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薄弱整改措施

2021-07-29 来源:整改措施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薄弱班级整改措施

云甸完小2013年春季学期五二班薄弱班级整改措施

王晓林

一、班级整体情况分析:云甸完小五二班有30名同学,19名男生,11名女生。云甸地处半山区,一些家庭文化背景薄弱,致使一部分学生基础差,无人辅导,学习较为吃力。有一小部分学生到三年级还不会拼拼音,不能流利朗读课文,不能熟练计算个位数加减法,不能背诵乘法口诀。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很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多个男生调皮好动,对班级的学习氛围,课间休息造成不小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就难免出些小矛盾。女生性格普遍文静,听话,乐于助人。经过半月的行规教育,大部分同学们都能遵守行为规范,讲道理讲文明,尊敬老师。有4位男生行规表现较差,他们的坏习惯并非短期养成的,要纠正还需长久耐心教育。不过庆幸的是他们都懂理知错,只是在行为上缺乏一定的约束以及控制力。在卫生劳动上大家都能自觉按值日表劳动,但行动上还是缺乏一定的主动积极性,不能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劳动耗时耗力,不大会劳动。男生的文化成绩相对薄弱,女生的成绩大多数为优良,只有一位女生基础较弱,且无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班级建设发展目标:

围绕“创优争先”的主题思想,结合:学校德育部门开展的各项德育工作,通过班集体的一系列活动、班会,以及老师、班干部的言行身教,使学生形成创优争先的意识,打造一个互助自主的班集体,形成健康、积极向上、

良好的行为规范的班集体风范。

三、实施策略:

1、选拔认真负责的劳动委员和每日值日班长,具体实施“两扫一保洁”的团队小组合作制度。早上、中午各大扫一次,课间休息注意保洁。当日劳动全权由值日班长管理,劳动委员每天进行配合,协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能尽快的做到自主管理,同时也为了体会到班级管理的不易,在班中尽量多地设置一些岗位,自愿与指派相结合,竞争与推荐相结合,使每位同学都成为班级的小管理者。

2、每周一次的班会是培养班干部的最好阵地,充分有效地利用班会时间由班干部总结一周以来的班级表现和提出有关班级事件讨论,自行组织主持,自主进行评价。班主任最后做出点评,以鼓励激励为主,通过这样的训练班干部就能在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发挥作用了。加强日常行为管理,不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3、在每天的班级工作中采用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的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对问题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反馈,每天都得让学生知道教室是学习的殿堂,进到教室的第一件主要事情就是学习。通过与学生的谈心,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反映的事件,认真去调查对待,使每一件事都能顺利解决,让每个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4、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内外结合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在平时,也尽量抓住各种机会,通过走访,电访,记事本留言等方式将学生校内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家长,形成相

互齐抓共治的局面。通过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三面合一,不断去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5、重视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6、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

(1)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2)加强后进生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关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情况。

(3)及时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在重点难点上下工夫,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7、重视关怀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和家长联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8、抓好少先队工作: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将积极配合学校少先大队,结合实际搞好各项活动。

9、重视文体工作:教育学生上好所有学校开设的课程,积极参加体

育锻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重视各项比赛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0、每天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做好帮扶工作。

推荐第2篇:峡口初级中学薄弱学科整改措施

峡口初级中学薄弱学科整改措施

我校 “薄弱”学科较多,具体为现在初一的生物;初二的语文、物理;初三的语文、物理、化学。 整改措施

一、领导重视,群策群力。校领导与薄弱学科教师逐个进行了面对面交谈。而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思广益的作用,积极为提高薄弱学科筹划对策。

二、坚持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校充分利用集会、班会等形式,坚持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加大听评的力度,增强教学实效性。本学期通过“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制度,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听评议课,对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监督教师的常规工作, 要求向45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增强课堂的实效。

四、开展树优促薄活动。学校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中均开展树优促薄活动。 学校督察指导,以确保这项活动落到实处。

五、重视单元练考。学校要求重视单元练考后的质量分析工作,特别是薄弱学科,要认真详实的做分析,查找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

六、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

七、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选拔责任心强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改革教学。

八、积极探索使用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兵教兵等模式,提高整体水平。

总之,本学期将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具体实施的模式,通过各种形式(例如:精品教案、作业;课堂检测;课后辅导等)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使 学生的学习得到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推荐第3篇:协庄学校初中部薄弱学科整改措施

初中部薄弱学科整改措施

我校 “薄弱”学科较多,具体为现在初二的数学、初三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

整改措施

一、领导重视,群策群力。校领导与薄弱学科教师逐个进行了面对面交谈。而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思广益的作用,积极为提高薄弱学科筹划对策。

二、坚持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校充分利用集会、班会等形式,坚持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加大听评议课力度,增强教学实效性。本学期通过“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制度,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听评议课,对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监督教师的常规工作, 要求向45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增强课堂的实效。

四、开展树优促薄活动。学校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中均开展树优促薄活动。 学校督察指导,以确保这项活动落到实处。

五、重视单元练考。学校要求重视单元练考后的质量分析工作,特别是薄弱学科,要认真详实的做分析,查找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

六、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

七、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选拔责任心强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改革教学。

八、积极探索使用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兵教兵等模式,提高整体水平。

总之,本学期将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具体实施的模式,通过各种形式(例如:精品教案、作业;课堂检测;课后辅导等)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使 学生的学习得到均衡发展, 力争在本学期缩小与兄弟学校的差距,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2012年9月

推荐第4篇:法律意识

摘要

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解。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写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第三部分写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普法教育

依法治国法制建设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等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呢?对此,笔者有以下见解;

一、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法,做到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

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第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在实现依法治国、严格依法办事中,具有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而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见诸于报端的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把党和人民赋予给他们的权力,当做自己贪污、腐败的专用工具,视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利益而不顾,挺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之路,他们带给自己身边的班子成员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共同犯罪与集体犯罪,在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法大于权,而不是权大于法。正如我国《宪法》中所讲的那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主管政法的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实现依法治国的现实前提。第五,从法律的监督角度来看,依法治国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的真正实现,来源于他们良好的法律意识,否则,这种监督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建国来的司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水”涨了,依法治国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来。

二、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现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要想准确把握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征,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只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特征,作一些大致评估与分析。

1、传统观念与意识交织

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很有限,权利意识很淡薄,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传统法律意识的最大特征就是“礼”,①几千年来“礼”支配着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它不仅被制度化,而且还被法典化,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形式。如周“六礼”,②至今在一些偏僻山区还支配着男女青年的婚姻大事,具体表现在:人们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视订亲、拜堂的形式,而忽视婚姻登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制理论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也有了较大改观,现代法律意识的特征已开始形成。如主体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义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监督举报意识等等都有所提高。但,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产生有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

的合法权益。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有的用自己的“息事忍耐”之举,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一些见诸于报端的“众人围观街头暴力”、“见死不救”之例多得令人心寒,自己的亲人被流氓分子非礼,而躲在一边不敢吱声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从这方面讲,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才刚刚起步。

3、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才刚刚苏醒。首先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诉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这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近年来,关于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案件的数量增长也表明了权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民法和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等。

4、法律意识层次有待提高。

我们知道,公民对法律了解的多寡,与公民的文化素质有关,一般说来,文化素质高的人的兴趣较为广泛,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因此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就有可能较高,而文化素质低或文盲恰好相反。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与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与公民的利益关系密切并实现程度较好的法律,他们就较容易知晓,反之就少些。我国公民中绝大多数人对法律实践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得到的感性认识,因而难免带有片面性,对法律的认识能力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此外,我国公民中文化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有一定比例,他们缺乏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主动性,一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处于片面的不系统的法律心理层次,处于法律意识发展初始状态,因而难以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

(二)当前公民法律意识的成因分析

从以上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列举及存在的问题可见,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呈现出多方面、多因素的不平衡状态。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在我国的确立,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现代化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并且与许多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混杂在一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商品经济不发达

我国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经济,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将成为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决定因素。其一,从商品经济与法和法律意识的相互关系看,没有商品的经济产生和发展,就没有法和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是产生民事法律的客观基础。而自然经济却不能提供民事法律之基础,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律只能起到巩固和确立财产归属权利的作用。如果这样的话,势必导致公民法律意识趋于畸形和残缺不全。其二,从商品经济活动的自身特性看,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遵循等价、有偿的价值进行的,法律上的平等要求不过是价值规律的法律语言,由此形成平权法律意识。而自然经济由于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结果只会崇尚经验和个人权

威,产生法官思想和好皇帝主义,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权利平等的法律意识;而且,既然商品的核心是价值,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们价值观念的强化,进而对人的价值、劳动价值以及人的平等、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法律肯定,并形成关于人的尊严、人身自由等法律。但是,自然经济在生产经营中不尊重成本和效益,处于盲目无计划状态,这就必然造成忽视和贬低人的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现象,就不会将人的平等、自由、权利等上升为法律来加以肯定,那么人的观念中就会形成服从命令和专制的法律意识。

推荐第5篇:法律意识

为增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意识,有效防控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2010年9月27—28日,南宁市卫生监督所在南宁举办职业卫生培训班,全市共有112家企业计160名企业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市卫生监督所乔凯副所长出席本次培训班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根据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用人单位充分认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培训班上,监督六科副科长黄伟、副主任科员谭雄杰分别进行了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知识讲座;监督六科刘长政科长给用人单位进行了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培训与指导,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培训班还进行了职业卫生典型案例分析讲座,并观看了题目为“职业的创伤”的新闻调查视频。

