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

2020-03-01 20:21: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融合思想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日趋显化。在辨析与借鉴“心城市主义”有关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在城市化与居住效区化的进程中,居住社区的分化现象日益突显,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与区隔不断地加深着不同住宅群体之间的社会排斥问题,笔者在借鉴“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对策。

1、社区融合的基本内容

社区融合包含社区内部融合与不同社区之间融合两个层次。社区融合不仅承认居住分化的现实,而且提倡保持适度的分化状态。在允许一定程度分化的前提下,突出社区之间的联结和形成功能层面上的统一体,并且在社区内部实现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社区融合有两个基本主张:

(1)适度地将某一层次的住宅及消费群体穿插到相近层次的社区当中去,并逐渐取代以往低收入住宅区成片开发的模式。由于处于阶层分化序列中相邻位置的群体在经济实力、生活方式等方面比较接近,共居后不容易生产新的矛盾,也更可能形成交往,但必须注意配置的比例不宜过高。这样,尽量避免同一个社区居民之间差距过大,保持社区较高同质性。

(2)更重要的是,要在社区居民相对同质化的情况下,提倡交往活动的多元化,使社区居民进行对话,形成交往。创造出更多多元化的活动,使社区更具生动性和生命力。

有学者指出,社区人际交往不足往往表现为人际活动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分散,前者是指在居住区交往空间(公共空间)内活动的人数过少,后者则是人们的逗留时间不够长久。为促使更加频繁和具有一点深度的人际交往,一方面应该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另一方面鼓励每一个逗留更长的时间。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将结合对“新城市主义”相关观点的讨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2“新城市主义”社区融合思想

2.1“新城市主义”社区融合思想的形成背景

“新城市主义”与美国居住效区化运动密切相关,该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效区的发展模式与分区原则使不同年龄、收入水平、种族和家庭的人们分隔开来,而不是形成多样的、人性化的社区。向效区迁移的同时,人们往往与亲朋分离,并切断了与原来社区间的联系。原本较为完整的都市感、城市文脉、邻里关系和社区情感等都被隔断。更严重的是,美国的效区化加剧了阶层化与种族隔离等社会问题。美国效区住宅区大多都是“门禁社区”,它“不仅是企图创造次序的城市政策失败的象征,却将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分离为不同社区,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分层对立,并使得”种族马赛克“这种隔离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 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正是在郊区功能分区及住区分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新的社区开发模式。1981年,安德列·杜安妮与伊丽莎白·齐佰克夫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设计了滨海社区,这成为”新城市主义“的初次实践并成为一个典型个案。建筑规划师彼特。卡茨出版的《社区建筑:新城市主义》是第一本论述“新城市主义”的专著,书中总结了“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之作。199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新城市注意”的组织成型,其思想及理论初步确立,“新城市主义“运动正式开始。又经过十年的发展,”新城市主义“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日趋主流化的规划理论与效区社区开发模式。

2.2“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义”运动在阐述了郊区主义局限性的基础上,“要求回到优秀的美国模式中去,即回到一种紧凑的、联系紧密的社区。”其核心思想表现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④多元开发的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本身就是在吸收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的、开发的设计理念构成其核心生命力,而”新城市主义“的目标也十分确切,就是通过心的设计理念与模式来”创造居住的多样化,使不同收入者和不同住房类型共处以创造更为融合的社区“。

2.3“新城市主义“社区开发模式

“新城市主义者”在上述核心思想的主导下,分别推行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是杜安妮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简称(TND)另一种是彼得·卡尔索普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简称(TOD)。

2.3.1 TND 杜安妮夫妇设计的滨海社区就是典型的TND模式,她们主张向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学习。该模式试图打破简单的功能分区,重塑邻里空间,回归传统的社区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其主要内容是:以邻里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每个邻里以400cm左右为半径,规模约为16—80hm.邻里有多种类型的住宅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大部分家庭到邻里中心的距离都在5min左右;公共设施围绕邻里中心进行布置,住宅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活动的场所等;以网格状道路系统来组织邻里单元,增加出行路径与方式的可选择性,尽可能减少交通拥堵等。

2.3.2 TOD模式

TOD模式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来规划设计社区,将公共空间、居住、商业、办公服务等组织在一个高密度的步行社区中。该模式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①在邻里的层面上,注重营造适宜步行的社区,减少对于小汽车的依赖程度;②在区域的层面上,引导空间开发沿区域性公交干线或便捷的公交支线呈节点状布局,形成有序的网络状结构。

TOD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采用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②提供多种不同类型、

2价格和密度的住宅,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需要;③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加包括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各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机会;④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公共领域使用方便舒适等。

2、社区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本质上来认识“新城市主义”,它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城市规划的手段,实现人、社区和自然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融合性社区,营造理想的社区生活。

3.1社区边界的确立与柔化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一个相对清晰的社区边界对于社区感,形成局‘民的自我认同意识是必要的。然而,以社区门禁为标志的社区硬性边界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性,不仅阻碍非社区居民的进入(如中高档社区常常将非本社区居民从人身到视觉都排除在外),而且社区周边,尤其是入口处缺少吸引人们停留的设施和场所,只能适用于居民短暂的出入,难以增加人们接触、交往的机会。柔性边界则考虑用自然地形

