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战歌

2020-03-03 10:59: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 虎妈获胜。”这种标题令以严厉教育著称、曾引发东西方激烈争论的美国“虎妈”蔡美儿开心不已。她的女儿4日传出同时接到哈佛和耶鲁两所名校的录取通知。《纽约时报》的说法是: “中国父母的教育比歼—20更可怕”。在许多西方人眼中,大量华人孩子“正在垄断”美欧各大名校,开始震动长久以来西方“宽松教育”理念:在法国,各种培训班盛行;学区房开始走俏于加拿大的非华裔家庭;日本众多学校在家长要求下恢复了周六上课制。另一方面, “虎妈”众多的中国也在发生变化,网上有关“上名牌大学是否代表成功”的质疑很多。一位德国的教育学者对记者说,东两方其实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西方反思为什么东方会有这么多成功者,中国则反思自己缺乏创造力。这个激烈竞争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只允许成功,东西方妈妈将会越来越相似。

“我终于将离开虎穴”

“我现在18岁了,终于将离开虎穴了。但我很高兴您和父亲能够这样将我教育成人,拥有您这样的母亲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美国《华盛顿时报》4日引用了“虎妞”索非亚(中文名蔡思慧)这样一句话。文章称,这个从小既不准看电视,也不准到朋友家过夜的女孩,已经接到哈佛和耶鲁的录取通知。尽管蔡思慧尚未决定上哪所大学,但她严厉的母亲显然可以放心地说,自己的严格终于有所成就了。

“虎妈”蔡美儿因为一篇“中国妈妈为什么比美国妈妈更强”的书摘被媒体称为“最具争议的母亲”。对于“获胜”的说法,她在写给《波士顿前锋报》的电邮中说: “我不能居功。我不觉得我的教养方式与她被录取有关。这百分之百是索非亚自己努力的结果。”

不过,《纽约地铁报》称,这个消息再一次证明了蔡美儿富有争议的育儿方式: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折磨是正确的事。《耶鲁每日新闻》4日担心蔡思慧可能会选择哈佛大学,该报称,哈佛今年的录取率是历史上最低的,3.5万名申请人中只有6%能够获得录取。 “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你将看到越来越多的美**亲将会向蔡美儿的铁腕学习。” 《波士顿先驱报》这样断言。

不过,这样的成功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东方式严厉教育的争论。曾经极力推崇“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强”的《华尔街日报》4日刊登在中国生活3年的专栏作家艾伦·保罗的文章——“熊猫爸爸挑战虎妈”。保罗写道: “如果你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独立、能干、自信的成年人,那么‘虎妈式’教育绝对不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方法。我们不会容忍将孩子锁在琴凳上,我们都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行为,而且会适得其反。”

“中国新式歼-20隐形战机固然令人担忧,但中国人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其教育的崛起才是真正令人害怕的武器。” 《纽约时报》则这样写道。德国《南德意志报》认为, “虎妈教育与西方国家通行的‘宽松育儿’模式截然对立,但却触动了美国中产阶层父母担心子女不上进的隐忧……蔡美儿的成功恰恰击中了这个弱点,即美国伦理中的逻辑裂缝。因为除了理解和宽容之外,也得将教育当作武器交给了女,这样才能在残酷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成功立足。” 西方国家开始兴起“补习班”

对于西方一些家长羡慕和学习“虎妈式教育”,瑞上《新苏黎世报》称,在全球霸主地位的争夺中,中国和西方开始平起平坐。在大洋彼岸,对于衰落的历史恐惧在蔓延:向中国入学习,就意味着学习成功,至少有些美国人这样相信。文章同时称,事实上,对中国学习狂的恐惧没有理由。他们尽管获得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的最高分,但这个强国从未赢得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中国的发明家很少有人以创新技术进入专利名单。

