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恐慌整改措施

2020-11-29 来源:整改措施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基层干部普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

基层干部普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

2013-05-24 08:53 来源:《人民日报》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很快,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加,基层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基层工作的形势、任务、对象都在变,我们怎能不变?”

前不久结束的河南商丘全市乡镇党委书记、镇长轮训班上,求变、转型、升级……成为基层干部强烈的呼声。

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当前,干部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当普遍。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基层干部反复提起的一个话题。

工作转型、能力升级,是对基层干部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

拆掉“隔心墙”,感情上与群众零距离

“交通方便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却降低了;干部下基层频繁了,基层工作的底气却不足了……”

在一名基层干部的手机微信群里,记者看到,段子引起了热烈讨论。

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然而,确有部分基层干部在感情上、思想认识上与群众产生了距离。

在调研中,有群众反映,少数基层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感情淡漠。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和群众上访问题时,有的基层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群众作为对立面来对待;还有一些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抓的“大事”主要围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关心的问题被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的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诸如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喊破了嗓子也没能引起干部的应有重视……

山东沂南县委书记刘淑秀讲起了一件事:以前县里一年拟定10件或20件大事,花很大力气办下来,群众却并不买账。今年初,县里改变做法,向群众征求意见,从最不满意的10件事抓起。此举一出,立马受到了群众好评。

山东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任刚说,少数干部长期不直接和群众打交道,拍脑袋决策,凭感觉办事。这样一来,这些干部对群众的愿望、要求比较陌生,思维方式、办事方式难免与群众产生差异,特别是不熟悉群众心理,与群众使用不同的话语方式,群众就会对他们产生隔阂感。制定工作措施,就会出现闭门造车、不切实际的情况。

“现在早已不是你强势群众就买你账的时候了,关键是看你是不是有服务意识,是不是走群众路线”,山东省章丘市委书记江林说,“干群心劲儿统一,什么事都好办。”

当面交心更容易消除隔阂,平等交流更容易增进感情。用微笑消解群众的火气,用耐心消除群众的怒气,用真诚融化群众的怨气,“真心关爱群众,真正给群众办事,说话就有人听,干事就有人跟。”

打造“升级版”,能力上与时代同进步

“您觉得群众对您的工作能打多少分?”面对记者的提问,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书记赵华录谦虚地说:“能打60分吧!”

他在镇里当了15年书记。冀屯镇形成特色产业——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去年销售收入10亿元。下一步该怎么发展?赵华录有些犯难。

“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我们熟悉的方面正在减少,不熟悉的方面正在增加。”赵华录说。比如,劳动力外流造成的“空心村”问题、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等等,使得基层干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应对挑战,必须加强能力建设。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迫切要求着重提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等。

首先要提高谋求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贵州仁怀市双龙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支刚,不仅是群众眼中的“能人”,也是群众认可的“带头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二合镇蔬菜协会党支部书记。这几年,在他的带领下,双龙村发生了不少可喜变化,发展了一些经济项目,但他依然感到忧心忡忡。徐支刚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转为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面对这种变化,不仅我们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而且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也必须跟上,否则怎么带领群众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带头人都要考虑。”河南省卫辉市委书记王惠民说,新型工业化,人与社会、自然全面可持续发展,对招商引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挖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现在不能随便挖了。为了解决“招商”困局,一些地方打政策的擦边球,或者廉价出让土地,或者承接一些“落后产能”或高污染产业,引来群众议论纷纷。这样的事我们不能干!

其次要提升处理干群矛盾、依法办事的能力。河南民权县花园乡屈庄村支书陈文兵说,群众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但履行义务的意识依然不足,一旦出了问题,干部光靠蛮干是不行的。新乡县委书记刘继红回忆起当村民组长时的解决办法,过去群众闹矛盾,村干部两边一骂,骂完请两家一起喝顿酒,就握手言和了。现在,不敢骂也不能骂了,群众的民主意识很强,处理矛盾的方法也必须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依法办事对基层干部的考验比较大,比如计生、拆迁问题。”赵华录告诉记者,这一点恰恰是基层干部急需升级、急需转变的地方,必须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规则意识,养成遇事找法的思维方式。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不少基层干部发出这样的感叹。这背后正是呼唤基层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能力必须升级提高的现实要求。

“乡镇机构改革后,新生力量多年得不到充实,造成干部队伍年龄整体偏大、结构不合理,客观上影响了乡镇干部队伍的创新活力。”河南长垣县魏庄镇党委书记史振彬表示,如何主动适应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工作,很多基层干部自身也很着急。

走好“贴心路”,工作上为百姓多解忧

河南省东部的民权县龙塘镇。绿油油的麦地被清澈明亮的沟渠整齐分割,阡陌纵横,生机盎然。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土地流转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具体推动这一工作的就是吴堂村支部书记吴金成。

村民吴道林说,村支书冬天跳到河里疏通河道,搞得一身黑;夏天忙前忙后,汗渍满身漂白了衣衫。“群众知道,傻是村支书为群众办实事的作风。”村支书赢得了村民尊重。

“基层工作是靠脚底板来做的。”吴金成说。在人们眼里,这些“脚底板干部”都是服务群众的“好手”,他们工作实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到了群众心里去。也正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务中,他们得到了锤炼,长了真本事,练就了“真功夫”,也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作接不接地气,作风扎实不扎实,决定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群众基础。云南省孟连县原县委书记,一年内只下乡26次,且都是当天返回;乡镇主要领导多住在县城,周一下乡,周五回家。干群关系紧张,最后酿成了群体事件。“如果县乡干部作风深入务实一点,问题解决得早一点,许多矛盾就会化解在萌芽状态。”当地人评价。如今,孟连实现了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重大转变,也印证了这一点。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贵州省金沙县委组织部长王丽佳说,基层干部不仅要干成事,还要办事公道。群众最有意见的是处事不公,优亲厚友,以权谋私。

谈到当前群众的突出要求时,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永巨说,“老百姓原来是喜欢能人,现在更喜欢公道人。”

在一些地方,群众既希望发展公益事业,又怕干部在办事中“揩油”。新乡市古固镇镇长助理汪明义是技术干部,负责镇里新型社区建设,这被看作是“有油水”的工作。工程施工前,汪明义就将预算公开,逐户做好村民工作。整个过程不偏不倚,社区建设圆满完成,他本人也在村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新乡市十大杰出青年。他说,“农村稳定不稳定,村干部廉洁、公道与否是关键。”

现实在急切地呼唤基层干部自觉提升能力素质,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全社会也要对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关心,为他们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荐第2篇:学习能力整改措施

一年级(1)班

学习能力测评以后的整改措施

最近我们对一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学习能力的测评。 我们先学习测评要求,然后分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测评。最后老师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我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不够好。造成这些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平时不在身边,没人对他们进行作业辅导,时间久了,他们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有时不完成作业。有时不记作业。还有一部分是父母亲平时忙于生意,不闻不问孩子的学习造成的。再有一部分是孩子的父母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有些孩子也因有疾病造成的。

综上所属。我们对这些孩子所采取的办法是:一是加强说服教育,多与他们谈心,教育他们。从小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只有有文化,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第二与家长联系,做家长教育子女的工作,让他们一定要有责任心。第三建议他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家长不行把孩子送到小饭桌上,让老师集体辅导会好些。第四老师平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第五在班里建立结对互帮的小组,让学生之间多帮助。老师平时更要多与学生在一起活动,玩耍。让他们先喜欢老师,然后再热爱上老师所教的课。让他们每天高高兴兴地玩,快快乐乐地学。

一年级一班高苗

2010-6-9

推荐第3篇:本领恐慌

读《本领恐慌》读后感

拜读王小平著作的《本领空慌》后,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实感差距确实不小,需要学习的知识不少,确感有一种恐慌的压力,面对本领恐慌我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学习是解决恐慌的基础,学习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保障。我就作为一名文秘人员如何善于学习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要强化学习意识,切实做到想学、真学、能学。二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切实做到会学、学好。三要善于挤时间学。要克服“工作忙没时间学”的思想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绝不找借口”,不能强调忙而不学。学与干是一对矛盾,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做到“两促进”、“两不误”;四要重视知识的更新。目前,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的保鲜期”相应缩短。对于学习来说也应与时俱进,既要强化继续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地增长知识,又要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学习,才能适应文秘人员博闻强识的要求。

二、提高善于学习的能力。一要具备读有字之书的能力,要善于阅读书本。有字之书,是我们平常说的用文字记载的知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上记载着人类丰富的历史经验,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要在阅读有字之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所阅读材料的内容,

了解其内涵,把握其真谛、精髓、实质,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二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无字之书主要指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字之书要读,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无字之书更要读,善于学习今人的经验。三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打造钻进去、跳出来的能力。一方面要专心致志,用功夫去阅读书本知识,寻求“真知”。学习不能“撒芝麻盐”,要“打深水井”,切实深入进去,甘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徜徉,并能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真正消化吸收,变“他知”为“我知”。另一方面要在了解、读懂的基础上,能够跳出书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四要善于理论创新。在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善于做“结合”的文章。运用所学知识不是照抄照搬,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把握,灵活运用,并从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新的理论,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使自身的工作得以提高和升华,为工作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学习转化的能力。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运用。学习运用与运用学习则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学习以及提高学习能力,重要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用中学习。按照“需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切实解决自身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学得有目的、有意识、有效果。

推荐第4篇:极度恐慌观后感

《极度恐慌》观后感

这部影片讲的是人类与病毒抗争,以及人性的救赎的故事。那是一种能在空气中传播的新病毒,该病毒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蔓延,致使很多人相继患病。这种病的潜伏期很短,几个小时之后就会发病,开始的时候就像是感冒的症状,后来就会意识不清,眼、鼻、口及身上均出血,死亡率为100%。幸而主人公丹尼医生和他的团队突破重重困难,不断地努力,不到最后一刻放弃,才使得抗原得以提取出来,最后拯救了两千多人的小镇。

这部影片我看了两遍,影片第一幕描写的是1967年扎伊尔某山谷雇佣军营地爆发了传染病,当时的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播,但是军营里的大部分军人都被感染了,前来查看的领导在巡视完病况后决定牺牲一个军营的人来换取那种病毒武器。几天后,他们盼来的不是药物的补给而是无情的抹杀,一个军营的士兵连同方圆几里内的全部病毒都被杀死了。第一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这种病毒会在空气中蔓延致,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军营的士兵。让我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和疾病的残酷。可是当我第二遍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看着他们用期盼的眼神望着飞来的飞机,他们以为是来送医疗物资的,他们欢呼大叫,看着投下的武器,他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全部抹杀了。这让我感到很寒心,人性的弱点曝露无遗。希望这只是电影中的手法,用不近人情的反面人物来烘托面对灾难时,那些真正无畏的英雄;但愿这也只是西方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希望这样可怕的灾难永远不会发生在真实世界里。

对与电影中出现的病毒,从一方面来看,病毒是大自然千千万万进化变异中出现的优胜者,只是人类妄图对其加以利用,才会引火烧身。看看现今世界的价值理念,为了保护所谓的生化武器,竟不惜牺牲卫国报效的军人,把燃烧弹投向自己的同胞,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为了隐瞒事实,更要牺牲整个村镇的居民。真是看得人心都冷了。

随后的故事开始于30年之后 ,第一个场景描述的是美国陆军传染病研制中心,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安全级别的传染病,一共分为四级:安全一级,轻度传染病毒研究室,例如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属等;安全二级,中度传染病毒研究室,例如流行病;安全三级,重度传染病毒研究室,例如炭疽热,该等级要求接种混合疫苗;安全四级,极度传染病毒研究室,例如埃博拉、拉萨、汗塔病毒等。

故事源于从扎伊尔抓获的猴子,它的身上携带着两种病毒,旧的病毒莫塔巴和它的变种病毒,它在疾病研究所被吉伯偷运出去贩卖。在此途中,吉伯通过唾液感染上了疾病,然后宠物店的店主鲁迪被猴子抓伤也感染了。由于猴子没卖出去,吉伯就把它放生了。没过几天吉伯和店主鲁迪都死了。医院的医生在分析店主的血液时,由于分心而把血液溅到脸上,致使医生也感染了。到这时,医生体内的病毒已经是新变异

的病毒,它已经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所以一时之间松湾镇爆发了15个病例。这引起了政府和卫生局的极度重视,立刻派遣医务人员前去支援,随即派军队封锁了那个小镇。

人们总是将病毒与疾病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生物体破坏、摧毁的能力好像无穷大,鼠疫、肝炎、艾滋病等等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因为某种病毒入侵的结果。电影中的虚拟病毒就有这样的特点,它严重破坏人体的细胞。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感染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就会完全消失在显微镜的视野中,不仅是细胞的结构,连整个细胞都荡然无存。感染疾病的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烧、咳嗽的症状,同时伴有泪流不止,而两天之后,就会因为高烧和浑身溃烂而死。

医务人员在小镇进行救治的时候,医护人员在用神秘病毒的抗血清来对付病毒时,结果发现抗血清竟然失灵了,仅有一只感染的猴子被治好了,经过研究之后,科研人员才惊恐地意识到,这种病毒产生了变异,与原来的病毒貌似相同,仔细观察表面的结构时早已面目全非了。病毒的变异性也是令科学家头疼的一个问题

就在政府已经决定放弃那个感染疾病的小镇的时候,幸亏主人公丹尼医生不断寻找宿主,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获得了抗体,拯救了整个小镇。

在看待病毒的问题上,一方面,病毒确实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另一方面,病毒的致病性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科学家在诱导病毒进化的过程中,会不会发生意外,生产出极端的具有毁灭性的新种,也是萦绕在人们心中的阴影。我认为,面对病毒造成的危害,我们都会感到恐惧,但是不能因为恐惧就采取躲避的态度。对于病毒,我们应当采用积极的方式对待它,在研究如何控制疫病传播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相信,病毒学是一个拥有广阔前景的科学,而我们人类,终将与病毒达到共生,这是一个有可行性的选择。

病毒只不过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生命物质,它的结构极为简单,你可以说它们只不过是些有机物.它简单到只拥有核酸分子和蛋白质,甚至只有核酸或只有蛋白质、引起疯牛病的就是一种只有蛋白质的物质,说它是生命,但它连基因都没有,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进行繁殖的;如果说它不是生物,它却可以在细胞内繁殖,使细胞病变、死亡。当病毒游离于细胞之外时,不能复制,不能生长,不表现出任何生命活动,与非生命的有机物并无二致,它们的一切生命形式都要在它们进入其他生命体的活细胞之后才能表现出来。

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爆发规模巨大的瘟疫,公众对病毒的关注程度因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身边的这些疾病值得我们警觉,跨省、跨国甚至跨洲的疾病也值得我们关心。以前听说在非洲发现了埃博拉病,是一种比艾滋病潜伏期更短、死亡率更高的疾病,当时以为非洲与我们隔海相望,怎么也不会传到中国,可是剧中那只白脸猴,却阴差阳错的被带到了美国,带去了美国人的梦魇。万一那只猴子被带到了中国,以病毒瞬间感染一个城镇的速度,以中国落后于美国的医疗水平和设备,后果将更不堪设想,我们的健康也将受到更严峻的考验

对病毒的恐惧使我对个人健康的关心度增加了。第一点就是身体出现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就诊。这不仅是对个人身体的关心,更是对家人健康的关心,就像影片中患病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家人不被感染,勇敢地走进了那个看着很恐怖的救治中心。第二点就是要相信科学,剧中男女主人翁废寝忘食的工作和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让我对医务工作者有了一种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肩上担负着病人对生的渴望、对健康的渴望,他们代表了科学,而科学带给我们希望。我们大家都知道病毒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也不可能时刻预防它的来到,我们在生活的小细节方面根本无法和病毒细菌完全隔绝。所以要求我们在生活的细节方面要多多的讲究卫生习惯,预防为主,防止结合这样才能很好的预防病毒在我们身边发生,好好学校保健知识,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去预防,我们的生活就能更加的美好和健康,爱护自己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很多的病毒就是因为我们的意识疏忽才让它从细菌慢慢的演变成病毒。只要我们平时多小心一些,平时多注意自己身边的卫生,不说能起什么大作用至少也能预防一些病毒的滋生。

同时,在病毒感染时期,除了要注意处理基本的卫生外,还要注意个体防护措施。对于不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只要注意不要接触到就好;而对于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就得做好全面的个体防护,不能把自己曝露在有病毒的空气中。

推荐第5篇:领导干部知识恐慌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两个恐慌”

2009-9-23 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人遇到了“老知识不管用、新知识不够用”的情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领导干部如何克服两个恐慌,笔者认为,必须克服惰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增长才干,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勤于学习克服“知识恐慌”

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所谓“知识恐慌”,指的是对于知识缺乏的一种恐惧、紧张感。“说者不行,听者不信”,“老知识不管用,新知识不够用”,就是当前在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出现的知识恐慌现象。 一个干部有没有才,一是体现在知识上,二是体现在能力上。譬如:张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等等。有的领导干部讲话出口成章,让人喜欢听,听的舒服;有的领导干部会写文章,写的文章吸引人,能引起大家共鸣,并给人以启迪,这些都源于学习,也是能力的表现。但是现在有些干部满足于现有知识,满足于已有经验,不愿读书,不爱读书,不会读书。有的只看报,满足急功近利的快餐式阅读;有的习惯于交往应酬,无心学习;有的借口工作繁忙,事务较多,无暇读书。不学习,或者不愿意学习,或者不深入学习,或者学习与实践脱节,必然会出现知识恐慌、才能恐慌,那就无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生活、工作得更好。特别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时代,知识恐慌,搞发展不了解世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和规律,搞经济国际化不掌握国际经贸规则和外语,搞城市化不懂得城市规划,搞信息化不会利用网络,搞依法治省不熟悉法律法规等,领导干部在管理活动中就难免遭遇尴尬;知识恐慌,就不能正确理解国家政策、正确判断形势发展,正确区分大是大非,领导干部就会瞎指挥乱决策,甚至触犯刑律。针对一些地方发生严重的群体上访事件,习近平同志曾在地方任职时严厉批评某些官员“不会说话”:“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他说,这样一种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这种状况必然会误事误国误民。

