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2-06-12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注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同周期比较:

非金属性:Si<P<S<Cl

金属性:Na>Mg>A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碱性:NaOH>Mg(OH)2>Al(OH)3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非金属性:F>Cl>Br>I

金属性:Li<Na<K<Rb<Cs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还原性:F-<Cl-<Br-<I-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常规能源

一次能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源 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火电(火力发电)

(电力)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3、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

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

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烷烃 烯烃 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 CnH2n+2 CnH2n ——

代表物 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或

(官能C-C单键, C=C双键,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团) 链状,饱和烃 链状,不饱和烃 的独特的键,环状

结构特点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 优良燃料,化工原料

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烷烃: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甲烷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 ①氧化反应

乙烯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

2、Cl

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③加成反应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定义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

元素符号表示不同

相同

相同,分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5、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

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

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 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6、比较同类烃的沸点: (1)一看: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2)碳原子数相同,二看:支链多沸点低。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二、烃的衍生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饱和一元醇

饱和一元醛

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 CnH2n+1OH —— CnH2n+1COOH

代表物 乙醇 乙醛 乙酸

结构简式 CH3CH2OH

CH3CHO

或 C2H5OH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物理性质

(非电解质) 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用途 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

——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

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乙醇 ②氧化反应

(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

乙醛

醛基的检验:

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

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 >H2CO3

乙酸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三、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 元素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

糖类 单糖

C H O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

分异构体

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双糖

C H O

蔗糖

C12H22O11

能发生水解反应

麦芽糖

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多糖

不能互称同分C H O

淀粉

(C6H10O5)n

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纤维素

含有C=C键,能发生加油脂 油

C H O

植物油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成反应,

能发生水解反应

C-C键,

脂 C H O

动物脂肪

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能发生水解反应

酶、肌蛋白质 N S P等

毛发等 C H O

肉、

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

能发生水解反应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葡萄糖 或CH2OH(CHOH)4CHO(含有羟基和醛基)

醛基:

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

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

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蔗糖 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淀粉 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纤维素 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油脂 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蛋白质 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

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

(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

(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5、(1)回收金属的意义:节约矿物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2)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3)回收金属的实例:废旧钢铁用于炼钢;废铁屑用于制铁盐;从电影业、照相业、科研单位和医院X光室回收的定影液中,可以提取金属银。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K、Mg、Ca、S、C、F、B、Br、Sr 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有关反应方程式:

①2NaBr+Cl2=Br2+2NaCl ②Br2+SO2+2H2O=2HBr+H2SO4 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 (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 (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

(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 (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证明含碘的现象: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2I-+H2O2+2H+=I2+2H2O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一、煤和石油

1、煤的组成: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氢、氧、氮、硫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

煤的干馏是指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使其分解的过程,也叫煤的焦化。 煤干馏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煤的气化是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煤的液化是将煤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过程。

3、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是多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

4、石油的加工: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裂解。

二、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以及氟氯代烷等。

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2)水污染

水污染物:重金属(Ba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

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控制、减少污水的任意排放。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推荐第2篇:化学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归纳

期末考试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表中共有16个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eg: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eg: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重点记忆)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F、O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

——→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用电子式表示出下列物质:

CO

2、N

2、H2S、CH

4、Ca(OH)

2、Na2O2、H2O2等如: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第二章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是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3的分解等。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n(B)c(B)= Vtt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

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第三章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

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422 点燃 CO222 OCHOH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光②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1)氧化反应:C2H4+3O2 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点燃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 点燃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

Br2eB3rF+HBr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HONO2浓硫酸 △

NO2+H2O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3H2催化剂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 乙醇的氧化反应

点燃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  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

2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KMnO4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CH3CH2OH酸性CH3COOH 或AgCu 2CH3CHO+2H2O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

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1、常见金属的冶炼:

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 铝热反应③电解法: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推荐第3篇: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仰,风俗习惯,战争,自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地形、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2转变发展模式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 1 -

推荐第4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

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

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 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 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推荐第5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四、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 (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 (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 2)取代反应

① + Br2 + HBr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 HONO2 + H2O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 3H2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 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 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 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推荐第6篇: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②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具有广泛的政治权利,而且表现在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做主的权力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而且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体现。

二、公民: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有哪些?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广泛的政治自由;各项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有哪些?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我国公民参加民主选举的方式有哪些?

有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5.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①不断提高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

②积极参加选举,提高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③珍惜自己的选举权,以人民利益为重;

④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有哪些?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7.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8.基层民主管理的方式

①直接投票选举村委成员

②通过村民大会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

③通过相关规定约束监督村干部

④村务公开、工作汇报

9.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体会其价值和意义,并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10.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有哪些?

⑴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⑵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⑶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⑷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11.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哪些?

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三、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4.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①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7.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8.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①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的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②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2)依据宪法和法律,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自觉接受监督,建设法治政府。

9.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是什么?

①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治工作失误;

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行为,保正清正廉洁;

③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民代表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权利:审议各项议案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

民主集中制

⑴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⑵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有人民代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⑶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五、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性质: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基本内容?

