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观后感

2020-03-02 17:25: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她可以走多远

——《上学路上》观后感 大风凛冽、黄土漫天、土地干涸、沟壑纵横,影片从这样一种景象缓缓驶入。一整朗朗的笑声渐渐入耳,学期的最后一天,王老师宣布假期开始了。王老师安排了下学期的各项工作,叮嘱大家下学期开学要带学杂费是24块8毛钱,故事也真正的开始了。

故事生在我国西部的农村,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叫王燕的女孩。她聪明好学,有不认真学习、非常顽皮的两个弟弟。暑假开始了,王燕告诉母亲她下学期还想继续上学,学费是24块8,而母亲以“家里没钱”只够供弟弟们念书用的和“女孩读书没用将来也是人家的人”“早点出嫁”等理由不想她再继续念书。王燕不服气与母亲争论,最后母亲说“想上学,自己挣钱去”。就这样,王燕为了下学期的学杂费而开始想尽办法。她想去摘枸杞,需要坐车去而车费就10元,她没有钱要先攒够车费钱才能去摘枸杞。为此,她开始做起了一系列的简单的小买卖。但是在这条小买卖的路上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拿鸡蛋去集市卖,被踩坏了,好不容易人家才肯赔钱。卖圆珠笔,不小心丢了,千辛万苦才找回来。买卖小羊,被弟弟欺骗,没挣到钱。经历了一些的周折她终于攒够了10元的车费钱,一路飞奔终于赶上了去摘枸杞的车。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之际,王燕终于赶了回来。满头大汗地把皱皱巴巴的24块8毛钱交给了王老师,于圆上了的她的梦

想,她终于可以继续行走在上学的路上。

整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为了24块8毛钱而四处奔波的身影。一切困难都打不到她上学的渴望,她求学的希望的壁垒是那么的坚硬不催。

故事过后,更重要的是引发我们的深思。一个12岁的小姑娘,才小学五年级就因为24块8毛钱的学杂费而面临着辍学困境。造成这种的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自然资源的贫瘠;

二、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不发达;

三、人民生活贫困;

四、地区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

五、教育条件有限。影片的开始就为整个故事所发生的自然环境埋下了伏笔,在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风大、缺水、自然植被稀少,再加上地处偏远的农村人们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一系列的原因造就了一个整体的结果,那就是人们的生活处于贫困的状态。而且他们这种贫困不仅是一家一户的贫困,而是每家每户。祖辈穷、父辈穷、子辈依然穷,可是他们的贫穷何止三代人呢?他们的生活只有更贫困,造成了贫困的代际遗传。所谓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的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影片中主人公的好朋友“三花姐”,完全是贫困代际遗传的典型代表。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他们抗争不过恶劣的自然

环境,抗争不了缺少资源的土地。他们缺少生活的来源,他们被贫穷圈了起来怎么也走不出来。在他们的生活的地方温饱能解决都已经非常不容易,何况再拿钱去上学呢?男孩子很早就不上学,然后娶妻生子,女孩子早早就嫁做人妇,周而复始,同样的情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我们也能在影片中看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存在着。不难说明,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供孩子上学是从男孩子优先的,总认为女孩子学了再多也没有用将来也是给人家的。这样的观念也是女主人公能不能上学的因素。

回味着故事的情节,那双充满求学欲望的双眼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就是这样,社会就是这样不公。有些人可以山珍海味,过着天上人间的生活,大把的、大把的挥霍的钞票。而12岁的小女孩,为了二十几块的学杂费是那么的辛苦和不易。有地区高楼林立,豪宅不足为奇,而他们依旧生活在那低矮的、破旧的小屋内。有的地方建起世界瞩目的博览会,而他们就连学校都没有像样的房子。这一切能怨谁呢?只怪他们活在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只怪他们没有上天的恩赐吗?是,我们承认自然环境所抗拒不了的因素,我们不能怪谁。但是,一个国家能装点他的“门面”,却看不到它内部的创伤,这样的国家能够长久吗?我现在真的有点担心。如果把钱花在那些华而不实的地方,大不如去援助援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只有每个细节都坚不可摧,那样整体才不会倒塌。影片的故事结束了,现实的故事应该还在继续吧。我们期待着一点点的改变吧,向好的方向。我诚心地期待着。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观后感

上学路上电影观后感

上学路上电影观后感

上学路上观后感200字

《上学路上观后感.doc》
上学路上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