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2020-03-01 17:27: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要求,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 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转变农业发 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依靠,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 新能力,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努力提高土地产出 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强大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 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2015年 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动态数据库基本建立,并初步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 2.具体目标: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巢湖、淮河等重点领域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15%。

三、工作重点

1.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模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在“菜篮子”主 产县全面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大尾菜回收利用、畜禽清洁养殖、地膜回收利用等为载体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建 设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先进适用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农业清洁生产 认证制度。

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和“三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品牌培育和认证步伐。建立健全政府监测、产地企业自检、社会商检“三位一体”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手段,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启动全省农产品产地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在农产品 重点区域,组织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监测、修复等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清洁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监管制度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机 制。

3.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养殖业发展布局,引导养殖业向适度规模、相对集中方向发展,种养结合,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健康化生产。依托特有的水文、气候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产业。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生物转化、生物质能源、工业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秸秆禁烧执法检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禁烧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应用“猪—沼—果”、“猪—沼—菜”、稻鸭共育、稻鱼(虾、蟹、鳅、鳖、龟)共生等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实施好桐城市农业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4.大力培育新型治理主体。大 力发展农机、植保、农技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 化服务体系。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服务。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等,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

5.大力推进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落实好《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 部署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在重点流域实施一批农田氮磷拦截、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等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总结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继续实施好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加强单项治理技 术的集成配套,积极探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机制。

6.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建 立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产地环境等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动态监测,及时掌握面源污染及产地环境安全变化动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业面 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对调查、监测数据实行实时更新、汇总和分析。建立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领导 决策提供参考。加大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农资企业经营行为,杜绝不合格农资流入市场。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 监督管理,严格监管影响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的各类污染源,加强农业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提升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进 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科学咨询和综合决策机制、专家会审制、定期协商会商制、信息发布制等,促进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民主化;建立农业生 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度;严格考核,定期检查和监督;加强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各项任务 有效落实,逐步形成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防治机制。

2.加强法制建设。贯 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等规 章和标准,依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对破坏、浪费农业资源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建立资源补偿和生态补偿制 度,健全政府无偿和有偿扶持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

3.增加资金投入。立 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在不改变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集中捆绑使用, 重点投入大中型沼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农 民群众投工投劳,自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科技支撑。强 化农科教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破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亟待解决的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破解制约瓶颈。推进农林牧渔融合协 调,加强

一、

二、三产业相互支撑,促进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协调、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强化技术培训,推广应用规范、成熟的生态农业模 式及其技术,推广科学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标准化、清洁化、健 康化养殖技术,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

5.健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构建设,充实人员队伍,提高装备水平,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6.加强宣传教育。充 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采取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各种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营造有利于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 围,发动群众参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与技术,结合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对广大技术人员、农民示范 户,开展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面源污染

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汇报

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定稿)

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荐)

黔西南州农业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调研

农业面源污染251

《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
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