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2021-03-11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能力建设

武 汉 市 交 通 学 校

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自评报告

2010年8月16日,市发改委下发了《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转发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武发改社会

[2010]444号)文件,确定了武汉市交通学校南校区实训楼项目为中央投资项目。该项目建筑面积为18839平方米,总投资为218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为100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900万元,学校自筹283万元。

一、建设进度情况

实训教学楼项目为我校南校区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南校区建设项目经市发改委以武发改社会[2008]187号、302号文核准和批复后,于2009年4月破土动工,当年被列入了武汉市重点建设工程。通过28个月的建设,已于2011年9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实训教学楼竣工实测面积19245.23㎡,与初期批复实训楼建筑面积相比,增加了406.23㎡,主要是变更增加了电梯实训室。

二、投资落实情况

我校南校区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2亿元。其中实训楼获得中央投资支持,工程进展顺利,竣工后的实训楼总投资(决算价)为2962.96万元(此数据待审计后确定),从决算投资与计划相比超出了700多万元,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电梯实训室和部分材料人工涨价所致。该项目“三位一体”资金(中央财政、地方配套、学校自筹)已全部到位。

三、资金管理情况

学校是武汉市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零账户管理。中央对实训楼项目的1000万元拨款以及配套资金都是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用于工程建设上,正因为该工程款项拨付及时,才使实训楼如期建成投入使用。

四、效益简析

我校以华中汽车城、武汉光电子产业基地及国际物流中心等大批岗位需求,围绕汽车、船舶制造业、机电应用技术、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交通运输与物流管理、汽车商务等设置了近三十个专业,学校服务地区经济为宗旨,与武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配套,每年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1000余人,短期职业培训近4000人。特别是在为汽车制造与维修、船舶制造、机电技术和物流管理等大工业生产和服务方面,发挥着许多职业院校不可比拟或替代的作用。实训楼建成后,不仅承担着学校汽车运用技术、机电技术、服务管理等三大类的实习实训教学以及对外的汽车维修和电梯维护职业培训,同时也完善了创办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办学条件,也为推动全市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对于武汉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荐第2篇: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总结2

新余市人保局2011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局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始终围绕局中心工作,攻坚克难,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进职业能力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民生工程完成情况:截止12月底,全市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18万人,完成140%,其中园区企业定向培训2.51万人,完成142%(市本级10216人,完成204%);创业培训0.273万人,完成130%(市本级1009人,完成131%)。

(二)其他工作情况

1、围绕服务企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为契机,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稳定就业中的作用。一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按照“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紧紧依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工程,进一步落实培训政策,强化培训措施,扩大培训规模,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今年1-12月,赛维LDK、中材太阳能、赣锋锂业等园区企业共举办新录用员工培训班83期,培训6459人。二是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

动力,鼓励其参加3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今年共培训420人,其中江西新能源技校80人、市技校340人。三是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结合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实际需要,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江西赛维LDK、江西新华金属制品公司已举办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班10期,培训1475人。四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为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我们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并邀请市内外资深讲师授课,新余学院、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赣西科技职业学院共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4期,培训653人。五是继续做好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校工作。根据省厅统一安排,今年市技工学校完成招生指标100名。六是积极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训,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会同市民政、财政等部门做好有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及技能鉴定等工作,全年培训鉴定363人。七是开展特色培训。根据赣人社字[2011]132号文件要求,会同市妇联共同开展“红杜鹃”家政服务培训,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结业506人,社会反映良好。

2、围绕促进就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以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为基础,进一步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定期实施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一是组织各职业院校实施“双证”考试,参加考核2100人,核发证书2100人。二是组织通用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核发初级证书3586人、中级证书2400人;三是组织开展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考核,参加鉴定考核927人;四是组织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鉴定工作,3775 2

人参加考核,核发证书3316人;五是开展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等专场职业技能鉴定。

3、围绕提升质量,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和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评估工作。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经检查评估,全市10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9家合格,1家不合格;8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全部合格。同时,根据省厅统一安排完成了2010年度就业培训工作绩效考评。

4、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是以实施“江西省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为龙头,积极开展紧缺技能人才、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其中紧缺技能人才120人(信达长林30人、市技校90人)、青年高技能人才390人(赛维LDK300人、市技校90人)。二是做好江西省第二届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申报工作,经选拔、初审,新钢、赣锋锂业、渝州绣纺3个单位的申报材料上报到省厅,最终全省评定了五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我市渝州绣纺入选。

5、组织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一是组织开展江西省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来自全市6个单位的87人报名参加比赛,涵盖数控铣工、数控车工、工具钳工、焊工、制图员、网络编辑员、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7个工种,经组织预赛、决赛,共选拔出40名选手代表我市参加全省比赛,最后有3名选手进入前6名,其中职工组1人获“江西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学生组2人获得由省人保厅颁发的相应职业高级工证书,我市获“优秀组织奖”。 二是组织开展青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会同团市委共同举办了全市青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组队参加全省青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6、认真做好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为认真抓好国发[2010]36号、赣府发[2011]13号文件及有关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草拟了《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办法》,在征求了市法制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就业局等单位意见后,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已以市政府名义下发执行。

7、加强培训监管,注重培训效果。建立健全培训监督检查制度,培训前对培训的时间、地点、对象来源进行跟踪监督,培训期间由培训机构或自主培训企业执行“每日培训考勤记录”,培训结束时由市人保局、市财政局组织职业技能考核和结业,考核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每次培训终结,对培训效果实行随机抽查考核,抽考率不低于30%,合格率低于80%的为不合格,对未达标培训机构或自主培训企业不给予培训补贴。

8、加快推进我市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一是在成功收购江西天工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江西新能源技工学校,成为我省第一所以新能源命名的技工学校。二是依托市职教中心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申报新余市技师学院。三是在省厅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全省就业培训暨校企合作现场推进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担心技能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生产,导致企业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企业薪酬制度没有体现职工的技能水平,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3、技工院校教研力量不足,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技能鉴定机构资金投入不足,实训设备及考评人员缺乏。

三、2012年工作打算

1、抓好2012年各项民生工程指标的落实;

2、以贯彻落实国务院36号、省政府13号文件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培训程序,加强培训监管,组织开展好各类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技能;

3、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断提高鉴定质量;

4、做好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工学校的资助工作;

5、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实施紧缺技能人才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充分调动企业、技工院校和培养示范基地的积极性,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6、做好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申报工作;

二O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推荐第3篇: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洛宁县人民医院

关于2010年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工作的总结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看病就医,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县医院能力建设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的通知》(卫办医管函〔2010〕1074号)和《河南省2010年中央补助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以及省卫生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县级医院能力建设PACS项目工作的通知》(豫卫办〔2011〕85号)工作要求,我院积极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从人员、经费、房屋设施、管理等方面积极配合,确保我院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2010年我院被确定为河南省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单位后,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召开的专题会议,制定了能力建设的发展规划,成立医院能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院能力建设的落实和配合。并指定项目负责人、责任科室全力配合实施单位的调研、协调、安装、验收等相关工作。

二、全力配合,积极实施。

根据河南省2010年中央补助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医院能力建设通过为县医院配置必要医疗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改善医院设备条件,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2010年医院对现有的设备和设施进行综合评价和评估,按照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的有关要求,对医院相关科室和设备进行摸底调查,汇总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了下一步将重点建设的科室和工作系统,择优选择医院必需和急需的设备和设施并已上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并积极配合省厅市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积极上报现运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情况,专项筹备医院PACS系统的安装运行。

三、重点建设,设备安装

(一)PASS系统

我院于12月初完成所有涉及PACS系统安装的科室进行了布线,12月31日服务器、存储等设备到位,并已调试完毕,元月5日东软工程师将PACS系统大部分设备工作站、观片站调试完毕,放射系科室(CR、核磁共振、CT)三设备安排至年后安装,其余彩超、病理、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病理科、动态喉镜等各工作站观片站目前已正常运转。远程会诊系统处于准备阶段,目前暂未实施,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顺利投入运行。

(二)其他设备

血液透析机、50KW数字x线机(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8通道中央监护系统,分别于2011年12月到位,目前除DR正在调试安装外,其他设备均已经投入使用。申报的组织包埋机、眼底照相系统、心脏运动平板测定仪尚未到位。

我院力求用较短时间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帮助下,在医院原有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同时进一步充实医院医疗救护设施设备,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〇一二年一月九日

推荐第4篇:淮南市防办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淮南市防办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按照省防办《关于报送市级防办能力建设等有关情况的通知》(省防指办电„2010‟3号)要求,我办对全市防办能力建设进行了的调查,填写了调查表,并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防办组强机构建设

2003年10月淮南市编委正式批准市防办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编制5人。2006年11月经市编委批准,市防办又增加全额事业编制2名,用于加强信息化管理工作。目前,市防办共有编制7名,实有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

县区也相应成立有防汛抗旱办事机构,凤台县、潘集区防办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田家庵、大通、八公山、谢家集、毛集5区防办均没有正式成立,为临时办事机构。

二、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旱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市防汛办先后制定了《淮南市防汛办工作职责》、《淮南市防汛值班制度》、《淮南市防洪工程及防汛设施汛前汛后检查制度》、《淮南市防汛抗旱请示报告制度》、《淮南市水旱灾害统计

汇报制度》、《淮南市防汛抗旱经费和物资管理制度》等。

三、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

1、修订和完善各种预案。按照“科学合理、讲究实效、便于操作”的原则,对各类防汛抗旱预案进行了修订。主要修订和完善了《淮南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淮南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淮南市城市抗旱预案》、《淮南市防台风及山洪灾害预案》、《淮南市行洪区安全运用预案》、《淮南市淮河特大洪水弃守堤段工作预案》、《淮南市小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汇编》及《淮南市重要圩堤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汇编》等。其中,《淮南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淮南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淮南市防台风及山洪灾害预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2、建立了40平方米的防汛抗旱资料档案室。对每年的防汛抗旱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编,分类归档,专人负责,规范化管理。

3、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制作了新的淮南防汛工作图。重新修编了《淮南市防汛简明手册》。

4、加强防汛抗旱经费预算管理。按照防汛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要求,我市正常防汛经费财政预算40万元。2010年市级防汛抗旱经费财政预算调整为60万元。

四、加强防汛抢险知识培训

我市每年都针对县(区)、乡(镇)防汛责任人岗位变动大的实际情况,对有关县(区)、乡(镇)及军分区系统进行理论和实地抢险知识培训。培训既有理论讲座,又有现场实例解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战胜洪涝灾害奠定坚实的技术保障。各有关县区每年也都举办相应的培训班。

五、加强防汛物资储备管理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储备”的原则,市防汛总仓库每年正常储备防汛草袋20万条,木材200立方米,以及其他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防汛任务较重的凤台县及潘集区也分别建设有防汛储备仓库。为保证防汛物资储备到位,每年汛前,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了防汛物资储备责任书,明确了各单位的物资储备任务和责任。

六、加强防汛抗旱系统建设与管理

1、科学编制规划,分步组织实施。按照《安徽省水利信息化规划》、《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我市根据实际需要和资金投入情况,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分步实施、急用先建、稳步推进”的方针,先后编制了《淮南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淮南市水利局

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2007年)技术方案》,与河海大学合作编制了《淮南市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规划》。以规划和方案科学指导我市水利信息化工作建设,并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逐步完善和发展。

2、加强通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我市作为全省淮河干流骨干通信工程建设单位之一,在省防办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完成了80平方米高标准通信机房、128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异地会商系统和多业务交换机等。实现了电话专网互通、防汛专网光纤直连、视频电视会议直播等功能,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对通信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定了通信房制度,成立了水利信息中心和防汛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招聘了1名人员负责通信信息系统管理。

3、加强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我市在全省市级防办中率先建设了防汛VPN专网,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网络互联,并通过“淮南防汛抗旱”专网发布汛情、工情、防汛调度、抗洪动态、洪涝灾害等信息,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信息。对防汛抗旱专网,汛期保证每天更新信息,非汛期保证每周更新信息。网络运行维护费用列入正常预算。

4、强化网上资料报送工作。市防办充分利用网络传输快捷、

便利、实效的特点,利用电子邮件、网络平台等方式上报防汛抗旱各类资料、报表、实时信息等。

5、防汛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省防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加大水利信息化工作力度,坚持以防汛抗旱和水资源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注重实用为目的,经过近年的努力,主要在水雨情自动测报、远程视频监视、计算机网络、应急通讯、DLP大屏幕显示、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资源管理规范化、信息发布网络化、指挥决策科学化”。淮委、芜湖、蚌埠、淮北、亳州、滁州等市多次来我市参观学习防汛信息化工作。

淮南市防办 2010年2月9日

推荐第5篇: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自今年8月以来,我院按照市教委和上级公安消防部门的相关要求,制定了《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执行院长石美珊任组长,主管学院安全工作的娄禹光副院长任副组长,院属各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

一、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充分落实管理责任与具体措施 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划分了15个消防安全责任区,确定了20个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明确责任区及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责任人、管理人。并与各相关责任部门签订《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只有加强管理,做到责任到人,才能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二、完善防火巡查检查制度,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1、始终坚持每日防火巡查制度。由学院保卫科校卫队员负责学院的消防每日防火巡查,各责任部门对自己的责任区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无违章用火用电情况;疏散通道畅通情况和消防安全应急标志灯完好有效情况;消防设施器材的完好有效情况等。并按规定填写《每日防火巡查记录表》、《消防设施每日巡视检查记录表》。

