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意义

2020-03-04 09:52: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摘 要:在简述国内、国外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基础上,概括介绍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民培训的基本做法,同时论述了农民培训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重要意义,以期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民培训;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42-02

农民培训是农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一批忧国忧民而又具有敏锐眼光的有识之士开始了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其中杰出的代表包括:黄炎培为了让他“改造乡村,再造民族”工程得以实现,而于1926年在江苏徐公桥区设立农村改革实验区;1929年晏阳初“并不以教育人民识字为满足,而要使农业科学普及于农村”,“计划发展一个县为全国模范”而在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陶行知为了矫正“走错了路”的中国乡村教育,“为三万万四千万农民烧心香”,实现“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而在南京晓庄开办试验乡村师范,以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等。

全国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则主要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在农民教育的其他方面作为不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农民教育真正迎来了春天: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绿色证书工程、为帮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开展的阳光培训计划等等,仅仅中央农广校成立30年来,就培训农民2.4亿人次,同时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3 921万人次。这些努力为中国三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国外,各国政府也都十分重视农民教育与培训,而且做法各异,各具特色。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一种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和协作,以教育系统为农民培训的主体,农业改良普及事业系统予以配合的做法;韩国农民培训也是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和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协作,但具体操作上不同于日本,培训主体以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机构和民间团体为主;在英国,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力量,高等学校及科研与咨询机构为补充,已形成高、中、初三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位证、毕业证及技术证书等各种教育目标相互配合,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的培训格局,其做法的特性引人注目;法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是农业部,教育部则负责农业教育文凭与国家基本文凭的对等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与英国的做法大异其趣;德国农民培训由农牧渔业部统一管理,各个农业协会和农业团体配合开展工作。根据德国的联邦教育法和就业法,农业就业者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正规职业教育,上岗之后,在农场还有3年学徒期,学徒期必须按规定参加职业培训,出徒前要参加行业统一的资格考试。只有拿到绿色证书才能允许独立经营农场。德国这种“学徒式”的培训形式更是个性鲜明;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与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美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法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其核心体现在科研、教育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美国的农民培训由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培训组织宏观协调和指导,其培训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在公立学校之外开展的培训和在公立学校内开展的培训两种。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农民培训跟全国的农民培训在开展时间与基本做法上是大体一致的。大规模的政府主导的农民培训工作主要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绿色证书工程、为帮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开展的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培训、扶贫劳务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都让大量农民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农业科学实用技术。近年又将三农的发展跟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彝区“三房”改造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农机操作、电工、焊工、计算机操作、数控车工、数控铣工、钳工、中式面点、中式烹调惠民工程培训、劳务品牌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在职职工技能培训、村干部“兴农培训”、考前培训等多项培训,涉及林业、农业、建筑、电子电工、焊工、厨师、餐饮旅游服务、计算机应用、种植、养殖等多个专业(工种),为凉山这个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凉山州来看,农民培训有什么意义呢?

其一,观念的变化导致生活的改变。人的行为总是决定于其既有的观念。作为以少数民族为主,彝族人口数量就近半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许多观念上仍然显得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以彝族群众来说,因为是跨越千年,在1952年从奴隶社会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在凉山特殊的奴隶社会里,多数人都是处于奴隶地位,在凉山被称为“娃子”,不仅一无所有,而且只是奴隶主可以随意处置的私人财产,其命运安全掌握在奴隶主“老爷”的手中,他们根本没有发言权。这就导致了他们难以避免宿命观念,不敢想象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便他们随着历史的巨变而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那千百年形成的观念,却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于是虽然家庭十分贫困,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也往往觉得那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的,宁愿苦熬苦等,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与掌握自己的命运。出去闯天地的人很少,自己当老板,那更是天方夜谭;而当地汉族群众,虽然历史负担相对较轻,但观念上仍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往往小富即安的思想很普遍,自己如果有技术,往往也不愿跟他人交流与分享,这一切对农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是十分不利的因素。凉山州的农民培训,不仅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而且首先是灌输一种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的观念,可以通过合法科学的方式去改变。有了观念的改变,其他的改变才有可能。

其二,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促进。观念对人改变自身命运是至关重要的,但只是想改变命运,只是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而手中并没有有力的武器,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最多只能是一种空想而已。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必须要有相当的文化基础。而在凉山,农民的文盲率超过25%,加上小学文化的人数,比例接近80%,初高中生的比例很小,而大专以上文化的更是凤毛麟角,如此低的文化基础,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困难重重。绝大多数人又没有机会去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样,绝大多数农民都缺乏科学技术知识,其生产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技术与老一套的经验。在一些彝族地区,刀耕火种的现象还远远没有消失,这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实在是非常困难的。而通过农民相关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很多农民拥有了一技之长,可以在自己原来的那块土地上发挥出神奇的作用。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实践目的与意义

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实践与成效

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实践与成效

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意义与实践

培训意义

实践的意义

山东新型农民创业培训 实践报告

我校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交流稿)

《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意义.doc》
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