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采修辞

2020-03-02 14:09: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把脉高考】

“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用词生动,即要求文章用词恰当、精练、形象。

二是句式灵活,就是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等。 三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 四是文句有意蕴,指文句含义深刻、有韵味。 【备考策略】 如何让语言有文采

①活用、巧用、借用词语。要想使语言生动富有磁性,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自己语言的个性风采,要学会活用词语、巧用词语。在独特的情意下改变词性,

即活用词语,运用高度形象而又高度抽象的词语、超常搭配的词语、鲜活时代特点的词语、地道的俗文学的词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巧用词语不只是词语的移用一类,还包括谐音巧用、联绵词的巧用、叠音词的巧用、模拟词的巧用,等等。 活用的例子如:

是可忍,孰不可忍!你不让用我偏用。我站起来说就这样就这样。这样用“很城市”,因为我们“很青春”,你看不惯是因为你“很别里科夫”。

句中把三个名词都活用成形容词,形象的表现了“我”的情绪,极有个性,可谓生动传神。 巧用的例子如: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

句中“新店”的“店”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捞一把”是生活中的俗语,有贬义,这里表现了对美帝国主义本质的深刻揭露。 借用的例子如:

我“坦白交待”了考试成绩之后,妈妈就将我隔壁房间的电视机搬走了。头两天,我强忍着没有“跟踪追击”,可是两天一过,我再也忍不住了,偷偷溜到妈妈房间看电视。还没看一会儿,妈妈、姐姐便向我展开了“攻势”,我严词争辩。妈妈开始还同我争论,一会儿便不耐烦了,拿出“尚方宝剑”——一根圆溜溜的竹棒,我当然明白它“够威够力”,赶忙退出了“战场”。这场“海湾战争”便以我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我退出屋子时,身后还传来了妈妈的话:“除非你下次考试能达标,否则,这屋子就是你的„禁区‟!”我终于不敢越雷池半步。 句中运用了大量法律术语、军事术语、广告词和古代政治术语,使文章充满了幽默、风趣的意味,调侃式的笔调使文章变得鲜活而生动。 ②以形象性的描写代概括介绍。 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A.春天来了。

B.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撤向田野;她伴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她带着归来的小篮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两句的基本意思相同,但A句只是交代,“来了”是抽象的、模糊的,而B句是通过拟人句,以形象性的描写,把春天到来的具体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③化静态陈述为动态描写。推敲的典故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动态描写的生动性特点,古人特别注重“炼字”,而我们写作同样也要推敲词义,以使文句富有文采,文章生动形象。如: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坐在门边的一张小凳子上,手里端着一个洋铁碗。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

这是记忆移植的话题作文中的一段,儿女不孝,在母亲死去时迫切希望移植母亲的记忆,以找到遗产。这里写的是小弟在移植记忆后想起的情景。“闪出”即活画出急切的心情,又表现了母亲心灵创伤之重;“剜”字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媳妇的冷酷无情。

④绘形、绘声、绘色。就是能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具体地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

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转引自秦牧《语林采英》) 用“滚”“丁丁当当~跳”这就绘形/绘声了。 再如:踩碎冬日的苍白,走过春天的翠绿。

“苍白”是沉闷、死气的象征;“翠绿”是生机、希望的代名词。这是绘色。

一篇高考作文要力求词汇丰富,特别要恰当地运用修辞语。句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要选用最有表现力的词语。例如“李师傅往炉里添了煤,火很快就旺起来了”,如果改成“李师傅轻快地往炉里添了几铲煤,不一会儿,那红火苗就腾腾地蹿起来了”。这就有“声”有“色”了。几字之差,文句就大为改观。巧妙使用成语,也能使作文具有文采。

⑤善用修辞手法。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加文采、提高品位的重要手段。 A.比喻。

一个生动、新颖、贴切的比喻,会立即使句子增色,产生激活语言的效果。有一句诗:“一束鲜花,就是一束心香。”把“鲜花”比作“心香”,那种赠献鲜花的人的美好心意,似乎飘溢出醉人的芬芳馨香,直沁入人的心脾。

