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小孩子讲故事

2020-03-02 18:31: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二章

如何给小孩子讲故事

在家庭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夫妇之间、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松居直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遇到这样问题: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小孩子。每个家庭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原因大概都差不多。或许是很多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把阅读作为育儿的一个必要工作,或许是没有刻意为孩子提供一个喜欢上阅读的环境。许多家庭对陪伴孩子读书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经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个调皮的小孩子,在家门口发现一个毛毛虫,他觉得毛毛虫很可爱,于是兴高采烈地把毛毛虫带回了家里。可是妈妈看了感觉很不舒服,转着弯对孩子说:“快把它送回家吧,要不然毛毛虫的妈妈会很着急的。”孩子很是听话,一转身跑了出去。妈妈很是得意,不想孩子又跑了回来,手里竟然又多出了一条毛毛虫,很很认真地对妈妈说:“看,我把毛毛虫的妈妈也接过来辣啦!”

家庭中的教育活动并不会按照书本的里规则按部就班地进行,养育孩子常常会遇到挑战,当我们把教育看成一门艺术时,孩子的成长才能获得最大的益处。

一个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念书、讲故事。有一天,电视上播放讲故事节目,一个非常专业的阿姨在电视上讲故事,在大人看来这是个非常好的节目。那个5岁的女孩一开始很感兴趣地看节目,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去找妈妈,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问:“电视上的阿姨不是讲得挺好,挺有意思吗?”于是孩子回答说:“可是,电视上的阿姨不能抱着我。”

这就是孩子的内心情感。当让孩子靠在怀里读书给他们听时,我们的心情可以传达给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传达给我们。这时孩子和父母最容易产生内心共通的世界。现代家庭,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多会由家中老人带着,他们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可以照顾的比较周到,但对阅读并没什么感觉,觉得丢给孩子地摊边的画报或小人书就可以了。很少会将亲子阅读与吃饭穿衣一样放到生活中应有的位置。还有很多的父亲在家庭中缺少陪伴与孩子,更多的教育问题会推给孩子的母亲。妈妈们除了忙碌的工作,对孩子的培养会投入很大的心血。在亲子阅读这件事儿上,家长除了不了解它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在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后,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最后让许多家庭无法持续下去,因为养育孩子需要分散太多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陪伴孩子阅读的记录,平实的叙述中道出了众多妈妈都走过的路。 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强烈希望女儿日后能爱上阅读,理由是如果孩子真正爱上阅读了,以后上小学、中学、大学等父母就省心了。后来在给她买书的过程中,自己也读了彭懿、梅子涵、阿甲等写的几本关于儿童阅读的书,看了网上一些书虫妈妈经验,我觉得自己对于儿童阅读的认识太肤浅,目的也太功利了。最近有段话很让我感触:从绘本阅读开始一直保持跟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就是在不断维系一个和孩子沟通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亲子阅读的好处,收获最大的也是我们家长。当然我最初的目的也并没有从我心里消失,女儿要上学了,读书是个必经阶段,只是觉得可以弱化这个目的,将其隐藏在最深处,因为我相信如果我一直抱着这个目的和心态,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能做到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我和她都能乐在其中,享受这个过程,那以上那个目的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所以认真考虑下自己的目的和心态,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实施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我不会要求女儿要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听我读,因为她还只是个婴儿,玩是她的天性,所以边玩边读,边读边玩是很正常的,把书从我手里抢过去乱翻一气也是很正常的,或者拿起一本书扔到地上一边说着“踩”一边踩也是正常的,当然这种行为是不被鼓励的。这时候就看父母能否真正抱着“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态度,能否坚持下去。那怎么坚持呢?当然第一步先要选适合的书,其实关于选书我也是个初学者,本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但在给她读的过程也得出了这样的体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好能让宝宝参与、互动,对于一到两岁的小宝宝,可以选择我之前提到的《妈妈想你啦》,给女儿读了三四遍后,然后每读到***打了个喷嚏时,她也会马上“咳咳”几声以示配合。经典绘本《逃家小兔》也比较适合小宝宝们参与互动。第二步,就是坚持了,很简单的,只要每天有几分钟,家里环境比较安静的前提下,拿起一本图画书,开始读,也许起初宝宝是自顾自地玩,但我们不防试着坚持一些天,宝宝很可能会被吸引过来,而且即使宝宝表面上没有听,其实很有可能也听进去了。我就曾自己读《亲亲熊妹妹》读了几页后,就把女儿给吸引过来了。