随着争议的不断深入,西方支持 “虎妈”式教育的名人也越来越多。德国原央行理事萨拉辛日前表示,中国之所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中国人重视教育。西方国家如果现在还不学习中国,再过几年将被中国抛出很远。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称,许多学校社团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都是华裔,华裔不仅成绩好,其他方面也不差,那种说华裔“放弃社交和活动考名牌学校”的说法,是不顾事实的偏见。

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兴起“培训班热”。近两年来,法国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的比例在欧洲高居第一。虽然这些培训班以艺术类为主,但这种让孩子有“一技之长”的想法和“中式妈妈”可谓殊途同归。《纽约时报》称,美国越来越多家长引导孩子“更功利地学习”,比如学中文的热潮开始盖过学西班牙语,连奥巴马的小女儿也不例外。在加拿大,许多省在中学设立“重点班”,不少非华裔家长也督促子女, “不能让亚裔垄断教育资源”;原本风行于亚裔间的“择校搬迁” (加拿大实行学区制,要选好学校就要搬家到相应学区居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非华裔家庭中。

日本政府有一段时间效仿西方宽松教育方式,但近年来发现宽松教育的结果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2007年,日本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41个国家中排名14,数学在56个国家中排名第十位。这种排名在日本人看来是和自身国力不相称的。日本民调机构研究员苅谷刚彦对记者说,宽松教育让孩子们有很多空闲时间,但是孩子们都用来看电视或打游戏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远不如读私塾的孩子。出于对宽松教育的反省,日本的部分公立学校已经恢复了周六上课制,把每周休息两天恢复到过去的每周休息1天,此举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赞同。

在德国, 记者采访了 10名德国家长,问他们是否会实行“虎妈式教育”。其中4人表示“明确反对”, 4人认为“虎妈式教育有利有弊”,两人认为“虎妈式教育值得借鉴”。从几名家长的文化层次来看,当售货员、工人等的家长表示反对,而当工程师、学者的家长更愿正视“虎妈”教育。

中国家长在宽严之间摇摆

“玩耍和苦读,哪个更属于童年?” 德国电视1台日前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该台称,在中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选拔性教育制度下,孩子的最大成功就是通过大学入学考试,这造成中国学生严重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家长们往往别无选择。文章称,中国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父母对旧有严格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抱有疑虑,但是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玩耍还是逼着孩子用功学习,中国家长自已也摇摆不定。美国《世界日报》6日报道了华裔少年张晨波被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5所名校录取的消息,但报道引述少年的父亲、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的话称, “从未要求孩子要和自己一样”。

在亚洲国家中,韩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强度是数一数二的。记者的韩国朋友林惠兰有两个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孩子送到学费高昂的英语幼儿园,读小学的时候,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接着就去各种补习班,周六还请家教来单独辅导。林惠兰说,孩子累得精疲力竭,大人也心疼,但这也没办法,整个社会都是这种氛围,如果不把孩子送辅导班,会担心孩子落后于别人,今后没有竞争力。对于韩国这种教育,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曾将其视为促使美国教育界改进的榜样。但韩国《朝鲜日报》日前引述“在美最成功的韩裔人士”美国广播公司金牌女主播张贤珠的话说,“我是在虎爸虎妈手中接受教育的,但我不想这样抚养我的孩子。我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我的童年时期过得很痛苦。我很自卑,很忧郁。”

这两天,一起“华裔高材生残忍弑 ‘虎妈’”的消息在澳大利亚引起极大争论。3月22日,澳华裔妇女田梅被发现死于豪宅中,嫌疑人被认为是其子李伟,目前警方已经对其发出全球通缉令。据称,19岁的李伟以几乎全满分的成绩毕业于一所知名私立学校。李伟的朋友称,李伟经常受到母亲的压力而感到痛苦,这可能是他杀母的原因。澳大利亚许多华文媒体质疑,这样的“成功”真的算成功吗?

