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020-05-10 来源:应急预案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导则

(GB/T 29639-2013 2013-10-01 实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体系构成和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以及附件。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其他社会组织和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000.4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

AQ/T 9007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及其造成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3.2 应急准备 emergency preparedne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科学、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 3.3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针对发生的事故,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3.4 应急救援 emergency rescue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防止事故扩大,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或行动。 3.5 应急演练 emergency exercise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情景,依据应急预案而模拟开展的应急活动。

4、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1 概述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包括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资料收集、风险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评审6个步骤。

4.2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和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4.3 资料收集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应收集与预案编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应急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企业事故资料,同时收集本单位安全生产相关技术资料、周边环境影响、应急资源等有关资料。 4.4 风险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

a) 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确定事故危险源; b) 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并指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

c) 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4.5 应急能力评估

在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状况基础上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完善应急保障措施。

4.6 编制应急预案

依据生产经营单位风险评估及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应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预案编制格式参见附录A。 4.7 应急预案评审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评审。评审分为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内部评审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外部有关专家和人员进行评审。应急预案评审合格后,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实施,并进行备案管理。

5、应急预案体系 5.1 概述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生产经营单位应跟据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危险源的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确定应急预案体系,并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风险因素单一的小微型生产经营单位可只编写现场处置方案。 5.2 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主要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工作原则,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 5.3 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等内容而制定的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 5.4 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事故类别,针对具体的场所、装置或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估、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危险性控制措施,组织本单位现场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等专业人员共同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6 综合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6.1 总则 6.1.1 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 6.1.2 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应急预案等。 6.1.3 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工作范围和事故类型、级别。 6.1.4 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可用框图形式表述。

6.1.5 应急工作原则

说明生产经营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6.2 事故风险描述 简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种类、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等。 6.3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组织形式及组成单位或人员,可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示,明确构成部门的职责。应急组织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6.4 预警及信息报告 6.4.1 预警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监测监控系统数据变化状况、事故险情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或有关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进行预警,明确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发布的程序。 6.4.2 信息报告

信息报告程序主要包括: a)信息接收与通报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通报程序和责任人。 b)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上级单位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时限和责任人。 c)信息传递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本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程序和责任人。 6.5 应急响应 6.5.1 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生产经营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对事故应急响应进行分级,明确分级响应的基本原则。 6.5.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级别和发展态势,描述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6.5.3 处置程序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事故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明确处置原则和具体要求。 6.5.4 应急结束

明确现场应急响应结束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6.6 信息公开

明确向有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事故信息的部门、负责人和程序以及通报原则。 6.7 后期处置

主要明确污染物处理、生产秩序恢复、医疗救治、人员安置、善后赔偿、应急救援评估等内容。 6.8 保障措施 6.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可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应急保障的相关单位及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同时,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畅通。 6.8.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应急专家、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等。 6.8.3 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6.8.4 其他保障

根据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经费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6.9 应急预案管理 6.9.1 应急预案培训

明确对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使有关人员了解相关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现场处置方案。如果应急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6.9.2 应急预案演练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不同类型应急预案演练的形式、范围、频次、内容以及演练评估、总结等要求。 6.9.3 应急预案修订

明确应急预案修订的基本要求,并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6.9.4 应急预案备案

明确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并进行备案。 6.9.5 应急预案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7 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7.1 事故风险分析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7.2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成员单位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指挥机构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 7.3 处置程序

明确事故及事故险情信息报告程序和内容、报告方式和责任人等内容。根据事故响应级别,具体描述事故接警报告和记录、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指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应急响应程序。

7.4 处置措施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事故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明确处置原则和具体要求。 8 现场处置方案主要内容 8.1 事故风险分析

主要包括: a)事故类型;

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d)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e)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 8.2 应急工作职责

根据现场工作岗位、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应急工作分工和职责。 8.3 应急处置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b)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人员救护、工艺操作、事故控制、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c)明确报警负责人以及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基本要求和内容。 8.4 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

a) 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b)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c) 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d) 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e)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f) 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g) 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9 附件

9.1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列出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当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更新。 9.2 应急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

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主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性能、数量、存放地点、运输和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等。 9.3 规范化格式文本

应急信息接报、处理、上报等规范化格式文本。 9.4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

主要包括: a)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

b)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分布图; c)应急指挥部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d)疏散路线、警戒范围、重要地点等的标识; e)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 9.5 有关协议或备忘录

列出与相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救援协议或备忘录。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应急预案编制格式 A.1 封面

应急预案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 A.2 批准页

应急预案应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批准方可发布。 A.3 目次 应急预案应设置目次,目次中所列的内容及次序如下: ——批准页; ——章的编号、标题;

——带有标题的条的编号、标题(需要时列出); ——附件,用序号表明其顺序。A.4 印刷与装订

应急预案推荐采用A4版面印刷,活页装订。

推荐第2篇: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最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体系构成以及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和附件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其他社会组织和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000.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AQ/T 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及其造成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3.2

应急准备 emergency preparedne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科学、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

3.3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针对发生的事故,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3.4

应急救援 emergency rescue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防止事故扩大,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或行动。

3.5

应急演练 emergencyexercise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情景,依据应急预案而模拟开展的应急活动。4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1 概述

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包括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资料收集、风险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评审6个步骤。

4.2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和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4.3 资料收集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应收集与预案编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应急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企业事故资料,同时收集本单位安全生产相关技术资料、周边环境影响、应急资源等有关资料。

4.4 风险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

a) 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确定事故危险源;

b) 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并指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c) 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4.5 应急能力评估

在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状况基础上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完善应急保障措施。

4.6 编制应急预案

依据生产经营单位风险评估及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应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预案编制格式和要求见附录A。

4.7 应急预案评审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评审。评审分为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内部评审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外部有关专家和人员进行评审。应急预案评审合格后,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实施,并进行备案管理。5 应急预案体系

5.1 概述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危险源的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确定应急预案体系,并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风险因素单一的小微型生产经营单位可只编写现场处置方案。

5.2 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主要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工作原则,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

5.3 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等内容而制定的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

5.4 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事故类别,针对具体的场所、装置或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估、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危险性控制措施,组织本单位现场作业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共同进行编制现场处置方案。6 综合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6.1 总则

6.1.1 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

6.1.2 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应急预案等。

6.1.3 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工作范围和事故类型、级别。

6.1.4 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可用框图形式表述。

6.1.5 应急工作原则

说明生产经营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6.2 事故风险描述

简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种类、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等。

6.3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组织形式及组成单位或人员,可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示,明确构成部门的职责。应急组织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6.4 预警及信息报告

6.4.1 预警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监测监控系统数据变化状况、事故险情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或有关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进行预警,明确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发布的程序。

6.4.2 信息报告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事故险情信息报告程序,主要包括:

a) 信息接收与通报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通报程序和责任人。

b) 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时限和责任人。

c) 信息传递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本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程序和责任人。

6.5 应急响应

6.5.1 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生产经营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对事故应急响应进行分级,明确分级响应的基本原则。

6.5.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级别和发展态势,描述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6.5.3 处置措施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事故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明确处置原则和具体要求。

6.5.4 应急结束

明确现场应急响应结束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6.6 信息公开

明确向有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事故信息的部门、负责人和程序以及通报原则。

6.7 后期处置

主要明确污染物处理、生产秩序恢复、医疗救治、人员安置、善后赔偿、应急救援评估等内容。

6.8 保障措施

6.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可为本单位提供应急保障的相关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同时,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6.8.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应急专家、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等。

6.8.3 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6.8.4 其他保障

根据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经费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6.9 应急预案管理

6.9.1 应急预案培训

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使有关人员了解相关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现场处置方案。如果应急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6.9.2 应急预案演练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不同类型应急预案演练的形式、范围、频次、内容以及演练评估、总结等要求。

6.9.3 应急预案修订

明确应急预案修订的基本要求,并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6.9.4 应急预案备案

明确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并进行备案。

6.9.5 应急预案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7 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7.1 事故风险分析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7.2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成员单位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指挥机构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

7.3 处置程序

明确事故及事故险情信息报告程序和内容,报告方式和责任人等内容。根据事故响应级别,具体描述事故接警报告和记录、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指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应急响应程序。

7.4 处置措施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事故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明确处置原则和具体要求。

8 现场处置方案主要内容

8.1 事故风险分析

主要包括:

a) 事故类型;

b) 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 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d)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e) 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

8.2 应急工作职责

根据现场工作岗位、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应急工作分工和职责。

8.3 应急处置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b)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人员救护、工艺操作、事故控制,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c) 明确报警负责人以及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基本要求和内容。

8.4 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

a) 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b)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c) 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d) 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e)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f) 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g) 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9 附件

9.1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列出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当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更新。

9.2 应急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

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主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性能、数量、存放地点、运输和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等。

9.3 规范化格式文本

应急信息接报、处理、上报等规范化格式文本。

9.4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

主要包括:

a) 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

b) 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分布图;

c) 应急指挥部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d) 疏散路线、警戒范围、重要地点等的标识;

e) 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

9.5 有关协议或备忘录

列出与相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救援协议或备忘录。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应急预案编制格式和要求

A.1 封面

应急预案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

A.2 批准页

应急预案应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批准方可发布。

A.3 目次

应急预案应设置目次,目次中所列的内容及次序如下:

—— 批准页;

—— 章的编号、标题;

—— 带有标题的条的编号、标题(需要时列出);

—— 附件,用序号表明其顺序。

A.4 印刷与装订

应急预案推荐采用A4版面印刷,活页装订

推荐第3篇: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l.3.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

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1.3.2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

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1.3.3 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l.3.4 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

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以下各类事件应急响应,核事故的应急响应遵照国家核应急协调委有关规定执行: 1.4.1 超出事件发生地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的应对工作;

1.4.2 跨省(区、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1.4.3 国务院或者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需要协调、指导的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的环境事件。 l.5 工作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职能作用,坚持属地为主,实行分级响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环境应急救援力量,整合环境监测网络,引导、鼓励实现一专多能,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环境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2 组织指挥与职责 2.1 组织体系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应急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机构、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专家咨询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组成。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一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各专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专业领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工作。

专家咨询机构为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构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

突发环境事件国家应急救援队伍由各相关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组成。环保总局应急救援队伍由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核安全中心组成。

2.2 综合协调机构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环境应急工作指示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制定(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统一协调重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部署国家环境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和教育,统一发布环境污染应急信息;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其他应急救援任务。

各有关成员部门负责各自专业领域的应急协调保障工作。 2.3 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之间建立应急联系工作机制,保证信息通畅,做到信息共享;按照各自职责制定本部门的环境应急救援和保障方面的应急预案,并负责管理和实施;需要其他部门增援时,有关部门向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增援请求。必要时,国务院组织协调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

2.4 地方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环境应急救援指挥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特别重大环境事件发生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必须服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为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提供工作条件。 2.5 专家组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设立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聘请科研单位和军队有关专家组成。

主要工作为: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国务院或部际联席会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预防和预警 3.1 信息监测

3.1.1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国内(外)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工作。

3.l.2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

(1)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辐射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环保部门负责;

(2)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海洋部门负责;

(3)海上船舶、港口污染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交通部门负责。

3.1.3 环境污染事件和生物物种安全预警信息监控由环保总局负责;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预警信息监控由海洋局负责;海上船舶、港口污染事件信息监控由交通部负责;辐射环境污染事件预警信息监控由环保总局(核安全局)负责。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经核实后,及时上报国务院。 3.2 预防工作

(1)开展污染源、放射源和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开展对产生、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放射源的普查,掌握全国环境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加强环境应急科研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开发并建立环境污染扩散数字模型,开发研制环境应急管理系统软件。 3.3 预警及措施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蓝色预警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黄色预警由市(地)级人民政府负责发布。橙色预警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发布。红色预警由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3.4 预警支持系统

3.4.1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区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辐射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重大船舶污染事件应急设备库和海空一体化船舶污染快速反应系统;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3.4.2 建立环境应急资料库。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数据库系统、生态安全数据库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辐射事件数据库系统。

3.4.3 建立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系统。根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协调指挥中心及通讯技术保障系统。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机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环保总局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按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Ⅰ级应急响应由环保总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4.2 应急响应程序

4.2.1 Ⅰ级响应时,环保总局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

(1)开通与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省级环境应急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

(2)立即向环保总局领导报告,必要时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

(3)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

(4)通知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分析情况。根据专家的建议,通知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随时待命,为地方或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5)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调集事发地周边地区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增援。

4.2.2 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接到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信息后,主要采取下列行动:

(1)启动并实施本部门应急预案,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并通报环保总局;

(2)启动本部门应急指挥机构;

(3)协调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时,向国务院提出请求。

4.2.3 省级地方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可以参照Ⅰ级响应程序,结合本地区实际,自行确定应急响应行动。需要有关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向环保总局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请求。 4.3 信息报送与处理

