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工作总结

2021-03-11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茶产业考察报告

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扶持茶产业超常发展

——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县质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质监局的领导下,市质监局食品科、标准化科和县委农工办、县农业局、县茶叶办、县苦丁茶办等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一直强化茶叶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致力于*****县茶叶产业的发展。通过多方努力,于2010年和2011年,“*****茶”和“*****红茶”分别获国家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加快我县“*****红茶”和“*****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促进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6月9日—12日,我局局长****、食品股股长***在市质监局的组织下,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学习“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的先进经验。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全市土地面积2813平方公里,总人口22.64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2001年4月23日,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

质检总局呈报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2002年3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茶园总面积12.96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5.96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绿色茶园面积1.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万亩。300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茶叶企业269家,获准使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茶企215家,5万多名涉茶人员。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茶业产值从1998年的4880万元到2008年的8.07亿元再至2011年的14亿元。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7亿多元,其中茶叶税收就达4亿多元。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茶叶企业达30多家(其中1家茶叶企业产值超1亿元),涉茶企业和人员成为了该项保护工作的最大受益主体,武夷山市的经济也从岩茶的高附加值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武夷山市在“武夷岩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制定完善产业标准。“武夷岩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茶叶标准化工作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发布并修订了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使标准的内容更加结合武夷岩茶实际,让“武夷岩茶大红袍”更加光彩夺目。

二是广泛推行标准化种植。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建立绿色壁垒,要求所有茶园、茶农采用绿色、有机、无公

害施肥,用生物法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高度、高残留的禁用农药。指导茶企与茶农开展无公害茶园、绿色茶园和有机茶园种植活动,积极推行标准化种植。

三是制作标准样品。为保证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特征,确保企业有统一的武夷岩茶参照物,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和品质监控,制定了武夷岩茶的国家标准文本和标准样品。

(二)加强环节监管,打造金字招牌

市政府出台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引导企业在武夷岩茶的产品包装物上加贴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通过严把“四关”,使受保护的武夷岩茶的“护身符”发挥特有作用。

一是严把地理标志申请关。对提出申请的企业,组织有关专家到企业和茶山现场,从企业概况、生产条件、产品品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和企业申请理由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企业产品经检验合格后需经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评审等级后,才能领取相应数量的防伪标贴。

二是严把产品出厂检验关。对凡是不能按规定标准自行进行出厂检验的企业,必须签订委托检验协议进行出厂前检验,符合出厂标准后参加评审,评审后的合格产品按照规定必须加贴武夷岩茶专用标志方可上市销售。

三是严把专用标志使用关。市政府在市质监局成立专门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公室,专用标志的申领

统一到该办公室领取。市政府在质监局建立了数码防伪监控中心,引进先进的数码防伪技术,制作专用防伪监控标贴。企业产品经检验合格后还需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评审等级后,才能领取相应数量的防伪标贴。数码防伪监控中心将企业信息录制成语音电话,输入信息防伪平台,控制到每个最小包装单元进行质量控制。

四是严把市场监督管理关。成立由质监部门牵头,工商、公安、茶业局等单位组成的武夷岩茶专职打假队伍,采取不间断巡逻等有效措施,加强打假工作,维护武夷岩茶的品牌形象,提高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经营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证+专营店+维权岗”的经营模式。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联动、茶农参与”的方式,以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把分散的农户通过新的经济模式与市场紧密连接,并通过政策和技术支持,使茶产业的市场组织能力和经济效益均得以提高。

二是提升品牌效益。“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形象的逐步确立,得益于“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推进。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不断推进品牌战略,让“武夷山大红袍”旗帜更加鲜艳。“武夷山大红袍”被农业部中国品牌产品推进委员会评为中国首批名牌农产品,成为福建省

唯一上榜的茶品牌。

三是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由于品牌优势,加贴有防伪标识的武夷岩茶市场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提高了价格。从而让茶叶标准化产业链上的茶企和茶农受益更大。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的包装、运输、印刷等相关产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

二、武夷山市加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武夷山市加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迅速,在短短的10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成为茶叶产业发展最快、最具实力、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地区之一。武夷山市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经验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发展茶叶产业,贵在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持之以恒 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与旅游并重,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抓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所谓“不变”,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届领导班子,始终把“茶叶”当富民牌来打,一以贯之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成立了茶叶评价体系促进会,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同时,出台多项政策,从资金、信贷、税收、技改、土地流转等方面扶持茶叶产业发展。所谓“变”,就是根据茶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发展

思路,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使“武夷岩茶”品牌效益不断被放大。

(二)发展茶叶产业,胜在品牌营销,龙头扶持,市场开拓 武夷山市为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开展多层次、多地域、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发展初期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后期以企业为主)。通过举办茶叶展、拍卖会、交流会、论坛等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让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公司对新产品开发,带动其余中小企业发展和茶农增收致富。该公司的产品获得了福建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使得公司产值达1亿元以上,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三)发展茶叶产业,重在做大基地,规范运作,科学管理 在市场和品牌的共同推动下,武夷山市引导茶企和茶农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证+专营店+维权岗”的经营模式,通过承租、承包等形式,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茶园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建成了无公害茶园面积5.96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绿色茶园面积1.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万亩。同时,武夷山市及时制定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文本和标准样品,确保了“武夷岩茶”产品标准的统一。严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市场准入和使用及监管,组建了省级茶叶检验检测

中心,加强“武夷岩茶”的检验检测与监管,净化了市场秩序。

(四)发展茶叶产业,巧在挖掘文化,彰显特色,提升内涵 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茶,武夷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以及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武夷茶独特的技术脱颖而出,出现了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乌龙茶(即现在的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是乌龙茶的代表,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了其独特品质。武夷山市充分利用、挖掘和展示了武夷岩茶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推动了茶文化、茶旅游、茶经济的互动共荣。该市把茶文化景观与旅游结合起来,建有茶文化博览馆、生态观光茶园、茶叶生产基地观光等旅游景点。市政府斥巨资邀请张艺谋、王潮歌等著名导演,打造“印象大红袍”场景剧,更好的发掘了大红袍茶文化内涵,宣传了大红袍茶品牌,彰显了茶文化特色,提升了茶文化内涵。

三、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茶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早在唐代就是四川的重点产茶区之一。*****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县茶叶产量达到6221吨,产值达3.66亿元。现*****境内主要生产苦丁茶、红茶及绿茶。

“*****茶”属木犀科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

(Roxb.)Blum.]。之前,曾称为木樨科紫茎女贞、序梗女贞。*****苦丁茶作为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经过10余年的研发、培育、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苦丁茶目前已实现全国四个第一: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市场份额第一,产值第一。

“*****红茶”古称“黄芽茶”,曾作为皇宫贡茶,曾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汛将茶采,*****茶叶销华夏”赞语。*****所产红茶,在贸易上称为 “川红”,主要出口原苏联、英国等欧洲国家。“*****红茶”在保持“川红”色、香、味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红茶科技,创新了制作方法,使产品外形紧细、秀丽,金毫显露;香气馥郁,天然花香、果香彰显;汤色金黄,滋味鲜醇,回味悠长。

2010年和2011年,“*****苦丁茶”和“*****红茶”先后获国家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苦丁茶”和“*****红茶”分别获得了证明商标称号。我县的“*****苦丁茶”和“*****红茶”与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相比,我们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取得了证明商标称号。但我们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与武夷山市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年3月23日,县政府出台了《“*****红茶”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县的“*****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已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该项工作进展缓慢。武夷山市通过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值得

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要有超常规的思路与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我县历届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包括茶叶产业在内的农业工作,但多年来我县的茶叶产业徘徊不前,武夷山市发展茶叶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思路是做大产业的关键。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理念来谋划茶叶产业的发展。

1.树立加快扶持龙头企业的理念

我县有****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茶业专业合作社、*****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县******茶叶公司等我县的红茶、绿茶及**茶龙头企业。县政府应重点对接帮扶这些企业,促进上述龙头企业学习、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生产技术等,提高我县红茶、**茶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夏秋茶的产出效益和综合利用率,并依靠他们带动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2.树立将产品变品牌的理念

我县的“*****茶”和“*****红茶”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还取得了证明商标。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同时使用,企业按照程序申报使用,建立“*****茶”和“*****红茶”统一品牌。下大力气抓好品牌宣传,倾力打造、培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3.树立市场带动茶场的理念

尊重经济规律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只有茶企有发展,茶

叶市场才能繁荣,茶农种茶采茶才有积极性,才能做大茶叶基地。一是要依托市场促销售,在产茶大镇的**镇、**镇建立鲜叶和毛茶交易为一体的茶叶市场。在县城*****镇建设一个以“*****茶”和“*****红茶”为主,汇集具有我县特色的***、****、*****粉条、****等土特产品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茶博园(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县外销售市场,出台激励措施,培育一批茶叶销售经纪人专业队伍。三是要开发茶叶多元化产品,实施茶叶产品深加工。根据国内外市场茶叶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提取茶多酚、茶皂素、儿茶素等有效成分,加快开发速溶茶、茶饮料、茶糖果等产品。通过多元化开发和深加工,提升茶叶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要有超常规的措施办法 1.要全力以赴做响品牌

要加强宣传推介,以“绿色、品牌、文化”为主线,开展全方位的产业宣传,形成“铺天盖地”之势,让“*****茶”和“*****红茶”茶品牌形象无处不在。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在知名电视、网络媒体和公路沿线推出“*****茶”和“*****红茶”广告;把宣传茶叶与宣传*****结合起来。在县内主要路口、宾招接待、景点等场所展示*****茶”和“*****红茶”;对外公务接待一律使用“*****茶”和“*****红茶”标志的茶叶(具)、餐具、礼品盒等;组织企业和合作社积极参加省内外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促销活动,统一

布展、布馆,突出*****形象;举办高规格的茶文化节、茶王赛,邀请茶专家与艺术家传授技艺等各种方式,面向全国宣传我县茶叶品牌。

2.要坚持不懈做大基地

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全县宜茶地点、面积,科学规划基地布局,坚持集中连片发展。同时实行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的开发模式,建立标准化生态有机良种茶园。弘扬春风精神,应用春风经验,在适宜区域大力发展优质茶园,实行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3.要千方百计做活文化

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要大力挖掘我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结合我县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以*****、***、****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茶山生态游和农家乐,体验采茶、制茶过程,突出品好茶、泡温泉、观绿景;以*****镇为重点,建设“茶馆一条街”,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丰富茶文化内涵,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的合作,开办茶艺班,培育茶文艺表演队;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举办茶文化节,收集、整理、宣传与茶叶相关的传统、传说、传奇故事,通过茶陈列馆建设、茶艺表演、拍摄影视剧、发表文学作品等形式进行挖掘、宣传,不断注入我县茶叶品牌文化底蕴。

(三)要有超常规的服务平台 1.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坚持内育本地良种和外引外地良种相结合,在重点镇乡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选优培育*****茶和*****红茶优良品种,培育我县自己的当家品种,保证我县茶叶特有品质,为我县发展茶园提供优质良种茶苗。同时,引进适宜我县生长,与我县本地品种相似的外地优良品种,进一步实现外地良种本地化,保证我县优质良种茶苗的供应。

2.建立科研推广体系

对接科研院校,成立我县茶叶研究机构,开展茶叶良种、茶技术、茶文化、茶艺术、茶品牌推介的研究和推广,开发茶叶新产品、新包装。结合有关部门培训工程,强化茶叶技术培训和示范,提高茶产业从业者素质和技术水平。

3.建立质量安全体系

积极引导鼓励茶叶企业申领QS证,对茶叶企业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引导、鼓励茶企争创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县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健全涵盖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同时,规范农资供应,实行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确保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进而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在现有的*****县产品监督质量检验所的基础上,引进人才与先进仪器设备,建立*****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产品质量检验出具更加详尽、更加权威、更加科学公正的检验报告,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检验检测优势。

4.建立防伪专用平台

组建“*****茶”和“*****红茶”证明商标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平台。可以借鉴武夷山市的经验,抽调全县相关管理及专业人员在质监局设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码防伪监控中心,负责受理“*****茶”和“*****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专用标志使用申请、专用标志发放、专用标志使用过程监管和市场打假等工作。

5.建立发展激励机制

县政府对取得生产许可证、通过ISO9000、ISO22000、HACCP认证、有机茶、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和获得“四川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和通报表彰。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推荐第2篇:茶产业联盟

泰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12-03-18 10:19:47 点击人次:134

3月16日,“泰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泰安市东尊华美达酒店隆重成立。泰安市副市长徐恩虎,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董树亭为战略联盟揭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泰安市政协特邀咨询彭华,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侯国云、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副会长刘勇和泰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大会,并为联盟单位颁发牌匾。

成立大会上,联盟理事长、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米庆华介绍了联盟成立筹备和前期合作研究情况,阐述了联盟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联盟企业代表、泰安北方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祥安发言,联盟单位共同宣读联盟宣言,表示将构建茶产业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泰山茶产业整体提升,让泰山茶享誉中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发来贺词,山东省原副省长、省茶文化协会会长王裕晏,著名茶学专家施兆鹏题词祝贺。

当天,首届茶叶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举行,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张丽霞作泰山茶产业创新报告,来自各联盟单位的研究人员、技术负责人先后发言,就泰安市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及销售和运作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据介绍,泰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经泰安市科技局批准,由理事长单位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及泰安市泰山女儿旅游商贸有限公司、泰安北方茶业有限公司等10家茶叶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成立的。联盟集成茶叶技术创新资源,加强合作研发,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开展技术辐射,加快研究成果共享及转化,培育茶叶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推动泰安茶产业整体升级,提高泰安茶的技术竞争力;开展泰安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茶树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选育、茶树抗寒机理及安全越冬新技术研究、泰安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发、无性系茶园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茶叶安全技术研究与引进、泰安茶叶标准化加工技术、茶叶新产品开发、现代化营销共九大研发工作;按照各单位已有基础与优势明确分工,高校、科研院所侧重茶叶产业原始性技术创新与突破,企业侧重共性技术开发与转化,共同创立有利于茶叶产业创新的资源,有利于推动茶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并积极探索联盟承担国家、省重大任务的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推荐第3篇:茶产业情况汇报专题

“生态茶产业情况汇报”情况报告

我县生态茶产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地委、行署《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县情,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克服了低温凝冻灾害等多种困难,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精神

1月3日-5日,地委、行署在*召开了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会上,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紧密联系我区实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抓好生态茶产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全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1月14日,我县召开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工作会,传达了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我县*年生态茶产业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县*-*年度新建*万亩生态茶园的实施办法》,明确了*乡等*个乡镇为重点实施乡镇,全年新建生态茶园*万亩,无性系茶树苗圃*亩,并将建园任务分解到*个乡镇,县政府与任务乡镇签订了责任状。

二、工作开展情况

1、落实政策,编制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省、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有关精神,由县领导率相关部门先后*次到重庆、遵义进行了考察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开展了新建茶园土壤取样、送检工作,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党务会专题研究茶产业工作*次,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意见》、《*县*-*年度新建*万亩生态茶园的实施办法》,按照地委、行署"三步走"发展目标,编制了全县*-2020年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万亩以上,其中有机茶园*万亩。分为南、北两个产业带:在南部建立富硒茶产业带,包括*,*,*等*个乡镇,面积*万亩;在北部建立生态茶产业带,包括*,*,*等*个乡镇,面积*万亩。实现茶产业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家,大、中、小各型茶叶加工厂*座,推广福鼎大白、黔湄系列、龙井4

3、乌牛早等优良品种,培育姚溪地方群落优良品种*个以上,新建茶叶产地批发市场*个,茶青交易市场*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乌江富硒茶"、"姚溪茶"、"土家千年古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

(1)近期目标。

*-2012年度,新建无性系优质茶园*万亩,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亩,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家,大、中、小各型茶叶加工厂*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个以上,新建茶叶综合批发市场*个,产地批发市场*个,茶青交易市场*个,打造"乌江富硒茶"、"姚溪茶"、"土家千年古茶"*个知名品牌。

(2)远景目标。

2013-2020年度,新建无性系优质茶园*万亩,全县无性系优质茶园达到*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达*以上,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亩,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家,中、小各型茶叶加工厂*座。

培育地方优良品种*个以上,茶青交易市场*个。

2、茶园定植、苗圃建设、整地开挖情况

*-*年,全县新建生态茶园*万亩。截止4月5日,*、**个乡镇共定植茶园600*亩,开挖整地*万亩。在xx、xx乡建无性系茶树苗圃*亩。目前,茶园定植已告一段落,各任务乡镇一方面组织群众抓春耕生产,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继续进行茶园土地开挖,为秋后定植做好准备。

3、灾后重建工作情况

1月12日以来,我县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大幅度下降,且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日均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达-7℃,出现了50年未见的低温凝冻灾害性天气,致使我县茶叶生产受害较重。据调查统计,全县茶园受灾面积*万亩,成灾面积*万亩,绝收面积0*万亩。灾情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民群众不畏困难,坚定信心,全力抗灾救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狠抓茶园田间管理,努力把雪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大灾之年农业不减效、农民不减收。一是组织农技干部深入受灾茶园,开展查灾核灾。二是及时印发了《农作物低温冻灾防治意见》和《灾后生产自救意见》,组织农技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对受灾茶树及时修剪、施肥,落实茶园定植面积*亩。三是开展茶园灾后重建示范。县农业局在xx镇乌江茶场兴办了*亩的茶园灾后重建示范样板,发放化肥5000公斤,采用机械修剪茶树*亩。四是开展技术培训,共计培训*人次,印发技术资料*份。

三、主要做法

自元月14日全县生态茶产业工作会后,全县上下及相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组织宣传指导群众抢抓季节,狠抓落实。

一是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各任务乡镇一边组织发动群众整地建园,一边引进外商租赁土地用开挖机、旋耕机等机械作业,集中整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园。

二是严格把定植质量关。从元月15日起,农业局组成*个工作组,由党组成员带队到*个生态茶叶任务乡镇进行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要求规范定植。

三是千方百计组织协调调运茶苗。由于今年雪凝灾害,茶苗受损严重,数量减少,加上省内大力发展茶叶,新建茶园面积大,造成今春茶苗供应紧张。为此,我们采取省内调运与省外购进相结合的办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请求省茶科所、省农业厅帮助协调,组织调进无性系茶苗,尽最大努力提供了今年春季定植用苗。

四是推广茶椒(间)套种模式,有效解决新建茶园幼年抚育期茶农收入基本不减的问题。我们采取茶椒(间)套种的办法,实行以短养长,引进xx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到我县发展基地,实行订单发展,引进专用优质辣椒种500公斤,落实茶椒套种面积500*亩。

五是积极与国土、林业、县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规划、整合资金,为新建茶园及育苗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主要措施

公务员之家http://www.daodoc.com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县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联系农口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乡(镇)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的的格局。

(2)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工作措施。

根据省、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有关精神,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xx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意见》、《xx县*-*年度新建*万亩生态茶园的实施办法》,编制了全县*-2020年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落实了各项工作措施。

