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校史

2020-03-02 14:47: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919-1921 筹办与立校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综合性私立大学。

校主陈嘉庚先生,独资创办厦门大学,并财政上资助厦门大学达 16 年之久。面对经济不景气的艰难境遇时,陈嘉庚仍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校旨、校歌、校徽、校训均阐明“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之理念。校歌由郑贞文写出歌词,著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校徽由陈嘉庚先生亲自确定,并沿用至今;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919年8月,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

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何公敢为总务长。

1921年4月6日,私立厦门大学假集美学校举行开学仪式,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传办的大学宣告成立。

初创时,学校设有师范、商学两部,师范部下分文、理两科,学制预科两年、本科四年。

1921-1937 私立与初创

1921年7月4日,林文庆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继任厦门大学校长。

在林文庆校长掌校期间,初步建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至1930年6月,全校共设 5 学院、21 学系。

学校在林文庆校长的主持下,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致力于行政与学科建设,重金礼聘知名教授学者,一时群贤毕至、名流云集,如:

文学家、国学大师:沈兼士、林语堂、鲁迅

哲学家:张颐(1927年11月-1929年7月任副校长)

语文学家:台静农、陈衍

历史学家:薛永黍、郑德坤

人类学家:史禄国(俄籍)

社会学家:徐金声

数学家:姜立夫

物理学家:胡刚复、朱志涤、孙贵定、雷通辞、钟鲁斋

法学家:黄开宗、区兆荣

政治学家:王世富、丁作韶

会计学家:郑世禄、陈德恒

银行学家:冯定璋、朱保训

1922年2月,私立厦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陈嘉庚为永久董事,陈敬贤(陈嘉庚胞弟)为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

1935年5月10日,重新组建校董会,陈嘉庚仍为永久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汪精卫、孙科、宋子文、王世杰、孔祥熙、黄奕柱、曾江水为名誉董事,陈延谦、李俊承、黄廷元、黄伯权、洪朝焕为校董事。

1937-1945 国立与抗战迁汀

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函请,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任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为保证教学不致中断,厦门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迁往闽西山城长汀。1938年1月17日,学校在长汀复课,时为在校生数仅为198人。

在长汀办学八年中,学校延聘许多良师学者,厦大学生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成立“国立厦门大学学生救国服务团”等团体,投入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一方面勤勉学习,发奋攻读,务期求得真正学问,在校生达1044人。

1940年8月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蝉联冠军。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誉为“南方之强”。

1944年春,英国纽凯索大学教授雷立克,美国地质地理学家葛德石,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等先后来校考察和学术访问,称赞“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称之为“东南最高学府”、“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在长汀办学期间成绩卓著,获得当时社会各界一致赞扬,学校迁返厦门时,长汀社会各界送大匾额誉为“南方之强”。

1940年4月6日(国外定为5月6日),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宣告成立。

1945-1949 复员厦门

1945年9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46年4月6日,汪德耀校长发表《25周年校庆致校友书》,提出“兼容并包”及“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主张,表明厦大的办学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1946年,学校增设海洋学系,1947年赠设国际贸易学系,1948年7月将机电工程学系分设机械、电机2个系,理学院也因之分设理学院和工学院,至此,全校扩展到5个学院18个学系,学校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具有文、理、工的综合性大学。

1949-1966 建设新厦大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组建新的厦大党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为厦门大学校长。

王亚南校长学术造诣深厚,知识渊博,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他能正确处理政治和业务关系,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关心学生和年青一代,善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被誉为“懂得人的价值”的教育家,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就是他发现并加以关心培养的。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对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厦大也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一系列教学和体制改革。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58年7月,厦门大学下放归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经中央批准,厦门大学改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6-1976 十年*,谋求发展

1969年12月6日,教育部军管组等四单位通知,将厦大下放福建省管理。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宣告“文化大革命”历史结束。同时,厦大也将翻开厦门大学历史的新一页,厦大人也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1977-2006 改革开放,重振雄风

1977年曾鸣同志被任命为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书记,而后兼任校长。

学校1977-1981年历任党政领导成员名单: 校党委书记:曾鸣(1977-1984)

校党委副书记:司守行、赵源、谢白秋

校长:曾鸣(1978年4月-1982年2月)

副校长:司守行(兼)、蔡启瑞、赵源(兼)、未力工、潘懋元、唐仲璋、傅家麟

1978年2月,厦门大学恢复为教育部部属全国重点大学。

1995 年7月,厦门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建设行列。

1996年,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厦门大学“211工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审定立项建设,有8个学科项目被列为“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2001年2月,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奠基兴建。

2001年7月,厦门大学“九五”“ 211 工程 ”建设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 验收。

2002年10月,厦门大学“ 十五 ”“211工程”建设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立项审核。

2003年9月,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正式启用。

2004年,厦门大学被列入国家“ 985工程 ”二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厦门大学被增列为中管高校。

