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背景

2020-03-03 05:15: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背景

(一)、红色文化

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二)、研究红色文化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三)、西南地区即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 (1)、三省一市红色事迹

①广西省:百色起义纪念馆,成立于1961年,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馆”。 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李明瑞、陈豪人、雷经天、韦拔群等领导了威震南天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极大地动摇了西南半壁的封建反动统治势力,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贵州省:遵义会议遗址,初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驻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上作了一些调整。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中央又对最高领导进行了更换,并成立了毛泽东等三人军事领导小组。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正确领导,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奠定了基础。

③重庆市:渣滓洞集中营,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是程尔昌于1920年开办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 白公馆监狱旧址,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军统局将此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

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共产党员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都曾被囚于此。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

④云南省:扎西会议会址,原为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址。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路过扎西,将总司令部设在扎西镇东北角的江西庙内,2月9日中央在该庙内戏楼上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水田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这次会议以其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载入史册。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1935年初,中央军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折向云南扎西集结,并于2月8日至10日在威信大河滩、江西庙、水田寨相继召开了继遵义会议之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根据敌我形势变化,确定了回师黔北,二渡赤水,再占遵义;整编部队,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扩大红军;在川滇黔边缘结合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后改称川滇黔边区特委和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战略部署。红军北上后,特委带领纵队在“边区”二十余县迂回穿插,纵横数千里,宣传发动群众,与数倍、数十倍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进行了艰苦卓越、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间,特委根据对敌斗争需要,于1936年9月,在威信组建了滇东北特区区委和红军云南游击支队。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艰苦卓越的武装斗争,开辟了方圆数百公里的游击区,直到1947年春,终因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孤军奋战,纵队和支队领导及多数同志均在反“围剿”的战斗中牺牲。

(2)、以往调研成果:

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更多的调研偏向于西北地区、赣南地区或针对革命老区某个省、市。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西南五省区市红色资源丰富,是红军长征战役战斗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各类革命遗迹遗址、红色纪念场馆多达500余处。西南地区也是红军长征的主要途径地,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和众多将帅的故乡,现存的革命遗址、战斗遗迹、纪念场馆众多,具有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的丰富资源。

然而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并不多。大家更多的考察其中的某个区域,比如: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将红色旅游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以渝中、川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

(3)、我们的调研不同及补充:

我们这次的调研主要研究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具体以广西省、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的红色景点为具体的案例进行的。

我们会通过对西南各地区红色文化景点的调查走访,对问卷结果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省市红色资源的对比,了解西南各地区红色资源的现实开发状况。从而初步了解到西南各地区红色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我们也会了解西南各地区人们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了解程度。

并且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西南各地区红色资源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反思如何更好的保护这些红色资源。

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可以系统的了解西南各地区红色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呼吁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性和物质上的扶持,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红色资源

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感想

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

开发甘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议

发掘信息技术优势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充分运用红色资源

红色文化

《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背景.doc》
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背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