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长述职报告范文

2022-09-21 来源:酒店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科学技术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向各位作述职报告。

我于2000年调任省科委副主任;2001年任党组副书记;2003年任省科委主任、党组书记;2004年连任;2005年机构改革,省科委更名为省科学技术厅后,任厅长、党组书记至今。十七年来,特别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来,我觉得自己能够不断增强对所肩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对本职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踏实工作,努力为全省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我也深切感到,在实际工作中和自身素质的准备上,尚有许多不足,急需努力加以改进和提高。根据这次述职的要求,我主要汇报本届任期以来的有关工作和思想情况,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帮助指教。

一、按照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要求,加强科技工作的整体部署

我省于1988年在全国率先确立了“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十多年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己逐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成为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支撑。我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全省科技工作充分体现并有力服务于这一战略的全面实施是科技管理部门领导最为根本的职责。为此,我着重从区域布局、重点领域、能力建设和规划启动“十五”四个方面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1.突出产业科技创新,纵深部署“两带”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省”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科技工作的自身特点,“九五”以来,我厅着力从整体布局上加强了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分类指导。从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出发,突出产业科技创新这一主线,在沿江8市建设以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苏北5市建设以培育科技先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

围绕火炬带的建设,按照统筹考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强化科技纵深部署、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我提出并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把加快高新园区建设作为提升火炬带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托。高新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园区的自身建设水平和对火炬带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大力吸引外资、迅速集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引导推动各高新园区注重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入区;扶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性技术平台和风险投资机制,营造科技创业氛围;按照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多年来,高新园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自主创新的能力也逐步增强。2001年,全省高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7亿元,财政收入866亿元,出口创汇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9%、545%、408%、234%;其中四个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的1/7强。

第二,把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作为推进火炬带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把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是火炬带重点发展的领域,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探索性地提出培育以技术相关、功能相近、市场同向、资源相同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工作思路,并通过加强规划研究,实施科技专项等措施,启动培育了集成电路、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等20个高新技术产品群。围绕产品群的培育,组织实施了2000多项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和火炬计划项目;开发了2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较好地推动了火炬带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形成。

第三,把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促进火炬带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主动接受高新园区产业发展、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辐射,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先后规划培育了昆山传感器、吴江新医药、江阴新材料等15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批特色基地的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也有利于组织科技创新的纵深部署,并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约占全国总数的1/4强。

第四,把开放性配置生产要素,特别是着力推动院省科技合作和对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作为火炬带强化科技依托的重要措施。到2001年底,我省与中科院签订了5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其中已实施丝绸后整理等近200项,总投资约10亿元,新增产值25亿元,我省已被中科院确定为重点联系省;我省对俄科技合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组织实施了可调距螺旋桨等7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最近,我省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在火炬带内建设“对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几年来,火炬带建设进展顺利。200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04亿元,占全省的93%。建立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近千个,集聚了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4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了40多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带已经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带和经济快速增长区,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围绕星火带的建设,按照提高创新能力,深度开发地方资

推荐第2篇:交通厅厅长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在厅机关全体干部和厅直单位负责同志会议上各位领导、评议调查组的各位委员和代表、同志们: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我进行述职评议,既是对交通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是对我个人的极大关心和鞭策。按照述职评议的要求,今天我首先向厅机关全体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厅直单位负责同志把我本届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述职汇报如下,请大家提出宝贵意

见。

一、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2003年3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任命我继续担任省交通厅厅长,我深感这既是对我的信任,又责任重大。作为一名“老交通”,我在就职时曾郑重表示,要以“结缘交通终不悔,甘为发展勤耕耘”自勉,把握“四心”(即:树立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突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凝聚民心,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强化核心,不断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一年多来,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正确领导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党组“一班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切实履行职责,团结带领全厅和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交通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本届工作,我们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发展。过去五年里,我省交通职工群策群力,用较短时间,使全省高速公路突破了千公里,公路、航道技术等级和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水陆运输结构逐步改善,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瓶颈”制约初步缓解。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与支持的结果,是历代交通干部职工特别是老同志辛勤奉献打下的基础,是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机遇。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好先行,去年初,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按照这一目标,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求真务实,一心一意谋发展,2003年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公路124.6亿元,港航5.9亿元,站场2.9亿元。衡枣高速公路、长潭高速公路路面改造、永连公路二期工程、张罗公路湘西段、长沙霞凝港区主体工程等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常张高速公路、株洲航电枢纽、常德至鲇鱼口航运工程等在建项目进展良好;衡大、邵怀、怀新和常吉高速公路先后开工;洞庭湖区畅通工程正式启动;造福于全省农村的县际及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完成投资19.7亿元,完成路基改造3959公里,完成沥青(水泥)路面2178公里。到年底,全省新增公路426公里,公路总里程为8523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218公里,位列全国第九;二级以上公路为6859公里,比上年新增477公里。我们大力开展运输市场整顿,加快道路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克服“非典”造成的影响,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9.04亿人,旅客周转量384.7亿人公里,分别为上年的98.6和99.90;完成货运量5.11亿吨,货物周转量455.4亿吨公里,分别为上年的118.97和128;完成水运客运量793万人,旅客周转量2.4亿人公里,分别为上年的63.5和75,完成货运量3600万吨,货物周转量121.7亿吨公里,分别为上年的95.7和89.8。交通安全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今年,我们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协调好加快发展与量力而行、主骨架建设与路网及农村公路建设、建设质量与建设速度、加快建设与加强养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事业同步发展等关系作为交通工作重要内容。1-7月,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0.61亿元,占年计划130亿元的46.6,为上年同期的138.4。其中高速公路完成28.3亿元,占年计划的37.5;面上项目完成4.2亿元,占年计划的52.5;被省政府列为“八件实事”之一的县际及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和洞庭湖区桥梁畅通工程分别完成投资15.5亿元和9763万元,占年计划的67.22和58.4。广大建设者克服了物价上涨、洪涝水毁等困难,强化质量管理,狠抓施工进度,各在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醴陵至湘潭、长沙至湘潭西线高速公路先后开工;长沙至株洲、邵阳至永州、衡阳至炎陵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都在抓紧进行,力争年底开工。做好科学规划和前期工作对加快建设举足轻重。几年来,我们对各重点项目早作规划和前期工作安排,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落实。为加快进度,我多次带队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有关部委和咨询评估机构、银行的支持,力争新上项目按期或提前开工。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力量攻关,编制完成了《湖南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公路发展和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湖南省公路水路“十一五”规划》、《湖南省国家商品粮基地公路建设计划》等,建立了充足的项目储备,保证了加

推荐第3篇: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2005年7月11日,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到省人事厅任厅长、党组书记。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全厅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人事人才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下面,我将履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书面汇报,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我到人事厅工作这五年,正处于世纪之交和跨入新世纪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我省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级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按照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人才规模有长足的发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04年底,我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各类人才41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人才达到152万人。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居全国前列,人才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和全厅同志一道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人才战略,初步构筑我省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框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才争夺大战的冲击,全省上下,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全社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为了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创建我省整体性人才开发机制,1998年我们把制定跨世纪人才工程的总体框架和相关政策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吸纳,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报送省委、省政府的送审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主持修改讨论,并作为“三讲”的一项重要成果,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1999]19号。这是指导我省构筑跨世纪人才工程的一个综合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1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我们又抓紧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省政府先后下发《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江苏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省工作,我厅还与省教委、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近三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我厅代拟以省委、省政府或两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共9件,以厅名义下发的文件182件。各地、各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下大力气留住人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对江苏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部放开;引进人才来我省创业享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工资待遇可与用人单位协商从优确定;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住房、子女入学等从优解决。许多突破性政策的出台,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与时俱进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带动全省人才高地建设。

为了增强我省高层次人才竞争能力,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我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333人才工程”。按照《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要求,1997年初,我们配合省委组织部,共评选出“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116人,其中第一层次的33人,第二层次的305人,第三层次的2778人。其中,有2名培养对象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培养对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5名培养对象被评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1]4号,在原有的“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任务目标。通过“333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层次骨干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组织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工程”。2000年根据季允石省长对构筑人才高地提出的“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几个领域,有所突破,形成若干高峰”的要求,我们通过缜密思考,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按照优先产业优先发展、优势领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传统和基础产业兼顾发展的原则,选择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六大领域作为重点,构建六大人才高峰。我们主动会同六大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集中150多人,分成7个调研组,经过3个月的努力,形成了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及相应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高峰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教育行业的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医药行业的“528工程”,卫生行业的“135工程”,电子信息行业的“IT高层次人才工程”,机械汽车行业的“313工程”,建筑行业的“当代鲁班人才工程”,农业行业的“226兴农工程”。对这六个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

推荐第4篇:财政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我于2005年5月被省人大常委会任命为省财政厅厅长,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遵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述职如下:

第一部分两年来的履行职责情况

到财政厅之前,我在省工商局任职8年,情况熟悉,工作顺手,加上年龄又比较大等因素,从个人角度考虑,当时我不愿到新岗位任职。但我是入党37年的共产党员,必须服从党的决定。我曾向省委和省人大郑重表态:既然服从了组织决定,接受了人大的任命,就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地做好财政工作。两年多来,我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我和领导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带领广大财政干部团结奋斗,使全省财政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观念得到加强,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内部管理日益规范,工作作风明显改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着力推进财政改革,全面规范财政管理

如何管好钱、用好钱,发挥好财政的宏观调节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我任新职后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带领一班人,进行了近半个月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即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保稳定、保改革、保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这一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两年来我和党组一班人大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管理与深化改革的举措。

(一)适时调整全省分税制财政体制。为了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分税制财政体制,2000年下半年,在考察了广东、浙江两省的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后,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和预算法实行分税制的要求,提出了调整我省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即:扶持苏北,雪中送炭;激励苏南,锦上添花。据此制定的调整方案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报告,并从2001年起实施。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财政体制调整是成功的。一是省级增加集中一部分财力,增强了支持全省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001年省财政安排用于对市县的转移支付达232亿元,是1999年的65倍、2000年的4倍。二是充分调动了地方培植财源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全省财政收入2000年比1999年净增185亿元,2001年全省财政收入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1065亿元,比2000年净增200亿元;今年1-8月份,全省财政收入已实现916亿元,增长了231%。三是在今年所得税分享改革中,为我省争取了较大的利益。各地为保证地方利益在体制调整前加大了征收力度,使我省2000年所得税收入基数大大增加,在所得税分享改革中占据了主动。

(二)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我省农村税费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作为省税改办主任,我努力为省委、省政府出好主意、当好参谋。除了做好宣传发动、税改方案测算和审批等工作外,特别加强了对税费改革工作的调研,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认真对待。去年以来,我个人总共进行税费改革调研18次、60余天。特别是在全国暂缓全面推开税费改革的关键阶段,实地考察了南通、泰州、宿迁等三市税改工作的准备情况和实施条件,及时向省领导提出建议,并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全省税费改革全面推向深入。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牵头制定了12项有关税费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的规章制度。目前,我省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1年农民实际负担减轻4011亿元,下降508%,今年又比去年下降了2%。化解村级债务进展顺利,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化解涉农债务669亿元,占债务总额的39%。我省的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三)认真执行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省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改革财政收支预算管理。为了切实贯彻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省财政一是加强和改善了预算编制工作,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根据我省的工作基础,我提议并经厅办公会议研究决定,2001年选择若干省级单位先行部门预算试点,在2002年全面推开。省法院等8个试点单位2001年的部门预算,经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付诸实施。2002年127家省级单位的部门预算,经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已按时批复到单位执行。从执行情况看,资金分配的公开透明性和预算的严肃性得到增强,随意追加预算的现象大为减少。2003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市、县也正在积极进行部门预算试点。二是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管理。从2002年起,我们将预算外收支计划并入部门预算,一并向人代会报告并接受审议。目前,全省中小学收费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各种预算外资金收入,都实行了财政部门供票、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资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支出按预算的管理办法。公安、法院、工商、环保、计划生育等执收执法部门的预算外收费收入,也已全部上缴地方国库,纳入预算管理。三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对政府采购资金和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同时,对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账户进行了清理整顿。制订出台了《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及配套文件,目前部分省级单位和地区正

推荐第5篇:民政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我于2004年5月就任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省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民政部的精心指导下,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述职如下,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一、履行职责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尽心尽职做好各项民政工作

1、自加压力,奋发有为,通过实干求得民政工作创一流业绩

江苏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江苏的民政工作也应该在全国争创一流,这样才能与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称,才能促进江苏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几年来,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势,强化敢做第

一、敢于领跑的“率先”意识,力争实现民政工作上一流水平。同时,始终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大处着眼、实处着手”,正确处理务实与争先的关系,从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以为争位。经过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民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我们围绕两个方面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和历史上形成的市县同城问题而进行的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二是为了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以及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乡镇、村合并调整。这两项工作,时间短,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程序十分复杂,我们和市县民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调研论证,周密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市区区划调整方面,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对6个省辖市、今年对3个省辖市的市区行政区划作了调整。通过调整,初步解决了部分市的市县同城问题,扩大了城市规模,优化了城市布局,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在乡镇、村合并调整工作方面,截止目前,全省乡镇总数已由1998年底的1974个,减少至1338个,减幅322%;村总数已由1998年底的35258个,减少至20219个,减幅427%。通过调整,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而且精简了机构人员、降低了管理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调整的地方基本做到了“人心不散、社会不乱、工作不断、发展不慢”,总体上运转有序,社会稳定。我省的这一做法,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得到了民政部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我省是率先全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省份之一。1996年我任民政厅副厅长之时,厅党组把实施城市低保的任务交给我,我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方案,当年在全省全面推开。1998年我任民政厅厅长后,继续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从1997年起连续五年将此列为着重抓好的实事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到2001年底我省基本实现了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的工作目标,比国家提出的至2002年底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要求提前了一年,是全国率先实现“应保尽保”目标的7个省份之一。到今年7月底,全省已有城市低保对象2222万人,累计发放保障金376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省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近几年,针对改革深入、社会转型后“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趋势,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在继续遵循“苏南抓提高,苏中抓普及,苏北抓发展”的工作方针的同时,以创建示范城(区)活动为抓手,加速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各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先进典型,今年共有15个市、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区”,位居全国第二位;社区服务的龙头作用不断凸现,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有区、街、居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站)5500多个,便民利民设施13万多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6万多个,其中安排下岗职工75万多人,待业人员6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市、区、街、居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增强了社区功能,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了江苏的影响。

我省的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通过在全国率先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爱心献功臣行动”,基本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难和住房难问题,医疗难问题通过多方努力已初步得到解决,近几年,全省共建立优抚门诊1500多个,设立优抚病床4700多张,建立优抚医疗基金8000多个,筹集优抚医疗资金3000多万元;五年来全省共安置城镇退役士兵13万人,安置率每年都达98%以上,切实维护了广大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经过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双拥工作为龙头的有江苏特点的拥军优抚安置体系已初步形成,拥军优抚安置各项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2000年共有11个市、县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位居全国第二。

2、与时俱进,努力创新,通过改革促进民政工作创造新特色

我时常想,民政人要“甘当孺子牛”,更要“争当拓荒牛”,积极拓展民政事业,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为此,我注重以改革统揽全局,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

推荐第6篇: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现将我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思想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江苏滨江临海,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洪涝、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水利在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4年5月5日,省人大任命我担任省水利厅厅长。组织上一下子将我放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夙夜忧虑,唯恐托付不效”,唯有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任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依靠全厅同志的共同努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

一、认真落实党的治水方针,积极调整新时期治水思路

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我们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紧紧结合江苏实际,及时研究调整了新时期江苏水利发展思路。在思想观念上,突出强调新时期的水利工作要牢固确立“五个”意识,即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以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总揽全局,提出了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四大体系”的奋斗目标,即建立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发展服务体系,以水利的现代化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在治水思路上,提出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工作重点上,由重工程建设向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在服务对象上,由以农村、农业为主向城乡统筹,加强城市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粗放型、经验型向集约型、科学型转变,逐步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二、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扎扎实实完成各项水利工作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经济保持适度增长的总体目标,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水利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抓任务分解,明确责任;抓关键环节,解决重点问题;抓工作落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顺利完成了各项水利工作任务。

一全力以赴夺取防汛抗旱斗争的胜利,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的水环境。防汛抗旱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为水利厅长,我深感重担在肩,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2000年以来,我省淮北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我们一方面指导防办加强科学调度,及早做好蓄水保水工作,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努力变洪水为资源。另一方面我和其他厅领导多次到受旱地区了解旱情,研究具体的抗旱措施。同时加强对苏北五市用水考核,促进节约用水,努力增加抗旱水源,出现了大旱大丰收的好局面。2000年8月30日,响水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暴雨中心响水日降雨量达737毫米,为我省历史最大值,响水、灌南、灌云、连云港等地受涝十分严重。暴雨发生前后,我和厅其他领导一起在省防汛指挥部24小时值班,调度石梁湖水库两度关闸,支持连云港市区及蔷薇河排涝。灾情发生后,我带领防办同志赶赴响水、灌云、连云港等地,积极协调,帮助指导地方抗灾,在较短的时间内排除了涝水,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2002年长江干流汛情来得早,大通站最大洪峰流量65200立方米每秒,我省沿江潮位两度全线超警戒,六圩、扬中等一些堤段发生险情。进入梅雨期后,金坛、句容、溧水等地降雨强度超历史,出现严重内涝。在这期间,我和其他同志密切关注雨情、涝情,超前部署相关措施,现场指挥排涝工作,及时调拨抢险设备和物资,夺取了抗洪排涝斗争的全面胜利。

二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委、省政府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1991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也就江苏水利的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近几年来,我们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紧紧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大局,整体推进治淮治太、江海堤防达标、省重点水源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00年以来,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投资733亿元,实际完成738亿元。一是治淮治太工程。治淮工程共完成投资40亿元。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按照朱总理的指示精神,建设工期从原来的7年调整为4年半。截止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308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77%。到今年年底可以达到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明年汛前具备行洪条件的目标。东调南下二十年一遇工程已基本完成。治太工程共完成投资15亿元。望虞河、太浦河工程全面完成,环太湖大堤应急加固工程正在实施;湖西引排烧香港三期工程、北河整治二期工程、九曲河枢纽工程等正在抓紧实施;常州新闸控制工程、丹金闸枢纽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是江海堤防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199亿元。护砌工程、小型涵闸、填塘固基等基本完成,土桥翻水站、瓜洲枢纽、碾砣港闸、大浦闸等大中型水工建筑物加固正在抓紧实施,年底前基本完成长江堤防建设。三是重点水源工程。共完成投资63亿元。实施泰东河新通扬运河段工程;淮阴二站工程基本完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工程。同时,抓紧抓好水利信息化

