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点评

2020-03-02 23:44: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点评

[课前交流] 课前咱们先聊聊,有积累四字词语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 王之涣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李白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杜甫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好读吗?(有一点拗口)老师先来读,怎么样?(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除了语气词的停顿,其他词句间的停顿也得注意。谁再来读《伯牙绝弦》?大家听他是怎么停顿的。(指名读)

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一句读起来有难度,我们再试试。(生读——师读——生读)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在这篇文言文中,有没见过的词语吗?(峨峨、洋洋)什么意思?(„„)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同一个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还有两个字,“志”、“念”什么意思?观察这两个字,都是心字底,都含“心里想”的意思。(志、念)汉字是表意文字,偏旁相同的字有时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 晋国 楚国

身份 上大夫 樵夫

师: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装扮相去甚远、国家相去甚远、身份相去甚远,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读好两个“善”字,再读!

生读。

师:能让大家听出他们分别擅长的是什么吗,谁再读? (指2名学生再读) 师:千里知音一“琴”牵,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吗?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四字词。(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像看到了高不可攀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来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

师: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

(又指几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生:我看到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江河。

师:于是,你激情满怀——(生读)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课前咱们交流了,文学家、艺术家擅长寄情山水,伯牙鼓琴,念在大海,透过大海,他还想表达什么?

师:伯牙鼓琴,念在高山,透过高山,他还想表达什么?

(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演奏,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师: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师: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传来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你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你会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呀,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评课一:

古文教学的文化品格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 著名特级教师 周一贯

听王玲湘老师的课还是第一次,但她的《伯牙绝弦》却如高山流水一样清新自然而沁人心脾,细细回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古文教学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品格。

一篇小古文虽然只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历史碎片,但它承载着及其丰盈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王玲湘教学本篇古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开掘和展示了这种内蕴的文化品格。

在课前预热时,王老师先声夺人,先让学生找描写山水的词语和诗句。这不仅是有助于语言素材的积累,更在于营造一种高山流水的意境,并由此归结出历史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文化现象,并顺理成章地进入画家,音乐家的山水情愫,为新课做了及其厚实的铺垫。

在“解题”这个环节里,王老师已让不舍不弃地张扬其文化精品阁,一个“绝”字,有“割断”的本意,引伸出“不再弹琴”;从朋友的“绝交”、到作家的“封笔”、演员的“息影”„„把“绝”的文化血脉,在师生对话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但王老师的词语教学却丰富而生动:两个语气词“哉”“兮”的诵读,一个“谓”的停顿,四个“善”的比较,两个重叠词“峨峨”、“洋洋”的意向拓展„„用文化赋予词语以血肉,唤醒词语之生命,让他们在古文的吟诵中一起现货起来。

另外,王老师在教学中有机穿插伯牙学琴创作《高山流水》的传说,与古文相关的诗句,俗语的印证„„,将古文设计成一幅竹刻横轴的古色古香„„乃至板书的别具匠心的安排,无不显示着民族文化品格的光辉。

以文化品格彰显古文教学的魅力,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它代表着一种古文教学价值的确认,一种文化的提升,一种人文精神的辉耀。这正是本课教学给人以震撼力的本源所在。

评课二:

浓浓语文味 悠悠生死情

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 胡助金

这是一堂充满浓浓语文味、浸育悠悠生死情的语文课。教师导读如巧手穿针引线,教师导情如湍流跌宕起伏,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高山流水情不绝于心。这样的文言文教学,高超却不玄乎,精巧却不华丽,朴实却不僵化,扎实却不乏味。 课如其人。我与玲湘同居一室(办公室),携手共研(小语教研)近七年,亦知她具备阳春白雪的气质、追求,更具有下里巴人的执着、踏实。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种文体老师教起来感到困惑、困难。玲湘出于教研员职业的敏感,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定位、教材的编排、文言文文体的本身特点入手研究,不“坐而论道”,“且教且研”。课例前有理论的研究,课例中有理论的渗透,故课例后有理论的升华——“读为主线,文言共生”。

一、浓浓语文味

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美,“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教师心中有根本,教学中以“读”为主,在沉郁顿挫中,文章精神定显,“语文”本色的原滋原味必出。

整堂课的教学,以“读”为线索展开教学,浸润浓浓的语文味。“导读题,练读文,品读“情”,悟读“痛”,诵读文。”五个环节,因“读”解“文”。初读整体感知“知音”,围绕“知音”,层层深入地研读。五个环节,因“读”探“言”。在导读中,明“弦”的读音,“绝”的本意、引申义;在练读中,了解关键词语“善”“念”“志”的意义、用法;在研读中,感悟古今语言的互译;在品读中,尝试运用方法说出大体意思,想象体会语言的魅力;在诵读中,升华品味语言之精妙。“言”亦生,“文”亦生,皆因品读而共生。

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读”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蕴育浓浓的语文味。

练读——感受音韵之美。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本课的练习朗读把握了三个重要环节。一是读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谓”是说的意思,学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谓”后停顿的道理。三是节奏和轻重,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品读——领悟意境之美。“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然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酝酿、发酵才能成为芬芳的美酒。于是,“读”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在品读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读中铺设。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尝试说大意,在学生头脑中初步铺设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现高山流水的画面。其次,读中酝酿。教师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去朗读。此时文本的语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学生心中慢慢地散发开去。接着,读中推动。在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教师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从而叩击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人”“文”“言”琴瑟和鸣的妙境。

二、悠悠生死情 1.与文本对话,层层剥笋

教师研读文本,是教学的关键。这是一篇仅77个字的浓缩版文言文,省略了《列子

汤问》中许多的具体情节。此课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充分了把握学生的学情,顺应学生读文本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学路,把学路、教路与文路有机地融成一条清晰的对话线。第一层:课文的第一句,解读“琴”。引发质疑,联系主人翁的简介,了解“琴”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第二层:课文的第2-5句,解读“情”。一个所念,一个必得,“情”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第三层:课文的最后一句,解读“痛”。感悟“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三个层次的对话,势如剥笋,情知交融,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实乃顺情、激情、导情、入情的精品。 2.与背景链接,牵线搭桥

文本精炼的语言,琅琅上口,易于诵读。也因为精炼,阻隔了学生对“知音”情的体会、感悟。背景的链接无疑是必要的,此课的课堂链接可谓天衣无缝,拾级而上,妙不可言。

简介主人翁,初步了解。开课出示伯牙鼓琴图,教师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古音古韵的琴声中,款款介绍子期和伯牙的穿着、身份、地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两位主人翁的基本情况,也为下文引起质疑,寻疑探究做了无痕迹的铺垫。

对比主人翁,引起质疑。在学生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知音”,在学生理解了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回忆“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

不愤不启,伯牙和子期身份、地位的差距与“知音”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情感上形成强烈的冲突,学生急于探究“这是为什么”,

处于悱愤状态。

还原“鼓”“听”情景,引发想象。想象画面,进入情境,是古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为了理解“一个所念,一个必得”,教师第三次链接背景。创设“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

的“鼓”“听”情景,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古琴声中,亲历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进而想象的过程。

补充创作情境,加深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知音境界既懂“琴”声,更能懂“情”声,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堂中第四次链接的是《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学生深入体会了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链接重逢情思,升华感悟。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境界。课堂中第五次链接的是伯牙经过一年的启盼,相约再见时,得闻子期去世消息的背景。学生走进文本,换位伯牙,想伯牙所想,说伯牙所说,痛伯牙所痛,深入理解了这种世上绝无仅有的知音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点评.doc》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点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