2005年11月,在教育组织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取得“优”的评价。

1、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 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2、校歌: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必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与无央。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架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与无疆。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3、厦大校长:

邓萃英 1920年12月-1921年5月 林文庆 1921年6月-1937年7月 萨本栋 1937年7月-1945年8月 汪德耀 1945年9月-1949年10月 王亚南 1950年5月-1969年11月 曾鸣 1978年4月-1982年2月 田昭武 1982年2月-1989年9月 林祖赓 1990年7月-1999年4月 陈传鸿 1999年4月-2003年5月 朱崇实 2003年5月- 至今

4、南洋研究院的前身南洋研究所是由全国华侨工作委员会倡议并于1956年成立的,1996年改称南洋研究院。该院目前设有东南亚政治、国际关系、华侨华人、中外关系史等研究所,拥有专门史(全国重点学科)、世界经济、政治学理论3个博士点,专门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3个硕士点,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6人。2000年9月组建的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5、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成立于1999年,前身外文系建于1923年是厦门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现有专任教师150人左右,其中正、副教授60多人,同时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36人。教师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省、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2004年至2007年,全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400篇论文,出版了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等100多部。2005至2008年,学院承担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9项欧盟项目。

2008年,学院在校学生近1500人左右,其中博士生33人,硕士生356人,本科生1090人;同时承担全校各院系的13500多名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任务。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一系列优秀的教学成果。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政同心,精诚团结,推动学院事业的协调发展。四年来获得省、校级奖励有:福建省教育工委“支部立项”优秀成果(2项),福建省“巾帼文明岗”,“厦门大学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大学优秀基层工会”,“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大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大学“五四”红旗团委(2项),厦门大学先进基层党团组织等荣誉称号。

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试行本科生“3+1”(三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生“2+1”(二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在国外学习)的办学模式。

历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各种外语等级考试中成绩均名列前茅,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外交、外事、外贸、金融、新闻、教育等部门,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知名学者周辨明、林语堂、洪琛等学贯中西的知名教授先后来院任教,台湾诗人余光中、泰国侨领蔡悦诗、陈汉洲及金融业界精英朱德贞、李小加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成立于1999年,前身外文系建于1923年,是厦门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

目前,学院下设英语语言文学系、外语教学部、日语语言文学系、欧洲语言文学系和法语语言文学系,拥有1个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点)、5个本科专业(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和1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学院设有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日本语教育研究中心、双语词典与双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和4个各类外语考试中心和培训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现有专任教师150人左右,其中正、副教授60多人,同时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36人。教师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省、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2004年至2007年,全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400篇论文,出版了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等100多部。2005至2008年,学院承担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9项欧盟项目。

2008年,学院在校学生近1500人左右,其中博士生33人,硕士生356人,本科生1090人;同时承担全校各院系的13500多名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任务。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一系列优秀的教学成果。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政同心,精诚团结,推动学院事业的协调发展。四年来获得省、校级奖励有:福建省教育工委“支部立项”优秀成果(2项),福建省“巾帼文明岗”,“厦门大学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大学优秀基层工会”,“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大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大学“五四”红旗团委(2项),厦门大学先进基层党团组织等荣誉称号。

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试行本科生“3+1”(三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生“2+1”(二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在国外学习)的办学模式。

6、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91年在化学系基础上建立。张乾二院士和万惠霖院士先后担任学院院长。化学系成立于1922年,是厦门大学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第一任系主任为留美博士刘树杞教授。化学系历来师资力量雄厚,纪育沣、傅鹰、卢嘉锡、蔡镏生、钱人元、陈国珍等中科院前学部委员或知名教授曾执教于此,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化学系树立了优良的学术传统。经过历代化学家和教育家的努力,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已成为国内名列前茅、国际知名的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现辖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和教育部物理化学研究所,所辖材料系于2007年发展为材料学院。另有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挂靠学院。

学院在职教职工283人,包括149名教师、96名教师以外专业技术人员、38名党政和后勤人员。教师队伍中教授67人,副教授51人,74%具有博士学位,50岁以下的教师占81%。上世纪八十年代,张乾

二、万惠霖、林祖赓、张鸿斌、林仲华等五位教授分别受国家人事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表彰;田昭武院士和黄本立院士先后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田昭武院士、林祖赓教授先后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学院现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蔡启瑞、田昭武、张乾

二、黄本立、万惠霖、赵玉芬、郑兰荪、田中群),其中,蔡启瑞院士和张乾二院士曾获“何梁何利奖”,田昭武院士和万惠霖院士曾获“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田昭武院士担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赵玉芬院士担任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蔡启瑞、张乾

