆形、细纹、半月形等不同形状的花纹,工匠敲击錾子,就会在金、银、铜等金属上錾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就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而它就出自錾刻工艺师孟剑锋之手。在一个80年代的老厂房里,孟剑锋和其他技工一起,熔炼、掐丝、整形、錾刻,从细小的首饰、工艺摆件,到两弹一星和航天英雄的奖章,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这样在他们手里诞生了。孟剑锋手里拿的叫錾子,敲击不同的錾子,就会在金属上留下不同的花纹,因此,要錾刻一个精美的图案,第一步要开好錾子,每开一个錾子都是一次创新。孟剑锋就曾为了一把錾子反反复复琢磨了一个多月。让孟剑锋失眠的是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一个像是草藤编织,有着粗糙质感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让人不由得想去摸一下。打磨一把簪子最细处只有头发丝般粗细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一把细细的簪子上一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有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开好錾子仅仅完成了制作国礼的第一步,最难的是,在这个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的经纬线相互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图案,而这需要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这不仅需要下手时要稳准狠,同时又要特别留神,不能錾透了。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工艺美术不像一些行业,有严格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做得怎么样,除了具备一定的技艺之外,凭的是工匠的感觉、眼力,还有良心。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用银丝手工编织中国结,所有的技师想都没敢想,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坚持不懈 终将天道酬勤孟剑锋带徒弟,先要求他们练习怎么用锉,当年,孟剑锋刚入厂时,师傅也是这样让他开始练习基本功的。就一个重复的动作,孟剑锋一练就是一年。孟剑锋当时感觉很枯燥无味,而有着执着劲儿的母亲却让他坚持了下来。母亲教育孟剑锋说,既然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坚持下来,不要半途而废,如果遇到困难就往回退,那就什么事情做不好。如今,孟剑锋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但是他对自己还是有些不满意,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可是,这双做雕刻、錾刻灵巧的双手,拿起画笔就显得笨拙了。孟剑锋说,他已经拜师在学习绘画,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练挫平、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追求极致 中国制造方显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孟剑锋錾刻的工艺品,没有人要求它必须用手工打造,但是,在

- 7

推荐第6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观后感

近日,我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观看了由党办精心挑选的视频——《大国工匠》。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它向我们呈现了两丝钳工顾秋亮、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等典型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视技术为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在他们身上,劳动精神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三十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勤奋劳

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甚至会有奇迹的发生。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他们以辛勤的劳动积累经验、创造奇迹与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

我们应该向他们一样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时刻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我们还都应该像大国工匠一样,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与奇迹,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让我们共同点赞大国工匠,让我们共同弘扬劳动精神。

推荐第7篇:大国工匠

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明“工匠精神”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其实,工匠精神在每个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德国人称为“劳动精神”,美国人称为“职业精神”,日本人称为“匠人精神”,韩国人称为“达人精神”。

经过对德国、日本等工匠精神盛行国家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古今工匠精神的收集整理,大国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 执着专注

我们发现,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他们都把执着专注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他们的知名工匠经常是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一直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在世界制造的舞台上,“德国制造”一直占据高位。目前,在全球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的汽车、钟表、刀具、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等,都以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等特征享誉世界。这也构成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

“专注”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们中有很多百年企业,为了成为全国以至于全球最强,他们能够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某一产品领域,以求成就大业。他们的“大业”不是指多少数量、多少资产、多少产品、多少利润,是指质量世界第一,能够受到业内尊敬;他们是“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在这些全球知名的企业中,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业,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在他们看来,追求的不是数量大,而是实力强。

眼光长远是德国中小企业的鲜明特点。他们不会在意一时的得失,更在意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追求。因为专注,德国企业或者工匠往往终生打造一件精品,世代相传。一旦进入,即使行业暂时不景气,他们也不会轻言放弃。

“术业有专攻”让他们成为行业“领头羊”。德国除了奔驰、宝马、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或者一个细分产品,就会一门心思扎根下去,不断探索,直到成为“领头羊”。

拜耳集团公司也因为专注而成长为全球的大企业。拜耳成立于1863年,一直专注于染料和药品,研发出了“世纪之药”——阿司匹灵,并于1899年投放市场。现在,已经150多年的拜耳已经是一家在医药健康、农业生命科学领域拥有核心能力的全球企业。直到现在,阿司匹灵还在全球畅销。

创建于1875年的德国路德-李格和蒂茨链条有限公司(简称路德公司),因为专注于链条生产而成为行业“领头羊”。这是一个典型的专注型号家族企业。100多年来,他们一直专注于链条及其组建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公司在德国Aalen-Un-terkochen的总厂被视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链条生产基地之一,“路德”(RUD)商标是全球公认的圆环链质量标志。同时,他们在德国和全世界拥有超过500项专利。“最弱的链环却体现着全部链条之品质。”也正是因为专注和一直信奉的路德质量宗旨,他们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起重、吊装、输送(包括矿山)以及轮胎保护、雪地和山地领域。

德国凯驰是全球第一台家用高压清洗机的研发者,自1935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清洁领域。他们专注于清洁领域,并通过坚持创新和不断研发,为全球用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并最终成为全球清洁领军品牌。作为全球规模巨大的清洁设备跨国集团,他们不仅拥有着数千种针对万千行业的专业清洁机械与科技,也以每周一款新品的雄厚研发力量,在世界范围使千万合作者不断实现着巨大的成功。

WMF(即符腾堡金属制品厂)是全球厨房器具的“领头羊”。它1853年由DanielStraub在德国小镇盖斯林根创建,100多年来专注于厨房用具,没有做其他产品。现在,它是全球厨房用品顶级奢侈品牌,并成为不锈钢厨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词。

让我们再来看看日本的工匠精神。工匠,在日本叫做职人,职人从事的工作统称工芸。工芸是用创意为实用品增添艺术性,使得物品本身的机能与美巧妙的结合的活动。正因为如此,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

日本工匠也是非常专一和执着的,他们更加安贫乐道。冈野信雄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这是一件收入不高,也没有什么前途的工作。但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破烂的旧书,他都能修复。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不少,他们都存对自己工作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对自己要求苛刻,对事业充满骄傲。以次充好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耻辱。

一家生产螺母、只有45个人的小公司,也把日本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它就是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日本哈德洛克工业创始人若林克彦有一次在一个展示会上看到一种防止松动的螺母,但结构复杂价格高昂,效果一般。

那段时间,如何做出永不松动的螺母成了若林克彦的心病。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头的办法,他终于做出了永不会松动的螺母。

后来,日本最大的铁路公司以及日本新干线都开始采用了哈德洛克螺母。面对胜利果实,若林克彦非常激动,因为,他为这一天执着追求了二十年。现在,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很多发达国家都要向这家小公司订购这小小的螺母。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产品虽然简单,技术含量很高,但很难被模仿。原因在于他们的秘诀不在于技术,在于技能。

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工匠精神。

最有名的就是鲁国人鲁班,姓公输,名般。工匠出身的鲁班,对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十分专注,喜欢小发明、小创造,正是因为这种专注,他的发明创造很多,包括曲尺、墨斗、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这些发明大大提高了工匠们的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

据说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当时鲁班发现,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一发现,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同时,他还发明过砻、碾子等农机具。

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也有贡献,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可能是最早的石刻地图。此外,还传说他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