作为忙碌的父母们,如何能够对儿童构成挑战,扩展儿童的经验的主题和话题,这是个不小的难题。家庭内的亲子阅读的主要载体——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的童书,提供了难得的工具。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并不需要很多的技巧,只要坚持给孩子读书听,陪孩子一起看书、模仿书中的角色、演绎书中的故事,把故事中孩子感兴趣的情结自然融进生活中。这样简单的过程往往胜过那些价格不菲的专业训练,胜过那些所谓的“高质量的环境与课程”。

当你成为孩子幸福的陪伴者,当各种形状的书成为孩子可以游戏的“玩具”,当你把故事书当牛奶“喂”给孩子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之旅。 附:《妈妈想你啦》

小老鼠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小兔子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兔子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小狮子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狮子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小猪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猪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小河马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河马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小狗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狗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布娃娃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布娃娃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小女孩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布娃娃哭起来:“我没有妈妈……”小女孩说:“让我来做你的妈妈吧,我们一起回家去!”

“念书给我听”计划的创始人苏珊.史特拉伯(Susan Straub)曾提到共读虽然有趣,却很少会像你想的那样。你可能觉得书是拿来读的,但你的宝宝却觉得书是玩躲猫猫最好的工具。她总结了念书时宝宝会做的好玩事: 昏昏欲睡 抓书 拉你头发

抓住书页让你不能翻页

坐在地板上凝视着你,好像在看一个疯子 撕书

把书丢在地板上

指着书上的每样东西要你回答:那是什么 尖叫

你一边念,他一边嘟囔着自己编的故事 把书开了又合,合了又开,玩自己的游戏

很开心的听了两页,然后就把头转开——但是如果你停住不念,他又生气了!

这些行为正是我们那些小小孩的妈妈们经常碰到的“问题”。这时父母的态度就变得极其重要了,因为真正能决定孩子是否能不断的有书看或把书当玩具来“玩”的只有父母自己。让我们看看史特拉伯的态度:

不管孩子是啃书的封面,还是把书来当帽子,都能乐在其中。你想要的不就是和孩子一起说说笑笑,一起玩各种富有创意、实验精神,以及想象力十足的游戏吗?把目标抛到脑后,好好体验这种经验。对孩子而言,阅读绝不只是好玩而已。我们透过感官来感受生活。这个世界透过验、耳、鼻、口、手指,来到孩子面前。阅读把世界变得轻薄短小、容易吸收,让宝宝对这个世界有个更多的认识。对于四个月大的婴儿,甚至十八个月大的婴儿来说,真正的卡车又大、又可怕、又很吵。但是书上的卡车小小的、不吓人,是一种可以拿在手上、容易掌握的东西,只要翻页,卡车就不见了。书本让小婴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

专家同时也建议,如果幼儿的行为可能产生干扰他人、具有危险性或破坏性的后果时,成人是需要加以干预的。但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行为?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它会引起什么反应?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在不适宜的环境中扔东西的幼儿也许把扔东西当作挑战的手段,他们扔东西可能是为了吸引注意,或许为了加入伙伴团体的活动,或为了其他种种理由。他们也许正面临着一些情绪或行为上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孩子天生是模仿高手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模仿的对象,作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亲近的人,父母便成了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

一个搞生物研究的爸爸说:他的女儿从小就喜欢黏着他,而他又非常忙,回家也要查找文献、写文章等。每当他在书房的时候,女儿便待在自己的身边看书。起初,她看的是一些简单的书,后来就开始翻阅那些较专业的书籍,以至于在上中学的时候,她已经读了大量生物方面的书,并喜欢上了生物这门学科。高二的时候,她在全国生物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

