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

2020-03-02 22:42: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鼻科学】

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两口角连线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鼻阈: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也称鼻内孔。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固有鼻腔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和上颌骨腭突组成。 利特尔区(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和前组筛窦,其窦口在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在上鼻道,后者窦口在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由Naumann首先提出。

出生就存在的鼻窦是上颌窦和筛窦,2岁左右额窦发育,3~4岁蝶窦发育。

上颌窦有5个壁:前壁、后外壁、内侧壁、上壁、底壁。 生理性鼻甲周期:或称鼻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两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其生理意义是促进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鼻肺反射:是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为传入支、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为传出支,以三叉神经核及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鼻腔主要有呼吸、保护、嗅觉、共鸣的生理功能。 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的特点是:间隙性和交替性;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的特点是:持续性。 (鉴别要点) 变应性鼻炎(AR):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 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后者又称“花粉症”。发病机理属Ⅰ型变态反应,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IgE。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 急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其病理改变主要是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卡他期、化脓期和并发症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后者常见鼻塞、脓涕、头痛或局部疼痛,一般而言,前组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和颌面部,后组鼻窦炎的头痛则多位于颅底或枕部。 急性上颌窦炎,晨起轻,午后重;急性筛窦炎,头痛较轻;急性额窦炎,前额周期性疼痛,晨起头痛,逐渐加重,至午后开始减轻,晚间完全消失,次日又重复发作。 慢性鼻窦炎头痛(一般情况下无此症状)特点:伴随鼻塞、流脓涕和嗅觉减退等症状;多有时间性或固定部位,多为白天重、夜间轻,且常为一侧,若为双侧者必有一侧较重;经鼻内用减充血剂、蒸汽吸入等治疗后头痛缓解。咳嗽、低头位或用力时头痛加重(因头部静脉压升高)。吸烟、饮酒和情绪激动时头痛亦加重。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改善鼻窦通气引流,控制感染和防治并发症。方法有鼻腔内用减充血剂和糖皮质激素,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鼻腔冲洗;上颌窦穿刺冲洗和负压置换法。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OMC)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其具有照明清晰、全方位视野、操作精细、创伤小、面部无瘢痕以及能彻底切除病变又能保留正常组织和结构等优点,已成为慢性鼻塞炎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

上颌窦恶性肿瘤:先后出现的症状(单侧鼻涕脓血、面颊部疼痛或麻木感、单侧进行性鼻塞、单侧上颌磨牙疼痛或松动);晚期肿瘤破坏窦壁引起的症状(面颊部隆起、眼部症状、硬腭隆起、张口困难、颅底受累、颈淋巴结转移)。对肿瘤范围较局限者,多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 【咽科学】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上缘平面。正常人咽部长度12cm。 咽鼓管咽口位于下鼻甲平面后端1.0~1.5cm处。 咽淋巴环(Waldeyer淋巴环):为黏膜下丰富的淋巴组织呈环状排列所形成,主要有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等构成内环,同时这些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即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构成。咽部淋巴结均流入颈深淋巴结。 咽峡(faux):由上方的腭垂(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所形成的一个环形狭窄部分。 咽旁隙:又称咽侧间隙或咽颌间隙,位于咽外侧壁和翼内肌筋膜之间,与咽后隙仅一薄层筋膜相隔,左右各一,形如锥体。咽旁隙向前下与下颌下隙相通;向内、后与咽后隙相通;向外与咬肌隙相通。咽旁隙以茎突及其附着肌为界又分为前隙和后隙。前隙较小,内有颈外动脉及静脉丛通过,内侧与扁桃体毗邻,外侧与翼内肌紧密相连;后隙较大,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交感神经干等通过,另有颈深淋巴结上群位于此隙。

咽的生理学功能:呼吸、语言形成、吞咽、防御保护、调节中耳气压、扁桃体免疫功能。 慢性咽炎常见有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