4.3.1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负责确认环境事件的单位,在确认重大(Ⅱ级)环境事件后,1小时内报告省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特别重大(Ⅰ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国务院相关专业主管部门,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

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4.3.2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4.4 指挥和协调 4.4.1 指挥和协调机制

根据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际联席会议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件所在地毗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发生环境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环保、海洋、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提供事件发生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供环境应急指挥部研究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 4.4.2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5 应急监测

环保总局环境应急监测分队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地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并负责指导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地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

(2)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 4.6 信息发布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对外统一发布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7 安全防护

4.7.1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件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7.2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8 应急终止

4.8.1 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4.8.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4.8.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环境应急指挥部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2)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特别重大、重大环境事件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上报。

(3)应急过程评价。由环保总局组织有关专家,会同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4)根据实践经验,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

(5)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5 应急保障 5.1 资金保障

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需要,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财政部审批后执行。具体情况按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5.2 装备保障 各级环境应急相关专业部门及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5.3 通信保障

各级环境应急相关专业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国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环境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应急分队间的联络畅通。

5.4 人力资源保障

有关类别环境应急专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各省(区、市)加强各级环境应急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在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对各地所属大中型化工等企业的消防、防化等应急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形成由国家、省、市和相关企业组成的环境应急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5 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建立健全各专业环境应急队伍,地区核安全监督站和地区专业技术机构随时投入应急的后续支援和提供技术支援。 5.6 宣传、培训与演练

5.6.1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编印、发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公众防护“明白卡”,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5.6.2 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环境事件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

5.6.3 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按照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5.7 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6 后期处置 6.1 善后处置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6.2 保险

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对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要依法办理相关责任险或其他险种。 7 附则

7.1 名词术语定义

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针对可能或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预案分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分为三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重点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主要是指生物物种受到不当采集、猎杀、走私、非法携带出入境或合作交换、工程建设危害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危害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

泄漏处理:泄漏处理是指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等污染源因事件发生泄漏时的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泄漏处理要及时、得当,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泄漏处理一般分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处置两部分。

应急监测: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应急演习:为检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习(演练)、综合演习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 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7.3 国际沟通与协作

建立与国际环境应急机构的联系,组织参与国际救援活动,开展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7.4 奖励与责任追究 7.4.1 奖励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对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3)对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7.4.2 责任追究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

(2)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有其他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7.5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完)

推荐第4篇: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水库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文件)

《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2018下载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简述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和必要性等。

1.2 编制依据

简述预案编制所依据的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综合考虑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要求以及各水库经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

1.3 编制原则

简述预案编制原则。

1.4 适用条件

说明预案适用范围、启动条件、申请程序及批准权限。

2 工程概况

2.1 水库流域概况

简述水库流域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社会经济、重要历史文物、水利建设等基本情况并附示意图。

2.2 水库工程基本情况

简述水库工程等级、坝型以及主要建筑物历次重大改建、扩建等基本情况并列出水库工程特征值表。

2.3 水库上下游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简述上下游工程情况及防洪标准。

2.4 水情水工监测及预报、调度

简述水库流域内气象、水文观测站点分布、观测项目、报汛方式并附分布图;水情预报方法及调度方式;水工观测制度、观测设施及水库工程主要部位历次观测、检查发现的异常现象和分析处理情况。

2.5 历史灾害情况及抢险措施 2.5.1 简述建库前工程所在流域或相邻流域所发生的水文气象灾情、地震、地质灾害等相关记录。

2.5.2 简述建库后发生的最大、最恶劣的雨情、水情、工情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当时洪水调度情况及抢险措施。

2.6 风险分析

简述可能成灾范围并进行风险分析。

2.7 工程及防洪安全中存在主要问题

2.8 附图附表

2.8.1 附图

(1)水库及水库下游重要城镇、居民密集点、主要交通干线、重要国防设施、大中型工矿区等位置图(1:10000~1:100000的数字化地形图)

(2)枢纽工程平面布置图

(3)枢纽三大建筑物剖面图

(4)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泄量关系曲线图

(5)不同频率洪水与最大泄量关系曲线图表

(6)水库洪水风险图

2.8.2 附表

(1)水库下游各主要河段安全泄量和相应频率及水位表

(2)水库险情及抢险救灾情况统计表

3 应急组织保障

3.1 应急指挥机构及分工

成立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组),明确成员单位及职责分工。

3.2 信息的传递和报告

说明信息发布的范围、密度、联络的方式等。

3.3 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3.4 抢险队伍

3.4.1 专业抢险队

说明专业抢险队负责的险工险段部位、抢险准备的时间和要求,明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3.4.2 群众抢险队

说明发生不同险情时,群众抢险队配合专业抢险队抢险的险工险段部位,明确负责人、参加成员名单和联系方式。

3.4.3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

说明联系人、联系方式。

3.5 抢险物资准备

说明抢险物料和设备的储备情况。

3.6 通讯保障

3.6.1 水情应急传递方式

简述常规测报系统发生故障时,应用何种通信方式向有关部门传递水情。

3.6.2 抢险指挥通讯

简述用于抢险指挥的通讯联络方式及通讯设备储备的品种、数量和调用程序。

3.6.3 应急状态下通讯人员值班制度

说明应急状态下通讯人员工作岗位责任、请示汇报程序等。

3.7 救灾防疫保障

3.7.1 救灾物资的储备、调拨和供应计划

列出救灾物资的品种、储备数量及地点、运输和供应范围、发放办法等。

3.7.2 卫生防疫

列出负责防疫的医疗单位及器械、药品和设施的储备、调用,说明可能流行的疫病及相应预案。

3.8 宣传报告

简述对外宣传的组织、发布机构、发布权限及方式等。

4 主要应急措施

4.1 险情监测和巡视

简述根据不同险情发生特点,对水库挡水和输、泄水建筑物加强监测和巡视的部位、监测内容、方式、时间要求以及成果上报程序等。发现险情后按附录1表格要求及时上报。

4.2 水库应急调度方案 水库应急调度方案要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如水库工程发生险情,水库下游防洪工程发生险情、地震、战争、恐怖事件、地质灾害、超标准洪水、漂木、漂船,根据其不同性质,明确调度运用方案、调度权限、调度令下达、执行和监督的责任部门及程序等。

4.3 工程应急抢险措施

按工程发生的险种,说明发生不同险情时的抢险方案,方案中要求明确抢险方法、所需抢险物资、负责不同抢险部位的抢险队伍和责任人等。

4.4 超标准洪水应急抢险措施

说明水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需采取的应急抢险和加固等各项非常措施。

4.5 溃坝应急措施

4.5.1 溃坝洪水计算

根据溃坝计算成果提供溃坝洪水淹没图。

4.5.2 溃坝应急逃生方案

按照预先推测的溃坝洪水影响范围及洪水到达时间制定下游人员紧急撤离方案,方案中要明确需紧急撤离人员范围、人数、撤离方式和路线、安全避险地点、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

4.6 预警应急通讯措施

简述向上下游相关单位及社会发布紧急状态预警的措施。

4.6.1 警报形式

说明表示发布警报的形式、机构和权限。

4.6.2 出险标志

说明表示出险和抢险地点的标志。

4.6.3 解除警报

说明解除警报的条件、方式及发布权限等。

4.7 人员转移应急措施

4.7.1 转移安置方案

说明不同险情发生时,需要组织转移的险村险户范围、人口、转移地点、所用交通工具、时间、指挥人员、联系方式等。根据现有交通网络、社区和村镇分布及安全安置点的分布情况,分片明确需转移人员和财产的数量,以及向安全地带转移的路线,必要时可附图说明。

4.7.2 转移安置的组织实施

说明负责组织、落实和监督转移安置的部门、责任人和联系方式以及相应的转移任务。

推荐第5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从业单位)

关于征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函

安监管司危化函字[200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有关行业组织:

为规范危险化学品单位编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保证应急救援预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现将征求意见稿印送你们,请提出修改意见,并于2003年12月18日前将书面修改意见传真至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请从国家局网站(网址:http://www.daodoc.com)自行下载征求意见稿。 联系人:程云书、陈钊

联系电话、传真:(010)644632

39、64463354

二ΟΟ三年十二月九日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从业单位)

(征求意见稿)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单位(从业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导则,同时,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 《剧毒化学品目录》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GB1648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 ⒊定义 3.1化学品

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无论是天然的或人造的。 3.2危险化学品

指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特性,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3.3事故

指人类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发生了违背人意愿的且表现出不利于实现目的的现象。 3.4危险化学品事故

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3.5直接经济损失

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3.6间接经济损失

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到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 3.7应急救援

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3.8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9危险目标

指因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化学品所在场所或设施。 3.10预案

指事先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使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3.11分类

指对因危险化学品种类不同或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引起事故的方式不同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而划分的类别。 3.12分级

指对同一类别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而划分的级别。 4.编制要求

4.1分类、分级制定预案;

4.2上一级预案的编制应以审定的下一级预案为基础;4.3编制单位根据本导则及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预案编制内容。 ⒌编制内容 5.1基本情况; 5.2危险目标;

5.3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5.4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5.5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工艺处理措施;5.6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5.7危险区的隔离;

5.8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5.9受伤人员现场救护、医院救治; 5.10应急救援保障 5.10.1内部保障; 5.10.2外部救援; 5.11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5.12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 5.13应急培训计划; 5.14演练计划; 5.15附件。 6.编制步骤 6.1编制准备

6.1.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6.1.2制订编制计划; 6.1.3收集资料; 6.1.4初始评估;

6.1.5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6.1.6能力与资源评估; 6.2编写预案; 6.3审定、实施; 6.4适时修订预案。 7.编制指南 7.1基本情况

企业的概况,主要包括企业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 7.2危险目标的确定

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

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企业现状的安全评价报告; ⑵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 ⑷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⑸其他。

7.3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和职责的划分 7.3.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7.3.2组成人员

⑴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⑵明确现场指挥人。 7.3.3主要职责

⑴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⑵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⑶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⑷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⑸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⑹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⑺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⑻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⑼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⑽负责保护事故发生后的相关数据。 7.4报警、通讯联络的选择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⑵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7.5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工艺处理措施

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处理措施。 7.6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⑵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7.7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⑴危险区的设定;

⑵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⑶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7.8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⑵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⑶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⑷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⑸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⑹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7.9受伤人员现场救护、医院救治

依据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附近地区医疗机构的设置情况的综合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伤亡人员的转移路线、方法; ⑵受伤人员现场处置措施; ⑶受伤人员进入医院前的抢救措施; ⑷选定的受伤人员救治医院; ⑸提供受伤人员的致伤信息。 7.10应急救援保障 7.10.1内部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确定应急队伍;

⑵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 ⑶应急通信系统; ⑷应急电源、照明;

⑸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⑹保障制度目录 ①责任制; ②值班制度; ③培训制度;

④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 ⑤演练制度。 7.10.2外部救援

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企业互助的方式;

⑵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⑶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⑷专家信息。

7.11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7.12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 7.12.1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7.12.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7.13应急培训计划

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⑵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⑶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7.14演练计划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演练准备; ⑵演练范围与频次; ⑶演练组织。 7.15附件 ⑴组织机构名单; ⑵值班联系电话; ⑶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⑷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⑸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⑹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⑺企业平面布置图; ⑻消防设施配置图;

⑼周边地区单位、住宅、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 ⑽保障制度。

8.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8.1格式 8.1.1封面

标题、企业名称、事故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8.1.2目录; 8.1.3引言、概况; 8.1.4术语、符号和代号; 8.1.5预案内容; 8.1.6附录; 8.1.7附加说明。 8.2基本要求

8.2.1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8.2.2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8.2.3打印文本。

推荐第6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通知

来源: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

作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日期:04-04-0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有关全国性行业协会:

根据《 安全生产法 》和《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的有关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制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00四年四月八日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一般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要求参照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单位(以下简称危险化学品单位)。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导则,同时,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44号)

《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352号)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373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GB1648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GB6721)

3.名词解释

3.1 危险化学品

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3.2 危险化学品事故

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3.3 应急救援

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3.4 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5 危险目标

指因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化学品所在场所或设施。

3.6 预案

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3.7 分类

指对因危险化学品种类不同或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引起事故的方式不同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而划分的类别。

3.8 分级

指对同一类别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4.编制要求

⑴分类、分级制定预案内容;

⑵上一级预案的编制应以下一级预案为基础;

⑶危险化学品单位根据本导则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预案编制内容。

5.编制内容

5.1 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单位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运输车辆情况及主要的运输产品、运量、运地、行车路线等内容。

5.2 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

5.2.1 危险目标的确定

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

⑴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装置、设施现状的安全评价报告;

⑵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

⑷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⑸其他。

5.2.2 根据确定的危险目标,明确其危险特性及对周边的影响

5.3 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5.4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5.4.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5.4.2 组成人员

