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市街》——属于萧红的故事(推荐)

2020-03-01 23:06: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萧红在商市街的那些日子

摘要:《商市街》对于萧红来讲,是一部缅怀过去、缅怀萧军的作品集。贯穿散文集的两个人物“吟”和“华郎”其实质就是作者萧红与萧军。萧红对于入住商市街的那段日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过去,还有未来。即使在那段时常伴随饥饿、寒冷的日子里,萧红也对生活表现出了无比的热爱。

关键词:萧红;散文集;《商市街》

Xiao Hong in the commercial street days

Abstract: \"Busine city\" to Xiao Hong, is a history of the past, cherish the memory of the Xiao Jun \'s works.Key word: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eays two character \" Yin \" and \" Hua Lang \" is the eence of author Xiao Hong and Xiao Jun.Xiao Hong to move into the commercial street days, performance is not only the past, and future.Even in the often accompanied by hunger, cold days, Xiao Hong also showed great love of life.

Key word: Xiao Hong;Collection of eays;\" Busine city \"

《商市街》奠定了萧红作为散文家的声誉,正如《生死场》奠定了她的小说家声誉一样。美国学者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将《商市街》同《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并列,称它为萧红的四部代表作之一。

《商市街》是萧红和萧军在逃离哈尔滨后,经过两年时间的过滤和感情的沉淀后,萧红以悄吟为笔名,于1936年8月在上海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该书出版不到一个月该书就再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一、生活的真实记录

《商市街》共收散文四十一篇,完全是萧红与萧军两人在哈尔滨生活的真实实录,其书名就取自他们所住街的街名。散文从他们居无定所的《欧罗巴旅馆》写起,直到别离哈尔滨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正如萧军强调的那样:“这仅仅是一点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1]。也就是说,萧红在写《商市街》的时候,是把自已经历过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经历中内心的情感,作为创作源泉的。

萧红动情地追怀往事,表达了她对商市街的生活无比珍视、无限怀念,也表现了她对萧军的钟情,尽管后来两人的婚姻出了问题。萧红这样写《商市街》,除了忆旧,是有所寄托的,那就是她希望萧军也能像自己一样珍重感情、不负初衷。进一步说,萧红的《商市街》就是写给萧军的,是两人世界的反顾。

二、个人的内心独白

在这部散文集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我”不尽的等待。这是《商市街》中最典型的场景。党小军外出为生活奔波时,萧红就倚门望归。这对贫贱夫妻的恩爱竟使房东女儿羡慕。在《他的唇上挂了霜》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大多数时“我”总是一个人呆着。对于“我”来说,最多的就是时间,就是无所事事,于是“我”的思绪多了起来,思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就这样从萧红的内心流露了出来。即使华郎在家,大多数也是保持沉默,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即使是在交谈,也只是各自说各自的,似乎没有在仔细听对方说,好像是讲给自己听的一样。

散文集中有很多篇幅是写饥饿、孤独、受人歧视等独有的感受,对这些心理感受的描写,萧红往往用了一些的意识流手法。就拿写饥饿感来说吧,萧红从各个角度,变换着技法,写出饥饿引发的视觉、嗅觉、听觉上的幻像,深入揭示了萧红在饥饿线上挣扎时的心理意识的流程。如作者在《饿》中“那种想头越来越充胀我”的时候,觉得“列巴圈比每天也大了一些”;在《他去追求职业》中又写到,“有的房间门上已经挂好‘列巴圈’了”,悄吟觉得“好象那成串肥胖的圆形点心,已经挂在我的鼻头上。”这是从视觉引发而来的幻觉。

三、直白细腻的语言

在语言风格上也有自已的特点,那就是行文的简洁、自然和有力,正如葛浩文所评价的那样:“她无论在对话或叙述的章节中,已是非常技巧地避免使用华

[3]而不实、枯萎无力或过分纠缠不清的语句”,“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商市街》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我”与郎华之间的对话,简单、利索。如,在《雪天》中的三组对话,“他问我:‘够不够?’ 我说:‘够了。’我问他:‘够不够?’他也说:‘够了。’”他们相互都问“够不够”,这仍是明知故问,而又都答“够了”。够什么够?分明是不够的。这一组对话,包含了他们多少辛酸,多少爱恋。同时让读者洞察了他们的生活、个性和潜意识,从而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此外,萧红具备捕捉细节的本领,尤其是当她叙述自已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抒发自已内心感受,或描写自已熟悉的事物时,这种捕捉细节的本领,就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家庭教师》中有这样的细节:“走进房间,象两个大孩子似的,互相比着舌头,他吃的是红色的糖块,所以是红舌头,我是绿舌头。”寥寥几笔,淡淡写来,却栩栩如生,一个简单朴实的细节,把两个人在窘迫的生存环境中,内心仍保有童真的莹澈,以及两人之间缠绵悱恻,爱恋相依的情愫表现得相当充分。

总而言之,商市街对于萧红来讲,不仅仅是曾经停留的地方而已。它对萧红的意义,可以说和萧军对于萧红一样重要。她感谢萧军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相知相守。

接下来我将具体从以下三篇散文来分析。

《他唇上挂着霜》

似乎“我”要做的永远都是等,无尽的等待。白天,“我”虽有手有脚,但却只能静坐,等郎华回家,等他带吃的回家。晚上,即使郎华在家,在外忙碌了一天让他疲惫不堪,即使是睡觉也不翻身。“家”,对于“我”来讲就是:“没有阳光,没有暖,没有声,没有色,寂寞的家,穷的家,不生毛草荒凉的广场。”“家”只相当于一个空壳。 郎华为了生活,不段地在外面找活儿,似乎他每天要做的就是外出挣钱养家。工作的时间排的满满的。留给“我”的只是他的背影、只是等待。其实,在笔者看来,郎华这有着不明的怒火。每天在外奔走,即使天气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大,即使唇上已经挂了霜,还是要继续赚钱,为了不饿肚子。然而,即使不停地赚钱,还是不能使生活充裕起来。日子过得非常拙荆见肘。