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干燥、发痒、灼热、微痛等。分泌物粘稠附于咽后壁,可引起刺激性咳嗽。 慢性单纯性咽炎:黏膜弥漫充血,咽后壁附有粘性分泌物;慢性肥厚性咽炎:黏膜增厚,弥漫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粒状分布或融合成块,咽侧索肥厚。萎缩性咽炎及干燥性咽炎:临床少见,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分泌减少。 慢性咽炎的治疗:(1)去除病因增加体质;(2)中医中药宜滋阴降火;(3)局部治疗:①单纯性咽炎常用含漱液或含化片减轻症状;②肥厚性咽炎用硝酸银或电凝固法烧灼增生的淋巴滤泡,但烧灼范围不宜过广,也可用冷冻或激光治疗。

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慢性扁

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从病理角度来说急性扁桃体炎分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和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多见于化脓性,急,可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下降、乏力、全身不适、便秘等)和局部症状(剧烈咽痛,常放射至耳部,伴有吞咽困难;下颌下淋巴结肿大,有时感到转头不便)。 (鉴别诊断)

急性扁桃体炎的并发症:局部(扁桃体周脓肿、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及鼻窦炎、急性喉炎、急性淋巴结炎、咽旁脓肿)和全身(急性风湿热、急性关节炎、急性骨髓炎、心肌炎、急性肾炎)。

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一般疗法(要适当隔离);抗生素应用为主要疗法(首选青霉素);局部治疗;中医中药;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主要有涕中带血、鼻塞;累及耳部发生耳鸣、耳闭塞感及听力下降;颈淋巴结肿大;头痛及远处转移治疗时首选放疗。

EB病毒血清学检查:EB病毒壳抗原(EBVCA)、EB病毒早期抗原(EBEA)、EB病毒核抗原(EBNA)和EB病毒特异性DNA酶等抗体检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指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此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形式。

OSAHS的临床表现:症状(睡眠打鼾;白天嗜睡;可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患者晨起后口干,常有异物感;部分可有晨起后头痛,血压升高;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夜尿次数增加甚至遗尿;病程较长的可出现烦躁、易怒或抑郁等性格改变;儿童患者还有遗尿、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生长发育迟缓、胸廓发育畸形等表现)和体征(一般征象为患者比较肥胖或明显肥胖,颈部短粗,嗜睡,儿童可有颅面发育异常;上气道征象为口咽腔狭窄,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松弛,悬雍垂肥厚过长)。 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指于7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内,呼吸暂停(呼吸气流消失时间至少10秒以上)及低通气(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4%或微觉醒)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呼吸暂停以阻塞性为主。 【喉科学】

喉位于颈前正中,舌骨之下,其上端是会厌上缘,下端为环状软骨下缘,在成人相当于第3-5颈椎平面。

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单块软骨为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成对的软骨为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共9块。

喉气管中唯一具备完整环形结构的软骨是环状软骨,对保持喉气管的通畅至关重要。 环甲膜(cricothyroid):是环状软骨弓上缘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的纤维韧带组织,中间部分增厚,称为环甲中韧带。

声带以上的喉腔为声门上区,两侧声带之间的区域称为声门区,声带以下的喉腔称为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为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两者均是迷走神经的分支。喉上神经内支司感觉,外支司运动;喉返神经是

慢性扁桃体炎根据病理分型分为增生型、纤维型和隐窝型。

慢性扁桃体炎的诊断:患者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常有咽痛,易感冒及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可有咽内发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轻微症状;可出现口臭;小儿扁桃体过度肥大,可能出现呼吸不畅、睡时打鼾、吞咽或言语共鸣的障碍;可有全身反应),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结合局部检查进行诊断。扁桃体的大小并不表明其炎症程度,故不能以此做出诊断。 腺样体面容(adenoid face):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硬腭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 鼻咽癌:其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EB病毒、环境因素有关。多发于鼻咽部咽隐窝及顶前壁,大部分属于低分化鳞癌,症状。喉的主要运动神经。左侧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右侧绕锁骨下动脉,继而上行,行走于甲状腺深面的气管食管沟内,在环甲关节后方入喉。

喉的四大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小儿喉部解剖特点:

1、喉部粘膜下组织较疏松,炎症时容易发生肿胀;喉腔尤其是声门区特别窄小,所以小儿发生急性喉炎时容易发生喉阻塞,引起呼吸困难。

2、喉的位置较成人高,3个月的婴儿,其环状软骨弓相当于第4颈椎下缘水平,6岁时降至第5颈椎。

3、喉软骨尚未钙化,较成人软,行小儿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触诊时,其感觉不如成人的明显。

