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2020-03-02 07:30: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

一、诗歌鉴赏:整体感知、整体解读、具体分析是关键

省质检诗歌鉴赏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6题。

西江①晚泊赵嘏②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注]①西江:指长江的九江至南京段。②赵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诗人,曾官渭南尉。

6.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作简要赏析。(6分)

这道诗歌鉴赏题只设置一道赋分为6分的赏析题目,考点落实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上。一题6分,一方面最大可能地在考查考生诗歌鉴赏能力基础上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即答案的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为考查考生的诗歌整体感知、整体解读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众所周知,对诗歌阅读“整体性”要求的漠视甚至是忽视,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存在的弊病之一。福建师大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就曾多次撰文批评过福建省高考诗歌鉴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摘句式”的考查方式,他认为:“诗歌的解读,须从整体上把握情意特征,而不能断章摘句地评论其表现手法。”(《坚持生本化、素养化、表现化命题方向——福建省高考语文自行命题之反思与前瞻》)应当说,今年省质检的诗歌鉴赏试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提供了正确地考查方向。而在回答此类诗歌鉴赏题目时,关键在“整体感知、整体解读”(即全面理解和把握整首诗营造的诗意或者诗境),更不要忽略了“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考生的所有解读,都不可脱离诗歌文本“架空分析”,而应当紧扣诗歌文本作出具体诗句的具体分析。一如今年省质检诗歌鉴赏试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

“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1分)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2分)写景由静人动,极富动感,画意恬静、安宁,(2分)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怅(1分)。 (如从动静对比、有声无声对比等角度来赏析“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名著阅读:平稳延续安定人心

文学名著试题自2007年进入福建省高考试卷以来,文学名著要不要考查、如何考查等便成为这几年方方面面争执不休的话题。2010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尚未出台之前,关于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学名著阅读试题题型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传闻便甚嚣尘上:即五选二的选择题型将调整为填空题型。其间,泉州市质检卷、厦门市质检卷先后采用了填空题型,可见上述调整显然是空穴来风。直至“考试说明”正式颁布出台后,此种说法仍然未得以消除。因为尽管2010年“考试说明”提供的“参考试卷”仍旧延续了2009年高考五选二的考查形式,但在“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考点的解读中却明确出现了“用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考查形式”这样与2009年不尽相同的句子。今年的省质检试卷,文

学名著试题并没有变化,可谓“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样的平稳与延续,无疑安定了高三老师和考生充满疑虑的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考试说明”相较2009年“考试说明”,在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内容方面,增加了“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的要求,这显然是今年广大考生所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因为几百万字的小说,考考主要人物、主干情节,尚可勉强接受,可“经典细节”如何考?“精彩对白”又如何记得住?更何况,“经典”和“精彩”的标准如何确定?如此考查下去,恐怕已然不是“读名著”而是“背名著”了。鉴于此,2010年高考应当不会严格地、死板地遵守“考试说明”要求,应当会考虑到“经典细节”“精彩对白”的实际操作难度命制出合理的试题,如是,则2010年考生幸甚!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2010年高考中的“X因素”

根据2010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论述类文本阅读将由2009年的12分调整为9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考试说明”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设置上模棱两可,“语焉未详”,直接导致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势必成为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X因素”。在2010年“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部分,“现代文阅读”(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解读所提供的例题中,既有选择题型,又有主观简述题型,而在“考试说明”提供的“参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却是三道选择题。如此一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设置便成为2010年高考迄今为止唯一没有确定题型的试题,其中变数,着实扑朔迷离。

今年的省质检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题设置二道选择、一道主观。泉州市质检卷如是。而福州市质检卷、厦门市质检卷却又是一番“风景”:三道题均是选择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的不确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考生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惑。毕竟距离高考时日已然无多,而选择题与主观表述题的答题方法、应答时间等的确存在不小的差别。面对今年高考中的“X因素”,考生们只能加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内在修为”,管它“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四、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二字不见踪影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在文学类或实用类阅读试题中出现了“探究”题型。所谓“探究”,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之解读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题型的出现,体现出福建省高考与高中新课程实验新思想、新理念积极对接的努力。但在高考实际操作过程中,赋分为6分的“探究”试题名符其实地成为高考试卷中的“黑洞”:考查目的不明晰、考查方式欠科学、评价手段不合理、学生能力得不到公正公平地测量„„2009年高考的实践证明,“探究”试题的区分度太小,无论是学生的答题还是老师的评分,都存在相当的实际操作难度。