德国柏林青少年教育专家提姆。特里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历史上美欧国家处于上升期时, “虎妈”的做法其实是许多中上层家庭的典型做法,当年欧美很多孩子被送到寄宿制精英学校,在那里完全没有人身自由,一切都是强制的。即便现在,德国妈妈也把刚出生的孩了一独自放在另一个房间过夜,不顾婴儿天生的恐惧,并称为“培养孩子的独立”。中国妈妈谁会这样?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家长的目的都是为了下一代更好。在目前这个全球化时代,中韩等亚洲人的努力重新让西方人感受到激烈竞争的压力,后者也因此重新想起了“虎妈”那一套教育方式。

张颐武 北京大学教授

“虎妈”自受到媒体报导以来,在中美两国和世界不少地方都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兴趣。人们由此受到了不同的启发,在进行不同角度的教育大讨论,其意义和价值在各国其实都有其不同的意义。人们在惊叹“虎妈”的作为的同时,都对此事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都试图通过这一事例对于自身的教育有所反思和启迪,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具有全球性。在这一新闻开始冷却的时候,其实需要更加理性和清醒的冷思考,才会对于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这个事件其实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不同的人对于如何教育下一代的不同的理解。

“虎妈”的事例一方面渲染了华人父母对于下一代教育的高度关注和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这种教育有其过于严格、家长的意志过强、难免对孩子的个性和自由发展有所压抑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如此戏剧性地统一在这一事例之中。因此,在中美各自相关的大讨论之中,其实都在这两个方面上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也有不同的思考。在美国,有人由此对于华人和中国文化注重教育、注重下一代的智力和技能发展引起关注,并认为这是中国教育引人瞩目的一个长处,认为美国的教育一些年来所面临的困难,正是在于对于青少年和儿童缺少严格的要求,把天性自由发展和放任自流混淆,造成了一些未必理想的后果。不能说多数人同意“虎妈”式的教育,但可以说,相当多的人认为美国的教育方式过于宽松,缺少竞争力。

在中国所引发的反响也很复杂,不少意见认为“虎妈”式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天性和自由发展形成了负面的效果,认为中国的教育现在存在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刻板地压抑孩子的天性,压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有很大的问题,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和改变。这种意见似乎在媒体中形成了某种主流的声音。这可以说在中美之间有一种“互逆”的现象。

但在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其中包括中小学一线教师和不少家长,认为严格要求和较多知识的传授其实对于保证孩子的成长有高度意义,不能认为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初中等教育无效或失败。我就听到过许多中小学教师私下议论,他们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严格要求其实并不错,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本的教育质量和水准,让许多资质平常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切实的进步和成功。我听到的意见认为,确实孩子的负担相当重,也确实可能对于天才的养成形成某种损失,但我们教育的有效性在于让普通孩子的竞争力通过严格要求和管理得到了加强。可能我们的方式不利于天才脱颖而出,但确实有利于普通人成为人才。美国式的教育可能利于天才的自由发展,但往往使得普通孩子缺少约束而难以学业进步。我就亲耳听到一位考察过美国中等教育的中国中学教师说,美国的数学等课程过于容易,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教育可以保证孩子有饭碗,未必能出天才;美国的教育让一些天才脱颖而出,但整体的效果未必理想。这些说法当然并不是全面研究的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但却是第一线的教师的体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虎妈”的事例看来,对于教育的成功与否存在不同的标准,而严格要求和自由发展、技能培养和人格健全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如何平衡是一个难题。而中美教育的比较也是一个难以简单判断的议题。这些都需要更加全面客观、理性冷静地审慎评估。客观批评自己不容易,客观肯定自己的长处也不容易。目前所需要的是更加充分的公开讨论,而不是一惊一乍的情绪化宣泄。全面倾听不同意见,也让媒体的探讨更平衡和更深入,是当下中国关于教育讨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虎妈”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虎妈战歌》读后感

读《虎妈战歌》有感

虎妈战歌英语读后感

虎妈

虎妈教育

虎妈·观后感

虎妈英文读后感

虎妈还是羊妈读后感

关于虎妈英语作文

虎妈教育评论英语作文

《虎妈战歌.doc》
虎妈战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