本期培训班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定代表人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明确了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定职责,使培训班达到预期的效果

推荐第6篇:七(5)班薄弱班级分析及整改措施

薄弱班级分析及整改措施

班级:七(5)班

薄弱班级分析及整改措施

--------七(5)班

一、班级学情分析

本班有45名同学,24名男生,21名女生。从本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下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

二、薄弱之处及原因

六十七团人口来自各个省份,尤其是甘肃移民家庭文化背景薄弱,致使一部分学生基础差,无人辅导,学习较为吃力。另外,各个连队家庭在农忙时没有时间监管孩子,导致学生缺失监管。个别学生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很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好多男生调皮好动,对班级的学习氛围,课间休息造成不小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就难免出些小矛盾。大部分女生性格普遍文静,听话,乐于助人。经过半月的常规教育,大部分同学们都能遵守行为规范,讲道理,讲文明,尊敬老师。有4位男生和两位女生行为习惯表现较差,他们的坏习惯并非短期养成的,要纠正还需长久耐心教育。不过庆幸的是他们都懂理知错,只是在行为上缺乏一定的约束以及控制力。在卫生劳动上大家都能自觉按值日表劳动,但行动上还是缺乏一定的主动积极性,不能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劳动耗时耗力,不大会劳动。有一半学生的文化成绩相对薄弱,只有少部分女生的成绩为优良,且有三位学生基础特弱,无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实施策略:

1、选拔认真负责的劳动委员和每日值日组长,早上、中午、晚上各打扫一次,课间休息注意保持。当日劳动全权由值日组长管理,劳动委员每天进行配合,协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能尽快的做到自主管理,同时也为了体会到班级管理的不易,在班中尽量多地设置一些岗位,自愿与指派相结合,竞争与推荐相结合,使每位同学都成为班级的小管理者。

2、每周一次的班会是培养班干部的最好阵地,充分有效地利用班会时间由班干部总结一周以来的班级表现和提出有关班级事件讨论,自行组织主持,自主进行评价。班主任最后做出点评,以鼓励激励为主,通过这样的训练班干部就能在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发挥作用了。加强日常行为管理,不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3、在每天的班级工作中采用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的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对问题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反馈,每天都得让学生知道教室是学习的殿堂,进到教室的第一件主要事情就是学习。通过与学生的谈心,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反映的事件,认真去调查对待,使每一件事都能顺利解决,让每个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4、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内外结合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在平时,也尽量抓住各种机会,通过走访,电访,记事本留言等方式将学生校内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家长,形成相互齐抓共治的局面。通过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三面合一,不断去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5、重视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6、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

7、重视关怀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和家长联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8、每天加强对优等生,学困生的学习指导,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四、效果反思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及实施后得到了以下效果:

1、班干部管理能力有所提高。

2、卫生打扫较为干净,而且连续夺得卫生流动红旗。

3、同学们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

4、家长也能主动联系老师及班主任了解其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

5、大多数同学在品德方面得到了一定熏陶。

6、老师和同学能建立起“平等”的沟通桥梁。

7、张文龙,丁晓宇,李雨晴,罗豪霞等人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在得到以上效果的同时,经过这一学期的班级管理还发现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人性化管理,给了学生机会,也给班级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缺乏执行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要把思维完型理论付诸实施,教给学生动脑的方法。

四、班干部培养,一直是我的弱项。

总之下学期,要加强班干部的培养,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奖惩机制健全,把班级常规工作做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给班干部进行培训和督促,已达到更好的效果。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我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们有信心!新的学期我们将是最亮的那颗星星!

推荐第7篇: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法律意识调查报告。(1)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且,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2)缺乏远见性。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时,才觉得为时已晚。(3)缺乏实践性,调查报告《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信仰起到关键的作用。所谓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东西用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只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增加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

您正浏览的文章《大学生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页2-文秘范文》由 个人简历 网:l\" >l

推荐第8篇:大学生法律意识

目录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1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1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2

(一)法律信仰严重缺乏„„„„„„„„„„„„„„„„„„„„„„„„2

(二)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偏差„„„„„„„„„„„„„„„„„„„„3

(三)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3

(四)法律意识淡薄„„„„„„„„„„„„„„„„„„„„„„„„„„3

(五)法律观念模糊„„„„„„„„„„„„„„„„„„„„„„„„„„4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4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4

(二)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5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5

(四)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5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

(六)净化社会环境„„„„„„„„„„„„„„„„„„„„„„„„„„6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6

(八)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6 参考文献„„„„„„„„„„„„„„„„„„„„„„„„„„„„„„„„„7

I 浅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管理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的有、无、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水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为一个国家法律理想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能为社会提供示范作用,更能影响到下一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依法治国的实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二是

1 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高。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条件。只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却没有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虚设。并且,法律意识不仅是法律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不是法律制度是否完备,而是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人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能够自觉主动维护好法律秩序。因此我们说,建设法治国家,根本还是在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发生采取的是“意识自治”的原则,以“自由、公平、竞争、效率”为基础。而民法的思想核心就是保护这种“意思自治”。同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竞争,然而竞争总是伴随着一些违法现象的存在,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活动于其中的市场主体也需要有法律意识。大学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学生今后可能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其法律意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守法程度,因而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以及对法治的尊重。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其法治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这一现象的关注度逐渐增强。有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整体上是有着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信仰严重缺乏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高目标,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大学阶段是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成熟期,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应该在大学阶段形成,而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老师在讲授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往往强调法律的工具主义,即过分强调法律的镇压、强制、执行的效力,而往往忽视了法律的指引、评价和激励作用。从而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重视和认同法律的工具,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法律能够保护自己,因此他们更关心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法律,而对法律所拥有的社会整体功能价值则不关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以权压法、

2 以钱买法、关系能通法等等,对法律缺乏坚定的信念。在遇到具体的法律问题时,宁愿忍气吞声,也要息事宁人。学而不用,知其不信,甚至还知法犯法。

(二)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偏差

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都是对应的。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出现的偏差。一方面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公平对待权等等,一旦发现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会马上去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乃至现在学生告母校的案子已经屡见不鲜。可以说这样的现象是我国进行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将自己的权利无限的扩大化解释,甚至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校的校规校纪已经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故而出现了违纪、逃课,甚至出现了校园暴力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则漠视或淡化自己的义务,甚至逃避自己的义务。比如恶意拖欠学费。在面对自身利益的利害权衡时,有些人往往在取舍上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面对自身利益的不合理“诉求”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弹性,不愿意为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责任。

(三)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

通过我国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中间的发展宣传,如我校专门为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并作为必修科目开展学习,有关法律理论知识已经在大学生心中扎根,其对法治的关心、法律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受其年龄、心理、知识文化结构等自身因素及社会风气、法制传统、法律教育等非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养成自觉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碰到实际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感到非常茫然。如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出现的种种问题,有的不能分辨真假招聘启事而上当受骗;有的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签订,有的在工作中,遇到了法律问题只想着“吃一堑长一智”,不想声张,更别说去寻求法律上的帮助;有的上网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四)法律意识淡薄

各高校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上得到了提高。大学生也都能看到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修养。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权利义务的认识不正确。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观念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让其

3 产生了歪曲的权利义务观。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中持有法律就是“强制和约束”的观点,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观。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意识分不开的,封建社会法律要求人们仅仅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行事,要求人们单方面遵守法律,而没有给予其对等的权利。这种“法律是强制义务”的意识与现代的法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法律存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而不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要求人们行使权利应当在必要的范围内,是为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都能有效行使,而传统法律意识所强调的单纯的义务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害无利。受到传统法律意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权利观念淡薄,权利受损后的维权行动也很少开展。

(五)法律观念模糊

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评价大学生法律观念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不清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财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分不清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三是维权意识缺乏。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后,都不能够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或者不知道这种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明知违法却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维权,甚至还有不相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权利的想法存在。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权威性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做到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时刻放在心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了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宪法和法律规范有着明确的认识;二是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

4 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二)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

法理知识是对法学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认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知识和理性基础。四项法理知识是建构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塑造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的法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理知识,才能使大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就关系到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和教师传授方面的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履行了义务就必然获得相应的权利,要想取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学法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并自觉履行。

(四)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

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法律观念的形成要以深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法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就要对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的质量做严格的要求。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开设以及教学的水平,保证授课教师的水准,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保证课时量。其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工作,因为法律的清理、更新工作很快,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的立法计划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最后,要注意授课方式。法律条文比较晦涩难懂,并且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万千,因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向学生详尽分析其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精髓,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和各方面压力的不正确释放,而不良情绪和压力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六)净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八)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必须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

6 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更是未来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其现代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法制化得进程。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2-13:73.[2]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社会科学论坛,2002(4):88.[3]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社会科学论坛,2002(4):89.[4] 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6,(3). 7

推荐第9篇:未成年人法律意识

关于未成年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

未成年人作为未来中国的主人,他们的法律意识状况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法律意识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次调查,目的在于揭示社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解决的对策,为未成年人维权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提供参考。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我们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可靠保证。

一、调查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于2012年7月5日开始策划,7月8日实施问卷调查,7月11日回收问卷。7月12日至7月20日整理问卷,统计问卷结果,整理调查报告。

调查样本选择采用了面向学校开展调查的方式进行,由各校教师组织在校学生集中填写。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并排除录入之误,最终获得有效数据50份。

样本全部为在校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其中男生32人,占53.3%,女生28人,占46.7%。

样本的年级结构为:

年级 : 人数: 百分比:

初一年级 30 50% 初二年级 30 50%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其中的一种,是人们对社会法律现实的认识和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理论、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人们的法律意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法律心理,指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映、感受、体验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最低层次,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第二层次是法律观念,指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比较自觉、比较稳定、含有一定理性成分的意识层面;第三层次是法律思想体系,指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所形成的系统化、整体化、自觉化的理性思维形式,是理性认识阶段,包括对法律本质以及作用的认识,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以及人们法律行为的评价,在法律意识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人们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以上理论线索是本项研究的主要思路。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加之意识本身的高度内化,要想精确地把握一个群体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征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只是对展览路地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现状和特征作一些轮廓性的分析。

二、对法律的基本认知情况

未成年人知法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法律在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

具体应用,当然,也是衡量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首要内容。通过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了解到本地区未成年人的法律知晓率、宪法意识、刑法意识、民法意识、对法律的辨别和对主要法律法规的记忆,进而考察未成年人对法律的认知情况,了解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现状。

(一)对法律名称的知晓率

青少年对某一法律法规的记忆内容,可以反映被访者学习法律、

主动留意法律法规的情况,还可以反映司法部门对某项法律法规宣传的强度和有效度,也是某项法律法规在被访者心目中重要地位的反映。对法律法规的记忆度综合反映了被访者法律意识的强弱。

在“对各类法律、法规的知晓率”一题中,填写人数在80%以上的法律依次是:《刑法》(85.9%)、《宪法》(85.2%)、《婚姻法》(83.4%)、《未成年人保护法》(82.7%)、《义务教育法》(81.5%);知晓率在60%以下的法律依次是:《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徽法》、《民法通则》、《国旗法》。我地区青少年对法律平均知晓率为69.9%。

以上结果表明,一方面,知晓率高的法律大多与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另一方面,因为它们在未成年人中宣传的最多,所以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当然,与学校设置的法制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大关系。然而,像《民法通则》、《继承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关于禁毒的决定》这样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法规,填答的人数比较少,特别是知晓率最低的三部法律依次为《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徽法》、《国旗法》,这固然与部分法律颁布时间不太长、宣传不够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关法的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存在虚置现象。但总体上说,我地区未成年人对涉及宪法、民事、刑事、行政等各种类别的法律、法规的知晓率绝大多数在70%以上,可以得出结论,我地区未成年人对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很高,认知的基本情况令人满意。

(二)对具体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

根据问卷中反映的情况,在校的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经初步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

从对“知晓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刑法占第一位,而作为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调整作用的民法通则,在未成年人中的知晓率却居后三位。

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一是受我国固有的重刑轻民的法律历史传统的影响。由于过去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刑法作用相对突出,“发就是刑”、“法律就是镇压”、“乱世用重典”等观念仍很流行。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一提起法律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抓人”和“判刑”,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调整和对公民权利的全面保障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二是与我们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的重点有关。近年来,由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日益严重,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对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最多的是《刑法》知识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注重的是义务与责任教育,强调的是守法观念,忽视了帮助孩子们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和了解法律的基本程序的教育,这种法制教育的偏差,不利于健全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宪法意识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宪法意识在整个法律意识中自然处于核心地位,对宪法的了解在其深度上成为了衡量公众法律意识的尺度。

1.青少年对宪法的知晓率很高

从对“知晓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对宪法的知晓率很高,与第一位的刑法只差0.7个百分点。一般来说,人们所能记忆的要么与自己密切相关、经常接触的事物,要么是重要的事物。宪法的记忆度之所以列第二位,反映了宪法的重要地位和宪法宣传的强度。但宪法的记忆度居第二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说明未成年人的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

2.对宪法基本内容比较了解

宪法规定,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享有劳动就业权利和休息权利;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公民应履行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相对应。宪法规定,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包括:从事劳动和接受教育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的义务等。根据以上规定,我们设计了一些有关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和宪法基本原则的题目,进一步了解未成年人对宪法的掌握程度。

“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劳动而不该不劳而获”,同意的占89.2%,不同意和不知道的占10.3%;“上学只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同意的占76.8%,不同意和不知道的23.5%;“为使社会风气越来越好,愿意为政府提建议”,同意的占76.5%,不同意和不知道的占21.7%;“一功臣和普通人犯同样罪,应对普通人重罚”,同意的占72.7%,不同意和不知道的占26.5%;“宗教信仰自由”,同意的仅占70.1%,不同意和不知道的占29.2%;“年满18周岁才能成为中国公民”,同意的占61.8%,不同意和不知道的占37.6%;“每个适龄公民都应该服兵役”,同意的占57.2%,不同意和不知道的占41.8%。

我地区未成年人对涉及宪法内容的法律问题回答正确率平均为70%左右,说明对宪法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深,但低于对整体法律知识回答正确率的平均值,与宪法在所有法律部门中的母法的重要地位相比,未成年人对宪法的具体内容了解程度不能算很深,再次证明未成年人的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

四、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

1.多样的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

在重点调查法律意识的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未成年人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和方式。

通过对“谈谈你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这个问题的调查我们得知,回答“看有关法律与法制教育的电视节目(74.1%)、看报纸杂志上的法律故事(67.9%)、学校静的法律课(48.4%)、看报纸上刊登的法律条文(42.8%)、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41.4%)、收听有关法律与法制教育的广播节目(38.7%)”的居前六位,而“参加街头法制教育咨询(14.1%)、参加街道或居委会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13.7%)、参加法律知识竞赛(12.9%)、旁听法庭公开审理案件(11.6%)、参加模拟法庭(9.1%)、到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去咨询(8.8%)”却居最后几位。

2.主要途径与被动途径

上述结果,一是反映了电视报纸广播这些现代化的新闻媒介,对未成年人接受法律知识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国家应大力发展通讯事业并注意利用它们传播法律知识;二是法律知识的获得与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关联不大。这与未成年人以学习成长为主,并未大量接触社会有关。三是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大多同归哦被动的灌输方式获得。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从对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观心态上看,可以把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途径,即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积极获取法律知识,它体现和表达了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向往心情;被动途径,即主体对法律知识没有明显的需求心态,其法律知识的获得是在外界的灌输下被动接受的。最积极主动获得法律知识的方式,是到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去咨询、旁听法庭公开审理案件或买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学习。上述三种方法恰恰是我地区未成年人获得法律知识较少的三条途径,而最能体现被动获得法律知识方式的是学校讲的法律课、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等,我地区未成年人对这几项选择较多,体现和反映我地区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获得的一种被动心态,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知识主体对法律的情感心态。

五、思考与建议

我地区未成年人的整体法律水平较高,对法律规范趋于理解、认同和接受,但也不宜作过高的估价。未成年人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其法律意识不会自发形成,必须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该看到,一个群体法律意识的强弱,受社会整体法律意识水平的制约。因此,提高未成年人群体法律意识应该是全方位的。

1.完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加强未成年人立法是增恰巧能够其法律意识的前提。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发展分不开的,如果社会现实无法可依,就必然造成人们不重视法律的心理。我国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还很不健全,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还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现有的法律可操作性又很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公正执法是增强法律意识的关键

当法律制定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切实执法。有了法律如不能严格遵守与切实执行,比无法可依产生的影响还坏,它可以使人们的渴望边为绝望,使人们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正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司法)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良好的执法环境,既是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社会条件,也能扭转未成年人不重视法律的错误态度,更能消除一些人的侥幸心理,减少违法、犯罪现象,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才会逐步得以提高。要特别注意发动具体与未成年人打交道的司法执法部门的力量,让其工作人员深刻意识到“办好一案,胜讲十堂法律课”的朴素道理,以公正的处理方式与结果赢得未成年人对法律的认同。

3.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

首先,应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宣传渠道,形成网络化教育,使未成年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接受到法制教育。包括社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环节,特别要注重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来传播法律信息和法律知识,避免枯燥的教育方式。

其次,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式要力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如编写一些漫画性质的法制宣传小册子、开展寓教于乐的法制宣传活动等。在内容上既要满足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需求,又要让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第三,应加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宣传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经费短缺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加大经费的适当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4.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多方位、多层次提供法律服务

要注重从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入手,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要建立和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条件允许,多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要关心和帮助流浪儿童、离婚家庭子女、孤残儿童、外来人口家庭子女以及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等特殊的弱势人群,减少未成年人侵权案件和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只有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才会学法、知法、信法、守法、护法,法律意识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交大理工的孩纸们不要下了啊………..我也是交大理工的………

推荐第10篇:浅谈法律意识

浅谈法律意识

一、什么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中,没有全社会统一的法律意识。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各阶级法律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各阶层、各集团乃至个人所处的具体地位不同及其他原因,其法律意识也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点上都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直接指导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制度,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指导下确立和制定的;司法人员在应用法律规范时,他们的法律意识对实施法律规范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法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他们依凭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什么要树立法律意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是没有法律,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就会灭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

人治决策易变,不稳定,常使民众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容易形成独裁和专制,所以法治比人治更可靠,更稳定,不会因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现实条件的偶然变化而改变,所以一个国家必须有法律来维持,在这种认识下,法律是一个有强制效力的规范体系,遵守它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人民就需要拥有法律意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让自身的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当今中国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既然是“法治”、“社会”。那就不能让法治只停留在一小部分人中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建设法治社会,就要提高每一个人的法律意识,使法律成为每一个人的法,成为保护全民族的法。再者,只有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人民才会主动地去用法。这样法才能在人们的不断运用中发扬广大。

三、如何树立法律意识?