推荐第7篇: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2007-02-09 07::

422005年7月11日,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到省人事厅任厅长、党组书记。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全厅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人事人才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下面,我将履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书面汇报,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我到人事厅工作这五年,正处于世纪之交和跨入新世纪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我省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

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级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按照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人才规模有长足的发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04年底,我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各类人才41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人才达到152万人。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居全国前列,人才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和全厅同志一道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人才战略,初步构筑我省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框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才争夺大战的冲击,全省上下,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全社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为了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创建我省整体性人才开发机制,1998年我们把制定跨世纪人才工程的总体框架和相关政策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吸纳,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报送省委、省政府的送审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主持修改讨论,并作为“三讲”的一项重要成果,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1999]19号。这是指导我省构筑跨世纪人才工程的一个综合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1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我们又抓紧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省政府先后下发《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

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江苏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省工作,我厅还与省教委、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近三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我厅代拟以省委、省政府或两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共9件,以厅名义下发的文件182件。各地、各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下大力气留住人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对江苏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部放开;引进人才来我省创业享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工资待遇可与用人单位协商从优确定;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住房、子女入学等从优解决。许多突破性政策的出台,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与时俱进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

带动全省人才高地建设。

为了增强我省高层次人才竞争能力,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我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333人才工程”。按照《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要求,1997年初,我们配合省委组织部,共评选出“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116人,其中第一层次的33人,第二层次的305人,第三层次的2778人。其中,有2名培养对象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培养对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5名培养对象被评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1]4号,在原有的“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任务

目标。通过“333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层次骨干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组织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工程”。2000年根据季允石省长对构筑人才高地提出的“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几个领域,有所突破,形成若干高峰”的要求,我们通过缜密思考,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按照优先产业优先发展、优势领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传统和基础产业兼顾发展的原则,选择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六大领域作为重点,构建六大人才高峰。我们主动会同六大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集中150多人,分成7个调研组,经过3个月的努力,形成了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及相应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高峰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教育行业的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医药行业的“528工程”,卫生行业的“135工程”,电子信息行业的“it高层次人才工

程”,机械汽车行业的“313工程”,建筑行业的“当代鲁班人才工程”,农业行业的“226兴农工程”。对这六个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实施重点规划、重点发展、重点投入,逐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地带和强磁场,使人才资源开发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与此相匹配,还制定了10项政策,具体包括“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率先在六大行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加快职称改革步伐,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等。到2005年我省六大行业人才资源将达到233万人,年均增长为7%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157万人,年均增长为10%以上。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是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高层次人才开发的

重要举措,是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继“333人才工程”之后将人才开发进一步由行业推进的重要步骤。三是组织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应对入世,增强我省国际竞争力,要把基点放在我省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上。去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我厅代拟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要求,即在“十五”期间,全省县区开展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达到100%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超过80%,全省继续教育对象按照年度规定学时学习或获得学分的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全省将有118万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二以载体建设为重点,为高层次人才实现创业抱负和发挥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载体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

才创业、创新载体的建设是再造江苏21世纪人才新优势的重要依托。一是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制度。我省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1家,设站数占全国流动站总数的96%,涵盖53个一级学科,占已设站一级学科的67%;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2家,设站数占全国的10%;2000年,我们会同省经贸委在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批准34家。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首创,得到国家人事部的充分肯定。自1986年以来,我省累计培养博士后人员1300多名。目前,我省博士后年招收规模超过250人,全省现有在站博士后600多人,成为活跃在我省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二是发展壮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我省已建立了江苏、金陵海外学子、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昆山和常熟等9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

总数的1/6。正在筹建的有泰州、张家港、省农科院农业专业等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我省的9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共有4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涉及软件开发、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药、环保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三是以政府奖励为纽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家队伍。目前,我省拥有各类专家7933人。其中,省属各类专家4390人省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分别有1234人和99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3057人,另有驻苏部属单位各类专家3543人。四是以项目、课题等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近几年来,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和技术难题,我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有计划地组织了一批符合我省经济发展要求,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仅去年我省就组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423项,在it、生物、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引

进69名外国专家;并有120位外国专家以各种形式帮助我省解决73项技术难题;实施苏北五市引智项目51项,引进外国农业专家102人,完成12项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工作。

三、不断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完善公务员制度,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按照国家人事部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确立了“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公务员过渡工作,全省各级机关工作人员除不符合规定条件外,都已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在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运行后,我们又进一步着力于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就是建立比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务员法规体系。建立机制,就是通过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制度的实施,促进法制化管理机制、竞争监督机制的建立。我们在全面完善

的基础上,突出地把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1、凡进必考。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必须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补充工作人员,今年我们成功地组织了4900个岗位的招录工作。2、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比较好地体现了用人上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扩大了识人视野,拓宽了选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2001年省级党政机关通过竞争上岗的人员有2374人。3、强化考核。进一步完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务升降、工资增减挂起钩来。为了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去年我们在“优秀”、“称职”、“不称职”的等次基础上增设了“基本称职”等次,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着力提高考核的质量和效果。4、岗位轮换。对于在管理人、财、物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对于从事某一项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同志,进行岗位轮换,有利于调整队伍结构,提高公务员素质,有利于

锻炼培养干部,发挥个人的才干,增强单位的活力。改进管理,就是研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制定周密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公务员管理的不同要求进行了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具体办法。 二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我省有事业单位5万多个,有150多万人,类型较多,情况复杂。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根据“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工资分配、职称制度、社会保险等项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一是改革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南京、无锡、南通、盐城、镇江等市事业单位用人普遍实行了聘用制,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事业单位职工中形

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竞争意识,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分开。事业单位按照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结构比例的指导或规定,自主设岗,自主聘任专业技术人员,有的高职低聘,有的试聘、缓聘,并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逐步用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决定续聘、解聘、增资、晋级或奖惩。三是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去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的意见》苏政办发[2001]107号,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提出了9种分配形式,即工资总额与单位效益挂钩;工资总额与单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兼职兼薪;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职务技术成果按收益比例奖励;事业单位法人代表个人收

入与工作目标和业绩挂钩;补充购买商业保险。目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在19家省直单位和5个市、县区先行试点。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2001年底,已有25018个单位的70多万人签订了聘用合同,占人员总数的473%;有18830个单位推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占单位总数的36%;有12566个单位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占单位总数的24%。

三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我们积极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现代企业人事制度。同时积极参与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工作,建立选拔、任用、测评、考核、储备、流动等管理制度,1999年2月,省政府和国家人事部共同组建了“中国江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在培训、市场配置等方面提供方便,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同时帮助和指导企业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培训和管理工作。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帮助各类企业重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急需人才,调剂积压人才,促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四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99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人才市场,全省各地人才市场也相继成立。今年4月,我厅和省信息产业厅、江苏软件园管委会依托江苏软件园共同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省级it人才市场——江苏省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人才市场121家,初步形成以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为主渠道,以“江苏省苏北农村人才市场”及行业人才市场为补充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人才市场立法、市场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一是举

办了各类人才交流活动。截止2001年底,全省各级人才交流机构共举办各类人才交流大会9500场次,约184万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人才,884万人才参加交流,157万人通过人才市场实现了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除少数特殊专业外,全部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要人才找市场,要求职进市场。南京、苏州等人才市场发育较好的市,80%左右的人才流动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人才市场发挥了人才流动的主渠道作用。二是人事代理逐步成为人才市场的一项重要服务项目。为流动人才保管人事档案、办理聘用合同鉴证、代办社会保险、职称评审、户粮关系等。截止2001年底,全省有58万家企事业单位实行了人事代理,代理人数超过51万人。三是开展人才培训。2001年全省各级人才市场共举办岗前、转岗和专业知识培训班666期,有10多万人参加培训。四是加强人才流动信息建设。2001年我省建成人才市场

局域网7个,因特网人才信息站点32个,入站信息592万多条,访问人数114万多人次。省人才市场还多次举办了网上人才招聘活动,实现了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五是开展人才测评服务。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要求,2001年全省共为近3000名人才提供了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工作业绩、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测评服务,为人才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统筹兼顾、保持人事工作协调发展 一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省1998年有普通高校、中专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143万,1999年15万,2000年167万。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职能没有划入省教育厅前,我们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全局出发,采取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

革。在具体工作环节上,尽量简化手续,改进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二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从1998年至2000年,是实施党中央关于三年军队裁减员额50万战略决策的实施之年。我省每年安置军转干部数量在全国都居于前列。我们始终坚持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保持安置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采取指令性计划分配,把师团职干部作为重

点,加强条块协作,拓宽安置渠道,把军转安置和开发人才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了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实施办法。从1997年到2001年我省共接收安置转业干部21970名,其中,师职干部110名,团职干部4595名。我们还妥善处理了八十年代安排进企业工作的转业干部上访问题。 三做好工资福利工作。近几年

来,我们通过调整我省地方性津贴、补贴标准和完成增资项目,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待遇。1997年调整综合补贴人均月增资63元,省直单位参照南京市执行“同城待遇”人均月增资200元左右;1998年和2000年两次调整职务岗位津贴,人均月增资均超过80元;1997年以来我省自行出台的增资项目,累计增资人均每月240元左右,其中省直单位人均每月增资450元左右。加上国家统一部署的增资项目及时落实到位,我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增强法制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一努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的增强,对国家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认真学法、大力普法,提高我省国家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

在“三五”普法期间,全省公务员以及参照和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230494人参加了法制宣传教育学习考试,参考率92%。其中市厅级领导干部1007人,占市厅级领导干部总数的90%;县处级干部11500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70%。为了加强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培训工作,去年我们按照省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全省公务员“四五”普法工作又进行了部署。同时,我们还与省委组织部联合部署“省级机关公务员和参照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世贸知识”培训工作,把培训与公务员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共有12万人通过了培训考核。对各市wto知识培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1年全省共有238万名公务员、参照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参加了培训。

三加强制度建设。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各单项法规以及实施办法的出台,我们在制定公务员录用、

录用监督、录用考核、录用体检、特殊职位录用、考核、辞职辞退、回避、轮岗、退休、奖励、职务任免等办法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制定了培训、出国培训、申诉控告、职位分类等实施细则。在《江苏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我们代拟了《江苏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97年10月,省政府第96号令颁布该条例的实施细则。我们还制定了人才引进、专家选拔和博士后管理等方面的文件,对人事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今年,我们根据入世的要求,全面清理人事人才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文件,现已废止187项,修改5项,保留153项,按立法程序上报修改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有3项。 三加强执法检查。我们多次组织对已出台的公务员管理法规、规章和省里的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和我省人才流动、人才市场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各项法规落到实处,同时

在全系统推行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评议考核制。我们将行政执法的权利、目标、要求和责任明确落实到具体执行岗位、执法人员,以保证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布办事结果,使人事工作的管理行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保证人事管理活动依法进行;我们还聘请了三批78位人事工作监察员,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对人事部门依法行政和政风建设评议考核。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受理有关人事争议仲裁案件,调解矛盾,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

通过五年的工作,我的主要体会是:

理论武装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灵魂。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灵魂。在工作安排上,把学习作为头等大事,特别是重点学习邓小平人才人事

理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和专题论述。平时抓好党组中心组学习,做到学习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落实。同时举办全省人事局长轮训班,把县以上人事局长普遍轮训一遍,机关处级干部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年终总结和考虑来年工作,也是先学习,然后组织交流和讨论,使大家能够从更新的高度、更开阔的视野,在更深的层面上,来重新审视和谋划人事人才工作,从而促进了各项人事工作的开展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服务大局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主题。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地将人事人才工作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循环之中。去年我们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制定了《江苏省人才资源开发“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到”十五”期末,全省人才总量达到554万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159万人左右,平均每年递增

7%左右。同时,我们还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战

略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积极主动地找抓手、想办法、求落实。2000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大清华百名博士江苏行”活动,北大清华百名博士与我省500多家企业进行项目洽谈和科研成果转化交流,达成了300多项协议;2001年我们组织了“赴京招聘千名博士后”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委书记回良玉特别批示:“人事厅此举影响和效果很好。”我们还承办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1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推出我省引智项目368项,国外专家组织接受我省专家需求项目180项,12个外国猎头公司愿意为我省聘请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还采取了10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推进苏北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截止2001年底,我省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人才1126万,占全省人才资

源总量的27%,较1999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2002年我们又组织了“百名海外留学博士江苏行暨高新技术项目洽谈会”,海外留学人员携带120多个项目,有近500家企业参加洽谈,达成意向性协议108项。另外,我们在出台重大人事人才政策方案时,十分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坚持了加大改革力度,又考虑到了社会和人们的承受程度,从而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维护稳定。

解放思想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关键。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人事人才工作大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十分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创新。1998年,我们提出了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突破传统人事管理方式的束缚。以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大胆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人事管理方式,使人事部门从传统的行政管理

~ 26 ~

部门转变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构,使人事管理方式由简单的办理事务为主转变为人才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并举,形成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新格局。二是突破旧有人事工作范畴的束缚。把人事工作的服务领域由国有经济进一步向整个国民经济拓展,积极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提供人才服务;把人事工作的服务内容由传统的对国家干部实施管理,向重点为各级各类人才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方面拓展;把人事工作的服务手段由传统的管理进一步向发展人事代理、人事咨询、人才评价、执业资格管理等社会服务方面拓展,以不断扩大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是突破人才资源条块分割体制的束缚。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加大市场对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努力疏通不同行政隶属单位间,不同行业、区域单位间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人才交流、配置的通道,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国有资产和资本的重组,

~ 27 ~

进行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形成人才资源良性的集聚与扩散机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由于思想解放、思路拓宽,使得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显著增强,人事工作的影响也因此不断扩展。

调查研究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前提。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上新台阶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途径。每年年底年初,我们都要开展一次全面性的调研,目的是为了总结上一年的工作、形成新一年的工作思路。对于重点调研项目,我们强调要有准备、有组织、沉下去、出成果。五年来这样的调研共进行四次:第一次是1997年底,主要是围绕解决上下左右协同配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上新台阶的问题;第二次是1998年底到1999年上半年,主要解决人才资源开

~ 28 ~

发的宏观政策问题;第三次是2000年3月,主要是围绕留住高层次人才这个课题,重点对10所高校、10个科研院所、10家企业进行调研;第四次是2001年,围绕如何构建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拿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案,提出改革的措施和办法,并形成文件或规章,有一些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则将情况、问题和建议向省政府作专题汇报,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我省各项人事人才工作的开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自身建设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事干部队伍,是人事人才工作取得新成绩和实现新突破的基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为了加强厅机关公文、财务和物资的统一管理,1997年我们出台了《江苏省人事厅公文处理办法》、《江苏省人事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物资管理工作的意见》、《江苏省人事厅

~ 29 ~

汽车使用管理办法》,通过集中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改善了办公条件,也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搞活机关的内部用人机制,我们逐步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制度,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000年底我厅机构改革时,通过竞争上岗,有7名年轻同志走上正处岗位,正处长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78岁下降到41岁,全厅处级干部本科学历层次由竞争上岗前的5876%提高到现

在的71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定期听取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执行情况汇报,加强对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凡全省人事人才中长期规划、年度工作安排以及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局性人事人才工作重要政策出台,人事任免和调整,都必须经过厅党组会或办公会集体讨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对各项工作部

~ 30 ~

署、决定决议贯彻情况的督促检查制度。对于厅里确定的年度、季度、月度工作目标,对落实情况逐月进行检查;对“江苏人事网站厅长信箱”和“人事信访信箱”收到的信函,基本做到件件有答复;对于“两会”建议提案,我们在认真办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落实,去年针对关于“对回国满30年的归侨回原居国探亲报销一次路费”的建议案,我厅多次和有关部门磋商,并积极向省政府反映,使这一久悬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全省人事系统“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我们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对全省人事系统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进一步树立了人事部门和人事干部的良好形象。

这几年人事人才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

~ 31 ~

重要思想,发表了“七一”、“八七”等重要讲话,对做好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审视和谋划人事人才工作;我国加入wto,人事人才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严竣挑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应对;江苏经济进入大转折、大提升、大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提供坚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证。这些都为我省人事人才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新世纪之初,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写进“十五”规划,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比以往都更加重视人才、关注和支持人事人才工作,这就为人事人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同志的精心指导、大力支持,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再就是党组一班人同心协力,全厅同志团结奋斗。我是人事厅一把手,又兼任省编办主任,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水平有限,从严格意义上讲,前面提到的各项

~ 32 ~

工作都不是我个人亲自操作的,我的作用主要是三条:一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定思路、出题目;二是组织大家一齐干,充分发挥分管厅长和处长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抓督促检查。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各位副厅长和处长尽职尽力,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是我十分感谢并感到幸运的。

在充分肯定所做工作的同时,我深知这些工作也只是阶段性的,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同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同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丝毫未敢懈怠,始终抱着“忧患大于乐观”的态度,以“临深履薄”的精神对待工作。我个人认为差距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具体讲有三点,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开发理念尚没有真正形成;二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人才工作的传统思维定势仍然相当程度存在着,想问题做事情,特别是遇到难题时,仍会自主不自主地回到老路上去。三是求稳怕乱,框子多,顾虑

~ 33 ~

多,缺乏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二,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差距。目前在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改革,亟需继续深入下去。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充满活力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尚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部分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平均主义现象依然严重,制约了专门人才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稳定。

第三,人才资源组织程度上的差距。随着生产力向大企业集团集聚,人力资本的集聚和群体效应的发挥是现代人力资本运作的必然趋势。我省人才资源开发的方式尚未完全脱离传统模式,缺乏在全社会乃至国际上整合人才资源的魄力和办法。我省人才总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比例、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以及综合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第四,环境营造上的差距。一个有