在兵器方面,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钩强”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他还把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鲁班还发明了锁钥。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形状如鱼。鲁班改进的锁钥,形如蠡状,内设机关,凭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鲁问》还记鲁班削木竹制成鹊,这种仿生机械可以飞上天。另据《鸿书》记载,他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论衡·自纪·儒增》记述了一种传言,说他制作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

西汉时代著名工匠、发明家丁缓也有不少发明创造,其中重要的就是发明了“被中香炉”。

东汉时代的魏伯阳,专注于炼丹。经过多年实践,终成正果,写成《周易参同契》,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冶炼著作。魏伯阳也因此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

东晋时著名的石刻雕塑家戴逵从小喜欢石刻,经常在各地向名师学习,后来技艺提升很快,传说洛阳龙门大佛像为其所雕。

綦毋怀文是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冶金家。他专注于冶炼技术,创造的“灌钢法”或“团钢法”等炼钢方法,是我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创造,在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德国、日本等外国技术水平发达的国家,还是我们古代的工匠、艺人,他们的工匠精神中,执着专注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了一个发明,为了一个工艺的改进,为了一件作品,他们可以几个小时、几天、几年,甚至倾其一生,专注其中。这正是他们的精神之所在,也是他们闻名于世的法宝。

作风严谨

古今中外,作风严谨也是一些知名工匠们的共同特征之一。

他们做事认真规范,态度严谨,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浮躁,不投机取巧,不看重钱财,不看重职务。面对浮躁的社会,保持初心,不被外界繁杂的世俗诱惑,坚持标准,认真细致,耐得寂寞。

还是先说德国。

德国人的严谨,在全世界是有名的。这可以从一个小小螺丝钉看出来。“飞机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假如有6个螺孔,那么技师就只能拿到6个螺丝钉;如果掉了一个螺丝钉,死活都要找出来,”德国海里派克直升机责任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柳青说,“在飞机制造行业,工程人员需要非常严谨。如果一个螺丝钉不小心丢了,很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一枚小小的螺丝钉,折射出了德国制造业一直传承的工匠精神: 就是一名工匠要作风严谨,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

不因为追求效率而投机取巧,损害产品或者工程质量,是德国工匠精神的一大特点。一位中国教师在德国进修时发现,学校门前一条几十米的马路在翻修,正在重新铺上地砖。让他惊讶的是,两位工人竟然干了两个多月。要知道,这样的工作量,在中国要不了一天就会完成。这位教师非常好奇,走近一看,只是这两位工人非常仔细,每一块砖都按同一个程序在铺设,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一丝不苟,不省一个步骤。中午的时候,他们准时休息;下午到点后,他们准时下班。当时,这位教师想,这样的效率也太低了。但看着他们铺设出来的像艺术品一样的地面时,他还是非常服气的。

不因为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损害产品或者工程质量,是德国工匠精神的又一大特点。 无论是汽车、刀具,还是厨房用品,德国的产品经常给人厚实、耐用的感觉。在德国,很多企业的研发人员和工匠不把“性价比”放在第一位,他们所追求的是生产出质量最好的产品,“但求最好,不怕最贵”。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德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据高端市场的原因。

德国人作风上的严谨,有时甚至到了有点循规蹈矩、机械、教条的地步。一个笑话可以证明:将电话亭标上男女,结果好多人都按规矩男女分开进亭,一打听,大部分为德国人。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说明了德国人的严谨。一位中国人被西门子公司录用,入职一个多月后,他制作一盒名片的申请还没有被批准。原因是他们制作名片是与一家公司合作的,中间需要多人审批,并且要很多人一起制作,以减少成本。

有时候,德国人按程序办事的原则能让外国人干着急。德国人喜欢按计划办事,一些德国公司的年度计划、月度计划也执行得很好,很少出现不按计划办事的事情。有的公司规定,如果不是计划内的事情,员工可以拒绝执行。

认真规范是德国人作风严谨的工匠精神的一个典型特征。网上流行的一组照片表明,德国工人布线一切都是严格按要求进行的,无论有多少条线路,都是像一个模子刻的一样,标标准准,整整齐齐。广东一位知名技工院校的校长看过后评价:“看看这个,你就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看到我们一些地方像蜘蛛网一样的布线,心里就堵得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真、细致、严谨、处处追求完美,这些典型的德国标签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

在英国,也有这样的案例。早期,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John·Harrison,1693–1776)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5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在制作过程中,哈里森不被外界的高薪诱惑,认真细致,坚持标准,耐得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制作航海钟,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日本人也因为作风严谨而出名。在一些国家,经常把如何生产数量放在第一位,但日本匠人首先看重的是质量。一般日本人干活比较慢,但是很少出差错,甚至有零差错的人。这样的人每天工作都是高度集中,压力也很大,因此,很多人日本因此出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问题。

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人讲述了他一段亲身经历。一些日本工人工作太认真,太仔细,可以到你想不到的程度。他在日本工作时负责成品核算,一个钣金件在高精度数控机床上加工,加工成本要精确计算到加工一个四方孔要冲几下的程度,虽然那个时间可能只有几秒,还要存档备案。两个机种做成本比较时,精确到由多少个零件、标准件组成,所有的零件有多少次折弯,焊接的累计长度是多少等。部品检查时,一个很小的零件,尺寸角度都要检查两遍,检查数据都要记录备案。他们技术部一位叫三木的设计员,与客户的所有往来邮件都打印成册,分类标识。并且,他每作一次设计改动都要算一下成本。

一些日本人在工作时好像暗中比赛,你工作细,我比你还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是一样。在一些小的温泉,抹布的干净程度可以用来擦脸。其中,体现最多的,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也是世界各国工匠精神的一个共同特点。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具体到工匠精神,是指在技术精湛的前提下,不骄傲,不满足,不得过且过,注重细节,精雕细琢,精雕细镂,追求完美,追求极致。 精益求精也是德国工匠的标配。据报道,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经济学家博飞说,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说,“完美”是不存在的,无论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事物有多美好,总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德国的制造业企业目光就投射到这些可能性上。德国制造业企业如果在某一行业取得领先优势,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领先地位,而会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不凑合,做到极致,是日本工匠精神的特点之一。这与日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有时候宁愿死也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名声。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手工制品一旦有什么瑕疵,工匠心里会非常难受,所以,他们也不允许这样的产品从自己的手里出去,即使是很小的瑕疵也不可以。

这种不凑合的态度流传到了现代很多日本大企业中去,特别是丰田的精益生产。一旦出现瑕疵,立马亮红灯示意,及时处理掉,不让有瑕疵的产品进入市场。

关于日本的产品,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电饭锅和马桶。有段时间,很多国人到日本抢购。

为什么有人去日本买电饭煲?2016年两会期间,雷军在谈供给侧改革时,给出了答案。 他说,近年来,在日韩等国家常能看到中国的购物大军。开始时他以为,专门买日本电饭煲的人是过分迷信外国产品。后来,发现日本电饭锅的确做得好。一是采用了IH电磁加热技术,直接对金属内胆进行加热,实现了对整个内胆的环绕加热,加热更加均匀。其中的金属内胆,导热性要求很高。二是加压,让米粒在饭锅里面跳舞。这样,让米柔软糯香,口感和营养都有大幅提升。这表明,他们不满足只是把米饭做熟,而是精益求精,还注重米饭口感和营养。

为什么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呢?

