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改教学体会论文(材料)

2020-03-01 16:52: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历史新课改教学体会

六盘水市五中:代红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些话已经回答了我们教育的重要性,哪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往哪里走?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生在学校应该怎样学习?三年的高中生活结束后他学到了什么?这三年的学习对他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这样的一幅漫画,学生在进校前,脑子里有各种图形,有的有三角形,有的有正方形,有的有矩形,有的有圆形,可是经过教师的调教,出校时所有学生脑子里都只有了椭圆形。把学生培养成同一个想法、同一个模式,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吗?

纵观历史,但凡有作为的王朝、民族,都是思维活跃、才能各异、人才辈出的。所以,我们现行的教育出现了大问题,走进了死胡同,必须要改革。教育改革已经推行许多年,许多地方已经初见成效,而我们贵州2010年才参加,虽然有了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个地区的学情、生源不一样,所以实践起来难度还是蛮大的,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体会新课改的意图,并努力地将新课改精神贯彻下去。在这里简单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首先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叫“填鸭式”教学,一堂课全由教师在讲,讲少了会被认为教师业务不精懂得不多,所以一上课就拼命地讲,从打铃的第一分钟一直讲到最后一分钟,还不愿意下课。说得是唾沫横飞、眉飞色舞,但同时也疲劳之极、嗓子冒火。同事见此情此景还嘻皮地说“这就是历史教师的本色,能说会道。”听到这样的话我通常会冷笑一声算作回答,感觉我们历史教师就是只会耍嘴皮子。学生听一节课后又怎样呢?由于课堂上老师讲太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听的内容太多了记不住,有的干脆不听反正历史考试都是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而且教学中会脱节,高一时会考简单,讲的也简单,有时还会考前勾重点,学生没有形成历史的思维,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会考也就过了。高二时开始向高考接轨,试题灵活、上课难度加大,学生就不适应了,也就不喜欢历史了。为了分数,压学生背书,考完后什么都记不住。学生对历史老师也没什么印象,下课后像不认识一样,也不会和老师打招呼,师生之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课堂上,老师也不注意学生的反映,抱着“有效无效责任尽到”的心态,把教学内容讲完就算,关注的是教材不是学生,教的是教材不是学生,备课也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几年下来,学生换了几届,对教材滚瓜烂熟,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但知识却没更新。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个毕业证,上面写:历史合格或良或优。再回想学到什么了?只记得参加了考试,其他什么也记不得。换句话说,对历史的记忆只是一个成绩和一次考试,仅此而已。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不容学生半点挑衅,因此闹了许多不愉快和笑话。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但一下课学生就生龙活虎。这些问题可能许多老师都遇到过,问题可能就出在教师的观念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标。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光靠教师“填”是不行的,得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学生提问题才说明他在思考,思考了才有可能创新,才有可能实践。我们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发现问题不可能由学生独自来完成,也就是说需要老师引导,既要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又要发挥老师的主导性,所以我们应该由教师的“一个主体”观念变成“双主观念”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导,把“双主”

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实践的教学中,不把考试分数放在第一,而是把学习过程放在第一,课堂上会先设置一个与课堂相关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然后见机抛出一个问题(一般在书上可以找到的)给出一定时间让同学们找,有时点名回答,有时师生一起归纳。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会给出材料,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共同得出答案,绝不会一下就给学生讲答案,如在讲“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节时有这样一个思考题:通过查找苏格拉底有关资料,思考古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弊端。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前一周布置。等到我检查时,没几个查资料的,就是查资料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幸好我多一个心,我已经将苏格拉底的资料整理好印刷出来(学校没有多媒体,无法投影展示资料)每人一份,内容包括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审判,苏格拉底的几个小故事、服毒时的一张油画、几张头部图片。先让学生读资料,让后让学生说说对苏格拉底的印象,大家共同的印象是:博学、睿智、胸怀宽大、乐于助人、关心别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简朴、乐观、视死如归,一个伟大的人。显然同学们喜欢他。我们再提示:他怎么死的?学生说:被500人陪审法庭判的死刑。再提示:等于是被他深爱的人民杀的,如果是你,你舍得吗?学生:舍不得。老师:哪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学生思考。我提示在书上什么地方找。学生看书后回答:被人利用了。然后自然得出“暴民政治”。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记住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也提高了问题分析能力,还受到了伟人人格魅力的感染,在学生心理上留下良好的影响,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这也正好符合“人文精神”的教育,完成了三维目标的教学。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往教学一般只用讲授法,老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的听。现在教材变了,给了我们很多自主的空间,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更加突出重点、难点,对重要问题可以补充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总之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讲解,不像老教材面面俱到。所以在教法上就多样和灵活,一节课往往采取多种方法并用,如讲“1787年宪法”时,我先设置情境:美国广场上(没具体广场)竖着一根旗杆,飘着美国的国旗,这是由什么图案组成的国旗呢?学生会马上回答:由条形和星形组成的。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又问:这有什么意义吗?学生:代表美 国的州。讲:这里包含了美国两段历史·······这里要求学生看到书上的地图,找出独立时十三个州的位置和西进运动后得到的领土,让学生形成一个动态的空间意识,树立发展观。之后我加了一个内容,给学生介绍了印第安人的情况,向学生展示了他们独具魅力的文化,之后再发感慨:文化的不可复制性,激发学生热爱世界的情感。在学生对美国有兴趣时切入课文内容,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中。分析完“年轻美国窘境”后,明确美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再次树立发展观、奋斗观。在分析宪法时加入材料(材料:华盛顿在遗嘱中要求夫人在他死后将家中的奴隶给解放了,问:华盛顿为什么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帮助学生理解三权分立,在处理材料时先让学生思考并让同学说出他的答案,然后再由老师分析。学生会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好。宪法里的权力制约、利益平衡,是要防止暴民政治(这一点讲苏格拉底时学生印象很深,一下就可以理解)说明制宪者想要建立一个人类理想的社会、公平的社会,他们的胸怀是广大的。这里对学生进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在讲到宪法影响时,再次用美国地图发展过程,说明总统共和制的作用,前后向呼应。在这节课用到情境导入法、问题启发法、地图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分析归纳法、资料引入法,培养了学生多种情感,不单为讲知识而讲课。知识记住了,能力培养了,情感烘托了,三维目标基本实现。

