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海归球员为何总是不给力

2020-03-03 23:53: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退役球员、退役裁判、球员亲属、足球记者„„中国的足球经纪人市场鱼龙混杂,除了极少几个有在国际足联、中国足协注册过的足球经纪人执业证书,大部分活跃于中国足坛甚至享誉海内外的经纪人,都是没有执业经纪人证书的“黑户”。

中国球员留洋失败,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其经纪人不负责任的操作,在这些经纪人眼中,通过转会拿到佣金才是主要的,球员能否成功,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

俱乐部不合适

选择加盟不合适的俱乐部,是中国球员留洋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经纪人盲目为球员选择大俱乐部,以此赚取关注度和自己的知名度,让自己今后的生意更加兴隆,至于球员能否在那里生存下来,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其中周海滨与杜威两人是最典型的反面例子。2008年,与山东鲁能合同到期的周海滨在经纪人联系下,前往荷兰豪门埃因霍温踢球。且不说周海滨的特点是否与球队战术打法相吻合,那支埃因霍温队最不缺的,就是中场球员,与周海滨竞争位臵的队友均非等闲之辈,周海滨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只能在预备队发挥一点才能。一年冷板凳后,周海滨黯然回到母队。 杜威前往苏格兰凯尔特人的失败经历同样如此。在以身体对抗激烈著称的苏超联赛,杜威根本无法拿住球,球在脚下,便被如狼似虎的对手利用规则合理撞倒,最后只能带着伤病返回申花。

与杜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球员中村俊辅,他的经纪人在考量球队时极为谨慎,同样选择了凯尔特人队,但那正适合中村俊辅的风格。结果中村俊辅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苏超和欧洲赛场,成为苏超最佳球员,如今不少世界豪门俱乐部主教练手中,都握有中村俊辅的综合报告。

语言障碍最大

在球队中,能否理解主教练的意图直接影响着球员的表现,如果全凭自己对足球的理解来踢,显然无法符合主教练的思路。事实上,如果经纪人负责任些,在球员出国后为他们聘请一位好的语言教师,或者在必要时充当与俱乐部沟通的角色,中国球员的留洋之路会顺利很多。

当年在法兰克福,一向以好脾气著称的杨晨居然和球队主教练马加特闹出不和,原因是当时杨晨老伤未愈不能打比赛,与队医间因语言障碍无法沟通,造成队医对他伤病愈合日期预计过早,而同样无法与杨晨沟通的主教练因为信任队医的报告,坚持让他参加比赛,结果这两道语言鸿沟,让马加特误解杨晨“态度恶劣”,迟迟不肯比赛,最终升级为反感。 若干年后,当马加特终于了解事实真相后,才知道当时错怪了杨晨,但他也表示,中国球员的语言问题一直是一个障碍,而这一点,球员的经纪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样的问题如今又困扰着在德国踢球的蒿俊闵,由于经纪人没有为其安排语言与战术老师,每当蒿俊闵在场上比赛时,因无法与防守队友取得交流,球队的后防总会出现漏洞,失球连连。训练中,主教练也不止一次指出问题所在,可因为无法正常交流,蒿俊闵依然“屡教不改”,被新加盟的日本球员内田笃人抢走了位臵。

中国球员留洋多以失败告终,而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甚至朝鲜,都尝到了“洋务运动”的甜头,足球水平与中国越拉越大,同样是身体不占优势的“黄种人”,“神马”为差别就这么大?