(1)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略读)

(4)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略读)

(5)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6)多党合作的重要活动机构:政协(爱国统一战线,不是国家机关)

六、民族、宗教问题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处理民族关系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七、国际关系

1.主权的地位:主权作为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主权国家的义务? 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4.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 由国家利益决定。

5.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7.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⑴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⑵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推荐第7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2 期末总复习知识点

考试重点内容:曲线运动、动量、功和能、机械振动

(一)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知识结构

1.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速度沿轨迹切线方向(fangxiang),加速度方向(fangxiang)沿合外力方向——指向轨道内侧。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与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

2.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矢量合成与分解法,切线方向的分力ΣFt只改变质点的运动速率大小;法线方向的分力ΣFn只改变质点运动的方向。

3.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速度、位移、加速度等都是矢量,都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和分解。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两个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运动的合成一定是直线运动。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不一定是直线运动。

4.平抛运动: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与质量无关,与初速度大小无关;速度:vx=v0,vy=gt,vt=(v02+vy2)1/2,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角,tgθ=gt/v0;位移:x=v0t,y=gt2/2,s=(x2+y2)1/2,方向与水平方向成ɑ角,tgɑ=y/x.轨迹方程:y=gx2/2v02为抛物线。

在空中飞行时间:t=(2h/g)1/2,

与质量和初速度大小无关,只由高度决定。

水平最大射程:x=v0t=v0(2h/g)1/2

由初速度和高度决定,与质量无关。

曲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不在同一方向上。

5.匀速圆周运动:

1)周期T、质点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是描述质点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2)线速度v、质点通过的弧长Δs与所用时间Δt之比为一定值,该比值是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v=Δs/Δt,数值上等于质点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的切线方向上。线速度是描述质点转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角速度ω、连接质点与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Δφ与所用时间Δt之比为一定值,该比值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ω=Δφ/Δt,数值上等于在单位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单位是弧度/秒(rad/s),角速度也是描述质点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周期、线速度、角速度之间有的关系:

质点转一周弧长s=2πr,时间为T,则v=2πr/T

角度为2π ω=2π/T

由上两公式有v=ωr,ω=v/r

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它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着,匀速圆周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匀速”仅是速率不变的意思。

4)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a、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向心加速度,其方向时时刻刻指向圆心,即方向时时刻刻在变化着,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an=v2/r=ω2r。

5)向心力F=ma=mv2/r,或F=ma=mω2r ,方向总指向圆心。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

6.万有引力与天体、卫星的轨道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设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2,物体之间距离为r,则F=Gm1m2/r2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天体质量及运动分析,宇宙速度与卫星轨道运动问题分析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F=mv2/r、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常用近似条件:将有关轨道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引力F=mg= mv2/r(g随高度、纬度等因素变化而变化)。

7.宇宙速度:

(1)线速度:设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r就是卫星轨道半径,环绕线速度为v,卫星质量为m。设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有GMm/r2=mv2/r

由此得到环绕速度v=(GM/r)1/2

对所有地球卫星,环绕速度由轨道半径决定,与卫星质量,性能因素无关。r=R+h,h为卫星距地面的高度,r(h)越大,环绕速度越小。

(2)角速度:由ω=v/r

有ω=(GM/r3)1/2

(3)周期:由ω=2π/T

得T=2π(r3/ GM)1/2

角速度和周期均由轨道半径决定,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周期越长。

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由环绕速度公式v=(GM/r)1/2

r=R+h,当高度h远远小于地球半径时,即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近似有v=(GM/R)1/2

这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又在地球表面附近,地球对卫星的引力近似等于重力mg

mg=mv2/R可得

v=(gR)1/2

把g=9.8×10-3km/s2和R=6.4x103km代入上公式,得到v=7.9km/s,这是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环绕速度,是最大的环绕速度,也是使一个物体成为人造地球卫星所必须的最小发射速度.我们称之为第一宇宙速度。

VI=7.9km/s

第二宇宙速度:当发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时,物体将落回地面;当发射速度大于v=7.9km/s,卫星将在不同圆轨道或椭圆轨道运动。当发生速度大于等于11.2km/s时,物体将挣脱地球引力束缚,成为人造行星或飞向其它行星。所以11.2km/s为第二宇宙速度。VII=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当物体的速度达到16.7km/s时,物体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向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16.7km/s为第三宇宙速度。

VIII=16.7km/s

(二)动量与动量守恒

知识结构

1.力的冲量

定义:力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I=Ft

矢量:方向--当力的方向不变时,冲量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

过程量:力在时间上的累积作用,与力作用的一段时间相关

单位:牛秒、N?s

2.动量

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其运动速度的乘积--动量p=mv

矢量:方向--速度的方向

状态量:物体在某位置、某时刻的动量

单位:千克米每秒、kgm/s

3.动量定理ΣFt=mvt-mv0

动量定理研究对象是一个质点,研究质点在合外力作用下、在一段时间内的一个运动过程。定理表示合外力的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合外力的冲量决定并量度了物体动量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矢量性:公式中每一项均为矢量,公式本身为一矢量式,在同一条直线上处理问题,可先确定正方向,可用正负号表矢量的方向,按代数方法运算。

当研究的过程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急剧变化(打击、碰撞)时,ΣF可理解为平均力。动量定理变形为ΣF=Δp/Δt,表明合外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物体动量变化率的大小方向,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4.动量守恒: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这个系统的动量就保持不变,可用数学公式表达为p=p\' 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

Δp1=-Δp2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Δp=0 系统总动量的变化为零

“守衡”定律的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上式均为矢量运算,一维情况可用正负表示方向。注意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每一个参与作用的成员的动量均可能在变化着,但只要合外力为零,各物体动量的矢量合总保持不变。

注意各状态的动量均为对同一个参照系的动量。而相互作用的系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

5.怎样判断系统动量是否守衡?

