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

2020-03-02 03:36: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雷锋,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雷锋,是昨天的故事也是今天的身边事。雷锋走了,雷锋精神却从未离开雷锋活着,活在每个人的内心里边。无论时间怎么走。在神州大地上,雷锋精神会永远长留„„ 。

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50多年来,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接力推进,雷锋精神不断传承弘扬,哺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雷锋式模范人物,雷锋的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镌刻在人们心灵中。在新形势下深化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发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增强人们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践行力;有助于激发全社会道德建设热情,集聚道德建设正能量,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风尚。 “当代雷锋”郭明义——让爱自然地流淌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2010年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面对郭明义,推选委员王振耀说,长期奉献不计报酬,于普通岗位拓展慈善,的确是当代雷锋。推选委员阎肃则说:谁言雷锋去?请看郭明义。盈怀热心肠,满腔浩然气!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2006年以来,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有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2007年以来,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共有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

2008年以来,他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 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和社会人士参与,是目前国内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现如今,他还在不停的续写着他的事迹,不管时代风云怎样变幻,不管价值追求怎样多元,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把扶危济困、播撒爱心当成毕生天职,

1977年1月11日,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老红军余新元,亲手把郭明义送上了运兵的专列;1960年1月,同样是在鞍山火车站,余新元还曾把另一个鞍钢矿山的小伙送上军列,他的名字叫雷锋。当年尚显青涩的雷锋、郭明义,都曾代表各自的新兵群体发言,宣誓在部队做个好兵。这铮铮誓言,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追求。送雷锋、郭明义踏上军列时余新元肯定不曾想到,这俩小伙竟然一前一后都成长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鞍钢齐大山选矿厂经警王尔忠,和郭明义是初中同班同学,当兵后两人又同在一个营。他回忆说,从鞍山登上军列后,郭明义就开始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送开水。火车走一路,他就忙一路。当兵那5年,郭明义做过的好事谁也数不清。 郭明义参军入伍所在的老部队23军67师201团“钢铁英雄连”,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县的山沟里。冬天,当地天气异常寒冷。每天早上,郭明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冒着严寒外出挑水。由于地面上结冰导致脚下打滑,水桶不时溅出水来,一洒在衣服上就结成了冰。王尔忠说,这种时候郭明义从来不叫一声苦。挑满水缸后,他又忙着砍柴、生炉子、烧水,就为了能让战友们起床后用上热水。自己班里忙完了,他又到别的班接着干,常常是全排的活儿让他一个人包了。

郭明义总是说: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只要不怕苦,总能炼成钢。退伍时,郭明义带了一件纪念品——一本1973年版的《雷锋的故事》。这本书,他珍藏至今,时不时还拿出来翻阅。

回到鞍钢齐大山铁矿后,郭明义先后从事过6个不同的工作,从大型生产汽车司机到车间团支部书记,从矿党委宣传部干事到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从英文翻译再到现在的采场公路管理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以做到“最好”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在做大型生产汽车司机时,他创造了单车年产的新记录; 作为采场公路管理员,他要负责全矿采场公路的规划设计、检查验收和管理考核,准确地说是个技术干部岗位,很多事情坐在办公室里打个电话就可以完成,隔些天去趟现场考察督察一番就算勤劳、负责的了。但老郭不给自己找轻松。司机胡松说,“人家本来是派来监督俺们的,可人家硬这么和咱一起干,真干,干得比咱还多,咱们有啥说的?”“有必要这么做吗?”有人这样问郭明义,他淡定地说,“要不这么做,心里就不踏实。”采场里的气温,冬天时要比外面低5摄氏度左右,夏天则要高出10摄氏度左右。郭明义在这或寒风刺骨或热如蒸桑拿的环境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夏天,黑红的脸膛会多次晒曝皮;冬天,耳朵经常被冻伤。扎根采场15年,抢着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儿干,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考核办法等均在国内领先,采场的主次干道路面维护质量逐年上升,星级公路达10公里,公路达标合格率98%。齐大山铁矿连年名列全国冶金矿山企业电铲、生产汽车效率第一名。

1994年,热心的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10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此时的郭明义月收入不足600元,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挤在市郊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足40平方米的单室里。到现在,郭明义依然住在这里,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他15年来,已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

为了挤出钱资助贫困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郭明义不吃午饭;上个世纪90年代,献血给点营养补助,这个钱他也捐了;连组织上给的各种奖励钱,他也捐了出来。后来,单位怕给他钱就捐,干脆给办成购物卡,然而,他找同事、磨妻子,还是将购物卡换成现金捐出去;他很少买新衣服,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在他家采访时,看着还是水泥地面、没有任何装修的“陋室”,记者劝他也要善待自己和家庭。郭明义略加沉思地说:“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我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他们相比,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富足,我就非常想去帮助他们。”