自制力强VS贪图享乐

利物浦传奇香克利说,一个球员的身体素质决定他的职业寿命,而一个球员的自我约束力决定了他的职业成就。

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英超赛场,刚到曼联的朴智星完全忽视了灯红酒绿的诱惑,每晚在家为老师煮饭,乖乖听着私人教练图解的各种曼联战术,挑灯研读天书般的现代足球笔记,拉着英语老师练习口语,甚至连圣诞节都不休息,搞得老师叫苦连连„„ 韩国前锋朴周永效力于法甲摩纳哥队,在这个吸引了全世界最豪华娱乐项目的繁华小国,身边多是信奉“及时行乐”的黑人队友,朴周永却从不参与队友们的饭后夜游活动,每天训练结束便驱车回家陪伴女友,晚饭后则会虔诚地阅读《圣经》、做祷告,整个赛季无一例外。

如今在德甲赛场呼风唤雨的日本小将香川真司,不仅每晚研读主教练克洛普的战术要求,更和德语老师形影不离,学起了烹饪德国美食,经常邀请队友品尝他的手艺,很快与全队打成一片。

而中国球员到了海外,夜生活大都不是赌场就是酒吧、夜总会,和朋友吹嘘时,只能自嘲“夜生活和C罗一样丰富”。

准备充分VS毫无头绪

打开这份履历,在职业技能中看到“掌握8国语言”时,你一定会以为他是外交家、语言学教授或者翻译中的战斗机,可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日本旅欧球员——川岛永嗣。

南非世界杯上出色的表现,让日本队门将川岛永嗣得到了多份欧洲球队的OFFER。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转会邀请时,川岛永嗣胸有成竹,因为早在几年前,他已自信地预感自己未来能去欧洲踢球,为了方便选择球队、适应海外生活、加速与新球队磨合,他学习了8国语言,最终在考量了自身实力与发展前景后,决定前往比利时联赛。 中田英寿也是充分准备的典范。得知自己将前往意甲踢球后,特意聘请了意大利语老师,每天训练后为他开小灶,甚至还雇了意大利厨师,提前适应起意大利的饮食习惯。

反观中国球员,不但出国后十有八九因为语言问题难以融入球队,更有甚者,临出行前,还搞不清楚自己效力的球队究竟在哪个方位,使用何种语言。

勤快万分VS懒散无比

周星驰解释自己在娱乐圈经久不衰的成功原因时说,“想要成为天王,必定要从跑龙套开始”,这条准则同样适用于亚洲球员留洋发展。

如今在英超赛场大红大紫的朴智星,就是这条准则的最佳诠释。和大多数来到英超踢球的亚洲球员不同,朴智星没有足够的天赋,甚至长着一双天生的扁平足。按照运动专家的理论,这样的人,完全不适合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正当曼联的体能教练强烈建议主教练弗格森将朴智星“退货”时,坚信“勤能补拙”的“三肺朴”,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教练员的质疑。前场就地反抢,中场强力拦截,后场协助防守„„朴智星用场均不少于13000米的跑动距离打动了所有人。尽管每场比赛结束后,他的双脚连从球场走到休息室的短短距离都无法承受,每走一步,都会钻心的痛,但干起脏活累活来,没有一句怨言。

和朴智星的13000米相比,中超球员的平均跑动距离只有7000米,被国际足联称为“世界最懒”。被媒体捧为“亚洲天才”的董方卓在曼联时,就常常由于懒散被主教练弗格森训斥,弗格森形容说,有时候球就在他面前,“只需要他伸出一脚便能进球时,他都懒得这么做。”如此踢球,“退货”被当然在所难免。

为理想踢球VS为钞票踢球

欧洲赛场上的邻居们,都有自己的梦想,第一步成为球队的绝对主力,第二步进入那些真正的豪门,成为传奇的一部分。

世界杯上一哭成名的郑大世如今已是德乙赛场的风云人物。查阅德乙射手榜,这个朝鲜小伙名列前茅,进球效率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大牌选手。每每看到他在球场上,总是以飞奔的状态冲锋陷阵,90分钟如此,整个赛季如此。为此,他自豪地解释说,“我之所以如此拼命,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为意甲豪门国际米兰效力。”

同样充满理想的还有从小看漫画《足球小将》长大的日本小伙本田圭佑。从最初的荷兰乙级联赛弱旅芬洛到如今俄罗斯豪门莫斯科中央陆军,本田的发动机始终在加速。他要像漫画中的偶像大空翼一样,等来西甲豪门巴塞罗那的一纸合约。

而来到欧洲的中国球员们似乎都没太大追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按照德国人施拉普纳的话说,“这些球员不知道在想什么,出国踢球,脑子里只有钱钱钱。”甚至一位著名的国足大佬,在欧洲赛场都不忘配合庄家踢假球,钱是赚到了,人当然也被俱乐部扫地出门了。 那些来要人的看中的不是咱的“人”?