(3)加大资金投入。

县财政已落实专项工作经费*万元,投入*万元建立茶产业风险金,为种茶大户和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从*年起,每年整合资金*万元用于发展生态茶产业。各实施乡镇根据自己情况,千方百计安排一定资金发展茶产业,黄土乡投入了*万元,塘坝乡*万元,谯家镇*万元。

(4)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

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召开座谈会、技术培训会、技术咨询、印发宣传提纲、书写永久性标语以及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种茶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积极营造种茶的浓厚氛围,共开展各种培训会12期200*多人,印发宣传提纲*份、技术资料200*余份,书写永久性标语*条。其中县农业局对全县*名农技干部进行了为期二天的茶产业技术培训。

(5)选用优良品种。

推广以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等为主的优良品种,培育优质种苗,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提升茶叶产品质量。

(6)确保"五个到位"、实施"四个带动"。

各乡镇在发展茶产业工作中,始终坚持"五个到位",实施"四个带动"。"五个到位":一是加强领导,确保领导到位;二是组建茶产业专抓工作队,确保人员到位;三是实行绩效挂钩,确保责任到位;四是加强思想发动,确保宣传到位;五是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到位。"四个带动":一是招商引资带动;二是国家干部带动;三是乡村干部抓点示范带动;四是能人和知名人士带动。

(7)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以建设进度为考核主要内容,对完成任务乡镇的给予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做到有功必奖、有责必问、奖罚分明,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全年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考核分两个阶段:一是土地整理阶段,对完成土地开挖、回填任务的乡镇,按每亩*元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的,按未完成任务数每亩*元给予处罚。二是茶苗定植阶段,对完成茶苗定植任务的乡镇,按每亩*元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的,按未完成数每亩*元给予处罚。

(8)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层层签订责任书,狠抓落实。建立县领导联系乡镇制度,乡镇领导包村制度,县直部门定点帮扶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包点制度,工作定期汇报制度。

县成立专门的联合督查组,按照"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问责到人"的原则,对生态茶产业工作实行全过程的督促检查,突出阶段性工作督查和面对面指导。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督查组开展督查工作,县督查到乡镇、基地,乡镇督查到村组,切实加强重点环节和高标准示范园的督查,督促工作进度,检查工作质量,准确了解每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五、存在的问题

(1)茶园种植面积小,集中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无性系茶园比例低。

(2)加工企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加工工艺落后,没有上规模茶叶龙头企业。

(3)名优茶产量少,无知名品牌,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真正发挥xx茶叶的资源优势。

(4)市场开拓不力,产品覆盖率低。

(5)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

(6)茶产业管理机构不健全,不利于我县生态茶产业的发展。

(7)农资价格涨幅较大,肥料投入量大,茶园建设成本增高。

(8)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多,影响了土地整理进度。

六、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力度,严格按照县对乡、基地,乡对村、组的督促检查制度,强化监管,扎实工作,确保任务目标的全面完成。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完善*-2020年*万亩生态茶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并请有资质的单位审定,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在品种布局上,选用无性系优良品种,挖掘地方品种,在县内建立*亩以上的品种试验园,筛选适合我县栽培的优良品种。

3、高标准、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基地

切实抓好*万亩新建茶园基地建设,保质保量完成*亩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任务,及时调运标准茶苗,确保茶园建设用苗的需要。本着高标准、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原则,高起点、高要求建设茶叶基地,整好土地,施足底肥,做到发展一亩成功一亩,确保经济效益。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的要求,加强管理,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认证。

4、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企业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之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力争引进*家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

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采取培训会议、培训班、专题讲座、技术咨询、现场操作等不同形式,以及电视、广播、专栏、宣传资料、标语等进行广泛宣传,对乡村干部、种茶农户进行重点培训,使广大群众人人懂茶、户户种茶,提高科技到位率。

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青下树率、叶芽利用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提升整体效益。

6、加大投资力度

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整合利用项目资金、部门资金、财政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倾力打造茶产业,打破资金短缺这个"瓶颈"制约因子,为我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推荐第4篇:金坛茶产业现状

金坛茶产业现状

金坛现在茶园面积4.1万亩(实际面积约3.2-3.5万亩)(本月底林业调查后可知),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万亩(实际面积约1.1万亩)。无性系良种比例36%。2011年产干茶1352吨

现有产茶企业35家,通过无公害茶叶认证企业15家;绿色食品A级基地8775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0家,产品16只);有机茶认证基地4820亩,企业18家。通过QS认证企业29家(含加工企业)。

年销售额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江苏茅山青锋茶叶有限公司、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金坛市御庭春茶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企业有2家(金坛市茅麓茶厂有限公司、金坛市鑫雨良种茶场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200万元的有3家(金坛市生态良种茶场、金坛市方麓茶场有限公司、金坛市石马茶场)。

拥有注册商标51只,其中著名商标4只(金鹿、鑫品、百园春、天壶);江苏名牌产品4只(金鹿牌茅山青锋、鑫品牌金坛雀舌、百园春牌金坛雀舌、巨鹿牌绿茶)。

推荐第5篇: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 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

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2011年8月25日

推荐第6篇:漳州茶产业调查报告

茶产业是我国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它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茶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农产品或是饮料,它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琴棋诗书画歌舞、文学、哲学、礼仪等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儒道思想。茶叶色、香、味、形具佳,正好与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相契合。茶业为漳州主要特产已是历史悠久。据了解,漳州的茶叶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一直沿袭着种茶、制茶、饮茶的生产生活习俗;茶叶种植和初加工的群众基础广泛,传统经验丰富。而且茶叶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已经成为带动我市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区域特色优势、优先发展的产业。

然而,漳州市茶产业由于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少、茶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市场品牌意识淡薄及缺少龙头企业等诸多因素,漳州茶叶产量、质量、价格大多徘徊不前,茶乡经济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蓬勃发展的茶产业

漳州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产量2.7万吨。全市茶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茶农25万人,占我市农村人口的1/12。全市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800多家,精制厂72家,精深加工厂2家,年产值13.8亿元以上。市场交易也十分繁荣。

茶叶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

二、三产业的崛起。如南靖县书洋镇目前已创办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250多家,全镇18个行政村村村有茶厂,处处有茶市,涌现出8个制茶专业村和220多户茶叶营销大户。华安县仙都镇有茶叶初加工厂1400多家,其中精加工厂15家,吸纳外地7000多人,当地4000多人从事茶叶采摘生产,近千人从事茶叶流通销售,并且吸引大量外地茶叶经销商至仙都,带动了茶叶机械制造维修业的发展,使相关的商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发生内部消化,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同时,漳州市还引进台资、外资茶叶企业23家,总投资额6750万美元,其中90%是台商投资。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销理念与市场运作方式,加快了我市茶叶产业的升级。如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美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年产速溶茶粉3000吨,茶浓缩液5000吨,年消耗茶叶原料1.5万吨,其速溶茶占国内市场的85%,产品已打入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天福集团是一家台资综合性茶叶集团,其在全国各地建立327家连锁店,各县部分茶叶企业在国内部分大城市开办茶叶直销点或营销点,加上全市600多家茶庄,已初步形成国内营销网络,拥有近5万人的流通大军。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漳州已拥有天福、大岽山等茶叶品牌30多个。在几年来的国内外茶王赛和茶博览会中,天福茶、八仙茶、白芽奇兰茶等获奖40多次,天福高山乌龙获得国际名茶金奖,平和白芽奇兰茶两次获得国际茶博会金奖。

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从整体上看,漳州市的茶产业仍缺乏总体规划,生产规模不大,全市茶叶面积、产量、产值还不如一个安溪县;茶叶质量不稳,档次不高,高档优质茶只有30%,另外,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品牌不多不响、市场管理落后等制约着

我市茶产业的发展。

有名茶无名牌漳州不乏名茶,但叫得响的品牌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我市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不善于树立企业形象。华安的铁观音、诏安的八仙茶、平和的白奇兰、长泰的黄金桂都小有名气,“八仙茶”,、“白芽奇兰”是漳州市茶叶工作者长期繁育、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其中“八仙茶”是建国以来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而“白芽奇兰”则是我国珍稀的高香型乌龙新良种。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丹桂、黄观音、九龙袍、金萱等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但这些只是代表茶叶的一个品种,而不是一个商标品牌,在没有经过商家注册的情况下,都无法成为一个使人公认的品牌。

茶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漳州市高素质的茶叶人才较少,从事茶叶研究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具有高水平茶叶生产管理能力的茶农专家。茶农种茶和制茶的技术普遍较低,茶叶的精加工技术受限制,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并且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和“靠天做青”的现象,有的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片面追求数量上的增加,毁林种茶、盲目发展,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茶叶的品质下降,影响了茶叶价格的进一步提高。

缺少龙头企业集群漳州市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800多家,精制加工厂72家,精深加工厂仅有2家。茶叶加工企业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设备较陈旧,工艺较落后,科技含量较低,经营管理较粗放,经济效益不高,实力普遍不强。全市目前没有一家能在茶的产供销各环节都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引路。

茶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链当前世界上茶叶产品已向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延伸、茶酒、茶食、茶饮料的开发,以及茶副产品的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都方兴未艾,而我市目前茶叶加工企业大部分为初制厂,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高优品种的引进能力较差,茶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力度不足,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还仅停留在茶叶的初级加工上,在其他相关茶叶产品的生产领域几乎空白,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除此之外,茶乡基础设施较差,茶农投入资金相对短缺也在一定程序上制约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建议与对策

弘扬茶文化,关注漳州茶叶生产的现状固然很重要,但如何寻求更多的渠道,做大茶文化这篇文章,推动漳州茶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山区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才是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的目的所在。

建议一:实施品牌战略拓展海内外市场

品牌经营是茶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只有大力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才能提高漳州市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规模的名牌茶叶产业,才能使我市的茶叶产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应该鼓励、引导茶叶加工企业走以质取胜的道路,重视对茶叶商标进行注册,申请取得国家“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权;引导茶叶加工企业注重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提高茶叶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

建议二: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因此,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态茶”,实行科学育苗,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

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的示范基地。生产优质茶,茶青是关键。为使茶青保持天然、绿色、新鲜,不受污染,严禁使用有毒农药,推广使用茶叶有机肥、专用肥、专用药。请专家到茶叶主产区为茶农讲授无公害绿色茶叶栽培技术,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建立茶叶农残检测中心,对茶叶进行“体检”,层层把关,确保每个环节不受污染。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茶叶品质。目前华安仙都镇已建立了500亩有机茶和50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县5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已全部安装空调机,通过空调机有效调整茶叶“做青房”的温湿度,茶叶质量大大地提高。

建议三:要加大对茶叶科技、财力投入

针对茶农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不高,市场销售信息不灵,急需掌握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现状,积极为茶农传授实用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从茶叶种植源头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要尽快建立茶业技术服务体系。县、乡二级财政应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向茶叶主产地增加技术推广经费,小额贴息贷款,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

建议四:扶持龙头企业

要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茶叶原料生产中的“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提倡和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与茶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建议五:加快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

要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茶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千方百计提高茶叶加工深度,发展茶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开发多元系列产品,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转化增值,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经科学研究发现,一片小小的茶叶包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有许多防病治病的药效成分,对防癌抗癌有明显作用,是人们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健康饮品。目前茶叶已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许多专家预测,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因此,国内外对茶叶的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而漳州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茶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推荐第7篇: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这里曾经是一片片荒芜的山坡,可如今,满山翠绿,格外招人喜爱。

11月27曰,农业部种植业司级调研员封槐松,在省农科院果茶所主任、省首席茶叶专家龚自明等数名专家陪同下,冒着凛冽寒风实地考察大悟县三里城镇万亩茶园,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确定明年鄂豫两省26县市茶叶现场会在大悟召开。

有资料显示,2009年,该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5.3万亩,茶叶总产量2451吨,产值达到2.8亿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立足优势,选准一条发展路子

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大悟县,其山场面积多达200多万亩,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茶叶生长,产茶历史400多年。民间有朱元璋在少华山(今大悟山)悟道、种茶的传说。近年来,该县开发出了悟道、大悟山、大悟寿眉、双桥毛尖、金鼓露毫等一批国家、省知名品牌。然而由于规模小,一直在提篮小卖、自给自足的圈子中徘徊,茶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面对已有的基础和发展现状,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该县进行了认真反思。该县先后组织县、乡镇负责人到英山等地学习考察,由县办、农业局进行了全县茶业产业大调查,写出了《聚合资源,统一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调查报告,印发到县直部门和各乡镇。全县开展了大讨论,形成了共识:大悟的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开发生态资源,提升茶叶产业,是富民兴县,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湖北茶叶大县的发展目标。计划到2015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9000吨,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

夯实基础,狠抓“两大工程”

抓茶叶基地开发的标准规模工程。重点建设以三里柏园、芳畈悟峰、刘集金鼓、黄站万寿寺为中心的四个万亩茶叶板块;城关双桥、新城长岭、夏店石咀、彭店青松岭、宣化玄坛、丰店罗岗、高店寨鸡山为中心的七个5000亩茶叶板块;以及50个500亩以上的种茶专业村。同时,采用集中连片的办法,使茶叶基地规模化、特色化。

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实行“一个基地,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责任,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制,对已开发的基地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长年跟踪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转第三版)

突出特色,创新方法。实行自主开发,以农户为投资主体,由镇村统一调整开发面积,统一翻耕,统一抽槽,统一标准,统一机械操作,避免分散作业困难和人资浪费;实行招商引进开发,对开发大户实行全程挂牌服务,并指派一名县领导和一名技术人员对口帮扶,解决基地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近6年,全县共引进严四毛、谈汉波等老板50多位,引进资金过亿元。

抓龙头企业的培优工程。悟道茶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与中小型茶场或茶农开展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的联合,用联合、租赁、买断经营权等形式,网络基地25000多亩,2006年被孝感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09年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公司生产的“悟道茶”2008年获“中绿杯”金奖。

推行“茶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茶叶产业。依托寿眉茶叶公司、大悟山茶场,茶农按照企业提出的标准在基地上进行生产。2009年悟道、寿眉等两家茶叶公司跻身于湖北绿茶第一方阵行列。

整合资源,突出三大重点

突出品牌统一。大力整合品牌资源,树立大品牌意识。针对大悟茶叶品牌过多过乱的实际,县茶叶产业协会推出了一批“大悟绿茶”包装,全县茶叶企业采用联营和保留原有品牌逐步过渡两种办法,把全县近30个茶叶品牌统一到“大悟绿茶”品牌上来,形成市场合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突出市场开拓。为了拓展大悟绿茶销售市场,先后在大悟县城、孝感市、北京市建起了大悟绿茶专营中心。专营中心强化市场硬件和软件建设,集评茶、品茶、售茶、休闲、娱乐于一体,具有信息收集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等功能。今年,该县政府在武汉举办品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悟茶的知名度。同时,各茶叶生产企业,经销大户到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到大型超市设立专柜,建立销售网络。

突出标准化生产。从建园环节抓品种改良,推行茶树品种良种化。近几年引进福鼎大白、鄂茶5号等种子120多万公斤,对本地茶品种进行了更新换代;同时本着“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积极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在四姑镇、芳畈镇建起了2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片,全县共推广无性系茶园10000多亩。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行病虫无害化治理,大力推广“猪(牛)-沼-茶”生态模式,抓名优茶炒制和机械的推广。目前,引进了浙江绿峰机械厂在大悟设立经销点,并举办了名优茶机械制作技术培训班。

加大扶持,构筑四大保障体系

组织领导体系。从2004年起,该县成立了大悟县茶叶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各乡镇抓好茶叶产业发展。

培训推广体系。在整体推进茶叶发展过程中,组织人员编写技术资料,按农事季节印发到农户;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以县党校、县农广校、乡镇农业中学为

阵地,邀请省茶叶专家来大悟讲课,每年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基本做到了培训到基地、到农户。

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茶叶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修订完善大悟绿茶地方标准,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各个环节全程实行标准化。完备检测机构及设施,加强对茶叶产品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跟踪检测监控,确保产品卫生质量安全。

政策扶持体系。县政府每年筹措200万元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其中,重点对新开发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认证,认证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4000元奖励;对发展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面积50亩以上的奖励10万元。

http:///news/todaynews/xgw/xgxwzx/201008/t1385556.shtml

推荐第8篇:生态茶产业工作情况汇报

生态茶产业工作情况汇报

我县生态茶产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地委、行署《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县情,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克服了低温凝冻灾害等多种困难,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精神

1月3日-5日,地委、行署在xxx召开了全区生态

茶产业工作会议。会上,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xxx紧密联系我区实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解决”三农”问

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抓好生态茶产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全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1月14日,我县召开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工作会,传达了全区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我县2008年生态茶产业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xxx县2007-2008年度新建2万亩生态茶园的实施办法》,明确了xxx乡等12个乡镇为重点实施乡镇,全年新建生态茶园2万亩,无性系茶树苗圃300亩,并将建园任务分解到12个乡镇,县政府与任务乡镇签订了责任状。

二、工作开展情况

1、落实政策,编制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省、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有关精神,由县领导率相关部门先后5次到重庆、遵义进行了考察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开展了新建茶园土壤取样、送检工作,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党务会

专题研究茶产业工作6次,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xxx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意见》、《xxx县2007-2008年度新建2万亩生态茶园的实施办法》,按照地委、行署”三步走”发展目标,编制了全县2008-2020年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以上,其中有机茶园3万亩。分为南、北两个产业带:在南部建立富硒茶产业带,包括xxx,xxx,xxx等11个乡镇,面积6万亩;在北部建立生态茶产业带,包括xxx,xxx,xxx等11个乡镇,面积9万亩。实现茶产业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0%,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20%。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2家,大、中、小各型茶叶加工厂80座,推广福鼎大白、黔湄系列、龙井

43、乌牛早等优良品种,培育姚溪地方群落优良品种2个以上,

新建茶叶产地批发市场2个,茶青交易市场45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乌江富硒茶”、”姚溪茶”、”土家千年古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

(1)近期目标。

2008-2012年度,新建无性系优质茶园万亩,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600亩,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1家,大、中、小各型茶叶加工厂53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2个以上,新建茶叶综合批发市场1个,产地批发市场2个,茶青交易市场26个,打造”乌江富硒茶”、”姚溪茶”、”土家千年古茶”3个知名品牌。

(2)远景目标。

2013-2020年度,新建无性系优质茶园万亩,全县无性系优质茶园达到1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达50%以上,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600亩,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1家,中、小各型

茶叶加工厂27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2个以上,茶青交易市场19个。

2、茶园定植、苗圃建设、整地开挖情况

2007-2008年,全县新建生态茶园2万亩。截止4月5日,xxx、xxx8个乡镇共定植茶园6000亩,开挖整地万亩。在xx、xx乡建无性系茶树苗圃150亩。目前,茶园定植已告一段落,各任务乡镇一方面组织群众抓春耕生产,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继续进行茶园土地开挖,为秋后定植做好准备。