我们可以仿造上述例子,写作时多多运用比喻,使文章透出一个个耀眼的亮点。如: ——描写山中潭水:山坳中那一泓深潭呀,就是大山灵动的眼睛。

——描写月亮:那夜之泉,明明净净,清清澈澈,还洒了一地银亮的波光。 ——毕业班的最后时光:留下最美的笑容,让记忆收藏一片风景。 B.拈连和移就。

拈连,就是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句,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顺势拈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法。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中学阶段没要求掌握,但它们却是写文章时常用的手法,从这一点说,它们的作用仅次于比喻。合理的拈连和移就,由于把不常搭配的语句巧妙新颖地“焊接”在一起,乍看,常常大出意料。细想,又觉合情合理。好的拈连和移就,能使语言生动,富有情趣,也更能体现出用语的智慧。 比如,《乌苏里船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百花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的红杜鹃。”这是个拈连句。“满山的红杜鹃”紧接在上文“人儿笑”之后,说花是被人笑开的。这种组合,让人感到很新奇,仔细琢磨,那满山红艳艳的杜鹃花正争芳斗艳,粲然开放,恰与百花林里的人们满心欢喜的感情一致。从此时人的眼睛来看,那盛开的红花确实在笑,而且是受到人的感染才“笑开”的。

再如,有这样一个运用移就修辞的句子:“他鼻子酸酸的,用力打了一个回忆往事的喷嚏。”说喷嚏是“回忆往事”式的,让人感到这一生理活动也染上了人的主观色彩,可以想见,“他”凝神回忆往事中,突然一个大大的喷嚏,那往事好像也随口喷溅出来。

作文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运用移就和拈连,创设设语巧妙、用意深长的境界。如: ——种子孕育着颗颗生机,绿叶萌发着片片春意。(移就) ——秋叶飘下阵阵的悲凉,麦穗垂下沉沉的思想。(拈连) ——拆开学生的来信,倒出两片红彤彤的枫叶,一个精巧细致的“方胜”,倾倒出你新近赏到的漫山的红艳和你在母校写下的脉脉深情。(拈连) ——大海摇着蔚蓝的梦幻,大山耸起翠绿的希望。(移就) C.拟人。

拟人是能够把事物写活的一种修辞方法。作文时若运用得当常常起到醒人耳目、感染心情的作用。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郭熙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绘山的名句:“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凝重如睡。”画家把毫无生命的山比拟成充满生命气息的美丽可爱的姑娘,山随季节而出现的不同情景,作者描述成姑娘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的盈盈体态,款款妙姿,是那样的动人,那样的令人神往。 模仿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拟人化的描绘: ——粉笔,耗尽自身,却留下知识最洁白的记忆。 ——岁月可以抹去客颜的红润,却涂不去思念的温馨。

——鲜花盛开欢笑,绿草溢散舒爽。 D.排比。

好的排比不仅能增强语势,产生气贯长虹般的文

章气韵,还能够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描述同一事物,使事物的特点得以全面、深刻地展现,还能够使语言产生华美丰茂的“文采效应”。

如,我们对作文课构思写作过程运用排比进行描绘:

——作文课,你以心为帆,徜徉于生活的海中,突然,一叶风帆就像鲜艳夺目的旗帜照亮大海,从而辉映出大气磅礴之作,那是何等的豪迈;以心为露,游弋在生活的花朵间,突然,一颗露珠就像晶莹透明的珍珠润泽了鲜花,从而滋养成精致玲珑的文章,那是何等的舒爽;以心为云,漂浮在生活的高空中,突然,一片白云就像美妙缥缈的梦放飞于蓝天,联翩成飘逸畅达的文章,那是何等的洒脱。 E.引用。

引用不仅能显示出你知识的渊博,还能反映出你善于化他人佳句绘自己佳境的才情,巧妙的引用在文中常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比如,回答语文是什么,可以引用名句回答:

——语文就是青天里那一行白鹭;就是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就是秦皇岛一望无垠的大海中冲破万里玻璃皱的打鱼船。直而言之,语文就是充满意境的生活。 F.倒置。

就是在语法规则的允许下,把甲乙两事物对调(有时是修饰语和中心语),造成出人意料、出语不凡的效果。 如有一句歌词把本来是在太阳的炙烤下汗珠子不断滚落的情景,写成“汗珠子滚太阳”。把“太阳”与“汗珠子”对调,立刻显得气势非凡,也隐隐流露出人在烈日下奋战的豪壮气魄。 作文时,我们可以仿写这样的句子,如:

——从他向后飘拂的头发,我看见他思绪中流动的风。 ——人群中,我要找寻人性的至真。 ——荒漠中,找寻生活的希望。

考场作文中用得最多的修辞格可能就是比喻了,恰当的比喻会使文章文采飞扬。例如2002年高考优作《在选择中起航》中的一段:

选择,是深邃的天空霎时滑过的一颗流星;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选择,是秋水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选择是如此的诱人——似隔着轻纱的美女,似含茹着生命的花蕾,似幽静的山谷中飘出的一缕花香。