模仿就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在生物学上的模仿,是指通过观察和仿效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一种学习类型。很多鸟类都能通过模仿学会其他鸟类的叫声和人语,如鹦鹉、八哥、乌鸦、椋鸟、园丁鸟和琴鸟等。各地鸟类的方言土语也是通过个体之间互相模仿而继承下来的。 把狗和猫从小养在一起,狗可以通过模仿从猫那里学会用爪子洗脸和捉老鼠。有人曾观察过一个猕猴群,发现有一只年轻的母猴首先学会了用水洗掉土豆表面的沙子,其他个体很快就都学会了这种方法,同一只母猴还学会了把掺沙子的麦粒投入水中,以便把沙子和麦粒分离开来,后来整个种群也都学会了这种取食技能。

模仿也是学习的基础,而幼儿天生就是个模仿高手。只要我们提供给他足够的外部刺激,幼儿天才般的模仿能力会让我们成人望尘莫及。

一位母亲对刚满3岁的女儿做了极为精彩的描述:

小画家

一天中午,宝宝自己翻弄阿波林的小世界,念念有词。早已习惯了她自己编着讲故事的我乐得清闲,在旁边整理着家务。不一会儿,没声了。我诧异,抬头看时,见她正拿笔“作画”,旁边展开着刚念的《阿波林系列》。她画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我漫不经心地走过去,一看之下,吃惊不小,对照了一下书的内页,原来她在临摹阿波林 这应该算是她的第一张临摹作品吧,没怎么在教画上付出的我还是挺知足的。

满口“经典”

前天下午,我带宝宝出去玩,刚出楼门,一阵热浪扑面而来。我皱着眉还没说什么,就听小人儿嘟囔:“这么烤得慌呀?”忽然又奶声奶气地大声道:“搞什么嘛!”(出自:《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说完自己就笑了,我们俩又一起大喊了几句:“搞什么嘛?怎么这么热呀!”然后相视大笑了起来。

可是凯罗坚持„„

有段时间闺女热读《包姆和凯罗系列》,一遍遍地让我讲,我实在是受不了了,索性录音放给她听,闺女很新鲜,更是兴致盎然,一天到晚都是包姆和凯罗。

一天晚上,我象往常一样陪闺女睡觉,闺女却贴床边躺在了外侧,我让她躺到里面去,她纹丝不动,幽幽怯怯地说:“可是凯罗坚持躺在外面。”——这家伙!她倒是挺会活学活用

看《汤姆去海滩》的后果

一天,闺女又把汤姆系列搬出来,自己把最喜欢的那几本看完了,拿着《汤姆去海滩》让我给她念,连读了两遍。中午吃完饭,她坐在沙发靠垫上居高临下地拿着个捞鱼的小抄子,自称“汤姆大盗”,让我当美人鱼XX——给我起了个英文名字,我没记住——然后嘴里说着书上的台词拿那个小抄子在我头上比划着来钓我,并假意将我丢在了鱼篓里,而后看着我得意地笑。

婴儿从出生起,他们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总是想努力去弄清楚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通过他们已经获得的初步经验来理解它们,以此来建立与构造关于自己的周遭世界。

光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感受到爱。亲子阅读可以做到潜移默化、随顺自然的教化。实践亲子阅读的父母一般不会刻意把阅读作为提高孩子十八般武艺的工具,顶多把绘画、语言、识字的发展看做是阅读的副产品,父母们看重的是享受乐趣、感受童真、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绘本、歌谣与母爱

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灵上最有吸引盘踞的力量。

——诗人泰戈尔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在英文中称作Picture Book(图画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

好的绘本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版式,从封面、扉页到正文以及封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最吸引孩子的是图画书中的人物,而动作的创造和描绘是图画书的核心。绘本也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他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故事讲得既好看,又清晰。一般情况下,绘本是需要大人来读给孩子听的。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

作为讲故事的图画,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当插图有了动感,故事才会丰富而生动,孩子才能最好地理解。图画书情节的发展是通过画与画之间的连续性——翻页来实现的。每一幅画面都告诉我们怎样去理解下面的图画内容,这就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在心理上会对下一副图画产生一定的期待。而后面的图画反过来有影响着对前面图画的理解。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者认为从动画片或电影剪接而成的图画书通常不具有这种讲故事的特性,前一个画面和下一个画面的跨度很大,就像迪斯尼“维尼熊”系列的《找金子》。 老师:我看见嘉佑看《找金子》这本书了,请子庚给我们讲一遍好不好? 嘉佑:我不会讲这本书,因为我不认字。

