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

2020-03-02 06:56: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主要阐述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的研究,是关于社会的学问。

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具体说,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几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每一个方面又包含许多具体内容。

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作出理论分析。

社会研究方法,如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方法、批判主义方法;调查、观察和文献收集方法;统计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

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揭示其内在逻辑。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文化

社会是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而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文化,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国民性的特点1)中国国民性的农耕文化特征

(2)基本社会化过程中中国人的个性特征:看重权威、保守、依赖性、顺从、礼让、谨慎、勤俭、忍耐、安分。

(3)中国人的儒家文化特征

这都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但随着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传入,特别是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国民性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映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的相互社会行动的过程。

在马克思那里,交往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

马克思认为,交往不是单纯的个人交往,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进行的。

马克思更多地关注劳动这一社会交往形式。

社会角色的涵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的相一致 ,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有人认为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有的认为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是历史范畴,内涵是变化的。

第六章社会组织

广义——社会组织是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

狭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社会分化的概念

(1)含义——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个体、群体、社会机构)由地位相同变成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分层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是一种不平等关系,但不一定具有剥削和压迫关系。

第八章社区

社区的涵义

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各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从事经济、文化、政治各种活动,相对独立的实体。城乡关系从城乡对立,再到城乡差别和城乡融合。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第九章 社会制度

定义: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社会学侧重研究中观的社会制度,即人类生活领域的基本规范体系,如经济、政治、家庭、教育、宗教制度等。也会涉及宏观的社会制度,以及深入微观的社会制度。

我国的体制改革

中心任务是转变经济体制。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卫生、社会管理和政治领域。

这是一场诱导性制度变迁,即整个社会为了走出困境、追求更大利益而进行的改革。 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带有强制性质。

改革是渐进式的,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策略。保障了改革的秩序,也降低了改革的效率。

第十章 社会问题

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人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不协调甚至发生严重失调时,就发生了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日益突出。2000年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人口膨胀给人类生存带来沉重压力。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通过计划生育。

2.提高人口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3.大力发展经济

(1)缓解两种生产的矛盾

(2)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

(3)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压力。

劳动就业的概念

就业,是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

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非劳动年龄人口不在此列。

某种劳动或工作并取得报酬,无报酬的家务劳动不属于就业之列。

就业是持续相对长时间的有报酬劳动,偶尔为之的不属于就业。

广义地说,就业是将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农业社会是自然就业,国家不负责,所以没有就业问题。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就业问题。

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问题

城镇是有计划的充分就业,农村是自然就业。造就一个普遍劳动的社会,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但存在着劳动者积极性和生产率问题。隐性失业,低效率。

2.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1)劳动就业压力大。城镇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新增岗位不能满足,必然出现失业。

(2)就业制度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带来下岗和失业问题。企业倒闭、破产、待岗、失业严重。中年人比例大。

(3)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极大压力。产业调整和技术转换,不适应要求而出现大量失业者。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年轻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给城镇就业格局带来多方面影响。

(5)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农村进城务工者遇到的问题更为严重。

3.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1)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外资、私企对解决就业有积极作用。

(2)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转换能力。

(3)发展服务业,开辟新领域。

(4)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保障制度建设,同工同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世界范围性的贫困问题

第十三章 社会的现代化

狭义的现代化,是

17、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转变的过程。

中国的现代化

欧美、俄日相继走上现代化道路,我国正处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没有成为现代化的开端,倒开始了“双半”社会的历史。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增强反应能力的第一次努力,功不可没,但只是模仿,没有根本的社会变革,不可能找到根本出路,甲午战争失败是证明。

戊戌变法是第二次尝试,因顽固派反对而结束。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1.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立宪运动。初始阶段。旧王朝体系下自上而下的改革。

2.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内忧外患和国家实效统治断裂。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夹缝中断续进行,在世界体系中半边缘化。

3.1949年到1979年: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初步实现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

4.1979年至今: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现代化进程更进一步推进。

个人总结学期末

学期末个人总结

学期末个人总结

某大学期末个人总结

学期末个人总结优秀

中专学期末个人总结

大二学期末个人总结

学生会学期末个人总结

大学生学期末个人总结

个人学期末总结中班

《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doc》
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