二、田昭武院士先后获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学院还有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兰荪、田中群、吴玮)、1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郑兰荪)、1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郑兰荪、孙世刚、田中群、林昌健、黄培强、杨勇、吴玮、吕鑫、江云宝、徐昕、谢素原、王野、谢兆雄、龙腊生、任斌)、7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郑兰荪、田中群、方维平、吴玮、杨勇、黄培强、谢素原)、2位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郭祥群、孙世刚)、4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5位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获得者、8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位入选福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6位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学院的许多研究工作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部分科研成果被多次采用或引用,作为杂志封面,或在Chem.Eng.News上报道;有关教授还应邀撰写国际学术著作的专章或专题综述,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在国际学术组织或机构任职,或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工业催化福建省重点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业催化工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化学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于2003年正式招生。学院现有学生2182人,其中博士生224人,硕士生586人,本科生1398人(其中漳州校区729人)学院在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资金等方面在全国化学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万惠霖院士和郭祥群教授主持的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2006年起,郑兰荪院士担任全国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近年来,学院办学国际化迈出步伐,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招收的沙特阿拉伯籍学历留学生毕业后在沙特Aramco公司得到重视,他们在胡锦涛主席访问该公司时为胡主席作讲解。目前化工学科正在实施国际硕士项目。

依托学术梯队合理、学科分布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借助“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契机,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近五年,年均到校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发表1900余篇SCI/EI /ISTP论文。2007年到位科研经费6454万元(含材料学院),发表 SCI论文297篇,EI论文165篇。近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郑兰荪课题组),部、省级一等奖4项(万惠霖课题组;吴玮、张乾二课题组;黄本立课题组;田中群课题组),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孙世刚课题组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体催化剂”入选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群体于2001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为首批创新研究群体。2007年,“团簇化学”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复杂体系的计算化学”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院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取得突破,2004年和2007年先后有两篇论文发表于“Science”。郑兰荪课题组首次合成并全面表征了球体较C60更小的富勒烯(C50Cl10),提出了可能的形成机理,将富勒烯研究推进到小富勒烯领域,结果于2004年发表在 “Science” 期刊。孙世刚课题组采用一种新的电化学方法,首次制备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显著提高了铂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领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007年5月4日出版的 “Science” 以三页半篇幅的长篇报道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这也是我校第一篇(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于 “Science” 期刊上的长篇研究报告。

近年来在产业化平台建设上也取得重要进展。“教育部电化学工程中心”于2006年获准筹建,该中心是我校“985”工程二期“嘉庚化学”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院依托雄厚的基础研究优势、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国家科技发展应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为国家与地方高科技产业服务目标的一个重要成果。学院将能源化工技术的研发作为重点, “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08年6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它的建立将促进学院的催化与工业催化等学科基础应用研究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国家能源化工建设服务。赵玉芬课题组组织攻关的丙谷二肽获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并正式投产。 1987年获准建设的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计委或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连续三次均被评为优秀。1986年建立的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创建于1991年的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首批建立的全国三个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教育部组织的两次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注重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教授和柯尔教授曾先后到学院参观指导,并分别受聘厦门大学名誉教授。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了光催化、电催化和仿生催化国际会议,第三届中、日、美催化会议,中日理论化学研讨会,第四十六届国际电化学会议,第五届亚洲分析科学会议,国际拉曼光谱研讨会,第三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大会,中法先进化学及应用学术研讨会,第35届国际光谱化学大会和第17届国际有机磷化学大会。厦门大学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共建的 “纳米生物与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于2006年成立。

学校对化学化工学院的高水平建设极为重视,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嘉庚化学”科技创新平台。学院正利用“嘉庚化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化学新楼落成的契机,加快“化学基础”、“能源化学”、“合成材料”和“化学生物学”四个重点发展学科方向以及“人才”、“公用仪器”和“技术成果转化”三个支撑体系的建设。

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众多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先后有11位教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国家名师等光荣称号,7位教师荣获国家级优秀专家,23位教师获省劳模、省优秀教师、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省教学名师等光荣称号, 1位教师连续当选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1位教师获2007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原化学系党总支先后被中央组织部和福建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1999年学院党总支获省委组织部和共青团省委“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单位”表彰。2006年学院党委获福建省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2007年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获国务院人事部和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表彰。 2008年学院关工委荣获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化学本科教学团队荣获福建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诸多热心教育事业的校友、系友和贤达人士及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关注支持学院的发展,通过在学院设立奖教金和奖、助学金,联合科技开发及人才培养合作等形式支持学院的工作。

7、厦门大学软件学院software.xmu.edu.cn是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的 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成立于2002年2月。学院按新模式建立、新机制运行的厦门大学直属学院。

学院坐落于厦门大学本部校区,依山傍海,风光旖旎,建筑独具一格,紧邻地方政府的软件园区。学院的行政办公大楼、教学实验大楼和研发综合大楼按 5000人的办学规模设计,配置先进的教学、研发、实验、实习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学院把高起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作为学院的立院之本,把教育质量视同生命线,按照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借鉴国际软件人才培养经验,努力实现管理体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软件产业精英。学院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软件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优秀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把握重点,推出全球权威性的、IT前沿系统课程,强化外语教学和项目研发实践。