老师:你看了那么多书,你得和小朋友分享啊。

嘉佑:因为我想长大了再讲这本书,因为我想看着画不好讲。 老师:通过画就可讲明白故事的,不认字可以看着画讲? 嘉佑试着讲了一下就放弃了:太难了,我实在讲不下去了。

因为图画缺乏动感,所以孩子会认为不认字就看不懂故事,于是看画讲故事太难了。其实,孩子看画的能力比大人要强很多,孩子的眼睛仿佛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图画书的细节对理解故事有很大的影响,优秀的图画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过程。画家通过添加细节,往往能提供比文字更多的信息,赋予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

关于如何给孩子看图画书,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说:当我们给还不识字的孩子读这本图画书时,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声音语言读这个故事,孩子用耳朵听,同时,孩子看着图画。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是看画,是读画。这些画全部是语言。孩子一边读着画中的语言,一边用耳朵听,听和看同时进行,这是自己读书所做不到的。用耳朵听到的语言的世界和用眼睛看到的语言的世界重合起来,虽然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但这两个世界在孩子心中重合在一起。实际上,孩子心中出现的那个世界就是图画书。它是线索,是入口,我们把这叫做图画书体验。

让我们看一个幼儿观察者的记录: 今天有许多孩子都在看书,但真正认真看书的人不多,大多数是看一会儿就换或和别人讲跟图画书无关的话题。我想,要是能够使孩子对一本书发生持续的反应,就要多给孩子讲,并且孩子也更能从中受益。另外,给孩子讲故事也能使研究者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感情。我每次讲故事,周围总是有许多孩子。亲自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故事,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幼儿阅读反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近孩子的世界,把孩子带进图画书的世界。

在一次演讲中有人问松居直:使儿童喜欢书是靠文字还是靠图画? 他的回答是:靠耳朵。儿童在婴幼儿期有没有丰富的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方面的体验贫乏,将对孩子日后的学习能力、读书能力、思考力和注意力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并不是知识,它与人的身心都有很深的关联。语言是眼睛所看不见的,用看不见的语言,创造出眼睛看得见的世界,这种体验即是读书。

大人读书给孩子听要远胜于让孩子自己读。有了这种用耳听语言的体验,而后孩子又学会读文字,即由文字进入语言的世界并体会其中的乐趣。即便孩子不识字,那些听语言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孕育了读书的萌芽。

美国有位文学家感恩于家庭朗读这一平常事,因为那让他彻底明白“荷马、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有多么美妙和伟大。”

一位母亲提到自己快2周岁的儿子时说,以前说话的时候基本上是“言简意赅”,不会连着说出一长串的话。自从大年夜春晚里出来那首歌: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陪陪我……由于朗朗上口,孩子一学就会了,而且说出来的时候很溜很溜,说出来的效果也很好。即使那时我正生着气,被他这么一嗲,赶快去抱抱亲亲了。随着孩子越说越溜,他开始自己加词了,爸爸,快起来,看看我抱抱我亲亲我陪陪我爱爱我嗯嗯我…… 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

好的儿歌旋律优美、节奏和谐、情感真挚,婴幼儿在听儿歌的过程中,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慰藉和满足,得到美的享受和爱的熏陶,可以帮助儿童联络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感情。

儿童的歌谣是以幼儿为接受对象,那些贴近婴幼儿现实生活,适合婴幼儿朗诵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歌谣,是幼儿最喜爱的精神食粮,它对于儿童语言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最新研究发现,一个人的音乐才能始自儿时歌谣的熏陶,让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伴随着幼儿成长,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 另外,儿歌在培养婴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婴幼儿语言数据库,锻炼婴幼儿表述能力,启发婴幼儿空间想象力,开发婴幼儿创造潜能等诸方面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小兔子乖乖,

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

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不回来,谁来也不开。

你一定记得这样的儿歌,这会唤起我们儿时遥远、模糊、但是温馨而甜美的记忆。下面同样是一首西方老少都耳熟能详的歌谣:

Row, row, row the boat

Gently down the stream

If you see a waterfall

Don\'t forget to scream

Row, row, row the boat

Gently down the river

If you see a polar bear

Don\'t forget to shiver

Row, row, row the boat

Gently to the shore

If you see a lion

Don\'t forget to roar

Row, row, row the boat

Gently in the bath

If you see a spider

Don\'t forget to laugh

Row, row, row the boat

Gently as can be

\'Cause if you\'re not careful

You\'ll fall into the sea!