动量守衡条件是系统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一般研究问题,如果相互作用的内力比外力大很多,则可认为系统动量守衡;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如果在某方向上合外力为零,则在该方向上动量守衡。

注意守衡条件对内力的性质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对系统状态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微观、高速系统,也可以是宏观、低速系统。而力的作用过程可以是连续的作用,可以是间断的作用,如二人在光滑平面上的抛接球过程。

综上有:

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取决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得快慢取决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和质量大小。

物体到底做什么形式的运动取决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和初始状态。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了多少取决于--

(1)力的大小和方向;

(2)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实验表明只要力与其作用时间的乘积一定,它引起同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相同,力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可以决定和量度力的某种作用效果--冲量。系统的内力改变了系统内物体的动量,但系统外力才是改变系统总动量的原因。

(三)能量和能量守恒

知识结构

功是一个过程量,与力在空间的作用过程相关。恒力功的计算公式与物体运动过程无关;重力功、弹力功与路径无关。功是一个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2.功率P:功率是表征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 :P=W/t 。若做功快慢程度不同,上式为平均功率。注意恒力的功率不一定恒定,如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第一秒、第

二秒、第三秒……内合力的平均功率之比为1:3:5……。已知功率可以求力在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功W=Pt,这时可能是变力再做功。

上式常常用于分析解决机车牵引功率问题,常设有以下两种约束条件:

1)发动机功率一定: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只要速度改变,牵引力F=P/v将改变,这时的运动一定是变加速运动。

2)机车以恒力启动:牵引力F恒定,由P=Fv可知,若车做匀加速运动,则功率P将增加,这种过程直到P达到机车的额定功率为止(注意不是达到最大速度为止)。

3.能:自然界有多种运动形式,与不同运动形式相应的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机械运动--机械能;热运动--内能;电磁运动--电磁能;化学运动--化学能;生物运动--生物能;原子及原子核运动--原子能、核能……。

动能:物体由于有机械运动速度而具有的能量Ek=mv2/2

能,包括动能和势能,都是标量。都是状态量,如动能由速度决定,重力势能由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由形变状态决定。都具有相对性,物体速度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有不同的结果,相应的动能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有不同的动能。势能相对于不同的零势能参考面有不同的结果,势能有可能取负值,它意味着此时物体的势能比零势能低。

4.动能定理:研究对象:质点,数学表达公式:W=mv2/2-mv02/2。公式中W为质点受到的所有的作用力在所研究的过程中做的总功,它可以是恒力功,可以是变力功,可以是分阶段由不同的力做功累积(代数和)而得到的结果。动能定理对力的性质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电场力、磁场力或其它力。等式右边为所研究的过程(初、末状态)中质点的动能的变化。动能定理表明,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量度了物体动能的变化大小。

5.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一般简化为物体;守恒是指系统在满足守恒条件下,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总保持不变。怎样判断机械能是否守衡?

(1)根据守恒条件:是否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2)考察状态:比较、确定不同状态的机械能,看它们是否相同

(3)考察系统是否发生机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量的转化

6.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7.关于速度、动量、动能:速度 动量 动能均为描述质点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反映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是运动学量.运动速度不能描述物体所含机械运动的强弱,例如我们可以用手去接一个以速度v飞来的篮球,但不敢去接一个以同样速度飞来的铅球.动量是描述物体所含机械运动大小的物理量,是动力学量.当一个运动物体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时,机械作用强度取决于动量大小.速度 动量均为矢量.动能也是动力学量,是标量,当机械运动与其它形式的运动之间发生转化时,量度这种转化的是动能的变化而不是速度或动量的变化。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进一步理解力、冲量和功,请你自己比较分析。

8.比较力学三个核心定律

牛顿定律 ΣF=ma (矢量式、瞬时式)

动量定理 ΣFt=mv-mv0 (矢量式、过程式)

动能定理 ΣW=mv2/2-mv02/2 (标量式、过程式)

这是研究质点运动的三条核心规律,它们的意义分别为:力是改变质点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在时间上的累积作用--ΣFt量度质点动量的变化;力在空间上的累积作用--W量度质点动能的变化。三条规律为我们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三条途径。

在研究对象受恒力作用时,三种方法都可以应用;当问题直接涉及状态与空间位移时,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来得直接;当问题直接涉及状态和时间时,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比较简单;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特别是复杂的曲线运动时,一般首选能法解决问题;当研究对象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时,应首选守恒规律解决。

推荐第8篇:英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Unit 1

1.mean doing sth.意味着; mean to do sth.打算或企图做某事; mean sb.to do sth.打算让某人做某事 be meant for 打算作……用; 为…而有 2.take place 发生;举行 3.of all kinds 各种各样的

4.starve to death饿死 be starved of 缺乏, starve for sth, starve to do,渴望 5.plenty of 大量; 充足

6.be satisfied with感到满意 to one’s satisfaction感到满意是

7.do harm to sb.=do sb.harm 伤害某人 8.in the shape of呈…的形状,以…的形式 9.in memory of/ to the memory of sb.纪念某人 10.dre up 穿上最好的衣服;打扮,化装

11.award sth.(to sb.)和award sb.sth.(for sth.) 给予、颁奖 reward sb.for sth.因 …奖赏某人; reward sb.with sth.用某物酬劳某人 12.admire sb.for sth在某方面钦佩某人 13.look forward to期望,期待,盼望

14,have fun with(与某人)玩得开心;过得快乐 ( have a good time, enjoy oneself.) 15.turn up.来;出现;把(收音机等)音量开大些 turn down 拒绝; turn off 关掉; turn on 打开; turn out 结果是......turn to sb.for help 向某人求助 16.keep one’s word 守信用; break one’s word, 失信