原来,爱干净、爱厕所是日本人的习惯。早在公元6世纪,日本人就发明了可以冲水的厕所。到了公元14世纪,每天必须洗澡已成为全民生活习惯。正因为如此,对日本人而言,一个洁净舒适的马桶,就是生活品质。根据科技发展水平,对马桶不断进行创新,是日本人的追求。为此,日本北九州有一个新落成的“厕所博物馆”。从20世纪初期的陶瓷蹲式马桶,到当下最新款高科技马桶盖,博物馆内数千件展品无异于一部马桶发展史。现在,日本最先进的马桶盖,集自动开盖、喷水、烘干、加热、除臭、消毒等功能为一体,且喷水水温和水压可按个人需求进行调节;还有的马桶盖有特殊音响功能,可以掩饰人们便溺时发出的尴尬噪音;有的马桶盖甚至可以对使用者刚刚排出的废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自动将分析结果发送邮件给其私人医生。

这对于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国人来产,到日本抢购马桶就不足为奇了。

日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日本的银壶制作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一位考察了日本新泻的银川堂、清雅堂,高冈的银荣堂、竹中斋、金寿堂,京都的藏六家、竹影堂,东京的大渊银器、数本谦次家,拜访了几位80岁左右的日本知名银壶专家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通过这次考察,真切接触、学习了日本的“工匠精神”。“所谓的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8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没有这种精神,怎么可能有代代相传下来享誉世界的银壶工艺?”

另外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树研工业公司1998年生产出世界第一的十万分之一克的齿轮。照说,他们应该满足了。但是,2002年,他们又批量生产出了重量为百万分之一克的超小齿轮。这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有5个小齿、直径0.147毫米、宽0.08毫米的齿轮被称为“粉末齿轮”。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这种粉末齿轮在任何行业都完全没有使用的机会,可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们还是要投入2亿日元去开发这种没有实际用途的产品。其实,这就是对极致精神一种追求。

日本的一些产品,可以精益求精到什么程度呢?产品精确到可以无需检验。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从1970年到现在,梅原胜彦始终在做一个产品——弹簧夹头。他的公司上市时,连老板在内仅有13个人,但公司每天平均有500件订货,拥有着1.3万家国外客户,其超硬弹簧夹头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60%。

这样的成绩来自于梅原胜彦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他的信条是:不做当不了第一的东西。有一次,一批人来到公司参观学习,有位大企业主管问:“你们是在哪里做成品检验的呢?”回答是:“我们根本没时间做这些。”开始,这位主管感觉不可能,但最后发现,很多日本公司真的没有成品检验的流程。就是说,他们的产品可以做到无需检验的程度。

实际上,精益求精并不是国外工匠的专利,在我国,很多工匠也传承着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大国工匠》电视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国时速300公里的高铁上,有一个重要部件——转向架。每片转向架的体重有1.1吨,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缝隙大了,车轮可能会松脱;如果完全焊死,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影响列车检修。这个转向架,不只在中国,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国际标准,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

宁允展就是负责这道工序的高铁首席研磨师。过去的十多年,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

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10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宁允展的同事说,宁允展的绝活也正在这里,他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这些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概有十几个人能干。到了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位毕业于某铁路技校的高铁首席研磨师先后获得了5项国家级技术专利。现在,他投入到了更高速度列车的生产,并在工作中不断地研发新项目、新工艺。 敬业守信

之所以把敬业守信列为大国工匠精神的第四条,是因为敬业和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敬业就是爱岗敬业。即热爱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职责,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不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份职业,更重要的是当成一份事业,干一行,爱一行。因为,“习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热爱自己的行业、专业和岗位,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才能干出成绩,成为“大匠”。在实际工作中,敬业就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常说的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呕心沥血、诲人不倦、鞠躬尽瘁、孜孜不倦、恪尽职守都是对敬业精神的最好提炼。

守信就是诚实守信。即事事遵守职业道德,讲究信誉,不弄虚作假。

还是先从德国人的敬业守信说起。

报载,家住武汉市老城区的余先生,2010年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信。写信人是余先生所住房子的承建商,他告诉余先生,这栋已经80年的老房子的详细资料一直保存在他们那里,按要求该进行一维修了。他们提供了维修方案,并承诺帮助维修。

余先生被深深感动了。80年过去了,当年修建这栋房子的承建商恐怕早已作古,何况又相距万里,可不管怎样,人家对于产品的跟踪服务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德国人用鲜活的事实,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直观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敬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守信。而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当前最缺乏的。

再来看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我国某地消防队的消防车需要修理。由于车是德国进口的,来维修的修理人员也是德国技术人员上门服务。一个周五的一大早,两位德国技术人员和一位翻译就来到了现场。结果维修遇到了麻烦,一直修理到晚上很晚了才修好。中午,饭点到了,消防战士们为他们准备了饭菜,他们竟然拒绝了。那天天气特别热,一出门就汗流浃背,但看他们那不厌其烦的表情,像是一种享受似的。他们这种敬业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很多人。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服务和敬业,让他们的汽车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推荐第8篇:大国工匠

观《大国工匠》有感 衡阳职业中专营销1401 范巧玉

今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央视新闻推出一档的《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震撼而又感人的故事。这些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术的完美与极致,他们成为了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缺少的人才。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的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航天科技集团来说,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豪米是火箭发动机上的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焊接工作被称为火箭的心脏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输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价值观的内容之一,这些伟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行行都是神圣的。梦想既不市虚无飘渺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用心,只要我们坚持,所有的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

他们的故事时刻激励着我们,他们的坚持不懈,他们的爱岗敬业,他们的不怕辛苦,都是我们中职生的榜样,在这个日溢繁华的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爱劳动,遇到困难就推三推四,没有解决问题的恒心与毅力。在我们今天,应该自己反省一下,在对生活我们热爱了吗?对学习我们敬业了吗?对困难我们坚持了吗?这些大国工匠每天坚守在岗位上,不分昼夜。他们的用聪明睿智,敬业勤勉书写者一线劳动人民的不平凡。他们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叹服,为之激动。

我以后一定努力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学习他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恒心。

推荐第9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04-28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凤林:火箭“心脏”焊接人

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匠精神之旅。 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服。”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孟剑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

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LNG船上的“缝制”钢板任务,就不可能使用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接,并且不能出现一个漏点。

更为重要的是,姜秋镝援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话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

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并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为了获得极致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机……” 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就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所向往的“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匠能够代表中国水准、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那“8双劳动的手”。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的一批人,但他们不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找到这样的大工匠。”岳群说。(实习生张慧敏 记者 邱晨辉)

推荐第10篇:大国工匠

山西省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291班

闫轲

指导教师:杨丽华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工匠精神是当前时事热点所提倡的精神,它向我们传达了不是培养会做事的工匠,而是要培养严谨、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国外,当你看到某见产品上印有:“中国制造”时,你定会为其而骄傲,的确 “中国制造”现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中国制造”也是每个国人的痛,在国外人们一想到“中国制造”便是加工,并非自己独有财产.怎样才能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呢。这便需要工匠精神了,一种大国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这一词大多体现在瑞士、日本、德国等国家,比如德国凌美钢笔、双立人菜刀、菲仕乐锅价格不菲却备受欢迎,瑞士的军刀、机械手表,日本的电子产品,甚至马桶盖?我想,人们在追求品牌的背后,追求的是制作产品的那一份匠心,那一份工匠精神,只有在制作产品注入那份独有的认真专注,才能把技术变为艺术,其价值才一言而喻。