⑥灵活运用句式。要在文中善于变换多种句式,长句和短句结合,尤其要学会使用短句。要能整句和散句兼行或散中见骈。状物写景,叙事说理,就能摇曳生辉,各擅其胜。如: 我一直都有一个心愿: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可以在山间。周围青山叠翠,林间曲径通幽,上有浓荫蔽日,旁有鸟鸣伴行。 可以在湖边。一湖碧水,一湖风帆,只见雪白的江鸥在澄净的蓝天里翱翔。 可以在田野。绿野阡陌,水田交错,红瓦白墙人家,小桥流水天涯。

甚至这些都没有,只有一座小屋,屋外几棵树,屋内一桌、一椅、一床,再加上满满一架书和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清新自然,简单朴素。

我可以推窗欣赏四季轮回:春天。柳絮飘飞,花香弥漫;夏夜,月白风清,蛙噪蝉鸣;秋天,天高云淡,落叶纷纷;冬天,雪花飘扬,檐冰嘀嗒。

句式长短富于变化,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你能从这些美文中,领悟句式变化的艺术美,会对你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哀痛者·幸福者》中的一段: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

这段文字从句式的角度看,以对偶、排比为主的整句为主,同时使用散文的章法,注重整散、对称与呼应,形成一种整散结合之美。

①述宾式拈连句 ②主谓式拈连句

“主谓粘连即拈体和拈词是主谓结构。”

例如:“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象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鲁迅《阿Q正传》)

此例中,前面有“烛火……闪闪的跳”,后面再用“思想……迸跳”构成拈连。构成拈连的本体(“烛火……闪闪的跳”)和拈体(“思想……迸跳”)都是主谓结构。 “述宾拈连即拈体和拈词是述宾结构。” 例如:“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例前面的本体为“承担……战争”,后面的拈体有两个:“承担……艰辛”,“承担……离情”,它们都是述宾结构,表达深沉而含蓄。 ①你默默地吐着丝,吐着温暖,吐着爱。在用生命织出的丝绸上,人们认识了你的价值。

(马继红《蚕》) ②这条隧道把滦水水系和海河水系沟通了,把军民的感情沟通了,把昨天、今天、明天沟通了。

(李延国《在这片国土上》) ③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载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方纪《挥手之间》) ④今年比往年都热闹,我记得当人们把种子撒在泥土里时,同时撒下了多少希望与多少幻想啊!

(刘白羽《秋窗偶记》) ⑤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杨朔《荔枝蜜》) 移就:

例:1.愤怒的葡萄\2.燃烧的心\3.蓝色的幽静

1中,葡萄不应该用愤怒形容,这就是把人的感情移用到葡萄上了.这是移就中的”移人于物”. 2中,心无法燃烧,这是把火的燃烧移用到”心”上了,是移就中的”移物于人”.

3中,幽静是一种状态,不应该用蓝色形容,这是把物的颜色移用到”幽静”这种状态上了,也就是”移物于物”. 在凡卡的世界里充满了黑色的悲凉 一.移就使文句更简洁生动。

如茅盾《子夜》:“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由于移用“铁青色”来修饰“苦闷和失望”,就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勾通起来,省去了分别去写肖像和心理的许多笔墨,使文句显得更简洁生动、深刻有力了。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中,用“懒洋洋”来修饰“筷子”,通过这种巧妙的移用,来表达晚辈们对荠菜感情之淡漠,从而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移就使语句表达力更强。

李瑛的长诗《我的中国》中,写“南京大屠杀”之后有这样的诗句:“历史/倚着愤怒的废墟/站在地狱的门口/以热血/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其中“愤怒的废墟”就用了移就,连“废墟”也在“愤怒”,可想而知,这些经过高度凝缩的诗句,蕴含了如何深不可测的潜在的力度,更具有了如何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样在这首诗中,写十年*时诗人用了“忧伤的云”、“窒息的河流”等诗句,通过对具有忧患意识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对十年*的深刻反思。 三.移就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

词语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用得合适就是好。移就是词语创造性的活用,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往往能够给人以无穷诗意。

如“学生们举行中秋联欢会,操场上燃起了欢乐的篝火”一句中,“欢乐”修饰“篝火”,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想到操场上熊熊燃烧着的篝火,想到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想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它比罗嗦的一大段描写更管用。

还有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苍白的日子”、“消瘦的日子”、“滚烫的话语”、“温情的茄子”、“浅浅的虫鸣”、“沉默的绿意”等等,这些看似有语病的组合,却往往能唤起我们的想象,传达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穷的诗意。