学院正以全方位的教育创新,在思想和观念、体制和机制、模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目前学院与IBM、SUN、ORACLE、INTEL、SYBASE、BEA、DELL、花旗银行、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国外著名的IT企业和著名高校开展多途径合作办学,力求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创新。

学院以培养高层次、实用型软件开发和管理人才为培养方向。设有软件工程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包括普通高考本科生、工程硕士研究生和工学硕士研究生等多种培养类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000人,其中本科生903人,硕士生97人。学院规划到2010年在校学生达2920人,其中本科生2000人,博士、硕士生920人。

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3人。另有外聘专家8人,其中5人为外籍专家;双聘教师14人;兼职教授22人。同时还聘请了国外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高级专家授课。学院设有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为教师和学生从事软件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学院2004年本科毕业生114人、2005年本科、硕士毕业生103人一次就业率高达100%和99%,深受企事业单位欢迎。2004年和2005年共有26名本科生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其中推荐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的有12人。

厦门大学软件学院秉承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发挥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自身特色,努力把软件学院办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应用软件研究开发中心。

8、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由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等4个系和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美国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及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组成。学院下辖人类博物馆、校史馆、陈嘉庚纪念馆和鲁迅纪念馆,并出版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道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现有教授61人,博士生导师39人,副教授53人。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72.2%。

人文学院各系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著名学者鲁迅、林语堂、顾颉刚、林惠祥、邓以蜇、张颐等先后在学院各系任教。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专门史(中国经济史);3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历史学、哲学,涵盖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有汉语言文字学、戏剧戏曲学、文艺学、人类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6个硕士点;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含教育类和非教育类)、应用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人类学与民族学8个本科专业。

由人文学院主持创办的“人文论坛”系列讲座,由本院专长教授主讲,面向全校,是提高厦门大学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学术平台,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社团更是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彩。目前人文学院学生社团有鼓浪文学社、矜秋文学社、采贝诗社、学生影评协会、演讲协会、南强话剧社、史韵学社、哲海潮等社团。

9、厦门大学新闻教育历史悠久。 1922 年至 1926 年,厦门大学就有了自己早期新闻教育,开创了中国人自己办新闻教育的历史。 1983 年,厦门大学成立新闻传播系,在中国率先以“传播”冠名,集中体现了厦大新闻传播人的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2007 年厦门大学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标志厦门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现在,我们正在全力打造“面向海洋、亚洲一流的现代化新闻传播学院”,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世界和谐的构建培养具有国际化胸怀,掌握数字化技能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学院现有新闻学系、广告学系两个系,以及传播研究所、品牌与广告研究所两个研究所。学院办学条件良好,环境美丽幽静。学院的教学行政大楼面海,风景绝佳,内设有收藏丰富的资料室。学院还拥有一幢现代化的新闻传播技术大楼,为学院教学与研究提供技术保证。

学院具有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和睦的管理与教学科研队伍。其中专任教师 32 人,梯队完整,结构合理, 包括 教授 8 人,副教授 9 人,以及一批具有国内或 国外 博士学位,正在脱颖而出的年轻教师。学院还设有讲座教师,从美国聘请著名教授每年来校研究教学。学院强调国际化教学与研究,常年聘任外籍教师在本院工作。

学院的本科教育长期具有开拓精神。“面向世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国际新闻专业;“面向未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广告专业;“面向现代化”,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融入了电子传播时代。厦门大学新闻传播本科教育成绩突出, 2005 年,“中国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推广”教学项目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标志厦门大学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特别广告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厦门大学广告教育在中国素享盛名,被誉为中国广告的“黄埔”军校。 厦门大学是中国最早培养新闻研究生大学之一。早在 1983 年,厦门大学就招收了硕士研究生。 1994 年,厦门大学正式设立新闻学硕士点。 2002 年,又增设传播学硕士点。 2005 年,获得二级学科传播学博士点学位授予权与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至此,厦门大学已经建立了学士、硕士及博士的比较完整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南方之强”。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学发展中心 2004 年的评估中,厦门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在全国排名第 5 位,标志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学院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学院设有福建省重点学科,承担多项国家社会课题、省部级课题以及一批横向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奖项,并在新闻传播,特别是广告业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在广告学研究、台湾东南亚媒体研究、华夏传播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享有盛名。

学院的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著名学者、著名业界人士来访,举办学术讲座。学院还与美国、日本、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和研究所互派学生、合作研究,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学院还与业界如奧美公司以及中国新闻社、菲律宾《世界日报》等媒体建立了实习协作关系。

10、厦门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办高等法学教育的院校之一。1926年6月,厦门大学设立了法科,下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1930年2月学校改科为院,法科改为法学院。尔后经历数次院系调整,目前的法学院是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自1979年厦门大学复办法学专业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厦门大学法学院已汇集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后劲充足的学术梯队。全院现有法学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约占教师总数的75%。近60%的教授和副教授有出国留学深造的经历。在师资队伍中,1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