也许正是出于以上原因,2010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对此作出了微妙地调整:“考试说明”提供的“参考试卷”已然寻找不到“探究”二字,于是,无论是今年的省质检考试,还是福州市质检卷和泉州市质检卷,也都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探究”这个字眼,分别采取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省质检卷、泉州卷)、“阐述你从中得到的哪些感悟和启迪”(福州卷)等更简明、更容易操作(答题与评卷)、也更“熟悉”的题干表述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以上试卷均“抛弃”了“探究”二字,但是否意味着2010年高考试卷也是如此,不得而知。另外,细细品味以上没有“探究”字眼的试题,其实都暗含了高考“探究”题型的考查“痕迹”:即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的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注]今年省质检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不在此列。省质检第15小题如下:“马相伯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这句话具有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这道题目其实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能力层级仅为B,而“探究”的能力层级为F。显然地,这道题目在命题上有失偏颇。)

五、时文阅读:还原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真面目

今年福建省质检“时文阅读”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

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you”。

bt:即“变态”。

囧: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 槑: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

(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3分)

(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150字左右)(7分)

与“探究”试题一样,“时文阅读”试题也是2009年才在高考试卷中正式“亮相”,不同的是,2009年“时文阅读”的分值为7分,而今年将“上扬”至10分。其实,从这道试题自身的名称便可以看出这道试题在整份高考试卷中“不尴不尬”的地位:即为“时文阅读”,却又为何在“语言文字运用考查”题中占据如此之大的“市场份额”?姑且不论“时文阅读”这一名称是否合适,但这道试题的设置目的显然不伦不类: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像;考查阅读(分析概括)能力?不全是;考查表达(150字/7分)能力,也不尽然。

当然,试题本身的考查目的不是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但高考试题的命题者们却不能无视考生迎考复习、考场答题以及教师阅卷的实际操作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年福建省质检“时文阅读”试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即将“时文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最大可能地联系在了一起,形式上看似“时文阅读”,而试题提供的材料以及考查的知识点则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这一点,只要看看“参考答案”便知。应当说,今年福建省质检“时文阅读”试题在回归语言文字运用方向上作出的努力与尝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希望能得到2010年高考命题者的理解和接受,进而在“时文阅读”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继续前进。

六、文体自选:必须重新审视

福建省质检卷作文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杜甫曰“会当凌绝顶”,苏轼云“高处不胜寒”,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

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从命题形式上看,这道作文试题似乎没有什么新变化,不外乎延续了这几年全国各省市常选用的“新材料作文”命题;但与福建省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所有作文命题不同的是,这道作文题目多了一句重要提示:即“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尽管题目后边仍依照“惯例”列出“文体自选”的要求,但这一句重要提示清晰地呈现出命题者对“文体”的具体要求:即无论是叙述“经历”,还是阐述“看法”,考生的作文都必须符合叙述“经历”的文体特征,或者符合阐述“看法”的文体特征,而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众所周知,自从本世纪初话题作文“三自原则”(自拟题目,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正式确立并盛行以来,对“文体自选”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因为,在“文体自选”原则的“庇护”下,高考作文文体不明甚至混乱、“四不像文”等现象日益严重;这两年,不少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文体自选”,自觉不自觉地在高考作文中增加文体要求、强化文体意识。如2009年江西高考试卷作文试题便直接要求“必须写议论文”,2009年山东高考试卷作文试题也明确提出“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等等。

对此,今年福州市质检卷作文试题,就是要求以“风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而在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联中高三联考试卷中,“文体特征鲜明”的写作要求也赫然在列。今年省质检作文虽然没有像以上试题那样鲜明地张扬文体要求,但其间“透露”出来的信息考生们却不可不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剩下来的复习时间里,是不是应该把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全面、细致地复习和梳理一遍,或者至少核查一下自己的平时作文,看一看文体特征是否鲜明。

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文高考复习材料

高考语文复习字音

高考语文临考要点复习

语文学科高考复习方略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语文高考——成语复习古汉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doc》
高考语文复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