那中国呢?中国其实技术人才也很多,但就缺少了工匠精神。所以我们要让工匠精神延续,传承下去。现在的中国就需要这种带有工匠精神的人或企业,这样才能让中国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更进一步。现在国家正在飞速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种种乱象,“造假,腐败”这些字眼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人问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些现象频繁出现呢,其实这就是缺失工匠精神的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了现在的企业追求短、平、快,不注重质量的提升。

所以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工匠精神”这一新词,从而我们也寻找到了让中国从“制造”变成“创造”的方法。

高凤林,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一位大国工匠,用它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个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品牌大学、拿炫耀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追中脱颖而出,极深“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孔建伟,一位大国工匠。在焊接行当摸爬滚打了32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企业各级领导和师傅们对技术工人的重视。他的工作最能体现出工匠精神,每一次焊接都是那么的严谨,一丝不苟。 “航空手艺人” 胡双钱,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胡双钱凭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民机制造的第一线。胡双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飞机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再干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工匠精神,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有多少人体验过,因为一个铁蹄,一个渺小的标点符号,一根小小的签字笔,就不幸因此亡国,就仔细思考了一天,连至交好友的到来也丝毫不觉,就去调查,一个个的数据小心排列,计算每个礼拜最多可能用多少根。在许多人们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吹毛求眦,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影响了多少人,如瑞典的手表,德国的制造业,日本的丰田汽车。也许有人会对此不懈一顾,念叨着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的,正是因为小节的一点点的,如沙般的聚集,才造就了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

如果说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那么,创新,就是工匠精神的心脏。 工匠精神,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努力。多少人体验过,为了一个知识,一个问题,一次小小的知识上的突破,就拼尽全力,只为明白,就注足思考,草稿遍桌,就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在许多人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学者的怪癖。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多少人的世界,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是的,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它如同辰星,高悬无垠,影响的人,数不胜数。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继承,去弘扬。

作为学生,有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学生,工匠精神与自己毫无关系。其实不然,工匠精神应从学生时期培养。只有在学生时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精髓,将来才能使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中职学子是未来中国的能工巧匠,要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离不开我们。我们中职学子需要拥有真才实学和聪明才智,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为,我们才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突破者。

虽然,短短3年的中职教育,虽然不可能将我们培养成一位大国工匠,但可以搭台子、架梯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提供有效支持。让我们在全面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一技之长,精通一门技艺,并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为多彩的梦想行动起来吧!

第11篇:大国工匠

 主要观点

1.大国工匠擦亮中国制造

2.以劳动(匠心、卓越、智慧)赢得尊严

3.劳动之美(神圣、伟大、尊严等)

4.劳动(热爱、坚守、勤勉、执着)成就梦想

5.舍与得

6.小草在歌唱 小人物成就大辉煌  主要事迹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

1、“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管壁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通过3万多次精密焊接,把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精准牢固地焊接在喷管管壁上,焊缝细只有头发丝般,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精准、卓越)

2、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为避免失误,常常练习十分钟不眨眼;动作不对,呼吸太重,焊缝就会不均匀,他刻苦练习,全神贯注。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过硬的本领保证了几十年的零失误。(勤奋、专注、严谨、基本功)

3、高凤林技艺高超,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但高凤林最后还是拒绝了。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热爱、坚守、尊严、自豪)

顾秋亮(无锡市中船重工702所高级技师)

1、“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

2、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3、别看现在的顾秋亮这么牛,当初学徒时,没少挨师傅的骂,用最笨的办法练习基本功。10公分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公分,就是5毫米,为了这个,他锉了

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4、刚参加“蛟龙号”项目时,“顾两丝”名气大,他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这对于他这个单职工、女儿上学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顾秋亮也有小小的动心。但最让他坚守下来的是“蛟龙号”第一次海上试验时,潜水员托付生命的信任。

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1、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大飞机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级,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分之一。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2、运-10因为多种原因最终下马,原本聚集了中国航空制造精英的上海飞机制造厂突然冷了下来。当时,厂门口停满了上海各种工业技术企业招聘员工的专车,私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为他开出了三倍工资的高薪,但是胡双钱拒绝了。

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1、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这是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

2、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这是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3、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

4、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

5、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6、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7、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

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 △

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第12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观后感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国初期工人一直被推崇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的社会阶层,也由于这一理念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企业的改制,大量工人下岗,“40、50后”现象的出现也显示了工人这一职业的不稳定以及面临的问题。

《大国工匠》的播出不仅反映出了做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在技术技能方面的领先,更折射出当今我国工人的职业道德感——工匠精神。工人阶层,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收入在社会分层当中都不占上游。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工人一直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国工匠》中的一个个工匠,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个个 技术神话。

纪录片中反应出的工匠精神,折射出了工匠们的职业道德感与价值观。这不仅仅是工人这一社会阶层所缺乏的,在各行各业当中,剔除浮躁的观念,对自己的职业与人生的有一种坚守,对自我实现的有一种追求,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人生理念吗?

许多人,对我国的教育理念存在质疑,对于大学阶段的教育,我们缺乏的仅仅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吗?良好性格的形成,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吗?《大国工匠》不仅展示出了工人阶层的工匠精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反应出了我国工匠精神的缺乏。做为一名大学教师,我认为,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于学生而言,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放低姿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与理想有一种坚守,也许正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所缺乏的,也是素质教育当中应该去培养的一种理念与精神。

文秘教研室

赵姗姗

2015-6-17

第13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

□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匠精神之旅。

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服。”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孟剑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

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LNG船上的“缝制”钢板任务,就不可能使用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接,并且不能出现一个漏点。

更为重要的是,姜秋镝援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话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

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并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为了获得极致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机„„”

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就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所向往的“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匠能够代表中国水准、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那“8双劳动的手”。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的一批人,但他们不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找到这样的大工匠。”岳群说。

第14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他们一念执着,一生坚守。我们国家需要许多像这样的人才。就是因为他们,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他们是谁呢?他们是中国“大国之匠”,他们用智慧创造今日的辉煌,他们用实力创造今日的成就,他们证明中国这个大国的实力,他们证明了我们国家的进步与努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不就是靠的“匠心”现在我们国家就是缺少这个东西,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大国工匠,把我们推向世界顶尖,把中国文化传远名扬。他们是周东红、宁云章。一个为造纸做出伟大奉献,一个为高铁做出奉献。我们生活中,学习中都会运用到纸,而周东红从未浪费过一张纸,从他手里掏出来的纸全部都是完整的,为运用到纸的部门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有工匠精神。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用一种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积极的面对学习,将学习中的任务当做工艺品去雕琢。在生活当中,不要费再大力气去寻找什么捷径,因当承担责任,把自己当下的事情做好,捷径可能就来了。