知识恐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量上的不足,二是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当前解决领导干部知识恐慌的重点是要改善知识结构。现代领导既要有专家之精益,还要有杂家之博闻,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法律等方面都要认真学习,并有能力在领导活动中实现知识的转化。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锦斌同志上任之初,就向省委组织部同志推荐学习他喜爱的《新华文摘》。据有关报道,2007年春节,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向全市领导干部推荐《世界是平的》。还有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他在刚刚担任省长的时候,就给下属送了《改革政府》、《致加西亚的信》,当省委书记后,2007年他精选了人民日报《说境界》、《说共事》、《下苦功》、《干出特色来》、《说“胆”论“识”》等十篇文章编辑成册,送给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从中可以看出领导干部重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能体味出领导们希望大家少些烟酒味,多些书卷气,热爱学习的良苦用心。

解决领导干部的知识恐慌问题,靠学习。学习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自学,二是培训。但主要在自学,要自觉学习。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学习、虚心学习、认真学习、深入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摆进去,边学习边思考,才能获得真谛,增长智慧,破解难题,迎接挑战。

勇于实践 消除“本领恐慌”

本领是什么?本领就是指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本领恐慌就是一个人对要胜任的工作、完成的任务认识不明确, 把握不准确,不知怎么办,因此而产生的担忧和害怕。针对一些地方发生严重的群体上访事件,习近平同志曾在地方任职时严厉批评某些官员“不会说话”:“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种不会说话,不会沟通,就是一种“本领恐慌”的表现。

毛泽东同志曾在全国解放前的1939年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他号召大家要多读书,善于学习新事物。为消除“本领恐慌”,我们党随后开展了著名的延安整风学习运动,提高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和水平的增强又转化为一种领导能力与自觉意识,转化为一种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智斗勇,终于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全国胜利。

当前,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一些领导干部自感知识和能力不足,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心里常有一种慌慌的感觉。出现的这种“本领恐慌”现象,究其原因,有社会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益提高等客观因素,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注重“前半生充电”,忽视“后半生放电”的主观因素,放松学习,致使“电力”渐渐不足,工作力不从心;还有一些干部虽然事业心、责任感都很强,但由于领导艺术不够,往往吃力不讨好,因而工作压力很大,感到恐慌。

消除“本领恐慌”,必须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到群众多、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摔打磨练,在经受锻炼和考验中增长才干;必须敢于创新,勤奋工作,在真抓实干中学习本事,提高能力。

增强“恐慌”意识 提高执政能力

辩证的讲,动力来自压力。领导干部要有知识和本领的恐慌感。有这种感觉其实是一件好事,它是一种忧患意识的体现。它可以转化为一种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鞭策领导干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创造新业绩。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深谋远虑的战略举措,更是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能力和水平的努力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前所未有的跨越,给国家以富强,给社会以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同时,改革越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越深,碰到的难题越大。“深水区”、“攻坚战”、“矛盾凸显期”、“改革在闯关”……这些人们熟悉的关键词,反映了我国的发展一直在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清醒的危机意识中,在困难和矛盾的挑战中破浪前行。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领导干部更要增强“恐慌”意识,提高执政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增强“恐慌意识”,能催人警醒和自觉奋进。当今社会发展之快、变化之大确是日新月异。当领导的更是面临着一道道难题、一个个考验。比如如何通过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把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如何依托资源开发带动型经济,又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环境代价;如何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改变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如何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政策下,因地制宜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潜能;如何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有效地应对和处臵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等等。面对这些新问题,最需要的就是克难奋进的信心和能力,凭老经验老办法肯定不行。

增强恐慌意识,提高执政能力,要转变思维方式和更新观念,丢弃那些曾经属于自己的“光环”,打破固步自封的坛坛罐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条件下谋划和推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大背景中寻找发展的定位和机遇,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格局中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套路中解放出来,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增强恐慌意识,提高执政能力,要在学习中融入,在实践中创新。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没有哪一位“大手笔”的领导干部不是由于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而成才的;反过来看,没有谁是不经勤奋学习、领军创新而成为“大手笔”的。作为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许多领导同志有这样的体会,不学不觉“恐慌”,越是勤学越觉“恐慌”,越是“恐慌”越逼自已勤学。有的领导同志还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完成一项工作之后,让神经松弛下来,有针对性地读点书,看看有关报刊资料,心里就会觉得充实许多。有时甚至会觉得:某件事件如果那样办,肯定还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干部重任在肩,只有把“恐慌意识”升华为可贵的奋发意识,确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创造新业绩,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担当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推荐第6篇:《食品恐慌》读后感

第一篇:食品恐慌读书笔记

作者试图诠释整个现代食品行业的链条运作,并试图证明其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崩溃边缘。但论据有些牵强和前后矛盾。

不过,其中还是有很多可吸收的养分。

1、现代的食品行业,已经非常全球化和工业化了。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是,集中生产大批量的单一作物。零售巨头利用其优势地位迫使食品生产商让利,而食品生产商则利用其原料收购市场的垄断地位压低支付给农民的价格。农民无法转嫁价格压力,只有采取降低质量的方式来弥补亏损。最终导致消费者取得的食品是低价而低质量的。

2、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食品的远距离运输、以次充好的卖方理性行为,都是农业被工业化和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果。现代食品业一味追求价格最低和成本最低化,从而忽视了食品最根本的作用----为人类提供健康的饮食。

3、作者认为高油价、气候变暖、出口补贴、大规模农场等,均是现代食品行业面临崩溃的原因。但他提出的药方是:小规模多元化种植的农场。但在从事农业人口急剧下降的时代,这样的药方很难实现。另外,说“theendoffood”似乎为时过早。

第二篇:

我们都说人类是自然界最具灵性的动物,那是因为我们有懂得思考的智慧头脑。不错的,是懂得思考赋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绝对优势。

善于思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且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纵观人类灿烂光辉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重大的发现与成就的最初“雏形”都孕育与“思考”,人类因为善于思考,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一次观察世界地图,看着看着,觉得地图上的陆地就如拆开的拼图。于是他产生了疑问:“会不会是一整块陆地被分开的痕迹?”这被触发的火花,终于演化为一门新学说_大陆漂移说。我们试想一下,假如魏格纳不懂得在观察后进一步深入思考,也许,这也伟大的新学说就不会产生了。

人类的善于思考,使一个个灿烂的文明成果不断涌现,使世界不断向前、不断丰富。思考是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使我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不善于思考的人,看问题只能停留在表面,他的思想世界是狭窄而乏味的;善于思考的人,对待事物的表面去挖掘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新的发现,他的视野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宽阔,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善于思考呢?

首先,我们应通过各种如阅读书籍、看电视、听收音机、上网、看报纸等途径积累各种有用的知识。我们要知道,丰富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其次,我们要善于学习,并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观察,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思考的“实战场地”,任何普通平凡的事物和现象也都可以是我们的观察对象。

“思索,是愚变智的钥匙;不思,是智变愚的根由。”思考,如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的知识,通向新的世界。朋友们,善于思考吧!

第三篇:

本领恐慌不仅与经济恐慌、政治恐慌相提并论,而且比经济恐慌、政治恐慌更加可怕。不克服本领恐慌,经济恐慌、政治恐慌等一切恐慌都会接踵而至。本领恐慌实则是一种最为严峻的恐慌。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自身本领不够强大所致。人与人的差异,从本质上说,就是本领上的差异。现实生活中不难观察到,一些职工群众业务技术过硬、理论知识丰盈,不但会成为本单位的技术大拿,而且还会被其他单位高薪聘请为技术顾问等,进一步彰显了本领的重要性。谁有本领,谁才有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才能拥有他所向往的一切。

面对矿井投产十周年和安全生产五周年后面临的的严峻形势,面对济三煤矿的内外部知名度,我感觉作为济三人除要从内心骄傲外,还应具备有本领恐慌的意识,克难攻坚,再接再厉,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向安全生产更长周期迈进。如果,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本领恐慌的迟钝认识、麻木不仁、站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那将是最为可怕的恐慌。解决本领恐慌的办法和唯一的出路在于学习。传统学习不能克服本领恐慌,而且正是产生本领恐慌的根源。正如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_开拓者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所说:“学校的教育成为片断知识的传授,和枯燥的学术性演练,最后竟发展到愈来愈和个人成长与真正的学习脱节,成效也愈来愈差。”

我们煤质发运科党支部从四个方面入手,保证了本领恐慌最基本要素(学习)到位。首选是强化学习意识。制定了学习型党组织三年(2013-2013)创建规划,安排专人负责干部职工的轮训,正确引导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构筑了“全员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体系,投入资金购买1000余册学习书籍,优化学习环境,加强阵地建设,营造了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其次是完善学习制度。认真落实矿党委2013年工作思路,健全完善了补学、自学、督学学习制度,引导职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职工每天抽时间自学,并利用周二科务会集中学习,推动了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重新整理了采样工等14个岗位工种岗位责任制和精细化学习指导标准,编制了管服岗位党员、煤质管理岗位党员、煤质发运岗位党员、煤质发运维修岗位党员职责;印发了煤质发运党支部综合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职工行为,明确了干部职工的学习责任,实现了党支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是创新学习方法。采取集中学习的方法,把周四业务骨干学习与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支部书记讲解与党员干部讨论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进行交流,每月组织不少于4次。采取岗位培训的方法,健全干部职工定期培训制度,每月定期组织理论考试,每季根据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考核结果,评选前三名给与奖励。食品恐慌读书笔记 2013年7月,三名职工参加公司第五届煤质化验工技能比赛,并获得第

一、

三、五名的好成绩。采取调研学习的方法。把学习由室内延伸到生产现场,引导职工学会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科值班人员每季主动撰写调研报告,在煤质发运科网页公布。采取个人自学的方法。党员干部做到了日学一小时,周读一本书;职工月读一本书、月写一心得。并利用矿网站优势,开展网上自主学习。仅化验室(班组)就有5名技师,3名高级工,7名中级工,具有中级以上技术等级的职工占班组总人数的94%。

第四是注重学习效果。2013年以来,共有12篇论文获矿党委“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支部工作”征文、“宣贯责任文化推进安全生产月活动”征文、“诚信尽责做贡献,率先垂范促发展”理论文章评选活动

二、三等奖。其中论文《浅论基层工会在和谐矿井建设中的作用》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四性》刊登在全国政工论文选编中。

现实中的很多“为什么”,是传统学习无法解释,也无力回答的。只有实现了真正的学习革命,使干部职工具备了敢打善战、舍我其谁的锐气,思想上、工作上、言行上、生活上等都具备了克服本领恐慌的行为,才能不惧任何恐慌,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推荐第7篇:克服本领恐慌心得体会

克服本领恐慌之我见什么是本领恐慌?在我们公司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吗?如果有,我们该如何克服?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开展学习运动时提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这里的本领恐慌,实际上就是知识的

欠缺、能力的不足,就是面对问题拿不出解决的方法和应对的措施。

本领恐慌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同样也存在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当世界变化的速度超出一个团队知识和能力增长速度的时候,当问题出现的数量比一个团队应对问题的方法要多得多的时候,就一定会出现本领恐慌的问题。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恐慌是人的天性之一,例如心理恐慌、情感恐慌、办事恐慌、说话恐慌,交际恐慌等,这些恐慌可以归结为一种恐慌——能力恐慌。如果一个人身陷于能力恐慌之中,那么他就是遇到了一生中最严重的问题。”

毫不客气地说,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面前,我们的员工面临着本领恐慌的问题,我们的管理者也同样面临着能力短缺的问题。

我们XX公司在经过五年创业五年发展之后,现在已经进入到转型提速的“快行道”。在今后的5年内,公司将以创建“亿只鸭工程示范区*百亿产值龙头企业”为目标,逐渐完善“8场1中心、10区1000户”肉鸭产业化的大格局。公司发展规模扩大了,必然要求管理者知识储量的扩大;公司发展速度加快了,同样也要求管理能力提升的速度也必须加快;公司的格局提升了,更要求我们管理者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发生大提升。

如果依旧用多年前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市场,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眼花缭乱;如果依旧用多年前的老经验,来处理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会让自己疲于应付,手忙脚乱,心慌气短;如果依旧用从前的胸怀和格局,来做事情,就难以打开局面,难以形成新的气象。

这两年,我思考最多的问题不是养殖生产问题,不是市场问题,也不是经营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在公司已经走出艰难的“求生存时期”之后,已经不是最核心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打造一个高素质、高能力、高本领、高效率的管理团队。

我期望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是一个既具有宏观的战略思维又具有敏捷行动力的团队,是一个聚优秀市场营销人才、优秀公关人才、策划师、技术专家、经济分析师、会计师、培训师、企业家、优秀管理专家等高素质人才于一体的团队,是一个能够推动公司从省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并进而走向国际市场的团队。凭借这样一个团队,我们鸿翔公司会在不远的将来打造出国内一流的肉鸭产业链条,拓展出空间辽阔的销售市场,并锤炼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鸿翔模式。

但现在,我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团队离这个目标还存在不小的距离。我们的团队依旧还存在不思进取的暮气,存在原地踏步的懒惰气,存在封闭自大的骄狂气,存在各自为阵的乡愿气。如此种种,将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负能量。因此,我们的管理团队需要蜕变,需要锤炼,需要更高要求、更大力度的打造,需要不断地克服各种各样的“本领恐慌”。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本领恐慌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这迅变的时代中适应、发展、成功。毛泽东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并风趣地比喻:“我们掌握的那点知识,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就好像一个杂货铺子,没货了就办不下去,需要进货,而我们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所谓进货,就是扩容,就是增加库存,就是持续不断地将新知识和新能力放进大脑,就是让我们的自身的仓库永远不要出现短缺。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一旦学习停滞了人的能力增长就停止了,而能力的增长停止了那么一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就停滞了。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学习生活化,把学习惯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歌德说得好:“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学习,不仅是每一个人进步的台阶,而且是每一个企业发展的阶梯。每个企业都要变成学习型的企业,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变成学习型管理者,每一个员工都要变成学习型员工。美国杰出的管理思想家戴维斯与包特肯在他们合著的一部书中预言:21世纪的全球市场,将由那些通过学习创造利润的企业来主导。

克服本领恐慌,到底应该学什么?

首先要学习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培养自己跳高一层看问题的宏观思维能力。我们公司是一家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肉鸭养殖、屠宰加工、肉食品深加工、熟食制品加工、饲料加工、羽绒及羽绒制品加工、沼气、有机肥加工于一体、产供

销“一条龙”的大型农牧企业。公司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联系。我们的管理者必须关注政策的变化,关注产业发展的趋势,绝不能把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厂区之内,把自己的思想限定在院墙之间。国家出台了哪些涉农政策?哪些政策和我们养殖企业相关联?哪些政策可以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哪些政策又会给我们带来挑战?我们改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应对挑战?

其次,是要学习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现在,我们公司正在走向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益化,传统简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公司现在的发展。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策划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要把目光放高远一点,多读读一些优秀管理者的传记,学习他们高超的管理技能;多读读管理学及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多了解世界著名公司的发展历程,深入把握企业发展的核心奥秘。要不断地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坐标中去审视自己,去要求自己,从别人的经验智慧中吸收营养,在具体的工作中去体悟去印证,然后变成自己管理能力和管理智慧。

三是要学习市场营销知识,提升自己与市场打交道的本领。今天的市场已经进入到一个买方市场阶段,顾客的需求是影响市场变化的最根本力量。生产什么不是由生产者来决定,而是由顾客的需求来决定。而研究顾客的需求,就需要我们掌握一整套科学的流程和方法。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如何走向市场?如何通过一定的渠道,走向最终的消费者?如何定价?如何塑造被顾客认同的品牌?如何在品牌中灌注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学习必须要研究的。在市场营销问题上,鸿翔公司不仅需要渠道创新,而且需要终端创新。我希望,在今后的两年时间内,100公里范围所有县市及乡镇超市要有鸿翔公司的肉鸭产品;在今后五年的时间内,500公里乃至1000公里范围内所有县市的大型超市要有鸿翔公司的肉鸭产品。如何把这个希望变成现实?这就需要我们的营销队伍运用强大的市场营销力量,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法律、养殖、饲料生产、肉鸭加工、公共关系、市场经济学、现代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将本领恐慌变成持续学习的动力。

今年4月至5月,鸿翔公司全面启动了“公司中高层管理者培训计划”。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时间里,周少勇主讲了“鸿翔的文化理念”,王林主讲了“卓越领导人之安全执行力”、“精益管理”,邱国安主讲了“中央一号文件对养殖业的影响”、“有效沟通技巧”、“卓越团队的九项修炼”。这些课题的讲座,上接国家宏观政策,中联经验管理规律,下探鸿翔公司发展战略,既体现出敏感的政策意识,又具备高远的战略眼光,同时还显现了前沿的知识视野。不仅灌输了新知识,引入了新思维,而且带来了新气息。这次的培训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意义是重大的。

我希望,今后要把培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把培训的对象从中高层管理者一直覆盖到基层员工。公司的全体员工,要珍惜每一次培训的机会,要像饥饿的电池一样从每一次充电中获取能量。其实,培训也出生产力,也出个人的发展力。忽视培训,就是忽视成长学习的机会;忽视培训,就是浪费宝贵的资源。我们的培训课题,今后还可以继续增加,继续丰富,比如适当设置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策划与运营智慧、人道与商道、禅与人生境界等课题,让我们的培训更有人文内涵、更有智慧含量。

我们要把本领恐慌,变成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我们要凭借一流的的学习力,造就一流的管理者、一流的员工、一流的团队。

有人曾经很担心地对我说,如果一旦把丑小鸭“培训”成了鸿鹄,怕不怕他们会在某一天展翅飞走?我说,不怕!首先,我会通过公司的文化让他们舍不得飞走;其次,即使他们有一天飞走了,我相信我们还会不断培养出新的鸿鹄来——因为我们公司有一个孵化鸿鹄的温暖窠巢,我们公司有一套造就人才的良好机制!

