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阶段性课题总结

2020-03-02 06:22: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研究阶段性课题总结

指导教师: 蔡腊梅

课题组成员: 冯彩仪

龙镇希 冯晓谊 萧志杭 曹晓颖

麦昭颖

曾敏珊

冯晓雯等共计46位同学

课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个城郊型学校,学生的生源和等级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大部分家长都不太重视教育,而是将教育的重任移交给我们的老师。老师们备感重任的焦虑。面对考试的成败,家长、学生、老师都存在自己认为合理的的归因模式,本文旨在分析家长、学生、老师面对考试成败归因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师生间学业成败归因的交互作用问题。以期为教学服务。 理论依据

归因研究从美国Heider提出,经过Weiner等心理学家的进一步集成和发展,现今天与教育和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Weiner在继承Heider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原因的不同特性,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且提出了三个维度八种原因特性的归因模式(每种原因维度都具有两种原因特性),三个维度的分类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仅从中选择几项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自我分析、访谈法、闭合式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进程 第一阶段:所有人员作关于考试成败的自我分析,要研究别人首先要研究自己,这也是借助我们这个团队比较大,人数比较多的优势,我让学生作自我分析;参预编制访谈问卷(开放性的)约两周,17周到心语室来集体指导打印。因时间紧我们只能到下学期开学时打印。

第二阶段:每一个人至少要找二名成绩好的和两名成绩差的高二或是高三学生进行访谈(19周星期三交给我)整理成访谈报告发到我的邮箱meiloong@gmail.com

第三阶段:编制第二问卷闭合式归因问卷(根据维纳归因三个维度来编)约下学期开学

1、

2、3周)

第四阶段:派发问卷到高

一、二各5个班自习课时间(第

4、5周的自习课时间)

第六阶段: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第7-10周 第七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第11-13周

第八阶段:结题汇报将你的研究成果在班级和学校汇报 对第一阶段的总结

从学生的自我分来看学生对考试成绩好坏的归因有所差异,以下我们进行总结。

一、考试成就不同的学生,在考试成就归因上有共性,都很重视能力的归因.能力归因虽属于内部归因,但是它往往被看作不可控的内部归因.那么高成就的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易得到更大的能力肯定,并从成功中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低成就的学生把自己的失败归于能力低,这样加剧了现实的能力与规定目标之间的鸿沟,如果多次失败会陷入失望的境地,易出现“我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行”一类的强烈的自卑感.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力求让这部分学生增加成功的机会,并从中体会主观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二、通过与这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作对照,发现一种归因现象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重视能力和主观努力的因素;而学业成就较差的学生,更重视能力和问题难度的归因.这里提醒教师对学业成就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难度的原因,更多地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难度?难在那里?逐步帮助学生认识:由于本人的知识缺陷、知识结构不完整,自然构成很多很多有难度的问题,进而深入理解问题难度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关系.

大部分同学都有存在有:考试成败归因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 从学生的自我分析折射出他们对前一次的考试成败归因是产生后继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归因导致情绪体验。学生成败归因导致的相应情绪体验,影响后继学习动机的情绪投入,从而影响学习兴趣的稳定性与方向性,激发不同动机。如把成功归于能力,学生感到自豪和自信,获得和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把失败归于任务困难,学生觉得无助,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其后继动机的激发。

二、另一方面,按照弗鲁姆的观点:动机=期望×效价,即动机的激发由对目标的认识和期望水平决定。学生的成败归因既影响效价又影响期望,直接诱发学习动机。成败归因导致对学习目标的不同认识,学生将成功归于能力,体会到胜任感,并认为学习目标可以达到,将失败归于能力,体会到无助、无能,并认为学习目标过高,从而形成不同效价。成就归因导致期望水平变化,这已为众多研究所证明,不同效价和期望诱发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是动机形成过程的中介因素,包括期望、自我效能、意志水平等。学生成就归因不仅影响期望而且影响自我效能和意志水平。正如班杜拉指出:“归因可以影响成就追求,但这种效果几乎全部中介于所观察到的自我效能的改变。”不同归因导致个体不同的自我效能感。将成功归于能力,学生体会到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体会到弱的自我效能感。同样,成败归因影响了个体意志水平。将成功归于努力,学生会在后继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付出坚定的意志力,以期取得好成绩,从而强化成就动机,对后继学习动机起调节作用。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程度、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其成败归因倾向也不同。 ...同样面对考试失败,优越型学生更可能作出自己努力不够的归因,而自卑型学生不能 ....对行为归因,后果严重时比不太严重时更强调责任,称为防卫性归因

教学中,师生处于一个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之中。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针对学业成败,师生都会进行归因,但二者的归因既有不同特点,又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教育心理学关于师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二者的交互作用尚缺乏系统探讨。由此,在教学中韦纳认为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在对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研究中,产生了许多l [7]张贵良,郭德俊.初中生考试成绩归因模式有价值的成果,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l研究.I心理学报,1995,27(2):211-218.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业归因特点以在教学中; [8]韩仁生.动机理论与应用研究.长春:吉林人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最终增强学生的学习l民出版社,2003.能力。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需l [9]韩仁生.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心理要我们研究者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如何利用这两种理论为教育教学服务,自我效能感则是由社会学习论者班杜拉提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国内的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归因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归因训练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9]。

研究性学习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初中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阶段性课题总结.doc》
研究性学习阶段性课题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