一、二层次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走学术建院之路,厦门大学法学院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学院现拥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1个法律专业硕士(JM)学位点。国际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国际经济法学科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等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国际经济法与台港澳法研究”和“国际经济法与海洋法研究”先后获准列入国家“211工程”第一期和第二期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厦门大学法学院立足于国际法及民商法等特色和优势学科,不断充实和提升其他后发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整个学科建设呈现出了有梯次的均衡发展态势。在2005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法学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办学实力在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五。

厦门大学法学院现设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7个教研室,此外还建立了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罗马法研究所、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并成立了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厦门大学法学院定期连续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厦门大学法律评论》、《国际经济法学刊》(已入选CSSCI学术数据来源集刊)、《罗马法与现代民法》及《中国海洋法学评论》等。

厦门大学法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法学院大楼占地10000多平方米,基建面积8235平方米。不仅拥有独立的办公楼和教学楼,而且建设有标准化的案例教学讨论室和多媒体教室以及教师工作室。厦门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法学图书资料,并引进开发了若干种重要的中西文电子期刊数据库。1998年,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厦门大学图书馆法学分馆,该分馆目前已被批准为联合国资料托存图书馆。

厦门大学院系调整简史

华东师范大学

80年前是一家。1924年6月,厦门大学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离校到了上海,在原来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的帮助下成立“大厦大学筹备处”。“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改名大夏大学。解放后经院校经合并,发展为今天的华东师大。 福州大学

1960年,为筹办福州大学与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院士赴榕任职(化学一所也随之迁往福州),化学系的一批优秀教师也来到福大。厦门大学物理系也调出林星等数十名教师组建福州大学物理系。厦大的电子物理组技术物理一组,电子物理组及其电子管试制车间(相当于厦大物理系的2/3)也同时转入福州大学物理系。此外,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当于厦大数学系的3/4)也迁到了福大。也就是说,为了创立福州大学,厦大分出了一半的理科,而不是大家一直认为的一半的工科,厦大工科早在50年代就已分到其他高校了。 山东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物理组师生转入山东大学组建山大海洋系(山东大学迁往济南时海洋系留在了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59-62年期间厦大海洋系其他组全部调出,与前边提到的海洋系成立了青岛海洋学院,后发展成为青岛海洋大学,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厦大海洋系在其后就不存在了,现在海洋系是70年以后重建的) 浙江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的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并入浙江大学。 东南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俄语专业合并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转到该校外文系学习。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由此可知,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参与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 上海财经大学

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即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1952年,厦大的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

内蒙古大学

1957年,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五校为主,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包括清华、南开等)共同创建了内蒙古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运学院(94年更名大连海事大学)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中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即为从厦门大学分出的航务专科。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38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1322人,占全职教师总数的 55%(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1349人,占56.6%;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1797人,占75.4%。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1人(其中双聘院士12人),国家“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经推荐入围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列入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6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9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有3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科设置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2个学院(含60个系)和10个研究院,拥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4个专业可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19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82个专业可招收本科生;拥有5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3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单(5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化学、海洋科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单(9个):国际法学、高等教育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动物学、水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科学。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东南亚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台湾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四种精神

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 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

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 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

历任校党委书记

姓 名 任 职 时 间 备 注

张 玉 麟 1952.07 ~ 1954.12 教 授

陆 维 特 1955.01 ~ 1969.01 教 授

于 英 川 1972.07 ~ 1973.01 军队代表 副军级

曾 鸣 1973.02 ~ 1984.08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未 力 工 1984.09 ~ 1986.07 代理书记,福建省政协常委

吴 宣 恭 1986.07 ~ 1989.09 教 授

王 洛 林 1989.09 ~ 1994.04 中共中央委员 教授

叶 品 樵 1994.04 ~ 1996.06 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

陈 传 鸿 1996.06 ~ 1999.04 教 授

王 豪 杰 1999.04 ~ 2006.12 研究员,福建省政协常委

朱 之 文 2006.12 ~ 至今 副 研 究 员 【著名校友】

李光前 爱国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大女婿,厦大众多历史建筑包括建南楼群、丰庭楼群、芙蓉楼群、国光楼群等以及现代建筑是他和新加坡李氏基金会捐建的,从1927年到21世纪,李氏家族持之以恒地支持厦大建设。

余光中 诗人、散文家、1948-1949年在厦大就读,厦大客座教授 易中天 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厦大教授 鲁迅 思想家、厦大文学院教授 杨振宁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李政道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李远哲 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连战 厦门大学名誉博士 李敖 厦门大学终身教授

林语堂 作家、学者、翻译家、厦大文学院院长、教授 卢嘉锡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萨本栋 厦门大学校长(第一任国立厦门大学校长)、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王亚南 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翻译资本论第一人、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谢希德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柯召 四川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数学家