推荐第8篇:本领恐慌 张慧

你准备好了吗?

——读《本领恐慌》有感

张慧

〔摘 要〕 人应具有三大根本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三大枢机能力:谋划能力、交际能力、说服能力;四大黄金能力:自知能力、自治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关键词〕 能力 恐慌 本领 人际交往

〔作者简介〕 张慧,温江阳光英语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师

本领恐慌,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响亮,我们的国歌是这样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但我们现在的人危机感没有了,恐慌感也没有了。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本领的竞争。今天,当大家都挤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当大家都在为文凭、学历压得气喘吁吁而又死抓着不放的时候,王小平给我们喊出了“本领恐慌”这个口号,她非凡的勇气给我们敲醒了警钟。

这部由一位20出头的年轻女作家写的书向我们提示:作为一个刚刚“跨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迎接新世纪的腾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你准备好了吗?大成者的十大能力你又具备了几项?

沃夫拿格曾经说过:“我们最可贵的保护是自己的才能。”大成者的本领菜单,开列出了“十大能力”。三大根本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三大枢机能力:谋划能力、交际能力、说服能力;四大黄金能力:自知能力、自治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我扪心自问,我不是一位大成者。那要怎样才能把自己塑造成大成者呢?面对本领恐慌,应该怎么办呢?

有且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跟紧时代的步伐。学习是一种能力。学习能力作为三大根本能力之首,它的重

要性可见一斑。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展视野,而且还可以发散思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一直行进在学习的路上。还记得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一身傲气,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但是,当我真真正正地走上那三尺讲台时,看到台下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却怯懦了,紧张了。我知道那一次课上得很不理想,结构松散,思维混乱。从这里,我学会了要端正态度,摆正位置,虚心谦卑。

从那以后,我虚心地向前辈们学习。学习如何备课,备课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想到哪些有可能在课堂上发生的意外;学习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做到既是他们的良师,又是他们的益友;学习如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们信任你,放心地把孩子交到你手里。但是,无论你是一名教师,还是一名其他行业的工作者,只是简单地学习,能行吗?肯定不行!自古以来,先哲们就对学习、思维二者的关系做了探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即是说,不能只学不思,也不能只思不学,学与思要高度结合,这两种能力要同步发展。

在学校刚开始上课时,缺乏经验,其他老师总是会给一些建议,从旁指导,我也很乐意接受他们的帮助。我希望把我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各方面都能给同学们做榜样。结果,令我头痛的事发生了。有一天,一位老师突然跟我说,你讲课有某某老师的风格。我这才意识到,我没有把那些学来的东西转化成我自己的,形成我独特的风格。我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还需要思考和创新。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创新,我要摈弃墨守成规,我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于是,我尝试着慢慢形成我特有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还给了我特别大的影响和感触。有一次 ,我们作文课的主题是《续写显个性》,就是给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结尾。有一个孩子写得题目是“灰姑娘减

肥记”,她是这样写的:灰姑娘嫁给王子之后,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吃山珍海味,终于长胖了许多。于是,她就去减肥。灰姑娘嫁给王子之后,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大部分孩子都能想到,这不足为奇。但是,他却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说实话,我一开始不太相信那是他写的,我问他为什么想到灰姑娘减肥。他说他妈妈每天在家里嚷嚷着要减肥,他突发灵感想到的。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我每次都是墨守成规的去上课,模式没什么变化。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能从生活中去创新,作为教师,我难道不应该向他学习,为同学们做好榜样吗?

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构成了三大根本能力的系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是手段,创新能力是目的。我们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也不能为思维而思维,善学,善思,都是为了善创。古往今来,在漫漫长河中,留下英明,留有业绩的,无一不是具有高强的创新能力的人。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划能力、交际能力、说服能力是三大枢机能力,是整个社会智能的核心。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社会智能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为什么一流智商的人要为二流智商的人打工?为什么学识渊博的人,到头来一事无成,平平庸庸?为什么很多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却拥有高强的本领?总的来说,都是因为他们不是“社会的”人。

“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就是一个拥有高超社会智能的人。因为诸葛亮谋、交、说三项能力俱全,才使得他能够施展“联吴抗曹,三足鼎立”之大谋,改写了历史。古代的诸葛亮如此,当代的互联网传奇人物马云,也是靠谋、交、说俱全而大成的。其貌不扬的马云,是阿里巴巴网站的创始人和CEO。他的阿里

巴巴网站是如今外国人看得最多的“中国造”站点,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将阿里巴巴选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一,是中国唯一入选网站。

谋划能力、交际能力、说服能力是三大枢机能力,是整个社会智能的核心。而社会智能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社会智能呢?

只有走出家门,在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才能懂得说话之道,形成交际圈,最后才能谈得上谋划和说服。因此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培养孩子们的人际交往智能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孩子从一生下来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家长和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亲子交往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

(一).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要善于处理与家人、朋友、邻居的关系,为孩子创设一种文明、和谐的家庭气氛。

(二).时常对孩子表现出关怀、支持和鼓励。

(三).注意把移情训练作为他们人际关系智能的基础,可以通过换位思考来现实,教育孩子理解关心他人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与别人交往的愿望。

2、适时地向幼儿传授基本的交往方法和技巧。

人际交往中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家长和老师都应具备强烈的教育意识,抓住有益的教育时机,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3、创设条件,让孩子积极参与交往活动。

在学校,老师可以借助课堂,适当地为孩子创设条件,让孩子有参与交往活动的机会,如我们学校每年一届的阳光杯活动,就为孩子提供了舞台。

《本领恐慌》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但最深刻的还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知识。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你有压力吗?你有本领恐慌吗?面对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本领恐慌》

〔2〕《论语》 〔3〕《三国演义》

推荐第9篇:猪恐慌下的

猪恐慌下的“加减乘除”

刘永好

发布时间:2009-5-22 15:17:37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在“进取2009——环球企业家 奥迪广州峰会”上的发言

刘永好:

很高兴到广州,大概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经常来广州,认为广州、深圳都是了不起的地方,都是最富的地方,都是最开放的地方,也是最浪漫的地方,所以今天又到了最浪漫的地方,感谢陈婷女士,她很会做人,对很多企业家都很帮助和关心,有什么困难,从她的角度,从一个女人的角度,从一个办企业,办杂志的角度来帮助我们,同时也会领导,她手下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漂亮的小妹妹。今天来了很多企业家,有人说是为了几个女人来的,是为了《环球企业家》这个杂志来的,也为了探讨进取精神来的。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一块分享,今天的题目叫进取,一开始陈婷女士讲到,我说过一句话,大家对农业经济有一个总结,07年拿猪来讲叫“猪疯狂”,因为07年猪肉价格涨太高,

18、19元/斤,于是乎大家都说物价上涨怎么办?记得那一年两会朋友问我,永好猪肉价格那么高,带动CPI上涨,你们养猪肯定赚大钱,是不是猪肉涨太疯狂了。确实07年中国经济发展是不错的,中国经济在高速的成长,07年也是快速增长年,农业经济也是这样的。08年大喜大悲,首先经济持续的向好突然来了一个

2、3月份冰雪灾害,还没有过去后面奥运经济又来了,奥运精神把中国经济提升到最顶部,又来了地震,又是金融风暴,特别是地震对全国影响太大了,对中华民族影响太大了,对我们企业,对我们人民,对我们四川的人影响也太大了,非常感谢陈光标先生,大家叫他标哥,他比我小我也叫他标哥,他讲是最早到灾区去的,不但带人去了,还把队伍、机件带进去了,把理念带进去了,也把民营企业家对灾区人民的精神带去了,我觉得这个精神不单单体现在他做了什么,他的企业做了什么,而代表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精神,有责任,有良知,有感情能够对社会做贡献的群体,像陈光标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非常多,512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展现民营企业家精神很好的场所和机会,我来自灾区,我的企业也受损了,一个工厂就在灾区旁边,我有150多亩的企业厂房几乎全部跨完了,宿舍也跨完了,压下去十几个人,救出来一些,死在了里面几个,这个企业现在已经没有了,因为根本没有救活了,所有厂房都倒了,设备都压坏了,我索性全部交给灾区变成第一个地震房,现在150多亩土地上全部建的是地震棚,这里也算是对灾区,灾民一种关心、爱护,也是对我们压死在这个房子里面员工一种安慰。

我是灾区的企业,地震那天我们强烈感受到了这种责任,当天地震刚刚开始,我们感觉到是地震,感觉到在我们四川,我们马上发出指示,要向灾区振兴在那里,一定要把救援物质送到灾区,把我们火腿肠生产美好的食品,把我们的牛奶,把我们一些产品送到灾区,我们是第一个把产品送到灾区到了都江堰实在走不动,又下大雨,当天晚上没有标哥那么聪明,他印了红十字红的标牌总指挥车,我们没有,所以我们被拦在都江堰进口的关头上,但是我们送去的物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天,第三天在灾区救援物质中,灾民吃的火腿肠是美好的,牛奶是新鲜的,我们火腿肠救了很多人的命,我感觉到骄傲,随着它的价值并不多。我们是第一批把救援款打到红十字会账户上,虽然我们仅仅捐1000万,但是我们做到了应该做的事。作为一个灾区企业我们受到很大的损失,我们是生产饲料的企业,是搞养殖业的

企业,在灾区汶川、绵竹都是我们重点市场,我们的用户他们损失都最大,房子都倒了,鸡鸭鱼还养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想到怎么样帮助他们,怎么样克服困难,所以08年是坚强的,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困难问题,我们企业,民营企业,四川镇区的灾难是坚强的,在废墟下压30多天的猪还活着,这个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精神,这个猪叫“猪坚强”,网络哄人跟我们标哥名声不相上下,我是猪半个主人,我们帮助养猪户,用的是我们新希望饲料,但是有一个人比我提前半个小时取得他的所有权,花了一点钱把它买下来,但是它的监护权,生命监护权,饲料,使用,技术由我们来负责,所以猪坚强将会永远坚持下去,我们标哥也一样。

到了09年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猪流感”,打的养猪的简直没有办法,猪肉价格从最高峰

18、19元猛降到8元,饲料没有降那么多,本来猪就养多,再加上猪流感名称不太好,大家以为是猪惹的祸,猪价格下跌,首先影响所有养猪农民朋友亏损,养猪、鸡、鱼都亏损了,整个农业受到很大的打压。这个时候我们养猪的农民有点恐慌,养鸡、牛的农民都恐慌起来,我们从事这方面的企业也有一些慌了,这是金融风暴的打击,又是猪流感或者甲流感打击下,市委组织平凡了,不叫猪流感,叫甲流感,我们松了一口气,农民朋友压力非常大。面对07年“猪疯狂”,08年“猪坚强”,和09年“猪恐慌”,表现在猪身上一定程度表现在产业上,一定程度又表达在我们中国民营企业身上,在“猪恐慌”是不是恐慌呢?今天会议的主题叫进取,不应该叫恐慌,在这种格局下要进取,要发展。利用这个时间,我跟大家讲一下我们怎么样面对困难,困境或者是恐慌,我们是怎样面对的,怎么样走过来的,是怎么样想的,怎么样做的?

几天以前在昆明,国务院张德江副总理召集了十几个企业家座谈,有幸我是参与座谈的民营企业之一,在座都是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央企,也有几个民营企业,在会上我谈到对中国经济的一些看法,中国农业经济一些看法,当谈到关于猪三个阶段故事的时候,当我谈到在这种格局下,对整个农村经济分析的时候,张德江副总理讲永好,你讲的非常对,我们前几年国务院常委会讨论的内容你今天讲的基本上是一致的,我突然一下感觉到伟大起来,居然我们讨论一些问题跟国务院常委会讨论的问题是一致的,我们企业家想的事跟政府想到一块了。中国之所以猪疯狂也好,猪坚强也好,猪恐慌也好,代表中国农村经济波动性,一周期性的波动,第二一些突发事件的打压,第三我们这种经济高速发展下中国民营做农村经济多数是民营企业他们的一种状况,状态,在这种格局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我就谈到了我们的所作所为,要解决猪的问题,进而怎么样农业经济的问题,不能够就事论事,不能够因为出什么事就把出事的企业整死,抓起来,这是下问题,该不该抓,该抓,应该整,但是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源头做起。现在农村经济已经从小规模家庭式自给为主向现代规模方式转型,广东、山东沿海很多地方这种规模经济,农村规模经济已经成为主流了,但是在中部、西部地区还没有,或者才刚刚开始,这个时候应该抓农村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同时要抓合作经济组织,要抓金融支持,要抓怎么样支持这种新格局下,新体系下的发展,这样城市消费者才可以吃上健康、放心、可靠的肉产品,农民才能更大幅度增加收入,农民进城的速度会更快,农村人口城市化步伐也更快,这个就是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要从根本转型,而不是就事论事。

另外还谈到了我们在这方面是怎么样做的。在05年我们经过了三年的调研以后,提出了一个目标,提出一个口号,或者提出一个战略,中国是全球肉蛋奶最大的消费国,同时也产生世界级肉蛋白生产企业,或者世界性的农业企业,但是中国农牧企业规模非常非常小,跟世界级农牧企业差距极大极大,在农业领域我们完全应该又有可能产生这种世界级农牧企业,

我们希望中国拥有。我们提出新希望集团率先成为世界级农牧企业经过三年调研讨论,我们认为完全有可能,于是乎又定出新希望集团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的目标,按照这样的目标提出我们具体实施路线图,原来一直做农牧业,后来也投资金融、地产、化工业,要把我们其它投资业适度的收缩向农牧产业集中。第二要联合起来跟我们一流企业,跟农民企业联合发展,第三要做产业链,从猪到鸡到奶牛,这个产业链从做种苗,饲料是我们主业,到屠宰、加工、养殖,把养殖最大的体系放给农民,不是普通的养殖是规模现代性的养殖,我们建养猪合作社,养奶牛合作社,变普通农民为农场主或者农业工人。要进行技术的服务,于是乎每天招收超过1000个大学毕业生,已经坚持几年了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农业科技主力军,使得农民养猪爷爷怎么养我们怎么养,变成科技怎么养就怎么养,我们帮助农民解决规模现代化发展资金瓶颈问题,这几年下来建立数十个担保公司,帮助农民取得银行的融资,我们既要做服务工作,帮助农民从技术上解决科学养猪问题,组织起来解决势单力薄的问题,联合起来帮助农民较大幅度提高收益,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要成为一体,搞一个体系,帮助农民克服周期性带来波动风险,在丰收的时候能够有所成,企业有补贴,政府有支持,保险公司有些赔偿,通过这一系列运作来做大我们农业结构。按照这样的模式我们走了三年,这几年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具体体现在,农民大幅度增加收益,采用我们这个体系的农民收益都增长了

3、

5、10倍,原来养猪几头,现在养几十,几百,原来是按照传统方式去做,现在按照科学方式去做,病少了,效率高了,粮食消耗也少了,肉食品安全了,价格高了。按照这种模式去做,企业发展了,我们企业跟我们关联的企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走联合发展道路,一联合农民,第二联合相关联企业,走上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康庄大道,在这种格局下,农民增加收益,我们相关联企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企业得到了发展。

06年—07年我们集团销售增加了120亿,净增,08年这一年比07年净增150亿,09年遇到了这样的猪恐慌,困难很大,压力很大,年初提出来还要净增100亿,最近又开始研究这100亿是否可以完成,我们想尽办法下定决心一定可以完成,到今年末销售可能会达到550亿,今年不但不裁员,还要新增5000就业,其中包括1000个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就是在做产业链,这个就是我们在做现代农业,在做农业的转型,这个就是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家,作为地震灾区民营企业家我们的进取。当我讲这点的时候张德江讲中国农村经济一定要走现代化发展道路,个对农民有帮助,对城市有帮助,对社会进步也有帮助,我们新希望这条路走对了,假设中国有更多新希望这样的企业,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刚才讲到09年,08年是猪坚强,09年是猪恐,在这种恐慌状态下我们是怎么样做的?第一坚定不移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第二联合,联合农民,联合关联的企业,联合企业做大,不做单打独斗,我们最近联合了很多企业和农民,数以亿元计农民,联合很多企业做大。第三我们做加法,今年新增5000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1000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干部的培训,和清华大学联办MBA,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加大科技的投入,成立了两个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了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我们关于猪科研成果已经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们还要走出去,加大海外投资在海外10个企业,我们已经在海外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个就是做加法,人才、科技、走出去的减法。第四做减法,金融风暴首先要减负债,使我们负债率在安全、可靠、信得过的水准。减库存,使我们库存适度的减少,这样的话应对金融风暴是非常重要的。减非主业,把一些非主业,非控股,非主流的产业适度的变小,卖出去,提升了我们这种应对金融风暴的能力。节减开支,搞精益化管理,对标管理,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今年看起来在猪疯狂的时代,我们仍然取得较好的成长,取得一定的进步。这1234坚持总的目标,联合起来发挥我们的优势,在管理上我们精益求精,才