第15篇:《大国工匠》演说词

《我是演说家·大国工匠》演讲词

在传统的手工行业里,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有着这个行业里最为高超的技艺,对于完美,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近乎严苛的标准。在他们的心中,一生的目标,就是要致力于打造那些最完美,再完美,更完美的作品。那些人,我们尊称他们为匠人;那些精神,我们称之为工匠精神。在北京,有这样一家钢笔修理店。店里只有一个人,是一个八十九岁的老人。这个店每天只能开两个小时,因为老人的身体实在是吃不消。老人就在店里面等着寥寥无几的客人,修理着我们现代人很多都不怎么常用的钢笔。这个店刨去开支,每个月的营收大概是两千块钱。曾经有人想花上百万的价格,把这个店给盘下来,然后改成一个咖啡厅。可是老人说,只要我在一天,你就别想,没门儿!这就是典型的工匠精神:坚持原则不想妥协,坚持完美敢于死磕。我们为什么今天还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呢?几百年来的工业时代,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享受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和繁荣,同时我们也接受了关于一套简单明了的成功法则和判断利弊的标尺,很简单,叫做要有用。什么叫要有用?我们曾经认为,生产一些快消品是有用的,昨天设计今天下单,明天出成品,后天就能挣钱。而与此同时,我们觉得十年磨一剑是没那么有用的。在手机行业,一个新产品的推出,每晚一天,你就会被你的竞争者夺去上百万数额的市场份额。而与此同时,我们花八年的时间,去做一部电影,看上去是没那么有用的。八年的时间,谁知道八年以后的观众买不买这笔账呢?我们在追求有用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我们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快,快到我们容不得任何的等待,煎熬与酝酿。十年磨一剑没有用?可是乔布斯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掀起了手机行业里翻天覆地的革命。八年的时间,拍一部电影没有用?《阿甘正传》《大圣归来》这样经典的影片,无论是外国中国,都是这样长时间地打磨和推敲中才得以问世的。那些我们曾经觉得没那么有用的,漫长的,笨拙的,其实有着不动声色的强大的力量。那些一针一线的细腻,那些一板一眼的推敲,那些一字一句的斟酌,越来越被我们所怀念和需要。那个固执的木匠砸坏了花瓶,客人拂袖而去,可是接下来半年的时间里,他无数日夜地打磨,反复地敲琢,终于出现了更完美的作品。年迈的老人固执地拒绝了精明的投资商,独自一个人白发苍苍守护者北京城现在最后一家钢笔修理铺。时至今日,这样的匠人也许离我们越来越远,可是他们身上的匠人精神,却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了延续。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做得这么出色。工匠精神是一种我们需要传承的东西,是一种我们需要留下来的美好,留住这样的匠心与精神,而也只有留下这样的工匠精神,我们才能留给世界一副挺直的民族脊梁,才能留给世界一张由中国人打造的漂亮的名片。而这,就是那些怪人和偏执狂们所有的光荣与梦想。这是那些已经远去的匠人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而这也是一个大国最珍贵和最细腻的灵魂。愿这样的灵魂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可以永存!

大家好!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千年古城——苏州。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工匠精神。说起工匠,我觉得我还是挺有发言权的。因为苏州自古以来就盛产工匠。大家知道**城楼的设计者是谁吗?一个苏州人,他叫做蒯祥。明朝四代皇帝都称他为“活鲁班”。蒯祥不仅像鲁班一样是一个杰出的木匠,同时他还是一个泥匠、石匠、竹匠和漆匠,简称五匠俱全。蒯祥的身后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叫做香山帮。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就是蒯祥率领着香山帮共同打造的。所以苏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工匠文化和工匠传统非常浓厚的城市。我今天身上穿的这件旗袍,也出自一位苏州工匠之手。它的绣娘是来自苏州东渚的金惠娥老师。为了这篇演讲,我专程地去拜访了她老人家。见到她的那一天,她问我的第一句话是:你愿意等吗?要等三十天!三十天?如果是一件当季流行款,基本就过时下架了,如果是网购的话,超过三天我就得打电话催单。三十天我们可以设计一整箱的集装箱的衣服,飘洋过海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但是这件旗袍它不同,机器可以生产出所有的图案,但是机器不能自主地选择针线的大小和粗细,导致机器设计出来图案往往粗糙单一。而绣娘不一样,她会根据造型的需要,把一根原来比头发还要细的绣线再劈成十六份,三十二份,甚至六十四份。机器的针脚是冰冷的,为了追求效率,机器的纺织速度往往过快,这种暴力的纺织方式,往往使刺绣图案的边缘,发生皱缩和变形。而我们的绣娘,却可以用她的指间和掌心的温度,一一将这种皱缩和变形复平。所以要完成一件刺绣作品,一个绣娘要使用到数十种不同的针线,靠近两百种不同颜色的绣线,她每天穿针要上百次,刺绣动作要达到数万次,仅仅我领口的这一个盘扣,就需要一个绣娘一整天的工时,而一件苏绣旗袍上两个巴掌大大小的牡丹刺绣,需要花费六十五个工时,这就意味着一个绣娘如果每天工作十小时,她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这三十天,是一件旗袍从设计、裁量到盘扣刺绣成衣的三十天,所以这三十天是一个绣娘不急不躁、不疾不徐,一针一线绣下的三十天。这就是我此刻站在这里,就能感受到的工匠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在工业化浪潮的洗礼下,好像渐渐地缺失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愿意等。我们可以忍受糙,却不能忍受慢;我们可以忍受丑,却不能忍受慢;我们甚至可以忍受劣质,却仍然不能忍受慢。在这种可以忍与不能忍之间,我们的大国工匠,风流云散,工匠精神变成了一种稀缺品,苏州的香山帮衰落了,曾经的大国工匠只能望着故宫的方向,远远地发出一声叹息。我们这个曾经如此崇尚工匠的民族,它的工匠精神去哪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工匠的认知,似乎是矮化的,认为他们呆板重复,认为他们只是在做一些拙劣的动作,甚至认为他们的执着没有价值,但是当我们把作品和工匠本人拿出来对比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工匠有的时候是在用他们的汗,他们的血,甚至是他们的生命,来铸造自己手中的一个个物件。藏族绘画大师罗布斯达,曾经在修复布达拉宫的壁画的时候,因为担心打开灯光会让壁画发生氧化的反应,加剧壁画的破坏程度,所以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里,只点燃了一根蜡烛,一笔一划地画着,即使视力都几乎看不到了,但他从未想过放弃。真正的工匠,穷其一生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赋予作品以血以肉,只为了作品能够拥有灵魂。而这种拙就是工匠精神魅力之所在。机器也许可以超越,可以超越我们现在的工艺水平,但是工匠内里的那种光芒精神,是永远不会被超越的。2016年,“工匠精神”似乎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这根源于一部纪录片,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豆瓣电影是评分最高的几部作品之一,甚至超过了去年热播的《琅琊榜》。有趣的事这部作品一月份就在央视播出了,那个时候并没有收到太多的反响,而是在很多青年人聚集的知名的弹幕网站,B站上播出之后,才收到了热议和追捧。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居然在一群二次元的小朋友中火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对于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工匠精神是被认可的!那些踏踏实实又技艺高超的工匠们,他们是值得我们发自内心地去尊敬的。也许有时候我们会怀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傻吗?这样的精神我们要不要淘汰它?不要!因为我们正看到这一代人发自内心地对它认可,希望它的回归。其实工匠精神不一定完全都体现在这些高端神秘甚至遁月飞天的好大的工程中。往往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作品中,也体现了我们的工匠精神。今天上台之前,我遇到了玖玖爱的工作人员,闲聊时他告诉我,他们的方便面是世界上第一款非油炸的杂粮方便面。创始人严俊波先生曾经消失了整整五年,与凉山阿坝的农民一起合作种植荞麦马铃薯等杂粮,想用安全种植的杂粮做出一碗真正的好面。但是传统的面用的都是单一的谷物,杂粮在面中如果比例过高,复水性会很差难泡熟;杂粮的比例过低,很容易断碎不易成型。为了这碗面,严先生请来了多名专家,一起研制革新,从上百种杂粮中挑选出六种营养最高的粮食,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尝试,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前后花了九年的时间,终于在今年第一晚杂粮方便面才得以问世。一碗小小的六粮面,居然蕴藏了这么多的心血。义乌一根价值八厘钱的吸管,被义乌的商人做到了一亿元的产值。为什么?每当出口这批货品时,十个集装箱的吸管,只要检测出一根不合格,我们就会把它们全部召回销毁,然后重做。机器不是工匠,但工匠却被这时代赋予了新的精神!在社会化进程的今天,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物美价廉的产品,甚至很多传统的工匠都退出了这个历史的舞台,但是,这些了不起的匠人们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却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工匠精神是什么?是坚守,是执着,是严谨,是精益求精甘于寂寞,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的专注!而这些就是唯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从粗制滥造到大国制造之间只隔了一个工匠精神的距离。不要去相信认真你就输了,因为差不多你永远赢不了!每一个细节唯美都不能放松,更不能放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大国工匠!

