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村干部工作总结

2020-11-16 来源:村干部个人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证明

失业人员证明

兹有我村人员,性别:,户口所在地为:现至今工作没有安置,目前处于失业。

特此证明

村委会章

日期:

推荐第2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方案

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我校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活动,不断完善各种培训设施,努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使培训工作更为有效落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市政府、市人劳局的要求,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综合运用培训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农业富余劳动力职业素质,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输送合格的劳动力资源。

(二)基本原则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培训资金;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坚持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要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坚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行教学与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

二、培训对象和目标

(一)培训对象

具有我市农籍户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失地农民、富余劳动力、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人员和退役士兵以及外来务工人员。

(二)培训目标

坚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以实现转移就业为目的,调动学校各方面培训力量,积极参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合格率和职业资格取证率力争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

到80%以上。

三、培训内容和时间

(一)培训内容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对受训农民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基本常识等知识。

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就业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向培训为主,强化实习、实操动手能力。培训内容方面重点是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主要有:电工、钳工、焊工、车工、数控车工、无线电装接工及叉车司机、中式烹调师、计算机等。培训内容参照国家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要求制定。强化实操(实习)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并通过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培训时间

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原则上为l至3个月,具体培训时间长短,可按照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

四、培训教材与考核

1、培训教材:

教材选用应坚持“统一规范、实际适用、先进创新”的原则。在培训工作中,主要使用劳动部门组织编写的技能鉴定等系列培训教材。

2、考试与考核

参加集中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都要参加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性培训以理论考试为主,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厦门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要求组织开展相关工种的鉴定工作。本着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我校将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保证90%以上的学员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五、培训组织管理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工作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组织管理,学校培训处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直接负债部门。

培训处根据市政府、市劳动局等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转移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可行性、操作性、针对性。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培训和转移的目标任务、培训条件、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与教材、考试考核等内容。培训处同时负债培训监督,对培训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督促与检查,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各部门要协同配合,确保正常顺利开展。

六、培训师资

学校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工种的培训工作,主要参加教师有:

1、电工:吕良稻、颜育林、邵黎乖、黄贤渴、刘培荣等

2、钳工:许建凉、陈水沟、陈庆毅、李义文称如、颜伟警等

3、车工:刘力、李军斌、陈秋鸿等

4、数控车工:刘力、黄贤渴、张绿萌等

5、无线电装接工:叶豪爽、陈永卫、李海亭、柯天勇、吴春禅、蔡东园等

6、计算机操作员:陈稳赞、杨志忠、徐建益等

7、中式厨师:叶节等

8、叉车司机:柯炳和、陈水沟、许建凉等

我校拥有专职教师85人,管理人员20多人,除上述教师外,学校将根据实际培训需要调派其他更多老师参与。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成立由校级主要领导牵头,由培训处主导,学校有关处室参加的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与劳务市场的沟通联系,疏通“出口”,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转移培训。

(二)加大投入,为培训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我校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培训设备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各种培训教学设施,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为农民接受培训

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学校将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转移培训工作。

(三)整合资源,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要根据劳动力产业发展要求,结合我校开展培训的情况,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教育培训条件,加强实习训练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成同安区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并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专业培训基地。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培训处要主动开展宣传工作,设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专栏,开展引导性培训,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进行联合,发挥企业优势,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能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培训处、就业处要积极与企业沟通联系,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约定双方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促进培训后就业渠道顺畅。

(四)结合“中介”,打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口”

劳动力能否转移出去,中介服务是关键。充分利用现有信誉度高的、有一定实力的中介机构,做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既保证了劳动力输出的畅通,又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促进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适应市场需求,进而增强学员入学的积极性,提高办学的效益。学校培训处、就业处联合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积极与社会上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就业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实现招生、培训、推荐就业等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社会服务,力争就业率在70%以上。

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

推荐第3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其原因调研分析

您好:

目前,“三农”问题是当前国家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三农”问题中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其原因,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情况,我们特意开展了此次调查活动。在此,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填写这份问卷,谢谢您的热情支持和参与!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2010级2012年4月

1、请问您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您的年龄:

A、16——25B、26——35C、36——45D、46以上

3、请问您的文化程度:

A、初中B、高中C、大专D、大学本科及其以上

4、婚姻状况

A、已婚B、未婚

5、请问您出门务工的原因:(多选)

A、供子女上学B、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C、改善生活,实现梦想D、其他

6、请问您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A、环保工作B、服务业C、个体经营户D、其他

7、请问您的月收入大致为:

A、1000及以下B、1001——2000C、2001——3000D、3001以上

8、请问您外出务工的时间长达:

A、2年以下B、2——7年C、7——12年D、12年以上

9、请问您是否举家迁移到务工的城市:

A、是B、否(请回答第10题)

10、请问您将来是否打算在务工城市安家落户:

A、是B、否

11、请问您是否购买了社会保险:

A、是B、否

12、请问您是否了解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所给予的优惠政策:

A、很了解B、大致了解C、不了解

13、请问您在进程务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多选)

A、住房问题B、子女上学难C、找工作难D、工资低于物价水平E、其他

14、请问您对您现在的生活、就业等现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

推荐第4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组织化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政策落实不到位、劳动力工作环境差且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对此,无论是政府和个人,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同时规范规范劳动力市场,适当拓展境外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濮阳 农村富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对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工业、服务业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在132802万人口中有72135万农民。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濮阳市农村人口259.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1.1%,其中农村劳动力188.01万人,富余劳动力64.9695万人左右。目前,外出务工人员50.31万人,全年劳务总收入150.93亿元。据统计,2010年濮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76.5元,当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人均2678元,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52.75%以上。濮阳市在河南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等方面表现明显。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重要途径。实现这种转移,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果转移速度过快,不仅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会给城市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不可想象的问题和压力。所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辩证看待。

农村劳动力转移集体化组织化程度低。濮阳市劳动力市场目前发育程度较低,一方面,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机构对这个市场进行专门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乡村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措施不完善,职能不明确,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而已成立的农村劳动力服务组织,也存在办公场地、人员和经费不能落实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输入地与输出地工作相互衔接配合不够,比如说农村就业服务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匮乏,盲目性较大。

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职业技能整体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农民工总体受教育平均水平18.4%,很难适应市场用工需求。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用工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明显。虽然农民工工资报酬相对较低,但是企业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中招收较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成本,农村劳动力就业缺技能的矛盾愈发突出。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落实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尽管目前国内十分重视改善民工务工环境,保障民工合法权益,但政府及相关部门仍存在不能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现象,特别是城市用人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农民工权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不够重视;

二、对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缺乏政策优惠,影响了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

三、现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不够,转移农村劳动力在实现职业和身份转换的同时,缺乏组织依托、保护和制度承认,在社会保障、户口、婚姻、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基本被排斥在城市以外;

四、对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工作环境差,权益保障和在外生活状况堪忧。工作环境差、防护措施不健全、私自延长工作时间,这直接影响着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工作安全和身心健康。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25%的农民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天工作12~16小时的占48%,没有休息日的占49%。据统计,我国86%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75%没有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93%存在粉尘超标,职工中有35%接触有害物质,职业病发病率高达16.8%。由于维权途径和手段不畅通,真正利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去处理问题的并不多。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是衡量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基本迈向了农业现代化。美国目前为3%,而我国则高达66.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客观现象,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个战略性的系统工作。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实现转移的思想基础。首先,国家应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制定中长期转移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要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领导小组”或“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小组”,吸收发改委、劳保、民政、公安、农业等职能部门参加,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参与,全面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包括规划、安置、培训、维权、劳动保护等。政府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对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重新定位。

其次,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要充分发挥其宣传工具的优势和监督的魄力,大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认识到加快转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三,农村工自身要克服自卑思想。要放弃农本位思想,改变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安于现状,穷家难舍的传统守旧思想,主动参加各种培训、教育,积极投身到转移大军中去,融入到城市、小城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才华,实施异地二次创业,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规范劳动力市场是实现转移的重要条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上的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建设高效顺畅的就业市场信息网络,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一是加快乡县省级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带动整个劳务输出和就业服务。实现培训、就业指导、跟踪管理服务一体化,真正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建设成集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社会保障服务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培训等协调运作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信息网络。加快劳动力市场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构建覆盖区域、全国连接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省县乡级劳动力市场区域联网,建立起农村劳动力资源库。三是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推动劳务输出工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组织化水平。四是进一步与外地建立密切的劳务关系。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要签订劳动力转移供需合同。如豫北南乐县充分利用政策创建濮阳市第二技校,并与浙江省奉化市技工学校、湖南省湘南市技工学院、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联合办学,向当地的劳动力市场输送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五是加强跟踪服务。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要加强跟踪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拓宽境外劳动力市场是实现转移的有效补充。近年来,我国境外劳动力转移一直徘徊在30万人左右,仅占同期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动力的1%,且输出较少,从事职业也较少,多集中在土木建筑工程。相比之下,罗马尼亚人口只有2100万,但2009年国外务工达500多万人次,国内汇款达20多亿美元;墨西哥有10%的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劳务输出收入达160亿美元,同时增加国内9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5,而劳务输出仅占世界总量的3%。资料显示,目前中东地区有上千亿美元的巨大劳动市场,俄罗斯远东地区国外劳动力需求达几百万。因此说,向国际市场输出劳动力的潜力是相当大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放宽政策,开辟多种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如濮阳市张屯村,是有名的出国村:全村640口人70人出过国,收入相当可观。

