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控述职报告范文

2022-09-14 来源:酒店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质控科主任述职报告

质控科主任述职报告

2015年从事本工作以来,按质控科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开展工作,制定了2015年工作计划,先将一年工作进行述职。

一、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卫生行政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经常深入科室开展工作,掌握全院医疗质量工作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整改,同时对上述工作进行全院通报,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解释,对科室提出的合理建议进行采纳。

二、本年度每月深入科室进行运行病历检查,共检查运行病历1200份,甲级病历合格率较低,终末病历(1-3季度)共查9784份,缺陷率由73%下降至57%。归档病历共抽查447份,甲级病历由65.5%逐渐上升至88.3%,在检查过程中,重点进行医疗核心制度检查。

三、本年度重新修订2015年思南县人民医院医疗核心制度内容,并将内容制定成小册,全院医师人手一本,并在各科室组织学习。

四、本年度专门进行了抗生素合理使用检查,专门进行合理检查,合理治疗执行情况进行。

五、每月对各科室进行医疗台账进行督导、检查。

六、本年度对医疗核心制度进行重点检查,特别是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死亡病人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麻醉术前、术后访视制度,各项知情同意书进行专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科室。

七、本年度共组织召开了三次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每次会议由医院领导主持,每次会议对组织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并将资料发至每人手中一份。

推荐第2篇:质控科主任述职报告

质控科主任述职报告

• 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院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和医护人员的无私帮助,在医疗质控工作中积极实践,努力提高医疗质量。作为质控科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深知能力有限。今天向领导和同志们述职如下: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就医安全,质控科本年度重点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以我院新制定的《综合管理考核办法》作为质控标准同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规定严格要求、监控、规范医院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特别是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监控。期间我科根据新的形势与实际工作需要起草并建议医院出台了多项医疗质量管理文件如:《中心医院质控措施》、

二、编制了《科室质控小组工作活动记录册》在全院推广使用。科室质控小组作为医院基层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等级医院创建中对各科室质控小组有明确严格的要求。过去全院大多数科室质控小组自查不到位,工作没有重点,质控小组人员、职责不明确,活动记录差,很不规范。有的科室质控记录内容虚假,不是实际操作以后的记录,没有对科室内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科内质控小组未发挥作用。 针对这种状况我科特地编制了《科室质控小组工作活动记录册》明确了各科质控小组成员及职责,要求质控小组组长必须为各科主任担任是第一责任人。统一印刷下发后要求各科严格按《科室质控小组工作活动记录册》规定内容重点进行工作,同时对各科质控小组、质控员进行培训并由主管部门定期检查指导,使各科质控自查工作有了很大进步。

三、年初制定了本科室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医疗质量分析和反馈,对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指导意见,帮助各科尽快改正错误。

四、参与多层次质控:第

一、院级质控,参与行政查房;第

二、履行质控科职能,依据行政查房、各类随机抽查结果,汇总医务科、护理部、审价科、宣教科、后勤、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有关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监控结果,提出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扣发奖金、提出向科室及全院发通告并报分管院长。发现的问题在下次检查时复查,监督各科进行持续改进。

五、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在院领导安排下质控科加强了对病历质量的检查工作:一是经常不定期抽查运行病历和门诊病历,多次组织本院检查组督查病历质量,对不合格的病历通报批评,并给予经济处罚。二是各科主任带领质控小组对住院病历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及时纠正病历质量问题。三是协同医务科对每份归档病历进行终末质量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退回科内整改。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病历质量。 通过一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医院质控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有明显改进,具体表现在:1.全年抽查运行病历1500份,病历书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明显改善,ICD编码使用明显改善;2.抗生素使用强度明显下降;3.医院感染监控明显好转。4.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如:危急值报告制度;5.全院质控意识加强了。

过去一年来,如果说质控科的工作有一点点小的进步,主要与以下四个方面是分不开的:1.领导的重视;2.逐步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3.相对较完善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4.各个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的通力配合。

2013年,我们应严格按PDCA管理原则(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落实好质控的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充分调动各科室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和落实科室医疗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把质量建设落实到医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推荐第3篇:质控部述职报告

质控部述职报告(2012年上半年)

一、部门建制

经公司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于2012年2月16日成立质控部,***任质控部经理;下设化验中心,成员有*********************************************

二、质控部职责范围

1、负责公司的原料油进厂、生产以及成品销售检验三个环节的检验工作;

2、参与公司原料和产品价格核算及产品外售预知权;

3、参与大型贵重物品设备考察采购,及物品采购审批;

4、监督仓库设备配件的保养情况及库存数量的核实;

5、在建工程质量督查,工程验收及工程款支付前的审核;

6、进厂所有物资及废品处理前的数量、质量及价格进行检查核实;

7、跟踪采购、销售产品及部件的价格核实;

8、负责化验仪器设备的校正、维护;

9、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及其它部门要求协助配合的工作;

三、职能转变

自2012年2月16日成立质控部后,根据部门的性质,工作从原来单一的原料油进厂、生产过程检验以及销售检测为主转向原料油进厂、销售检测及生产过程检验;设备及采购配件质量检查;土建、设备制作安装所需进场材料及工程质量监督;所有物资进出厂价格核实等全面展开。

四、工作总结概述

1、在质控部成立的这五个月时间里,化验中心新到员工5人,重点学习操作规程及化验仪器操作及注意事项,现已基本能够独立进行化验操作。

2、安全生产是公司首要的头等大事,利用空余时间对化验室职工全面进行安全培训,充分让职工认识到安全生产是化工行业的重中之重。

3、通过原料进厂化验检测流程以及近期这次开工,体现出基本能够履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本职职责,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4、质控部参与卸油平台规划施工、暖房建设;天然气管道、燃气锅炉安装;储罐制作及基础施工等工程的质量监督,及部分手续的办理。

从控制部成立到现在,本部门的工作就严格按照这条思路进行,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与各部门沟通,重大问题及时向领导反馈,争取尽快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部门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尽量少触皮毛,多挖根源,积极与各部门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于岗位规范的问题,以限期整改为主;个别问题以及初次发现的问题,以口头提醒为主;对于没有明确规定,有认为不合理的问题,以建议为主;对于明显违反劳动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直接予以罚款或上报领导,绝不姑息。

五、存在问题

在此期间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公司的长远发展,与公司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工作不到位

在日常工作中,查出的问题有些管理人员认为都是基层员工直接造成的,有的人员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态度,对发生的问题只知道处罚员工,不分析员工犯错的根源,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工作责任心还有待遇加强。

2、沟通与协作方面还需加强

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创作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工作环境,加强自己班组管理及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和事后的总结工作。

3、化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数据保密

为了保证化验数据的准确性,化验室分析测定严格依据国标(见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出现数据不准确的现象发生。化验员在原始记录上签名,不得对化验数据弄虚作假,做到谁化验谁负责。由班长负责复核化验员的原始记录,检查化验项目是否有丢项、漏项;检查化验结果是否符合常规以及真实性、准确性。外来油样必须经本部领导同意后方可化验。 严禁将企业内部的数据向企业外部人员泄漏,以免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本公司相关部门需要化验数据的,须经质控部经理签字认可后方可告知相关部门。

六、质控部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1、加强管理,健全完善督查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表格文字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完善内部检查规定,并严格执行,加大工作执行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2、积极服务生产部,分析检验是生产装置的“眼睛”,按时完成各项分析计划及工作任务,并为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长期、满荷、质优的生产,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保证产品质量

3、抓好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质检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存在的问题,利用早会进行通报和分析。要积极参加组织的业务培训,认真了解并掌握培训内容,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4、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转变质检工作职能。下半年质控部将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积极与各部门密切配合,促进各部门日常管理及衔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在今后的工作中,本部门将继续完善质量管理,按照指定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完成各项任务;同时,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及时学习更新,以使管理方法更加合理。坚持进出厂物料全面检查的原则,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相互了解与协调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质控部将继承并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团队精神,能够根据公司现状及对部门的工作要求走向正规化、标准化。在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下,使质控部的工作能更顺利进行。

以上为我的工作总结,希望大家多提意见,谢谢!

质控部*****2012-8-3

推荐第4篇:述职报告感染科质控中心

述职报告

尊敬的专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卫生部授予的全国百佳医院之一。哈医大四院感染科始建于1969年,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传染病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是首批获得批准的国家卫生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就感染科的人员、设备、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及申报质控中心理由等方面分别进行概述。

一、科室规模及人员、设备

感染科现有开放床位80张,分为肝病区、肠道病区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区。医务人员28名,其中医师10名,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90%的医生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科室拥有荧光定量PCR仪、CO2细胞培养箱、超声诊断仪、多参数监护仪、超低温冰箱、酶标仪、肝病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并建有肝病研究室,可进行肝炎病毒学检测及肝病相关的实验研究。

二、技术及管理

哈医大四院感染科年门诊量超过10000人,年住院人数达1500余人次,病种较多,包括一些发病率低的感染性疾病。感染科在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肠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专科特色,对慢性乙、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等综合治疗,采用国际先进的联合、序贯、个性化方案,使众多患者血清标志物阴转,对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脾栓塞后干扰素治疗使患者重新获得抗病毒治疗的机会,填补了省内空白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治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建立了保护肝功能、调整细胞免疫、抑制肝纤维化的治疗体系。应用甲胎蛋白异质体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对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及免疫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进展,在乙肝孕妇母婴阻断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创建了肝病研究室,开展了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脏穿刺组织学检查等实验室及临床工作;尤其是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脐血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肝、甲胎蛋白异质体在肝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及在肝癌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以评价肝癌的疗效及预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脾栓塞后抗病毒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省及厅级科技进步奖。

感染科科近5年来在国内外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3篇在国外

专业学术杂志发表,均被SCI收录。在临床科研方面,感染科近年承担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1项,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哈尔滨市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基金2项,黑龙江省卫生厅基金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与医疗新技术奖6项。

三、学科带头人

感染科学科带头人朱丽影教授,是国内著名的传染病学及肝病学专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感染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从事各种肝脏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25年,曾在日本WHO肝炎中心留学两年,师丛现任亚太肝病学会主席矢野佑人教授,擅长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慢性乙、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等综合治疗,采用国际先进的联合、序贯、个性化方案,使众多患者血清标志物阴转。对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脾栓塞后干扰素治疗使患者重新获得抗病毒治疗的机会,填补了省内空白。应用甲胎蛋白异质体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上有所建树。对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及免疫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进展。在乙肝孕妇母婴阻断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是省内知名肝病专家,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四、质量控制情况

感染科建立有完善的科室医疗质量监控体系,有全面的质控相关制度及考核制度,成立了由科主任但任组长,护士长和中青年业务骨干作为成员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设病案质量管理员、感染监控及传染病报卡监督员等,负责组织科室质量检查及日常监督工作。并根据省卫生厅及医院医务部的要求,结合传染病的特点制定了感染科的各项医疗工作制度、质量评价标准及多种传染病诊疗标准化流程与规范,定期对科室的医疗工作质量进行质控与评价。

综上所述,感染科合理人才梯队建设和病房的设置以及高水平的感染性疾病诊疗技术、一流的医疗设备、优化的医疗流程、全面规范化的质控管理,已完全具备成立黑龙江省传染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各项条件,哈医大四院感染科愿为黑龙江省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