⑴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⑵现场指挥人。

5.4.3 主要职责

⑴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⑵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⑶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⑷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⑸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⑹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⑺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⑻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⑼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⑽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5.5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⑵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⑶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5.6 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⑴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⑵根据安全运输卡提供的应急措施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后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5.7 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⑵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⑶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⑷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5.8 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⑴危险区的设定;

⑵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⑶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⑷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5.9 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⑵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⑶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⑷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⑸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⑹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5.10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依据事故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接触人群检伤分类方案及执行人员;

⑵依据检伤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现场紧急抢救方案;

⑶接触者医学观察方案;

⑷患者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⑸患者治疗方案;

⑹入院前和医院救治机构确定及处置方案;

⑺信息、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5.11 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5.11.1 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5.11.2 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5.12 应急救援保障

5.12.1 内部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确定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

⑵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

⑶应急通信系统;

⑷应急电源、照明;

⑸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

⑺保障制度目录

①责任制;

②值班制度;

③培训制度;

④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检查运输车辆实际运行制度(包括行驶时间、路线,停车地点等内容);

⑤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包括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检查、维护);

⑥安全运输卡制度(安全运输卡包括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危害性、应急措施、注意事项及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应急联系电话等内容。每种危险化学品一张卡片;每次运输前,运输单位向驾驶员、押运员告之安全运输卡上有关内容,并将安全卡交驾驶员、押运员各一份);

⑦演练制度。

5.12.2 外部救援

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单位互助的方式;

⑵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⑶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⑷专家信息。

5.13 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5.14 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5.14.1 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5.14.2 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5.15 应急培训计划

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⑵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⑶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5.16 演练计划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演练准备;

⑵演练范围与频次;

⑶演练组织。

5.17 附件

⑴组织机构名单;

⑵值班联系电话;

⑶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⑷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⑸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⑹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⑺本单位平面布置图;

⑻消防设施配置图;

⑼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⑽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⑾保障制度。

6.编制步骤

6.1 编制准备

⑴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⑵制定编制计划;

⑶收集资料;

⑷初始评估;

⑸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

⑹能力与资源评估。

6.2 编写预案

6.3 审定、实施

6.4 适时修订预案

7.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7.1 格式

7.1.1 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7.1.2 目录

7.1.3 引言、概况

7.1.4 术语、符号和代号

7.1.5 预案内容

7.1.6 附录

7.1.7 附加说明

7.2 基本要求

⑴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

⑵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⑶打印文本。

推荐第7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2004

       【法规标题】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2004-4-8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www.daodoc.com/zhengwuxinxi/2004-04/08/content_13690.htm 【全文】

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通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

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通知

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制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四月八日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一般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要求参照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单位(以下简称危险化学品单位)。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导则,同时,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GB1648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

3.名词解释

3.1 危险化学品

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3.2 危险化学品事故

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3.3 应急救援

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3.4 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5 危险目标

指因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化学品所在场所或设施。

3.6 预案

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

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

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3.7 分类

指对因危险化学品种类不同或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引起事故的方式不同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而划分的类别。

3.8 分级

指对同一类别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4.编制要求

(1)分类、分级制定预案内容;

(2)上一级预案的编制应以下一级预案为基础;

(3)危险化学品单位根据本导则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预案编制内容。

5.编制内容

5.1 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单位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运输车辆情况及主要的运输产品、运量、运地、行车路线等内容。

5.2 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

5.2.1危险目标的确定

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

(1)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装置、设施现状的安全评价报告;

(2)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

(4)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5)其他。

5.2.2.根据确定的危险目标,明确其危险特性及对周边的影响

5.3.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5.4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5.4.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5.4.2 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

5.4.3 主要职责

(1)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9)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5.5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2)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3)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5.6 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1)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2)根据安全运输卡提供的应急措施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后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5.7 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3)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4)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5.8 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1)危险区的设定;

(2)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3)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4)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5.9 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2)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3)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4)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5)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6)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5.10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依据事故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接触人群检伤分类方案及执行人员;

(2)依据检伤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现场紧急抢救方案;

(3)接触者医学观察方案;

(4)患者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5)患者治疗方案;

(6)入院前和医院救治机构确定及处置方案;

(7)信息、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5.11 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5.11.1 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5.11.2 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5.12 应急救援保障

5.12.1.内部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确定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

(2)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

(3)应急通信系统;

(4)应急电源、照明;

(5)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6)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

(7)保障制度目录

①责仸制;

②值班制度;

③培训制度;

④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检查运输车辆实际运行制度(包括行驶时间、路线,停车地点等内容);

⑤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包括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检查、维护);

⑥安全运输卡制度(安全运输卡包括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危害性、应急措施、注意事项及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应急联系电话等内容。每种危险化学品一张卡片;每次运输前,运输单位向驾驶员、押运员告之安全运输卡上有关内容,并将安全卡交驾驶员、押运员各一份);

⑦演练制度。

5.12.2.外部救援

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单位互助的方式;

(2)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3)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4)专家信息。

5.13 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5.14 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5.14.1 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5.14.2 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5.15 应急培训计划

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2)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3)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5.16 演练计划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演练准备;

(2)演练范围与频次;

(3)演练组织。

5.17 附件

(1)组织机构名单;

(2)值班联系电话;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4)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5)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7)本单位平面布置图;

(8)消防设施配置图;

(9)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10)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11)保障制度。

6.编制步骤

6.1 编制准备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2)制定编制计划;

(3)收集资料;

(4)初始评估;

(5)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

(6)能力与资源评估。

6.2 编写预案

6.3 审定、实施

6.4.适时修订预案

7.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7.1.格式

7.1.1.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7.1.2.目录

7.1.3引言、概况

7.1.4.术语、符号和代号.

7.1.5.预案内容.

7.1.6.附录.

7.1.7.附加说明.

7.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

(2)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3)打印文本。

推荐第8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编制导则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编制导则(单位版)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一般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要求参照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单位(以下简称危险化学品单位)。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导则,同时,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 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 2003第2号)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GB1648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

3.名词解释

3.1危险化学品

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3.2危险化学品事故

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3.3应急救援

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3.4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5危险目标

指因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化学品所在场所或设施。

3.6预案

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3.7分类

指对因危险化学品种类不同或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引起事故的方式不同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而划分的类别。

3.8分级

指对同一类别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4.编制要求

(1)分类、分级制定预案内容;

(2)上一级预案的编制应以下一级预案为基础;

(3)危险化学品单位根据本导则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预案编制内容。

5.编制内容

5.1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单位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运输车辆情况及主要的运输产品、运量、运地、行车路线等内容。

5.2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

5.2.1危险目标的确定

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

⑴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装置、设施现状的安全评价报告;

⑵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

⑷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⑸其他。

5.2.2根据确定的危险目标,明确其危险特性及对周边的影响

5.3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5.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5.4.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5.4.2组成人员

⑴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⑵现场指挥人。

5.4.3主要职责

⑴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⑵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⑶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⑷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⑸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⑹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⑺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⑻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⑼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⑽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5.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⑵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⑶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5.6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⑴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⑵根据安全运输卡提供的应急措施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后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5.7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⑵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⑶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⑷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5.8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⑴危险区的设定;

⑵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⑶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⑷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5.9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⑵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⑶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⑷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⑸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⑹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5.10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依据事故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接触人群检伤分类方案及执行人员;

⑵依据检伤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现场紧急抢救方案;

⑶接触者医学观察方案;

⑷患者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⑸患者治疗方案;

⑹入院前和医院救治机构确定及处置方案;

⑺信息、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5.11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5.11.1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5.11.2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5.12应急救援保障

5.12.1内部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确定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

⑵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

⑶应急通信系统;

⑷应急电源、照明;

⑸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

⑺保障制度目录

①责任制;

②值班制度;

③培训制度;

④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检查运输车辆实际运行制度(包括行驶时间、路线,停车地点等内容);

⑤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包括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检查、维护);

⑥安全运输卡制度(安全运输卡包括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危害性、应急措施、注意事项及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应急联系电话等内容。每种危险化学品一张卡片;每次运输前,运输单位向驾驶员、押运员告之安全运输卡上有关内容,并将安全卡交驾驶员、押运员各一份);

⑦演练制度。

5.12.2外部救援

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单位互助的方式;

⑵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⑶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⑷专家信息。

5.1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5.14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5.14.1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5.14.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5.15应急培训计划

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⑵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⑶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5.16演练计划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演练准备;

⑵演练范围与频次; ⑶演练组织。 5.17附件

⑴组织机构名单; ⑵值班联系电话;

⑶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⑷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⑸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⑹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⑺本单位平面布置图; ⑻消防设施配置图;

⑼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⑽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⑾保障制度。 6.编制步骤 6.1编制准备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2)制定编制计划; (3)收集资料; (4)初始评估;

(5)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 (6)能力与资源评估。 6.2编写预案 6.3审定、实施 6.4适时修订预案

7.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7.1格式 7.1.1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7.1.2目录

7.1.3引言、概况

7.1.4术语、符号和代号 7.1.5预案内容 7.1.6附录

7.1.7附加说明 7.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 (2)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3)打印文本。

推荐第9篇: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自 正式实施。

A、2006年9月20日; B、2006年11月1日; C、2005年7月1日; D、2008年1月1日。

2、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 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 A、主要负责人; B、法人; C、分管领导; D、总经理。

3、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 的预案相衔接。

A、地方政府; B、上级主管单位; C、相关部门; D、企事业单位。

4、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并通过 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A、应急准备; B、应急响应; C、应急演练; D、应急救援。

5、事故信息应由 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A、主要负责人; B、事故现场指挥部; C、法人; D、新闻发言人。

6、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 的形式表示出来。

A、文字; B、表格; C、结构图; D、文件。

7、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生产经营单位 签署公布。

A、法人; B、主要负责人; C、总经理; D、董事长。

8、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 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A、每年; B、每两年; C、每季度; D、每半年。

9、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 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A、每年; B、每两年; C、每季度; D、每半年。

10、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至少每 修订一次。 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半年。

11、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未按照规定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与警告,并处 以下的罚款。 A、一万元; B、两万元; C、三万元; D、五千元。

12、《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自 起施行。 A、2007年7月1日; B、2009年5月1日; C、2009年3月20日; D、2010年1月1日。

13、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B、国务院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14、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总结应当报

A、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同级人民政府; C、同级公安部门; D、上一级人民政府。

15、是指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A、应急预案; B、应急响应; C、恢复; D、应急救援。

16、下列不属于应急预案编制准备的是 。 A、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B、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 C、召开全体职工大会;

D、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

17、综合应急预案的后期处置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污染物处理; B、生产秩序恢复;

C、善后赔偿; D、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18、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应急演练方案。

19、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应急演练方案。

20、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应急演练方案。

二、多项选择题

1、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 A、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B、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C、事故损失情况;

D、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2、现场处置方案的事故特征主要包括 。 A、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D、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3、应急预案的管理遵循 的原则。 A、综合协调; B、分类管理; C、分级负责; D、属地为主。

4、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按照针对情况的不同,分为 。 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应急演练方案。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 A、生产经营单位因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

B、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C、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D、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三、判断题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是由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的。( )

2、“应急准备”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

3、“应急响应”是指: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

4、应急预案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

5、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 )

6、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 )

7、如果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 )

8、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现场处置方案。

( )

9、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综合应急预案。( )

10、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组织编制本单位的专项应急预案。( )

11、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

12、评审人员与所评审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

13、对于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已经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登记的,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可以不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仅提供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

14、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当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有明显的标志。( )

15、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预案演练、机构变化等情况适时修订。( )

1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但不需重新备案。( )

17、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涉及相关部门职能或者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不需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

18、受理备案登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审查,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无需说明理由。

( )

19、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

2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A;

3、D;

4、C;

5、B;

6、C;

7、B;

8、A;

9、D;

10、C;

11、C;

12、B;

13、C;1

416、C;

17、D;

18、A;19

二、多项选择

1、A、B、D;

2、A、B、C、D;

4、A、B、C;

5、A、B、C、D。

三、判断题

1、×;

2、×;

3、√;

46、√;

7、√;

8、×;9

11、√;

12、√;

13、√;1

416、×;

17、×;

18、×;

19、A;

15、C;、C; 20、B。、A、B、C、D;、√;

5、√;、×;

10、×;、√;

15、√;、√; 20、√。

推荐第10篇: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关于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备案编号的说明

应急预案备案编号由市、县(区)行政区域代码+年份+流水序号组成。

一、行政区域代码:

东营区370502河口区370503广饶县370523垦利县370521利津县37052

2二、年份:

如:备案时间为2012年3月1日,统一8位数字, 20120301。

三、备案编号举例:

如:某一企业于2011年5月30日第一个在东营区局备案,备案编号应为:370502 2011 0001;

各县区在编写应急预案备案编号时要严格把关,确保编号准确,流水序号位数可根据各县区(开发区)实际自行设定。2

第11篇: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经营 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的通知