2、学期开学前组织一次全院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坚持每月(15日)对全院的消防设施及器材进行一次大检查并认真填写《消防设施器材检查表》。在重大节假日前组织相关部门对学院的消防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排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3、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在开学前的消防安全大排查中发现食堂操作间4具灭火器全部过期失效,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检查人员当即开出了隐患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填写《火灾隐患整改登记表》,后经检查人员复查,食堂操作间灭火器已全部更新,在学生开学前及时消除了隐患。

4、完善各部位消防器材、标识标牌。目前共完善干粉灭火器配备60具、消防栓配套30套、消防应急标志灯80余套、疏散通道标识30张、防火门标识80张、消防车道标识2张、安全出口标识30张、消防水池标识1张、地上消防栓标识10张、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标识20张、防火卷帘门标识6张。并完成我院所有室内消防栓和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图示的张贴,共计500余张。

5、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先后建立健全了《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消防安全责任制》、《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消防器材管理规定》、《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点防火部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防火巡查检查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三、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两支队伍,强化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

1、为了使火险隐患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并保证学生能够临危不乱,科学避险,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消防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学习和演练预案内容。

2、建立义务消防队,明确校卫队为我院专职消防队伍。并建立了一支由学院各责任部门行政人员及学生消防自愿者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定期组织队员进行学习培训并建立了《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义务消防队职责》、《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义务消防队队员职责》。

四、制作安全疏散示意图,组织疏散逃生演练,提高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1、制作我院防火重点部位安全疏散图10幅张贴在各部位显著位置。

2、在11.9消防宣传日,按照《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消防应急预案》在B2学生宿舍精心组织了一次消防安全疏散实战演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疏散逃生能力。

3、明确了消防疏散引导专人制,健全了《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消防疏散引导员岗位职责》。在学生宿舍等防火重点部位设置了消防疏散引导箱6套,配备了应急手电、疏散指示牌、荧光背心、报警口哨等器材。

五、大力宣传,组织培训,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1、制作3张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宣传展板及大量宣传横幅,对消防安全常识以及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进行宣传。

2、利用11.9消防日举行了以“全民关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为主题的消防安全图片展。共展出了26幅图片对《消防法》、消防安全知识进行了宣传。

3、先后2次组织校卫队员、学生代表进行消防器材(干粉灭火器、消火栓)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

4、组织学生开展高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讲座。

5、消防宣传进寝室,制作各类消防宣传标语2000余张张贴于每间学生寝室,并与各寝室学生签订《学生公寓消防安全承诺书》。

6、查获2起破坏消防应急标志灯的行为,并对当事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六、建立健全了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档案。目前初步建立了以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为案卷题名的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档案。

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簿弱环节。一是学生宿舍违规用电情况难以杜绝;二是少数学生法制观念有待提高,有意损坏消防器材现象时有发生。今后,我们将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把我院的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推荐第6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开展创建\"全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活动,是潍坊市奎文区全面深化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为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社区卫生综合性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辖区居民对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的需求。近年来,潍坊市奎文区逐步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落实中医药各项政策,发挥医保政策对中医药的支持作用。将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和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农合报销范围,同时提高中医药费用报销比例。

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底,95%的乡镇卫生院设置规范的中医科、中药房;6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量达到总服务量的30%。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并要有3个市级以上重点专科,其它县级医院要有中医科、中药房、开设中医诊疗,中医药服务量要占本院总服务量的30%以上。

三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65%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中医类别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每年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中,中医药人员比例不低于20%;同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训和继续教育。

四是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县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是我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镇要确定2-3个村卫生室为村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五是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科要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人员,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做好中医健康教育,占健康教育内容的40%以上;实施好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在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六是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中医在乡、村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有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在基层开展中医坐堂医诊疗工作。

2013年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汇报材料

落实好各项中医药扶持政策。我市对已有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督查和梳理,总结经验,推动基层中医药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围绕上级实施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国医堂建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投入、地方为主、相互配合的投入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层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全市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内涵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县中医医院的中医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各个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暨国医堂;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人员、技术、管理等医疗资源向下流动,不断完善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计划,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加中医临床骨干和中药实用型人才数量;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帮扶指导的措施,在所有的县级中医医院和市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帮扶,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

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以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带动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以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为抓手,带动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以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为抓手,结合国医堂建设,带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以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增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为抓手,强化培训,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以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为抓手,带动中医药适宜技术广泛使用。

推荐第7篇:财政股上半年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以来,乡财政股全体同志在局党组的领导下,按照 “能力建设年”及《财政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的要求,不断加强财政业务学习,学习新的财政体制改革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执行机关效能建设等,积极完成各项工作。

一、乡镇财政体制测算执行情况

1—6月全县乡镇共完成收入6384.51万元,完成任务建议数7354万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daodoc.com元的81.4%,实现时间过半超收,比08年3210.56万元增加3173.95万元,增长49.7%。

其中:国税收入1796.30万元,占任务建议数1300万元的138.2%;地税收入1833.7万元,占任务建议数3232万元的56.7%;财政收入2754.51万元,占任务建议数2822万元的83.4%。

09年上半年完成地方收入4595.2万元,比去年同期2058.8万元增加2036.4万元,增长49.7%

1—6月共拨付乡镇资金5938.7万元,其中:工资支出2146.3万元;公用经费1959.6万元(其中待办追加1432.8万元);村级资金1200万元;非税收入拨款69.4万元;医疗保险513.9万元;住房公积金支出49.4万元。

二、调整制订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理顺县乡分配关系,促进乡镇财政改革和发展,乡财政股认真测算乡镇收支,制订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以蒙政秘〔2009〕10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并从09年1月起执行。

《意见》按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合理配置乡镇财力,简明规范、分类指导,与改革政策相配套原则对乡镇收支范围进行了确定。收入范围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其它收入。支出范围包括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给人员经费、机关正常运转经费,以及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支出。并保证了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同县直单位相同的水平。公用经费根据乡镇规模全县划分为二类;事业经费以乡镇上年统计人口数按人均5元计算。考虑区域位置的特殊性和承担的部分交叉事权,在保证收入任务的前提下,对城关镇进行了专项补助。(专项经费270万元,社区经费80万元。)

《意见》明确继续深化乡财县管改革。从2009年起,所有乡镇要编制部门预算。要加强对乡镇机构、编制、人员、资产、财务等基础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立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库,力求全面准确掌握预算单位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清理核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掌握部门资产底数,保证预算分配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实物资产基础之上,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收入管理。凡当年完成收入目标任务超收部分全部留给乡镇,并奖励超收部分的10%,主要用于消化本级财政形成的债务,弥补乡镇正常运转经费和社会事业经费不足。要严格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乡镇组织的各项非税收入,按规定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考评制度,实行激励机制。公用经费实行每月均衡拨款。事业费实行与当年收入任务挂钩的考评办法。加强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切实加强机构、编制和财政供给人员的管理,认真清理核实财政供给人员,对不属于财政供给范围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除。严格控制和化解县乡政府债务。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积极采取措施,清理核实和消化县乡政府历史债务,化解债务风险。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控制债务的约束机制和化解债务的激励机制。坚持厉行节约,实行政府采购。乡镇政府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各项支出必须控制在限额内,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准超限额支出。房屋购建、办公设备、交通工具购置等资本性支出要实行政府采购。

三、做好乡镇财政决算和部门决算汇总工作

按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革的指导意见》(财预〔2008〕732号),从2008年起,我省统一推广使用“e”财部门预算软件,以促进部门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县直单位和乡镇进行了微机培训。预算编制按归口管理,由乡财政股牵头,乡镇会计中心和农村局配合,共同协作,很好地完成了编制任务。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皖政〔2004〕13号),乡镇预算实行县乡“预算共编”的规定,县级部门预算应当包括所属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我县乡镇2009年预算按县预算编制的要求进行了布置、编制、汇总。

2008年乡镇部门决算汇总工作在市局的统一安排和要求下,克服工作上的种种困难,坚持把提高会计报表数据质量作为重点,经过层层审核,逐级汇总,确保汇总数据与分户数据,分户数据与乡镇单位帐相核对,增强会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和兼容性,提高了会计报表的数据真实性,按“真实、准确、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daodoc.com

全面、及时”的方针,圆满完成会计决算报表的汇总上报工作。09年3月,应市财政局邀请,我股同志赴六安参加全省财政决算报表编审工作,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四、做好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填报

为适应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形成集中规范的预算管理数据中心,实施财政宏观调控和建立绩效考评体系,以及加强县乡财政管理等提供基础信息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daodoc.com平台,并切实提高财政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继续做好2008年我县财政供养人员数据库更新维护工作。

按财政厅预算处《关于做好2008年财政供给单位人员信息系统更新工作的通知》,我县为做好2008年财政供养信息库更新,积极向领导汇报,并布置到县直各单位、各乡镇。由于时间紧,我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建设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库的重大意义。主动加强与编制、人事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股室之间积极配合,明确责任,精心组织,要求各基层填报单位认真核对原始材料,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加强技术性审核和政策性审核,严把数据质量关,与人事、编制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把机构和人员信息数据核实、核准。确保了在2月底前保质保量完成数据库维护工作任务。

截止2008底,我县统计财政供养人员23217人,在职人员16958人,离休261人,退休5998人。在职人员中,全额供给14521人,差额供给2437人。

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子系统建立所有财政供给单位和供养人员数据库,全面反映单位、人员、工资和经费供给情况,并对财政供养人员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和反馈,以加强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基础信息。

五、遵守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制度

我股同志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和我局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会议精神,把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勤政廉政、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落实《2009年度财政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文件。明确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紧紧围绕机关效能建设,树立公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开展优质服务,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机关考勤工作,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不迟到、早退、缺勤,按时考勤,有效地推进了机关效能建设。

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提高业务素质,为创建和谐财政做贡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频率不断加快,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作为肩负着为民理财重任的财政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合格的财政人员应具有的品质。

随着我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县乡财政体制也相应改革,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积极的财政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等新的财政政策的出台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实际工作中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树立服务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其次,加强财经理论、财经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我股全体同志学习了电子政务知识和网络知识,把电子政务知识用于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适应信息社会生存的能力。

上半年,我股积极落实人员,协助厅预算处做好2008年政府性债务报表的汇总分析工作,很好地完成任务,受到了省财政厅的赞扬。

2009年下半年,乡财政股将认真落实上级和局党组的重要决策,全面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加倍努力,再接再厉,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学习新的财政体制和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真落实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按时认真记录《工作日志》。

二是与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和农村局配合,做好与乡镇的结算工作,及时办理预算资金的追加,顺利完成2009年的各项财政收支工作。

三是做好乡镇财政性资金的监管,对各乡镇财政拨款的支出进行监督,规范乡镇的支出范围、支出标准、支出程序,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四是继续做好日常工作,不断提高为民理财的水平。做好各项报表填报分析工作。按“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方针,完成2009年乡镇会计决算报表和部门决算的汇总上报分析工作。继续认真填报乡镇年度地方政府性债务报表。做好2009年财政供给单位人员信息库更新工作。继续做好乡镇财政管理的日常工作。及时与人民银行、国税、地税等部门联系核对乡镇月度金库收入,做好乡镇季度考核工作。完成涉及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等方面的2009年度人大政协方案提案答复工作。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8篇:水务局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水务局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在省水利厅、市水务局的悉心指导下,在我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区以《广东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修订)》和《XX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为行动依据,围绕“四个

五、三个率”目标,扎实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按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验收要求,将我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能力建设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落实方案

为确保能力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水政股、工程管理股、办公室、水政监察大队、水土保持监督站等组成,全面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股,主要负责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日常工作。20**年4月,我局根据省、市修订的能力建设方案和新的工作部署,及时修编完成了《XX区水土保持监督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修订)》,明确了我区能力建设目标、任务、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进一步增强了我区能力建设方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完善配套法规体系(五完善)

为加大执行力度,我区在已有的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于1997年出台了《惠阳市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惠阳府〔1997〕37号),于20**年区府办以“惠阳府办〔2011〕85号”文转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工作的意见》(惠府办〔2009〕72号)。为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行为,20**年5月,我局制定并印发了《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和审批管理制度》、《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规定》、《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评估管理规定》、《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五项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申报审批制度,区长胡斯平同志在20**年5月17日主持召开的XX区城乡规划建设联审小组20**年第三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切实推进我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工作事宜》的讲话(详见会议纪要),强调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环评、立项的前置条件,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从而使我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得到全面落实。随着行政审批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20**年7月以来,区府办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重点投资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惠阳府办〔2013〕98号)和《关于加快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的通知》(惠阳府办〔2014〕23号)二个文件,明确水土保持方案列入基建项目审批程序进行报批。为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2014年3月,区委办印发了《XX区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工作意见(试行)》(惠阳委办发〔2014〕2号),明确将水土保持中介服务机构纳入管控范围,加强对中介机构从业行为管理,切实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和竞争充分的水土保持中介市场秩序,提高中介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以上法规、政策和配套制度的施行,明确了我市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和监督管理的具体细则,进一步增强了法规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明确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立项、核准的前置条件,进一步推进各行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落实;明确了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同时进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开启了我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征程;确定了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范围,明确了收费标准和规范了补偿费的使用管理;全面规范了现场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确保水土保持方案得到全面及时落实。

(三)增强监督管理机构履职能力(五到位) 1.设置监督管理机构

严格按照能力建设方案“五到位”要求,积极主动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20**年10月,区编办批准设立XX区水土保持监督站,为正股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名,隶属区水务局管理,极大地增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其次,水政监察大队为区水务局属下行政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名,可统一调配使用,其中水土保持工作监督执法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3名。 2.完善硬件设施

