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教学获奖论文

2020-03-01 17:08: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北京第四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优秀教师获奖论文

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新教材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这是教师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一代的人才。《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改变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多想问题,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的课程观呈现给人们一种新的教学视野,最大的改变的是一些理念方面的事情,是改变完善提升教师的教,改变完善丰富学生的学,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新课改侧重于让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而面对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的滔滔之势,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我们教师,换句话说,教师是教改的最大阻力!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花费大量心血研究现在的教材和大纲,己经非常适应现在的教学模式,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而现在面对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模式,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乡村教师只能是望洋兴叹,举步维艰,很明显,课改更对存在着先天性缺陷的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着、前行着。所以如何防止走入课改误区是当前农村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农村教育防止走入课改误区,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新课课程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注意到,有些教师只片面注重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忽视了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作用,认为看两遍新课标就够了,对其中的有关重要思想认识只停留在字面上,不去深究。

事实上,新课标中的思想十分深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经常学习和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探讨它,充分挖掘其中的深层意义。可以说,在课改的实践中每隔一段时间去研读新课标,都会有新的收获。例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合作与交流”。它们是否是同一概念?如果不是,又应怎样去理解它们?在教学实践中又怎样恰当地运用它们,从而有效地体现他们的价值?总之,我们教育者应该真正站在课改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位置.研究新课标,创造性地运用新课标,挑战新课标,完善新课标。

在对《新课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后,我们要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而使教学形式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如有的数学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采取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事实上应分析采用小组合作的课题内容是否有必要去合作;小组交流时,问题是否明确;小组的组员搭配与分工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因素;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之前是否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环节;合作与交流的时间是否充分;教师在交流与合作中是否当好了“参与者”、“主持人”等角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是否体现出了知识的产生,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知识与能力的再造与创造过程等等。举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讲相似形而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试验。先出示两张不同比例尺的中国地图,让学生选三个大城市连成三角形,并测量他们的边和解,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再是由教师提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定理。在学生回答正确后,提出,要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有什么条件,此后是让学生猜想、实验、讨论,然后进行证明;在得出并掌握相似的判定定理后,教师再提出相似的两个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让学生得出尽可能多的性质,必要时教师给一些提示;在学生提出性质后,让他们对这些性质进行整理,并给出证明,在整理和证明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运用所学知识的作业,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显然,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

逐渐学到了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亦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索发现创造的能力。

新的课改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把“课改”的实质等同于“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行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现状,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构建,努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实现由原本的应试教育向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高创新型的科技人才的素质教育转化。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把学生看做一个能动的人,一个可合作的对象,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在平等的合作中,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不是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与学生一起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是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因而,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课改”的实质理解为“只要在课堂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行了”,要防止简单化。说到底,在课堂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是用“课改”之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很多人说实施“课改”了,就不用注重升学考试了,这恰好是人们很容易陷入的又一个误区。我们不能把“课改”与考试升学完全对立起来,防止绝对化。实施“课改”,并不意味着就不用考试,并不意味就取消了考试升学这种人才选拔机制,也并不意味着课本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就可以不要学生去掌握,更并不意味着教师的

“担子”减轻。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在学习结束时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区分或筛选。这种考试称为终结性评价;二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情况,了解各人的学习优点和不足,以便反馈,同时可以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利改进,这称之为形成性评价。无论是考试的筛选功能还是诊断功能,在现阶段都是必要的。通过考试进行筛选虽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较好的和公平的方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强调“人本”,如果不通过考试,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当然也就无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就很盲目,“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人本”亦无法体现。面对素质教育,我们不能放弃考试,就必须改革考试。在考试内容上,要从注重知识考查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查转变;在考试目的上,要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而不是消磨创造性的活动;在考试分数使用上,要从用分数评判学生优劣向评价教育过程好坏转变。所以本次“课改”,主要是为了淡化考分观念,以进一步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把评价的重心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谐综合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本次“课改”与考试升学完全对立起来,以防止绝对化。

“课改”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自主学习”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让学生自由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若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则势必如一盘散沙,学习具有极大的盲目性。所以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或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而放弃帮助的观点和做法,可能都是不合适的。当然,这种帮助,主要是指引、点拨的鼓励,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打个比方,应当像妈妈教自己孩子学走路那样,既不是抱着不放,也不是放任不管,走歪了指一

下,跌倒了扶一下,不走了哄一下,真走不动了,这次训练就是完成了,说到这里,我想强调探究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态度的更新,这种转变更新的完成,主要不是靠阅读和听报告而是靠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和积累才能达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倡导其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充当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试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只要问题设置恰当、设疑贴近学生实际,设置恰当的台阶,同时保证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学生会表现出超出预料的探究热情,把自身的潜力挖掘出来,真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我学会”到“我会学”,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用“课改”之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应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道德、情感、态度、能力 与价值观才能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们都知道,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课改”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课改”作为一种短期内即能见效的灵丹妙药,以防止庸俗化。可以说,本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又漫长的任务,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教育界工作者要有顽强的意志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常抓不懈。在平日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并及时给予鼓励与培养;既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与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还要重视学生在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基本素养目标,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意志来常抓不懈,切勿急于求成。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教师一定

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新体制下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课改问题其路径必然是曲折的,然而只要依据课标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积极地鼓励学生多思考,实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宽,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开展。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将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我们也必定会看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课改光明的前景,我们也希望农村教育不要走入课改误区,真正体现出课改的实效性,切切实实能提高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

优秀教师获奖

优秀教师获奖感言

优秀教师获奖感言

优秀教师获奖感言

优秀教师获奖发言稿

优秀教师获奖感言

优秀教师获奖感言

优秀教师获奖感言

优秀教师获奖发言稿

优秀教师获奖感言

《优秀教师教学获奖论文.doc》
优秀教师教学获奖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