绿化带或农业用地来形成社区的围合空间,同时设置一些公共设施,便于人们休息、停留、交流,目的是要增加人们的逗留时间,人们既可以在公共的座椅上休息,也能够有事可做、有话可谈。例如,社区人口处的音乐广场即为一种柔性边界形式,人们可以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广场中小憩。当然,柔性边界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大多数社区的高墙铁栅,尤其在社会治安状况并补理想的情况下,社区边界柔化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2社区规模与密度控制及住宅类型多样化

为了保证住宅、就业、日常需要和其他活动控制在5—100min步行范围的需要,也为了让同一个社区的人们有足够的交流机会,社区规模应该适度。“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交往的前提是在确定空间内有足够的人群和交往辅助设施,因此必须推行较高密度的社区模式。在居住社区规划中,可以考虑逐渐采用混合密度空间,即在同一社区内开发不同密度的组团,价格也相应不同。这种方式具有较好的弹性,适应人们的多样化需要。

目前许多居住社区都采取单一的或一主一辅式住宅类型,如多层、高层住宅社区、别墅住宅社区,或以多层等住宅为主,兼有少量别墅住宅等。在同一个板块或相邻地块上,也以湘潭或相近的住宅类型为主。“新城市主义”提倡在社区内部及相邻区域中,开发多种住宅形式(如独立住宅、联立式住宅、多单元公寓等),使不同经济水平和年龄层次的人住在相同或相近社区。此外,混合住宅类型的开发可以提供多元选择的户型与建筑风格,也更加富于变化和形式美。

3.3功能分区与重组

“新城市主义”强调对各类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区、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有机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居住区、工作区、商业区、娱乐区等应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其实质是将同一区域的功能要素看作一个统一体,在社会、经济与文化上形成合理的互补关系。围绕居住社区形成居住、工作及生活消费一体化的格局,目的在于“异中求同”,即在居住空间适度文化的前提下,为不同社区的居民提供共同的活动与交往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社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这无疑是针对目前君主社区分化的一个重要思路。

3.4 公共场所与开敞空间的设置

公共空间的建设对于消解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分化,加强社区融合具有明显的意义,对于社区内部来说同样如此。“新城市主义者”强调在社区内设计公共空间,形成公共中心,而其他建筑都围绕该中心配置。社区中既应该有多种开阔空间,如小广场、绿地、小公园等,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高其使用率,也可以建立一些过渡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设立休闲区、游戏区、观赏区等。对于室内公共空间来说,在有条件的中档以上社区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会所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增加对外开放程度,对有能力且有意愿来活动与消费的其它档次社区的居民也应该准许进入,并给予同等待遇。中档以下社区应该在当地政府部门,如街道、居委会等组织的扶持下,主要由社区自主建设和自主管理。

此外,作为新型的社区,公共空间的社区网路普及化对于社区内部及社区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显然,“建设网络社区最根本的挑战在于遵循社会平等原则安排获取信息的机会,不能采用扩大富有者特权、加剧贫困者边缘化的做法”。当然,社区网络的建设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等因素,但作为政府部门和社区管理者至少应该在提供相关基础设施等方面尽量做到一视同仁。

3.5 多种出行方式的有效结合

从“新城市主义”的连个主要模式可以看出其对步行与公共交通方式的偏重,“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19世纪西方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步行社区”设计,提倡人们以步行为主,社区中的道路系统、居住布局、服务设施等都为步行者提供方便。公交系统也尽可能设计在人们步行距离以内。对居住分化问题而言,提倡围绕步行与公共交通主导方式,来形成网格状道路系统的意义在于增加人们在室外逗留的时间和直接接触的机会,为促进更有效的互动提供更多可能。但是从现实来看,城市居民对私家车的购买欲望和能力都在快速上升,因而,比较现实的做法实在步行、公交、私家车极其它方式之间形成均衡关系,如增加公交的路线、班次与站点,提高公交服务质量;道路设计上考虑到行人步行的安全,并且提高道路本身的“乐趣”,增设道路景观;增加道路两边的公共设施,如小型商业设施、小广场及其它可供休憩赏玩的空间等。

3.6 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新城市主义”的一个重要诉求。“新城市主义者”明确指出,应该禁止对社区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切割、开发或改变用途。这无疑也切中了当前国内居住空间分化的要害。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明显影响公众生活质量的自然环境必须严格规定公有共享,尤其逐步取消在土地拍卖过程中将自然资源附带租售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利用环境保护组织、土地保护组织等进行监督以防止破坏环境”。

4 结语

毫无疑问,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与日益深化的阶层分化趋势,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以及社会排斥问题将更为凸显。本研究结合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从社区规划设计层面进行的讨论只是一种尝试性努力,还有必要从政府政策调控以及区域整合与管治等层面展开新的探究,此不赘述。居住社区空间分化与排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地理现象,亟需从空间——社会统一的视角切入,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析,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命题。

梵瑞国际,梵瑞建筑,梵瑞设计, ,建筑设计公司,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

万科与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对成都建设

新城市主义和社区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版]

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版]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进入深圳视野详解

《新城市主义.doc》
新城市主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