对于政府:

1、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那么对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显然是句空话,为此,必须做到:一要通过立法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自觉守法护法,依法办事。从公民角度讲,要自觉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从执法者的角度讲,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权;三是要维护司法公正,通过冤、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有力地促进司法人员公正办案,使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法定义务得到履行、违法行为得到惩罚,这样能够避免徇私枉法等司法腐败。

2、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弘扬正气、打击邪恶活动,使好人敢做好事,使坏人不敢抬头;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为此在立法上要限制居于优势一方,保护弱势一方;在实际运行程序上,应给予弱势群体更多更有效的公平救济途径,用法律为他们讨回公道,用法律改变他们的命运;以此激发人们知法、守法和护法的积极性。

3、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已经开展有二十几年了,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要落实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必须要做到:

(1)要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普法教育不能只停留做表面文章、走过场上,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取得工作实效。

(2)工作形式必须灵活多样。我国人口多,地区差异大,要以尽量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收益,必须因地制宜,既可集中授讲,也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既可采取就地办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采取法律服务与帮助的方式进行,要注重教育材料的典型性、灵活性、生动性。

(3)要注意普法教育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普法教育要面向群众,要在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和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广泛进行。同时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要有针对性。当前普法工作应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领导干部手握权力,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才能使之依法行政;同时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影响比普通群众大,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对于不同行业,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普法教育。

(4)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事业心强的普法队伍,提高司法宣传队伍的综合素质。只有普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普法教育活动出谋献策,为普法教育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作出贡献。

(5)要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在普法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法学教育这方面工作。法学教育不发达,法律专业人才少,势必影响到法律意识的提高。因为如果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差,它将直接影响具体案件的质量而影响法的权威和尊严,影响群众对法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因此,必须重视法学教育,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为执法机关提供尽可能多的受过专门教育的法学人才,并为在职的执法人员继续学习和提高,提供更多的方便。

对于公民:

1、抽空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比如《宪法》、《婚姻法》、《物权法》和《土地法》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

2、多观看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电视节目,比如“法律讲堂”、“今日说法”栏目,就是很知名的节目,相信观看过此类节目的观众都会从中受益良多。

3、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学会善待他人,邻里和睦,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从而更进一步增强自我法律意识。

4、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是最基本的法律”已经成为法律界的共识,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就是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至少在伦理性的犯罪方面会大大降低。具体表现在遵守“公民道德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求。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榜样示范、社会实践等方面来实现。

5、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绝大多数人类认同的规则都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不少规则包含着科学的因素。这些人类认同的规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其实质却是对整个人类自由的维护。从小培养学生对规则的亲善、认同、接纳等心理特征尤为重要。

6、努力在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中营造一种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自已应当带头遵守法律,并把它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第11篇:法律意识浅谈

大学生法律意识浅谈

书上说:“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当老师问“中国的法律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回答对的同学,居然少的让我惊讶,中学课本上明确的写着“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多么的淡薄。

我觉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之所以如此淡薄,是有原因的。我从身边和自身,总结了一下五点,下面就谈谈这五点。第一,大部分学生对法律不感兴趣。在大多数人看来,法律是枯燥无味的,法律的内容琐碎、繁杂,以至于很多人很难坚持看完、看透,就算看到有关法律的活动,也没多大的兴趣,只关心结果,不能进一步的了解法律;第二,虽然课本上有法律的介绍,但不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学校,有关法律的知识,基本上是兴趣方面的,对法律知识没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以至于不能引起多数人的重视,从而法律意识不能很好的提高。如果在学校加大对法律知识的要求,现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绝不是今天这个局面;第三,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尤其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我是农村来的,对这点深有感触,现在过分的强调追求物质,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如果对地方官员的评价不单是GDP,若还有精神文明方面的,现在农村的层次会有很大提高。在农村,人们了解法律常识的最主要的路径就是电视,有关方面对法律的宣传几乎为零,这点是让人担忧的。城市、县城里人们的法律意识虽较农村的好一些,但我个人觉得,还远远不够;第四,只要不“犯事”,法律与“我”无关。我想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当用到法律时,手足无措,这种想法严重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行为。第五,对自己的正当权利缺乏了解,当正当权利遭到侵害时,不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点更像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

第12篇:法律意识教案

增强法律意识,依法治企

大家好:

今天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提高法律意识,依法治企(板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我们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把依法治国方针体现和落实到企业中,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具体讲就是要研究如何依法治企的问题。而要实现依法治企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个人认为关键就是要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

所以今天这一讲《提高法律意识,依法治企》我把它分为三个问题来讲。一是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二是如何提高法律意识;三是如何依法“治”企。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为什么把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依法治企的一个首要问题提出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法律意识在依法治企中的重要性,(板书)

在整个大的社会治安环境趋向好转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违法犯罪的人和现象还存在,在某些地方和时期还有增多的趋势。对于这些违法犯罪的人,我个人把它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不懂法、不知法人的犯罪,如一些在农村和知识层次较低人群;二是知法、懂法的人,我们不有那么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他们知法懂法的目的是为了如何钻法律的空子。这些人群的违法犯罪正在呈上升趋势,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事例这方面通过媒体报道的也了解不少。大家经常听到,在法庭上许多罪犯都表示这样一句话:“我的法律意识淡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概念,在现实当中我们法律知识普及与法律意识提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我们工作中,是不是也经常会出现,领导交办你一项任务,(小李,咱们公司最近员工上班时间光聊天不干活,你去想拿个办法。小里,写了几条规章制度。领导一看加了一条把车间休息用的凳子全部撤掉。)可能与法律法规或企业规章制度相抵触;或者关系不错的朋友、同事,要求你给与一定的原则外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选择?是继续按照领导意图来办;还是拒绝办理;或者以其他理由谢绝。虽然这只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法律意识的强弱。我们说依法治企不是靠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来实现的。而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来实现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法律意识。(从中引导出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在“依法”中的重要性。首先从思想认识角度来看:“法律意识”光从字面上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这应该属于思想意识形态范畴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的行为的作出是由大脑所形成的意识所支配的。学过哲学,我们大家都知道,意识和物质、意识和人脑的之间的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法律意识作为意识的组成部分,是意识在法律领域的特殊形式, 而法律意识在意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具有意识的特点,即客观能动地反映外部物质世界,并且支配人的各种法律行为。如果我们从理论上说,所谓的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从内容结构上划分法律意识可分为法律心理、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阶段;我们在日常所讲的和理解的法律意识往往是这个层次。而法律意识还包括法律思想体系这一高级阶段,具体来说是指以理性化、理论化、知识化、体系化为特征,对法律现象所进行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的反映。

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

法律意识从大的方面讲对整个国家的法律传统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历史更迭不断,为什么国外却很少发生呢?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法律意识在其中地道和重要的作用)

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日常行为。我记得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中国人到了美国,找了一个美国女朋友,有一天上大街,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人行斑马线时,遇到一个红灯,这位老兄视而不见,一冲而过,结果不仅受到女朋友的斥责,还分了手。回国后又找了一位中国女孩,在一次压马路时,又遇到了红绿灯,这位老兄吸取了这个教训,坚决要等到绿灯亮时才过马路,结果又受到了以一顿训斥,两人分手。

通过这一笑话,我经常在想,同样一件过马路的事情,不同的国家交通规则的要求也是一样,为什么人们的态度就那么大呢。其背后所反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有的人说是法律传统的不同,也有的认为是法律文化的不同,但我认为这是法律意识的不同。

《水浒传》我想大家都看过,书中所说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如果用我们现在的法律眼光来看那些好汉们其实都是些刑事犯,其行为基本上均构成了犯罪,可为什么现在民众却对他们的行为津津乐道并将之誉为英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这些行为的作出,都是由于法律意识在后面起着重要作用。我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思想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依法治企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守法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做出,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的。

(这是从思想认识角度来看,法律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法律本身来看。)

其次从法律本身来看:法律被制定出来,他还仅仅只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它的权威性要通过具体的执行者和被执行者来体现,如何准确把握相关法律精神实质这就需要较高的法律意识来实现,例如法律是怎样构成的?法律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统一的法律体系。法律不是单纯的规则和条文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法律规则和条文之间有机联系统一的反映出国家的意志,每一部法律从中都体现了一定的法律思想和意志。从法律的本质来看,作为上层建筑,它要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我们国家的法律而言,它本质上反映的则是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全体人民的意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法律意识的强弱、健全与否决定着人们对法律遵守的好坏

而从具体的部门法律来看:虽然不同法律部门调整的社会关系有所不同,如民法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之体之间人身和财产关系;刑法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法律。但总体上来说每一个部门法都体现了作为国家的在这一领域的整体意志,对部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态度。

例如正当防卫。谁能够大概说一说什么是正当防卫?刑法(第20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行为人造成损害的属正当防卫,但是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那么,如果一个小偷偷了你的东西,被你逮住,为了泄愤你把小偷打了一个半身不遂。这算不算正当防卫呢?为此法律对正当防卫作了详细的司法解释。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不法侵害是否进行, 其次是否造成损害,第

三、不能超过必要限度,这也是刑法罪刑罚相适应原则的具体体现。刑法对此也作了详细的规定。

此外,法律意识对法律的作用还表现在:在法的演进过程中,法律意识起着传承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和知识的作用;在法律的创制管程中,对法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在新法中,我们都会看到,法律的制定目的和适用对象,这其中往往就体现出一定的法律意识在里面。 以上这些可以看我们不仅需要熟悉法律的具体条款,更要我们从思想上尊重法律,把握部门法的核心立法精神和思想。而没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就无法公正、准确把握法律的立法精神和原则,进而在法律规则的适用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把握一个法律规定的实质,并运用到实践中。不能单单仅从概念和定义来理解,必须全方位来准确认识。这其中法律意识起着关键作用。

