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名人故居简介

2020-03-03 22:15: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青岛名人故居简介

青岛——一个美丽的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多少年来已经成为了游客心中的旅游天堂。“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康有为的话成为青岛标志性的评语。青岛别有韵致的人文景观与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观是浑为一体的。康有为、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等这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拥有一定声誉的文化名人都在青岛留下了他们的故居,这些名人故居见证了青岛人文发展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

老舍故居:黄县路12号,为二层楼房,座北朝南。30年代中期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等一批优秀作品。 住在二楼的是作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三层德式砖木结构建筑,为德占时期总督府要员官邸。1924年康有为先生购买此房作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于此,现为山东省 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先生长期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方得以回国。1917年他第二次来青岛时,市政当局安排他在此下塌,先生对此处十分满意,于次年购买并进行改进装修。嗣后先生在此会见文化要员,潜心研讨书艺,因此故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青岛市对故居的维修十分重视,1986年曾作过维修并对外开放,其时86岁高龄的康有为弟子刘海栗来青时,亲笔为康有为故居题词,并为康有为墓撰写了碑文。2000年初青岛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议案精神,拨出专款,由市文物局全面维修,并于同年国庆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康有为来青时,当时居住青岛的清朝第二代恭亲王溥伟欲举家北迁大连,二人私交甚笃,溥伟便将其家具赠送先生。现故居内起居室、会客室、书房等室内家具,均为当时亲王所赠。康有为故居虽不豪华,却十分高雅,足以反映康先生的审美康有为故居陈列馆重新修复开放后,增加了《康有为生平图片展》和《康有为藏品珍品展》二个展览。图片展以详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先生坎坷奋斗、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一生。藏品珍品展出了康有为书法原作、使用过的器物以及先生流亡海内外时收藏的艺术珍品,康先生后裔捐赠的不少珍品也同时与观众见面,这两个展览的不少文物资料均为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

孔祥熙故居:郧阳路33号。 孔祥熙早年留学美国,是基督教徒,与同学王正廷同属基督教一个兄弟会,王正廷还担任兄弟会会长。他们回国后都成为基督教中国青年会理事。当时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世界基督教青年会有着密切关系。五四运动后,中国与日本谈判收回青岛及山东的权益,王正廷是中国首席委员,在国际外交界中成了知名人士。还在中国参加奥委会之前,1922年王正廷就已成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位中国委员。这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称胶澳商埠,原拟由王正廷任督办,后改任他为外交总长,由熊炳琦任胶澳督办。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中国收回青岛仪式。在王正廷推荐下,孔祥熙任胶澳商埠电讯局长、实业处长,这是孔祥熙迈入政坛的第一步。 孔祥熙认为青岛是中国城市中最适宜居住的,在太平山南麓修建郧阳路时,他在山坡上购地建了别墅。 也是在王正廷推荐下,孔祥熙成为国际奥委会的第二位中国委员。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孔祥熙屡任高官,掌握财政大权,很少到青岛来。他的女儿孔四小姐曾住在这里。 孔祥熙别墅在太平山南麓,面瞰大海,位置绝佳,且造型美观,曾作为植物园办公楼。

