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教案

2020-03-03 08:55: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楚门中学高一语文教学设计之“历史的回声”《永志不忘·落日》2007.1

2《落日》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落日》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然整个专题属于“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但可以以学生的“自我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不必面面俱到,句句落实。

《落日》从文体上看属于新闻类的“通讯”,曾被编入大学新闻系教材,学习新闻写作的人常视之为范本。应以此范本引导学生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和基本写法,教学过程可围绕这一重点展开。

《落日》记录了一个极有历史意义、值得“永志不忘”的瞬间,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的好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应着眼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危机感,让学生确有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结合研读文本,介绍一些通讯写作的知识,体会“范本”的示范性。

2.领会文章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发学生的“历史之思”。

3.提升学生实际采访和撰写通讯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有资格叫作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

师:历史与现实其实是不可分割的,苏洵、杜牧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苏轼、稼轩咏怀古迹,心潮难平。铭记历史,正视历史才能“明兴替”、“知得失”,才能把握今朝,赢得未来。今天有人面对历史百般回避,妄图篡改,甚至把“入侵中国”改为“进入中国”,感谢60多年前《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先生以他的如椽大笔记录了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一幕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多媒体投影出《落日》,附图: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前排右)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二、〔背景介绍〕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日本投降之时,《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是当年采访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朱启平,原名朱祥麟。“七七事变”后,他辍学南下,于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杰出记者”。在高手云集的各国记者中,朱启平就此撰写的长篇通讯《落日》被誉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收录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落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因此成为永垂史册的经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一句话新闻概括这个历史性时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945年9月2日上午,美舰“密苏里”号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人投降。

思考:

 作者为何以“落日”来命名呢?

[颇有文学色彩,意蕴悠悠:虽然签字投降发生在上午,但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以太阳旗为其标志,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补充:文章的一组小标题相对于《落日》这个主标题,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都比较实在,主标题则显得较“虚”,这样虚实结合,相得益彰。小标题交代各段主要内容,在结构上使文章眉目清楚,层次分明;很自然,“签字场所”交代环境,“代表到来”介绍双方人物,“仪式开始”交代签字过程,“投降书脏了”补充细节、插曲,大体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仪式开始”这一部分应属于重点片段,是整个通讯的高潮部分。

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场景?

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场景?为什么?

(同学交流)

四、把握倾向进而体会情感

请采用跳读,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分析。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出示日军侵华简录(有关图片)

血与泪,永志不忘。

 朱启平晚年,与老友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有各国记者

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请大家思考作者的这种“中国立场”体现在何处?请举例说明。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

如:(1)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告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作者用一种冷静但轻蔑的口气来揶揄日方投降签字代表,让人有一种“痛快”的感觉。

(2)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作者联想巧妙,联系历史,有一种一雪前耻、正义必胜的历史必然性蕴含其中,使人振奋!

(3)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在这里作者从历史自豪感上升到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的危机感,回望来路,语气沉重,有一种透视历史的澄明之感,他指明了民主团结才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出路所在,立点较高,使我们每个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份量压在心头。

„„

 通讯写作,国外新闻界一般不主张作者直接发表议论,认为主观评论会妨碍新

闻的客观真实性,你如何评价本文的这种“评论性”“倾向性”,可以自由讨论。 同学交流看法。

[朱启平在叙事时感情是平缓的,冷静的,尊重事实且报道事实,只是在叙事之后会用一两句话“画龙点睛”,忍不住“跳出来”议论两句。应该说“恰到好处”。任何新闻其实都有它的“社会性”,纯粹的客观性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 总结:

通讯的评论性与议论文不同,议论文文体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而通讯则紧扣人物、事件的特点,给以评述,笔墨不多,一笔点破,在中国的史传散文中也可以寻找到传统。本文由“九一八”、“年轻水手的话”自然引发议论,看是信手拈来,其实颇有“眼光”,或理在情中,或因事言理,以充分展示复杂的新闻事实,把过去—现在—将来紧紧联系,给人以鲜明生动的现场感和立体感。老新闻工作者严秀谈到朱启平的新闻作品时说:“新闻而不要成为过眼云烟,我以为关键只在两个字:眼光。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似乎就在这两个字。”

五、关注现实进而深化文本(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投影)

联系现实考虑:作者想告诫我们什么?(同学交流意见)

投影“一封特殊的信”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铭记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近几年来,中日之间关于东海钓鱼岛主权之争、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及一些大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部分教科书关于战争事实的掩盖和歪曲表述等等事件,都充分表明中日关系值得我们深思。(投影相关图片) 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最快的速度浏览消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标题十一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

主体(第

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 比较“通讯”与“消息”

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

公民责任感倒金字塔式结构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多媒体投影出材料】《历史题该怎么考(节选)》张寿卿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磨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

天啊!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

——摘自《读者》2004年第20期

学生讨论,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注意引导,重在唤起学生之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但在对待今日的中日关系上,宜冷静理性,忌盲目极端。

[课堂小结]

日本投降后,朱启平随美军第一批军舰登陆日本,在日本各地旅行,观察交流采访。所见所闻使他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深刻的忧患意识,他在《日本投降是临时休战》一文中写道:“我们应当怎样呢?民主团结以求国内和平,全民奋发,建设工业国家!„„人贵自助,国贵自立。我们不可忽视了!中国虽胜犹弱,而弱国永远遭人欺凌。„„中国虽然最后胜利了,成了四强之一,但是千万骄傲不得,松懈不得!旧耻尽除,气象更新,目前机会,千载难逢。”到今天重读此文,仍能体会到作者的赤子之心和睿智目光!

我愿意引用2004-10-26南方网-南方社区署名“于樵”的一位网友的一段话来结束本课:

历史题该怎么考?这不仅仅是我们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问题,同时也是出给每

一个中国人的考题。要解答好这个考题,不仅是要知道我们受过多少屈辱,割了多少地,赔了多少款,更应该明白为什么会割地赔款,怎样才能不让历史再度重演。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历史,要让国人明白,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其根本原因不是列强如何贪婪和凶残,而是我们自己国家的贫弱。国际生态就是弱肉强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要想外御强敌,必须先使自己的国家强大。我们认真反思历史,最终目的是要超越历史,寻求一条强国之路。我们在告诫自己勿忘国耻的同时,更要认真思考现实问题。多一点历史责任感,少一点怨天尤人;多一点务实,少一点空洞的口号,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才是真正的爱国之道。因此我们的忧虑不应该是日本的态度和做法,而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六、[布置作业]

《导学大课堂》《常规训练》相关作业。

《落日》教案

落日教案

《落日》教案

三亚落日教案

落日教学教案

《三亚落日》教案

落日

落日

长河落日 课件 教案

三亚落日教案.doc

《《落日》教案.doc》
《落日》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