结 语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支特殊群体,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实现自身非农化、农业工业化、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新阶段,清醒认识和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推荐第5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案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包括引导性培训和岗位培训。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性培训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和寻求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结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本身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农民进城务工知识

包括农民务工前准备与如何寻找工作、如何维护合法权益、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遵守公民道德适应城市生活等等,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

2 .家政服务知识讲座

目前城市里面保姆市场紧缺高级的保姆人才,我们将联合京郊一些著名家政培训公司,开展有关家政服务的资源制作与培训,包括如何照顾老人、对待婴幼儿,如何礼貌接人待物,如何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各种菜系的制作等。

3 .各种工种的初级培训

以相关涉农工种为主开展资源建设与制作工作,比如园林工,绿化工、农艺师等,还将与一些单位合作开展餐厅服务员、面包师、美容美发等课件资源的制作,以更有利的为进城务工提供准备。

4 .相关法律知识

各种技能培训的法律知识的介绍,使务工者了解到更好的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培训情况: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每年都有开展,如在 2004 年 7 月,中心聘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首都经贸大学等单位专家,通过北京农村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向郊区农民开展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引导性培训,内容涉及到做好进城务工准备、寻找合适工作、签订劳务合同、安全生产、城市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在 2005年6月到7月的“521北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远程专题培训”活动中 。 培训活动采用“远程培训+直播+面授”的培训方式,把 进城务工前的准备、城市生活常识、岗位技能培训如绿化工、园艺工以及办公软件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等知识传授给郊区农民。 通过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提高农民进城务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在各基层农村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汇集各类远程教育培训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就业信息,在当地逐步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中心,方便农民学习与就业。

推荐第6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一、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市总人口为357.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96万人,占总人口的82.4%,农村劳动力有178.0万人,富余劳动力约为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9.3%。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4.3万人次,其中就地转移1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使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017元,比上年的868元增加1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36%;劳务收入占全市gdp的6.7%。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劳务输出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16-30岁的占57.6%,30-50岁的占39.2%,50岁以上的仅占3.2%。第二,从转移就业的行业来看,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4.1%,第三产业的占37.4%。其中,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6.3%、17.5%和29.9%。第三,从务工人员区域分布来看,以珠江三角洲和江浙、京津、胶东一带为主。全市有19.4%的务工人员分布在省内,在沿海地区务工人员达53%。华龙区、濮阳县、范县等地已有数千外出务工人员跨出国门,打洋工,挣美元,成为我市涉外劳务输出的一个亮点。第四,从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情况来看,以通过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自发外出务工为主。通过劳动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成建制地输出的务工人员较少。,全市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仅7.45万人,占15.2%,经中介组织介绍的有16.26万人,占33.08%,自发外出务工的有25.44万人,占51.76%。第五,从务工的时间周期来看,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特点。外出打工人员绝大部分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忙时种地,闲时打工经商。第六,从劳务收入的资金流向来看,“回流型”、“创业型”的特点初步显现。我市涌现的一批“打工能人”逐渐成长为有资产、懂技术、善管理的经商办厂能手之后,选择回乡创业。比如,范县近几年务工人员带回资金4亿多元,回乡创办“凤还巢”企业2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行政推动。各县(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任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落实责任,专项考核,并作为乡镇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市劳动保障局新增设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设制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组织服务网络,切实加强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省委书记徐光春《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意义》的理论文章,统一思想,总结交流经验。各县(区)委、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关于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文件,涵盖了培训、输出、维权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部门联动。市、县(区)劳动、商务、农业、扶贫、教育、工商、公安等部门和工、青、妇等团体,紧紧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密切配合,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形成了层层负责,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全市各级团组织重点开展了“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岗快递活动”,共筹措用工岗位38600个,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28600人,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针对广大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和“穷家难舍”、“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的实际,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人务工,全家致富”、“务工光荣,就业自豪”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发动。各县(区)为炒热群众思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发动。濮阳县、南乐县分别制作了《走出黄土地》、《打工故事》、《外面世界真精彩》、《走南闯北龙乡人》等电视专题片,清丰县在全县各村刷写墙体标语3000多条。通过广泛宣传和思想发动,逐步改变了广大农民“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恋土守家的传统观念,激发了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热情。二是典型带动。每年年初,全市各级劳动部门组织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组成宣讲团,巡回演讲,现身说法。南乐县在年初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邀请优秀外出务工青年作典型发言,引起较大的反响。去年底,团市委、市劳动保障局在全市组织评选了我市首届“十优百杰务工青年”。通过典型引导和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思想进一步解放,“走出去、闯世界、挣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年轻人新的生活理念。不少群众形象地说:出去的是一个人,挣回的是资金;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一代,造福的是子孙。

(三)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

随着产业升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地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县(区)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单

一、市场适应性差的现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训促输出”的思路,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培训。一是发挥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近几年来,全市先后创办了五所县级技工学校。南乐县为扶持市第二技工学校发展壮大,无偿划拔价值340万元的新建县委招待所大楼用于学校建设,又投入1100万元完善教学设施,现已形成多人的招生规模,开设有电子电工、计算机、机械、服装和艺术设计五大类15个专业。濮阳县投资1000多万元积极筹建市第三技工学校。清丰县在县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列支12万元,用于县职业技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已容纳名学生,被省定为全省首批县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同时清丰县组建了市第六技工学校,投资100余万元购置数控机床、电脑、电动缝纫机和立式加工中心,建立了一流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去年以来,该县两校已培训农民工5000多名,占全县输出技能型工人的80%以上,充分发挥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学。为迅速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各县(区)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整合民办培训机构,全市近百所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工培训,成为政府部门转移农民工培训的有益补充。三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根据市场需求,重点突出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各县(区)坚持灵活性、实用性的培训原则,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不少技工学校与北京、江苏、浙江等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培训就业一条龙,做到培训一批、输送一批、稳定一批。南乐县利用浙江奉化国泰制衣有限公司的设备、师资、资金,建立了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先后输送技术工人5000多名,有十多名优秀人员被工厂选送到国外的加工基地工作。该县订单培训的服装工已成为宁波地区的品牌。四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市县劳动部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实现转岗就业为目的,积极落实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去年全市落实培训资金700多万元,培训2.1685万人。

(四)拓宽领域,构建劳务输出对接平台

及时掌握用工信息,疏通转移渠道,搞好跟踪服务是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为此,各县(区)积极探索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顺畅有序转移。首先健全信息网络建设。各县(区)建立了以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主体、中介机构为依托的信息网,认真做好信息发布、用工登记、建档建卡等工作,为求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清丰县、范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初步建立完善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基础。其次,加强考察,建立牢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各县(区)领导每年都带领有关部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联络,寻求稳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市已拥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唐、中西部和省内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劳务对接。各县(区)充分利用职业中介组织联络、劳务经济人带动、培训机构推荐、召开大型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牵线搭桥。今年三月,濮阳县组织召开了大型劳务输出招聘会,江浙地区22家企业提供4000多个用工岗位,近万名农民工参加,县委书记张建国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会上先后有1300多人通过双向选择,签订了劳动合同。范县还聘请56名信息灵、渠道广、家乡人信赖的劳务经纪人,带动了一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如辛庄乡青年武俭利1998年到北京一家公司打工,自己站稳脚跟后,先后介绍100多人到该公司务工。为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各县(区)还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劳动监察机构不断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查处非法中介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四,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市商务局根据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截止,全市已向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毛里求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人员4850人次。仅去年,外派出国劳务人员1298人。华龙区东田村300多人在国外务工,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年创收入两千万元,曾被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成了远近闻名的出国打工村。第五,强化跟踪服务。各县(区)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普遍实行了培训、录用、护送、管理一条龙服务。坚持定期回访、节日慰问、干部带队打工、提供法律援助等制度,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大大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稳定率。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家中生活生产实际困难,各县乡村组建了“义务帮工队”,帮收帮种,保证务工人员家庭及时收种,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抓好就地转移

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针对一些愿意离土、但难以离乡的农民,多渠道创造条件,实现就地转移。一是大上工业项目。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工兴市”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范县仅就上百万元以上项目51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千多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新区、华龙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潜力。清丰县大力发展白(灵菇)、红(辣椒)产业,重点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范县依托三十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米加工业,促进了大批农民参与经营。仅专门经营大米营销的经纪人就达600多人。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濮阳县、范县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玻璃制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范县玻璃制品企业就吸纳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民外出务工是群众自己的事,领导不用管。“劳务富民”观念树得不牢,工作抓得不紧,抓得不实。另一方面,农民的就业观念还比较陈旧。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不少农民存在着“小富即安”、“恋守田园”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务工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贪图安逸,不愿接受企业的束缚和体力上的劳累,务工青年跑回家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农民存在着“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守旧观念,对土地有着浓厚的眷恋心理,宁愿在家受穷也不愿轻易离开土地。