郭沫若寓址:太平角一路23号。 郭沫若,字鼎堂,四川乐山人。一代学者、诗人、文学家、史学家。 1956年郭沫若第一次来到青岛,住在太平角一路23号,这里曾是一处美国人的别墅,位于一处岩崖之上,推开窗扉便是汇泉角与太平角环抱的太平湾,郭沫若说这里像日本的博多湾。 郭沫若久慕崂山之名,去游山、考察,由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张铮夫同志陪同。他们乘车经王哥庄先游了太平宫,又经东海路去华严寺。一路上的景致令他十分兴奋。 到华严寺内外游览之后,他说崂山景色这里最好,“负山函海”,可以久居。他还仔细听取了关于于七事迹的介绍。寺僧献茶之后,陪他欣赏了寺中珍藏的书法绘画、文物图书,他都认真鉴赏。他对寺中收藏的两部《册府元龟》很感兴趣,尤其是其中的一部抄本。《册府元龟》是宋代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类书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大型工具书,大体上相当于外国的百科全书。《册府元龟》编纂严谨,很有价值。但从清代中期,宋朝刻本已经遗失,建国后出版的《册府元龟》是根据明代刻本重印的。郭沫若看了良久,认为这部抄本与明本不同,有可能早一些,经与寺僧协商借了几册带回去。经他校勘,鉴定为元代抄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版本,十分珍贵。“*”期间破“四旧”的时候,市文化局派人去华严寺“抢”出了这部《册府元龟》。1980年全国古籍善本普查的时候,专家组来到青岛,一致鉴定它确为元代抄本。这部《册府元龟》成为国宝级的海内孤本,幸赖当年郭老的鉴定。在青岛,郭沫若流连于山海之间,尤其是见到一些日式建筑,常常回忆起在日本的读书和流亡生活。四川、北京均保留有郭沫若故居,他在青岛生活过的太平角一路23号寓址也保存完好。

梁实秋故居:鱼山路33号。30年代初,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院内留有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故居巷口有青岛市文物局立的铭牌。梁实秋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在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

沈从文、巴金故居:福山路3号。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早年便从湘西小城到了上海、北平等大城市,以其智慧、灵性和勤奋,20年代末已是知名作家。沈从文的许多作品发表于《新月》刊物,与徐志摩等有深厚友谊。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文科教师中几乎全是“新月派”人物,包括梁实秋、闻一多、方令孺、孙大雨、陈梦家等,正如鲁迅所说,是“新月派”的天下。沈从文觉得只靠写作的稿酬还难以维持生活,在徐志摩介绍下,青岛大学聘沈从文为中文系讲师,沈1931年来到青岛。这时青岛大学为教师在福山路(今3号)新建的一座宿舍楼刚刚建成,建筑瓦砾尚未清除完。沈从文在回忆那段生活时谈到:“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新月》杂志的主编叶公超来青岛,曾为他在楼前拍摄了一张照片。青岛福山路住所位于八关山麓,前瞰大海,既不“窄”又不“霉”,因而心情很好,他的业余时间全用来写作。他说:“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明朗华丽的海边。海天那么宽阔,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又说:“大约因为先天性供血不足,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三小时,精神特别旺盛。„„在青岛期间,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 沈从文在青岛期间写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三部人物传记:《从文自传》、《记丁玲》、《记胡也频》和《月下小景》等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还有《论徐志摩的诗》等十几篇。短篇小说《风子》是以青岛为背景,也以岳萌为影子。沈从文喜欢崂山,先后六次去游崂山,有一次在山中住了许多天,他见到崂山九水的清纯少女联想到家乡湘西少女,便构思酝酿了一篇小说,1933年离青去北平后才写成,这就是他的代表作《边城》。《边城》在香港拍为电影时,导演恰也是钟情崂山的青岛人严俊(原青岛“铁中”的学生)。在北平,沈从文还创作了以青岛大学教授为原型的小说《八骏图》。

沈从文早年卖文为生,生活清贫,1932年他到上海将一部分作品送给了巴金,巴金为他出版了小说集《虎雏》。他邀巴金到青岛做客,巴金迟迟未能成行。巴金在《写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说:“夏天来了。我的房间里热得跟蒸笼里差不多。我的心像炭一样燃烧起来,„„在这时候我却忘掉一切地把头俯在那张破旧的书桌上。”在他终于写完长篇小说《雨》以后“才开始我渴望了许久的北方的旅行。住在青岛一个朋友的山中宿舍里”。这个朋友便是沈从文,“山中宿舍”是青岛大学为单身教师在八关山麓建的宿舍。这里地势很高,推开窗扉,面前便展现出葱郁的汇泉和碧波荡漾的汇泉湾。巴金说,沈从文没读过什么书,他的写作全是自学的成果,徐志摩介绍他到青岛大学任教,他十分珍惜,但仍利用晚上来写作。他十分疼爱自己的妹妹,为了使她有文化,接妹妹来青岛大学读书。沈从文兄妹陪巴金游览青岛,从汇泉炮台经俄国公爵别墅(今花石楼)到太平角。在江苏路基督教堂的台阶上谈天说地。巴金羡慕沈从文兄妹生活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

