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弥儿》有感

2020-03-02 21:26: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爱弥儿》有感

麒麟小学

张茹

久闻《爱弥儿》文笔异常优美,感染力极大。传说康德每天不管天气怎么样都要按时散步,以致当地居民根据他路过自己门前的时间来对表,但他只有几天扰乱了时间表,那是《爱弥儿》扰乱了他平静的内心。他还说,《爱弥儿》得读几遍,因为初读时受到文笔之美的吸引而不能去注意它的内容。确实,虽然汉语与法语在文化上是大相径庭的,加上种种客观方面的原因,难免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作者的文采有所抹杀,可能在某些原意或深层含义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转达。尽管如此,在阅读《爱弥儿》的过程中,仍然能够被其美妙的行文屡屡征服,感到他的文笔就像他书中内容所表达的“自然”原则般自然,是那种很传神的自然而然的风格。大师风范在字里行间就能感觉得出来了。尽管他的文笔之美是如此的让人倾倒,如此的值得一说,但在这里,我更想说的却是在这本书里所表达出来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思想体系----新颖、独特、深刻,具有绝对“善感性”力量的“自然教育理论”。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闲暇,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思想的洗礼。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 该书卷首介绍了卢梭最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广义的自然教育涉及卢梭的整个教育分期:婴儿期(0—2岁0、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卢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这四个发展阶段而实施。这个过程就是广义自然教育过程。其中0—12岁的教育才是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这时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是一种消极教育。

看着这开头的四五页里,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让自然说话,那我们教师要来做什么呢?0—12岁不进行教育怎么行,怎么可以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呢?我疑惑这样的观点怎么会被全世界认可这么久?我没有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是带着问题继续在这本书中慢行,带着问题试图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寻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记得有一次出去旅游,与我同车的班级有几个学生没有座位,只好几个人挨一个。这时有个男生站起身来说:“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并犹豫着站起身来,作为老师的我当然是反对她这样的做法,因为在车里站着万一有个刹车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何况他平时身体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对他说。谁知道这一说他倒反而坚定地要站着。看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本来还想继续发挥教师的威严。但是又突然觉得也许干脆就让他站着,让他品尝到因为车子启动、停下带来的不平衡,到时我不说他也会自动坐下。今天如果我强制让他坐着下次他还是要站起来,也许那时真正的危险还大一些。我默认了他的决定,自己往他那里站一站。静下来时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消极教育,不是对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对教育不负责任,更不是向着错误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时候当看着学生在犯错误或者在违反理想的规则做事情,教师不积极地马上采取制止策略,而是在边上留意着他的进展,让他体验到错误带来的麻烦,用自己的亲身体检发现自己的错误。到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稍微的点拨,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达到了,而且不用担心学生会屡教不改。看似消极的背后是“不教育,让自然说话”的魅力!看来卢梭的放任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谐美感。

不禁想到中国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苦是什么苦?挑灯夜读的苦?盘旋在各种培训班的苦?不,挑灯、培训都只是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已。这个苦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品尝错误带来的苦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只是知道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或者发现孩子即将要犯错误的时候马上制止,学生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换来的是孩子在家长、老师背后偷偷犯错,换来的只是我们大人口边的“屡教不改”。这原来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知道错是什么!书本往后看果然有卢梭的这样一段话“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伤,相反,他要是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点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苦恼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们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为要他们遭受这些没有危险的重要教训”,我为自己能在实际教学生中找到卢梭思想的真谛而感到高兴。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卢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充实,《爱弥儿》为我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我对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态。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自由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体现。不谋而合《窗边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长从不要求我们穿新衣服到学校,而是要提倡我们穿干净的旧衣服,这样哪怕在爬树的时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尽情地玩。”,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除了体育课学生有多少时间是在尽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权,尽管卢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徘徊在我们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如今的社会竞争是热门的话题,分数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趋势所向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已经承认了“玩”是种错误,我们教师也习惯了当看见学生在玩时送上严肃的目光,以为这是在进行教育,学生以为自己在犯错误,其实我们都在犯错!而且在对待玩的问题上,往往老师犯的错误更严重!于是我对学生看见我走向教室就赶紧跑进教室、藏好自己手里的卡片、游戏立即停止这些画面感到自责和难过,虽然我还曾为此骄傲过。说得简单些我是无形地制止了玩的现象,严重些我是在制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杀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们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你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感谢《爱弥儿》指出我寻找到自己的错误,不至于让我走得太远。我想对所有大人们说:面对孩子的玩,让我们多些“不教育”,还孩子们该有的自由童年吧!

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对于一个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爱弥儿》是一本让思维爆发革命的书,哪怕没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让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享受“爱弥儿式”的自由和谐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40余年了。在这240余年间,读这本书的人是很多的。但是,每个人的读法却不尽相同。有的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欣赏书中浪漫主义文笔清新和抒情词句之优美;有的把它当做一部纯理论著作来读,惊叹作者推理之严密和结论之合乎逻辑;有些人把它看成一部反基督教的书,对它严加驳斥,而有些人又发现他在书中一再颂扬“仁慈”的上帝,说上帝是“永恒的”和“聪明的”,因此便认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还有些人对书中关于女子教育的论述大加挞伐,认为他贬低了女子的地位,而有些人则不这么看,认为卢梭的论述是本着自然的道理,根据女性的特点陈述他的看法,因此不能说他不公平。

当然,也许以上这几种读法和看法都有些偏颇。但卢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三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为他换来的却是8年的颠沛流离、到处被人驱赶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爱弥儿》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震惊。我确实不敢保证他所说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也不能担保他的理论拿到现代还能适用,但这些难道是重要的吗?谁又能说一个人的所有的思想都是一定要正确而是永不过时的才能称得上是伟大呢?我觉得在生活一个社会环境中,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已经是很难得了,更别说能够独树一帜,创作出一套流芳于后世,让人不禁叹为观止的教育理论的经典来了!

卢梭认为,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在对待更高深的学问问题上,也应该是培养他对学问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他不需要的那些高深的知识。反观我们国家现在的孩子,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孩子还没出生就在进行着胎教,适当的胎教也许还是必要性吧——只是家长们都太过功利了,仿佛要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在娘胎里就教完了才罢休,甚至是宣言:我要我的孩子是戴着博士帽出世的!等到孩子出世了,感到教育的使命重于泰山啊,个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比别人少的时间里,比别人小的年纪学到比别人多的知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周一到周五在被那大而沉的书包折磨后,周末了还要在这个那个补习班中奔波。生怕孩子一眨眼的玩耍就要被别的孩子远远的抛在脑后了,家长们哪里还有时间让孩子顾得上本来在他这个年龄天性中最迫切需要的玩耍和游戏呢?孩子每天面对的都是无聊枯燥的课文、英文和无尽的算术题,不厌恶得发抖就算好了,哪里还能奢望他对那些东西能感兴趣呢?等到孩子终于受不了了,崩溃了,就在那里埋怨和责怪:万恶的中国教育制度!

其次,这种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他说:“你难道还不清楚吗?在室外孩子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然而恰恰相反,这正是在防止危险。经验告诉我们,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另外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我们只要不让孩子做超出其能力的事情,那么使用他们的体力与爱惜他们的体力比较,其风险是要小一些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危险,那么,除了在他一生中趁它们危害最轻的时候就面对它们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小资产阶级性和社会局限性,但其教育理论还是非常有实践价值的。他对儿童的认识也值得我们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的发展。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后感:读爱弥儿有感

读后感: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儿童教育

读《爱弥儿》有感一

《读《爱弥儿》有感.doc》
读《爱弥儿》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