Row, row, row your boat

Gently down the lake

Don\'t stand up and rock the boat

That\'s a big mistake! 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回忆着躺在母亲怀里听故事的童年:“母亲教会了我文学韵律和节奏之美,这是我毕生的幸事。”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常常会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

那些重复的节奏、简单的画面是会使孩子喜悦的。即便没有画面,我们所有人也都会喜欢节奏。泰戈尔的许多作品就是充满着节奏:

哦,宝贝,为什么眼泪汪汪? 有人对你说三道四? 只管开口对妈讲! 你写字,手和脸 沾上了黑墨汁, 所以有人骂你是脏孩子? 嗐嗐,干吗这样, 月亮圆圆的脸也有污斑, 谁说过月亮的脸很脏? 哦,宝贝,有人挑你的毛病,

看来他们不满意 你做的每件事情。 你在外头玩耍, 不小心扯破衬衣, 所以有人骂你是野孩子? 嗐嗐,这是哪家的王法! 朝阳穿着褴褛的云衣微笑, 谁敢当面说他的坏话?

……

童年时的阅读是可以多姿多彩的,并不局限在文字上,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在阅读实践中,许多陪孩子读书的年轻父母们不仅仅收获了“孩子学习进步了”、“孩子专注力增强了”、“孩子的表达能力改善了”以及“孩子和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等这些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家长重新找回了“爱的感觉”,爱孩子不再只是吃饭穿衣散步玩耍,爱孩子和孩子感受爱的能力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爱孩子,爱阅读,就是读书给他们听的理由。

关于识字的早与晚

幼儿识字是我国家庭早期智力教育的一项最传统的内容。我国从汉朝起就设有“童子郎”,唐代科举中专门设有“童子科”,宋代专门设有“念书童子科”。明代《教子良规》言五六岁时就“识字第一,读书次之”。清代唐彪《父师善诱法》言:“生子至三四岁时,口角清楚,知识稍开,即用大小木板方寸许,四方者千块,漆好,朱书《千字文》,每块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或三五字。„„如资质聪慧者,百日可识完。再加以《三字经》、《千家诗》等书,一年可识一两千字。然后从师入塾„„”由此而见,以往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从师入塾之前就已在家中过了识字关。

李白从小不仅读百书,同时还努力学习写作,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十岁就能通《诗经》、《尚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加”。白居易六七个月时,乳母就教他认“无”、“之”二字,虽不能言,心却明白。他五六岁学习写诗,九岁便懂得辨别声韵了。

苏轼幼年接受家庭识字教育,积淀了较深的文化教养,十岁时,其父苏洵到各地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功和失败之处,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听母亲读《后汉书.范滂传》,激愤叹息,苏轼请问母亲:“我如果成为范滂,母亲是否赞许?”程氏说:“你能成为范滂,难道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等到二十岁时,苏轼便能博通经书史籍,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

胡适两岁多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不久他就认得一千多个字。“我在台湾时,大病了半年,故身体很弱。回家乡时,我号称五岁了,还不能跨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但我母亲望我念书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但我在学堂并不算最低级的学生,因为我进学堂之前已认得近一千字了。因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学生,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

与前人相较,今天的父母们在幼儿识字的问题上有着很多的困惑,有的专家说早一点识字好,有的又说识字太早不利于儿童的发展。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孩子识字多,家长的焦虑感就不由自主的出现了。图画书的出现,这种争论就更多了。

常给两三岁的幼儿读图画书的父母会注意到,孩子常常会把整本书记下来,而且是把文章一字不差地记下来。在成人看来,孩子的这种能力是很让人惊奇的,但事实上,这种能力是两岁到五岁的孩子特有的。如果这种语言使他们感到快乐、有趣,他们就把它吃下去,变成自身的东西。孩子们在上学以前,大人应该通过讲故事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语言的优美。

看看下面这位妈妈是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的:

这段日子,幼儿园经常会发一些作业回家,请家长带领孩子一起来做,每次发回的作业不过是粘粘贴贴,做做手工,讲讲故事,说说句型。这些作业纸面上的东西太多了,有些知识在游戏和玩耍中都应该可以解决,比如:比大比小,书面作业:大的罗卜放上面圈,小的罗卜放下面圈,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带小布兜玩沙时,就已经进行这些概念的学习:大的铲子铲大沙,小的铲子铲小沙,小沙用大铲子铲,大沙用小铲铲。不能说幼儿园书面作业不好,只能说家长们的心态决定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许作业就能代表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吧!