为便于统一管理,水土保持站、水政监察大队办公场所均设于区水务局办公楼内,场地基本满足独立办公需要。20**年以来,区水务局着重强化了与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密切相关的水土保持监督站、水政监察大队两个单位的硬件建设,先后投资20多万元,新购了水政执法车辆、服装、摄像机、照相机和录音笔等执法装备,更新了空调、打印机、传真机、规费收取擦卡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 3.经费保障

通过我局积极主动争取,区财政局将水土保持监督站、水政监察大队两个单位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区水务局部门预算管理,安排日常监督管理和执法专项经费,从而使我区水土保持各项日常工作经费得到有力的保障。 4.加强业务培训

为提高工作业务和依法行政水平,区水务局安排相关专职人员积极参加水土保持管理和执法培训,如20**年6月安排2名水保人员参加了在惠州举办的能力建设培训班并取得上岗证,20**年安排2名水保人员参加了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举办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学习培训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20**年3月安排10名水政监察人员参加了XX区法制局举办的综合法律知识培训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20**年11月安排5名水政监察人员参加了XX市法制局举办的行政综合法律培训班并取得合格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执法人员全面参加了培训,监督管理和执法查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5.建立数据库、完善档案管理

我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资料采用电子化管理,配备专门电脑和专职人员,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所有资料实行统一录入、调用和管理;为便于档案的调用和查阅,我局设有水土保持档案专用库房,配备档案柜,分类归档,对档案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电子文件和实体档案资料由水土保持监督站专职负责。

在省水利厅、市水务局的悉心指导下,在我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区以《广东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修订)》和《XX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为行动依据,围绕“四个

五、三个率”目标,扎实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按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验收要求,将我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能力建设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落实方案

为确保能力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水政股、工程管理股、办公室、水政监察大队、水土保持监督站等组成,全面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股,主要负责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日常工作。20**年4月,我局根据省、市修订的能力建设方案和新的工作部署,及时修编完成了《XX区水土保持监督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修订)》,明确了我区能力建设目标、任务、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进一步增强了我区能力建设方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完善配套法规体系(五完善)

为加大执行力度,我区在已有的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于1997年出台了《惠阳市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惠阳府〔1997〕37号),于20**年区府办以“惠阳府办〔2011〕85号”文转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工作的意见》(惠府办〔2009〕72号)。为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行为,20**年5月,我局制定并印发了《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和审批管理制度》、《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规定》、《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评估管理规定》、《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五项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申报审批制度,区长胡斯平同志在20**年5月17日主持召开的XX区城乡规划建设联审小组20**年第三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切实推进我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工作事宜》的讲话(详见会议纪要),强调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环评、立项的前置条件,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从而使我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得到全面落实。随着行政审批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20**年7月以来,区府办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重点投资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惠阳府办〔2013〕98号)和《关于加快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的通知》(惠阳府办〔2014〕23号)二个文件,明确水土保持方案列入基建项目审批程序进行报批。为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2014年3月,区委办印发了《XX区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工作意见(试行)》(惠阳委办发〔2014〕2号),明确将水土保持中介服务机构纳入管控范围,加强对中介机构从业行为管理,切实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和竞争充分的水土保持中介市场秩序,提高中介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以上法规、政策和配套制度的施行,明确了我市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和监督管理的具体细则,进一步增强了法规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明确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立项、核准的前置条件,进一步推进各行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落实;明确了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同时进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开启了我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征程;确定了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范围,明确了收费标准和规范了补偿费的使用管理;全面规范了现场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确保水土保持方案得到全面及时落实。

(三)增强监督管理机构履职能力(五到位) 1.设置监督管理机构

严格按照能力建设方案“五到位”要求,积极主动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20**年10月,区编办批准设立XX区水土保持监督站,为正股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名,隶属区水务局管理,极大地增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其次,水政监察大队为区水务局属下行政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名,可统一调配使用,其中水土保持工作监督执法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3名。 2.完善硬件设施

为便于统一管理,水土保持站、水政监察大队办公场所均设于区水务局办公楼内,场地基本满足独立办公需要。20**年以来,区水务局着重强化了与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密切相关的水土保持监督站、水政监察大队两个单位的硬件建设,先后投资20多万元,新购了水政执法车辆、服装、摄像机、照相机和录音笔等执法装备,更新了空调、打印机、传真机、规费收取擦卡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 3.经费保障

通过我局积极主动争取,区财政局将水土保持监督站、水政监察大队两个单位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区水务局部门预算管理,安排日常监督管理和执法专项经费,从而使我区水土保持各项日常工作经费得到有力的保障。 4.加强业务培训

为提高工作业务和依法行政水平,区水务局安排相关专职人员积极参加水土保持管理和执法培训,如20**年6月安排2名水保人员参加了在惠州举办的能力建设培训班并取得上岗证,20**年安排2名水保人员参加了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举办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学习培训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20**年3月安排10名水政监察人员参加了XX区法制局举办的综合法律知识培训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20**年11月安排5名水政监察人员参加了XX市法制局举办的行政综合法律培训班并取得合格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执法人员全面参加了培训,监督管理和执法查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5.建立数据库、完善档案管理

我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资料采用电子化管理,配备专门电脑和专职人员,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所有资料实行统一录入、调用和管理;为便于档案的调用和查阅,我局设有水土保持档案专用库房,配备档案柜,分类归档,对档案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电子文件和实体档案资料由水土保持监督站专职负责。

(四)规范监督管理工作(五规范)

1.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规范。我区在水土保持方案的受理、审查、批复和送达过程中,严格执行《XX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和审批管理制度》和我区行政审批办事流程。所有申请材料由区行政服务中心水务窗口统一受理,凡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均召开技术评审会,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进行内部审查,经修改完善后符合要求的,当场受理其申报材料。我区水土保持方案的技术审查和行政许可纳入我区行政审批电子系统管理,水土保持方案受理和审批结果及时在我区行政审批网站上公布。20**年以来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98宗,无出现逾期审批、越权审批、“人情”审批和“吃拿卡要”等现象,已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未出现较严重的技术性失误。

2.监督检查规范。20**年5月,区水务局结合实际制定了《XX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暂行规定》,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进行监督检查。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区水土保持监督站与水政监察大队统一行动,对检查中发现未落实“三同时”制度的项目分别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并积极跟踪、落实。对未进行监测的项目,督促建设单位及时落实监测工作;对未依法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建设单位进行追缴。近几年来,每年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检查达2次以上,共对省、市审批的项目检查51宗次,区级审批项目检查480宗次,填写检查意见单350份,发出整改通知书8份。

3.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范。在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中,我区将水土保持监测、验收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积极引导项目业主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工程完工后按要求及时组织材料申请验收。按照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和省、市、区印发的验收规定,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区水务局自受理验收申请资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验收小组进行现场验收,验收合格的,印发验收鉴定书通知并及时送达申请单位,做到技术评估、受理、验收、送达等程序规范,有文字记录,无出现逾期验收、越权验收和故意刁难现象。20**年以来共验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10宗,已验收的生产建设项目未出现水土保持质量问题。

4.规费征收使用规范。我区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严格按照《广东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粤府〔1995〕95号)和《惠阳市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惠阳府〔1997〕37号)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征收,征收程序、方式规范,不存在擅自降低标准或超标准征收现象,也不存在“以收代管”行为。收缴入库的水土补偿费,依法上缴财政,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20**年以来,区级审批项目应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538.88万元,累计实际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27.83万元(占应缴总额的98%)。

5.案件查处规范。我区水土流失违法案件由区水政监察大队负责,区水土保持监督站给予协助。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我们以宣传、教育、指导、督促为主,对未能依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和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开发建设项目,我们及时发出告知书和整改通知书,勒令限期整改,大多数能得到建设单位的积极响应。由于我们跟踪项目及时,对有发生水土流失事件苗头的项目,增加检查跟踪频次,加大监督和整改力度,所以我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和危害达到需要立案查处程度的项目较少。2011以来,我区立案查处涉及有水土流失危害的案件仅有2宗。我们在办案中首先摸清违法事实,收集确凿证据,切实做到立案依据充分、取证方式和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文书规范、执行符合法定程序。案件查处过程中,无出现越权、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及显失公正等行为。

(五)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五健全)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服务性团队,加快实现水土保持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20**年以来,在“五完善”的基础上,XX区水务局相继制定并印发了《XX区水务局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廉政建设制度》、《XX区水务局水土保持案件查处制度》、《XX区水务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年度工作及重大水土流失案件报告制度》和《XX区水务局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公示公告制度》、《XX区水土保持中介机构管理制度》、《XX区水土保持中介机构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制度建设,拓宽了与社会沟通的渠道,增强了社会监督的力度,使这些配套规章制度与实际工作更具操作性和适用性。

为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工作开展,区水务局及时将有关事项予以公示或通报。如在区水务局网站上、政务公开栏中,把水保方案审批的依据、程序、时限、结果及相关公众应该知晓的事项等向社会公开公示,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对出现的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及时进行通报,如2014年5月出现的秋长赵洞坑水库上游库尾山体滑坡事故及时进行了通报。同时,区水务局还按要求总结年度水土保持工作并向上级部门报送书面总结。在廉政建设方面,未发现严重违反廉政制度情况,未收到投诉或举报。 (六)“三率”达标

通过规范工作程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宣传教育、上门服务引导等手段,我区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显著提高。2010以来,凡涉及土石方工程的项目,开工前都按要求申报了水土保持方案,至目前止,全区共申报审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98宗,申报率达100%;在建工程项目有82宗,施工期间按要求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项目有80宗,实施率达97.6%;已完工项目12宗,办理验收手续10宗(其中报告书项目7宗、报告表项目3宗),验收率达83.3%。 (七)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气氛

我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面向各级领导、面向社会、面向开发建设单位,开展大规模宣传工作。通过播放水保公益广告、组织专题采访,制作领导电视讲话、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水土保持科普知识,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开发建设单位以及广大群众都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公众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和水土保持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执法环境。

二、存在问题

我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对照省、市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仍存在某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修订《水土保持法》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执法查办案件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业务量逐年增加,而专职人员又相对不足。 四是水土保持监督站固定办公场所和专用档案库不够大。

三、自评结论

我区围绕水土保持监督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实事求是,认真开展各项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在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增强监督管理机构能力、规范监督管理工作和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均已达到省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综合评价指标。特别是在增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履行职责能力方面,达到了机构、人员、办公场所、工作经费、执法装备“五到位”,“三同时”制度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验收率明显提高。自评分达96分,自查验收合格。

推荐第9篇: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总结(定稿)

2011年工作总结

职业能力建设科

一年来,在省厅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会议精神,以“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和“满浮散懒庸”专项治理活动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为目的,全面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开展工作,求真务实,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为推进我市“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先行区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就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主要工作目标情况

2011年共完成各种职业技能培训31000人,占市定目标1.8万人的172%。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培训20000人次,占省定目标(4000人次)的500%;职业技能鉴定12432人次,占全年任务(12000人次)的103.6;高技能人才培养1259人,占全年目标(800人次)的157%;技工学校招生3026人,占省定目标2000人德151%;完成信息报道5篇,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助力经济发展”在《工人日报》上刊登,市级报刊发表4篇。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争取上级资金,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一是以《河南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

1 案》的出台为契机,多次深入到全市职业院校和豫光金铅集团、金马焦化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及各民办培训学校进行广泛调研,制定出台了《济源市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二是发扬跑争拼抢精神,经多方努力,争取省厅奖励资金1000万,(其中:市技工学校和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各300万元,一职高4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50%。这些资金的注入,为我市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了济源职教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推进职业院校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今年,我们突出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使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一是重点做好了黄河科技大学、中原科技大学的筹建准备工作;二是争取市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并投入使用,以优良的设备、规范的管理跻身全省优秀行列;三是我们依托市技工学校,拟征地42.2亩,投资230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1000万元、自筹1300万元),易地重建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包括实训车间一幢,综合实训楼一幢,宿舍楼一幢,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1900平方米。目前,学校征地已经济源市政府批准,预计2012年12月底竣工;三是积极与市大项目办、督查局、沁园办事处、赵李庄村委会等部门协调,确保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扩建工程按节点计划顺利推进,目前,土地补偿款已全部发放到老百姓手中,土地圈围工作正在进行。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实施扩建工程已列入了我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征用土地

2 87.89亩,投资9469万元,项目建成之后,该校办学规模由现在的3500人增加到5000人,年社会培训量由现在的25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由现在的200人增加到2000人,将成为济源市最大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三)加强技工学校教学和教研管理

1、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建立了与大学联合办学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自2005年以来先后与河南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专业函授大专班。现大专已毕业131人,在读470人。2011年参加成人高考478人,其中技校毕业返校参加高考110人。市技工学校也从2011年开始和中原工学院联合招生办学。联办大专、本科班一方面通过技能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历层次,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广泛宣传,扩大招生。我们根据省厅下达的技工学校招生任务和要求,加强对各学校的招生宣传指导,先后在《济源日报》、济源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连续刊登招生公告,并配合学校做好招生工作,共完成招生3026人,占省定任务2000人的151.3%。

3、技工院校教学教研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按照省教研室年度工作总体安排,组织技工院校教师外出考察学习1次、参加省级培训2批,教师教学比赛2次、学生技能比赛1次、教学研讨会2次,评选20名优秀教师并进行了表彰;二是指导开展校企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技工院校与企业招工、用人单位深层次合作,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优势,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服务;三是严格按照程序,推荐济源市机械高级技校为全省技工院校先进集体,市技工学习教师杜丽萍被评为全省技工院校优秀教师;四是组织技工学校开展向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学习活动及竞赛活动,推选三份优秀教案保省厅评比。