~ 34 ~

利于吸引、集聚和用好、用活人才的大环境尚需大力营造,我们虽然制定了不少政策,但广为宣传不够,督促检查不够,狠抓落实不够,用人主体的小环境建设也亟待加强。

问题的存在同我个人的素养、水平、能力和工作作风都是有关系的。检讨我个人履职上的差距,主要表现有:

工作作风不够细致扎实,许多问题想到了,也说了,但具体指导不够,抓落实不够。

个人性格比较偏急,有时要求过高,有时节奏太快,影响工作效果。

疏于交往,倦于应酬,对上汇报不够主动,左右沟通不够及时。

对上述存在问题,我将高度重视,并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听取意见,激励自己,自强不息,以求不断有新的提高和进步。

~ 35 ~

~ 36 ~

推荐第8篇:科学技术厅厅长述职报告

科学技术厅厅长述职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向各位作述职报告。

我于2000年调任省科委副主任;2001年任党组副书记;2003年任省科委主任、党组书记;2004年连任;2005年机构改革,省科委更名为省科学技术厅后,任厅长、党组书记至今。十七年来,特别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来,我觉得自己能够不断增强对所肩负工

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对本职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踏实工作,努力为全省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我也深切感到,在实际工作中和自身素质的准备上,尚有许多不足,急需努力加以改进和提高。根据这次述职的要求,我主要汇报本届任期以来的有关工作和思想情况,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帮助指教。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按照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要求,加强科技工作的整体部署

我省于1988年在全国率先确立了“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十多年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己逐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成为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支撑。我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全省科技工作充分体现并有力服务于这一战略的全面实施是科技管理部门领导最为根本的职责。为此,我着重从区域布局、重点领域、能力建设和规划启动“十五”四个方面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1.突出产业科技创新,纵深部署“两带”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省”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科技工作的自身特点,“九五”以来,我厅着力从整体布局上加强了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分类指导。从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出发,突出产业科技创新这一主线,在沿江8市建设以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苏北5市建设以培育科技先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主要任务的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

围绕火炬带的建设,按照统筹考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强化科技纵深部署、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我提出并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把加快高新园区建设作为提升火炬带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托。高新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园区的自身建设水平和对火炬带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大力吸引外资、迅速集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引导推动各高新园区注重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入区;扶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性技术平台和风险投资机制,营造科技创业氛围;按照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多年来,高新园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自主创新的能力也逐步增强。2001年,全省高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7亿元,财政收入866亿元,出口创汇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9%、545%、408%、234%;其中四个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的1/7强。

第二,把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作为推进火炬带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把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是火炬带重点发展的领域,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探索性地提出培育以技术相关、功能相近、市场同向、资源相同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工作思路,并通过加强规划研究,实施科技专项等措施,启动培育了集成电路、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等20个高新技术产品群。围绕产品群的培育,组织实施了2000多项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和火炬计划项目;开发了2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较好地推动了火炬带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形成。

第三,把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促进火炬带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主动接受高新园区产业发展、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辐射,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先后规划培育了昆山传感器、吴江新医药、江阴新材料等15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批特色基地的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也有利于组织科技创新的纵深部署,并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约占全国总数的1/4强。

第四,把开放性配置生产要素,特别是着力推动院省科技合作和对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作为火炬带强化科技依托的重要措施。到2001年底,我省与中科院签订了5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其中已实施丝绸后整理等近200项,总投资约10亿元,新增产值25亿元,我省已被中科院确定为重点联系省;我省对俄科技合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组织实施了可调距螺旋桨等7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最近,我省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在火炬带内建设“

对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几年来,火炬带建设进展顺利。200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04亿元,占全省的93%。建立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近千个,集聚了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400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了40多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带已经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带和

经济快速增长区,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围绕星火带的建设,按照提高创新能力,深度开发地方资源,着力形成产业特色的思路,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我提出并重点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以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选择并规划优先培育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以农副产品、非金属矿、地道地产中药材等地方特色资源为重点,以“一县一业”为目标,选择确立并研究规划了33个优先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并分期分批、重点启动培育了灌云棉花及深加工、东海硅资源深加工、邳州银杏及深加工、东台茧丝绸等20个区域性支柱产业。

第二,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集成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与工作。仅2001年,围绕支柱产业的培育就组织实施了省以上科技计划539项,总投资28亿元,科技贷款14亿元,拨款近5000万元,有效地推进了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发展。

第三,大力扶持星火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组织银杏提取物注射液、高纯度硅微粉等重大科技攻关,实施制鞋机械系列化产品开发等一大批星火计划项目,建立集成电路塑封料、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吸引省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星火带的建设,提升了星火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星火带支柱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星火带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1年,星火带优先发展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利税46亿元,分别比98年增长747%、347%。

2.加强示范引导,组织实施科技专项工程

科技产业化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为适应这一规律并探索政府在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工作机制,我先后提出在我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组织实施四大科技专项工程。

一是组织实施“医药、农药、兽药”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在中美知识产权与“入世”谈判即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九五”中期,为了迎接因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和承诺向国外开放市场而对江苏医药、农药、兽药产业带来的挑战,引导推动“三药”企业向以提升内涵竞争力的转变,我厅提议并经省政府批准,于1998年底启动实施了旨在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工程。按照“三药”创制和产业化的规律,组织“三药”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重大产品的开发,建立政府资金做引导、风险投资作补充、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涵盖创制基地、共性条件保障设施、产业化示范基地的专业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等,全面提升我省“三药”产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竞争力。2001年,我省“三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719亿元,利税总额39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5%和2327%,销售利税率高于全省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3;医药、农药、兽药领域年获取新药证书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75%、17%和235%。去年,我省已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二是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我省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信息技术是现代高技术最具渗透力的领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我省制造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是科技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厅提议并经省政府批准,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几年来,在cad等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广、cims的试点示范、自主版权套装软件的研发及应用、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培育、行业和区域试点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进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近期,我省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

三是组织实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新材料是我省的优势学科,也是我省的优势产业。如何使这一技术和产业优势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优势,也是我省科技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厅在全国率先组织启动了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从我省现有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出发,以强化新材料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以推动新材料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为突破,充分发挥产学研的组合优势,加快培育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优势。通过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培育、特色基地的建设、对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骨干企业的扶持,逐步推进我省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发展的水平。

四是全面推进科技兴农和科技兴海工作。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切实增强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多年来,我们坚持把科技兴农和科技兴海工作放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了重要品种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综试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运用新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力度;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等一系列工

作。“九五”以来,全省共育成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97个,累计推广面积3亿多亩,增加社会效益190多亿元。在基地和园区内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3343项,示范转化农业新品种144个、新技术和新产品446项,试验示范转化面积7562亩;培育了溧水草莓和黑莓等36个特色产品。

3.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规律,构建配置科技资源的新体制、新机制,持续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科技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任务。我们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适时提出了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知识支撑,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调控为引导,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涵盖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全过程,重点为我省产业创新服务,具有江苏特色、开放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及任务,并组织实施了相应工作。

首先,按照新机制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领域,以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为载体,以加速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持续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为目标,组建了67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设了33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其次,以加强常规业务建设为基点,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应用和扩散的桥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我们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重点培育了200多家生产力促进、创业服务、科技咨询、信息网络和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引导其不断加强常规业务建设,提高为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第三,积极推进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培育新型科技企业。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着眼进一步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机构尽快发展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应用型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制工作。全省21家部属所、26家省属所和147家市属所根据总体部署,规范有序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了科技型企业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院所改革工作整体进展顺利。

4.适应新形势,规划启动“十五”科技工作

在全面完成“九五”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如何面对新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给科技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制定恰当的应对举措,努力开创“十五”科技工作新局面是我在本届任职期间的重要工作责任。

在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十五”科技发展计划纲要》,按照以“创新、产业化”为指导方针,从“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上进行部署的工作思路,及时对“十五”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启动。

调整省科技计划体系,突出了原始创新和产业化环节,进一步加强和引导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我省高新园区以加强技术创新为主题、加快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二次创业”,并以此带动火炬带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制发了《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十五”规划纲要》,以突破制约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力度。

制发了《江苏省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方案》,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培育农业科技企业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八大农业科技工程,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制发了《江苏省科研条件建设“十五”实施计划》,加强科技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对科技发展的保障和支持力度。

进一步研究拟定《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统筹规划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健全有效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机制,培养、吸纳、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和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政策和法制环境。

研究拟定《江苏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见》,以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为目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科技计划实施和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上,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对技术壁垒的研究,努力提高面对国际技术壁垒的应对能力。

按照上述思路和部署,“十五”开局之年的科技创新工作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17项,总投资110亿元,其中省拨款25亿元,科技贷款51亿元,引导企业投入50亿元,推荐并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379项,获国家拨款32亿元,各项科技投入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光纤预制棒制造等重点项目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它各方面工作也进

展顺利。

二、围绕科技进步工作的重点环节,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与政策环境

我理解,推动形成有利于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法制与政策环境是科技管理部门更为重要的职责。“科教兴省”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先后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和《江苏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98年以来又颁布了《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江苏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地方性科技法规,初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规体系框架。本届任期内,我着重围绕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从制定配套政策、落实操作措施的角度,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改善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环境。协助省委、省政府开好技术创新大会,整体部署全省技术创新工作;会同统计部门每年综合评价公布各地科技进步状况;与省八个有关部门定期开展科技工作先进市县考核与表彰;总结推广地方党委、政府实行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做法等,认真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努力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2001年,全省65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其中7个市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18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二是进一步改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制定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双密集型企业认定办法》等,细化落实国家和地方立法中的有关优惠政策;制定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实施意见》、《江苏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实施意见》等,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部署,指导推动各地各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围绕高新技术产品与企业的培育等,积极推进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措施;会同统计部门建立了监测与评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统计快报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营造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制定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明确科技人员在职务发明中的知识产权权益、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等政策,激励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立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科技人员的创业平台;开展“科技创业投资年”活动,举办科技创业高层论坛、创业精英大赛、创业者沙龙等活动,营造科技创业氛围;制定有关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金、建立高新技术创业种子基金等措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是为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创造宽松环境。在推动省属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院所的自主选择,并实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改革积极性、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与有关部门反复协商,切实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并采取特殊措施,缓解转制前后退休人员待遇的反差;积极争取购买国有资产变现资金优先用于补充职工社会保障和富余职工安置,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保险补贴、免收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占用费及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转制院所负担;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引导院所在转制过程中结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筹措省属院所技术开发和公益服务专项资金,增强院所持续创新和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配合做好部属科研院所改革工作,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协调,妥善解决部属院所进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

五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在依法推动各级财政不断增加对科技直接投入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落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双密集型企业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按规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企业承担各类科技项目的力度,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对科技产业化计划实行财政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扩大社会化融资渠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推动科技创业投资资金的发展。到2001年底,我省各类创业投资资金总额已达21亿元,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机构达37家。

三、努力以身作则,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机关廉政约束机制

省科技厅自身运作是否规范、工作作风是否严谨、廉政约束是否有力,是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并对全省科技管理系统的机关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在本届任期内,突出“用钱、用权、用人”重点,立足以身作则,强化依法行政意识,着眼制度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规范决策机制,始终把贯彻民主集中制作为领导工作中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加以坚持。不断完善厅党组会、厅长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对事关全局的科技发展与改革重大问题的确定、干部人事任免、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重大项目与经费的安排等事项,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努力形成领导集体民主决策的工作氛围。

围绕科技计划与经费管理,主动会同省财政厅全面制定了管理办法及操作细则,并向社会公布好范文版权所有

,接受监督;明确并严格执行编制中长期计划、发布年度项目指南、组织专家咨询、分类进行行政决策的计划管理工作程序;积极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制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加强财务监督,坚持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中期和验收前的审计工作。2001年对我厅进行全面审计后,给予了较为充分的肯定。

依法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坚持除了国家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外,不再增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所有的行政审批工作,都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明确行政责任,完善制约机制;改进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弱化政府对科技成果的直接评价,简化、规范科技成果鉴定程序;健全科技进步奖评审指标体系,完善评审办法,力求更加科学公正地遴选代表我省科技创新实力的优秀科研成果。

在提拔任用干部上,严格坚持民主推荐、差额考察、考察预告、党组决定、任前公示、任期试用的程序;积极推行系统内处级干部公开选拔;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务员。

加强廉政建设,较早地建立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制及按照责任制实施一岗双责的工作制度;与直属机构主要领导签订党风廉政责任制,并加强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在系统内推进以反对弄虚作假和挪用科技经费为重点的行风建设。

在本届任期内,省科技厅多次被评为“政风先进单位”、“三优三满意”省级机关和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先进集体。

四、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积极改善科技管理工作

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是政府部门正确对待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力、积极改进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科技管理部门服务水平和效果的重要标志。我本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对此深有体会。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我要求机关首先要认真分析自身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积极吸纳有关建议内容;对一时还来不及采纳的就在今后工作安排中予以采纳;对现阶段我省还不具备落实条件的建议,要实事求是地对建议人诚恳地予以解释和说明。对建议的办理工作,采取了建立工作制度、规范办理程序的方式予以落实。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每年根据两会要求,召开厅办公会具体布置和分解各项办理任务,每个建议都必须明确相关厅领导和责任处室,并指定具体办理负责人,落实计划进度。其中对重要的建议,由我负责主持办理;对由我厅主办的建议,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予以落实;对由我厅会办的建议,我们及时与主办部门沟通协商。我们要求原则上对每一个人大代表建议,在办理过程中都要尽量与建议人直接沟通,了解说明情况,随时通报建议办理情况。自1997年以来,我厅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件,人大代表对我厅所办理的建议,反馈的意见全部是满意。

五、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这些年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省的综合科技实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年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人大依法促进和保障的结果,更多地凝集了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心血和努力,自己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仅仅在党安排的工作岗位上履行了自己应当履行的责任,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差距。分析自己的任职情况,感到还存在许多不足,比较突出的是:

一是自己在组织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中,更多地是着眼于部门和系统的角度,在如何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努力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全社会的科技进步等宏观层次上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争取领导等方面做得不够;主动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全方位工作的组织程度上仍显不足。

二是对科技创新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组织不太有力。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强调作为经济和科技大省的江苏科技工作,一定要站在全国水平上考虑问题,但总觉得受自身水平和科技经费投入的局限,在把握能拉动科技、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前沿问题上,深入调研分析和组织突破不够,放不开手脚,工作力度不足。

三是面对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方面,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不够。项目组织等微观管理在整个机关工作中的比例仍然过大,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

四是广泛联系科技人员,特别是与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员深入联系不够。在进行调查研究酝酿工作的过程中,多半采取一揽子座谈会的方式,与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界的代表性人士谈心交流少,倾听他们的意见不够。在引导科技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专家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献计献策、发挥专家咨询顾问作用等方面的组织工作也不够有力。

五是对有一定难度的科技政策

措施抓落实力度不足。这些年来,虽然在研究制定科技法规、政策上下了一些功夫,也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在推动政策的落实上抓得不够紧。特别是千方百计推动依法增加科技投入等重点、难点问题的落实上有时有畏难情绪,开拓性和韧性不足。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省的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得到了省人大及各专门委员会和各位委员、代表的大力支持,在我任职期间,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也给予了我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实际的帮助,对此,我由衷地表示真诚的感谢!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认真加以改进。同时,我将诚恳接受评议,进一步总结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深入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履行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实际行动完成组织赋予自己的使命。

以上述职,请予审议。谢谢!

推荐第9篇:交通厅厅长述职报告

述 职 报 告——在厅机关全体干部和厅直单位负责同志会议上 各位领导、评议调查组的各位委员和代表、同志们: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我进行述职评议,既是对交通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是对我个人的极大关心和鞭策,交通厅厅长述职报告。按照述职评议的要求,今天我首先向厅机关全体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厅直单位负责同志把我本届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述职汇报如下,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2003年3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任命我继续担任省交通厅厅长,我深感这既是对我的信任,又责任重大。作为一名“老交通”,我在就职时曾郑重表示,要以“结缘交通终不悔,甘为发展勤耕耘”自勉,把握“四心”(即:树立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突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凝聚民心,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强化核心,不断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一年多来,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正确领导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党组“一班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切实履行职责,团结带领全厅和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交通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本届工作,我们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发展。过去五年里,我省交通职工群策群力,用较短时间,使全省高速公路突破了千公里,公路、航道技术等级和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水陆运输结构逐步改善,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瓶颈”制约初步缓解。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与支持的结果,是历代交通干部职工特别是老同志辛勤奉献打下的基础,是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机遇。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好先行,去年初,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按照这一目标,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求真务实,一心一意谋发展,2003年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公路124.6亿元,港航5.9亿元,站场2.9亿元。衡枣高速公路、长潭高速公路路面改造、永连公路二期工程、张罗公路湘西段、长沙霞凝港区主体工程等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常张高速公路、株洲航电枢纽、常德至鲇鱼口航运工程等在建项目进展良好;衡大、邵怀、怀新和常吉高速公路先后开工;洞庭湖区畅通工程正式启动;造福于全省农村的县际及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完成投资19.7亿元,完成路基改造3959公里,完成沥青(水泥)路面2178公里。到年底,全省新增公路426公里,公路总里程为8523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218公里,位列全国第九;二级以上公路为6859公里,比上年新增477公里。我们大力开展运输市场整顿,加快道路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克服“非典”造成的影响,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9.04亿人,旅客周转量384.7亿人公里,分别为上年的98.6%和99.90%;完成货运量5.11亿吨,货物周转量455.4亿吨公里,分别为上年的118.97%和128%;完成水运客运量793万人,旅客周转量2.4亿人公里,分别为上年的63.5%和75%,完成货运量3600万吨,货物周转量121.7亿吨公里,分别为上年的95.7%和89.8%。交通安全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今年,我们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协调好加快发展与量力而行、主骨架建设与路网及农村公路建设、建设质量与建设速度、加快建设与加强养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事业同步发展等关系作为交通工作重要内容。1-7月,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0.61亿元,占年计划130亿元的46.6%,为上年同期的138.4%。其中高速公路完成28.3亿元,占年计划的37.5%;面上项目完成4.2亿元,占年计划的52.5%;被省政府列为“八件实事”之一的县际及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和洞庭湖区桥梁畅通工程分别完成投资15.5亿元和9763万元,占年计划的67.22%和58.4%。广大建设者克服了物价上涨、洪涝水毁等困难,强化质量管理,狠抓施工进度,各在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醴陵至湘潭、长沙至湘潭西线高速公路先后开工;长沙至株洲、邵阳至永州、衡阳至炎陵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都在抓紧进行,力争年底开工。做好科学规划和前期工作对加快建设举足轻重。几年来,我们对各重点项目早作规划和前期工作安排,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落实。为加快进度,我多次带队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有关部委和咨询评估机构、银行的支持,力争新上项目按期或提前开工。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力量攻关,编制完成了《湖南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公路发展和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湖南省公路水路“十一五”规划》、《湖南省国家商品粮基地公路建设计划》等,建立了充足的项目储备,保证了加快建设的需要。