3、灾后重建工作情况

1月12日以来,我县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大幅度下降,且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日均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达-7℃,出现了50年未见的低温凝冻灾害性天气,致使我县茶叶生产受害较重。据调查统计,全县茶园受灾面积万亩,成灾面积万亩,绝收面积万亩。灾情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民群众不畏困难,坚定信心,全

力抗灾救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狠抓茶园田间管理,努力把雪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大灾之年农业不减效、农民不减收。一是组织农技干部深入受灾茶园,开展查灾核灾。二是及时印发了《农作物低温冻灾防治意见》和《灾后生产自救意见》,组织农技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对受灾茶树及时修剪、施肥,落实茶园定植面积15030亩。三是开展茶园灾后重建示范。县农业局在xx镇乌江茶场兴办了1000亩的茶园灾后重建示12全文查看

推荐第9篇:举办茶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

黔南州农机研究所

黔南州农机推广站

举办茶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

5月3日,黔南州农机研究所、黔南州农机推广站在云雾山脚三县交界处的龙里县羊场镇岱林村,借助龙里卧云谷绿茶有限公司茶厂举办了一期茶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来自贵定县云雾镇、龙里县羊场镇、惠水县宁旺乡的茶农、茶业专业合作社、茶场(厂)和茶企管理人员代表50余人参加了培训。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云雾茶生产已突破行政区域,不仅贵定的云雾、铁厂、报管、巩固、窑上等乡镇生产云雾茶,龙里的羊场镇和惠水的岗度、摆金等乡镇也充分凭借云雾山脉独特的气候及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产业。然而,由于广大茶农及涉茶人员科技素质不高、茶叶生产及加工制作技术参差不齐,导致茶叶总体质量不高不稳、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针对云雾山产茶片区茶农提质增效需要解决茶叶生产、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训班主办单位州农机研究所(州农机技术推广站)精心筹划,安排授课教师从茶叶行业发展动态到茶树栽培、鲜叶采摘及加工、名优绿茶制作、茶叶审评、市场营销与经营管理等知识技能作全面、系统的讲授,并编印了培训教材和技术资料1500份免费发放。承办单位

- 1

推荐第10篇: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扶持茶产业超常发展

——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县质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质监局的领导下,市质监局食品科、标准化科和县委农工办、县农业局、县茶叶办、县苦丁茶办等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一直强化茶叶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致力于*****县茶叶产业的发展。通过多方努力,于2010年和2011年,“*****茶”和“*****红茶”分别获国家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加快我县“*****红茶”和“*****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促进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6月9日—12日,我局局长****、食品股股长***在市质监局的组织下,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学习“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的先进经验。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全市土地面积2813平方公里,总人口22.64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2001

1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年4月23日,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呈报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2002年3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茶园总面积12.96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5.96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绿色茶园面积1.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万亩。300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茶叶企业269家,获准使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茶企215家,5万多名涉茶人员。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茶业产值从1998年的4880万元到2008年的8.07亿元再至2011年的14亿元。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7亿多元,其中茶叶税收就达4亿多元。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茶叶企业达30多家(其中1家茶叶企业产值超1亿元),涉茶企业和人员成为了该项保护工作的最大受益主体,武夷山市的经济也从岩茶的高附加值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武夷山市在“武夷岩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制定完善产业标准。“武夷岩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茶叶标准化工作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发布并修订了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使标准的内容更加结合武夷岩茶实际,让“武夷岩茶大红袍”更加光彩夺目。

二是广泛推行标准化种植。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

2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建立绿色壁垒,要求所有茶园、茶农采用绿色、有机、无公害施肥,用生物法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高度、高残留的禁用农药。指导茶企与茶农开展无公害茶园、绿色茶园和有机茶园种植活动,积极推行标准化种植。

三是制作标准样品。为保证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特征,确保企业有统一的武夷岩茶参照物,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和品质监控,制定了武夷岩茶的国家标准文本和标准样品。

(二)加强环节监管,打造金字招牌

市政府出台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引导企业在武夷岩茶的产品包装物上加贴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通过严把“四关”,使受保护的武夷岩茶的“护身符”发挥特有作用。

一是严把地理标志申请关。对提出申请的企业,组织有关专家到企业和茶山现场,从企业概况、生产条件、产品品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和企业申请理由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企业产品经检验合格后需经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评审等级后,才能领取相应数量的防伪标贴。

二是严把产品出厂检验关。对凡是不能按规定标准自行进行出厂检验的企业,必须签订委托检验协议进行出厂前检验,符合出厂标准后参加评审,评审后的合格产品按照规定必须加贴武夷岩茶专用标志方可上市销售。

三是严把专用标志使用关。市政府在市质监局成立专门

3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公室,专用标志的申领统一到该办公室领取。市政府在质监局建立了数码防伪监控中心,引进先进的数码防伪技术,制作专用防伪监控标贴。企业产品经检验合格后还需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评审等级后,才能领取相应数量的防伪标贴。数码防伪监控中心将企业信息录制成语音电话,输入信息防伪平台,控制到每个最小包装单元进行质量控制。

四是严把市场监督管理关。成立由质监部门牵头,工商、公安、茶业局等单位组成的武夷岩茶专职打假队伍,采取不间断巡逻等有效措施,加强打假工作,维护武夷岩茶的品牌形象,提高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经营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证+专营店+维权岗”的经营模式。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联动、茶农参与”的方式,以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把分散的农户通过新的经济模式与市场紧密连接,并通过政策和技术支持,使茶产业的市场组织能力和经济效益均得以提高。

二是提升品牌效益。“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形象的逐步确立,得益于“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推进。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不断推进品牌战略,让“武夷山大红袍”旗帜更加鲜艳。“武夷山大红袍”被农业部中国

4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品牌产品推进委员会评为中国首批名牌农产品,成为福建省唯一上榜的茶品牌。

三是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由于品牌优势,加贴有防伪标识的武夷岩茶市场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提高了价格。从而让茶叶标准化产业链上的茶企和茶农受益更大。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的包装、运输、印刷等相关产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

二、武夷山市加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武夷山市加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迅速,在短短的10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成为茶叶产业发展最快、最具实力、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地区之一。武夷山市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经验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发展茶叶产业,贵在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持之以恒 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与旅游并重,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抓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所谓“不变”,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届领导班子,始终把“茶叶”当富民牌来打,一以贯之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成立了茶叶评价体系促进会,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同时,出台多项政策,从资金、信贷、税收、技改、土地流转等方面扶持茶叶产业发展。所谓

5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变”,就是根据茶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发展思路,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使“武夷岩茶”品牌效益不断被放大。

(二)发展茶叶产业,胜在品牌营销,龙头扶持,市场开拓 武夷山市为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开展多层次、多地域、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发展初期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后期以企业为主)。通过举办茶叶展、拍卖会、交流会、论坛等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让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公司对新产品开发,带动其余中小企业发展和茶农增收致富。该公司的产品获得了福建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使得公司产值达1亿元以上,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三)发展茶叶产业,重在做大基地,规范运作,科学管理 在市场和品牌的共同推动下,武夷山市引导茶企和茶农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证+专营店+维权岗”的经营模式,通过承租、承包等形式,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茶园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建成了无公害茶园面积5.96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绿色茶园面积1.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万亩。同时,武夷山市及时制定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文本和标准样品,确保了“武夷岩茶”产品标准的统一。严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

6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用标志的市场准入和使用及监管,组建了省级茶叶检验检测中心,加强“武夷岩茶”的检验检测与监管,净化了市场秩序。

(四)发展茶叶产业,巧在挖掘文化,彰显特色,提升内涵 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茶,武夷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以及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武夷茶独特的技术脱颖而出,出现了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乌龙茶(即现在的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是乌龙茶的代表,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了其独特品质。武夷山市充分利用、挖掘和展示了武夷岩茶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推动了茶文化、茶旅游、茶经济的互动共荣。该市把茶文化景观与旅游结合起来,建有茶文化博览馆、生态观光茶园、茶叶生产基地观光等旅游景点。市政府斥巨资邀请张艺谋、王潮歌等著名导演,打造“印象大红袍”场景剧,更好的发掘了大红袍茶文化内涵,宣传了大红袍茶品牌,彰显了茶文化特色,提升了茶文化内涵。

三、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茶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早在唐代就是四川的重点产茶区之一。*****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县茶叶产量达到6221吨,产值达3.66亿元。现*****境内主要生产苦丁茶、红茶及绿茶。

7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茶”属木犀科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Roxb.)Blum.]。之前,曾称为木樨科紫茎女贞、序梗女贞。*****苦丁茶作为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经过10余年的研发、培育、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苦丁茶目前已实现全国四个第一: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市场份额第一,产值第一。

“*****红茶”古称“黄芽茶”,曾作为皇宫贡茶,曾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汛将茶采,*****茶叶销华夏”赞语。*****所产红茶,在贸易上称为 “川红”,主要出口原苏联、英国等欧洲国家。“*****红茶”在保持“川红”色、香、味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红茶科技,创新了制作方法,使产品外形紧细、秀丽,金毫显露;香气馥郁,天然花香、果香彰显;汤色金黄,滋味鲜醇,回味悠长。

2010年和2011年,“*****苦丁茶”和“*****红茶”先后获国家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苦丁茶”和“*****红茶”分别获得了证明商标称号。我县的“*****苦丁茶”和“*****红茶”与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相比,我们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取得了证明商标称号。但我们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与武夷山市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年3月23日,县政府出台了《“*****红茶”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县的“*****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已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该项工作进展缓慢。武夷山市通过

8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要有超常规的思路与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我县历届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包括茶叶产业在内的农业工作,但多年来我县的茶叶产业徘徊不前,武夷山市发展茶叶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思路是做大产业的关键。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理念来谋划茶叶产业的发展。

1.树立加快扶持龙头企业的理念

我县有****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茶业专业合作社、*****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县******茶叶公司等我县的红茶、绿茶及**茶龙头企业。县政府应重点对接帮扶这些企业,促进上述龙头企业学习、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生产技术等,提高我县红茶、**茶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夏秋茶的产出效益和综合利用率,并依靠他们带动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2.树立将产品变品牌的理念

我县的“*****茶”和“*****红茶”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还取得了证明商标。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同时使用,企业按照程序申报使用,建立“*****茶”和“*****红茶”统一品牌。下大力气抓好品牌宣传,倾力打造、培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3.树立市场带动茶场的理念

9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尊重经济规律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只有茶企有发展,茶叶市场才能繁荣,茶农种茶采茶才有积极性,才能做大茶叶基地。一是要依托市场促销售,在产茶大镇的**镇、**镇建立鲜叶和毛茶交易为一体的茶叶市场。在县城*****镇建设一个以“*****茶”和“*****红茶”为主,汇集具有我县特色的***、****、*****粉条、****等土特产品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茶博园(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县外销售市场,出台激励措施,培育一批茶叶销售经纪人专业队伍。三是要开发茶叶多元化产品,实施茶叶产品深加工。根据国内外市场茶叶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提取茶多酚、茶皂素、儿茶素等有效成分,加快开发速溶茶、茶饮料、茶糖果等产品。通过多元化开发和深加工,提升茶叶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要有超常规的措施办法 1.要全力以赴做响品牌

要加强宣传推介,以“绿色、品牌、文化”为主线,开展全方位的产业宣传,形成“铺天盖地”之势,让“*****茶”和“*****红茶”茶品牌形象无处不在。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在知名电视、网络媒体和公路沿线推出“*****茶”和“*****红茶”广告;把宣传茶叶与宣传*****结合起来。在县内主要路口、宾招接待、景点等场所展示*****茶”和“*****红茶”;对外公务接待一律使用“*****茶”和“*****红茶”标志的茶叶(具)、餐具、礼品盒等;组织企业和合

10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作社积极参加省内外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促销活动,统一布展、布馆,突出*****形象;举办高规格的茶文化节、茶王赛,邀请茶专家与艺术家传授技艺等各种方式,面向全国宣传我县茶叶品牌。

2.要坚持不懈做大基地

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全县宜茶地点、面积,科学规划基地布局,坚持集中连片发展。同时实行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的开发模式,建立标准化生态有机良种茶园。弘扬春风精神,应用春风经验,在适宜区域大力发展优质茶园,实行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3.要千方百计做活文化

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要大力挖掘我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结合我县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以*****、***、****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茶山生态游和农家乐,体验采茶、制茶过程,突出品好茶、泡温泉、观绿景;以*****镇为重点,建设“茶馆一条街”,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丰富茶文化内涵,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的合作,开办茶艺班,培育茶文艺表演队;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举办茶文化节,收集、整理、宣传与茶叶相关的传统、传说、传奇故事,通过茶陈列馆建设、茶艺表演、拍摄影视剧、发表文学作品等形式进行挖掘、宣传,不断注入我县茶叶品牌文化底蕴。

(三)要有超常规的服务平台

11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1.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坚持内育本地良种和外引外地良种相结合,在重点镇乡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选优培育*****茶和*****红茶优良品种,培育我县自己的当家品种,保证我县茶叶特有品质,为我县发展茶园提供优质良种茶苗。同时,引进适宜我县生长,与我县本地品种相似的外地优良品种,进一步实现外地良种本地化,保证我县优质良种茶苗的供应。

2.建立科研推广体系

对接科研院校,成立我县茶叶研究机构,开展茶叶良种、茶技术、茶文化、茶艺术、茶品牌推介的研究和推广,开发茶叶新产品、新包装。结合有关部门培训工程,强化茶叶技术培训和示范,提高茶产业从业者素质和技术水平。

3.建立质量安全体系

积极引导鼓励茶叶企业申领QS证,对茶叶企业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引导、鼓励茶企争创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县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健全涵盖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同时,规范农资供应,实行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确保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进而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在现有的*****县产品监督质量检验所的基础上,引进人才与先进仪器设备,建立*****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产品质量检验出具更加详尽、更加权威、更加科学公正的检验报告,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检验检测优势。

12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4.建立防伪专用平台

组建“*****茶”和“*****红茶”证明商标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平台。可以借鉴武夷山市的经验,抽调全县相关管理及专业人员在质监局设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码防伪监控中心,负责受理“*****茶”和“*****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专用标志使用申请、专用标志发放、专用标志使用过程监管和市场打假等工作。

5.建立发展激励机制

县政府对取得生产许可证、通过ISO9000、ISO22000、HACCP认证、有机茶、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和获得“四川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和通报表彰。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第11篇:宜宾市茶产业的调查报告

宜宾市茶产业的调查报告

市委、市府根据省委、省政府“南茶工程”项目的要求和我市自然资源优势,制定了全市茶业产业的发展规划,提出了“五五一”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到2008年,全市茶叶面积发展到50万亩,茶业实现工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带动100万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五五一”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现将对我市实施“五五一”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调研情况记述于下:

一、现状

1、生产现状:宜宾是全省最大的茶叶产地,据2002年统计:全市茶叶面积已达37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6万余亩,占全市茶园面积的16.2%),茶叶总产量达到13000吨,茶叶总产值为2.2亿多元:苦丁茶近9万亩,苦丁茶产量22.3吨,产值638.35万元;茶叶出口创汇l万美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020吨,名优茶产值1.38亿元,名优茶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30%和60%。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比较完善,以本地的国家级良种“早白尖”和“早白尖五号”为当家品种,同时先后引进了“福鼎系列”、黔湄系列”、蜀永系列”、“名山131”、“名山3ll”、“平阳特早”等10多个优良茶树品种。市上建有省二级茶树良种繁育场1个,产茶大县以该场为依托,都建有茶树良种繁育点,可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保证茶树良种苗木的供应。

2、加工现状。宜宾市现有各种公司、茶场(厂)等茶叶企业近800家,茶叶年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目前全市茶叶加工量仅为加工能力的65%左右),其中有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1个,省级茶叶龙头企业1个,市级茶叶龙头企业3个,县级茶叶龙头企业5个。龙头企业采取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约束,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逐步形成,直接建立生产和联系基地12万多亩,带动茶农10万户。“叙府龙芽”、“龙湖翠”、“金竹春”、“醒世绿雨”、“早白尖工夫红茶”等10多个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家级金奖。其中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的“叙府牌”,宜宾外贸金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金江牌”、筠连醒世公司的“绿雨牌”系列产品的10个品牌,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证书。

3、贸易现状:从销售区域看,宜宾市茶叶销售是以市外销售为主、市内销售为辅,销售量分别占全市茶叶产量的85%和15%左右;从出口情况看,国内销售为主、国外销售为辅。据统计:2002年全市直接出口量为500余吨,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3.8%,收入约 l万美元。从销售的产品档次看,除一些骨干企业外,大部分基层茶场(厂),主要是以初制散茶形式的中低档茶叶产品销售为主,。2003年,我市“叙府茶业公司”在市外贸部门的帮助下,已获得国家绿茶出口经营权,其他“筠连醒世茶业”、“龙湖茶业公司”、“早白尖茶业公司”企业正在积极的申办之中。

二、优势

1、自然优势: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岷江、长江横穿全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昼夜温差大、水热资源丰富的显著特点。年平均气温17.5--18.3摄氏度,年降雨量为11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10%的有效积温5800摄氏度,无霜期320天以上,相对空气湿度80%以上,大部分土壤 PH值为4.5—5.2之间,具有早春名优茶和特早春名优茶生产的优势,属我省乃至全国早茶区。茶叶主产区海拔一般在400—12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远离污染源特别是工业污染源,基本属于绿色食品的茶叶生产区和无公害生态茶适宜的生产区域。因此,我市名优早春茶和无公害茶生产优势明显。

2、产品优势:我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通过广大茶叶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了以“叙府龙芽”、“金竹春”、“早白尖绿茶” “龙湖翠”、“鹿鸣露芽”、“水中韵”、“林湖春芽”等为主的绿茶品牌,以“醒世绿雨”、“苦丁春芽野生苦茶”等为主的苦丁茶品牌和以“早白尖工夫红茶”为代表的红茶品牌。这些品牌先后在国际、国内多次获金奖、银奖等荣誉称号,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享有较好的声望,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由于我市独特的气候优势,每年早春茶产品上市期与省内和江、浙一带沿海省份我国主产茶区相比早15—30天左右。我市早茶生产现已初具规模、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名优早春绿茶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技术优势:宜宾市各级农业部门都建有茶叶技术专门机构,全市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0人,农艺师50多人,茶叶企业、茶场(厂)的专业技术骨干1000多人。我市还与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及项目合作关系,因此,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4、市场优势:宜宾是四川最大的茶叶生产区,茶叶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多,由于春茶早,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市场上很有竞争优势,常年80%以上的茶都销到市外、省外、甚至国外。从国际市场看,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金叶茶业公司(原宜宾南岸茶厂)“早白尖工夫红茶”品牌为代表的宜宾红茶产量曾达到6000多吨的规模,占全省红茶产量的50%左右,出口4000吨左右,占全省红茶出口的40%左右。后虽然因国际红茶市场、特别是东欧市场的变化,我市红茶出口大幅度萎缩,但恢复红茶生产、出口的基础和优势及机遇仍然存在。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在绿茶销售量和我国绿茶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市也开始进行了直接绿茶出口工作,如今年市外贸部门帮助“叙府茶业公司”正式获得了国家绿茶直接出口经营权,出口绿茶80吨,又拉开了我市绿茶直接出口工作的序幕。由此可见,我市绿茶出口优势不但存在,也很有潜力。从国内市场看,国内其它省市以我市早春茶为原料,开发名优早春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大力开发我市早春茶生产市场潜力巨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我市茶叶体制管理上存在三多三乱。一是涉及部门多。如计委、农委、财政、农业、林业、工赈、水电、扶贫等部门都在抓茶叶;各部门有各自的上下管理机构和工作目标及要求,部门之间沟通较差,因部门利益,各唱各的调,力量相互抵消,政出多门而产生指导混乱。二是涉及的项目多。这些部门都直接涉及茶叶生产的项目,很多部门因茶叶专业人员缺乏,容易产生项目技术设计不合理、项目实施的措施不配套的混乱现象。三是涉及资金渠道多。由于各部门都涉及茶叶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多,但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影响了有限资金的使用效果。

