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情

2020-03-01 20:17: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当代大学生爱情与婚姻指南》

课程论文

题 目 中国式婆媳关系的嬗变 学 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 建筑学 班 级 建筑学 141 学 号 1140540022 学生姓名 王伟坚 指导教师王海文

完成日期 2015 年 12月22日

中国式婆媳关系的嬗变

王伟坚

(浙江科技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摘要: 家庭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婆媳关系是家庭结构中比较微妙和复杂的一种关系,同时婆媳关系也最容易引发家庭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婆媳关系在家庭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传统社会及当代农村和城市的婆媳关系的比较来分析婆媳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婆媳关系、变化、传统社会、当代社会

不同的家庭包含多种社会关系实体,其中有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亲子关系,还有以婚姻为基础的夫妻关系,也有亲情为基础的祖孙关系,还有由此形成的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妯娌关系等等。在这些关系中,婆媳关系作为从婚姻关系衍生出来的次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久的难题。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是婆媳经。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和最常见的就发生在婆婆和媳妇身上。试想婆婆和媳妇因为同一个男人连接在一起,在彼此的利益和情感上势必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从古至今,婆媳关系一直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婆媳关系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也在不断地演变。

一、传统社会中的婆媳关系特点

婆媳这种社会关系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制确立之后才出现的。在我国,自进入阶级社会便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儿媳妇一般被看做是儿子的附属品而纳入到原来的家庭伦理中。而儒家思想提倡三纲五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是惟父母命是从。所以,在封建时代婆媳之间的关系是以“孝”为基本准则的。在古代把侍奉公婆作为衡量妇女是否遵守孝道的标准,在这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些要求在《礼记.内则》都有具体的说明。唐代《女孝经》中甚至有着如此清晰具体的要求:“女子之事舅姑也,敬与父同,爱与母同。……鸡初鸣, 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温夏凉,昏定晨省”。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对婆媳关系的规劝和训导:对符合孝道关系的婆媳关系给予大书特书,并刻意淡化婆媳冲突,编织出婆媳和谐共荣的美丽图景,书写媳妇隐忍屈从的美德。

首先,传统社会中母亲对女儿的教育就能体现出来。古代母亲要求女儿遵循“孝道”:对公婆孝顺,应将公婆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般来侍奉。古时休妻的“七出之条”中就有一条是:不事公婆。《内训》中也有书:“舅姑所爱,妇亦爱之。舅姑所敬,妇亦敬之。乐其心,顺其志,有所行,不敢专;有所命,不敢缓,此孝事舅母之要也。”大概说的就是媳妇要以公婆的好恶行事,顺从公婆心意,敬重公婆,孝顺公婆,这样才算是尽了了孝道,才能称得上是“贤妻良母”。 其次,古代女子从小接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训导,从出生起就处于男尊女卑的地位,女性要遵循“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以男子为中心的思想伴随了女子的一生。女子存在的必要就是在家孝顺父母,出嫁侍奉舅姑,古代女子的形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几乎便“标签化”了。

另外,古代婆媳关系中伦理规范对媳妇的要求较为严格,所以传统社会中婆婆一直处于强势和权威的地位,而媳妇只好逆来顺受。笔者以为古代婆媳之间若发生矛盾与纠纷,过错总不在于婆婆,往往是媳妇不守妇德。《孔雀东南飞》一诗虽以叙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主,但也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婆媳关系的范例。刘兰芝和婆婆的矛盾一直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刘兰芝虽美丽端庄温良贤淑可也无法撼动婆婆将她休遣回家的决心,无论焦仲卿如何向母亲表现的心灰意冷和悲痛欲绝,焦母依旧不为所动。

在封建传统社会中,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妇女压迫妇女的关系:婆婆处于家庭结构中的权威家长地位,媳妇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凡事必须听从婆婆的安排,作为一个好媳妇儿,必须要忍受和顺从,否则她就有可能为婆婆所不喜,最终像刘兰芝一样被休弃回家。

