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

2020-03-01 20:01: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范进在遭胡屠户训斥后,还诺诺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的无力强辩?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卖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称什么“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甚高的傲气。

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而孔乙己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识字么”,明明是戏弄之词,却“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污浊之气。

三、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

范进是世故虚伪,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无情剖析了社会的病态。

范进家的众邻居,在他中举的消息传开后,送鸡送米送酒,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也有一个强烈的反差;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不过是把他作为一个笑料,何哉?从范进的众邻居和胡屠户的态度变化中,如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整个社会热衷功名富贵、趋炎附势、庸俗市侩的世态人情,我们也就不难明白范进为什么三十多年醉心于科举考试,一朝侥幸中举竟至于发疯。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然而咸亨酒店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是另一种灵魂的枯死,是群体的无痛苦。阔人的凶狠,穷人的麻木,正是全社会对孔乙己的步步紧逼,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这就是社会的悲哀。“哀莫大于心死”,灵魂的麻木正是鲁迅竭尽毕生精力去鞭挞的。

胡屠户和酒客掌柜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胡屠户打耳光的滑稽表演与掌柜在粉板上写下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各有何妙处?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强烈对比来嘲讽整个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则以掌柜对十九个钱的念叨来解剖病态社会被异化的人们对于不幸者无动于衷、甚至于“在伤口上洒把盐”的人情淡薄。

两位作家分别给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的归宿,各有其用意所在:吴敬梓以范进中举的丑态和其它众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鲁迅之所以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而不让他中举,不让他变为丁举人之流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揭露整个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吃人(如丁举人),爬不上去的被人吃(如孔乙己)”,或者说,要么在福禄中生,要么在困顿中死,孔乙己的死是一个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怒斥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这一主题,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已经有过深刻的反映。

那么,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何差异呢?吴敬梓如一漫画家,几笔粗线条的变形写意,信手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如写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出去了”,写范进“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鲁迅则如一雕刻家,对孔乙己作的是多层次的精细的雕刻,如“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凸现的是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范进中举》里“十几层地狱”的笑谈,“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放大式的夸张;而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也显示出鲁迅自然圆熟的技巧。又如孔乙己给酒钱时的一“排”一“摸”,如两个令人回味的慢镜头,引起的是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胡屠户接银两时的一“攥”一“舒”一“缩”一“揣”,则如几个快镜头,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同时,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笑”,即周围人对主人公的笑。应该说周围人对两位读书人的笑不尽相同,人们对范进的笑集中于一次完成,那就是对范进“发疯”时的滑稽相的忍不住的笑。咸亨酒店的酒客和掌柜对孔乙己的笑却是漫长的,贯穿了他的一生:笑他不能进学——笑他偷——笑他被打折了腿,这“笑”犹如一柄无形的锐利武器逼得孔乙己步步溃退,狼狈不堪,直至死亡,这是含泪的笑。

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兼具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两位作家,都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的笔触鞭挞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丑恶,读来酣畅淋漓;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手法,对病态社会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读来沉郁含蓄。

《范进中举》与 《孔乙己》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现将两文的异同比较如下:

一、两文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出现于18世纪中期,清王朝正由盛转衰,延续2000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日趋最后崩溃,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清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以“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思想诱惑、毒害读书人;一方面又施行残酷的文字狱,迫害读书人。而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正值辛亥革命之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前夜,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尽管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两个世纪,但因两位巨匠对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有深刻认识,并深恶痛绝之,所以他们各自在文中塑造了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描述他们的不同遭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二、两文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范进从20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直到54岁才中举,才彻底改变了家道贫寒的窘境,才使乡邻和丈人胡屠户刮目相看;而孔乙己也是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但至死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反而因为偷窃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至最后是死是活也没有人去关心。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意识、科举制度毒害颇深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之中的一个终于爬了上去,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享受着荣华富贵;一个始终没能爬上去,穷极潦倒,默默地消失于人间。尽管他们的遭遇不同,却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两种必然结果。

三、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态度不同,却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反映。范进中举前后,乡邻的态度截然不同。中举前,范进家境贫穷,甚至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昏花,要范进去集市卖了生蛋鸡换米度日。范进穷困到如此地步也无人过问; 而范进的中举喜报刚到,乡邻们便拿了鸡蛋、白酒,背了斗米,捉了鸡来,连张乡绅也来拜访范进,并送银子、房子与他,还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特别是范进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由骂到捧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充分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而孔乙己因为始终连秀才都没有捞到,咸亨酒店的人们,从店主人到伙计,从大人到小孩对孔乙己只是嘲笑:笑他没有考取功名,笑他穷极潦倒,笑他迂腐。这笑声饱含了孔乙己多少辛酸,这笑声揭示了人们多么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这笑声反映了人们所中封建科举制度多么深刻的毒害!