2、区域布局、品种和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茶叶大部分茶园都种在交通不便,土地较瘦,生产条件较差的山坡上,没有充分发挥我市有特色的早茶优势和其他自然气候资源。二是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比例较小,只占全市茶叶生产面积的16.2%。三是名优茶产量比重不大,仅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30.9%。

3、生产、加工、销售运行机制不够协调:一是我市约有三十万户左右农民种茶,有茶农约一百多万人,平均每户茶农种植面积不大,生产水平较低。二是我市加工企业多而小,生产规模不大,加工科技含量不高。三是加工企业在鲜叶原料生产方面花费人力、物力过大,无法将主要精力用去创品牌和开拓市场,且企业与茶农的关系不够协调。因此,造成我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很不协调。

4、销售市场有待拓展:我市茶叶销售主要在国内的专业市场,国际市场微不足到,而且各种市场销售形式也比较单一。

5、科技人员作用发挥不够:专业科技人员很难具体承担到项目,而且项目应该配套的资金、人员、物资难以保证。

6、企业规模不大.品牌过多、过乱:我市目前茶叶企业生产规模大都较小,除叙府茶业年产茶叶达到3000吨左右规模外,部分茶叶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1000吨到2000左右,而很多小企业都是在几十吨的生产规模。企业小而多,抵御风险能力差,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造较大规模的知名企业与品牌。全市现市级以上的茶叶品牌就有

四、五十个,有的品牌从得奖以后,就没有生产、销售过产品,甚至有的产品与包装不符。品牌的过多、过乱,也影响了宜宾茶叶产品的声誉。

四、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全市茶叶生产要坚持“以基地为基础,以元公害生态茶为标准,以企业为龙头,以知名品牌为支撑,做大做强龙头;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做绿做优基地,做特做亮品牌,增收增效创汇,富民富县强市”的指导思想,以“大力发展早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度发展苦丁茶,开发优质绿茶,积极扩大出口”为发展思路。

2、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我市茶业产业要做强做大,必须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其职责,才能保证我市茶业产业资源和各种项目、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发挥其最大效果。因此,建议市成立茶业产业协调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市茶业产业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可选择在市农业局茶叶站,具体负责生产技术和日常管理工作。市茶业产业协调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市茶业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措施;在不影响各部门任务能保证完成的前提下,对全市有关的茶叶项目、资金、人员统一管理、协调、监督、服务,保证项目、资金和人员落到实处。基地区县可成立相应机构,做到机构落实和人员落实。同时,要相应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3、调整布局与优化结构。主要抓好四个优化:一是优化生产布局。全市茶叶生产发展规划与布局,既要充分考虑发挥我市独特的早茶生产优势,又要坚持以无公害生态茶为标准,科学合理的调整我市茶叶生产的区域布局。即:以宜宾县、翠屏区、高县为主,沿岷江、长江、金沙江两岸的中低海拔地区,适当集中规模,结合老茶园改造换种,加速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巩固和扩大川南优质早茶生产基地。以长宁、珙县、兴文县为主发展红茶,恢复建立红茶生产基地。以筠连县为主发展特色苦丁茶,建立苦丁茶生产基地。以屏山县为主,幅射全市主要绿茶生产区开发优质绿茶,建立优质绿茶生产基地。(海拔在800米以上,种植时间在20年以上的低产茶园实行大规模改造,海拔在1200米以上的茶园和坡度25度以上,交通不便,效益又低的茶园,除保留一些有特殊价值的茶园外,应予淘汰)。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以早熟为主的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到2008年,全市无性系茶树优良种面积要求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50%的比例(包括苦丁茶),当前应主要推广“早白尖五号”、“福选九号”、“名山131”、“名山311”、“平阳特早”、“早白尖”、“四川中小叶群体种”等无性和有性优良早熟茶树优良品种,为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叶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优化产品结构。在着力抓好以“叙府龙芽”、“金竹春”、“早白尖绿茶”等品牌为龙头的系列名优茶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大名优早茶规模开发的力度,形成批量生产,进一步提高名优茶产量的比重;以“龙湖翠”、“鹿鸣露芽”、“水中韵”、“林湖春芽”等品牌的系列名优产品为龙头,开发优质绿茶;以“早白尖工夫红茶”品牌系列产品为龙头,恢复开发红茶;以“醒世绿雨”、“苦丁春芽野生苦丁茶”品牌的系列名优产品开发为龙头,开发特色苦丁茶。四是优化市场结构。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采用龙头企业+茶叶协会+生产基地+茶农的运作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在国际市场方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利用我市已经获得国际金牌的产品为先导,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以质量和价格为优势,对不同国家、区域茶叶市场所需产品的不同,采用梯级式开发,扩大优质绿茶出口,同时逐步恢复红茶出口,开拓苦丁茶出口。在国内市场方面,以我市已经获得国际金牌产品为拳头,以茶文化为纽带,积极拓展沿海大中城市茶叶消费市场,同时注意开拓边茶市场,努力培育本地市场。

4、完善生产、加工、销售运行机制。主要做好五个加强:一是加强全市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苗质量。加强以我市巳建立的省二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为主、茶叶基地县区茶树良种繁育点为辅的良繁体系建设,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进一步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培育出符合宜宾茶区自然生态条什的、更新换代的无性和有性茶树优良品种,在加快茶树良种茶苗繁育和推广技术的同时,抓好茶树种苗监督和管理工作。二是加强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茶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在基地建设上,要全面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及加工技术,条件许可的企业和基地应鼓励其创建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品牌,对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品牌的企业,市委、市府:应据企业获得品牌档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奖励措施。三是加强茶叶加工、包装、贮藏技术的创新及提高,对茶叶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促进茶叶产品再次增值。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茶技队伍。对我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管理业务人员应建立定期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便适应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和国际、国内茶叶市场各方面的变化。五是加强基层茶叶专合组织建设。本着“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由生产、加工、经营者自愿参加,并由茶农选出热心于茶叶事业、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代表负责,成员积极参与协会运作和管理,各级农业茶技部门技术人员和科协等有关单位的人员协助茶农协会进行技术培训及业务指导,使茶叶协会成为农民增收的组织保障。茶叶协会组织农民科学地种好茶,按企业产品要求多生产鲜叶为农民增收,企业收取鲜叶加工产品,专心创建品牌,去开拓市场,各施其责,实现双赢。在基层茶叶专合组织建设中,应加强其成员、特别是领导者的政策法规、生产技术、茶文化等方面知识培训,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5、深化茶叶营销体系改革。积极开拓茶叶销售市场。主要开拓好四方面的市场:一是培育出口的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茶叶出口工作。根据国际茶叶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宜宾茶叶生产的条件,我市茶叶出口潜力很大,很有发展前途。建议应做到三个抓好:第一,抓好国际茶叶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随时了解国际茶叶市场信息的变化。第二,抓好出口茶叶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确定几个有一定基础条件和发展前途的茶叶骨干企业,按出口企业标准进行特殊的培育,以这些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并促进全市茶叶产品的出口。可制定优惠的招商政策和酿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进市外或国外的项目资金和茶叶企业来宜宾独办、合办出口生产加工企业。第三,抓好出口茶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按照出口茶的生产技术、加工质量的要求,采取企业+协会+基地+农民的生产管理运作模式,建立高质量出口茶的生产基地。二是开拓茶文化市场。利用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旅游产业的同时,着重应抓好四方面的茶文化市场:生态茶园观光市场;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加工、观摩市场;茶叶产品欣赏、品评市场;茶文化交流市场。这四个方面的市场都可结合宜宾蜀南竹海、兴文石林、珙县悬棺等具有特色旅游资源,使宜宾茶叶产品时人全市各旅游景点。要开拓好我市茶文化市场,就必须按市场管理机制方式运作,全市组建茶业产业协会,将全市茶叶加工和销售、经营企业及个人(如涉及茶的生态观光茶园、旅游景点、宾馆、茶房、茶馆等)用协会形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对全市生态观光茶园、旅游景点、宾馆、茶房、茶馆、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宜宾茶叶生产优热和茶叶产品质量及茶文化等与茶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知道宜宾为什么是适宜生产好茶的地方,宜宾茶好在那里,怎样认识、品尝、消费宜宾茶叶,并都能主动的结合茶文化向消费都宣传、推荐宜宾茶叶产品,通过来往的旅游客人,把有宜宾特色的茶叶产品和文化带来世界各地。三是积极开拓边茶市场。西藏、新疆、内蒙、东北等边茶市场与我市中、低档茶叶产品比较对路,应大力开拓。四是开拓秋茶产品市场。我市秋茶、特别是秋名茶很有生产潜力和市场前景,应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开发。

6、加强人才战略。为科技专业人员创造适合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科技人员的条件及特点,市委、市府可多将一些茶叶项目直接给予他们承担,明确他们在项目实施中权、责、利,充分的信任、发挥他们的专业智慧。各级科技管理理部门,可根据他们承担项目档次和完成效果的不同,给他们立项,并为他们创造条件撰写论文及申报成果,使他们的工作和成果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及组织的承认,以便今后推广。

7、做大做强龙头、做特做亮品牌。以“叙府茶业公司”的 “叙府茶业品牌系列”为龙头,以“金叶茶业”、“筠连醒世”、“龙湖茶业”、“林湖茶业”、“满园春茶业”、“早白尖茶业”、“永兴茶场”、“水中韵”等企业的品牌为支撑,采取政府引导、面向市场、自愿联合、利益均沾、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造培育宜宾的茶叶企业“旗舰”,使宜宾不同的茶叶企业和品牌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做大、做强我市茶业产业,做特、做亮茶业品牌,才能促进我市茶业生产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第12篇: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前 言

我州有着悠久茶叶生产历史,茶叶在我州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晴隆、普安等茶叶生产县,茶叶规模种植已有5万多亩,涉及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民4万多人,该区域的种茶3至4亩的农户,每年茶叶纯收入基本都要超过5000元,发展茶叶是我州宜茶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茶叶产业是一项能大量吸纳就业人员,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为做优做大做强我州茶叶产业,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及我州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黔西南州2009—2015年茶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我州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现 状

1.1生产现状

1.1.1种植现状。全州茶叶种植总面积有9.8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万余亩,低产面积4万余亩,幼龄面积0.9万余亩。各县(市)茶叶种植面积分别为:晴隆县2.74万亩,普安县2.32万亩,安龙县0.75万亩,兴义市2.57万亩,贞丰县0.9万亩,兴仁县0.6万亩,册亨县、望谟县0.04万亩。 茶叶总产量2500吨,总产值5000万元。

1.1.2 产品现状。全州现有国营茶叶加工企业3个、民营茶叶企业15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包括正在申办)、一定批量生产加工个体农户200余户。产品主要有:晴隆县茶业公司 “贵隆”和“贵翠”注册商标的“一级云岭绿茶”、“贵隆绿茶”、“贵隆毛峰”等产品;普安茶场 “普天”和“金雀”注册商标的“细寨银芽”、“普天云峰”等产品;新桥茶场注册商标 “新桥牌”的“春螺”、“新桥绿茶”、“御茗”等产品;其余的还有兴义“七舍茶”,兴仁“龙角茶”,贞丰“坡柳茶”、“娘娘茶”等地方传统茶。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先后组织州内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参加了北京第四届国际茶博会,贵州省第二届“万人品茗”活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活动。我州嘉宏茶业公司生产的“七舍·涵香”和晴隆县茶业公司生产的“贵隆翠芽”分别荣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和银奖。

1.1.3 销售现状。我州茶叶销售主要以外地为主,春茶中的名茶原料80%以上是浙江、安徽、河南、云南等地的茶商到我州茶区直接收购茶青,就地初加工后作为“龙井茶”、“信阳毛尖”、“黄山毛峰”“普洱茶”销售。春茶一般茶青及夏秋茶青,主要由本州加工能力较强的茶厂加工成炒青绿茶标准包装后直接销售省内外市场,烘青茶为花茶原料销往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重庆、成都、山东、北京等地,供加工花茶。

1.2 自然条件

1.2.1 地理位置。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04°35′~106°32′、北纬24°38′~26°11′之间,距北回归线不到300公里,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77公里,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国土总面积16804平方公里,全州总人口309万人。

1.2.2 规划区气候。北部茶区,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00-1500小时,常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无霜期290天;中部茶区,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00-1600小时,常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无霜期330天。

1.2.3 规划区土壤。茶区土壤以砂页岩发育的棕黄壤为主,PH值5-6之间,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我州属欠发达地区,工矿企业少,茶区土壤、空气、水质洁净,茶叶生产安全。晴隆、普安、兴义三个茶叶主产县(市)的30万亩新建茶区土壤已取样进行检测,大都符合无公害、绿色产地要求。

1.3 茶叶资源、历史、文化

1.3.1 茶树资源。1980年7月,当地科技人员在晴隆县与普安县交界处笋家箐发现茶子化石一块,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茶科所等有关专家到实地考察和对实物鉴别,认为该化石为新生代第三纪时期茶树种子,是目前世界唯一发现迄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1982年,贵州省茶科所对我州范围内的茶树资源进行了调察,分别在晴隆、普安、贞丰、兴仁、兴义等地发现有10余万株种类各不同的野生茶树分布。

2008年黔西南州茶叶产业办公室再次组织相关县(市)业务部门对全州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进一步掌握了我州现有古茶树的分布、数量、种类情况,充分证明了我州是茶树的重要发源地和茶树资源丰富的地区。

1.3.2 栽培历史。自古以来,我州的先民在茶园经营上,主要利用野生茶树自然生长,自然传播形成的野生茶林进行一定管理,沿用用传统方式生产青毛茶、沱沱茶、娘娘茶、糯米茶、坡柳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制品,供自用和出售。建国后,50年代开始从云南引进大叶茶种植;70年代初期,国营新桥茶场在外贸、农业部门协助下,先后从云南引进大叶茶、福鼎大白茶、浙江小叶茶种植;80年代中后期,相继建设了晴隆县和普安县茶场,标致我州茶叶集规模化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1.3.3 茶文化。本州有一定的茶叶历史文化底蕴,据《晴隆县志》记载,明朝总兵邓子龙在安南现在的晴隆县驻防时,喜好当地的茶叶,并在晴隆县南门外的“莫忙亭”留下“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一脍炙人口的楹联,并广为传颂至今。茶籽化石、古茶树、历史人物、古老茶俗等等构成了本州独特的茶文化风情。

1.4 存在主要问题

1.4.1茶园单产不高。据调查我州近60%的茶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中期所发展的,当时由于技术和投入所限,建园质量不高,品种现已落后,加之多数茶园管理粗放,以致我州茶园良种化程度不高,低产茶园面积大, 茶叶平均单产低。

1.4.2 加工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尽管我州生产的茶叶内在品质好,是加工名优茶的很好原料,但缺乏市场竞争实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加工设备落后,工艺水平低等致使产品附加值不高。

1.4.3 组织化程度低。由于行业组织薄弱,茶叶产销农户分散经营占主体地位,机械化程度低,基本上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没有品牌优势,茶农之间组织化程度低、势单力薄、规模小、难以进入大市场参与广泛竞争。

1.4.4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叶产业化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也是我州茶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茶叶产业链长,涉及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茶叶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各自为战,品牌创建缺乏动力和实力。

第二章茶产业发展有利条件

2.1 基地初具规模

我州茶园统计面积有9.89万亩,晴隆、普安、兴义、安龙四个主产县(市)茶园面积占全州总面积85%,上千亩的连片茶园有20多处,种植相对集中,便于生产加工。

2.2 茶叶内在品质好

我州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800——2000米的区域,属低纬度高海拔种植,茶区雾日多,工矿企业少,山青、水清、空气洁净,由于我州茶区生态环境好,以晴隆为代表的茶叶,经多年检测,茶多酚含量高达35%(一般为20—33%),水浸出物高达45%(一般为35—40%),茶叶香气浓郁,内在质量好。

2.3 茶园开采早

我州的大部分茶园每年2月中旬即可开采,比江浙一带提早20天以上,比省内其他地方提早10天以上,对生产名优春茶,抢占早市非常有利。采摘期长,每年的11月份还可采摘,“早”有高价,只要加工能跟上“晚”也有好价。

2.4 原料丰富,产品开发空间大

上世纪50年代,我州开始从省外和本省其他地区引进茶叶良种种植,逐步改善了州内茶树品种的结构。先后引进的有云南凤庆大叶种、黔湄系列(

419、50

2、601)、云抗10号、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金华小叶种、鸠坑种、龙井

43、乌牛早等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种植。由于品种的多样性,茶叶产品开发空间大。

2.5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

由于发展茶产业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近年来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茶业发展,省、州相继出台了茶产业鼓励政策和措施,2007—2009年州财政及兴义、晴隆、普安三县(市)财政即拿出1000万元,加上整合林业、扶贫、土地治理、水土保持、综合开发等方面的5000多万元,共6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扶持茶产业,极大调动了社会各届人士参与茶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仅2008年以来,我州就有华曦、嘉宏、莫忙、富洪、生良、云峰、绿蕊、朝林等27家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茶产业开发,不少农户也自发种茶。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途径,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提升茶业地位、效益、品质、品牌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技兴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和完善产业发展机制加快茶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逐步引导我州茶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3.2 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2009年—2012年,新增植茶园24万亩,全州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34万亩,产量达0.5万吨,产值达1.5亿元。

中期目标:2013年—2015年,新增植茶园16万亩,全州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1万吨,产值达3亿元。

远期目标: 2020年50万亩茶园全部投产,产量达5万吨,实现总产值15亿元。

第四章规划与布局

4.1原则

以体现集中度, 3000亩为规划单元;生态环境好,产地安全;良种区域化;早、中、晚品种搭配合理;围绕公路干线、围绕风景区、围绕劳动力集中地区;基地水、电、路、加工设施、茶青市场配套。

4.2 规划区域

兴义市、晴隆县、普安县、安龙县四个县(市)。

4.3 布局

4.3.1 早生绿茶、红茶、花茶胚产业带。在晴隆、普安海拔1000——1300米的区域,以大、中叶茶品种为主,以形成早生绿茶、红茶、花茶胚产业带。该区域涉及晴隆县砂子、碧痕、大厂、安谷、紫厂等乡镇,普安县江西坡、地瓜、新店、高棉、罗汉等乡镇。2009年—2015年两县茶叶规划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晴隆县15万亩,普安县10万亩。