再者就是与邻家小姐们的对比。邻家小姐可以不用为饿肚子发愁,她们的肚子在“我”看来想必是饱饱的。除了生活必须之外,她们可以穿很大的皮领子和她很响的高跟鞋,可以吃炸酱面,可以看电影,还可以戴耳环。而我们,郎华只能穿着傻鞋、光着脚去对门教武术,即使对门家有小姐。其实在这里着表现了小姐们的虚荣。平时很生疏的关系,却说起了电影的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在这里对门家小姐的“耳环”与郎华唇上挂着的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样的亮闪闪,引人注意,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但现状就是如此。即使郎华唇上挂着霜,还是要去上课。这也说面了,即使条件艰难,我们还是应该迎面而上.尽管萧红有过那么多、那么沉痛的不幸,但她却从不悲观。

《欧罗巴旅馆》

《欧罗巴》是散文集《商市街》开篇的第一篇,是“我”与郎华入住商市街的第一天的叙述。

“我”步履艰难,就连三层楼高的楼梯也望而止步,感觉到了“两条颤颤的,不属于我的腿”,之后就连手也开始打起颤来。居无定所的生活让“我”有点无法接受,“我”只想有个躺的地方,因此“等我走进那个房间的时候,和受辱的孩子似的偎上床去”。

可以从文本中看出旅店何等的简陋,但还过得去。白色的墙纸、白色的桌布、白色的床,同时也很便利,因为房间足够的狭小,只要一挪身,就能伸手拿到任何东西。然而,就连那五角一天的租金,也付不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一切被拿走,屋子变得空荡荡的,“一秒钟,这洁白的小室跟随她花色的包头巾一同消失去。”就像遭打劫一样,让人好不伤感。在这里除了表明“我”当时的落魄处境之外,还讽刺了那些茶房。当我们决定不租时,他们的动作之利索,不人能及,毫无通融之情。可以看出,“钱”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表明当时的社会充实着一切向钱看其的味道。

笔者觉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所谓的“中国警察”。在中国的国土内,竟然还提醒我们随身带剑要考虑日本宪兵的感觉,这是何等的可笑。这表明,“中国警察”都是一群恃强凌弱之辈,在普通百姓面前耀武扬威,然而面对日军,只是躲在人民的背后。对于这件事,作者并未从正面直接切入,而是通过这样一件佩刀的小事,来指戳他们的软肋,更具嘲讽意味。

“天明了,是第二天,从朋友处被逐出来是第二天了。”这即表明了作者无限的感伤,被朋友逐出来,可以想象何等的难堪,同时也表明这样的日子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会有些什么呢?何时才会完结呢?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

《最后一个星期天》

“到江边去呢?还是到哪里去呢?”作者在这里映射出自己该何去何从的疑问。我们要去哪?这一点令“我”感到迷茫。“我”总是跟着郎华的脚步,因此 ,当“我”快要离开商市街时,我还是会提问“我们什么时候走?”从第一天入住“欧罗巴旅馆”到离开商市街,从来都是如此。

其实这也表现了作者对商市街的不舍,在这里尽管日子很难过,尽管“家”没有温暖,像一个“广场”,我依旧很舍不得这里。这里是“我”与华郎在最艰难的时刻的相守。我一直在“等”华郎,等他停下来,或者让我赶上去。萧红动情地追怀往事,表达了她对商市街的生活无比珍视、无限怀念,也表现了她对萧军的钟情。

“我”像刚搬进欧罗巴旅馆一样,“双腿发抖,心往下沉”,唯一不同的是“忍不住这从没有落下来的眼泪,是哭的时候了!应该流一流眼泪。”委屈的泪水,或者是不舍的泪水终于爆发出来了,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应该流一流眼泪”。笔者认为,这就像是与过去的告别,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大多数的时候我都在忍受着饥饿,都在等待着食物、温暖以及郎华,但真的要离开时,是需要勇气的。

[4]萧红曾说:“我本一无所恋,但又觉得到处皆有所恋。”对哪怕是一件物品,只要是与她朝夕相伴,她也怀着少有的女性的温情。对于每日细细相处的东西,即使是锅铲瓢盆也让她有所记挂。“卖掉小水壶,我的心情更不能压制住”、“大炉台上失掉了锅,失掉了壶,不象个厨房样。”其实,他们才是与“我”相处最多的。“我”在等待时,他们也在等待,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是“广场”上的装饰品,始终与“我”在一起,甚至超过了与华郎在一起的时间。可能在萧红看来,似乎他们是一条战线上的。

注释:

[1] 萧 军:《商市街·读后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2][3] 葛浩文:《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第69页。 [4] 萧 红:《沙粒·三三》,《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3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萧红/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 [2]马云.萧红《商市街》的创作心境与情感世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1 [3]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6

《商市街》——属于萧红的故事(推荐)

龙腾商街简介

萧红translation

萧红传记

萧红观后感

萧红简介

忆萧红

萧红简介

哲理故事:机会属于有心人

太原:街的故事

《《商市街》——属于萧红的故事(推荐).doc》
《商市街》——属于萧红的故事(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