(二)大力拓宽筹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绩为解决我省交通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我们在拓宽筹融资渠道上进行了不懈努力,过去五年累计征收各项交通规费(含车购税)116.26亿元、通行费73.8亿元,争取国家投资84亿元(交通部51.2亿元,国家财政专项资金32.8亿元),为逐年加大建设投资提供了有力保障。2003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取得了新的成绩。2003年全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超年计划12%;代征车购税同比增长30%;通行费征收比上年增长46.6%;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县到乡镇公路建设和洞庭湖区畅通工程的筹资政策,为加快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还通过积极努力,争取交通部投资18.3569亿元,国债资金投入6.57亿元,加大对我省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经多方协商、衔接,争取银行贷款76.5亿元。为大力吸引外资、民资加快交通建设,我们成立专门班子,加强项目推介和引资谈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在去年10月举行的湖南深圳招商洽谈会上,我厅与境内外企业签订长潭西线、醴陵至湘潭、随州至岳阳等7条高速公路建设或特许经营的合同或协议,引资额达146亿元。各项目的履约工作均在按程序落实。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及时推出了一批新的项目,积极开展引资洽谈。

(三)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依规实施交通行业管理近年来,我们报请省人大、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湖南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湖南省实施〈公路法〉办法》、《湖南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加上原有的一系列交通法规,基本上形成了我省地方性交通法规体系,为依法行政、依法治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手段和依据。我们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稳步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转移、下放审批事项62项,对拟保留的23个审批事项,逐项拟定了程序性规范。我们结合《行政许可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实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法制培训,请省政府法制办或法学专家授课讲座,提高了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2003年以来,在以往培训的基础上,我厅及厅直各行业管理局共举办交通行政执法骨干、执法人员持证培训、普法培训等各类法制培训班40余个,培训人员3800余人次。全省交通系统实行了执法人员资格审查认证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执法检查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推行了政务公开和行风评议活动,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对交通行政执法的监督。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积极受理并认真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及时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维护了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以推行工程建设“四制”、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加强招标后的管理为重点,严格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交通建设市场;以加大国省主要经济干线综合整治力度为动力,全面强化路政管理,路容路貌进一步改观;以迎接国务院治理公路“三乱”检查验收为契机,在省直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牵头全面治理公路水上“三乱”,查处“三乱”案件130多起,撤除非法站卡60多个,今年6月经国务院两部委一办验收实现了全省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目标,述职报告《交通厅厅长述职报告》。 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国务院七部委的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的宣传、发动、集中整治工作,制定、落实了治超工作《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以规范、优化通行费征收环境为目的,大力开展通行费收费站点的清理整顿,撤销收费站点20个;以财务收支实行“部门预算”、经济责任审计和工程项目审计等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有效地保证了交通建设资金的安全。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升行业文明水平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推进职工队伍建设,针对我省交通建设与管理实际,提出了“三个一”、“三个好”要求,即“修好一条路、锻炼一支队伍、树立一种精神”,“管养好一条路,建设好一支队伍,培养好一种作风”,对加快建设、搞好管理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把开展“三学四建一创”活动作为文明行业建设的巨大动力和重要载体,大力弘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铺路石精神”,默默奉献、敬业爱岗的“航标精神”,“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服务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抗洪抢险精神”,促进了机关作风和行业风气的转变。全省交通系统已有37.3%的单位进入地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行列,76.8%的单位进入县级以上文明单位行列,37个单位(集体)成为省级文明示范窗口,全省交通规费征稽系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行业称号。在防治“非典”、“禽流感”战斗中,全省交通系统特别是运输行业广大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始终坚守在车站码头等防控前线,确保了“交通不断,货流不断,客流不断,病源切断”。

(五)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03年,我厅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35件,今年达172件,是省直部门承办建议最多的单位之一。我厅建议办理有三个特点:一是工作量大、任务重;二是建议中要求工程立项和资金投入的多,占建议总数的95%强;三是大部分建议所提的都是计划或规划外项目,解决问题的难度大。为了把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好,我们始终把办理代表建议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努力改进交通工作的大事来抓,从厅领导、厅机关处室到下属各承办单位均建立了办理责任制。作为全厅办理工作总负责人,我要求自己和负责办理的同志强化三个意识:一是法制意识,把宣传、贯彻《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条例》贯穿于办理工作的始终;二是责任意识,把“人民代表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办理工作的标准;三是创新意识,力求在办理措施上有新的加强,在办理方法上有新的改进,在办理质量上有新的提高。今年6月,我厅报请省人大联工委、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领导同意并参加,召开了有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建议、提案办理汇报会,给到会的领导、代表、委员汇报情况,听取办理意见,得到了代表和委员的理解和好评。同时,自任现职以来,每年我都坚持自己办理1-2件重点建议。如2003年湘西代表团叶红专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吉首经凤凰至大兴公路建设的建议》,我在办理过程中,组织有关同志专题研究,提前把该项目纳入了建设计划。后来又利用陪同省领导考察湘西的机会,与州委、州人大和州政府领导一道商量解决该项目的资金问题,并要求当地交通部门抓紧前期工作。建议办理完后,去年6月初我又与该建议的领衔代表取得联系,征询了代表对建议的办理意见。该项目已于去年11月开工。对于人大代表的来访、来信,我都热情接待、答复,或及时批转有关部门处理,尽可能帮助解决问题。1998年以来,我厅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连年被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六)严格自律,认真搞好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1、当好“班长”,努力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本届任职以来,我继续把抓好班子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对班子成员放心、放手、放权。厅制定了《党组会议制度》、《厅务会议制度》、《厅长办公会议制度》和《湖南省交通厅工作规则》等,严格按制度议事决策。我时常告诫自己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容人、容事、容言,方圆有度,努力维护和增进班子团结;党组一班人围绕集体权威密切配合,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在全厅营造了有利于工作的心齐、气顺、和谐的氛围。

2、坚持从严治党治政,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党风廉政建设,我丝毫不敢懈怠。一是认真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以及中央和省委有关勤政廉政的规定、指示,认真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去年,厅党组在抓好中心组学习的同时,先后举办了四期处级干部学习班,分期分批对厅管256名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艰苦奋斗,廉洁从政”集中培训学习和教育。我在厅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会上和第

三、第四期处级干部学习班上上了题为《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切实做到“两个提高”,为实现湖南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的主题教育党课,引起较热烈反响。今年6月,我们根据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要求,在长沙举行了全省交通系统党内知识法规竞赛,推动了全系统宣传学习和贯彻两个《条例》活动走向深入。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源头治理。针对交通行业实际,我们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了《廉政合同》;制定了《湖南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基建和招投标工作,依靠驻厅纪检组、监察室,加强了对项目招投标全过程的监督。我们积极受理和认真查处群众举报,对25家违规的投标单位分别作出了行政处罚,维护了交通建设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不断强化反腐败斗争三项工作格局,积极支持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查案办案。去年,全系统共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1365件,涉及党员干部400件(次)、监察对象387件(次),通过初核案件线索,立案67件,查结60件,销案3件;依规依纪处理干部94人,其中党员干部65人、监察对象47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3.66万元。作为厅长,对每一封群众来信,我都认真阅览,并批转有关部门认真办理和回复;亲自过问或嘱托党组秘书了解查办情况。一年来,我批阅的群众群众来信均由有关部门作了回复和调查处理。四是临深履薄,严格自律,廉洁从政。凡要求其他同志做到的,自己坚决首先做到,同时也对亲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多年来,我没有在工程建设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中打招呼、批条子;坚决拒收红包礼金和各类贵重物品;到基层调研、检查轻车简从,不打招呼,不讲排场。工作之余,我基本上在家学习、休息,淡泊自守,洁身自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本届任职以来,我尽心竭力,一如既往,同班子成员与全厅同志一道,做了一些工作,力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无悔矣”。但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比,与全省人民加快交通发展的愿望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管理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相对滞后。我们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熟悉的办法不管用,管用的办法还不熟悉”等问题;在如何依法行政、如何运用经济杠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管理方面缺乏创新,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交通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筹融资工作难度很大。亟需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拓宽筹资领域、搞好招商引资。三是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就个人而言,由于平时事务性工作多,在学习上欠缺系统、深入,对推进全行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还不够;有些工作缺乏督促检查,落实不够好;有时遇事不够冷静,有急躁情绪等。这些都有待切实改进。

三、今后的打算我将以这次述职评议为动力,虚心接受人大常委会、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和全厅同志的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恪尽职守。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我将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加强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严格执行《宪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把依法行政落实到交通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做到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

(二)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全省交通事业更快发展。我将与全厅同志一道,紧紧围绕全省交通工作全局,统筹兼顾,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交通发展各阶段目标的实现;积极实施交通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缓解当前交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切实抓好行业管理,推进“科教兴交”,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高效率、高质量优化配置交通资源,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推动全省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切实改进作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我将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坚持“执政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努力抓好全厅的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勤政为民,拒腐防变,廉洁奉公。我十分感谢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直各部门、社会各界一贯对交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和全厅同志多提批评意见,我一定以为镜鉴。我将始终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为全省交通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谢谢!

推荐第10篇:交通厅厅长述职报告

述 职 报 告——在厅机关全体干部和厅直单位负责同志会议上 各位领导、评议调查组的各位委员和代表、同志们: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我进行述职评议,既是对交通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是对我个人的极大关心和鞭策。按照述职评议的要求,今天我首先向厅机关全体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厅直单位负责同志把我本届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述职汇报如下,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年3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任命我继续担任省交通厅厅长,我深感这既是对我的信任,又责任重大。作为一名“老交通”,我在就职时曾郑重表示,要以“结缘交通终不悔,甘为发展勤耕耘”自勉,把握“四心”(即:树立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突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凝聚民心,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强化核心,不断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一年多来,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正确领导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党组“一班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切实履行职责,团结带领全厅和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交通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本届工作,我们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发展。过去五年里,我省交通职工群策群力,用较短时间,使全省高速公路突破了千公里,公路、航道技术等级和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水陆运输结构逐步改善,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瓶颈”制约初步缓解。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与支持的结果,是历代交通干部职工特别是老同志辛勤奉献打下的基础,是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机遇。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好先行,去年初,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按照这一目标,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求真务实,一心一意谋发展,~年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公路124.6亿元,港航5.9亿元,站场2.9亿元。衡枣高速公路、长潭高速公路路面改造、永连公路二期工程、张罗公路湘西段、长沙霞凝港区主体工程等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常张高速公路、株洲航电枢纽、常德至鲇鱼口航运工程等在建项目进展良好;衡大、邵怀、怀新和常吉高速公路先后开工;洞庭湖区畅通工程正式启动;造福于全省农村的县际及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完成投资19.7亿元,完成路基改造3959公里,完成沥青(水泥)路面2178公里。到年底,全省新增公路426公里,公路总里程为8523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218公里,位列全国第九;二级以上公路为6859公里,比上年新增477公里。我们大力开展运输市场整顿,加快道路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克服“非典”造成的影响,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9.04亿人,旅客周转量384.7亿人公里,分别为上年的98.6%和99.90%;完成货运量5.11亿吨,货物周转量455.4亿吨公里,分别为上年的118.97%和128%;完成水运客运量793万人,旅客周转量2.4亿人公里,分别为上年的63.5%和75%,完成货运量3600万吨,货物周转量121.7亿吨公里,分别为上年的95.7%和89.8%。交通安全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今年,我们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协调好加快发展与量力而行、主骨架建设与路网及农村公路建设、建设质量与建设速度、加快建设与加强养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事业同步发展等关系作为交通工作重要内容。1-7月,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0.61亿元,占年计划130亿元的46.6%,为上年同期的138.4%。其中高速公路完成28.3亿元,占年计划的37.5%;面上项目完成4.2亿元,占年计划的52.5%;被省政府列为“八件实事”之一的县际及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和洞庭湖区桥梁畅通工程分别完成投资15.5亿元和9763万元,占年计划的67.22%和58.4%。广大建设者克服了物价上涨、洪涝水毁等困难,强化质量管理,狠抓施工进度,各在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醴陵至湘潭、长沙至湘潭西线高速公路先后开工;长沙至株洲、邵阳謝x荨⒑庋糁裂琢甑雀咚俟非捌诠ぷ鞫荚谧ソ艚校φ甑卓ぁ? 做好科学规划和前期工作对加快建设举足轻重。几年来,我们对各重点项目早作规划和前期工作安排,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落实。为加快进度,我多次带队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有关部委和咨询评估机构、银行的支持,力争新上项目按期或提前开工。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力量攻关,编制完成了《湖南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公路发展和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湖南省公路水路“十一五”规划》、《湖南省国家商品粮基地公路建设计划》等,建立了充足的项目储备,保证了加快建设的需要。

(二)大力拓宽筹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绩为解决我省交通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我们在拓宽筹融资渠道上进行了不懈努力,过去五年累计征收各项交通规费(含车购税)116.26亿元、通行费73.8亿元,争取国家投资84亿元(交通部51.2亿元,国家财政专项资金32.8亿元),为逐年加大建设投资提供了有力保障。~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取得了新的成绩。~年全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超年计划12%;代征车购税同比增长30%;通行费征收比上年增长46.6%;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县到乡镇公路建设和洞庭湖区畅通工程的筹资政策,为加快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还通过积极努力,争取交通部投资18.3569亿元,国债资金投入6.57亿元,加大对我省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经多方协商、衔接,争取银行贷款76.5亿元。为大力吸引外资、民资加快交通建设,我们成立专门班子,加强项目推介和引资谈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在去年10月举行的湖南深圳招商洽谈会上,我厅与境内外企业签订长潭西线、醴陵至湘潭、随州至岳阳等7条高速公路建设或特许经营的合同或协议,引资额达146亿元。各项目的履约工作均在按程序落实。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及时推出了一批新的项目,积极开展引资洽谈。

(三)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依规实施交通行业管理近年来,我们报请

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以及中央和省委有关勤政廉政的规定、指示,认真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不断提~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去年,厅党组在抓好中心组学习的同时,先后举办了四期处级干部~,分期分批对厅管256名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艰苦奋斗,廉洁从政”集中培训学习和教育。我在厅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会上和第

三、第四期处级干部~上上了题为《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切实做到“两个提高”,为实现湖南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的主题教育党课,引起较热烈反响。今年6月,我们根据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要求,在长沙举行了全省交通系统党内知识法规竞赛,推动了全系统宣传学习和贯彻两个《条例》活动走向深入。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源头治理。针对交通行业实际,我们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了《廉政合同》;制定了《湖南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基建和招投标工作,依靠驻厅纪检组、监察室,加强了对项目招投标全过程的监督。我们积极受理和认真查处群众举报,对25家违规的投标单位分别作出了行政处罚,维护了交通建设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不断强化反~斗争三项工作格局,积极支持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查案办案。去年,全系统共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1365件,涉及党员干部400件(次)、监察对象387件(次),通过初核案件线索,立案67件,查结60件,销案3件;依规依纪处理干部94人,其中党员干部65人、监察对象47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3.66万元。作为厅长,对每一封群众来信,我都认真阅览,并批转有关部门认真办理和回复;亲自过问或嘱托党组秘书了解查办情况。一年来,我批阅的群众群众来信均由有关部门作了回复和调查处理。四是临深履薄,严格自律,廉洁从政。凡要求其他同志做到的,自己坚决首先做到,同时也对亲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多年来,我没有在工程建设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中打招呼、批条子;坚决拒收红包礼金和各类贵重物品;到基层调研、检查轻车简从,不打招呼,不讲排场。工作之余,我基本上在家学习、休息,淡泊自守,洁身自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本届任职以来,我尽心竭力,一如既往,同班子成员与全厅同志一道,做了一些工作,力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无悔矣”。但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比,与全省人民加快交通发展的愿望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管理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相对滞后。我们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熟悉的办法不管用,管用的办法还不熟悉”等问题;在如何依法行政、如何运用经济杠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管理方面缺乏创新,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交通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筹融资工作难度很大。亟需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拓宽筹资领域、搞好招商引资。三是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就个人而言,由于平时事务性工作多,在学习上欠缺系统、深入,对推进全行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还不够;有些工作缺乏督促检查,落实不够好;有时遇事不够冷静,有急躁情绪等。这些都有待切实改进。

三、今后的打算我将以这次述职评议为动力,虚心接受人大常委会、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和全厅同志的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恪尽职守。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我将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加强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严格执行《宪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把依法行政落实到交通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做到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

(二)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全省交通事业更快发展。我将与全厅同志一道,紧紧围绕全省交通工作全局,统筹兼顾,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交通发展各阶段目标的实现;积极实施交通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缓解当前交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切实抓好行业管理,推进“科教兴交”,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高效率、高质量优化配置交通资源,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推动全省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切实改进作风,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我将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坚持“执政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努力抓好全厅的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勤政为民,拒腐防变,廉洁奉公。我十分感谢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直各部门、社会各界一贯对交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和全厅同志多提批评意见,我一定以为镜鉴。我将始终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为全省交通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谢谢!

