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2020-03-03 18:29: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雨霖铃》教案

济宁一中 田利峰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习惯,体味《雨霖铃》所抒发的情感。

2、赏析词句,学习《雨霖铃》的抒情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对景、情关系的分析,学习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阅读一则逸闻趣事。(投影)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文段中的柳

七、柳郎中指的是谁?从这则逸闻趣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两人诗词的题材、风格不一样,一个是豪放派的大家,一个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通过“我词何如柳七”,还可以看出柳永的词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苏轼,“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课前,我请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关于柳永的材料。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柳永。

老师准备了关于柳永的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关于柳永,同学们要知道他是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作家,并且创作了大量 慢词。慢词,即词句较多,节奏比较舒缓的词。

简介中提到,柳永原名三变,后来改名为“永”,他为什么要改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考进士,不得不改。青年时期的柳永,壮志满怀,和许多文人一样,渴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第一次参加京城科考,结果没考上。杰出青年柳永心想,我还年轻,我有的是才华。于是几年后第二次参加科考,但仍然没考上。此时的柳永心情难以平静,写下了《鹤冲天》一词,其中有两句是: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投影)这句话很快流传开来,也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耳中,他记住了这个叫作柳永的书生。又是几年过去了,柳永第三次参加科考。这一次,主考官这一关倒是过去了,但试卷呈到宋仁宗那里,却换来了这

1 样一句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投影)这伤透了柳永的心,遂厌恶官场,流连于秦楼楚馆,并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50多岁的时候,再一次参加科举,因为前车之鉴,于是改名为“永”。这一次,终于考上了,但只得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在他离开京都汴京赴任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铃》,今天,我们便来共同学习这首词。

二、吟咏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1、“雨霖铃”是这首词的题目吗?(投影)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雨霖铃”。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2、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恰当停顿。

3、请同学们听范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轻重音,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请同学们评点刚才的范读。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

4、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对这首词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5、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点。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

三、体味情感,把握意境

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一)品评词句,体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寒蝉凄切”三句

解说寒蝉的两种意思。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柳永和恋人离别的节令、地点、时间和天气情况。

2 作者仅仅想告诉我们这些吗?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我发现古诗词中,写蝉的诗句很多。(投影)蝉,不再是单纯的蝉,而成了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成为了诗词中的“意象”。(投影)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学们在鉴赏写景的诗句时,要学会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人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来抒情,这是什么抒情方法?

自由读。

2、“执手”两句

就要分别了,又是怎样的情形 ?如果将“别离图”按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你们看可以画成几幅图?请学生具体描述离别情形。

哪一幅图景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要明确细节描写的手法,并适当拓展,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体会难分难舍的情感。

3、“念去去”三句

就要与心爱的人远别了,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须明确“念去去”的意思,并点出“念”是领字,表明这一句以下是他对离别后的情形的设想。

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分析所创设的意境及其蕴含的感情。请学生读一读,通过读体会这种感情。

4、“今宵酒醒何处”两句

如果说对离别时情形的描述是实写,那么,对别后路程的设想可以称为什么?——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描述将来的情形或以前发生的事情,可以称为“虚写”。(投影)

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思绪,面对泪眼婆娑的恋人,作者通过设想此去行程,进一步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除此之外,他还想到了什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拿起笔来,描述一下这幅图画。

3 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可采用探讨合作的方式,通过对意象的个别分析和整体把握,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 要通过诵读,来体会,品味。

5、结尾两句

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了作者与恋人离别后内心的凄苦和惆怅,但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否就此达到了高潮?作者又是怎样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学生默读结尾两句)

——没有。作者想到这一去将可能连年不归,即使有良辰好景也无心欣赏,无人共赏,而那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也无人诉说。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内心的哀伤、孤苦之情,把感情推向了高潮。

6、小结这首词的情感脉络和艺术手法

现在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一个大问题上。哪句话集中表达了这首词的情感?那么,这种“伤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注意把内容和手法结合起来分析。谁能尝试总结一下?

——全词从离别前的环境入手,融情与景,营造了凄凉悲切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无绪催发”“泪眼无语”离别场景的描述,表现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接着,词人通过对“此去行程”“别后境况”的想象,抒发了孤清寂寞、愁肠百结的相思之苦。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又通过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故清人冯熙评柳词说:“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雨霖铃》便突出体现了柳词的风格特色。

(二)把握诗词的意境,编写《雨霖铃》MTV脚本

词,本来便是和乐歌唱的,如果把《雨霖铃》拍成音乐电视,同学们能否为它编写一个MTV脚本。怎样编写MTV脚本?给同学们举个例子。(投影)

现在给同学们播放今人演唱的《雨霖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歌曲,去想象《雨霖铃》所展现的画面,去感受作者那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听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段MTV脚本。(播放)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感受诗词所创设的意境。

五、拓展练习

通过对《雨霖铃》的鉴赏分析,我们学习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首经典老歌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投影)

请同学们先把这首词朗读一遍,然后,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一句或第二句。

六、课外作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句,关键在于典型意象的选用和叠加。但同一杯酒,既能消愁,也能表达欢快豪迈的的兴致;风亦如此,春风习习,而秋风萧瑟„„请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一些运用酒意象或风意象的诗词,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分析它们各自寄寓的复杂感情。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doc》
雨霖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