(二)整体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式单一,有组织的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不高,主要是通过“亲帮亲”“友帮友”的方式转移。据清丰县统计,外出务工8.9万人,通过劳动部门介绍的只有4000余人,占总数的4.5%,95%以上的是通过亲朋好友或自发转移的。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务中介组织收费较高。一般要收300-800元的中介费,加上路途花费,要上千元,一般农民家庭承受不起。二是个别劳务中介组织信誉差,提供信息不准确,致使少数打工者上当受骗。因此,有些农民宁肯自己外出闯荡找出路,也不信任中介组织。三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数量少,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交易成本偏高,无法满足外出人员的需求。

(三)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率不高,务工人员竞争力不强。据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9.66%,初中占47.77%,高中以上占12.57%。在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在就业方面缺乏较强的竞争力,致使外出就业的门路窄,稳定性不高。9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未经各类培训,主要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建筑、电子装配、制衣、木器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主要原因:一是现有的培训管理体制不顺。虽然劳动、农业、教育、扶贫、工、青、妇等部门和团体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各吹各打,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有效利用。二是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数量较少,培训的容量不大。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技工学校还正在筹建之中。各县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缺乏市场需求的办学特色,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资金严重不足、教学设备少,全市目前还没有一所有实习基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大多是从普教岗位上转过来的,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培训质量。三是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培训周期长、收费偏高。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学制均为三年,年学费大约在元至3000元,一般的农村贫困学生负担不起,许多农村学生放弃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愿望,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四是出国劳务人员经济负担较重,门槛较高。以去日本打工三年为例,出国务工前需交付三个月的培训费3000元,还需交纳47000元的签证、保险、中介等费用,另外还需由2人为其在外出务工期间提供担保(担保金15万元)。出国打工费用如此之高,一般农民家庭无力负担,一些想出国打工的青年望而却步。

(四)特色劳务发展缓慢,品牌建设滞后。目前我市转移输出尚未形成组织化、集团化、规模化,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较为分散零乱,多是分散转移的“游击队”,规模小,人数少,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影响了我市劳务输出的发展。

四、加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从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市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一是我市各县(区)和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来抓,更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我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来抓,进一步推动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我市各县(区)要立足本地实际,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中。要研究制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远期和近期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三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力推进。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县、乡政府的业绩考核内容,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建议市县(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联席会议由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组织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农民工的培训、教育、转移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导作用。四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上下营造“劳务富民”、“务工光荣”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宣传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的先进事迹,市里和各县(区)每年都要召开大型的劳务输出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对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不断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建议市政府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明确任务,表彰先进,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输出网络,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的、全局性的工作。建立劳动力资源供需网络、健全输出机构对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保证劳务输出的及时性、稳定性尤为重要。要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提升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要拓宽劳务市场信息渠道,完善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用工地劳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定期搜集用工信息;全市驻外办事服务机构要及时传递劳务用工信息;要加强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利用他们所在的企业、行业、城市及时反馈用工信息;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培训学校的管理,对他们搜集的用工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利用。要加快“金保工程”网络化建设进度,尽快实现上联全国、下联县乡村的目标。县、乡两级劳动保障机构要加大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去向等建立档案。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和富余劳动力的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各村信息员要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保证市、县、乡、村劳务输出体系“四级网络”的顺畅运行。二是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在市县(区)乡建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区)劳动保障局设立劳务输出服务股,具体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工作。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主要负责乡镇劳务输出工作。要在全市形成“主管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城乡联手共同抓”的工作机制,为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三是要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主体、机关干部、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兴办、领办、创办各类劳务中介组织,不断壮大劳务中介组织队伍,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快速的就业服务。要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强化管理,逐步发挥中介组织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劳务中介组织的管理,对所有从事中介机构和人员统一实行资格证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行为。四是打造劳务品牌,大力拓展涉外劳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劳务品牌的培育、组织和引导。加强劳务品牌的宣传推介和包装。要充分挖掘特色技能、工艺,通过能人、专业队伍带动,变一般输出为特色输出,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县数品的格局,要继续扩张出国劳务规模。各县(区)和市商务局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出国务工人员的前期资金和保证金等问题。建议采取提供贷款、劳务工资代扣和设立出国劳务担保基金预借等多种方式降低出国门槛,不断壮大出国劳务队伍。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是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移就业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一要整合培训资源。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培训资源整体规划意见,对培训资源和力量要统筹规划,加强协调,整合利用,我市各县(区)要建立一到两个有一定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议出台《我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实施细则》。全市的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要调整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系统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新途径,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二要坚持订单培训。要把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把技能培训同定向输送结合起来,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扩大组织化培训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区)政府要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支持“三农”的公益性事业,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

(四)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承载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一是立足本地实地,发展第三产业。各县(区)要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批发业、餐饮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积极鼓励农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扩大吸纳富余劳动力的容量,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要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关联产业,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优势。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上工业项目。要继续抓好我市八大工业园区建设,为农民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加快县城和中心乡镇的发展和建设。提高县城和中心乡镇的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高素质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五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土地、信贷、用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策优惠、导向激励等措施,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使更多的“务工能人”成为企业家,为家乡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顺畅转移

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派出管理机构,实施跟踪服务。建议市政府设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的办事机构,帮助解决农民工的急难险重问题,依法处理劳资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各县(区)可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精干的服务保障办事机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做到输出有服务、就业有岗位、维权有保障。同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输出单位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后续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加强教育管理,树立濮阳农民工的良好形象。二是制定完善政策,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要逐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工入户条件。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临时工”、“农民工”、“正式工”、“外来劳务工”、“固定工”等用工形式,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享受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实现城乡平等竞争就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的土地流转、信贷、教育、子女入学等给予倾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主动做好农村“留守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我市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子女”增多,已经成为农村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积极研究解决“留守人员”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关心“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关爱“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村庄要继续完善“帮工服务队”、“治安联防队”,为务工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和安全保障。

推荐第7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途径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及其意义

第二节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背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内容结构体系及创新

第二章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界定

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的基本估计

第二节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一、居高不下的农村劳动力供给量

二、扩大农村劳动力需求量的限制因素

三、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第三章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异地转移模式绩效评价

一、异地转移基本状况

二、异地转移的局限性

第二节乡镇企业发展的绩效评价

一、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二、乡镇企业自身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局限性

三、产业的脱农化对农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探讨

第一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全方位转移——构筑次级中心城市圈域空间结构

第二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次级中心城市集中

一、次级中心城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作用

二、合理发展次级中心城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三、企业集群与农村富余劳动力集聚

第三节小城镇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一、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

二、卫星城式的小城镇发展

第四节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

一、农业产业化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意义

二、稳定“公司+农户”的基本模式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推荐第8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

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万亩,占总播面积的。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万头(只),同比增长,年内

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奶类产量600吨,增长,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

均纯收入的。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

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12全文查看

推荐第9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

织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五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

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富民强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

一、

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原创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七)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

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推荐第10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 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 投资建设。 等企业相继落户 。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 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 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 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 %,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五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富民强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

一、

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 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 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七)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

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11篇: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县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与企业用工有机对接的机制,收到了农民转移致富与企业用工满足的“双赢”效果。目前,该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1.8%。其中,就近转移到工业园区2.8万人,园区竣工投产的112户企业全部用工充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劳动

力有序转移

坚持从拓宽出路、凝聚合力、完善体系和基础联动四方面入手,夯实劳动力转移工作基础。

1、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拓宽转移出路。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全民创业。自以来,全县共引进客商投资项目900多个,其中亿元或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0多个,培育壮大了鞋革、食品、建材等主导产业,仅工业园区就新增就业岗位近3万个,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2、同等重视招工与招商,凝聚转移合力。坚持把劳动力就近转移作为解决企业用工不足以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出台了《县科技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园区企业用工服务试点工作;今年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服务管理办法》。在部署开放型经济工作时,要求县直各单位把服务劳动力就地转移作为工作重点,并下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园区转移的指导性目标,形成各部门相互衔接、县乡村上下联动抓用工服务的共识共为。春节期间的一星期,该县就为园区企业招聘员工6236人。