4.3.2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在兴义市海拔1500——2000米区域,以小叶茶品种种植为主,以形成“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该区域涉及本市七舍、捧乍、猪场坪、雄武、白碗窑、泥凼等乡镇。2009年—2015年茶叶规划种植面积15万亩。

4.3.3特色绿茶产业带。在安龙海拔1000——1400米区域,以发展中、小叶茶品种为主,形成“新桥茶”、“娘娘茶”、“坡柳茶”为主的等地方特色绿茶产业带。该区域涉及龙广、新桥、洒雨、海子、兴隆等乡镇。 2009年—2015年该县茶叶规划种植面积10万亩。

4.4 进度

2009——2012年,晴隆县由现有2.74万亩,发展到10万亩;普安县由现有2.32万亩,发展到8万亩;兴义市由现有2.57万亩,发展到10万亩;安龙县由现有0.75万亩,发展到6万亩,合计34万亩。

2013——2015年,晴隆县发展到15万亩;普安县发展到10万亩;兴义市发展到15万亩,安龙县发展到10万亩,合计38万亩。规划期末全州实现50万亩茶叶规划的总体目标。

4.5 关键环节

一是引进优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加大茶园改良和新植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型的优质原料基地。

二是提升品质和创建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

三是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主攻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走高效生态茶业之路,把我州茶业融入到国际茶业大市场中去。

四是以建设清洁化、标准化名茶加工厂为载体,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害化、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优质、安全。

五是加强名茶机械加工、机采机剪、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和产品附加值。

六是以专卖窗口和茶叶茗品市场建设为突破,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拓展市场,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第五章 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基地、加工、市场等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以“54321工程”,即“建设50家清洁化茶叶加工厂”, “改造4万亩低产茶园”, “建设3000亩无性系良种苗圃”, “建设20万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建设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功能的“西南茶市”,为重点项目建设,拉动全州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5.1 建设50家清洁化茶叶示范加工厂

在规划期内,鼓励扶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设50家年产干茶不低于100吨的清洁化茶叶示范加工厂,以此带动茶区茶叶清洁化加工,使我州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三化”,即清洁化、标准化、无害化。

5.2 改造现有4万亩低产茶园

对现有4万多亩低产茶园进行调查,对属品种落后,茶树年龄老,已衰退无改造价值的茶园更新种植;对品种好,茶树年龄未超过15年,且有改造价值的低产茶园,采用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进行改造。

5.3 建设3000亩无性系茶树良种苗圃

建设3000亩无性系茶树良种苗圃,保证规划期茶园建设对种苗的需要。

5.4 新建20万亩生态高效良种茶园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争取在规划区域和规划期内新建20万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茶园力求规划科学,做到林茶相间,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土壤农残、重金属不超标,品种搭配合理,茶园管理标准化,路、沟、渠配套设施完善。

5.5 建设“西南茶市”

争取在规划期内,选择在交通、区位、城市影响具有优势的兴义市,建设一个集茶叶、茶具、包装、器械、茶艺、茶展、住宿、物流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能充分体现黔西南州茶叶特色的茶叶交易市场,暂称“西南茶市”。

第六章投资概算

6.1重点建设项目

6.1.1清洁化茶叶示范加工厂50个。200万元/个,计1亿元。

6.1.2低产茶园改造4万亩。800元/亩,计0.32亿元。

6.1.3无性系良种苗圃3000亩。1.5万元/亩,计0.45亿元。

6.1.4无性系良种高效生态茶园20万亩。3000元/亩,计6亿元。

6.1.5西南茶市。占地4万平方米,造价1.6亿元。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概算合计:9.37亿元。

6.2 一般无性系良种茶园

20万亩,2000元/亩,计4亿元。

6.3 基础设施

6.3.1茶区交通。作业干道——按每1000亩配置1公里,50万亩规划茶园,需500公里,造价10万元/公里,计0.5亿元。作业支道——按1000亩配置3公里,50万亩规划茶园,需1500公里,造价2万元/公里,计0.3亿元。

6.3.2 水利设施。主要是蓄水池,按每10亩配置容量20立方米1座,50万亩规划茶园,需5万座,造价0.3万元/座,计1.5亿元。

6.3.3 电力设施。加工供电设施(电杆、动力线、变压器)计0.5亿元。

投资概算总计:16.17亿元。

6.4 资金筹措

规划建设总投资16.17亿元。采取以下方式筹措:一是申请国家和省级财政农业产业项目专项资金。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三是整合交通、林业、扶贫、电力、土地治理等可用于茶产业的资金。四是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且稳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州内外企业,以及社会各届人士投资。

第七章对策措施

7.1 加强领导,建立茶产业组织机构

州委、州政府牵头成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全州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协调和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茶产业规划区内的县(市)也要成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重点乡镇考虑成立茶叶工作站,要将茶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认真作好切合本地区实际的茶产业发展的详细规划,明确职责、统筹协调、引导,并精心组织实施茶产业发展的有关项目。

7.2 培育扶持茶业龙头和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的茶业龙头,积极鼓励茶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规划期建成省级龙头企业5一8家,州级龙头企业15—20家。

二是州县财政要加大对茶叶企业的投入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茶叶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持,通过兼并或资产重组,组建股份企业,壮大企业资本,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茶业集团,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成功对接。

三是加快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有、民享”原则,积极鼓励发展以农户为基础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其在组织茶农、服务茶农、示范带动生产、开拓市场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引导茶农走向市场,争取在规划区内建立一批规范的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四是建立行业协会,围绕茶叶行业,推动各种形式的联合,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在行业自律、统一标准、品牌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7.3 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州内有形市场的建设和州外无形市场的开拓。

7.4培育龙头市场

加快本州茶叶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强化市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拓展茶叶市场的信息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将“西南茶市”建成周边省区的品种多、功能齐的茶叶集散中心。

7.5 加快我州茶叶与全国大中城市的对接

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到大中城市兴办茶叶销售窗口,开办我州品牌茶叶专卖窗口或专卖店,重点拓展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拓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拓展以广州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市场,扩大黔西南州名茶在这些市场的占有份额。

7.6 强化科技兴茶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内外茶叶机构的交流合作,吸引各方面的茶叶专家为黔西南州茶业发展服务;加大茶叶研发经费补助力度,用于茶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创新,研究我州品牌茶产品的制作加工工艺规范。

7.7 造就茶叶人才队伍

通过不同方式,造就一支由善于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科技人员、经营人员、农民组成的茶叶人才队伍。

一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

二是强化茶农技能和创业培训,使更多的茶农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

三是加强茶叶经营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鼓励茶叶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茶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品茶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

四是加强茶叶加工厂工人岗位技术培训,逐步推行茶厂工人持证上岗制度。

7.8 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加快原料要求相对较宽松、可以全程机械炒制的卷曲类名优茶的开发与推广,以相对缓解劳动力缺乏日益突出的制约问题。积极推广名茶组合生产,充分利用茶树原料,根据茶树鲜叶原料老嫩程度的不同,采制加工相应的茶类,组合生产风格独特的名茶品种,如春茶前期制高端名茶,中后期制卷曲类毛峰茶,夏秋季制中低档名茶或珠茶,最大程度地发挥茶叶生产的比较优势。采用适当的农艺措施提高春茶比重,减少夏秋茶,特别是夏茶的产量,从源头上提高茶叶质量,从而提高茶业效益。

二是做好QS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组织申报,积极进行ISO9000标准、ISO14000标准、GMP、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争取2020年,全州获得QS认证的企业和专业协会要达到20个以上,有机茶认证的企业和专业协会超20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企业和基地达到20个以上,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10家以上。

三是对原产地域保护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和品牌监管,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鼓励茶叶企业创名牌,力争在规划期内创全国茶叶品牌1—2个,争创贵州省甚至全国驰名商标8—10个。

7.9重视茶产品的营销策划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探索运用各种媒体和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等不同的方式,宣传我州茶叶品牌,扩大其知名度;强化和促进品牌营销的深度和广度,针对不同产品,从产品包装、目标市场定位、消费者信心塑造、营销方法、文化内涵等角度,研究营销方案,进行专门策划。

7.10加强茶文化宣传

加强我州茶籽化石、古茶树、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史迪威公路)、莫忙亭等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研究,挖掘如:“坡柳茶”、“擂面茶”、“娘娘茶”等古老动人的茶传说和茶的趣闻轶事,发展传统特色与现代风貌相结合的黔西南州茶文化,以及形式丰富的民间茶礼,建造“盘江茶”文化博物馆,做深做透“盘江茶”的文章。将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开辟茶乡游旅游和自娱休闲项目,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以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诗会、茶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茶文化,巩固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努力实现茶经济与茶文化的繁荣,不断培育和提升茶产业新的增长点。

7.11 内外合力,做强产业

从长远来看,黔西南州要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有几家领军企业对全州茶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因此,应考虑对现有国营茶叶企业进行改制重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尽快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升级,将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紧密的产业链。

7.12 加强和完善茶产业扶持政策

为促进全州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保证政策到位并具有连续性,着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在产业政策方面,州委、州政府要坚持把茶叶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发展、鼓励,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是在土地使用方面,从支持茶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茶园,理顺权属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千家万户的零星茶园,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人的手中集中,形成集约化经营,重点茶区在集中规划用地时,应优先考虑茶厂建设用地。

四是在财政扶持方面,政府要加大茶叶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与财政同步增长的按一定比例提取的茶业扶持资金。加大部门资金整合力度,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石漠化防治专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土保持等方面可用于茶产业的资金,投入茶产业。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金融资金投向茶产业。

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强茶叶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的宣传,加强茶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的宣传,加强茶叶先进典型的宣传,在全州营造积极发展茶叶生产,打造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其目的,就是努力造就一个有利于各届人士能致力于茶产业发展的平台,让大家齐心协力来做好茶叶这项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产业。

第13篇:茶产业工作汇报材料1213

茶叶产业提升工作情况

一、提升工作基本内容。围绕“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这一宗旨,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文力量,以“三色鼎立、二元互动”和提升“余姚瀑布仙茗”品牌建设为战略重点,大力推进茶叶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优质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全面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二、实施时间和目标任务。通过2009年到2013年五年的提升工作,使茶业的种质资源、品种、培育龙头和品牌及茶文化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到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6.5万亩,良种茶园面积达到2.71万亩,形成黄、白、绿等三色绿茶鼎立的茶业经济格局,全市茶叶农业总产值突破3亿元、加工出口交货值超过5亿元。

三、主要工作和基本成效。今年我们紧紧依托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制订出台了《余姚茶产业提升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工作如下:

1、良种茶园发展得到平稳增长。今年全市新发展茶园面积820亩,茶园重修剪2600亩,全市茶叶产量6452吨、产值1.6亿元,产量和产值各比去年增长2.1%和40.7%。

2、茶叶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成立了市级包装质检中心,对茶叶生产实行统一评审,统一品牌,统一包装,以确保茶叶品质,提升管理水平。今年已通过QS认证的茶厂有4家,余姚珠茶厂等3家企业被列为宁波市级茶叶示范企业。

3、茶苗基地建设扎实推进。针对新发展良种茶园的需要,今年启动了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龙井长叶等新品种6个。

4、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茶产业发展的形势要求,重新制定《余姚瀑布仙茗》标准,升级为宁波市地方标准。

5、瀑布仙茗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积极参加省、宁波组织的各项茶事活动,“余姚瀑布仙茗”获“中国鼎尖名茶”、宁波市名优茶金奖、“浙江优质名茶”等荣誉称号。

第14篇: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

2012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

时间:2012年9月7日-11日 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

2011年9月举办的第十五届投洽会展览面积达6.5万平方米,大会同期举办了旅游、地产交易、节能环保、创业连锁和品牌茶叶等5个专业展,共有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118名境外人士和47565名国内客商参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临投洽会,启动“金钥匙”为大会开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澳门中联办主任白志健,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沈春耀等中央部门负责人,以及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福建省省长苏树林,青海省省长骆惠宁等共79位副部(省)级以上领导和斯里兰卡总理贾亚拉特纳,萨摩亚副总理福诺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尤姆凯拉,沃尔玛全球高级副总裁陈耀昌等430多位外国政府高官、国际组织负责人、商协会负责人、跨国公司高管、国际知名学者等出席了本届投洽会。共有境内外298家媒体的1478名记者参会采访报道。

【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

“2011中国品牌茶叶展览会”(简称“品牌茶展”)首次作为投洽会的主题专业展,于第十五届投洽会上成功举办,70家境内外品牌茶企到会参展,展览面积6000多平方米。借助“投洽会”万商云集的机会,首届品牌茶展得到参展茶企的充分肯定。

“2012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由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展会期间还将举办茶产业投资论坛和系列配套活动。

展区规划:规划展览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参展茶企200家。分设国际名茶展区、品牌乌龙茶展区、中华名茶展区(含台湾名茶展区)、紫砂文化展区和综合茶产业展区。

展示内容:

1、茶叶产品: 六大茶类 ( 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浓缩茶、果味茶、保健茶、茶饮料等)、茶食品、茶保健品等;

2、茶具产品: 紫砂工艺品、茶具、根雕、茶盘、瓷器等;

3、茶叶包装: 茶包装及包装设计、制作印刷、金属制罐等;

4、茶叶加工与检测设备: 采茶机、茶园耕作机、茶叶罐装机、茶叶保鲜机、茶叶烘干机、茶叶除湿机、茶叶检测机等。

5、茶文化:茶艺、茶文学、茶馆、茶会所、茶文化旅游等。

6、媒体及其他:杂志、报刊、网站、茶叶市场、金融机构等。

2011品牌茶展部分参展商:

安溪铁观音集团、日春茶业、云南龙润茶、中闽魏氏、山国饮艺、武夷星、茶圣居、感德龙馨、名茶小镇、东方武夷、三和茗茶、富源茶业、坪山名茶、三好茶博汇、恒品茶业、坦洋工夫、南方佳木、御道茶业、夷茗园、安徽福峰茶叶、岩传茶叶、茗茶小镇、恒福茶业等。

展位价格:国际标准展位:人民币12000元/个;光地:人民币1200元/㎡(36㎡起租)

第15篇:名山县茶产业基本情况(02)

雅安市名山区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名山种茶,始于西汉,是世界最早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贡茶史从唐至清历经1169年从未间断,1959年蒙顶山甘露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蒙顶山因此被世界茶人奉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一、基本情况

名山茶叶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特别是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制定实施“茶业富县”战略,茶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30.17万亩,占全国茶园面积的0.8%,全省的7.5%,雅安市的44%,全县农民人均茶园面积1.27亩,产量达4.46万吨,农民鲜叶产值达15.23亿元,综合产值50亿元,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良种茶苗繁育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名山区已真正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县,茶叶产业已成为名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

二、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化

一是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覆盖全县。全县20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茶园面积上万亩,192个村村村产茶、90%的农户以茶为主业,有无粮村70个,无粮社450个,名山614平方公里的大地已成为山青、水秀、茶绿的壮观“茶海”。我县高度重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大了农资市场的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完善了农资连锁经营制度和农资销售卡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基地。建立起了“以区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的茶树病虫害监控体系,在乡镇建立8个茶树病虫害专业监测预报点,制定了茶园安全生产管理的病虫害预报制度,及时准确发布病虫预报信息,减少施药数量和施药面积。每年完成茶园管理、安全生产、采摘等技术培训40期、培训茶农4000人次以上,印发生产技术资料1万余份。通过实施安全高效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全县“茶业十强”企业已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5万亩,带动农户3.58万户。名山以安全高效茶叶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6个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和

1 1个标准园。同时,全县建立了15个茶园管理服务中心,建设的绿色防控核心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24万亩。

二是茶叶加工营销企业逐渐形成规模。2013年,全县茶叶加工企业9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销售收入1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3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销售收入9亿元。先后成立了8家蒙顶山茶业集团公司,名山县委、县政府对8家茶业集团公司从建设用地、电力保障、融资服务、技改项目、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实施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相对集中和重点倾斜,千方百计支持集团公司把“蒙顶山茶”做响、做大、做强。通过引进和培育,全县省、市、县级龙头企业达19家,其中茗山茶业、朗赛茶厂、蒙顶皇茶跻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的种类齐全、加工精细、有一定规模和产品经营层次的产业格局。

三是茶叶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并有效开展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组建了县茶业发展局,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县茶业发展;加强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行政执法监管;各乡镇成立了茶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茶技员。县茶业协会、茶业商会和茶叶学会及其他涉茶群众团体(民间组织)都各尽所能,为全县茶业发展和茶文化弘扬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金融强势助推,创新银企合作模式。近年,我县成立了两家茶叶担保公司,预计全年可为企业融资1亿元。继续推行信用联社在茶叶加工户中建立的联保小组,帮助解决融资困难。

五是茶树良种培育成绩斐然。我县茶叶科技人员八十年代选育出蒙山

9、

11、

16、23号等蒙山系列省级良种,近几年来又选育出名山白毫1

31、名山早

311、名山特早芽213等省级茶树良种,使我县选育的省级茶树良种达到7个;名山白毫131国家级茶树良种。依托四川省名山(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的示范带动,我县茶树良种繁育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广成效显著,全县每年可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10亿株,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苗生产的90%以上,除川内调配外,还远销往云、贵、陕、甘、渝、鄂、湘、桂等省市茶区,名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

2 六是立体茶园促增收。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茶+桂”、“茶+银杏”、“猪-沼-茶”生态茶园。在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为保持生物多样性,增加茶农收入,我县大力推广“茶+桂”、“茶+银杏”立体、“猪-沼-茶”循环生态栽培模式。目前,全县已推广“茶+桂”、“茶+银杏”为主的生态茶园6.8万亩,“猪-沼-茶” 循环生态茶园5万亩,其中万亩亿元示范区推广“茶+桂”、“茶+银杏”生态茶园4万亩,占示范面积80%;“猪-沼-茶”循环生态茶园1.2万亩,占示范面积20%

三、品牌建设

一是蒙顶山茶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山已创建成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四川省名优茶示范基地县、四川省“南茶北草工程”蒙顶山茶项目中心区。我区被评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强县。2013年被全区农业部验收审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二是制定和完善了蒙顶山茶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蒙山茶》国家标准(GB/T18665—2008)(修订版)颁布实施,四川茶叶检测中心在名山建成并投入运行,“蒙顶山茶”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蒙顶山茶实物标准样的制作,不仅进一步规范了以蒙顶山名优茶为主的产品标准,也使名山成为全国第二个名茶实物标样的拥有者。