17.It be obvious that-clause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18.set off动身, 出发; 使(地雷、炸弹)爆炸; set in开始; set up建立,创立 ; set out to do = set about doing sth.着手做 set down 写下,记下

19.remind sb.of sth.提醒,使想起

Unit 2

1.a healthy diet健康饮食; a balanced diet平衡的饮食 2.in different way用另外方式 3.most often最经常

4.feel frustrated感到沮丧 5.by lunchtime到午餐时间

6.must have happened一定发生过 7.at the end of the street在街道的尽头

8.be tired of 厌倦

9.be amazed at sth.对...感到惊奇 10.throw away扔掉

11.get away with 逃脱

12.tell lies说谎

13.energy-giving food提供热量的食物 body-building foods提供营养的食物 14feel fit保持精力旺盛

15.the weakne of the diet饮食的弱点 the strength of the diet饮食的优点

16.do some research into做一些...方面的研究 17.earn one’s living谋生 18.be in debt负债 19.glare at怒视 20.move round绕过

21.spy on在暗中侦察;打探 22.upset sb.使......不安

23.look ill 感到不舒服feel sick感到恶心 24.heavy food不易消化的食物 25.chat(ting) about聊起关于......26.serve with用......配 27.rather than而不是 28.cut down减少 29.before long不久

Unit 3

1.know about

了解关于…事 2.make a bet

打赌

3.win or lose the bet

在打赌中赢或输 4.have bad luck

运气不好 5.step inside

走进里面 6.lead the way

带路

7.I wonder if

我想知道是否… 8.go right ahead

说下去 9.as a matter of fact

事实上 10.by accident

偶然

11.sail out of the bay

驶出海湾 12.stare at

盯着

13.towards nightfall

到夜幕降临时 14.carry … out to sea

把…带到了大海 15.give oneself up for lost

因为迷路而绝望 16.work as an unpaid hand

免费劳动 17.account for

导致

18.to be honest

坦白地说

19.your idea of some kind of joke

你认为的一种笑话

20.be on my way

上路 21.show sb.out

把某人带出去 22.be confident about

对… 自信 23.the cost of a journey

旅行费用 24.give sb.a ride

让某人搭车 25.lose one’s patience

失去耐心

26.do fifty jumps without stopping

不间断地连续跳五十下 27.fall over

跌到

28.account for your behaviour

对你的行为做出解释 29.be jealous of the others’ succe

嫉妒别人的成功 30.show a willingne to do sth.

表示乐意做谋事 31.stay out of jail

免坐牢 32.be reserved

被预定了

33.take the gentleman’s order

让那位绅士点菜 34.the look on the waiter’s face

服务员脸上的表情 35.take a chance

碰碰运气 36.read the bill

看帐单

37.in a rude manner

用粗鲁的方式 38.for a while

一会儿 Unit 4

1.think of…as 把……看作是

2.a cloud of energetic dust具有能量的尘埃

3.combine into…合成……

4.move around the sun环绕太阳运转

5.become violent变得激烈

6.the solid surface固体表面

7.explode loudly猛烈爆炸

8.in time及时,最终

9.produce the water vapor产生水蒸汽

10.make the earth’s atmosphere构成了地球的大气层

11.cool down冷却

12.on the surface在表面

13.be different from…与……不同

14.go round the sun环绕太阳运转

15.disappear from…从……消失

16.stay on…存留在……

17.show one’s quality显现某人的特性,

18.diolve harmful gases分解,溶解有害气体, 19.become part of…变成……的一部分, 20.develop life发展生命,

21.grow in the water在水里生长, 22.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鼓励……的发展, 23 millions of years later几万年以后, 24.live on land在陆地上生活,

25.live in the sea在海里生存, 26.grow into forests长成森林, 27.produce young生出幼仔, 28.lay eggs下蛋,

29.animals with hands and feet长着手脚的动物, 30.spread all over the earth遍布全世界, 31.develop new methods发展了新的方法, 32..move around迁徙, 33.go by过去,推移,

34.prevent…from…防止……做……,

35.escape from… into…从……逃离到……, 36.depend on….依靠,依赖,取决与……, 37.solve a problem解决

38 be lucky enough足够幸运, 39.make a trip去旅行, 40.visit the moon参观月球,

41.in the spaceship在太空飞船中, 42.explain to… that…向……解释……, 43.on the journey在旅程中, 44 be off启程,

45 rise into the air升人太空,

46.feel the pull of the earth感觉到地球的拉力, 47call…gravity称……为地球引力, 48.push…into the seat把……推向座位, 49.say…to each other向彼此说……, 50.fall back to…朝……落下去, 51.fall from a tree从树上掉下来, 52.fall to the ground朝地上落下去, 53.get close to…接近……, 54 cheer up高兴起来,

55 float weightlely around失重飘来飘去, 56 in the spaceship cabin太空船舱, 57.watch…do看着……做, 58.move freely自由的活动, 59.climb down the steps从梯级上爬下来, 60.step forward向前迈步, 61.fall over摔倒,

62.need practice需要练习

63..get the hang of…掌握了……的诀窍, 64.enjoy oneself感到自如, 65.leave the moon’ s gravity摆脱月球引力 66.come back to…回到…… Unit 5

1.frost on the ground地上覆盖了一层薄霜

2.around noon中午时分,

3.the most wealthy and biggest city in Canada加拿大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4.leave for…离开去……