二、当代社会的婆媳关系

婆婆与媳妇的关系似乎在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婆婆对媳妇的压迫和绝对权威似乎随着封建制度的废除而渐渐消失。有研究者把现代婆媳关系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从土改到70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婆媳关系为趋于某种意义上的平等。2.80年代-90年代初期是处于失衡阶段。3.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则处于新型婆媳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婆媳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来说,婆媳关系由过去的“婆强媳弱”演变为“媳强婆弱”,这样说也许有点片面,但总的一个趋势是这样子的。不过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中有一点是没有变的:即婆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和平的,总是以一方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隐忍,或者是以双方矛盾冲突的形式存在。

如果说传统的婆媳关系的相处之道是以“孝”为准则的话,婆婆具有绝对的权威,现代的婆媳关系已经处于相对平等的状态。在为数不多的关于婆媳关系的实证研究中,甚至可以看到,在农村中,婆婆与媳妇的关系已经处于媳强婆弱的状态。

1、当代农村婆媳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和平等的观念逐渐开始渗透到人民群众中,家长的绝对权威不复存在;妇女解放运动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使得婆婆逐渐丧失对媳妇的统治权力,农村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婆婆一改过去的“颐指气使”,媳妇也不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有学者在江苏某村庄做的关于婆媳关系的调研,就充分展现出了在农村婆媳地位发生的转变。在农村:父母给儿子盖房,儿子为父母提供养老保障,这是农村多少年来默许的文化规定。但现在农村主干家庭不断减少,核心家庭不断增加,年轻小夫妻和父母分开单独生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家”。分家使媳妇避免了和婆婆产生矛盾,同时占据了管家的位置和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这也造成了媳妇婆媳关系中还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控制婆婆养老的资源。这样的情况下,婆婆们便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好”媳妇:⑴主动做家务、带孩子(这是婆婆换取养老保障最普遍的一种形式)⑵做农活,在现在很多农村,几乎看不到媳妇还会下田干活了 ⑶逢年过节给媳妇送东西 ⑷在媳妇生育过程中或需要置办物件时提供资金补助。一般来说,婆婆能提供给媳妇的帮助和资源越多,婆媳关系就越和谐。从上面所说的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农村婆媳关系相对缓和,婆婆丧失了权威的同时还要以一种利益交换的形式来换取今后的养老保障。

2、而当代城市婆媳关系中,家庭生活趋向简单化和小型化,构成家庭的因素仅有父母和子女,也就是所谓的核心家庭。虽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大多数都避免了婆媳共住的尴尬局面,不过亲情形式结构单一和亲人数量少的城市生活特征就预示着婆婆和媳妇之间存在着争夺家庭情感的微妙关系。

在城市中,大多数媳妇都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婆婆压迫媳妇的传统形式几乎不存在,婆媳关系已经基本成了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通过《南方日报数字报》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了现在城市中婆媳关系可以这样来形容:融洽是主流,矛盾也会有。一方面,现代婆媳矛盾的焦点是生活习惯的差异。尤其是现在城市中出现的一种“新婆媳关系”,即城市媳妇和乡下婆婆之间的关系。当代很多的影视剧都反映出了这样的现象,如《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婚》„„城市媳妇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乡下婆婆文化素质比较低,两代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城市婆媳为了争夺既是儿子又是丈夫的同一个男人的话语权,往往会发生矛盾,从而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经济的支配和日常事务的管理上产生冲突。在媳妇生了孩子以后,婆媳对于下一代教育的不同理念和方式也会造成婆媳不和。但总而言之,在现当代中国城市家庭里,婆媳关系主要表现为双向的互动的关系。