推荐第5篇:质控室主任和食品检验室主任述职报告

质控室主任和食品检验室主任述职报告

年终岁末,人总是习惯沉淀一下回忆一下。总是有成长,有进步,有欢笑,却也不乏困惑,失望和退缩。

过去的一年,我履行了两个职务,质控室主任和筹建食品检验。一月到八月,按各项计划的进度,我主持完成了质控室主任的日常工作,包括年度的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质量监控、投诉处理、内外客户的满意度调查,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现场评审前的准备工作。工作重点始终围绕责任体系的构建和标准化建设开展。完成了GDIDC标准体系(送审稿)、GDIDC标准体系表及编制计划和GDIDC标准体系管理办法V3,其中包括共6个职能科室和1个实验室的标准化试点文件,但是,仍没有达到年度全所构建标准化的工作目标。完成了质控室标准化示范研究的所内课题并于6月申请结题。质控室日常工作从八月以后的正常运作,充分证明了科室标准化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这一点无需谦虚,大家可以拿8~12月的质量通报作横向比较。

值得一提的是,期间正是我质控室主任届满三年之时,经过深思熟虑,我选择竞争续任质控室主任一职并获得任命。正当我充满信心准备好履行职责,一纸任命再一次改变我对自己的设计,筹建食品检测室对于我又是一次被动的、别无选择的新岗位。

在我的任命通知中,我知道自己是专职一人开展工作,食品扩项由保健食品完成。但是,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不知道。在筹建组缺乏资源,信息不畅和目标模糊中,我给自己设定了目标,那就是争取2010年的国家食品安全调查与评价工作和省局的食品监督检验,为此,我创造性地按自己制定的方案和进度开始筹建工作,调研,读书学习,了解监管需求,完成了食品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建设、人员、仪器设备的筛选,形成了食品检验人员的培训计划和仪器设备的配置计划。并对国家局近三年的食品安全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中的能力项目与我所目前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我所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了食品安全检测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工作思路。随着本月15日省局领导莅临科学城关心食品检测的筹建工作,我高兴地看到了目标实现的一线曙光。

感谢所有让我坚强的人!衷心感谢!感谢那些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心志; 感谢那些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加了我的智慧;感谢那些刁难我的人,因为他砥砺了我的人格;感谢那些斥责我的人,因为他提醒了我的缺点。

更要感谢那些对我不离不弃人,我浑身的毛病,如果在沙漠中还能找到绿洲,那是因为你们的宽容和理解,让我坚持了下来!我很庆幸,无论快乐悲伤还有你们和我一起渡过,和我一起分享,和我一起坚持!!!

过去,为了让信任我和我信任的人不失望,为了那些我不愿意放弃的小小的原则,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是值得。

未来,任重道远,想和你们一起走一条精彩的职业之路,一起领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推荐第6篇:质控整改报告

室间质评分析及整改措施

2015年第一次室间质评,我单位在血液生化项目中有两项未能通过。对此站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化验室全部职工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联系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到站对仪器进行检测,查找问题所在,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原因分析:

1、化验室人员配备不足,人员资质层次不齐,多数化验室人员资质较浅,业务素质极需提高。

2、质量管理制度不全,岗位上缺乏内容规范和切实可行的项目、仪器操作规程(SOP)。

3、仪器校准不够正规,生化设备未使用仪器原系列的校准品,对校准后的结果未做验证,使得到的结果未具溯源性和准确性。

4、质量控制意识薄弱,未能对质采取全程控制,质控记录不详尽,对仪器的性能、试剂的特性掌握不够全面,至使操作人员在操作时是否在控。

整改措施:

1、提高认识。以这次质控检查结果为契机,加强质控学习,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质控工作的重要性,组织科室全员加强质控质量管理方面的学习。要求检验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专业质控理论和具体方法,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得一切操作都要做到规范化,程序化。

2、编写规范的化验室操作规程,制立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编写适用的标准操作规程,对分拆前、中、后的质量环节加以重视。

3、请厂家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测,保养,更换了老化部件。

3、落实好每天的质控操作,提高检验水平。每天对冰箱,温箱等常规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

经过这次室间质评,我站认识到自己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将通过强化学习,提高我们的责任心,把质量控制放在重要位置,改善我们的检验质量,确保孕前优生检测项目顺利开展。

2015年7月27日

推荐第7篇:病历质控报告

2011年病历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医院病历档案简称病案 ,是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问诊、体检、诊断、治疗、护理等过程中形成的,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等诊疗过程进行的较为全面的原始记录[1]。病案书写质量不仅是医务人员个人的业务素质、工作态度、责任感等的体现,更是整个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解决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鉴定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最有力证据。因此,病案质量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也是科室和医务人员个人工作量、工作质量考核最核心的要素。对归档病案进行定期检查评审是促进医务人员和整个科室重视病案质量,提高整个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我院一向重视病案质量的管理工作,对病案形成的环节和终末质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与考核。本文随机抽查该院2012~2013年出院归档病案470份,以检查评分结果为基础,分析说明该院病案书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病案质量的对策建议。

1 抽查病案基本情况

抽查本院13个临床科室,每个科室随机抽取2012~2013年出院的20份病案记录,共计470份资料。组织临床专家依照《河北省病历书写规范》中的具体标准对抽查的470份病案进行检查评分。

满分病案为100分,470份病案中,甲级病案(得分大于或等于85分)、乙级病案(得分小于85分,大于或等于70分)和丙级病案(得分小于70分)中的份数分别为445份、25份和0份,所占全部病案百分数分别为94.68%、5.32%和0。

2 抽查病案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整个医院的检查评分,病案质量整体水平较高,甲级病案率达到94.68%,无丙级病案。其中新生儿科、儿科、外科二病区等科室整体病案质量较高,每个评分项目填写较为规范,得分较高。病案质量缺陷最多的科室分别是外科一病区、外科三病区和急诊科等。对于单个评分项目而言,这些病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3.1首页缺项或错误较为严重 ①一般项目:绝大部分的病案中首页患者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职业等项目空白未填写。其余病案即使这些项目填写了,也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如:年龄填写错误,与身份证号码中的出生年月不符合;职业一栏填写过于笼统,基本上填写的都是“干部”“农民”;家庭住址不详细,只写到某市或者某乡;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填写不正确,这样患者出现危重情况或者其他需要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时难以及时与其取得联系。②入院时分:这些病案中有三分之一入院时分错误或者入院时分空缺。

3.2 入院记录 ①现病史: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疾病的全过程,包括起病时间及发病诱因,主要症状特点的描述,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与演变,诊治经过,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及一般情况等[2]。本次检查中的现病史部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描述的内容过于简单、空洞,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够正确反映出患者发病过程、症状及在医院的诊治过程等情况。②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其他一栏中多数缺项。部分病案体检部分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与主诉有关的重点部位检查未能详细记录下来,甚至多数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体征都没有记录。③诊断:部分初诊没有责任医师签名;诊断名称不规范,没有使用国际通用的疾病代码,或者以英文简写代替中文全称;诊断中有主诉成分,或者把基本疾病和并发症倒置,主要诊断选择不正确。

3.3 病程记录 ①首次病程记录:内容方面,病例特点不简洁,病程记录内容重点不突出,千篇1律地套用模板。另外还有很多病案中缺少生命体征、诊断依据等重要内容和信息,诊疗计划无针对性。时限方面,病案书写规范中明确规定,住院患者的首次病程录应在患者入院后8 h内完成,但是少数病案中,首程记录超过了入院8 h。②签名:少数科室的病案中首程记录缺少上级医师审签,主治医师查房记录多次未注明姓名;大手术报告、麻醉知情同意书非患者签名,缺少患者委托书,这为以后的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③病程录:整体上病程录较为规范,有较大缺陷的科室及病案较少。但是这部分是患者在住院期间主管医师对其病情变化和诊治过程的全面记录,是主管医师业务素质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体现,也是病案最为重要的主体部分,在评分中占有1/4的权重,所以对于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记录不及时,有时缺少医嘱记录时分;缺项问题同样较为严重,例如多份病案中输血、特殊治疗等无病程记录;对患者新出现的症状、体征、异常检查结果等缺乏分析,对治疗措施、用药后的效果等缺乏客观评价[3]。

3.4 其他问题 ①辅助检查:医嘱上表示实行了相关的辅助检查,但是没有对应的报告单。例如心电图、血淀粉酶等。有的报告单粘贴不符合要求,没有按照规范整齐地粘贴在病案上,对于异常结果未作出标示。②出院(死亡)记录:出院情况填写较为混乱,对于治愈、好转、其他等界限划分不清;术后无病案报告内容记录;上级医师应该用红笔签名的地方没有签名;出院医嘱交代不够详细,出院带药未记下药名。

3 改进病案质量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医务人员对病案重要性的认识 总结整个检查考评结果,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主管医师及护士缺乏病案的法律意识,没有意识到记录自己医疗行为的病案,日后很有可能成为医疗诉讼中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及自己所肩负的法律责任。医务机构应定期不定期地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病案在道德、法律上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本着对患者,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去书写病案。

3.2 加强病案书写规范的培训,督促上级医师做好带教工作 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病案多由低年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轮转医师、研究生、进修医师和实习生书写,而这部分医师在岗前或许就没有进行病案书写相关知识培训。所以要提高整体病案质量,对广大的医务人员进行病案书写规范的培训是主要的途径。高质量的病案离不开上级医师的指导,要求主治医师对低年资医师书写的病案认真指导和修改。加强上级医师对病案内涵质量的责任感,强调病史内涵质量不能仅体现低年资医师的水平,只有主治医师真正把好病案书写质量关,不断提高病案的内涵质量,才能真正体现专科的水平。

3.3 加强病案书写的环节质控,目前对病案质量的管理还基本上局限于终末质量的检查与考核,很少在病案产生过程中实行检查评审,及时纠正错误,使得质控工作滞后于病案质量形成的环节。这也是病案书写存在诸多问题而难以纠正的原因。所以病案质量应从病案产生开始就进行有目的的干预,把病案质量与医疗质量紧密结合,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存在的问题就进行及时的纠正。

3.4 强调层级管理、明确科主任在病案质量控制中的责任 对病案质量实施三级控制。一级:自我控制,落实各级人员职责、工作程序,抓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作风。二级:科室控制,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质控护士、总住院医师组成的科室质控小组控制, 科主任负责病案质量的总体评估,强调科主任的每周大查房中必须有教学查房的内容,除了关注患者的治疗方案,还应关注病案的内涵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把好病案出科关,不允许有不合格的病案出科。三级:医院控制, 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全院病案的管理活动。

4.5 完善制度建设 病案质量的形成,仅仅靠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教育还是无法保证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环境监督机制。一方面,医院及科室领导要充分重视病案质量,完善院级、科级和个人三级病案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有效的外部约束环境,以督促医务人员的病案质量意识。定期不定期进行病案质量检查考核,并且完善奖惩机制,使医务人员有提高病历质量的动力与意愿。

2011.12.31

推荐第8篇:急诊质控前瞻性报告

医疗质控工作前瞻性报告

一、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发展思路

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急诊院内外急救协调管理制度,加强院内外监管。实施院外紧急抢救,院内远程会诊,提高诊断和救治效率;完善急诊可视化绿色通道流程,细化针对急救时急诊各部门的责任分配制度;规范ICU制度,有计划地培养一支专业ICU队伍。包括制定相应的医师、护士培训目标、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等,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2、开展新业务:从单一的手术麻醉手术室拓展到疼痛门诊;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发布《日间手术管理导则(2016版 征求意见稿)》建立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3、先进技术支持:开展远程急救服务系统,实现多发性创伤的院外救治、院内急诊会诊、急救插管、手术、ICU和病房重症监测治疗一体化的规范化急诊医疗体系;培训急诊病房、抢救室和急诊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人员的可视插管技术及可视化动静脉通道的快速建立提高插管救治率;开展创伤重点超声的快速评估(FAST),提高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发伤病人的救治率。

