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2020-03-03 07:35: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寓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

郭无忌

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就发生了4起年轻女大学生遭遇劫持、绑架、失踪甚至被谋杀的悲剧;校园伤害现象呈低龄化趋势,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因为家庭、情感、身心健康、考试排名、人际交往等各种原因采取极端方式轻易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世界上每分钟有1点5人自杀,全球每年自杀者80万人。生命安全教育已经不可小觑,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长期坚守在教育前沿阵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身体发肤取之父母,不敢损毁,孝之始也。让学生珍视生命、呵护生命,敬重生命。

一、让生命关注充斥语文课堂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珍视生命,爱护生命,人生在世,生命第一,别的都是第二,为任何东西舍命都是划不来的。

我们今天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宝贵的人文精髓,阅读不是简单的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应该读出该时代的人所需要的一种特质,否则阅读就真的失去了意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顾全作品本身的大环境,兼顾主人公依赖的那一块土壤。很多老师在教学《屈原列传》时,分析到了屈原投江自杀的原因,都是讲解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殊不知,这样的结论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忽视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忽视了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诚然,屈原在当时确实不可能作出大胆的如仕往秦国,苟且偷生这样的反抗楚国朝廷的举动,当时沉江自杀绝不是做好的选择,应该好好活下去,用另一种方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得不是很好,但是活着就有机会。另外,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可以进行时光穿越,设想假如屈原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一假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然就把问题顺理成章的引导到生命教育上来,语文课堂生命关注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弘扬真善美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重新审视。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是生命,第二是头脑,第三是灵魂”,与这三样东西相对应,学校就应当有四种教育,即“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就是要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自杀在中国文化圈里是比较常见的,王国维、老舍、傅雷、顾城、海子、三毛都是自杀而离世,在中国文学作品里更多。鸳鸯、鸣凤、刘兰芝、焦仲卿杜十娘,而读者对这些自杀者却持褒扬的态度,认为这些美丽又可爱的灵魂死得有价值,我们语文教师也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给学生灌输这种认知。

笔者认为,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的印记是十分可怕的。因为一个没有丝毫怜悯之心,不尊重生命的人是不可能有着健康全面的人格的,这种价值观绝对不符合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美好的。面对美好的生命,我们不能漠视,更多的是要懂得尊重和珍惜,只有珍惜生命的美丽,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不能假设,更不可重新再来。离开了生命,谈何人文精神,所以,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弘扬真善美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肯定他们不向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品质,但是对他们的漠视生命,践踏生命权,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父母和上天给予他们的宝贵的生命,那就是懦弱的具体表现,不值得称道。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柳宗元和苏轼,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在被贬永州后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到了西山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使读者看到积极地人生态度;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游于《赤壁赋》,希望一个人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该适应现实,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沉浸于当前的适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处于逆境之下的苏轼。这种乐观旷达,有生机和情趣生活态度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生命价值么!

三、追寻语文教材的生命因子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典范,追寻语文文本中的积极乐观的生命因子,让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承受磨难,乐观旷达,坚定刚毅等积极地人生观成为学生毕生追寻的价值理念,让语文课堂成为弘扬生命价值的主阵地。高中语文教材里选取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唱响生命主旋律的好材料。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追寻其中的积极因子,使语文课堂成为最好的生命教育主阵地。《我与地坛》散发着史铁生面对残酷的人生而坚强执著的生命;《太史公自序》告诉我们即使人生遭遇致命打击也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课外阅读材料也当仁不让地包含了丰富的生命关怀的因子:《老人与海》透露出生命是一种寻觅,一种抗争,一种追求;《爱的教育》孕育出生命是全身心的关爱和付出;《复活》呼吁生命的尊严和独立;《呐喊》、《女神》昭示着生命是一种责任,一种承担。面对着这些承载生命因子的优秀作品,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重与敬畏,如此这般,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的承受力越来越弱,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面临残酷的现实,在如此沉重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给学生这样的生命提醒:“只要有生命,就有一切希望!”生命不可重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生命的行动就从保护自己的身体开始!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些生命教育,让语文课堂多一点珍爱生命、敬重生命的教学情节,让娇艳的生命之花在语文课堂傲然绽放!

寓传统美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工作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doc》
寓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