取得了基本成就,我们就是这样进取的,就是这样做加减乘除,就是这样面对金融风暴和中国农业转型做这样的事。

我想我们的企业跟我们在座很多企业一样,我们没有被金融风暴所压倒,刚才讲的猪疯狂只是一部分人一些人的说法,我们希望在猪疯狂的时候,人不要疯狂,我们要坚定,要有信心,要进取,同时我们要有社会责任,要向标哥学习,能够争取对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当更多企业家们都像标哥一样对社会作出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贡献,更多善举的时候,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影响、声望将会进一步提升。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前不久我还到了广州,也到了深圳,到了珠海,我们来做一个调研,作为政协经济委员会一员,调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最后形成一个报告,这个报告17页,当把17页报告交给总理的时候,当天总理在我们报告首页上用毛笔字写满了一页,写到:按照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我们国务院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要制定一些政策,要对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党的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毫不动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精神来制定这样的政策,经过一年的调研,国务院最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在04年36条颁布了,总理在政协会议上讲,36条的颁布有政协委员的功劳。是的媒体讲我们政协的调研催生了36条,几年了,有的地方执行的非常好,有的地方执行难一些,总的来讲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有人讲36条很好,但是是一个玻璃门,很多企业进不去,一进去就碰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政协再搞一个调研,看看在新形势下对民营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能否有一些新的政策,向国务院和党中央报告。这次到了广州、深圳看了很多企业跟很多人交流,我们感觉到民营企业他们抓机遇的能力特别强,勤奋、苦干、拼搏的意识很强,进取意识很强,但是抗风险能力相对弱一些,特别是波动的时候,外部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多企业容易倒下来,这次金融风暴出口企业受影响很大,原因是多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还有一方面是国家在政策上怎么样帮助这些民营企业家,在原则上,准则上,支持、帮助甚至宽松非主流犯错误的企业家,怎么样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困难,使他们在这种新格局下取得发展,非常明确,现在要抓民生,抓稳定,还要抓发展,而抓民生,抓稳定,抓发展最重要的是就业,没有就业一切都谈不上,而在解决就业这个问题上,民营企业起了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新增就业75%以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更应该抓住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最重要力量之一,和国有经济、外资企业一道是中国经济的脊梁。

所以在今天这样会议上,我们进取,希望民营企业家振奋信心,在新形势下继续坚定信心,尽管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的困难和问题有灾区企业大吗?他们都能站起来,背后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昂起头去进取,去发展,去迎接挑战。

推荐第10篇:读本领恐慌读后感

读《本领恐慌》有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王小平女士编著的《本领恐慌》,综观众人对此书的评论,有的认为是对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反思,有的看到的是对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有的认为是讲述学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还有的把它看作是类似卡耐基的生活指导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其原因,每个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同,联系实际的角度和关注问题的重点互有区别,但“本领恐慌”的普遍存在为大家所认同。

这部400多页的书向我们提示:作为每一个刚刚“跨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迎接新世纪的腾飞、挑战,你准备好了吗?“为什么一流智商的人要给二流智商的人打工?为什么很多学识渊博的人,到头来一事无成,平平庸庸?为什么很多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却拥有高强的本领?”这一连串为什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就这些问题进行反思,详尽的阐述了自己关于教育学的观点,它并不像其他一些教育类书籍,拒人于千里之外,晦涩难懂,而是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读者思考从而产生共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比如在第一篇中,作者着重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为角度,说明了时代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大趋势的形成,使得社会对能力型的人才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同时书中提出了一些新鲜的名词,比如在第二篇中提到的“五类修炼”,“八对和合”,“软本领”,“硬本领”等等,第三篇是全书比重最大的内容,围绕能力展开,提出并分析使用能力,能力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能力是自身价值最好的体现,如何具备能力,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看过这个章节你也许会觉得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第四篇把重点放在“教育”上,阐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的区别。

最后 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倾听作者的一席言吧: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心灵与行为的改变,从而使人的部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得以优化和提升。学习是为去工作、去研究、去创造,以未来的思维思考今天,以未来的眼光规划明天。“三向 ”、“三在”、“三学会 ”,即:“向一切人学,向一切物学,向一切事学”;“在学习中学,在工作中学,在生活中学”;“学会学习,学会修身,学会自制”。这一点,也正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早在1939年毛泽东主席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正是有了这种清醒和觉悟,我们党在毛泽东带领下开展了著名的延安学习运动,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高超的领导能力,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可以看出“本领恐慌”彰显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也成了战胜困难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把党的自身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放在首位,第一站以赶考之心重返西柏坡,重温了西柏坡精神,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他在西柏坡的讲话中,不少语句成为了之后中国公众熟知的语录,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也为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从实践中找到解决和提高“执政能力”的理论思想。党的第四代领导人的“执政能力”是对第一代党的领导人的“本领恐慌”延续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工作的观念和学习、调研的方法,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是更宽辐面、更高层次正对这种发展变化的层级,产生本领恐慌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压迫感和危机感越大。

面对本领恐慌,应该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其一,只有学习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毛泽东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应变之道也是学习,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抓住新机遇,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不停顿地克服本领恐慌,走向成功。其二,才能是从学习中得来。本领恐慌的因果关系在于,恐才能之不足而慌张,而才能从何而来?诸葛亮在著名的《诫子书》说“非学无以广才”。 康熙皇帝在群臣称赞他是“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时,立即予以批驳:“如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也就是说,人的才能无论多高,都是学习的结果,并非与生俱来。

关于什么叫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古往今来都是常说常新的永恒课题。具体到个人,在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间来工作和创造时,“学习”就是不断提高和不断超越的基础,更是逆流而上时需要不断思考、调整和修正的“航标”。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都是对怎样学习的阐述。《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是复习、练习,巩固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庸》又把学习分成学、问、思、辨、行等五个步骤等等。这些论述既回答了什么是学习,同时也从一定意义上是对学习方法的精辟总结。但从根本上讲,在工作实际中最基本是要做到“工学和合”,就是工作与学习和谐一致。学习主要应以工作为转移,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容易直接针对当时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更能直接促进工作,快速提高本领。工作与学习相合一,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因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是本领恐慌的症结。联想总裁柳传志说:“别的企业都看重应聘者有没有经验,而我们看重的是会不会总结经验。”会总结经验,才会把经验转化成为智慧、素质。因此,“工学和合”也就回答了三个问题,为何学——为工作而学;学什么——根据工作的需要学;怎么学——从工作中学习工作。

每个人都有不同侧重的学习内容,比如学习理论思想和法规政策,学习本职业务和专业技能,学习谋划创新和协调办事等等,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从一般意义讲,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正是老生常谈的“三万”,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人”。一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能拓宽视野,对素质培养大有脾益。今天,虽然有电视,有网路,书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载体。万卷书怎么个读法呢?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自身的情况,有些精读,有些略读,有些浏览,有些只需要翻翻目录,有些只需看看前言……绝不平均用力,也不走马观花,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控制地读万卷书,建立起自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改革创新的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行万里路。人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百闻不如一见”。行万里路可以得到读万卷书得不到的很多好处。书上看到的,只算是“闻”,而行万里路,则能够“见”,效果大大胜于闻。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事实更能给人以触动,亲身经历的东西更能够影响心灵,从而观念变,见解变,头脑变!绝不能呆在书堆里练本领,练素质,要深入社会,广泛了解社会。行万里路,就是要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交万个人。诺贝奖获得者瓦勃格指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跟当代的科学巨人进行个人接触” 。交万个人不仅能够增强社会性,培养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广得资讯,开拓视野,扩大智慧来源,多一些读书得不到的收获,甚至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联系工作实际,办公厅也在不断创造这种学习条件和学习过程,每年深入持久地开展读书和写读书心得活动,结合实际组织进行考察调研,省市办公厅(室)人员交流学习等,既促进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又指导大家不断实践和掌握学习的方法。

曾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越来越高工作目标和要求,我们要克服本领恐慌,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要达到持续更新、持续发展的高境界,只有靠学习,学习才能生存!

新世纪伊始,书店便有一部催人奋进的书《本领恐慌》。让我们来看一看著名学者彭清一为这本书写的序:《本领恐慌》,这个名字起得好。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呼声了。我们的国歌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我们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塞住耳朵闭上眼睛莺歌燕舞起来。危机感没了,“恐慌”感没了,睁眼一看,落后一大截了。民族是这样,国家是这样,个人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本领的竞争。今天,当大家都挤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当大家都为文凭、学历压得气喘吁吁而又死死不放的时候,一个小姑娘给我们喊出了“本领恐慌”的口号,她的本领确实不小。她这句口号不是白喊。她确实是在作贡献、在创新、在超越。看她的书,与一般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文章和论著相比,有三个方面的重大不同。

1、根本视角不同。一般论著的视角都是“教”,而《本领恐慌》一书的视角却是“学”。教是为了学,教的效果必须体现于学,西方对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从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学的价值高于教,这是《本领恐慌》一书在视角上的超越。

2、体系框架不同。一般论著都没有突破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框架的限制,是在旧有教育体系内寻求改变。而《本领恐慌》一书突破了传统教育体系的局限,揭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本来应该是什么样,能使教育改革、学习革命实现重大突破。

3、面向对象不同。一般论著多流于学术探讨,面向的多是教育界人士。而《本领恐慌》一书从学习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人人都需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素质学习、素质教育,对象从教育工作者扩展到了全民,这也是与一般论著的重大不同之处。

一本书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超越,小小年纪便要构筑自己的理论框架,要破译毛泽东、曾国藩、李嘉诚、吴士宏等个体成才奥秘,而且她在书中讲的确实不无道理,有的还给人以很大的启迪。而最大的启迪当数作者小小年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能独立完成这样一部有分量的著作,其本身就是她这种学习模式转变所创造出来的奇迹。作者王小平是一个20岁的女孩,她15岁读高一时以第一名成绩退学,她要“停止当学生”,是为了研究,采取了“研究式学习”。她对在学校一学期才读十几本书不满足,对学校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的方法反感。勤奋好学的王小平17岁便应邀在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给专家、学者们作报告;18岁在各大高校开办“大成教育系列讲座”;19岁与人合著了轰动一时的《本领恐慌》。王小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她在书中将“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以全新理念、名词、术语包装,旁征博引,如数家珍,用古今中外数百人的言论、故事穿插其间,让此书结构新颖、编排系统、论证充分、生动可读。

这部400多页的书向我们提示:作为每一个刚刚“跨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迎接新世纪的腾飞、挑战,你准备好了吗?“为什么一流智商的人要给二流智商的人打工?为什么很多学识渊博的人,到头来一事无成,平平庸庸?为什么很多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却拥有高强的本领?”这一连串为什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就这些问题进行反思,谈学习革命,谈成才方法,谈修炼本事,谈成学方略„„全书洋洋洒洒,30余万言。全书分四大篇,分别是“学习化生存”“成材大奥秘”“成事大本领”“成学大方略”,系统、详尽的阐述了自己关于教育学的观点,它并不像其他一些教育类书籍,拒人于千里之外,晦涩难懂,而是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读者思考从而产生共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比如在第一篇中,作者着重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为角度,说明了时代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大趋势的形成,使得社会对能力型的人才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同时书中提出了一些新鲜的名词,比如在第二篇中提到的“五类修炼”,“八对和合”,“软本领”,“硬本领”等等,第三篇是全书比重最大的内容,围绕能力展开,提出并分析使用能力,能力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能力是自身价值最好的体现,如何具备能力,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看过这个章节你也许会觉得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第四篇把重点放在“教育”上,阐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感悟一:自我意识与主体精神的联系:个性的张扬。

贯穿于《本领恐慌》的一条线是自我意识与主体精神,即个性的张扬。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人与利益已经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了,青少年的一代尤其是张扬个性的一代。但是更多的人注重的是外在的个性,如另类的发型;标新立异的服装;新新人类的语言。从外表看王小平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似乎不象是追\"新\"一族,但是她却将这种个性的张扬探索到了人的内心深处,人最本质的地方。打开全书,几乎每一章都是以个人为视角,探讨如何提高个人的全方位的能力与本领。如何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可是目前的学校之中,全国的人学同样几门课,人才的生产是批量的生产,这样生产出来的人也毫无特色。所以,用人单位在选人的时候只有看文凭了,反正都差不多,谁懂的东西多就要谁。学生没有积极性,只会任人教,不会终身学习,那就谁教得好就要谁,于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成了抢手货。考大学就成了挤独木桥。孩子们终日泡在题海当中,这也成了中国的一道风景线。可是我们过于关注分数的时候就更加忽略了自己,忽略了思考,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学习其实又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切入点,转变了有关学习的观念,就会生出无限的动力,找回迷失的自己,形成独特的眼光,造就独特的自己。

感悟二:新世纪最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终身学习化。

面对资讯的瞬息万变,竞争的日趋激烈,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危机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最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

宋代大儒朱熹是“终身学习化”的先驱,他早就提出:“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是终身学习化的理念。它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充电”和“放电”的传统观念的错误。“终身学习化”是“终身学习”的深化、升华和飞跃。学习化,不仅是个人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而且是家庭、企业、国家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家庭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家庭;企业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企业;国家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国家。

学习化家庭,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家庭的生存方式,成为家庭的主旋律。从选择社区、营造家居、房间陈设到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学习化。比如,要像孟母一样把有利于子女学习作为选择社区的主要准则;要像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那样大力开发家庭的学习、教育功能,立志把子女培养成林肯、华盛顿式的伟大人物。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应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长,同时应当是老师,向孩子提供学习的最好范式和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同样,只有父母能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家长,同时又是孩子的同学,要共同学习,要相互学习,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的童真、好奇、对周围一切的新鲜、敏感、与时代同步等有益品质。学习化家庭要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两代人共学共长的新型关系。

学习化的企业,要有这样的观念: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培育人才,企业要变成一个高效育才的新型学校,要使工作场所变成最好的学习场所,要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最佳的成长平台。

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是创办学习化企业的先驱,他曾向手下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别人问你,松下电器公司到底是一个制造什么的公司,你怎样回答?”被问的是人理所当然地答道:“我会回答说: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电器用品的。”不料,松下幸之助一拍桌子,大声叱责道:“像你这样的回答是不行的!你们这些人的脑袋里到底装些什么?”大家一头雾水,而松下却说:“如果别人问你们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的公司,应当回答公司造人,也造机器。”把企业定位于“造人”,并把“造人”置于“造机器”之前,这样的认识,在企业家中实在是少见。这正是松下的高明之处。人是企业的命脉,离开了人,企业什么都玩不转,大力“造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松下为此不惜巨款创办松下政经塾、松下工学院,建立各级培训中心,建造松下电器历史馆、柔道馆等等。松下公司简直就是所德、智、体三结合的人才大学,其校长又兼当教员的就是公司的开创人松下幸之助。摩托罗拉公司让雇员不断参加企业培训,每投入一美元,得到的回报是投资的30倍。美国企业在1992年用来培训员工的时间相当于13所哈佛大学的授课时间,而10年里每年经费花费500亿美元,是美国高等教育支出的50%。企业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1993年,美国的企业培训大学只有30家,1996年激增到 1000家。

学习化企业的育人,不仅是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要提供一个团队学习的环境和文化,设立许多有助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制度。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还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优秀的学习者。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化的人,给员工做表率。还要全力使员工具有“工学和合”的观念,把工作本身作为最好的学习。能力、素质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有这样的意识,工作场所能成为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

学习化国家,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国家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之道。如今,国家已经分化为“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未来世界,头脑国家将占主导地位,躯干国家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要成为“头脑国家”,就要大力开发全体国民的智慧和能力,要创造一个全民族、全社会学习化的大环境,从制度、机制、政策和文化、宣传等多方面入手,使全体国民能够自动地学习、终身不断地学习。特别要从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学习化国家的要求。

建立一个全民自动学习的动力机制,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人人自动地向着某个方面走。使全体国民人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能力,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国民。由这样的国民组成的国家,能不兴旺发达吗?当英国、美国、日本等各国政府相继推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行动方案时,当发展学习型城市、构造“终生教育体系”的全新理念和思路叩响了21世纪大门的时候,在我国,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也先后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响亮口号。

