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2020-03-03 02:51: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摘要:如今,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面对找工作时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曾经的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大都眉头紧皱。近年来,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中国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本文主要就大学生就业的特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例如大学生择业观、企业择人的要求、高校扩招等和针对这个热点社会问题,对于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建议

引言:作为一名马上要升大四,面临找实习以及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的大学生,现在的压力特别大。大学生就业难现在似乎成了一种社会共识,而造成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难的原因不仅仅有大学生的择业观的问题,还有高校教学、企业择人、社会经济等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1大学生自身问题

1.1.1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上过分关注经济繁荣的大城市、工作稳定的事业单位、500强企业, 过多地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福利待遇,而对于一些收入一般的行业和单位以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却不愿意去就职,忽略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高不成,低不就”,错过机会,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就业。

1.1.2 自身综合素质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扩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又有不同侧重。许多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求职技能缺乏,不善于‘推销’自我、1

缺乏自信等,结果必然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①。

1.2学校方面的问题

1.2.1高校大规模扩招

“随着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紧张化,结果使得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降低了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优势。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凭是人力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当前,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弱化。当前大学的文凭有‘贬值化’趋势,特别是对于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文凭对他们在就业市场找工作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②

1.2.2课堂学习模式枯燥单一

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我发现课堂的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课堂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听课敷衍了事,学不到什么大学。专业知识也不全了解的很深透。因而就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3用人单位择人方面的问题

1.3.1存在歧视现象

有些企业在择人方面有时会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③

还有些用人单位会存在地域歧视。“在选用大学毕业生时优先考虑本地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他们熟悉当地情况,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④

1.3.2注重学历和工作经验

一般是毕业生先投递简历,通过筛选才能获得面试机会。而不少用人单位会选择学历高的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招聘一个人就应马上发挥作①

② 集美大学 陈延童 吴江秋 陈畅 张菊香《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海峡科学,2008年第5期(总第17期)陈旭峰《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

③ 集美大学 陈延童 吴江秋 陈畅 张菊香《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海峡科学,2008年第5期(总第17期) ④ 穆松《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2 月,第八卷第4 期

用、创造价值, 因而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很多应届毕业生就失去了工作机会。

1.4其他原因

1.4.1我国每年的新增就业岗位小于每年需要就业人数。

我国的新就业队伍除了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再就业的劳动者,远远大于我国每年增加的就业岗位。整体的就业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大学生的就业。

1.4.2区域经济不平衡,使大学生就业出现地域性相对过剩。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为明显的区域性不平衡特征。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在经济总量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各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与之相对应,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具有地域不平衡性,表现为在某些东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供给量相对过剩,但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却供给不足。”⑦

2、相关建议

2.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身就业进行准确定位。

在找工作前首先应该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等各方面情况,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同时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 要学会从实际出发,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更加长远地谋划自己的就业之路。”⑧

2.2高校应该在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多为学生提高实习或就业机会。

现在大多数毕业生课本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大多缺少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及管理能力,因此要追求高质量的工作就很难。“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高校应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传递就业信息。

2.3.学校和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⑤

⑥⑨ 王刚《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7 年第4 期薛泉,刘园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

⑦ 薛泉,刘园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

⑧ 陈旭峰《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

⑨ 李红梅《探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石油教育,双月刊 4/2006

在课程中系统安排创业教育内容;邀请优秀企业家和创业指导专家到校讲学指导, 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创业理论水平,加强对技术创业和利用网络进行创业的引导; 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在校内建立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政府也应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⑩

结束语: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以及政府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就业难” 的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必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集美大学 陈延童 吴江秋 陈畅 张菊香《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J],海峡科学,2008年第5期(总第17期)。

2、陈旭峰《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

3、穆松《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2 月,第八卷第4 期。

4、王刚《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7 年第4 期。

5、薛泉,刘园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

6、李红梅《探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石油教育,双月刊 4/2006。

7、朱胜利《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文献资料,2013年第6期(总第602期)。⑩ 朱胜利《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文献资料,2013年第6期(总第602期)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推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doc》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