建国后,全国文联组织生活在原“国统区”的文艺名人到老解放区参观。上海的作家、艺术家组成一个团到山东解放区参观、学习。参观完之后一部分人来到青岛,这是1950年,其中有作家巴金、李健吾,音乐家周小燕等人。巴金在青岛访问了朋友,周小燕去在青岛的华东大学艺术系参加座谈会。巴金说:经过18年,青岛海天依旧,但已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青岛了。巴金是四川人,但在上海生活了70年之久,他在成都的旧居已不存,上海还有4处旧居,青岛福山路3号巴金写作《爱》时的寓址尚存。

一多楼:位于八关山和青岛三交界处的青岛海洋大学东北角。闻一多先生于1930年夏来青岛,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先后住在大学路、文登路。1931年迁至该楼内。 解放后,闻一多故居定为此处,命名为“一多楼”。1978年海洋大学将一多楼辟为“闻一多故居展室”,并在楼前建造花坛,正中竖立闻一多半身大理石塑像,座上刻着他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碑文。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从文故居位于八关山麓福山路3号。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期间在此居住。1932年巴金来青岛时亦住沈从文寓所。沈从文在此先后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名著名,《边城》也是在这期间酝酿而成的。沈从文故居斜对面曾是著名作家吴伯箫的故居,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汪静之故居:位于驻青某海军部队内的“山海楼” ,新文学运动早期,汪静之和冯雪峰、应修人组织了一个“湖畔诗社”,出版了诗集,被称为“湖畔诗人”。汪静之写了中国第一首“情诗”——《过伊家门外》,受到广大青年欢迎,但却受到封建卫道者的进攻。他的诗集有《蕙的风》等。1933年,青岛市立中学聘汪静之和翻译家章铁民来校任教。章铁民先来青岛看了看,他给汪静之写信说:“南窗外是海一般的绿林,绿林一般的海,望一望窗外的绿林,立刻忘了疲劳。校的西邻是一个其大无比的公园„„”。于是汪静之也来到青岛,二人共任教于市立中学,共同住在一座宿舍楼里,北依太平山、前瞰大海,他们称它为“山海楼”,他写道:“晚上听着雨声,市上的电灯在眼底闪耀,潺潺的雨,在冲洗山林。”大概是在市立中学任教的还有王统照、陈翔鹤、张友松等,均是作家、翻译家,因而学校里文艺气氛很浓,学生们组织有涛社、青岛文艺社、黄金时代社等文学社团,在几家报纸上出刊文学周刊,汪静之的山海楼上集中了许多文学青年,充满了青春和文学的气息。这一时期的市立中学涌现了于黑丁、周世超、李白凤、李普、黄宗江等一批以后成名的作家。汪静之十分喜欢青岛,他说:我一生最喜欢的两个地方,一是西湖,一是青岛,他说:“欲把青岛比西湖,秀美柔美各五分。”

由此可见,名人故居记载着城市历史,传承着岛城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现存的名人故居,对保护岛城历史风貌及促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还需使现有的名人故居不断修缮,使其开发利用,从而使其成为岛城城市文化真正的一张名片。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游名人故居有感

绍兴名人故居读后感

宋庆龄故居简介

青岛名人作文

名人简介

名人简介

青岛简介

黄兴故居纪念馆简介

寒假作文:名人故居·文化肌理

《青岛名人故居简介.doc》
青岛名人故居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