邓从豪 山东大学校长、物理化学家

曾呈奎 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国际藻类学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融生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曾邦哲 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概念创立者,WABSE创始人、秘书长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1987) 阙端麟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宜瑜 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上官世盘 西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部长

葛文勋 第

一、二届国际传感学会主席、CASE大学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朱伯舜 美国纽约《华美日报》社董事长、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共同主席兼台湾支部主席

李景昀 医学家、奥克拉荷马大学解剖学系主任

吴伯雄 美国伯明翰大学电子计算机中心主任

林幼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讲座教授、国际著名结构动力学家

庄汉水 菲律宾著名实业家、慈善家 邵建寅 菲律宾著名实业家、慈善家 黄克立 香港著名实业家

黄保欣 香港塑胶商会会长、香港立法局议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联侨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望青 新加坡驻日大使

徐世民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镜报月刊社社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事务顾问 蔡悦诗 泰国华人实业家、厦大泰国校友会永远荣誉主席 何宜慈 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创办人

沈觐泰 台湾“石油之父”、中油公司创办人并任总经理12年

陈振华 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

刘诗华 台湾电信总局局长

严启昌 台湾公路局局长

杨延英 台湾公路局总工程师

陈树勋 台湾中国钢铁公司创办人

陈俊德 台湾中国钢铁公司创办人

夏荷生 台湾邮政总局局长

傅百屏 台湾税务局局长

张克辉 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台联会会长、厦大经济系肄业、1948-1949年在厦大经济系学习。 孙亚夫 海协会副秘书长、厦大历史系本科毕业

张高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厦大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65级本科(65-70年) 张铭清 海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范丽青 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大陆第一个常驻台湾的记者、现任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厦大中文系79级本科

何立峰 天津市委副书记、原厦门市委书记、厦大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78级本科、1984年获财金系经济学硕士,1998年获财金系财政学博士 邱晓华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高级统计师、厦大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78级本科

朱崇实 厦门大学校长、经济法学家、厦大经济系78级本科、1985年获厦大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

吴宣恭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经济学家、1951年毕业于厦大外文系 朱之文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厦大经济系财务会计专业78级 林祖赓 厦门大学校长、电化学家、1956年毕业于厦大化学系

田昭武 厦门大学校长、电化学家、中科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厦大化学系

王洛林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兼党组副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蔡启瑞 厦门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物理化学家、1937年毕业于厦大化学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赵玉芬 厦门大学教授、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

陆文虎 总政艺术局局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少将、钱钟书研究专家、1982年厦大中文系硕士毕业

罗扬才 厦大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厦大第一个革命烈士,1924年考入厦大预科,1925年升入教育系

潘懋元 厦大副校长

邓子基 厦大教授、1952年厦大经济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钱伯海 厦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

葛家澍 厦大教授、经济学院首任院长、1945年毕业于厦大会计学系

厦大各栋楼的来历

1 群贤楼群,是嘉庚校主建校时候建立的 2 建南楼群,是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赠的。

建南楼群系20世纪50年代初,由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资、陈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会堂、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五幢大楼,曾是厦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李光前先生的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念其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1630多万元巨资,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我校8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翻修竣工典礼,昔日雄伟壮丽的建南楼群重新屹立在厦大上弦场上。

3 逸夫楼,也就是国际会议中心之一,是由香港的劭逸夫先生资助。

逸夫楼即“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位于芙蓉湖西北面,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款500万港元兴建。该楼于1991年3月建成,共7层,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主楼设客房,另设会议室、门厅、餐厅等配套设备。它既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又是一座多功能的高级宾馆,对于改善学校接待条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4 明培体育馆

明培体育馆位于囊萤楼前面演武场西边,是旅菲华侨、我校海外函授学院1957年入学的学生佘明培校友及其夫人施淑好女士,捐献人民币210万元(30万美元,又说外汇人民币100万元)建造的正规化体育馆。1986年4月破土奠基,1990年4月落成,共3层,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屋顶采用进口铝锌钢板,设计新颖,造型美观;馆内设有一个篮球场,2000个座位的看台,可作为各种体育训练和比赛之用。该馆的兴建,为我校开展体育活动增添了良好的设施。 5 华侨之家。

华侨之家”楼系菲律宾校友庄中坚先生、陈卿卿女士,以其父辈名义捐款外汇人民币10万元建造,1984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会议厅,兼设套房,是我校侨联的办公地点,也是归侨教职工的活动场所。 6 电镜楼。

电镜楼即电子显微镜实验楼,是香港著名爱国人士桂华山先生捐资兴建的。1982年6月,桂华山先生闻我校已接受联合国有关机构赠予的两部电子显微镜,尚需建造电镜实验楼,乃慨然捐赠港币100万元,兴建此楼。电镜楼于1983年开工,1984年竣工,建筑面积1021平方米,现做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用房。 7 西校门。