三是蒙顶山茶五大品系中,现有16家企业、83个茶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6家企业、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家企业、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60家企业已取得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及茗山茶业的“蒙山”牌、朗赛茶厂的“金叶巴扎”牌、蒙顶皇茶的“蒙顶”牌商标、跃华集团的“跃华”牌商标、禹贡集团的“宗玉”牌商标、皇茗园集团的“皇茗园”商标、大富集团“圣山仙茶”商标和“蒙顶山茶”商标等8个商标已成功申报为省级著名商标。2012年12月, “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标志着蒙顶山茶品牌发展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四是世纪之交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的茶事活动,给名山茶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尤以2004年被誉为茶界“奥林匹克”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召开,发表了著名的《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2005年,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名山县蒙顶山举行;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蒙顶黄芽跻身老舍茶馆五环茶成为黄茶系优秀代表,也是四川唯一入选的茶品。2010年,蒙顶山茶进入上海世博会,中国蒙顶山茶技“龙行十八式”在四川馆表演,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慈祥赞许,博得各国贵宾和游人的高度赞扬。2009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名山县获得“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 荣誉称号,全国排名第二。2013年5月,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联合组建课题组,对全国100多个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进行评估 “蒙顶山茶”品牌评估价值为13.49亿元,在四川省名列第一。2011年4月,“蒙顶山茶”广告首次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二套节目中试播一个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社会各界反响较好。2011年12月,名山县获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茶叶生产基地县”称号。今年元月,农业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协会授予“蒙顶山茶”品牌“2011消费者最喜爱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品牌全国100强”。2012年 10月,经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会审核通过,名山县被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同月,在福建省福鼎市召开的第八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名山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12年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和“2012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3年5月国际巨星成龙代言宣传“蒙顶山茶”品牌。

四、县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茶叶生产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2013年,仅茶业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23元,当年增加值26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茶业直接带动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茶叶产业转移,常年达到1.1万人,季节性转移6万人。

雅安市名山区茶领办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日

第16篇:信阳茶产业发展影响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

院(系): 旅游与规划学院 年级专业: 13级旅游管理

姓 名: 胡光宇 指导教师: 黄 芳

2016年06月19日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0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 2.1 统计方法 ............................................................................................................................2 2.2 数据来源 ............................................................................................................................2 3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与茶产业的关系 ........................................................................................3 3.1 信阳茶产业 ........................................................................................................................3 3.1.1 信阳毛尖概况 .........................................................................................................3 3.1.2 信阳毛尖产地及年产量 .........................................................................................3 3.2 信阳毛尖带动的旅游 ........................................................................................................4 3.2.1 信阳茶文化节 .................................................................................................................4 3.2.2 信阳茶旅游园区 .....................................................................................................4 3.3 信阳茶文化对旅游业的推动 ............................................................................................5 3.3.1信阳毛尖对旅游餐饮的推动 ..................................................................................5 3.3.2信阳毛尖对旅游住宿的推动 ..................................................................................5 3.3.3信阳毛尖对旅游交通的推动 ..................................................................................6 3.3.4信阳毛尖对旅游景区的推动 ..................................................................................6 3.3.5信阳毛尖对旅游购物的推动 ..................................................................................6 3.3.6信阳毛尖对旅游娱乐的推动 ..................................................................................6 4信阳茶旅游带动的效益 ................................................................................................................7

4、1社会效益 ..........................................................................................................................7

4、2经济效益 ..........................................................................................................................7

4、3生态效益 ..........................................................................................................................8 5 信阳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8 6结论与建议 ....................................................................................................................................8 7参考文献........................................................................................................................................9

信阳茶文化对信阳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摘要

信阳作为中国的八大茶区之一,有着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信阳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为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有形的茶文化资源主要有:信阳毛尖、信阳茶区、信阳的茶楼和茶馆、信阳的茶建筑等;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信阳的茶艺表演、独特的茶道文化、信阳的待客茶俗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歌等。本文主要分析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对信阳旅游业的影响,进而分析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关键词:旅游业;信阳毛尖;旅游与茶结合;可行性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信阳没有出名的旅游资源,而且旅游发展速度慢,但信阳拥有丰富的茶和茶文化资源,随着游客需求逐步向休闲、娱乐、深度体验方面转变,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是否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值得研究。

1.2研究意义

信阳地区茶叶资源,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对信阳茶产业,以及信阳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各方面分析,更好的将信阳茶产业融入到信阳旅游业中,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实现1+1>2,不仅对信阳地区茶产业的发展有更好的帮助,而且也为信阳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加以改革创新,适应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使信阳旅游业再上新高度。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统计方法

通过查阅和参考相关文献之后,确定信阳毛尖的产区、产量、销售情况,信阳旅游业各要素的主要指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度。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至2014年的河南旅游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茶叶年鉴,国家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局以及信阳市统计局,合理引用其他专家学者的论文。

3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与茶产业的关系

3.1 信阳茶产业

3.1.1 信阳毛尖概况

北宋苏东坡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 清代,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 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这是一个科学而明智的举措,起到了“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从而使信阳毛尖产地扩大到9个县(区),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名优茶生产基地。1999年,金刚碧绿代表信阳毛尖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自2010年4月份信阳市开始研发红茶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各产茶县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信阳红”红茶研发、生产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浉河区、商城县、潢川县、罗山县、平桥区都已试制出了“信阳红”红茶,并投入批量生产。 为将\"信阳红\"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信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内容丰富的\"信阳红风暴\"活动,向全国人民展示、推介\"信阳红\",2010年10月份分别在北京、郑州、信阳三地同期举行持续一个月的\"信阳红风暴\"宣传推介。2011年在“文新”等龙头茶企的持续推动下,信阳红风暴刮向大江南北,风靡全国。“信阳红”茶凭借其独特的品质获得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红茶品牌。

3.1.2 信阳毛尖产地及年产量

信阳毛尖产地来源的域区界定如下: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的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田铺、周河、长竹园、伏山、苏仙石、陈琳子等乡镇沿线;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的王岗、高梁店、吴家店、游河、董家河、

浉河港等乡镇沿线;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的陈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等乡镇。具体包括: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管辖的128个产茶乡镇。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即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五座山、“两潭”即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即何家寨、“一寺”即灵山寺。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不仅所产毛尖茶质量最优,而且风景秀美。

2012年,河南省绿茶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发展到145000公顷,采摘面积为77700公顷,绿茶总产量近44000吨,茶叶总产量为53500吨;绿茶总产值为58亿元,茶叶总产值近80亿元。与201 1年相比,河南省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变化不大,共有茶企800多家,从业人数120余万人,民营企业、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5% 30%、25%,基本上没有三资企业。

3.2 信阳毛尖带动的旅游

3.2.1 信阳茶文化节

信阳茶文化节,凭借“信阳毛尖”绿茶的品牌优势,在每年4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大型茶文化活动。盛会相继由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人民网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香港商报等境外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从2010年第18届开始,信阳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强大的明星阵容和优质的信阳毛尖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到信阳。茶叶节的举办提升了信阳的城市形象,带动了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例如:酒店业,交通业餐营业等等。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丰富城市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品系列升级。

3.2.2 信阳茶旅游园区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乡村,传统的茶园景色,茶农采茶、炒茶的场景更加吸引游客,城市里的人越发喜欢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旅行社还有茶农也捕捉到商机。旅行社开始组织各种采茶游线路,茶农也开始改变传统采茶、炒茶、卖茶的模式,转向将茶园改造成旅游园区,让游客置身其中,自己动手采茶,炒茶,最后在买上最原汁原味的信阳毛尖。与此同时,农家乐也

悄然兴起,吃农家饭,品信阳毛尖。茶农们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出茶餐饮系列,信阳毛尖已不仅仅作为饮品,同时也作为美味佳肴,走向大众的餐桌。截止到2014年,全市共建成26个茶园旅游区,茶园面积近3000亩,农家乐近200家,旅游收入人均6000元。茶旅游园区正逐步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

3.3 信阳茶文化对旅游业的推动

3.3.1信阳毛尖对旅游餐饮的推动

茶宴是以茶代酒,宴请宾朋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在信阳茶园内可以以信阳茶为主,设立以经营茶宴为主的餐厅,向游客宣传茶宴的历史知识、保健功用。把茶加入菜肴中,先上茶水饭点,再上菜点,根据所上的茶水来选择搭配菜品,使每一道茶和每一道菜都能够相互提香,相互促进,不仅增加饮茶的风味,还增添品菜的乐趣。著名的西湖茶宴中,其整套茶宴包括西湖龙井、大红袍、九曲红梅、普洱等四道茶,以及茶叶蛋、定胜糕、吴山酥油饼、竹筒饭、龙井虾仁、手剥笋、艾叶团子、凤凰肉等数十道菜点,每一道菜都和茶相对应,茶与菜相得益彰。信阳茶园可以借鉴西湖茶宴的做法,向游客推出信阳茶宴,只品茶,不喝酒,在菜点的制作上加入茶水、茶粉、茶叶等,使之与茶水相呼应。信阳茶园可以选择信阳毛尖、铁观音、信阳红、普洱等作为茶宴的四道茶;以茶叶米饭、茶叶馒头或是茶叶面条作为主食;茶点除了传统的茶饼、绿豆糕、干果蜜饯、鲜果等之外,还可以配有红茶瓜子、绿茶瓜子、绿茶酥等;菜点可除了当地的特色饮食如南湾胖头鱼、浉河豆腐等外,还可以加上茶叶鸡汤、茶叶酱等。游客在吃完茶宴之后,对哪道茶点、茶菜感兴趣,也可以向茶膳师学习,自己试着动手制作,成品自己也可以带走,让旅游者吃完喝完之后还能带走,趣味多多。

3.3.2信阳毛尖对旅游住宿的推动

2014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全市旅游接待23万人次(含本地郊区游),旅游综合收入达2.6亿元,同比增长19.5%和22.1%。其中,一日游游客为 166.3万人次,过夜游客71.4万人次。黄金周期间,省内游客主要以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5

南阳等地为主,省外游客大都来自湖北、安徽、山东、山西、山西等地。全市住宿设施客房出租率平均达到91.5%,星级酒店达到98.5%,其中开幕式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全市住宿在总量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增长5.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住宿的发展。

3.3.3信阳毛尖对旅游交通的推动

仅仅在信阳茶文化节期间,信阳站(含高铁站)共发送旅客18.5万人次,同期抵达18.7万人次,增幅分别达到11.3%和12.1%;市区两大客运公司共发送旅客11.5万人次,同期抵达12.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9.3%和10.4%;全市高速入境车辆21.5万辆,同比增长11.5%。为适应大量游客带来的交通压力,有关部门完善交通服务设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3.4信阳毛尖对旅游景区的推动

信阳毛尖作为信阳乡村游的一大亮点,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实践当中,茶农成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园旅游休闲度假区,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信阳毛尖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也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增长新的元素。

3.3.5信阳毛尖对旅游购物的推动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六大要素之一自然必不可少,然而近些年来旅游纪念品已经被工厂化,一个模具生产出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是并不是物美价廉,当游客想购买旅游纪念品时发现很少据有地方特色。信阳毛尖因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在当地旅游纪念品中的地位就极为重要。虽然游客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信阳毛尖,但毕竟没有在当地购买的纯正,并且物超所值。

3.3.6信阳毛尖对旅游娱乐的推动

信阳的茶文化旅游是依托驰名中外的信阳毛尖而发展来的,因此信阳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专门开辟出来一个浓缩的体验园。在园子中,游客可以亲自当茶农,在茶园中采茶、自己去炒茶、包装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去体会当茶农的辛苦与乐趣。让游客在采茶、炒茶的过程中去品味茶的清香,事后还可以让游客互相讨论自己的劳动心得,学习炒茶技巧,分享成功经验。让游客不仅在劳动后获得一种成就感,更让游客有机会去感受田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祥和。而且在讨论中也可以让游客得到交流的快感,给在城市人们冰冷的心防下生 6

活灵魂得以慰藉。还可以让游客学习茶艺,让游客亲自烹茶,去体会茶道所带来的静、和、怡、真,去感受中国传承千年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园中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祥和的氛围让人们不知不觉陶醉其中。园子中心开辟舞台,上演根据茶文化历史改编的话剧,或者一些信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的舞台剧。游客也可以自己上台表演,去感受信阳的文化魅力,还能获得一种满足感。

4信阳茶旅游带动的效益

4、1社会效益

有利于保护信阳传统茶文化,促进茶旅游的发展为了开发信阳毛尖旅游项目和产品,就需要对当地民族茶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继承、保护和发扬,鼓励开发与当地居民茶文化传统相一致的旅游项目,注重社区的参与,增加当地人管理茶产业旅游的权力。信阳政府为继承发扬信阳毛尖文化传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同时,大力支持茶文化旅游。

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让茶农们更加重视对信阳毛尖的深入研究,与游客接触也在接触当代社会文明的同时,逐渐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涵养。更有效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对人们的身体、工作、事业和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更好的培养其崇尚文明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利于茶旅游区提高管理水平“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我们推行分散种植和统一培训、收购、加工、包装、品牌、销售的‘一分散六统一’的模式,解决了茶农卖茶难、收入低的问题,目前已有1000多户茶农加入茶叶合作社,每年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积极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茶产业链条和生态产业,加快适应茶产业和总体经济形势的新常态,在不断转型升级过程中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有利于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交通、宾馆、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当地居民也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服务。

4、2经济效益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原有卖茶的基础上,增加了采茶、制茶体验,信阳毛尖作为旅游纪念品也收到游客的亲睐,农家乐也为茶农们带来不错的收益。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的解决了当地闲置劳动力的问题,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也带动信阳地区交通、餐饮、住宿、娱乐、旅行社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4、3生态效益

茶叶在广大乡村里生产。乡村的自然环境是开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茶文化旅游的逐步发展,当地居民就会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从而自觉地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整治和美化乡村周边的环境,加强农舍、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工作和保洁工作。另外,作为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内容、接待等各个环节,必然处处 体现环保的意识和要求,这就有利于促进对信阳地区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宣传者、保护者,建设有机生态茶园,对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调整信阳产业结构,减少因开矿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 信阳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阳在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的同时,同样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茶园都是地处山区,大量游客进去,会对当地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不当也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当地居民的民俗文化受到一定影响等等。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在治理的老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道路。

6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于传统旅游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村茶农致富。茶资源可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开展保健养生游,信阳毛尖作为绿茶的代表,有很多药用价值。对于女士来

说还可以用来美容护肤,清肠瘦身等。因此茶叶可以做成吃食,例如茶点;也可作为饮料。可以利用茶叶这一特点可以开展茶点制作大赛让游客亲自参加。

茶文化知识普及游,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信阳茶文化也是起源已久,内容丰富。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以在茶园中利用一些现代化技术开展迷宫探险,密室逃脱等将茶文化知识设置成通关密语,增强青少年的好奇心,让青少年在玩中学习知识。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要想要普及茶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一些免费的讲座,直接以课堂的形式向游客讲授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开展茶园体验,信阳的茶文化旅游是依托驰名中外的信阳毛尖而发展来的,因此信阳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专门开辟出来一个浓缩的体验园。在园子中,游客可以亲自当茶农,在茶园中采茶、自己去炒茶、包装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去体会当茶农的辛苦与乐趣。让游客在采茶、炒茶的过程中去品味茶的清香,事后还可以让游客互相讨论自己的劳动心得,学习炒茶技巧,分享成功经验。让游客不仅在劳动后获得一种成就感,更让游客有机会去感受田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祥和。而且在讨论中也可以让游客得到交流的快感,给在城市人们冰冷的心防下生活灵魂得以慰藉。还可以让游客学习茶艺,让游客亲自烹茶,去体会茶道所带来的静、和、怡、真,去感受中国传承千年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园中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祥和的氛围让人们不知不觉陶醉其中。园子中心开辟舞台,上演根据茶文化历史改编的话剧,或者一些信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的舞台剧。游客也可以自己上台表演,去感受信阳的文化魅力,还能获得一种满足感。

7参考文献

[1] • 姜含春,赵红鹰,葛伟《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

[2] 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17) [3] 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

[4] 李维锦 《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学术探索》2007(1)

[5] 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国茶叶》2005,27(6) [6] 汝百乐,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3(4) [7] 陆世军《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 10

第17篇:凤冈县茶产业发展报告

凤冈县茶产业发展报告

凤冈县茶叶协会

凤冈县茶业一路走来,取得了令人欣慰、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目前,我县已基本完成了“茶园规模扩张、加工能力布局”的阶段性任务,进入了“茶品牌建设、茶市场拓展和茶产业链延伸”为主要任务的阶段。如何进一步做强凤冈茶产业,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巩固在全省的地位,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在认真分析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的同时,找准突破方向,明晰发展思路,加速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我县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凤冈县茶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1、规模化基本形成。2011年,凤冈县茶园总面积31.2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5万亩,居全省第二位;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黄观音、金观音、龙井长叶、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达100%,茶叶总产量1.5万吨,产值9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二位。已建成 2万亩以上的茶叶乡镇5个,1万亩以上的茶叶乡镇6个,涉茶农户5.3万户,涉及茶农20万人。现已获得中国锌硒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中国茶叶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诸多殊荣。

2、标准化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以标准化为引领的生态产业发展战略。目前全县已通过认证和转换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3.19万亩 (含有机转换认证产品),是西南最大的有机茶基地。完成产值2.2亿元,价值相较普通茶叶提升25%右右。茶产业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纵深推进和全面加强。

3、茶叶加工区域布局已基本完成。全县拥有各类名茶加工机械1253台,在11个乡镇已完成149家新(改)建茶厂的布局,其中2011完成优化布局新建茶厂37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名茶加工厂为重点,加工集聚中心、茶叶加工大户为依托的加工体系。茶叶加工正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名茶加工的标准化、清洁化水平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县有注册企业78家,有大中型茶叶加工厂148家,获得QS认证企业28家,规模产业企业35家,年加工能力突破1.5万吨,产值9亿元。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扶贫龙头企业8个,市级龙头企业7个。已引进一家企业投资5000万元加工茶饮料,茶叶产业链条已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4、茶叶品牌正向名牌化迈进。我县生产系列茶叶产品先后荣获43次国家级重大茶叶评比金奖。“凤冈锌硒茶”已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别在去年贵州省“三大名茶”评选活动中,“凤冈锌硒茶”入选贵州三大名茶,为凤冈茶品牌的提升打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5、茶旅一体化发展初显成效。田坝村万亩茶海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茶园、茶庄为景点的茶旅游,推动了我县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

二、推进凤冈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坚定了“以茶富民、以茶兴县”的信心和决心,紧紧抓住全国东茶西移和省、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设四个凤冈县”的战略理念,以精品茶园为基础,龙头企业为支撑,有机食品为方向,品牌战略为引领,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模式,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

(一)总体目标

到2016年,实现茶园面积50万亩,投产茶园达到35万亩,要在全省“黔茶”的产量、产值、品牌地位及品质上力争实现“四个第一”的目标(即:产量第一,产值第一,品牌地位第一,品质第一),实现全县农民户户奔小康的目标。建成年加工能力100万斤(覆盖5000亩)的规模化、清洁化加工厂30家,做成1—2个全国知名茶叶品牌,争创上市或出口创汇企业1个,创建省级茶叶龙头企业15个以上,市级茶叶龙头企业

