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简介

2020-03-02 01:43: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附件:

报告人简介

陈香美

陈香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病专科医院院长,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药品评审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是我国著名的临床肾脏病专家。

两次担任“973”衰老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先后获得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Clin lnvest、J Am Soc Nephrol和Kidney lnt等SCI收录论文全文50余篇。主编著作5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

一、二层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周琪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国际转基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干细胞组织(ISCF)中国代表;国家干细胞协调指导委员会委员、召集人;科技部干细胞基础研究重大计划专家组召集人。

1996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1999-2002年期间,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分子发育生物学部博士后,任项目负责人;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周琪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化与去分化机制、体细胞重编程、干细胞可塑性和全能性及体细胞可塑性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开展动物模型及疾病模型的建立及研究工作,从而推动基础研究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国际首次利用体细胞成功克隆大鼠;世界首次利用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证明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首次发现并明确证实决定小鼠(哺乳动物)干细胞多能性的关键基因决定簇。

周琪研究员现已在Nature,Science等数家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8篇,获得重编程技术发明专利5项;先后获得国际转基因研究genoway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等多项奖励。

裴雪涛

裴雪涛,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

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所长,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监督检定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担任国家“863计划”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家“干细胞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北京市“面向临床应用的干细胞技术与产品研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输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干细胞学会(ISSCR)临床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和《中国输血杂志》副主编、《Int J Hematol》、《自然科学进展》编委等学术职务。在Hepatology、JBC、Stem Cells、PloSOne、Tiue Engineering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著230余篇,主编及合作主编专著9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共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4项,获得国家药监局(SFDA)干细胞产品临床试验批文3项,总后勤部临床治疗新技术批文2项。

裴端卿

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国家“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专家,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生殖与发育”重大研究计划专家,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

1985-1991 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5 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1996 担任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员,1996-2004 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获终身资格),2004年起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在正常与癌细胞里的运送机制,EGFR 的信号传导机制与肺癌,干细胞的全能性调控机制。目前承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基金多项; 担任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细胞研究杂志(Cell Research)副主编,亚太干细胞网络执委,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联盟理事长。其代表性学术成果发表在Nature,PNAS,JBC 等国际期刊上,共计50多篇论文,引用达2000余次。

孙青原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受精生物学组组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细胞及分子显微技术分会理事长、生殖生物学分会秘书长。

1994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获得动物胚胎学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从事5年半博士后研究。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二十多年来,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卵子成熟和受精研究,在卵子减数分裂恢复信号转导通路、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分离调节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1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80,被引用约3000次。出版国内、外专著、译著、科普书8部。曾获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博士后”、“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个人荣誉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

宿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昆明动物所副所长,细胞与分子进化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学科带头人,2001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05年当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6年于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昆明动物所担任副研究员,1997-2001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修斯顿人类遗传学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2004年就职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回国后任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灵长类大脑演化的遗传学机制以及现代人类起源、迁徙与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研究。先后主持863项目1项,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Reviews Genetics、PNA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Genome Research 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三项,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一项。

项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广东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9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进入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干细胞研究。2001-2004年为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系Research Aociate,主要从事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基因敲除与转基因动物研究。建立了Nesti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对Nestin在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以及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Apodemus的胚胎干细胞,获得了Apodemus/Mus异种嵌合体,证明遗传距离上相距很远的Apodemus与小鼠在胚胎早期仍然具有发育上的相容性,能够形成健康的嵌合体,为研究组织器官发生机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展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应用与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获得9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重大专项等。在Hum Mol Genet, Stem Cells, Biomaterials, Cell Transplant, PLoS One等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

沙家豪

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科学计划”专家组组员,“生殖健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解剖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细胞遗传学会副理事长,《Asian J Androl》编委,《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编委;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计划1项,主持973课题2项,其他国家级重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1998年和2002年入选为江苏省 “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称号;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2004年入选为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培养对象;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齐忠权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所长、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医院执行院长,同时兼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器官移植协会会员、国务院侨办第二届海外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器官移植协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学会常务理事。

1984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84-1993年就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3-1999年在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医院获得博士学位,1999-2001年,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就职于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齐忠权教授从事外科临床、科研工作近20余年,在普通外科学、腹部脏器移植学、移植免疫以及免疫抑制剂开发等领域有很深造诣,参加过500余例的人体肾脏、肝脏、胰腺移植手术,成功改良器官移植实验外科技术,开发并筛选新型免疫抑制剂,迄今已发表SCI论文近40篇。主持的课题有:活体肾脏移植的系列研究、胰岛细胞和肾脏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抗CD40-L和抗LFA-1单抗在预防异种胰岛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板蓝根组酸单体抗肿瘤及抗器官移植排斥双重作用的研究。

季维智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

生物医学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理事长,国家干细胞协调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生殖与发育”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成员。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1985-1987年赴美国俄勒岗灵长类研究中心和华盛顿史密研究院从事神经生殖内分泌和胚胎移殖研究。1995-1997年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化学系客座教授。1996年与威斯康星灵长类研究中心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建了中-美灵长类生物学联合实验室。1996-2005年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多年来一直从事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的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包括86

3、973在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建立了多株猕猴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系,获得国内首例转基因猕猴,并在猕猴治疗性克隆和再生医学研究方面广泛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 灵长类卵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2)灵长类干细胞生物学;3)人类重大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Cell Stem Cell, PNAS, Stem Cells,JBC,Biology of 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

主论坛报告人简介

天津大学高分子研讨会报告人简介

疫情报告人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人学习心得

分析组大会报告人

传染病报告人具体职责

试用期工作报告人资部

同性恋研究课题报告人权法学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工作职责

《报告人简介.doc》
报告人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