西校门建在厦大旧主楼群贤楼群西边,由台胞、我校名誉校友张子露先生捐赠10万美元建造,1991年3月落成。西校门高7.4米,长25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采用花岗石材,以左右延伸的弧面、上方两角微微翘起的长方形为造型基调,主体对称式构图上面配以浮雕,以体现高校大门所应有的庄重性及文化内涵,整个造型简洁、明快、舒展,富有现代感。 8 萨本栋墓园

萨本栋先生自1937年至1945年任厦门大学校长,在抗战爆发、我校内迁长汀办学的艰难环境下,带领全校师生发愤图强,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全体师生的尊敬。萨本栋墓园位于成义楼后面,其修建系由菲律宾、台湾、美加、香港、泰国、新加坡厦大校友会于1989年发起筹款,后北京、汕头、南京、合肥、温州、上海等校友会参与捐款。修建总投资11万元,于1991年3月竣工。主要是在原墓身墓基上镶嵌萨校长铸铜浮雕头像,在墓后堆设假山假石群并镌刻萨校长生平传记;又在墓之东侧新建一凉亭,扩大墓前场地,植以草坪,依山修筑花坛、石阶等,使之成为我校师生凭吊先贤之处。 9 自钦楼

自钦楼是旅菲爱国华侨许自钦先生捐款200万元(一说140万港币)兴建的学生活动中心,位于芙蓉湖东南面、学校中心地带“三家村”,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为二层框架与三层混合结构,内设阅览室、活动室、展览室、录相室、多功能厅等。该楼自1992年3月落成后,一直是学生开展课余文化娱乐活动的一个理想场所。 10 蔡清洁楼

蔡清洁楼是旅菲荣誉校友蔡清洁先生捐款500万元(石碑上写明捐款520万元人民币)建造的综合性留学生楼,共10层,座落于小白城山岗上,正面俯瞰大海,气势壮观。建筑面积5606平方米,1994年4月竣工。主要作外籍留学生及来自东南亚的侨生住宿、学习和活动场所。它的建成为我校发展海外教育事业创造了重要条件 11 克立楼

克立楼是厦门大学会议中心,系香港校友黄克立先生捐资438万元(一说400万港币)建造,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共7层,1994年4月落成。该楼是一座集住宿、会议中心与娱乐为一体的高级宾馆,它为我校举办各种高层次学术会议提供了良好条件。

黄克立先生福建泉州人,1936年毕业于我校政治经济学系,是香港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曾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常委,1997年首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奖章,2004年5月逝世,享年95岁。 12 钟林美广场

钟林美广场建在西校门入口处的囊萤楼前,是海外华人钟宝玉兄弟姐妹为纪念母亲钟林美女士,捐赠款港币60万元建造的,1994年5月竣工。广场最主要的景观是在喷水池後面铜雕一似浪非浪、似鸟非鸟、似书非书的腾飞物,象征厦大一切都在腾飞。 13 基金楼

基金楼位于我校群贤教学区,共5层,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总造价206万元,1994年10月建成。1993-1994年,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热情倡导下,厦门的25家(一说26家)外经贸企业先后捐资约2000万元,建立“厦门外经贸企业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基金楼即是使用该基金两年收益的首项工程。该楼设立外文培训中心,装配先进的视听设备,现为外文学院教学用房。 14 建文楼

建文楼即“厦门大学教职员活动中心”,由泰国著名校友丁政曾、蔡悦诗伉俪捐资434万元建造,以蔡悦诗女士的先父蔡建文先生的名字命名。该楼建于学校大南校门入口处原工会俱乐部旧址,共7层,建筑面积5460平方米,1998年4月建成。现作为学校工会的教工活动中心,也是学校举办展览的重要场所。 建文楼志

蔡建文先生原籍福建晋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八三年。夙怀大志,颖悟过人,克勤克俭,白手成家。先后在菲岛、香港、日本、印尼、泰国经营工商,懋迁有无,称誉业界。既擅计然之举,得其精髓,豁然贯通。复效陶朱聚散其财:博施济众,造福桑梓;捐资兴学,泽裕后昆。

夫人吴淑贞,淑慎贞静,女宗典型;坤仪芳徽,闾里共称;训子义方,宇内扬名;芝兰玉树,瑞蔼盈庭。

先生令次媛悦诗女士,一九四九年毕业本校教育系,秉承父志,热心兴学。有鉴于母校尚缺教职工活动中心,乃偕夫婿丁政曾校友捐建此楼,以其令先尊之名名之,回馈母校,嘉惠员工,善莫大焉。兹值本楼落成之际,爰勒石以志之。铭曰:巍然黉舍,允怀建文。肯堂肯构,美奂美轮。甘棠遗爱,挹芳扬芬。高风仰止,德范长存。厦门大学 立 一九九八年四月六日 13 联兴楼