4、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抓住机遇,努力形成一支老中青和高级中级初级年龄结构和资历结构双合理的急诊队伍。抓好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抓好科室医务人员在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选送医生外出进修深造,引进一批高学历实用人才。

5、实现科研和临床水平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实验室相互协作,公派本学科人员出国培训、交流和培训,进一步提高本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和青年医生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稳定的学科团队。同时,通过引进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青年骨干人才,为学科引入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本学科整体科研和临床实践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总体目标

通过十年学科建设,力求在急诊/急救医学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急诊科运行模式、常见病和危重病发病机制和临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省市一流的急诊/危重症诊治中心和一流的学科梯队。在医疗质量、科室管理、学科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迈上新的台阶。

1)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疗质量是我科临床工作重点,提高医疗质量是我科未来十年的首要目标;

2)提升科室管理水平:科室管理是我科实施各项工作的关键,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是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3)加强学科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学科建设是发展的框架,技术创新是发展的血液;

4)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患者满意度是映射我科各项工作的明鉴,提升患者满意度,是我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1.本学科主要二级学科(学术方向)的凝练

急诊医学科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科室现共有医生34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7人,住院医师6人,博士4人,硕士30人。在科室诊疗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开展了“急性百枯草中毒的早期冲击及序贯血液净化治疗”、“床旁超声技术检查及引导穿刺技术”、“可视喉镜在急救插管中的应用”等技术,极大地提高急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如今,急诊医学科能熟练面对如心肺复苏、急性中毒、创伤急救、MODS、危重病救治、血液净化、影像诊断、突发灾害事件等情况进行快速处置。在教学上,成立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每年承担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统招研究生、进修生等理论、技能和临床教学工作;在科研方面开展以危重病、脑保护、中毒以及心脑血管病急症为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

2.学术团队建设

抓住医院各科室格局扩大的机遇,认真解决好人才队伍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和部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形成一支高中初级资历结构合理的急诊队伍,急诊专科医护比例5年内达到>60%,10年内达到80%。抓好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抓好科室医务人员在职教育,全面提高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选送医护进修深造,引进一批高学历实用人才。拟每年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1名。

3.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学科建设期间我们将继续创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专业环境,建立激励人才、奋发向上和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根据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急诊医学的模式和特色,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了严重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创伤、脑卒中、中毒机制的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的方向。目前在每个研究方向上都有在本领域卓有建树、德才兼备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已经建立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了高效、稳固和专业化的创新人才梯队。为进一步建设一流的急诊医学科,科室将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选送医生外出进修深造,派遣副高级以上学科骨干两名参加国际会议交流,促进本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提供本学科中级以上人员到国内大型医院进行为期至少3个月的进修学习,并给予一定的补助。不断提高青年医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进一步完善学科梯队人才的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储备。此外,要加强学生的培养,每年拟培养本科生4名,研究生4名,全面提高其科研和临床水平,为学科的发展储备人才。加快引进一批高学历实用人才。以此同时,优先吸引硕士及以上人才进入本科,提高科室整体水平。

不仅如此,急诊科将进一步创造机会和鼓励青年医师参与大连市科委、教委、辽宁省的优秀人年人才培养计划,多渠道培养人才。本专科拟加强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抓好科室医务人员在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4.科学研究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技术创新、项目申报、学术论文撰写奖励制度,鼓励参加学术交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务,拟每年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1-2项,2年内有市级课题,5年内有省级课题,10年内有国家级课题若干。每年核心期刊论文1-2篇,5年内能够有IF>5 SCI论文5篇,10年内 IF>10 SCI论文2篇。

5.学术交流

急诊医学科的发展以及学术地位与科室人员的科研能力关系密切,所以在工作能力培训的同时,亦应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科研不仅可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临床工作的严谨性,而且可以培养年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急诊科甚至急诊医学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每年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我科进行交流学习,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及科研进展,了解我学科与国内外差距。不仅如此,我学科同时派遣骨干出国交流学习,将国外优秀的科研理念及新技术带回我科,提高我学科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6.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急诊医学科共设有4个研究方向(脑创伤和脑保护、中毒急救、脓毒症、急性冠脉综合症治疗),每个研究方向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质医生担任骨干。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资助项目2项,承担教学项目1项。主要开展急性脑出血、脑创伤,中毒急救、脓毒症的研究,各方向均培养研究生数人。目前,各项科研项目相关实验均在顺利进行且需要后续实验试剂和相关设备支持。

成立急诊及危重症实验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本学科时机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实验室人员工作职责及奖惩制度,制定实验室人员培训计划,培养高素质实验室人才。同时,加大投入建设现代化急诊及危重症实验室,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进一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7.对国内或省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

利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综合实力,借助国内外雄厚的科研和管理平台,紧密结合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现状,制定急诊可视化绿色通道流程和分诊标准,规范急诊各个病区、急诊麻醉科、急诊手术室、急诊ICU等多部门的分工协作的配套制度,积极开展院内院外远程救助医疗服务系统,建立了集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化、正规化的综合创伤急症中心。不仅如此,肖昭扬主任细化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分为创伤、脑卒中、心痛三条主线的绿色通道,将创伤外科、神外科、心胸外科及其他辅助科室统一,简化了救治流程的同时带动多学科共同发展。

8.社会服务:

急诊医学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科室的工作直接反映了医院在急救医疗、护理质量和人员素质方面的总体水平。为此,科室积极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窗口”建设。到急诊就诊的患者处于痛苦与焦虑之中,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医护人员提供的最好的医疗服务,针对这一特点,全科医护人员坚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做病人所需”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无障碍服务。对急救伤病员不管贫富,一视同仁,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转运,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活动,加强全科医护人员的人文服务观念,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使病人愿意接受服务,而且信任所提供的服务。人文服务是由我们的一言一行所构成的,病人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从观察交谈过程中获得的。人文服务体现了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完美结合,而患者正是通过医生服务的艺术修养来评价我们是不是一个好医生。

三、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 1.本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和依据 辽宁省重点专科拨款及科研经费 2.资金使用意向安排

(1)硬件设施购进: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道清洁系统、压力感应系统及其他杂项。

(2)人才培养:科室骨干进修培训 (3)实验室建设

四、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根据重点建设内容分两个阶段描述,各阶段内须分别量化绩效指标。 科室成立宣传组织,加强科室宣传,与上下级医院搞好协作,长期聘请1~2名专家作科室技术顾问与指导,每月一次大型会诊;与周围乡镇医院建立协作,吸引更多急危重患者来院就诊。本周期末,争取经济收入达到2500万元。

推荐第9篇:05检验科质控报告

检验科质控检查报告

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检验科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检验科质控小组坚持做到每周检查,总结。

一、本月检查内容:

1、全科进行质控工作检查(包括质控图、质控月总结、失控报告等)。

2、检查全科各项登记是否及时保质保量完成(包括急诊登记、危急值处理、不合格标本)。

3、对HIV初筛实验室盲样检测、上报工作进行督促。

4、对仪器各项保养、转岗同志对仪器熟知程度进行提问。

5、本月取消纸质化验单,工作中的运行情况。

6、细菌培养阳性率统计。

7、不定期抽查检验报告合格率、检验报告时限符合率。

8、检查向临床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情况。

9、查看科室工作人员从事岗位与授权记录。

10、检查科室生物安全学习、各浸泡桶有效率浓度,以及科室生物安全排查。

11、月医技质控科检查存在问题进行检查改进。

二、执行情况与存在问题:

1、本月科室质控工作依旧有条不紊进行,各项记录(有质控记录、失控报告)查看也基本合格。个别室存在无失控报告现象,血凝存在一周一次质控(原装质控品),时间分辨仪部分项目质控也一周开展一次,部分免疫杂项未覆盖质控如优生四项、出血热抗体、血吸虫抗体、结核抗体、梅毒抗体等,目前用阴阳性对照代替。发现个别室质控图靶值相似,可能存在人为改动现象。

2、对各项保养记录、急诊登记、危急值登记等查看基本能及时记录,中班、下午班、晚班登记比上月有所好转,任然存在个别未登记情况。

3、本月取消纸质化验单工作运行基本流畅,体液室工作带来压力,条码扫描不顺畅。

4、本月HIV初筛实验室进行盲样检测工作,结果如期上报。

5、在仪器检查中对转岗同志、实习生提问,基本操作、检测流程,仪器基本构造都能了解。

6、本月细菌阳性率14.02%,低于国家平均(30%)水平。

7、本月8号对生化抽查236份报告,发现条码是前天开的,报告单的采样时间就是前一天的,报告合格率、时限率大部分未能合格。

8、本月对临床医生、护士开展满意度调查,基本满意。

9、本月科室仪器基本运行顺畅。试剂方面应科室条件所限,试剂基本保存一个星期的量,试剂库不合格。

10、对科室生物安全检查,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消毒桶内浓度检测达标,每月有一次生物安全学习。

11、科室有轮岗制度,工作人员基本有授权上岗权限。

12、对上月医技质控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检查。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质控学习,使工作人员认识到质控工作的重要性,血凝因进口质控品成本过高,导致未天天进行质控,时间分辨也应成本问题未开展,免疫杂项因工作量不大,未开展质控,每次做阴阳对照替代。要不定期检查质控,杜绝人为改动质控现象。

2、加大科室检查力度,对各项一手记录资料要深入检查,杜绝作假、不及时记录、记录不全。中晚班漏登要加大惩罚力度。

3、纸质化验单取消,有利科室工作,杜绝浪费纸张现象,但给体液室带来压力,查看兄弟科室找出好的解决办法。

4、HIV初筛实验室严格按照省疾控的管理,继续找好艾滋检测工作。

5、对抽查报告时限率情况,发现其他医院也存在相同问题,是系统问题,尽快联系工程师商量解决。

6、细菌阳性率过低,科室条件受限,部分仪器落后,达不到细菌适宜环境,以及受分析前采样干扰,本月微生物室同志为临床科室讲课。

7、科室试剂管理方面不合格,因条件受限,未能有合格的试剂保存库,年底新大楼的落成,将建立高标准的试剂库。

8、科室将继续生物安全培训,让二级实验室逐一讲解方面的工作体会,加深大家的防护意识。

9、开展满意调查是提升科室服务重要方式,经后还将继续扩大调查力度,提升科室服务满意度。

10、医技质控小组反馈的问题,科室从本月开始按照三甲标准继续做好自查、整改力度,保留所有原始资料,开展三基考试。

2013年5月31日

推荐第10篇:质控室主任和食品检验室主任述职报告2[推荐]

质控室主任和食品检验室主任述职报告

各位同事:下午好!

一年之中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职责对于我来说已经持续了两年。去年的一月到十月,我在食品检测筹建组工作,余下的时间调整到所整体迁建办公室。

10个月的筹备的时间,我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争取参加了2010年省局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的高风险食品、餐饮具、食品原料的专项抽样检验和重点品种食品安全评价性监测工作。终结了我所食品检测零报告零效益时代。达到了年初述职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也达到了我所成立食品检测筹建组的“为尽快形成食品检测能力”的目的。

当然,发出标志食品检测能力的结果报告的背后是许多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我是一个在生活中不能缺少朋友、在工作上离不开团队伙伴的人。某天当你被设定一个人的筹备组来展开工作时,看似单薄的鲁滨孙其实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筹建中,我几乎跟在座的所有的科室讨论协调过食品检测能力筹备的相关工作、得到了你们无私的帮助。我需要借用化学室离子色谱仪、需要抗生素室的海产品的能力验证的结果、需要中药室对餐盒材料进行红外鉴定、需要研究室给予液质联用仪中肯的意见。至于骚扰职能科室那更是家常便饭。由于办公室和财务科的给力,才保证了食品的抽样方案的顺利实施。

最给力的当属业务科、保健食品室和微生物室,如果没有你们的共进退,我就是有再多的想法,再多的培训方案、仪器设备方案、抽样和检测等等方案都将是一纸空文。没有你们,就不会有食品能力参数由186增加到 216项,就不会有因食品的能力建设衍生出“水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两大领域,就不会有食品检测报告的格式的确定和数据的上报,就不会有全省药检系统食品抽样与检测的整体联动。

这个美好的结果其实早在年初就已经预示:2010年的1月15日,在陈德伟副局长的带领下,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监管处一行12人到科学城实验室指导食品检测的筹建工作。此行为全年我所围绕监管职能开展食品检测工作奠定了基础与畅通了渠道。可以说,没有省局食品监管处的支持,我们的食品检测能力的建设不会走的那么稳和那么快!尽管省局和省所是个双赢的局面,但并不是每个领导都会为双赢而努力。因此,就算此刻他们不在这里,我还是要送上最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的迁建岗位与我又是一项被动的别无选择的新工作,很惭愧我从来没有主动选择过换岗位,但我可以选择主动学习和工作。期望的2011年是个学习年。

谢谢!