教育中众多问题不可能一下解决,改革的路还很长,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每天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每天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这将是我们教育改革成功的开始。全体同仁努力,我们的学生进校时头脑里有各种想法,出校时头脑里有更多的想法。思想不是被钳制了,而是被激发了。这时教育有望,民族有望。

历史学科中人文精神教育素材浅析

六盘水市五中:代红信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些规定:

1.在“前言”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性质”中,进一步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历史学科的功能在于“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4.“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必修课的功能是“进一步提高人文含养”

5.“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再度强调,“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念”,并强调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6.“内容目标”上增加了有关人文主义的历史内容:“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认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等。

7.“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发挥历史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加深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

不难发现,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新“课标”的灵魂。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只看作是知识点的传授过程,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不断生成。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品,漠视“人”的存在,无视“人”的尊严,无视“人”的情感,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学生每每“谈史色变”。新课程重塑人文主义精神,凸现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把“历史”从“政治”中解放出来,注入人文主义的新鲜血液,历史教学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并实践人的价值与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质量的精神。人文精神既注重个人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又关心他人、社会、人类的进步事业,关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未来命运的追求和思考。总之,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

历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学习“隋唐经济史”时,唐朝为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采取防火烧山、围湖造田的做法。我们可以就此为切入点,启发学生“防火烧山、围湖造田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一般会回答:良田多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老师肯定学生答案,这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和精神;接着又问有没有消极影响。学生恍然大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样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应协调一致”的道理。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通过列表归纳科技成果,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通过叙述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进取、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通过诺贝尔发明炸药,指出“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危害人类”;以日本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会,迎头赶上,指出“科学家有国界,科学无国界”的道理。认真回顾“二战中日本给亚洲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处置不彻底”这段历史,就能理智地分析“当前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和发表对中日关系发展不利的言论”一事,从而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萌发对祖国、对人民、对未来无限崇高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与史学巨著《史记》”时,补充一段司马迁为写《史记》历经千辛万苦、忍辱负重的史料,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奋斗不

止的积极人生态度。中外有许多做人的典范,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恳忘我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崇高志向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精神;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苏格拉底立志做思想的“助产婆”为民服务的伟大情操;爱迪生“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的历史使命感与乐于奉献和不怕吃苦的可贵品质。通过对罗斯福和希特勒成长历程的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给他们施加的影响,说明良好教育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世界的不可估量的贡献和作用,树立学生对美好的、伟大的事业的追求。通过对丘吉尔成长过程的分析,挖掘他从差生到优等生到位居英国首相,让学生知道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不可以没有兴趣爱好和放弃兴趣爱好。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人类三次科技浪潮等,这无不体现出人的聪明才智。中国近代的一些仁人志士为捍卫国家主权,抛头颅,洒热血,演绎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历重要的史,这无不彰显出人格的尊严和魅力。更有一些先行者,如魏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在那茫茫长夜,为拯救吾国民众,上下求索,锐意前行,终于探索出一条强国御侮之道,这无不显示出人的智慧高超和思想伟力。近现代史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刘胡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无不让我们景仰追慕,对学生是一次次精神的洗礼。这些生动的素材,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生品味无遗是有效的。

历史新课改体会

高中英语新课改体会论文

新课改教学体会

浅谈历史新课改体会[优秀]

历史新课改 新体会 新生活

历史教学新课改初探

新课改体会

新课改体会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新课改以来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改教学体会论文(材料).doc》
历史新课改教学体会论文(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