都说足球不分国界,但在欧洲赛场,这条准则执行起来总缺乏说服力。

欧足联为了提升欧洲足球水准,为非欧盟球员设臵了重重关卡:意甲球队每赛季只允许引进一名非欧盟球员;德甲最多只允许派上三名非欧盟球员;西甲倒是没有如此严苛的规定,但那儿帮派分明,对异乡人排斥严重;“金钱”帝国英超今年赛季之初就提出了“17+8”的本土球员报名模式,当然还别忘了那张不知扼杀多少天才球员的“劳工证”„„

相较于非洲、美洲抑或其他亚洲球员,中国球员想要在欧洲赛场踢上球,更是难于上青天。

拼实力?笑话。

身体素质、脚下技术、战术素养,哪一样我们拿得出手?比身体素质,非洲球员身体素质世界第一,连欧洲球员都自叹不如;比技术,想与美洲球员玩脚下活,简直以卵击石;比战术素养,日韩先进的战术理念面前,中国落伍的业务完全不堪一击。

于是,中国球员想成功留在欧洲赛场,多数要感谢赞助商撒出的大把银子,以及身后被对方俱乐部“相中”的咱亿万同胞组成的“中国消费市场”。 2002年,英超埃弗顿的“科健模式”,把中国球员的留洋潮推到了最高峰。

科健出资100万英镑买下埃弗顿队的球衣广告,并为埃弗顿主场制作比分牌,作为赞助回报,李铁与李玮锋顺利登陆英伦赛场。为了保证“二李”的上场时间,科健在与埃弗顿签订的赞助合同中,专门加上了一条“中国球员出场时间”,到了第二年,随着科健的投入减少,李铁和李玮锋的出场时间也严重缩水,其原因自然还是自身实力不济。回顾当年的埃弗顿,李铁的竞争者是丹麦铁腰格拉维森,日后被皇马高价挖走,担当主力,为齐达内、罗纳尔多输送炮弹;至于李玮锋,在以身体对抗闻名的英超赛场,仅仅出场一次便打道回府。

同样在2002年的留洋潮中,邵佳一成了另一名得益于“商业价值拓展”的球员。为了进军德国市场,鑫源集团与慕尼黑1860俱乐部达成赞助协议,成为1860俱乐部第三赞助商。邵佳一便是赞助商带来的“亚洲形象大使”。和“科健模式”相同,鑫源的赞助协议中,也明确规定了1860俱乐部必须给邵佳一上场机会。

好在邵佳一表现努力,如今仍然坚守海外。 那些“海龟”的“洋习惯”在家乡成了“异类”

从未经历过真正职业足球的中国足协领导、俱乐部投资人、主教练无视“海归”球员在欧洲培养出的职业素养,无法留洋的俱乐部队友们又对海归球员“羡慕嫉妒恨”,导致海归球员回国后成为球队中的异类,于是乎,这些海归非但无法将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念传达给球队,甚至有些人为了能融入球队,不得不把自己在海外形成的那一套职业习惯摒弃„„

前国青队主帅克劳琛谈起中国球员留洋,也是一脸无奈,“原本以为留洋球员能把先进的足球理念带回中国,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可留洋球员回国后总显得与球队格格不入,而且总不受欢迎。”

在德国被教练树立为“球员素养之典范”的杨晨,在回国踢球后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职业素养,每次比赛完,都把球鞋上的泥细心洗尽,把球衣、球裤整理得一尘不染,训练结束,面对被踢得四处乱飞的足球,处于队中“大哥级”地位的杨晨还会将它们一一捡回,装进球袋。然而杨晨热爱足球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却被队友们形容为“有毛病”。