第11篇:第二季度护理质控分析报告

2015年第二季度护理质控分析报告

第二季度护理部对全院各护理单元分别进行了护理质量大检查、优质护理、中医特色护理专项质量检查,现就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护理:

1.有康复训练措施,但落实不到位。2.健康教育宣教未落实,只体现在文字中。 3.个别病人不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4、个别护士对病人的八知道不熟悉。

5、三短七洁不到位。

二、病区管理:

1、个别护士不按要求着装。

2、病房走廊有长明灯现象。

3、科室质控不到位。4.医嘱查对记录不及时。 5.床单更换不及时。

6、病室内陪护人员多,走廊闲散人员多.

7、床头卡不全,新入院病人仍然挂上一个病人的床头卡。

8、个别输液巡回卡未挂,加药无时间无签名。

三、基础护理:

1、病人三短七洁不到位,如病人指甲长,床不整。

2、床单位不整,枕头摆放不整齐。

3、晨晚间护理不到位。

四、护理表格:

1、体温单有漏项。

2、医嘱签字不及时或漏签。

3、护理记录中医特色不突出。

4、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完整。

5、患者出院时间有未记录现象。

五、消毒隔离:

1、皮肤消毒剂开瓶日期未注明。

2、紫外线灯管上有灰尘。

3、治疗台上放水杯。

4、湿化瓶未按要求消毒。

5、止血带未一人一带一消。

六、急救物品药品:

1、个别护士对急救药品的作用不熟悉。

2、急救药品一周一查坚持的不好。

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1、护士长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特别是病房管理上对护士责任不明确,查房不到位。

2、护理人员少老少参差不齐,病员多、负荷重、基础护理不到位。

3、不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自动简化过程。

4、对于每次出现的问题护士长不能很好地组织科室做好自检自查工作,惰性大。

5、各种与护理安全相关的制度学习,落实不到位。整改措施

1、各科护士长对本季度护理质控总结出现的问题,要引起重视,立即整改。

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

3、在病员多、护士少负荷重的情况下,护士长要加强管理,对本科室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培训,以强带弱,合理分工。

4、护士长自检自查要到位,各班职责要明确。

5、各科室对于各项操作常规要严格培训,认真考核,不要简化程序。

6、对于上述问题护理部将加大管理力度,将本季度存在问题作为抽查的重点。

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2015.7.11

第12篇:质控科自评报告

凉州区第三人民医院质控科自评报告

1.2.3将推进规范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1.2.3.1 将推进规范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

【C】

1.根据《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结合本院实际筛选病种,制定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2.根据本细则的单病种质量指标,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3.医院有诊疗指南、操作规范以及相关质量管理方案。【B】符合“C”,并

有专门部门和人员对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及时反馈,改进。

【A】符合“B”,并

1.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和病种数、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入组率、入组后完成率符合要求。

2.心肌梗死、心衰、脑梗死、肺炎、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六个病种等实行病种规范管理,有完整的管理资料。

3.有信息化支持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管理。

1

分析:我院根据《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结合本院实际筛选病种52种,制定了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根据本细则的单病种质量指标,结合本院实际,我院制定了单病种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 医院有诊疗指南、操作规范以及相关质量管理方案。 由医务、质控、医保办、药剂科等部门和人员对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的执行情况每月进入临床科室、调阅相关病历,发现问题,总结分析后下发质量通报,及时反馈,督促整改。逐步使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和病种数、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入组率、入组后完成率符合要求。 心肌梗死、心衰、脑梗死、肺炎、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六个病种等实行病种规范管理,有完整的管理资料。 有信息化支持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管理。 达到:C.B.A 3.2.3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3.2.3.1 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处臵流程。 【C】

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包括重要的检查(验)结果等报告的范围。

2.接获非书面危急值报告者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

2

别信息、检查(验)

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

3.医生接获临床危急值后及时追踪与处置。4.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并正确执行。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2.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检查(验)科室能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

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醒目的提示。 【A】符合“B”,并

有危急值报告和接收处臵规范,持续改进有成效。

分析:我院网络尚未升级,信息系统不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检查(验)科室不能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醒目的提示。 达到:C

3.6.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确定“危急值”项目。3.6.1.1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C】

3

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制度与工作流程。

2.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病理、医学影像部门、电生理检查与内窥镜、血药浓度监测等)有“危急值”项目表。3.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和工作流程。 【B】符合“C”,并

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达到:C.B.A 3.6.2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

3.6.2.1 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C】

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 “危急值”。

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

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

4

好记录。

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臵并记录。【B】符合“C”,并 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

【A】符合“B”,并 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臵及时、有效。

分析:我院信息系统尚未完成升级改造,不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目前不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 无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达到:C 4.2.1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4.2.1.1 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持续改进措施。 【C】

1.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

2.有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和管理流程。【B】符合“C”,并

1.落实医疗质量考核,有记录。

5

2.对方案执行、制度落实、考核结果等内容有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A】符合“B”,并

用监管结果或数据来表达改进的成效。 4.2.1.2 有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 【C】

1.有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如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管理标准与措施。2.有重点部门(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的管理标准与措施。 3.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 【B】符合“C”,并

1.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及措施,并落实。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有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用监管结果或数据来表达改进的成效。 达到:C.B.A 4.4.1 按照《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做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

6

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简历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4.4.1.1 按照《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工作组织体系,将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纳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协调机制。 【C】

1.有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2.按照卫生部《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有临床路径实施的相关制度与程序明示。

3.将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纳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4.指定部门负责上述工作。 【B】符合“C”,并

明确医疗、护理、医技、药学等相关科室职责与分工,有多部门间和科室间的协调机制。 【A】符合“B”,并

有事实与记录证实“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是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主持下实施的。

达到:C.B.A

7

4.4.2根据本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本院执行文件,实施教育培训。

4.4.2.1 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院执行文件,实施教育培训。 【C】

1.至少按照卫生部《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作为参照路径,各医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临床路径病种的选择,应实行不少于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

2.有对入径患者履行知情同意的相关制度与程序。

3.对相关的科室人员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与考核,包括患者的知情同意。

4.抽查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临床路径工作流程 【B】符合“C”,并

按照卫生部《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作为参照路径,各医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临床路径病种的选择,应实行不少于7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 【A】符合“B”,并

单病种覆盖病种应包含本细则第七章第三节所列的五个单病种。 分析:我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临床路径病种的选择,实施并超过了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包括: (1)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

8

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2)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ICD-10: K35.902/K35.101/K35.003) 行阑尾切除术。 (3)第一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ICD-10:I83) 行手术治疗(ICD-9-CM-3:38.59)。 (4)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5) 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 (5)第一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ICD-10:N40) 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ICD-9-CM-3:60.2901)。 (6)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0) 62 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9.35)。 (7) 第 一 诊 断 为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ICD-10:M51.0↑G99.2*/M51.1↑ G55.1*/M51.2) 行椎间盘切除术(ICD-9-CM-3:80.51)。 (8)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达到:C.B.A

4.4.3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4.4.3.1 建立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分析并不断改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 【C】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信息的管理平台。 【B】符合“C”,并

9

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负责人履行本部门管理职能有时,记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 【A】符合“B”,并

1.对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可实时监测。

2.院领导有对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的记录,有改进的具体措施。

达到:C.B.A

4.4.4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出院30天内再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4.4.4.1 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 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 范围。 【C】

1.有对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病例进行监测的相关规定与程序,至少满足本细则第七章有关监测指标要求。2.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有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院率、

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的规定与程序。

10

【B】符合“C”,并 每季度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对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不低于80%,入组完成率不低于70%。

分析:我院对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不到入组率不低于80%,入组完成率低于70%。 达到:C.B 4.4.5医院定期对执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4.4.5.1 对执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C】

1.对执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2.对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病种进行疗效、费用及成本进行卫

生经济学分析评估。

3.对实施病种“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依从性进行监控。【B】符合“C”,并

每季度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1

院领导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达到:C.B.A 4.4.6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卫生部文件规定上报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做到正确、可靠、及时。

4.4.6.1 有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可选,县医院必选) 【C】

有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 【B】符合“C”,并

信息准确、可追溯,相关措施落实到位。 【A】符合“B”,并

每份符合第七章第三节列出病种的指标,均有执行力评价记录单。 达到:C.B.A 4.4.6.2 专人负责上报单病种质量信息。(可选,县医院必选)

【C】

专人负责上报单病种质量信息。 【B】符合“C”,并

1.上报病例与实际相符,无漏报与不报,尤其是死亡病例。2.由临床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专职质量控制人员负责信息最后确认。 【A】符合“B”,并

12

抽查评审前一年内的住院病历,做到上报信息正确、可靠、及时,无“选报”现象。 达到:C.B.A 4.5.2.3 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

为规范使用抗菌素,我院有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的相关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 实行三级管理,临床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授予三级管理的处方权。 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按细菌耐药的信息调整抗菌药物使用。 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每月进行抗菌药物点评,对临床医师及使用抗菌素名称进行排名,并及时通报、整改。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仍未达标。

【C】

1.有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的相关制度。

2.抗菌药物使用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3.实行三级管理,临床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三级管理的处方权。

4.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按细菌耐药的信息调整抗菌药物使 用。

【B】符合“C”,并

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改进抗菌药物使用。 【A】符合“B”,并

13

1.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符合相关规定。2.医院信息系统支持抗菌药物管理。 达到:C.B 4.5.6.2 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定期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效果。 达到:C.B.A 4.5.6.3 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住院病历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 达到:C.B.A 4.5.6.4 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 达到:C.B.A

4.5.6.5 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 达到:C.B.A 4.14.3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有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规范处方(用药医嘱)开具、抄录、审核、调配、核发、用药交待和监测等行为。

4.14.3.1

14

开展处方点评,建立药物使用评价体系。 【C】

1.有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制定医院处方点评制度,组织健全,责任明确,有处方点评实施细则和执行记录。2.每月至少抽查100张门急诊处方(其中自费处方≥20张)和30份出院病历进行点评。

3.有特定药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

4.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心内科、肿瘤科、神经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B】符合“C”,并

1.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并有记录可查。

2.定期发布处方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定期进行通报和超常预警。纳入医院质

量考核目标,实行奖惩管理。 【A】符合“B”,并

有案例证实,根据点评结果,落实整改措施,提高合理用药。 达到:C.B.A 4.14.3.3 医师开具处方、应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执行。 【C】

15

1.有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制定本院处方管理实施细则,对注册执业医师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药师调剂处方有明确规定。2.医师处方签名或签章式样,分别在医疗管理、药剂科门留样备案。医师在处方和用药医嘱中的签字或签章与留样一致。