第11篇:述职报告(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团结带领厅党组和厅领导班子成员,与全厅干部职工一道,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扎实苦干,依靠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和本厅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坚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思想取得了明显进步,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执政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学习、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重视学习,改进作风,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

(一)注重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和培养学习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学习,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根据《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农业厅党组中心组2004年理论学习安排意见》,我结合单位工作情况和个人实际,认真制定了学习计划,自费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务必”的理论、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注重学习有关“三农”工作业务知识,广泛涉猎了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自己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班子成员坚持中心组学习,指定学习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使党组和班子成员在学习中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团结协作。

(二)努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业发展观,从我省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计,确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发展的具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意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严格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把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坚持加强综合协调,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合力。

(三)切实改进作风。要求自己自觉做到依法行政,科学执政,廉洁勤政。注重抓法治型机关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注重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意识;注重抓效能型机关建设,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上级决策与本部门实际相结合,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求真务实,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一年来,我严格遵守和维护了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持做到了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依法行使权力,公道正派用人,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注意选拔任用素质好、群众公认的同志到领导岗位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了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去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年未有的大好形势:

——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35亿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增长0.5%;总产量4266万吨,同比增长19.3%。其中,夏粮总产量2521万吨,同比增加184.58万吨,增长7.9%;秋粮总产量1739万吨,同比增加505.95万吨,增长41%。我省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7.8%,居全国首位。经济作物生产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全省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达到7500万亩,同比增加500万亩,增长7.1%,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5.2∶34.8发展到64.3∶35.7。其中,棉花总产量66.1万吨,同比增长75.5%,居全国第三位;油料总产量420万吨,同比增长35%,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总产量5400万吨,同比增长19%,居全国第三位。水果、瓜类、茶叶、花卉、食用菌、蚕茧等特色农产品的面积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收获面积近6000万亩,占到粮食总面积的一半多。秋播小麦面积7300多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16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3%。优质小麦70%以上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0多个。全省粮食年加工能力达3000万吨左右,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3%,其中小麦加工能力2000万吨。全省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区发展到16个,总面积520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全省绿色食品新增11个企业、55个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7.5%和2.2倍,总数达到99个。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700多个,初步形成了黄河滩奶牛、豫东奶牛、豫北肉牛、豫南水禽等为代表的区域化新格局,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占全省畜产品总量的50%以上;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90多万吨,乳品加工能力130万吨,畜牧业年转化粮食近1500万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00多万亩,其中名特优品种面积占1/3;水产品产量达到42万吨,比上年增长7.8%。全省141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同比增加100多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超过639万人。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1692.48亿元,同比增长13.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963.42亿元,同比增长12.9%。

——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0元,同比增长14%,不仅扭转了多年以来的缓慢增长局面,而且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由于全党重视、政策促动、改革推动、市场拉动、干群努力、老天帮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作为作为厅党组书记、厅长,主要做了出思路、抓改革、搞协调、促落实的工作。

第一,始终狠抓支农强农的政策措施宣传贯彻工作。为宣传贯彻好中央一号和省委四号文件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发放《2004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明白纸5.8万份,编发《中央一号和省委四号文件宣传手册》7万册;全省农业部门的大批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对两个文件进行宣讲,并对全省各地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了持续督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使中央和我省一系列支农强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第二,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与指导工作。针对前年秋播时过多降雨导致大面积小

麦不能适时播种的情况,研究推广了“四补一促”技术措施,实现了晚中求早、晚中求好的目标;针对冬季苗情普遍较差的实际,一改多年春管中“肥水后移”的管理措施,及时提出“以促为主,措施前移”,指导各地及早加强管理,实现了春季苗情尽快转化升级的目标。去年我省小麦各种病虫草害发生面积达2.94亿亩次,较常年同期增加3000万亩次。由于我们及早发布了发生趋势预报,及时制定了防治工作预案,积极组织农民普遍开展统防统治,全省共防治2.7亿多亩次,实现了主要病虫害不爆发、不流行、不成灾的目标。尤其在小麦条锈病防控上,在全国首创了“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方法,使呈大流行态势的条锈病被控制在点片发生、局部危害阶段,有效保护了我省乃至黄淮麦区的生产安全。针对秋季部分地方洪涝灾害严重,及时组织专家座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并向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争取了1000万元救灾种子专项补助资金,帮助重灾农户进行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推进“四大基地”建设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良性持续发展,带动了优质粮食生产的整体发展;支持发展粮食加工转化和精深加工业,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形成了河南粮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了经济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明显提高。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益。全省畜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6.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7%。为促进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我们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会同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制定了《2004—2010年河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筹集专项培训资金4000多万元,建立了培训基地。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590万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51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结业20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9万人。政府主导、岗前培训、定向输出、创造品牌,农村劳务输出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势头良好。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坚持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到12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和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最新统计调查显示,我省现有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618家,其中龙头企业2284家,有131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1家,5亿元以上的30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平均资产3.7亿元,年销售收入4.9亿元,分别增长164%、146%。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有相对稳定购销关系的种植基地3701万亩,养殖基地养畜量4957万头、养禽量达3.34亿只。838万农户通过龙头带动进入市场,占农村总户数的43%,平均每户每年增收892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473家,加入农户达183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735家,拥有会员13万个。

第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项目,加快了现有农业高新技术的熟化和转化。种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审定推广了71个新的农作物品种。实施小麦、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9个县(市)共增产小麦、玉米总值2.66亿元。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通过科学指导品种布局和技术服务,使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机耕、深耕、机播、统一供种、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底施农家肥、药剂拌种、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各地通过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培训,提高了实用增产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全年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0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3万人、科技提升行动技术培训9万余人。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直接培训农民达1128余万人。为建立农民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在50个行政村启动了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在7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工作。全省农业中专完成招生近9000名,创历史最高纪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519.6万千瓦,亩均0.7千瓦。在“三夏”、“三秋”两个关键季节,通过科学安排和合理调度,全省小麦播种日最高进度达600多万亩,小麦收获日进度最高达700多万亩,小麦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的86%。全省新推广农村户用沼气30万户,累计达到73万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组织编制并由省政府转发了《2004年-2010年河南省出口创汇农业发展规划》和《2004年-2010年河南省农业利用外资发展规划》。积极争劝河南省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列入国家利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计划,“河南省利用亚行贷款实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项目”和“河南省大别山区利用国际农发基金组织贷款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完成了中荷河南奶业培训示范中心项目移交工作;中尼“南南合作”项目赴尼人员总数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累计成交小麦27.3万吨,签订合同金额3.77亿元。组织5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2大类千余种农产品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交易合同金额达40.7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据海关统计,去年全省实现农产品出口3.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4%;农产品出口超过2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3家,出口额达2.89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额的79.8%。

第七,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深入宣传贯彻《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农村土地承包.

第12篇: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1997年7月11日,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到省人事厅任厅长、党组书记,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全厅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人事人才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下面,我将履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书面汇报,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我到人事厅工作这五年,正处于世纪之交和跨入新世纪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我省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级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按照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人才规模有长足的发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01年底,我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各类人才41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人才达到152万人。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居全国前列,人才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和全厅同志一道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人才战略,初步构筑我省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框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才争夺大战的冲击,全省上下,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全社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为了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创建我省整体性人才开发机制,1998年我们把制定跨世纪人才工程的总体框架和相关政策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吸纳,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报送省委、省政府的送审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主持修改讨论,并作为“三讲”的一项重要成果,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1999]19号。这是指导我省构筑跨世纪人才工程的一个综合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1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我们又抓紧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省政府先后下发《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江苏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省工作,我厅还与省教委、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近三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我厅代拟以省委、省政府或两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共9件,以厅名义下发的文件182件。各地、各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下大力气留住人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对江苏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部放开;引进人才来我省创业享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工资待遇可与用人单位协商从优确定;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住房、子女入学等从优解决。许多突破性政策的出台,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与时俱进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带动全省人才高地建设。

为了增强我省高层次人才竞争能力,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我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333人才工程”。按照《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要求,1997年初,我们配合省委组织部,共评选出“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116人,其中第一层次的33人,第二层次的305人,第三层次的2778人。其中,有2名培养对象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培养对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5名培养对象被评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1]4号,在原有的“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任务目标。通过“333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层次骨干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组织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工程”。2000年根据季允石省长对构筑人才高地提出的“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几个领域,有所突破,形成若干高峰”的要求,我们通过缜密思考,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按照优先产业优先发展、优势领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传统和基础产业兼顾发展的原则,选择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六大领域作为重点,构建六大人才高峰。我们主动会同六大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集中150多人,分成7个调研组,经过3个月的努力,形成了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及相应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高峰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教育行业的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医药行业的“528工程”,卫生行业的“135工程”,电子信息行业的“IT高层次人才工程”,机械汽车行业的“313工程”,建筑行业的“当代鲁班人才工程”,农业行业的“226兴农工程”。对这六个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实施重点规划、重点发展、重点投入,逐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地带和强磁场,使人才资源开发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与此相匹配,还制定了10项政策,具体包括“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率先在六大行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加快职称改革步伐,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等。到2005年我省六大行业人才资源将达到233万人,年均增长为7%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157万人,年均增长为10%以上。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是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继“333人才工程”之后将人才开发进一步由行业推进的重要步骤。三是组织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应对入世,增强我省国际竞争力,要把基点放在我省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上。去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我厅代拟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要求,即在“十五”期间,全省县区开展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达到100%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超过80%,全省继续教育对象按照年度规定学时学习或获得学分的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全省将有118万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二以载体建设为重点,为高层次人才实现创业抱负和发挥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载体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载体的建设是再造江苏21世纪人才新优势的重要依托。一是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制度。我省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1家,设站数占全国流动站总数的96%,涵盖53个一级学科,占已设站一级学科的67%;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2家,设站数占全国的10%;2000年,我们会同省经贸委在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批准34家。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首创,得到国家人事部的充分肯定。自1986年以来,我省累计培养博士后人员1300多名。目前,我省博士后年招收规模超过250人,全省现有在站博士后600多人,成为活跃在我省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二是发展壮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我省已建立了江苏、金陵海外学子、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昆山和常熟等9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的1/6。正在筹建的有泰州、张家港、省农科院农业专业等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我省的9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共有4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涉及软件开发、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药、环保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三是以政府奖励为纽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家队伍。目前,我省拥有各类专家7933人。其中,省属各类专家4390人省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分别有1234人和99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3057人,另有驻苏部属单位各类专家3543人。四是以项目、课题等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近几年来,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和技术难题,我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有计划地组织了一批符合我省经济发展要求,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仅去年我省就组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423项,在IT、生物、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引进69名外国专家;并有120位外国专家以各种形式帮助我省解决73项技术难题;实施苏北五市引智项目51项,引进外国农业专家102人,完成12项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工作。

三、不断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完善公务员制度,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按照国家人事部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确立了“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公务员过渡工作,全省各级机关工作人员除不符合规定条件外,都已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在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运行后,我们又进一步着力于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就是建立比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务员法规体系。建立机制,就是通过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制度的实施,促进法制化管理机制、竞争监督机制的建立。我们在全面完善的基础上,突出地把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1、凡进必考。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必须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补充工作人员,今年我们成功地组织了4900个岗位的招录工作。2、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比较好地体现了用人上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扩大了识人视野,拓宽了选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2001年省级党政机关通过竞争上岗的人员有2374人。3、强化考核。进一步完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务升降、工资增减挂起钩来。为了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去年我们在“优秀”、“称职”、“不称职”的等次基础上增设了“基本称职”等次,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着力提高考核的质量和效果。4、岗位轮换。对于在管理人、财、物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对于从事某一项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同志,进行岗位轮换,有利于调整队伍结构,提高公务员素质,有利于锻炼培养干部,发挥个人的才干,增强单位的活力。改进管理,就是研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制定周密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公务员管理的不同要求进行了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具体办法。

二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我省有事业单位5万多个,有150多万人,类型较多,情况复杂。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根据“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工资分配、职称制度、社会保险等项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一是改革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南京、无锡、南通、盐城、镇江等市事业单位用人普遍实行了聘用制,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事业单位职工中形

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竞争意识,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分开。事业单位按照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结构比例的指导或规定,自主设岗,自主聘任专业技术人员,有的高职低聘,有的试聘、缓聘,并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逐步用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决定续聘、解聘、增资、晋级或奖惩。三是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去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的意见》苏政办发[2001]107号,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提出了9种分配形式,即工资总额与单位效益挂钩;工资总额与单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兼职兼薪;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职务技术成果按收益比例奖励;事业单位法人代表个人收入与工作目标和业绩挂钩;补充购买商业保险。目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在19家省直单位和5个市、县区先行试点。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2001年底,已有25018个单位的70多万人签订了聘用合同,占人员总数的473%;有18830个单位推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占单位总数的36%;有12566个单位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占单位总数的24%。

三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我们积极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现代企业人事制度。同时积极参与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工作,建立选拔、任用、测评、考核、储备、流动等管理制度,1999年2月,省政府和国家人事部共同组建了“中国江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潮,在培训、市场配置等方面提供方便,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同时帮助和指导企业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培训和管理工作。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帮助各类企业重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急需人才,调剂积压人才,促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四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99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人才市场,全省各地人才市场也相继成立。今年4月,我厅和省信息产业厅、江苏软件园管委会依托江苏软件园共同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省级IT人才市唱—江苏省信息技术人才市常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人才市场121家,初步形成以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为主渠道,以“江苏省苏北农村人才市潮及行业人才市场为补充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述职报告《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人才市场立法、市场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一是举办了各类人才交流活动。截止2001年底,全省各级人才交流机构共举办各类人才交流大会9500场次,约184万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人才,884万人才参加交流,157万人通过人才市场实现了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除少数特殊专业外,全部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要人才找市场,要求职进市常南京、苏州等人才市场发育较好的市,80%左右的人才流动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人才市场发挥了人才流动的主渠道作用。二是人事代理逐步成为人才市场的一项重要服务项目。为流动人才保管人事档案、办理聘用合同鉴证、代办社会保险、职称评审、户粮关系等。截止2001年底,全省有58万家企事业单位实行了人事代理,代理人数超过51万人。三是开展人才培训。2001年全省各级人才市场共举办岗前、转岗和专业知识培训班666期,有10多万人参加培训。四是加强人才流动信息建设。2001年我省建成人才市场局域网7个,因特网人才信息站点32个,入站信息592万多条,访问人数114万多人次。省人才市场还多次举办了网上人才招聘活动,实现了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五是开展人才测评服务。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要求,2001年全省共为近3000名人才提供了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工作业绩、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测评服务,为人才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统筹兼顾、保持人事工作协调发展

一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省1998年有普通高校、中专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143万,1999年15万,2000年167万。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职能没有划入省教育厅前,我们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全局出发,采取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在具体工作环节上,尽量简化手续,改进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二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从1998年至2000年,是实施党中央关于三年军队裁减员额50万战略决策的实施之年。我省每年安置军转干部数量在全国都居于前列。我们始终坚持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保持安置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采取指令性计划分配,把师团职干部作为重

点,加强条块协作,拓宽安置渠道,把军转安置和开发人才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了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实施办法。从1997年到2001年我省共接收安置转业干部21970名,其中,师职干部110名,团职干部4595名。我们还妥善处理了八十年代安排进企业工作的转业干部上访问题。

三做好工资福利工作。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调整我省地方性津贴、补贴标准和完成增资项目,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待遇。1997年调整综合补贴人均月增资63元,省直单位参照南京市执行“同城待遇”人均月增资200元左右;1998年和2000年两次调整职务岗位津贴,人均月增资均超过80元;1997年以来我省自行出台的增资项目,累计增资人均每月240元左右,其中省直单位人均每月增资450元左右。加上国家统一部署的增资项目及时落实到位,我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增强法制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一努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的增强,对国家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认真学法、大力普法,提高我省国家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在“三五”普法期间,全省公务员以及参照和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230494人参加了法制宣传教育学习考试,参考率92%。其中市厅级领导干部1007人,占市厅级领导干部总数的90%;县处级干部11500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70%。为了加强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培训工作,去年我们按照省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全省公务员“四五”普法工作又进行了部署。同时,我们还与省委组织部联合部署“省级机关公务员和参照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世贸知识”培训工作,把培训与公务员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共有12万人通过了培训考核。对各市WTO知识培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1年全省共有238万名公务员、参照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参加了培训。

三加强制度建设。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各单项法规以及实施办法的出台,我们在制定公务员录用、录用监督、录用考核、录用体检、特殊职位录用、考核、辞职辞退、回避、轮岗、退休、奖励、职务任免等办法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制定了培训、出国培训、申诉控告、职位分类等实施细则。在《江苏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我们代拟了《江苏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97年10月,省政府第96号令颁布该条例的实施细则。我们还制定了人才引进、专家选拔和博士后管理等方面的文件,对人事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今年,我们根据入世的要求,全面清理人事人才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文件,现已废止187项,修改5项,保留153项,按立法程序上报修改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有3项。

三加强执法检查。我们多次组织对已出台的公务员管理法规、规章和省里的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和我省人才流动、人才市场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各项法规落到实处,同时在全系统推行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评议考核制。我们将行政执法的权利、目标、要求和责任明确落实到具体执行岗位、执法人员,以保证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布办事结果,使人事工作的管理行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保证人事管理活动依法进行;我们还聘请了三批78位人事工作监察员,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对人事部门依法行政和政风建设评议考核。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受理有关人事争议仲裁案件,调解矛盾,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

通过五年的工作,我的主要体会是:

理论武装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灵魂。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灵魂。在工作安排上,把学习作为头等大事,特别是重点学习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和专题论述。平时抓好党组中心组学习,做到学习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落实。同时举办全省人事局长轮训班,把县以上人事局长普遍轮训一遍,机关处级干部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年终总结和考虑来年工作,也是先学习,然后组织交流和讨论,使大家能够从更新的高度、更开阔的视野,在更深的层面上,来重新审视和谋划人事人才工作,从而促进了各项人事工作的开展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服务大局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主题。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地将人事人才工作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循环之中。去年我们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制定了《江苏省人才资源开发“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到“十五”期末,全省人才总量达到554万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159万人左右,平均每年递增7%左右。同时,我们还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战

略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积极主动地找抓手、想办法、求落实。2000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大清华百名博士江苏行”活动,北大清华百名博士与我省500多家企业进行项目洽谈和科研成果转化交流,达成了300多项协议;2001年我们组织了“赴京招聘千名博士后”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委书记回良玉特别批示:“人事厅此举影响和效果很好。”我们还承办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1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推出我省引智项目368项,国外专家组织接受我省专家需求项目180项,12个外国猎头公司愿意为我省聘请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还采取了10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推进苏北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截止2001年底,我省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人才1126万,占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27%,较1999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2002年我们又组织了“百名海外留学博士江苏行暨高新技术项目洽谈会”,海外留学人员携带120多个项目,有近500家企业参加洽谈,达成意向性协议108项。另外,我们在出台重大人事人才政策方案时,十分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坚持了加大改革力度,又考虑到了社会和人们的承受程度,从而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维护稳定。