4、配合省厅做好技工学校其他工作。

一是配合市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三所技工学校免学费和助学金情况进行检查,并协调解决免学费和助学金资金遗留问题;二是对我市技工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使用教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向省厅报送检查总结报告;三是积极协调市财政部门简化助学金拨付程序,使财政资金能按要求、按时限直接拨付至学生资助卡上,简化了程序,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目前我市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达2676人,发放资金201万元,国家免学费人数达648人,发放资金55万元,市级免学费人数达1034人,94万元。

(四)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1、服务企业用工,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解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工难”难题,我们大胆创新,全力服务企业用工。先后多次组织市就业培训中心、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到三个产业集聚区调研技能培训工作,针对产业集聚区实际情况,出主意,想对策,千方百计开展技能培训工作,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援。今年我们共完成各种技能培训 31000人,工种涉及 等 个。

2、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增强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内外协调与合作,争取支持,提供服务积极与技术监督局、煤炭局、安监局、运管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利用其行业培训资源,使其享受技能鉴定财政补贴政策,拓宽了鉴定覆盖面;二是加强和就业训练中心和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联系沟通,提供鉴定服务,共完成此类鉴定1125人;三是主动深入企业,宣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指导其建立技能岗位津贴制度,提高职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共完成各类企业鉴定988人;四是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们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广二次技能鉴定,鼓励广大学生“一专多能”,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1000余名学生在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基础上,还参加了制图员和计算机鉴定考核,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

3、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管理,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为使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管理规范化,我们以质量管理责

5 任书为抓手,积极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年初,与8个所(站)、3个职业院校签订了质量管理责任书,加强日常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工作,严格鉴定申报、考务管理、制证核发等有关程序。5月份,根据省厅要求,我们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联合开展质量管理评估工作,从硬件设施、场地建设、人员配备、考评资格以及资料归档等方面进行了量化考核,并以局正式文件进行通报考核结果,其中1家符合申报示范鉴定所的条件,其余检查均合格,针对存在问题,各站所进行了积极整改。

4、出台政策,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范围。积极开展职业能力建设领域课题研究,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今年9月份,我们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用工服务的意见》(济政„2011‟65号)文件,明确规定“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含职业院校学生)人员,均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这将调动各方面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性,为进一步扩大我市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奠定了良好基础。

5、指导企业开展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

为提高职工学技能、学知识、比学赶帮的积极性,我们指导豫光金铅集团公司、兴华机械制造公司、丰田肥业、济源钢铁公司等企业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先后举办了全省有色金属冶炼工、机修钳工、天车工等各种省市技能大赛,一批技术能手脱颖而出。

(五)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6 年初我们印发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手册,汇编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政策文件、经验集锦、经典案例及精要点评,指导试点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我市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豫光金铅集团和金马焦化有限公司十分重视人才评价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出台了考评方案,建立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关键技术岗位的作用,本年共完成高技能人才评价149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和兄弟地市的做法比起来还有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职工提升培训工作有待加强。当前,由于用人单位不太注重职工的提升培训工作,持证上岗意识差,招录员工不能严格执行先持证,后上岗的规定,使就业准入制度达不到落实,同时也有人社部门内部协调不力等问题。

(二)各鉴定等级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鉴定数量偏低。2011年我市鉴定结构为30:60:10(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合理为30:45:25)。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企业职工技能鉴定工作滞后,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和规模距离经济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三)技能培训工作和技能鉴定工作不协调,劳动力培

7 训结业与技能考核同步实施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享受财政培训补贴的学员参加技能鉴定人数不足一成。

(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亟待管理。表现在学校规模小、数量多、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低下,大多学校难以为继。

四、2012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2012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重要的一年,也是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同时是我市全面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怎样立足岗位服务好济源经济建设,为济源三化协调发展贡献力量?一直以来,我们在思索这个问题,并达成一致:“给力”济源挑重担,立足岗位做奉献。我们要主动担当起为产业集聚区培养人才的重任,助推济源经济取得新发展。现将2012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亮点工作

(一)制定政策,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2012年5月份前,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济源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和《济源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和技术能手评选选拔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我市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并筹备2012年下半年在全市大张旗鼓表彰一批高技能人才,营造我市浓厚的学技能、重人才氛围,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发展壮大提供好的政策和舆论氛围。

(二)营造氛围,组织一次全市技能大赛。根据省厅开展技能比赛的要求, 2012年,准备与市工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技能大赛,选拔一批高技能人才,并进行

8 大力宣传,营造技能人才服务我市经济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重点工作

(三)强力推进,开展试点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今年我们将根据全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推进会议精神,着力服务豫光金铅和金马焦化在两个试点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权,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打开通道。

(四)想方设法,努力争取上级资金。为提升我市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深入开展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我们将发扬“跑争拼抢”精神,积极争取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资金及市财政配套资金。2011年,我们已申请到省级资奖励资金1000万。目前已到位资金50%,2012年我们在做好已到位资金的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工作的同时,要全力协调省厅,做好后续500万元资金的申请拨付工作。还要和市财政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从明年开始,每年争取配套奖补资金500万元,为我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目前,我们正在拟定修改《济源市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及申报办法》,为资金监管和合理使用提供政策依据。

(五)深入企业,全面开展统筹职工教育经费制度的调研工作。根据2010年5月市政府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签署的《共建统筹改革试验区合作框架协议》精神,要求我市“建立政府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制度”。2012年,我们将会同市财政、工会、工信等部门在全市企业开展统筹职

9 工教育经费调研工作,并准备到工作开展较好的省市进行学习交流,力争年底前拿出草案,准备在2013年建立政府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制度。

(六)注重质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2012年,我科室将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主线,以《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用工服务的意见》为指针,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重点企业用工需求,集中开展专业化、特色化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培训品牌,组织开展校企用工培训对接活动,并大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强力推动技能鉴定工作,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

(七)想方设法,力促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重点扩建工程早日完工投用。精心编制好2012年节点计划和项目进度表,确定好年度投资额度,为扩建项目实施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解决好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按时间、按计划要求,确保完成年度投资额度。

三、日常工作

(八)脚踏实地,做好各项日常工作。一是会同市财政、教育部门,落实好技工学校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并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二是严格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办法,严把技师考评关和鉴定质量关;三是群策群力完成省市下达的技工学校招生任务;四是努力做好信息宣传工作等各项工作。

四、采取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认真学习研究各项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提升处理问题水平,提高工作能力。

(二)深入企业,主动服务。转变机关办公为基层办公,多深入企业调研,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积极指导培训实体和企业人才需求接轨,为企业培训实用性技术人才。

(三)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多学习周边省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主动和市人才办进行沟通,及早制定我市有关人才实施办法,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好的政策依据。

(四)转变作风,提升效率。以开展“满浮散懒庸”活动为契机,勤学习、勤对照、勤整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树立人保部门良好的工作形象。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推荐第10篇: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自2008年我院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卫生局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全院的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我院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以30%以上速度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现将三年来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特色专科建设。

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走特色立院之路,大力推进特色专科建设。目前,我院已形成了以骨伤科和肛肠科为龙头的特色科室,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针灸推拿科、皮肤科的建设,逐步形成特色医疗体系,充分挖掘中医中药的潜在治疗优势,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2008年度,我院骨伤科和肛肠科住院人次为212人,只占全院总住院人次的17 %,2010年度骨伤和肛肠科住院人次达到367人,占医院住院总人次的32%,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由于我县是肝病、慢性病、疼痛病的多发区,我院在进一步强化重点专科建设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和挖掘中医药在肝病、慢性病、疼痛等方面的特殊功用,积极打造一批富有中医特色的专科。

二、基础能力建设。

我院领导班子始终把发展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09年,我院利用国债项目对医院门诊楼进行的改扩建,有效的改善了群众就医环

境。今年,医院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城市西拓的有利契机,全面启动了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程建设。把此项目工程作为关系我医院未来发展的关键点来抓,实现大踏步地推进。新院工程总占地面积45.5亩,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达3500万元,是..县15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目前新院项目工程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工作中,预计明年将全面动工。

三、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兴院之本,强院之基。为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发展,我院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的重要精神贯彻到每位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的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氛围。以科学的方式管理人才,促进人才的引进和保留工作。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恪尽职守、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及时宣传给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群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积极开展“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理念教育,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爱心、关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四、设备更新。

设备的更新,是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有力的物质保障。近年来我院在全力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强化设备更新,有效增强了医院的办院条件。近三年来,先后投资230余万元引进了C型臂、电子胃镜、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

等。

五、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我院根据《中医药学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精神和主管部门的部署,制定了《..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实施方案》,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购买了教材、编制课程安排,先后对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80所村卫生所免费培训了353人次,并对所有参加培训人员赠送了针灸针、火罐及《中医实用技术》书一册,对所有村卫生所赠送针灸穴位挂图一幅,做到学有所用,用油所具,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在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赶超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1篇:团委上半年共青团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上半年,全盟共青团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共青团能力建设,坚持和深化抓基层打基础抓落实,坚定信念,夯实基础,创新机制,科学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以“打牢基础、服务青年”为载体,深入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daodoc.com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上半年,我委扎实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制定了《共青团阿拉善盟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盟团委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并于 4月1日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盟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指导检查组成员到会指导。我委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二级单位青少年宫全体教职工、驻巴镇地区盟各直属团委书记参加了动员会议。在学习调研阶段,我委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机关党员干部为主体、全盟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的原则,通过专题报告、参观走访、调研座谈、思想讨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并于6月3日转入分析检查阶段。根据《方案》要求,于6月12日下午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围绕民主生活会主题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精心撰写发言提纲,重点查找了领导班子及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性党风党纪、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整改意见,还将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机关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素质能力,转变了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今后,我委将继续以“打牢基础、服务青年”为实践载体,努力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并取得实效。

(二)努力探索体验教育的新途径,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全团带队,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草原同发展”主题教育,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深入了解祖国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美好前景,进一步把祖国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成长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好全面准备。组织少先队员开展 “学先烈、忆英豪、争做文明青少年“清明祭英烈”、“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增强青少年民族责任感。以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为契机,举办了以“传承五四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阿拉善盟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大会以弘扬革命传统、回顾家乡发展变化、树立优秀典型、明确青年责任为脉络,深情地回顾了五四运动的光辉历史,解读了新时代的五四精神,激励青少年传承五四精神,沿着前人的路,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于富裕、文明、和谐阿拉善建设中,续写与时俱进的阿拉善精神。举办了全盟未成年人“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未成年人的爱国意识,激发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以团结务实的作风,推动团的各项品牌工作实现新发展

加大服务青少年工作力度。为巩固2008年“服务青少年月”活动成果,使困难青少年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团组织的关心与帮助,我委从2009年1月10日至2月10日开展了以服务困难进城务工青年、服务困难企业青年、服务困难农牧民青年和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题的“服务青少年月”活动。活动期间,共帮扶企业困难青工9户,残障青年2名和困难大学生家庭10户。各基层团组织也积极响应,广泛开展帮扶行动,让青年人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特别在全球经济危机威胁到部分青年人时,团组织的行动更是给了他们巨大的信心,从而为青年群体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蓬勃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者工作是共青团的一个品牌项目,也是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服务社会,展示青年蓬勃朝气、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为此,我委高度重视,大胆探索。上半年开展了以下工作:3月5日志愿者日,联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共同招募的“环保青年志愿者队伍”正式成立,半年来,35名环保青年志愿者们多次到沙漠腹地、巴彦浩特污水处理厂等地参观考察,自发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进了全盟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开展,宣传了爱护环境,讲文明,树新风的公德意识。同时,为更好的推动环保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6月11日至15日,经我委、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积极协调,我盟4名环保志愿者赴北京进行考察学习。期间,我盟环保志愿者与北京“自然之友”协会、“天下溪”协会的环保资深人士围绕阿拉善生态现状、志愿者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如何组织志愿者积极投入环保行动等进行了积极探讨,并参加了全国“青国青城

法尊 逍遥农民 飞越主神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daodoc.com

”大学生环保创意pk大赛的录制。2008年11月9日联合**消防支队成立的“消防志愿者队伍”,在坚持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参与消防工作的基础上,于2009年4月26日举办了 “消防志愿者”培训班,对消防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5月份组织消防志愿者在新世纪广场开展了以“人人遵守《消防法》,共同维护消防安全”为内容的“庆祝新《消防法》颁布实施”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daodoc.com活动,志愿者们走上街头,深入社区,为广大居民发放新《消防法》宣传单,改善消防安全环境,促进社会平安、和谐。5月12日,消防志愿者配合有关部门在巴彦浩特体育场成功举办了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阿拉善中心医院医护人员、阿拉善消队支队官兵就急救措施对志愿者及现场观众进行了演练。继续做好“西部计划项目办”工作。今年我们又将迎来13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委将与旗县项目办一同做好对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总结经验,指导“西部计划”志愿者为各旗、开发区、苏木镇和学校服务,为阿拉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4月份,对阿拉善盟交通系统创建“青年文明号”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先后在10家申报和复核单位实地查看了其标准化创建的各项工作。并要求创建单位再接再厉,以创建为契机,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重视社会效益,向更高目标迈进。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3月17日,团中央召开了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后,我委立即进行动员部署,使广大团干部深刻认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深刻认识团干部的重要责任,并立即开展行动。一是举办了以“风雨同舟,春风引路”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务工青年送去岗位和政策信息,推动了我盟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二是按照《关于建立共青团内蒙古“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积极与当地较有影响的企业联系,目前与太西煤集团公司、晨宏力集团公司、阿左旗松塔水泥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内蒙古“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并有25名见习人员到岗见习。三是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根据上级团委要求及我盟有关任务分配,目前已培训940人,其中大学生36人,城镇青年337人,农牧区青年529人,进城务工返乡青年25人,“两后生”12名,现已实现就业665余人,成功创业6人。为更好的促进有意愿、有需要的中学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6月18日,我委联合盟就业局举办了2009年“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班。经过严格选拔,60余名中学中专毕业生参加了培训。四是开展了“一对一”帮扶青年创业带头人行动,帮扶青年成功创业,引导广大青年自主创业。目前帮扶“青年创业带头人”6名,建立“青年创业示范点”1个。五是积极与农村信用社联系,为青年提供创业小额贷款,解决青年创业资金瓶颈问题,扶持青年创业兴业。六是积极协调劳动部门,组织动员嘎查村团支书兼任劳动保障协理员,服务农牧区青年转移就业,现已实现了70名嘎查村、街道社区团干部担任劳动就业协理员工作。