3.按“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开具处方,药品品规和药品生产企业与“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一致。

4.处方书写规范、完整,开具处方全部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5.处方用量和麻醉、精神等特殊药品开具符合《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B】符合“C”,并 1.不合理处方≤1%。

2.处方药品通用名使用率达≥95%。【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定期对处方书写、调剂、发药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有改进措施成效的评价记录。 达到:C.B.A 4.14.3.5 已开具处方,并遵医嘱使用的药品应记入病历。 【C】

1.经过资格认定及相关培训的护士方可执行给药医嘱。

16

2.用药医嘱抄(转)录须经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并有转抄者签名。3.有防范给药差错的措施,护士根据处方或医嘱给药时须对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药品效期、外观质量等进行核对与检查,并签字确认。

4.护士在给药前后应当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反应并记录。5.有特殊情况使用患者自带药品的相关规定。凡住院患者治疗需要的药品均由药剂科门供应,一般不得使用患者自带药品。确需使用应符合规定。 【B】符合“C”,并

1.给药前要尊重患者对药物使用的知情权。

2.护士按照给药时间分次为患者发放口服药,并说明用法。【A】符合“B”,并

有给药差错分析、整改和持续改进。 达到:C.B.A 4.14.5.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1.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

(2)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

(3)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

17

2.临床科室负责人是本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本科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医师能力评价。

(2)设定本科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执行指标,落实到人。 【B】符合“C”,并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 【A】符合“B”,并

1.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向本辖区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的信息。

2.上报信息准确与可追踪溯源。达到:C.B.A。 4.14.5.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C】

1.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控制基本合理(4项达标2项):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明文规定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时间控制。

18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50%: (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 产手术除外)。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B】符合“C”,并

1.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控制基本合理(4项达标3项)。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A】符合“B”,并

1.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控制合理(4项达标4项)。2.随机抽查处方与医嘱结果,抗菌药物临床实际应用力度与控制相关指标能夠保持一致。 达到:CBA 4.14.5.2 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C】

1.配备资质的感染专业医师。

2.设臵临床微生物室,配备资质的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3.对医院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B】符合“C”,并

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挥作用:

19

(1)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2)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 (3)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A】符合“B”,并

用事实与案例表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的业绩: (1)医院感染专业医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域中所履行的技术支撑作用,获临床医师、护士好评。

(2)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域中所履行的技术支撑作用,获临床医师、护士好评。

(3)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域中所履行的技术支撑作用,获临床医师、护士好评。 达到:CBA 4.14.5.3 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C】

1.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2.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3.制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流程,并严格执行。 【B】符合“C”,并

1.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2.有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 【A】符合“B”,并

20

1.随机抽查医师处方及医嘱无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2.随机抽查门诊处方无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处方。

分析:我院严格管理抗菌素应用,使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达到:C.B.A 4.14.5.6 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C】

1.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

2.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3.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40%。

4.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60%。【B】符合“C”,并

1.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2.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A】符合“B”,并

随机抽查住院病历与实验室记录结果,证实是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

21

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分析:我院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低于80%。 达到:C 4.19.6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19.6.1 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组织,有管理制度。

【C】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2.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3.有职能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监管的协作机制,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

4.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有记录。5.相关人知晓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的原则并落实。 【B】符合“C”,并

1.有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定期公布、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核机制。

2.职能部门对改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落实,对科室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A】符合“B”,并

1.有信息化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和成效。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追踪

22

与成效评价持续改进,效果明显。

达到:C.B.A

二十三、病历(案)管理与持续改进

4.23.1 病历(案)管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

4.23.1.1 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设置病案科/室,由具备专门资质的人员负责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配设相应的设施、设备与人员梯队。 【C】

1.有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制定医院处方点评制度,组织健全,责任明确,有处方点评实施细则和执行记录。2.每月至少抽查100张门急诊处方(其中自费处方≥20张)和30份出院病历进行点评。

3.有特定药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

4.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心内科、肿瘤科、神经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B】符合“C”,并

1.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并有记录可查。

23

2.定期发布处方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定期进行通报和超常预警。纳入医院质

量考核目标,实行奖惩管理。 【A】符合“B”,并

有案例证实,根据点评结果,落实整改措施,提高合理用药。 达到:C 4.14.3.2 临床药物治疗执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遵循相关技术规范。 【C】

1.有临床药物治疗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相关规定与程序。

2.有药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和调配发药,并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用药交代的制度与程序。【B】符合“C”,并

1.有超说明书用药管理的规定与程序明示,相关医师、药师、护士均知晓。

2.临床用药监控和超常预警体系,对临床超常用药趋势及时干预,有干预和改进措施。【A】符合“B”,并

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有追踪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成效。 达到:C 4.23.2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书写门诊、急诊、抢

24

救、留观及住院患者的病历,按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4.23.2.1 按规定为门诊、急诊、住院患者写书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病历记录。 【C】

1.医师要按照规范书写门诊、急诊、住院患者病历。2.保存每一位来院就诊患者的基本信息。 3.住院患者的姓名索引: (1)患者个人的基本信息。

(2)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或年龄)。应尽可能使用二代身份证采集身份证号、住址甚至照片信息。还应当包括联系人、电话、住院科室等详细信息。 【B】符合“C”,并

1.每一位医师知晓有关病历书写的要求。

2.质量管理相关部门、病案科以及临床各科对病历书写规范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提出整改措施。【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病历书写质量整改措施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持续改进病历质量。 达到:C.B.A 4.23.2.2

25

为每一位门诊、急诊患者建立就诊记录或急诊留观病历。 达到:C.B.A 4.23.2.3 为每一位住院患者建立并保存病案。 达到:C.B.A 4.23.2.4 住院病案首页应有主管医师签字,应列出患者所有与本次诊疗相关的诊断与手术、操作名称。 达到:C.B.A 4.23.2.5 达到:C.B.A 4.23.2.6 保持病案的可获得性。 达到:C.B.A 4.23.3加强安全管理,保护病案及信息的安全性。

4.23.3.1 医院有保护病案及信息安全的相关制度,有应急预案。 达到:C.B.A 4.2.4有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4.23.4.1 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实施文件,发至每一位医师。 达到:C.B.A

26

4.23.4.2 有病历质量控制与评价组织。 达到:C.B.A 4.23.5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4.23.5.1 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 达到:C.B.A 4.23.5.2 建立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达到:C.B.A 4.23.5.3 有制度和程序保障“住院病历首页”各项信息填写、录入正确、可靠。 达到:C.B.A 4.23.6 严格执行借阅、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制度,防止丢失、损毁、篡改、非法借阅及使用,避免患者隐私的泄露。

4.23.6.1 有病案服务管理制度,为医院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患者及其委托代理人、有关司法机关及医疗保险机构人员提供病案服务。

27

达到:C.B.A 4.23.7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4.23.7.1 医院有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的方案与计划,电子病历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可选,卫生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电子病历试点单位为必选)

我院无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CIS),电子病历系统不具备病案质量控制功能,不能满足医院病案基本信息的采集,医疗质量指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达到:C.B 4.23.7.2 由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病历记录全部内容、格式、时间、签 名 均 以 纸 版 记 录 为准,而非模版拷贝生成的病历记录。 达到:C.B.A

质控科自评结果:

C级:42 B级:36 A级:33 28

第13篇:11月份护理质控报告(推荐)

2013年12月份护理部工作总结

11月份,护理部按照计划要求,对全院进行了护理质量大检查,现就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整改如下:

一、本月工作小结

1、护士长管理:12月份,各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核心制度、岗位职责,切实加强了院感管理与护理临床管理,按照要求对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了整改,各项管理质量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2、培训及考试:本月护理部本月组织了12月份护士护理技术(口腔护理)培训,病房护士培训率100%,及第四季度三基知识考试,采用了现场闭卷考试,护士考试成绩可观,

二、存在问题有:

1、护士长管理

共性问题:护士长手册填写欠缺,行政查房频率不够,对存在的问题缺质量持续改进;。 其他管理问题:

(1):公共卫生间保洁差,拖把堆放未悬挂,洗手池台面有积水,地上垃圾筒外有剩饭剩菜;护士长质量检查把关不严,安全管理措施差;个别科室抢救药品管理欠规范,未做到班班清点登记。科室有医疗差错登记本,但未按要求及时登记上报

2、病房管理:病区基本上做到了环境整洁、安静舒适,但个别床单元不清洁。安全警示标识不齐全。管道标识不明确,无起始日期。引流袋未定期更换有日期标识。健康宣教落实不到位,个别病人对责任护士、护士长不知晓。用药告知落实不到位。

3、基础护理和分级护理:分级护理、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制度落实不太好好,病情观察、护理记录、各种管道更换不及时;护理人员与病人沟通有效,了解患者病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4、医院感染管理:通过12月份医院感染持续质量改进,消毒技术规范在操作上基本落实到位,取得明显成效。存在问题:

(1)护士:对医院感染暴发、职业暴露基本概念模糊,现场随机抽查答不出; (2)手术室:手术间治疗车及治疗桌上放置有病历其他物品。

(3其他科室普遍存在问题有消毒瓶用后未及时盖上,棉签无开启日期。医疗垃圾处理:不符合管理要求。

5、急救物品管理:内一科、内二科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标识醒目,数目、剂量、规格统一。存在问题:外科、妇产科、手术室急救药品抢救药品不符合管理要求

6、病历质量:护理记录基本做到了按要求书写,但个别记录内容不完整,层次不清楚,重点不突出,五项表格的书写基本符合要求。

7、病人满意度调查:大部分病人、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尤其是病房的某护士,家属点名表扬,表示“很满意,护士态度好,静脉输液技术好。病人希望“护士能主动地讲解输液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原因分析

1、护士长缺乏全面质量观管理,平时重视治疗任务的检查、护工的管理,疏于各种制度、职责、安全风险、的检查,加之护士长督促、检查、执行力度不够,使一些质量检查流于形式。

2、护士长日常管理的文字材料欠缺,不能在行政查房、业务查房中及时、真实地记录工作内容,反馈工作计划,误把文字材料视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形式。

四、改进措施

1、落实预防跌倒、坠床、压疮及走失等不良事件的措施,增强护理人员抗风险能力。护士长对照《护理风险高危登记表》每天加强检查,切实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天气冷了,老年病人活动更加不便,尤其在病人吃饭、服药、如厕、到一楼晒太阳等关键时间点,加强检查护理员、各班护士工作情况,确保护理安全。

2、进一步落实护理部质控管理要求,认真指导护理文书书写、药品、医院感染、物品管理质控员工作,培养工作方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充分发挥护士长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让更多的护士主动参与科室管理。

3、有计划地组织科内护士学习关于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让护士对基本概念理解透彻,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配合感染科落实预防感染的措施。

4、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规范抢救药品的管理,严格班班清点登记,确保“五定”。

5、护士针对病人常见疾病病种开展健康宣教;对常用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必要时适当告知病人,提高病人满意度。

6、护士长应认真填写《护士长工作手册》、《行政查房记录》,尽量按照月初的工作计划执行,每周针对科室的主要问题进行检查,避免工作的随意性,检查督促的盲目性,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医疗差错登记每月必登,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提出整改措施,落实、解决有困难的及时上报护理部。

7、护士长、每周检查在院病历,督促医生及时开出医嘱,及时签字,确保医疗安全和病历书写质量。

张玉荣 2013-12-30

第14篇:急诊科质控

2016年10月质控分析

根据我院10月份质量管理数据汇总及质量检查报告,我科10月份存在不达标项目有以下几处:

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88%,低于目标值95%;

2、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19.8%,低于目标值25%;