郭明义参加工作30多年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对待党和人民的事业,模范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热情参与学雷锋活动,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为此,2012年3月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当代雷锋” 庄仕华——大爱无言润泽天山

他用手术刀除去患者的病痛,他用心中的爱搭起民族的桥梁,他是新疆群众的“兵巴郎”,他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中国军医”的形象。截至2015年2月20日,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20640例无一失误的医学奇迹,300多例疑难杂症手术全部成功,先后有7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长年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39年行程80多万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巡诊近百万人次;义务帮助19家偏远贫困农牧区医院改善医疗条件,培养120名技术骨干,帮助580多位患者脱离了贫困……

庄仕华,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一个平均每天做20多台手术的将军院长,一位扎根边疆倾情奉献39年的共产党员。他把治病救人的职业当作为民造福的崇高事业,把救死扶伤的手术台当作传承雷锋精神的大舞台,用满腔的赤子情怀,守护着各族群众的健康幸福,架起了党同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从为病人捐款捐物,到万里巡诊;从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特殊病人,到前往处突一线诊治受伤群众。39年来,庄仕华没有收过病人一个红包,而付出却不计其数:为了救助贫困患者,他悄悄垫付手术费,或带头捐款,他和同事累计捐助了80多万元;为了给塔吉克族群众送医送药,他在帕米尔高原被暴风雪围困四天三夜;为了给农牧民看病,他在果子沟险些被泥石流吞噬生命……

庄仕华说:“我出生在四川的贫穷山区,从上小学到高中的学费全是政府减免,书本费、生活费是3位老师资助的。入伍后,又是部队送我上了大学。要知恩、感恩、报恩!”以爱传递爱,爱的影响最深远。30多年来,庄仕华先后帮助560名贫困患者过上幸福生活。接受过庄仕华帮助的人,都被他深深感动。

\"庄院长感动人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术,还有他崇高的医德。\"对此,武警新疆总医院肝胆外科中心护士长于晓萍感受颇多。

从陕西到新疆打工的胆结石患者王义林,口袋里仅有200多元钱,庄仕华让他先治病,一年后再补交欠费;喀什市维吾尔族大娘坎巴尔汗,带着攒下的1500元钱到医院做胆结石手术,庄仕华带头为老人捐款2050元。出院时,又 为老人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把别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这样才能认真学技术,认真做手术,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30多年来,手术做了10万多例,庄仕华从没有收过患者一个红包,没有吃过患者一顿宴请,还带头组织医护人员为患者捐款80多万元。

庄仕华年少时家中贫困,全靠政府救济、乡亲们接济成长起来。参军后,是党组织培养他成为一名医生。每当回首人生,庄仕华都会满怀感恩之情。从来到天山脚下,当上一名部队卫生员起,他就默默地坚持一条信念:听党话、报党恩,按党的要求做事做人。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是庄仕华入伍后学会的第一首歌。

当年,庄仕华以优异成绩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面对留校和进内地工作的机会,他毅然决定把人生目标定格在了可爱的新疆。他在向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中写道:\"党培养了我,人民养育了我,越远越苦的地方越是我报国为民的好地方!\" 37年来,无论寒来暑往,山高路远,他始终风雨无阻,用小小的手术台架起了党同各族群众的连心桥,万里边疆处处传颂着他真情为民的感人故事。

在距乌鲁木齐千里之外的塔城地区裕民县白布谢村,维族老大娘努尔夏提每年给小孙子阿古力过生日时,都要先进行一个特殊的仪式:在饭桌主位上,给庄仕华摆上一副碗筷,努尔夏提一边带着家人向庄仕华的空位上鞠躬献上奶茶,一边说:\"咱全家不能忘了共产党、不能忘了庄院长!\" 这要从庄仕华10年前的一次巡诊说起。那年,庄仕华带领医护人员下部队巡诊路过白布谢村时,草原上突然传来一位老大娘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救救我的洋甘孜(维语:儿媳妇)!庄仕华赶紧停车跑上前去询问,原来这位老大娘叫努尔夏提,她的儿媳妇突然难产,生命垂危。\"快,救人要紧!\"庄仕华带领医护人员冲进毡房,迅速展开紧急抢救。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接生,努尔夏提的儿媳妇顺利生产,母子平安。

10年来,庄仕华带领医护人员先后深入和田、喀什、伊犁、塔城等偏远贫困牧区100多个乡村授课500多场次,免费为裕民县白布谢村等20多个村庄培养医护人员100多名。