3、加快建设劳动保障平台,完善服务体系。一是高标准兴建了县级劳动力市场。总投资达1500万元的县劳动力市场投入使用,全县职介机构全部进入市场开展业务。二是建立并完善了乡级服务平台。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一次性建制到位;工业园区劳动保障事务所挂牌成立,并与县、乡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实行联网办公,资源共享。三是劳动保障服务延伸到村。今年6月份,采取公开组织选聘、实行工资补贴的办法,在居委会、村委会分别选配了劳动保障工作专管员和协管员。今年以来,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累计提供就业服务2.6万人次,帮助1.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4、完善“三个台帐两个合约”,夯实对接基础。按照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用工互补共赢的思路,重点开展了“三个台帐”建立和“两个合约”推广工作。一是劳动力资源台帐。根据客商由“要优惠政策”向“要用工保障”转变的情况,进行了第一次全县劳动力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有效促成了裕盛的落户;进行了第二次普查;目前基于网络数据库管理的第三次普查也全部完成。二是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主动应对农村劳动力由“输出为主”向“就地转移”的转变,对工业园区企业实行了每季度发布一次用工信息的制度。在此基础上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整合全县企业用工信息,建立了目前每月一更新的用工需求台帐。三是培训机构台帐。全面建立了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台帐和学员基础台帐。出台了“三个台帐”管理办法,并实行联网管理,做到“一点登陆、资源共享”。四是引导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转移就业协议。企业对照劳动力资源台帐“按图索骥”,劳动力则按照企业需求台帐“对号入座”,签订转移协议,形成有效对接。为满足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专门成立了“县劳务派遣服务中心”,采取“由中心先期储备培训劳动力,再根据企业需求,及时向企业派遣”的运作模式,实现招工和就业的对接。以来,该中心已为裕盛输送员工1万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五是引导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委托培训协议,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强化培训引导,提升需求对接水平

坚持把培训引导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来抓,整合培训资源,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

1、改革培训体制。一是打破部门界限。选择县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示范窗口,推进教育部门理论教学与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培训的“强强联合”。学校提供师资和场地,侧重理论培训;培训机构筹集实训器械,侧重实训操作。二是打破不同培训项目之间的界限。把“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和“金蓝领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区别不同主体、共同服务企业员工的培训,优先满足重点企业的需求。三是打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引导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参与开发培训市场。今年以来,该县四所民办学校已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228人,其中为园区企业培训输送980人。

2、创新培训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职业培训机构把实训课堂开设到企业车间机台,模拟操作;企业则把新员工的公共培训交给培训机构,实行优势互补。二是建立政企互动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选择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但又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开展联合培训。承担培训任务的企业除能享受培训补贴外,还有录用受训人员的优先权。如顺誉服装有限公司就通过此种模式,在招收到了急需的300余名职工。

3、激活培训模式。一是积极引导定向订单式培训。依托企业用工需求台帐和培训机构

第12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人多地少,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耕地资源是中国过去和未来发展最严重的制约条件之一。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加快了农业内部的结构的调整,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增强了农村综合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加快转移为农村的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建设新农村最大的制约是人才的制约。农民外出就业不仅挣了钱,还受到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与洗礼,开阔了视野,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激发了创新的活力和创业的欲望,他们中的不少人回归故里或投资农业或创办企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富余劳动力;结构失衡;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一定时期出现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下岗失业情况严重,而部分地区又出现的“用工难”的现象更加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区域性市场为主。劳动力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应是全国统一的市场。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原始手工业、传统的大机器和现代技术产业并存,劳动力的素质相差悬殊,职业偏见的存在,再加上地区分割等,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流动,大多数只能在区域内运转,只有少数高科技人才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从而形成的主要是区域性市场。二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加上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富裕人员,因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三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着社会劳动力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劳动报酬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和竞争的影响,劳动力在供求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劳动力的市场配置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者由于原有的劳动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解决就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之道。

我国近年来城镇化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农民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土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减少,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中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从农村向中小城镇转移的人口越来越多,虽然在

改革开放的指引下一部分青、中年人外出务工,但在一些中小乡镇中根本不难看到“闲置”劳动力的存在。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阻碍。

1、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所建立的劳务输出机制还不完整。据了解,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特别是把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农民的就业往往被忽视。其次,农民工务工缺失正规的劳动合同,其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的缺失会让他们在就业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局势。

2、农村劳动力自身产生的障碍。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文化层次低,基本技能缺乏,严重制约了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机会。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使其在转移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即只能干脏、苦、累、出力型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既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失衡的矛盾,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效率低下,同时,可以选择的转移和安置的空间相对狭小。

3、其他障碍。

例如:一些社会因素。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城市人口的流入速度以及规模都远远的超过了自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特有的优越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还有一些障碍,比如政策政策制定上的缺陷等等。

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1、城乡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的统筹。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规范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路子。第二,健全农民工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工业化加速期的城乡劳动力统筹命题,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问题。第三,一方面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城乡劳动力统筹问题同经济增长命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工业化越深入,技术及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相对越强劲,产业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度相对越高,而劳动密集度相对会下降,因而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创造的就业机会会相对减少。所以除了以一定的增长速度支撑城乡就业的统筹外,必须注重发展性措施,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对城乡劳动力统筹的意义。

2、抓好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消化工作。

通过农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加速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内部直接或间接地扩大就业安置空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有效转移。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含量,使农业向着纵深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联户甚至联社联村进行集约经营,连片建造日光暖棚,延长耕作时间,联户开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增加农业内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大农业内部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在粮食供求平衡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到扩大畜牧业、林果业、蔬菜业、

药材业的发展上,形成新型的经济结构,并使其最终成为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彻底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3、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首先,完善乡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提高乡镇企业家素质和大力引进技术、人才,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乡镇企业良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就业环境,缓解农村偏远地区劳动力资源过度转移所带来的危机,直到最后消除它。第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及第三产业的生产力水平,扩大规模以促进吸纳劳动力水平。第三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它将是个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产业,同时也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主要就业的方向。第三,加快试点小城镇的建设步伐,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相结合,通过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育要素市场,来逐步冲破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性,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创造条件。

第13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农民增收致富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而大量涌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与相对狭小的就业空间形成了鲜明对照,大量农村劳动力或从事一产或闲置在家,从事

二、三产业的相对较少,致使农民增收致富乏力,就业工作压力仍很大,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暂时不会改变。

主要问题:富余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力偏低、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主要矛盾,也是就业服务工作遇到的最大难点。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能够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不愿到较远的地方工作,大部分想就近就业。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够高,就业较为困难。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农村老龄化严重。

解决对策: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都诚实肯干,能吃苦耐劳,遵规守纪,对工作认真负责,较容易适应各种工作;二是增加农民工学习适合市场需求的工种,我认为定岗培训针对性较强应对农民工多进行定岗培训;三是农民工制定优惠政策,从而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部分以初中学历为主,学有一技之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第14篇:丰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丰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格局被打破,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也随之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几年,丰台区各乡(镇)、村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为农村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岗位,但就业安置难问题仍是十分突出。

一、基本情况

到2003年6月底,丰台区6个乡(镇)7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157529人,劳动力79308人。其中,男性劳动力42771人、女性劳动力36537人;就业者6333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9.9%;没有就业者(待业或失业)159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0.1%。

没有就业的15972名农村劳动力中,男性8837人,占55.3%,女性7135人,占44.7%;持有一般职业资格证书者3132人,占19.6%,持有转岗转业训练结业证书者2420人,占15.2%,没有任何职业证书者10420人,占65.2%;35岁以下者6025人,占37.7%,36~45岁之间者5380人,占33.7%,46岁以上者4567人,占28.6%;初中以下学历者11467人,占71.8%,高中学历者4324人,占27.1%,大专以上学历者181人,占1.1%。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三低”现象十分突出,一是专业技能偏低,二是知识结构偏低,三是年龄偏低。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困难和原因

1.随着城市发展和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农民失去原有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失业现象明显。近几

年,丰台区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和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快速推进,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非常明显。但是,随着大量土地回收和企业搬迁,农民就业和增收面临着很大压力,那些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农民,在没有新的劳动岗位前,都处于失业状态。在四环路和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中,卢沟桥乡、花乡人均土地由0.10公顷减少到人均0.06公顷,人均减少0.05公顷,富余劳动力从1994年的6108人,上升到2003年的10368人,增加了4260人,增长比例达69.7%。随着城市建设的提速,必将有更多的农民面临再就业的问题。

2.乡镇企业发展陷入低谷,安置劳动力功能弱化。多年来,丰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由

乡镇企业来提供。现在,那些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乡办村办企业,大多设备陈旧,产品落后,经营机制僵化,管理落后,人才短缺,经营处于困窘,并关停并转了一大批。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乡镇企业资金密集度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吸纳劳动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兴办新的企业一是资金问题,二是企业用地问题。近几年,关于绿化隔离地区内3%~5%的产业用地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反响强烈的普遍问题,主要反映在企业用地少和绿色产业项目的界定问题上。

3.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加。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外地劳动力大量涌入北京,与本地劳动力相比,外地工肯吃苦、工资成本低,这无疑给本地农民就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本区许多外出经商、务工的本地农民由于经受不住市场竞争的考验,纷纷返回原籍,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同时,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以及外来人口的竞争,许多原来在乡办企业就业的农民也在近几年回到了本村。区内河东三个乡近年就有