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中央企业:

为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规范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现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为了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本指南。

一、评审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的应急预案评审工作。应急预案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一)形式评审。依据《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编制程序。应急预案形式评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件1。

(二)要素评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为细化评审,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评审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评审表中所列要素的内容进行对照,判断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指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应急预案要素评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件

2、附件

3、附件

4、附件5。

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这些要素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关键要素必须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

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简写或省略的内容。这些要素不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要素。

二、评审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一)评审准备。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落实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将应急预案及有关资料在评审前送达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

(二)组织评审。评审工作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主持,参加应急预案评审人员应符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要求。生产经营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以采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必要时应邀请相关主管部门或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讨论并提出会议评审意见。

(三)修订完善。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分析研究评审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评审意见要求重新组织评审的,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重新进行评审。

(四)批准印发。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符合要求的,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

三、评审要点

应急预案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结合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实际,按照《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评审。

(一)合法性。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及有关部门和上级单位规范性文件要求。

(二)完整性。具备《导则》所规定的各项要素。

(三)针对性。紧密结合本单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四)实用性。切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相适应。

(五)科学性。组织体系、信息报送和处置方案等内容科学合理。

(六)操作性。应急响应程序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切实可行。

(七)衔接性。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体系,并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评审工作可参照本指南。

附件:1.应急预案形式评审表

2.综合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3.专项应急预案要素评审表

4.现场处置方案要素评审表

5.应急预案附件要素评审表 附件1: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单位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

法定代表人

资产总额 万元 行业类型

从业人数 人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现将我单位编制的:

等预案报上,请予备案。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备案编号: 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法定代表人

经办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你单位上报的:

经形式审查符合要求,准予备案。

(盖 章)

年 月 日

注:应急预案备案编号由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年份和流水序号组成。

第12篇:单位应急预案

办公大楼火灾 事故应急预案

前言

本预案对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管理和处置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在 各部门在发生火灾事故时应急指挥,应急响应,信息报送、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各方面职责和任务,预案包括总则、组织各部门和职责、前期准备阶段、应急实施演练、总结反思、附则等6个内容, 各部门应按照本预案认真做好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使我们在发生重特大火灾后,各部门有机协调、配合、快捷、科学、有效地处理火灾事故,确保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促进我行业务持续性健康发展,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全生产法》,、《机关、团体、企业等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行消防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决其“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快速有效扑灭火灾、减少损失。为预防和控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确保消防安全。 1.4演练目的

为了提高员工消防安全知识,增强员工防火意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最大限度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确保我行消防安全,根据有关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宗旨,切实做好防火灭火工作,特制定本预案。通过消防安全预案,让员工能学习更多有关消防安全防护知识,达到遇事不慌,积极应对、顺利疏散、自我保护的目的。 1.5应急处置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本着统一领导反应迅速、指导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全面提高重特大火灾处置的能力。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我行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加强消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由各个部门应积极开展消防安全事故预防工作,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实施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领导、部门联动。 各级领导班子按要求加强对消防工作的监督管理,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及时完善重特大火灾应急处置

运行机制和预案,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内部各级管理层实行分级管理,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协调工作,认真落实消防经费和器材装备,提高抗御火灾的能力。 1.6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重庆市各部门内的各类重特大火灾应急处置和其它重大突发及公共事件消防方面的应急救援。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指挥部

分行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

总指挥 : 副总指挥 :

成员:、、、、指挥部职责:

(1)平时指导本行员工防火和应急疏散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 (2) 战时指挥协调各职能小组和义务消防队开展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疏散,将火灾扑灭在初始阶段;协调配合到达火场的公安消防对展开各项灭火行动。

(3) 配合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做好火灾事故调查等善后工作。 2.2义务消防大队

队长: 副队长:

队员:、、、、职责:平时进行培训和演练,实战时现场灭火,抢救被困员工和救护伤员。 2.3疏散引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引导组人员在发生火灾时,要各负其责站在各自负责的楼层的楼梯口指挥楼内人员紧急疏散,在人员疏散完毕后,疏散组成员 对各自负责的楼层进行检查,确认无人后,要迅速撤离出办公楼,并到指定集合地点清点人数。

职责:平时负责火场自救,应急疏散的宣传教育。 2.4后勤保障部

组长: 副组长:

成员:、、、、职责:负责通讯联络,车辆调配,道路畅通,电路控制,水源保障。 2.5.抢救护理组

组长:

成员:、、、、职责:进行医疗救护工作。

3、前期准备工作 3.1单位保卫处负责制定《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实施方案》通盘筹划和指挥火灾应急避险演练。

3.2由各部门成立义务消防队,按照各部门上报安排的义务消防队成员为准。

3.3.落实相关安全措施,分行安全工作组进行消防工作检查,重点是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情况,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情况以及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检查,燃气和电器设备检查等。

3.4 针对义务消防队队员和员工进行培训,使大家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器材。

3.5对单位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充分运用不同媒体向员工宣传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意义,应急自救办法等,对员工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教育员工不玩火、不玩电、不触摸有电源标志的器物,不拨弄公共场所开关,不擅自使用电器,教育员工在火灾发生时严禁盲目逃生。

3.6单位要从网上下载相关防火、救火、救人、自救,组织员工学习有关自我保护知识。开展消防灭火自救培训。并合同员工一起在白天进行以科室为单位的疏散练习。教育员工发生火灾时做到: (1)遇事不慌、头脑冷静 (2)判明情况、思考对策 (3)积极自救、互帮互助 (4)听从指挥、有序疏散 大忌:恐慌混乱、相互践踏

3.7后勤部门要准备好必备的灭火抢救设施。检查消防器材,应急通道检测报警器,让这些器材都处于正常状态。 3.8应急所需物资

水系灭火器:根据单位人数与防火单位来配置,原则是每30平方一具

防烟面具:每人一个

毛巾:每人一条

应急手电筒:按重要部位人手一个

救生绳:7楼以上每个办公室一根

手持对讲机:10个(党委成员,指挥部,各小组)

警戒带2盒

其他物质根据需要而定

烟雾弹4个 (根据方案而定) 3.9紧急联络电话 党委办公室:

应急指挥部: 火警:119 医疗救济:120

4、应急实战演练

全体员工参加和观察演练,做好宣传工作,一切按预案安排进行,全体员工在演练前熟读预案,了解消防设施,逃生通道的位置。 4.1发现火灾 4.1.1 火灾第一发现人应初步判断起火原因。并同时说清着火地点、部位,燃烧物品火灾状况等。通过电话立即向指挥部或党委办公室报警,并同时高声叫喊,拉响消防报警系统。

但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不耽误救护时机,也可越级报告,甚至行长。以便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事故造成的后果。

4.1.2指挥部立即通过大楼的广播系统或联网的系统发布逃生疏散通知。并通知物管工程部关闭载人电梯并沉降到底楼。同时通知各应急部门,小组人员迅速到指定地点。并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特殊楼层或办公室立即关闭防火门窗,并做好启动消防喷淋泵和消火栓泵的准备。

4.1.3迅速用消防广播连续通知火警楼层及临近楼层人员或整楼全体人员从消防楼梯(步行)撤离。请求关闭门窗,防火隔离门,设备电源等设施。

4.1.4 对外办理业务处室在听到广播疏散通知后。立即停办业务,保存重要物品和数据。并负责外来人员的疏散工作。

4.1.5通知空调机房,职工食堂工作人员,切断电源关闭天然气管道阀门、关闭门窗、迅速撤离。

4.1.6通知门卫,保安打开大门,劝阻无关人员进入办公楼。4.2报告火性

由专人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火情,并查看火情视火情下各种避险指令,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拨打电话要沉着冷静,讲清地址、靠近路口和明显标志。燃烧的是什么物质,起火部位,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以及报警人姓名和电话号码以便及时联系;主管领导在第一时间现场指挥和疏散员工。及时切断电源,指挥义务消防对员和增援人员灭火,指挥抢救伤员,疏散物资及时控制火势复延,向119报警后,应立即派人在路口等候, 接应消防车进入火场灭火。

公安消防大队到达后,现场负责领导及时向公安消防火场总指挥报告实情,战后一切抗灾抢险工作听从公安消防官兵的指挥。 4.3自救逃生

火灾发生后,在消防官兵还没到来前,如有人员被困火场,现场领导怎样立即组织力量救援,应坚持救人第一,救人重于救火的原则,救人是火场上的首要任务。

听到报警电铃时,各小组立即相应,迅速组织各小组大队,按照各自分工及时行动起来,疏散引导组主要站各路口、门口,主要负责接引消防车辆及护送员工有条不稳地向安全区疏散,同时要查清现场是否有遗漏人员,员工撤离时每人随带第一个防烟面具或一条毛巾,防止烟雾中毒。

(1)火势比较大时,要求员工外衣泼水,火用水基灭火器里面的SO药剂涂抹在外衣身上,防止烧伤,火场救人方法,应根据火势对人的威胁程度和被救者的状态来确定。对神智清醒的人员,可指定通道,引导他们自行脱离险区,对烟雾中迷失方向的人员,可指派专人护送出险区,受伤人员要他们背、抱出火场。当抢救的正常通道被隔断时,应利用消防斧破障器等工具及时将人救出。指挥部指派专人通过消防喇叭稳定整个办公大楼人员情绪,做到有秩序地逃离火场。 (2)后勤部保障组接到火灾报警后,要在第一时间切断火场区电源,并迅速向领导汇报,火场疏散物资是减少火灾损失,控制火情,防止火势蔓延的有效方法,首先要及时疏散复燃威胁的易燃易爆物品等,其次要及时疏散贵重设备及物品,如现金、凭证、印章有价证劵等主要物品并把疏散出来的物资集中存放,到安全地点。指定专人看管防止丢失。

(3)抢救护理组人员应及时抢救伤员并接应救护车,指导救护人员及时对伤员进行处理或是送医院救治,所有在岗的义务消防队成员必须无条件迅速赶往现场,参加救火行动。

(4)各部门负责人在集中安全地带清点本部门人员,并及时上报给现场领导。

(5)当报告有员工失踪或者未脱险火灾区时,现场领导指派专人进入火场寻人,寻人时请注意方法。

当消防车,消防官兵到来后,一切抗灾抢险工作听从消防官兵的指挥,救人救火由消防官兵来完成,人员做好协助和配合工作。

义务消防队模拟手持灭火器、消防栓、进行灭火救灾、以备 拍摄报道。 4.4 指挥职责

火速赶到火灾现场,实地了解火灾情况,指挥抗灾工作,根据火势及伤员情况向当地消防部门救助。做好受惊吓和受伤员工的安抚工作。

5、总结反思

分行可确定一个演练反馈阶段。要求参加演练和观摩的部门结合演练撰写一份消防意见建议书或演练心得体会文章,以利于 进一步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对策,总结经验教训。 5.1火灾发生的安全责任分析

(1)员工未能及时发现火情或者发现火灾但未及时报告,未立即扑救负主要责任,单位主管负领导责任。

(2)因平时未认真维修保养,导致消防用水、用电灭火器材维护保养人员负主要责任,保卫处处长负领导责任。

(3)平时未按规定维护和保养,致使车辆不能及时救急,不能保证物资疏散,伤员救护,消防器材的运输,驾驶员负主要责任,相关领导负管理责任。

(4)领导的手机无故关机致使火灾时间不能顺利上传下达,均要追究各自的责任。 5.2灾后总结

(1)轻伤事故的报告,不超过20小时,重伤以上重特大事故的报告不超过1小时(从发现时计算)

(2)发生事故的次日值班领导汇同火灾第一发现人将事故基本事实情况、结果及责任人的处理意见书面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3)发生事故的部门及责任人在事故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杜绝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6、附则 6.1培训演练 6.1.1培训计划可由单位统一安排,下面各部门培训时间表,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安排好培训时间表,单位由于人数较多,培训可分部门依次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依次进行。

6.1.2在培训之后,员工掌握了基本的灭火和逃生自救知识,可以在单位及下面各部门开展火灾应急疏散演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2预案管理

本预案经单位安全小组以会议形式审议通过,以 内部通知形式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报消防部门备案。 6.3监督检查与奖励

对预案实施全过程监督检查,对预案制定和应急处置,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由分行通报表彰,在灭火救援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奖励意见实施奖励;对临阵逃脱,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据有关规定给予惩处,触犯刑律的将移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13篇: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精)(全文)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通知 环办[2010]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针对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其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部组织制订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用于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指导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及修订工作。地方环保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指南》,熟悉、领会其内容要求,并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一是要求现有石油化工企业在编制或修订环境应急预案时,按照《指南》进行,经企业法人代表签署,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案,环保部门要依据《指南》对其进行形式审查;二是要求新建或改建、扩建的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按照《指南》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一同提交环保部门审查。

