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音乐创造教学探索

2020-03-01 17:15: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低年级音乐创造教学探索

摘 要:本文试图从音乐课堂创造活动的本质入手,通过对部分现有创造活动的反思与分析,发现在音乐课堂上实施音乐创造活动的方法,把握音乐创造的方向,提出音乐创造活动应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观念,从而发掘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音乐创造;学科特点; 音乐体验; 学习过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创造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新。面对新世纪,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消除人类在对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差距。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经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造”这个关键,通过发明创造,才能取得突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1]人类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的发展。因此,让孩子从小具有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音乐活动本身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在“鼓励音乐创造”的今天,怎样让创造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培养学习兴趣、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的归宿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其审美观。《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音乐创造”,并以其为基本理论之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更谈不上创新了。只有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以获得自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兴趣随之提高。在课程改革以后的新教材,活动与游戏很多。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主题的游戏和活动都必须有一个“灵魂”去统帅它。课堂上的活动如果失去了“灵魂”,必然回变成一盘散沙,不可收拾。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围绕着主题的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聆听,唤起情感,引起想象与联想。从静态的感受到动态的变化,学生在再现音乐形象的各种律动和即兴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他们对音乐体验和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动”往往是他们内心情感不加修饰的自然而直接的流露。作为音乐教师,不但不该怕它,而是应该珍爱它。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深深地沉进到音乐的主题中去,做到内心的感受与外部的行动和谐统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创造。让学生全身心的、积极主动的投入音乐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交融,与音乐互动,使学生的体验不断升华。在这样的音乐课上,尽管全体师生都可以“玩”得忘乎所以,但绝不会脱离主题,失去控制。

二、创新教学手段、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运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乐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 一)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声响、节奏、旋律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一座桥梁。人们演唱

[3][2] 1 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达到审美的目的。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采取“模像情境法”帮助学生想象。如教学中经常会运用的歌词创作,如果能突破一般的传统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像编故事一样地创作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香又甜,突然一片乌云来,狂风大作小鸟惊,蜜蜂纷纷回家去,等到天晴再出来。)再请他们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语气演唱来表现不同的情景,就会使歌曲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学生的兴致就会显得特别的高,节奏的把握也会很好。

(二)重视实践,注意引导

课堂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在教学前期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反复琢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如:自制打击乐器一课,老师让学生们带来吸管、胶带、皮筋等物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哪些东西可以发声,发出的声音有何特点,再指导学生如“穿”、“粘”、“系”等固定的方法就可以了。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完全交给学生去做。相信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一定会种类繁多。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做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说,坚持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活动就不容易走入歧途迷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积累丰富的音乐体验。

(三)激发想象,注意个体差异

想象是音乐的翅膀。说到这里,使我想起曾听过的一堂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介绍完木琴之后,老师打开电脑屏幕,出现了一幅平原小骑兵的画面,随着音乐的变化,电脑自动显示了一个小骑兵晴天巡逻、遇到暴风雨,与暴风雨搏斗等动画过程。初听结束,老师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发言踊跃,仿佛是在看图说话。我想说的是,这些画面优美但千篇1律,话语就能代表孩子们的感受吗?就能涵盖这音乐所有的内容吗?孩子们对老师的提问都是比较敏感的,虽然教师问的是“你的感受”,但受画面暗示的孩子们总会投其所好,所换来的结果只能是千篇1律。这首先忽视了孩子们的个体性差异性,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任何一种情感体验假如我们用理性的语言对其加以阐述,必将失去它原有的光彩,甚至是阐述的越多就越苍白。音乐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它的出示时间应在孩子们没有顾忌地各抒己见后,作为一种参考或提示,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其实,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是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是为感受和体会服务的。和歌唱一样,在创造活动中,学生也能体验到快乐、宁静、激动、悲伤等各种情绪。与歌唱不同的,在创造活动中学生还能通过实践感受到节奏、音高、速度等音乐元素对表达以上情绪的影响,这就明确了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活动必须以音乐本身为出发点,体现出学科自身的特点。

所以说,教师如果能在设计创造活动中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音乐要素,从学科特点出发,就一定能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课上的创造也才能更好更顺利的开展。

三、关注学习过程、插上想象翅膀

创造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创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冲动、思考、尝试、修正、成功的过程,音乐创造也是这样。作为教师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实际出发,科学地选定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克服刻板化。提倡并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迁。所以说,教师要在前期的激发冲动,引导思考正确的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毫无准备地、盲目地进行创作是注定要失败的。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为他们的创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注意准备得“适可而止”。这就要求教师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做充分。在课内课外都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反应,重视信息反馈,有问题就及时修正、改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将音乐与其它学科进行结合。我们都知道,各门学科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通的,音乐课和美术课、语文课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可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多注意引导学生在听音乐时积极展开联想。由声音想到画面,或由画面想到声音,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创作了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音乐画。

四、激发求知欲望,发挥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在体现创造教育,包括唱歌课、欣赏课、器乐教学课、律动舞蹈课等。以往的音乐课堂只限于你教我唱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

[5]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改变或尽量减少采用老师给学生“标准答案”,不用或减少“统一标准”、“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在传统教学中,律动教学以模仿为主,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要求。而在创造性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进行学习。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爱好不同,每个学生所创造的动作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学生边创造动作边随着音乐不断变换,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和记忆力。

(二)乐器进入课堂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必经之路,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情操,它可以让学生了解迷人的器乐世界,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器乐殿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乐曲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乐器来进行伴奏,例如竖笛、口琴等常见的乐器,更可以是一些打击乐器,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声音的敏锐感,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强调“听”,围绕倾听来进行,让学生多听多想,不仅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6]注重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想象—童话—创造”,这便是学生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其潜在的创造力,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确定目标,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初步形成独立学习音乐的能力。“创造”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的理念,新的探索,让我们不断追求音乐课堂创造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2]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5]洛伊丝.乔克希等著.许洪帅译.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出版社,2006(9)

[6]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总结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创造练习方法探索

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

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

小学低年级音乐下学期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音乐低年级唱游教学

湘教版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小学低年级音乐创造教学探索.doc》
小学低年级音乐创造教学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