近万名自谋职业的村民要求回集体就业,无疑给劳动力安置本来就十分困难的村集体又增加了负担。

4.农民陈旧的就业观念、过高的期望值和偏低的素质技能减少了他们的就业机会。由于历史原因,京郊农民就业一直依靠集体经济组织,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农民都愿意到集体企业工作,“背靠大树好乘凉”,而不愿意到个体私营企业工作,更不愿意做脏活、苦活、累活、管理严、待遇差的活。多数服装加工、餐饮、保安、保洁等岗位都被外地工占据,本地农民不屑于干这种脏、苦、累的活,不肯付出太多的辛苦,对工作报酬的期望值高于自身的价值,从而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同时,多年来,农村劳动力一直和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技能单一,文化水平偏低,且绝大多数在就业前没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缺乏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没有能力满足用人单位技术性、专业性人才的需要。

5.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尚未形成,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种种原因,在乡镇政府职能及管理机构中,过去没有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机构改革前,劳动力就业工作有的乡是由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人保劳资科代管,有的乡是由劳动保护监察科代管,还有的是由组织部代管。目前,各乡镇社保所尚处于筹备阶段,各项工作都还没有开展。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一遇到企业减员增效,首先裁减掉的是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农民工的待遇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上,缺乏类似城镇失业登记的农民失业登记,也没有统一的就业服务机构,农村就业服务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三、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来年,全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再就业问题,采取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等措施,有效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1.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发展新型产业,着力解决从传统产业退出的农民的就业问题。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了一大批以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二是大力发展了管理规范、档次较高的建材、家具和花卉市场,较好地解决了一批农民的就业问题。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农业。近年建成的南宫世界地热博览园、南宫高效农业园、青龙湖公园和温泉水世界,安置了当地600多名劳动力。四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河西两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了苹果、葡萄、大桃、大枣的采摘项目,带动了部分村农民就业。

2.以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为契机,发展绿色产业,帮助农民顺利转岗。在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中,各乡、村在实施绿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了一批绿色产业项目。比如大井的体育公园、万泉寺的经济林和石门水上公园等绿色项目,不但获得了绿化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且妥善安置了500多名劳动力。

3.以城市建设为契机,发展物业管理等服务业,提供适合于本地农民的就业岗位。目前旧村改造进度加快,已有26个村开工建设。在旧村改造中,各村积极抢占物业管理市场,把物业管理作为安置农民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把安置劳动力作为和开发商谈判的主要内容。在建成的几个社区里,有的小区成立了物业管理服务队,有的小区成立了卫生保洁队、安全联防队等,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卢沟桥乡东管头村承揽了丰益花园的物业管理工作,并对劳动力进行了上岗培训,已有240人在小区物业就业。随着开发的进展,将还能解决几百名农民的就业问题。

4.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农业产业化为契机,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第二产业继续推进以“三项工程”即乡镇工业小区、资产重组和

二、三产业专业村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活动的开展。目前,“三项工程”已成为区乡镇企业职工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近几年,重点加强了白盆窑工业小区、王佐中心镇工业小区、长辛店长兴工业园的建设。到2003年6月底,白盆窑工业小区入驻企业16家,累计完成总投资1.51亿元,吸纳当地300人就业。

5.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各乡镇积极响应区政府号召,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区政府从支农资金里面专门拨出5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补助。各乡镇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到三季度,已取得劳动部门承认的资格证书的学员累计达3107人,其中当年取得证书的学员有1420人,还有600多人正在参加培训。王佐镇庄户村是其中的典范,三年来共举办各种培训班53期6000人次,投资160万元建设了三个公交车站,目前已有600名村民在公交就业,在苗木、园田大棚安排400多名村民就业,组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鼓励自谋职业,共安置富余劳动力2144人,解决了村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

四、加快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的一些设想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事关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村稳定及农村城市化的一个战略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这个问题。

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工作的领导。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工作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方向,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为主线,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与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

2.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关键要靠经济增长来拉动,要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力度。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引导企业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按照“一五五”发展战略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快速启动现有的产业用地,提高被保留的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招商引资,盘活资产,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多做贡献。要充分利用劳动资源和地域优势,重点发展几个劳动密集型的二产、三产企业,切实解决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加快乡镇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开发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卫星城建设,调整生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共同发展,相得益彰。要改革农村融资和投资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充分调动各个层次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各级政府要努力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认真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贯彻落实个

体私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到丰台落户的政策。建立和完善个体私营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针对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缺乏的实际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区、乡、村要共同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和切实举措,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对有求职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共同抓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工作。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职业指导,加强供求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工作,定期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就业以及向城区

二、三产业合理转移。

4.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凡符合有关规定且有求职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均可到乡镇职业介绍所进行就业登记。要加快全区城镇与农村地区之间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沟通,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管理台账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等基础性工作,并每月更新,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多信息咨询,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要打破在企业用工上先城镇后农村的限制,逐步改变农民合同工与城市职工在工资福利及签订劳动合同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要大力推进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目标责任管理,积极推动乡镇职业介绍所的建设工作,形成区县、乡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组织管理网络。

第15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若羌县紧紧围绕“两大战略”、“三大开发”这一中心工作,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就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调研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若羌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若羌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县,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2703人,农户3167户,农村劳动力总人数887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7273人,第二产业的有253人,第三产业的有551人,剩余劳动力79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95%。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271.93万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09.8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342.58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人均165.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今年上半年,全县剩余劳动中外出务工人员有640人,实现劳务创收91.59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实现创收1431元, 全县人均劳务创收72.1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人,主要从事红枣的修剪、嫁接、棉花种植和牲畜饲养等,实现劳务创收11.3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8.9元;从事第二产业人数296人,主要从事县城范围内315国道的修建和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劳务创收40.21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66元;从事第三产业人数280人,主要从事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饮食娱乐业等,实现劳务创收40.06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54元。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充分重视,并制定政策措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若羌县专门成立了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若羌县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办法》,安排业务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新政策业务培训班。同时,为确保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实施,县委、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县直部门签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责任书,制订了目标任务,并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专项资金,先后在各乡镇设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所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了计算机、电脑桌、办公经费、保障了机构建设和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享受政策服务、引导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是深入基层,切实做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县人民政府及时安排各乡镇、人事劳动、农经等部门,结合我县用工实际情况,

对全县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富裕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了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为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我县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专门负责劳务代理、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为我县的人才和劳动力交易集市。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四是开展“春风行动”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建设。为全面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我县于今年3月开展了为农民工服务的“春风行动”,制定了若羌县“春风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实现了行动统

一、责任到人,活动分设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组、春风行动服务宣传组、人才劳动力招聘会工作组和农民工维权工作组,在各个服务窗口通过多种形式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服务。同时,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我县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专项再就业资金,用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招聘周活动。我县于今年3月4日组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成员单位联合举办了进城求职务工人员招聘活动,同时县人力资源市场在县内外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农民工找工作、找岗位,同时还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人力资源市场、车站等人流集中地公布了全州诚信职业中介机构名单和农民工维权举报电话。为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减轻农民就业负担,开展了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活动。由劳动保障部门派出有长期职业指导经验的工作人员免费向广大农民工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职业中介服务、发布人力资源和招聘信息。各有关部门还在县客运站、商业步行街、各乡镇开展了逐户宣传活动,让外出、外来的农民工了解到第一手用工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拓宽了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六是举办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红枣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培养一批新时期的技术型农民,通过采取形势多样的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和帮助全县各族农民掌握红枣种植技术,大力实施红枣种植技术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转移就业,推动我县枣业富民进程。今年4月份,我县在三个农业乡举办了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也专程来到比赛活动现场,观摩了活动全过程,并在现场对农民掌握和运用红枣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进行了初步鉴定,整个比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次竞赛活动中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瓦石峡乡共有88名红枣种植能手参加了竞赛,共评选了20名优秀选手,并对竞赛优秀选手颁发了奖金。在活动中全县各族农民踊跃报名,积极性非常高,通

过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红枣种植技术能手,我县有望在今年培养一批取得红枣种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以此进一步加大我县新型技术农民劳务输出的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七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保障,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我县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按照《若羌县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签订了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目标分解到了相关部门。各乡镇、农业、劳动部门结合我县实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在科技之冬、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中广泛宣传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将培训补贴政策讲到每个农民面前,并向每户农民发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宣传单1200多份,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人员构成、培训需求进行了详细摸底,造册登记,针对各专业的分类不同、用工不同的实际进行分批分期组织培训,截至目前已对全县2773名农牧民进行了技能培训。县扶贫办还组织了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百名工匠上岗培训班,目前经培训的农民工匠已全部投入到我县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当中。在培训中我县还重点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八是深入农民工需求单位提供政策及法律服务。为积极创造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实现有序转移,依法维权。县人事劳动、工会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全县各施工用工单位进行了长期集中现场宣传和提供转移就业服务,在各建筑工地、315国道10个标段建设工地实现了政策宣传服务全覆盖,共对42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政策宣传和就业服务。包括: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工会组织、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册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转移就业信心不断增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脏活、累活不愿干。有的农民怕吃亏受骗,不愿外出,有的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要求较高,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自身素质低,就业空间有限。虽然我县开展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技能性和引导性培训,但真正大众化、实用性的培训还不够。负责组织劳动力培训的部门由于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和教学组织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受

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同时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

五是固守家园的落后意识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多年来,农民养成了守土为本的思想,宁愿守在家里过穷日子,也不愿外出创业挣钱,许多农民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