25个以上,建设茶青中心交易市场30个以上。茶叶总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茶业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把我县建设成贵州最大的优质茶出口县和全国名优茶基地县,实现“以茶富民、以茶兴县”目标。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快基地茶园建设,促进规模化生产。

一是优化茶叶生产布局。按照《遵义市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坚持“土地适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永安—新建—土溪—绥阳—龙泉和花坪(石径)—龙泉—何坝—进化—琊川(蜂岩)两条“百里茶廊”产业带建设力度,加快在绥阳金鸡、何坝水河,峰岩巡检,土溪大连“复制”田坝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和“猪—沼—茶—林”茶叶发展模式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办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继续鼓励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茶农及其它合作组织独资或合资创办新茶园,集中力量扶持1000亩以上的规范化示范基地和10000亩以上的茶叶产业专业村,重点扶持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茶园,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撑。同时,建立健全调动企业、大户、农户加强对已建茶园田间管理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二是进一步加强茶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力实施通村公路、烟(茶)水配套、“三小”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项目的政策机遇,认真搞好茶叶企业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茶区公路、机耕道、茶水配套、茶叶生产用电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切实解决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为茶叶产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2、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标准化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宣传力度。全力建立健全茶旅一体化建设标准体系、精品生态茶园建设标准体系、凤冈生态茶叶加工厂建设标准体系,在取得县级标准的基础上力争申报成为贵州省级地方标准;要通过完善体系涵盖面、细化技术体系指标、提升技术参数等措施把凤冈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凤冈天然锌硒绿茶》DB52/489—2005)升级为国家标准。通过举办标准化培训班、印发标准化宣传册、制作标准化远教课件、有线电视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化宣传活动,切实加大对两条“百里茶廊”、茶叶专业村农民的标准化培训力度,增强广大茶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切实抓好工业生产布局,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外部环境的污染。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督管理,建立空气、土壤、水质监测体系。扶持本土有机专用肥和生物农药企业技改和规模建设力度,切实加大有机专用肥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力度,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关。

二是全力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鼓励并支持茶叶加工企业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要求进行企业全程卫生质量管理。监督部门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标准监督管理。十二五期末要全面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有机、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为建设优质品牌创造条件。

三是建立茶叶质量检测控制体系。加快购置必要检测设备,落实有效检测的手段,全面开展对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营网点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尽快实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监控,确保全县茶叶质量和卫生安全。

四是加大茶产业科技推广力度。支持茶叶企业与省内外茶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联姻,鼓励科研和技术机构采取技术承包、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加大机械化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茶土翻犁、开沟、茶叶修剪、茶叶采摘、防虫除害等农业机械,组建茶产业农机服务组织体系,提高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尽快建立健全茶叶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定期发布防治信息。

五是巩固完善发展模式。按照“有机、绿色”茶叶产品生产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猪—沼—茶—林“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园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开发和使用茶叶专用有机肥。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内在质量,建设独特锌硒有机品质,

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良好的生态和有机基础,从而带动生猪和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六是加强茶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茶叶企业、茶农依法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经营行为规范、利益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茶叶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合作、联动发展”的原则,引导企业、基地、中介组织、茶农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反租倒包、以地换社保等机制,推进规范化经营,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

3、进一步打好生态有机牌,全力实施品牌化战略

一是加大茶叶宣传推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部门参与、财政补贴的办法,统一制定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贵茶,野鹿盖,仙人岭)的建设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团参加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节、国际国内茶叶展示展销会,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等茶事和学术交流活动,要在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要在出省高速公路悬挂永久性广告牌、利用《凤冈茶产业门户网站》等形式推介凤冈茶;依托“多彩贵州风”宣传平台等,对外强势宣传锌硒健康饮茶习俗茶文化,扩大凤冈锌硒有机茶系列产品的知晓范围。

二是全力整合茶叶品牌。按照“抓基地、树品牌、抢市场、拓旅游”的工作思路,引导和组织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店标识、统一大宗茶批发部标志。

主推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看好、竞争能力强的“贵茶”“寸心草”“野鹿盖”“仙人岭”等龙头企业品牌。

加强对“凤冈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凤冈锌硒茶公共茶叶品牌的管理,实施“五统一”管理。及时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茶叶销售市场。

三是挖掘茶文化,助推生态旅游建设力度。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茶文化和文人茶文化,丰富茶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一年一度“两节”活动(即;春茶开采节和中秋品茗节),带动和提升凤茶文化氛围;精心打造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力扶持、培育具有凤冈地方茶文化的茶文化馆茶艺术馆业,拓展茶文化服务内容。大力开发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旅游购茶为一体的特色茶庄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积极向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申报田坝为5A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景点,以茶旅游带动茶经济、助推茶品牌。

四是加强品牌管理。由县农业办公室牵头,组织茶协、质监、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联合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检查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凤冈茶品牌”销售市场。同时,要制定公共品牌凤冈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推行凤冈锌硒茶品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门店形象、统一宣传口径、统一管理)。

4、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加速市场化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茶事活动,推出一批可行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吸引外商和投资企业开发超微茶粉、茶多酚、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及茶叶包装、茶具、茶艺术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加大以油饼为基质的茶叶专用肥和生物农药的引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茶叶前端产业。

二是政府扶持建龙头。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和帮助现有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看好、竞争能力强的“贵茶” “寸心草”“野鹿盖”“仙人岭”等龙头企业,打破地区、单位和所有制界限,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加快推进企业整合,组建茶叶企业集团,全力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企业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技改升级,全面提升茶叶生产和加工水平。三是调整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充分利用我县茶叶品质独特的资源优势,引导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大众茶不等于低档茶,大众茶也可以做成品牌茶的观念,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茶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档茶向发展高中低档茶并重转变,在“绿宝石”这类大众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下树率和经济效益。鼓励企业瞄准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开发凤冈锌硒红茶、锌硒乌龙茶等茶叶加工产品,拓宽市场竞争领域。

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管理规范”的原则,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城的建设力度,尽快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凤冈系列茶品牌的知名度。根据茶叶规划布局,在规模茶区加快建设一批茶青交易市场,方便茶农交售,使茶青向加工能力较强的企业聚集。积极对接外地客商和省内外主要消费市场,培育“委托代理”队伍,拓宽市场领域。鼓励并重点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开设专卖店,设立超市专卖柜,构建销售网络,促进茶叶流通。建立健全凤冈茶产业门户网站,定期收集和发布茶叶相关信息。树立现代物流理念,积极探索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三)保证措施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建立茶叶产业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制定总体规划,解决全县茶叶产业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管理、检查、执法等工作。

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原有财政投入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1000万元以上县级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保障产业发展。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和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效益。引导金融部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多方提供贷款支持。实行县级领导和科局定点挂帮茶叶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专业村制度,协调解决资金投入茶叶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以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主阵地,整合相关培训资源,开设茶叶专业班,加大对茶叶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乡土人才、茶农等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农村茶叶实用技术人才。继续对接省内外高等院校,每年招考或选送一批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业务骨干到省内外院校茶叶专业班学习,提升我县茶叶专业人才队伍技术水平,增强其管理经营能力和技能水平,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把我县茶叶人才引进纳入重要科技人才引进范围,着力引进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精深加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加强茶文化研究、茶艺茶道表演、种茶制茶能手等特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丰富茶文化内涵。

四是健全督查考评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完善茶叶产业具体考核办法和激励处罚措施,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兑现奖惩。县软环境治理及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要对群众反映强烈、工作影响面大的个案进行严肃查处。县委、县政府每年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表彰一批规范化建设基地、示范加工企业、优秀营销业主、优质服务茶馆、先进单位、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协会、先进个人,激发全县人民投身茶叶产业的热情。

凤冈县茶叶协会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

附:茶产业收益分析

1、茶园效益分析(单位:亩)

2、茶叶加工及产业链延伸,附加值大幅增加。

3、茶产品品牌经营,更是大幅提高利润。

4、茶庄及茶旅一体化。

第18篇:茶产业推荐意见材料(推荐)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7年3月30日)

为全面提升我省茶产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加快我省茶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茶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茶产业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宜茶面积700多万亩,目前种植面积102万亩,遍布全省81个县(市、区、特区)。茶产业是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发展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村

一、

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茶产业是生态功能极强的产业。发展茶产业对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促进生态建设。减少水土流失,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茶产业,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重要的社会和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2、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省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海拔高度、年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湿度、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都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茶叶水漫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具有香高馥郁、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我省茶叶加工成本低,竞争力较强。加之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需求逐年递增,市场前景广阔。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体系及人才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形成了一都匀毛尖、贵定雪芽、湄江翠片、羊艾毛峰等为代表的一批茶叶品牌。目前我省茶园面积仅占宜茶面积的3.8%,茶叶采摘下树率仅为55.3%,种植面积扩展、原材料利用和加工升值等发面的潜力都很大,完全有条件把茶产业建成覆盖全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

3、加快茶产业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贵州茶叶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但商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够明显,还停留在资源的初步开发上。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筹规划指导;茶园的集中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比例小;机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茶青资源利用率不高;加工企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地方品牌多、势力弱、影响小;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不力;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茶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4、切实把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作为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重大举措来抓,认真分析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加快茶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茶产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茶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理清发展思路,努力做优做强我省茶产业

1、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的思路。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壮大、引进一批茶叶龙头企业。打造出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以农户为主体,以推广无性系良种为突破口,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茶叶中介组织,提高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其中,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50万亩,全部实现茶园无害化生产,认证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0万亩,有机茶园15万亩。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220万亩,年产值50亿元以上,把我省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使茶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部分地区成为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新的增长点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培育壮大茶叶企业,提升茶叶加工水平

1、集中培育重点茶叶企业发展。省集中扶持5——10家茶叶生产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到2010年,使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家,3000至5000万元的达到3家,1000至3000万元的达到5家。同时,引导和支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茶叶企业群体。对茶叶企业申请的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等项目资金,主管部门要优先考虑。对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企业,从自己、信贷、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2、支持茶叶企业改革改制改造。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深化茶叶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采取职工、农户分户管理茶园和承包、拍卖等方式加快国营、集体茶场改革改制步伐。以现有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为核心,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遵循市场规律,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等方式,加快推进企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形成集约化经营,改变我省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对基础条件差,改造潜力不大的国营、集体茶场,通过市场运作逐步退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实力强、管理优的国内外知名茶叶企业入黔开发茶产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茶产业。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企业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技术,改造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生产加工设备和工艺,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水平。

3、调整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茶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端产品茶向发展高中低端产品茶并重转变,改变目前我省茶叶下树率低的状况。利用我省丰富的茶叶资源和茶叶无污染、内质好等优势,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工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加强茶叶基地建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

1、优化茶叶区域布局。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茶农所有、集中连片、科学种植、分户经营”的形式,以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目标,重点支持黔北湄潭、风冈、余庆、正安、道真,黔中平坝、西秀、开阳,黔南都匀、贵定,黔西南普安、晴隆,黔西北纳雍、水城,黔东石阡、松桃、印江,黔东南黎平、丹寨、雷山,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基地,促进茶园连片集中,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富晒(锌)优质绿茶产业带,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产业带,“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到2010年,使茶叶主产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比重达到70%以上。这些县也要集中在优势区域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专业乡(镇)、村、组。

2、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建立良繁基地、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供应的原则,完善茶苗良繁体系,加大茶叶无性系良种繁育力度,确保无性系良种茶苗供应。省重点支持建立10个100亩以上的苗圃基地,对苗圃基地建设进行补贴。对苗圃基地申报的土地整治、水系配套、机耕道建设等,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各市(州、地)、茶叶主产县(市、区)也要根据发展需要建设一定数量的苗圃基地。农业部门要加强茶苗的管理工作,做好良种茶苗的产销衔接,确保供需平衡。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生产、贩运、销售假冒伪劣种苗的行为,保证种苗质量。

3、扶持茶园连片开发和低产茶园改造。省每年集中抓10个以上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片,各主产县(市、区)也要做好规划,集中建立辖区内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发展连片茶园。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途下,通过“业主承包、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规模茶园。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要重点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建立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在部门贫困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实施“整村推进”。林业部门要单列部分退耕还林指标用于茶叶规划区实施退耕还茶。水利部门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水土保持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农业、扶贫等部门要把茶叶生产作为重要扶持内容,在安排种植业发展基金时给予倾斜。对良种茶叶基地申请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主管部门要优先安排。衰老低产茶园改造以改种换植为主,进行连片改造,淘汰没有生产能力的零星茶园。加强现有茶园管护,提高茶叶生产能力。

五、加强市场和营销体系建设,打造我省茶叶品牌

1、加强市场建设。重点支持湄潭西南茶城、都匀茶叶批发市场、贵州茶城、贵阳太升茶叶批发市场等茶叶市场扩大规模,完善管理,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在规模茶区建设一批茶青贸易市场,使茶青向加工能力较强的企业集聚。加快我省外主要消费市场的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到省外大中城市开办贵州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等茶叶销售窗口。加强信息服务网络等无形市场建设,及时收集和发布茶叶相关信息。

2、强化市场营销。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一策划制定“黔茶”品派打造方案,进一步宣传我省深厚的茶文化、优良的茶叶品质和发展茶叶生产的产业优势,树立“黔茶”的良好形象。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通过举办采茶节、茶艺表演、茶产品展销会、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等茶事学术交流活动,定期组织茶叶企业到茶叶主销区举办大型推介活动,提高我省茶叶的知名度。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市场为主,超市专柜、专业店、定点送货上门等为辅的灵活多样的营销网络,努力扩大我省茶叶的市场占有份额。保护外来客商在我省从事茶青和茶叶初制品收购活动,构件自由公平的交易环境。

3、整合黔茶品牌。引导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共同开发统一品牌系列产品,拓展市场营销网络,引导一般茶叶品牌向名优品牌集中,提高品牌知名度。省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我省茶叶知名品牌进行倾斜扶持。加强品牌和原产地保护,对使用区域性品牌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规范我省茶叶市场管理,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纯洁“黔茶”品牌形象。

六、发展茶叶中介组织,提高产业产业组织化进度

1、支持依法成立各种茶叶中介组织。进一步发挥省茶叶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茶叶行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为党政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商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发挥他们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服务、经营行为规范、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茶叶流通。加大对茶农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茶叶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基地、中介组织、茶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茶叶化经营格局。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种苗和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原料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企业和农民意愿,避免政府包办代替。

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机制,增强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在我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学院)开设茶叶专业,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业适用技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基地和项目,加大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技能水平,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大市场观念、大流通观念,增强风险意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茶叶主产县和重点茶叶企业就业,为茶产业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构建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再学习制度,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我省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科技水平。逐步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将我省茶叶人才引进纳入科技人才引进项目,着重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深加工人才。在茶叶主产区允许并鼓励事业单位干部和科技人员采取承包、租等方式新建茶园,领导或兴办企业。

2、加强茶产业科研工作。农业、科技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强茶产业科研工作,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叶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技术和扎业机械研发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要向茶叶科研倾斜,重点用于茶产业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等。

3、加强茶产业科技推广。各茶叶生产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茶叶主产乡(镇)要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具体负责辖区内茶叶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推广茶叶生产和加工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提高茶叶身的科技含量。鼓励茶叶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茶叶技术推广机构以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加大机械化作业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机械修剪和采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茶青质量与产量。农机部门要将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直接从事茶叶生产的服务组织和茶农的购机补贴。

八、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

1、完善制定茶叶生产的技术质量标准。以生产无公害茶、良种繁育、查员管理、茶叶采摘、初制、精制、包装、储运及销售各还击的技术质量标准。印制茶叶标准手册、宣传单,举办茶叶标准培训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强化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

2、大力推进无公害生产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空气、土壤、水质等外部环境的污染,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加强茶区农药销售监督管理,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杜绝各类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茶园,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饿、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对产品获得认证的、由政府进行奖励。坚决取缔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造成资源浪费的茶叶初制场所,鼓励和推动企业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制度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程卫生质量管理。推行茶叶产地标识制度,实行茶叶质量安全承诺。

3、加强茶叶质量检测。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建立和完善茶叶感观评审、理化检验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检测等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生产基地(企业)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逐步实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销售,确保我省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

九、切实加强领导,推进我省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省建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制定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各市(州、地)和有关县(市、区)都要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茶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进我省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投入。从2007年起,将茶产业加工企业生产发展、技术改造等贷款进行贴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无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进行补贴,对连片开发、品种符合规划、质量符合标准的种茶企业和种茶大户给予扶持,对茶叶市场体系建设、茶叶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等给予补助,对茶叶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等进行投入,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奖励。各市(州、地)和有关县(市、区)也要加大财政资金对茶产业的投入,支持茶产业发展。

3、强化部门配合。各职能部门要切实旅行职责,全力为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服务好。发改、经贸、财政、农业、乡镇企业、扶贫、农行、农发行、信用社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提供资金扶持,同时监督、保障资金合理、正常运转;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茶叶市场和生产加工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农业部门要具体搞好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科技部门要支持我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要聘请茶叶科研、教学、种植、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在提供优良品种、先进管理、先进设备、科技信息、市场动向、技术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

4、抓好督促检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各市(州、地)和茶叶主产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编制本地区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相关配套方法。

贵阳市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精神,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和“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定位,促进我市茶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使我市成为黔中地区优质绿茶重要产地和全省茶叶外销的主渠道,拉动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思路统领茶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结合“两湖一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一批优质、生态、高效茶园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茶叶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为关键,进一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产业基础。 发展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精品茶、名优茶,上规模、出标准、创品牌的原则。

——坚持比较优势的原则,立足我市地域优势,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发挥集散功能,打造全省最大销售市场。

——坚持以企业、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产业化经营原则。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规划;龙头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管理、(收购)销售;农民负责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生产。 ——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市新建规模化、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8万亩,使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3万亩,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带动农户6万户以上,认证绿色茶园面积1.5万亩、有机茶园1万亩。

茶叶龙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培育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2家,以打造开阳富硒品牌茶为重点,力争形成1—2个省级名优绿茶品牌。 不断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扶持茶叶流通市场和企业完善提高市场集聚功能,使我市成为全省茶叶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和茶叶外销的主渠道。使茶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长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年度目标

2008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5000亩,其中:开阳县15000亩、清镇市7000亩、乌当区3000亩。重点扶持茶叶生产、流通龙头企业5个,建设优质茶苗圃基地100亩,在开阳县建设高标准优质茶示范区1000亩。绿色茶园认证面积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4000亩。 2009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5000亩,其中:开阳县15000亩、清镇市7000亩、乌当区3000亩。重点扶持茶叶生产、流通龙头企业6个,建设优质茶苗圃基地100亩。绿色茶园认证面积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3000亩。

2010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30000亩,其中:开阳县20000亩、清镇市6000亩、乌当区4000亩。重点扶持茶叶生产、流通龙头企业6个,绿色茶园认证面积10000亩、有机茶园认证4000亩。 主要政策措施