小儿急性喉炎常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易发生喉阻塞引起呼吸困难。起病较急,多有发热、声嘶、咳嗽初起声嘶不严重,哭闹时有喘声继而侵及声门下区,咳嗽呈“空”、“空”样,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慢性喉炎病理分型为慢性单纯性喉炎、慢性肥厚性喉炎和慢性萎缩性喉炎。 (声嘶的鉴别诊断)

喉癌的分型及各型喉癌的临床特点:鳞癌约93%以上,腺癌约2%。声带癌(居多),约60%,分化好,多为Ⅰ、Ⅱ级,转移较少;早期症状为声嘶,随后肿物可阻塞声门,引起呼吸困难。声门上癌约占30%,癌细胞的分化较差,转移较多见;早期症状不显著,癌肿表面溃烂时出现咽喉疼痛,侵蚀血管后痰中带血,常有臭味。声门下癌少见,约占6%;早期症状不明显,肿瘤溃烂时可出现咳嗽及痰中带血,肿物增大可阻塞声门下腔出现呼吸困难。声门上型和声门下型声嘶较晚,声门型声嘶较早。

诊断:详询病史,声嘶超过4周,年龄超过40岁者,均须作喉镜检查,对咽喉不适、异物感、喉痛的病人,亦应作常规喉镜检查。活检是喉癌诊断的主要依据,与喉结核、喉梅毒、喉乳头状瘤相鉴别。

喉癌的治疗要点: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目前多主张手术加放疗的综合治疗。

喉阻塞:又称喉梗阻,系因喉部或其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喉部通道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是耳鼻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若不速治,可引起窒息死亡。 喉阻塞的临床表现:吸气性呼吸困难(是喉阻塞的主要症状,吸气时气流将声带斜面向下、向内推压,使已狭窄的声门更窄,主要表现为吸气运动加强,时间延

长,吸气深而慢,但通气量并不增加)、吸气性喉哮喘、吸气性软组织凹陷(由于吸气时空气不易进入肺内,此时胸腔内负压增加,出现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如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剑突下或上腹部出现凹陷,临床上称之为三凹征;严重者肋间隙也可发生凹陷,统称为四凹征)、声嘶、发绀。 (三种呼吸困难的鉴别要点)

喉阻塞分度及治疗:迅速解除呼吸困难,明确病因,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环甲膜切开,气管切开术)。一度(安静时无呼吸困难):病因治疗,如炎症则足量抗生素和激素;二度(安静时轻度吸气期呼吸困难,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炎症引起同一度治疗,异物所致则尽快取出,不能尽快去除病因则气管切开;三度(吸气性呼吸困难明显,出现缺氧症状):炎症引起同一度,并作好气管切开准备,若不见好转或为肿瘤所致,立即气管切开;四度(呼吸极度困难,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切开气管的位置,在第2~4环处切开,避免切开第1环、不应低于第5环。 【气管食管科学】

食管的生理狭窄:

1、食管入口(最狭窄,异物最易嵌顿处);

2、主动脉弓压迫食管左侧壁(相当于第4胸椎平面);

3、左主支气管压迫食管前壁(相当于第5胸椎平面,临床常把

2、3狭窄合称第2狭窄);

4、食管穿过横膈(相当于第10胸椎平面)。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

1、病史;

2、体格检查(拍击声、撞击感、喘鸣音,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3、X线检查(纵隔摆动:气管异物引起一侧支气管部分阻塞时,呼气、吸气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使纵隔随呼吸向两侧摆动, 肺气肿、肺不张、肺部感染);

4、CT;

5、支气管镜检查(确定诊断最可靠方法)。 呼吸道异物的预防:

1、避免给2岁以下小儿吃整个的花生、瓜子、豆类食物和能放入口、鼻内的小玩具。

2、进食时不要嬉笑、哭闹、打骂,以免深吸气时将异物误吸入气道。

3、教育儿童不要口含物玩耍,如已发现应婉言劝说使其吐出,不强行掏取,以免引起哭闹吸入气道;能入口的家庭小物件和零食不要放置在小孩能拿取到的地方;成人应避免口含物作业。