解放思想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关键。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人事人才工作大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十分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创新。1998年,我们提出了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突破传统人事管理方式的束缚。以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大胆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人事管理方式,使人事部门从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转变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构,使人事管理方式由简单的办理事务为主转变为人才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并举,形成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新格局。二是突破旧有人事工作范畴的束缚。把人事工作的服务领域由国有经济进一步向整个国民经济拓展,积极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提供人才服务;把人事工作的服务内容由传统的对国家干部实施管理,向重点为各级各类人才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方面拓展;把人事工作的服务手段由传统的管理进一步向发展人事代理、人事咨询、人才评价、执业资格管理等社会服务方面拓展,以不断扩大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是突破人才资源条块分割体制的束缚。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加大市场对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努力疏通不同行政隶属单位间,不同行业、区域单位间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人才交流、配置的通道,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国有资产和资本的重组,进行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形成人才资源良性的集聚与扩散机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由于思想解放、思路拓宽,使得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显著增强,人事工作的影响也因此不断扩展。

调查研究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前提。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上新台阶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途径。每年年底年初,我们都要开展一次全面性的调研,目的是为了总结上一年的工作、形成新一年的工作思路。对于重点调研项目,我们强调要有准备、有组织、沉下去、出成果。五年来这样的调研共进行四次:第一次是1997年底,主要是围绕解决上下左右协同配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上新台阶的问题;第二次是1998年底到1999年上半年,主要解决人才资源开发的宏观政策问题;第三次是2000年3月,主要是围绕留住高层次人才这个课题,重点对10所高校、10个科研院所、10家企业进行调研;第四次是2001年,围绕如何构建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拿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案,提出改革的措施和办法,并形成文件或规章,有一些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则将情况、问题和建议向省政府作专题汇报,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我省各项人事人才工作的开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自身建设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基矗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事干部队伍,是人事人才工作取得新成绩和实现新突破的基矗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为了加强厅机关公文、财务和物资的统一管理,1997年我们出台了《江苏省人事厅公文处理办法》、《江苏省人事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物资管理工作的意见》、《江苏省人事厅汽车使用管理办法》,通过集中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改善了办公条件,也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搞活机关的内部用人机制,我们逐步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制度,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000年底我厅机构改革时,通过竞争上岗,有7名年轻同志走上正处岗位,正处长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78岁下降到41岁,全厅处级干部本科学历层次由竞争上岗前的5876%提高到现

在的71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定期听取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执行情况汇报,加强对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凡全省人事人才中长期规划、年度工作安排以及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局性人事人才工作重要政策出台,人事任免和调整,都必须经过厅党组会或办公会集体讨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对各项工作部署、决定决议贯彻情况的督促检查制度。对于厅里确定的年度、季度、月度工作目标,对落实情况逐月进行检查;对“江苏人事网站厅长信箱”和“人事信访信箱”收到的信函,基本做到件件有答复;对于“两会”建议提案,我们在认真办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落实,去年针对关于“对回国满30年的归侨回原居国探亲报销一次路费”的建议案,我厅多次和有关部门磋商,并积极向省政府反映,使这一久悬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全省人事系统“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我们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对全省人事系统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进一步树立了人事部门和人事干部的良好形象。

这几年人事人才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表了“七一”、“八七”等重要讲话,对做好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审视和谋划人事人才工作;我国加入WTO,人事人才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严竣挑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应对;江苏经济进入大转折、大提升、大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提供坚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证。这些都为我省人事人才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新世纪之初,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写进“十五”规划,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比以往都更加重视人才、关注和支持人事人才工作,这就为人事人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同志的精心指导、大力支持,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再就是党组一班人同心协力,全厅同志团结奋斗。我是人事厅一把手,又兼任省编办主任,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水平有限,从严格意义上讲,前面提到的各项工作都不是我个人亲自操作的,我的作用主要是三条:一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定思路、出题目;二是组织大家一齐干,充分发挥分管厅长和处长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抓督促检查。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各位副厅长和处长尽职尽力,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是我十分感谢并感到幸运的。

在充分肯定所做工作的同时,我深知这些工作也只是阶段性的,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同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同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丝毫未敢懈怠,始终抱着“忧患大于乐观”的态度,以“临深履北的精神对待工作。我个人认为差距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具体讲有三点,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开发理念尚没有真正形成;二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人才工作的传统思维定势仍然相当程度存在着,想问题做事情,特别是遇到难题时,仍会自主不自主地回到老路上去。三是求稳怕乱,框子多,顾虑多,缺乏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二,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差距。目前在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改革,亟需继续深入下去。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充满活力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尚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部分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平均主义现象依然严重,制约了专门人才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稳定。

第三,人才资源组织程度上的差距。随着生产力向大企业集团集聚,人力资本的集聚和群体效应的发挥是现代人力资本运作的必然趋势。我省人才资源开发的方式尚未完全脱离传统模式,缺乏在全社会乃至国际上整合人才资源的魄力和办法。我省人才总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比例、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以及综合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第四,环境营造上的差距。一个有利于吸引、集聚和用好、用活人才的大环境尚需大力营造,我们虽然制定了不少政策,但广为宣传不够,督促检查不够,狠抓落实不够,用人主体的小环境建设也亟待加强。

问题的存在同我个人的素养、水平、能力和工作作风都是有关系的。检讨我个人履职上的差距,主要表现有:

工作作风不够细致扎实,许多问题想到了,也说了,但具体指导不够,抓落实不够。

个人性格比较偏急,有时要求过高,有时节奏太快,影响工作效果。

疏于交往,倦于应酬,对上汇报不够主动,左右沟通不够及时。

对上述存在问题,我将高度重视,并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听取意见,激励自己,自强不息,以求不断有新的提高和进步。

第13篇: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1997年7月11日,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到省人事厅任厅长、党组书记。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全厅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人事人才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下面,我将履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书面汇报,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我到人事厅工作这五年,正处于世纪之交和跨入新世纪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我省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级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按照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人才规模有长足的发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01年底,我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各类人才41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人才达到152万人。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居全国前列,人才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和全厅同志一道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人才战略,初步构筑我省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框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才争夺大战的冲击,全省上下,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全社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为了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创建我省整体性人才开发机制,1998年我们把制定跨世纪人才工程的总体框架和相关政策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吸纳,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报送省委、省政府的送审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主持修改讨论,并作为“三讲”的一项重要成果,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1999]19号。这是指导我省构筑跨世纪人才工程的一个综合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1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我们又抓紧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省政府先后下发《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江苏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省工作,我厅还与省教委、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近三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我厅代拟以省委、省政府或两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共9件,以厅名义下发的文件182件。各地、各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下大力气留住人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对江苏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部放开;引进人才来我省创业享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工资待遇可与用人单位协商从优确定;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住房、子女入学等从优解决。许多突破性政策的出台,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与时俱进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带动全省人才高地建设。

为了增强我省高层次人才竞争能力,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我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333人才工程”。按照《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要求,1997年初,我们配合省委组织部,共评选出“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116人,其中第一层次的33人,第二层次的305人,第三层次的2778人。其中,有2名培养对象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培养对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5名培养对象被评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1]4号,在原有的“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任务目标。通过“333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层次骨干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组织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工程”。2000年根据季允石省长对构筑人才高地提出的“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几个领域,有所突破,形成若干高峰”的要求,我们通过缜密思考,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按照优先产业优先发展、优势领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传统和基础产业兼顾发展的原则,选择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六大领域作为重点,构建六大人才高峰。我们主动会同六大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集中150多人,分成7个调研组,经过3个月的努力,形成了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及相应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高峰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教育行业的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医药行业的“528工程”,卫生行业的“135工程”,电子信息行业的“IT高层次人才工程”,机械汽车行业的“313工程”,建筑行业的“当代鲁班人才工程”,农业行业的“226兴农工程”。对这六个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实施重点规划、重点发展、重点投入,逐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地带和强磁场,使人才资源开发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与此相匹配,还制定了10项政策,具体包括“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率先在六大行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加快职称改革步伐,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等

。到2005年我省六大行业人才资源将达到233万人,年均增长为7%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157万人,年均增长为10%以上。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是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继“333人才工程”之后将人才开发进一步由行业推进的重要步骤。三是组织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应对入世,增强我省国际竞争力,要把基点放在我省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上。去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我厅代拟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要求,即在“十五”期间,全省县区开展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达到100%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超过80%,全省继续教育对象按照年度规定学时学习或获得学分的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全省将有118万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二以载体建设为重点,为高层次人才实现创业抱负和发挥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载体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载体的建设是再造江苏21世纪人才新优势的重要依托。一是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制度。我省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1家,设站数占全国流动站总数的96%,涵盖53个一级学科,占已设站一级学科的67%;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2家,设站数占全国的10%;2000年,我们会同省经贸委在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批准34家。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首创,得到国家人事部的充分肯定。自1986年以来,我省累计培养博士后人员1300多名。目前,我省博士后年招收规模超过250人,全省现有在站博士后600多人,成为活跃在我省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二是发展壮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我省已建立了江苏、金陵海外学子、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昆山和常熟等9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的1/6。正在筹建的有泰州、张家港、省农科院农业专业等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我省的9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共有4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涉及软件开发、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药、环保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三是以政府奖励为纽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家队伍。目前,我省拥有各类专家7933人。其中,省属各类专家4390人省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分别有1234人和99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3057人,另有驻苏部属单位各类专家3543人。四是以项目、课题等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近几年来,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和技术难题,我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有计划地组织了一批符合我省经济发展要求,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仅去年我省就组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423项,在IT、生物、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引进69名外国专家;并有120位外国专家以各种形式帮助我省解决73项技术难题;实施苏北五市引智项目51项,引进外国农业专家102人,完成12项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工作。

三、不断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完善公务员制度,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按照国家人事部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确立了“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公务员过渡工作,全省各级机关工作人员除不符合规定条件外,都已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在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运行后,我们又进一步着力于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就是建立比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务员法规体系。建立机制,就是通过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制度的实施,促进法制化管理机制、竞争监督机制的建立。我们在全面完善的基础上,突出地把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1、凡进必考。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必须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补充工作人员,今年我们成功地组织了4900个岗位的招录工作。2、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比较好地体现了用人上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扩大了识人视野,拓宽了选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2001年省级党政机关通过竞争上岗的人员有2374人。3、强化考核。进一步完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务升降、工资增减挂起钩来。为了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去年我们在“优秀”、“称职”、“不称职”的等次基础上增设了“基本称职”等次,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着力提高考核的质量和效果。4、岗位轮换。对于在管理人、财、物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对于从事某一项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同志,进行岗位轮换,有利于调整队伍结构,提高公务员素质,有利于锻炼培养干部,发挥个人的才干,增强单位的活力。改进管理,就是研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制定周密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公务员管理的不同要求进行了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具体办法。

二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我省有事业单位5万多个,有150多万人,类型较多,情况复杂。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根据“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工资分配、职称制度、社会保险等项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一是改革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南京、无锡、南通、盐城、镇江等市事业单位用人普遍实行了聘用制,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事业单位职工中形

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竞争意识,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分开。事业单位按照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结

第二,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差距。目前在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改革,亟需继续深入下去。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充满活力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尚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部分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平均主义现象依然严重,制约了专门人才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稳定。

第三,人才资源组织程度上的差距。随着生产力向大企业集团集聚,人力资本的集聚和群体效应的发挥是现代人力资本运作的必然趋势。我省人才资源开发的方式尚未完全脱离传统模式,缺乏在全社会乃至国际上整合人才资源的魄力和办法。我省人才总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比例、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以及综合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第四,环境营造上的差距。一个有利于吸引、集聚和用好、用活人才的大环境尚需大力营造,我们虽然制定了不少政策,但广为宣传不够,督促检查不够,狠抓落实不够,用人主体的小环境建设也亟待加强。

问题的存在同我个人的素养、水平、能力和工作作风都是有关系的。检讨我个人履职上的差距,主要表现有:

工作作风不够细致扎实,许多问题想到了,也说了,但具体指导不够,抓落实不够。

个人性格比较偏急,有时要求过高,有时节奏太快,影响工作效果。

疏于交往,倦于应酬,对上汇报不够主动,左右沟通不够及时。

对上述存在问题,我将高度重视,并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听取意见,激励自己,自强不息,以求不断有新的提高和进步。

第14篇: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文章标题: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1997年7月11日,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到省人事厅任厅长、党组书记。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全厅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人事人才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下面,我将履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书面汇报

,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我到人事厅工作这五年,正处于世纪之交和跨入新世纪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我省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级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按照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人才规模有长足的发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01年底,我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各类人才41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人才达到152万人。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居全国前列,人才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和全厅同志一道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人才战略,初步构筑我省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框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才争夺大战的冲击,全省上下,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全社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为了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创建我省整体性人才开发机制,1998年我们把制定跨世纪人才工程的总体框架和相关政策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吸纳,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报送省委、省政府的送审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主持修改讨论,并作为“三讲”的一项重要成果,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1999]19号。这是指导我省构筑跨世纪人才工程的一个综合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1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我们又抓紧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省政府先后下发《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江苏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省工作,我厅还与省教委、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近三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我厅代拟以省委、省政府或两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共9件,以厅名义下发的文件182件。各地、各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下大力气留住人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对江苏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部放开;引进人才来我省创业享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工资待遇可与用人单位协商从优确定;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住房、子女入学等从优解决。许多突破性政策的出台,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与时俱进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带动全省人才高地建设。

为了增强我省高层次人才竞争能力,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我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333人才工程”。按照《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要求,1997年初,我们配合省委组织部,共评选出“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116人,其中第一层次的33人,第二层次的305人,第三层次的2778人。其中,有2名培养对象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培养对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5名培养对象被评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1]4号,在原有的“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任务目标。通过“333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层次骨干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组织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工程”。2000年根据季允石省长对构筑人才高地提出的“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几个领域,有所突破,形成若干高峰”的要求,我们通过缜密思考,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按照优先产业优先发展、优势领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传统和基础产业兼顾发展的原则,选择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六大领域

第15篇: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1997年7月11日,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到省人事厅任厅长、党组书记。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全厅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人事人才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下面,我将履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书面汇报,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我到人事厅工作这五年,正处于世纪之交和跨入新世纪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我省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级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按照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人才规模有长足的发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01年底,我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各类人才41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人才达到152万人。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居全国前列,人才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和全厅同志一道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人才战略,初步构筑我省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框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才争夺大战的冲击,全省上下,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全社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为了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创建我省整体性人才开发机制,1998年我们把制定跨世纪人才工程的总体框架和相关政策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吸纳,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报送省委、省政府的送审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主持修改讨论,并作为“三讲”的一项重要成果,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1999]19号。这是指导我省构筑跨世纪人才工程的一个综合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1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我们又抓紧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省政府先后下发《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江苏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省工作,我厅还与省教委、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近三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我厅代拟以省委、省政府或两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共9件,以厅名义下发的文件182件。各地、各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下大力气留住人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对江苏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部放开;引进人才来我省创业享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工资待遇可与用人单位协商从优确定;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住房、子女入学等从优解决。许多突破性政策的出台,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与时俱进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带动全省人才高地建设。

为了增强我省高层次人才竞争能力,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我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333人才工程”。按照《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要求,1997年初,我们配合省委组织部,共评选出“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116人,其中第一层次的33人,第二层次的305人,第三层次的2778人。其中,有2名培养对象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培养对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5名培养对象被评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1]4号,在原有的“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任务目标。通过“333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层次骨干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组织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工程”。2000年根据季允石省长对构筑人才高地提出的“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几个领域,有所突破,形成若干高峰”的要求,我们通过缜密思考,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按照优先产业优先发展、优势领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传统和基础产业兼顾发展的原则,选择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六大领域作为重点,构建六大人才高峰。我们主动会同六大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集中150多人,分成7个调研组,经过3个月的努力,形成了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及相应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高峰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教育行业的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医药行业的“528工程”,卫生行业的“135工程”,电子信息行业的“IT高层次人才工程”,机械汽车行业的“313工程”,建筑行业的“当代鲁班人才工程”,农业行业的“226兴农工程”。对这六个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实施重点规划、重点发展、重点投入,逐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地带和强磁场,使人才资源开发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与此相匹配,还制定了10项政策,具体包括“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率先在六大行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加快职称改革步伐,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等。到2005年我省六大行业人才资源将达到233万人,年均增长为7%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157万人,年均增长为10%以上。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是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继“333人才工程”之后将人才开发进一步由行业推进的重要步骤。三是组织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应对入世,增强我省国际竞争力,要把基点放在我省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上。去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我厅代拟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要求,即在“十五”期间,全省县区开展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达到100%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超过80%,全省继续教育对象按照年度规定学时学习或获得学分的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全省将有118万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二以载体建设为重点,为高层次人才实现创业抱负和发挥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载体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载体的建设是再造江苏21世纪人才新优势的重要依托。一是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制度。我省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1家,设站数占全国流动站总数的96%,涵盖53个一级学科,占已设站一级学科的67%;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2家,设站数占全国的10%;2000年,我们会同省经贸委在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批准34家。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首创,得到国家人事部的充分肯定。自1986年以来,我省累计培养博士后人员1300多名。目前,我省博士后年招收规模超过250人,全省现有在站博士后600多人,成为活跃在我省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二是发展壮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我省已建立了江苏、金陵海外学子、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昆山和常熟等9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的1/6。正在筹建的有泰州、张家港、省农科院农业专业等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我省的9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共有4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涉及软件开发、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药、环保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三是以政府奖励为纽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家队伍。目前,我省拥有各类专家7933人。其中,省属各类专家4390人省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分别有1234人和99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3057人,另有驻苏部属单位各类专家3543人。四是以项目、课题等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近几年来,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和技术难题,我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有计划地组织了一批符合我省经济发展要求,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仅去年我省就组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423项,在IT、生物、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引进69名外国专家;并有120位外国专家以各种形式帮助我省解决73项技术难题;实施苏北五市引智项目51项,引进外国农业专家102人,完成12项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工作。