其实三岁半的孩子能从平面的书本上学到什么东西呢?数量?字?句子?单词?想想都笑话,咱们都没有养神童,也没打算培养一个神童,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快乐嘛,所以,咱小布兜还是快乐的渡过自己珍贵的童年,是最好了!

晚上,睡觉前是我们俩的亲子共读时间,今天读的是从绘本馆借的书。从月子里面,妈咪经常会和小布兜看一些书,(黑白书)两三个月了就是(彩色书)然后婴儿书,再后来有字的绘本书,到现在,小布兜经常会把不一样的卡梅拉整本自己背出来,其间已经买过很多本书了,宝宝小时,撕书严重,大了后,只盯着喜欢的那几本书,而且要想给孩子换绘本也不容易,妈妈喜欢的买回来不一定宝宝喜欢。现在附近有了绘本馆,真是好事,周末带着小布兜去那里,看看漂亮的绘本书,宝宝安静的看,妈妈也可以坐旁边享受一下书香!

言归正传,话说咱们正在读了快五十遍的故事《圆圆的月亮》,小布也象往常一样,用小手指着其中的一些字问,“妈妈,这是什么?”“是狸字”“那是什么”“站长,是一个人的职务名称”。

随着妈妈声情并茂的故事表演,小布兜开心的咯咯的笑,突然妈妈有了个新点子“MIFFY,我们来玩反着念的游戏吧,你听听,会是一个什么新的故事呢?于是,又翻到了第一页,“亮月的圆圆”。

“哈哈哈哈”小布兜高兴得笑了起来,熟悉的语言韵律,竟然发生了改变,真是太有意思了,“妈妈再读,真好玩。”

“那好吧,我们一起来读”母女俩用手指着每一个字,开始阅读了,妈妈一句,小布兜一句,其实只是想看看小布兜到底识不识字,以前都是正着读,她可以把整本书流利的背下来,而这样倒着读的话,就得有一定的识字量的,小布真的让人太意外了,一句一句的,就这么用手指着读下来了“晚夜,啊圆好亮月的圆圆”,当然其间会经常说,“妈妈一句,兜兜一句”,同样的故事,不同的表现方式,情绪,表演,表情,都是吸引孩子进行阅读的元素之一!所以,妈妈真的要做全能型的哦!

亲子阅读就是这样给人快乐,一整本书,小布兜同学认识的字已经达到了90%真是相当的意外,声明一句,妈妈可一个大字都没教过,最多就是在坐车,走路,亲子阅读时会告诉小布同学自己要求认的一些字,专门的识字,真没教过哦!

所以,亲子阅读是孩子妈妈快乐情绪的源泉,孩子也会经常给妈妈一些意外的惊喜! 谢谢,我的宝贝,你让妈妈也学到了很多哦!

无论是读书给孩子听、陪孩子一起看图画书,还是帮助幼儿提早识字,这些都并不矛盾。每个孩子的天赋气质都各不相同,不必刻意去做什么。大多数经常陪孩子一起读书的父母,很少为孩子识字的问题而困扰。识字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是一个自然而然就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坚持。

另外,识字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单纯的识字,而是为了能自由阅读打基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即使识字三千,如果不能上升至自由阅读,那么就会渐渐失去对识字的兴趣,甚至会忘掉那些自己曾经熟识的字。孩子由简单识字到自由阅读,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当孩子在自由阅读中得到一种轻松自如的理解后,便会产生一种小有成功及自我肯定的快感,这时,识字变成了自身主动性的行为,识字是为了更好地阅读。

小故事: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地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张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给孩子讲故事

给妈妈讲故事

讲故事给女人听

给宝宝看书讲故事

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如何给客户讲故事

青蛙给小鱼讲故事

如何给宝宝讲故事

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

给自暴自弃的学生讲故事

《如何给小孩子讲故事.doc》
如何给小孩子讲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