5.go on a tour of the city继续在市内游览一番 6.go up the tower登上塔顶

7.look acro the lake俯瞰湖面 8.flow into…流人…… 9.flow over…流经……

10.on one’s way to…在去……的路上

11.a covered stadium加顶的运动场

12.walk north向北走

13.phone… from a telephone booth到电话亭给……打电话 14.have dinner in downtown Chinatown在市内的中国城吃晚饭 15.move to…移居到……

16.meet… at…在……迎接……

17.get good Cantonese food吃到好吃的广东菜 18.come from South China来自中国南方

19.go as far as Ottawa去到远至渥太华

20.about four hundred kilometers northeast of Toronto距多伦多东北大约有400公里

21.take too long花费的时间长

22.at dawn黎明

23.at the train station在火车站

24.have English words in small letters有小字体的英文标注 25.go downtown到市区去

26.be close to…,接近……

27.spend the afternoon in the lovely shops整个下午在可爱的商店 28.visit… in…在……拜访…… 29.sit in a café坐在咖啡馆 30.look over…眺望……

31.sit down with…和……坐在一起

32.on a train trip acro…坐着火车上横穿…… 33.have a French culture具有法国文化

34.speed along the river toward…沿着河流驶向…… 35.dream of…梦想…… 36.on a trip在旅途中) 37.on the Atlantic coast在大西洋海岸 38.take the aeroplane乘飞机

39.fly from… to…从……飞行到……

40.take the train from… to…乘火车从……到…… 41.from west to east从西到东

42.acro Canada横穿加拿大

43.cro the whole country横贯整个国家 44.at the airport在机场

45.take…to…把……带到…… 46.catch the train乘坐火车

47.on the way to…在去……的路上

48.see great scenery看美丽壮观的风景

49.on the trip在旅途中

50.go eastward向东行驶 51.pa cities经过城市

52.in le than five days在不五天的时间里

53.from coast to coast从一个海岸到另一个海岸 54.in the warmest part of…在最热的地方 55.be surrounded by…被……所包围

56.on the north在北边

57.ski in the mountains在山上滑雪

58.sail in the harbour在港湾了扬帆行船 59.north of………的北边

60.settle down in the seat落座, 61.look out of the window at the wild scenery从窗口看到了自然风光

62.a mountain goat野山羊 63.a grizzly bear大灰熊

64.a famous Western festival有名的西方节日 65.come from all over…全来自…… 66.compete in ~ing比赛做…… 67.ride wild horses驾驭野马

68.have a gift for ~ing有天资/天分做……

69.work with…与……共处, win…prizes赢得……奖金, 70.live within 320 kilometres of the USA border居住在靠近美国320公里以内的边境地带

71.go through…穿过……

72.a wheat-growing province种植小麦的省份

73.thousands of square kilometers in size面积有数千平方米 74.at the top end of…在……的最上首

75.a busy port繁忙的港口 76.rush through…穿行过…

推荐第9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梳理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附:遗传学基本规律解题方法综述

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C、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

二、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

二、1)例: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Aa×aaF是Aa和aa共2种[参

二、1⑤]Cc×CcF是CC、Cc、cc共3种[参

二、1④]∴答案=2×3=6种(请写图解验证)

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表现型数目的乘积[只问一对基因,如二1①②③⑥类的杂交,任何条件下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子代有多少基因型就有多少表现型]例:bbDd×BBDd,子代表现型=1×2=2种,bbDdCc×BbDdCc,子代表现型=2×2×2=8种。

三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等),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基因型),分四步①判断出显隐关系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小结: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化繁为简、集简为繁”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基因),再把结果相乘。

1、正推类型:要注意写清♀♂配子类型(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组合”成子代时不能♀♀相连或♂♂相连。

2、逆推类型:(方法与三2相似,也分四步)条件是:已知亲本性状、已知显隐性关系(1)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2)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B?×aaB?(3)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4)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

五、伴性遗传:(也分正推、逆推两大类型)有以下一些规律性现象要熟悉: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伴性遗传: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遗传(男子王国);非上述——可能是伴X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重女轻男);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重男轻女);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

六、综合题: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主要是自由组合。

所有的遗传学应用题在解题之后都可以把结果代如原题中验证,合则对,不合则误。若是选择题且较难,可用提供的A—D等选项代入题中,即试探法;分析填空类题,可适当进行猜测,但要验证!

2、测交原理及应用:①隐性纯合体只产生含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与杂合体产生的配子受精,能够让杂合体产生的配子所携带的基因表达出来(表达为性状),所以,测交能反映出杂合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从而推知被测杂合体的基因型。即:测交后代的类型和数量比=未知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数量比。②鉴定某一物种(在某个性状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则它是杂合体;后代只有一个性状,则它是纯合体。

七、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必考):

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②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

2、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正常,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②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有病,有女儿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2.反证法可应用于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判断(步骤:假设——代入题目——符合,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名词: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语句:

1、基因突变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二、染色体变异

名词: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语句: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2、多倍体育种: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八倍体小黑麦。

3、单倍体育种: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意义:大大缩短育种年龄。单倍体的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4、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①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②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③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

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④多倍体育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

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名词:

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

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

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语句:

1、单基因遗传病: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b、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短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d、伴X显性遗传:抗VD性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唇裂、无脑儿。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b、性染色体遗传病。

4、优生及优生措施:a、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b、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C、提倡“适龄生育”: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4到29岁。d、产前诊断。