加大青年人才选树力度。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阿拉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以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为契机,在全盟范围内深入挖掘,广泛征求意见,选树表彰了在建设阿拉善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和对阿拉善青少年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授予王长青等10名同志“阿拉善杰出青年”和戈明等10名同志“青少年工作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这些同志都是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是我盟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是为青少年工作付出心血和智慧的时代楷模。他们集中展现了当代阿拉善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奋斗历程揭示了当代青年成长的正确道路,对激励广大青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成才、建功立业,将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希望工程成效喜人。积极开展各种贫困学生的救助活动,通过“服务青少年月”、捐购爱心包、“蒙古风”论坛等,今年初至目前,共救助贫困学生20名,救助金额达19000余元。

青少年维权工作卓有成效。积极探索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工作的载体,巩固和发展各类阵地,健全教育服务青少年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青少年维权岗的优势,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全盟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充分发挥预防办作用,继续做好未成年人自护教育活动,于3月份和6月份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现场为青少年解决法律难题,为青少年提供司法保障。二是依托内蒙古广安律师事务所成立阿拉善盟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严格执行免费和低偿服务标准,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公开承诺服务形式、服务途径、热线电话等,帮助青少年接受侵权投诉,为青少年仗义执言,办实事、办好事。三是开展“拒绝违法,远离交通事故”集体签名仪式,用他们的小手拉起人们的大手,共同倡议“安全出行、平安成长”,为我盟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同时依托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经常性开展安全应急演习、模拟情景训练和各种自救自护类游戏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快乐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四)坚持改革创新,着眼长远事业,团的组织建设开创新局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制定了《**共青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方案》,并赴阿左旗、阿右旗各苏木镇就团建工作进行调研;投入资金,为各基层团组织重新制作发放了《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一览表》、“共青团工作薄”和“共青团文件资料盒”,实现挂图100%上墙及文件资料的规范整理;协调规范各苏木镇、嘎查村团委办公场所,在各旗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全盟基层团组织中拥有办公场所率达到了56%;各基层团组织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整合建立了党、团员活动室,配备了各类学习、活动设备,进一步加大了各类阵地的建、管、用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狠抓工作目标、制度、责任、实效的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带团建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十百千工程”,成立了3个“两新”组织建团工作,并在15个新经济组织中确定了4个盟市团建联系点和10个旗县团建联系点,建立了责任制;针对退牧还草和移民搬迁政策实施后的大部分青年农牧民外出就业这一现状,制定下发了《流动团员管理办法》,使每个团员都能感受到团组织的关怀,使团组织的工作可以覆盖到每一个团员;依托党建加强团建,不断促进社区团建工作,以阿右旗额镇为重点,在原有团组织的基础上,将一批年轻有为、事业心强、能干事的人才选拔到社区团支部班子中来,增强社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根据《党章》规定,积极协调,盟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落实县级以下团委书记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议的通知》(阿组通字[2009]7号),要求各旗、开发区、示范区及苏木镇党委按照《党章》规定在召开委员会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同级团委书记列席会议,进一步深化了我盟“党建带团建,团建服务党建”工作;推进基层团委书记直选试点工作,增强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团员青年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阿拉善电业局、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阿右旗一中团委作为我盟基层团委书记直选试点单位,按照团委书记直选工作方案,通过公开报名、团员登记、确定候选人、制定选举办法、印制选票等程序,直接选举出了团委书记;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基层团组织建设,努力形成社区党支部、工会、团支部、妇委会与辖区单位齐抓共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五)加强指导,突出特色,促进团属事业再上新台阶

推动少先队工作实现新发展。认真做好“推优入团”工作。积极规范少先队内部建设与管理,经常性督促少先队大队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队员发展与教育,完善小队、中队、大队建设,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书屋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六一”期间,在全盟少先队员中开展了阿拉善盟首届少先队小干部体验式教育活动。来自巴镇地区9所学校的63名少先队小干部通过培训,亲身体验了训练生活,不仅强化了组织纪律观念,磨练了意志品质,全面促进了自身良好风格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增强了少先队小干部的爱国情感,培养了他们肩负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加强二级单位建设。一是以全盟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大胆探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人事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办学条件,狠抓教学管理,扩大规模,使青少年宫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二是下决心进行青少年宫的修缮,添置了办公用品、学生桌椅等,请专业人员设计美化了室内环境,完善了安全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条件;三是充分发挥盟青少年宫校外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阿拉善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警示教育基地建成后,包括违法犯罪、远离毒品、交通安全、生理健康等内容丰富的展板,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可看、可听、可体验的思想道德教育场所。经过改革创新后的青少年宫,教学成果喜人,先后有多位学生通过国家等级考试,参加全国英语、作文等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六)求真务实,以“七个一”为抓手,机关建设呈现新气象

为了使机关干部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我委狠抓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调整了办公用房,并为机关全体干部配备了电脑。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关于在全盟开展以“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委多方协调争取,针对干部工作作风、宗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制度规范工作,以制度约束干部,完善了学习制度、调研制度、决策制度以及机关管理制度。依托“阿拉善共青团”网站,进一步健全信息网络,注重信息安全。不断提高《阿拉善团讯》的信息质量,确保团内信息交流的快捷畅通。注重抓好外宣工作,在各重大节日和重要时点生动展示共青团的风采。机关党支部认真做好“推优入党”工作,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1.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凝聚融合、志愿公益、成才创业、建设创新’四大工作重点,着力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推动共青团科学发展”这一主题,高标准完成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和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实现思想认识有突破、素质能力有提高、推进发展有信心、调研实践有成果、突出问题有改善、体制机制有创新。

2.把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常抓不懈。下半年,我委将就进一步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农牧区团干部队伍建设、“两新”组织团建等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和协调解决基层团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基层团建创新。

3.继续大力推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下半年,我们将按照自治区团委的工作要求,继续加大对待就业创业青年的培训力度、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示范点”,积极协调落实“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并完成“一对一”帮扶青年创业任务。

4.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相关任务。根据自治区团委、盟委、行署的统一部署,继续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优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相关任务保障工作,营造热烈、喜庆、祥和的国庆氛围。同时,利用暑期、十一及少先队建队日,开展阿拉善青少年看祖国系列体验教育活动,通过夏令营、征文、宣讲、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5.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与自治区团校加强合作,举办全盟第二期“阿拉善盟团干部培养计划”培训班,共同致力于团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全盟共青团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半年,我委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团委的正确指导下,阶段性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新形势下阿拉善青年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对青年工作、青少年面临的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工作创新不够等,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强和改进,推动我盟团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法尊 逍遥农民 飞越主神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daodoc.com

第12篇: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xxxxx有限公司

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xxx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总体工作部署,切实做好我司2012年度的消防安全工作,我司根据xxx„2012‟xx号文件精神的要求,认真开展了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结合我司的实际情况,现就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领导,落实安全责任。为扎扎实实作好我司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我司成立了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领导、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的开展,明确一岗双责。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xxxx

2、为更好的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我司编写了《2012年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方案》。

3、2012年6月28日,我司在xx施工现场开展了一次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活动,2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通过此次演练进一步优化了应急预案,提高了应急抢险救援能 1 力。

4、我司自管房屋、在建工程及办公区域始终坚持定期防火检查制度,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无违章用火用电、乱搭电线、乱堆废弃物等情况、疏散通道畅通情况等。同时每月对消防器材的可用性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按月填写《灭火器检查记录表》、《防火检查(巡查)记录表》。经检查,共发现7处消防隐患,已督促整改。

5、制作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宣传栏一期,发放宣传资料50份,悬挂宣传标语2幅。

xxxx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日

第13篇: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普洱市×××2011年

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普洱市行政机关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实施方案》(普人发〔2010〕74号)文件精神,我委紧紧围绕《普洱市×××关于贯彻落实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的实施方案》,统筹布局,分步实施,狠抓落实,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委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政能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为进一步提升行政能力,转变工作作风,我委成立了由委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室、站、中心、支队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单位四项制度建设;下设四项制度办公室,负责四项制度日常建设和工作推进。我委领导高度重视单位干部职工行政能力建设,始终把行政能力建设和提升当作全年的重要工作任务来落实,年初制定了《普洱市×××推行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工作方案》,由四项制度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监督实施,委四项制度办公室每季度进行工作自查,总结建设经验,查找薄弱环节,有力地确保了全年四项制度的稳步推进和单位干部职工行政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强化培训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

自推行四项制度建设以来,我委把建设学习型机关工作放在第一位,努力抓好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培训和思想道德

1 教育,实施有针对性的、专题性的培训和学习,致力于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创新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集中学习坚持周

二、五学习制度、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在线学习等。根据我委的实际,建立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制度,开展专门业务培训、公文写作、电脑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学习,把职工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个人自学每周不少于2个小时。二是努力做好各类专门业务培训工作。按照年初计划,为提升全市×××战线干部职工综合业务素质,我委认真开展了工业人才管理能力培训、工业统计业务培训、无线电管理业务培训、网络和信息化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电子政务培训、节能减排业务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工作。

三、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今年以来,我委始终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了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一是对单位行政执法资格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填报《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表》报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进一步规范了单位行政执法行为;二是细化了单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撰写了《普洱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备案报告》,报市人

2 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三是健全行政复议管理制度,完善行政复议机构设置,配备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四是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人民政府开展第5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文件的通知》(普政发〔2011〕96号)精神,认真部署安排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工作,通过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全方位清理审核,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审批事项和工作职责。五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依法治市工作部署,围绕全市×××系统工作任务,突出全委行政法规基础建设,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

四、实施重点项目工作倒逼管理

我委将目标管理融入日常重点工作中,通过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实施目标倒逼管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工作目标的落实,推动行政能力的提高。一是确定目标倒逼管理重点工作,选择了中心城区提升改造非住户搬迁工作、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项目建设工作、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工作等重点工作,实施目标倒逼管理,二是制定科学合理倒逼工作方案和工作进度计划表,细化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时间要求;三是严格实施目标倒逼管理,委党组和各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认真分析倒逼工作的工作时限和工作质量,并及时协调解决推进工作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流程再造、时间分解控制,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任务倒逼责任人以督查倒逼

3 落实的方式,有效确保了重点工作和项目推进进度和质量。

五、认真推行一线工作法

一线工作法是新时期群众工作机制的新实践,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手段。我委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围绕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和群众需要,组织干部职工定期走访基层,为工业企业和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制定、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一是形成调研企业工作制度。委班子成员和科室定期组织到各县(区)调研工业企业,了解企业生产、销售、存货情况,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二是开展“一对一”挂钩扶贫联系活动。全委干部、职工与澜沧县安康乡上寨村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制度,并分别派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澜沧县×××村和景东县×××村指导和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委领导带领分管科室轮换进入挂钩村进行帮扶和指导。今年以来,我委共筹集资金近20多万元,支持挂钩扶贫点的道路、水利、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通过“一对一”挂钩帮扶,使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了解对群众的感情,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的意识,把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一线工作方式,完善政务信息在线查询和解答平台。推动政府门户网站优化升级,组织全市741个行政单位开通了政务信息网络查询平台,建立了政务

4 在线查询通知制度,稳步推进政务信息网络查询工作,充分了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务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组织设立96128专线服务电话 758部,第一时间解答群众来电咨询和诉求,使众多与群众利益相关的疑问与问题在网络和电话“一线”得到解决。

六、带头组织实施电子政务建设

作为×××工作的主管部门,我委认真按照“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数据库资源、统一应用软件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的原则,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和平台建设步伐。一是加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截至10月13日,已建成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市、县、乡三级纵向及市、县两级横向的网络连接。二是优化整合电子政务网络,提高网络保障能力。制定《普洱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优化整合方案》,逐步开展电子政务网络优化整合工作,对运行老化的部分设备更换。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为契机,积极向省中心争取,新建设一套省—市—县三级纵向网络。三是稳步推进政务协同办公(OA)建设。与电信公司签定全市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协议,建成市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按照试点先行,8月1日正是启动了×××OA系统,正在推进市委办、市政府办OA系统建设前期工作,下一步将整合县(区)OA系统,实现全市政务协同办公。四是优化整合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视频会议保障零故障目标。在行政中心新建视频会议室,将原视频会议系统搬迁至行政中心,更换老化设备,提高会议保障能力,全年实现视频会议保障零故障目标。截至10月