一、

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

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部门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六)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

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撰稿:李金花

第16篇: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的精神,针对我市工矿城市的特点,提出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按照

摸清底子、制定计划、组织培训、介绍就业、实现转移的要求,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工作,结合我市工业城市的特点,立足本地转移和季节转移,统筹发展常年转移,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新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有组织有秩序转移。

二、目标任务计划全市每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力争到2010年,全市2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的重要部分。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一)机构设置

1、市、乡镇分别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市级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同时加挂“个旧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牌子,从农业局及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工作,并定期召开联系会议,互通信息,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2、充分发挥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增加农村劳务开发职能,并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对本辖区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去向等进行调查建档,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跟踪管理服务。

3、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计上报体系,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计工作。

4、在市政府驻昆办事处加挂“个旧市在昆务工人员服务处”牌子,增加劳务输出的职能,并设专人负责在该地区对务工人员进行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daodoc.com/]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

1、由市农业局牵头,劳动保障、教育、科协、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配合,统筹制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规划,以乡镇为主组织实施。

2、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原则。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中介组织为纽带以及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培训体系。(1)农业部门和科协分别利用农函大、农广校、农机学校对农民开展

二、三产业技能培训;(2)教育部门和各乡镇利用职业中学、农村中学等为农民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3)妇联、共青团、公安、司法等部门利用各种短训开展引导性培训。

3、鼓励和支持个旧地区有条件的各类教育培训单位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地认定办法》的有关要求,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对个旧地区有条件的培训单位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申报认定。被认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的协调和指导下,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基地可以申请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政府扶持资金,并按规定降低收费标准。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1、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切实发挥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了解可就业农民的情况和企业需求情况,及时向农民介绍就业信息,城乡联动,逐步建立集求职登记、信息发布、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劳动力中心市场,形成劳动力市场网络。

2、切实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顿和规范中介市场,坚决取缔发表虚假信息、骗取钱财的介绍所。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如红河州银海技术学校、百帮职业介绍所等职业介绍机构和培训机构,增强职业介绍机构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对在推荐介绍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介组织,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四)建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激励机制

1、从2005年起,对统一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并安排转移就业的培训机构,每培训并转移1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由培训机构统一办理给予农民工培训费50元的帮助。

2、对个旧地区企业一次性招收10人以上农民工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市政府安排资金

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表彰奖励。

3、对中介机构等服务组织,一年内介绍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州外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满50人以上的,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每介绍1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市政府给予50元的表彰奖励。[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daodoc.com/]

4、市扶贫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应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小额信贷资金,对外出务工经费困难的农户实施小额信贷扶持,帮助农民工解决务工路途车船费、务工期内第一月基本生活费等费用。

5、对驻外办事处由市政府统一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使之具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条件。

6、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干部带队外出务工。对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的乡镇,可试行由机关、站、所工作人员或青年后备干部、妇联、共青团干部等组织并带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办法,以消除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恐惧心理。对组织并带领20人以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年度内稳定率达60以上的,除务工收入归己外,原工资全额发放。对成绩显著的由市、乡镇政府酌情奖励。

7、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市政府对乡镇的年度考核,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组织对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并对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出成绩的乡镇和部门,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五)放宽农民工城镇落户政策对进入城镇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劳动力,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市、城镇常驻户口,允许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的户口迁入。各相关部门严禁向农民工乱收费,坚决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有关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应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不得违法扣留农民工的身份证、毕业证、暂住证等。

(六)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办经营权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对保留农民身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得收回其承包地。支持鼓励外出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对外出农民工不愿继续承包的土地,可在办理相关手续后,由村集体收回重新发包,避免土地抛荒。严格执行国家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得在规定承担的有关税费外,向外出务工的农民收取其它费用。

(七)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卫生、安监等部门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劳动居住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市辖区内用工单位要认真执行《劳动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与农村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标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转移就业后农村劳动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

(八)建立农民工的综合管理机制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和劳动力输出地的乡镇政府要主动做好农民工的跟踪服务工作。对劳动力输入较集中的地区,应有专人定期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收集相关信息,提供相关服务。具备条件的地区,应成立相应的党团组织。[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daodoc.com/]

(九)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和督导各乡镇政府、群团组织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台等宣传媒体,多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浓厚舆论氛围,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指导,定期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供稿:市农业局

第17篇: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研究

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研究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并且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与日俱增,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社会、经济矛盾,降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险。这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为什么会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和关于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的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农村富余劳动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农业产业化

一、我国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原因

1、累积性剩余。建国后,由于我们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出生处很高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其中尤以农村为甚。人多地少是我国的最大国情,也是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的主要原因。

2、代性剩余。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由此导致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则导致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其结果,大批农业劳动力就会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富余劳动力。

3、波动性剩余。我国现在约有一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流动性的并未真正城市化。一遇到大的经济波动或其他风吹草动,就会被迫回乡。这种波动性剩余不是每年都发生的,但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对稳定的影响,给各级政府带来的压力,却比未进城打工、隐性失业于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得多。

4、消费性剩余。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将会不断下降。其中包括消费者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须品的消费向重视工业品和劳务的消费转化,这种转化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主要以提供食品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以提供工业品和劳务为主的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了巨大的空间,这就引发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的冲动和农业劳动力的富余。

二、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安徽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相对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等中国三大经济圈区域,约占转移外省劳动力的90%以上,尤以长三角区为最,达到70%以上。主要转移在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和其他等四个行业 ,这下行业集中体现着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技术要求低等特点,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1、转移的劳动力中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具有明显特征。

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青年占大多数,超过50岁的较少。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的又占有大多数,男性比例占65%以上。所以形成了安徽省农村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果分析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最早出去的多是受过义务教育的;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的加 1

剧,接受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大家已经认识到,如果有技术,外出打工不仅省力而且挣钱。所以安徽省就有外出人员返乡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

2、兼业的多,专业的少,随机性强,无长远规划。

由于安徽省人民的传统思想,农村人民大多是在家将稻子等农作物播种下去,然后就外出打工,等到农作物成熟再回来。所以外出务工的人根本不会长期呆在外面打工,总是遇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人放弃了耕种农田长期在外打工,但由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而难以进行一个长远的规划。

3、外出人员收入明显增长,但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不同。

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工资得到了明显提高,有的甚至超过了本科毕业的大学生的工资。但仔细看来不难发现,农民工工资偏高的大都是一些有危险性和要耗费大量劳动的工作,比如,在建筑工地的工作和在化学工厂的工作。而其他一些工作的工资则并不尽如人意。

4、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较少,但平均收入最高。

我们在谈到富余劳动力转移时,总是把目光对准外部,特别是沿海地区。但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外出到沿海地区打工的成本较大,而农民工就地务工,在表面上看是挣得少了点,但他们付出的少,还能照顾农业生产,总的来看,收入却高于外出务工的。而且就地务工的压力较小,也能同时照顾小孩教育。老人赡养的问题。

三、关于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的政策建议。

1、提高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

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择业的方向。如果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且素质也较高,那么劳动力的转移则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反之,劳动力转移则较困难 。所以,政府应经常提供一些免费的有针对性地培训来提高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

2、加强培训机构的认证与管理。

要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完善的培训机构。在培训组织方面,要根据每个工种的不同选用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对于农民工方面,政府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从而让农民培训的内容能跟上社会的需要能够较快的上岗就业。

3、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

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有两个方面: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1)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安徽省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的状态,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务工也限制了企业录用农民工。就现在而言,虽然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放宽了,但进城农民工在求职、就业、管理和子女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平等待遇。所以,必须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保障。

(2)土地制度

现行的土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实 行的是家庭联产想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此,必须深化土地改革,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向导,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经营方式。这样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会提高总收益,使得农民的收入提高。与此同时,龙头企业也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业。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推动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保障。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所以,政府应该对乡镇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得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使其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莉、徐永智.黑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 (33):23-26

[2] 许家梁.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

[3] 杨绪函.安徽省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J]

第18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问卷调查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

您好!我是重庆大学的学生,我现在再进行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概论的寒假调查。很感谢您在百忙中参加我的调查,这是一份匿名的调查报告,不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如实地按照上面的要求填写,再次感谢。

调查地点:重庆市云阳县乡(镇)村

调查时间:2014年月日

1,您的年龄是( )

A,20~30B,30~40C,40~50D,50~60

2,您家中有( )口人

3,您的性别是( )

A,男B,女

4,家庭人口()人;劳动力()个;学生()人;不足16岁()人;61岁以上()人。

5,你家居住地距中心(集贸)镇或市场()公里,交通:方便/不方便?

6.2005年你家收入大约有元,其中来自农业的占全家收入的%,你家收入水平在本村处于 上等/中等/下等 水平?

7.你本人的文化程度是受过专业技术培训?

8.你 有/无 外出打工经历?有的话:最早开始于年。2013年外出天,总共的务工收入大约有元。你2013年在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

9.20013年,你家有1个月及以上共天,外出地是,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是。

10.如果外出打工,一般是通过何种途径找到工作:

A.亲戚朋友介绍B.同乡介绍C.中介机构或有关组织D.自己盲目去找E.其他

11.外出期间,?子女是由谁照看:父母在老家照看 / 随自己同去打工地 ?