第16篇:《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技能注定辉煌

——观《大国工匠》后感

很有幸在学院的组织下我们在2015年6月16日晚,观看了关于《大国工匠》的视频报道,在这八个短短的视频中不足3小时的视频中我对职业型技能有了一个崭新认识。

或许,我们还在抱怨,抱怨着自己没能上品牌院校,没有好的生活环境;或许,我们还在自卑,自卑自己走向的岗位只是一个工匠;或许,我们还在埋怨,埋怨社会对我们不公平,感觉身边的人自己总是最累。我从视频中看到了八位奋斗在一线的劳苦工人,看看大国工匠们,哪一个是高学历?哪一个是整天在抱怨的?哪一个过得不艰辛?

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胡老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2.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3.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4.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5.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6.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7.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

或许,今天我们看到他们成功了感到他们非常伟大是民族的骄傲,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技能和为梦想坚持不懈的恒心,在平凡的技工岗位上用手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用双手诠释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实,我感觉这并不应该是我们所看到的,因为我感觉到他们了不起,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钳工、捞纸工、研磨师、焊接工、殷瓦焊工,这些职业都是普普通通的专业。我学习的是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中涵盖有金工技能,在金工实训过程中我们体验过徒手打磨的艰辛,我们曾自己一次次努力也不能通过师傅的要求存在很多方面的误差。然而,大国工匠们却有如此的技术我想这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因为他比平常人付出的更多,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视频中一个个数字丝级、0.008毫米级等数据无不令我为之震撼,就想视频中这些工匠们的朋友、工友和家人所说的一样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的信念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这需要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成就了这一番事业,拓展人生价值。

我想我们没有什么条件会比他们更差,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大国工匠们的事迹为我们上了这一课,改变了我对自己的认识,那就是高职专业毕业生没有什么自卑的,因为我们也可以用努力和实现梦想信念在自己的工人岗位上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不我们的先辈大国工匠们正是我们的典范和榜样。

第17篇:《大国工匠》浅析

节目内容

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制作背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节目评价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称为“成功之源”。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二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春天,第一次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显然,“工匠精神”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命题。

工匠,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经过历史岁月的洗礼,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正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早在一年前,现代快报就注意到了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与渴求。品牌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追求精益求精,消费群体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都成为“工匠精神”在当今迸发的基础。因此,2015年3月12日,现代快报商业周刊率先推出特别策划《致匠心》,聚焦互联网+下的中国企业的发展,采访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阐述:企业家的匠心精神归根结底是创新精神。

有专家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现阶段大多数人已经摆脱温饱阶段,开始拥有购买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从消费的角度而言,选择“工匠精神”优质品则意味着向“物美价廉”告别。近期《新周刊》刊登的《低价社会——中国式消费批判》一文中犀利指出:廉价并不省钱,反而是一种新浪费。廉价破坏创新,廉价抹杀品质,廉价远离匠心,廉价滋生血汗工厂,廉价产生更多的快递与垃圾——廉价没有让你生活得更美好,反而让你生活得更糟糕。

统计显示,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工匠精神成为其“长寿”的秘诀之一。而远在瑞士的制表匠则充分演绎了何为“工匠精神”——如劳力士蚝式腕表,每一只均凭借其精准获得天文台精密时计认证。作为真正生产一体的制表商,劳力士自设厂房设计、研发和生产腕表所有必要零件,从黄金合金的铸造,到机芯、表壳、表盘及表带的加工、打磨、组装和修饰,独立完成全套工序。

第18篇:大国工匠观后感

范文1:大国工匠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了央视新闻推出的一档《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震撼而又感人的故事。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2.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錾刻大师-孟剑锋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他的标准是追求零失误。

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被誉为两丝钳工。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4.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5.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6.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7.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8.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他在工作时,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感谢学院领导组织的这次观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进步,争取做好自己。

范文2:大国工匠观后感

今天,单位团支书告知,速度写篇大国工匠的观后感。可能过去一年总是给单位写写两弹元勋、正能量之类的文章,给别人留下了又红又专的印象。只不过,在这个又红又专的内心深处,还有一颗胡思乱想的种子。

《大国工匠》,看了,当然有感。可这种感,却是悲感多过喜感。只是这就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了,那就当无感吧。因为,这只能叫《大国工匠》,无法叫强国工人。

《大国工匠》中,讲述了8位工人(我没有用工匠,因为我尊敬他们),用自己飞凡的工作能力,缔造了各种中国“神话”。看了每一集故事,那么生动,那么逼真。相信但凡去过工厂工作的人,或者了解工厂的人,甚至对工厂没有概念的人,在看了他们的故事后,都会由衷佩服他们。而在贯穿全集的故事中,有几个词,听到了,却是那么无感。

xxx,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xx余年,没有xx文化/xx学历的他/她,靠着传承/钻研/xx,凭着专注/坚守/xx,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xx,成为xx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xxx用自己的双手,打磨了/加工了/制造了/xx了精度为xx的世界级水平的xx。xx精度也创造了世界纪录/中国记录/ta自己的记录...我尊敬佩服每一位用自己双手,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而提到工人,我对他们又有另一种感情。我的爸爸妈妈都工作在工厂之中,用今天评价一个人的方式评价他们,他们很失败,因为他们是工人出身(有时候荣誉也同地位一样,代表着成功,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工匠”)。但对于家庭,他们很成功,很伟大。他们夫妻恩爱,养育了孩子,孝敬了父母,行得正,坐得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也正是如此,我对工人的认识,跟不是工人家庭出身的人相比,可能又多了一点点。

我对15岁时的一个记忆片段,至今印象深刻。那时候,爸爸带我去了他所在的工厂,让我和他一起在里面站5分钟。那5分钟,我闻到了炙热而又夹杂着汗水和油污味道的的空气,轰隆刺耳的声音夹带着机械加工的废屑向我排山倒海般打来。当5分钟时间到了时,爸爸在我耳边叫我。可第一次经历如此场景的我,不知道是被身处的场景所震撼了,还是被吵杂的噪声所淹没了,根本听不到爸爸近在耳边的声音。从工厂里出来,我浑身上下早已湿透。爸爸对我说,你以后要是学习好点,学到点本事,有能力就去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如果没那个能力,爸爸最多是带你到这里来工作。如果,你对这里的工作也不能胜任,那我就送你一个箩筐(我家乡,职业为捡破烂的人们,都是背个箩筐到处捡东西)。那时候,我对工人,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恐惧。我也第一次对所有努力工作,为生活努力的人,有了一份敬意。而这份敬意,也一直让我尊敬所有努力的人。

如果读者您还有兴趣读到这里,可能或多或少,对于工人又多了一点了解。今天的工作场所,比之过去,条件好了很多很多,但对于很多工厂,其条件,恐怕还不是如电视中,那么高大上。言归真转,继续说说对《大国工匠》的感觉。里面的8位主人公,用一生的追求,达到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可每次看到这种场景,不禁想问一句,年轻人哪里去了,其他人做什么去了。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甚至是过了耳顺之年。如果我们国家最高端的操作技术,掌握的是在一群知天命,甚至耳顺之年的师傅们手中。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骄傲,还是一种后继无人,没有传承?