联兴楼是一幢5层的多功能教学大楼,油印尼华侨、我校海外教育学院1995年入学的中文函授生林联兴先生捐资200万元建造。该楼位于蔡清洁楼西侧,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1999年4月建成,为我校建筑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教学之用 14 亦玄馆

我校故校长萨本栋教授的学生、机电系47届旅菲校友邵建寅先生,为纪念萨故校长,慨然捐资人民币200万元(一说400万元)建设厦门大学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并命名为亦玄馆,蕴“玄妙深奥,钻研微纳科技;玄同混和,探索浩淼时空”之义。亦玄馆共5层,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2001年8月落成。经过几年的筹建,该馆已初步建成我校微机电系统和微传感器领域高起点的开放重点实验室。 15 颂恩楼(嘉庚三)

颂恩楼即嘉庚楼群三号楼,也是嘉庚楼群主楼,由泰国著名校友丁政曾、蔡悦诗伉俪捐献2000万元人民币建造,而取名“颂恩”,意在颂扬母校奖掖栽培之恩。楼高21层,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1998年6月开工,2001年4月竣工,现为校部机关、部分研究院办公用房和教学用房。该楼巍然耸立,是我校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我校行政服务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 颂恩楼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丁政曾、蔡悦诗伉俪拳拳服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之要旨,捐建此楼,取名颂恩,以颂母校奖掖栽培之恩;以赞天道化育万物之德;以彰易理生生不息之功。木本水源,裕后光前。爱校情殷,殊足矜式。爰勒石志之,以垂久远。厦门大学 立 二○○一年四月 16 保欣丽英楼(嘉庚一)

保欣丽英楼即嘉庚楼群一号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共6层,1998年6月开工,2001年4月竣工。由香港校友黄保欣、吴丽英伉俪捐资630多万元建造,现作为管理学院教学和办公之用。黄保欣先生1945年毕业于我校化学系,是香港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曾担任国务院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1999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奖章。 17 成枫楼(嘉庚二)

成枫楼即嘉庚楼群二号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共6层,1998年6月开工,2001年4月竣工。由新加坡华侨吴定基、李织霞伉俪捐资528万元兴建,以李织霞女士的父亲李成枫先生的名字命名,现作为管理学院教学和办公之用。

17 祖营楼(嘉庚四)

祖营楼即嘉庚楼群四号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共6层,1998年6月开工,2001年4月竣工。由菲律宾华侨洪文炳先生捐赠款432万元建造,以其父亲洪祖营的名字命名。现为物理机电学院的教学和实验场所。 18 钟铭选楼(嘉庚五)

钟铭选楼即嘉庚楼群五号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共6层,1998年6月开工,2001年4月竣工。由侨居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华侨钟江海、钟明辉和天德集团的钟琼林昆仲共同捐资740多万元兴建,以其父名字命名。现作为学校现代教育基础中心用房。 19 文正楼

文正楼即厦门大学医学院实验楼,位于大学路厦门大学医院附近,共层,建筑面积0000平方米,200?年建成。2002-2003年,印尼著名实业家李文正先生先后捐资1000万元,注入厦门大学医学院基金。为感谢李文正先生的慷慨捐赠,厦门大学将医学院实验楼命名为文正楼,并于2001年9月举行命名揭牌仪式。该楼现在作为医学院的行政办公和教学实验用房。 20 成伟楼(医院门诊楼)

成伟楼即厦门大学医院门诊楼,原是李光前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以他三儿子李成伟的名字命名。2003年至2005年,李成义先生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先后捐款共527万元,重建此楼。新楼建在已拆除的旧门诊楼原址,仍沿袭陈嘉庚建筑的特色,共6层,建筑面积7175平方米,比旧门诊楼大了约4倍,2004年1月竣工。新门诊楼的建成,不仅能为厦大师生和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为厦大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创造了条件。 21王清明游泳馆

王清明游泳馆位于校园内明培体育馆南侧,由香港校友王少华女士捐资500万元修建,以其父的名字命名。游泳馆共3层,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有两个标准游泳池,800座位看台,2004年4月建成。该馆的外型设计别具一格,秉承嘉庚风格又富有现代气息,整体造型简洁大方;馆内集游泳池、健身房、乒乓房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我校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之一。 22 林文庆别墅

林文庆先生自1921年至1937年任厦门大学校长,对我校怀有深厚感情,生前立下遗嘱,将其在鼓浪屿的别墅捐赠给我校,作公益之用。1988年1月,林故校长之子林炳汉、林炳添先生,遵照其父遗嘱,致函学校领导,将位于鼓浪屿笔架山顶的住宅及庭园全部捐赠给我校。这幢别墅建筑面积1018平方米,庭园占地面积4316平方米。

校史

校史

校史题库

校史策划书

广西大学校史

中央财经大学校史

校史部分

湖南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校史演讲稿

《厦门大学校史.doc》
厦门大学校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