庄仕华总会介绍自己是\"新疆人\"。唱起\"新疆好\",有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之情。几十年来,他以极大的热情一边为各民族患者解除病痛,一边真诚地为各民族群众的幸福而奉献。

今年5月11日,乌鲁木齐县萨尔达板乡大泉村帕塔木汗一家喜迁新居,帕塔木汗老人激动地说:\"我们全家住新房,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庄仕华!\" 15年前秋天,乌鲁木齐县维吾尔族妇女帕塔木汗的丈夫乌拉孜不慎掉入20多米深的废矿井里,造成颅骨、脊椎、大腿等11处骨折。帕塔木汗变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送丈夫到几家医院救治,都说没救了。庄仕华到乌鲁木齐县巡诊听说后,把乌拉孜拉到医院进行了6天6夜的抢救。乌拉孜得救了,可生活不能自理。 乌拉孜在医院住了4个月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看到帕塔木汗绝望的眼神庄仕华于心不忍。在一次查房的时候他告诉帕塔木汗不要担心,他会帮助他们一家人渡过难关。一个承诺开启了庄仕华与帕塔木汗一家18年的情意,在庄仕华看来乌拉孜躺在床上受苦他这个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安心,为此他每周来给乌拉孜换药做理疗按摩,手把手的教帕塔木汗打针,插导尿管。出院时,庄仕华借了一辆车把他送回家里,看到乌拉孜三口人挤在一间土房里,生活十分困难,当即买来米面。每个周末,他还骑自行车往返20多公里,给乌拉孜换导液管,帮助他进行功能恢复锻炼,有时还帮乌拉孜擦洗身体、倒屎倒尿。一个月后,看到乌拉孜缺乏营养身体恢复慢,庄仕华就给他家买了一头奶牛,让帕塔木汗给乌拉孜煮牛奶补养。乌拉孜卧床大小便失禁,家人给他换洗尿布非常麻烦,庄仕华又买了一台雪花牌洗衣机送到他家里。两年后,帕塔木汗患上胆结石病,女儿古丽得了乳腺瘤,一家人心里十分绝望。庄仕华巡诊得知,把帕塔木汗母女接到医院,带头捐资给她们做了手术。庄仕华看她家没有经济来源,就帮助她开起小卖部。去年,庄仕华又用自己的工资7万多元帮她家盖起了新房。每周一次的按摩理疗几年后的一天奇迹发生了,乌拉孜的腿上有了知觉。如今,帕塔木汗家买的奶牛已经发展到了9头,全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个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医生,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穿行在医院挂满锦旗的走廊里,庄仕华内心充满愉悦和满足。

2013年3月1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京召开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上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当代雷锋”孙茂芳——我给雷锋做广告

全国道德模范、解放军一等功臣、学雷锋标兵、全国优秀志愿者、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首都十大道德模范„„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的名片上印满了各种荣誉,每次做完好事,他都要给受助对象发上一张,即使遭遇个别人的冷嘲热讽也从不退缩。“学雷锋就是要理直气壮,我就是要给雷锋精神做广告。”72岁的孙茂芳不改军人本色,底气十足。

一身整洁的军装,腰板挺得倍儿直,胸前挎着“为人民服务”的绶带,两眼不时四处张望,北京开往石家庄的火车上来了一位“奇怪”的旅客。“这个当兵的是不是有点傻啊?”坐在对面的两位姑娘窃窃私语,周围的乘客也指指点点。这是在1998年,时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的孙茂芳奉命到石家庄白求恩医科大学做“医德医风”报告,他带着“为人民服务”的绶带上了火车。“又不是军功章,解放军同志您坐车带这个干什么?”坐在孙茂芳对面的一位小姑娘不解。“这虽然不是什么军功章,但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品牌。”孙茂芳随后联系了列车长,在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孙茂芳在列车广播里为乘客讲了1个多小时的雷锋故事。

2003年春节,已经退休的孙茂芳走进北京地坛庙会宣传雷锋精神。一位游客当着大家的面对孙茂芳说:“你不是傻了吧?大过年的谁听你讲这个?”一位60多岁的老教授为孙茂芳说起了话:“雷锋精神是我们精神文明的品牌,孙茂芳就是北京学雷锋的品牌,他做得对。”

在孙茂芳学雷锋、宣传雷锋精神的50多年里,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他都不放在心上。“我愿意当一辈子人民可信可托的‘傻子’,我还要带动更多人去做这样的‘傻子’。”孙茂芳说。

有些人觉得他太高调。孙茂芳说:“共产党人本来就是以处处做模范而著称的,连这个名也不敢出,何以称得起‘先进分子’呢?”