记得刚工作时,也曾少不经事,傻里傻气的说,感受不到传承。当我说完后,老人笑我傻,中人说我笨。只因为,我说了句“假”话。可如果今天还让我说,我还会坚持说一样的傻话,笨话。而我对《大国工匠》的无感,也正是源于此处。我们推崇着集体主义,可在荣誉面前,却竖起了英雄主义。对于大国工匠中的每一位大师而言,他们通过《大国工匠》得到了荣誉,可他们的单位的同事得到了什么?这些大师们的年轻同事们,要不是饭桶,要不是混日子的,否则,比这些大师年轻的工人们,去做了什么?学习,大家都懂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不好,是学生们自己不努力。于是,一代又一代的长江后浪,没有得到前浪的传承,靠着时间,拍死了前浪。当一代又一代的后浪,经过时间洗礼,终于摸清了前浪的精髓时,自己也变成了长江前浪。

范文3:大国工匠观后感

九十年代起,中国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使大多数人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好多年轻人都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要么经商做生意,要么考公务员,使得我们制造业一线年轻技术工人严重断层。全国劳模大会的召开,是对我们一线工人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劳动者永不消失的荣耀。

"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每天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推出了"大国工匠"系列报道,每期介绍几位制造业的国家级高级技师,有的是在生产一线制造火箭的焊接工,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他们这些人都没有多么高的文凭,从学徒开始,靠自己的勤奋钻研、实干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最终成为国家级高级技师,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就我公司的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和感受。

一、不要认为没有文凭就自卑。我们的一线职工大多是工作10年以上的老工人,高中以下文凭占大多数,但大家在我们生产的胶合板机械领域个个都是技术能手,无论是焊接,还是加工和总装,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谷延春、郭同虎等的焊接技术;沙崇光、燕春伟等的加工技术;高大明、刘玉宁等的装配技术,在公司乃至全国都是高手,他们大都没有多么高文凭,但是在本职工作中都很出色,在行业内都是好手。只要好学、勤学,手艺就会练成,练成手艺就会成为行业高手,也可享受高工资、高待遇。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善于琢磨、善于钻研、善于总结,怎么干才能干得快、干得好,要有自己一套独到的工作方法,你才会超越别人,有了高超的的技能你也会成为国家级高级技师的。

二、抓质量要一丝不苟。"大国工匠"中的几位高级技师,生产的都是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一批质量要求相当高的产品,如有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坠落、高铁可能脱轨,轮船可能沉没,这些产品要求的是100%的保证质量。我们的干部和职工在平时质量管理中动不动就是"差不多"、"还凑合",这些词都不能用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我们的产品质量也要求是100%。这就需要我们的一线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要一丝不苟,想办法、动脑子,把质量确确实实提上来。我们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机械制造业的品牌不是靠广告宣传能换来的,是靠过硬的质量和优越的性能从用户的口碑中换来的。我们全体员工要时刻把质量放在心中,不合格的工件坚决不入库,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厂,要有持之以恒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产品做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大家才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三、你不一定爱厂但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无论工厂怎么对你好,有个别同志总是在抱怨;无论工厂怎么感化你,有个别同志仍然是无动于衷。这些同志不热爱自己的工厂可以理解,但一定要热爱你自己的工作,工厂有千万家,但你从初期学的工种可能只有一种,无论你在那个工厂工作,你干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不会吃上饭的。只有你热爱了你的工作,你才能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你才能提高你的技能,你才有立足于企业的本钱,如果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不出一定的价值,到任何一个单位都不会收留你的,现今的企业,没有任何一个单位愿意收留一个闲人的。无论你从事任何工种,都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我约束和要求自己,把自己培养成高技能人才。

四、未来的高级技术工人会大有作为。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粗放式的发展,过度依赖于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使得中国的制造业量大而不精,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要转型升级,就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再先进的机器也是通过人制造出来的,没有能人产品永远也不可能升级。我们企业过去是生产中小型产品为主的企业,我们的部分职工过去只是制造小型产品,现在升级为制造大型数控产品及生产线,这些都要求我们的一线职工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过去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底层,现在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顶层,尊重知识、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望全体职工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提高了,你才会大有作为。

请大家看一下"大国工匠"这个报道,向全国各行业的优秀技师学习,大家会从中受到启发的。希望全体一线职工勤学习,肯钻研,爱岗敬业,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都会成为百圣源的工匠,成为中国的工匠。

范文4: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据了解,这是央视新闻推出的一个系列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八位高级技师的敬业、爱国的精神,以及在其领域起到的重要性和极力突破极限的能力。

刚开始,我是对这些毫无兴趣的,毕竟影视界这么发达,不如去看个美国大片过瘾。但是,随着视频的打开,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镜头所吸引!只见镜头里,一个带着焊接面罩的焊接工,不断的给一个大型的机器做焊接工作,即便他的脸庞被面罩所遮挡,但不难看得出他非常的认真。过了一会儿,焊接工把面罩摘了下来,露出的是一张中年男子的脸庞,他眼神专注,仿佛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都不知情,脸上的皱纹如同刻上去一般清晰。他,就是火箭“心脏”焊接工——高凤林!

说起这高凤林,他的成就可真是了不得。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一生的付出,更是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被国家评聘为特级技师!是中国焊接领域顶级精英之一!

视频中的高师傅坦白,曾经有人用一套房子和高出几倍的工资挖他,这种巨大的诱惑怕是很多人难以抗拒。但是高师傅却拒绝了,原因是看到他们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得到的一种成功的、民族的自豪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看到这里,我不经直了直腰。这不仅是一个特级技师,还是一名民族英雄!

视频的时间不长,等我们看完了高凤林,就经不住想再看下一部片子,好像这系列的片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发掘。之前我所想的看美国大片的念头,便是瞬间没了踪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算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大国工匠》这整个系列的视频。顿时,整个教室没人发出一丝声音,因为寂静无声的我们感到震撼!感动!同时还有发自内心的敬佩!

