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讲稿

2020-03-04 02:07: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平移和旋转》集体备课讲稿

城发小学 刘春秀

我备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2、移一移。第20页“试一试”第1题。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

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了多远?向上平移5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说得真棒,瞧!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区别平移、旋转。

完成第19页“说一说”第(1)(2)题。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

完成第20页第(3)题。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指名上台展示。

(二)拓展练习:

1、完成第20页“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20页第

1、

2、3题。

六、板书设计

《面积》集体备课讲稿

城发小学 刘春秀

我备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引导探索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

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6、汇报操作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分一分》集体备课讲稿

城发小学 刘春秀

我备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分一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一、创设情境

本学期初始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小数,还知道什么是整数、自然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叫做分数。

二、引导探索

(一)分一分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二)涂一涂

(三)折一折

1、用依仗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2、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1)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1/4。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4。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 )。 (4)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3、介绍分数:像1/2,1/4,2/4,……都是分数。

(四)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 求平均数》集体备课讲稿

城发小学 刘春秀

我备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 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平均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篮比赛,最后老师把比赛的结果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提出思考:到底奖牌要分给哪一组?

二、探索新知。

第一种解法:分别用“总数÷人数”的方法,计算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篮球的个数。

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个)

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个)

第二种解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师小结:通过研究奖牌发给谁这道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拓展: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解答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谁能举例?

三、巩固练习:

1.本道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来进货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联系气温的升高,可以联系休息日等问题。

2.做书本第73页练一练第一小题。

学生讨论并汇报。有的学生说,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应该发给第一组;有的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因为第一组的人多,第二组的人少,不公平。从而得出应该要看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

让学生尝试解答。

生汇报。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发言稿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小结

三年级集体备课

一年级集体备课讲稿

不等式集体备课讲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计划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推荐]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讲稿.doc》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