4、加强对昏迷及全麻患者的护理,防止呕吐物吸入下呼吸道,活动的义齿应取下。

食管异物的临床表现: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呼吸道症状。

食管异物的并发症:食管穿孔或损伤性食管炎、颈部皮下气肿或纵隔气肿、食管周围炎及颈间隙感染或纵隔炎、大血管破溃、气管食管瘘。 【耳科学】

颞骨分为5部: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 以鼓膜紧张部为界,可将鼓室分为上鼓室、中鼓室和下鼓室。

鼓膜分为三层:由外向内依次是上皮层、纤维组织层和粘膜层。有四个象限,外科处理一般仅限于前下象限。 鼓室有顶(上)、底(下)、内、外、前、后六个壁,内有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听骨有锤骨、砧骨和镫骨,构成听骨链;肌肉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神经为鼓室神经包括面神经和舌咽神经鼓室支和岩深支。 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是沟通鼻咽腔和鼓室的管道,是中耳通气引流之惟一通道,中耳感染的

主要途径。成人全长约35cm。儿童咽鼓管的特点是宽、短、平、直。 咽鼓管的生理功能: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引流作用;防声作用;防止逆行性感染的作用。

乳突可分为四型:气房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内耳又称迷路,有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膜迷路含内淋巴液,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骨迷路由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组成,膜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膜蜗管。 螺旋器(Corti器):位于基底膜上,自蜗底至蜗顶全长约32mm。由内、外毛细胞、支柱细胞和盖膜等组成。是听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

半规管的生理功能主要感受人体或头部旋转运动的刺激;球囊及椭圆囊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感受直线加速度,维持人体静态平衡。

面神经可分为8段:运动神经核上段、运动神经核段、小脑脑桥段、鼓索神经、迷路段、鼓室段(水平段)、乳突段(垂直段)和颞骨外段。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 鼓膜外伤时,禁止使用任何药品和用水冲洗,可以预防性的全身给抗生素。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因主要是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闷胀或闭塞感、耳鸣等。听力学检查为传导性聋,声阻抗为平坦型(B型)。预防:进行卫生宣教,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治疗原则: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清除中耳积液。 (治疗方法)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流脓及全身症状;耳镜检查见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灯塔征”;耳部触诊可有乳突部轻压痛,鼓窦区较明显;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聋;血象为WBC增高,穿孔后趋于正常。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和去除病因。全身治疗为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需使用10天左右。鼓膜穿孔前可用1%酚甘油滴耳;1%麻黄碱液和含有激素的抗生素滴鼻液交替滴鼻;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孔后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并去除脓液;局部0.3%氧氟沙星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抗生素滴耳,禁用粉剂;脓液减少后可用甘油或乙醇制剂滴耳;感染控制后,部分患者的穿孔可自行愈合。病因治疗为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部与鼻咽部慢性疾病。 (三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鉴别要点)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病变侵及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扩散途径(通过骨壁缺损区扩散、经解剖通道或未闭骨缝扩散、经血行途径扩散);颅内并发症(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化脓性脑膜

炎、脑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颅外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肿、耳下颈深部脓肿、岩尖炎、岩锥炎、迷路炎、周围性面瘫)。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反复发作性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波动现象)和其他症状;治疗原则是初次发作或间隔一年、数年再次发作者,应予对症治疗(脱水剂、抗组胺药、镇静剂或自主神经调整药物),对频繁发作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耳聋的分级及分类:听力损失26-40dB为轻度聋;41dB-55dB为中度聋;56-70dB为中重度聋;71-90dB为重度聋;>91dB为极重度聋。(ISO—1964标准)按病变位置: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中枢性聋、感音性聋、神经性聋)、混合性聋。

传导性聋的病因:炎症、外伤、异物或其他机械性阻塞、畸形。

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 :遗传性聋、非遗传性先天性聋、非遗传性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药物性聋、突发性聋、噪声性聋、老年性聋、创伤性聋、病毒或细菌感染性聋、全身疾病相关性聋、某些必需元素代谢障碍、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其他)。 附加:

1、鼻咽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答:临床表现为:(1)鼻部症状:早期的后缩涕血,肿块阻塞引起鼻塞。(2)耳部症状:可引起同侧耳鸣、耳闭及听力下降,鼓室积液。(3)颈部淋巴结肿大:占首发症状的60%,为颈深上群淋巴结进行性增大,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开始为单侧,进而发展为双侧。(4)脑神经症状:肿瘤经破裂孔侵入颅内,常先侵犯第Ⅴ、Ⅵ脑神经,继而累及第Ⅸ、Ⅲ、Ⅱ脑神经而发生头痛,面部麻林、眼球外展受限,上睑下垂等脑神经受累症状;而瘤体的直接侵犯或转移淋巴结压迫可以起第Ⅸ、Ⅹ、Ⅻ脑神经受损,出现软腭麻痹、呛咳、声嘶等症状。(5)远处转移:晚期鼻咽癌可发生肺、肝等处转移、出现相应症状。

2、简述鼻咽癌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

答:治疗原则,以放疗为主,根据病情可辅以综合治疗,有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①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有残留的病灶。②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如腺癌;③放疗无效的颈部局限性肿块。

3、喉癌的临床表现。

答:喉癌临床表现:①声门上型:早期常无显著症状,仅有喉部不适或异物感。癌肿破溃时可出现咽喉疼痛,吞咽时明显。向下侵犯声门区时可出现声嘶,呼吸困难等表现。②声门型:早期为声嘶,肿瘤增大可引起呼吸困难。③声门下型,早期症状不明显,肿瘤溃烂时可出现咳嗽或痰中带血。肿瘤增大可阻塞声门下腔出现呼吸困难,向周转扩展可侵犯声带、食管、甲状腺等出现相应表现。④声门旁型(跨声门型)早期可无症状,当出现声嘶时,常已有声带固定,而喉镜检查仍不能窥见肿瘤。

4、喉癌的转移特点。 答:喉癌的扩散主要以直接扩散和淋巴转移为主,声门上型易向颈深上组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淋巴结转移,声门型转移较晚,声门下区常向气管前或气管旁淋巴结转移。

5、食管存在几处生理性狭窄?如何形成的?

答:第一狭窄是食管入口,由环咽肌收缩而致,是食管最狭窄的部位、异物最易嵌顿于此处。由于环咽肌牵拉环状

软骨抵向颈椎,食管入口通常呈额位缝隙,吞咽时才开放。

食管镜检查时,不易通过入口,可待吞咽时进入。第二狭窄相当于第4胸椎平面,为主动脉弓压迫食管左侧壁所致,食管镜检查时局部可见搏动。第三狭窄相当于第5胸椎平面,为左主支气管压迫食管前壁所致。第四狭窄,相当于第10胸椎平面,为食管穿过横膈所致。由于第

二、三狭窄位置邻近,临床上合称为第二狭窄。

6、简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的临床表现。

答:临床特点:长期耳流脓,量多少不等,有时带血丝,有特殊臭味;但后天原发性胆脂瘤可无耳流脓史。鼓膜松驰部穿孔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有时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有恶臭。少数患者可见外耳道后上骨质破坏,上鼓室外侧壁向外膨隆。听力检查一般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晚期波及耳蜗,可引起混合性聋或神经性耳聋。

7、梅尼埃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①眩晕:多为无先兆突发旋转性眩晕,少数患者发作前可有轻微耳胀满感、耳痒、耳鸣等。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日甚至数周。眩晕常同时伴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及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反射症状,不伴头痛,无意识障碍。转头或睁眼可使眩晕加重。发作间歇期从数日到数十年不等;②耳鸣:间歇性或持续性,多与眩晕同时出现,但眩晕发作前后可有变化。发作过后,耳鸣逐渐减轻或消失,多次发作可使耳鸣转为永久性,并于眩晕发作时加重;③耳聋:初次眩晕发作即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耳聋,发作间歇期听力常能部分或完全自然恢复,随发作次数增多,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并可转化为不可逆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聋;④其他症状,发作时患耳闷胀感或压迫感较多见,或有头胀满感或有头重脚轻感。有的患者可有复听,即双耳将同一纯音听为音调与音色完全不同的两个声音。

耳鼻喉

耳鼻喉总结

耳鼻喉英文单词

耳鼻喉学习心得

耳鼻喉知识点

耳鼻喉名解

耳鼻喉护理学重点

耳鼻喉五年工作计划

耳鼻喉规范化心得体会

耳鼻喉科室简介

《耳鼻喉.doc》
耳鼻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