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资治通鉴》读后感

2020-03-03 23:35: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白话资治通鉴》读后感——(宋)司马光编著;黄锦鋐主持翻译

白话资治通鉴的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替、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其所言与当下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本书全文皆为白话译文,总计500万言。因字数众多,将其分10册出版。分册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册为战国、秦、西汉(上);第二册为西汉(下)、东汉(上)第三册为东汉(下)、魏、西晋;第四册为东晋;第五册为南朝宋、南朝齐;第六册为南朝梁、南朝陈;第七册为隋、唐(上);第八册为唐(中);第九册为唐(下);第十册为五代十国。此分册纯粹是为排版阅读方便计,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内容分享:

黄锦鋐等人不仅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增加了许多注释和评语。语言流畅,内容丰富,我一拿到手,就被它深深的迷住啦。在资治通鉴前六册的历史中,西汉的兴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汉武帝刘彻给我的印象最深,汉武帝是在汉朝即位最长的皇帝,在位时间长达55年。他开拓疆土:向东打败朝鲜,向西疏通西域,向南消灭闽越,向北打逃匈奴。汉武帝是和秦始皇齐名的一代霸主。可惜他晚年也干了不少糊涂事:外不爱护百姓,内不管理朝政,而且宠爱奸臣,宫里杀害太子。

随后我看到了汉朝中期到新朝灭亡,王莽被砍头的时期。王莽是一位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他本来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年轻的时候,父母早早的就去世了。他谦虚好学,为人仗义,获得了上至太后,下至百姓的一致好评。可当他慢慢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之后,听信“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谣言,毒死汉平帝,自己当上了皇帝,西汉王朝就这样的灭亡了。可当他篡位以后,因为崇尚古代,不够一些大臣的反对,按照自己的设计发起了大改革。结果不但没有成功,还爆发了以赤眉,绿林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因为王莽过分专业,不爱护百姓引起的。等爆发了农民起义之后,他还听信谗言,不去镇压。到最后因为刘秀取得昆阳大捷之后,王莽才如梦初醒,可他的主力都被杀了。到最后,王宪砍掉了王莽的人头,愤怒的老百姓把王莽的人头踢来踢去,以此泄愤。王莽年轻时的朋友肯定想不到他会有这样的下场。

我的一些感受: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之下都显得微如蝼蚁,渺小异常。司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与万世的荣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做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改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叙来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账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四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

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回千年,烽火硝烟的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争鸣,能人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国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大多是多疑的。

另外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处决囚犯,以致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啦。“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天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勿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他是个明智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甘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适可而止。光知道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之艰辛,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知道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道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这刻是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一些,但是你忘了,你的坐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饿死,累死,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欲速则不达。君犹舟,民犹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领导的,不知道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适可而止。

这里说说齐威王,书中这里有一段记载着实值得仔细玩味,令我似有所悟!文章大意是这样的,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以后,我就天天听到人家讲你的坏话。可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却看见那里是\"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情况良好。为什么会这样?是你没有贿赂我的左右,求他们给你讲好话。于是,齐威王奖励了即墨大夫。

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做了阿的地方官,我就天天听到夸奖你的好话。我派人去视察,看见的却是\"田野不辟,人民贫馁\"。赵国攻打鄄,你不救;卫国占据薛陵,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是你用重金贿赂我的左右,求得他们的赞誉。当日就将阿大夫和左右讲假话的人都用\"烹\"刑处死了。\"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即墨和阿都在山东。齐威王作为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君主,其治国有自己的方针。从这一故事中,似乎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一、提倡讲真话,反对讲假话,严惩弄虚作假、贪赃枉法之辈。阿大夫原本无能,却重金贿赂齐威王手下的人,\"钱权交易\",买来 \"保护伞\",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好话,妄图钓名沽誉,捞取更大的官位更多的钱财。对于这种人,齐威王毫不客气,弄清情况后就\"烹\"了。连那收取贿赂替人涂脂抹粉的家伙也给\"烹\"了

——当今社会,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又岂是鲜见?但是却为什么甚嚣沉上,屡禁屡行呢?我想还是各级领导把关机构缺少齐威王这样的人吧!上行下效,唯有在源头上根除弊病,才能有良好的官场风气!此外,我觉得现在对讲真话的人一是保护乏力,二是激励无策,对弄虚作假者惩处失法,难以服众。长此以往,讲真话的不愿讲真话,讲假话的得寸进尺,这同样是领导者所应该注意的。

二、注重政绩,注重调查,不让老实人吃亏。即墨大夫干得很好,

却天天有人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反之,阿大夫无能,却有人给他吹嘘。齐威王不轻信,而是派人去即墨、阿作实际的调查。并且以调查的结果为准,决定奖惩。即墨大夫是老实人,只知努力做好即墨的事情,不知还须做好齐威王手下人的工作,没有送金银财宝给这帮能够决定下边人命运的官员们,惹恼了这帮贪赃枉法之徒,所以便遭到他们的颠倒是非的毁谤。若是齐威王不加调查,轻信他们的胡说,即墨大夫这样的老实人便要倒霉了。——这同时也反映出几个问题,首先,联系当前我们的政绩观,确实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统计数据(GDP等),而且这些东西也极容易为某些当权者创造欺上的机会,而应该切切实实以群众的利益状况为标准,能为群众谋求、创造利益的就应该鼓励,要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声音,老百姓才是那挑江山的秤砣。其次,在管理中,各个行政级别都需要一定的监督机构履行监察工作并且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这对于组织的有效开展工作甚为重要!最后,作为政治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些非正常手段的,试想一下,倘若领导者忽视了对实际的调查了解,难道真正做实事的基层干部就这样被埋没了吗?有能力的人,应该掌握权力,而掌握权力又必须有领导者看得见的\"政绩\",必须让领导者知道你的存在,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只是为了更好的做事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已!手段不重要,关键是看你的目的!(我还没有看过《君主论》,但据我了解好像也是说真正的领导者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可取的)

三、强调地方官员要突出抓好兴农、富民、守土几件大事。在战国后期,在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这几件事确属各诸侯国图强称霸的当务之急。——三农问题,作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问题,其合理妥善解决任重而道远。我认为,三农问题要有各级政府的高度切实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开拓思维,广开渠道!我们知道,农业出成绩难,这也许就是很多决策者不愿在农业上多下功夫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敦促激励机制,同时也应该切实引入政绩评定!办法总是有的,关键是缺乏推力和动力,没有推力和动力,领导者很难充分调动自己的!

最终收获: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白话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而且明白易懂,希望大家有时间都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读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白话资治通鉴》读后感.doc》
《白话资治通鉴》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