由此可见,学习化生存方式,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都是21世纪最佳的生存方式。

感悟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词“指挥棒”和“牛鼻子 ”。 “指挥棒”喻指考试制度。例如:以前的语文考试考大量的知识点,结果连大作家做初中生的试卷也及不了格。1998年全国中考语文考试改革会议上指出,今后几年内语文中考应逐渐过渡到“只考读写”。语文考试的指挥棒一变,自然就把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指向了重视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如果这个指挥棒不变,哪怕电视、报纸如何倡导、呼吁也万难使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高度重视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指挥棒一变,原来极难的问题,一下迎刃而解。“牛鼻子”指“与考试制度配套成龙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它单刀直入的说明了现在的教育改革为什么不能大刀阔斧,为什么如此缓慢的原因,“指挥棒”与“牛鼻子”说白了,就是“供”与“求”的关系,很多用人单位把文凭和能力划等号,那些没有高分但有能力的人被拒之门外,连机会都没有,凭什么施展才华呢?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戏剧才会年年上演,并且经久不衰。做个假设,如果每个用人单位把文凭作为次要考虑条件,以是否有能力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把机会分给更多的人,我想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家,画家,音乐家涌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作者举了陈雪潜被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录取的例子,陈雪潜是成都市一名高三学生,进高中时,考试成绩排在倒数第几名,三年来的最好成绩也只是20名左右。这样一个平凡的学生却被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录取并提供给她最高奖学金。原因就在于她的综合素质——爱好广泛,特长突出。从上初中起,她共获得了全国、省、市、校级各类奖20余项,获奖面涉及科技发明、体育、英语等。我想陈雪潜一定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又嫉又羡的对象,其实他的家长才是真正聪明的家长,他们并没有扼杀女儿在其他方面的兴趣,而是采取支持、引导的方法,使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人才。韩愈说“术业有专攻”,更有俗语“行行出状元”,成材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人才的类别也不是统一的,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开通的让孩子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而不加以阻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摆在面前的并不是独木桥,而是阳光大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作者在书中又谈到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很难通过一朝一夕改变,但一旦我们真正面临社会,就难免会产生“本领恐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无异于“纸上谈兵”,这很像前一段人们流行的说法“高分低能”。那些在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可能手足无措甚至无从下手,所以紧接着,作者大胆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模式“知—心—行”,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作者说,“心”,就是“育心”,是知、情、意三者的结合。这就对成材这个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人们曾经对人才概念理解的变化1,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觉得高分就是高智商,高学历就是人才2,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高分并不代表高实力,高学历也并不意味高能力,人们开始把人才定位为有创造性有能力的人3,即作者提出的“育心”,尽管这是素质教育模式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我却看到了人们开始把评价人才的标准从表面肤浅的东西深入到本心,深入到更高的境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书是次要的,育人才是关键,是根本。这里的育人和作者提到的育心异曲同工。如何定位人才?高学历?高智商?超能力?或者为社会创造超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定位都不全面,一个? 俗钪匾氖切摹s模唤鼋鲋负玫男睦硭刂剩叩那樯蹋嵌匀说赖缕分实囊螅运邓歉叩木辰纭>俑隼樱绻桓黾也蚬岬摹捌笠导摇保唤簿砍闲牛坏赖碌淖丛炝嗽俣嗟募壑担颐鞘遣皇蔷腿衔侨瞬牛克挥懈焕鎏没实谋砻嫒慈狈ψ岣挥难诺哪在世界。如果教育制度忽视育人,育心,把全部心思与重点放在学历分数上,唯分是从,忽视道德教育,从小给学生施加压力,把千斤枷锁铐在学生身上,还不断吆喝他们跳出最优秀的舞蹈,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变形。每年高等学府都有人从楼上“一跃而下”,自杀的学生呈现低龄化,被老师批评被学生嘲笑,甚至被家长误会就要以死解脱,这样的结果让教育家痛心疾首。谁能想到这些事情就是那些我们认为的未来的人才干出来的?我们常说教育以人为本,这句话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人,做一个有感情、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群会考高分拿高文凭但没有“心”的人,那么人与牲畜无异,知识变成了死的,没用的东西,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成了无稽之谈。

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倾听作者的一席言吧: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心灵与行为的改变,从而使人的部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得以优化和提升。学习是为去工作、去研究、去创造,以未来的思维思考今天,以未来的眼光规划明天。“三向 ”、“三在”、“三学会 ”,即:“向一切人学,向一切物学,向一切事学”;“在学习中学,在工作中学,在生活中学”;“学会学习,学会修身,学会自制”。这一点一滴的思想,就如散落的珍珠一样熠熠生彩,告诉你如何智慧地生活。让我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世界那么丰富、那么多彩,它决不是简单的正与误、是与非。不要成为让外物牵着走的盲人,只听别人为你描述的风景。用自己的眼睛尽情欣赏吧,你势必能看到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壮观景象!

第11篇:热点:公共恐慌事件

热点:公共恐慌事件考验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背景链接:

2011年春节刚过,江苏响水陈家港化工园区周边群众便经历了一场\"万人集体大逃亡\"。2月10日凌晨2时许,有人传言\"化工园区有化工厂发生毒气外溢,面临爆炸\",导致周边4个乡镇30多个村的万余群众连夜冒着大雪举家逃亡,场面十分混乱,引发多起交通事故。还有村民天黑慌不择路,连人带车栽入河沟,酿成4死3伤的惨剧。事后,政府声明爆炸是谣言,惊魂未定的村民才陆续返回家中。

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露危机,没想到在我国却引起了一场\"碘盐抢购**\"。大地震后没几天,网络、短信等渠道有传言说\"核泄漏会殃及我国海盐生产\",更有甚者称\"碘盐能防辐射\"。自3月16日始,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市民抢购食盐,导致这些地区食盐供不应求。之后不久,这股\"抢盐潮\"迅速席卷全国,形成\"抢盐**\"。经政府有关部门出面澄清,**才得以平息。

若将时间往前推移,公共恐慌事件近10年在我国绝不少见:诸如\"扎针\"传播艾滋病、非典期间市民疯狂抢购板蓝根、蜱虫咬伤会致死等公共卫生事件;诸如\"苏丹红\"咸鸭蛋、\"三聚氰胺\"奶粉、镉超标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诸如松花江水体污染等环境安全事件、四川和山西的\"地震传言\"等公共安全事件等,均不同程度引起了公众恐慌。

深度分析:

公众恐慌折射社会管理薄弱点

①公众科学素养的缺失、对传言缺乏判断力,以及恐慌心理下出现的从众心态,是导致事件升级的重要原因。

②公共恐慌事件频发折射出的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薄弱点,更值得我们深思。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相关行业的日常监管和突发预案不到位,是导致群体恐慌的深层次原因。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孔繁斌教授表示,很多突发性公共事件是由于日常监管不到位产生的。

③对公共恐慌事件的危机干预机制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恐慌心理的疏解,忽视事后的危机干预和公众心理修复,容易导致公众形成恐慌心理。事故后相关部门对公众的安全、环保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工作并不到位。

④恐慌事件处置效果不佳,与地方政府公信力不足有关。

政府社会应对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亟须加强几方面能力:

①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容易出现公共危机事件的食品、环保、卫生等行业的监管能力。同时,注重对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以及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可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安全教育类课程,从小培养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对谣言的判断力。

②增强政府的\"危机后干预\"能力。专家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在第一时间邀请权威专家、行业负责人等出面发布新闻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打破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壁垒。同时,注重用科学的手段、便捷的方式,深入群众当中,抚慰和疏导其焦虑心理,做好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危机后干预\",避免类似恐慌的再次发生。

③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及社会公信力。孔繁斌教授建议,政府危机应对的功课应做在平时,坚决依法行政。在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尊重群众利益,树立让群众信任的形象,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做工作才能取得主动。王世谊建议,政府要利用社会资源为公众织就一张过硬的安全网,让公众充分参与危机处置决策的讨论过程,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从根本上发挥政府危机处置的效用,政府公信力才能逐步建立起来,突发事件才不易演变为公共恐慌事件。

④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的造谣惑众、传播谣言等不法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有关部门要及时查出谣言源头与获利主体,并依法坚决打击,使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府打击扰乱社会秩序者的决心。

第12篇:职场白领陷年龄恐慌

职场白领陷年龄恐慌

时间: 2014/7/16 10:39:00来源: 河北搜才网

日前,某知名论坛上的一则《人在外企,45岁以后漂泊到哪里?》的帖子引起关注。发帖人对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做了总结,却悲哀地发现:中年以后,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帖子一经发出,引起许多网友的共鸣,特别是已经或者即将步入中年的白领,光鲜背后面对的却是体力不支、与新人竞争的压力。而他们最担心的,则是在哪里能干到退休?究竟哪儿才是自己的最终归宿?

年龄恐慌集中在33~42岁白领群体

今年34岁的廖玲在某广告公司工作快8年了,从最初的普通职员如今已晋升到部门经理,尽管工作很出色,收入不菲,廖玲前不久还是报考了公务员。

“其实真是挺喜欢现在这份工作的。”廖玲说,“这些年来对从事的广告工作已经很得心应手了,所以在报考公务员时我也挺矛盾的,毕竟现在的薪酬很高,专业也比较对口。”“可生活毕竟是现实的,现在虽然熬到了中干,可是再晋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而且私企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即使领导很看重你,但靠竞争求生存的企业前景实在是个未知数,如果哪天企业垮掉了,而自己年龄又大了,想再出去应聘都难,而公务员虽然工资没有现在多,却能让你稳稳当当干到退休,可能到了我这个年龄考虑的东西更现实。”廖玲说。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职场白领陷入对年龄的恐慌不但是普遍现象,而且呈上升趋势。这部分人群以33~42岁的外企、私企的白领居多。20多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站稳脚跟,在职场立足。而42岁以上的中年人则基本上“定型”了,职业前景也比较清晰,基本不太担心未来去向问题。

相对而言,33~42岁是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这部分人群多数已经在职场工作十年以上,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部分人在自己的领域也小有成绩,或者职位有一定的提升。但这并不能带给他们安全感,反而使他们更加焦虑。

某外企职员郎箐告诉记者,“我们单位一般是三年左右签一次合同,合同期一般都不太长,有两年的,也有三年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段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只要过了合同期就有被炒鱿鱼的危险。我从31岁来这家外企,已经签两次合同了,如今我38岁,如果到了下一个合同期被解除了劳动合同我该怎么办呢?现在招聘员工一般都是要35岁以下的,而我一旦失去现有工作可能就会陷入相当尴尬的境地。”

特别是一些做到企业中层的白领还面临着一种困惑,就是如果去其他单位应聘从底层做起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而且应聘普通职位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30以下的人群有优势,而能否再应聘上中层岗位却是个未知数,因为摆在前面的还有42岁以上更有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人群。

此外,由于竞争的压力,一些近而立之年的“80后”也提前进入年龄恐慌,70%以上被调查对象都对能否在现单位干到退休感到渺茫。

文职岗位人员相对更易恐慌

同样是在企业打工,记者发现从事文职工作的人员对年龄恐慌程度要远高于一些理工、技术类工作人员。

“我从大学毕业就在私企给老板做秘书。”梁珊珊说,“现在都7年了,职位却一直没什么变化。工作虽然比较琐碎,但也无非是写写文件,提醒老板的日常安排。这些活儿如果是新人来工作几个月就完全可以胜任,那么随着年龄增长我就会比较担心,因为雇用新人不但比我的成本低,而且这个岗位也更适合年轻人做。”

据记者调查,一些文职类工作,如文秘、行政职员、导游、记者等职业属于年龄恐慌高发群体,而像工程师、律师、会计等专业对年龄的恐慌相对要弱很多。

某旅游公司导游小吴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工作经常要往外跑,以前经常带团去外地并不觉得辛苦,但现在连在本地带队都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这两年公司招了不少新人,无形中给了我们很大压力。要想在这个行业干到退休实在是不敢想,如果有可能我想积累点经验将来自己开个小型的旅游公司,这是我给自己想的出路。”

与小吴不同,在三好街附近某公司搞平面设计的唐磊倒是很从容,“我从不担心自己将来没饭碗,因为我不是吃青春饭的,现在我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而且还处于上升期,即使这家公司不要我,我还可以去别的公司,只要我有技术,就不愁出路。”

据某知名外企人力资源主管谭小姐介绍,目前该公司40岁以上员工约占公司总人数的35%,基本上都是工程技术人员。

专家:懂得割舍和有目的学习可缓解压力

对于职场白领陷入年龄危机的状况,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分析,这是三四十岁职场群体存在的一种状态。

“这类人群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进入管理层,有一定业绩,这大概占百分之二三十;另一种属于工作上不太占优势,也包括一些吃青春饭的,这大概能占百分之六七十。他们把人生的最好时光都贡献出去了,又没进入管理层,一旦被炒了就很难保持原有的工作机会。”张思宁说。

张思宁认为,第一种人本来是应该有绝对安全感的,而且有跳槽的可能,别的单位可能会来挖人,但事实相反,这些人也陷入危机。因为他们的期望值过高,尽管别的单位给更丰厚的待遇,但由于一些不确定性他们仍会产生恐惧感,或者说是对新单位能否适应缺乏安全感。因此这类人既想跳槽,又不敢轻易跳,而且还希望在现有单位能得到提拔。但老板也有老板的想法,既想留住这些人又不敢对他们太过重视,这是管理者的手段,因为太过重视怕员工提出加薪。而且人到中年,家庭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也会有更高的期待,所以很多人就会陷入这种矛盾的处境。

“第二种人觉得自己给单位做了很多贡献,自己年龄大了就会被一脚踢开了,所以压力更大。”张思宁说。

张思宁建议,第一种人要善于把握时机,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要懂得割舍,敢于做一些新的选择和放弃。比如跳槽到新单位就不要怕是否稳定等因素,如果瞻前顾后可能会更加矛盾。第二种人期望值不要太高,心态尽量放平稳一些,要懂得善待自己。其实第二种人主要是自身的压力,也叫预期焦虑。“一方面要敢于接受任何现实,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重新选择一下,这是面对危机处境的最好办法。寻找新的开始,不是马上抛弃工作,想好自己的退路,做好足够准备。比如看一些招聘广告,适当时候去想办法,自己做一些其他梳理。平时要不断地有目的性地学习,考取一些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提高自信,从而减轻年龄恐慌。”张思宁说。

链接

人到中年,你恐慌了吗?

所谓年龄恐慌症,是指通常年龄在25~40岁的职场人,对于自己职场表现的一种焦虑。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来看,主要细分为以下四大方面:

一、成就恐慌

三十岁以上的人因为自己的事业而感到恐慌,他们认为看不到希望。女性多为自己的容颜渐老而焦虑;男人则为年岁渐长事业却没有多大进展而愁闷,尤其看到人才招聘要求都注明“35岁以下”时,不少人深为自己的前景担忧。

二、婚育恐慌

过度忙于事业的人,往往会出现对家庭的忽视。王小姐,32岁,在企业担任渠道经理。结婚4年来她一直挣扎在要职业还是要孩子的艰难抉择中。最终,王小姐决定辞职读书,而且还可以边读书边完成生孩子大业。第一学期结束,王小姐没有如愿怀孕。王小姐清楚再不怀孕,等到毕业的时候职业链肯定会接得不顺畅。直到有一天,她宣布说自己不再测试了,夫妻互相说服对方:此生不要孩子也不是不可以,可压在心里的却是越来越膨胀的期待。王小姐突然发现自己对“生”(孩子)的期待已经取代了“升”(职)的初衷。

三、定位恐慌

在这4种危机中,最令职场中人困惑的便是“定位危机”。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正在寻找工作的朋友,还是已经工作的朋友,许多人都有无法给自己的职业做出定位的困惑。

四、竞争恐慌

当前职场竞争激烈程度使人诚惶诚恐。职业发展怕就怕在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局势。在一些公司就职时间较长者,在看到新人的生龙活虎之时,不禁会想到自己的潜在处境。“嫉贤”一词用在此,是一种竞争恐慌心理的反映

第13篇:如何克服陌拜恐慌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打外呼?

1.掌握主动权,提高业绩2.提高销售技能3.练就心理素质4.增加同岗位晋升的砝码

其次,电话邀约成功的关键因素 1.销售敏感度2.销售和沟通能力

或许存在销售天才,但你不可否认,许多本事还是靠后天锻炼的。所以再困难也要硬着头皮去做,经验总是靠一点一滴积累的,还要在机构里多参加培训,平时多练,多与前辈沟通,这样销售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教育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本行业、本机构和本产品的熟悉,了解行业大环境,你们机构特点和课程特色,这是家长认可你的必要条件;第二了解家长接受你的服务可以得到的好处,家长为什么要和你沟通?为什么上门咨询?为什么要报名?注意承诺不要过于夸大其词,要保证家长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4.对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对工作要包含热情,当你垂头丧气,止步不前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想在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来做教育咨询师?我想要实现什么?没有动力的时候想想公司的物质激励,想想自己曾经的豪情壮志。

再次,我们不敢打外呼的原因

1.担心对方拒绝2.担心对方态度恶劣3.屡次尝试却成功率极低

现在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几乎每个家长每天都能接到来自某

某教育的电话,已经感到十分厌烦,所以我们要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工作还要继续,在这种恐慌阶段,我们更要好好想想,如果我们不打电话,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现在行业竞争如此激烈,同类机构越来越多,我们怎么能不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不打电话就约不到客户,没有客户就没有业绩,随时有可能被淘汰;同样是咨询师,人家拿着上万的工资,你却仅有两三千的底薪,情何以堪?

最后,外呼前的心理准备

1.深呼吸,让自己保持心情愉悦,面带微笑2.不怕遭到拒绝,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3.我们是教育咨询师,打电话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4.已经熟悉业务知识,不怕家长各类问题5.沟通表达能力不好,没关系,就当锻炼了

其实简单来说,消除恐慌心理只需要做到两点: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教育咨询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摆正姿态,先把自己说服了再去说服家长,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努力,日积月累,我们总会做出自己的成绩!