三、婆媳冲突的原因

婆媳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正常的人际冲突在婆媳之间都有表现,但婆媳冲突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理解的偏差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各种人际关系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的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另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前者为“等差之爱”,即在不同的家庭人际关系中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应有之情”。而后者指的是抛开身份角色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交往,从而会形成对一个人的爱憎好恶的情感,对应前者即“真有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婆婆抱怨媳妇或媳妇抱怨婆婆的事情,这实际上是因为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之间应该是“真有之情” )和母女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之间应该是“应有之情”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少母女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点,儿媳妇婚后要称一个与自己以前不相关的人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自己的母亲这种预期,混淆了婆媳关系和母女关系,这时,往往会因对方无法满足或达到自己的预期而产生不满情绪,而当不满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那就是认为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也不会变成母女关系。有的婆婆说:“无论你怎么对她好,她也不会变成你的女儿。”媳妇就更容易说:“哪个儿媳妇是婆婆养大的?她怎么会对你像对她女儿那样好呢?”双方都不懂得通过对方的母女关系来看待对方的情感和人品,来体会对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媳关系就一定会与母女关系一样,成为家庭关系中新的情感支柱。

(二)对养老资源的争夺

现代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都较以前简单,特别是大部分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中,家庭不再是她们人生惟一的舞台,婆婆和媳妇作为两个独立家庭的管理者,她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不是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之间的争权夺利,联接她们关系的男人便成为其矛盾的焦点。表面上婆媳冲突的焦点是婆婆为了永久地占有对儿子的控制权,媳妇是为了完全得到对丈夫的管理权,但实质是对养老资源的争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发生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亲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该理论是建立在投入与回报的基点上的,认为只要有投入就会获得回报。婆婆与儿子的关系、儿子与媳妇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而且婆婆和媳妇二者都想交换到同一种资源,那就是养老资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妇女是怎样在婆媳关系中为自己的命运奋斗的,这个概念叫“母体家庭”。该理论说,在一个大家庭中,女人精心培育着和儿子之间最紧密的关系,为的都是她将来能在家中获得实力和晚年生活的保障。这种“母体家庭”从本质上讲反对任何其他成员进入这圈子,可是母亲总要给儿子娶媳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儿子是母亲惟一的养老资源,孙子是媳妇惟一的养老资源,可是儿子又是媳妇的养老资源,以及孙子的主要投资者。所以婆婆将儿子视为自己希望的实现者和情感的寄托对象,儿子是婆婆的精神支柱,当然会对儿子投入很多,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情感上。作为儿子先期的投资者,婆婆为的是在自己年老时得到儿子的回报,但媳妇作为受益者却不愿意承担这一责任,因为她的丈夫同时也是自己的养老资源,她会把和丈夫生活一辈子作为砝码要求其养老。而且,媳妇这位新参与者的到来,打破了母亲和儿子原有的关系,迫使婆婆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的家庭人际关系,这样婆媳双方争锋相对,必然会引发冲突。

(三)对家庭管理权、经济权的争夺

社会冲突论的代表人科塞把社会冲突论的根源归结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性的原因,第二类是非物质性原因。其中物质性的原因指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家庭系统内部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即家庭成员在处理家庭事务上彼此享有支配权的大小、多少不一样。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它和社会一样也具有生产消费的功能,在家庭这个社会单元中,女性是主要的管理者与经营者,而且它的内部管理是以金字塔形构成的。按照中国社会长幼排序,婆婆自然拥有绝对的权力,婆婆和媳妇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人都有一种支配欲,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会千方百计地想摆脱被支配地位,而拥有支配权的一方当然也会想方设法维护其权威地位。在婆媳关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媳妇在内心深处非常不服气,她想改变这种局面,但迫于种种压力在一定时间内是无力改变的;在家庭管理中,媳妇是婆婆权力的法定继承者,于是婆婆会把媳妇当作自己权力的直接威胁者,婆婆对媳妇自然不会像其他成员那样宽容与厚爱。再加上她们俩是家庭中惟一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她们之间缺乏一般亲情关系中的宽容与理解,也没有一般亲情关系中的超人性的关爱与帮助,两人经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一般家庭成员中即使出现了矛盾,解决起来也因亲情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往往复杂问题简单化,婆媳之间往往因缺乏解决问题的弹性,就有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在家庭中婆媳之间本来是简单的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但在种种错综复杂利益交织中,本来就脆弱的亲情关系被现实的利益破坏得支离破碎。媳妇忍气吞声地等待,一旦媳妇熬成婆,那么她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对待自己的媳妇。