第三、从企业当前实际来看,我们一直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法律可以说是企业行为的准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步趋于一致,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为了达到有效规范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的目的,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调整,如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前不久我们又制定新的公司法、物权法等等。这就使得我们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即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这也是依法治企的应有之义。这就好比在田径赛场上竞争的需要规则一样,在赛跑中,大家都必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听到枪响才能开始起跑。如果你提前抢跑,按照规则就取消比赛资格。如果你投掷标枪投得再远,甚至超过了世界记录,但由于犯规,成绩也会被取消。作为企业在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同样也是有规则的。这些规则往往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体现的。因此适应规则、熟悉法律就成为我们的“必修课”。例如前一段时间,股市当中频繁曝光,萧山钢构公司,因涉嫌虚假信息批露、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等问题导致,上市公司经营陷入困境。这些公司,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大公司不是也有法律顾问,不是也有财务审计制度吗?归根结底是这些大公司的管理层的法律意识不强,总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整天想的是如何钻法律政策的空子。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法律也是会与时俱进的,俗话说得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光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没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不可避免的会把自己以及公司送上审判席。

而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而言,法律意识也同样重要。有人说企业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企业管理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法律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企业的内部稳定。比如企业破产要涉及到《破产法》等相应的法律,公司改制,要涉及到《公司法》等相应法律;企业上缴税收要涉及到《税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公司形成到工商管理登记等一系列法律。此外,还有租赁、劳务、各种合同法律关系等。这些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消灭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按照法律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其中的法律关系。我们大家可以考虑考虑,往往一些纠纷的发生,不依法办事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早些年职工养老保险上缴的问题等。还有一些群众上访的事件的发生。可以说与我们企业的一些人的头脑中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不依法办事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我们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讲的,而对于企业的每一名职工而言,良好的法律意识,也是我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和基础,如遇到纠纷不能通过哭、闹、打、发牢骚以及威胁等不合法和程序方式进行解决,而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例如某地农民,他的妻子由于意外事故导致腿部骨折,在治疗当中发生医疗事故,这位农民为了讨个说法,经历了八年的时间,本人也由什么也不知道的农民变成了专家,最终的结果是农民获得了胜诉。

这样的实例我们还有很多,这里我们必须先相信法律。当然现实当中确实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到法律的执行效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法律,这毕竟是我们目前维护自身权益最为有力的武器。

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法律意识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树立法律意识的基本途径。

二、提高法律意识的基本途径。

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它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蕴涵着个人及群体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那么,就我们企业而言要实现依法治企,该通过什么途径来树立法律意识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法。依法治企和树立法律意识,其中都涉及到一个“法”字。我们也经常说“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可否认了解和学习法律的知识是我们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前提和基础。那么,什么是法呢?按照法律解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就我们依法治企,所依据的“法”和“法律”意识中的法,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宪法、刑法、民法等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企业为维护企业正常运转,在不违反当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所制定的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由此可见我们这里所强调法律意识的本质就是要员工按章办事,管理者依法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的意识。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谈依法治企。

那么。我们学习法律要学习哪些内容呢?当然如果大家学习法律,都能像律师那样是最好的。不过如果那样的话,律师也就无饭可吃了。我们知道往往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由于工作、精力、知识水平以及法律本身的抽象性和专业性等种种主客观原因,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法律做到十分的精通和了解。那怎么办呢?学习法律还有什么作用?大家注意,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学习“法律”是指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问题、框架和原则,以便于我们在遇到法律纠纷时,可以正确地适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那么,需要学习和掌握哪些基本问题和原则呢?

第一、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这说明法律之间并不是杂乱无章排序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所能知道的法律名称说出来,看一看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互为整体的?(把大家所说的法律名称写在黑板上,并加以归类树立。目的整体把握法律体系)

为了有利于正确认识法律体系的内在结构,也为了方便法律的实施,需要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法律体系分为若干不同的法律部门。我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应遵循两种基本标准:第一是根据法律调整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来划分,如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财产关系。第二根据法律的调整方法来划分法律部门,如以判刑、拘留等为特征的法律调整方法划为刑法部门。

按照这两种基本标准,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

1、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首先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外还有8

8、9

3、99年修改的17条修正案;其次是国家机关组织法,如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立法法、授权法国籍法等;再次就是有关宪法的解释和惯例。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处于中心的占主导的地位。

2、行政法:行政法是指有关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殊行政法两部分。具体包括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一般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规,也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或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如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政府采购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属于一般行政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属于特殊行政法。

3、民法法律部门:不管怎样的称呼,它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具体来说现阶段主要包括民法通则和大量的单行民事法律,如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担保法、收养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单行的民事法规,如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

4、商法。这主要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包括了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企业破产法、海商法等。从理论界来看:目前有的学者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主张民商合一。

5、经济法: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由①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计量法等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②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等有关各类企业管理的法律规范;③有关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规范,如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④有关财政、金融和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

6、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而社会保障法是调整有关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法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会保障法是劳动法的一个特殊法律。主要包括涉及企业的用工、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和报酬、安全卫生、福利保障等多方面的法律规范。具体而言主要有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

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是指有关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以及其他防止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自然资源的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法律,如的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二是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8、刑法法律部门:刑法是指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各单行法涉及刑法规范的法律条文,如国家安全法、文物保护法等其中涉及到刑法和刑罚的有关内容。

9、诉讼法法律部门:诉讼法是指有关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范。此外,像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仲裁法、监狱法等法律的内容也大体上属于这一法律部门。

不仅如此,还有军事法法律部门:它是指有关军事管理和国防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按照制定部门划分,可以分为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兵役法、国防法;②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预备役军官法、现役军官法等;③国务院和军委及其下属的各军事机关制定的各种军事条例等。由于军事法法律部门的调整范围和其特殊性,在这里我们只作为一般知识了解就行了。关键是前九个方面的法律部门需要大家牢记。

以上十个法律部门,构成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法律部门划分相同,法本身也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归类,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法律体系。

这就像我们画国画,必须先要对画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构思,然后再进行具体细节上的绘画。

第二、法的价值 法律价值是古往今来法学家们长期而又广泛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法律价值侧重于主要研究法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对于理解法律理念是极为重要的。通俗的理解,就是说法律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衡量一部法律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标准,同样的道理,在依法治企中,我们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一般说来,法律要能够表现正义、秩序、自由、平等、效率。其中,正义为法律的最高价值,秩序为法律的最基础性的、最低的价值。这里我们仅就法律与正义、法律与秩序、法律与自由、法律与平等四个方面向大家作一简单介绍。

1、法律与正义

正义是一个无处不在的问题。我们天天与正义打交道,但对正义是什么,却是不清楚的。

{(根据时间举一个或两个)博登海默说,“正义具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凯尔森说,“没有任何其他问题比正义问题引起人们如此热烈的争论,从柏拉图到康德,最杰出的思想家都广泛地研究过正义问题。至今人们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只能尝试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每一个人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活,各司其职,各务其务,各得其所。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平等。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以应得权利的稳定而永恒的意志。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生产的利益之分配方式。正义为社会基本结构的安排提供标准。}

正义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处置、安排的范畴和准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正义都是一种善、公道、公平。在古代,正义作为善,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是各得其所,有一句话概括就是非其分而莫取,事所应为则当为之。——这是正义的基本含义、最低底线。而现代意义上的正义则比古代更要广泛,它主要是指社会的公正、社会的理想状态,是指社会的公正性、合理性。

就正义的种类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别。如道德正义、自然正义、理想正义、体制正义、形式正义和具体正义、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报偿正义等等。法律正义是社会正义的一种,是指法律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所涉及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法律的公正性、合法性的根据。法律正义与一般正义、社会正义一样,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形式,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根据法律的运作过程,可分为立法正义、司法正义、执法正义、守法正义等;

把正义用于企业的依法治企中就是企业在依法和执法的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也就是要照顾大多是人的利益。

2 法律与秩序

秩序,又称次序,即常规、常度,相对于无序,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运作、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

就人类社会而言,它具体体现为人们在相互的生产、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稳定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是有规则的可预测的,具有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特征。、

法律秩序作为一种社会秩序,是建立在法律方式基础上,通过法律规则,通过法治而形成的社会秩序。

{《牛津法律大辞典》说:法律秩序,“是从法律的立场进行观察、从其组成部分的法律职能进行考虑的、存在于特殊社会中的人、机构、关系原则和规则的总体。法律秩序和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和其他的秩序并存。它被当作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有机的社会。”

罗马人的法律谚语说:“适用法律,你便会得到秩序。”

拉德布鲁赫说:“所有秩序,无论是我们在生命伊始的混沌状态中所发现的,或是我们致力于促成的,都可以从法律引伸出它们的名称。” 法律秩序是法律的秩序,没有法律就没有法律秩序。} 把秩序应用到企业中就是,工作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办事,尽可能避免我们日常所说的“特事特办”,因为特事特办虽然从一个方面看是提高了效率,但从长远看由于以牺牲秩序为代价,效率反而并不会得到多少提高。

3、法律与自由

自由是人类的一个理想、目标、目的、价值,追求自由,实现自由是人类最为崇高的最伟大的最神圣的理想和目标。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可以说是追求自由的历史,

那么,法律也需要自由。什么是法律自由呢?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自由不同,法律上的自由与权利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法律自由,就是指一定国家的公民或团体在国家权力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能力,是受到法律约束并得到法律保障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