第14篇:毛泽东如何克服“本领恐慌”

毛泽东如何克服“本领恐慌”

学习毛泽东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对于党员干部增强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克服“本领恐慌”的基本途径

早在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就强调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在这里,毛泽东将本领恐慌与政治恐慌和经济恐慌相提并论,甚至比政治恐慌、经济恐慌更加可怕,足见其是一切恐慌的根本。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进一步指出,党的理论水平虽然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是“我们的理论还不能够和革命实践相平行,更不去说理论应该跑到实践的前面去。我们还没有把丰富的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我们还没有对革命实践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阶段。”建国前夕,为使全党适应工作重心由武装斗争到和平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毛泽东又号召全党努力学会过去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1960年6月,毛泽东在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十年总结》时,感触颇深。他写道:“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不少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毛泽东之所以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反复提倡在党内形成读书学习的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总结历史、分析现实急迫需要理论,但党内理论素养准备不足,造成了“本领恐慌”的突出矛盾,解决办法就是读书学习。

读书时间要靠“挤”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过:“没有功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让让步,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上他自己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谈到“挤时间”,就不得不说一说“工学矛盾”的问题。工作和学习真的是一对矛盾吗?学习和工作,一个属于认识领域,一个属于行为领域。表面上看,工作时间多些,学习时间就会少,二者似乎确实“矛盾”,但其实不然。1942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过这样一段精辟论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他说过,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服务同一目的的两个不同侧面。脱离了工作的学习,是空中楼阁,没有丝毫根基,谈起来误人,用起来误事;脱离了学习的工作,就像推磨盘,原地打转,难进一步,也是取不到好效果的。所以,工作和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有些人之所以把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工作观,没有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学习上,满足于装点门面、做做样子,理论学习没有真正入脑入心,用来指导工作;在工作中,不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尊重客观规律,往往决策前拍脑袋、出问题时拍大腿。结果,学习很费劲,工作很被动,学也学不好,工作也做不好。将学习和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内在统一起来,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克服“工学矛盾”,关键在于坚持将学习和调查研究、理论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使学习成果直接用于科学决策;把学习与掌握新理论、了解新情况、探索新方法结合起来,使学习直接服务于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把学习与进行新实践、探索新思路、开创新局面结合起来,使学习成果直接促进工作成效。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检验学习成果,学习和工作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推动实践的发展。

重视读“无字书”

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大学校,那里面的东西——无字的书,多得很,学之不尽,取之不竭。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关键的是他读好了中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做好了调查研究这篇大文章。他不仅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践经验;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无字书、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一生都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邀同学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做过社会考察。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读无字之书。大革命时期,他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做出了科学分析。井冈山时期,他通过农村调查,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30年代初,他通过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掌握了中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解决了贫农、雇农和工商业者之间的关系及对革命的态度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形成了一套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正确政策。60年代初,为了纠正工作中的错误,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他亲自组织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做农村调查,为扭转困难局面,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重大指导作用。晚年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调查研究少了,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没有很好地执行下去,从而出现许多脱离中国国情的“左”倾错误。这也从反面指出了学习脱离实践的危害。

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读字面书易,读字后书难。如何读好社会、人生这本大部头的无字之书,唯一的途径就是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像毛泽东那样从调查研究做起。这是读懂无字之书的最好方法,是我们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想读懂无字之书,在思想上必须怀着满腔热忱、坚定眼睛向下的决心、带着求知的渴望,更要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否则是一定不能读的,也一定读不好的;想读透无字之书,在方法上必须善于解剖麻雀,选择典型、深入了解和剖析,窥一斑而知全豹,典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要有好的、先进的,也要有差的、落后的,这样才能了解全面、真实的情况;想读准无字之书,在行动上必须把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原则贯穿于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实事求是得出答案。

第15篇:极度恐慌观后感 杨远

《极度恐慌》观后感

自从冷战结束之后,战争与核威胁一度被人忘却,而病毒成为人类的新一代恐惧症。艾滋病毒,艾博拉病毒,已经夺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他们不象战争与武器那样直接杀人,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侵害人的躯体,溶解人的内脏,更恐怖的是它们无药可医,仿佛就是死神降临。影片《极度恐慌》就是讲述了一种名叫“莫塔巴”的病毒,不仅可以使人两三天就死亡,而且死亡率百分百。

故事是这样的:1967年,非洲的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得知后,立刻去查看情况。他们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为了不让这种病毒继续传播就向这个兵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姆接到上司的指示,前往非洲去扎伊尔考察一种奇怪的病毒。到达后,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村民均已因感染这种病毒死亡。令人庆幸的是,这种病毒并不会通过空气传染。就在山姆在采集了病毒样本离去的同时,一个美国青年在发病村庄附近的树林中捉了一只小白脸猴准备把它带回国出售。之后,山姆将他采集到的病毒命名为“莫他巴山姆病毒”。但在作了报告之后,山姆却接到了停止调查的通知。原来,此次的病毒与1967年发现的病毒极为相似。而前者早已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这时美国青年已经带着那只白脸猴回到了旧金山的香柏溪镇。自此,一种神秘的疾病很快在香柏溪镇蔓延,而且这种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军队紧急出动封锁镇子,政府为了保有生物武器的秘密决定投弹将这个小镇摧毁。山姆知道防止惨剧发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病毒的原始携带者——小白脸猴。在军方的追击下,山姆找到了那只猴子,并制出新的抗病毒血清,拯救了小镇。

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对病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让我对它产生了新的认识。人们总是将病毒与疾病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生物体破坏、摧毁的能力好像无穷大,鼠疫、肝炎、艾滋病等等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因为某种病毒入侵的结果.电影中的莫塔巴”病毒就有这样的特点:它严重破坏人体的细胞,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感染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就会完全消失在显微镜的视野中,不仅是细胞的结构,连整个细胞都荡然无存。感染疾病的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烧、咳嗽的症状,同时伴有泪流不止的症状,而两天之后,就会因为高烧和浑身溃烂而死。 但实际上,病毒也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在高中时期的生物课中,我曾对病毒的基本知识有过学习,我知道病毒种类繁多:从遗传物质可以划分为: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从病毒结构可以划分为: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从寄主类型可以划分为: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从性质可以划分为:温和病毒(HIV)、烈性病毒(狂犬病毒)。电影中病毒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但实际上,病毒有好有坏。它在人类生存和进化的过程当中,扮演了不同寻常的角色。人和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100多种基因,而且人类自生复制DNA的酶系统,也可能来自于病毒。病毒不仅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还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此外,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病毒的结构简单,简单到没有独立的细胞结构。病毒由蛋白质外膜与具有遗传信息的核酸(或只有DNA,或只有RNA)构成,缺乏独立生存繁衍的能力,因此只能寄生于细菌或其他生命体的细胞中。

诺贝尔得主乔什瓦.李德伯格曾说过:“人类统治地球的最大威胁是病毒”。病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据估计,地球上约有13万种病毒,已被发现的只有5000种。谁也不知道,在人与自然的过度接触中,还会有多少病毒转而将人类作为进攻目标。谁也不知道,这场现实、恐怖而悄无声息的战争,结局会是什么。

这部电影,同时让我对人类的的生命、健康有了新的认识。病毒不仅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而且还存在变异的可能,它的高死亡率令人恐惧。面对这种悄无声息、不可战胜的杀手,人类束手无策的无奈真的让人可悲。

从前,我一直认为虽然外界细菌确实很多,但只要我们的身体健康,抵抗力强,完全可以战胜生活中的一些病毒、细菌。比如感冒、腮腺炎等。而对于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等,我一直认为它们离我真的很遥远。可这部电影却让我清醒认识到,危机就埋藏在身边。一个亲吻,一次近距离的对话,甚至是必要的呼吸都可能会使我们感染病毒。现在我才发现,过去的我对病毒的了解真的太少了,我太小看了它的传播能力,总是抱有侥幸心理的认为那些严重的病毒永远不会出现我的身上。但是,影片中“莫塔巴”病毒从遥远的非洲跨州出现在美国,接着在动物与人之间感染,在公共场合内的人与人之间传染的情节,尤其是影片中病毒在电影院内传播的片段,让我完全改变了从前的观念。过去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会在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染上什么不治之症,因为我觉得被感染的概率太小了。但现在我发现,我们确实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每天都在同各种病毒、细菌打着交道,只不过我们很幸运的没有遇到那种如同“莫塔巴”病毒似的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且死亡率高达100%的病毒。但就像影片中小镇上的居民一样,谁也没有料想到,他们会感染那样的病毒。如今的我们也一样,谁也不能保证我们永远不会遇到那样的病毒的侵袭,只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拥有绝对的安全,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自己,平时多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要做好个体防护措施。

对病毒的认识也使我加强了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首先,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诊,不能因为觉得没什么大碍或者自己能抗得住就拖着,熟不知一些无法治愈的病情往往就是由于耽误了最佳治愈的时间导致的。认真、严肃的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更是对家人和家人健康的负责。就像影片中发现自己有感染病毒症状的母亲一样,她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不让孩子和自己拥抱,忍痛孤身一人前去接受治疗。用理智战胜难以割舍的亲情。其次就是要相信科学,社会中一些对庸医的报道确实让社会大众很失望、心寒,但那毕竟是少数。影片中每个医疗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和尽职尽责工作态度,让我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了一种崇高的敬意。他们担负着病人对生的渴望、对健康的期盼,他们不仅是病人重生的希望,也是医学界科学的代表,他们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带给人们生命的希望。

人有时很伟大,有时也很渺小,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在瞬间死去时,那种恐慌真是无言表达。病毒虽可怕,可也还是有人会和它战斗到底,直至消灭。我认为,面对病毒造成的危害,我们都会感到恐惧,但是不能因为恐惧就采取躲避的态度,就像我们在2003年,众志成城对抗非典一样。对于病毒,我们应当采用积极的方式对待它,在研究如何控制疫病传播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第16篇:极度恐慌观后感 杨远

《极度恐慌》观后感

自从冷战结束之后,战争与核威胁一度被人忘却,而病毒成为人类的新一代恐惧症。艾滋病毒,艾博拉病毒,已经夺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他们不象战争与武器那样直接杀人,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侵害人的躯体,溶解人的内脏,更恐怖的是它们无药可医,仿佛就是死神降临。影片《极度恐慌》就是讲述了一种名叫“莫塔巴”的病毒,不仅可以使人两三天就死亡,而且死亡率百分百。

故事是这样的:1967年,非洲的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得知后,立刻去查看情况。他们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为了不让这种病毒继续传播就向这个兵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姆接到上司的指示,前往非洲去扎伊尔考察一种奇怪的病毒。到达后,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村民均已因感染这种病毒死亡。令人庆幸的是,这种病毒并不会通过空气传染。就在山姆在采集了病毒样本离去的同时,一个美国青年在发病村庄附近的树林中捉了一只小白脸猴准备把它带回国出售。之后,山姆将他采集到的病毒命名为“莫他巴山姆病毒”。但在作了报告之后,山姆却接到了停止调查的通知。原来,此次的病毒与1967年发现的病毒极为相似。而前者早已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这时美国青年已经带着那只白脸猴回到了旧金山的香柏溪镇。自此,一种神秘的疾病很快在香柏溪镇蔓延,而且这种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军队紧急出动封锁镇子,政府为了保有生物武器的秘密决定投弹将这个小镇摧毁。山姆知道防止惨剧发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病毒的原始携带者——小白脸猴。在军方的追击下,山姆找到了那只猴子,并制出新的抗病毒血清,拯救了小镇。

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对病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让我对它产生了新的认识。人们总是将病毒与疾病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生物体破坏、摧毁的能力好像无穷大,鼠疫、肝炎、艾滋病等等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因为某种病毒入侵的结果.电影中的莫塔巴”病毒就有这样的特点:它严重破坏人体的细胞,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感染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就会完全消失在显微镜的视野中,不仅是细胞的结构,连整个细胞都荡然无存。感染疾病的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烧、咳嗽的症状,同时伴有泪流不止的症状,而两天之后,就会因为高烧和浑身溃烂而死。 但实际上,病毒也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在高中时期的生物课中,我曾对病毒的基本知识有过学习,我知道病毒种类繁多:从遗传物质可以划分为: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从病毒结构可以划分为: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从寄主类型可以划分为: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从性质可以划分为:温和病毒(HIV)、烈性病毒(狂犬病毒)。电影中病毒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但实际上,病毒有好有坏。它在人类生存和进化的过程当中,扮演了不同寻常的角色。人和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100多种基因,而且人类自生复制DNA的酶系统,也可能来自于病毒。病毒不仅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还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此外,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病毒的结构简单,简单到没有独立的细胞结构。病毒由蛋白质外膜与具有遗传信息的核酸(或只有DNA,或只有RNA)构成,缺乏独立生存繁衍的能力,因此只能寄生于细菌或其他生命体的细胞中。

诺贝尔得主乔什瓦.李德伯格曾说过:“人类统治地球的最大威胁是病毒”。病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据估计,地球上约有13万种病毒,已被发现的只有5000种。谁也不知道,在人与自然的过度接触中,还会有多少病毒转而将人类作为进攻目标。谁也不知道,这场现实、恐怖而悄无声息的战争,结局会是什么。

这部电影,同时让我对人类的的生命、健康有了新的认识。病毒不仅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而且还存在变异的可能,它的高死亡率令人恐惧。面对这种悄无声息、不可战胜的杀手,人类束手无策的无奈真的让人可悲。

从前,我一直认为虽然外界细菌确实很多,但只要我们的身体健康,抵抗力强,完全可以战胜生活中的一些病毒、细菌。比如感冒、腮腺炎等。而对于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等,我一直认为它们离我真的很遥远。可这部电影却让我清醒认识到,危机就埋藏在身边。一个亲吻,一次近距离的对话,甚至是必要的呼吸都可能会使我们感染病毒。现在我才发现,过去的我对病毒的了解真的太少了,我太小看了它的传播能力,总是抱有侥幸心理的认为那些严重的病毒永远不会出现我的身上。但是,影片中“莫塔巴”病毒从遥远的非洲跨州出现在美国,接着在动物与人之间感染,在公共场合内的人与人之间传染的情节,尤其是影片中病毒在电影院内传播的片段,让我完全改变了从前的观念。过去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会在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染上什么不治之症,因为我觉得被感染的概率太小了。但现在我发现,我们确实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每天都在同各种病毒、细菌打着交道,只不过我们很幸运的没有遇到那种如同“莫塔巴”病毒似的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且死亡率高达100%的病毒。但就像影片中小镇上的居民一样,谁也没有料想到,他们会感染那样的病毒。如今的我们也一样,谁也不能保证我们永远不会遇到那样的病毒的侵袭,只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拥有绝对的安全,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自己,平时多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要做好个体防护措施。

对病毒的认识也使我加强了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首先,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诊,不能因为觉得没什么大碍或者自己能抗得住就拖着,熟不知一些无法治愈的病情往往就是由于耽误了最佳治愈的时间导致的。认真、严肃的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更是对家人和家人健康的负责。就像影片中发现自己有感染病毒症状的母亲一样,她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不让孩子和自己拥抱,忍痛孤身一人前去接受治疗。用理智战胜难以割舍的亲情。其次就是要相信科学,社会中一些对庸医的报道确实让社会大众很失望、心寒,但那毕竟是少数。影片中每个医疗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和尽职尽责工作态度,让我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了一种崇高的敬意。他们担负着病人对生的渴望、对健康的期盼,他们不仅是病人重生的希望,也是医学界科学的代表,他们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带给人们生命的希望。

人有时很伟大,有时也很渺小,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在瞬间死去时,那种恐慌真是无言表达。病毒虽可怕,可也还是有人会和它战斗到底,直至消灭。我认为,面对病毒造成的危害,我们都会感到恐惧,但是不能因为恐惧就采取躲避的态度,就像我们在2003年,众志成城对抗非典一样。对于病毒,我们应当采用积极的方式对待它,在研究如何控制疫病传播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第17篇:上台演讲,如何克服紧张恐慌心理

上台演讲,如何克服紧张恐慌心理

上台表演紧张的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 ,适当的紧张有利于更好的发挥,过于紧张,就有可能影响发挥水平了,多锻炼就会好的,熟能生巧,每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都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造成怯场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也因人而异。但下面几点原因却带有极大的普遍性:

1、评价忧虑。这是造成怯场心理的最主要的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任何存在评价的场合,人们一般很难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大多数人对自己在初次约会中的表现不十分满意。在演讲中,由于评价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听众在 “ 裁判 ” 演讲人,所以演讲者的忧虑更多,心理负担更重。

2、听众的地位。如果我们面对的听众比我们的地位高,或者我们认为比我们重要,我们讲话时便感到特别紧张。求职者在评估小组面前的表现往往很不自然,这一方面是因为评价忧虑,另一方面也无疑是因为评估小组 “ 大权在握 ” 。

3、听众人数。一般人都愿意在 “ 小范围 ” 内讲话。如果听众人数很多,演讲者便会倍加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出错或表现不佳, “ 那么多人 ” 一下子都知道了。过分的小心谨慎加大了怯场的可能性和程度。

4、对听众的熟悉程度。大多数人在 “ 熟人 ” 面前讲话比较自然。面对陌生的听众我们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内便会对我们作出评价。

5、听众的观点。如果你知道听众或大多数听众所持观点和你的观点一致,那你便会信心十足。反之,你便会有很多担心。

6、准备是否充分。若演讲者自己心里觉得自己对演讲准备得不充分,觉得有 “ 出丑 ” 的可能,那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可能出卖他。

上面我们分析了造成怯场心理的主要原因,下面是几种 “ 药剂 ” 。

1、充分准备。对付怯场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诚心实意地告诉自己你对本次演讲准备得十分充分:你的选题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听众很有吸引力;你对该题目已深思熟虑,而且收集到了所有所需资料;你的演讲稿紧扣主题,安排有序;经过反复演练,你已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演讲时间;你对自己的仪表和临场表现有充分信心;你有能力很好地对付讲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2、适应变化。如果你原计划给二三十人作演讲,到场后发现听众有二三百人,你会怎么办?你准备了一份非常正式的演讲稿,走上演讲台你却发现大家都穿着牛仔服和 T 恤衫之类的衣服,你将如何想?你准备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内容,可上场前主持人告诉你你只有十五分钟的演讲时间,你又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演讲中绝非偶然事情。所以,如果你被邀去演讲,不要忘了事先收集如下信息: 1) 有无固定论题?论题范围? 2 )听众成分(包括人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工作性质以及参加演讲的原因等); 3 )演讲地点(包括其地理位置、场地大小、有无话筒等内部设施),如果有可能,最好亲自去演讲地点看一看,作到心中有数; 4) 演讲时间; 5) 有无听众提问。

3、练习放松。演讲前,如果你仍感到紧张,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你放松: (1) 深呼吸。作深呼吸的目的是供给你充分的氧气,帮助你在演讲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音。这里所讲的 “ 呼吸 ” 当然指的是腹呼吸而不是肺呼吸。歌唱家和演员们都知道腹呼吸在控制声音方面的重要性。 (2) 肌力均衡运动。肌力均衡运动是指有意识地让身体某一部分肌肉有规律地紧张和放松。比如你可以先握紧拳头,然后松开;你也可以固定脚掌,作压腿,然后放松。作肌力均衡运动的目的在于让你某部分肌肉紧张一段时间,然后你便不仅能更好地放松那部分肌肉,而且能更好地放松整个身心。 (3) 转移注意力。演讲前要积极听取主办人和听众意见,这样你便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更好地放松身体和思想。

4、带点幽默感。幽默是演讲中的食盐。优秀的演讲人和有吸引力的演讲内容只有加上恰到好处的幽默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演讲。所以当你遇到怯场心理的袭击时,不妨将之 “ 幽默 ” 而去,在听众轻松的笑声中解脱自己。

小贴士:1)在开口之后对自己连呼三声 我可以! 相信自己的能力 这样就会好一些 如果开口之后还是比较紧张 这样可以刻意让自己放慢说话的速度 慢慢就会进步入状态 不会再紧张了 2)你不是紧张吗? 不是不敢拿眼睛看大家吗? 好 那你发言之前总要向大家问好 说声大家好什么的是吧 你在问好的同时 用你敏锐的双眼浏览一下台下的听众.。尽量慢一点,尽量看他们的眼睛, 可以从前到后或者从左到右 哪里都不要漏掉 当然这你自己把握 记得面带笑容 问好嘛 当然要显得真诚! 你会发现大家也和你一样真诚并且带着宽容 即使你在台上犯错他们也会原谅, 如果你真的说错了什么,也不用紧张 说声SORRY然后从容的纠正就可以了 这叫诚实!那可是优点哦。当你进入了忘我状态的时候.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啊 完全是心理的作用 你觉得自己行你就会很行。真的,祝你成功!

