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2020-03-02 09:32: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22 五柳先生传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著文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开创了文学传记体的先河。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一些古代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语感。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3.了解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品读赏析,交流明确,五柳先生对荣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围绕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简陋,“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朴。表现了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点拨——释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计

(一)同学们一齐背诵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的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位一代名家。

设计

(二)哪位同学还记得有关陶渊明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明确: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不愿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归隐生活。陶渊明是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五柳先生传》。

设计

(三)同学们是否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作者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的画面,寄予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那么,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生活状况又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生活,看看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

设计

(四)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看课文作圈注。注意生疏字和多音字。注意断句和某些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3.学生分读课文(1)男生读第1段,女生读第2段,说两段的不同: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是描述;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是评论。

(2)女生读第1段,男生读第2段,说两段的关系:第1段中的“不慕荣利”与第2段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相呼应。

4.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疑难字句。

小组内解决疑难字、词、句。组内解决不了的由教师予以指引。

.5.结合文意,译读课文两人一组,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巡视。

三、品读课文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 “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_.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销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得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教师设问: ①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五、大家谈

1.老师引导过渡到对“陶渊明”的评价与认识上(让学生做评论员)。

晶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到今话隐士。

2.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例:学生“我认为陶渊明隐居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为。他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3.老师及时予以点评、表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六、畅想篇

1.老师在肯定学生的评价后,引入到“戏说21世纪的五柳先生”,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做“导演”。

2.学生尽情导演。

例:“五柳先生当了一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

3.老师表扬、鼓励。与学生共导同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4.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七、作业设计 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2.《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3.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自传。要求把“不戚戚于……,不汲汲于……”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朗读训练。课文读得熟,再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充分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的内涵,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二、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收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 有关资料

一、作者资料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29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他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 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二、“柳树”的象征意义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薛顺雄认为,柳树在晋代的文学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1.它被认为是天地精灵之气所聚集,而产生的一种珍奇的树,所谓:“含精灵而寄生…„是精灵之所钟”。

2.它能刚柔相济,以应中和,而保休(美)体,不随便做任何无意义的牺牲,以尊重生命的庄严,以及保持生命的丰盛与价值,所谓:“应中和而屈伸”“保休体之丰衍”。

3.它能结根建本,有原则,能坚守,绝不任意动摇根本,是值得人敬重的,所谓:“结根建本,则固于泰山“信永贞而可羡”。4.它虽是被尺断(从原树上被切断,而成为一尺的片段下来移植,在先天上受了很大的伤害),却依然能够活得更坚强,更为滋长,生命的强韧完全突破了一切生长环境的困境,所谓:“惟尺断而能植”“虽尺断而逾滋”。

5.在它突破困境生长之后,它能不分彼此兼覆广施,而普荫众生,造福群类,所谓:“兼覆广施,则均于昊天”。 6.它能不受地域的限制,而广泛地生长。也不在乎外在环境的变动,而正常地发展,所谓:“无邦壤而不植“干道之屡迁”。

7.它能不扭曲自己,而皂然地生长,所谓:“配生生于自然”。

薛顺雄先生进一步说明“柳”的象征意义。他说:“自汉至晋代一些文人所写的《杨柳赋》 中,我们可以了解“柳树”在陶氏生活的当时,是有其如同上述的一些特殊意义的。而这个特殊意义,也正是陶氏想藉以用来暗示其思想、处境、个性、行为等的特色,所以他才会特别偏爱于柳树,才会特意撰写出《五柳先生传》这样的一篇文章,来作为自况,以示知于世人。

三、《五柳先生传》写作动因

对于陶渊明托名写自传,自从有了沈约与萧统的“实录”“自况”之说以来,历代论者多多,其看法却大都与此相同,这儿无须赘述。然而,陶渊明为自己作传,何以要采用托名呢? 笔者曾查阅许多资料,皆语焉不详。可这又是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并且必须得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性格志趣,笔者认为,这和他归隐之后的生活现实与久藏在心底而始终未能实现的理想壮志冲突有很大关系。此外,也与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直接去写,在多层面展示自我形象方面会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在田园生活到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直至终老也没有改变。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渴望自己也能像先祖那样有所作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尽管也曾不止一次进入仕途,但总觉得“志愿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隐。几次出仕与归隐的经历,暗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免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终于,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在静谧闲散和贫病中度过的。这里没有暴力,没有虚假,也不会再去为“五斗米”而躬上凌下,矫情伪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闲适、愉悦的田园中,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种淳朴天真、和谐自然的境界与他从小就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从而使他流连其中,难以舍离,也因此而使他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田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归隐本非他的素志。他本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自然灵长,况且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具有侠义风骨、远大抱负,如今被迫走上归隐这条路,他的内心深处不愿,更不甘。“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既是他义愤填膺的呐喊,也是他痛苦心迹的自然流露。但现实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在躬耕之余,饮酒、读书、著文,坚守他“但使愿无违”的崇高气节。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心中有高趣,不抒不行。可是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性格,又使得他不便直说,也不愿直说,于是便巧用“托名”.借五柳先生以“自况”,以为他人作传来寄意。这样,既能从容自如地从各个侧面展现自我,“颇示已志”,坦露心声,又避免给人以“王婆卖瓜”之嫌,可谓一箭双雕。

既要假托,又要让人觉得确有其事,于是“虚晃一枪”的写法在所难免。比如开头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似乎这真的是另一个人,而非我陶渊明自己。再如,古人写传,传末要加评论,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2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22课《短文》知识点考点整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春酒》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5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do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