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

2020-03-03 17:16: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

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如:《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又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间接抒情是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间接抒情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寓情于事。最典型的例子是《背影》中那段对父亲背影的描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父子分别之际,年事已高的父亲执意要过铁道、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桔子,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渗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这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目睹此情此景时的潸然泪下,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2、寓情于景。即作者感情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喜怒哀乐。例如。《故乡》的开头部分描写回乡途中的景物:“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些景物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因为“我”这次回乡是为了卖掉老屋到外地谋生的。

3、寓情于理。即作者的感情同议论交融在一起,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例如:“在这千百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夏衍《包身工》)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包身工的满腔同情和对对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憎恨,寄寓在对包身工制度的评论之中,情理交融,发人深省。

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就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段议论,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了当时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与这“一件小事”对于“我”的不同影响,文中写道:“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段话,表现了“我”愿以车夫为榜样,改造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决心,也点明了“小事”对于“我”的重要意义。使文章的主题在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记叙中议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

2、是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第三是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反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在记叙中,抒情和议论常常是并存的。议论的时候会有感情的流露,抒情的时候往往也同时伴有作者的看法,这时,议论与抒情就融为一体,很难截然

分开了。然而,不管是记叙中的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记叙为基础,为依据,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与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教案

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抒情教案

记叙文中的议论

作文训练——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

校本课程 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doc》
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