现将《指南》印发给你们,请转发相关部门,遵照执行。 附件: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二○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附件: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内容等基本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石油化工(包括石油炼制与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 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编制该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环境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环境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3.2环境敏感区

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3.3环境保护目标

石油化工企业周边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 3.4危险物质

指能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等危险的一种物质或者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

3.5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3.6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包括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的危险物质以及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

3.7环境污染事件与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和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3.8分类

指根据环境污染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划分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别。 3.9分级

指按照环境污染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划分环境污染事件的级别。

3.10应急准备

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11应急响应

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3.12应急救援

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3.13恢复

指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4.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1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

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别和应急职责,结合企业部门职能分工抽调预案编制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应来自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应急指挥、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监测、消防、工程抢险、医疗急救、防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企业内部、外部专家。预案编制工作组应进行职责分工,制定预案编制任务和工作计划。

4.2基本情况调查

应对企业基本概况、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企业周边环境状况、环境保护目标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说明。

4.2.1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4.2.1.1企业名称、详细地址。

4.2.1.2企业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4.2.1.3企业的地理位置(经纬度。 4.2.1.4其他情况说明。

4.2.2企业环境污染危险源基本情况调查

4.2.2.1企业的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的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消耗量、物料最大贮存量和加工量,列出涉及的危险物质名称及数量等。

4.2.2.2调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装置,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收集企业平面布置图,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应急设施(备平面布置图、企业消防设施配置图。

4.2.2.3调查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名称及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处理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设备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2.2.4调查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储存、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危险废物处理的设计规范和防范环境风险情况。

4.2.2.5调查企业危险物质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跑、冒、滴、漏”的防护措施等。

4.2.3企业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4.2.3.1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气象特征,如风向、风速、降雨量、暴雨期等。4.2.3.2企业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及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河流的岸边。 4.2.3.3企业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图(比例尺1:5000和1:50000,图中包括以下内容:

(1年风向玫瑰图; (2物料运输(进厂和出厂依托的公路、铁路、水域,以及管道; (3受纳本企业废水(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清净下水和雨水的水域,废水排放路径及排污口位置,企业厂区外固体废物处置场; (4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疏散路线、周边区域的企业分布、社区重要基础设施等; (5区域内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调查范围按HJ/T169确定。

4.2.3.4企业废水(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清净下水和雨水排放去向(水域名称,废水输送方式,排污口位置,水域功能类别。企业排污口下游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地表水及地下水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名称,保护级别,与企业排污口的距离。

4.2.3.5列表说明区域内各环境保护目标名称及与企业边界的方位和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人口数量、学校的相对位置和学生人数、医院的相对位置及联系方式。

4.2.3.6企业相关地表水、地下水、海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受纳水体(包括支流和干流情况及执行的环境标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或海水及区域环境空气执行的环境标准。

4.2.3.7企业下游供水设施服务区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联系方式;取水口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经纬度等,服务范围内灌溉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

4.2.3.8企业下游地下水打井取水情况。4.2.3.9周边企业的基本情况。

4.2.3.10企业周边区域道路情况及交通干线流量等。

4.2.3.11企业危险物质和危险废物运输(输送路线中的环境保护目标说明。4.2.3.12同一流域或区域产生同类污染物的其他企业名录及排污状况。 4.3环境风险评价与应急能力评估

4.3.1明确企业存在的危险源、环境风险评价结果,以及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后果和波及范围。

4.3.2对企业存在的环境污染事件风险进行识别。

4.3.3对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险目标,应分析其关键装置、要害部位以及重大环境危险源等的风险程度,作为事件分级的主要依据。

4.3.4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程度,对企业的应急资源、处置能力以及员工的综合应急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不足,并在应急保障中采取适当的强化保障措施。

4.4应急预案编制

在以上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编制应急预案。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4.5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与更新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外部评审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环保部门、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企业的预案组织审查。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按规定报本地环保部门备案。同时,明确实施的时间、抄送的部门、企业、社区

等。企业应急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变动、或在执行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企业及时组织修订。企业应每年组织对预案进行评审,并及时根据评审结论组织修订。

4.6应急预案的实施

预案批准发布后,企业应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及设施的建设,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5.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5.1总则 5.1.1编制目的

明确预案编制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和作用等。 5.1.2编制依据

明确预案编制所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部门文件,有关行业技术规范标准,以及企业关于应急工作的有关制度和管理办法等。

5.1.3适用范围

规定应急预案适用的对象、范围,以及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级别等。 5.1.4事件分级

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5.1.5工作原则

明确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自救、属地管理,整合资源、联动处置等原则。

5.1.6应急预案关系说明

明确应急预案与内部企业应急预案和外部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并辅相应的关系图,表述预案之间的横向关联及上下衔接关系。

5.2组织机构和职责 5.2.1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的构成。一般由应急领导小组、应急指挥中心、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应急工作主要部门、应急工作支持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等构成,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述。

5.2.2职责

规定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的应急工作职责、协调管理范畴、负责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体操作步骤等。

5.3预防与预警 5.3.1危险源监控

明确对区域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防。

应急指挥机构确认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后,要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事件发生。

5.3.2预防与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责需开展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如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培训、演练、相关知识培训、应急平台建设、新技术研发等。

5.3.3监测与预警

5.3.3.1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重点排污口进行例行监测。5.3.3.2根据企业应急能力情况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5.4应急响应 5.4.1响应流程

根据所编制预案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并以流程图表示。 5.4.2分级响应

根据事件紧急和危害程度,对应急响应进行分级。 5.4.3启动条件

明确不同级别预案的启动条件。 5.4.4信息报告与处置

5.4.4.1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内部信息报告的形式和要求,以及事件信息的通报流程;5.4.4.2明确事件信息上报的部门、方式、内容和时限等内容; 5.4.4.3明确事件发生后向可能遭受事件影响的单位,以及向请求援助单位发出有关信息的方式、方法。

5.4.5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行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下达启动预案命令、召开应急会议、各应急组织成员的联系会议等。

5.4.6应急监测 5.4.6.1明确紧急情况下企业应按事发地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要求,配合开展工作。 5.4.6.2明确应急监测方案,包括污染现场、实验室应急监测 方法、仪器、药剂。 5.4.6.3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企业环境监测机构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在政府部门到达后,则配合政府部门相关机构进行监测。

5.4.7现场处置

5.4.7.1水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及水环境状况等,需确定以下内容: (1可能受影响水体情况说明,包括水体规模、水文情况、水体功能、水质现状等; (2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3事件发生后,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方法及泄漏至外环境的污染物控制、消减技术方法说明; (4制定水中毒事件预防措施,中毒人员救治措施;

(5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6跨界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说明; (7其他说明。

5.4.7.2有毒气体扩散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及风向、风速和地形条件等,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2制定气体泄漏事件所采取的现场洗消措施或其他处置措施; (3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区域环境状况; (4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5可能受影响区域企业、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基本保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 (6临时安置场所; (7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 (8其他说明。

5.4.7.3溢油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溢油数量、油品种类等,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制定切断溢油源和控制影响范围的有效措施; (2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3制定事件现场隔离警戒,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件措施; (4制定油品回收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措施; (5制定减轻溢油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的措施; (6其他说明。

5.4.7.4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污染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性质、污染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2制定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措施; (3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区域环境状况; (4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5可能受影响区域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基本保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 (6临时安置场所; (7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 (8其他说明。

5.4.7.5辐射事件现场处置

(1对于放射源丢失、被盗或被抢的事件,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制定放射源搜寻措施和步骤; 2制定在指定区域内宣传放射性危害特性的方法;

3其他说明。

(2对于放射性物质泄露事件,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制定措施,切断辐射范围扩大的途径; 2制定实时监测方案; 3制定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个人防护措施; 4制定周边群众保护措施和预防、治疗方案; 5其他说明。

5.4.7.6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依据事件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可用的急救资源列表,如急救中心、医院、疾控中心、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2应急抢救中心、毒物控制中心的列表; (3国家中毒急救网络; (4伤员的现场急救常识。 5.5安全防护

5.5.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明确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 5.5.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制定群众安全防护措施、疏散措施及患者医疗救护方案等。

5.6次生灾害防范

制定次生灾害防范措施,现场监测方案,现场人员撤离方案,防止人员中毒或引发次生环境事件。

5.7应急状态解除

5.7.1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5.7.2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 5.7.3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方案。 5.8善后处置

5.8.1明确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方案;5.8.2配合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中的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5.8.3明确开展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5.9应急保障 5.9.1应急保障计划

制定应急资源建设及储备目标,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确定外部依托机构,针对应急能力评估中发现的不足制定措施。

5.9.2应急资源

应急保障责任主体依据既有应急保障计划,落实应急专家、应急队伍、应急资金、应急物资配备、调用标准及措施。

5.9.3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

企业依据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的需求,建立健全以应急物资储备为主,社会救援物资为辅的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制度。

5.9.4应急通讯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的单位和人员联系方式及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健全应急通讯系统与配套设施,确保应急状态下信息通畅。

5.9.5应急技术

阐述应急处置技术手段、技术机构等内容。 5.9.6其他保障

根据应急工作需求,确定其他相关保障措施(交通运输、治安、医疗、后勤、体制机制、对外信息发布保障等。

5.10预案管理 5.10.1预案培训

说明对本企业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相关方,应明确宣传、告知等工作。

5.10.2预案演练

说明应急演练的方式、频次等内容,制定企业预案演练的具体计划,并组织策划和实施,演练结束后做好总结,适时组织有关企业和专家对部分应急演练进行观摩和交流。

5.10.3预案修订

说明应急预案修订、变更、改进的基本要求及时限,以及采取的方式等,以实现可持续改进。

5.10.4预案备案

说明预案备案的方式、审核要求、报备部门等内容。

5.11附则

5.11.1预案的签署和解释 明确预案签署人,预案解释部门。 5.11.2预案的实施 明确预案实施时间。 5.12附件

(1环境风险评价文件; (2危险废物登记文件或企业危险废物名录; (3企业应急通讯录; (4应急专家通讯录; (5企业环境监测应急网络分布; (6企业环境监测机构联系人通讯录; (7外部(政府有关部门、救援单位、专家、环境保护目标等联系单位通讯录; (8单位所处位置图、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位置关系图、本单位及周边区域人员撤离路线; (9单位重大危险源(生产及储存装置等分布位置图; (10应急设施(备布置图; (11危险物质运输(输送路线及环境保护目标位置图; (12企业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

(13企业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图; (14各种制度、程序等,如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格式表、应急预案启动(终止令(格式、应急预案变更记录表等; (15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标准目录; (16其他。 环境保护部 二○一○年一月

第14篇: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中央企业:

为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规范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现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为了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本指南。

一、评审方法

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的应急预案评审工作。应急预案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一)形式评审。依据《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编制程序。应急预案形式评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件1。

(二)要素评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为细化评审,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评审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评审表中所列要素的内容进行对照,判断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指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应急预案要素评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件

2、附件

3、附件

4、附件5。

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必须规范的内容。这些要素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关键要素必须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

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简写或省略的内容。这些要素不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单位概况等要素。

二、评审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一)评审准备。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落实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将应急预案及有关资料在评审前送达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

(二)组织评审。评审工作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主持,参加应急预案评审人员应符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要求。生产经营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以采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必要时应邀请相关主管部门或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讨论并提出会议评审意见。

(三)修订完善。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分析研究评审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评审意见要求重新组织评审的,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重新进行评审。

(四)批准印发。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符合要求的,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

三、评审要点

应急预案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结合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实际,按照《导则》和有关行业规范,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评审。

(一)合法性。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及有关部门和上级单位规范性文件要求。

(二)完整性。具备《导则》所规定的各项要素。

(三)针对性。紧密结合本单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四)实用性。切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相适应。

(五)科学性。组织体系、信息报送和处置方案等内容科学合理。

(六)操作性。应急响应程序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切实可行。

(七)衔接性。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体系,并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评审工作可参照本指南。

第15篇:中国国电集团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要求、内容及格式。 本导则适用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直属、全资、控股单位。

2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国办函[2004]33号)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安委办字[2005]48号)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国办函[2005]39号)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3术语和定义

3.1专项应急预案

指依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门针对某一类型或几种类型事故(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3.2现场应急预案

指依据专项应急预案,针对专项应急中的某一特定场所、部位、设备单元或系统等所制定的具体应急行动计划。

3.3危险目标

指可能引起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场所、单元或设施。

4编制要求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各类应急预案和本导则,结合实际,编制应急预案。

5编制内容

5.1工作原则

明确应急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总体思路。

5.2风险分析

5.2.1企业概况

包括企业建设和投产日期、机组台数及容量、地址、组织机构、从业人数、隶属关系;发电形式、生产工艺、主设备型式;周边区域的单位、居民、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