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法律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是通过法律界定、确定的自由。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第二,法律自由是法律基础上的自由,是受法律保障、维护的自由,人所享有的自由没有法律保护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第三,法律自由是法律上的权利,与权利往往相同,相通用。

第四,法律自由是相对的,可变的,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变的,固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相对的自由,是在不损害其他人或组织的合法自由前提下的自由。这一点我们在依法治企中要十分注意。不能为了组织的自由而损害职工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以往在宣传上我们往往过于强调国家和集体的权益,而忽视个人权利和利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法律方面来看,公民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

4、法律与平等

平等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概念。说简单,无非就是工资待遇上,一视同仁、同工同酬。说复杂,平等是人类永无终点的理想,它具有两面性,总是与不平等相伴随。“越是相信平等易得,就越会使平等沦入这样的结局:要么贬值并自毁,要么自欺。” 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所谓平等,就是人与人的同等(均等、对等)对待的社会关系、社会状态。其核心是人的相同性、同等性、相似性。因之,人人都寻求权利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待遇平等、资格平等、基本需要平等,追求社会平等、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反对特权,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歧视。

但是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具有一些根本的特性:(1)平等不是平均,不是没有差别,而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社会所许可的合理的正当的差别。平等反对平均主义;(2)平等反对特权,反对一个人拥有他不应拥有的社会所不允许的特殊东西,特权是平等的天然敌人;(3)平等意味着尊重他人,尊敬他人,反对歧视。歧视是指人对人的一种不应有的、不平等的低下看待,不把人看作人。平等反对歧视,提倡以平等作性为基础,把人作为目的。

3.平等原则 (1)无差别原则(完全平等原则):即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不因人的地位、身份、民族、血缘、信仰、教育等等有所区别,(2)比例平等原则(按比例原则):人们得到与自己的优点、贡献、需要、身份等相称的待遇、报酬。这是根据人的贡献大小、能力大小来决定每一个人的所得所有。

4.法律平等

即在法律上对人的平等对待,法律地位的平等,具体体现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它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机会)、平等保护、平等遵守、平等适用、平等制裁等,它要求所有主体人格平等,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及其享有和履行平等。法律平等是典型的形式平等,是以形式平等为核心的。 第

三、守法和违法

关于守法和违法,大家可能想这有什么可讲的,守法不就是不违反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吗?违法当然就更简单了,就是违反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其实这些只是大家对守法和违法的一般认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所谓守法不仅仅局限于不违反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这只是消极的、被动的守法。除此之外,还包括根据授权性法律规范积极主动地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实施法律。如父母要对未成年子女尽抚养义务,还有后面我们要讲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等都需要积极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

要了解守法,我们必须还要了解守法的主体,即要求谁来守法的问题。过去法律只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往往是君主制定法律,百官来执行法律,老百姓遵守法律。在《管子。任法》中就讲“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就是这个意思。

而如今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守法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在我国的宪法中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表明所有的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所有的组织和政党都有义务守法。从这一角度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共产党一再要求,党员要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那么,如何才算做到守法了呢?我们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标准。

1、知法懂法、尊重法律。知法懂法就是要在思想人上知道去遵守何种行为规范。尊重法律就是要从内心里积极主动地去遵守这种行为规范。

2、发生违反法律的行为和后果时,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由于各种原因,违法的情况总是难免发生。当违法的情况发生时,是否能够主动承担法律责任也是守法的保障性要求。

那么违法呢?前面我们所说的违法只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而具体来说违法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和行政侵权行为。如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等,当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违法,并不是凭主观臆断的,而是有一个具体的法律标准的。

违法首先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法律通过设定行为模式来教育和规范人的行为。而违法就是对法律的蔑视和否定,是对现行法律秩序的破坏。但是,怎样来衡量违法呢?比如说甲乙双方关系不好,甲私下扬言要教训一下乙,结果这话被传到了乙的耳朵里,为了防止被打,乙决定先下手为强,结果乙把甲给痛揍一顿。针对这一案例,我想问一问大家甲是否违法?不违法,因为它属于一个思想问题的范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思想作为衡量的违法标准缺乏客观性。必须以其客观行为作为衡量违法与否的一个标准。当然,随后也要考虑主观意识,正因为如此刑法等法律规定了过失与故意两种犯罪行为。在企业依法治企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区分思想问题和违法行为,要以人的行为作为客观依据,防止工作中处理问题主观擅断。

其次违法行为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人们制定并实施法律,是为了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秩序,进行社会控制、保障并促进社会发展,维护人们的利益,如果一个行为并不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没有侵犯社会、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合法利益,就不构成违法。例如在我们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会与其他企业打交道。假冒伪劣的产品也会碰到,在此情况下,本来按照合同应该付款的,我们可以拒绝付款。虽然从客观行为上我们违反了相关的合同法,但由于这种假冒伪劣的行为并不受法律的保护,所以我们也就不构成违法

以上这些是我们作为公民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在依法治企的背景下必须掌握的法律基本常识。当然,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但是以上内容对于我们实力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学习了解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和了解,更主要的是要报这些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就又涉及到下一个我们所要讲的内容。如何依法“治”企

第三、依法“治”企

我们前面提到学习法律的目的不是要了解法律条文是如何规定的,而是要运用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纠纷。这也是法律制定的目的,即法律具有实践性。而要在依法治企中切实落实“治”这个要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也就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几个字。

在这里强调有法可依,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

一、要先有法。作为企业来说,企业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缩影,如何使这个小社会能够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运行是我们治企的一个目标和任务。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则来对员工和企业各项工作加以规范。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法”。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峰峰集团不是有许多行规规范吗?是的。但我们要用法律的眼光来衡量就会发现,这些行为规范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行为规范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体系,学过法律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法律是在宪法为统领下形成的一套法律体系,其他法律的制定必须在不与宪法发生抵触的情况下制定规范,我们的企业又如何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因此就需要尽可能地完善企业这一规则体系。第

二、可依。这就需要我们不能为了制定规则而制定规则,还要考虑到规则的可执行性,如制定规范时,不仅要考虑规则的合理性,还要考虑产生纠纷时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的问题,以及如何维护规范的权威性等等问题,所以制定规章,必须概念清楚,规定明确,逻辑严谨,此外还要适时加以修订和解释。

而执法必严,同样也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明确执法人员和执法对象的范围。封建社会讲的是,君制法,臣执法、老百姓守法。而我们现代社会提倡的是民主,大家制法大家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的道理企业执法也应如此,不管职务高低,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如果执法环节出现问题,不能执法必严,那么,依法治企只能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话。第二执法必严还包括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现在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话“特事特办”,这似乎没有什么,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它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背后是以牺牲大多是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并且制定相应的程序规则,以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最后是违法必究,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违反规章制度就要受到责任追究,俗话说得好“王子与庶民同罪”。不管是谁,只要是违反了企业的相应规则,就要接受由此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即便是违反规则,处罚时我们也要考虑违反规则的原因以及危害程度(是实际的危害程度)给与合理适当的责任追究。

其次具体来说我们还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灵活性与原则性的关系。在一些人的眼里。法律是无情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一点可以从刑法中可以表现出来,只要违反法律构成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像胡长清、李真等所谓的高官都受到了法律惩罚。那是不是法律就没有一点灵活性了,这也不是绝对的。大家注意这里所讲的“灵活性”是指在确认违法的前提下,根据民事、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以及主观上是否存在过失等综合因素考虑,以确定处罚的力度。如同样是杀人,有的就被判死刑,而有的则被判缓期和有期徒刑,这其中就体现了法律的一种灵活性。在我们的企业中,在依法治企中,之所以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我想很大程度上在于对灵活性和原则性掌握得不到位有关。要不一视同仁,要不就无原则的“灵活”掌握。

大家可以先以想一想,前一阶段我们企业搞6S管理,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企业依法治企中,所要依据的“法”,一些部门在检查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结果有的部门受到了处罚,而有的部门应该受到处罚但却没有受的处罚。为什么呢?有的部门很“聪明”找到了领导说情,要求灵活掌握。虽然同样是“灵活”,但其含义却不一样,后者是以脱离管理为前提的灵活。此外,在其他方面大家想一想是否也存在类似现象。这与我们所说灵活性和原则性事项背道而驰的,需要我们在依法治企的实践中加以注意。

第二、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中往往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把没有权利和义务是为零,权利为正,义务为辅,则有多少义务就有多少权利。二者总量上是相等的。

为什么在这里把权利和义务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呢?这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当前提出依法治企的大的环境下,一些企业制定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时,往往是义务大于权利。总是在要求职工不要干这不要干那。否则就会受到处罚。据我了解某单位制定单位规章制度时,制定了108条规定,都是一些禁止性规定,也可以理解为员工义务。只要员工触犯相应的规定就要受到处罚。还有这些权利和义务,必须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事先作出明确的规定出来,便于大家的遵守和执行。而在一些企业中在面对权利和义务,并没有被明确的规定出来,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范围和程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那么与这些义务和责任相比,企业对职工的权利又有哪些规定呢?二者相比,往往是义务大于权利。此外,权利与义务还表现在权利义务相分离。一部分人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而另一部分人只承担义务,没有权利。

因此,我们在依法治企中要特别注意,要权利和义务相均衡。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我们能不能在日常的管理中把过去单纯靠罚,变成以奖为主罚为辅,既对违反者起到了警示作用,同时又通过奖励使遵守制度的人得到鼓励。

