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02 21:52: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班级:电气092201H

姓名:李金石学号200922050109

第一作者联系电话151351767

31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李金石学号:200922050109

摘要: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前所未有。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去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就暑假期间,对唐山市区以及周边县区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更深入的了解未来自己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压力,职业生涯

正文: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中国每年约有6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参加求职,但是面对中国七亿多的从业人员,这显得有些微不足道。那么为什么大学毕业生还会出现非常不乐观的就业形势?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会一职难求而企业又是难招一人?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又是如何?在暑假期间我就这些问题对唐山市区以及周边县区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我采取的调查方法主要是与人交谈和网络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就业竞争激烈

在我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尽管有些人当前学的专业和未来工作可能不对口的情况下,他们大多数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面对就业竞争不断的加剧事实,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大多数人认为在2000元左右。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对大学生的影响。

我们的人力资源稀缺,尤其是大学生。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网上资料调查显示,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而失业的工人;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包括大学毕业生)。前两种人或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和社会

阅历,或可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这对于涉世未深、能力浮于理论之上、社会经验和办事能力均显不足的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是相当大的一种压力。首先,由于中国不成熟的企业结构,导致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不足,出现了供远大于求的情况。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用人误区,不切实际的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真正的能力。同时,大学生需求方面也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受到制约,中小企业数量人少,民间中介,社区等组织不发达,自由职业者受到限制。中小型企业是大学生的主要去向,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就是每千人中小企业数太少。除了社会,家长和大学生“吃皇粮”,官本位等守旧观念外,民办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高,时间长,手续多,成本大,开办企业后贷款难,政府收费项目多,致使中小企业很难经营和存活,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过少的最主要体制原因。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尤显激烈。

二 就业结构不合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就业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偏低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低。这种不合理的就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远远超过了其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制度性的障碍,使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流动很不充分的状态,造成了劳动力大量积压。

第二产业的就业数量基本没有增加。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长期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第二产业出现了对过剩人力的排斥,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受到制约。统计数据表明,在第

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吸纳就业能力弱化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业在促进就业方面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不能抵消前者对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

三 职介市场

职介市场发展不完善,其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就业岗位与大学生劳动者互相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匹配成功率降低。2007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0000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政府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虽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就业群体个性化、多样化的就业需求。同时,

黑中介的存在和部分职介的违规执业,不仅使大学生求职者和用工企业蒙受了精神、物质损失,更降低了职业介绍服务行业的社会信誉度。

目前有些非公职介还在从报纸、杂志、网络和信息公司获取岗位信息,导致这些机构普遍规模小、发展不平衡。

四 知识结构的缺陷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有一半的大学生对当前教育模式缺乏信心,说明我们学校教育模式还有待改善。教育模式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因素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课堂知识与实际不能建立联系。当前教育还是以书本为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高。许多同学反映不能学以致用,不知道当前学习的知识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走入工作岗位后会发现大学学的很多知识没有用上,需要用的知识课堂上没有学习过。而且我国的现在的生产模式不能给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工作环境。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

第二,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素质教育的模式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上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问题。学生在课余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时间与获取知识的比例不协调。而且略显不足的教师质量使得学生在课外不能得到老师的指导,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果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话,那么学生将是费时费力却收获甚微,而且老师的丰富经验不能传承。现今出现了教育产业化,歪曲的产业化教育使得教育质量大打折扣。教育可以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许多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社会培训机构,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比如新东方,北大青鸟教育。

第三,对教育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认识存在问题。对社会接班人的教育是全社会事情,是一件大事。要想社会能够不断的良性发展,对于教育是不能马虎的的。说教育是百年大计一点都不为过。对于教育的投资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对社会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五 大学生素质的问题

在谈话调查和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也普遍存在一些的问题:

(1)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这本是一个好现象,是更多的学生有了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很多学校的扩招是盲目的,在不具备扩招的软硬件条件下仍然大量招收学生。但是在学生的管理上又不能完全到位。这使得从残酷紧张的高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得到空前的自由,外加上缺少应有的自控力,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不认真,空度时日,最后混一个毕业文凭。这样毕业的学生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招工企业的要求。

(2)存在一定的诚信问题。有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大学生已经成为假证书制造商的重要客户。在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越发严重,通过购买答案来考取证书的现象似乎变得公开化。还有某些大学生求职途径上做文章。他们的个人能力并不是很强,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而是“托关系”“找熟人”,实现就业。这种不正当途径的就业使得本身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在某些紧俏的岗位上处于相当的劣势。而且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毕业生在企业招聘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虽然这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有大学生的就业。

(3)大学生自身定位存在偏颇。大学毕业生不同于其他就业人员,他们年轻,受过高等教育,有活力,有理想,所以对自己工作岗位的期望都是比较高的,都希望号待遇、高收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差甚大。所以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都倾向与经济发达地区,一线城市。这种就业过度集中于热点地区的现象,使这些本身就业压力就相当的大的地区,在受到如此多大学毕业生的冲击后,显得更加的不堪重负。而一些急需人才资源的地区却出现一人难求的现象。

结论

个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根本上解决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所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情况下,提高和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中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提高自身竞争力方面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工作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唐山市大学生中共有94%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这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高校方面也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

太原科技大学 学历证明

太原科技大学UIT

太原科技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太原科技大学财务监督办法

述职报告 太原科技大学

述职报告 太原科技大学

个人总结 太原科技大学

述职报告 太原科技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档案馆自查报告

太原科技大学寝室文化节策划书

《太原科技大学.doc》
太原科技大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