12.你选择外出打工的主要动因(可多选):。

A.在家收入太低B.家里劳力多C.开开眼界,便于施展一技之长

D.别人都外出,受其影响E.其它(可填写)

13.你认为哪些因素在外出打工中最重要(依重要程度排序,可多选)。

A.收入高B.离家近C.所在地生活习惯接近D.风险小E.工作稳定F.熟人多J.能发挥特长

14.你感觉进城打工或是回乡探亲交通成本高?一般来回的花费是 元。

15 与用工方签定《劳动合同》?如果不签,你的感觉 受

骗?在实际打工经历中 是/否 真的感觉《劳动合同》没用?不签的原因:在自己/在用工方?用工方 有/无 给你交“养老保险金、失业金、医疗金、公积金”等四项?如果交,你知道你的帐户上有元。

16.在打工期间,你遇到过强制超时

劳动的情况?

17.在你及家人外出劳务人员中遇到当地执法机关或工头雇用的保安的非礼(诸如

被抓、被打、被罚)现象?有/无 遇到克扣或拖欠工钱经历?有的话20013年共拖欠元。

18.在外打工时你感觉受到歧视?有的话,表现在:。

A.找工作时B.在朋友眼里C.在领导眼里

D.在酒店消费时E.在商场购物时F.其它

19.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你 是/否 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或自家的合法权益不受别人侵犯。

20. 外出打工?没有外出的主要原因(可选3个)。

A.家里劳力少B.对外面不熟悉,担心找不到工作C.担心外面不安全

D.缺乏外出费用E.村里无外出习惯F.其它体内容)

21.如果你不外出打工,在家里是/否有工作可以提高你的收入?有的话,是

22,你所了解的在家乡有那些工作可以增加收入,属于下面那个行业

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

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教育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第19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生意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多年来实行了包括减少中小企业税负和提高银行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扩大就业,尤其是在面临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增长形势和就业压力的状况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又审时度势出台了支持微型企业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为积极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断努力和探索。开个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家在坚持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的情况下,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支持西部大开发,近年来,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新口号,在十二五开篇之际,为了探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专业情况,我们小组本次的选题是农村胜利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在这个选题下,我们重点调查了小组成员家乡所在地,重庆市云阳县和重庆市奉节县以及江西省九江市的部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希望通过对这些地区的详细的调查,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切实解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了解他们在社会大转型改革的进程中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成就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为当地农村乃至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或是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为掌握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我们小组坚持马克思主席哲学的基本方法,利用寒假亲身深入实际去调查访问,并积极做好寻访记录。我们主要设计了当地人口数量,每家剩余劳动力数量情况,在家人员年龄及健康状况,转移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健康状况,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或创业地域去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或是创业的行业,外出就业或是创业所面临的压力或是不理条件,国家就业扶持或是就业培训惠及人员情况,家乡创意最近有哪些新的优惠或是鼓励政策等诸多方面,力求全面的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积极探索政府在扩大就业,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帮扶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村建设。但根据集体实际我们小组成又有没有完全机械和意思不动的采用了原始的调查问卷的方法,以上所列的调查内容只是我们的一个调查提纲,我们所采用的是亲自到当地村委会或是农民家里进行现场的调查。得知我们的调查可能给他们带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许多农民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人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方框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他们的就业有了许多新的方式,许多年轻的夫妇选择了到外地自己创业,许多人开启了自己的餐厅。受访的老王叔今年四十岁,他们一家在外面开面坊已经是多年了,现在除了面坊以外他们还有了一家自己的规模不大中餐厅。谈到他们的创业,老王马上有了兴趣“其实这也不算创业,我们两口子也没啥文化,那时在家种地又的缴税,我们两口子那时都还年轻,干不动那地里的重活就出去了,那时她妈还反对呢。说是什么逃烂守不烂的,直到前几年我们赚了点儿钱自己买了车,虽然不算什么好车,不过就是个代步工具嘛,她妈才没那么说了”这是一旁的王大婶一边给果盘里添糖果一面反对到“当时你爸不也是很反对嘛,说什么也要让我留下在家里把两个娃看好”

听到这里,我们的组员若有所思道:“王叔啊,你们给我们村里开了个好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效仿你们大都已经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许多人再也不指望着祖宗留下的那靠天吃饭的一亩三分地了,谢谢你们。那么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说一说你们在自己外出闯荡的时候遇到了那些困难呢,我们打算把这些困难总结起来为将来其他人创业提供下指导也是你们二位的功绩啊”这是坐在一边儿许久没有怎么说话的王婶用右手抓了抓左手说到,就是苦了咱爸妈和娃儿们,爸妈都是这么大岁数了,那时辛辛苦苦的把我们一炮死一泡尿的拉扯大,到了这个年纪本应该享享清福的,可是还帮我们看着娃儿。那时我们刚出门,身上没有一分钱,娃儿在外地上学得给借读费,不划算就留在家里了,还有娃儿,当我们出门三年后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小娃儿都一直躲在他爷爷身后都不认识我这个妈了”说着说着头就低下去了,仿佛真是触及了许久没有提及的意一件伤心事。这是王大叔用手指了指厨房方向的门说到:“娃”他妈,时间也不早了,快去做午饭,我和他们再聊聊”就把几乎要哭出来的王婶只走了。王叔继续说到“当时才出门的时候是在太苦了,出门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两千块钱,那是还是孩子他爷爷多年的继续在加上左邻右舍借起来,那是十多年前,物价比现在低,又是住的最差劲的房子出门第一各月工作没找好房租都交了一百五十块,眼看着娃儿不久就要上学了,那是学费虽然不贵,可是自己硬是拿不出来,差点儿眼泪都掉下来了,后来我在工地上找了份工作,每天太阳再大业的上班,一天累的要死,他妈就给我做饭,这样过了一年感觉硬是不行了,家里孩子爷爷也不支持就回家又中了一年多的地,后来一个亲戚说他再西藏搞面坊一年毛利润赚了二十多万,尽管累点儿,那当时对我们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啊,就这样一年后我们又左拉右借拼凑了五万块钱去了西藏。之后才有几经周转最后有了现在这个样子。”

看到王叔现在的样子不仅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当回味起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时有禁不住为他们心酸,他们的遭遇不是他们一个人的遭遇而是这一代人中许多人遇到的问题:没多少文化,有闯劲儿,在外面遭受了许多波折,当时几乎没有政府的人和支助,虽然有了现在比较安定和舒适的生活但感觉对不住老人和孩子,正是在社会转型改革之中出现了大量需要关怀的空巢老人和空巢孩子。

近年来,政府十分关怀空巢老人和儿童,同时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劳工培训,和积极支持微企创业的扶持政策为使农民工更轻松的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懈努力也是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进行这个选题调查时正直一个返乡的农民工老李给儿子主持订婚仪式,说起这桩喜事儿老李可是深有感慨,以前老李一个人出门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低不说老板还老是拖欠工资,就连现在他都没在那个老板手上干活了有个老板都还欠着他的钱。自从家乡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后,他主动报名学习了线路装修,本来自己爱好这个又有一定的基础,他学的很快,经过学习市内市外已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供他选择。他说其实工资都差不多,远走不如近爬,以来离家近可以照顾照顾老人。爸妈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家里就他这么一个儿子,有个姐姐远嫁到外地了。现在儿子也大了,可以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呢经济上的压力也不是特别大,乘着自己现在还不算太老就随便在离家近找份工作,自己也没啥别的追求了。

当问及,政府组织的这类培训对自己的切身帮助时,老李有些情绪激动的说,确实要感谢政府啊,要是没有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说不定自己现在还在那个工地上做呢,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拿不到工资。我们连忙向老李介绍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犯法的事情,希望可以平复老李的激动的情绪。老李说,其实他也听说了这个政策。但是具体实行起来还是很有难度,就拿采矿业许多老板都是无价无本就开始了所谓的创业,其实也就是一些未经允许的私营小矿。一旦真的开出了较好的矿石,老板有找好了销路的话,员工就可以很快的拿到自己的苦的工资,但是一旦勘测失误或是虽然开出了矿石但老板没找好销路的话老板照样跑路。