3、临床路径入组率为0,入组完成率为0,分别低于目标值50%及70%;

4、主持抢救的一律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不达标;

5、会诊医师一律为主治医师以上不达标;

6、未实现对六大病种抢救的持续改进;

7、重症监护室未实现独立排班,尚由病房值班医师兼管。分析如下:

一、急诊急救质量指标:

1、急诊分诊与急诊就诊患者例数之比:100%,达标。

2、急诊高危患者收住院比例:100%,达标。

3、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严重程度评估”比例:100%,达标。

二、病区运行指标:

1、床位使用率:34.1%,达标。

2、床位周转次数:1.9,达标。

三、患者安全类指标:

1、出入院诊断符合率:88%,低于目标值95%,不达标。

2、危重症抢救成功率:100%,达标。

3、甲级病案率:100%,达标。

4、死亡率:0,达标。

5、疑难病例讨论率:100%,达标。

四、合理用药指标: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32%,低于目标值35%,达标;

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26.34%,低于目标值50%,达标;

3、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19.8%,低于目标值25%,不达标;

4、药费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41.22%,低于目标值42%,达标。

五、本月无输血患者

六、本月无介入患者

七、本月无院内感染患者

八、本月无临床路径入组患者及单病种管理病种患者。

九、护理安全指标:均达标

十、病区药品管理指标:均达标

一、医学装备管理指标:均达标。

六大病种抢救的持续改进的分析

我科在院级检查中多次发现六大病种抢救的持续改进不理想问题,具体表现在:

1、对六大病种抢救情况未进行持续统计,登记结果有的月份有,有的月份没有;

2、对六大病种抢救情况未进行有效的分析,对时限要求尚有多个医师、护士未能掌握;

3、对六大病种抢救技能尚无明确评价指标,医师没有改进的依据;

4、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未对六大病种抢救进行有效监管及质量评判、提出改进措施及进行督察落实。

原因如下:

一、科室管理层面上

1、科室质量管理数据众多,任务分配不明晰,大家没有具体工作指标,无所适从。

2、在所管理项目上,没有具体措施,不知道如何去管理。

3、没有评价体系,落实好的没有奖励,没有落实时没有惩罚,大家不以为然,没有自觉性。

二、员工层面上:

1、不知道怎么办,没有培训;

2、办不办都一样,没有奖惩,没有责任。

3、没有人督促检查。

三、医院层面上:1对急诊科的管理细节不清楚;2刚开始对此条款深入研究,尚无具体指导措施;

3、对急诊科的监管措施不明确,无明确要求。

具体改进措施:

1、急诊科对六大病种抢救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2、急诊科科室管理小组对六大病种抢救情况、登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如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应急预案培训、考核等。

4、明确职责到相关岗位。

5、相关检查部门加强检查、督导。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6、急诊科将六大病种抢救结果与医师职责挂钩;督导结果与相关人员绩效奖金挂钩。

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六大病种抢制度因素管理因素

第15篇:质控科

质量控制科

一、目标:

为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医务人员职业素质,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通过日常监督随机抽查、每月汇总检查、病案(历)专审、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四个途径,以环节质量为重点,对全院各科室医疗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二、职责:

1、在院长、主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制定医院医疗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

2、建立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3、完成医疗服务质量的日常监控,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临床一线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科室和个人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4、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汇报或向医教科、护理部通报。

5、收集门诊和各科室终末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及负责人并提出整改意见。

6、有按照检查结果对科室、个人进行奖罚的权利。

7、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8、定期编辑出版医疗质量管理简报。

三、具体措施:

1、日常监督检查。

负责并实施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医疗质量检查,检查的内容,一

1 般为1-2项,采取随机抽查方式进行。每月所有临床、医技科室至少接受一次日常检查。

随机抽查内容包括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改进落实情况、医疗、护理、医技文书质量、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疗规范、常规执行情况、诊断、检查、用药、手术、护理、告知等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其他医疗质量问题。

2、病历质量检查。

将病历质量考核分为运行病历质量和终末病历质量两部分。

监控目的:了解掌握各科病历书写质量;了解病历完成的及时性、完整性;向临床医生反馈检查情况,通知医生及时修正病历中出现的问题。

监控方法:运行病历质量监控采用定期到病房检查方式进行。运行病历以疑难危重病例为主;除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外,重点检查病历项目是否齐全及病历完成的及时性。内科系统主要抽查住院10天左右的病历,外科系统主要抽查手术后的病历。抽查中发现病历中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相关科室及责任人(注明病历中存在的问题)。

终末病历质量监控根据终末病历质量相关要求,对回收到病案室的病历进行普查。

3、门诊质量检查

每月对门诊质量进行评价,内容包括门诊病历质量、处方质量、检验、功能检查、影像报告单质量。

四、质量控制责任追究。

对各种质量指标完成情况作为科室工作核心纳入考核体系。对重点质量完成情况进行监控,对于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

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工作质量缺陷、隐患,应由存在隐患的科室

2 和部门,分析发生原因、提出整改方法,消除安全隐患,控制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五、评价与反馈

1、效果评价

定期对医疗质量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每个季度按《医疗质量考核评分标准》考核结果进行评价,每个季度对医疗质量重点指标进行统计,根据完成情况对控制方案、方法、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调整改进的方法,达到质量的动态控制持续改进。

2、信息反馈

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检查结果质控科通过“质量控制信息反馈表”反馈给各科室。

第16篇:病例质控

一、病例书写缺陷

(一)重度缺陷

1.病案丢失或缺张少页,改写已出院病人的病例。

2.病史、体格检查和病程记录错误或有严重遗漏,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抢救。3.未经询问病史查体、主观臆断编造。

4.住院过程中,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而影响病人治疗,造成后果者。5.对上级医师指示医嘱未能执行或执行错误病人造成不良后果者。 6.未按规定及时完成病历。 7.死亡病例无讨论记录。

8.核查住院病例,查对辅助检查、处置等收费与实际不符增减50.00元以上者。

(二)中度缺陷

9.对诊断及治疗有影响的一般症状、体征未于病历或描写有 出入者。

10.病例书写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或一页中3处错字、漏阳性体征,延误病人的诊断治疗, 但未造成病人明显伤害者。

11.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遗漏阳性体征,延误病人的诊断治疗,但未造成病人明显伤害者。

12.对上级医师查房、会诊、术前记录不及时,病情变化无分析者。13.未按载规定记载病程记录,住院超过30天的病人没有阶断小结者。 14.丢失检查报告单。

15.核查住院病例,查对辅助检查、处置等收费与实际不符增减31.00—50.00者。

(三)轻度缺陷

16.病例书写不规整,一页中错字、漏字、涂改超过3处,不使用医学术语超过1处。

17.病例首页等医疗文件,各级医师未盖章者。18.病例各页排列顺序不符合要求者。 19.各种申请单填写项目不全,不正确者。 20.各项检查报告单粘贴不整齐者。 21.各项检查不及时。

22.上级医生查房不能指导病例诊断与治疗,对住院医师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23.核查住院病例,查对辅助检查、处置等收费与实际不符增减30.00元以下者。

二、诊断缺陷

(一)重度缺陷

24.主要疾病诊断错误、诊断不清、延误诊断、延长疗程、影响转归。25.非疑难病人7日内诊断不明者。 26.实施诊断发生严重副损伤者。

27.丢失活检组织标本或有诊断意义手术标本,影响诊断或增加病人痛苦者。

(二)中度缺陷

28.主要疾病诊断不明确、依据不足,对治疗有一定影响但无严重后果者。29.主要诊断确定,但遗漏次要疾病或并发症的诊断,对治疗有影响者。 30.医技科室重要诊断项目报告错误或检查内容回报不及时。 31.鉴别诊断内容不充分、不完整。

(三) 轻度缺陷

32.诊断名词未按规范书写者。

33.诊断部位不明确者。

34.次要疾病诊断依据不全者。

三、治疗缺陷

(一)重度缺陷

35.主要治疗原则错误,包括治疗决定错误、关键性治疗措施错误,造成不良后果者。36.主要疾病诊断清楚,未及时确定治疗方案(包括重要会诊意见)或治疗方案未能及时执行,因而丧失治疗时机或明显延长疗程者。

37.主要疾病诊断清楚,因未及时确定治疗方案(包括重要会诊意见)或治疗方 案未及时执行,因而丧失治疗时机或明显延长疗程者。

38.首选药品供应不上或药剂质量不良而影响治疗,有不良后果者。39.危重患者入院2天内无上级医师查房和具体治疗原则者。

40.超过本院、本专业,以及本院技术条件、手术分级的治疗范围造成不良后果者。

(二)中度缺陷

41.用药错误及热原反应产生的副作用,对疗效有所影响或增加病人痛苦者。42.未及时拟定治疗方案或未执行治疗措施,尚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43.护理级别与病情危重程度不符者。

(三)轻度缺陷

44.因器械使用不当,对病人有轻度伤害,如电吸、电灼、压迫性局部组织坏死等。

45.用药不合理,包括少用、多用或滥用的药物,应停用、换用的药物未及时停用、换用等。

46.缺乏必要药品和药剂质量不好,对治疗有所影响,但经采取措施,无不良后果者。

四、抢救缺陷 重度缺陷

47.因强调手续、制度等,未及时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者。

48.因药品不全、仪器、器械发生故障及有关部门配合不利,造成不良后果者。49.与抢救有关的检查不及时或报告延迟,造成不良后果者。 50.推诿病人延误治疗者。

五、手术缺陷

(一)重度缺陷

51.麻醉失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52.手术错误,包括手术对象错误、手术适应症错误及术式错误。53.手术中损伤重要脏器。

54.术中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严重并发症。55.术前准备不充分,影响手术后果。

56.同一疾病因第一次手术不当造成二次手术者。

(二)中度缺陷

57.麻醉不当出现危险,经抢救转危为安,无后遗症者。58.手术操作不当,发生一般并发症,尚无不良后果者。 59.无需术前特殊准备一般病人,术前准备时间超过10天。

60.计划住院日时间过长,按疾病操作常规和疾病转归标准进行核定。

(三)轻度缺陷

61.术中止血不彻底造成皮下血肿或切口延期愈合。

62.化脓性病灶切开引流不畅,需再次扩大引流或延期治愈者。

六、院内感染缺陷

(一)重度缺陷

63.病人住院期间(非潜伏期患者)出现肝炎、伤寒、破伤风、等感染院内传染疾病 和食物中毒者。

64.手术发生绿脓杆菌或厌氧菌感染者。65.肌肉注射局部化脓感染并须手术切开者。

66.因器械、敷料消毒不符合要求或与消毒隔离有关措施发生阻障,造成成批病人一 般感染者。

67.因检查处置无菌处理不当,而造成泌尿系或体腔内严重感染,并有严重不良后果者。68.输血、输液造成感染者。 69.住院产妇发生产褥热者。

70.乙类法定传染病和肺结核患者未按规定进行隔离消毒,但未发生交叉感染者。

(二)中度缺陷

71.检查治疗措施无菌处理不当,造成轻度泌尿系统感染者。

75.漏报院内感染病例,或院内感染病例未下诊断,病历无记录者。

(三) 轻度缺陷

76.住院期间发生呼吸道轻度感染者。

77.护理、治疗措施、无菌操作不认真,发生局部轻度感染。

78.器械、敷料等消毒不认真,未达到消毒要求,但未造成后果者。

七、营养缺陷

(一)中度缺陷

79.重要治疗膳食未下医嘱,对治疗有严重影响者。

80.核查住院患者,其摄取食品有与疾病治疗不相符合者。

(二) 轻度缺陷

81.治疗膳食质量不符合要求,对治疗有所影响者。病情需要治疗饮食,但医生没下医嘱或医生下了医嘱而没执行者。

八、护理缺陷

(一) 重度缺陷

82.护理监护失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如病情观察不周、失去抢求时机,仪器监护违反操作规程等。