总之,移就看似词语的错用,但正是这种错位,错出了一种美丽,错出了一种诗意,产生出无穷的艺术张力,起到了出奇制胜的好效果。灵活使用词语,是词语使用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尝试着“移就”一番。

5、拈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记》 (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6、移就

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五)移就 把只能用来对甲从性状方面进行修饰的词语故意用来对乙从性状方面加以修饰,这 种辞格叫移就。例如: ①啊,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啊! ②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③他苦读十年,寂寞的书桌从来没有人陪伴。 例①把适用于人的感受的“幸福”移属于“夜”。例②把适用于命运的“悲惨”移属 于“皱纹”。例③把适用于人的心情的“寂寞”移属于“书桌”。 从上述各例可以看出移就有以下特点:第一,移用的词语是表示性状的;第二,移就所 关涉的两项一般构成限定关系(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恰当地运用移就可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第一,表现人们对事物的感情,如例①表现了 对“夜”的喜爱,例②表现了对生活的不幸的怨恨,例③表现了对苦读的叹息。第二,造成 一种特殊的情调。上例中的“幸福”“悲惨”“寂寞”本来适用于人,却分别与“夜”“皱 纹”“书桌”去发生联系,这就显得生动、活泼、风趣。 移就同拈连,都是把适用于甲的词语用到乙身上去,但它们作为不同的辞格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移就,把属于甲的词语移去就于乙,所移的词语是表性状的形容词。拈连,把适用 于甲的词语拈来与乙相连,所拈的词语是表动作的动词。第二,移就所移的词语用来作修饰 语,拈连所拈的词语用来作谓语中心。 移就同比拟更接近,但它们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有差别。从内容上看,比拟是把乙当作甲来 表现,说人有物的属性,或说物有人的属性,乙已经异化为甲了。

(四)仿词 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现成词语中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临时仿造出语言中本没 有的 新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

更换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与原来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之间往往 有对义、反义等关系。例如: ①作诗的人,叫“诗人”,说作诗的话,叫“诗话”。李有才作出来的 歌,不是“诗” ,明明叫做“快板”,因此不能算“诗人”,只能算“板人”。这本小说既然是说他作快板 的话,所以叫做“李有才板话”。 ②20年代,他去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勤奋掌握人体素描技巧的同时,也就开始研究马的骨骼、经络等生理结构,并对活马写生,速写稿达一千多幅。从此他做到了画 马时胸有成马。 ③这一套,不但汪精卫在演出,更严重的就是还有许多的张精卫、李精卫,他们暗藏在 抗日阵线内部,也在和汪精卫里应外合地演出,有些唱双簧,有些装红脸。 例①仿照“诗人”,临时造出个“板人”,仿照“诗话”临时造出个“板话”。例② 仿照“ 胸有成竹”临时造出个“胸有成马”。例③仿照“汪精卫”临时造出“张精卫”和“李精卫 ”。这里换用的语素或构成材料和原来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之间是对义的关系。 ④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

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顺势连用于乙事物,这种 辞格叫拈连。例如: ①线儿缝在衣服上,情意缝进我心里。 ②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

住革命精神! ③我们的眼泪流啊流!总也流不尽那难言的痛苦和无尽的怀念。 ④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 最甜蜜的生活。 例①“情意”是不能“缝”的,这里顺势从上文将动词“缝”拈来,“连”在下文里 ,让“ 缝”同“情意”巧妙地连在一起了。例②中的“锁”只适用于“身”,不适用于“精神”, 由于身体和精神放在一块儿说,便顺势拈来用在精神上了。例③中本来流的是眼泪,这里顺 势将“流”拈至下文,用它连出“难言的痛苦和无尽的怀念”来。例④中“酿”的宾语本是 “蜜”,这里顺势将“酿”拈至下文,再用它构成“酿造”一词,连出“生活”和“最甜 蜜的生活”来。 拈连中的甲乙两事物,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语言表达上却无共通之处。由于甲事物往往是具 体的,乙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运用拈连就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由于把不适用于乙事物 的词语临时用到乙事物上,便使人感到明快而又别致。 拈连与比拟有共同点,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拈 连要“连”,两种不同语言环境都出现,或先或后地“连”在一起,比拟只把甲事物当作乙 事物表现,没有“连”的形式。

作文指导修辞文采(学案)

作文指导修辞文采(教案)

主持人有文采开场白

感恩节有文采致辞

有文采的竞聘演讲稿

有文采的竞聘演讲稿

有文采的1分钟自我介绍

有文采的五四演讲稿

新生有文采的发言稿

新生有文采的发言稿

《有文采修辞.doc》
有文采修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