5.2.2危险目标确定

主要是通过对本企业存在的或潜在的紧急情况进行辨识和评价,包括对地理位置、水文、气象、生产情况、设备状况、基础设施、人员分布、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医疗条件以及可能突发的事件种类、后果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危险目标。

可选择的突发事件种类有:

人身伤害;电网事故;全厂停电;水(灰)库险情;火灾;锅炉压力容器事故;储油(气)罐区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风、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公共卫生;恐怖袭击事件和群

体性事件及其他外部突发事件等。

5.2.3风险级别

依据风险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确定本企业各类风险级别。属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的一般可分为三级,即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一般);属安全生产事故可不分级别。

5.2.4可利用应急资源

(1)确定内、外部可利用的消防、救援设备、设施及人员,包括使用及联络方式;

(2)确定可利用的医疗设备及厂外医疗机构、急救中心,包括医疗机构医疗专长、联络方式等。

5.3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风险和现有资源的评估,说明本企业应急预案体系。一般应分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预案(计划)三个层次。

5.4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划分

5.4.1应急领导小组

(1)明确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组成人员及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应由企业行政第一负责人担任。

(2)明确应急领导小组、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

5.4.2现场应急指挥机构

依据风险和现有资源的评估,明确以下内容:

(1)现场指挥部,包括组成人员、指挥负责人及职责。现场指挥部一般由总指挥、分项指挥、安全环保负责人及信息联络和协调人员组成。

(2)专业应急小组,包括组成人员、主要负责人及职责。一般设综合协调组、通信组、救援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等。

5.4.3最初应急组织

依据风险和现有资源的评估,明确本企业最初应急反应组织,包括最初应急指挥机构、组成人员及职责。

5.5预警和预防机制

5.5.1预警分级

依据风险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确定本企业的预警状态分级标准。一般分为Ⅰ级(红色)、Ⅱ级(橙色)、Ⅲ级(黄色)三级。

5.5.2预警行动

明确本企业各级别预警状态的分级响应内容,包括信息判断、预警发布、预警行动。

5.6报警、通报及通信联络

依据现有资源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建立报警反应体系,明确报警与接警程序,以流程图表示。主要是指现场目击者、最初应急指挥者、消防、医疗救护、生产运行、应急组织之间的报警反应程序以及必要时向外部应急组织的通报反应流程等。

(2)明确报警方式。主要是指程控电话、市话、手机、ON-CALL等。

(3)明确报警电话。主要是指报警电话的设置、号码的定期公布及变更后的及时更新和重新公布等要求。

(4)明确向集团公司及其他相关部门报告程序。主要是指向集团公司、当地政府进行信息报告的时间、形式、报告人、电话号码、内容要求等。

(5)明确公众紧急告知程序。主要是指向可能受影响的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紧急告知的方法、报告人、电话号码、内容要求(如健康危险、自我保护、使用疏散路线和蔽护场所)等。

(6)明确各级应急组织之间的通信联络要求,包括通信频率、联络周期等。

5.7应急处置

5.7.1指挥与控制

依据风险和现有资源评估,明确以下内容:

(1)接警后,指挥者分析、判断信息,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发布应急预案启动命令,启动应急组织,通报相关信息等程序;

(2)各级应急组织的具体响应方式、方法及要求。

5.7.2最初应急反应

依据风险和现有资源评估,确定最初应急反应的行动原则,包括依据运行规程及其他有关规程、规定采取的防止事态发展、扩大的先期处置要求。

5.7.3搜寻与营救

依据现有资源评估,明确以下内容:

(1)人员清点,包括清点方式、报告要求。

(2)搜寻、营救启动条件,决策程序和搜寻人员联系方式等。

5.7.4疏散与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的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明确以下内容:

(1)疏散、撤离范围的界定原则;

(2)现场人员撤离、清点的方式及要求;

(3)周边单位、居民疏散条件及通报方式。

5.7.5应急人员安全防护

(1)明确应急人员主要防护装备种类、存放地点、数量及管理部门;

(2)明确应急人员进入和离开事发现场的程序;

(3)明确应急人员安全防护要求,包括安全防护、预防以及医学监测、消毒、去污等。

5.7.6现场监测与评估

明确防止次生、衍生、耦合事故(事件)发生,对事故现场(建筑物、构筑物、环境等)进行监测、评估的要求,包括:

(1)现场检测的要求;

(2)现场实时监测及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

(3)重新进入现场的条件。

5.7.7现场警戒与保卫

依据现有资源评估,明确现场警戒、保卫实施程序, 包括实施部门、时机、地点、设施等内容。

5.7.8社会力量援助

明确社会力量援助启动的条件、程序和责任部门。

5.7.9新闻发布

明确新闻发布原则、格式和部门,以及审查、发布程序。

5.7.10应急结束

(1)明确应急结束条件;

(2)明确应急结束程序。

5.8后期处置

5.8.1善后处置

明确善后处置措施:

(1)突发事件中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包括慰问、抚恤、补偿、医治、接待、丧葬等原则规定;

(2)物资和劳务征用、外部应急救援组织等的补助或补偿;

(3)保险索赔;

(4)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的规定;

(5)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规定。

5.8.2事故调查

明确事故调查的有关规定,包括事故调查部门、应搜集的资料等。

5.8.3应急总结

明确应急工作总结的责任部门及相关要求。

5.9应急保障

5.9.1制度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责任制,包括应急工作责任追究和奖惩规定;

(2)值班制度;

(3)培训与演练制度;

(4)应急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

5.9.2通信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评估,明确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体系,包括广播、无(有)线电话、电台、人工等联络方式。

5.9.3应急队伍保障

确定专业应急小组或突击队,包括综合协调、通信、救援、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及善后处理等人员;明确外部互助单位,政府、武警等应急救援力量及联系方式。

5.9.4应急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装备的配备要求,包括主要应急装备种类、数量、存放地点及责任部门。

5.9.5应急物资保障

明确应急物资的储备要求,包括主要应急物资种类、数量、存放地点及责任部门。

5.9.6交通运输保障

明确运输车辆及其应急管理要求,确定外部可提供车辆单位。包括备用驾驶员的确定和培训。

5.9.7医疗卫生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专(兼)职急救、卫生防护人员及要求;

(2)药品、器械等储备、使用信息及管理要求;

(3)医疗救治机构的确定及患者转运要求。

5.9.8治安保障

明确治安保卫责任部门、可调用的部门和人力;确定现场的保护、保卫、警戒措施或方案,包括事故(事件)现场、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交通管制及疏导等措施。

5.9.9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准备和行动经费的来源、使用和管理监督措施。

5.9.10技术储备与保障

确定可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检测机构及技术专家,包括联系方式;明确与应急有关建(构)筑物、重要设备设施等各类图纸,主要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资料的存放地点、保管人。

5.9.11预案保障

确定保障本预案有效实施的各相关专项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可选下列内容:

(1)《人身伤亡应急预案》;

(2)《黑启动应急预案》;

(3)《全厂停电应急预案》;

(4)《水(灰)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5)《火灾应急预案》;

(6)《锅炉压力容器事故应急预案》;

(7)《储罐区防爆抢险应急预案》;

(8)《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9)《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0)《地震应急预案》;

(11)《防汛抗台(洪)应急预案》;

(12)《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4)《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15)其他。

5.9.12宣传、培训与演习

(1)宣传教育。明确宣传教育形式、对象、频次、内容。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及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报警、接警等常识。

(2)培训。确定培训方式、对象、内容及要求,包括基本培训、专业培训。

(3)演习。明确演习的范围、频次、内容、组织等。

5.9.13监督检查

明确日常和应急状态下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责任部门。

5.10预案管理

(1)明确应急预案审批和发布程序;

(2)明确应急预案的发放、控制规定,包括预案的受控标识、发放部门、对象、登记、签字、作废等;

(3)明确应急预案评审、更新、备案、宣贯规定。

5.11附录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可选择附上以下内容:

(1)值班联系电话;

(2)应急组织机构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

(3)外部咨询、救援单位名录及联系电话;

(4)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传真号码;

(5)上级单位有关部门联系电话、传真号码;

(6)本预案涉及的总平面布置图、消防设施图、建(构)筑物结构图、交通示意图、人员疏散路线图等相关资料;

(7)其他。

6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应急预案格式和印刷可根据各企业标准化管理格式进行,也可遵循以下格式和要求。

6.1格式

6.1.1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颁布号、发布、实施日期。

6.1.2修改履历

6.1.3前言

(1)本预案简要说明;

(2)预案提出部门、归口解释部门、起草部门、主要起草人、初审、会审、审核及批准人名单。

6.1.4目录

6.1.5适用范围

6.1.6编制依据

6.1.7术语和定义(可选)

6.1.8预案内容(主要包括本导则第5章内容)

6.1.9附加说明(可选)

6.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

(2)字体:

标题:20号黑体加粗。

小标题:四号黑体。

正文:四号仿宋体。

序号:四号Arial。

(3)打印文本。

第16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小编推荐]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

发布单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文 号: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 发布日期:2004年04月08日 生效日期:2004年04月08日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一般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要求参照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单位(以下简称危险化学品单位)。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导则,同时,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 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 2003第2号)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GB1648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

3.名词解释

3.1危险化学品

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3.2危险化学品事故

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3.3应急救援

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3.4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5危险目标

指因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化学品所在场所或设施。

3.6预案

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3.7分类

指对因危险化学品种类不同或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引起事故的方式不同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而划分的类别。

3.8分级

指对同一类别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4.编制要求

(1)分类、分级制定预案内容;

(2)上一级预案的编制应以下一级预案为基础;

(3)危险化学品单位根据本导则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预案编制内容。

5.编制内容

5.1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单位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运输车辆情况及主要的运输产品、运量、运地、行车路线等内容。

5.2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

5.2.1危险目标的确定

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

⑴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装置、设施现状的安全评价报告;

⑵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

⑷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⑸其他。

5.2.2根据确定的危险目标,明确其危险特性及对周边的影响

5.3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5.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5.4.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5.4.2组成人员

⑴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⑵现场指挥人。

5.4.3主要职责

⑴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⑵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⑶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⑷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⑸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⑹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⑺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⑻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⑼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⑽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5.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⑵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⑶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5.6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⑴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⑵根据安全运输卡提供的应急措施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后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5.7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⑵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⑶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⑷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5.8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⑴危险区的设定;

⑵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⑶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⑷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5.9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⑵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⑶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⑷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⑸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⑹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5.10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依据事故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接触人群检伤分类方案及执行人员;

⑵依据检伤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现场紧急抢救方案;

⑶接触者医学观察方案;

⑷患者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⑸患者治疗方案;

⑹入院前和医院救治机构确定及处置方案;

⑺信息、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5.11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5.11.1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5.11.2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5.12应急救援保障

5.12.1内部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确定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

⑵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

⑶应急通信系统;

⑷应急电源、照明;

⑸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

⑺保障制度目录

①责任制;

②值班制度;

③培训制度;

④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检查运输车辆实际运行制度(包括行驶时间、路线,停车地点等内容);

⑤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包括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检查、维护);

⑥安全运输卡制度(安全运输卡包括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危害性、应急措施、注意事项及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应急联系电话等内容。每种危险化学品一张卡片;每次运输前,运输单位向驾驶员、押运员告之安全运输卡上有关内容,并将安全卡交驾驶员、押运员各一份);

⑦演练制度。

5.12.2外部救援

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单位互助的方式;

⑵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⑶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⑷专家信息。

5.1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5.14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5.14.1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5.14.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5.15应急培训计划

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⑵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⑶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5.16演练计划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演练准备;

⑵演练范围与频次;

⑶演练组织。

5.17附件

⑴组织机构名单;

⑵值班联系电话;

⑶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⑷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⑸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⑹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⑺本单位平面布置图;

⑻消防设施配置图;

⑼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⑽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⑾保障制度。

6.编制步骤

6.1编制准备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2)制定编制计划;

(3)收集资料;

(4)初始评估;

(5)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

(6)能力与资源评估。

6.2编写预案

6.3审定、实施

6.4适时修订预案

7.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7.1格式

7.1.1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7.1.2目录

7.1.3引言、概况

7.1.4术语、符号和代号

7.1.5预案内容

7.1.6附录

7.1.7附加说明

7.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

(2)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3)打印文本。

第17篇: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单位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为提高单位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处置有方、责任明确”的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机制,防止和减少突发公共安全危害,确保单位职工、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防汛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

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建立图书馆安全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及时、积极地开展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为人员创造良好阅读环境,切实维护图书馆的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设置标准

本预案所指的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是发生在本单位的爆炸、火灾、坍塌、踩踏、中毒、特种设备等危及公众安全和台风、暴雨、潮汛自然灾害事故以及其它造成社会恶劣影响,性质严重的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

三、处置原则

1、疏散和救援及时、得当、有效;

2、报告及时、准确;

3、首先疏散人员,重点保护少年儿童人员;