83.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打错针、服错药、灌错肠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84.观察病人不认真,护理不周,导致昏迷、坠床、发生Ⅲ°褥疮或卧床病人自动下床,造成不良后果者。

85.擅离职守,延误护理,治疗和抢救时,造成严重后果者。86.违反无菌技术操作,造成病人严重感染者。

87.凡需做皮试的注射药,未做皮试或批号不符即行注射,造成严重后果者。88.输液或静注外漏,造成病人严重组织坏死达3×3cm以上者。 89.因交接班不认真,延误诊治、护理工作,造成严重后果者。

(二) 中度缺陷

90.执行查对制度不认真,发错药,打错针,给病人增加痛苦者。91.技术操作不熟练,给病人造成痛苦。

92.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影响诊断、治疗者。93.护理不周,发生Ⅱ°褥疮或热敷造成烫伤面积不超过体表0.2%者。 94.监护失误,对引流不畅,未及时发现,影响治疗者。

95.监护失误,致使静脉输液注射外漏或静脉采血皮下淤血面积达3×3厘米或以上者。

96.无菌技术操作不合格,病人发生轻度感染者。97.病人入院无卫生处理,无抢救措施。

(三)轻度缺陷

98.各项护理工作(基础护理、重病护理、专科护理)未过到标准要求,尚未造成后果者。医嘱执行印章空缺或不清者。

99.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医学术语不当,项目填写不全,不签名等,但尚未造成不良影响者。

100.标本留置不及时,但尚未造成不良影响者。

101.执行查对制度不认真、打错针、发错药(一般药物)无不良后果者。102.诊前准备不好,但未影响诊断者。

九、医德缺陷

(一)重度缺陷

一切因医德因素直接对病人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不良后果者。

(二)中度缺陷

因医德问题引起患者不满,造成不良影响者。

(三)轻度缺陷

病人提出合理的批评意见者。

十、医疗缺陷分级

医疗缺陷分五级:Ⅰ级:3-10个轻度缺陷;Ⅱ级:11-30个轻度缺陷或1个中度缺陷;Ⅲ级:2-5个中度缺陷或31个以上轻度缺陷;Ⅳ级:6-9个中度缺陷;Ⅴ级:1个重度缺陷或10个以上中度缺陷。

第17篇:质控检查

1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刘勇 时

间:2017年1月27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5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

2、检查单未能及时粘贴。

3、入院记录现病史过于简单,部分病历缺家族史及婚育史,主诉与第一诊断不符。

4、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2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刘勇 时

间:2017年2月25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5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

2、检查单能及时粘贴,但缺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

4、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无抗生素应用指针使用抗生素。

6、入院谈话记录无患者签字。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字迹潦草。

3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刘勇 时

间:2017年3月28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5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儿科病历未按儿科病历书写规范书写。

2、检查单能及时粘贴,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

4、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无抗生素应用指针使用抗生素。

6、入院谈话记录无患者签字或空白。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字迹潦草。

6、成人处方出现儿科用药。

4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唐泽川 时

间:2017年4月23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5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儿科病历未按儿科病历书写规范书写。

2、检查单能及时粘贴,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

4、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无抗生素应用指针使用抗生素。

6、入院谈话记录无患者签字或空白。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字迹潦草。

6、成人处方出现儿科用药。

7、糖皮质激素使用频繁。

5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刘勇 时

间:2017年5月27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3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儿科病历未按儿科病历书写规范书写,无喂养史及预防接种史。

2、检查单能及时粘贴,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

4、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无抗生素应用指针使用抗生素。

6、入院谈话记录无患者签字或空白。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字迹潦草。

6、糖皮质激素使用频繁。

7、部分处方用药剂量过大,超剂量用药。

6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刘勇 时

间:2017年6月27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3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儿科病历未按儿科病历书写规范书写,无喂养史及预防接种史。

2、检查单能及时粘贴,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科主任查房记录及行政查房未能及时签字。

4、临床用药与诊断不符,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部分病历护理记录单未能及时填写。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字迹潦草。

6、糖皮质激素使用频繁。

7、部分处方用药剂量过大,超剂量用药。

7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唐泽川 时

间:2016年7月28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3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

2、检查单能及时粘贴,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科主任查房记录及行政查房未能及时签字。

4、部分病历临床用药与诊断不符,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部分病历护理记录单未能及时填写。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字迹潦草。

6、部分处方用药剂量过大,超剂量用药。

8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唐泽川 时

间:2016年8月22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3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入院3天无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及日常病程记录,部分入院记录现病史及体格检查过于简单,部分病历主诉与第一诊断不符。

2、检查单能及时粘贴,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科主任查房记录及行政查房未能及时签字。

4、部分病历临床用药与诊断不符,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部分病历护理记录单未能及时填写。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字迹潦草。

6、部分处方出现重复用药,如格列齐特与消渴丸合用。

9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唐泽川 时

间:2016年9月20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10份

门诊处方3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病程记录未能及时完成,入院3天无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及日常病程记录,部分入院记录现病史及体格检查过于简单,部分病历主诉与第一诊断不符。

2、部分病历检查单能未能及时粘贴,无异常结果的分析;部分病历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科主任查房记录及行政查房未能及时签字。

4、部分病历临床用药与诊断不符,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部分病历护理记录单未能及时填写。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字迹潦草。

6、部分处方出现重复用药,如格列齐特与消渴丸合用

10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唐泽川 时

间:2016年10月23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出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3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未能及时完成,入院3天无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及日常病程记录,出院7天无出院记录,部分入院记录现病史及体格检查过于简单,部分病历主诉与第一诊断不符。

2、部分病历检查单能未能及时粘贴,无异常结果的分析;部分病历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科主任查房记录及行政查房未能及时签字;无资质医生书写的病历无带教医生签字。

4、部分病历临床用药与诊断不符,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5、部分病历护理记录单未能及时填写。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成人处方出现儿科用药。

11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唐泽川 时

间:2016年11月23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出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3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未能及时完成,入院3天无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及日常病程记录,出院7天无出院记录,部分入院记录现病史及体格检查过于简单,部分病历主诉与第一诊断不符。

2、部分病历检查单能未能及时粘贴,无异常结果的分析;部分病历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科主任查房记录及行政查房未能及时签字;无资质医生书写的病历带教医生签字不及时。

4、部分病历临床用药与诊断不符,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部分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

3、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4、部分输液处方未进行分组。

5、部分处方口服药物使用时间过长,超出处方有效时间。

12月份病历、处方检查

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张建波

陈其茶

陈晓东

蒋成元

唐泽川 时

间:2016年12月20日

容:抽查在院病历5份

出院病历5份

门诊处方30张 发现问题汇总:

1、病历:

1、部分病历未能及时完成,入院3天无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及日常病程记录,出院7天无出院记录,部分入院记录现病史及体格检查过于简单,部分病历主诉与第一诊断不符。

2、部分病历检查单能未能及时粘贴,无异常结果的分析;部分病历有化验单异常结果的分析,但化验单异常结果未用红笔标记。

3、医嘱及日常病程记录字迹潦草,不能辨认;科主任查房记录及行政查房未能及时签字;无资质医生书写的病历带教医生签字不及时。

4、部分病历临床用药与诊断不符,药物的停用及新增药物在日常病程记录中未进行说明。

2、处方:

1、2联抗生素使用过于频繁。

2、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

3、部分处方口服药物使用时间过长,超出处方有效时间。

4、部分处方出现重复用药,如格列齐特与消渴丸合用。

第18篇:导管质控

常见各种导管护理

管道的分类:

供给性管道、排出性管道、监测性管道、综合性管道

1、供给性管道: 特指通过管道将氧气、能量、水分或药液源源不断补充到体内。在危重抢救时,这些管道被称为“生命管”。如给氧管、鼻饲管、输液管、输血管等。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血容量明显不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缺氧,通过通畅的管道及时补充液体进行扩充血容量和供给氧气,抢救伤员生命。

2、排出性管道: 指通过专用性管道引流出液体、气体等。常作为治疗、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如胃肠减压管、留置导尿管、各种引流管等。例:留置导尿管,它不仅排出尿液,消除代谢的产物,而且 通过尿量测定,计算液体平衡,量出为入,指导 输液,同时还可借助尿量来评估抗休克的效果。

3、监测性管道: 指放置在体内的观察和监护,不少供给性或排出性管道也兼有此作用。如上腔静脉导管、中心静脉测压管等。例:上腔静脉导管,既可快速 大量补液,也可测中心静脉压,表明右心前荷,对指导补液有意义。

4、合性管道 :具有供给性、排出性、监测性的功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发挥特定的功能。 如胃管等。 胃管有三重作用:

1.在昏迷或下颌骨折时,可通过胃管进食。

2.在胃肠大手术后,肠胀气、胃液滞留可通过胃管减压,减轻腹部压力和不适。

3.当上消化道出血时,胃管可监测出血的速度和量,了解治疗的效果。 护理对策

1、保持通畅:必须保证进出通畅,经常检查各管 道是否扭曲、移位、堵塞、脱落、受压。不通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易误导观察结果。经常观察记录引流物的性质和量。如无液体流出 应检查可能管道被堵塞。

2、标志分明: 各种管道应标志分清,分别记 录,不可混淆。

3、准确留置:有的管子要做到准确留置,如鼻导管吸氧, 对立即给氧病人以9.5cm为固定插入 长度;对定时给氧及按时更换鼻导管的病人测鼻尖至耳垂长度的2/3插入较为适宜。鼻饲管插入长度45~55cm为宜,注入食物后,其食道蠕动及括约肌功能仍存在,不会发生食物返流及呕吐。

4、固定牢靠维持其良好的固定,妥善安全放置。严 防脱出或误拔,病人翻身、排便、下床时应防止引流管脱出,防止污染。病人搬移,因卧位改 变,应注意保护各管道,防止滑脱、折断或受污染。

5、保持清洁经常观察管道有无松离,有无液体外渗,有无被血液污染。特别是侵入性的管道的护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管道置时过久或被污染、应调换皮管,保持清洁。 T管引流的护理:

主要目的:

①引流胆汁;胆总管切开后,可引起胆道水肿,胆 汁排出受阻,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隔下脓肿等并发症。

②引流残余结石:将胆囊管及胆囊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排出体外;术后亦可经T管溶石、造影等。

③支撑胆道: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护理措施:

1、妥善固定: 术后除用缝线将T管固定于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但不可以固定于床上,以防因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而脱出。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应由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避免将T管拔出。

2、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 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胆汁逆流引起感染。若引流带的位置太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T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经常予以挤捏,保持引流通畅。若术后1周内发现阻塞,可用细硅胶灌插入管内行负压吸引。1周后,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低压冲洗。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正常每日的胆汁分泌量为800~1200ml,呈黄色或黄绿色,清凉无沉渣。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术后1~2天胆汁呈混浊的淡黄色,以后逐渐加深、清亮,呈黄色。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应立即检查,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若引流量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

4、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长期带T管者,应 定期冲洗,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以0.5%碘伏消毒,管周垫无菌纱 布,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发炎、红肿。行 T管造影后,应立即接好引流管进行引流,以减少造影后的反应和继发感染。

5、拔管:一般在术后2周,病人无腹痛、发热、黄疸消退,血象、血清黄疸指数正常,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ml、清亮,胆管造影或胆道镜证实胆管无狭窄、结石、异物、胆道通畅,夹管实验无不适时,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引流管开放2~3小时,使造影剂完全排出,拔除后残留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1~2日内可自行闭合。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主要目的