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

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

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

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

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

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

16、1/16;重组类型比例 各占3/

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 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 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

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

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

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 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

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

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

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

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

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

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

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

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

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

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 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

艾滋病

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

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

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

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

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

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

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

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

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 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

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

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

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

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

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 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

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 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

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

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

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

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

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

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 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 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

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

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

重要差别。

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

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

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

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

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

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

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

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

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

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

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

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

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 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

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

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

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

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 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 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

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 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

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 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 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

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 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

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

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

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

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

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

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

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

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 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

在特定的时

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推荐第10篇: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国家

1.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特点是真实性

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

二、公民

1.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民主选举:

(1)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点:一是它更能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二是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三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选举的成本也比较高。

(2)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点:选举的成本比较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3)等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

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4)差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局限性:如果竞争不加以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发生。

3.民主决策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2)专家咨询制度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

(1)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2)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3)有利于决策广泛地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4)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5)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民主监督

(1)信访举报制度(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4.民主管理(明确自治组织的性质不是国家机关)

三、政府

1.政府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中“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理论或精神,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就业、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2.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高效率透明的链接的政府网如何做到

四、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人大代表的权利,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式立法权、决定、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疑问并要求答复。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结合的制度。

2.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民族区域自治

1.三原则的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理解:宗教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含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六、国际社会

1.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2)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3)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4)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5)国家合作与摩擦的原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3.运用:和平发展道路

(1)外交政策的含义: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及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表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及其含义。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 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6)我过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11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知识点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①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 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原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①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才能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执政的基本方式:

(1)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执政的基本方针: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针,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

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

①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 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 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① 主题:科学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② 内涵: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知识点二:我国的政党制度(课本68—70) 1.民主党派

(1)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我国的民主党派包括: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4)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关于“人民政协”

(1)性质: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注意:人民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

(2)组成: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3)主题: 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4)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注意两个问题:

(1)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在我国政治格局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是我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①事业上:通力合作的亲密有党关系;

① 政治上:执政与参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② 组织上:相互独立(不是“隶属”关系); ③ 法律上:完全平等;

监督上:相互监督(不是“监督与被监督)。

第12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

单元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耕作方法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

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4、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宋以后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宋朝我国经济重心移到江南地区。

5、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曹魏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7、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春秋:私田出现,井田制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成就: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程的丝织业。

(1)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

(2)陶瓷业

商朝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景德镇是著名“瓷都”。明青花瓷。清代:粉彩瓷器。

(3)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明清:明朝的花楼机能制造精细的丝织品,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元朝棉纺织能手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2、特点: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出现邸店、柜坊(最早的银行)、飞钱,促进了商业繁荣。

②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早市和草市)。

②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3)古代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扬一益二”。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兴起较早并不断发展繁荣。

②柜坊、飞钱、纸币很早就出现。

③商业受政府控制色彩浓厚,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④对外贸易“厚往薄来”,并日益萎缩。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②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与闭关锁国: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

单元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1、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原因);对黄金、白银的追求(根本动力);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阻断商路;传播天主教;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客观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罗盘针西传、地圆学说等。

2、过程:

时间

航海家

籍贯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

大西洋

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结束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1581年赢得国家独立,17世纪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 “海上马车夫”。

③殖民地:夺取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台湾和新阿姆斯特丹。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原因:政治: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军事: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

经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在大西洋航运中心,成立东印度公司,颁布《航海条例》,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贩卖黑奴等。

4、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

殖民扩张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概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2、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经济条件: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

劳动力——圈地运动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

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

3、进程:

①首先开始的部门:棉纺织业。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蒸汽机车和轮船)。

4、影响:①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国家:德国和美国。

3、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电车、电话等)。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传统工业的进步如钢铁工业的发展等。

⑤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4、影响: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出现了垄断;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促进工业生产机构的巨大变化,重工业代替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五、小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专题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影响:剌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

3、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膨胀。

4、外资企业的发展。

5、洋务运动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工业。

二、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奕訢 (中央);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时间:19世纪60一一90年代

5、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旗号:"自强""求富"

6、实践(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7、军事工业:旗号:自强,性质:封建性质的企业,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8、民用工业:旗号:求富;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目的:辅助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9、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初步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

10、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11、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12、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13、影响:①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②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③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5)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6)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历史背景:外商企业利润的剌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乐于投资近代企业。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3、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4、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只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5、影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目的: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主要原因)。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转变到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制度。资产阶级上层倡导“实业救国”。

五、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1、时间:一战期间。

2、原因:辛亥革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特征;时间短暂,昙花一现;轻工业发展较快(面粉业和纺织业) ,地区分布不平衡。

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六、小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4、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一1936)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5、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6、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遭到萎缩。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双重打击。

七、小结: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 阻碍发展的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原因;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后天畸形(主要在轻工业领域,分布地区不平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有利于发展的因素:A、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清末民初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椎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八、小结: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

3、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专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一五计划(1953—1957):

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次成功探索。

4、新中国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导致农轻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

5、失误中的纠正错误的措施:

(1)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6、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背景:*结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①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用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最先试点:安徽和四川。

前提——坚持土地公有制;

特点——包产到户;

地区: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建立村民委员会。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结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浦东)——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专题

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

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4、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到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通讯工具变迁: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近代交通: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新中国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近代中国出现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报纸:

①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

作用。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②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电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4、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并称为“四大媒介”。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专题

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和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以工代赈)

⑤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

②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②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其作用:使不少穷人受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弊端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战后,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发展,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2、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经济概念。“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专题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通义务劳动制。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