5 13日,共保障国家级视频会议7次,省级视频会议27次,市级视频会议8次,合计保障会议42次。 五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市政府办安全公文交换系统建设;协助政务服务中心拟定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方案,推进政务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协助财政局推进财政一体化报送系统;协助市委政法委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平台;协助审计局建设审计专网,启用审计协同办公系统;拟订《普洱市政银企电子会商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推进政银企平台建设;信息化为巩固和开展“法制、责任、阳光、效能”政府建设服务作积极贡献。

七、下步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我委在效能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行政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开展工作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还不够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二是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还不够。今后,我委将着力从规范机关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入手,逐一整改存在问题,扎实抓好×××2012年度自身建设,切实提高行政能力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好、实施好行政能力提升建设。进一步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确保认识到位,真抓实干,建设有力;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方案,积极采用目标倒逼工作法、一线工作法促进重点工作落实。二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根据整体工作推进和各项措施责任分解情况,开展动态督察、督

6 促各项任务措施按时完成。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目标任务顺利进行。三是要进一步做好电子政务管理工作。着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整合部门网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应用平台,推行办公自动化,推进政府服务信息化、政务网络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建等工作;着力推进3G网络、三网融合、物联网、无线和数字城市、农村无线电覆盖、宽带网进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深化政务服务查询和“96128”电话专线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品牌。

第14篇:消防安全能力建设

ICS 13.220.01 C80

DB21 宁

DB 21/ T1813.7—2010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能力建设 第7部分:易燃易爆场所

201028发布 201028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1/ T1813.7—2010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建设要求 ...........................................................................1 5 验收 ...............................................................................4

I DB21/ T1813.7—2010

DB21《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能力建设 》拟分成部分出版,各部分将按照应用的领域划分成通则和具体领域消防能力建设。目前计划发布如下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商场

——第3部分:宾馆、饭店 ——第4部分:公共娱乐场所 ——第5部分:学校

——第6部分:医院、养老院、福利院、幼儿园 ——第7部分:易燃易爆场所 ——第8部分:仓储物流单位 ——第9部分:小场所 ——第10部分:社区

本部分为DB21/T 1813的第7部分。 本标准由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公安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庆恩、王世斌、闫武显、赵国运、刘少俭、汪建

II

DB21/ T1813.7—2010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能力建设 第7部分:易燃易爆场所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易燃易爆场所消防安全能力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建设要求和验收。 本部分适用于提升易燃易爆场所消防安全能力建设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21/T T1813.1-2010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能力建设 第1部分: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DB21/T T1813.1-201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4 建设要求

4.1 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4.1.1 易燃易爆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每月应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其内设部门、车间负责人对本部门、车间每周应至少开展一次防火检查。

4.1.2 易燃易爆场所及其内设部门、车间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b) 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使用和完好有效情况;

c) 灭火设施、器材配置及完好情况,各类灭火用药剂、材料、油料等是否齐备充足; d) 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e) 压力容器、管道、工艺装置、紧急事故处理设施是否完好有效,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措f) g) h) i) j) k) 施落实情况;

是否与居住场所在同一建筑物内,是否与居住场所保持安全距离;

工艺装置和管道的色标和安全警示标志是否完好、醒目,各种设备、管道、阀门及连接处有无跑、冒、滴、漏;

电气线路、设备是否符合防火防爆要求,有无违章使用情况等; 有无违章动火情况;

消防值班(控制)室、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员工在岗在位及巡检记录情况; 库房储存物品的下垫、堆垛和养护管理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1 DB21/ T1813.7—2010 l)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情况; m) 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4.1.3 易燃易爆场所每日应进行防火巡查,生产和使用场所可以结合工艺巡检进行防火巡查。 4.1.4 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动火、用电有无违章;

b) 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各种工艺指标是否正常; c) 消防设施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d) 重点部位人员在岗在位情况;

e) 设备、管道、阀门有无跑、冒、滴、漏; f) 库房储存物品外包装是否完整; g) 有无其他异常情况。

4.1.5 员工应履行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掌握火灾防范措施,每日进行岗位防火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4.1.6 员工班前、班后岗位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动火、用电有无违章;

b) 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等各种工艺指标是否正常; c) 消防设施器材、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 d) 设备、管道、阀门有无跑、冒、滴、漏; e) 有无其他异常情况。

4.1.7 因工作需要确需动用明火时,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到场监护,并至少进行如下检查:

a) 是否办理动火许可证,动火操作人员是否具备动火资格,动火监护人是否在位;

b) 动火地点与周围建筑、设施等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要求,动火地点附近四周是否有影响消防安全c) d) e) f) 的物品;

动火检修的容器设备是否经过清洗,是否经检验合格;

焊具是否合格,燃气、氧气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放置地点是否符合规定; 电焊电源、接地点是否符合防火要求; 动火期间的灭火应急措施是否落实。

4.1.8 进行防火检查和防火巡查时,检查巡查人员应根据工艺特点穿带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4.1.9 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发现人应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时限、部门和责任人,报消防安全责任人审批。

4.1.10 火灾隐患整改责任人和部门应按照整改方案要求,落实整改措施,并加强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确保消防安全。消防安全责任人为整改火灾隐患提供经费和组织保障,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4.1.11 火灾隐患整改完毕后,消防安全管理人应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告消防安全责任人。

DB21/ T1813.7—2010 4.2 扑救初起火灾能力

4.2.1 易燃易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根据本单位的特点,配置堵漏、防毒等抢险救援装备。

4.2.2 员工发现火灾应立即呼救并向企业专职消防队或公安消防队报警,起火部位现场员工在lmin 内形成第一灭火力量,采取如下措施:

a) 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员工使用现场灭火器、消火栓等器材、设施灭火; b) 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员工立即摁下按钮或电话通知消防控制室或值班人员; c) 采取控制泄漏、防爆炸、防毒、防蔓延等措施。

4.2.3 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应立即向“119”报警,并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应在3min内形成第二灭火力量,采取如下措施:

a) 控制室操作人员应立即启动相关消防设施设备,通知相关车间(控制室)启停有关设备; b) 通讯联络组按预案通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应急组织人员(灭火行动组、堵漏组、c) d) e) f) g) 安全救护组等)到场扑救,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络,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传达火场指挥员的指令;

灭火行动组立即佩带个人防护装备器材,使用消防器材、设施扑救火灾; 堵漏组穿着专业防护服装实施堵漏作业; 疏散引导组组织人员、物资疏散; 安全救护组负责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4.3 组织疏散逃生能力

4.3.1 易燃易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应熟悉本单位疏散逃生路线以及疏散程序,掌握避难逃生设施使用方法,具备火场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

4.3.2 根据火场的实际情况,必要时火场总指挥应及时通知所有参加救援人员撤离。 4.4 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4.4.1 易燃易爆场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熟知以下内容:

a) 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职责; b) 本单位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c) 依法应承担的消防安全行政和刑事责任。

4.4.2 应确定专兼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利用展板、专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4.4.3 员工上岗转岗前应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员工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 4.4.4 通过消防安全教育,单位员工应达到以下要求:

a) 熟悉消防法律法规; b) 掌握消防安全职责、制度、操作规程、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c) 掌握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3 DB21/ T1813.7—2010 d) 掌握有关消防设施、器材的操作使用方法; e) 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逃生自救。

4.4.5 易燃易爆场所应按照DB21/T T1813.1-2010要求设置消防安全标志。 5 验收

易燃易爆场所消防安全能力建设验收按照DB21/T T1813.1-2010的要求执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资料来自与网络

第15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例如,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较为突出。据统计,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较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我国教育还存在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投入不足等问题。我国人才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领军人才和自主创新人才短缺,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就目前来讲,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树立新的理念,加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突破,经济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们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力度。

二、优先发展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已成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当前,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各项工作做出的部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一是要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三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要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五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三、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要根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要求,把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加以推进。自主创新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要造就一大批创造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以亿计的素质优良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要下大力气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正公平的竞争秩序,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形成人力资源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持。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第三,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必须高度重视增强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实力,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力培养吸引和使用各类人才,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16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相关问题

1 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可描述成:“一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一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美国的汉森、约纳斯(1996)也有相似的定义,他们将可持续能力直接解释为:“一个系统,可以达到可持续状态的水平。

“发展度”以社会财富的增长、理性需求的满足、生活质星的提高为其基本识别。发展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动力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提高的发动机。它的内涵是:(1)社会财富增长的度量;(2)发展质星提高的度量;(3)理性需求满足的度量(4)创新能力培育的度量;(5)文化内涵进步的度量。

“协调度”以环境与发展间的平衡、效率与公平间的平衡、物质与精神问间平衡为其基本识别。协调度构成r可持续能力的“公平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优化的调节者。其内涵是:(1)人际、代际、城际、区际之间的协调;(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3)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协调;(4)自由竟争与有序规范之间的协调;(5)开拓创新与有效继承之间的协调。

“持续度”以人均财富的世代非减、投资边际效益的世代非减、生态服务价值的世代非减为其基本识别。持续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质星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维系的促进剂。它的内涵是:(1)逼近“三零状态”即生态赤字为零、环境胁迫为零、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之比率变化为零;(2)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充分建立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机制;(3)充分尊重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担负为后代扩大文明积累的责任;(4)逐步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992年里约会议通过的联合国《 2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有如下的明确阐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具体地说,能力建设包括一个国家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对政策和发展模式评价和选择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提高过程是建立在该国家人民对环境限制与发展需求之间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有国家都有必要增强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能力”。 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第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能力,即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第二,重视人力资本与体制资本(或者更广义上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强调人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自然过程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对问题迅速反应及解决能力等;;同时也强调体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即不同的体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会有不同的效果;第三,国家所处的自然条件、资源储备等自然系统的供给能力。

归纳起来,可以给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给出这样一个定义:能力建设是指建立国家、地方、机构和个人在制定正确决策和以有效的方式实施这些正确决策方而的能力,它包括人们不断改善能力效率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机构、个人在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有努力之总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国情,以及在生态基础、自然状况和地理条件下,如何认识国家发展成本,如何选择国家发展道路和如何进行国家的制度建设。在这方面,中国的决策层在审慎思考各种情况之后,对未来发展道路做出了决断:沿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将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体关系置于综合平衡之中,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我国按此决断规划了发展战略、具体行动和一系列的体制保证,使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内容

(1)生态环境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从础,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城市表现得较为突出,它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急剧集中,产业集中,社会经济活动强度逐渐增大,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到公众健康,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围其它地区也会带来较大破坏;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还可能大规模改变上地、大气、水体、生物、资源、能源的性质和分布,引起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资源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给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分配和利用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干扰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进程与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环境能力建设是一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基础设施能力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与人民生活活动的基本要素和载体,是保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骨架和脉络,也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设施、通讯设施、供电供水设施、水利设施、地下管网设施、公众娱乐休闲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灾害防御设施等,它们在保证一个地区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顺利流通,以及信息的快捷、准确传输,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保证资源、能源的供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地区安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力或遭受破坏,势必会导致区域功能的减退、低下甚至瘫痪。因此,加强从础设施能力建设,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社会与经济越发达,其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就越健全,功能也越强大。

在社会化功能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建立健全社会化产业化服务体系,包括工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体系、物资服务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旅游餐饮服务体系、购物服务体系、教育服务体系、健康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以形成社会联动共建机制,增强区域的社会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

(4)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念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原创动力、国际竟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个球化的不断发展,未来区域经济和市场的竟争,实质上是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体制的竟争,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体制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是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为依托的。因此,加强科技与体制创新能力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关键在于人才。没有人才,发展科技和经济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培养人才是发展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首要步骤。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从

地或实验区的建设,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或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扩大技术储备,提高科技竟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人民素质与精神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的参与,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因此,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人的问题,从人开始,在人自身上做文章。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规模,以及合理的人口结构;另一方面,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并切实解决人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这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同时,解决人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一方面,通过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另一方面,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十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文明礼貌新风,不断提高居民的人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增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6)法制与体制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战略,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后盾,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法制能力建设时,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要求,建立健全有关的政策与法令制度,包括产业投入政策、经济调节政策、科学技术政策、组织管理政策、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协调平衡的综合管理政策与法制体系。同时,要加大可持续发展的法制政策的宣传、教育与执法力度,切实把各项政策贯彻落实下去。

体制建设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体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体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加强全方位的体制改革,进行体制与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向体制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体制能力建设时,要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面推进各项体制改革,逐步巩固、完善和深化企业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体制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逐步改革现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因素,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人类为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全面地了解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可能损害或增进地球生命支持能力等的过程,科学可以提供依据,使社会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制定和选择环境与发展政策,技术则可以提供有力的实施手段。科学技术能使人类弄清地球的承载能力及其各个部分负担的极限,弄清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可能产生的增进或损害自然体系的影响,以及可能招致的自然对人类产生的正负效应,人类离开科学技术的帮助就会失去方向,茫然无措。

高技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高技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中的硬件,它可以在资源、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想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高技术这个硬件才能为其作出贡献。高技术能为管理,教育,法制,公众参与提供支持手段。在当代社会要想实现人类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有良好的管理,较高水平的教育,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群众的积极参与,而高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些条件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技术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限制污染;可以在环境保护、防灾、资

源开发等方面大有作为。

5 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文化发展对可续发展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保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阵地意识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当今世界,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发展要通过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虽和振奋精神的功能,调\'节社会盾后,整合民族力量,协调社会运行,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其发展目标。

文化发展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有精神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文化发展通过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增强人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通过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活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个稳定的、有序的社会环境。

