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2020-03-01 20:19: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看见》读后感

《看见》是女朋友向我推荐的书,而书也是女朋友给我借阅的,所以从一开始,我便对这本书有着喜爱、珍惜的情感,如同对我最珍贵的人一般。

初读时,是抱着一种看故事的心态,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我只能在狭小的脑中去虚构出来,和小说一般。后来真得颇是喜欢这本书了。柴静在书中用文字记叙着她的看见,她的思想。让人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思想代入其中。事情不简简单单是一个事情,新闻对于柴静来说,也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而是一个对于社会,对于人与人,更是对于生命的思考。我没想过,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对于社会的各种事件,你甚至不能将自己与它摆脱,你须在其中磨练千万遍,将自己和新闻中的群体置于一处,不仅要让世界对它知晓,还需让人感受它,了解它。或许是柴静有些特殊,有些人不喜欢此书,SARS事件,汶川地震,山西煤矿塌陷、华南虎造假,大事件像舞台上的聚光灯,把主角照的熠熠生辉,让她又不像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记者,而是电视里的主角。但是我想,在读完之后,你脑中最深刻的印象都会是配角,中间夹杂着主角的思想,确切点说,贯穿整本书的,不是主角,还是新闻与其引发的思考。拿第二章来说,柴静自告奋勇采访SARS第一线,这是她的职责,和前线的医护人员一样。在那个人人面露恐惧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去对抗疾病,去对抗恐惧,对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天井采访那些只穿着外科手术服的医护人员时,柴静问道:“你们靠什么防护?”“我们靠精神防护。”人的内心充斥着各种情绪,谁没个害怕的时候?我记得那年我还在上小学,小脑瓜子也想着非典会不会到我的身上来,担忧着自己会不会不能好好感受这个世界就离开了。可是,人大了,就要有点不同于人本性的地方,比如说信仰、原则、或者母性,这些能让我们做出那些不同于本能的事,我想也正是人之高尚的地方吧。

在这一章中,药家鑫无疑是当时人人得而诛之的魔鬼,但是真当你听到了他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心里是否也像柴静一样,一片空茫?也正如她所说,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人构成。药家鑫之过,只是他自己的过错?或者是他家庭的过错?我更赞同是这个时代,当下社会的过错。这一章中柴静对他发出疑问:“他是怎么想的?”我在最初便有了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害怕。不是害怕车祸,而是害怕受害者去告诉甚至纠缠他的父母,这对一个儿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是苛刻的,不鼓励,多打击,并且一直坚持他的方法是对的,而我想这个脆弱的心灵一定对父亲饱含敬畏,对这个家庭又爱又恨。他将一般孩子做错事后惧怕告诉、面对父母的心态放大、保留,直到这个心理战胜了对杀人的恐惧。“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这个世界无完人,也没有绝对的魔鬼。我们倡导人性中的善,既然如此,又怎能随便地就去想剥夺他人的生命。这才是魔鬼的想法。只有置身处地地思考与反思,才能得出不令你后悔的结论。

这本书看完后,心里会对很多事情去真正的思考。年轻和简单的人终是要成长的,倒用前言的话,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让我们去走得更远。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doc》
《看见》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