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2020-03-02 13:57: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校本课程中的思考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和“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是某一类学校的教师个体或部分教师、全校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方针),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源于多种学科,主要的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生态学、教育政治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未来学和神经科学。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的优势在于:其一是更具地方特色,能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其二是可以因校而异,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其三是教师最了解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能力和兴趣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其四是学校及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其五是使用校本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其六是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能促进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层面。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这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本校教育目标的统领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和提出的具体目标。各学科在制定和提出课程目标时,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其一是广泛性,课程目标应涵盖预期的结果,残缺不全的课程目标无法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其二是适应性,课程目标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身心发展水平。其三是相融性,应力求实现特定学生群体个人和课程目标的融合。其四是针对性,应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区域特点,同时考虑到学校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五是可行性,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在资源和时间方面是有所保证的,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课程目标实现的障碍和困难。其六是准确性,对课程目标的表述,应采用准确和规范的语言,以便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具体的导向作用。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其一是必须明确,即明确地陈述学生应学会的知识要素,并说明学习这些知识要素应达到的水平。其二是必须具体,即具体的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什么?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其三是具有指向性,主要是学生学习知识上的指向,通常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情况,设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其五是具有层次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其六是确定相应的权重,根据各要素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而赋予有所区别的分值。

三、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

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校本教材(教师读本、学生读本)、练习册和辅助材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上述构成要素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数量。通常,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校本课程构成要素较完整(课内),以培养能力等内容为目的的课程构成要素较简略(课外)。

(一)教学大纲(或课程纲要)

教学大纲(或课程纲要)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可以确保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步骤。

教学大纲可以有多种形式,篇幅可长可短,可以是一篇扼要的课程说明,也可以是一篇详细的课程说明。篇幅无论长短,必须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实施要求和参考书目等内容。

(二)校本教材(教科书)

校本教材通常由教师读本(用书)、学生读本组成,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和教学核心内容。教师读本,不仅要有教材内容,还应体现教学策略;学生读本,既要有学习内容,又要有相应的学法指导和有关内容的考评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应尽量图文并茂。

(三)练习册

编制练习册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其三是评价校本课程本身的得失。

(四)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通常是指与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有关的材料,如报纸、期刊、影像、展品、画片、图表、参考书籍等。教师和学生都可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有针对性的辅助材料,研发者可提供一些辅助材料目录。

四、校本课程的类型

校本课程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筛选已有的课程;第二种是改编已有的课程;第三种是开发全新的课程。比较而言,开发全新课程的难度最大,也是最高层次的校本课程。

无论是筛选或是改编已有的课程,还是研发全新课程,都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差异、文化环境的差异和教学环境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开发校本课程,一定要与本地、本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五、校本课程的模式

从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来看,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目标模式;第二种是动态模式;第三种是过程模式;第四种是环境模式。目前,我国大多学校选择的是第一种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也称“顺序模式”、“理性模式”或“逻辑模式”。目标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目标;第二阶段是选择学习内容;第三阶段是组织学习与实验;第四阶段是评价。这四个阶段可简略为八个字: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教和学(期望实现什么目标)?教什么(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如何教与学(采用什么教法与学法)?教与学的效果怎么样(检查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这四个基本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评价的结果为下一轮确定目标提供了反馈信息。

六、校本课程的研发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是:课程申报→论证审批→课程实施→评估总结→完善成型。在这个过程中,目前研发校本教材是最主要的,研发者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准备工作 首先是成立研发组,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整个学科组的教师。研发组应有组长、成员、顾问等。

其次是研发组通过对校内外的环境分析和本校的资源条件分析,确定新编、改编或选编的校本教材内容,并拟出提纲,制定研发计划,进行组员分工。

再次是搜集信息和资料,整理改编或选编的有关资料内容。

(二)编写教材

创编的校本教材,通常比较难,时间也长一些。改编或是选编的校本教材往往比较容易,编写的时间也短些。研发者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编写校本教材要符合本校的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学校的环境因素,可利用资源、校方提供必备条件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水平等。

2.教材内容要合理,有科学依据,千万不要胡编乱造,以免误子弟。 3.在研发校本教材时,通常需要教学实验过程,尤其是创编教材,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取得成果后再编写教材。

4.编写的教材应图文并茂,有关插图尽量采用本校的学生和环境背景。 5.教材形式,可采用教师读本或教师用书(参考一下我校教师曾编写的校本教材),呈现方式,纸质和电子两种。

(三)有关工作

研发组编写校本教材后,应编制出教学大纲(或课程纲要)、学生读本、练习册,准备有关的教学辅助材料,这样才能构成校本课程的要件,以利于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学。

另外,各学科的校本课程研发组,应按学校要求,及时报送课程申请,校本课程方案等材料。

七、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校本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试验、课程采纳、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一)课程试验

一般采用小规模试验和大规模试验两种。其一采用小规模试验,是选择和安排班级较少或学生人数较少,进行有组织的教学试验活动;其二采用大规模试验,通常是安排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段学生(高中学段或初中学段)开展课堂实验活动。通过实验,考察下列内容:

学生是否欢迎校本课程?学生能否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学生能否参与规定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否胜任校本课程?学校现有或增添的教学设施能否确保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校本课程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质量有何裨益?

(二)课程采纳

课程采纳,主要是指学校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实施校本课程,使教师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接受校本课程。基本方法有理性型、强制型和示范型三种。

其一理性型,是指学校或研发者,通过各种宣传,说明校本课程的优越性,引导教师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纳校本课程。

其二强制型,学校通过行政命令或行政措施,强制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其三是示范型,通过举办示范课、培训班、讲习班等活动,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接受校本课程。

我认为,学校应在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基础上,再采用第二种方法为宜,这样有利于校本课程的推广和实施。

(三)时间安排

属于知识类的校本课程内容,通常应安排在课堂内实施;属于活动类的校本课程内容,一般安排在课外组织实施比较适宜。

(四)教学方法

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座、讨论和视听;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探究法、发现法、教学系统设计法、程序教学法、操练法等;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模拟法等;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社区活动、小组调查法;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独立研究、微型课程、“头脑风暴”,以及问题学习法等。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二是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评价方法,大多采用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一)对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致性,即评价范围与预期目标应保持一致;有效性,即预期目标要与测试内容密切联系;可靠性,即应统一安排在同一时间测试;客观性,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指形成性评价);连续性,即根据教学进程,进行分段评价;广泛性,即按照预期目标,都应得到评价;诊断性,即通过评价区分层次,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参与性,可邀请学生和家长参加评价。

(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目的是逐步完善校本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包括:学校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构成要素、课程内容、课程呈现形式),课程实施情况等。例如,在开发校本课程前,是否进行了必要的环境分析?校本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校本课程是否选择了最恰当的组织形式?课程内容是否适宜?选择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模式或方法是否恰当等。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评价手段,可以积累经验,找出不足,不断促使校本课程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所讲的内容中,没有提到校本课程的内容,这是因为在学校编制下发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中已有此内容。

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创建教育特色,做出贡献。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doc》
校本课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