文化发展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还具有智力支持作用。文化发展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开发人们的智力,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培养、储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6 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和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个人与资本存量之间,资本存量、物品与劳务产出、收入分配之间的一种过滤器。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人或组织)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因此,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能够提高生产率和加速经济增长。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1.从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够保证经济可持续性的经济制度,不仅仅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而且包括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生态生产等领域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使之都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和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相互增殖,从而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过程和最终实现还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管理创新。管理既涉及国家层次的管理,又涉及企业的管理。要正确定位各有关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管理功能,引导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系统框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和目标模式来研究和解决我国目前发展遇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一条必要和可行之路。

第17篇:四个能力建设

四个能力消防工作建设情况汇报

一、提高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要把消防安全工作做细做实,首先必须要建立机制,形成合力;为此我们一是强化了对公司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安委会,五个商场、四个部室主要负责人均为消防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二是将消防安全工作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命4名专职消防员,专门负责消防箱等各项消防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使用,使各类消防设施使用合格率达100%,组建义务消防班7个,在册义务消防队员76人;三是为了将消防安全责任目标落到实处,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公司内部每年签订各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应负的责任;四是在日常及专项检查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检查和整改结合起来,边查边改;把检查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把检查与加强安全基础工作结合起来;把常规检查与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结合起来。

二、提高员工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

为应对火灾的发生,我们编制了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先后组织员工培训3000余人/次,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我们将立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同时,有义务消防队员定岗定位,负责检查各类消防设施和扑救初期火灾及组织人员逃生疏散,起火部位员工按照“三近”原则,即距电话近的员工立即向消防安全值班室和公安消防部门报警,距消火栓和灭火器近的员工自发灭火,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近的员工组织顾客疏散,一分钟内形成第一灭火力量,义务消防队接到通知后,立即携带消防器材装备赶赴现场,利用灭火器,消火栓等器材进行灭火,救援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三分钟内迅速形成第二灭火力量。为配强公司消防装备,我们专门购买了方便使用的呼吸面罩和强光防爆手电筒,提升应对初期火灾的能力。

三、提高引导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

当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人员有序撤离,最大限度地保障顾客及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要求,新员工在进店之前必须接受包括紧急疏散逃生在内的安全常识培训,同时我们每年还组织4次以上的全员紧急疏散及消防灭火演练,让员工熟悉、了解营业区域内逃生通道,并帮助引导顾客及时逃生辟险,后勤保卫部门定期对员工疏散逃生能力进行询问、考核,全面提升员工自我防范和自救能力。

四、提高公司教育培训和宣传能力。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是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公司一方面抓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法律法规和安全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狠抓员工上岗前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岗位练兵。同时公司利用员工上下班时必经的一条消防通道,投入费用精心制作各类消防安全宣传标牌261块,构筑公司消防安全文化长廊即防火墙,用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强化员工的消防意识。三年来,公司对员工共进行了30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公司编写的《安全手册》培训,受训员工达3000余人/次,培训结束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第18篇:四个能力建设

全力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

“四个能力”建设

石家庄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西倚太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全市现辖5市、6区、12县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60万,消防安全重点单位5千余家。近年来,我市在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进程中,始终把筑牢消防安全基础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工作机制,突破重点难题,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抵御火灾能力不断增强,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我们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构建责任体系、织密管理网络为目标,全力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社会防控火灾基础,健全了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网络,为消防事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注重“四个强化”,打造责任明晰、群策群力的建设格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示范带动、政策促动、整体推动”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将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作为政府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提出具体意见和工作要求;主管领导先后20余次深入一线检查督导;市政府相继召开3次常务会议、5次联席会议和10次经验交流现场会,先后下发《关于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通知》等5份政策性文件,确立了“分类打造、抓点带面、整体推进、长抓常新”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一年全面达标、两年提档升级、三年固化成果”的建设规划;连续两年将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列入政府年度《消防安全责任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范畴,并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城镇创建和星级社区评选挂钩,建立了“每月一督查、每季一考评、年终大排名”的考核奖惩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职责,为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强化部门联动。我们充分发挥消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强化各成员单位责任,建立了定期会商、联合执法、工作交流、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公安、消防、安监、工商、文化等行政执法部门,将“四个能力”建设情况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内容,充分利用执法手段,严厉打击消防违法行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国资委、卫生、旅游、工信等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属单位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活动,落实消防安全岗位制度;司法、教育、人社等具有社会宣传教育职能的部门,将“四个能力”建设内容纳入普法、教育、培训及公益宣传范畴,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单位责任。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法定代表人参加的“四个能力”建设动员会,专门组织了“四个能力”建设签名倡议活动,有近万个社会单位积极响应。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普遍树立起了“安全与经营并重、安全与效益双赢”的理念,将“四个能力”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融入企业文化,向社会公开了“四个能力”建设达标的消防安全承诺书和责任告知书,并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加强员工消防安全培训,积极消除火灾隐患,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建设”的转变。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我们在《石家庄日报》发布了《关于开展“四个能力”建设的公告》,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设了“四个能力”建设专栏,组织开展了“四个能力”建设巡回文艺演出,向全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广大市民发出了5000份公开信。构建了“五大宣传阵地”,在全市8000余辆公交车和6600辆出租车LED显示屏上循环播放“四个能力”建设宣传片;在城区各显要位置设置了238 块宣传牌;在所有社会单位悬挂一套宣传图;为全市社会单位上一堂宣讲课;开通了96119“四个能力”建设咨询热线,营造了良好的消防宣传氛围。

二、抓住“五个环节”,建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建设体系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我们全面实施“明白人”工程,组建了10个“四个能力”宣讲团,建设了消防宣传培训基地,开设了免费培训大讲堂,构建起了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的三级培训网络,重点培训“四个能力”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社会单位自身建设的行家里手,形成了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分级培训与分类打造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去年,我市共举办各类培训263次,培训人员8万余人,为“四个能力”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隐患整治。我们结合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把火灾隐患整治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对主城区内的金鱼油漆厂、金石化肥厂等25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实施整体搬迁;建设了正定小商品批发市场、华北鞋城等新商贸区,分流了城市中心区老、旧批发市场商户;拆除了3737家“八小场所”。实行政府领导包案整改火灾隐患责任制,充分运用挂牌督办、媒体公示、函告吊证、联合执法等措施,坚决采取“拆、改、扣、关、停、搬、拘”七字执法手段,整改销案重大火灾隐患128家。

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我们坚持典型引路,推动整体工作向纵深发展。按照“分类别、分层次,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分别选定了9个不同类别的单位进行重点培育。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组织研究,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论证,总结出了分类实施、标准流程、保障制度、投入机制、长效措施等一系列示范建设经验,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学习,将“可看、可学”的样板经验在全市推广。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全市各级政府为强力推进“四个能力”建设,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社会宣传、教育培训和鼓励性补贴。其中,仅市本级就拨付950万元。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广大社会单位作为“四个能力”建设主体,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用于火灾隐患整改和消防设施改善,共新增灭火、逃生装备器材1万余件套。

五是严格验收把关。我们依据省质监局发布的“四个能力”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了9大类社会单位的考核验收细则,成立了由公安、消防、安监、工商、文化等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验收机构,严格按照自我评价、单位申报、检查认定、核发证书、复查回访五项流程,落实“谁检查、谁验收、谁负责”制度,做到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确保建设质量。目前,全市有60%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30%的非重点单位通过验收并取得合格证书。

三、实现“三个提升”,夯实全面覆盖、群防群治的社会基础

首先,提升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在以往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消防工作有“三难”:一是消防法规执行难,各类消防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二是火灾隐患整治难,部分遗留隐患久拖不改,动态、静态火灾隐患存量较大;三是督促社会单位落实主体责任难,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业主消极应付。通过大力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三难”问题有了明显改观,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被动落实主体责任向主动落实转变,由被动遵守法规制度向主动遵守转变,由被动整改隐患向主动整改转变,基本形成了社会单位“安全自查、隐患自除、小火自救、责任自负”的工作格局。

其次,提升了社区、农村消防工作水平。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基础工作社区化、消防建设社会化”工作思路,下大力气狠抓社区、农村消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以“四个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健全了“城市县(区)有大队、办事处有中队、社区有工作站”的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了社区消防专职队伍;进一步统一标准、完善制度、调整方案、加大投入,巩固和发展了农村、社区“有消防工作站、有消防器材设置点、有志愿消防队伍、有消防宣传阵地”的消防工作局面。

第三,提升了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开展“四个能力”建设以来,广泛深入的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发挥了巨大作用,广大市民对消防工作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对消防知识从“要我掌握”转变为“我要掌握”,主动关心、参与消防安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去年以来,群众举报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的数量同比增长34%,96119咨询热线每天受理量都在百次以上。在市内10个公共场所回收的千份调查问卷显示:91%的市民会报火警,80%的市民能够基本掌握家庭防火常识,“人人关心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氛围更加浓厚。

第19篇:司法能力建设

司 法 能 力 建 设

杨秀聪

1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传统政治体制向明主政治体制改变,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从权利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其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题。能力,《辞海》中解释,“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在各人身上的发展程度和结合方式是不同的, 因而能力特征也是人各不同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此,司法能力可以理解为完成司法活动所应具备的本领,包括完成司法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司法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即“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应当具有的认识、了解、分析、解决或确认与法律关系密切的事实纠纷和性质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理解一个概念,不仅仅要理解其基本的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一概念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所谓司法能力,应该主要是指作为人民法官运用国家审判权、执行权等司法的功能及其有效性问题。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通过对如下一些基本问题的行权等司法的功能及其有效性问题的分析,更清楚理解: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与司法能力的关系:司法能力是执政能力的下位概念,主要体现于司法机关在行使国家司法权维护社会稳定,调处纠纷方面所表现出来的 1 杨秀聪,男,1980年生,云南丽江人,单位、职务职称、手机号码、通讯地址、邮编

Email:

功能及其有效性,相对于党的执政能力来说,司法能力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它必须遵循执政能力建设的普遍规律,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基本前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始终努力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工作服务。

关于法院司法能力与法官的司法能力的关系:司法能力建设作为一个系统的构造体系,离不开法官个体、审判组织、诉讼制度、审判管理等各种司法要素的共同作用。法官个体的司法能力主要包括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本领,主要是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本领以及依照法定程序处理案件的本领。如果法官的司法能力强,那么他的办案效率就高,裁判的公信度就高,正义实现的可能性就大,从而法院的司法能力就强。反之,如果法官的司法能力低,则难以保证裁判的公正与效率,法院的司法能力就低。可见,法官司法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院的司法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司法能力建设几个基本问题作如下研究和探讨。

一、司法能力建设的方向和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对于人民法院来说,司法能力主要是指对案件的审判和执行的能力。而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因此,评价一个法院司法能力强弱,首先要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保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司法能力建设的方向和定位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不断强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为大局服务的意识,使法院工作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针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审判工作与大局工作结合不够

紧密,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够强,工作中孤立办案、机械执法的问题,我们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把司法审判的方向和定位确立在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上,主动把审判工作放在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自觉将现代司法理念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方向,自觉把审判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大格局中去定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诸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诉上访、下岗职工安置、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找准审判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坚持立足审判、服务大局,办好事关稳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我们先后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具体意见》和《依法规范城市房屋拆迁案件审理具体意见》,以及对企业破产改制和涉及职工安置问题,制定了《依法审理好企业破产案件的具体意见》,与此同时,要求广大法官特别是两级法院的领导,不断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及时掌握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司法需求,院庭领导加大对有关案件的指导协调力度,妥善处理了一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疑难案件。

二是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切实防止和克服片面强调独立审判,把法院工作与大局工作割裂开来,关门办案、机械执法的错误倾向,把服务大局作为司法审判的政治方向,坚持依法独立审判与自觉服从党的绝对领导的统一,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统一,坚持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的统一,努力在服务大局中强化审判职能,增强司法能力,使案件的审理结果既能符合依法、公正的要求,又能体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委领导、人大监督之下,主动协调政府部门妥善处理重大疑难案件。法院处理的好多案件,尤其是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好多涉及政府行为,这类案件大多数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纠纷,也就是前期都是政府处理的,但有些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因而发生纠纷,引起诉讼,往往涉及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诸如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转制、职工安置、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案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本着即要维护政府合法行为和大局稳定,又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拾遗补缺,妥善处理政府行为的遗留问题的原则,在依法审理的同时,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工作,使一些关系复杂、矛盾尖锐的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司法能力建设的立场和宗旨——司法为民、服务群众

司法为民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司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在司法工作的具体化,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法院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就必须在司法工作中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宗旨要求。因此说,增强人民法院司法为民、服务群众的能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院针对群众反映较大的告状难、申诉难、执行难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冷硬横推”问题,作为落实司法为民的突破口来抓,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组织广大法官认真学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

迹,深入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司法为民的宗旨教育,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提高落实司法为民的自觉性。

二是在出台审务公开、诉讼指南、举证须知、诉讼风险提示等便民、利民措施的基础上,推出“党员法官接待岗”制度,每天安排包括院、庭长在内的两名党员法官上岗接待群众来访,认真履行法律释明和诉讼引导职责,耐心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协调解决群众在诉讼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畅通了诉讼渠道,便利了群众诉讼。