四、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咸亨酒店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揭示了辛亥革命前中国封建社会冷酷的社会现实;《范进中举》则是集中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采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着力描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情状,刻划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两文尽管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抨击了科举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同是穷苦读书人

截然不同的命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虽然是不同的作家,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表现了不同的主题,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特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深入探讨。下面就其相同点及不同点略加分析。

首先,说说其共同点。

1、相同的身份。范进中与孔乙己同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出身于贫苦人家,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科举考试,走读书做官之路,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认定,只有这样才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

2、相同的追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范进几乎一辈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到胡子发白,才中了秀才。且看,范进中了秀才,他岳父——一个杀猪的——前来道贺,就教导他:“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是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这种观念可以说是渗透到当时的每个人的细胞里,血液中。

中了秀才,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因此,范进就去找其岳父借钱赶考。他虽然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也不死心,“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可是“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他的老娘“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要是这次没有中举,他们一家子的命运会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一旦中举,就时来运转了。一向盛气凌人的岳父,马上拿了银子和肉来祝贺,而且在他面前立即变得低三下四了,口口声声称“贤婿老爷”。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不仅如此,而且就连素无来往的张乡绅也来攀亲带故,称兄道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世态就是如此炎凉,现实就是这样教育人们的。

而孔乙己也是考了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可是,他至死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那显示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他没有资格与那些穿长衫的有钱人一样“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也不愿意与做工的、站着喝的短衣帮为伍。他“身材很高大”,却不愿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上的人对他除了取笑之外,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怜悯。

3、对比的手法。两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吴敬梓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处境的对比——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冷酷现实。鲁迅通过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的描写,既揭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麻木。他第一次是“站着喝而穿长衫”,“脸色青白”,虽不算很好,也不是很差;第二次倒是“坐”着喝——因为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离死亡也不远了。可是,掌柜除了记得他“还欠十九个钱”之外,就是与其他人一起“笑”他。这是冷漠的笑,无情的笑,残酷的笑!

4、共同的主题。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主题是都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从而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通过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中举前

中举后

范进——贫穷潦倒

财源滚滚 胡屠户——训骂

恭维 乡邻——不理会

送酒肉 张乡绅——不识范进

送银送房

对比写法——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其次,说说其不同点。

1、生活的时代不同。

范进中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科举制度盛行。因此,他还有中举的机会,可以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民国的初期,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壤,又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2、最终的命运不同。一个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一个是穷困潦倒,冻饿而死。中举以后的范进就是现实中的张乡绅、李乡绅。他以后的生活,通过胡屠户的话就道明了:“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乡绅,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孔乙己因为好喝懒做而偷窃,最后被打断了腿,在初冬的寒风中,“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除了死亡,他还能有活路吗?最终只能无声无息地悲惨死去。 孔乙己的死,就像树上一片枯叶,随风飘摇,没人注意——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的死,就像田野里一颗草,随风飘摇,没人注意——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其实,没有中举的范进跟孔乙己差不多。可以说,孔乙己就是没有中举的范进。在封建社会,像范进那样的幸运儿是极少数,而像孔乙己那样的苦命人却是多数。当然,像他那样好喝懒做,以至于偷窃者也是极少数。

3、艺术风格的不同。 《范进中举》是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孔乙己》是一幕令人心酸的悲剧。《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运用了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的手法。《孔乙己》是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范进中举》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一是对范进这样醉心功名的读书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范进无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到50多岁才中了秀才,后来竟然中了举人,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但又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他喜极而疯。作者对他发疯后的丑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文中通过描写中举后的范进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丑态之一是“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二是“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端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三是“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是对世人趋炎附势,拍马巴结的丑态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最突出的是对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的丑态的刻画。

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市侩形象。他对范进的冷热喜怒,准确地反映出范进因科举考试而发生的每一点变化。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为“现世宝”,受他的训斥和“教导”;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范进一中举,地位马上从地下升到天上,他立刻毕恭毕敬,低声下气,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范进不再是“现世宝”,而是“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为何前后判若两人?用他的话说:“姑老爷今非昔比!”这一句话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由衷向往之情。

《孔乙己》是运用冷峻的白描手法,刻画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两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写社会环境突出一个“笑”字。“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是本文的写作手法。

4、写作重点不同。

《范进中举》只抓住其中举前后(特别是中举后)的表现以及众人(特别是胡屠夫)的表现,来表现主题。《孔乙己》虽然只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但几乎记叙了其一生的悲惨命运,来表现主题。

范进中与孔乙己读书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做一个欺压百姓的“人上人”;错就错在他们鄙视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腐朽思想。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没有衣食之忧,没有受过冻饿之苦,通过《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比较阅读,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报效国家、造福人民而发奋读书的人生理想。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

范进孔乙己答案

《孔乙己》赏析

(俞九菊)教学案例孔乙己与范进比较Microsoft Word 文档 (6)

关于《孔乙己》的赏析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生辰纲和范进整体把握

《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doc》
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