退休之前,孙茂芳就经常带着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同事们到火车站做好事,每次都要挂上“北京军区总医院学雷锋义务服务员”的牌子。有人问:“学雷锋做好事你挂个牌子干什么啊?怕别人不知道?”孙茂芳说:“我来做好事就是做给你看的,就是让你看看雷锋还在。”跟孙茂芳一起来的年轻人一开始接受不了这种方式:“孙老师,我们受不了那些讽刺,不想来了。”孙茂芳却说:“正因为有人讽刺、打击我们,所以更得理直气壮地来。”

50多年来,孙茂芳先后赡养了18位孤残老人,与11位残疾人结为兄妹关系,还从家庭助困金中拿出46万多元资助38位失学儿童和特困家庭。

亿元福建德墨河胡同3号,住着孤寡老人高志云,年老体衰,身患重病。从80年代起他就主动承担着为老人看病和料理生活的义务。连续11年为老人送饭,连续7年陪老人看春节晚会,把家里的电视、收音机搬给老人解闷,为老人看病、取药,陪老人出去玩„„老人高兴的说,托了共产党和好人的福。老人91年去世后,孙茂芳按照老人的遗愿安葬了老人,每年清明都会去为老人扫墓。

王大娘是个脾气古怪的老人,没有生育,独来独往一生。孙茂芳经常带着年轻人和儿女去为她搞卫生,料理家务,老人所需总是尽可能办到。但是老人从不说一个谢字,也没有一个笑脸,但是孙茂芳从没计较。孙茂芳为老人治好了白内障,老人又因骨折连续4年卧床不起。孙茂芳坚持每天去4次,端屎倒尿,洗洗涮涮,并且征得老人同意每年3月8日作为老人的生日。在照顾老人17年后,老人默默道出了心声,将信仰的上帝像换成了毛主席像,还拿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用英文记载了孙茂芳十几年照顾她的每一件事。更让孙茂芳震惊的是,老人希望孙茂芳能接受她价值上百万的房产。但是,老人去世后,孙茂芳再也没有踏入过那座四合院的门。他说:\"我愿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但是不要人民一根草\"。

有位90岁的独身老人,孙茂芳做了她8年儿子。可是听说他是总院的领导,是大官就不认他了,说怕影响了他的身份。孙茂芳去老人家,老人不开门,孙茂芳站在门口和老人说话,他说:\"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儿子当不好怎么有资格当官呢?\"至今,孙茂芳仍然坚持一如既往的照顾老人,送这送那,无微不至。孙茂芳常说,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站,职位可以变,年龄可以变,但是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品德永远不能变。现在,孙茂芳仍然照顾着3位80岁以上的老人。

多年来,孙茂芳在总院附近共扶助过4名残疾人。有一位叫庆铁柱的残疾人,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身体变形,畸形的脚底烂了一个洞。孙茂芳连续3年登门为他洗脚换药。老人在儿子去世后,给孙茂芳磕了三个头,说:\"天地无情人有情,解放军是老百姓的大恩人\"。

有一个叫丁翠平的盲人,一家三口生活艰难,他的爱人找到孙茂芳求救。从那时起,孙茂芳就与丁翠平一家开展了一帮一济的互助活动。每月发了工资,孙茂芳总是先给她家送去100元,看到丁翠平家需要什么,孙茂芳就送什么。丁翠平的儿子成绩不好需要补课,孙茂芳就组织青年志愿者登门补课。感动的丁翠平要把红五星刻在拐杖上,永远不忘孙茂芳的恩情。

青年司机赵国元,8年前因抢救煤气爆炸严重烧伤,失去生活能力,觉得做好事吃了亏。孙茂芳知道后,主动登门与他谈心,鼓励他克服困难,还与其他人民代表一起写议案,赵国元的事迹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赵国元被评为见义勇为好市民。生活上,孙茂芳每月都会拿出100元接济他。使他的孩子从小学上到中学从来没有发过愁。

“学雷锋的道路没有终点。只要腿还能走,嘴还能讲,学雷锋就一天也不放松。”孙茂芳虽然早已退休在家,但每天依然忙碌。退休14年间,他行程80余万公里,作报告1300多场,受众80万余人,带出了百余个志愿者服务队。孙茂芳说,“学雷锋是一项需要千万人薪火传承的事业,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奋力宣扬雷锋精神。”

学雷锋学了五十年,我要一辈子学下去!”昨天,素有“京城活雷锋”美誉的孙茂芳老人,在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成为继郭明义、庄仕华之后全国第三位获此殊荣的道德楷模。

雷锋

雷锋

雷锋

雷锋

雷锋

雷锋

雷锋

雷锋

雷锋

雷锋

《雷锋.doc》
雷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