在英国效力多年的孙继海,为了维持身体足够的对抗性能,回国踢球后依然保持着吃西餐的习惯。用餐时,他的刀叉响声,在使用筷子的队友眼中成了“显摆”。

两赴德国踢球的谢晖,带回很多职业习惯,比如说他建议队友们不要在比赛前吃牛肉,而应改吃鸡胸肉,因为消化牛肉肌肉的粗纤维会带走身体热量,但这些提高职业素养的建议,都遭到了队友们冷眼旁观,谢晖唯一得到的,“那个职业球员”是他的绰号。

青训,你听到过吗? 中国足球不科学不合理的青训体系,让中国球员在留洋前就背负上了“原罪”。

足球是体力与智力的双重运动,但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始终在身体素质上钻牛角尖,相反那些技术好、意识佳但身体素质略逊的球员被大量忽视。在各地少体校足球教练看来,身体素质比什么都重要,在场上能抢能拼,就能迅速上位。恰恰不知,身体素质能在日后的训练中得到培养,而技术与意识一旦成型则终身难改。于是在大多数留洋海外的球员中,身体素质好成了唯一的实力亮点,但真到了海外赛场,这点身体素质又无法与欧洲球员相抗衡。

而在这种缺乏想象力的足球体制下培养出的球员,想在短时间内融入欧洲球队更是天方夜谭。即使“中国足球先生”郑智,在英超查尔顿效力的日子里也始终游离于球队战术外,再次转战苏格兰联赛后,这个缺点更加暴露无遗,球队有他在场上时,进攻节奏迅速延缓,球员之间的传跑配合显得杂乱无章,倒是踢同一个位臵的韩国小将奇诚庸,能迅速融入球队战术,导致郑智只能打道回国。

那些“搁浅”的球员海龟„„

中国球员的留洋经历,就像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历经了轰轰烈烈的33年后,被甲午战败击得粉碎。“洋务运动”即便如此不堪,好歹也开展了33年。而如今中国足球的留洋潮,才踏上13年的关口,便已宣告“难产”。几乎每个球员的留洋历程都以“轰轰烈烈”开始,“惨惨淡淡”收场,成功者极少,不禁令人唏嘘。

范志毅、孙继海、张恩华、郝海东,个个都是中国足坛牛哄哄的大佬,到英国踢球后据说都悄悄地低头谨慎做人。

李玮锋、李铁、邵佳一,如今看来也不过就是纯粹的商业投资附加品,只有邵佳一表现略显出色,至今坚守海外。

杜威、郑智、周海滨,也算在豪门混过,可不是毫无作为,就是昙花一现,最终无奈返乡。

谢晖、于海、孙祥表现尚可,但面对激烈竞争,束手无策。 即使天才如张效瑞、董方卓、于大宝,也落得“方仲永”之下场。 其余在海外短暂生存如马明宇、李金羽、黎兵者,回国后对留洋经历更是缄口如瓶„„

当下,在欧洲五大联赛中的中国球员,只有1987年出生的蒿俊闵还勉强占有一席,可如今也长期游弋于大名单外。

年方二十的张呈栋、王刚还在葡萄牙寻找一线队的机会„„这些稚嫩的肩膀,如今不得不担负起“打破中国球员留洋怪圈“的重担,是力担千钧还是人仰马翻,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照以往看,中国球员留洋难!留洋取得成功,难上加难!

中国足球国家队球员出场次数排行榜

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中国足球协会球员经纪人管理办法.精讲

Ungeliable不给力英文演讲稿

为何出事的总是临时工

为何总是“粗心”两字

诺贝尔文学奖为何总是爆冷?

中国足球为何走不出亚洲论文

中国海归就业力调查

《中国足球海归球员为何总是不给力.doc》
中国足球海归球员为何总是不给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