第三、冲动和理智。学习法律,树立法制意识其中首要一点就是在遇到问题时,保持头脑的冷静和理智。因为法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它的最基本的功能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再具体地讲就是禁奸止暴,防止社会中出现以暴制暴,所以冷静和理智的对待各种纠纷和问题,是法律意识的基本体现,只有冷静和理智才能客观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纠纷的方法和途径。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发生许多纠纷,最后升级成危害社会的严重刑事案件以及职工上访案件。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纠纷双方,在面对纠纷和矛盾时,不能够理智面对,一时冲动而导致的。

我记得曾听过这样的相声段子,大概内容是:两个天津人,早晨骑自行车出门,不小心撞到一起,如果严格划分应该属于一般的交通安全事故。由于双方比较冲动,结果发生口角,还闹到了派出所。当两个人冷静下来后,最后互相谦让而和解,这虽然是一段相声,但笑声过后,让我们感到冲动只会使矛盾激化而无助于解决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纠纷,当遇到纠纷时我们首先要冷静和理智。

依法治企不仅需要我们有良好的法律知识,更需要我们能够遇事理智冷静,要相信法律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如前不久有一部电影叫《疯狂的石头》,讲的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工艺品厂,为了筹集职工工资,举办了一个工艺品展,其中有一块翡翠价值连城,各路盗贼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盗窃活动。我可以先回顾一下,(播放录像) 盗窃犯为什么会对这块石头实施盗窃行为呢?首先是有盗窃的欲望,这块翡翠价值几百万元。利益的驱动使得这些人铤而走险,采点,绘制地形图,制定行动方案,实施盗窃行为。

第13篇: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居民法律意识调查实践的个人心得

在这一次毛概社会实践中我收获颇多,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这次我们的实践题目——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我们小组主要深入访问和调查了居民社区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探讨。主要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当地居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

第二,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足。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第三,权利意识淡薄。“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

第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对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第二,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

第三,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对于居民法律意识淡薄的解决方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新模式是关键,是指政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全社会的法律宣传教育,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还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要使农民都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必须有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对村委会工作制度进行法制改革,保证村委会有效快速的进行基层工作,使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管理自己的事务。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使我了解到我国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很薄弱,依法治国的方针还需继续贯彻到底,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居民乃至农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社会的好处才能得以彰显,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才能更好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社会才能和谐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共同致力于创造中国的世纪华章。

第14篇:法律意识伴我行

法律意识伴我行

我说,童年时的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梦,因此为了这个梦想,我努力过,哭泣过,放弃过,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属于我的天空,因为我固执的相信,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一定要在自己心中播下一颗思想的种子: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并且,适当地给它施肥浇水,我想,过不了多久,这一颗种子就会迅速成长为一棵茂盛的大树。能够支撑着我走向我的梦想。

然而,在成长的这条道路上,有的人迷路了,有的人堕落了,有的人绝望了。我在想,是什么促使他们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忘记了那时的天真与幼稚,把自己推上了一条不归路,使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努力地想要把自己融入到如今的花花世界中,而今天,我懂了,无疑是他们心中播下的种子还没有等到枝繁叶茂便已经枯萎了。

有时候我也害怕,害怕自己心中的大树因为没有水源的滋润而死亡,偶尔也会看到那些因为没有守法而被剥夺自由的人,也许我会有很多的感慨,也许不会有,也许只会选择一笑而过,因为这条路使他们自己找的,自己选择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

有一次在上网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个消息:说有一年是暑假期间,某地一所学校里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涂某,在街上结识了一名比他大几岁的学生——李某。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李某是有钱人的孩子,手头有的是钱,因此出手很大方,他经常带着涂某去网吧、游戏厅等地方玩。玩就得花钱,而且钱也不是永远花不完的。不久,李某就没钱了。这时,他俩对玩游戏已经成瘾,不玩不行了,于是,就想尽各种办法去搞钱。过了一段时间,他俩实在没地方弄钱了,居然就想到了抢!涂某得知有一位同学家里钱很多,便纠集了李某和另外一名同学,一起闯入该同学家中,实施抢劫,并将该同学打成重伤正当他们得意地挥霍钱财时,就被执法人员逮了个正着。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锒铛入狱后,涂某就开始后悔了:“再过几天就是学校报名的时间了,原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开开心心进校园,可是现在,什么都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我想谁都懂,但就是因为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足和自己的好奇心,使得自己到最后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而仅有的只有自己那一颗忏悔的心和绵绵的泪水,而带给父母的,是无尽的牵挂与伤心。也许你会自责,从来没有给过父母自己的好脾气,而父母不管你变成什么样,依然视你为唯一,依然会以你为荣,所以少年该醒了,若再不醒悟,你就真的错过太多太多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不管怎样我们都要与法同行。

生活本就是这样,它就像是一株带刺的玫瑰,外表看似美丽,但是你一旦握的紧了,便会痛。尽管美丽诱人,但是终会让我们流血流泪。

也许我们会做出很多错误的选择,也许一些路我们终将独自去面对,但是城市之大,别走丢了最初的自己。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大树我坚信他会在时间的流逝下而生长的更加枝繁叶茂,更加茁壮。因为有了这棵大树,前方的路已不再遥远!

有了大树的陪伴,愿我一路向前,不再回头!

第15篇:增强法律意识

关于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的心得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法制正在不断完善的时代。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敬畏法律是错误的想法。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修养。在生活当中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当今,我们国家的法律还不健全,所以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去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提高法律修养要在认识和知识构成上都有所提高才行。

一、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1、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的重要性。2.导向功能。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某个角度讲,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3.评价功能。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两个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指社会公众把法律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而就法的适用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专门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和公正、及时的实施。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评价功能。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 4.规范功能。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来调整习俗、道德和政策等行为规范,无法调整或调整不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法律目的的实现除依赖国家强制力外,还必须依赖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可以使他们自觉按照法律所体现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

1、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 (1)、应培养大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2)、应培养大学生关于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3)、应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和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4)、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进行普法教育,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2)、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①.组织大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大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②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大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法律的内容,提高学法兴趣。

③组织大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旁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大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④组织大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要彻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的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时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第16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特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请您认真,如实填写。 1 你的性别

A男 B女 (男 43.61% 女 56.39%) 2 你的你所在年级

A 大一B大二 C大三 D大四(大一 23.68% 大二65.79% 大三4.39% 大四6.14%) 3 你对法律方面的问题

A很重视 B一般关心 C无所谓

(很重视 40.29% 一般关心 56.12% 无所谓3.6%) 4你为我们大学生的总体法律意识情况如何 A很强B一般 C较弱 D很弱

(很强13.67% 一般62.59% 较弱17.88% 很弱5.87%)

5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法律与你的联系程度怎样 A 很紧密 B 一般 C几乎没有

(很紧密41.77% 一般50.21% 几乎没有8.02%) 6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何而来(多选) A电视 B 报纸 C 课本 D 家庭 E 其他

(电视和报纸45.34% 课本34.23% 家庭教育和其他20.43%) 7加勤工俭学或兼职时,你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 A 一定会 B 偶然会 C 无必要 D 无所谓

(一定会38.6% 偶尔会44.74%无必要9.65%无所谓7.02%)

8你的在买东西时权益受到侵害,你会怎么做?(多选)

A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B用武力解决 C通过关系解决 D感到委屈但是觉得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E根本没有在意过

(75%的同学在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首先会找商家理论,要求赔偿,16.7%的的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只有8.3%的人会马上运用法律维权)

9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A11月4日 B11月27日 C12月1日 D12月4日

(11月4日 24.74% 11月27日 12.27% 12月1日17.27% D12月4日 45.45%) 10你认为不少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是什么?

A考试教育制度不合理 B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 C社会不够发展 D其他

(考试教育制度不合理34.53% 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11.51% 社会不够发展43.17% 其他10.79%)

11你认为学校可以通过那些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多选)

A组织普法讲座 B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 C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 D增加有关法律课程 E其他

(组织普法讲座79.78% B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81.58% C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68.42% D增加有关法律课程65.36% E其他34.88%)

分析表:

本次调查覆盖面比较广,男女比例较为平均,被调查去的大学生平时对于法律方面,报以无所谓态度的是少数,但是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多数同学都只报以一般关心,并且同时认为总体法律意识也只是一般。重视程度不够,总体意识不强,这就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法律意识最重要的问题。大多数同学的法律知识来源于课本与电视,课本上知识过于局限,过于书面化,没有与实际生活很好的联系。而电视上的,虽然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专业性不够,甚至有可能还有错误,对接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很大的限制。。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73.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才考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只有16.7%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就考虑。53.3%的人觉得当亲情和法律两难兼顾时,看情况再说,36.7%选择法律,不包庇。75%的同学在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首先会找商家理论,要求赔偿,16.7%的的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只有8.3%的人会马上运用法律维权。76.7%的大学生会偶尔主动阅读法制读物,了解法制常识,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等等。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在不同大学生当中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

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比较薄弱。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对于涉及法律方面的知识较少,再加上自身对法律意识的求知欲不高,使得法制意识不能在人们的心中成形,大都只是泛泛而谈。第二,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第三,功于知法、懂法,淡于守法、用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第17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

院:法学院 年

级:2010级 班

级:5班

号:2010031485 姓

名:秦启凡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所谓法律心理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等,这些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而法律思想则是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属于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在法律意识中起决定作用。同时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因此,法律意识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总称。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法律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情感是指社会主体对发现像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的内在心理动力,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律意志是社会主体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主观心理基础,表现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权、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法律价值观,包括法律评价、法律理想和对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的理解与接受,它是可能对立法、政策适用和司法判决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超法律因素。它们是一些观念或普遍原则,体现对事物之价值可追求的理想性等进行的判断。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良性,使公民具有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能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国家、社会、个人的权利与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勇于同一切不法行为作斗争。