1

4、事故发生时,疏散引导组或现场工作人员,要快速引导人员从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迅速撤离,切勿盲目乱跑,切勿惊慌失措,严防一窝蜂的拥向出口,造成挤压、踩伤事故;

5、调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四、机构组成和工作职责

1、抢险救灾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

职责任务: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及时调配救灾、疏散、抢险力量。

(3)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馆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有关安全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职工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4)保障物资供应,严格按照预案要求积极配备安全设施设备,强化管理,使之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5)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安全事故处理工作,把不良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点。

(6)随时将事故处置救援情况报文化局。

2、抢险救灾队伍

2 (1)工作组 成

员:

责:根据事故类别,全面组织救援抢险工作,及时抢救被困人员及重要物资,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职工和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2)后勤保障组

员:

责:根据事故类别,确保抢险设备设施及物质供应,负责联系医院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治或进行抢救,负责现场抢修及灾后水、电等恢复工作,保证图书馆的水、电等正常供应。

(3)警戒疏散组

员:

责:根据事故现场情况,维护图书馆正常秩序和抢险工作秩序,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有效、安全地疏散广大人员撤离危险地带,安定人员情绪。

(4)通讯督导组 成

员:

责:根据事故现场情况,负责对事故的原因、发展形势、产生后果进行分析、预测,负责事故现场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对内、外信息发布工作。

3、其他工作人员

做好所在岗位的救援和疏散工作或根据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安排

3 执行任务。

五、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置救援程序

1、发生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后,应立即报告单位领导和区文化局,同时根据初步已知情况应通知公安、消防、安监、防汛等部门,迅速派员赶赴事故现场,了解事故情况,负责事故现场的保护和证据收集工作。

2、应急预案启动后,处置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采取行动,相关人员应迅速到位履行职责,按照领导小组组长指令开展处置救援工作。

(一)火灾事故

1、处置措施:

(1)迅速组织有关人员携带消防器具赶赴现场进行扑救。 (2)根据火势如需报警立即就近用电话或手机报告消防中心(电话119)。

(3)在向上级部门和单位领导汇报的同时,派出专门人员到显眼位置或主要路口等待引导消防车辆进入现场。

(4)消防车到来之后,馆内人员配合消防专业人员扑救或做好辅助工作。

(5)抢险救灾领导小组要迅速组织人员逃生,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

2、注意事项:

(1)火灾后应掌握的原则是边救火,边报警。 (2)工作人员迅速疏散广大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4 (3)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灭火。

(4)在进行灭火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必要时切断电源,防止火势蔓延。

(二)活动突发事件

1、处置措施:

(1)在活动中,发现货确认建筑物出现严重安全隐患、电气设备或其他物品爆炸、收到恐吓电话、发现可疑物品、电线短路起火、活动拥挤且无序进行、人员伤亡、自然灾害无法进行等,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单位领导。由领导根据预案和实际情况现场指挥救援疏散。

(2)应急预案起用后,领导小组人员按分工和职责要求,全面进入紧急工作状态。

(3)如人员出现伤情,立即组织人员送往周边医院救治,情况紧急报警求助。

(4)立即确定疏散路线,并组织人员疏通所有安全通道,排除障碍,引导人员分流,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5)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相关区域。

2、注意事项:

(1)领导应根据险情结束、隐患消除后宣布应急状态的终止。 (2)应急预案终止后,领导应立即组织人员对事故的发生原因做出调查,并就事故原因、事故过程、经济损失、经验教训等做出书面报告。

(三)踩踏事故

5

1、处置措施:

(1)人员在经过楼梯因拥挤而发生踩踏事故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切断后面人员的通行、抢扶被压倒的人员。

(2)对受伤人员进行逐个了解情况,并立即拨打“120”请求救助,将重伤人员送到周边医院救治。

(3)立即通知受伤人员的家人,并派专人护送、照顾,直到受伤人员家人赶到为止。

(4)做好其它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解除他们的恐怖心理,保证图书馆正常的开放秩序。

2、注意事项:

(1)日常对人员进行文明行为教育,教育人员上、下楼梯时切勿追逐、打闹、拥挤,防止踩踏挤压等不安全事故发生。

(2)对人员在上、下楼梯时故意打闹、堵塞楼道通行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批评教育。

(3)对楼梯处的应急照明设备进行日常检查维护,防止因夜间突然停电造成人员在上、下楼梯时的意外伤害事故。

(四)停电事件

1、处置措施:

(1)获取供电部门通知,由办公室主任负责通知各部门,落实图书馆开放等具体工作。

(2)如遇突然停电,办公室主任需通知物业了解情况,各部室职工需将人员控制在室内,稳定人员情绪;如停电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6 由各部室主任负责安排人员依次疏散。

(3)疏散人员时,应立即打开重要地段的应急照明。所有职工分别控制楼道、楼梯口、主要通道,组织人员有序疏散,防止拥挤、踩踏。

2、注意事项:

(1)办公室人员要定期对电器、线路等进行检查,避免因本单位自身因素出现的意外停电事故。

(2)在每个疏散通道配备应急照明设备,加强日常检查维护,保证应急照明设备的正常使用。

(3)利用职工大会定期对职工进行停电应急有关的知识教育宣传。

(五)自然灾害

1、处置措施:

(1)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必须立即按规定报告情况,启动灾难救助应急预案。灾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灾难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难后果,救灾工作和受灾人员安排情况。

(2)领导小组进入工作状态,指挥工作人员进行抢险救灾。 (3)迅速组织受灾人员按照预案进行人员转移或疏散,防止拥挤、踩踏。

(4)做好救灾物资的调集和发放工作,必要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救助申请。

(5)为保障安全,必要时,切断有关电源。

7

2、注意事项:

(1)平日密切关注气象、地震和灾难预告部门发出的灾情预警,加强预防,做好应对准备。

(2)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灾情和救助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处理日常事务。

(3)做好救灾物资的登记、收集、保管和分配工作。

(4)负责灾后防疫和卫生整治工作,联系防疫部门进行传染病的预防。

(5)落实灾后各项安全规范和措施,监督检查灾后饮水、卫生工作。

(6)做好危困职工的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

(7)保障救灾信息畅通,做好救灾宣传,加强灾后值班纪律。

(六)紧急事态

1、“紧急事态”是指馆内暴力、恶性伤害、敲诈勒索案件、严重殴打突发事件等。

2、处置措施:

(1)一旦发生紧急事态,知情人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本单位领导,必要时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或拨打“120”救护车。

(2)控制事态发展。 (3)救护救治人员。

(4)配合公安干警制止不法分子,直至抓获。 (5)保护现场,保存物证。

8 (6)按规定程序报告上级,告知人员家人及本馆职工家属。 (7)协助有关部门调查、了解事态发生的真实情况。 (8)总结经验教训和书面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七)无组织活动情况下的人员人流控制

1、处置措施:

(1)专职人员密切注意室内监控,一旦发现人员人流增速异常第一时间报单位领导。

(2)及时增加物业、工作人员参与人流疏导和秩序维护。增设明显的疏导标识。

(3)限流。目前国内外对于人员拥挤的判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有规定指出景区、景点内达到1㎡/人、室外达到0.75㎡/人,即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人员拥挤程度达到1㎡/人,视情况采取间断放行或人员只出不进等临时限流措施,避免发生拥挤踩踏等事故。

(4)加强对可疑行李的必要安全检查,严防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和烟花爆竹进入。

2、注意事项:

(1)物业、窗口工作人员加强日常巡视。

(2)对人员聚集阻碍楼道内通行的情况及时予以制止。 (3)对人流疏导、限流等设施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检查。

六、责任追究制度

对在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处置救援工作中,工作滞后、反应迟钝和不听从指挥,工作不负责任,影响事故处置工作的有关人员,

9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部门审理和追究其刑事责任。

10

第18篇:单位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

第一条

编制目的。进一步加强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地震应急工作,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本单位应急处置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条

编制依据。根据《山东省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山东省地震应急预案》、《青岛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青岛市地震应急预案》、《青岛市(县、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第三条

指导思想。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信息畅通、反应及时,加强协作、整体联动”的工作原则,保证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及时、准确、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疏散和自救互救等措施,保障全体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条 适用范围。预案适用于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全体职应对处置我省破坏性地震或受其他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第五条 启动条件。我省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工作区所在地受其他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第六条

组织机构及职责。在单位的领导下,成立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疏散安置组、治安保障组等应急工作机构。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

第七条

健全制度。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建立健全包括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日常值班、灾情报告、应急检查与演练等地震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常抓不懈。 第八条

明确责任。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建立健全应急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处置组织、管理人员以及各级各类人员的震时应急责任。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程序,明确人员疏散、报警、指挥以及现场抢险等程序,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第九条

应急准备。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认真做好以下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一)明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地点及通讯方式,在明显的位置张贴使用,并印发给相关部门和应急人员。

(二)定期修订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预案,并组织指挥部成员学习和熟悉预案,适时组织演练;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抗震救灾设备、器材、工具等装备,落实数量,明确到人。

(三)利用已有的宣传阵地和载体宣传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应急疏散、逃生途径和方法等地震安全知识,并向干部职工发放地震安全知识画册、应急疏散路线图。

(四)制定并让干部职工熟悉应急疏散方案、疏散路线、疏散场地和避难场所。

(五)定期进行训练和演练,熟悉预案,明确职责,负责抢险工具、器材、设备的落实。

(六)制定治安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设施、线路的监控及巡视。

(七)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干部职工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及时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安定人心。 第十条

应急演习。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要经常性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每年定期开展1-2次综合性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演习,提高干部职工地震应急意识和在地震应急状态下的应变处置能力。 第十一条

临震应急反应。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接到政府发布的临震预报后,领导小组应及时主持召开应急会议,宣布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进入临震应急状态。按本预案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进一步学习和熟悉地震应急预案、应急工作程序,开展防震科普知识的强化培训、避震及疏散演练,落实抢险救灾设备、物资保障,检查并排除水、火、电、暖设施和危险建筑物等安全隐患。

第十二条

震时应急反应。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地震应急工作领导指挥部全体成员应在30分钟内到会议室集中(不再另行通知),并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立即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一)应急指挥。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部署、协调和开展应急救援和救护工作。保持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与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部门、民政部门的通信联系,向有关部门了解地震震级、发生时间和震中位置、震情趋势等情况。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积极争取救灾物资,安排好职工生活。

(二)人员疏散。疏散安置组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和人员疏散、转移方案,组织全体职工按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域,防止强余震造成人员伤亡。在疏散、转移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救护措施。

(三)抢救伤员。抢险救灾组立即组织青壮年本着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就近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抢救被埋压人员;协助专业救援队搜救被埋人员。医疗救护组组织医护人员开展救护工作,对需要救治的伤病员组织现场抢救,并帮助其迅速脱离危险环境;协助卫生医疗救护队抢救伤病员、开展疾病预防和水源卫生监控等工作。

(四)抢排险情。抢险救灾组协助有关部门对震后破坏的供排水、供电、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组织力量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恢复供水、供电。协助公安、消防部队扑灭火灾和保护重点文档资料、重要设施。

(五)安全保卫。治安保障组尽快组织人力,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公共秩序,配合公安部门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公共财产、救济物品集散点等重点部位的警戒。

(六)信息收集。办公室在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伤病员数量、救治情况、救援力量以及建筑物倒塌、震灾损失的初步估计等情况报告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民政部门。

(七)应急响应终止。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地震灾害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干部职工情绪稳定,并得到妥善安置,及时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经批准可宣布地震应急响应终止。 第十三条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青岛宏祥盛物业青岛疾病控制中心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19篇:天津市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园区版)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导则

(工业园区版)

天津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本导则规定了工业园区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使工业园区能够根据自身的风险因素,在加强风险源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的同时,规定应急响应措施,对实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及时组织有效的应急处臵,控制事故危害的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1.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天津市辖区内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和可能因火灾、爆炸、泄漏等造成对环境影响的工业园区,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伴生,以及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臵危险废物的工业园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津政发[2006]36号); 《天津市环保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津环保监[2009]172号);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号);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3.术语和定义

3.1 突发环境事件

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3.2 危险化学品

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3.3 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4 环境风险源

指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并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的环境因素,环境风险源的危险程度由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特性(物质危险性和物质的量)、危险物质存在的安全状态、所处的周边环境状况三个要素决定。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3.5 应急处臵

指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态恶化,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影响的措施。

3.6 预案

根据预测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别、环境危害的性质和程度,而制定的应急处臵方案。

3.7 分级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3.8 应急监测

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3.9 应急演习

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习(演练)、综合演习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 4.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4.1 总则

4.1.1 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4.1.2 编制依据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4.1.3 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 4.1.4 工作原则

本工业园区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4.2 基本情况

4.2.1 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工业园区名称、地理位臵、地形地貌、园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凹地等)、园区内各企业的分布,园区公用、辅助、环保等服务设施,以及园区雨水、污水管网,园区平面布局图及周边环境状况图,园区内外的交通图、疏散路线图等。

