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典型事迹

2020-03-02 00:39: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承君一诺 必守终生

——刘延宝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诺,必守终生。为了“俺能行”的诺言,祖孙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传,63载诚心守护烈士墓园,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赞歌。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的故事。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而他也坚持至今。几年前,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儿子刘增龙主动承担了守墓责任,继续践行着当年的承诺。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 刘延宝拼命摇头,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2009年6月25日中午,济南骄阳似火,气温达到了历史少有的40多摄氏度。往日人来人往的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的街道上,此时异常冷清。没有人愿意在这样的时候外出。60岁的刘延宝却又出门了,他拄着拐棍,拖着一条病腿,艰难地挪向村口。这条路,刘延宝从10岁起就天天走,已走了50年。他要去的地方,闭着眼也能摸了去。

那是村南几位在济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坟茔。这几座坟茔,从刘延宝的爷爷开始,到刘延宝的儿子,一家四代,已经守护了60年。 墓地不大,7座烈士墓呈扇状依次摆开,正中有一块1.5米高的碑,上书“革命烈士之墓”几个大字。这块碑是1995年刘延宝的父亲刘振顺领着全家人立的。刘延宝在碑前肃立了一会儿,然后艰难地弯下腰,用还能动弹的左手扶起被风吹倒的墓前的那几株正开得繁盛如锦的花朵。刘延宝挨个墓走了一遭,用脚把墓前的一颗小石子移走,又吃力地探身拔去墓顶刚长出的青草……

“村里7个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村里的老人对60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那是1948年9月16日,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位于济南市郊的神武村是华东第九纵队解放军部队驻地,也是后方医院所在地。战斗打了十几个日夜,前方浴血奋战,后方积极支援,村里的百姓家家都把门板摘下来,送到前方,让战士做工事。青壮劳力也组织起来,运送粮食、弹药。家家都住满了伤员,妇女们帮助照顾。“因为漂洗血衣、绷带,村里7个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今年87岁的刘增斌老人说。

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就在这支支前队伍里。1948年9月28日晚,一队解放军官兵抬着5位战场上牺牲的烈士遗体来到神武村,刘修芝和支前队员们含泪将他们安葬在南玉岭山下。

济南战役结束后,部队撤走了,刘修芝却始终惦记着村南山下那安眠的5位烈士。刘修芝是石匠,他从山上背来石头,凿成石碑,刻上“革命烈士之墓”。从此,每逢春节、清明等乡民们祭奠先人的日子,刘修芝都要带上全家人,到烈士墓培土。73岁的刘延泉对记者说:“没有人委托过刘修芝一家看护烈士墓,他是自觉自愿,一看这么多年。”

“只要咱刘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1967年7月,刘修芝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唯一的遗愿:“千万不敢忘了庄南边那几座烈士墓,无论出现什么事,也要保住,好好看管起来……”直到长子刘振顺含泪点头,刘修芝才闭上了双眼。从此,看墓的接力棒传到了刘振顺手中。

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抓阄分地,烈士墓所在的那块地被分给了其他农户。这下,刘振顺急了。从来不求人的他,三番五次去找村干部协商,最终用自家分到的一块良田,换回了有烈士墓的那块薄地。很多村民对此不解,问刘振顺:“你这是图啥哩?拿着白面馍馍去换窝头?” 刘振顺只说:“烈士墓在自家地里,心里踏实。”

事实上,在村里几次平坟还地以后,刘家的祖坟早已不知所终,连刘修芝老人的坟也说不清具体位置了,逢年过节,刘振顺只能朝着祖坟的方向烧烧纸。“烈士坟不能也找不着了,找不着咋对得起这些烈士,咋对得起他们的后人?”刘振顺对家里人说。

2000年8月,刘振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再次嘱咐:“只要咱刘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您也同样是咱们国家的功臣!” 父亲去世后,看墓的责任落到了长子刘延宝身上。 刘延宝带领全家,在墓地周围垒起了围墙,种上了柏树、白杨、火炬树,把墓地整理得更加肃穆、整洁。

2008年4月,在山东、浙江两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下,刘延宝找到了唯一知道名字的烈士张忠孝的堂弟张方明。张方明夫妇来到神武村,见到苦苦寻找几十年的堂哥的陵墓,一把抱住刘延宝,热泪盈眶:“我哥是咱们国家的功臣,您也同样是咱们国家的功臣!” 赵本芬说,患病以后,刘延宝每天都要到烈士墓前坐着,有时一坐大半天。

墓旁,刘延宝30年前植的两株柏树苗,已是高大挺拔,浓密的树阴洒落下来,为那7座坟茔遮住了骄阳。

“干部楷模”杨善洲: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民一样,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他奋斗一辈子,掏心扒肺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南昌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了大山里的群众。他,就是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家乡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1988年3月,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他带领召集的15个人进入山中,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 ‚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一辈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1994年,杨善洲的小女儿杨惠琴即将分娩,小女婿杨江勇对杨善洲说:‚爸爸,老三快生娃了,有点紧张,妈说要来看看,您看是不是请林场的车子去接一下?‛ 杨善洲说:‚行,你和驾驶员去接。‛杨江勇和驾驶员开车去把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接到了保山。人刚一进门,杨善洲就拿出376元钱,交给驾驶员:‚这是跑这一趟的油费、过路费,拿回去,交到财务上。‛ 驾驶员不接,把双手插在裤袋里:‚开一趟也花不了这么多钱啊!‛杨善洲严肃地说:‚你从林场开车过来,一会还要回林场,这些路程都得算上。我算过了,得要376元钱。这一趟车是私用,就得出钱,拿着!‛ 回忆起此事,杨江勇说:‚发生在父亲身上类似的事情太多了,这些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早已经是他的行为准则了。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我们见怪不怪,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从心底里接受和学习了。‛

‚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不能搞特殊。‛杨善洲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这辈子都坚守自己的原则,从不破例,才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清正廉洁、无私高大的形象。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典型材料

道德模范事迹1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doc》
“道德模范”典型事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