(一)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采用企业、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办法,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农户自筹的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三年累计投入茶产业发展资金22080万元。其中:一是市级财政每年投入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三年共计投入1500万元;相关区(县、市)按6:4的比例匹配,三年共计投入1000万元;力争每年争取省级财政投入200万元,三年共计投入600万元;省、市、县三级投入共计3100万元。二是采取企业、农民自筹或贷款及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等投入18980万元。

(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针对我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小、散、乱,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区域性的企业采用重组、兼并、入股等形式,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生产,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壮大企业实力,形成2—3个在全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强茶叶生产企业,拉动我市茶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发展茶叶名优品牌,在巩固提高现有羊艾毛峰、春秋茶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开阳富硒茶、乌当白茶等特色茶叶品牌,积极支持其开展绿色、有机茶认证,鼓励参加各类茶叶奖项评比活动和茶事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市名优茶叶的质量和知名度,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使开阳富硒茶成为我市茶叶品牌的拳头产品。

(三)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市级财政每年投入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对企业建设高标准茶园、技术改造、开拓市场、质量认证等方面进行扶持;二是在技改项目、购置精制茶机具与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要优先对茶产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三是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落实好中央和省出台的对龙头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为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搞活生产经营,助农增收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创新运作模式和机制,促进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标准生产”(即由龙头企业或种茶大户采用土地流转形式租用农户土地,集中连片建设茶园,当地农户到茶园打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模式建设高标准茶园,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形成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村、专业乡。市茶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组织本市主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或引进企业与采用定向投入、定点投入的方式发展建设高标准优质茶园。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为农户或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茶青收购。农户负责按照企业要求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紧密利益连结关系,实现产——加——销有效结合,确保农户增收与企业的原料需求,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促进我市茶产业持续发展。

(五)加强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我市是全省茶叶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和重点消费区,要牢固树立黔茶窗口形象,围绕推介黔茶品牌、劲推黔茶出山的重点抓好茶叶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贵州茶城、太升茶叶批发市场两大茶叶市场的基础条件,提高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使全省的主要名茶、精品茶在贵阳都有销售,把贵阳市打造成黔茶荟萃之都,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批发市场与外省大型茶业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积极开拓省外市场。二是在市内重要旅游点设立贵阳优质绿茶专营点,向省外游客推荐、宣传、销售我市的名优绿茶,提高我市高品质绿茶的知名度。三是在每年春茶上市时组织开展一次全省性的大型茶叶产销对接会,向省外客商、贵阳市的消费者宣传、推介贵州绿茶,促进我省绿茶外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我市成为全省绿茶外销的主通道和主渠道。

(六)加强茶叶生产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要认真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茶叶生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控制、规范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计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茶青生产无公害;二是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与发布符合贵阳茶叶特色的地方标准,2007年要完成开阳富硒茶地方标准的制定发布工作,以此体现我市茶叶品质的优势,推动我市创建茶叶品牌;三是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认证,提高我市茶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建设茶园时对基地水、土、大气进行监测,首先确保原产地质量。在生产方面,要对茶青、茶叶成品进行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

(七)加大培训力度,培育专业人才

一是要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整合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等各种培训资源,从2008年起,将茶叶生产、加工技能培训做为重点来抓,每年至少培训技术人员500人以上,造就一大批种茶制茶能手;二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的力度,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请省内外茶叶专家来我市进行指导和培训,一方面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到省外先进地区学习,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指导我市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市茶产业发展。

(八)加强组织领导

茶叶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程,为统筹全市茶产业发展,市政府成立贵阳市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水利、乡企、经贸、科技、供销、商务、质监、工商、税务、国土和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局。发改、经贸、财政、农业、乡企、信用社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提供资金扶持,同时监督、保障资金合理、正常运转;商务部门要大力引进先进制茶工艺,支持茶叶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市场份额;林业部门要把茶产业发展纳入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安排;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茶叶市场和生产加工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农业部门要具体搞好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科技部门要支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国土部门对加工企业建茶青加工厂和茶叶加工厂项目用地要优先审批;水利部门要优先扶持茶叶基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区(县、市)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将发展茶产业做为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产业来抓,促进全市茶产业快速发展。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筑府发〔2012〕70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我市茶产业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我市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市由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区,年均气温、降雨量、土壤等条件适宜,具有茶产业发展的良好自然和生态条件,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茶产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附加值相对较高,产业链较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带动农村农民增收,消除绝对贫困,促进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发展茶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茶产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景观效益并重的优点,发展茶产业,是构筑我国两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加速生态农业发展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要。

截至2011年,我市已发展优质茶园近10万亩,生产加工企业45家,流通企业300余家,有“开阳富硒茶”、“聚福轩”等品牌,茶产业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和营销体系。但基地规模小、加工能力弱、龙头带动不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制约着我市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茶产业发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统领,以建茶园、扶企业、推市场、办会展、弘文化、树品牌为抓手,推动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实行规划先行原则。制定我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相关区(市、县)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茶产业全面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着力发展名优茶,推进茶产业上规模、出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立足产业互动原则。将茶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通道绿化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将茶产业发展与加工、文化、旅游、服务相融合,推动

一、

二、三产业互动。

——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经营为主体,农民参与为基础,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本,积极推进茶产业发展。

——推进区域纵横联手原则。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乡连乡、村连村连片开发,形成茶优势区域。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化、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达50万亩(其中新增40万亩),年均新增约10万亩,正常投产后茶青年产量达12.5万吨,产值20亿元,带动15万农户增收;规划建设一流的精品茶园,培育一流的加工企业,打造一流的茶叶品牌,建设一流的茶产品交易市场,举办一流的国际绿茶博览盛会,创建一流茶馆文化街,绿化一流的茶景观通道,使茶产业成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提高综合比较效益。

四、工作重点

(一)建设一流的精品茶园

依据资源优势,优化茶叶区域布局,立足“主攻南北两翼、兼顾区域特色”,规划建成省级茶产业重点县2个,万亩乡镇6个。“主攻南北两翼”:即南以花溪区久安古茶树和黔陶赵司贡茶资源开发为主,重点打造久安-麦坪、黔陶-高坡、湖潮10万亩特色茶园基地;北以开阳县富硒资源为主,重点打造南龙、龙岗、禾丰、南江、高寨、城关、楠木渡、冯

三、花梨、双流、毛云、龙水、米坪等乡(镇)30万亩富硒精品茶园基地。将开阳县、花溪区建成全省茶产业重点县。“兼顾区域特色”:重点建设修文县六屯乡为核心的4万亩优质茶园基地;息烽西山乡、小寨坝镇3万亩“虫茶”基地;乌当区新场乡连片万亩茶园基地;清镇市红枫湖镇1.5万亩滨湖茶带;金阳新区百花湖乡环湖万亩白茶带。建成6个茶专业乡镇。

(二)培育一流的加工企业

加大对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5—10家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强茶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采用重组、兼并、入股等形式,进一步整合资源,壮大实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茶叶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鼓励和支持茶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全面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推进贵阳市茶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进程。建立贵阳茶叶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全面提高茶加工水平。

(三)打造一流的茶叶品牌

实施政府、企业、区域品牌组合,抱团发展的战略,加大品牌创建扶持,着力培育“黔山牌”、“聚福轩”、“贵”、“开阳富硒茶”、“久安古茶”等系列品牌,打造10—20个绿色有机产品和2—3个全国知名茶品牌,提高我市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建设一流的茶产品交易市场

加快茶叶流通体系建设,升级改造南明区茶叶专业市场,并推进集流通、电子商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茶城建设,建立贵州省各市(州)茶叶销售窗口,提高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形成“买全省、卖全国、闯世界”的格局,把贵阳市打造成黔茶荟萃之都。

(五)举办一流的国际绿茶博览盛会

突出“好山好水出好茶”、“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主题,以每年举办的“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为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茶商及专业买家参展,以会招商,以会交友,以会推进我市茶产业发展,将贵阳建成一流的国际绿茶博览会圣地,将一年一度的“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在贵阳举办形成常态化。

(六)创建一流的茶馆文化街

将茶文化与餐饮、书画、休闲、旅游等生活元素相融合,丰富茶文化基本内涵,发展涉茶三产。在开阳县、花溪区规划建设茶文化体验馆,融生产、加工、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为贵阳旅游增加茶文化、茶经济元素;在云岩区、南明区、金阳新区规划建设各具文化特色的茶馆一条街,大力倡导茶为国饮、品茗健康,弘扬传统的民族茶文化,搭建良好的茶文化平台,助推“三产”发展。

(七)绿化一流的茶景观通道

沿二环四路、环城高速、贵遵高速、贵毕路、贵黄高速、金清高速、贵开路及花溪大道等贵阳市主通道,以绿化、次生林改造等项目为载体,规划建设茶观光带、观光园、观光点,提升我市环城绿化质量和森林城市形象,推进茶园生态游、文化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贵阳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农委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相关区(市、县)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领导。

(二)明确职责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辖区茶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设一流的精品茶园、培育一流的加工企业、打造一流的茶叶品牌、建设一流的茶产品交易市场、创建一流的茶馆文化街、绿化一流的茶景观通道。

市农委:负责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和茶产业发展意见,加强对相关区(市、县)的指导和服务,打造一流的国际绿茶博览会圣地。

市林业绿化局:负责茶景观绿色通道规划,整合“退耕还林专项巩固”、“次生林改造”、“苗木基地建设”等项目支持茶产业发展,指导相关区(市、县)绿化一流的茶景观通道。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对茶叶加工企业给予设备引进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扶持,指导相关区(市、县)培育一流的茶加工企业,打造一流的茶叶品牌。

市商务局:负责指导南明区、云岩区、金阳新区创建一流的茶馆文化一条街,南明区升级改造茶叶专业市场,花溪区建设一流的茶产品交易市场,花溪区、开阳县建设一流的茶文化体验馆。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将茶产业发展项目列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整合石漠化治理、巩退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

市水利局:负责指导相关区(市、县)做好茶叶基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支持茶产业发展。

市财政局、市价调办:负责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足额到位。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相关区(市、县)做好茶叶加工企业用地审批,整合土地整治项目支持茶叶基地建设。

市督办督查局:负责对茶产业工作的督促和检查。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相关区(市、县)对茶区的道路做好优先规划建设。

市科技局:负责茶产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给予立项支持,指导相关区(市、县)进行茶科技创新。

市规划局:负责指导相关区(市、县)做好茶叶交易市场、茶馆文化一条街选址和项目建设工作。

市供销社:负责指导相关区(市、县)做好茶叶生产农资保障。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指导相关区(市、县)抓好茶产业人才培养工作。

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负责将茶馆文化一条街、茶体验中心、茶市场纳入旅游观光点。

市质监局:加大对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负责指导相关区(市、县)规范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

市工商局:负责指导相关区(市、县)抓好茶产业品牌创建和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贵阳银行、市农商行和市农业担保公司:负责提供融资支持。

(三)加大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省级资金,整合扶贫开发、产业化、土地整治、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专项巩固、苗木基地建设、水源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五小水利工程、生态补偿等相关项目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由相关部门出台具体办法)。每年从市农委的部门预算(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茶园建设实行基地先建先补的奖补办法,通过市级验收后,每亩按400元标准进行奖补,奖补资金市与县级按5:5比例承担。

(四)创新机制

支持鼓励“公司+合作社+农户”和企业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模式,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茶园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进行确权颁证,允许担保抵押贷款,扩大资金投入总量。

(五)严格考核

市人民政府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对区(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各区(市、县)要层层签订目标,落实工作职责。加大项目督查督办力度,对执行项目好、推进有力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适当奖励。对执行不力,工作任务完成较差的区(市、县)和单位、责任人,要进行问责,并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附件:贵阳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名单

2012年9月24日

附件

贵阳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名单

长:

李再勇(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

王保建(市委副书记)

高卫东(市政府副市长)

员:

俊(市委常务副秘书长)

杨忠德(市委副秘书长、市督办督查局局长)

彪(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应急办常务副主任)

宇(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王廷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胡永佳(市科技局局长)

康克岩(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王春雷(市旅游产业发展委主任)

张海涛(市财政局局长)

杜华智(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刚(市规划局局长)

钮力卿(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陈贵蜀(市农委主任)

左章超(市水利局局长)

蔡心红(市商务局局长)

韦鸿宁(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罗恩华(市林业绿化局局长)

袁云龙(市物价局局长)

王晨光(市供销社主任)

金建德(市气象局局长)

姚元怀(市工商局局长)

解克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王大鸣(贵阳银行董事长)

索美英(市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

刘晓东(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

惹(云岩区政府区长)

朱丽霞(南明区政府区长)

向子琨(花溪区政府区长)

唐兴伦(乌当区政府代区长)

瑞(清镇市政府市长)

蒋志伦(修文县政府县长)

阳(息烽县政府县长)

磊(开阳县政府县长)

张海波(金阳新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由陈贵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19篇: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茶叶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实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532万亩,居全国第1位,比“十五”末增长62.3 % ;茶叶产量18.3万吨,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57.9 % ;茶产业综合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52%。一批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及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普洱茶从传统的“砖、饼、沱”向袋泡、茶粉、茶膏、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拓展,中国茶叶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云茶国内销区版图已从珠三角等传统销区向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拓展,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已经凸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二)茶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近年来,云茶产品尤其是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云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普洱茶国家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发布,加之“绿色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

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并将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对云南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中心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外茶叶主产区受到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茶叶产量减少、市场推广乏力,为云南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难得机遇。

(三)加决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云茶产业还存在着原料生产质低量少、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品牌兴茶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加工企业设施落后、销售市场亟待拓展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茶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上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出口产品面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实现我省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茶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已成为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6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发展茶产业,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

色鲜明产业带,建设云南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到2015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60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6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重点培育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20户龙头企业,其中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企业1 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3户、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6户、1亿元至5亿元的企业10户;新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4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实现200亿元,将“云茶”培育成为国际一流品牌,把云南打造成国际知名优质茶叶原料基地、高原生态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名优茶集散中心、深厚茶文化溯源中心。

第20篇:信阳茶产业综合发展分析

信阳茶产业发展分析

——推广旅游茶业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

学号:1508030096

姓名:张博

摘 要

茶产业是集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健身养性功能于一身的一项富民产业。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当中,从事茶行业人数达到8000多万,占总人口的6%。信阳地区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产地,更是发展茶产业的重要地区,并且茶产业也逐渐成为信阳地区农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但近年来,由于茶产业发展过快,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需要寻找到茶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持。因此在这里提出推广发展旅游茶业。

根据历史考证,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信阳的茶叶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阳人文历史。信阳地处中国南北文化结合部,南北文化在此交融荟萃,呈现出楚风豫韵的独有特色。这一切,造就了信阳茶独特精湛的制造技术和信阳茶内外兼修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信阳茶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赋予了信阳茶丰富的文化内涵。信阳茶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信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信阳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南茶区,茶叶已成为信阳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尤其是1992年开始举办茶叶节以来,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明显加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10万亩,茶园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成为江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的绿色无公害茶产销基地。同时,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800多家,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500多户,茶农近100万,从业人员近120万人。培育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全国重点产茶县区8个。茶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信阳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

旅游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旅游农业可以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当前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发展潮流。旅游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信阳茶产业发展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因而在这里提出在信阳地区发展茶产业和旅游农业相结合的旅游茶业。

信阳地区茶产业发展迅猛,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茶园基础差且规模小,分散经营现象严重;缺少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链;假冒产品盛行,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以及信阳茶名誉等。这些问题导致信阳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而乱,大而不精的问题,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也使得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瓶颈。

发展旅游茶业能够有效地解决信阳茶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首先旅游茶业强调规模化集群效应,能有效地串联分散经营的茶户,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将茶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东风”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最后旅游茶业将信阳茶生产,加工,销售的流程完美的展现给消费者,使消费者能够实实在在的看到,感受到信阳茶叶完整的过程,让消费者放心,也能从根源上治理假冒产品问题。因此在信阳地区发展旅游茶业是当前信阳茶业发展的新出路和有效途径。

同时信阳地区也有其发展旅游茶业的独特优势。

1.信阳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其规模,并且逐年扩大,茶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为旅游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2.信阳地处长江、陇海两大经济开发带之间,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同时,信阳交通便利,京广、京九铁路,l0

6、l07国道,京珠高速,312国道,宁西铁路等交通枢纽纵横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3.信阳地区坐拥大别山脉,依傍淮河之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素有“小江南”之称,山水景观优美,旅游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能够使旅游业与茶产业的发展完美融合。

4.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产业的发展,对各种可持续发展产业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发展茶产业方面的旅游农业符合当前发展形势,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5.随着时代发展,农民思想也不断发生转变,不再局限于坚持原有的茶业发展方式,也希望能找到新的茶业发展方法,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这些独特的优势为旅游茶业在信阳地区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但是旅游茶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1.种植茶产业经营模式根深蒂固,旅游茶产业的经营模式推广和宣传有一定阻碍

2.旅游茶业发展存在资金和政策支持上的欠缺 3.传统茶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 4.农户文化程度和服务意识不到位 5.缺乏完善的市场调查和售后意识 因此提出以下几条发展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发展旅游茶业的认识,加强宣传

各地方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把发展旅游茶业摆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同时利用信阳地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信阳毛尖“全国十大名茶”等进行宣传,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知名度。新闻媒体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要大力宣传旅游茶业的重要意义以及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将发展旅游茶业推广开来。

2.加大政府扶持政策和资金力度,加强协调管理,明确职责

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和完善

旅游茶业投入机制。市农委主要负责编制旅游茶业发展规划,星级户和示范点的认定推荐、业务培训及指导工作。要把旅游茶业项目的安排布局与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新的旅游“亮点”,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旅游茶业的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采取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或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等。

3.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示范引导,形成规模化效益 以茶山,茶业小镇、和专业毛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建成完善的茶业旅游点,推动旅游茶业协调发展。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以全市较好的茶山,茶厂资源为切入点,建设茶业旅游点,大力发展以茶业生产为特色的旅游路线。积极培育创建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与新农村试点基地相结合,将新型茶业镇,茶厂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给旅游者。同时使消费者通过参观参与到茶叶采摘,生产过程中,使消费者愿意买茶,乐于买茶,推动茶产业良性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参与旅游茶业项目的农户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要积极配合公安、卫生、质监、消防等部门工作。首先要坚持实现安全生产、保证食品卫生;其次保护好生态环境,治理好环境污染,做好茶园自然村、农家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茶园风光。最后,要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5.建立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茶业旅游点的服务水平及接待水平。加速对全市茶业旅游区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的茶业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要新培育一批高素质旅游策划和管理人员,优化茶业旅游业人员结构。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满意度。

6.做好市场调研,不断完善和提高茶业旅游的水平

积极听取茶业旅游消费者意见,并做好后续调查。从而不断改进茶产业旅游中的问题和不足,完善和提高旅游茶业的发展水平,加快发展进程,使之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营观念日新月异。发展茶产业不仅要懂得茶叶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结合市场和当前潮流的基础上,实现稳固、发展、壮大茶产业。总之,随着信阳茶产业的发展以及旅游农业的不断兴起,发展旅游茶业这种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定能推动地区经济绿色健康发展。

《茶产业工作总结.doc》
茶产业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