视频里,这八名技师经过努力、坚持、研究,最后所突破的工业技术上的极限,所得到的成功,是生活在快节奏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里面呈现出那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数据、不可思议的技术、令人头皮发麻的工业标准,更震惊的是,这八位师傅不仅完成了这些标准,还精益求精的取到了无人可达的更高的成绩。这震撼感,就像大锤子重重的击打在我的心脏上,发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不可思议——这便是我所能用语言才表达出的话。我无法想象一个钳工用他的双手打磨出各种精致、百分百合格的航空飞机零件。一个捞纸工,所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竟然不超过1克。一个在深海工作的钳工,仅有着初中文化的他,经过努力的锻炼,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仪器之间的零缝隙连接。一个LNG船的焊接工能够连续完美焊接13公里长、仅有牛皮纸薄的殷瓦板!除此,还有好几位师傅的经典事迹,加起来一共八名。这一个个不可能,在他们手上变成了事实。这就是他们所带来的震感,这就是奇迹!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创造了奇迹,还经得住诱惑,勇于面对、敢于坚持。对那些出高价挖人的公司,统统都是拒绝的。高师傅也说了,他是人,他也动心过,但是为民族做出贡献,这些值得自豪的东西,金钱无法购买得到。是的,这八位师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想多多的陪家人、给家里的老婆孩子多些温暖和生活上的关心。但是他们敬业的心,注定了他们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去专心研究、发展,去突破更多的极限,可以说工作,就是他们第二个家。能面对诱惑而坚持本心,把一生都奉献在工作上、国家上,向全世界说明、打造了真正的“中国制造”。这种敬业精神,不愧为劳动楷模,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模仿!也值得我们感动,对得起我们所有人对他们的敬佩!

回想起来,我的专业本是建筑工程技术,以后也会是一名技术员。以前的我,对这些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但看了这些视频令我改变了许多,也让我对这个专业更加充满了信心和冲劲。或许我以后的成就没有这八位师傅的那么耀眼,但是我一定要跟他们一样拥有这敬业爱业、奉献于国家、奉献于民族的精神!努力让祖国的工业领域增增日上,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制造”代表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很感谢中央新闻,是他们的报道和发掘,让这八名可爱的、令人尊敬的师傅能够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也感谢领导们的组织,让我知道以及了解这些珍贵的视频、事迹,从而令我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令我内心的空白处得到质的改变。

他们的优秀,他们耿直的性格,他们默默埋头苦干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相信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重要、需要的东西,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八位师傅的名字吧。

第19篇: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

篇1:大国工匠观后感12篇

昨日晚上,班主任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看后感触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十分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在那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此刻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大国工匠观后感

(二):

观《大国工匠》,我们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创造精神深深折服。一系列故事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技术的宝贵,增强了作为一名中职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该宣传片讲述了高凤林等八位工作在不同岗位中的劳动者,凭靠自己过硬的技术,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为民谋福,贡献社会的故事。

《大国工匠》推崇匠人精神宣传技术技能,成就出彩人生,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很有好处。

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称为成功之源。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期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此刻,既不爱岗,更不敬业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读后感。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资料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工匠观后感

(三):

观看了央视新闻播出的《大国工匠》,令人深受教育,感人肺腑。透过观看我国杰出的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人好像重新感到了思想正确回归的大路上。大国工匠们出身一般家庭,却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在追求职业技能上,严格要求的是自己,追求的是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们在世界上,树立大国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创新大国的名牌,带好了头和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一点不漏的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他能将焊接技术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焊接时间仅有01秒的时间误差,他如此艺高胆大,十分人所想,只有刻苦钻研,用心练就方能结出如此硕果。

錾刻大师-孟剑锋,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他的惊世杰作。他錾刻的作品精美非凡。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感受。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能做到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让人折服,让人惊叹,完美和卓越就是靠毅力和意志,专注和精湛技艺和锻造的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对精密度要求到达了丝级,被称为两丝第一人。我国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超高精密度组装,不能没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他能透过摸、看、思,能决定机器的组装误差,几乎没有失误过,工到此精,惊心动魄。

胡双钱老师傅,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胡双钱要做百万个零件的飞机建造工程,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加上临时救急其任务难度广大,非一般人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打造36个孔,发丝大小的孔径,仅仅依靠胡双钱的双手和传统的铁钻床,便能快捷将36个孔悉数高精度打造,透过检验一点不差,其金属雕花技能创世界一流。

高铁青岛动车制造高级技师宁允展,首席研磨师,他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第一人。全国能做该工序的工人不超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安全性能超高,让国内动车最高时速到达486公里,创造了奇迹,这离不开宁允展对动车转向架的定位臂的高技术研磨。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利用世界上最难的殷瓦焊焊接技术,在造船业,殷瓦板十分薄,张东伟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并且做到焊缝小于一个针眼大小,因为打了会引起致命后果。张冬伟焊接技术外观精美且具备百分百安全保障。

中国著名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是我国书画家御用宣纸制作师。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做捞纸的工作,不嫌简单和重复,硬是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

一向以来持续着宣纸成品率100%的记录。

还有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要小于一毫米,他能做到接缝处间隙误差为零。学历不高却,自学成才。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这些大国工匠,既平凡又杰出,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伟大,他们为社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让人折服其高潮技能和点赞其为人处事之功。

大国工匠观后感

(四):

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政府的富强,同样也是人民的富强。而《大国工匠》这部记录片,正好给我们诠释了国家富强的另外一面。

在新的时代中,新时代的烙印下,父母们不停的让孩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潜意识中就绝对的认为,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人生才能出人头地。而这一的思想是绝大多数父母包括孩子本身都存在的,我不能说这一种思想的错误,却也不能认为它完全的正确。在大学生多如牛毛的这天,时代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不能仅仅靠着虚体经济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他们拥有的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熬夜奋战,努力创新的技术工人们。他们有的是大学生而更多的是一个未曾上过学,并没有什么出色学历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在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让国际能站在国际上,让总理能在国际的舞台上抬头挺胸说:中国制造这四个大字。

每一位在不同岗位上的技术工人,用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不可能而却又可而为之的奇迹,也在诠释着360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

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技术强国这四个字,给新时代的我们指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八个工匠八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专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浮躁的社会,让我们忽略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观后感

(五):

国工匠彰显大国风范,大国工匠托起巨龙腾飞。央视播出的宣传片《大国工匠》,用奋斗在生产一线的一群杰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了一部劳动者之歌。他们毕生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传承和钻研职业的技能。他们是国宝级的顶尖技工,他们是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他们用无可挑剔的技能书写者人生的平凡与不平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时代为社会奉献着人生。他们的技艺让人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他们是事业的脊梁。

在中国航天,53岁的高凤林被称为火箭的心脏。他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曾说过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火箭的心脏,他的作为,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到达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事业成就、国家成就。

航空手艺人胡双钱,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胡双钱凭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民机制造的第一线。胡双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飞机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期望自己能再干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深海钳工管延安在工作时,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曾说过装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装,这是为了手感。因为执着,坚持,求学。他成为了一名大国工匠。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同时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读后感。用他自己的话说: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手工捞晒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创造了十三里焊缝全手工且质量到达百分之百的张冬伟等等一大批大国工匠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视技术为艺术,他们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他们彰显了爱国敬业的精神内涵。《大国工匠》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博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技艺。我们要以工匠精神为动力,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要勇于担当、

篇2:大国工匠观后感篇1

大国工匠观后感篇1

四平职教中心严任飞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篇3: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观后感 ----技能铸就辉煌

今年“五一”中央电视台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

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5.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8.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

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

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当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第20篇: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是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大国工匠,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蜜蜂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等等。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2.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高凤林如此高超的焊接技术,不由人不折服!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是践行劳动精神的最好引路人。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对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少不了几倍工资、几套房子、几多升迁的诱惑。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此所动。因为他们的共同和特殊点,不仅在于技艺精湛,而且在于有一颗热爱祖国,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职业操守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doc》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