三、不断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完善公务员制度,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按照国家人事部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确立了“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公务员过渡工作,全省各级机关工作人员除不符合规定条件外,都已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在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运行后,我们又进一步着力于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就是建立比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务员法规体系。建立机制,就是通过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制度的实施,促进法制化管理机制、竞争监督机制的建立。我们在全面完善的基础上,突出地把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1、凡进必考。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必须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补充工作人员,今年我们成功地组织了4900个岗位的招录工作。2、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比较好地体现了用人上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扩大了识人视野,拓宽了选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2001年省级党政机关通过竞争上岗的人员有2374人。3、强化考核。进一步完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务升降、工资增减挂起钩来。为了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去年我们在“优秀”、“称职”、“不称职”的等次基础上增设了“基本称职”等次,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着力提高考核的质量和效果。4、岗位轮换。对于在管理人、财、物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对于从事某一项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同志,进行岗位轮换,有利于调整队伍结构,提高公务员素质,有利于锻炼培养干部,发挥个人的才干,增强单位的活力。改进管理,就是研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制定周密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公务员管理的不同要求进行了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具体办法。

二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我省有事业单位5万多个,有150多万人,类型较多,情况复杂。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根据“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工资分配、职称制度、社会保险等项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一是改革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南京、无锡、南通、盐城、镇江等市事业单位用人普遍实行了聘用制,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事业单位职工中形

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竞争意识,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分开。事业单位按照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结构比例的指导或规定,自主设岗,自主聘任专业技术人员,有的高职低聘,有的试聘、缓聘,并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逐步用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决定续聘、解聘、增资、晋级或奖惩。三是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去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的意见》苏政办发[2001]107号,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提出了9种分配形式,即工资总额与单位效益挂钩;工资总额与单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兼职兼薪;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职务技术成果按收益比例奖励;事业单位法人代表个人收入与工作目标和业绩挂钩;补充购买商业保险。目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在19家省直单位和5个市、县区先行试点。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2001年底,已有25018个单位的70多万人签订了聘用合同,占人员总数的473%;有18830个单位推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占单位总数的36%;有12566个单位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占单位总数的24%。

三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我们积极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现代企业人事制度。同时积极参与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工作,建立选拔、任用、测评、考核、储备、流动等管理制度,1999年2月,省政府和国家人事部共同组建了“中国江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潮,在培训、市场配置等方面提供方便,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同时帮助和指导企业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培训和管理工作。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帮助各类企业重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急需人才,调剂积压人才,促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四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99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人才市场,全省各地人才市场也相继成立。今年4月,我厅和省信息产业厅、江苏软件园管委会依托江苏软件园共同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省级IT人才市唱—江苏省信息技术人才市常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人才市场121家,初步形成以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为主渠道,以“江苏省苏北农村人才市潮及行业人才市场为补充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人才市场立法、市场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一是举办了各类人才交流活动。截止2001年底,全省各级人才交流机构共举办各类人才交流大会9500场次,约184万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人才,884万人才参加交流,157万人通过人才市场实现了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除少数特殊专业外,全部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要人才找市场,要求职进市常南京、苏州等人才市场发育较好的市,80%左右的人才流动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人才市场发挥了人才流动的主渠道作用。二是人事代理逐步成为人才市场的一项重要服务项目。为流动人才保管人事档案、办理聘用合同鉴证、代办社会保险、职称评审、户粮关系等。截止2001年底,全省有58万家企事业单位实行了人事代理,代理人数超过51万人。三是开展人才培训。2001年全省各级人才市场共举办岗前、转岗和专业知识培训班666期,有10多万人参加培训。四是加强人才流动信息建设。2001年我省建成人才市场局域网7个,因特网人才信息站点32个,入站信息592万多条,访问人数114万多人次。省人才市场还多次举办了网上人才招聘活动,实现了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五是开展人才测评服务。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要求,2001年全省共为近3000名人才提供了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工作业绩、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测评服务,为人才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统筹兼顾、保持人事工作协调发展

一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省1998年有普通高校、中专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143万,1999年15万,2000年167万。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职能没有划入省教育厅前,我们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全局出发,采取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在具体工作环节上,尽量简化手续,改进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二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从1998年至2000年,是实施党中央关于三年军队裁减员额50万战略决策的实施之年。我省每年安置军转干部数量在全国都居于前列。我们始终坚持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保持安置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采取指令性计划分配,把师团职干部作为重

第16篇:国土资源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我是2003年5月任省国土管理局局长,2005年5月在省级机构改革中被任命为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国土资源部门是主管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府组成部门。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对保障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把我放在这个重要岗位上,我深感责任重大。几年来,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和监督下,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国土资源部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大政方针,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加强国土资源保护、深化改革、依法行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和服务。一是为拉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提供用地服务。1998年以来,共审核报批交通用地2001万亩、水利用地33万亩,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的用地需要,并在土地征用、出让和被用地单位群众安置协调等方面主动做好服务工作。二是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服务。1998年以来,全省共有60余万亩耕地调整为其它农用地,以农用地结构调整支持了农业结构调整。三是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积极开展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处置,处置额达200多亿元,支持了企业改组改制、减债脱困和职工安置。四是为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服务。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及时开展部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为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拓展空间。积极推行城市土地经营,1998年以来,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达580多亿元,为推进城市化集聚了建设资金。五是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服务。由省统一组织苏北地区补充耕地指标有偿向苏南调剂,2000年以来共安排使用调剂指标54万亩,促进了苏北、苏南资源和资金的优势互补。六是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搞好地质服务。在全省划分出了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监测预报网络,“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工程”年内将建成,加强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近100个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二认真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我省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0年全部获得审批通过。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抓好规划实施,按规划全面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同时,严格用地计划审核,从严控制农用地转用量。2000年以来,省厅直接参与了90多个重大用地项目的预审,从源头上引导建设项目合理布局,防止滥占耕地。全省普遍建立了以基本农田保护为主要指标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强了基本农田的日常管护。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开发整理,1998年以来,全省复垦开发整理土地9424万亩,其中建成耕地5207万亩,同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5183万亩,占补相比净增耕地024万亩。至2001年,已连续8年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

三大力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的部署,从我省实际出发,以限制开山采石、整治砖瓦窑和关闭小煤矿为重点,在全省开展了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通过治理整顿,全省共查处无证采矿730起,越界开采53起,查处非法转让采矿5起,责令停产整顿矿山605家,关闭整改不合格矿山915家,吊销采矿许可证672个。认真贯彻实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加强对全省限制开山采石的监督检查。目前全省有开山采石活动的9个市都已划定禁采区,制定了禁采区内矿产企业的关闭计划。全省共划定禁采区79处,禁采带26条,总面积983832平方公里,已关闭禁采区、禁采带内的矿山企业662家。加强和规范了矿业权审批管理,全省地勘单位的勘查许可证、国有矿山企业及集体和个体矿山采矿许可证持证率均达100%。加大地质勘查找矿力度,评审和认定了一批勘查成果。

四加快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我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起步于1989年,1998年以来加大了推进的力度。特别是2001年以来,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和在全省开展土地批租专项治理为契机,全省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以前,我省土地出让合同收入每年大体为40亿元左右,1999年达80亿元,2000年达120亿元,2001年突破200亿元,2002年上半年已达147亿元。目前,全省所有市、县市全部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场,有50个市、县市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有53个市、县市建立了土地市场信息发布制度。1998年至2001年,全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收取土地出让金150多亿元,其中2001年为70亿元,2002年上半年已达66亿元。积极探索和培育矿业权市场,2001年,采矿权有偿出让在无锡、盱眙、连云港等地试点的基础上也取得突破,截止2002年上半年,全省采矿权有偿出让62个,其中招标出让20个,拍卖出让41个,协议出让1个,累计采矿权有偿出让金额19267万元。

五加大国土资源法制建设和执法监察力度。积极配合做好国土资源立法工作,1998年以来,省人大先后制定颁布了《江苏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等地方性法规,省政府颁布了《江苏省土地管理违法行为行政处分暂行规定》、《江苏省地质灾

第17篇: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述职报告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团结带领厅党组和厅领导班子成员,与全厅干部职工一道,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扎实苦干,依靠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和本厅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述职报告。坚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思想取得了明显进步,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执政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学习、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重视学习,改进作风,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

(一)注重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和培养学习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学习,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根据《中共河南省农业厅党组中心组2004年理论学习安排意见》,我结合单位工作情况和个人实际,认真制定了学习计划,自费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务必”的理论、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注重学习有关“三农”工作业务知识,广泛涉猎了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自己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班子成员坚持中心组学习,指定学习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使党组和班子成员在学习中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团结协作。

(二)努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业发展观,从我省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计,确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发展的具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意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严格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把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坚持加强综合协调,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合力。

(三)切实改进作风。要求自己自觉做到依法行政,科学执政,廉洁勤政。注重抓法治型机关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注重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意识;注重抓效能型机关建设,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上级决策与本部门实际相结合,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求真务实,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一年来,我严格遵守和维护了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持做到了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依法行使权力,公道正派用人,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注意选拔任用素质好、群众公认的同志到领导岗位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了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去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年未有的大好形势:

——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35亿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增长0.5%;总产量4266万吨,同比增长19.3%。其中,夏粮总产量2521万吨,同比增加184.58万吨,增长7.9%;秋粮总产量1739万吨,同比增加505.95万吨,增长41%。我省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7.8%,居全国首位。经济作物生产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全省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达到7500万亩,同比增加500万亩,增长7.1%,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5.2∶34.8发展到64.3∶35.7。其中,棉花总产量66.1万吨,同比增长75.5%,居全国第三位;油料总产量420万吨,同比增长35%,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总产量5400万吨,同比增长19%,居全国第三位。水果、瓜类、茶叶、花卉、食用菌、蚕茧等特色农产品的面积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收获面积近6000万亩,占到粮食总面积的一半多。秋播小麦面积7300多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16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3%。优质小麦70%以上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0多个。全省粮食年加工能力达3000万吨左右,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3%,其中小麦加工能力2000万吨。全省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区发展到16个,总面积520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全省绿色食品新增11个企业、55个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7.5%和2.2倍,总数达到99个。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700多个,初步形成了黄河滩奶牛、豫东奶牛、豫北肉牛、豫南水禽等为代表的区域化新格局,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占全省畜产品总量的50%以上;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90多万吨,乳品加工能力130万吨,畜牧业年转化粮食近1500万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00多万亩,其中名特优品种面积占1/3;水产品产量达到42万吨,比上年增长7.8%。全省141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同比增加100多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超过639万人。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1692.48亿元,同比增长13.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963.42亿元,同比增长12.9%。

——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0元,同比增长14%,不仅扭转了多年以来的缓慢增长局面,而且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由于全党重视、政策促动、改革推动、市场拉动、干群努力、老天帮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作为作为厅党组书记、厅长,主要做了出思路、抓改革、搞协调、促落实的工作。

第一,始终狠抓支农强农的政策措施宣传贯彻工作。为宣传贯彻好中央一号和省委四号文件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发放《2004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明白纸5.8万份,编发《中央一号和省委四号文件宣传手册》7万册;全省农业部门的大批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对两个文件进行宣讲,并对全省各地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了持续督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使中央和我省一系列支农强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第二,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与指导工作。针对前年秋播时过多降雨导致大面积小麦不能适时播种的情况,研究推广了“四补一促”技术措施,实现了晚中求早、晚中求好的目标;针对冬季苗情普遍较差的实际,一改多年春管中“肥水后移”的管理措施,及时提出“以促为主,措施前移”,指导各地及早加强管理,实现了春季苗情尽快转化升级的目标。去年我省小麦各种病虫草害发生面积达2.94亿亩次,较常年同期增加3000万亩次。由于我们及早发布了发生趋势预报,及时制定了防治工作预案,积极组织农民普遍开展统防统治,全省共防治2.7亿多亩次,实现了主要病虫害不爆发、不流行、不成灾的目标。尤其在小麦条锈病防控上,在全国首创了“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方法,使呈大流行态势的条锈病被控制在点片发生、局部危害阶段,有效保护了我省乃至黄淮麦区的生产安全。针对秋季部分地方洪涝灾害严重,及时组织专家座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并向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争取了1000万元救灾种子专项补助资金,帮助重灾农户进行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推进“四大基地”建设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述职报告《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述职报告》。 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良性持续发展,带动了优质粮食生产的整体发展;支持发展粮食加工转化和精深加工业,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形成了河南粮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了经济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明显提高。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益。全省畜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6.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7%。为促进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我们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会同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制定了《2004—2010年河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筹集专项培训资金4000多万元,建立了培训基地。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590万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51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结业20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9万人。政府主导、岗前培训、定向输出、创造品牌,农村劳务输出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势头良好。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坚持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到12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和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最新统计调查显示,我省现有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618家,其中龙头企业2284家,有131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1家,5亿元以上的30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平均资产3.7亿元,年销售收入4.9亿元,分别增长164%、146%。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有相对稳定购销关系的种植基地3701万亩,养殖基地养畜量4957万头、养禽量达3.34亿只。838万农户通过龙头带动进入市场,占农村总户数的43%,平均每户每年增收892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473家,加入农户达183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735家,拥有会员13万个。

第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项目,加快了现有农业高新技术的熟化和转化。种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审定推广了71个新的农作物品种。实施小麦、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9个县(市)共增产小麦、玉米总值2.66亿元。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通过科学指导品种布局和技术服务,使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机耕、深耕、机播、统一供种、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底施农家肥、药剂拌种、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各地通过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培训,提高了实用增产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全年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0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3万人、科技提升行动技术培训9万余人。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直接培训农民达1128余万人。为建立农民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在50个行政村启动了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在7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工作。全省农业中专完成招生近9000名,创历史最高纪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519.6万千瓦,亩均0.7千瓦。在“三夏”、“三秋”两个关键季节,通过科学安排和合理调度,全省小麦播种日最高进度达600多万亩,小麦收获日进度最高达700多万亩,小麦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的86%。全省新推广农村户用沼气30万户,累计达到73万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组织编制并由省政府转发了《2004年-2010年河南省出口创汇农业发展规划》和《2004年-2010年河南省农业利用外资发展规划》。积极争劝河南省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列入国家利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计划,“河南省利用亚行贷款实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项目”和“河南省大别山区利用国际农发基金组织贷款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完成了中荷河南奶业培训示范中心项目移交工作;中尼“南南合作”项目赴尼人员总数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累计成交小麦27.3万吨,签订合同金额3.77亿元。组织5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2大类千余种农产品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交易合同金额达40.7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据海关统计,去年全省实现农产品出口3.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4%;农产品出口超过2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3家,出口额达2.89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额的79.8%。

第七,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深入宣传贯彻《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解决了部分地方土地延包遗留问题;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工作,直接查处了3起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土地撂荒和“压粮扩经”案件。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公开,全省90%的村建立了民主理财组织,财务公开比较规范的村占总村数的76.5%;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全年共审计金额76.3亿元,其中违纪金额0.8亿元。会同省政府纠风办等部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元旦、春节和“夏征”期间,对减负工作进行全面明察暗访,对发现的涉及17个省辖市、33个县的127件加重农民负担案件分别向有关省辖市政府下发了《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和纠正,并对新野县、息县、濮阳县等11个农民负担问题多发、屡发的县实施了重点监控,并对筛选出的30个信访典型案件线索进行了重点督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夏征”期间发生在信阳、南阳、驻马店、许昌4市的十多起违反国家粮食直补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政策、加重农民负担的案件进行了突击查办。通过查办案件,直接减轻农民负担4869万元。全面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入户率达到96.6%,建立起了畅通的农民负担信息反馈渠道。积极开展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8.2亿元,向农民退还各种乱收费金额4788万元。组织开展农民负担资金专项审计,审计资金总额17.3亿元,纠正违纪资金8921万元,其中退还农民2272万元。加大督查力度,指导各地做好农村合作基金会清欠、兑付工作。全年新兑付农户个人存款本金0.97亿元,新清收欠款4648万元。开展农资打假扶优护农活动,查处了一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案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积极配合参与农村各项改革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清理拖欠农民土地补偿费6.62亿元。

第八,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增加农业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年各类资金总量突破4亿元。我省争取国家的项目资金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比较多的,增加幅度也是历史上没有的。靠这些项目资金,加快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增强了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及为广大农民办实事的能力。

三、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我作为农业厅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第一责任人,坚持认真学习贯彻中纪委、省纪委全会精神,学习胡锦涛、李克强等领导同志的讲话,提高对反腐倡廉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新研究了党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分工,制订分解了2004年责任目标,明确了各项反腐败工作牵头部门、分管领导的责任。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逐级落实“一把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责任落实到处室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业务建设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支持纪检组、监察室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做到半年小结、年终全面总结。注重把廉政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认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查摆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大家的反映,研究了整改方案和措施。

在抓好全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同时,我十分注重自己的廉洁自律。经常提醒自己,要时时处处慎微、慎初、慎独,防微杜渐。在年初召开的全厅干部会议和学习宣传“两个条例”动员会上,我曾代表厅党组及厅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向全厅干部职工郑重作出廉政承诺: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模范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自觉接受来自党内党外各方面的监督,同时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真诚希望全厅党员干部,包括不是党员的同志对我个人及全体班子成员进行监督。一年来,我认真执行了廉政报告制度,我自己没有收受过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没有参与赌博;没有借用公款不还;没有在企业兼职或领取报酬;没有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没有婚庆等事宜;公务用车没有超标准;也不存在配偶子女违反规定就业等情况。去年曾随某某省长出访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等国,出访期间能够严格执行外事纪律,没有发生违规违纪现象。

不足之处:学习理论不够系统,中心组学习有时抓得不紧;深入到农村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上有时显得忙乱。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加以改进。

第18篇:述职报告(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团结带领厅党组和厅领导班子成员,与全厅干部职工一道,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扎实苦干,依靠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和本厅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坚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思想取得了明显进步,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执政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学习、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重视学习,改进作风,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

(一)注重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和培养学习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学习,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根据《中共河南省农业厅党组中心组~年理论学习安排意见》,我结合单位工作情况和个人实际,认真制定了学习计划,自费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务必”的理论、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注重学习有关“三农”工作业务知识,广泛涉猎了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自己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班子成员坚持中心组学习,指定学习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使党组和班子成员在学习中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团结协作。