1、苏联成立: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组成苏联。

2、斯大林模式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③发展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那里取走太多,农民积极性不高;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直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运动等。工业方面,部分管理权力下放。

(2)评价:

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博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重点是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军事势力与美相当,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

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

2、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3、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2、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在货币问题上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世界银行(IB,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4、意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

二、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施国际贸易自由化。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关贸总协定

以上三大经济支柱共同组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盟(EU)

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EURO):欧盟单一货币,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四、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第13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有机物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CO2+2H2O; CH4+2O2CH4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 CH3Cl+HCl CH4+Cl2CH2Cl2+ HCl CH3Cl+Cl2 CHCl3+ HCl CH2Cl2+Cl2 CCl4+ HCl CHCl3+Cl2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光照光照光照点燃光照

4、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CH3CH2OH CH2=CH2+H2O(3)加聚反应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这种由加成发生的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

乙烯 聚乙烯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催化剂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点燃2CO2+3H2O CH3CH2OH+3O2②催化氧化

催化剂2CH3CH2OH+O22 CH3CHO+2H2O 催化剂2 CH3CHO+ O2(2)与钠反应 2 CH3COOH 2CH3CH2ONa +H2↑ 2CH3CH2OH+2Na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 (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 (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第14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

枣庄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 公民的政治生活2014-05-28 樊堂斌

1 国家具有阶级性(根本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为什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②实行依法治国③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⑤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18周岁,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

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③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3 参与政治的方式: (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直接选举 优点: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更能直接的反映民意。

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选举的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 优点:成本较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等额选举优点:可以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差额选举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候选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局限性: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目前,我国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并普遍实行差额选举。

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珍惜选举权利的原因

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是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重要体现。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公民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

②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③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2)民主决策

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自下而上的进行)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对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了解内容后

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自上而下的进行)

④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

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政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事实;

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

主要是基层民主自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农村村民自治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方面:

①民主选举: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②民主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

③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④民主监督:村民在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工作报告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城市居民自治

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居民自治的内容:居民委员会的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委员会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居民自治的意义:调动了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①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4)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的新形式、新方法。

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要求:公民在行使民主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第二部分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1)我国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应当在法定范围内履行职能,既不能越位,也不能虚位,更不能缺位。

(2)政府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如何正确对待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重要体现。 (3)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政府原则的具体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求助或投诉的途径:①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

②求助于政府: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法律途径)。

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和投诉的意义:①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②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2 我国政府受人们监督 (1)依法行政:

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必要性: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意义:①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2)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部门、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 意义:①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②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⑤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我国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

政务公开的意义: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的表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全国人大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大代表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国体决定政体: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意义:①只有坚持中共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表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肢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①参加国家政权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③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④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的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民主和团结,履行的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基本原则:民族平等的原则(首要原则)、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

三者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荣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孩子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双重权利: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民主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

一、领土完整为前提和基础。(2)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主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宗教政策: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注意:邪教不是宗教

第四部分 当代国际社会

1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分类:按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利,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主权国家的两个特性: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主权国家的权力: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国际组织的作用:①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2)联合国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2 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国际关系的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1)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利益的实质: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②国家利益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的?各国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③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④要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协调国家间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 (2)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②为什么维护国家利益:

第一,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③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第一,在维护我国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权益。 第二,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性义务,同损害国家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国家: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他国利益。

公民: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3 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趋势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当代世界和平的形势: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世界仍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新秩序的内容:①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②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③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④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2)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迈进。(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

多极化的表现:①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②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斗争的演变过程。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应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用一中三年的教育改变未来三十年的成功人生!

第15篇: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8、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结合?怎样结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10、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1 ※

11、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一时不强的表现。(3)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1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1)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决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4.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利于扩大基层民主(2)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5、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哪些?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

16、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意义:(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如何:(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敢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同,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7、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18、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19、我国政府的作用?

(1)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2)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20、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 22.什么是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

※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4、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总体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基本要求:(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5、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2)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3)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26、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27、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28、如何接受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29、“阳光工程”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3)有利于增强政

3 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4)朋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0、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

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声望。(3)讲信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要坚持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2、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3、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

一方面,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4、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5、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同时,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36、民主集中制体现?

(1)在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

4 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地位:

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0“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P63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意义:(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原因、具体要求及三者的关系)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工作。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4、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核心、本质)

5 (1)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典范。(2)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3)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核心、精髓是什么?

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核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7、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8、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9、我国的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绝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的原因? 实质: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后果: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5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

52、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5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4.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6 (1)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已由宪法予以确认,也是我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感受到的。我们应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5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

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和其他自治权。

※5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57、我国的宗教政策如何?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8、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怎样弘扬科学精神? 原因:(1)我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怎样:(1)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2)不断提高科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人生。

5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含义、原因、要求、根本特点?

含义: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原因:(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 要求:(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工程。(2)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60.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 6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生命和灵魂)。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62、国际组织的活动依据、分类和作用? 活动依据: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活动依据

※分类:按主体构成分:政府间和非政府的;按活动的区域范围分:区域性和世界性的。

※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6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4)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

(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

6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6

5、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决定因素和重要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66、为何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际礼仪,并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6

7、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和平问题的影响因素) 主题: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很不安宁的表现:

(1)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2)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8 (2) 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4)贫困、毒品问题更加突出。

68、发展问题的主要问题表现是什么?