(四)联接婆媳的中介失衡

在婆媳关系中,联接她们之间关系的男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承担着儿子和丈夫的双重角色,扮演着中介角色。埃默森提出“交换网络”的概念,他认为交换网络由两个或更多个彼此联结的 交换关系构成。[3] 在此,笔者只考察三人互动。假设A———婆婆,C———媳妇,B———儿子和丈夫,A与C 的关系是通过B来联结起来的。如果A与B、B与C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增加会促进A与C关系的增强,那么此时B的联结就是正向的或合作性的,而如果A与B、B与C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增加会降低A与C关系的交往水平,此时B的联结就是负向的 或者是竞争性的。若儿子这种中介作用发挥得好,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使婆媳关系恶化,导致婆媳冲突,而且容易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尽管母子情深,也难以避免结婚以后这种关系变得复杂的事实。因为夫妻之间毕竟在活动、计划、开支以及交往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在这些问题上,夫妻观点的一致性往往要超过母子观点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儿子和母亲相隔一代,在心理上还是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容易造成儿子中介作用的失衡。如果母亲不理解就会产生“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被儿媳夺去了,而迁怒于儿媳;当儿子特别孝顺,事事听从母亲,儿媳又会怪丈夫不把自己当“自己人”看待,会把婆婆当作自己的“眼中钉”,这样儿媳可能会在自己的丈夫面前说婆婆的坏话,一次可能不要紧,次数多了,儿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母亲产生怀疑,慢慢地倒向自己妻子这边,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减弱。这样联接婆媳的中介失衡,婆媳关系恶化,婆媳冲突发生。

(五)社会历史因素

文学史上,由婆媳矛盾而酿成的家庭悲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叙事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如《寒夜》、《孔雀东南飞》等。这种文学作品的渲染,再加上长期以来沉积下来的观念:婆媳之争历史悠久,自古难处,使人们思想上习惯于婆媳难处这一难题,从而很少积极地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另外,社会不平等因素导致的婆婆和媳妇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的差异,至今仍是影响婆媳关系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

婆媳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生活的诸多方面,而婆媳关系的背后又有着特定社会结构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婆媳关系的变化是社会各方面变迁综合影响的产物。在某位学者看来,婆媳关系可以形象的理解为利益关系和经济关系,本文是比较同意这种观点的,婆媳之间利益能达成一致则相处融洽;婆媳发生利益冲突就会产生矛盾。婆媳关系缺乏亲子关系的血缘联系,也没有夫妻关系的亲密情感,所以婆媳关系的处理一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但是作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婆媳关系不仅影响家庭的温馨和谐,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好在婆媳关系从过去发展到现在,是在一个不断趋于缓和的过程,尽管生活中还是不可避免存在婆媳矛盾,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婆媳之间多一些信任和理解、包容和关怀,作为儿子和丈夫的男人充分发挥婆媳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个家庭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婆媳关系还是很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① 易伍林 《复制与嬗变:当代婆媳关系的社会学研究》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5期

② 马燕玲 《中国古代母亲的女儿观》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③笑冬 《最后一代传统婆婆》 社会学研究 2002 ,第2期

④孟亚男 《构建现代农村家庭中的和谐婆媳关系》 人口与计划生育

⑤许佳佳 《新时期以来中国婆媳关系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研究-----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例》

⑥陈馥丹 《中国婆媳关系初探》 社会心理科学 2011,第9期

大学生爱情演讲

大学生的爱情

大学生爱情演讲稿

大学生爱情心理学

大学生爱情调查报告

浅谈大学生与爱情

大学生爱情话剧剧本3

大学生关于爱情的演讲稿

《大学生爱情兵法》期末考试(20)

大学生话剧剧本《校爱情》

《大学生爱情.doc》
大学生爱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