三是建立健全领导包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实行阶段通报和月报告、随时检查和定期检查的“两报”、“两查”制度,加大对涉诉上访案件的督办力度,采取领导督办、多方协调、依法调解甚至拆借资金等方法,细致深入地做好工作,妥善解决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一批矛盾尖锐、影响较大的涉诉上访老户案件,受到了广大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尽管目前仍有少数涉诉老户上访案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由于我们引起了高度重视,工作抓得比较紧,尤其是提出强化定纷止争功能,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提高案件服判息诉率等一系列新的司法理念和具体措施后,审判质量稳步提高,去年以来全市法院再未出现新的涉诉上访案件。

四是针对群众反映申诉难和内部存在的申诉审查、再审立案不规范的问题,制定出台《依法规范申诉再审案件审理工作的具体意见》,一方面对申诉再审程序起到了规范作用,一方面促进了群众申诉难问题的解决,使一些多年申诉一直没有解决的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如某建筑公司交通肇事损害赔偿案,因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前后经过三次裁判,都无法执行,致使受害人颅脑损伤的医疗费长期

得不到解决,生活困难,反复申诉。我们按院长监督程序启动再审,追加了注销公司的开办单位为被告,通过依法调解为受害人解决了17万元医疗费和赔偿金,使此案得到圆满处理。

五是针对群众反映执行难的问题,开展“司法为民执行月”活动,集中执行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案件。如在执行某建筑公司项目部经理王某诉该公司拖欠工程款案时,得知王某还欠所雇农民工的工资未付,经王某核实认可后,我们采取代位清偿的方法,将执行回的部分工程款直接付给39名农民工,有效保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司法能力建设的功能和标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调节关系,维护秩序,促进和谐,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功能,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努力做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也就是说,经过法院审判的案件(主要指民商事案件),只能矛盾越审越小,不能越审越大。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法官在审案过程中,不仅要查清事实,明辩是非、依法裁判,同时还要尽可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定纷止争。而现实情况中有不少法官注重的只是前一个方面的职能,而忽视了后一个方面的职能,这也正是造成涉诉上访案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强化审判工作定纷止争功能作为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努力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作为评价办案质量的重要标准,并提出了提高“两率”(服判息诉率和调解结案率)、降低“两率”(一审上诉率和涉诉上访率)的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实行了再审改判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审判流程管理情况、目标量化考核情况、违法违纪案件和案卷归档情况等六项通报制度,强化审判管理;开展了“争创公

正高效廉洁法院、争取公正高效廉洁法官”活动;等等,使广大法官充分认识到法院既是说理的,更是解决问题的,不但要重视明辨是非,更要重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从而确立了新的办案质量标准。司法能力的提高,对一些原审确有错误的案件,及时依法予以纠正,受到群众的好评。

如田某诉杜某人身损害赔偿案,一审依据医院的伤情鉴定作出了5000余元的赔偿判决,杜某不服在二审中要求重新鉴定,后经司法部鉴定中心鉴定伤情有了变化,二审驳回田某的诉求,田某不服到处上访,引起市人大重视,交办我院审查。经审查发现,第二次鉴定的部位与第一次鉴定的部位不完全相符,因此认为不能否定第一次的鉴定结论,原二审判决有误,于是再审改制维持了原一审的正确判决,使田某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另外,针对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审判工作、办案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制定出台《加强对基层法院审判工作监督指导的若干意见》和《人民法庭审判管理的若干意见》,从基础上确保定纷止争功能的发挥,到达案结事了的标准。

四、司法能力建设的方法和水平——辨法析理、胜败皆服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人民法院和法官如何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充满了期待。也就是说,对人民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司法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要不辜负人民的这种期望,满足人民的这一要求,就必须不断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而且要使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司法能力和水平或者说对我们的裁判结果有认同感。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在审判工作中是坚持辨法析理,以理服人,尽可能做到胜败皆服。因此说,增强法官辨法析理的能力,努力使审

判结果胜败皆服,是司法能力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司法审判追求公正、促进和谐的具体体现。法与理是相统一的,法律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理性基础之上,以法服人的前提必然是以理服人。辨法析理是宋水鱼审判方式的核心内容和深刻内涵,也是顺应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新的司法理念和审判模式。辨法就是辨明法律,依法办事,析理就是要讲清道理(既要讲法理,也要讲事理),以理服人,努力做到胜败皆服。辨法析理,应当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每一位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在审判工作中,法官是司法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人民群众通过法官的审判工作最直接地评判司法工作的优与劣。

如果我们工作方法简单,一判了之,哪怕判决公正,当事人也难以心悦诚服,司法公正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审判工作中用辨法析理的方法,达到胜败皆服的水平,这是司法公正的最高追求,也是法官的职业目标。我们知道,民商事案件有一方胜诉就有一方败诉,往往是判决作出了,矛盾并没有化解,这就要求法官做好相应的释法工作,把法律规定、法律标准向双方当事人说得清清楚楚,让赢者赢得堂堂正正,让输者输得明明白白。为此,我院在审判实践和岗位练兵中,把增强辨法析理的能力,作为提高司法能力的主要途径,要求法官切实履行法律释明职责,熟练适用法律,化解矛盾,制定了加大诉讼调解工作力度的措施,开展了“十佳调解案例”和“十佳调解能手”的评选活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善于辨法析理,能够做到胜败皆服的优秀法官,收到了良好效果。如我院审理范某与刘某合伙办企纠纷案中,原、被告双方在结算帐目时相互发生争执,拳脚相加、矛盾加剧,诉之法院,通过审判人员认真分析查明双方的矛盾由来以及相关的法律,倾听双方的意见,了解双方的真实想法,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劝说,经过五次审理、五次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今年1-7月,结案率比去

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调解结案率同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一审案件的服判息诉率同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司法审判是惩治犯罪、维护权益、调节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司法能力是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保障发展的能力。加强对司法能力建设基本问题的研究,准确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司法为民、服务群众、定纷止争、案结事了、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司法审判导向,不仅有利于人民法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亲和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20篇:信息化能力建设

信息化能力建设

1.单选题

1.以启发式教育方式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呈现出来的计算机程序系统(D )

A.办公自动化系统 B.决策支持系统 C.管理信息系统 D.专家系统

2.以下(B )是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的基础部分。

A.生产管理 B.组织制度 C.质量管理 D.经营管理

3.以下不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的是(A )

A.运行 B.存储 C.输入 D.控制

4.信息系统的早期表现形式( A)

A.数据处理系统 B.管理信息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办公自动化系统

5.不是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是( D)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计划

6.系统分析工作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是(A )

A.需求调查 B.详细调查 C.可行性分析 D.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

7.系统分析报告不包括的是(A )

A.系统决策分析 B.开发项目概述 C.线性系统概况 D.项目实施计划

8.下列不是影响系统维护的主要因素的是(A )

A.可发展性 B.可测试性 C.可修改性 D.可扩充性

9.常见的语法信息组织方法有(A )

A.字序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分类组织法 D.概率组织法

10.常见的语义信息组织方法有( B)

A.字序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代码组织法 D.概率组织法

11.常见的语用信息组织方法有( D)

A.字序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代码组织法 D.概率组织法

12.以下不是竞争战略的是( B)

A.总成本领先战略 B.产品科技性战略 C.产品差异性战略 D.聚焦战略

13.信息检索的主要形式是(A )

A.文献检索 B.数据检索 C.事实检索 D.概念检索

14.不是信息检索类型新分类的是(A )

A.文献检索 B.文本检索 C.数值检索 D.音/视频检索

15.以下不是并行爬行的优势的是( B)

A.节省爬行时间 B.分散网络负担 C.减少网络负担 D.增加网络负担

16.并行爬行面临的问题有(D )

A.节省爬行时间 B.分散网络负担 C.减少网络负担 D.增加网络负担

17.以下不是并行爬行的模式的是(B )

A.独立型 B.集体型 C.动态分配型 D.静态分配型

18.衡量检索系统检索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是(A )

A.查全率和查准率 B.收录范围 C.输出格式 D.输入格式

19.信息组织是一种普遍的( C)是一切事物有条不紊运行的前提

A.历史活动 B.政治活动 C.社会活动 D.人文活动

20. D)是企业在信息时代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的根本

A.人才优势 B.原材料优势 C.经营方式优势 D.信息优势 (

21.信息收集是信息分析的: A)

A.基础 B.唯一途径 C.根本方法 D.结果 (

22.逻辑的思维法包括(A )

A.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推理法 B.比较法、分析法、推理法、处理法

23.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不外乎为(C )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素 C.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D.政治背景

24.信息分析的本质(D )

A.扩大生产规模 B.增加人民收入 C.为领导提供决策 D.满足用户的信息要求

25.常用的信息展示方法主要有(A )

A.文字报道、口头报道、直观传播报道、网络发布 B.文字报道、网络传播、口头报道、新闻发布会

26.信息分析的特点是( B)

A.针对性、交流性、科学性、推象性、近似性、局限性 B.针对性、交流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27.信息分析的作用( A)

A.为科学决策服务、为研究服务、未开发服务、为市场开拓服务

28.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A)

A.信息市场 B.金融市场 C.劳动力市场 D.房地产市场

29.专家调查法的常见种类( B)

A.法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比较法、推理法 B.法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30.多元分析法又称( C)

A.数据统计分析法 B.量变、质变分析法 C.多变量统计分析法 D.内在联系分析法

31.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搜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应用等各种技术的总和,包括哪两方面(C)

C.生产和应用

32. (C)是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对文化结构的变动有直接的影响

A.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B.基础科学的发展 C.文化教育水平D.历史文化观念

33.信息产业的重要特征是(B)

A.高风险型产业 B.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 C.高回报型产业 D.搞创新型产业

34.从技术手段和技术坏境而言商业信息化包含了(A )

35.企业竞争力的( C)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A.价值型 B.独特性 C.延展性 D.科技性

36.教育信息化主要指在教育系统留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

(C )

A.教学艺术 B.教学技能 C.教学手段 D.教学策略

37.网络及其安全技术是电子政务实施的首要技术 电子政务网络一般由(A )三部分组成

38.目前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高校“数字校园”中小学“校校通”(C )和现代远程教育四个工程

39.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 A)的基本内容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40.管理大师鲁克说过: (C )这句话强调评价了对管理的重要性。

41.信息社会指标分为(C )大类

42.信息化指数是反映( D)的总指标

4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是( D)

44.应设立( A)部门产值,第二信息部门等指标

45. C)什么分析法是对具有复杂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

46.信息化建设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 社会信息结构( D)

47.信息产业分为(C )部门

48.信息经济核算法是由( C)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的。

49.在信息化指法中“通信主体水平”用字母(

50.信息化能力建设包括( B ) B )

51.以下是企业竞争力的是( A)

52.市场恒古不变的主题是( A)

53.资源配置手段最主要的是( B)

54.信息资源供需变化的指示器是(D )

55.完全竞争的市场具备的特点(A )

56、以下不是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的是(D

57. A)在改进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8.以下不是时间成本包括的内容的是(B )

59.企业竞争力构成的要素有( C)

60. A)是指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在运作过程中对其他组织或个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

61.不是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是(D )

62.以下不是政府干预的表现形式的是(D )

63. D)的关键是用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描述每个模块内部的执行过程。

64.信息产业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哪三方面内容(A )

2.多选题

1.信息检索类型有( ABCD)

2.一次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包括( ABC)

3.信息分析的特点有(ABCDE )

4.信息分析的作用有(ABC )

5.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表现为( ABD)

6.信息分析成果的类型( ABC)

7.逻辑思维法包括(ABC )

8.信息组织的工作原理(ACD )

9.信息分析的内容包括(ABC )

10.信息组织本质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多种属性又可归纳为(ABC )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ABD)

12.信息化就是要以(ABC )方式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13.信息检索包括的步骤(ABC )

14.电子商务的应用系统由(ACD )组成

15.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ABD)

16.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领域有(ABC )

17.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为素质教育服务注重培养( ABCD)创新素质等

18.多指标综合法分为哪三种( ABC)

19.信息系统包括( ABCD)

20.以下哪个符合信息化能力评价的意义(ACD )

21.信息化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ABD )

22.以下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经济特征表现的是( ABCD)

3.判断题

1.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包括下面3个关键环节 A 成立评价小组 B 确定评价目标 C 提出评价意见。

2.信息搜集一般包括数字搜集和文字搜集二种途径

3.回归分析是处理2个或2个以上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一种数字方法

4.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主要决定于内部因素外还受到外部条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5.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是当前常见的两种检索方式。

6.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单一化与国际化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信息产品能力倍增成本也在相应增加

7.决策机制在信息产业运行机制中处于主要地位,不仅是其他机制的基础,而且贯穿其它机制运行的始终。

8.数值检索是传统文献检索的延续。

9.信息产业内部结构都包括产值结构、就业结构、部门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

10.信息组织是沟通信息分布无序性和信息利用有序性矛盾的桥梁。

11.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

12.电子政务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用于政务公开”“提供网上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内部办公电子化” “ 提供安全保障”

13.信息检索是解决信息饥饿与信息相对过剩的最有效手段。

20.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 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14.商务领域和公共行政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外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也初露端倪

15.信息化能力评价有利于规范信息化管理

16.信息组织是解决信息数量绝对激增和信息质量相对贫困的矛盾的关键环节。

17.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必要条件

18信息化产业划分为三个部门,即第一信息部门(信息生产资料部门)第二信息部门(直接信息部门)和第三信息部门(间接信息部门)

19.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构成 。

20.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单一化与国际化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信息产品能力倍增成本也在相应增加

21.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信息资源配置中一种等同于传统资源配置的特有表现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领域。

20.网络化不仅增添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对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9.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是当前常见的两种检索方式。

17.在日本,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共享一直被看作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腾飞的动力。

《能力建设工作总结.doc》
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