1、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量 尿比重,以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2、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使膀胱持续保持空虚,避 免术中误伤。

3、某些疾病手术后留置导尿管,便于引流和冲洗, 并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促进切口的愈合。

4、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病人引流尿液,保持 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护理措施:

1、妥善固定 固定好各种导尿管及集尿袋,防止牵拉和滑脱。尿道内置气囊导尿管者,气囊注水10~20ml可起到固定作用;肾、膀胱造瘘管于术后2周内严防脱落,否则尿液外渗到周围组织间隙而引起感染,造成手术失败。

2、定时观察 根据病情定时观察尿的颜色、性状,分别记录经造瘘管及尿道排出的尿量,24小时总尿量,以判断双侧肾功能。

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长度适中,勿使导管扭曲,受压或堵塞。对急性尿潴留、膀胱高度膨胀的病人,应缓慢解除,一般先放出500ml尿液,其余部分在几小时内逐渐放出,并采用间歇性引流;危重病人或肾功能不良者,采用持续引流,若引流不畅,先用手指挤压引流管,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肾造瘘管冲洗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4、防止逆行感染

①无菌集尿袋应低于尿路引流部位,防止尿液倒流。

②保持造瘘口周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渗湿敷料。尿道内留置导尿管者,每日会阴护理2次,除去 分泌物及血痂。

③定时放出集尿袋中的尿液,每天更换连接管及集尿袋。

④长期置管者定时更换。肾、膀胱造瘘管,首次更换时间为术后3~4周,此后每2~3周更换1次。尿道内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拔管后间隔4小时再安置。 ⑤尽量不拆卸接口处,以减少感染机会,冲洗及更换管时严格无菌操作。 ⑥每周作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1次,以便及时发现 感染。

⑦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以保证 足够的尿量,增加内冲洗作用。

5、根据病情拔管

①肾造瘘管需在手术12日以后拔除,拔管前先闭管2~3日,若病人无患侧腰痛,漏尿,发热等不良反应,或经肾造瘘管注入造影剂,证明肾盂至膀胱排出通畅,即可拔除肾造瘘管。

②膀胱造瘘管应在手术10日以后拔出,拔管前应先行夹管试验,待试行排尿通常2~3日后,才可拔除,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的病人,可采取适时夹管,间歇引流方式,以训练膀胱排尿,储尿功能,避免发生膀胱肌无力。 ③留置导尿管拔除时间根据病种而定,肾损伤病情稳定后即可拔除,恢复自行排尿;膀胱破裂修补术后8~10日拔除;前尿道吻合术后2~3周,后尿道会阴复位术后 3~4周拔除。

胃肠减压术

主要目的: 利用负压作用,将胃肠道中积聚的气体、液体吸出,减轻胃肠道内压力。用于消化道及腹部手术,减轻胃肠胀气,增加手术安全性;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可观察病情变化协助诊断。

护理措施:

(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3)保持胃管通畅:维持有效负压,每隔2~4小时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畅。

(4)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液总量。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一般胃肠手术后24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天后逐渐减少。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并通知医生。引流装置每日应更换一次。

(5)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6)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12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7)胃管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以减少刺激,防止病人误吸。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主要目的:

腹腔引流分为治疗性引流和预防性引流。治疗性引流的指征明确:腹腔有积液、积血、积脓、积气、坏死组织、异物和瘘。预防性引流是以监测为目的,用来观察腹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胃、肠、胆道和胰漏有无发生。 护理措施:

1.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取半卧位,使腹腔内渗液流至盆腔,避免或减少膈下感染。

2.要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关引流管的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引流管不宜过长或过短(50~60公分为宜),过长易扭曲,过短影响病人翻身甚至脱出,脱出易发生弥漫性腹膜炎。行走时引流袋应低于引流管的出口,防止逆流引起逆行感染。带有多根引流管者,用胶布注明该管名称以利辨认,同时需注意体位与压力等的改变,保证引流效果。

3.引流管是人为建立的体内、外通道,渗血和脓性分泌物可通过引流管引向体外,而外界的细菌等亦可由此逆行入体内,因此,更换负压球或引流袋时,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并妥善放置。引流管周围敷料一旦渗湿必须立即更换,以防新的感染。

4.保持引流管有效引流,经常由上至下捏挤引流管,防止堵塞,注意勿折叠、扭曲、受压。估计引流量,了解引流液颜色和气味,观察有无沉淀、脓栓,防止渗液在体内留存。如一小时有200ml血性液体流出为活动性出血,引流液混浊伴脓栓为感染,引流液变清并逐日减少为好转,增多应查明原因,同 时应作好详细的纪录。

5.掌握拔管指征 引流管拔除过早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过晚会影响愈合,增加感染和粘连的机会,甚至形成瘘道经久不愈。一般橡皮片引流放置1~2天,腹腔引流管放置3~5天,安全引流则放至7~9天。腹腔灌洗者如排出液减少或死腔缩小,应逐渐将引流管退出或拔掉。

腹腔双套管的护理 主要目的:

术后一旦并发各种吻合口漏和腹腔感染,治疗极为困难。腹腔引流是预防、治疗这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目的在于排除有害物质,消灭死腔,避免感染,解除管腔的梗阻,促进吻合口的早期愈合,同时术后引流也是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窗口。

护理措施:

1、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应了解双套管在腹腔内放置的位置,进行正确连接。一般内套管接负压引流瓶,外套管接冲洗瓶,然后用别针妥善固定于床旁,保持适宜长度,防止翻身活动时牵拉滑脱。如同时放置多根双套管,应用胶布在管壁外注明具体名称,以避免混淆。

2、引流通畅,保证吸引双套管的引流作用较大,但也易被脓液、血块或坏死组织堵塞,导致引流不畅。应挤压引流管1次/h,确保引流通畅,同时应避免引流液回流和负压器无负压。压力一般维持在 0.01~0.04MPa,一般1~2h倾倒冲洗瓶进行腹腔冲洗1次,若引流液较粘稠或伴有血凝块时,可适当增加冲洗次数。冲洗后必须观察冲洗液是否能被顺利吸出,否则液体积聚在腹腔内可以增加感染的机会。如发现引流不畅时,可逐一检查负压系统是否正常,压力是否过低,管道是否扭曲受压,内套管是否堵塞等,然后根据原因予以排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取半卧位,并经常更换体位

3、密切观察,正确记录定时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正确记录,夜班进行总结。引流瓶内引流液量减去冲洗量,才为正确引流量。若手术后引流量超过200mL/h且引流管温暖或者8h超过400mL以上时,应怀疑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可能,应及时处理。但有时双套管引流不畅时往往掩盖腹腔内出血,故应同时观察神志、血压、脉搏、末梢循环、尿量和腹部体征等,进而全面分析。

4、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注意保护双套管周围的皮肤,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或涂氧化锌软膏,如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进行换药处理。每天更换引流瓶和冲洗液,更换时连接管口用安尔碘棉签消毒,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逆行感染。

5、营养支持,拔管指征手术后早期加强胃肠外营养,可静脉输入脂肪乳剂、氨基酸等。恢复肛门排气后,指导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双套管一般放置3~4d,如腹腔引流液颜色较淡,24h量小于20mL,腹部无阳性体征者,可予拔管。腹腔双套管为肝胆外科手术后常放置的引流管, 通过有效吸引,严密观察病情,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 主要目的: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 调常用于脱水、酸碱代谢紊乱病人

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常用于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由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脱水药降低颅内压。

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护理措施:

1、置管术后应在透明贴膜上注明日期时间签名,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2次。

2、更换贴膜时,护士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膜。

3、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头部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4、每次输液完毕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用5ml的注射器抽取肝素盐水5ml以脉冲的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可使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

5、治疗间歇期间每周对PICC导管进行冲洗,更换贴膜、正压接头。

6、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发生感染时应当及时处理或者拔管。

肝素盐水的配置:

取12500万单位的肝素一支加入0.9%生理盐水中,取5ml作为封管用。

第19篇:病历质控

病历书写质控管理制度

一、住院病历三级质控

(一)、一级质控

1、一级质控员:住院医师。

2、质控内容:

负责做好本人所有住院病历归档前的质控工作,对本人病历质量负责;按照病历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对本人病历进行全面的质控,抓好病历质量。

(二)、二级质控

1、二级质控员:科主任、护士长。

2、质控内容:

(1)科主任、护士长对本科室的病历质量负责;科主任对本科室质控医师质控过病历,每月抽查并上报质控小组。

(2)所有出院病历须在病人出院后完成二级质控并由科主任交于护士,护士长质控整理完成后归档至病案室。

(三)、三级质控

1、三级质控员:医院聘任的病历质控员。

2、质控内容:

(1)对每份出院病历对照我院病历评分标准,查找病案书写缺陷,严格评分,发现问题记录在反馈单上。

第20篇:质控新模式

创新质控模式,采取双向互动、全员参与形式

1.现场讲评讨论:以病历为介质,利用多媒体在科室现场讲评质量与安全。以具体在院病例为点,按照卫计委颁布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南》及医院相关质量与安全的管理规定,分析、评价病历书写质量、合理用药、合理检查、18项临床核心制度、危急值管理、患者安全、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等等是否规范。要求质控内审员参加,并进行点评讨论,形成书面总结反馈给相应科室或部门,同时将结果予以应用,与KPI考核挂钩。其它医生护士鼓励旁听。目的是让医护人员明白规范、不足,并随之改进。让医护人员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和“教练员”,达到自我监督、自我改进、自我成长。真正做到在质控中改进、再质控、再改进,形成PDCA管理氛围。

现场讲评讨论每月二次,分内科片和外科片各一次。

2.系统追踪质控:利用系统追踪法,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监督,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诊疗进行评价分析,找出不足进行整改,以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例如:一个质控内审员追踪急诊科的一份病历,从急诊追到住院部,看是否整个过程是按照规范在操作。这是一个心梗病人,按照要求,急诊医生在交接病历的时候必须当面将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指标向住院部门的医生进行交接强调,以保障病人的安全。但内审员发现,资料上并没有这些交接记录,反过来追查询问医生,得到的答复是按照规范做了口头交接,但没有落在文字上。这是违反标准操作流程的。这是交接漏洞,科室要被扣分。进一步追踪,发现患者从进到医院到开始溶栓的时间为80分钟,超过了标准的60分钟,这说明服务流程上出了问题。继续追踪发现,患者入院后没有进入临床路径(该患者按要求应该要进入临床路径),或者用了不该使用的药物,这就违背了诊疗常规......一路追踪下去,将暴露的问题、或发现的不规范记录总结,进行整改、持续改进,我们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就会大大提高。

类似被发现的细节问题将会有很多,比如,通过这样的方式质控内审员会发现部分住院科室不能保障病人在病床前实现出院手续的办理,让病人感觉不那么方便,这是工作流程不畅导致的;有内审员发现有的病人在急诊的时间超过了60分钟,按照医院要求,病人不能在急诊停留60分钟以上,这也是服务流程上的问题;有内审员发现门诊有些标识指引性不够,让患者跑冤枉路,这是后勤部门对细节重视不够引起的„„

3.分组专题精准质控:将质控内审员分成几个组(医疗组、护理组、行政后勤组、院感组、药事组,其中医疗组可设3个组),各组设组长一名。每个月一次检查。按照卫计委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各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条款,逐条进行评价,不留死角,做到“横到边、竖到底”。各个小组将检查结果汇总,写出内审报告,由质量管理科反馈到相关部门或科室,由相应的责任人进行整改。随后质控内审员再跟踪,再评价,再限期整改,做到持续改进,形成“PDCA”闭环管理。

《质控述职报告范文.doc》
质控述职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