(1)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3)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4)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6

9、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和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效途径: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70、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7

1、世界为何会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7

2、国际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7

3、国际竞争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内容: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

※※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74、各国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7

5、中国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我们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7

6、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7

7、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9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8、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了什么?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79、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第16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知识点一: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课本71—74)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是什么--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①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提供法律保障。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④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 民族平等(首要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 民族团结(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二: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本75—78)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2.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3.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1)自治权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注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只能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不是“高度自治权”,更不是“完全自治”。)

(2)自治权包括:①立法自治权;②经济自治权;③文化管理自治权。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知识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课本(79—82) 1.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内涵:(略)

(2)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4)国家保护一切争吵的宗教活动。

(5)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2)要求:①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②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③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④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6.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17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1、变异包括不可遗传变异(环境改变引起)和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的内因: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其中替换的影响范围要小于增添和缺失。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3、突变不一定都可以遗传给后代,若发生于配子则可以。若发生于体细胞,一般不可以,但植物体细胞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传递。

4、基因突变可以分为自然突变、诱发突变。也可以分为显性突变、隐形突变。

5、基因突变特点:不定向性、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多害少利性。

6、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情况有: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和内含子;隐性突变;突变后决定的氨基酸不变。

7、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会产生新性状,但会产生新性状组合。

8、病毒和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9、基因突变为分子水平的变异,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变异为细胞水平的变异,可以直接观察到。

10染色体变异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数目变异包括: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11、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为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为染色体变异。

12、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13、人的一个染色体组有23条染色体,一个基因组包含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大多数植物)染色体组和基因组所包括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14、如果一个生物含有多个染色体组不一定是多倍体,单倍体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关键是看发育起点,如果起点是配子,都是单倍体(所以单倍体基因型就是配子基因型);如果起点是受精卵,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15、多倍体指的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人工诱导多倍体产生的方法:低温诱导、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6、蜂王和工蜂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都是雌蜂,都是二倍体。雄蜂的发育起点是卵细胞,是单倍体。

17、白菜和甘蓝都是二倍体,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杂种植株为异源四倍体。

18、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也有可育的,如四倍体马铃薯(AAaa)的单倍体(AA、Aa、aa)。单倍体植株加倍后一般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如马铃薯的单倍体(Aa)加倍后。

19、植物的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花粉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是前者,五子番茄培育为后者。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于母体相同。

20、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是两个物种。四倍体西瓜接受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可以结出三倍体的种子,得到三倍体植株后,再接受二倍体细胞的花粉,得到无籽西瓜。

21、线粒体病为细胞质遗传,母患病,子女必患病;母正常,子女均正常,与父方无关。

22、遗传病就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第1页

23、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引起的,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常隐: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聋哑、镰刀形贫血症;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隐:红绿色盲、血友病。

24、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发病率高,易受环境影响,有家族聚集现象。

25、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有染色体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26、遗传病监测和预防手段: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是预防遗传病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27、先天性疾病(出生前就有)、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一定不是遗传病。

28、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一般是调查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第2页

第18篇: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战前

迁移原因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特 点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迁移路线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战后 迁移原因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特 点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迁移路线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迁移原因 :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迁移方向: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迁移原因: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自发迁移

迁移方向: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2.转变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第19篇: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点总结 1 化学实验安全

 认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2 混合物提纯和分离方法  过滤

1) 过滤适用于: 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 即难溶物与可溶性物质的分离

2) 所需仪器有: 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铁架台 3) 装置组装和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

 蒸发

1) 蒸发操作适用于可溶性固体溶质与溶剂的分离 2)

在蒸发过程中,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溶剂蒸发干.

 蒸馏

1) 蒸馏操作是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2)

①酒精灯、②蒸馏烧瓶、③铁架台、④温度计、⑤冷凝管、⑥尾接管、⑦锥形瓶、⑧石棉网

3)蒸馏实验注意事项:

使用前要检查: 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时要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液体暴沸; 烧瓶中盛放的液体不能超过容器容积的2/3; 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和蒸馏烧瓶支管处齐平,测得收集蒸气的温度,以确保收集到的馏分的纯净;

冷凝水下进上出,以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萃取剂的选择条件:

与原溶剂互不相溶,如:CCl4与H2O互不相溶; ② 溶解溶质的能力大于原溶剂,如CCl4(I2)>H2O(I2) ③ 不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如: CCl4不与I2 反应。

 分液

分液是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操作。

所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而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步骤遵循九字方针:

实验所需仪器 :

烧杯、容量瓶(记住含几种容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固体溶质使用)、量筒(液体溶质使用)

 物质的量n 与

微粒数N

(mol)

(个)

n=N/NA N=n·NA NA= N/n

 物质的量n(mol)与质量m(g) n=m/M

m=n·M

M=m/n

 物质的量n 与 气体体积 V

n=V/Vm

V=n×Vm 标况下

Vm=22.4L/mol

 物质的量n 与 物质的量浓度c(mol/L)

C质=n质/V液

n质= C质× V液

V液 = n质/ C质  浓溶液配稀溶液

C浓×V浓= C稀×V稀

本节小结:

1、掌握三个物理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2、物质的量是个专有名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时要指明微粒的种类

3、阿伏加德罗常数约等于6.02×1023mol-1

4、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5、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第20篇:历史 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一、

二、三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必修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 (4)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

郑国的郑国渠

汉代,井渠

唐代,立井水车

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工官匠户:垄断性 :仅限与贵族与皇帝

高超性 封闭性

缺乏积极性 特殊性 奢侈性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

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2)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蓝鹰行动(3)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4)社会保障制度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

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