4.2.2 园区内企业基本信息

对园区内所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单位名称、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等)、生产情况、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生产、使用、储存情况进行汇总。

4.2.3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情况

确定园区周边区域1公里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区(居民点、社区、自然村等)和其它环境保护目标(学校、医院、机关等,以及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区)的方位、名称、人数、联系方式;查明周边企业、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基本情况;说明园区周边水体(河流、湖泊、湿地)名称、水环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境功能区及水源保护区等情况,并给出上述环境敏感点与园区的距离和方位图。

4.2.4 园区内主要环境风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

园区应委托相关有资质单位编制包含环境风险内容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园区内主要环境风险源,分析环境风险源在风险事故下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环境影响类别(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或其它)、范围及事故后果分析。

4.2.5 园区应急能力评估

首先,园区应存有各企业针对各自危险源的应急预案,据此了解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臵方法;以表格的形式调查汇总园区内所有企业的环境应急物资、设施(备)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其次,园区自身应储备足够的个人防护和其他救护设备,以及必要的救援抢险物资作为企业应急物资的补充;建立园区自身应急救援队伍或者依托区内外大型企业或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

4.2.6 数据集成

园区在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的基础上,应建立园区内企业基本情况、危险物质、重点风险源、移动风险源等动态管理信息库;建立园区内企业应急预案库,内外应急救援力量动态管理信息库,以及各企业应急救援物资和设施(备)数据库,包括应急救援物资和设施(备)名称、数量、型号大小、存放地点、负责人和调动方式;应建立园区内主要风险源示意图,图中应注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明:存放大量危险物质的地点,应急排放危险物质储存池和废水收集池,救援设备存放点,消防系统和附近水源,污水管道和排水系统,重大危险源的进口和道路状况,安全区,重大危险源的位臵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4.3 组织机构及职责

依据工业园区规模的大小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设臵分级应急处臵组织机构,并以组织机构图的形式列出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的部门或队伍。

4.3.1 指挥机构组成

明确由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园区内各企业主要负责人组成指挥部成员;指挥中心成员直接领导各下属应急队伍,并向总指挥汇报,由总指挥协调各队工作的进行。

4.3.2 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日常工作由园区环境风险应急办公室承担,其主要职责有:

(1)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

(2)组织制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交由上级环保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和备案;

(3)检查、监督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应急指挥机构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的组建,依据园区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建立(或依托)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明确事故状态下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各级人员和各专业救援队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便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在统一指挥下,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4)调查、统计园区内危险物质和重点环境风险源,负责筹建并维护园区危险物质和风险源等的信息管理库;调查、统计园区内环境敏感目标及其与风险源的位臵关系。

(5)负责园区内应急防范设施(备)(如堵漏器材、废水收集池、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和应急交通工具等)的建设,以及应急救援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的储备;检查、监督园区内各企业应急救援设施(备)的日常维护和应急物资的储备,以保证其在应急状态下的正常运转;

(6)负责组织预案的更新; (7)批准本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8)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9)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10)负责人员、资源配臵和应急队伍的调动;

(11)环境污染事故信息的上报及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12)负责应急状态下外部救援力量的决策;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13)组织、检查、考核园区内定期进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模拟演练,并在演练中检验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4)制定与周围具有一定风险应急能力的大型企业、其他园区等的区域联防方案。

(15)在事故发生时,贯彻指挥中心思想,传达指挥中心的命令,为指挥决策出谋划策;负责事故情况的收集、整理,全面、准确地掌握事故状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负责上级部门、领导及参与应急救援的外部单位与人员的接待工作;负责传达落实应急抢险救援的指示和批示;负责落实应急救援过程中各种临时、紧急指挥的安排、记录;

(16)接受上级应急指挥部门或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助事故处理。配合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事故调查、经验教训总结;

(17)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4.4 应急能力建设

4.4.1 应急处臵队伍

工业园区依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建立应急处臵队伍,包括通讯联络队、抢险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应急环境监测队等专业处臵队伍,并明确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和各专业处臵队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便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在统一指挥下,快速、有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序、高效地展开应急处臵行动,以尽快处理事故,使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

4.4.2 应急设施(备)和物资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设施(备)包括医疗救护仪器、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堵漏器材、废水收集池、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等。

用于应急处臵的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工业园区要采用就近原则,备足、备齐,定臵明确,能保证现场应急处理(臵)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启用。用于应急处臵的物资,工业园区要明确调用单位的联系方式,且调用方便、迅速。 4.5 预警与信息报送

4.5.1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1)及时有效的报警装臵;

(2)快速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3)园区内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4.5.2 信息报告与处臵 (1)工业园区内部报告

明确工业园区内部报告程序,主要包括: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报告接受和通报程序。

(2)信息上报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明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由工业园区事故现场指挥部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3)报告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至少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

(4)信息通报

明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向可能受影响的区域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4.6 应急响应和措施

4.6.1 内部响应机制

园区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通知园区环境风险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同时向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了解事故情况,并调出储存的与事故有关的资料(风险源、危险物质、环境敏感目标等),为指挥中心分析事故提供依据;成立现场指挥部,由一名指挥中心副总指挥及园区值班领导、指挥通信人员组成,迅速奔赴事发现场,会同事故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实施现场指挥调度。

4.6.2 现场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如下内容: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1)园区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园区内各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的综合组织和协调、调度;

(2)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3)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4)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5)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6)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7)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 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8)处臵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消防水、固体物质等)的处理措施;

4.6.3 应急设施(备)及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

明确应急设施(备)和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故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事故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故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文件。

4.6.4 抢险、处臵及控制措施 (1)应急处臵队伍的调度; (2)处臵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3)抢险、处臵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4)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5)控制事故蔓延的措施; (6)事故可能蔓延后的应急措施; (7)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与控制情况。 4.6.5 人员紧急撤离和疏散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场所、设施、周围情况以及当时气象情况的分析结果,制定分级处理人员的撤离方式、方法,包括:

(1)事故现场人员的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方式、方法; (3)中毒、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相关医疗保障。 4.6.6 大气环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风向和风速,需确定以下内容:

(1)结合工业园区化学危险品的性质、数量和分布,分析危险物质的扩散速率,评估对可能受影响区域的危害程度;

(2)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人员基本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 (3)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 (4)临时安臵场所。

4.6.7 水环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措施

根据泄漏污染物的性质、数量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河流的功能、流速与流量(或水体的状况),需确定以下内容: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1)明确可能受影响水体; (2)消减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法;

(3)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工业园区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4.6.8 应急监测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环境应急监测队应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赴事故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及时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小型、便携、快速的仪器对污染物质种类,污染物质浓度和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以便对事故能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

(1)该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 (2)该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方法和标准; (3)应急监测与实验室监测所采用的仪器、药剂等; (4)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 (5)监测人员的防护措施; (6)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说明。 4.6.9 应急终止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处臵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1)通知上级有关单位、本单位相关部门事故危险已解除;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2)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3)需向事故调查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4)事故损失调查与责任认定; (5)事故应急处臵工作总结报告; (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

4.7 后期处臵

4.7.1 现场恢复

明确现场清洁净化、污染控制和环境恢复工作需要的设备工具和物资,事故后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的清洁净化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在应急终止后,对受污染现场进行恢复的方法和程序。

(1) 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2) 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3) 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4) 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4.7.2 环境恢复

在应急终止后,对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方法和程序。

4.7.3 善后赔偿

应急终止后,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应对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并对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工作。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4.8 保障措施

4.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络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畅通。

4.8.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4.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处臵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臵、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4.8.4 经费及其他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工业园区应急费用的及时到位。

根据本工业园区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后勤保障等)。 4.9 应急培训和演练

4.9.1 培训

依据对本工业园区员工能力的评估结果和周边工厂、工业园区、社区和村落人员素质分析结果,应明确以下内容:

(1)应急处臵队员的专业培训内容和方法; (2)企业员工应急处臵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3)外部公众应急处臵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4)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培训内容和方法; (5)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4.9.2 演练

明确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习和训练的内容、范围、频次和组织等内容。

(1)演习准备; (2)演习范围与频次; (3)演习组织;

(4)应急演习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4.10 奖惩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4.11 预案的评审、发布和更新

应明确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要求。 (1)内部评审; (2)外部评审;

(3)发布的时间、抄送的部门、工业园区、社区等。

4.12 预案实施和生效的时间

要列出预案实施和生效的具体时间。

4.13 附件

(1)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2)危险废物登记文件; (3)应急处臵组织机构名单; (4)组织应急处臵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5)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7)区域位臵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8)重大危险源分布图; (9)应急设施(备)平面布臵图。

5.格式和要求 5.1 格式 5.1.1 封面

(1)预案编号

在封面右上角第一行,工业园区根据内部规定自行对预案进行编号。

(2)预案版本号

在封面的右上角第二行,要标明本预案的版本序号。

(3)园区名称

在封面中央第一行标明工业园区的名称。 (4)预案名称

在封面中央第二行标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名称。

(5)编制单位名称

编制应急预案的单位名称。

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工业园区版)

(6)发布日期

预案发布的时间。

(7)公章

加盖工业园区公章,如为非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需加盖编制应急预案的单位公章。 5.1.2 批准页

应急预案必须经上级环保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方可发布。 5.1.3 目录 5.1.4 预案内容 5.1.5 附则

包括名词与术语定义、预案的管理和更新以及预案的实施日期、预案编制人员名单。 5.1.6 附件 5.2 字号和字体

正文使用4号仿宋字体,单倍行距。 5.3 纸张和排版

采用A4白色复印纸或胶版纸(70g以上);纵向排版,段落开头空两格;正文内需加注页眉(XX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页脚(页码数)。 5.4 制作

除附图、复印件等外,双面打印文本,活页装订。另需附电子文档。

第20篇:如何编制导学案

如何编制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的材料依据。学生则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还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思为基点,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

二、编制导学案要考虑的因素

1、新课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编写的特点。一是生活气息浓厚。二是按模块编排。三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四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3、语文的结构与应用知识。作为语文老师在注重语文应用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结构性知识,因为结构性知识是语文运用的基础,应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结构性知识的补充教学。

4、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要突出。在注重能力的同时,其语言知识不但不能丢失,而且应该加强。特别是阅读理解中的语句及用法。

5、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便于学案的分层设计。

三、编制导学案应遵循的原则

1、单元化原则。每一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对知识点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积极参与。

3、参与化原则。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地挖掘。

4、方法化原则。体现教师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学习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小组合作如何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掌握和熟识哪些基本知识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5、层次化原则。应将难易不等、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学习的认知方案。学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导学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概念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案。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二、内容及原则

(一)导学案编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教师精点、达标测评、学习小结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

(二)“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3、方法化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地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化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三、使用方式

导学案的使用是导学案实施高级目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目标(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关键。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师\'导学\'功能的落实。课后拓展是落实基础目标(文化知识掌握)的重要保障。

四、指导思想

1、关注学习方式改善交互环境

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构建立体交互环境、做到生生交互、书生交互、师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际交互、生媒交互齐举,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课堂教学效益

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整体备课

备知识体系,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情。

2、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文本要写明编写人、审核人、编制日期,并上交一份学校存档。教师把电子文稿传至学校指定电脑上。

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同时收集学生的意见,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

6、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六、导学案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解答

(一)导学案编制及使用常见问题

1、侧重讲授内容,教案化倾向明显。

2、偏重训练功能,习题化特征明显。

3、关注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

4、偏重教师讲解,忽视学生探究。

5、重视展示交流,忽视目标达成。

6、重视传统评价,忽视分层评价与及时评价。

7、偏重个体备课、忽视集体研讨。

(二)对策

1、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的是学,要求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所以了解学生学情是编制导学案的前提。

2、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两者性质不同。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特别是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案的导学、导思、导练功能。

3、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注重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积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隐性目标的显性化要设计得合理到位。

4、有的教师重自己教,轻学生学,善于包办一切,不愿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不愿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实行“导学案”,不是新瓶装旧酒。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讲,讲难点,重点,易混点。要大胆地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导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质疑、讨论、探究,用好导学案中探究内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入学生中,不能当局外人,并及时给予小组与生评价鼓励。

5、交流展示是班内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展示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不是结果,更不是目标。否则活动就是流于形式,真正的教学目标未达到,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参与过程的机会。教学目标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

6、要注重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传统评价体系下,知识维度是评价的唯一维度。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核心指向是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强调“人本”精神,注重三维目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7、导学案编写设计过程是一个由个体研究到集体研讨的学习提升过程,更是一次很好的学科教研活动。集体研讨是对课程目标、实施策略、学生学习方式、训练内容及评价办法的集体智慧的碰撞与研讨,这样的导学案才是高质量的,备课组可采取提前分工——初稿研讨——二次研讨——定稿审批——印刷的流程。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oc》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