(二)努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业发展观,从我省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计,确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发展的具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意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严格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把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坚持加强综合协调,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合力。

(三)切实改进作风。要求自己自觉做到依法行政,科学执政,廉洁勤政。注重抓法治型机关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注重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意识;注重抓效能型机关建设,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上级决策与本部门实际相结合,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求真务实,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一年来,我严格遵守和维护了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持做到了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依法行使权力,公道正派用人,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注意选拔任用素质好、群众公认的同志到领导岗位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了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去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年未有的大好形势:

——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35亿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增长0.5%;总产量4266万吨,同比增长19.3%。其中,夏粮总产量2521万吨,同比增加184.58万吨,增长7.9%;秋粮总产量1739万吨,同比增加505.95万吨,增长41%。我省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7.8%,居全国首位。经济作物生产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全省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达到7500万亩,同比增加500万亩,增长7.1%,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5.2∶34.8发展到64.3∶35.7。其中,棉花总产量66.1万吨,同比增长75.5%,居全国第三位;油料总产量420万吨,同比增长35%,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总产量5400万吨,同比增长19%,居全国第三位。水果、瓜类、茶叶、花卉、食用菌、蚕茧等特色农产品的面积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收获面积近6000万亩,占到粮食总面积的一半多。秋播小麦面积7300多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16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3%。优质小麦70%以上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0多个。全省粮食年加工能力达3000万吨左右,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3%,其中小麦加工能力2000万吨。全省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区发展到16个,总面积520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全省绿色食品新增11个企业、55个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7.5%和2.2倍,总数达到99个。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700多个,初步形成了黄河滩奶牛、豫东奶牛、豫北肉牛、豫南水禽等为代表的区域化新格局,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占全省畜产品总量的50%以上;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90多万吨,乳品加工能力130万吨,畜牧业年转化粮食近1500万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00多万亩,其中名特优品种面积占1/3;水产品产量达到42万吨,比上年增长7.8%。全省141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同比增加100多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超过639万人。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1692.48亿元,同比增长13.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963.42亿元,同比增长12.9%。

——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0元,同比增长14%,不仅扭转了多年以来的缓慢增长局面,而且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由于全党重视、政策促动、改革推动、市场拉动、干群努力、老天帮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作为作为厅党组书记、厅长,主要做了出思路、抓改革、搞协调、促落实的工作。

第一,始终狠抓支农强农的政策措施宣传贯彻工作。为宣传贯彻好中央一号和省委四号文件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发放《~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明白

纸5.8万份,编发《中央一号和省委四号文件宣传手册》7万册;全省农业部门的大批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对两个文件进行宣讲,并对全省各地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了持续督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使中央和我省一系列支农强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第二,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与指导工作。针对前年秋播时过多降雨导致大面积小麦不能适时播种的情况,研究推广了“四补一促”技术措施,实现了晚中求早、晚中求好的目标;针对冬季苗情普遍较差的实际,一改多年春管中“肥水后移”的管理措施,及时提出“以促为主,措施前移”,指导各地及早加强管理,实现了春季苗情尽快转化升级的目标。去年我省小麦各种病虫草害发生面积达2.94亿亩次,较常年同期增加3000万亩次。由于我们及早发布了发生趋势预报,及时制定了防治工作预案,积极组织农民普遍开展统防统治,全省共防治2.7亿多亩次,实现了主要病虫害不爆发、不流行、不成灾的目标。尤其在小麦条锈病防控上,在全国首创了“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方法,使呈大流行态势的条锈病被控制在点片发生、局部危害阶段,有效保护了我省乃至黄淮麦区的生产安全。针对秋季部分地方洪涝灾害严重,及时组织专家座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并向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争取了1000万元救灾种子专项补助资金,帮助重灾农户进行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推进“四大基地”建设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良性持续发展,带动了优质粮食生产的整体发展;支持发展粮食加工转化和精深加工业,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形成了河南粮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了经济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明显提高。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益。全省畜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6.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7%。为促进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我们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会同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制定了《~—2010年河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筹集专项培训资金4000多万元,建立了培训基地。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590万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51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结业20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9万人。政府主导、岗前培训、定向输出、创造品牌,农村劳务输出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势头良好。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坚持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到12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和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最新统计调查显示,我省现有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618家,其中龙头企业2284家,有131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1家,5亿元以上的30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平均资产3.7亿元,年销售收入4.9亿元,分别增长164%、146%。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有相对稳定购销关系的种植基地3701万亩,养殖基地养畜量4957万头、养禽量达3.34亿只。838万农户通过龙头带动进入市场,占农村总户数的43%,平均每户每年增收892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473家,加入农户达183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735家,拥有会员13万个。

第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项目,加快了现有农业高新技术的熟化和转化。种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审定推广了71个新的农作物品种。实施小麦、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9个县(市)共增产小麦、玉米总值2.66亿元。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通过科学指导品种布局和技术服务,使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机耕、深耕、机播、统一供种、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底施农家肥、药剂拌种、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各地通过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培训,提高了实用增产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全年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0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3万人、科技提升行动技术培训9万余人。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直接培训农民达1128余万人。为建立农民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在50个行政村启动了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在7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工作。全省农业中专完成招生近9000名,创历史最高纪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519.6万千瓦,亩均0.7千瓦。在“三夏”、“三秋”两个关键季节,通过科学安排和合理调度,全省小麦播种日最高进度达600多万亩,小麦收获日进度最高达700多万亩,小麦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的86%。全省新推广农村户用沼气30万户,累计达到73万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组织编制并由省政府转发了《~年-2010年河南省出口创汇农业发展规划》和《~年-2010年河南省农业利用外资发展规划》。积极争劝河南省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列入国家利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计划,“河南省利用亚行贷款实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项目”和“河南省大别山区利用国际农发基金组织贷款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完成了中荷河南奶业培训示范中心项目移交工作;中尼“南南合作”项目赴尼人员总数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累计成交小麦27.3万吨,签订合同金额3.77亿元。组织5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2大类千余种农产品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交易合同金额达40.7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据海关统计,去年全省实现农产品出口3.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4%;农产品出口超过2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3家,出口额达2.89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额的79.8%。

第七,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深入宣传贯彻《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解决了部分地方土地延包遗留问题;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工作,直接查处了3起由xx领导同志批示的土地撂荒和“压粮扩经”案件。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公开,全省90%的村建立了民主理财组织,财务公开比较规范的村占总村数的76.5%;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全年共审计金额76.3亿元,其中违纪金额0.8亿元。会同省政府纠风办等部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元旦、春节和“夏征”期间,对减负工作进行全面明察暗访,对发现的涉及17个省辖市、33个县的127件加重农民负担案件分别向有关省辖市政府下发了《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和纠正,并对新野县、息县、濮阳县等11个农民负担问题多发、屡发的县实施了重点监控,并对筛选出的30个信访典型案件线索进行了重点督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夏征”期间发生在信阳、南阳、驻马店、许昌4市的十多起违反国家粮食直补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政策、加重农民负担的案件进行了突击查办。通过查办案件,直接减轻农民负担4869万元。全面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入户率达到96.6%,建立起了畅通的农民负担信息反馈渠道。积极开展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8.2亿元,向农民退还各种乱收费金额4788万元。组织开展农民负担资金专项审计,审计资金总额17.3亿元,纠正违纪资金8921万元,其中退还农民2272万元。加大督查力度,指导各地做好农村合作基金会清欠、兑付工作。全年新兑付农户个人存款本金0.97亿元,新清收欠款4648万元。开展农资打假扶优护农活动,查处了一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案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积极配合参与农村各项改革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清理拖欠农民土地补偿费6.62亿元。

第八,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增加农业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年各类资金总量突破4亿元。我省争取国家的项目资金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比较多的,增加幅度也是历史上没有的。靠这些项目资金,加快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增强了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及为广大农民办实事的能力。

三、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我作为农业厅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第一责任人,坚持认真学习贯彻中纪委、省纪委全会精神,学习胡锦涛、李克强等领导同志的讲话,提高对反腐倡廉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新研究了党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分工,制订分解了~年责任目标,明确了各项反~工作牵头部门、分管领导的责任。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逐级落实“一把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责任落实到处室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业务建设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支持纪检组、监察室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做到半年小结、年终全面总结。注重把廉政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认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查摆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大家的反映,研究了整改方案和措施。

在抓好全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同时,我十分注重自己的廉洁自律。经常提醒自己,要时时处处慎微、慎初、慎独,防微杜渐。在年初召开的全厅干部会议和学习宣传“两个条例”动员会上,我曾代表厅党组及厅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向全厅干部职工郑重作出廉政承诺: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模范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自觉接受来自党内党外各方面的监督,同时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真诚希望全厅党员干部,包括不是党员的同志对我个人及全体班子成员进行监督。一年来,我认真执行了廉政报告制度,我自己没有收受过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没有参与赌博;没有借用公款不还;没有在企业兼职或领取报酬;没有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没有婚庆等事宜;公务用车没有超标准;也不存在配偶子女违反规定就业等情况。去年曾随某某省长出访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等国,出访期间能够严格执行外事纪律,没有发生违规违纪现象。

不足之处:学习理论不够系统,中心组学习有时抓得不紧;深入到农村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上有时显得忙乱。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加以改进。

第19篇:述职报告(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述职报告(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述职报告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团结带领厅党组和厅领导班子成员,与全厅干部职工一道,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扎实苦干,依靠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和本厅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坚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思想取得了明显进步,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执政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学习、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重视学习,改进作风,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

注重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和培养学习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学习,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根据《中共河南省农业厅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意见》,我结合单位工作情况和个人实际,认真制定了学习计划,自费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务必”的理论、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注重学习有关”三农”工作业务知识,广泛涉猎了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自己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班子成员坚持中心组学习,指定学习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使党组和班子成员在学习中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团结协作。 努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牢固树立和落实

科学的农业发展观,从我省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计,确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发展的具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意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严格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把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坚持加强综合协调,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合力。 切实改进作风。要求自己自觉做到依法行政,科学执政,廉洁勤政。注重抓法治型机关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注重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意识;注重抓效能型机关建设,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上级决策与本部门实际相结合,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求真务实,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想干事、能

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一年来,我严格遵守和维护了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持做到了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依法行使权力,公道正派用人,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注意选拔任用素质好、群众公认的同志到领导岗位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了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去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年未有的大好形势:

——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亿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增长%;总产量4266万吨,同比增长%。其中,夏粮总产量2521万吨,同比增加万吨,增长%;秋粮总产量1739万吨,同比增加万吨,增

长41%。我省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居全国首位。经济作物生产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全省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达到7500万亩,同比增加500万亩,增长%,粮经比例由上年的∶发展到∶。其中,棉花总产量万吨,同比增长%,居全国第三位;油料总产量420万吨,同比增长35%,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总产量5400万吨,同比增长19%,居全国第三位。水果、瓜类、茶叶、花卉、食用菌、蚕茧等特色农产品的面积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收获面积近6000万亩,占到粮食总面积的一半多。秋播小麦面积7300多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16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3%。优质小麦70%以上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0多个。全省粮食年加工能力达3000万吨左右,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3%,其中小麦加工能力万吨。全省优势经济

作物生产区发展到16个,总面积520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全省绿色食品新增11个企业、55个产品,同比分别增长%和倍,总数达到99个。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700多个,初步形成了黄河滩奶牛、豫东奶牛、豫北肉牛、豫南水禽等为代表的区域化新格局,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占全省畜产品总量的50%以上;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90多万吨,乳品加工能力130万吨,畜牧业年转化粮食近1500万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00多万亩,其中名特优品种面积占1/3;水产品产量达到42万吨,比上年增长%。全省141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同比增加100多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超过639万人。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 ——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0元,同比

增长14%,不仅扭转了多年以来的缓慢增长局面,而且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由于全党重视、政策促动、改革推动、市场拉动、干群努力、老天帮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作为作为厅党组书记、厅长,主要做了出思路、抓改革、搞协调、促落实的工作。 第一,始终狠抓支农强农的政策措施宣传贯彻工作。为宣传贯彻好中央一号和省委四号文件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发放《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明白纸万份,编发《中央一号和省委四号文件宣传手册》7万册;全省农业部门的大批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对两个文件进行宣讲,并对全省各地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了持续督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使中央和我省一系列支农强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第二,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生产的科学管

理与指导工作。针对前年秋播时过多降雨导致大面积小麦不能适时播种的情况,研究推广了“四补一促”技术措施,实现了晚中求早、晚中求好的目标;针对冬季苗情普遍较差的实际,一改多年春管中“肥水后移”的管理措施,及时提出“以促为主,措施前移”,指导各地及早加强管理,实现了春季苗情尽快转化升级的目标。去年我省小麦各种病虫草害发生面积达亿亩次,较常年同期增加3000万亩次。由于我们及早发布了发生趋势预报,及时制定了防治工作预案,积极组织农民普遍开展统防统治,全省共防治亿多亩次,实现了主要病虫害不爆发、不流行、不成灾的目标。尤其在小麦条锈病防控上,在全国首创了“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方法,使呈大流行态势的条锈病被控制在点片发生、局部危害阶段,有效保护了我省乃至黄淮麦区的生产安全。针对秋季部分地方洪涝灾害严重,及时组织专家座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

见,并向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争取了1000万元救灾种子专项补助资金,帮助重灾农户进行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推进“四大基地”建设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良性持续发展,带动了优质粮食生产的整体发展;支持发展粮食加工转化和精深加工业,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形成了河南粮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了经济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明显提高。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益。全省畜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为促进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我们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

作来抓。会同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制定了《—河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筹集专项培训资金4000多万元,建立了培训基地。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590万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51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结业20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9万人。政府主导、岗前培训、定向输出、创造品牌,农村劳务输出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势头良好。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坚持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到12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和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最新统计调查显示,我省现有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618家,其中龙头企业2284家,有131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1家,5亿元以上的30家。

省重点龙头企业平均资产亿元,年销售收入亿元,分别增长164%、146%。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有相对稳定购销关系的种植基地3701万亩,养殖基地养畜量4957万头、养禽量达亿只。838万农户通过龙头带动进入市场,占农村总户数的43%,平均每户每年增收892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473家,加入农户达183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735家,拥有会员13万个。

第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项目,加快了现有农业高新技术的熟化和转化。种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审定推广了71个新的农作物品种。实施小麦、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9个县共增产小麦、玉米总值亿元。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通过科学指导品种布局和技术服务,使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机耕、深耕、机播、统一供种、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底施农家肥、药剂拌种、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均比上年提高3个

百分点以上。各地通过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培训,提高了实用增产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全年1 2 下一页

第20篇:省司法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我于2006年2月被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任命为省司法厅厅长。现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度工作要点和《关于对省司法厅厅长、外贸厅厅长开展述职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述职如下:

一、一年半来的履职情况

我1988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监狱基层中队工作,历任副监狱长、监狱长、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局长,2006年2月,任厅长。任职一年半来,除了主持好省司法厅日常工作外,我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调查研究,明确江苏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世纪司法行政工作应当“面向现代化,推进法治化”的设想,经过厅党委会研究讨论,并在系统上下广泛征求意见,这一工作设想在今年初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得到确立。

“面向现代化推进法治化”就是要求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司法行政干警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更新职能观和管理观。紧扣江苏“十五”计划明确的“全面建设富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充分认识和把握司法行政机关在培育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的职能作用。围绕党委、人大、政府的重点工作,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建设中心,以依法治省为统领,综合发挥司法行政的整体职能,使司法行政工作主动参与法制建设的相关环节,积极发挥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法治部门所肩负的法治化“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要跳出司法行政看司法行政,并将工作的评价标准确立为:是否有利于促进我省“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是否有利于促进全省的法治化进程。

为实施“面向现代化推进法治化”的工作主题,我们着重抓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江苏省司法行政工作“十五”期间发展计划》,深化改革,积极创新,确立新世纪初江苏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目标。二是在全系统明确五项重点工作:在加快依法治省和江苏法治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法治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监狱劳教、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外抓协调,内抓管理,进行职能整合,强化基层司法行政职能;深化法律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法律服务层次和水平,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挑战;建设“人才高地”,树立江苏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品牌优势”。

二认真抓好依法治省和“四五”普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治省方面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了依法治省办事机构的建设。我厅专门拿出1个正处级职位和5个编制为依法治省办公室配备了专门力量。市县司法行政机关也普遍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建立了省级机关各部门依法治省联络员制度和例会制度,并对联络员进行专门培训,在省级机关形成了工作网络。三是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共同研究起草《2001—2005年依法治省规划》,目前《规划》已由省委批准下发。认真做好依法治省工作经验交流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四是把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一定进展。组织撰写了《江苏省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调查报告,受到省政府领导重视。

2006年是“三五”普法的总结验收年,我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验收方案和工作计划,对全省各地“三五”普法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做好“四五”普法规划的调研起草工作。由省人大领导带队,开展学习考察,并分别召开了由25家省级机关、省辖市普法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就规划主要内容向省委、省政府领导作了专题汇报。6月29日,在全国较早地由省委、省政府正式批转《关于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同日,省人大作出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目前全省各地都出台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四五”普法规划。“四五”普法规划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学习和考核制度,明确了公务员学法的制度化、长期化,推行企业领导和营销人员、企业招聘管理人员年度法律考核。在今冬明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结合进行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近期,我们着重抓了“四五”普法师资力量和教材准备工作,编写了干部普法读本和城市、农村群众读本,绘制了新婚姻法释义宣传挂图。

近年来,我们着力强化系统的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工作。一是着力抓好《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配合立法、贯彻实施工作。主动配合省人大内司委、法制委和省政府法制办,做好论证起草、修改送审工作。《条例》一经通过,我厅迅速下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意见》,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大型广场咨询活动、组织广播电视专题宣传。切实做好法律援助经费筹措工作。在省和大部分市已落实一定的法律援助经费后,又帮助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市司法局,争取法律援助经费。同时突出法律援助的公益性,加强法律援助办案工作。依据《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开展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大检查,坚决杜绝利用法律援助收费现象的发生。二是认真贯彻全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会议精神,将审批、审核、核准、备案事项减少了10项,减幅达42%。三是加快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定步伐,进一步健全了系统的制度体系。任职以来,

《厅长述职报告范文.doc》
厅长述职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