第18篇:转变学习观念 克服本领恐慌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心得体会

——转变学习观念,克服本领恐慌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意见》,号召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为更好地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出了要求和部署。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转变学习观念尤为重要。

“成人要增才,增才要读书”的理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要立于不败之地,要改变自己,就必须不断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思维活跃在一种巅峰状态”,才能使思维敏捷,才能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他们是领导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头人,他们有没有学习能力?有没有实践能力?有没有创造能力?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学习是给脑袋吃饭,脑袋不吃饭,智慧就休克。知识是事业的资本,知识不长进,事业就封顶。倘如行为不科学,越有“精神”越可怕。倘若领导无知识,越有权利越可怕。倘若学者无道德,越有知识越可怕。观念错位会导致财富破产、知识破产、精神破产。财富破产是做生意失败;知识破产是做学问失败;精神破产是做人失败。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观念的力量不仅在于正确与否,更在于它被接受的程度。知识决定命运,观念造就人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你踩对了多少个脚印?踩错了多少个脚印?哪一个脚印不由观念决定?那个脚印不影响发展?有了先进文化价值观,在社会继续转型的过程中,才会多踩对一些脚印,才能有更大发展„„是思路开阔,给人希望的观念;是推动社会进步、造就成功人生的观念。谁接受了这些观念,谁就有希望,就有发展,对地方、企业、个人都是如此,尤其对党员领导干部也如此。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是现代社会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新形势而进行组织创新的产物,是国际形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随着国际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研究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以此来增强竞争力,要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学习型组织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发展组织本身,丰富组织内涵和延长自身的寿命。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是提高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才能,使其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通过战略性运用来创造未来,通过个体自我能量的发挥来创造人生的价值。

学习是宇宙人类适应各种各样环境的动态过程,是宇宙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伴随人类一生的终生伴侣。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时每刻都不是在学习吗?从咿呀学语到学习掌握各种知识,从蹒跚学步到学习掌握各种技能,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学习使人变得更加灵活。学习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何提高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质量、学习时间、学习实践„„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我通过学习,感到学习的好坏是由

观念所决定,人的观念的改变是由学习的好坏所决定。学习的不断提高更加改变观念,观念的改变使学习更加提高,观念与学习是相互影响,相互提高的关系,学习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让我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吧,从现在开始转变我们的学习观念。

转变观念——就要树立新的学习型观念。新的学习型观念始终离不开学习的主体——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更离不开党组织的主体——党员和党员干部,新的学习型观念离不开学习的目标——提高。以人为本,学以为本。学习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党员干部一生都离不开学习的提高,一个人学习提高没提高决定人的品德修养,决定人的聪明才智,决定人生价值的体现。学习的提高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不仅仅是工作和进步的需要,而是通过学习提高让我们更加认识和了解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更加拓展我们的创造力,更加增强我们的修养。使我们身心得到锻炼,使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新的学习型观念就必须做到:一要学习为本;二要学习为乐;三要学习为勤;四要学习为强;五要学习为优;六要学习为创;七要学习为深;八要学习为荣;九要学习实;十要学习为终。

转变观念——就要树立新的学风型观念。爱学习,勤学习是树立新学风的关键。有一份勤奋就有一份收获,勤奋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学习也不除外。我们从一点一滴学习起,天长日久就成为我们的财富。勤奋要体现在眼勤、口勤、手勤、脑勤,要养成多动脑,多动眼的习惯,虚心向专家学习,虚心向他人学习,把学习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重要事来对待,读好书,读益书。经常与爱读书人交朋友,经常探讨读书体会和交流新的思考理念,加深对学习的运用和创新,形成良好的创造性周而复始的学习方法。求真学、求真知、求收获,达到入眼、入脑、入心学无止境的境界。

转变观念——就要树立新的创新型观念。创新是人类发展的灵魂,使人们所产生的新思想、新发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人们运用新知识、新智慧、新智能来活跃和激发本身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智力品质。创新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学习来提高和发展,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丰富自己的才干、丰富自己的阅历。精心培养自身的好奇心、培养洞察力、培养想象力、培养判别力、培养敏锐性。这样把大脑中储存的感性资料转化为创新技能、创新技巧、创新能力。

转变观念——就要树立新的时间型观念。时间资源是任何资源无法代替的,是一种独特的最宝贵的资源。对于人类来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一切。我们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特殊宝贵资源,科学的安排好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学好知识,学好技能,学好科学,发挥好更大的作用。一要树立时机观念。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利用好每一时刻时间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二要树立时效观念。时间产生效益,时间产生价值,在有限的生命里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财富,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创造更多价值。三要树立节约时间观念。马克思说过“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时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太短暂了,我们要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在那个阶段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水平,都要合理安排好,要学会巧妙地运

用时间,善于统筹时间,把时间作为人生最主要的事情来抓,抓出价值,抓出美丽。

第19篇:夏季恐慌症痱子的出现

夏季恐慌症-痱子的出现。又到了炎热的夏季,心里很害怕,长痱子,因为每年夏天腰部都长痱子很痒,知道深秋才会消失,庆幸今年朋友教了我几招防痱子的招。现在同大家分享。

1、少吃过热及辛辣食物,多吃些冬瓜、苦瓜、西瓜等新鲜蔬菜、瓜果。

2、出汗较多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多喝一些绿豆汤、清凉饮料等,但切记不要过甜,必要时可适当地补充些淡盐水。

3、保证皮肤干燥,经常洗温水澡,禁用碱性大的肥皂洗身,洗澡后擦痱子粉多喂水。

4、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室内清洁,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绿豆,冬瓜,西瓜等,切忌多吃油腻的食物,以免阻止汗液的排出;而且要保持皮肤的干爽,避免潮湿。

祝:你同我一样拥有一个健康的夏天。你也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第20篇:专制社会的权力恐慌症

专制社会的权力恐慌症 王纪潮

一、

每次读海外汉学家的书我都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情,这就是阅读过程中的快感往往会引出许多挥之不去的历史沉重感,说白一点,就是终卷之后没有了好心情,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会有这种感觉,80年代初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是如此。那时我正在做明清史方面的研究,黄著很明确地讲明清社会并不存在什么“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本书给当时史学界所带来的一股清风使不少的人为之倾倒,今天该书已经成为时髦话语中的一个符号了。黄著的书名也很有意思,选择了明代一个非常平凡的年代来开卷,给人印象深刻。二十年后,当我看到同样以年代为题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这本书时就自然不能放过,这种小题目往往就是西方学者进行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的着眼点。我前后读了几遍,感到作者的眼光确实比一般的海外专门作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要独特一点,书名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这就是伴随专制社会始终存在的权力恐慌症。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的作者孔飞力(Philip A.Kuhn)在西方汉学界很有名气,目前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他是学者圈里公认的厚积薄发者,目前出版的著作只有二本,一本是他在1970年问世的成名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极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该书2002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就是于1999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本《叫魂》,这是80年代他在北京第一档案馆做研究的副产品。如果说两书有什么关系的话,依我看那就是前者关注的是清帝国地方上的组织结构,后者的重点则是放在中央的权力上面。在前书,作者认为清代中央权力对地方控制的衰落是地方武装(团练等)兴起的原因,(见《中华帝国》一书的序言)后书涉及中央权力也就是皇权对地方上**的反应机制。两书描述清朝帝国统治结构的重点不一样,在时间上也刚好能够衔接,所以两书可以放在一起来看。

1768年是乾隆三十三年,这时的清朝并没有露出衰败的迹象,按照孔飞力的说法,它正处于盛世的顶端。(第32页)在《清史稿》和《高宗实录》里,我们知道这一年可以称得上事件的记载几乎没有什么,除了官员的正常调任和例行的蠲免钱粮之外,我看乾隆于该年的八月允许俄罗斯在恰克图通商还有点意思,这是继雍正六年(1728)中俄签署《恰克图条约》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允许俄国势力在恰克图存在,它与后来英国的马戛尔尼向乾隆要求通商权(1793)相比,真是宽大得可以。孔飞力却选择了这一年发生的另外一件看起来很滑稽的“叫魂”事件作为他宏大叙事的开端。为什么孔飞力把这一年看得那么重要呢?我们就来看看1768年“叫魂”案的始末。

事情的起因是浙江德清县于当年要重修坍塌的水门和桥梁,按照传统,需要在桥桩上贴以活人的姓名来增强打桩的力量,被贴名者,非病即死,这就是“叫魂”。一个叫沈士良的农夫偶然地要将自己可恶的侄儿们的姓名交给工匠,结果被扭送到了官府,由此它在江浙一带引起了一系列类似的“叫魂”恐慌。到了夏天,江浙一带这种“叫魂”的恐慌就演变成了“偷割发辫”的传言,朝廷接到了好几份密报。7月24日,山东的巡抚富汉尼在给乾隆上的一份奏折中说,“割发辫”的情况已经蔓延到了济南。7月25日,由大学士傅恒、尹继善、刘统勋三人起草的乾隆上谕下达到江、浙和山东的官员。这份上谕说:

“闻江浙一带有传言起建桥座,因偷割发辫、衣襟等物,稽垫桥桩,以为厌胜之用者,流传并及山东地面,其言甚为荒诞,或系市井剪绺匪徒,借端捏造,冀得逞其鼠窃伎俩,亦未可定。但此等造作讹言,最易煽惑民听,理应留心查禁,以杜浇风。”(《清实录》卷812,同书第100-01页所引)

事情还没有完。四天之后,乾隆又向全国的督抚发出紧急诏谕,称山东已经逮捕了人犯,命令全国对巫师们进行追捕。乾隆认为,山东的割辫事件“不仅仅对长江下游各省,也对整个帝国构成了威胁。”(111页)在随之而来的各省的清剿中倒是抓获了不少的所谓“割辫者”,经过层层的严刑逼供,其中包括了军机大臣们的廷讯,结果多属子虚乌有。这就在官僚集团的高层对普遍案情发生了怀疑。(231页)乾隆自己也发现冤狱的肆虐和官僚集团对他虚应故事,事态如果继续追下去恐怕弊大于利。在10月5日的上谕中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他说:“整个叫魂案可能是由阴谋家编造出来的,其目的则在于挑动人们对官府的仇恨并煽动造反。”(233页)乾隆总算是自己纠正了这一冤假错案。和历代不认错的统治者一样,这位圣主并不承认制造“叫魂”案本身是错的,而恰恰相反,他“始终坚持首恶正犯的确实存在,而他们的逍遥法外是由于各省的失职。现在是惩罚失职官员的时候了。(237-38页)一场轰轰烈烈开始的妖术案,出现这么一个不了了之的局面来收场,不仅热衷参与此案的各级官员想不到,乾隆本人也没有想到,我们读者也没有想到。

二、

“叫魂”、“割辫”一类的妖术活动在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并不希奇,从人类学和宗教学上看,它来源于人类心理深沉部分的“关联式思维(coordinative thinking)”、“联想式思维(aociative thinking)”,在弗雷泽的《金枝》、江绍原的《发、须、爪》等这类讨论交感巫术的经典著作中,中外学者都有论述,但是怎样把它与历史事件关联起来就要看作者的眼光了。一般学者如要处理乾隆三十三年的“叫魂”案这样的材料,很可能先要从民间文化方面入手,例如周锡瑞(Joseph W.Esherich)在其名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该书有199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译本)中就是这样做的,而且非常漂亮,读者由此很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本因和民间文化力量最终会演变出什么结果来。义和团的神拳和秘密宗教当中的核心成分与乾隆“叫魂”案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意识是完全一致的,孔飞力赞同弗雷泽的理论的,(141页)但却没有走周锡瑞的路子,而是把眼光放在了“叫魂”案与专制权力的关系上面。这样一来,民间文化传统与官方之间发生了互动,故事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但是问题也出在这里,它使人感到作者对于“叫魂”案在民间产生恐慌原因还缺乏周锡瑞那样的深入分析。

孔飞力认为,“叫魂”案反映出了中国专制社会后期的许多问题,该案的核心问题似乎是社会对专制皇权的一种反抗和官僚机器与皇权之间矛盾的反映。当君主发现事情并没有他开始想象地那么可怕之后,在原有的官僚体制的作用下,清剿邪教的运动就自然转变为日常的公式不了了之。(286-91页)在我来看,孔飞力全书对“叫魂”案件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叫魂案的首席原告始终是皇帝本人,(229页)它实质上是君主的问题而非官僚们的问题;(280页)

2、妖术恐慌与人口的流动有关,流动人口威胁公共安全;(52-55页)

3、信息是一种权力和力量,(101页)但是它也是一种制约因素。“叫魂”信息的传播速度对朝廷和民众双方都具有威慑作用,乾隆在案发初期采用秘密通信渠道(奏折)了解“叫魂”一案的进展,“正是恐惧这个因素制约着他在危机初期谨慎行事。”(304页);

4、官方一旦清剿妖术,普通人就有了机会来清算宿怨或牟取私利,(300页)看到这里我立刻想到了文化大革命,这可真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劣根性;

5、在专制极权的社会,“君主要实行个人控制,非要诉诸于\'政治罪’不可”,(298页)叫魂案的实质是 “政治罪”。

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文献记载农民利用“邪教”造反的事情不可胜数,但是非常缺乏最高统治者对这一类案件心理反映的记载,所以研究者的眼光多半只能集中在民众利用宗教的社会根源分析上面,从东汉的“太平道”直到晚清之会道门的研究差不多都是这样。孔飞力在第一档案馆查材料时注意到清宫档案中的《朱批奏折》、《宫中上谕》这一类反映皇帝本人对“叫魂”案看法的第一手资料(孔本人有很好的汉学功底,尽管他不懂满文还非常注意查满文方面的有关材料,当时还在第一档案馆工作的满学专家赵志强先生对我讲,这一点令他印象深刻),这就使得这一类传统研究题材有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他把整个“叫魂”、“割辫”案看成是乾隆自导自演的案子,论据就是建立在对大量的乾隆御批的心理分析上面的,这是很少有西方学者做过的工作。从上面我粗略列举的那几点,就可以看到它与海外汉学界传统上对社会骚动当中的民间巫术、“邪教”原因的角度是不太一样的,他指出专制政权对民间宗教的清剿是政治原因的这一条是可以推而广之的。其研究的题目很有新意,结论也非常有眼光,使人不能不佩服他对中国古代专制社会观察的敏锐。别的都不讲,仅从孔飞力利用史料做君主心态分析这一点来看,这样的研究不出彩也难,即使专家不叫好,在普通读者当中也会引起兴趣。这就像《纽约客》的书评所讲的“孔飞力的细节描述是那样地引人入胜而又令人颤栗,生动地展现了各省的恐慌怎样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三、

中国的下层草根社会有利用迷信、“妖言”组织民众反抗专制统治的传统,历代统治者对“妖言”的力量和防范也是不断的在加强。先秦时期由于巫教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神判”与“妖言”之间的界限模糊,言论尺度就比较宽松,“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类的观点在统治集团内部还时有所闻,统一帝国形成之后官方就逐渐地收紧了言论。云梦秦简的《语书》中只是讲下层社会要“去其邪僻,除其恶俗”,但秦律中还没有找到明确查禁妖言邪说的法律。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的《汉律·贼律》中有“诸上书及有言也而谩(欺诳),完为城旦舂”的律文,(《张家山汉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135页)对言论的控制也还局限在对言语不实方面。就我所知,《唐律》中的“诸造祅(同妖)书及祅言者,绞。”(《唐律疏议·贼律》中华书局1983年,345页)这一条可能是现存最早的禁止“妖言惑众”的律文。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这方面的法律之多、之广、之严酷,无以复加。孔飞力在书的第四章有专门归纳了“十恶罪”、“礼律条款”、“刑律条款”三方面的内容并有详细的讨论。我感到有意思的是作者本人为什么要把这种对“叫魂”、“妖言”的严厉打击与专制社会下的权力恐慌症联系起来。