针对老李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虽然一直解释政府近来来的努力并叫他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好的,但是肯定还有很多路要走。谈及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老李说虽然对他很有帮助,但是培训中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比如培训技能是否使用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在当地的政府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由于之前的宣传不到位,即使是免费的培训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去,就算勉强去了也不好好学,所聘请的教员教授的东西有时候确实好像也不太实用,但这毕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相信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会做的更好。同时他也希望上级政府能够做好调研和统筹给他们更好的指导。他们也将全力的去配合上级政府的指导意见展开有效的工作。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小组成员相当满意,接下来我们走访了一对兄弟家庭,哥哥年近三十,弟弟呢正月初一刚好二十八,这两兄弟可谓算是我们所走访的人员中比较年轻的新生代了。自然他们的想法或许在我们这个选题下是值得一谈的。哥哥从初中毕业就没上学了,之前一直在外面工厂做工。四年前和嫂子结了婚,之后一起去了北方挂面条。据说生意还算可以,但是就是太累了点儿,每天早上三大当很多人刚刚开始进入美梦的时候小两口就得起床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了,毕竟还年轻,经不起折腾,何况还带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儿子,听说最近几年国家不仅免除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还大力扶持自主创业。这哥两口在经过一些商议后就决定放弃原来的行业回来搞了个养羊场。他们想啊,技术嘛可以去参加政府组织的交流学习,场地嘛,自家的几乎都不要钱,就是要点儿饲料。何况近几年来羊的价格一直走高就自筹了三十万买了近一百只羊,新修了羊圈。羊圈上面的一半是凉板的,另一半是实地的,下面是新挖的鱼塘,还颇有点儿珠江三角洲的感觉,毕竟是新一代嘛,见过世面,总想着利益最大化。据说羊场建成那天,这哥两的老母亲还说现在啊,世道真是变了哦,现在的羊住的比以前他们人还住的好。经过验收还获得了国家的标准养殖场地补贴和养羊数量上的补贴。

这家兄弟也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但是却学了个计算机专业制图,其实学的也不精,这个半碗水在农村似乎没啥用处,但是他却学会了全新的思维,他搞自主创业是经过思考的,不仅的要求启动资金少,还得风险小,利润大,最好是切合时代要求环保无污染。他首先也是想到了搞养殖业,农村嘛,除了养殖的牲口的自己掏钱买之外其他的几乎什么都不需要话太多的钱,况且政府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还有相关的补贴。正是因为他比哥哥后出生,有上过计算机这个先进专业的课程,他首先分析了搞养殖所面临的挑战。你看吧,虽然成本不大,技术要求也不太高,效益都是可以看到见的。但难免动物会生病啊,要是一般的病还好,要是传染病呢?那不什么都得从新开始啊。何况年轻人谁愿意和那些又脏又臭的东西在一起啊。他们考虑的是环保啊,就算创立不了科技型的企业什么的,至少也得是绿色无害的啊,所以他在三年前就果断的选择了木耳生产,起初是与同村的其他几个人合伙,后来别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他却没有,何况妻子去年生孩子就让他一个人把生意全并了,并下生意之后,他自己买了辆配送的车,目前他的客户已经已经遍及了临近的县城,据说在忙季他生产的无公害蘑菇还供不应求。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交通不便,信息不便,尽管现在的通信很发达,但是有用的商业信息大都被大商人所有。因为交通不便,每次送货产生大量的交通费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自己原本就比较微薄的利润。

另外据我们了解到,就在今年,多地的当地政府不仅派专人去整体发展较好的江苏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之后,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分别推出了相应的种植和养殖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专人指导政府还和农夫签订了包收合同,我们小组成员走访的重庆市奉节县的一个乡今年就定下了万亩种玉米种植计划,像这样的种玉米价格是一般玉米的两到三倍,尽管收成相对低点儿。

当然这些只是我们调查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三十多年来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转移,他们转移的地域很广,东至东部沿海,西至新疆西藏,北至吉林哈尔滨,南至广东海南;他们的转移后从事的行业及其丰富广泛,年纪较轻和有闯进有知识的人多从事自主创业,并能在自主创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尤其是今年来许多年轻的创业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如何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并在十二五规划大的指导方针下,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坚持把家乡的特色推向全国而尽自己的努力。并且它们中的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了到家乡发展,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大都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在改变家乡整体经济状况和就业状况上不断下功夫。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或是困难:外出创业机会虽多,但一般启动资金需要量大;外出打工工资较低且不易拿到现钱,且有时还会遭遇歧视尤其是把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不仅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精神依靠;家乡创业交通条件又不太好,且商业信息较封闭,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途径,有效的创业项目的培训都得自己掏钱培训等切实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的他们这些实际的困难,我们小组认为,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政府一方面应该组织更多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他们就业方式和就业观的培训,在具体的技能培训时要更加深入实际,切实选择他们所需要的项目,并注重培训效率;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应该继续加大对自己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充分卸掉,从资金配资,政策帮扶和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另外在保障外出民工的权利方面也的继续努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要知道他们一个人的工资不仅关系他的家庭的日常开支和运转,更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等系列问题。毕竟这些都是安国安民的大事情!

微风整理:QQ1457498023

第20篇: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意见的精神,针对我市工矿城市的特点,提出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按照摸清底子、制定计划、组织培训、介绍就业、实现转移的要求,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工作,结合我市工业城市的特点,立足本地转移和季节转移,统筹发展常年转移,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新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有组织有秩序转移。

二、目标任务

计划全市每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力争到年,全市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的重要部分。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一)机构设置

⒈市、乡镇分别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市级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同时加挂“个旧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牌子,从农业局及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工作,并定期召开联系会议,互通信息,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⒉充分发挥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增加农村劳务开发职能,并设专人负责

具体工作。对本辖区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去向等进行调查建档,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跟踪管理服务。

⒊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计上报体系,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计工作。

⒋在市政府驻昆办事处加挂“个旧市在昆务工人员服务处”牌子,增加劳务输出的职能,并设专人负责在该地区对务工人员进行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本文转载自网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

⒈由市农业局牵头,劳动保障、教育、科协、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配合,统筹制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规划,以乡镇为主组织实施。

⒉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原则。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中介组织为纽带以及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

的培训体系。

()农业部门和科协分别利用农函大、农广校、农机学校对农民开展

二、三产业技能培训;

()教育部门和各乡镇利用职业中学、农村中学等为农民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妇联、共青团、公安、司法等部门利用各种短训开展引导性培训。

⒊鼓励和支持个旧地区有条件的各类教育培训单位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地认定办法》的有关要求,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对个旧地区有条件的培训单位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申报认定。被认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的协调和指导下,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基地可以申请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政府扶持资金,并按规定降低收费标准。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

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切实发挥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了解可就业农民的情况和企业需求情况,及时向农民介绍就业信息,城乡联动,逐步建立集求职登记、信息发布、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劳动力中心市场,形成劳动力市场网络。

⒉切实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顿和规范中介市场,坚决取缔发表虚假信息、骗取钱财的介绍所。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如红河州银海技术学校、百帮职业介绍所等职业介绍机构和培训机构,增强职业介绍机构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对在推荐介绍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介组织,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四)建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激励机制

⒈从××年起,对统一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并安排转移就业的培训机构,每培训并转移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由培训机构统一办理给予农民工培训费元的帮助。

⒉对个旧地区企业一次性招收人以上农民工并签订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市政府安排资金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表彰奖励。

⒊对中介机构等服务组织,一年内介绍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州外就业并签订年以上劳动合同满人以上的,经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认定,每介绍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市政府给予元的表彰奖励。本文转载自网

⒋市扶贫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应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小额信贷资金,对外出务工经费困难的农户实施小额信贷扶持,帮助农民工解决务工路途车船费、务工期内第一月基本生活费等费用。

⒌对驻外办事处由市政府统一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使之具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条件。

⒍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干部带队外出务工。对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的乡镇,可试行由机关、站、所工作人员或青年后备干部、妇联、共青团干部等组织并带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办法,以消除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恐惧心理。对组织并带领人以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年度内稳定率达以上的,除务工收入归己外,原工资全额发放。对成绩显著的由市、乡镇政府酌情奖励。

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市政府对乡镇的年度考核,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组织对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并对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出成绩的乡镇和部门,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五)放宽农民工城镇落户政策

对进入城镇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劳动力,可根据本

人意愿办理城市、城镇常驻户口,允许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的户口迁入。各相关部门严禁向农民工乱收费,坚决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有关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应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不得违法扣留农民工的身份证、毕业证、暂住证等。

(六)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办经营权

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对保留农民身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得收回其承包地。支持鼓励外出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对外出农民工不愿继续承包的土地,可在办理相关手续后,由村集体收回重新发包,避免土地抛荒。严格执行国家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得在规定承担的有关税费外,向外出务工的农民收取其它费用。

(七)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卫生、安监等部门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

劳动居住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市辖区内用工单位要认真执行《劳动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与农村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标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转移就业后农村劳动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

(八)建立农民工的综合管理机制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和劳动力输出地的乡镇政府要主动做好农民工的跟踪服务工作。对劳动力输入较集中的地区,应有专人定期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收集相关信息,提供相关服务。具备条件的地区,应成立相应的党团组织。本文转载自网

(九)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和督导

各乡镇政府、群团组织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台等宣传媒体,多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

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浓厚舆论氛围,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指导,定期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供稿:市农业局

《农村富余劳动力村干部工作总结.doc》
农村富余劳动力村干部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会计个人工作总结专业技术个人总结销售个人工作总结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党员个人工作总结医生个人工作总结护士个人工作总结村干部个人总结试用期工作总结出纳个人工作总结文员个人工作总结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秘书个人工作总结办公室个人总结其他个人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