同时,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其中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我对本校大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认为应该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在现实中的应用却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根据调查显示,73.3%的大学生表示只有在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才会考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16.7%的大学生则认为只要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就应该考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在法与情的选择中,53.3%的人觉得当亲情和法律两难兼顾时,看情况再说,36.7%选择法律,不包庇。而日常生活中,75%的同学在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首先会找商家理论,要求赔偿,16.7%的的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只有8.3%的人会马上运用法律维权。这些数据表明,虽然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以前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有一个较为平顺的认知。不仅如此,从大学生的行为可以看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足。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但这些大学生只是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鲜见,如盗窃、抢劫甚至卖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以及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等违法行为等等,这些事件也是时有发生。

不仅如此,身边的事实也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等问题。甚至于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故而根本吧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个人,享有人所应有的权利,并且在社会中生存下去,那么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注意到,你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只要你在社会中生存,那么你时时刻刻都与法律及其法律相关的问题紧密联系。比如,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为了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买二手电脑和手机,他们认为这样既经济又实惠。却不曾想到,有的学生在交易的过程中就买了赃物,而这一行为,其实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才会导致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触犯法律。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比较薄弱。一直以来,基于学校的教育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外,其教学内容涉及法律方面的知识较少,再加上自身对法律意识的求知欲不高,使得法制意识不能在人们的心中成形,大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未真正的了解运用法律。第二,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第三,攻于知法、懂法,淡于守法、用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第四,由于我国法制机构的不完善,和一些不公正事件的发生,使大学生不再相信法律,维护法律。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远远低于应该达到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措施,以便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但是其大多数停留于表面,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关键。我认为面对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要知道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其思想并未成熟,所以面对一些事情往往缺乏控制力和判断力。以至于做出偏激的举动,如强奸、杀人、群殴等行为。由此可知,必要地心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正确的处理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才能较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辅导等心理活动,务必减少大学生因为心理因素而犯罪的可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而且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比从课堂中学到的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与此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与法律意识共同进步,是建造法制社会的一大动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学生走进少管所的活动”等活动,让我们能够亲身了解其犯罪行为发生原因,其中又有多少是因为道德观念不强而引发的犯罪,使我们明白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应该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一直以来,我国的法律机制并不完善,各部门之间关系交叉错综,很难真正的做到司法独立。而且在司法方面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法律实施的滞后,僵化等多方面的问题,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以至于许多人根本不信法,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培养法律意识。因此健全法律机制成了重中之重。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在于:第一,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只有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才能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第二,可以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学生犯罪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我国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对违法犯罪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让自己的行为合法,从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第三,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保护着人们的正当行为和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应有与法制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教养和素质,自觉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纳入法治的轨道。第四,可以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做人、恰当处世。正确的权利。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法治社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您的的性别

○男 ○女

1、你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E 其他

2、你认为大学是否应该开设有关法律的课程以普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

A 是 B 否 C 没意见

3、你对身边同学法律意识强弱的看法

A 强 B 弱 C 一般 D 没看法

4、若某人捡到100元钱,而失主很富有,你认为是否应该还钱 A应该 B不应该 C 无所谓 D不知道

5、当你乘坐公交时,发现有人正在行窃,你会

A立即呼喊,并抓小偷 B 明哲保身,视而不见 C采取委婉方式提醒 偷者 D 报警

6、你是否闯红灯

A 从不 B 偶尔 C 有时 D 经常

7、当你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发现是劣质品,你会

A 找到超市要求赔偿 B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C 向有关部门举报

8、当你寝室被盗后,你的反应是 A 找到宿管,要求解决

B 报警 C

自认倒霉

D 不知道

9、你认为违法是否等于犯罪

A

B

C 不知道

10、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行政处罚法》

1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多选)

A平等权和人身自由权

B C 宗教信仰自由

D 告、检举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E F 文化教育权

G

1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多选)

A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C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E

其他义务

13、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A

保护公民权利

C

巩固统治阶级

E

不知道

14、当你的亲属犯法时,你会怎么做

A

不包庇,依法处置

B 《立法法》

D 不知道

政治权利和自由

批评、建议、申诉、控社会经济权

特定主体权

B 遵守宪法和法律

D 依法纳税

B 处罚违法犯罪行为

D 规范公民行为

B 看情况再说

C

亲情为重,包庇

第18篇:大学生法律意识问卷调查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1、你现在所在年级( )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其他

2、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法律意识水平( ) A.高 B.中等 C.低

3、你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系吗 ?( ) A.关系密切 B.关系不大 C.没关系

D.不知道,说不清

4、你认为大学开设有关法律的课程对你有用吗?() A.有用 B.有一点用

C.没有用,纯属多余

5、对我国的法律体系认识程度有多少?能清楚说出我国的几部大法吗?()A.高;能 B.中;勉强能 C.低;不能

6、你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可多选)() A.学校宣传 B.家庭教育

C.社会宣传(广播、电视、报纸) D.其他

7、你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 ) A.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个来确定。 B.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 。 C.我只是知道不犯法。

D.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无所谓。

8、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事情时,会如何处理?() A.通过关系解决 B.用武力解决

C.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D.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9、如果您觉得法律不公正,你会怎么办?() A.因为不守法就要被制裁,所以还是要遵守。 B.在守法的同时想办法反映意见,完善法律体系。

C.社会发展总是需要法律的规范,不好的法也是法,还是得遵守。 D.既然法律不公正,就可以不遵守。

10、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A .3月15日 B.11月1日 C.12月1日 D.12月4日

11、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 A.对法律保持信任。

B.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很不满意。

C.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

12、如果你购物时商场保安人员无理搜查你随携带的物品,你会() A.拒绝,强烈抗议。

B.找商场领导或消费者协会解决。

C.忍让,不跟他一般见识,但以后再也不来这里购物。

13、我们经常听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高无上”,那么,当法律的判决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相互冲突时,你会赞同“法律不外乎人情”吗?() A.同意 B.不同意

C.不知道,难以抉择

14、你认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什么方法最有效?() A.舆论监督 B.机关的监督 C.群众监督 D.自我监督

第19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摘要: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顾名思义,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也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也必然使大学生思想受到一定冲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也必然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复杂性,加之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正处于确立时期,极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着实令人勘忧,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和马嘉爵的“杀人事件”,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因落聘而刺杀招聘人,除了暴力犯罪以外,校园盗窃案都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令人扼腕痛惜,痛定思痛。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就必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时期,思想都处于不稳定状态,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并没有真正地把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没有真

正挖掘法的精神、法的价值,缺少公平、正义的理念,对法的信仰程度很低,有人曾对某高校学生对“法律的公正性”确信程度做过调查,表示有信心的占41%,而54%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5%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并从上图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高的只有7.3%,而低的就占了24.46%。从上述调查数据的结果看,法律并没有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据崇高的地位,而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则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我从调查问卷中挑出来一些特别明显的问题并作了分析: 第四题:以下渠道中你获得法律知识量最多的是( )A.学校学习B.电视节目C.广播节目D.报纸杂志E.其它

分析:这一题主要考虑从哪里获得的法律知识,有超过一半数的大学生都选择了B.电视节目这一选项,可见电视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益处,而在大学生在学校几乎很少学到什么,可见我们需要增多法制宣传力度、提供讲座等等。

第八题:你认为自身法律意识如何( )A.有很强烈的法律意识B.有一定的法律意识C.法律意识一般D.法律意识淡薄

分析:这题更明显的是,选B的为多数。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不够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刘海洋和马家爵的事件,我们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来做基础,来防止我们的过失。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课堂上多学习,在课外多了解一下法律,还有多看看东方110等法制节目。

综上所述,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高校应该重视法律基础课。据《法律基础》解释,“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公共课,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通过这门课程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在这里我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第20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您好!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的程度,我们小组设计了以下问题。请按照您的真实想法填写符合您意见或想法的选项。您的回答我们会严格保密,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填写最真实的情况。谢谢您的支持。(以下题目全为单选)

1.请问你的专业类别是

A 理工类B 文史类

2.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用吗?

A 非常有用B 一般C 基本没用D 法律不如权力有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

A 基本法B 权威法C 基础法D 根本法

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A 3月15日B 11月1日C 12月4日D 12月26日

5.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些法律知识吗

A.很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D.不清楚

6.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B、用武力解决C、通过关系解决.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E、根本没有在意过

7.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您的态度是

A不信任B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C比较信任D充分信任

8.假如您在参加勤工助学或利用课外时间按在社会打工时合法权益收到侵犯时,您会:

A.利用法律手段(包括找劳动仲裁委员会、诉诸法院等))B.报告老师让学校出面处理

C.去他们单位大闹一场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9.假如你在公车上遇到骚扰,你会

A 出生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B 用适当方法让ta得到惩罚

C 等他(她)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者下车D 默默离开,不敢出声

10.在您的印象中,法律与您的生活的关系是

A.时刻关注法律事件,能感到生活处处与法相关B.关注时事新闻,感觉生活与法相关

C.关注时事新闻,感觉生活中很少与法关联D.感觉法律与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11.您相信法律途径能够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

A.相信B.不相信,只会是问题进一步恶化C只能解决某些事情D.不清楚

12.你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法律基础课吗?

A 没必要B 有必要C 无所谓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法律意识薄弱整改措施.doc》
法律意识薄弱整改措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