王权神授或者“天命”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权力来源合法性的基础,要进行有效专制极权统治,限制和过滤某些不利于统治的“妖言”(也就是那些可能与统治者分享神性的言论),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历代王朝对天文知识的控制就反映了这一点。满清政权在意识形态上是个非常奇怪的政权,它的统治集团是信奉萨满教的。萨满教(Shamanism)就是利用降神与神灵沟通的昏迷式(ecstatic)宗教。萨满在昏迷中显示的神性与汉族的“叫魂”是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在“叫魂”案中,事件本身虽然小,但它却是巫师、术士向社会公众展示神性(它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真理”)的机会,如果巫师本人因此受到信徒的拥护或者任何人都能够宣布自己具有神性,就必然会造成对专制皇权的冲击,造成专制王权合法性的危机。我们在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造反的领袖借降神或叫魂之际宣称是某某神、某某仙下凡,以向民众证明自己具有掌握权力的合法性就是在挑战某一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叫魂”和萨满教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显然地,乾隆下令清剿汉人当中的同样的“叫魂”行为就不是出于意识形态和宗教方面的原因而只可能是乾隆本人对专制权力的稳定有了某种恐慌。

实际上统治者对民间的“邪教言论”从来就没有放心过,这种恐慌在整个清代都是存在的。《大清律例》中就有明确禁止民间萨满活动的法律,原因正如沈之齐在《大清律例会通新纂·祭祀》中所说的那样:小民百姓若是受惑于异端邪说,便可能会产生思想动摇,从而引致“蔓延生乱”。(见孔书114页所引)孔飞力指出:“在清廷看来,凡未经授权便与神灵发生交往便是对于公共秩序的一种威胁”。(115页)在他看来,巫师的神性需要清朝政府官方的认可的事实正是专制社会中的君主对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一直存在着恐慌,只是恰巧在乾隆的盛世之际借“叫魂”案表现了出来。

那么“叫魂”案是不是真的对专制皇权产生了威胁呢?孔飞力认为这样提问都有些好笑。他说:“在《大清律例》中,以\'谋反’罪名对于妖术所作的指控最为严重,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认识观念上的罪行(试图预卜未来)”,这也就是今天法学界常说的“妄想罪”、“思想罪”。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妖术”是天命的对立物,统治者经常要考虑妖术会不会对国家机器造成威胁,而问题的实质却在于“百姓对于妖术的反应。”(120-21页)这也就是说,百姓很容易受到妖言的鼓惑造成社会性的恐慌;专制社会的统治者对自己的百姓辨别“妖言”的能力也从来没有信心从而患有天生的权力恐慌症,所以很自然的他们就会认为最好、最安全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禁毁图书、追查流言、主导信息的传播和封闭一切民众与外界接触的自由管道。

孔飞力认为,妖术恐慌有二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术师的妖术威胁到的是灵魂与肉体的脆弱联结;而对皇朝的上层人士来说,这种行为危害到的则是皇朝同上天力量的脆弱联系。”这后一种的权力恐惧,使得“君权神授的完整性与持久性需要通过皇家不断从事的礼仪活动而反复验证。”(163页)这些反复进行的礼仪之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专制权力的永久合法性。做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学者一般都知道“礼仪”的重要性,并且乐于讨论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作用。在读《叫魂》之前,我想大概有不少的读者像我一样,很少注意到这些被统治者精心构筑的上层建筑在“妖言”面前却是那么地脆弱,那么地不堪一击,以致任何细小的“妖言”传播都可能造成权力的雪崩。孔飞力是少数注意到君主权力基础脆弱的汉学家之一,他在《叫魂》一书中指出了“妖言”的罪名本身是君主权力对言论的控制缺乏信心的表现,它是君主权力的问题而不涉及官僚体制。(246页)我想这或许是他把“叫魂”案看成“政治罪”而不是“宗教罪”的原因。

四、

孔飞力在《叫魂》一书当中,提到了“叫魂”危机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和乾隆要借该案所达到的目的也很有意思。

先说前提条件。乾隆时代是中国传统专制社会的顶峰,它的标志之一是物质生活的高度繁荣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我们如果抛开所有的具体数字和概念来讨论这一时期社会繁荣的原因,恐怕可以用 “流动”二个字来解释。何炳棣曾经有过研究,明代开始的移民运动与清朝比较就相形见绌了,而清朝的大规模的省际移民运动就是在乾隆时期。(《明初以降人口极其相关问题》三联书店2000年,160-98页)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对专制社会的极权控制系统而言,威胁最大的恰恰就是“流动”。专制政权维持的必要条件是君权神授、宗法礼仪、小农经济等一类的东西,这些都是需要绝对稳定的;商品、人口和言论一旦大规模地流动起来它们对皇权和原有社会秩序的稳定所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在乾隆年间,对于满族统治集团来说还有另外一种“流动”也很危险,这就是满汉文化之间的融合。(《叫魂》一书有专门一节讨论这个问题)朝廷当时认识到了这种人口、文化交流和信息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对政权稳定是一个非常致命的威胁。特别是在流动当中,朝廷对民间的“妖言”可以说基本上是无法控制的,朝廷所不喜欢的“有害信息”的破坏力量比前代更为突出。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过去国家力量完全控制舆论的局面开始起了变化,下层社会的民众完全可以利用流动的机会来充分发挥“妖言”的力量。这个时候,对信息严格的控制就成为维持统治的一把双刃剑。在朝廷方面,无论向社会公开清剿“妖言”和封锁“妖言”在流传的信息,朝廷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同时,对草根阶层来说,“妖言”的流动必然引起下层社会的恐慌和招徕朝廷的更严厉镇压。在1768年发生的许多叫魂的事件中,“外来性始终是大恐慌的导火线。”(159页)所以当时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是“叫魂”发生和扩散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孔飞力教授非常敏锐地看到了“叫魂”案里面信息的力量以及信息与安全的关系问题,(101页)因为专制极权社会的本质最终还是在于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很是有眼光。

其次,整个“叫魂”案是由乾隆当原告,从接到密报发案到结案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该案在实质上固然是专制权力恐慌症的一种过激反应,那么乾隆发起该案的实际收获又是什么呢?孔飞力认为是为了动摇官僚自我保护的常规方式,使乾隆本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同他所感到自己权力的问题同官僚们摊牌。(276页)这也就是说,该案是他为自己加强皇权专制的借口,乾隆借此机会使他的权力今后更加不受官僚体制的约束。这样来看利用“叫魂”案来整肃官员当然就是“政治罪”了。当发现该案有扩大化倾向会破坏统治集团的平衡之后,乾隆立刻就叫了暂停。上面提到的山东巡抚富汉尼等官员遭到了贬斥,以挽回乾隆的一些面子。这样的结果是那些拼命为乾隆追捕邪教徒的官员所没有料到的,这真得是很有趣!

不过我对乾隆是利用邪教案对付官僚的说法还有所怀疑,因为在皇权的绝对权威下面,孔飞力所讲的官僚们“常规权力”和君主“专制权力”的分歧一般是在权力的分配上面,而不大会出现“常规权力”质疑“专制权力”的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官僚体制是承认皇权的合法性的,官僚体制中的常规权力对专制皇权的制约只是在理论上表现为皇权要符合官僚制度理想中的“天道”,而没有现代民主政治中那种选举制度和司法独立制度可以制衡国家最高权力。在实际操作中,皇权更是官僚体制赖以运行起来的发动机,所以中国的历史上基本没有体制内的官僚敢于站出来反对皇权。当君主在贯彻自己的权威遇到阻碍时,他想要解决官僚体制阻碍的办法是很多的,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高压,例如明嘉靖时期的“大议礼”一案。乾隆利用“妖术”来作文章过于迂回、过于麻烦了,倒不太像是专制皇帝的手段。

“叫魂”案是政治罪这没有问题,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被孔飞力提到的种族因素。(295-96页)“叫魂”中有剃发的问题,剃发是“叫魂”案中一个非常危险的种族意象,(229页)。按照孔飞力的描述,乾隆一开始就极力回避“叫魂”案中剃发的政治意义,只是就妖术来论妖术,他甚至在私下的宫廷通信中也不提这一问题。就像孔飞力自己讲的那样,这个问题恰恰包含了对满清统治合法性的威胁。(123页)辫子是满人统治合法性的符号,乾隆在“叫魂”案当中刻意回避不等于这个问题不存在。孔飞力说,“叫魂”案有控制信息流动的目的,这其实是一切专制独裁政权的特征,在社会的流动性和商业化比较突出的乾乾隆时期,孔飞力指出的这个问题是以往很少有学者注意的问题。但是从满族的意识形态上看,信奉萨满教的满族统治集团禁止民间的降神、招魂在政治上并不具有正确性。那么,这里面就可能只有一种解释,这就是满族统治汉族的合法性一直是清朝恐惧的中心问题。清朝对煽动民族反抗 “妖言”的恐惧由来已久,例如我们很熟悉的明朝“朱三太子”案一类都是利用降神的招数来制造*。我们只要再看看辛亥革命时期民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口号,就可以想到这是满族统治者始终不能放松警惕的一个政治问题。乾隆本人在“叫魂”案中回避种族问题客观上有强调他是中国的皇帝而不仅仅是满人皇帝的作用,所以,我还是认为这反映出来清朝统治者权力恐慌症的种族问题。“叫魂”案中的权力恐慌症实际上有天命和种族这二个因素在起作用,孔飞力对该案所隐含的种族问题显然就强调的不够。

1768年的“叫魂”案是中国传统社会上层的专制权力与民间草根势力的一场较量,表面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取得了胜利,它却向读者揭示了在清朝的盛世强大的专制权力在草根文化面前有着怎样的麻烦和恐慌。不管专制多么强大,它无时不受到来自民间力量的制约,稍有不善,就会出现像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的*。正如孔飞力所说:“每个社会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政治权力的限度作出界定。没有哪个社会愿意长期容忍不受限制的专权。在清代,普通民众对于政治体制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在官方的滥用权力面前,也几乎得不到任何保护。然而,历史也表明,皇帝与官僚专制在实施威权时还是受到了某种限制的。”(序言)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相对于上层社会的专制而言,民间的草根文化就要自由得多,“叫魂”一类就是草根势力利用民间信仰制约专制权力的一种力量。历史上尽管专政高压在一段时间可以控制非官方的民间信仰和传播,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双方的互相妥协和适应。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稳定社会结构的另一种力量——知识精英最终会出来调和上层和草根的矛盾。周锡瑞曾和我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稳定的乡绅(Local Elites),或者说是政治精英,并不相信“降神”、“叫魂”这一类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东西,其实他们也知道这是草根文化的基础,一旦乡村的政治结构被破坏,专制皇权只靠精英们是没有办法保持地方上的稳定的,因此乡绅也比较宽容民间信仰。如果说孔飞力的这部《叫魂》有什么不足的话,我想就是缺少了乡绅阶层或者知识分子对于这场“叫魂”案的反应,如果有就会更加精彩,当然这也超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源于专制深处的恐惧——读孔飞力的汉学专著《叫魂》

源于专制深处的恐惧

——读孔飞力的汉学专著《叫魂》

这是一本与德清有重要关系的书。

记得在乡下时候,有一天夜里,儿子和我走散了,我大声叫他的名字。我母亲马上惊恐地阻止我:不能在夜里叫小孩的名字。我想这大概是一种心理隐忧或是一种风俗吧。不曾想,一个叫孔飞力的美国学者就从这一风俗出发,围绕乾隆盛世时的一桩迷案,以及迷案带给人们的普遍恐慌,从而发现盛世之衰象。一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汉学专著震动了西方汉学界,使他成为继费正清后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

《叫魂》的故事就是从德清开始的。1768年,正是乾隆盛世。这年春天,德清的下水城门(现为东门城桥)塌了,一批来自余杭的石匠在修建。一天,乡民沈士良来找石匠,说他有俩同住的侄子为人苛刻暴戾,欲惩罚之。沈拿出一张写着他侄子的名字的纸,要石匠把纸贴在木桩尖打下去。石匠觉得蹊跷,便告了官府。阮知县审了一通,将沈士良打了几下屁股后就放了。事情本该了结了,谁知叫魂作法的流言却迅速由内心的恐惧上升社会的恐慌,从德清传向了四面八方。甚至那些余杭石匠回家拿米,也因来自德清而被当作叫魂犯送进官府。

流言称,只要用写了一个人名字的纸包了那人的发辫,施与某些咒语,便能控制那人的灵魂,使那人为你服务。流言所及人人自危,生怕自己的灵魂被人控制。被谁控制呢?流言认为是那些乞丐、僧人、游民专使叫魂勾当。另一方面,自然也有些人受流言鼓惑,以为如此施法以后,真的能够控制别人的灵魂,而不惜以身试法。

事情终于引起乾隆皇帝弘历的警觉。当时,经过康熙、雍正酷治,满清统治渐渐稳固,剃发留辫也为汉民所接受。因涉及割辫,动摇满清统治的名分,乾隆极为关注。尽管后来没有发现有预谋地控制人的灵魂的行为,弘历认定有谋反嫌疑,便下令围剿。 于是,整部国家机器都开动起来。从朝廷到省到府到县都在清查叫魂犯。对大小官僚来讲,清查叫魂犯并不是保一方平安的事了,而是对皇帝忠不忠的问题了。因为在地方上所谓叫魂案都是子虚乌有的事,一时间密告诬陷盛行,社会恐慌弥漫。而社会的恐慌又加剧了乾隆对“叫魂案”的清剿。一些通过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再屈打成招罗织成的所谓“叫魂案”纷纷出笼。集中到乾隆那里,便成为皇上考察官员的主要途径。“叫魂案”的范围一波一波扩散,从江南波及华北、川陕。一大批乞丐、僧人等社会最底层的人受尽冤屈折磨。当然,这其中不乏有个别愚昧、不法的流民,或信以为真来以身试法或利用叫魂作法骗钱,但基本上是冤枉的。半年后,在军机大臣刘统勋等一些比较清醒的大臣的规劝下,乾隆帝草草收兵。

孔飞力在力图准确全面地描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后,重点在回答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叫魂》从专制政治、官僚体系、社会结构、信息传递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叫魂案何以从民间的心理恐惧到社会恐慌再发展成皇上的精神恐惧的社会背景。

孔飞力从权力结构上分析了这样一种荒诞的恐怖事件何以发生。他指出,“在这个权力对普通民众来说向来稀缺的社会里,以‘叫魂’罪名来恶意中伤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种突然可得的权力。”这个权力皇上用来检验官僚是否忠心,官僚可以作为晋升或打击政敌的机会。对嫉妒者,它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力量;对虐待狂,它则是一种乐趣。对皇上弘历而言,他的精神恐惧就是要通过这样莫名其妙的疯狂来验证官员对他的忠心来克服。 通过叫魂案,我们分明看到在盛世幌子下倍受因专制压迫、人口过度增长、道德堕落所困扰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社会里,皇上因权力的过分膨胀而陷于迷狂反常。而普通人则因权力的被剥夺而导致贫困匮乏,普遍处于一种无能状态,不相信也不可能通过工作或学习来改善自身的景遇。而妖术既是一种权力,又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潜在的权力的补偿。即使叫魂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人们依然普遍地相信,任何人只要有适当的“技巧”便可以通过控制别人的灵魂而招唤出阴间的力量。这实在是一种既可怕又刺激的幻觉,以之相对应的则是真实权力的或缺。孔飞力在注释中说“中国的历史上充满了这种幻觉权力进入社会的例子”比如二百年后的“文化大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专制社会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又使得人们甚至包括皇帝都无法通过正常的信息渠道来作出自己正常的判断,从而演变成一场国家机器对魅影的征伐。在专制社会里,集权者既对权利的垄断,也包括了对信息的垄断,专制必然愚民,愚民反过来也成为专制的民众基础。信息垄断造就愚民,而愚民往往又依靠权力、信息的垄断而存活。专制对人的奴役剥夺,将产生这样的后果:即如毒品般难以解脱。因为专制而愚民有利,因为愚民而专制有理。而历史的诡异往往在于愚民是专制的牺牲品,皇帝同样也是专制的牺牲品。

美国社会学者莱斯特.瑟罗认为,“为反常的专制权力所搅扰的“受困扰的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已无法通过增进生产来加以解决,它需要的是“对损失进行分摊”。而对贫困的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损失分摊”是一种更为残酷的过程”。孔飞力,一位严谨深刻而又敏锐的美国学者从德清平常事出发,无情地挑开“乾隆盛世”的伪饰,揭示其专制政治深处的严重危机,并且预示在这样的政治结构下,必将一次次引发更为惨烈的社会灾难和更为恐怖的社会疯狂。

“没有什么能够伫立期间,以阻挡这种疯狂。”孔飞力在书的最后悲怆地断言。

西风满窗。掩卷,长叹无语。乱风翻开了书页,我的目光凝滞在第四页孔飞力摘自《德清县志》上的德清古城图。听着窗外车辆飞驰的轰鸣,回想着至今仍存留于乡人内心的“叫魂”恐惧。我发现历史真是走得很快,也走得很慢„„

《能力恐慌整改措施.doc》
能力恐慌整改措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